《全国新书目》杂志理事会成立

《全国新书目》杂志理事会成立

一、《全国新书目》杂志理事会成立(论文文献综述)

周政[1](2021)在《江西省政府旅游管理研究(1927-1949)》文中认为

吴为(YEO ADAM)[2](2021)在《科特迪瓦语言文字的图形符号表现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象牙海岸,亦称科特迪瓦共和国,是位于西非的一个国家。领土面积为322463平方公里,是一个语言极为多样化的国家。到2020年,全国总人口约为2660万,所使用的语言约为70种。我们知道,一种语言可以被定义为一个不断发展的语言、声音、图形或手势系统,它允许个人之间进行交流。和其它国家一样,科特迪瓦曾经有过系统的图文交流形式。这些过去使用的传统图形形式具有各种各样非常丰富的美学特征,代表着独特的文化对象,但它却不为人知,甚至面临着消亡的危险。究其原因有:非洲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传统和文化在现代化的影响下已经逐渐被抛在了脑后,因此许多传统文化没有被得到广泛传播。由于部分研究者和历史学家对这一问题的探讨还不够充分,所以关于这一问题的历史文献很少。同时我们也注意到,科特迪瓦的平面设计师和艺术家在寻求灵感的过程中,几乎没有将这些图形系统作为解决设计问题的灵感来源。本文主要研究和考察象牙海岸语言中的所有图形符号,特别是传统的图形符号、图画、标志、代码、字母和现有的书写系统。重点是在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对图形符号及其意义、审美意识和结构等进行分析研究。这项研究主要采用定性方法及其描述性研究技术,通过收集所有可能的信息、及图像出版物和与该课题相关的文献,应对目前对科特迪瓦语言文字的图形符号表现的生疏状况,突出科特迪瓦语言中现存的多种图形系统,并介绍其历史发展、使用技术和材料、表达方式和意义。同时,还采用调查研究、分析比较和应用研究的方法,对现代平面设计中传统图形符号的使用现象和文字设计的过程进行深入的探讨,这一现象,现如今已成为一种结构,正是创造将其试为对文化及其现代性演变的新方法。而这也使得我们有可能利用我们的文化特性,而不是在国际设计领域中常常被忽视和边缘化,使我们的平面设计文化得到发展。本文不仅仅是对科特迪瓦语言中的图形符号进行简单的研究,更深入探讨了科特迪瓦语言中传统图形符号的使用,研究如何将其应用于现代设计,以便艺术家和设计师运用文化激发的创造力来解决设计问题。而从更广泛的多维角度来看,本文旨在直观地介绍鲜为人知的科特迪瓦传统图形系统,促进和保护该发源地的文化遗产,防止其在全球化的挑战下消亡。因此,科特迪瓦语言文字的图形符号表现也是试图对研究科特迪瓦图形符号的历史和图形文字设计的文化具有重要的补充价值。

杨雨涵,唐红,侯宇亮[3](2020)在《国内外高校图书馆联盟的发展历程研究》文中提出通过对国内外高校图书馆联盟发展历程的梳理与分析,可将其发展历程分阶段进行归纳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出高校图书馆联盟的发展经验与教训。

申晓娟[4](2020)在《新中国图书馆法治建设70年》文中研究指明新中国成立70年来,图书馆法治建设取得重要成就,逐步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图书馆法治体系,为70年来的中国图书馆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实法治保障。回顾这一历史进程,有助于管窥法治建设对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影响,并对图书馆法治的未来进行深入思考。本文以改革开放(1978年)、专门法立法在地方取得突破(1997年)、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政策诞生(2005年)、公共图书馆法出台(2017年)为界,分五个阶段对图书馆法治建设70年的历程做了系统回顾与梳理。

王身余[5](2019)在《地方政府信任风险识别与预防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政府信任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其时,西方世界在从工业化社会向后工业社会迈进的过程中,普遍出现了所谓的“政府信用赤字”,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度每况愈下,一再创下历史新低,并演化成为一股世界性潮流。政府信任问题由此引起西方学者的广泛关注,成为西方学术界研究的热点之一。到20世纪后期,对于政府信任的研究已经成为西方政府再造工程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此后,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过程中一些问题的暴露以及由此导致的地方政府信任困境的出现,国内的政府信任研究也随之展开。国内外的政府信任研究具有一些明显的特点。比如,普遍注重对政府信任概念的界定,从各个学科角度对政府信任的形成基础与影响因素进行探讨,对政府信任下降的成因及其影响保持广泛而持久的关注。政府信任下降会导致消极的甚至是严重的后果,这一点人们已经形成共识。问题是,如何防范和解决这一问题?此前学者们大多从危机应对的角度对“政府信任危机”加以研究,而忽略了处于危机管理前端的政府信任风险的识别与预防研究。基于“预防胜于治疗”的古训以及地方政府在政府信任建构中的基础性作用,本文选择以“地方政府信任风险的识别与预防”为题进行探索性研究。文章主要观点如下:与人们习惯性地把信任风险视为信任主体在做出信任托付之后所面临的被信任客体背信,从而期待落空、利益受损的可能性不同,地方政府信任风险特指地方政府作为信任客体或受托人所面临的丧失公众信任的风险。它有三个鲜明的特征,即风险配置的倒置性(风险后果从通常的由信任主体承担变成由信任客体承担)、风险后果的严重性(不只是失去公众的信任与合作,而且可能导致政府信任危机、政治信任危机乃至整个政府系统的合法性危机)和风险成因的复杂性(既涉及到作为信任关系双方的公众与地方政府自身,也涉及到国际国内复杂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环境,以及作为中介因素的媒体传播)。地方政府信任风险根据生成原因与影响因素的不同,可以划分为内生性风险、外生性风险和交互性风险三大类;根据信任风险涉及的范围宽窄和人数多寡,则可以区分为个体性风险、群体性风险和社会性风险三个层面。在实践中,不同类型、不同层面的地方政府信任风险常常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转化,呈现出一定的结构性特征。一般而言,地方政府信任风险的生成与演变过程可以区分为六个阶段,即作为初始源头的公众需要生成阶段,具有博弈性质的公众认知抉择阶段,带有实质意义的公众诉求表达阶段,发挥关键作用的地方政府回应阶段,具有决定意义的政府绩效评价阶段和充满各种变数的公众信任决策阶段。值得注意的是,地方政府信任风险的生成与演变具有明显的累积效应、传导效应和激化效应,非常容易导致政府信任风险在不同主体、客体和信任领域的蔓延、扩散和放大。地方政府信任风险识别与评估客体的层次性和多样性,决定了地方政府信任风险识别与评估主体的多层性和多元性。其构成通常涉及三大类九种类型,即作为一线主体的基层干部、基层机构和基层政府,作为职能部门的信访部门、网信部门和统计部门,以及作为外协系统的新型智库、民调系统和社会组织。地方政府信任风险识别与评估指标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包括3类一级指标、6类二级指标、22类三级指标和若干类四级指标。与风险识别和评估要素的多样性相适应,地方政府信任风险识别与评估的方法也具有多样性,既涉及到人员访谈、专题调研等定性方法,也涉及到问卷调查、数理统计和大数据处理等定量手段。在预防方面,则需要根据地方政府信任风险的三大源头,从政府角度、公众角度和媒体传播角度系统性地采取相应策略和措施。

李璐璐[6](2018)在《浅析蓝普顿的中国研究及其影响》文中研究表明蓝普顿(David Michael Lampton)现为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尼采高级国际问题研究院中国项目主任,是当代知华派学者群体的一个标志性代表。以蓝普顿为代表的知华派学者在美国外交决策过程中占据一席之地,了解其思想观念有助于我们知彼知己、全方位看待问题;了解其研究特点和方法有助于我们为自身智库建设提供参考;分析其对美国对华决策的影响及变化趋势可为我们做出有利有效的决策提供参考。蓝普顿于1966年开始研究中国,先后辗转了六个工作岗位。在52年研究生涯里,蓝普顿的中国研究始于斯坦福大学、盛于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终于约翰·霍普金斯高级国际问题研究院,历经了形成、成熟、发展三阶段。他的研究先是源于个人兴趣而聚焦中国公共卫生政策;后在中美实力变化的背景下,开始利用“职务之便”借助智库平台,逐步探索中美关系发展之道;随着世界格局演变加剧,进而追踪对世界权力格局产生深刻影响的中国力量变化,并在研究过程中逐步塑成中美“应当继续寻求合作”的对华政策态度。由此,笔者将蓝普顿中国研究侧重点的调整和变化,置于个人经历、中美关系发展及时代背景变迁三个不同层次下进行考量。作为第三代知华派学者的典型代表,蓝普顿在美国对华决策中的影响力处于下降态势。究其影响因素,既有个人原因——被认为是亲华派、常年囿于象牙塔而不向决策圈靠拢,也无法摆脱美国国内政治生态的限制——政府与学界之间存在传递政见的鸿沟、官僚政治特点愈发突出以及新一代知华派学者崛起等,上述种种都制约了以蓝普顿为代表的第三代知华派学者发挥对华决策影响力。蓝普顿在研究中国时多从现实主义视角出发,重视中国文化、国内因素与个人因素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采用了包括田野调查、个案分析、动态和比较研究、层次分析、访谈、跨学科等多种研究方法,对后人做国际关系研究具有借鉴意义。

程桂婷,范桂真[7](2018)在《陈漱渝学术年谱》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一九四一年至一九五〇年,〇至九岁。陈漱渝一九四一年七月二十五日(闰六月初二)出生于重庆歌乐山中央产院,祖籍湖南长沙。一九四三年长沙失守前随外祖母王蔼慈回长沙,途遇日本兵清乡,险些丧命。后随母王希孟流离至湖南凤凰县,投奔外祖父王时泽。一九四五年初,入凤凰沱江镇中心小学就读。一九四六年初,随外祖父一家迁回长沙,随后转入长沙北区北正街的三一小学。一九五一年至一九五七年,十至十六岁。一九五一年初,入长沙解放中学(即雅礼

叶继元,谢欢[8](2018)在《从粗放型到精细化:图书馆馆藏评价的新趋向》文中研究表明在研究层面,目前国内外对馆藏评价存在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问题,而在实践方面,国内尽管已意识到馆藏内容评价,但侧重点还是馆藏形式评价;国外尽管也有类似一些问题,但总体看,较为注重馆藏内容评价。为了更好适应图书馆的转型与发展,馆藏评价的方向应该由粗放化转向精细化,注重馆藏质量评价,即注重馆藏的内容和效用的评价。馆藏精细评价可供借鉴的理论包括"全评价"理论框架、书目控制理论等,方法包括书目核对法、引文分析法、专家调查法等。馆藏精细评价的条件包括培养合格的文献/学科复合型人才,转变观念,给馆藏评价足够的时间。

闫芳[9](2018)在《公共图书馆社会支持研究》文中提出公共图书馆社会支持是保证公共图书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目前对公共图书馆社会支持的研究比较倾向于实证研究,在理论研究上存在一定的不足。本文使用文献分析法探究了公共图书馆社会支持的含义、特征、要素、原则等内容,并且使用网络调查法对目前社会组织对公共图书馆的支持进行了了解,最后对如何提高公共图书馆社会支持提出了相应的策略。本文通过研究公共图书馆社会支持,主要是希望为公共图书馆寻求社会支持提供理论上的支撑,使其具有理论依据,并希望公众认识到公共图书馆的价值,加强对公共图书馆的支持力度。

肖珊珊[10](2018)在《“间”结构下的困境:多重身份的冈仓天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日本思想家竹内好曾经这样评价冈仓天心:“天心是一位难以定论的思想家,在某种意义上说,又是一位危险的思想家。”的确,作为亚洲言说者的冈仓天心,出版了《东洋的理想》(The Ideals of the East,1901-1902)、《东洋的觉醒》(The Awaking of the East,1903)、《日本的觉醒》(The Awaking of the Japan,1904)以及《茶之书》(The book of Tea,1906)等四部英文代表作,可以说他是因出版这样的“英语着作群”而被世界所熟知。尤其是在《东洋的理想》一书中,冈仓天心开篇就提出“Asia is one”,即“亚洲一体论”。这一思想在太平洋战争时期被作为日本帝国主义推动“大东亚共荣圈”建设,向外发动侵略战争的宣扬口号,由此冈仓天心也就被认为是“大东亚共荣圈”的主张者和辩护者,是一位具有潜在危险性的思想家。这样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人物,我们应该如何理解与把握他?本文试图从比较文化学的立场,通过解析冈仓天心作为世界旅行者、中国文明批评者、亚洲诠释者的多重身份,尝试探索隐藏在多重身份背后东洋与西洋、美术与政治、日本与亚洲之间的潜在关系,从而呈现出冈仓天心在这样的“间”结构下的精神困境。作为绪论,即第一章,首先提出本论的研究缘起,其次梳理和概述日本、中国的冈仓天心前期研究,最后基于研究缘起和前期研究,提出本论的研究方法、基本框架和核心内容。第二章的标题为“作为世界旅行者的冈仓天心”。在东西方文明激烈碰撞的时代背景之下,冈仓天心开启其世界之旅。无论是最初以欧洲美术考察为中心的欧州之旅还是以中国美术探究为目的的第一次中国之行,或者是为了脱离日本美术学院经营困境而寻求精神解脱的印度之行,抑或是作为亚洲文明言说的美国波士顿之行,都为构筑作为“世界人”的冈仓天心打下坚实的基础。也正是通过这样一系列西洋与东洋之间的旅行,才奠定了冈仓天心站在东洋与西洋、进而站在日本与中国、日本与亚洲的二元框架之内来思考东洋、思考日本的实证性支持。让冈仓天心在面向世界之际不仅言说东洋的文明与美术,还突出日本作为亚洲文明代表的“博物馆”或“领导者”角色。第三章的标题为“作为中国文明批评者的冈仓天心”。本论通过解构冈仓天心的中国文明考察,试图揭示冈仓天心“为了日本”的根本目的和动机。首先是基于儒教政治、老庄思想的文化风土考察,冈仓天心提出将中国的文化区域划为南北迥异、分而治之的格局,进而提出“在中国无中国”、“中国无共性”、指出“(日本)不必因为和中国不一样而感到耻辱”等话语,从而确认中国不具备国家“国性”的统一,不是欧美现代意义下的国家,意在打消日本人对中国人的“偶像崇拜”,否定中国的统一性与现代意义;其次冈仓天心通过基于美术、镜子和茶道的中国美学艺术考察,追溯作为日本艺术源泉的中国古代艺术的灿烂文明。但是,在冈仓天心的笔下,不论是中国的美术、镜子,还是茶道,最终都成为亚洲文明的过去,亚洲文明的接力棒早在历史的进程之中交接到了日本手中。中国只是亚洲文明的过去,而日本不仅是亚洲文明的“储藏库”,还是亚洲文明的现在乃至未来。第四章的标题为“作为亚洲诠释者的冈仓天心”。本论通过梳理冈仓天心的四部英文着作,探讨冈仓天心眼中的东洋与西洋,以及冈仓天心“亚洲一体论”的理念究竟为何。冈仓天心在《东洋的理想》一书中主张亚洲,即印度—中国—日本文明圈;在《东洋的觉醒》一书中,则高呼高举利剑,“反抗西方、回归东方”;在《日本的觉醒》一书中揭示日本国民得以自觉的渊源:在《茶之书》一书中则是在精神领域方面为东洋的生活方式进行辩护与反驳。概言之,冈仓天心的英文创作,是在确证日本文明的源泉——亚洲文明之后,落脚于当下日本文明的正当性与合法性,消除西洋人心中现代日本的“残忍形象”,树立起日本文明作为亚洲文明的代表地位。至此,冈仓天心的“亚洲一体论”亦可归结为如下三点:首先,站在东方美术史的立场,冈仓天心论述了日本美术史的发展历程,阐述自身的思想主题——亚洲的理想;其次,冈仓天心认为“亚洲是一体”的根源正是在于追求终极的、普遍的存在的“爱”;第三,在整个亚洲文明中,最有代表性、最为精粹的就是日本文明,“实现这种复杂中的统一,是日本的伟大特权。”作为结论,即第五章,笔者试图呈现出冈仓天心在多元“间”结构下的精神困境。作为世界的旅行者,冈仓天心处在东洋与西洋之间;作为东方美术的批评者,冈仓天心处在美术与政治之间;作为亚洲的叙述者,冈仓天心则处在日本与亚洲之间。也正是在这样的“间”结构之下,冈仓天心开始探索自身的、乃至日本的“现代性”的文化身份,同时也不可避免地陷入到一种宿命式的“困境”之中。

二、《全国新书目》杂志理事会成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全国新书目》杂志理事会成立(论文提纲范文)

(2)科特迪瓦语言文字的图形符号表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研究背景
        1.2.1 科特迪瓦语言中图形符号的研究现状
        1.2.2 国内外与该领域相关的研究成果
    1.3 课题研究角度、主要方法
    1.4 标题中所使用的关键字定义
第1章 科特迪瓦语言文字的多样性
    1.1 科特迪瓦的语言历史和图形符号
    1.2 科特迪瓦语言文字的特点
    1.3 科特迪瓦语一览表与科特迪瓦语言的实用正字法
    1.4 不同族群在科特迪瓦的语言符号
    1.5 文字和符号之间的差异
    本章小结
第2章 科特迪瓦的语言图形符号
    引言
    2.1 图案和符号的象征意义
    2.2 黄金砝码和图腾象征
    2.3 群族标识的符号象征含义(BOGOLAN, KITABERGLANG, KOHOGOB)
    2.4 面具符号的象征含义
    本章结论
第3章 科特迪瓦语言与图形符号间的联系
    3.1 托物传意的表现
    3.2 吉凶巫术的预兆
    3.3 信仰崇拜的礼仪符号
    本章结论
第4章 BéTé文字
    4.1 定义和来源(起源)
    4.2 BéTé字母字设计哲学
    4.3 BéTé文字与汉字的比较
    4.4 BéTé文字表遇到的问题
    本章结论
第5章 科特迪瓦语言与图形符号的视觉表现及象征意义
    5.1 意象、表象、想象
    5.2 平面造型的应用
    5.3 图形符号的视觉设计
    5.4 视觉语言的探索
    本章小结
第6章 图形符号与文化概念的体现
    6.1 平面设计符号的拓展
    6.2 文化及文化认同符号
    6.3 创造力的文化
    本章小结
结语
附录一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3)国内外高校图书馆联盟的发展历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国外高校图书馆联盟的发展历程
    1.1 国外高校图书馆联盟萌芽阶段(20世纪50年代之前)
    1.2 国外高校图书馆联盟发展阶段(20世纪50至80年代)
    1.3 互联网时代全国性的高校图书馆联盟飞跃阶段(20世纪80至90年代)
    1.4 国际化、集群化、数字化的高校图书馆联盟探索阶段(20世纪90年代末之后)
2 我国高校图书馆联盟发展历程
    2.1 理论探讨、实践尝试的初创阶段(20世纪80至9 0 年代末)
    2.2 抓住机遇、蓬勃发展的繁盛阶段(21世纪前10年)
    2.3 不断调整、开拓进取的创新阶段(2010年以来)
3 国内外高校图书馆联盟的发展经验与教训
    3.1 建立跨区域、跨系统、跨类型的高校图书馆联盟是趋势所向
    3.2 联盟建设不仅需要政府大力支持,资金筹措更要开辟多元渠道
    3.3 各成员馆要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尝试多种合作模式并完善运行机制
    3.4 现代化图书馆联盟的发展需要强大的技术保障与支持

(4)新中国图书馆法治建设70年(论文提纲范文)

0前言
1 1949-1977年:图书馆法制体系的初创
    1.1 建立出版物样本缴送制度
    1.2 建立图书馆管理与图书馆工作基本制度
    1.3 创立图书馆间协作共享的工作制度
2 1978-1996年:社会主义法制建设驱动下的图书馆法制体系发展
    2.1 形成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图书馆法制研究热潮
    2.2 国家层面图书馆事业管理体制逐步明确
    2.3 一个相对较为全面系统的图书馆行政规章体系逐步形成
    2.4 建立图书馆评估制度
    2.5 图书馆标准化工作起步
    2.6 建立图书馆专业人员职称评定制度
    2.7 建立图书馆有偿服务制度
3 1997-2004年:从“法制”到“法治”
    3.1 图书馆法治体系建设取得重大突破
    3.2 形成了通过部署实施重点文化工程实现重点突破、带动整体发展的政策环境
    3.3 数字图书馆建设成为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政策的重要内容
    3.4 总分馆制建设思路及政策部署开始在东部地区萌芽
    3.5 图书馆法治理念有了跨越式进步
4 2005-2016年:公共文化政策驱动下的图书馆法治体系建设
    4.1 部署免费开放政策,引发学界业界强烈反响
    4.2 在国家层面形成了较为清晰的总分馆建设政策体系
    4.3 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释放强劲政策红利
    4.4 部署实施重点文化工程实现重点突破、带动整体发展的政策思路得以延续
    4.5 强化以标准化促进专业化、均等化发展的策略
    4.6 由法律法规、行政规章构成的图书馆专门政策文件体系继续发展
    4.7 相关领域政策体系发展带来的影响不容忽视
5 2017年至今:中国特色图书馆法治进入新时代
6 结语

(5)地方政府信任风险识别与预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依据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回顾与简要评价
        1.2.1 信任问题的一般研究
        1.2.2 国内外政府信任研究
        1.2.3 简要评价
    1.3 研究思路与基本框架
        1.3.1 研究思路
        1.3.2 基本框架
    1.4 研究方法与资料来源
        1.4.1 研究方法
        1.4.2 资料来源
    1.5 研究难点与创新之处
        1.5.1 研究难点
        1.5.2 创新之处
第二章 地方政府信任风险:概念与类型
    2.1 风险的概念与特征
        2.1.1 风险的概念内涵
        2.1.2 现代风险概念的特征
    2.2 地方政府信任风险的概念与特征
        2.2.1 信任风险的四种理解和应用
        2.2.2 地方政府信任风险的概念
        2.2.3 地方政府信任风险的特征
    2.3 地方政府信任风险的类型与结构
        2.3.1 地方政府信任风险的类型
        2.3.2 地方政府信任风险的结构
第三章 地方政府信任风险:生成与演变
    3.1 地方政府信任风险分析的前提设定
    3.2 地方政府信任风险分析的初步框架
    3.3 六大节点:地方政府信任风险生成的过程分析
        3.3.1 公众需要:地方政府信任风险生成与演变的初始源头
        3.3.2 公众认知:地方政府信任风险生成与演变的博弈性质
        3.3.3 诉求表达:地方政府信任风险生成与演变的实质迈进
        3.3.4 政府回应:地方政府信任风险生成与演变的关键阶段
        3.3.5 绩效评价:地方政府信任风险生成与演变的决定步骤
        3.3.6 信任决策:地方政府信任风险生成与演变的最后变数
    3.4 三大效应:地方政府信任风险演变的规律呈现
        3.4.1 地方政府信任风险生成与演变的累积效应
        3.4.2 地方政府信任风险生成与演变的传导效应
        3.4.3 地方政府信任风险生成与演变的激化效应
第四章 地方政府信任风险:识别与评估
    4.1 风险识别与评估的一般理论与方法
        4.1.1 风险识别的一般理论与方法
        4.1.2 风险评估的一般理论与方法
    4.2 地方政府信任风险识别与评估的框架构建
    4.3 地方政府信任风险识别与评估的主体界定
    4.4 地方政府信任风险识别与评估的指标设计
    4.5 地方政府信任风险识别与评估的方法选择
第五章 地方政府信任风险:预防与控制
    5.1 地方政府信任风险预防与控制的指导思想
    5.2 地方政府信任风险预防与控制的基本思路
    5.3 地方政府信任风险预防与控制的主要举措
        5.3.1 基于政府角度的信任风险预防与控制
        5.3.2 基于公众角度的信任风险预防与控制
        5.3.3 基于传播角度的信任风险预防与控制
第六章 案例与讨论
    6.1 案例选择:理论与实践的权衡
    6.2 杭州限牌令:背景与经过
        6.2.1 事件背景
        6.2.2 事件经过
    6.3 杭州限牌令:影响与后果
        6.3.1 事件影响
        6.3.2 事件后果
    6.4 杭州限牌令:分析与讨论
        6.4.1 事件分析
        6.4.2 简要讨论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
附录B: 地方政府信任风险识别与预防调查问卷
附录C: 地方政府信任风险识别与预防访谈提纲

(6)浅析蓝普顿的中国研究及其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及研究目的
    二、文献回顾
    三、拟突破之处及难点
    四、主要研究方法
    五、主体框架内容
第一章 蓝普顿其人及其学术历程
    第一节 蓝普顿其人
        一、幼年经历:中国情结萌芽
        二、教育经历:传承名师衣钵
        三、他人眼中的蓝普顿:严谨持中的务实派学者
        四、性格特点:完美型人格
    第二节 蓝普顿中国研究的发展轨迹
        一、第一阶段始于校园:聚焦中国公共卫生政策(1965-1987年)
        二、第二阶段盛于智库:探索中美关系发展之道(1988-1997年)
        三、第三阶段成于象牙塔:追踪中国力量变化(1997年至今)
第二章 蓝普顿的中国研究及其思想脉络
    第一节 中国研究之形成
        一、了解中国:以中国医疗系统研究为起点
        二、剖析中国:在中国政治研究中发展
        三、看好中国:在研究美国对华政策中形成
    第二节 中国研究之成熟
        一、分析“中国力量”:中美仍具合作空间
        二、核心问题看法
    第三节 中国研究之丰富
    第四节 对华认知演变之背景探析
        一、对华政策思想形成的背景
        二、调整中国研究侧重点的背景
第三章 蓝普顿中国研究的特点与方法
    第一节 研究特点
        一、现实主义视角
        二、重视个人因素的作用
        三、“中国”视角
    第二节 研究方法
        一、田野调查
        二、层次分析
        三、比较研究和动态研究
        四、个案分析
        五、跨学科的研究方法
第四章 对蓝普顿的学术定位及影响评估
    第一节 蓝普顿在当代知华派学者中的定位
        一、纵向定位:第三代知华派学者
        二、横向定位:现实而全面的友华派学者
    第二节 政策影响力分析
        一、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二、蓝普顿的中国研究与美政府对华政策匹配情况分析
        三、关于蓝普顿的影响力分析
    第三节 蓝普顿在美国对华决策中影响力式微的因素分析
        一、个人因素
        二、国内政治因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件1:蓝普顿年表
附件2:关于知华派学者的调查问卷
致谢
作者简历

(7)陈漱渝学术年谱(论文提纲范文)

一九四一年至一九五〇年, 〇至九岁。
一九五一年至一九五七年, 十至十六岁。
一九五八年, 十七岁。
一九五九年, 十八岁。
一九六一年, 二十岁。
一九六二年, 二十一岁。
一九六三年, 二十二岁。
一九六五年, 二十四岁。
一九六六年, 二十五岁。
一九七三年, 三十二岁。
一九七五年, 三十四岁。
一九七六年, 三十五岁。
一九七七年, 三十六岁。
一九七八年, 三十七岁。
一九七九年, 三十八岁。
一九八〇年, 三十九岁。
一九八一年, 四十岁。
一九八二年, 四十一岁。
一九八三年, 四十二岁。
一九八四年, 四十三岁。
一九八五年, 四十四岁。
一九八六年, 四十五岁。
一九八七年, 四十六岁。
一九八八年, 四十七岁。
一九八九年, 四十八岁。
一九九〇年, 四十九岁。
一九九一年, 五十岁。
一九九二年, 五十一岁。
一九九三年, 五十二岁。
一九九四年, 五十三岁。
一九九五年, 五十四岁。
一九九六年, 五十五岁。
一九九七年, 五十六岁。
一九九八年, 五十七岁。
一九九九年, 五十八岁。
二〇〇〇年, 五十九岁。
二〇〇一年, 六十岁。
二〇〇二年, 六十一岁。
二〇〇三年, 六十二岁。
二〇〇四年, 六十三岁。
二〇〇五年, 六十四岁。
二〇〇六年, 六十五岁。
二〇〇七年, 六十六岁。
二〇〇八年, 六十七岁。
二〇〇九年, 六十八岁。
二〇一〇年, 六十九岁。
二〇一一年, 七十岁。
二〇一二年, 七十一岁
二〇一三年, 七十二岁。
二〇一四年, 七十三岁。
二〇一五年, 七十四岁。
二〇一六年, 七十五岁。
二〇一七年, 七十六岁。
二〇一八年, 七十七岁。

(8)从粗放型到精细化:图书馆馆藏评价的新趋向(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研究及实践回顾
    2.1 国内研究及实践评述
    2.2 国外研究及实践评述
3 图书馆馆藏精细评价原理与方法
    3.1 馆藏精细评价原理
    3.2 馆藏精细评价方法
4 图书馆馆藏精细评价的条件
    4.1 培养合格的文献/学科复合型人才
    4.2 转变观念, 给馆藏评价足够的时间。
    4.3 选择恰当的评价理论与工具
5 结语

(9)公共图书馆社会支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三节 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第四节 研究方法
        一、文献分析法
        二、网络调查法
    第五节 创新
        一、系统性地论述了“公共图书馆社会支持理论”
        二、借鉴其他学科理论支撑“公共图书馆社会支持理论”
第二章 公共图书馆社会支持概述
    第一节 公共图书馆社会支持的含义
        一、广义的公共图书馆社会支持
        二、狭义的公共图书馆社会支持
        三、广义与狭义之间的区别
    第二节 公共图书馆社会支持的要素
        一、公共图书馆社会支持的主体
        二、公共图书馆社会支持的客体
        三、公共图书馆社会支持的介体
    第三节 公共图书馆社会支持的特点与原则
        一、公共图书馆社会支持的特点
        二、公共图书馆社会支持的原则
    第四节 公共图书馆社会支持的支撑理论
        一、社会支持理论
        二、嵌入性理论与公共图书馆社会支持
        三、社会资本理论与公共图书馆社会支持
        四、制度分析框架与公共图书馆社会支持
第三章 公共图书馆社会支持的现实动因
    第一节 公共图书馆寻求社会支持的现实动因
        一、寻求自身发展的客观需要
        二、顺应国际形势走向
        三、保障公民权利的获得
    第二节 社会力量支持公共图书馆的现实动因
        一、社会组织的主体地位要求支持公共图书馆
        二、社会组织支持公共图书馆具有充分条件
        三、慈善动机促使社会支持行为的产生
        四、利益相关者关系促使社会组织支持公共图书馆
第四章 公共图书馆社会支持现状调查及问题
    第一节 支持公共图书馆的社会组织分类
        一、公共组织的支持
        二、非公共组织的支持
        三、个体的支持
    第二节 国内公共图书馆社会支持现状分析
        一、基金会对公共图书馆的支持情况分析
        二、图书馆协(学)会对公共图书馆的支持
        三、我国图书馆理事会对公共图书馆的支持分析
    第三节 国外公共图书馆社会支持现状分析
        一、美国基金会对公共图书馆的支持
        二、美、英国图书馆理事会对公共图书馆的支持侧重分析
        三、美国图书馆行业协会对公共图书馆的支持
    第四节 我国公共图书馆社会支持存在的问题
        一、社会组织未遵守国家有关规定
        二、图书馆理事会制度实施力度不到位
        三、公共图书馆自身努力不足
第五章 完善公共图书馆社会支持的策略
    第一节 政府方面
        一、政府加强对公共图书馆的政策保障
        二、政府加大对社会力量的鼓励力度
        三、政府推进购买图书馆服务工作
    第二节 社会组织方面
        一、社会组织扩展对公共图书馆的支持项目
        二、媒体行业加强对公共图书馆的正面宣传
    第三节 公共图书馆方面
        一、公共图书馆深入推进图书馆理事会建设
        二、公共图书馆努力加强与其他组织的联系
    第四节 个体方面
        一、鼓励个体主动参与图书馆社会支持
        二、规范个体服务过程中的各个环节
        三、落实对个体支持者的鼓励政策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10)“间”结构下的困境:多重身份的冈仓天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冈仓天心生平
    1.2 研究缘起
        1.2.1 西洋的冲击与日本近代思潮
        1.2.2 冈仓天心“问题群”
        1.2.3 冈仓天心与中国形象
        1.2.4 “间”结构
    1.3 前期研究综述
        1.3.1 日本的前期研究综述
        1.3.2 中国的前期研究综述
    1.4 研究方法、基本框架与核心内容
        1.4.1 研究方法
        1.4.2 基本框架与核心内容
第二章 作为世界旅行者的冈仓天心
    2.1 冈仓天心的欧洲体验——以欧州美术考察为中心
        2.1.1 欧洲美术考察的动机
        2.1.2 欧州见闻
        2.1.3 归国演讲
    2.2 冈仓天心的美国体验——以“波士顿美术馆期间”为中心
        2.2.1 波士顿美术馆之行的动机
        2.2.2 启航波士顿及波士顿见闻
        2.2.3 世界博览会上的演讲——《美术的近代问题》
    2.3 冈仓天心的印度体验——以第一次印度之行为中心
        2.3.1 印度之行的动机
        2.3.2 冈仓天心的印度活动
        2.3.3 归国演讲
    2.4 冈仓天心的中国体验——以第一次中国之行为中心
        2.4.1 中国之行的动机
        2.4.2 中国见闻
    小结
第三章 作为中国文明批评者的冈仓天心
    3.1 文化风土的考察
        3.1.1 北方:儒家政治
        3.1.2 南方:老庄思想
    3.2 美学艺术的考察
        3.2.1 中国美术的考察
        3.2.2 镜子的考察
        3.2.3 茶道的考察
    3.3 中国文明考察的批评
    小结
第四章 作为亚洲诠释者的冈仓天心
    4.1 近代日本知识分子眼中的东洋与西洋
        4.1.1 福泽谕吉与“脱亚”
        4.1.2 德富苏峰与日本的“扩张”
    4.2 冈仓天心眼中的东洋与西洋
        4.2.1 《东洋的理想》:亚洲文明圈的构想
        4.2.2 《东洋的觉醒》:东洋与西洋的冲突
        4.2.3 《日本的觉醒》:日本的使命
        4.2.4 《茶之书》:东洋精神的回归
    4.3 “亚洲一体论”的理念与批评
        4.3.1 “亚洲一体论”的认识
        4.3.2 “亚洲一体论”的批评
    小结
第五章 结论
    5.1 冈仓天心的多重身份
    5.2 “间”结构的批评与反思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博士就读期间发表的论文成果

四、《全国新书目》杂志理事会成立(论文参考文献)

  • [1]江西省政府旅游管理研究(1927-1949)[D]. 周政. 华中师范大学, 2021
  • [2]科特迪瓦语言文字的图形符号表现研究[D]. 吴为(YEO ADAM). 南京艺术学院, 2021(12)
  • [3]国内外高校图书馆联盟的发展历程研究[J]. 杨雨涵,唐红,侯宇亮. 科技视界, 2020(06)
  • [4]新中国图书馆法治建设70年[J]. 申晓娟. 图书馆杂志, 2020(01)
  • [5]地方政府信任风险识别与预防研究[D]. 王身余. 湘潭大学, 2019(12)
  • [6]浅析蓝普顿的中国研究及其影响[D]. 李璐璐. 国际关系学院, 2018(12)
  • [7]陈漱渝学术年谱[J]. 程桂婷,范桂真. 东吴学术, 2018(03)
  • [8]从粗放型到精细化:图书馆馆藏评价的新趋向[J]. 叶继元,谢欢. 图书馆建设, 2018(04)
  • [9]公共图书馆社会支持研究[D]. 闫芳. 黑龙江大学, 2018(09)
  • [10]“间”结构下的困境:多重身份的冈仓天心研究[D]. 肖珊珊. 厦门大学, 2018(07)

标签:;  ;  ;  

《全国新书目》杂志理事会成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