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复用技术探讨

软件复用技术探讨

一、关于软件复用技术的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许俊峰,费益,季小琴,童岳威[1](2021)在《民用飞机机载软件复用适航审定方法研究》文中指出复用不同来源的软件数据至民用飞机机载软件及其不同的复用方式均对机载软件表明整体符合性存在影响。为降低软件复用带来的项目成本和合格审定风险,首先,对民用飞机机载软件复用进行分类,识别软件复用评估要素;其次,建立软件复用评估框架和流程,明确软件复用评估活动和次序;最后,从实际审查角度给出机载软件复用的审定要求,并给出软件复用评估和审定的应用实例。研究结果可支持软件复用审定相关方在项目初期识别和评估软件复用,并制定软件复用适航策略。

熊壬浩[2](2020)在《知识驱动的软件模式识别》文中研究表明由于软件系统的复杂性,理解现有软件已成为软件生命周期所有阶段中最昂贵的任务之一。据统计,理解软件系统花费了软件工程中多达60%的工作量。从遗留系统中恢复设计信息是一项相当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即使对于70K到280K源代码行的中型项目,也需要经验丰富的设计师平均花费100个小时来创建准确的架构。识别软件模式(software pattern)是理解软件系统的重要手段之一。包括架构模式(architectural pattern)和设计模式(design pattern)在内的软件模式总结了软件系统的设计或实现中特定的、重复出现的问题的解决方案。软件模式的识别提供了一种了解系统设计背后原理的有效途径。识别出的模式实例揭露了开发人员的意图,为维护人员提供了系统结构及其内部特征的深刻见解。软件模式本身提炼了有经验的专家从实践中获得的设计知识;而从中理解软件系统的制品(artifact),也可以理解为关于软件系统的一种知识形式。尽管如此,现有方法较少从知识角度出发探索软件模式的识别。识别软件模式涉及多方面的领域知识,现有方法往往单一的利用领域知识的某一方面作为模式存在的证据,这往往不够充分而产生误报。技术领域的上下文不明确,设计与实现之间的映射便难以自动化进行,致使识别模式需要较大的人工工作量。针对上述问题,本文的主要贡献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在Java语言的上下文中利用惯用实现识别设计模式:构造了一组本体,用于描述设计模式的概念以及Java语言的构造;进而提出了一种实体及关系抽取算法,用于从源代码中构建知识图谱,并构造了22种GoF(Gang of Four,四人帮)设计模式的模式模板;最终在五个开源的基准系统上展开实验,并与三种其他方法比较,评估了识别的准确性及时间性能。(2)在此基础上,使用动态分析方法进一步区分结构上相似的设计模式实例:提出了一种测试脚本标记语言以及一个基于该标记语言的测试用例生成算法,用于驱动模式实例运行;描述了一种程序追踪方法,无需插桩即可监视程序的运行状态;进而在知识图谱中引入基于间隔的时序关系,构建了一种运行时行为的建模和规范方法;最终使用六个开源基准系统,针对五个GoF设计模式,实验验证了五种现有方法报告的466个实例,进一步提高了识别的准确性。(3)基于扎根理论整合多方面的领域知识,利用专家的经验知识进行架构模式识别:提出了一种基于扎根理论的架构模式识别方法,即围绕案例分析,展开相关资料的调研,通过一种自顶向下的识别过程,构建出一个关于架构模式的“理论”;随之围绕两个开源系统,演示和分析了该方法在实践中的应用;最终针对六个开源系统实验评估了该方法的准确性及时间性能。(4)抽象了基于静态分析、动态分析以及扎根理论解决设计模式和架构模式识别问题的过程及实现方法,建立了一种知识驱动的模式识别框架:利用层次结构的特点,提出了一种层次化知识图谱;在此基础上,使用描述逻辑形式化定义了模式,将模式识别问题转换为概念的可满足性问题;最终定义了模式识别的核心过程和部件,将识别过程的可变部分封装为可插拔的组件,并基于该框架实现了一个原型工具。

张立岩[3](2020)在《天启公司智能产品开发流程优化研究》文中指出近几年,随着Android系统的应用、推广和普及,我国POS支付行业在智能化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现今,智能POS对于商家来说再也不是新鲜事物,它正快速取代传统POS,成为商家必备的重要支付工具。目前,国内智能POS终端厂商相对固定,他们互相模仿、抄袭,能自主研发符合市场产品的公司较少,致使智能POS产品无论从外形到质量均趋于雷同,产品差异化越来越小,行业竞争逐渐加剧。与此同时,支付宝和微信相继推出名了为“蜻蜓”和“青蛙”的刷脸支付产品,并迅速占据了部分支付市场,中国银联也不甘落后,陆续在高校和各大商圈试点刷脸支付。生物识别技术在移动支付领域中的应用和推广,使得各POS厂商应接不暇,不可避免的对原智能POS市场造成一定冲击。因此在智能POS上添加刷脸支付功能成为各POS厂商的必然选项,而如何快速的在众多新老客户的应用程序中完美添加一项新功能成为对POS厂商的一道考题。天启公司作为国内几大智能POS供应商之一,随着产品类别和目标客户的不断增多,其原有的开发模式已不能适应客户多变的需求,亦不能很好的满足现阶段公司的发展需要。现今,智能POS终端厂商产品的主要区别在于产品设计和软件开发能力两个方面。而在产品同质化严重的今天,软件开发能力的强弱则成为取得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本文以软件工程中软件复用理论为基础,通过对天启公司近些年积累的智能产品的软件需求进行整理和分析,运用流程再造和软件复用技术相关理论,对其现有的软件开发流程进行优化设计。通过需求分析整合和软件构件技术,对当前不同种类、不同规模的收单机构中用户不断变化且逐渐提高的业务需求进行细分归类,建立领域需求管理系统和构件库管理系统,通过领域需求管理系统的需求分析进行领域模型选择,并通过构件管理系统快速构建应用软件程序。本流程优化之后可以较好地适应客户多变的需求和政策性调整要求,运用应用程序中构件的增减来应对需求的变化,可以有效提高应用软件的质量和开发效率,对日益复杂的客户需求提供快速反应和保障。同时,本文希望天启公司通过本流程的优化能有效避免软件技术人员滞后的软件开发以及传统软件生产模式导致的低下效率,提高软件开发能力,为企业在这变幻莫测,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中取得优势,并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

张程鹏[4](2020)在《移动应用同源性分析关键技术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移动网络及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移动互联网已经完全融入到广大人民的日常生活中来。而随着移动智能终端的普及率越来越高,移动应用程序的数量也因而呈现爆发式增长。其中,安卓系统依旧在现今的移动智能操作系统市场占比中占据主要地位。由于安卓系统的开放性及开源社区的成长,代码复用在安卓应用程序的开发过程中被开发者广泛使用。代码复用不仅可以帮助开发者省时省力地利用已有的功能代码来开发应用程序,还可以促进大型开发公司收集开发者的反馈来进一步提升其通用开发库包的兼容性。而且,由于目前庞大的市场需求及安卓系统高度的开放性,代码复用的作用在安卓应用程序开发过程中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解现今安卓应用商店中的整体代码复用情况,分析代码复用的不同原因,可以更好地帮助开发者优化自己的开发过程,也可以更好地推动移动应用分析相关研究的发展。但是,由于移动智能终端设备的普及度不断提升,随之而来的安全问题也日趋严重。大部分恶意应用程序会在用户不知情的情况下,进行隐私窃取、系统破坏、终端控制、恶意扣费等恶意行为,给用户带来直接经济损失及潜在的隐私泄露问题。对于恶意开发者来说,代码复用可以很方便地帮助其传播恶意代码。开发者对自己编写的代码进行代码复用,很容易导致其中可能存在漏洞的代码在其之后所发布的应用程序中依然存在安全风险。同时,由于安卓生态系统的开放性,安卓应用程序很容易遭遇破解和篡改,应用程序重打包(应用程序克隆)已经成为危害安卓生态系统的一大威胁。恶意开发者毫不费劲就可以替换合法应用程序的广告,然后把它们上传到官方商店或者各种第三方商店。再利用一些不实的描述信息来伪装其发布的恶意应用程序,以达到欺骗用户下载的目的。因此,通过对应用程序的描述和行为的不一致性检测分析,可以有效识别出应用商店中存在的恶意及异常应用程序。随着高级代码变异技术的不断提升,不怀好意的开发者利用重打包技术可以很轻松地创造出数量庞大的恶意应用程序或者仿冒应用程序变体。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有能够检测出应用程序开发者的方法,进而从源头遏制恶意及仿冒应用程序的传播。对移动应用程序进行同源性相关的技术分析,可以用来对应用的开发者进行识别或分类,继而区分原创作者和剽窃者。同时,其分析结果既有助于预测特定恶意代码作者所使用的工具和技术类型,也有助于研究该恶意应用程序传播以及演化的方式。虽然近年来已经有一些对于移动应用程序的作者鉴别相关研究成果发布,但是之前的研究依旧留下一个开放性问题并未涉足。虽然最新的代码克隆相关研究可以很高准度地检测出克隆的应用程序对(集合),却没有一项研究可以自动化地辨别出其中的原创作者,从而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克隆检测技术的应用场景,所以鉴定原创作者这个研究议题就显得至关重要。因此,为了对移动应用程序进行同源性相关分析研究,需要以反编译、静态分析、机器学习和自然语言处理等程序分析技术为基础,再辅以第三方库检测、重打包应用检测等移动应用特定的分析技术,通过对基础的代码克隆检测及不一致性检测进行相关研究,完成对安卓应用程序的作者鉴别工作。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点包含:1)在深入研究安卓官方应用商店中代码复用的整体情况的基础上,提出一种安卓应用程序的代码克隆检测方法,建立基于多极化特征描述的移动应用程序分析模型,构建超过四十万移动应用程序的代码复用数据库。为了补充现有代码复用研究工作,本文提出一种适用于大规模分析的基于多级化的移动应用程序代码复用分析研究框架。本文研究了代码复用在三个不同编码级别的使用程度,并且总结出四个代码复用相关的列表信息。同时,对于不同编码级别中代码复用的原因进行详细的研究分析,对包级别及类级别代码复用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的研究讨论,还分析了不同类型开发者的代码复用情况,并按照开发者发布应用程序的类型及数量对开发者进行分类处理。2)在考虑第三方库的影响下,利用基于自然语言处理(NLP)的描述提取技术和基于应用编程接口(API)的行为特征技术,研究移动应用功能设计与实际行为同源性分析课题。先利用隐狄利克雷分配(LDA)模型来从大量应用程序描述文件中识别出30个话题,再根据应用程序与各个话题的相关程度利用优化的K-means++算法建立更加高效的模型把应用程序按照所属功能聚类为29个聚簇,最后利用孤立森林(IF)算法来对各个聚簇中的应用程序进行异常检测并比对考虑第三方库前后的检测结果。经过对近三十万移动应用程序的大规模实验,证实如果考虑第三方库的影响,会有超过一半的原先被检测为异常的应用程序不再被判定为异常,同时还可以发现一些之前并未被检测出来的新的异常应用程序。3)提出了一种基于LightGBM机器学习框架来鉴别克隆应用程序的原创作者的方法,并通过各种情况下的评估实验来全方位评估该方法的有效性。而且,该方法是本领域中率先致力于解决重打包应用程序作者鉴别的系统性工作。并且,该方法在给定的上百个备选开发者中进行作者鉴别可以达到超过80%的准确率。另外,还比较了对于作者鉴别来说不同特征的重要性。

梁成[5](2020)在《基于软件无线电技术的频分复用雷达信号源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信息电子技术不断地发展,信号处理器的处理能力不断加强。软件无线电技术在雷达方面的预研与应用也越来越火热,催生了一系列新应用,新体制的软件雷达。其中基于软件无线电设计的星载雷达备受关注,国外早在多年前已着手星载探测研究,并卓有成效。然而国内却起步较晚,对于该研究几乎处于空白。本文以甚低频段和低频段为研究背景,以星载雷达相关的国家重大仪器专项项目为依托,设计了一款多功能,多应用的雷达信号源。信号源的设计与相关试验,将给国家重大仪器专项项目从实验设计到系统仿真,到功能实现,提供关键性的知识储备。同时,将该信号源应用于星载雷达或者其他各种雷达,可极大的扩展雷达设备的应用。本文具体研究工作如下:该信号源利用软件无线电技术和频分复用技术,在GNU Radio开源软件平台下设计。具有发射信号频点灵活可调,多频发射和扫频步进的功能。另外,基于该信号源搭建了雷达信号收发系统,通过闭环实验,验证和评估了基于该信号源的雷达信号收发系统稳定可靠,可用于多种场景下的外场试验。首先,本文对软件无线电技术和信号发生器的现状和发展方向做了综述。叙述了软件无线电灵活,开源,开发生产效率高的优点。简述了信号发生器的发展历程。分析了研究频分复用雷达信号源的必要性,信号源的研究背景和主要功能介绍。然后,文中对信号源系统方案进行了设计,硬件设备主要为软件无线电外设N210,搭载射频子板为LFTX/RX。软件主要用到GNURadio。整个系统流程在Ubuntu下运行。接着,对信号源性能进行了测试与分析。主要包括相位匹配,一频点信号跳频,复用四频点跳频测试。并对短时傅里叶变换的算法做了改进,对十阶跳频数据做了处理,得出符合预期的实验结果。最后,进行了信号源外场试验的评估与验证,通过设计简单的雷达信号收发系统,进行闭环试验并处理实验数据。得出初步结论,该信号源可用于外场试验,提高雷达信号收发系统的性能。

程亮[6](2020)在《可复用物联网Web3D框架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软件工程要解决的核心问题,简单地说就是如何以最小的代价生产出最大效用的软件。解决该问题的基本途径之一,是研发具有高度灵活性和扩展性等特点的可复用软件及方法,其中框架就是典范。如果能够设计出一款具有高度可复用性的Web3D框架或平台,对于推动数据中心等物联网领域应用的发展将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本文做了以下尝试:(1)基于面向对象理论与方法的可复用Web3D框架设计。目前的Web3D应用大都使用了基于Web GL技术的Java Script软件包(如Three.js)进行开发,与其他主流的Web前端应用类似,都是使用传统的结构化编程语言实现,往往难以扩展与复用。因此,本文通过引入支持面向对象的ES6语言,充分发挥面向对象软件设计的重要理论、原则和方法等优势,并基于设计模式等相关理论,使用抽象工厂模式、模板方法模式、策略模式、单例模式、装饰者模式、发布-订阅模式等多种设计模式设计实现了一个全新并可适用于多个行业的可复用框架。(2)基于数据中心场景的可复用Web3D模型方法研究。首先,不同物体的3D模型往往不同,而且模型的格式、位置、角度、大小等属性和加载、呈现等方式的变化都会导致不同Web3D项目之间难以复用,所以,本文针对数据中心的场景建立了一套可用于不同项目的3D模型规范和加载呈现方案。其次,针对数据中心通常需要呈现设备之间关联和场景漫游等功能特点,分别研究建立了可复用的模型间连线算法和3D场景漫游算法。(3)本框架的优势分析。以数据中心的场景作为案例,通过应用本框架与传统方法于不同项目,分别从代码质量与开发效率等方面做了比较。首先,重复代码大大减少;其次,可复用性与可扩展性大大增强;最后,应用于新项目,开发时间也大大缩短。

张爽[7](2020)在《基于领域工程的粮库信息化系统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对粮库进行高效管理是保障我国民生建设的重要手段,结合现阶段“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综合国家粮食部门提出的粮改意见,智能化、系统化的粮库信息化系统建设已经势在必行。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互联网科技时代,粮库信息化最大的难题是如何在粮库信息化领域提高系统开发效率和保证系统运行质量的同时降低开发成本。在采用领域工程方法进行系统开发的全过程中都会产生可复用的资源,有效的利用这些可复用资源可以提高系统开发效率、保证系统质量,从而使这个难题得到解决。本文结合现有领域分析方法和软件复用理论,采用基于领域用例模型的方式构建领域特征模型,得到可复用的领域模型。先以粮库信息化系统领域为例,综合分析该领域内各系统用例模型,给出了领域用例模型构建的详细过程,并对用例进行统一的语义术语表示。再以领域用例为基本输入来获取领域特征,结合现有的特征描述,给出了特征的定义,并用对象来表示特征,对特征的基本属性和变化性进行分析描述,使得特征的定义更加明确。然后利用分层抽象的思想并结合面向对象的方法对特征进行分层描述,从特征间的精化关系和特征间的依赖关系两方面来对特征间的关系进行详细的描述,并给出对象关系与特征关系间的对应关系表,为确定特征间关系提供了帮助。进而对领域用例模型的构造算法和特征间关系的确定算法进行了设计,并给出特征模型一致性验证的约束条件。最后,将本文提出的基于领域用例模型的领域特征模型的构建方法应用到粮库信息化系统领域。通过对“粮丰”和“Do Grain”两个样本系统进行分析,构建出粮库信息化系统领域的特征模型,对本文提出的特征建模方法进行有效的验证。

李向栋[8](2020)在《软件复用技术在校园导航中的研究与应用》文中认为软件复用技术是互联网时代下软件开发领域的产业延伸,是一种用于提升软件生产率、工作效率、可靠性以及稳定性的关键性技术。同时,作为解决软件危机和拓展软件应用范围的可靠途径,软件复用技术在近些年受到的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并诞生了大量优秀的研究成果。其中,组件化连接技术成为目前软件复用技术研究的热点方向,其具备扩充软件功能与增强软件灵活性的强大能力,并充分的将项目整体功能进行模块化区分,极大的方便了软件系统的后期维护,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软件功能迁移和拓展的手段。本文以组件化连接技术为重点研究对象,采用目前流行的开源Android路由框架ARouter为工具,以中北大学为研究实例,设计并实现了一款专门用于校园应用场景的地图导航系统。在功能方面,该软件系统充分的利用了ARouter的优势,极大的简化了软件应用页面跳转的方法,进一步实现系统内部模块间的高内聚与低耦合。在定位算法方面,以卡尔曼滤波器为基础,改进了传统的GPS定位算法,经实验仿真,改进后的算法极大的提升了导航定位的精度。综上,本文核心内容主要包含组件化连接技术的应用与导航定位算法的改进两个方面,所设计的软件系统拓展了传统导航软件的应用场景与范围,为开发人员提供了可借鉴的参考。

汪子续[9](2020)在《基于软件复用的安全与报警系统建模与设计实现》文中认为由于生产条件不足,从业人员素质良莠不齐,管理制度并不完善等原因,安全生产事故时有发生。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持续发展,越来越多的安全生产管理采用信息技术进行改造,通过数据挖掘,预警技术对事故进行预警。安全预警技术也在各行各业广泛应用,如生产工厂,建筑工地,船舶,航空,甚至近年发展较快的智能汽车上也都运用安全预警技术来减少事故的发生。应用场景以及平台的差异,实时性的不同,监测的数据格式的差异等都导致安全预警系统需要根据所应用的场景独立设计开发,这将导致大量的重复开发,浪费人力物力的同时也会存在质量、效率的参差不齐,这已经成为了我国安全预警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软件复用被认为是解决“软件危机”、提高软件开发质量效率的重要途径,面向对象、软件构件、软件体系结构、领域工程等相关技术也为软件复用提供了技术支持。本文将软件复用的思想与技术应用于安全预警系统的开发,以缩短系统的开发周期,节约开发成本,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复用过程一般为1.通过已有软件系统建立领域特征模型;2.根据领域特征模型以及开发需求选择相应的特征模块;3.对复用构件和重新开发构件成本进行计算选择成本较低的构件获取方法;4.组装构件完成新产品的开发。本文研究内容主要为第一部分领域特征模型的构建。传统的建模方法对于特征的获取基于领域专家的分析,具有较强的主观性,且没有从客户的角度分析领域特征,也没有建立从样本系统到模型中特征的可追溯性关系。本文结合样本系统用例图构建领域特征模型的方法和领域分析的方法分析样本系统,构建安全预警领域特征模型。改进了传统建模方法的主观性较强,可追溯性差的问题,并且加入了从用户角度描述系统的领域用例模型。对特征模型进行了Guidsl语法的描述,并运用Feature IDE工具对Guidsl描述的安全预警特征模型进行一致性的检验。给出了安全预警领域特征模型的默认配置。最后选取部分特征模拟实现了一个校园安全预警系统。主要工作包括以下内容:1.构建了安全预警领域的特征模型本文通过对选取的样本系统进行分析,获取了样本系统用例图以及功能需求,进一步的构建了样本系统的用例图与结构模型。以样本系统的用例图为基础构建了领域用例模型,并将领域用例模型映射为领域用例特征模型,以样本系统的结构模型与功能分析构建了领域分析特征模型。最后整合领域用例特征模型与领域分析特征模型,给出了安全预警领域的特征模型。2.对安全预警特征模型进行形式化描述及一致性检验3.给定领域特征模型的默认配置4.选取部分特征模拟实现校园安全预警系统本文的研究对安全预警系统的开发具有一定的参考及应用价值。

李建华[10](2019)在《M公司软件项目进度计划与控制改进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在软件产品或者项目的开发中,项目需求变化的速度日益迅速,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技术革新速度越来越快,如何应对客户需求的快速变化,满足客户各种各样的需求,交付质量令人满意的软件,已成为现阶段软件开发公司生死存亡的关键。因此,对软件项目管理就提出了较高要求,尤其是项目进度。然而,事实上,许多公司的项目和产品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进度落后、延迟交付的情况,导致错失市场时机或者客户满意度低下。本文先介绍了软件行业现今的发展情况,项目进度管理的背景、本文使用的研究方法和技术以及本文所用案例来源的M公司M信云事业部的组织架构和项目流程、目前所运用的开发模型和技术等等,然后以M公司M信云事业部八个项目作为样本首先查看了这些项目的延期情况、细化每个工序具体的延期时间,以及是否在关键路径上,利用柏拉图筛选出延期最为突出的五大工序。继而从资源、技术、管理过程几方面分析进度延期的原因,找到项目中的具体案例来详细分析具体情况。然后针对每个原因提出对应的改善措施,分别[1]从资源配备、团队建设、人员培训、晋升制度管理、技术选型、项目计划制定、项目进度跟踪、制定交付标准、改进评审机制、提高软件复用率和产品化率等等方面落实具体的改进内容。针对使用传统进度管理方法来评估工期而导致工期过长的问题,使用了关键链技术中的50%安全时间方法。这种评估方法不仅消除了项目中各个工序隐含的安全时间,使工期评估得更为科学合理,也为缓冲估计的准确性奠定了基础。为保证措施可以持续有效地执行并且可看到绩效,还建立相关的内部审计,并且对各项目缓冲消耗持续监控。另外,对刚刚开始的项目的各个功能模块进行了软件复用和产品化的评估,以应用于将来的项目,进一步提高开发进度和节省开发成本。同时,本文对M公司实施这些方法后项目延期情况的改进做了预测,以及对即将开始的项目如何使用关键链方式对项目计划进行调整也做了阐述。最后,本文总结了对如何改进项目进度延期进行了总结和提炼了一些启示,并且对不同项目进度优化管理做出了展望。

二、关于软件复用技术的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软件复用技术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民用飞机机载软件复用适航审定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机载软件复用综述
2 机载软件复用分类
3 机载软件复用评估过程
    1) 判断是否已经过批准。
    2) 判断是否符合PDS要求。
    3) 判断软件是否按照DO-178()开发。
    4) 判断软件级别是否满足要求。
    5) 判断软件或开发环境是否变更。
    6) 变更影响分析。
    7) 判断安装是否满足要求。
    8) 使用域分析。
    9) 差距分析。
    10) 差距弥补。
    11) 归档复用策略。
4 机载软件复用审定要求
5 机载软件复用评估案例
    1) 判断是否已经过批准:
    2) 判断是否按照DO-178C开发:
    3) 判断软件级别是否满足要求:
    4) 判断软件或开发环境是否改变:
    5) 判断安装是否满足要求:
    6) 执行使用域分析:
    7) 执行变更影响分析:
    8) 差距分析和弥补:
    9) 归档复用策略:
6 结束语

(2)知识驱动的软件模式识别(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及问题分析
        1.2.1 设计模式识别研究现状
        1.2.2 架构模式识别研究现状
        1.2.3 问题分析
    1.3 研究内容与主要贡献
    1.4 论文结构
第二章 背景知识
    2.1 软件模式
        2.1.1 架构模式
        2.1.2 设计模式
        2.1.3 惯用法
    2.2 知识处理和应用
        2.2.1 知识获取
        2.2.2 知识表示和知识图谱
        2.2.3 知识推理
        2.2.4 知识系统的构建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惯用实现的设计模式识别
    3.1 引言
    3.2 设计模式的描述与识别
        3.2.1 设计模式的描述
        3.2.2 层次化知识图谱
        3.2.3 实体和关系抽取
        3.2.4 结构关系推理
        3.2.5 模式模板匹配
    3.3 实验评估设置
        3.3.1 上下文选择
        3.3.2 研究问题与度量指标
        3.3.3 实验设置
    3.4 评估结果分析
        3.4.1 识别模式实例的准确性
        3.4.2 与其他方法准确性的比较
        3.4.3 时间性能
    3.5 讨论
        3.5.1 命名约定
        3.5.2 语言学和动态扩展
        3.5.3 有效性威胁
    3.6 相关工作的比较
        3.6.1 相关技术
        3.6.2 相关工具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相似结构设计模式实例的区分
    4.1 引言
    4.2 基于ETA的相似结构模式实例区分
        4.2.1 测试用例生成
        4.2.2 运行时行为追踪
        4.2.3 时序关系推理
        4.2.4 相似结构模式实例的区分
    4.3 实验评估设置
        4.3.1 上下文选择
        4.3.2 研究问题与度量指标
        4.3.3 实验设置
    4.4 评估结果分析
        4.4.1 ETA改善现有方法准确性的表现
        4.4.2 ETA与基于动态分析的现有方法准确性的比较
        4.4.3 时间性能
    4.5 讨论
        4.5.1 增量的理解遗留系统
        4.5.2 实践中的SparT
        4.5.3 有效性威胁
    4.6 相关工作的比较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SparGT的架构模式识别
    5.1 引言
    5.2 SparGT:一种自顶向下的方法
        5.2.1 扎根理论与REM方法
        5.2.2 SparGT方法
    5.3 案例研究——MVC模式的识别
        5.3.1 MVC模式的描述
        5.3.2 质性资料分析
        5.3.3 设计规则抽取
    5.4 实验评估
        5.4.1 评估设置
        5.4.2 结果分析
    5.5 讨论
        5.5.1 识别上下文的选择
        5.5.2 动态分析的运用
        5.5.3 有效性威胁
    5.6 相关工作的比较
        5.6.1 架构模式描述
        5.6.2 模式驱动的架构恢复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KparF框架的设计与实现
    6.1 引言
    6.2 KparF框架的总体设计
        6.2.1 KparF框架的组件
        6.2.2 KparF框架的过程
        6.2.3 KparF框架的冰点和热点
    6.3 SparT原型工具的设计与实现
        6.3.1 模式识别子系统
        6.3.2 辅助分析子系统
        6.3.3 追踪管理子系统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论文总结
    7.2 未来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3)天启公司智能产品开发流程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内容方法
    1.3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第2章 天启公司现状及问题分析
    2.1 公司概述
    2.2 开发流程中存在的问题
    2.3 开发流程中问题的成因
第3章 天启公司产品开发流程优化分析
    3.1 产品开发流程优化的目标和原则
    3.2 产品开发流程分析
    3.3 产品开发流程优化解决方案
第4章 实施方案和实施保障
    4.1 实施原则与前期准备
    4.2 实施难点与解决措施
    4.3 实施后评价及改善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4)移动应用同源性分析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1.3 论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移动应用同源性分析相关技术
    2.1 引言
    2.2 代码克隆检测基础分析方法
        2.2.1 基于文本的检测方法
        2.2.2 基于词法的检测方法
        2.2.3 基于语法的检测方法
        2.2.4 基于语义的检测方法
    2.3 移动软件同源性相关特定分析技术
        2.3.1 重打包应用检测技术
        2.3.2 描述与行为分析技术
        2.3.3 第三方库检测技术
    2.4 软件作者鉴别相关分析技术
        2.4.1 源代码作者鉴别技术
        2.4.2 二进制代码作者鉴别技术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移动应用多级别特征表述及大规模代码复用分析模型
    3.1 引言
    3.2 多级别代码特征提取及比对方法
        3.2.1 包级别API调用频次特征提取
        3.2.2 类及方法级别AST结构特征提取
        3.2.3 多级别特征循环提取器
        3.2.4 包级别特征比对
        3.2.5 类及方法级别特征比对
    3.3 基于多级别特征的大规模代码复用分析系统
        3.3.1 总体系统架构设计
        3.3.2 代码复用鉴别器
        3.3.3 代码复用分析方法
    3.4 实验设计与结果分析
        3.4.1 实验一: 总体代码复用情况分析
        3.4.2 实验二: 聚簇名称相关分析
        3.4.3 实验三: 代码复用原因分析
        3.4.4 实验四: 包和类之间不同复用情况分析
        3.4.5 实验五: 开发者相关代码复用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移动应用功能设计与实际行为同源性分析方法
    4.1 引言
    4.2 基于话题聚类的功能与行为分析系统
        4.2.1 总体系统架构设计
        4.2.2 话题聚类及功能理解
        4.2.3 行为分析及第三方库识别
        4.2.4 异常应用检测
    4.3 实验设计与结果分析
        4.3.1 实验一: 异常应用检测中第三方库的影响分析
        4.3.2 实验二: 异常应用中恶意应用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壳隆移动应用作者鉴别分析系统
    5.1 引言
    5.2 作者鉴别形式化描述
        5.2.1 应用程序克隆
        5.2.2 克隆应用程序作者鉴别
        5.2.3 形式化问题描述
    5.3 基于开发相关特征的移动应用作者鉴别方法
        5.3.1 总体系统架构设计
        5.3.2 开发相关特征提取
        5.3.3 基于LightGBM框架的作者鉴别
    5.4 实验设计与结果分析
        5.4.1 实验一: AppAuth方法的整体效率评估
        5.4.2 实验二: 特征重要度评估
        5.4.3 实验三: 发布应用程序情况影响评估
        5.4.4 实验四: 其他因素对评估的影响
    5.5 实际场景下的克隆应用程序作者鉴别工作
        5.5.1 实际应用场景
        5.5.2 实验结果及分析
        5.5.3 个案分析
        5.5.4 缺憾与不足
        5.5.5 现实意义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本文研究工作总结
    6.2 下一步研究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缩略语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专利及参与的科研项目目录

(5)基于软件无线电技术的频分复用雷达信号源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软件无线电技术的现状和发展方向
        1.2.2 信号发生器的研究现状和发展方向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章节安排
第2章 信号源设计的关键技术
    2.1 概述
    2.2 软件无线电技术
        2.2.1 软件无线电原理
        2.2.2 软件无线电架构
        2.2.3 软件无线电开发平台和通用软件无线电外设
    2.3 频分复用技术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信号源系统方案设计
    3.1 系统需求分析
    3.2 设备和系统方案概述
    3.3 信号的产生和相位匹配
    3.4 信号的频分复用
    3.5 信号的发射
    3.6 信号源系统软件部分实现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信号源性能测试与性能分析
    4.1 实验设计
    4.2 信号源扫频设计
    4.3 跳频信号处理
    4.4 信号源的扩展功能
    4.5 信号源性能优势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信号源外场试验方案设计与评估
    5.1 信号源外场试验绪论
    5.2 信号源构建雷达信号收发系统基本理论
        5.2.1 雷达信号收发系统实现原理
        5.2.2 脉冲压缩与编码
    5.3 雷达信号收发系统构建
    5.4 雷达信号收发系统实验验证与数据处理
    5.5 雷达信号收发系统外场试验方法
    5.6 可行性分析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6)可复用物联网Web3D框架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物联网研究与应用现状
        1.2.2 Web3D技术研究与应用现状
        1.2.3 物联网Web3D框架发展与应用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创新
    1.4 论文组织结构
2 软件复用与相关技术
    2.1 概述
    2.2 面向对象设计原则
    2.3 设计模式
        2.3.1 设计模式发展现状
        2.3.2 设计模式分类
        2.3.3 设计模式对可复用框架的意义
    2.4 使用框架增强软件复用性
    2.5 使用支持面向对象的ES6语言开发前端应用
    2.6 本章小结
3 需求分析
    3.1 物联网Web3D应用业务流程
    3.2 功能需求分析
        3.2.1 核心应用功能
        3.2.2 基础业务组件
        3.2.3 基础页面组件
    3.3 框架非功能性需求
    3.4 本章小结
4 框架的设计与实现
    4.1 总体架构设计
    4.2 框架运行流程
    4.3 核心功能的设计与实现
        4.3.1 场景初始化模块
        4.3.2 模型加载模块
        4.3.3 场景交互模块
        4.3.4 信息呈现模块
        4.3.5 场景漫游模块
        4.3.6 设备连线模块
        4.3.7 异常告警模块
    4.4 基础组件设计与实现
        4.4.1 基础业务组件
        4.4.2 基础页面组件
    4.5 本章小结
5 Web3D模型与关键算法复用研究
    5.1 模型文件复用方案研究
        5.1.1 模型制作方案
        5.1.2 模型命名方案
        5.1.3 模型格式方案
    5.2 模型定位方案
    5.3 模型加载方案
    5.4 关键功能复用算法研究
        5.4.1 通用连线算法
        5.4.2 通用场景漫游算法
    5.5 本章小结
6 基于数据中心场景的应用案例分析
    6.1 药监数据中心应用设计与实现
        6.1.1 系统用例
        6.1.2 系统开发环境
        6.1.3 系统功能实现
    6.2 系统比较分析
    6.3 本章小结
7 总结与展望
    7.1 论文工作总结
    7.2 论文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学期间完成的工作

(7)基于领域工程的粮库信息化系统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本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本文研究背景
        1.1.2 本文的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粮库信息化技术研究现状
        1.2.2 领域工程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工作和结构
        1.3.1 主要工作
        1.3.2 本文结构
第二章 相关理论介绍
    2.1 软件复用
        2.1.1 软件复用的概念
        2.1.2 软件复用的分类
    2.2 领域需求
    2.3 领域工程
        2.3.1 领域与领域工程定义
        2.3.2 领域工程与应用工程
    2.4 UML统一建模语言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领域用例模型的领域特征模型构建
    3.1 领域用例模型
        3.1.1 用例模型
        3.1.2 构建领域用例模型
    3.2 分析过程
    3.3 领域特征模型
        3.3.1 特征
        3.3.2 特征模型的分层
        3.3.3 特征模型的精化关系
        3.3.4 特征间的约束关系
        3.3.5 构建领域特征模型
    3.4 特征模型一致性验证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粮库信息化领域分析
    4.1 粮库信息化领域用例模型
    4.2 粮库信息化领域特征模型
        4.2.1 粮库信息化系统领域特征模型
        4.2.2 粮库信息化系统领域特征间关系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8)软件复用技术在校园导航中的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组织结构
    1.4 本章小结
2 相关理论基础
    2.1 软件复用思想的提出
    2.2 项目架构的发展史
        2.2.1 传统化项目结构
        2.2.2 模块化项目结构
        2.2.3 组件化项目结构
    2.3 ANDROID应用架构
        2.3.1 一代MVC架构
        2.3.2 二代MVP架构
        2.3.3 三代MVVM架构
        2.3.4 四代架构MVP+组件化
    2.4 组件化概念
        2.4.1 组件化的原因
        2.4.2 组件化与模块化的区别
        2.4.3 组件化与插件化的区别
        2.4.4 组件化的目标
        2.4.5 组件化的特点
        2.4.6 组件化的要点
    2.5 本章小结
3 基于AROUTER路由框架的组件化方法
    3.1 路由的概念
        3.1.1 页面路由
        3.1.2 Vue.js
    3.2 APP路由通信
    3.3 AROUTER路由框架
        3.3.1 ARouter基本原理
        3.3.2 ARouter工作过程
    3.4 本章小结
4 系统实现及定位算法研究
    4.1 系统需求分析
        4.1.1 总体设计
        4.1.2 实时地图模块
        4.1.3 电子地图模块
        4.1.4 校园信息模块
    4.2 AROUTER组件化
        4.2.1 导入依赖包
        4.2.2 让业务组件独立运行
        4.2.3 ARouter的使用场景
    4.3 定位算法研究
        4.3.1 卡尔曼滤波在GPS定位中的应用
        4.3.2 运动载体的动态模型
        4.3.3 卡尔曼滤波模型
    4.4 本章小结
5 实验与测试
    5.1 卡尔曼滤波算法仿真实验
        5.1.1 算法仿真
        5.1.2 仿真结果分析
    5.2 校园导航系统软硬件测试
    5.3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所取得主要成果
致谢

(9)基于软件复用的安全与报警系统建模与设计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引言
    1.1 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内容
    1.4 文章结构
二.特征建模的理论与技术
    2.1 特征的定义
    2.2 特征模型
    2.3 特征模型的构建
        2.3.1 领域用例模型介绍
        2.3.2 领域用例模型的构建方法
        2.3.3 领域用例特征模型构建方法
三.构建安全预警领域特征模型
    3.1 构建安全预警领域用例特征模型
        3.1.1 构建领域用例模型
        3.1.2 用例模型扩展及转换特征模型
    3.2 安全预警系统的领域分析
    3.3 安全预警领域特征模型构建
四.领域特征模型的形式化描述与配置
    4.1 Guidsl语法
    4.2 安全预警特征模型的Guidsl语法描述
    4.3 建模方法对比
    4.4 安全预警特征模型默认配置
五.复用的校园安全预警系统
    5.1 需求分析
        5.1.1 功能性需求
        5.1.2 非功能性需求
        5.1.3 校园安全预警系统的特征配置
    5.2 系统设计
        5.2.1 系统总体结构设计
        5.2.2 系统管理
        5.2.3 预警管理
        5.2.4 数据获取
        5.2.5 预警分析
        5.2.6 设备管理
    5.3 复用结果对比与分析
        5.3.1 建模方法对比分析
        5.3.2 复用成本分析
        5.3.3 复用结果分析
    5.4 界面展示
六.总结与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附录一 .安全预警领域特征模型XML描述
附录二 .校园安全预警特征模型XML描述

(10)M公司软件项目进度计划与控制改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的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项目延期改善和进度管理现状
        1.2.2 关键链技术的研究和应用现状
    1.3 论文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的内容和思路
        1.3.2 研究方法和技术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公司简介与现有管理流程
    2.1 宏观行业形势
    2.2 企业简介
    2.3 事业部组织架构
    2.4 产品特点
    2.5 产品开发管理流程
    2.6 现有项目进度管理技术、工具以及流程
        2.6.1 敏捷迭代开发模式
        2.6.2 甘特图和常用工具
        2.6.3 关键路径法
        2.6.4.审计
    本章小节
第三章 现有存在问题与原因分析
    3.1 项目进度问题概述
        3.1.1 项目计划延迟严重
        3.1.2 交付成果功能完成率低
    3.2 项目进度问题细分研究
    3.3 根本原因分析
        3.3.1 资源管理方面
        3.3.2 工程技术方面
        3.3.3 项目进度和范围管理过程
    本章小节
第四章 M公司项目进度计划与控制改进方法
    4.1 资源管理改进
        4.1.1 每周提交资源分布报告并且使用关键链技术来计划项目
        4.1.2 将员工培训写入绩效指标
        4.1.3 构建和实施项目优先级模型
    4.2 范围管理改进
        4.2.1 内部审计规定范围需求交付物标准和完善范围需求评审会规范
        4.2.2 增加需求变更比率KPI指标
        4.2.3 使用软件复用技术和产品化
    4.3 进度管理改进
        4.3.1 设立技术委员会以及技术评审会列入内部审计项
        4.3.2 开发阶段的成果交付标准列入内部审计清单
        4.3.3 使用风险登记薄
    本章小节
第五章 M公司项目进度改进方案实施效果与预测
    5.1 根据改进措施测算八个项目可以减少的时间
    5.2 使用改进方案对新项目进行项目计划和进度控制分析
    5.3 软件复用与产品化对美居项目的影响
    5.4 软件复用与产品化对宝时德项目三期的影响
    本章小节
结论和展望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附录二
致谢
附件

四、关于软件复用技术的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民用飞机机载软件复用适航审定方法研究[J]. 许俊峰,费益,季小琴,童岳威. 电光与控制, 2021(03)
  • [2]知识驱动的软件模式识别[D]. 熊壬浩. 东南大学, 2020(02)
  • [3]天启公司智能产品开发流程优化研究[D]. 张立岩. 吉林大学, 2020(01)
  • [4]移动应用同源性分析关键技术研究[D]. 张程鹏. 北京邮电大学, 2020(01)
  • [5]基于软件无线电技术的频分复用雷达信号源设计与实现[D]. 梁成. 南昌大学, 2020(01)
  • [6]可复用物联网Web3D框架的设计与实现[D]. 程亮. 杭州师范大学, 2020(02)
  • [7]基于领域工程的粮库信息化系统分析[D]. 张爽. 武汉轻工大学, 2020(06)
  • [8]软件复用技术在校园导航中的研究与应用[D]. 李向栋. 中北大学, 2020(09)
  • [9]基于软件复用的安全与报警系统建模与设计实现[D]. 汪子续. 海南大学, 2020(02)
  • [10]M公司软件项目进度计划与控制改进研究[D]. 李建华.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软件复用技术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