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中国西部数学奥林匹克在兰州举行

第二届中国西部数学奥林匹克在兰州举行

一、第二届中国西部数学奥林匹克在兰州举行(论文文献综述)

陈细玉[1](2019)在《CGMO平面几何问题的解题策略与形变探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对女子数学奥林匹克的研究在数学新层面上已经颇有成就,是数学竞赛中的一个分支,已成为国际上公认的教育活动,在高中数学竞赛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作为发现和培养数学优秀人才的一条重要途径,女子数学奥林匹克备受人们的关注.本文主要目的是对中国女子数学奥林匹克中平面几何试题进行梳理.基于整体与局部的辩证关系,将平面几何试题从中国女子数学奥林匹克中分离出来.由于前人对此项竞赛的研究寥寥无几,所以本文不仅为该竞赛的日后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而且对数学竞赛平面几何教学指导和学生的学习有一定的借鉴和指导作用.本文主要采用文献分析法,以近几年中国女子数学奥林匹克中平面几何试题为研究对象,整理往年相关试题,分析、研究试题的解题过程,对相关试题的解题思维特点进行探究,对于具有相似的解题思维过程的试题进行分类,并归纳总结其中所包含的解题策略,本文中所提出的解题策略,包括构造法、同一法、特殊与一般、分类讨论、面积法、整体与局部.在试题已有成果的基础上,分析、研究、发现试题中所隐含的其他结论,甚至更换试题中所提供的条件,并利用几何画板对试题的组合图形作简单的几何变形进行探究,以得到与原试题相似的结果,或得到相同的结果,并对其加以证明.最后对本文提出总结与展望.

修忠一[2](2018)在《光荣与梦想(下)——改革开放40年新疆文艺巡礼》文中指出201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随着祖国的腾飞,与时代同步发展的新疆各民族文艺,以其特有的艺术魅力,丰富了祖国文化艺术的宝库。改革开放以来,新疆的文艺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与时俱进,并取得了令人瞩目成就。一支多民族、多

顾磊[3](2017)在《中国城市涉水景观的转型与治理 ——以兰州市和成都市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政治经济体制的变革,以及全球一体化进程的飞速推进,中国城市在这种背景下呈现出了一系列变化:如信息流动的加速、新兴产业的出现、文化的融合、城市空间的重构、地域之间的联系多样化等等。与此同时,中国城市与水之间的关系也正在发生巨大的转折,这种转变发生在各个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等诸多领域。为了探索城市与水之间的复杂关系,本研究融合多学科的理论观点,基于“整体论”视野,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并遵循“概念建构-理论梳理与构架-中国城市涉水景观的转型-中国城市涉水景观的治理”的研究脉络,采用长时间的参与观察法与实地访谈法所获得的大量原始资料与文献所获资料相结合,对中国城市涉水景观的转型与治理进行了深入研究。全文共分六章:第一章主要明确了城市涉水景观的概念与分类;第二章首先在对相关理论梳理的基础上,按阶段分析了中国城市涉水景观转型的政治经济背景以及城市政体,探析了转型中资本的循环与累积,以及行动者网络中多元化的参与角色及其联盟,最后尝试构建了转型的“水-社会之循环网”模式。第三到第四章,以兰州与成都为案例,综合质性研究与量化研究方法,通过多案例研究法分别研究了各自城市水体及其水岸景观转型、城市水设施景观转型、城市水文化景观转型。第五章在对兰州与成都案例深度透视的基础上,总结归纳了中国城市涉水景观的治理模式。第六章是结论和展望部分。本文的主要结论如下:(1)基于对“水景观”一词的深度梳理和剖析,提出了对城市涉水景观内涵的新认识,即这个概念兼具“视觉性”、“地方性”、“实体性”、“文化性”、“政治性”等综合特质。在此基础上,将城市涉水景观分为三个层次:城市水体及其水岸景观、城市水设施景观和城市水文化景观。(2)中国城市水景转型过程具有复杂性特征,呈现出合作性与冲突性、全球化与地方性、路径依赖与不确定性、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混合特质。中国城市涉水景观的转型在受到宏观结构力量驱动的同时,近几年一些个体与组织的微观行动在某些领域也能发挥显着的作用,同时一些偶然性、地方性与冲突性事件亦间接推进了城市水景的转型。城市之间也存在差异,如兰州市城市涉水景观中的商业性的作用越来越明显,而成都市除了商业性以外,还同时趋于公益性。(3)水体及其水岸景观、水设施景观、水文化景观这三类城市水景的转型过程不尽相同,在构成了自身“水-社会之循环网”同时,这几类景观网络彼此也互有交叉融为整体的网络。水体及其水岸景观转型与城市更新、房地产开发关系紧密,兼具公益性和商业性,投资建设与管理由单一的行政逻辑逐渐转为政企合作逻辑。城市设施景观大多为公益性工程,随科技进步和政府投入的驱动而增长,政企合作逐渐开展,部分设施也会间接促进房地产的发展。城市水文化景观从以前政府主导走向了多种形式并存,其中部分因地产或旅游开发趋于商业化,也有因民间社团的加入走向公益化道路。(4)中国城市水景转型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一是计划经济时期,以工业化和初步城市化为主要特征,设施建设保障工业与城市的安全与繁荣,却疏远了人水关系,水体遭到填埋或污染,水文化开始没落;二是改革开放初期,工业化与城市化共同发展,水体污染与填埋加剧。另外,一些河流整治工程开始修复河流与河岸,逐渐改变了城市水景的面貌。三是改革开放深化期——1990年代末期至今,城市化发展加速,水设施建设加快,水域填埋与人工湿地建设并存,部分设施与复兴的水文化景观促进了房地产的兴起、绅士化进程以及新经济的转型。此外,部分城市涉水景观还出现了公益化的趋势,以及2012年开始在国家生态文明政策倡导下的经济增长与可持续发展并重的新发展态势。(5)中国城市涉水景观治理的特征发生了转变,即从计划经济时期的以政府为主的动员、投资与管理,到改革开放以来的政府引领下的政企合作、官民合作、乃至多层级合作的新模式。目前,中国城市涉水景观的治理模式实际上处于传统“指令式”和“协作式”治理模式之间的混合状态。此外,中国城市涉水景观的治理策略上应更要注重地方性、偶然性、可持续性、冲突性与兼容性,以促进多方共赢的局面,迈向多元目标与多元价值包容发展。

杨荣国[4](2017)在《“一带一路”公共外交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进入21世纪,在以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为主题的新时代,面对复苏乏力的全球经济形势、纷繁复杂的国际和地区局面,传承和弘扬丝绸之路精神更显重要和珍贵。2013年9月和10月,习近平主席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一路”)的重大倡议,得到国际社会高度关注。“一带一路”倡议是在古代丝绸之路基础上创造性形成的、全方位推进中国与欧亚非各国各领域务实合作的一种开放、包容、均衡、普惠的新型多边跨区域经济合作架构,其致力于欧亚非大陆及附近海洋的互联互通、维护全球自由贸易体系和开放型世界经济,旨在促进经济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和市场深度融合,推动欧亚非各国实现经济政策协调,开展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区域合作,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互联互通、互利共赢的欧亚非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实现欧亚非各国共同发展、共同繁荣。共建“一带一路”顺应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的时代潮流,符合国际社会的根本利益,彰显人类社会共同理想和美好追求,将为世界和平发展增添新的正能量。“一带一路”倡议是党中央根据全球形势变化和我国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统筹国内国外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我国首次在国际社会提出的宏大区域合作倡议,是我国实施新一轮扩大开放的重要举措,是国际合作以及全球治理新模式的积极探索。“一带一路”倡议一经提出便引发了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和强烈反响,并获得了相关国家及国际组织的积极支持和参与。但不容忽视的是,目前国际社会和“一带一路”域内外国家对“一带一路”倡议仍存在诸多疑虑和误解,在“一带一路”推进过程中也始终夹杂着质疑和反对的声音,这将严重制约和影响“一带一路”建设的进程和成效。可以说,疑虑与不信任已成为“一带一路”建设面临的最大挑战,而如何获得广泛的国际认同与深厚的社会民意基础将成为“一带一路”倡议成败的关键。面对国际社会和“一带一路”域内外国家对“一带一路”倡议的疑虑、误解和责难,公共外交作为一种改变国际公众心目中一国国家形象定位、培养国际公众对一国的好感、对该国国家利益的理解以及对其政策的支持的外交努力,应该发挥其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推动作用。因此,有必要调动国内各类政府行为体与非政府行为体围绕“一带一路”建设积极开展和实施以传播丝路文化、传递丝路友谊、讲好丝路故事、弘扬丝路精神为内涵的“一带一路”公共外交,通过多种手段和途径向“一带一路”域内外国家公众全面、准确、鲜活地展示、宣介和传播“一带一路”倡议,以增进“一带一路”域内外国家公众对“一带一路”倡议及中国的理解、信任和支持,为“一带一路”建设营造良好的国际舆论氛围与外部环境、奠定坚实的社会基础和民意基础以及赢得更多的参与者、建设者和支持者。本文在吸收借鉴中西方公共外交理论、结合中西方公共外交实践的基础上,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政治学、外交学、传播学、公共关系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理论、观点和方法,提出了涵盖理论分析、历史分析、概念界定、环境评估、战略规划、路径选择等环节构成的“一带一路”公共外交分析框架,对“一带一路”公共外交这一新命题进行了探索性研究。论文除导论和结语之外,共分为六章。第一章集中阐释了公共外交的基本理论,从基本概念、特点功能、发展历程与发展动力等方面对公共外交的相关概念范畴以及兴起发展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并从理论维度、理论范式、构成要素与运行等方面对公共外交的理论体系进行了梳理和归纳;第二章主要概述了中国公共外交的理论与实践以及“一带一路”公共外交的提出背景和战略意义,在对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公共外交理论与实践概述与展望的基础上,提出围绕“一带一路”建设向“一带一路”域内外国家公众开展和实施“一带一路”公共外交对于营造“一带一路”良好国际舆论环境、夯实“一带一路”社会民意基础、应对和缓解中国崛起困境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第三章主要从主体对象、战略内涵、目标任务、核心理念等方面对“一带一路”公共外交的相关概念范畴进行了界定和说明;第四章主要从现实基础、挑战障碍和影响因素三方面对“一带一路”公共外交的实施环境进行了分析和评估,明确开展和实施“一带一路”公共外交所拥有的资源与优势以及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第五章主要结合“一带一路”公共外交的目标任务、实施对象、实施环境对“一带一路”公共外交的战略规划进行了探讨,包括明确“一带一路”公共外交的体制架构、确定“一带一路”公共外交的策略安排、选择“一带一路”公共外交的开展形式、制定“一带一路”公共外交的效果评估体系;第六章主要探寻了“一带一路”公共外交的实践路径,包括构建“一带一路”公共外交话语体系、丰富“一带一路”公共外交公关模式、拓展“一带一路”公共外交交流领域、推进“一带一路”公共外交政策布局、加强“一带一路”公共外交机制建设。

吴利[5](2016)在《高中数学竞赛中最(极)值问题的研究》文中认为目前,对高中数学最(极)值问题的研究,主要建立在高中数学课程的基础上,而建立在数学竞赛基础之上的研究,相对而言较少。21世纪以来,随着数学的不断发展,最(极)值问题已经成为各类数学竞赛中较为常见的题型之一,因此,研究竞赛数学中的最(极)值问题,还是很有必要的。本文主要结合国内外关于最(极)值问题的竞赛题,较为详细探究了数学竞赛中的最(极)值问题。在对现有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梳理的基础之上,本文主要运用了文献分析的方法。首先,对数学竞赛中的最(极)值问题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同时,对国内外数学竞赛中的最(极)值问题试题进行了汇编、整理和统计,进一步说明了最(极)值问题在现有的数学竞赛中地位和作用。其次,从解题方法和数学思想方法两方面对最(极)值问题进行解题研究,通过研究最(极)值问题试题的解法,笔者对一些题目进行了延伸拓展或改编,但由于数学竞赛试题的拔高性以及自身水平有限,能延伸拓展的题目较少。最后,尝试从教学的角度,来研究数学竞赛中的最(极)值问题。探讨了最(极)值问题的教学策略,依据此教学策略,设计了一个教学案例:一类绝对值函数的最小值问题。

张鹏[6](2013)在《中国对外关系展开中的地方参与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和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政策指引下,中国地方部门在对外关系中的参与程度也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成为当代中国政治、经济生活中的突出现象。而学科特点造成的中国内外政治结合型研究不足,以及中国内外政治协调发展的理论化需要,都使得中国对外关系展开的地方参与研究成为一种新兴的研究方向。同时,大量外事档案、政府文件、统计数据的存在以及相关论着的涌现,使利用社会科学方法开展这项研究成为可能。本文提出,地方参与中国对外关系展开的程度与深度,取决于中国央地、内外、地地三组关系的变化。为全面理解中国对外关系展开中的地方参与,本文的研究主要分为三个部分:首先,是理论部分的研究。对于地方参与对外关系的一般解释而言,已有的多层治理理论与功能主义理论都有提倡竞争性合作的问题,潜在的政治社会学解释则无法提供清晰的问题解决进路,而且现有理论多基于对西方国家对外关系的考察与辨析。在批判上述三种一般解释的基础上,将地方部门作为对外关系的“有限参与行为体”,提出地方参与对外关系的“有限参与”解释。这一解释,是在继续和坚持承认主权国家是国际关系行为主体的前提下,以中央对地方的对外事务授权有限为原则,将地方提升到作为对外关系的一类“有限”参与主体,并以对外关系发展中央地、内外、地地的合作最大化为目标,在“整体”考量的基础上,注重国家的国内-国际综合治理观形成。其次,是比较研究方面。通过中西在地方参与对外关系方面的比较研究,特别是与代表联邦制国家的德国进行比较,提出政治关系与法律关系这两种央地关系传统,和央地协力与央地竞合这两类有限参与适用,从而厘清中国对外关系展开中的地方参与之组织特点、历史流变和运行逻辑。最后,在案例研究部分,使有限参与的解释贯穿于沿海经济次区域的国际化、边境省区与跨区域国际合作、中国非中央政府驻德代表机构以及地方发展与国际组织在华活动等研究。并通过上述四个案例,从由内而外、由外而内两个大的观察视角,既说明中国对外关系展开中的地方参与形式与现状,又进一步验证绪论部分提出的,在新的国际环境下,中国对外关系展开中存在央地协力的政策倾向;中国在内外关系协调发展的实践中实现了国内国际制度建设的不断优化;地方多样性蕴含着中国对外关系展开中可能的地地合作三个研究假设。

王新春[7](2012)在《中国西北科学考查团考古学史研究》文中认为中国学术团体协会西北科学考查团(简称“西北科学考查团”)是在1927年由中国学术团体协会与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合作组建的学术考察团体。它是近现代第一个由中国人主持的西北科学考察团体,成员包括了中国、瑞典、德国、丹麦等国的学者,考察时间长达8年,考察地域包括了中国北方、西北、中部的十二个省份,考察内容涵盖了地理学、大地测量学、地质学、古植物学、古无脊椎动物学、古脊椎动物学、考古学、民族学、气象学、动物学、植物学等十多个学科领域。本文以西北科学考查团的考古作为主要研究内容,从学术史的角度出发,对西北科学考查团的考古调查和研究成果进行专题研究,力图全面、系统、细致地总结考察团在中国西北地区的田野考古和研究成果,探讨其在近现代中国学术史上的价值和意义。以此为目的,本论文分为七个章节进行论述:第一章首先对西北科学考查团组建的背景、过程和影响进行论述,指出了考古方面是中国学术界与斯文·赫定争议的核心,分析中国学者和斯文·赫定在考古学方面的态度和作为。第二章全面论述了西北科学考查团的考古工作。本文首次将非考古专业学者的考古活动纳入了研究范畴,展现了西北科学考查团田野考古的完整面貌,促进了人们对近现代中国西北考古认识更加全面和完整。第三章以调查搜集品的流散和保存为核心,首先梳理整个西北科学考查团的搜集品的运输情况,弄清考古搜集品的内容和运输过程,然后对斯文·赫定借出考古搜集品的规定、流程等问题进行细致的研究,最后细致调查、梳理了考古搜集品的存放地点、损失情况、流散情况和最后的保存地。第四章概述了中国和瑞典的考古研究着述,主要论述西北科学考查团所获文书的刊布与研究状况,并在细节方面进行了考证。第五章论述了瑞典学者的考古研究情况,以期展现瑞典关于西北科学考查团考古研究成果之全貌,并对这部分研究的价值和意义进行评述。第六章对西北科学考查团的两位专门的考古学者贝格曼与黄文弼进行专题研究,系统总结两位学者的研究成果和价值,并从学术背景、考察目的、考察内容、研究方法等方面对二人的考古和研究进行对比,分析东西方视野下的中国西北考古研究之异同,并对他们在现代中国西北考古中的意义和价值进行探讨。第七章通过三个方面的论述,分析西北科学考查团的考古研究与近代中国考古学之兴起和发展之间的关系及对中外学术发展的影响,从而对其在中国考古学发展史中的地位有一准确的定位。

裘宗沪[8](2010)在《数学奥林匹克之路——我愿意做的事》文中研究指明西部数学奥林匹克2000年初,中国数学奥林匹克协作体刚成立不久,即已显现出强校恒强的趋势。当时,国家教委制定了全国学科竞赛一等奖的获得者可以推荐保送上大学这一政策,这对东部地区的学校非常有利。而西部地区的学校由于条件有限,在各大名牌学校的招生中也一直不太受重视。因此,2001年在香港举

王卜[9](2009)在《数学奥林匹克应用问题的解题与命题研究》文中提出重视数学应用,学会用数学的知识、思想与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已成为当代数学教育的普遍共识。数学奥林匹克作为普及数学、开拓思维、发现人才的有力机制,已在世界范围遍地开花,硕果累累。经过逾百年的积淀,已为我们带来令人目不暇接的精彩问题及相关研究成果。但对数学奥林匹克应用问题缺乏足够的关注,难以找到令人信服的解题与命题的理论阐述。这种状况已成为制约数学应用问题在数学奥林匹克的发展及全面培养学生数学建模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瓶颈。本文采用文献分析方法,首先系统地介绍国内外数学奥林匹克发展的现实状况及比赛层次,并对数学应用问题的定义进行界定,指出当前存在以突出培养建模能力的具有较高现实价值的应用问题,与以训练学生数学知识运用和发展数学思维能力的模拟应用问题等两种数学应用问题观。其次,对比较典型的国内外数学奥林匹克应用问题进行评解与统计分析发现,数学奥林匹克应用问题具有重视数学思维灵活性而轻视数学建模能力,内容集中于组合数学,情节简单且背景相异而数学结构相同、背景相同而数学结构相异互相交织等特征。第三,提出数学奥林匹克应用问题解决的思维模式与基本过程,论述了解决数学奥林匹克应用问题的基本策略,阐释了组合模型、数论模型、代数模型等典型数学奥林匹克应用问题解题方法。第四,借鉴数学奥林匹克命题及应用问题命题的理论,剖析了数学奥林匹克应用问题命题的科学性原则、培养适当建模意识原则、新颖性原则;明确提出数学奥林匹克应用问题命题的主要方法,一、数学问题社会化,包括数学问题现实模型化、数学问题趣味化;二、社会问题数学化,即实际问题的数学加工;三、现有数学应用问题的改造,包括对各类数学建模竞赛问题的加工、陈题改编等。最后,提供若干数学奥林匹克应用问题的命题实例。

祁涛,薛巧珍,赵永华,陈建平,马弋飞,孙菲,金石,任敏,张云燕,向春晓[10](2008)在《新时期中国新闻事业改革与发展30年大事记》文中提出1978年1月11日,国务院设立侨务办公室,廖承志任主任。侨务办公室的主要职能之一是:"领导中国新闻社,做好华侨、港澳同胞、台湾同胞、外籍华人的文字、图片及声像、影视宣传工作。"2月6日,北京电视台(即后来的中央电视台)举办了春节晚会,这是粉碎"四人帮"以后北京电视台首次举办春节晚会。它标志着电视文艺的复兴。

二、第二届中国西部数学奥林匹克在兰州举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第二届中国西部数学奥林匹克在兰州举行(论文提纲范文)

(1)CGMO平面几何问题的解题策略与形变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
    1.5 研究方法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三章 CGMO中平面几何试题的解题策略
    3.1 构造法
    3.2 同一法
    3.3 特殊与一般
    3.4 分类讨论
    3.5 面积法
    3.6 整体与局部
第四章 CGMO若干问题探究案例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2)光荣与梦想(下)——改革开放40年新疆文艺巡礼(论文提纲范文)

2012年
2013年
2014年
2015年
2016年
2017年

(3)中国城市涉水景观的转型与治理 ——以兰州市和成都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言
    1.1 研究缘起
    1.2 选题背景
        1.2.1 水与城市的复杂关系
        1.2.2 中国城市转型与城市涉水景观
        1.2.3 在全球化与地方化之间碰撞的城市涉水景观
    1.3 选题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研究进展与科学问题
        1.4.1 研究进展
        1.4.2 科学问题的提出
    1.5 研究思路与组织框架
        1.5.1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5.2 研究方法
    1.6 案例地选择及资料来源
        1.6.1 案例地选择
        1.6.2 资料与数据来源
第二章 中国城市涉水景观转型的理论构架
    2.1 理论梳理
        2.1.1 城市政治生态学理论
        2.1.2 城市政体理论与增长机器理论
        2.1.3 尺度政治理论
        2.1.4 后结构主义视角下的网络理论
        2.1.5 从科层制到治理理论
        2.1.6 现代性理论
        2.1.7 后现代性理论与后现代城市
        2.1.8 空间的生产与第三空间理论
    2.2 中国城市涉水景观转型的理论模式建构
        2.2.1 转型中的政治经济背景与城市政体
        2.2.2 转型的资本视角:循环与累积
        2.2.3 转型的行动者网络视角:角色多元化与结盟网络化
        2.2.4 中国城市涉水景观的转型与“水-社会之循环网”模式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兰州城市涉水景观的转型
    3.1 城市水体及其水岸景观的变迁
        3.1.1 穿城而过:城市与水的历史回顾
        3.1.2 与河争地:人与洪水的游击战
        3.1.3 政府主导下的水岸开发:黄河风情线及沿岸域的变迁
        3.1.4 市政府控制下的中小型河道:填埋、利用与整治
        3.1.5 被遗忘的水景观:滩滩相连的候鸟天堂
        3.1.6 河谷型城市特殊的水景观:排洪沟、山洪、泥石流与滑坡
        3.1.7 美中不足:公众感知的兰州城市河流及其沿岸景观
    3.2 城市水设施景观的变迁
        3.2.1 兰州供水历史回顾:从溥惠渠到刘家峡
        3.2.2 政府失职与企业失责:兰州城市供水事故的频发
        3.2.3 城市水源地的隐患与监督:水电业的霸权与NGO的努力
        3.2.4 黄土山上造青山:自上而下的南北两山绿化上水工程
        3.2.5 理不清的污水、雨水与洪水:城市排水曲折的现代化进程
        3.2.6 迈向公私合伙:滨河交通设施的跨越发展
    3.3 城市水文化景观的变迁
        3.3.1 传统的水文化景观
        3.3.2 当代的水文化景观
        3.3.3 艺术作品与媒介表征的城市水景观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成都城市涉水景观的转型
    4.1 城市水体及其水岸景观的变迁
        4.1.1 溯流而上:城市与水的历史回顾
        4.1.2 政府主导下的治河工程:里程碑式的府南河综合整治工程
        4.1.3 政企合作的进阶与退二进三的开端:沙河综合整治工程与东调工程
        4.1.4 NGO发起的反河流填埋运动:西郊河事件
        4.1.5 社区发起的城市湿地保留运动:大观堰事件
        4.1.6 企业插手下的市政郊野公园:城市绿化水系网络的非均衡发展
        4.1.7 新时代的绿色治理体制:环城生态圈以及人工湿地打造
        4.1.8 豪华的“腐烂河”:公众感知的成都城市河流及其水岸景观
    4.2 城市水设施景观的变迁
        4.2.1 供水历史的转折:从都江堰到李家岩
        4.2.2 公众反坝运动的第一次胜利:杨柳湖水电站事件
        4.2.3 城市生命线上广泛的反水电联盟:柏条河事件
        4.2.4 国家的回归与地方的失落:城市排污设施的演进过程
        4.2.5 雨洪管理专家话语的转变:从灰色设施到绿色设施
        4.2.6 被各种设施阻碍的水路交通:撑不起的城市航运
    4.3 城市水文化景观的变迁
        4.3.1 传统的水文化景观
        4.3.2 当代的水文化景观
        4.3.3 艺术作品与媒介表征的城市水景观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国城市涉水景观的治理模式
    5.1 科层制的固守与超越:兰州城市涉水景观的深度透视
        5.1.1 中国涉水事务的科层制
        5.1.2 涉水事务的地方层级
    5.2 网络、冲突与尺度政治:成都城市涉水景观的深度透视
        5.2.1 水景行动者网络及其冲突
        5.2.2 成都城市涉水景观的尺度政治视角
    5.3 中国城市涉水景观治理模式
        5.3.1 协作式治理:能力与局限
        5.3.2 治理的谱系:从兰州到成都
        5.3.3 治理的拓展:治理术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主要创新点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后记

(4)“一带一路”公共外交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二、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三、研究思路与逻辑框架
    四、研究重点与创新思考
    五、主要研究方法
第一章 公共外交及其基本理论
    第一节 公共外交的兴起与发展
        一、公共外交的概念界定及其辨析
        二、公共外交的基本特点与功能
        三、公共外交的发展历程与动力
    第二节 公共外交的理论体系
        一、公共外交的理论维度
        二、公共外交的理论范式
        三、公共外交的构成要素与运行
第二章 “一带一路”倡议与公共外交
    第一节 中国公共外交的理论与实践
        一、新中国成立后寻求国际承认的公共外交
        二、改革开放后服务经济建设的公共外交
        三、冷战结束后强调和平发展的公共外交
        四、中国公共外交的发展:理念与方略
    第二节 “一带一路”倡议与公共外交
        一、 “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背景
        二、 “一带一路”倡议的时代内涵
        三、国际社会对 “一带一路”倡议的认知与反应
        四、中国实施 “一带一路”公共外交的战略意义
第三章 “一带一路”公共外交的概念界定
    第一节 “一带一路”公共外交的主体对象
        一、主体选择:政府与非政府行为体
        二、对象确定:域内外国家公众
    第二节 “一带一路”公共外交的战略内涵
        一、传播丝路文化
        二、传递丝路友谊
        三、讲好丝路故事
        四、弘扬丝路精神
    第三节 “一带一路”公共外交的目标任务
        一、短期目标:消除疑虑误解、提升 “一带一路”认同
        二、中期目标:夯实社会民意基础、增进各国战略互信
        三、长期目标:强化共同体意识、化解中国崛起困境
    第四节 “一带一路”公共外交的核心理念
        一、和平合作、互利共赢的利益共同体理念
        二、开放包容、互鉴互融的文明共同体理念
        三、复兴发展、互存互荣的命运共同体理念
第四章 “一带一路”公共外交的实施环境
    第一节 实施 “一带一路”公共外交的现实基础
        一、理论基础:中国外交思想与理论的创新与丰富
        二、实践基础:中国公共外交工作的拓展与深化
        三、资源基础:硬实力与软实力资源的潜能与优势
        四、经验借鉴:国外公共外交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第二节 实施 “一带一路”公共外交的挑战障碍
        一、中国崛起的结构性矛盾
        二、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偏见
        三、国际舆论的歪曲与抹黑
        四、域内外大国的干涉与影响
        五、传统与非传统安全的挑战
        六、国民素质与外交素养偏低
    第三节 实施 “一带一路”公共外交的影响因素
        一、国内支撑体系的有效性
        二、文化与文明间的融合度
        三、域内外国家的政治社会环境
        四、国家间关系与地区地缘形势
第五章 “一带一路”公共外交的战略规划
    第一节 “一带一路”公共外交的体制架构
        一、机构设置与定位
        二、隶属关系与层级
        三、权责分配与分工
        四、组织运行与管理
    第二节 “一带一路”公共外交的策略安排
        一、主题形象策略
        二、信息传播策略
        三、公关营销策略
        四、人文交流策略
        五、危机管控策略
    第三节 “一带一路”公共外交的形式选择
        一、媒体网络公共外交
        二、文化宗教公共外交
        三、跨国企业公共外交
        四、对外援助公共外交
        五、华人华侨公共外交
    第四节 “一带一路”公共外交的效果评估
        一、效果评估的理论依据
        二、效果评估的方法技术
        三、效果评估的指标体系
        四、效果评估的过程控制
第六章 “一带一路”公共外交的实践路径
    第一节 构建 “一带一路”公共外交话语体系
        一、 “一带一路”国际话语战略
        二、 “一带一路”国际话语创新
        三、 “一带一路”国际话语传播
        四、 “一带一路”意见领袖培养
    第二节 丰富 “一带一路”公共外交公关模式
        一、政府公关:政府主导下的公关外交
        二、游说外交:政府与民间合作的公关外交
        三、委托外交:非政府部门的公关外交
        四、战略沟通:项目运作下的公关外交
    第三节 拓展 “一带一路”公共外交交流领域
        一、教育学术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二、科技医卫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三、文化艺术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四、体育旅游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第四节 推进 “一带一路”公共外交政策布局
        一、针对域内大国公众的公共外交
        二、针对域外大国公众的公共外交
        三、针对域内中小国家公众的公共外交
        四、针对域外中小国家公众的公共外交
    第五节 加强 “一带一路”公共外交机制建设
        一、高层磋商机制
        二、交流对话机制
        三、整合引导机制
        四、人才培养机制
        五、投入保障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5)高中数学竞赛中最(极)值问题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最(极)值问题的界定
    1.3 文献综述
    1.4 研究方法
第二章 高中数学竞赛中的最(极)值问题的试题汇编与分析
    2.1 本研究试题汇编选择依据
    2.2 高中数学竞赛中的最(极)值问题试题汇编
        2.2.1 “希望杯”数学邀请赛中最(极)值问题试题汇编
        2.2.2 全国高中数学联赛最(极)值问题试题汇编
        2.2.3 加拿大数学奥林匹克最(极)值问题试题汇编
        2.2.4 国际数学奥林匹克(IMO)中最(极)值问题试题汇编
        2.2.5 其他数学竞赛中的最(极)值问题试题汇编
    2.3 数学竞赛中的最(极)值问题试题分析
第三章 数学竞赛中最(极)值问题解题研究
    3.1 最(极)值问题常用的解题方法
        3.1.1 不等式法
        3.1.2 构造法
        3.1.3 数形结合法
        3.1.4 向量法
        3.1.5 局部调整法
        3.1.6 反证法
    3.2 解决竞赛中最(极)值问题所蕴含的数学思想
        3.2.1 化归
        3.2.2 构造
        3.2.3 对应
        3.2.4 极端原理
    3.3 “解题方法”与“数学思想”的内涵与外延及其异同
第四章 数学竞赛中的最(极)值问题实践教学研究
    4.1 最(极)值问题的教学策略
        4.1.1 掌握学生实际水平,由易到难呈现教学内容
        4.1.2 结合生活实例,精心创设问题情境
        4.1.3 挖掘本质内容,注重解题方法的多样性
        4.1.4 倡导学生有效自主学习,引导学生主动发现
    4.2 最(极)值问题的教学实施案例
        4.2.1 教学案例
        4.2.2 案例分析
第五章 结语
    5.1 研究总结
    5.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6)中国对外关系展开中的地方参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绪论 问题的提出
    第一节 为什么要研究中国对外关系展开中的地方参与
    第二节 定位中国对外关系展开中的地方参与
    第三节 研究假设
    第四节 论证设想
    第五节 章节安排
第一章 中国地方参与对外关系研究回顾
    第一节 相关概念辨析
    第二节 资料来源与文献回顾
    第三节 研究方法
第二章 地方参与对外关系的一般解释
    第一节 多层治理理论的解释
    第二节 功能主义理论的解释
    第三节 政治社会学的一般解释
    第四节 地方参与对外关系的“有限参与”解释
    小结
第三章 地方参与对外关系的中国传统与西方经验
    第一节 中国传统对外关系中的地方角色
    第二节 西方联邦制国家的地方与对外关系:以德国为例
    第三节 中西地方参与对外关系比较
    小结
第四章 中国对外关系展开中由内而外的地方参与
    第一节 中国地方全球联系的发展与特征(2001-2011)
    第二节 沿海经济次区域的地方全球联系与责任
    第三节 周边外交及边境省区与跨区域国际合作
    第四节 地方参与对外关系国内资源整合的内容与方向
    小结
第五章 中国对外关系展开中由外而内的地方参与
    第一节 中国地方的国际组织能力
    第二节 中国非中央政府驻德代表机构研究
    第三节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在沪项目调研
    第四节 由外而内的国际合作中地方发展的新契机
    小结
结论 把握对外关系“落地”的时代特征
图表及访谈手记目录
参考文献
    德文类
    英文类
    中文类
后记

(7)中国西北科学考查团考古学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西北科学考查团概述
    第二节 八十年来西北科学考查团研究综述
    第三节 研究材料、方法、论文结构
第一章 西北科学考查团的组建
    第一节 斯文·赫定前四次中亚考察
    第二节 西北科学考查团之缘由
    第三节 斯文·赫定与翁文灏签订的协议
    第四节 斯文·赫定与中国学术团体协会的谈判
    第五节 中、瑞合作成功的原因、意义
第二章 西北科学考查团的田野考古工作
    第一节 西北科学考查团在内蒙古的考古
    第二节 西北科学考查团在新疆的考古
    第三节 西北科学考查团在蒙、甘、宁的考古
    第四节 绥新公路察勘队的考古
第三章 考古搜集品的运输、保存与流散
    第一节 考古搜集品的运输
    第二节 考古搜集品的保存与借出
    第三节 国内的考古搜集品
第四章 西北科学考查团的考古研究成果(一)
    第一节 中、瑞考古研究论着
    第二节 居延汉简的整理与刊布
    第三节 高本汉、伯希和与居延汉简
    第四节 黄文弼西域文献的整理与刊布
    第五节 袁复礼所获回鹘文《玄奘传》的刊布与研究
    第六节 瑞典所获西域文献的刊布与研究
第五章 西北科学考查团的考古研究成果(二)
    第一节 内蒙古史前史的研究
    第二节 蒙新地区纺织品研究
    第三节 内蒙古额济纳河流域考古研究
第六章 贝格曼与黄文弼的考古研究
    第一节 贝格曼与中国西北考古
    第二节 黄文弼的西北考古研究
    第三节 贝格曼与黄文弼中国西北考古研究之比较
第七章 西北科学考查团与近代中国考古学之兴起
    第一节 西北科学考查团的考古渊源
    第二节 西北科学考查团与考古实践
    第三节 西北科学考查团考古研究的影响
结论
附录一:西北科学考查团成员论着目录
附录二:斯文·赫定博士领导的中国西北科学考察报告集
参考文献
后记

(9)数学奥林匹克应用问题的解题与命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中文目录
英文目录
第一章 引论
    引言
    1.1 数学奥林匹克概述
        1.1.1 国外数学奥林匹
        1.1.2 国内数学奥林匹克
        1.1.3 国内外数学应用竞赛
        1.1.4 数学奥林匹克层次划分
        1.1.5 数学奥林匹克的内容与价值
    1.2 本研究数学奥林匹克试题范围
    1.3 数学应用问题的界定
    1.4 研究述评
        1.4.1 研究综述
        1.4.2 研究简评
    1.5 研究目的、意义
    1.6 研究方法
第二章 数学奥林匹克应用问题的基本特征
    2.1 数学奥林匹克应用问题试题统计分析
        2.1.1 希望杯应用试题统计分析
        2.1.2 中国高中联赛应用问题统计分析
        2.1.3 CMO及中国国家队选拔赛试题统计分析
        2.1.4 加拿大数学奥林匹克试题
        2.1.5 美国数学奥林匹克试题统计分析
        2.1.6 苏/俄数学奥林匹克试题统计分析
        2.1.7 IMO及备选题统计分析
    2.2 数学奥林匹克应用问题基本特征
        2.2.1 各国试题总体比较
        2.2.2 数学奥林匹克应用问题特征
第三章 数学奥林匹克应用问题解题研究
    3.1 数学应用问题解决的一般模式
    3.2 数学奥林匹克应用问题解题策略
        3.2.1 转移映射策略
        3.2.2 补充完形策略
        3.2.3 图、表示意策略
        3.2.4 先期分离,再施整合策略
        3.2.5 特殊化策略
        3.2.6 抓住实质,就地取材
        3.2.7 整体化策略
    3.3 数学奥林匹克应用问题解题方法
        3.3.1 组合模型解法
        3.3.2 数论模型解法
        3.3.3 代数模型解法
第四章 数学奥林匹克应用问题的命题研究
    4.1 数学奥林匹克应用问题的命题原则
        4.1.1 科学性原则
        4.1.2 培养适当建模意识原则
        4.1.3 新颖性、选拔性原则
    4.2 数学奥林匹克应用问题的命题方法
        4.2.1 数学问题社会化
        4.2.2 社会问题数学化
    4.3 现有问题改造
    4.4 数学奥林匹克应用问题的若干命题实例
第五章 结语
    5.1 研究总结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四、第二届中国西部数学奥林匹克在兰州举行(论文参考文献)

  • [1]CGMO平面几何问题的解题策略与形变探究[D]. 陈细玉.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2)
  • [2]光荣与梦想(下)——改革开放40年新疆文艺巡礼[J]. 修忠一. 新疆艺术(汉文), 2018(06)
  • [3]中国城市涉水景观的转型与治理 ——以兰州市和成都市为例[D]. 顾磊. 兰州大学, 2017(03)
  • [4]“一带一路”公共外交战略研究[D]. 杨荣国. 兰州大学, 2017(01)
  • [5]高中数学竞赛中最(极)值问题的研究[D]. 吴利. 南京师范大学, 2016(02)
  • [6]中国对外关系展开中的地方参与研究[D]. 张鹏.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3(08)
  • [7]中国西北科学考查团考古学史研究[D]. 王新春. 兰州大学, 2012(10)
  • [8]数学奥林匹克之路——我愿意做的事[J]. 裘宗沪. 中等数学, 2010(11)
  • [9]数学奥林匹克应用问题的解题与命题研究[D]. 王卜. 广州大学, 2009(S1)
  • [10]新时期中国新闻事业改革与发展30年大事记[A]. 祁涛,薛巧珍,赵永华,陈建平,马弋飞,孙菲,金石,任敏,张云燕,向春晓. 新闻学论集(第21辑)——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特辑, 2008

标签:;  ;  ;  ;  ;  

第二届中国西部数学奥林匹克在兰州举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