氨基吡咯烷酮联合地高辛治疗快速房颤

氨基吡咯烷酮联合地高辛治疗快速房颤

一、氨酰心安联合地高辛治疗快速型心房颤动(论文文献综述)

张李[1](2021)在《陈如泉教授治疗甲亢合并房颤的学术思想及用药规律分析》文中指出目的:通过分析甲亢合并房颤的病因病机,举隅典型病例,总结陈如泉教授诊断和治疗甲亢合并房颤的学术思想;并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V2.5)对陈如泉教授治疗甲亢合并房颤的临床经验进行数据挖掘,分析其临床诊疗本病的用药规律,总结陈如泉教授中西医结合治疗本病的学术思想、临床经验,并提取核心处方和可能的新方组合,为临床运用提供指导。方法:1.通过采集陈如泉教授门诊及住院部诊疗资料,综合回顾甲亢合并房颤的相关病案,阅读有关论文、着作,详细分析和总结甲亢合并房颤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特点。2.通过收集2013年3月至2018年10月就诊于湖北省中医院门诊及光谷内分泌科的甲亢合并房颤患者,按照病例的纳入、排除标准筛选出48例,将病例资料录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V2.5),对录入数据进行药物频次、四气五味归经、组方规律等分析,运用“熵聚类”及“改进的互信息法”进行新方分析。结果:1.甲亢合并房颤的病因为禀赋不足、情志内伤、久病劳倦,其基本病理变化为气滞、血瘀,病变脏腑涉及心肝肾脾等多脏,尤其是肝脏和心脏。本病的基本病机为本虚标实,心之气血阴阳亏虚,心失所养,或气滞、瘀血导致血液运行不畅。2.临床分型主要分为心气亏虚型、心阴不足型、心肝火旺型、心阳虚衰型。心阴不足型治以滋阴降火、养心定悸,方用炙甘草汤加减;心气亏虚型治以益气补血、养心定悸,方选生脉散加味;心肝火旺型治以清肝泻火、宁心定悸,方选龙胆泻肝汤合朱砂安神汤加减;心阳虚衰型治以温阳利水、宁心定悸,方选真武汤或桂枝甘草汤加减。3.药物使用频次分析显示,药物功效涉及补虚药、活血化瘀药、理气药等类别,频次由高到低依次为丹参、炙甘草、黄芪、龙骨、牡蛎、生地黄、赤芍、枳壳、夏枯草、郁金等。4.四气分析频次依次为寒、温、平、凉、热等。五味分析频次依次为甘、苦、辛、酸、咸、涩。归经分析频次依次为肝经、心经、肾经、脾经、肺经、胃经等。5.常用药对组合有炙甘草与丹参,丹参与黄芪,龙骨与牡蛎,炙甘草与黄芪等。6.聚类得到新方组合有4个。分别为新方Ⅰ号:黄精、山药、菟丝子、川楝子;Ⅱ号:龙骨、川芎、牡丹皮、酸枣仁、麦冬、人参;Ⅲ号:栀子、黄芩、柴胡、生地黄、穿山龙;Ⅳ号:女贞子、炙甘草、党参、甘松、泽泻。结论:陈如泉教授治疗甲亢合并房颤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将其辨为心气亏虚型、心阴不足型、心肝火旺型、心阳虚衰型四个证型。遣方用药时多用炙甘草、黄芪等补益之品,丹参活血之品,及龙骨、酸枣仁等安神之品。顺应本病的病因病机,用药以甘温为主,且多配伍用药,常用炙甘草、丹参,龙骨、牡蛎等,既能益气活血,又能宁心安神。最后通过分析得到的4个新方,对临床诊疗本病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马征[2](2021)在《基于ERK1/2与TGF-β1/Smad3通路研究参连复脉颗粒干预高血压心房重构及房颤易感性机制》文中研究指明房颤是临床上常见的心律失常,可引起包括脑卒中在内的多种栓塞性疾病,并诱发、加重心力衰竭,严重威胁了人类健康。目前,房颤的西医治疗以内科药物和射频消融术为主,虽然疗效有了明显提高,但仍存在一定局限。中医从整体观念出发,辨证用药,或可作为临床防治房颤的一个策略。在临床实践中发现以益气活血法为基础,通过加入清热化痰、养心安神等方法治疗房颤有一定疗效,然而由于当前临床研究的样本量、方法、质量水平参差不齐,其有效性尚缺乏准确的判断。Meta分析作为循证医学寻求最佳证据的有力手段,或可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思路,因此,本研究拟采用Meta分析的方法,对益气活血法为主治疗房颤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进行探讨。流行病学显示房颤与高血压之间关系密切,高血压心房重构被认为是其发生房颤的重要原因,其中,以心房纤维化为主要特征的心房结构重构是关键环节。目前,仍缺乏针对高血压心房重构的有效药物,中医药研究有可能是解决这一问题的突破口。高血压的中医辨证分型主要有肝阳上亢、痰浊阻滞、气虚血瘀等,发病过程容易出现痰热,而快速性心律失常在气虚血瘀的基础上,痰热证表现较为突出,特别是在如房颤等快速性心律失常的发作期,痰热尤为明显。参连复脉颗粒作为我院心内科治疗心律失常的协定处方,其在益气活血的基础上,注重清心化痰,临床治疗有一定疗效。前期研究发现参连复脉颗粒具有抑制炎症、缩短动作电位时长、降低快速性室性心律失常、减少房颤复发率的作用。相关文献研究亦发现参连复脉颗粒主要组成药物及有效成分可通过抑制TGF-β1通路等作用抑制心房纤维化,减少房颤的发生。本研究通过复制原发性高血压大鼠动物模型,运用小动物超声心动图、心电图、在体心房burst刺激、电生理检查、免疫组化及Western Blot等方法,从整体、组织细胞、分子层面进行研究,以验证“参连复脉颗粒可能通过调节ERK1/2和TGF-β 1/Smad3通路,抑制高血压心房重构和房颤易感性”的假说。目的1.探讨以益气活血法为主治疗房颤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为房颤的中医药治疗提供循证医学证据。2.探究参连复脉颗粒对高血压心房重构和房颤易感性的干预作用及可能机制。第一部分 益气活血法治疗房颤的Meta分析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维普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VIP),万方数据库,以及国外数据库包括PubMed、Web of Science及Cochrane Library。收集公开发表的关于益气活血法为主联合西医常规治疗房颤的随机对照临床实验。用RevMan5.3软件对纳入的文献进行Meta分析,结果通过森林图呈现,敏感性分析评估结果是否稳定,漏斗图分析文献是否存在发表偏倚。结果1.文献检索筛选结果经过文献检索和补充,共检索出712篇文献,排除重复文献215篇,进而浏览标题、,剔除289篇与纳入标准不符的文献,最后进行文献通读,纳入文献17篇。2.纳入文献特征2.1一般资料17篇文献共纳入1639人,其中治疗组828人,对照组811人;17篇文献中有2篇未详细说明治疗组和对照组具体年龄和性别分布情况,其余均详细描述了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的例数、性别、年龄、干预措施和疗程,17篇文献中有3篇文献未明确说明病程情况,其余详细描述了病程;17篇文献均描述治疗组和对照组的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2.2中药使用情况本研究纳入的文献以益气活血法为基础治法,其中使用频次较高的药物为人参(10次),黄芪(6次),丹参(8次),三七(7次)。2.3不良反应及随访情况纳入的17篇文献中,有4篇明确报道无不良反应;有6篇明确报道出现不良反应,包括有头晕、恶心呕吐、心动过缓等;有7篇未描述是否发生不良反应。3.文献质量评价纳入文献总体质量一般,经改良jadad评分量表评分,有4篇文献2分,6篇文献3分,6篇文献4分,1篇文献6分。纳入的17篇文献均提及“随机”字样,其中13篇采用了正确的随机方法,17篇文献均未描述分配方案隐藏,有1篇文献采用了正确的盲法,2篇文献报告偏倚风险低,17篇文献结果数据均完整、没有其他偏倚来源。4.Meta分析结果Meta分析结果显示,益气活血中药联合常规西药组在临床疗效(RR=1.16,95%CI=[1.08,1.23],Z=4.33,P<0.00001)、中医证候疗效(RR=1.29,95%CI=[1.18,1.41],Z=4.33,P<0.00001)、房颤转复率(RR=1.23,95%CI=[1.04,1.46],Z=2.46,P=0.01)、窦性心律维持(RR=1.31,95%CI=[1.14,1.50],Z=3.80,P=0.0001)、房颤发作次数(SMD=-1.00,95%CI=[-1.73,-0.27],Z=2.67,P=0.008)和安全性评价(RR=0.43,95%CI=[0.28,0.66],Z=3.83,P=0.0001)方面优于常规西药组。结论以益气活血法为主的口服中药联合西药,在改善房颤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疗效、房颤转复率、窦性心律维持及房颤发作次数方面有一定疗效,且安全性较好。但由于纳入的文献质量有限,本次Meta分析结果尚有待大样本、高质量的临床研究证实。第二部分基于ERK1/2与TGF-β1/Smad3通路研究参连复脉颗粒干预高血压心房重构及房颤易感性机制方法1.分组与给药将自发性高血压大鼠随机分为SHR空白组(SHR组)、SHR+氯沙坦钾组(LOS组)、SHR+参连复脉颗粒组(SLFM组),同时以正常血压京都威斯特大鼠作为正常对照组(WKY组),共4组。给予相应药物或生理盐水灌胃,共4周。2.检测方法各组大鼠干预4周后记录体重、血压、心率、死亡情况;利用小动物超声心动图检测左心房及左心室的结构和功能;利用心电图检测P波时限、PR间期;利用多导生理记录仪检测心房有效不应期,利用在体心房burst刺激检测房颤易感性;利用H&E染色、Masson染色及免疫组化检测心房心肌细胞肥大、心房间质纤维化情况;利用ELISA、Rt-qPCR及Western Blot技术检测ERK1/2与TGF-β1/Smad3通路相关基因及蛋白表达水平。结果1.模型评价:(1)与WKY组相比,SHR组体重较轻,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明显升高(P<0.05);(2)与WKY组相比,SHR组左室壁增厚、左室内径缩小、左心房扩大、左心房总射血分数降低、标化左心房重量及标化全心重量增加(P<0.05);(3)与WKY组相比,SHR组P波时限、PR间期、房颤诱发持续时间增加(P<0.05);(4)与WKY组相比,SHR组心房心肌细胞肥大、胶原蛋白I和胶原蛋白Ⅲ表达增高,胶原纤维容积分数升高(P<0.05);(5)与WKY组相比,SHR组心肌纤维化相关因子表达异常,表现为 ERK1/2 通路相关因子 AngⅡ、AT1R、p-ERK1/2 显着升高(P<0.05),而 TGF-β1/Smad3通路相关因子 Galectin-3、TGF-β1、p-Smad3、MMP-3 升高(P<0.05),TIMP-3 降低(P<0.05)。2.参连复脉颗粒对心脏结构和功能的作用:SLFM组与SHR组相比,左心房内径、左心房最大容积显着缩小(P<0.05),其余指标均无明显差异;LOS组与SHR组相比,舒张期左室前壁厚度、左房内径显着缩小(P<0.05),左心房最大容积有缩小的趋势,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其余指标均无明显差异。3.参连复脉颗粒对心房电生理及房颤诱发率的作用:SLFM组与SHR组相比,P波时限、房颤诱发持续时间显着降低(P<0.05),房颤诱发率有降低的趋势,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其余指标均无明显差异;LOS组与SHR组相比,P波时间、PR间期、房颤诱发持续时间显着降低(P<0.05),房颤诱发率有降低的趋势,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其余指标均无明显差异。4.参连复脉颗粒对心房心肌细胞肥大及心房间质纤维化的作用:与SHR组相比,SLFM组与LOS组心房心肌细胞肥大有所抑制,胶原蛋白Ⅰ、胶原蛋白Ⅲ表达有所减少,纤维容积分数明显减少(P<0.05)。5.参连复脉颗粒对心房ERK1/2及TGF-β1/Smad3通路相关因子表达的作用:与SHR组相比,SLFM 组与 LOS 组心房 AT1R、p-ERK1/2/t-ERK1/2 显着降低(P<0.05);SLFM组与 LOS 组心房 Galectin-3、TGF-β1、p-Smad3、t-Smad3、MMP-3、MMP-3/TIMP-3 显着降低(P<0.05),TIMP-3 明显升高(P<0.05)。结论1.参连复脉颗粒能改善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心房结构重构,对心房电重构及房颤易感性有一定抑制作用。2.参连复脉颗粒改善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心房结构重构的机制可能和调控ERK1/2及TGF-β1/Smad3信号通路有关。

吴鹏[3](2019)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住院期间新发房颤的危险因素及预后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比较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房颤动与无心房颤动患者间临床特点及预后的差异。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住院期间发生心房颤动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2年7月-2017年10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603例,根据在院期间是否发生心房颤动或既往合并心房颤动设定为房颤组(134例),并将该组分为既往房颤组(42例)、新发房颤组(92例)两个亚组。将其余无心房颤动患者经Stata15.0进行系统随机抽样,抽取对照组(127例)。收集所有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多普勒心脏彩色超声、冠状动脉造影过程及结果等数据,比较房颤组与对照组临床特点。对两组患者进行随访,比较分析两组患者临床预后及绘制生存曲线。分析新发房颤组与对照组数据,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住院期间新发心房颤动的危险因素。结果:房颤组患者年龄、女性患者比例、高血压史、糖尿病史、中风史、Killip分级、入院时心率、LA、住院时长、住院间死亡率、NT-proBNP、GGT、直接胆红素、肌酐、尿酸、尿素、hs-CRP、血钾、多支病变比例、回旋支病变比例均高于对照组,而吸烟率、LVEF、CK-MB、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胆固醇均低于对照组,且 P<0.05 有统计学差异。Logistic 回归分析示年龄(OR=1.0903,95%CI 1.5037-1.1284,P<0.0001)、GGT(OR=1.0105,95%CI 1.0025-1.0186,P=0.01)、左房内径(OR=1.0907,95%CI 1.0251-1.1605,P=0.006)、LVEF(OR=0.0045,95%CI 0.0001-0.3407,P=0.014),提示高龄、高GGT水平、左房内径增大、左心射血功能降低为急性心肌梗死后住院期间新发心房颤动的独立危险因子。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房颤动患者随访期间再住院率、死亡率均高于对照组。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房颤的患者随访期间再住院率较无房颤患者高,且死亡率明显升高。其中高龄、高GGT水平、左房内径增大、左心射血功能降低为急性心肌梗死后住院期间新发心房颤动的独立危险因子。

徐鸿远[4](2019)在《非瓣膜性心房颤动伴≥2秒长R-R间期的机制和临床意义》文中研究说明目的:(1)通过分析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onvalvular atrialfibrillation,NVAF)伴≥2秒(s)长R-R间期的动态心电图特征、临床特点及影响因素,探讨NVAF患者伴≥2 s长R-R间期的机制及其临床意义。(2)分析肺静脉隔离治疗NVAF伴≥2s长R-R间期的疗效及安全性,探讨NVAF伴≥2s长R-R间期的机制。(3)探讨非瓣膜性心房颤动伴≥2s长R-R间期与左心房/心耳血栓、自发性声学显影(spontaneous echocardiographic contrast,SEC)形成的相关性。方法:(1)回顾性分析及比较伴≥2 s长R-R间期的NVAF患者和无长R-R间期的NVAF患者的动态心电图特征、临床特点及影响因素。(2)回顾分析伴≥2s长R-R间期NVAF患者行肺静脉电隔离术的治疗效果及影响因素。(3)筛选出与左心房血栓有关的生化指标、经胸及经食管超声测量的左心房参数,寻找影响NVAF伴长R-R间期患者并发左心房/心耳血栓、SEC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1)NVAF伴≥2s长R-R间期是常见的心电学现象,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为NVAF并发≥2s长R-R间期的主要原因。(2)发生≥2s长R-R间期频次大于100次/24h的NVAF易合并“II°AVB”。(3)NVAF发生≥2s长R-R间期以0Am-6Am时段最多见,其次为7pm-11pm,较少发生的时段为7am-12N,提示迷走神经张力增加为发生长R-R间期的主要机制之一。(4)NVAF发生≥2s长R-R间期与睡眠无关的占11.2%,考虑为隐匿性传导机制、病理性传导阻滞、“超常抑制”、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ick sinus syndrome,SSS)等可能机制。(5)24h全程均有≥2s长R-R间期发生与睡眠无关的占34.12%,同时与睡眠相关的占65.88%,考虑为隐匿性传导、迷走神经张力增加、病理性传导阻滞机制并存。(6)“平均心率”、“HR>120次/min持续占时间比例”、“Holter记录为全程房颤”、“高血压”、“左房内径”为NVAF伴≥2s长R-R间期的独立危险因素。(7)动态心电图平均心率<40次/min、长R-R间期频发与睡眠无关者高度怀疑窦房结、房室结功能异常。(8)“左心耳开口长径”、“左心耳最大排空速度的压差1”、“左上肺静脉血流速”、“Holter记录为全程房颤”为NVAF发生左心房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9)红细胞分布宽度是影响NVAF伴≥2s长R-R间期患者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NVAF伴长R-R间期机制可为隐匿性传导、迷走神经张力增加、“超速抑制”、病理性传导阻滞等单一因素所致,或为两两、三者相互作用;(2)动态心电图平均心率<40次/min、长R-R间期频发、且与睡眠无关者高度怀疑窦房结、房室结功能异常。(3)“左心耳开口长径”、“左心耳最大排空速度的压差1”、“左上肺静脉血流速”、“Holter记录为全程房颤”为NVAF发生左心房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4)“红细胞分布宽度”是影响NVAF伴≥2s长R-R间期患者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

国家卫生计生委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中国药师协会[5](2018)在《冠心病合理用药指南(第2版)》文中研究表明循证医学相关方法说明2018年3月1日,由国家卫生计生委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和中国药师协会组成指南修订联合委员会,经3次联合会议讨论后最终确定了指南修订的总体原则及新指南拟回答的核心问题。指南工作组针对这些核心问题制定了具体的文献检索和评价策略,综合评价、筛选出相关文献。修订过程主要

张蕾[6](2017)在《当归六黄汤加味治疗房颤(气阴两虚、虚热内蕴型)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通过临床研究,观察当归六黄汤加味治疗气阴两虚、虚热内蕴型房颤(阵发性房颤和持续性房颤)的临床疗效,初步探讨当归六黄汤治疗房颤的作用机理,为中医药治疗房颤提供新思路。方法:将56例气阴两虚、虚热内蕴型房颤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当归六黄汤加味+西医基础治疗)和对照组(西医基础治疗),每组28例,疗程为8周,观察两组治疗前后房颤疗效、阵发性及持续性房颤分类疗效、中医证候总疗效、中医单项症状疗效、舌脉变化、左心室内径以及左室射血分数和房颤特异生活质量评估量表(AFEQT)评分等改变情况。结果:1.治疗组总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92.86%,对照组总有效率64.28%。2.对于不同类型房颤的疗效,组内比较,治疗组,持续性房颤总有效率(93.75%)稍高于阵发性房颤(91.67%),但两者无差别(P>0.05);对照组,持续性房颤总有效率比阵发性房颤稍高,但两者亦无差别(P>0.05)。组间比较,阵发性房颤总有效率,治疗组(91.67%)与对照组(53.85%)比较有差异(P<0.05);持续性房颤总有效率,治疗组(93.75%)与对照组(73.33%)亦有差异(P<0.05)。说明在房颤的疗效方面,治疗组的持续性房颤和阵发性房颤均优于对照组,但持续性房颤和阵发性房颤二者之间没有差别。3.在中医证候总疗效、单项症状疗效以及舌脉变化方面,治疗组中医证候总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的阵发性房颤的中医证候总疗效高于持续性房颤,但二者无差异(P>0.05);对照组的阵发性房颤比持续性房颤中医证候总疗效稍高,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舌脉变化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心悸、头晕、胸闷、气短、胸痛、自汗盗汗、多梦、五心烦热等中医单项症状疗效均优于对照组(P<0.05),说明当归六黄汤在改善症状方面较为突出。4.在左心房内径、左室射血分数方面的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组间比较和组内试验前后比较均无差别(P>0.05),说明治疗组和对照组均对改善左心房内径、左室射血分数等作用有限。5.在房颤特异生活质量评估量表(AFEQT)评分包括总AFEQT评分、症状维度、日常活动维度、治疗焦虑维度评分以及治疗满意度方面,组内比较,治疗组治疗前后有差别(P均<0.05),对照组治疗前后有差别(P<均0.05),且两组治疗后AFEQT评分均提高;组间比较,治疗前治疗组和对照组AFEQT评分无差别,但两者普遍存在评分偏低的现象,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有差别(P均<0.05),治疗组AFEQT评分高于对照组。可见,经过治疗治疗组和对照组AFEQT评分都有改善,治疗组优于对照组。说明纳入课题的房颤患者生活质量治疗前普遍不高,经过治疗生活质量均有改善以及治疗满意度提高,尤其是当归六黄汤加味联合西医基础治疗在改善生活质量和提高满意度方面疗效显着。6.对于不同类型房颤治疗前后房颤特异生活质量评估量表(AFEQT)评分比较,组内比较,治疗组的阵发性房颤治疗前后有差异,其持续性房颤亦有差异(P<均0.05);对照组的阵发性房颤治疗前后有差异,其持续性房颤亦有差异(P均<0.05);且两组均为治疗后AFEQT评分高。治疗组治疗前阵发性房颤和持续性房颤比较无差异,治疗后亦无差异(P均>0.05);对照组治疗前阵发性房颤和持续性房颤比较无差异,治疗后亦无差异(P均>0.05)。组间比较,治疗前阵发性房颤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无差异,持续性房颤亦无差异(P均>0.05)。治疗后阵发性房颤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有差异,持续性房颤亦有差异(P均<0.05),且治疗组治疗后AFEQT评分高。可见,在AFEQT评分改善情况方面,治疗组的阵发性房颤和持续性房颤都优于对照组,但每组阵发性房颤和持续性房颤二者之间没有差别。结论:当归六黄汤联合西医基础治疗治疗气阴两虚、虚热内蕴型房颤临床疗效确切,对持续性房颤和阵发性房颤均有满意疗效,且临床安全,在改善症状方面较为突出,能明显改善房颤患者生活质量,显着提高患者满意度。但对左心房内径、左室射血分数等改善作用有限。

季卫强[7](2014)在《中医药治疗心房颤动的文献系统评价》文中指出目的:运用循证医学方法对中医药治疗心房颤动的随机对照研究和非随机对照研究文献的研究概况、目前存在的不足和问题、研究结果的整体意义进行全面系统的评价,并对其中的随机对照研究作适当的Meta分析,以期对将来的中医药治疗心房颤动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起到一定的有价值的指导意义。方法:1.系统评价以1978年至2014年3月在国内外医学期刊上发表的中医药治疗心房颤动的有对照的临床研究文献(随机对照研究和非随机对照研究)为研究对象,制作合适的评价表,对其进行系统全面的评价,采用Excel建立数据库,双人数据录入校对,统计分析采用SPSS16.0软件。2. Meta分析研究对象为1978年至2014年3月国内外各种公开发表的资料上的中医药治疗心房颤动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包括期刊、杂志、资料汇编、会议论文和学术论文等文献。选取其中疗效评定指标一致并且治疗组治疗措施主要为单纯中医药或中西医结合疗法,对照组为西医常规治疗的阳性对照的随机对照研究进行Meta分析,并制作森林图、漏斗图,分析软件利用Revman5.2。结果:1.系统评价通过中外6大电子数据库和手工检索,并逐一阅读,最终纳入文献174篇,包括3篇外文文献。所有纳入的研究平均样本量为87例,属于随机对照研究的文献有150篇,占86.2%;研究多以单中心、小样本量的随机对照研究为主,有明确描述采用的随机方法的有8篇研究,占4.6%;将随机产生的方法描述为完全随机的有23篇,占13.2%;而对于随机分配的隐匿充分的研究只有1篇,在设立盲法方面,采用单盲的有6篇,采用双盲的1篇,未使用盲法有143篇,分别占3.4%,0.6%和82.2%;所纳入的研究中,有27篇研究对于各组退出、失访及脱落人数均给出,占15.5%;有64篇研究明确指出有合适的随访,占36.8%,报告充分给出了各组发生不良事件或反应人数、并且进行了统计分析比较的有22篇,占12.6%。尚缺乏多中心、大样本量的、随机对照研究,2. Meta分析以中医药治疗心房颤动后的临床疗效、房颤转复率、窦性心律维持率、平均心室率、P波离散度、左房内径、血栓栓塞率等评定指标分别进行Meta分析,最终纳入相关临床随机对照研究52篇,共纳入病例4132例,其中治疗组2238例,对照组1894例,通过Jadad评分,2分的有36篇,3分的有15篇,4分的有1篇。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西医常规药物治疗相比,中医药疗法(包括中医或中西医结合疗法在内)治疗心房颤动总体有效率、房颤转复率方面均具有一定的优势。与单纯西医常规药物治疗相比,单纯中医药疗法和中西医结合疗法分别在心房颤动的治疗中窦律维持率、控制静息或平均心室率、减少左房内径、减少P波离散度、降低血栓栓塞率方面,前者有效但未见明显差异,后者有效且有明显差异。敏感性分析及发表性偏倚检测结果显示,此次Meta分析的存在一定的发表性偏倚。结论:中医药治疗心房颤动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及非随机对照研究的文献质量总体情况较差,目前缺乏大样本、多中心、双盲、安慰剂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与西医常规药物治疗相比,中医药疗法(包括中医或中西医结合疗法在内)治疗心房颤动总体有效率、房颤转复率方面均具有一定的优势。与单纯西医常规药物治疗相比,单纯中医药疗法在心房颤动的治疗中窦律维持率、控制静息或平均心室率、减少左房内径、减少P波离散度、降低血栓栓塞率方面有一定疗效但未见明显优势,这可能与纳入的研究样本量较小,观察时间较短有关系。中西结合疗法在上述疗效指标方面,与单纯西医常规药物治疗相比,突显一定优势。但由于此次纳入Meta分析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文献的质量不是很高,各项临床研究的同质性欠佳,此次Meta分析结果存在发表性偏倚的可能性较大。

陈椿[8](2005)在《实用临床诊疗规范——心血管系统疾病(三)》文中认为

郑秋甫[9](2004)在《心房颤动的诊治现状》文中研究指明心房颤动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尽管它并非严重致命 性心律失常,但由于不易转复为窦性心律,容易复发,转复后 维持窦性心律难,并有血栓形成的危险,成为临床一个棘手 问题,也是现代心脏病学领域内的研究热点。一般人群的发 病率约0.5%1%,由于资料收集的不同,发病率有较大的 差异.但较为一致的看法是:心房颤动发病率随年龄而增加, 50岁以下约1%,到80岁以上时可以增加到8.8%。

周庆宇[10](2003)在《氨酰心安联合地高辛治疗快速型心房颤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 观察氨酰心安联合地高辛治疗快速型心房颤动的效果。 方法 49例永久性房颤分为两组 ,观察组 2 7例 ,先用地高辛 0 .12 5~0 .2 5 mg.d- 1 治疗 3个月 ,心率未降至每分钟 90次者加用氨酰心安 6.2 5 mg,直至心室率控制在每分钟 70~ 80次 ,待症状明显改善 ,心功能提高后 ,维持 2~ 4周 ;对照组 2 2例仅用地高辛 0 .12 5~ 0 .3 75 mg.d- 1治疗组 ,疗程同观察组。结果 观察组静息心率治疗为每分钟 12 4± 14次 ,治疗后下降至每分钟 76± 9次 ,活动时心率治疗前为每分钟 13 7± 14次 ,治疗后下降至每分钟 80± 7次 ) P<0 .0 1) ,且心功能明显好转。结论 小剂量氨酰心安联合地高辛治疗永久性房颤伴快速心室率者是有效、安全的

二、氨酰心安联合地高辛治疗快速型心房颤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氨酰心安联合地高辛治疗快速型心房颤动(论文提纲范文)

(1)陈如泉教授治疗甲亢合并房颤的学术思想及用药规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陈如泉教授治疗甲亢合并房颤的学术思想
    1.病名认识
    2.病因病机
        2.1 病因认识
        2.1.1 禀赋不足
        2.1.2 情志内伤
        2.1.3 久病劳倦
        2.2 病机认识
    3.辨证论治
        3.1 心阴不足型
        3.2 心气亏虚型
        3.3 心肝火旺型
        3.4 心阳虚衰型
第二部分 陈如泉教授治疗甲亢合并房颤的用药规律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病例纳入标准
        1.4 病例排除标准
        1.5 数据录入
        1.6 数据分析
    2.结果
        2.1 药物频次统计
        2.2 药物性味统计
        2.2.1 四气统计
        2.2.2 五味统计
        2.3 药物归经统计
        2.4 基于关联规则的药物组合分析
        2.5 基于熵聚类的组方规律分析
        2.5.1 基于“改进的互信息法”的药物关联度分析
        2.5.2 基于复杂系统熵聚类的药物核心组合分析
        2.5.3 基于无监督熵层次聚类的新处方分析
    3.讨论
        3.1 药物频次统计结果分析讨论
        3.2 药性频数统计结果分析讨论
        3.2.1 药物四气、五味频数统计结果讨论
        3.2.2 药物归经频次统计结果讨论
        3.3 组方规律分析讨论
        3.4 新方分析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甲亢合并房颤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二
致谢

(2)基于ERK1/2与TGF-β1/Smad3通路研究参连复脉颗粒干预高血压心房重构及房颤易感性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心房颤动的中医研究进展
        1. 病名沿革
        2. 心房颤动的脉象
        3. 房颤的中医病因
        4. 房颤的中医病机
        5. 房颤的辨证分型
        6. 中医对房颤的治疗
        7.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高血压房颤的发生机制与药物防治靶点
        1. 高血压与房颤的患病情况
        2. 高血压对房颤的影响因素
        3. 高血压房颤的病理生理学机制
        4. 心房纤维化是导致心律失常的心房结构重构的重要特点
        5. 高血压房颤心房纤维化的机制
        6. 高血压房颤的药物干预靶点
        7. 中药可能的防治靶点
        8.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临床文献研究
    前言
    益气活血法治疗房颤的Meta分析
        目的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结语
创新点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3)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住院期间新发房颤的危险因素及预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资料及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局限性和不足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中英文对照表
致谢

(4)非瓣膜性心房颤动伴≥2秒长R-R间期的机制和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个人简历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参考文献
研究路图
第一部分 非瓣膜性心房颤动伴≥2秒长R-R间期的动态心电图特征及相关临床因素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具体研究技术路线图
        1.2 研究对象
        1.3 研究方法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3 讨论
        3.1 影响非瓣膜性心房颤动发生≥2 秒长R-R间期的因素分析
        3.2 非瓣膜性心房颤动伴≥2 秒长R-R间期的发生机制探讨
        3.3 非瓣膜性心房颤动伴≥2 秒长R-R间期的治疗策略
    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环肺静脉电隔离治疗非瓣膜性心房颤动伴≥2秒长R-R间期的回顾性调查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入选标准
        1.3 排除标准
        1.4 分组方法
    2 研究方法
        2.1 调查项目
        2.2 消融手术疗效和安全性评价
        2.3 消融术前准备
        2.4 电生理检查及消融方法
        2.5 消融终点
        2.6 消融成功的判断标准
        2.7 术后处理及随访
        2.8 统计学处理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非瓣膜性心房颤动伴≥2秒长R-R间期与左心房/心耳血栓形成或自发性声学显影的临床研究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标准
        1.2 排除标准
        1.3 分组
        1.4 研究方法
    2 主要观察指标
    3 统计学方法
    4 结果
    5 讨论
    6 小结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创新点与新发现
论文的局限性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5)冠心病合理用药指南(第2版)(论文提纲范文)

循证医学相关方法说明
1 冠心病概述
    1.1 冠心病的定义
    1.2 冠心病的解剖及病理生理学机制
    1.3 冠心病的临床分型
        1.3.1慢性心肌缺血综合征
        1.3.1.1隐匿型冠心病
        1.3.1.2稳定型心绞痛
        1.3.1.3缺血性心肌病
        1.3.2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1.3.2. 1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1.3.2. 2 不稳定型心绞痛
        1.3.2. 3 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1.4 冠心病的流行病学
        1.4.1 国际冠心病流行情况
        1.4.2 我国冠心病流行情况
    1.5 冠心病危险因素及预防
2 冠心病用药分类
    2.1 改善缺血、减轻症状的药物
        2.1.1 β受体阻滞剂
        2.1.2 硝酸酯类药物
        2.1.3 钙通道阻滞剂
        2.1.4 其他治疗药物
        2.1.5 减轻症状、改善缺血的药物治疗建议
    2.2 预防心肌梗死, 改善预后的药物
        2.2.1 阿司匹林
        2.2.2 氯吡格雷
        2.2.3 替格瑞洛
        2.2.4抗凝药物
        2.2.5 β受体阻滞剂
        2.2.6 他汀类药物
        2.2.7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
        2.2.8 改善预后的药物治疗建议
    2.3 用于冠心病的相关中成药
3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3.1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概念
    3.2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3.2.1 诊断
        3.2.2 鉴别诊断
    3.3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危险分层
        3.3.1 低危患者
        3.3.2 中危患者
        3.3.3 高危患者
    3.4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治疗策略
        3.4.1 治疗原则和目标
        3.4.2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治疗
        3.4.2. 1 住院后初始处理
        3.4.2. 2 溶栓治疗
        3.4.2. 3 抗栓治疗
    3.5 调脂治疗
    3.6 其他治疗 (表3-5)
    3.7不稳定型心绞痛及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治疗
        3.7.1 一般治疗
        3.7.2 抗缺血治疗 (表3-7)
        3.7.3 抗血小板治疗 (图3-8)
        3.7.4 抗凝治疗 (表3-11, 表3-12, 表3-13)
4 稳定型冠状动脉疾病
    4.1 概述
    4.2 慢性稳定型心绞痛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4.3 慢性稳定型心绞痛的病情评估
        4.3.1 临床评估
        4.3.2 负荷试验
        4.3.3 左心室功能
        4.3.4 单电子发射CT成像
        4.3.5 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
        4.3.6 冠状动脉造影
    4.4 慢性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原则
        4.4.1 建议健康的生活方式
        4.4.2 循证药物治疗
        4.4.3 血运重建
    4.5 药物的选择和合理使用
        4.5.1缓解心绞痛/心肌缺血治疗的药物
        4.5.2 预防危险事件治疗的药物
5 微血管性心绞痛
    5.1 微血管性心绞痛的定义
    5.2 微血管性心绞痛的病因与机制
        5.2.1内皮功能不全及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
        5.2.2 炎性因子
        5.2.3 心脏自主神经系统失调
        5.2.4 雌激素水平紊乱
        5.2.5冠状动脉慢血流综合征
        5.2.6 神经内分泌及代谢因素
    5.3微血管性心绞痛的临床表现
    5.4 微血管性心绞痛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5.5 微血管性心绞痛的药物治疗
        5.5.1 β受体阻滞剂
        5.5.2 硝酸酯类药物
        5.5.3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
        5.5.4他汀类药物
        5.5.5 尼可地尔
        5.5.6 钙通道阻滞剂
        5.5.7 其他药物
        5.5.8 中成药
    5.6微血管性心绞痛的非药物治疗手段
6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
    6.1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定义
        6.1.1完全无症状性心肌缺血
        6.1.2 心肌梗死后的无症状性心肌缺血
        6.1.3心绞痛伴无症状性心肌缺血
    6.2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可能机制
        6.2.1 血浆内啡肽升高
        6.2.2 致痛物质未达到痛阈
        6.2.3 疼痛信号神经的改变对心绞痛的影响
    6.3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诊断
        6.3.1 动态心电图
        6.3.2心电图运动试验
        6.3.3 负荷超声心动图
        6.3.4 核素心肌灌注显像
    6.4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预防及治疗
        6.4.1 预防
        6.4.2 治疗
7 冠心病特殊合并症
    7.1 冠心病合并高血压
        7.1.1 概述
        7.1.2 降压治疗原则
        7.1.3 降压治疗的启动
        7.1.4 血压目标管理
        7.1.5 药物推荐
        7.1.6 药物使用注意事项
    7.2 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
        7.2.1 概述
        7.2.2 冠心病合并急性心力衰竭
        7.2.2. 1 发病机制
        7.2.2. 2 诊断及评估
        7.2.2. 3 药物治疗
        7.2.3 冠心病合并慢性心力衰竭
        7.2.3. 1 发病机制
        7.2.3. 2 诊断及评估
        7.2.3. 3 药物治疗
    7.3 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
        7.3.1 风险评估是平衡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血栓和出血风险的前提
        7.3.2 规范抗栓是平衡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血栓和出血风险的关键
        7.3.2. 1《2014年欧洲非瓣膜性心房颤动合并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和 (或) 接受经皮冠脉/瓣膜介入治疗联合共识》相关推荐 (表7-14) 。
        7.3.2. 2《2016年ESC心房颤动管理指南》相关推荐 (表7-15, 图7-2, 图7-3)
        7.3.2. 3《老年人非瓣膜性心房颤动诊治中国专家建议 (2016) 》相关推荐
        7.3.2. 4 华法林及新型口服抗凝药的应用
        7.3.2. 5 双联抗血小板治疗联合口服抗凝药物出血管理
    7.4 冠心病合并瓣膜性心脏病
        7.4.1 概述
        7.4.2 一般药物治疗
        7.4.2. 1 主动脉瓣反流
        7.4.2. 2 主动脉瓣狭窄
        7.4.2. 3 二尖瓣反流
        7.4.2. 4 二尖瓣狭窄
        7.4.2. 5 三尖瓣反流
        7.4.2. 6 三尖瓣狭窄
        7.4.3 抗凝治疗
        7.4.3. 1 瓣膜病合并心房颤动
        7.4.3. 2 瓣膜置换术后
    7.5 冠心病与脑卒中
        7.5.1 概述
        7.5.2 冠心病合并脑卒中的抗栓治疗原则
        7.5.2. 1 冠心病合并出血性脑卒中
        7.5.2. 1. 1 抗栓药物致颅内出血的机制:颅内出血
        7.5.2. 1. 2 抗栓治疗的出血风险评估:对于ACS患
        7.5.2. 1. 4 冠心病患者缺血相关评估及意义:当颅
        7.5.2. 2 冠心病合并缺血性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7.5.3 具体治疗方案
        7.5.3. 1 抗血小板治疗抗血小板治疗是冠心病和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的基石。
        7.5.3. 3 他汀类药物调脂治疗
        7.5.3. 4 其他
    7.6 冠心病合并肺栓塞
        7.6.1 概述
        7.6.2 稳定性冠心病合并急性肺栓塞
        7.6.2. 1 抗凝治疗
        7.6.2. 2 溶栓治疗
        7.6.2. 3 临床常用溶栓药物及用法
        7.6.3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合并急性肺栓塞
    7.7 冠心病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7.7.1 概述
        7.7.2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影响冠心病的发病机制
        7.7.3 冠心病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药物治疗
        7.7.3. 1 β2受体激动剂
        7.7.3. 2 β受体阻滞剂
    7.8 冠心病合并消化道出血
        7.8.1 概述
        7.8.2 抗血小板药物与质子泵抑制剂联用
        7.8.2. 1 抗血小板药物损伤消化道机制
        7.8.2. 2 质子泵抑制剂
        7.8.3 消化道出血风险评估与预防策略
        7.8.4 消化道出血的处理
        7.8.4. 1 停用抗血小板药物
        7.8.4. 3 内镜止血治疗
        7.8.5 止血后治疗药物选择
    7.9 冠心病合并肝功能障碍
        7.9.1 概述
        7.9.2 常用的肝功能评价指标
        7.9.3 肝功能障碍患者的药物代谢动力学改变
        7.9.4 肝功能障碍患者的用药原则
        7.9.6 他汀类药物在合并肝功能障碍患者中的应用
        7.9.7 他汀类药物所致肝功能异常的预防
        7.9.8 他汀类药物所致肝损害的治疗
    7.1 0 冠心病合并慢性肾脏疾病
        7.1 0. 1 概述
        7.1 0. 2 慢性肾脏病的定义和分期
        7.1 0.2.1 定义
        7.1 0.2.2 分期
        7.1 0. 3 合并冠心病患者的合理药物治疗
        7.1 0.3.1 抗栓药物治疗
        7.1 0.3.1. 1 溶栓治疗:尽管直接PCI是STEMI患
        7.1 0.3.1. 2 抗凝治疗
        7.1 0.3.1. 3 抗血小板治疗
        7.1 0.3.2 他汀类药物
        7.1 0.3.3 抗缺血治疗
    7.1 1 冠心病合并糖尿病
        7.1 1. 1 概述
        7.1 1. 4 诊断
        7.1 1. 5 治疗
        7.1 1.5.1 一般治疗
        7.1 1.5.2 抗缺血治疗
        7.1 1.5.3 调脂治疗
        7.1 1.5.4 β受体阻滞剂
        7.1 1.5.5 硝酸酯类药物
        7.1 1.5.6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
    7.1 2 冠心病合并甲状腺疾病
        7.1 2. 1 概述
        7.1 2. 2 冠心病合并临床和亚临床甲状腺功能亢进7.1 2.2.1
        7.1 2.2.2 诊断
        7.1 2.2.3 治疗
        7.1 2. 3 冠心病合并临床和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7.1 2.3.1
        7.1 2.3.2 诊断
        7.1 2.3.3 治疗
        7.1 2.3.4 特殊情况管理推荐
    7.1 3 冠心病合并风湿免疫疾病
        7.1 3. 1 概述
    7.1 4 冠心病合并外科手术
        7.1 4. 1 概述
        7.1 4. 2 药物选择
        7.1 4.2.1 β受体阻滞剂
        7.1 4.2.2 他汀类药物
        7.1 4.2.3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
        7.1 4.2.4 硝酸酯类药物
        7.1 4.2.5 抗血小板药物
        7.1 4.2.6 抗凝药物
        7.1 4.2.7 钙通道阻滞剂
        7.1 4.2.8 α2受体激动剂
        7.1 4. 3 注意事项
        7.1 4.3.1 β受体阻滞剂
        7.1 4.3.2 他汀类药物
        7.1 4.3.3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
        7.1 4.3.4 硝酸酯类药物
        7.1 4.3.5 抗血小板、抗凝药物
    7.1 5 冠心病合并外周动脉粥样硬化疾病
        7.1 5. 1 概述
        7.1 5. 1 诊断与鉴别诊断
        7.1 5.1.1 冠心病诊断方法见本书相关章节。
        7.1 5.1.2 外周动脉疾病诊断方法 (图7-11)
        7.1 5. 3 冠心病合并外周动脉疾病患者治疗
        7.1 5.3.1 降低心血管风险的治疗 (表7-40)
        7.1 5.3.2 缓解症状的治疗 (表7-41)
8 冠心病特殊类型
    8.1 川崎病所致冠状动脉病变
        8.1.1 概述
        8.1.2 临床诊断
        8.1.2. 1 川崎病合并冠状动脉损害的诊断
        8.1.2. 2 美国心脏协会制定的冠状动脉瘤分类
        8.1.3. 1 阿司匹林
        8.1.3. 2 大剂量静脉注射用丙种球蛋白
        8.1.3. 3 冠状动脉瘤的治疗主要采用抗凝及溶栓治疗。
        8.1.3. 4 冠状动脉狭窄的治疗
        8.1.3. 5 其他药物
        8.1.4 预后及随访
    8.2 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所致冠心病
        8.2.1 概述
        8.2.2 筛查
        8.2.3 诊断
        8.2.4 调脂药物治疗
        8.2.4. 1 调脂治疗原则FH目前尚不能在精准诊
        8.2.4. 3 调脂药物治疗目标
        8.2.4. 4 调脂药物种类及选择 (表8-2)
        8.2.4. 5 联合治疗
    8.3 非粥样硬化性冠心病
        8.3.1 冠状动脉痉挛
        8.3.1. 1 概述
        8.3.1. 2 药物治疗策略
        8.3.2 冠状动脉肌桥
        8.3.2. 1 概述
        8.3.2. 2 药物治疗策略
        8.3.3 自发性冠状动脉夹层
        8.3.3. 1 概述
        8.3.3. 2 药物治疗策略
9 冠心病相关中成药治疗
    9.1 中医分型及用药
        9.1.1 心血瘀阻
        9.1.2 痰浊内阻
        9.1.3 气滞血瘀
        9.1.4 气虚血瘀
        9.1.5 寒凝血瘀
        9.1.6 瘀热互结
        9.1.7 气阴两虚
        9.1.8 心肾阳虚
        9.1.9 心肾阴虚
    9.2 中药的现代医学作用机制
        9.2.1 抗血小板作用
        9.2.3 改善冠状动脉血管内皮功能、改善微循环的作用
        9.2.4 抗氧化及炎性反应作用
        9.2.5 改善冠心病患者精神焦虑及抑郁状态的作用
        9.2.6 改善缺血性心律失常作用
1 0 冠心病常用药物用药小结
    1 0.2 冠心病二级预防常用药物
    1 0.3 冠心病介入围术期抗凝及溶栓治疗常用药物
    1 0.4 冠心病合并其他疾病的用药

(6)当归六黄汤加味治疗房颤(气阴两虚、虚热内蕴型)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研究
    一、临床资料
        (一)资料来源
        (二)病例诊断标准
        (三)中医证候评分及病情轻重分级
        (四)房颤的CHA2DS2 -VASc评分
        (五)房颤特异生活质量评估量表(AFEQT)
        (六)试验病例标准
    二、试验研究方案
        (一)分组方法
        (二)治疗方法
        (三)观察项目及指标
        (四)房颤疗效评定标准
        (五)中医证候总疗效判定标准
        (六)中医单项症状疗效判定标准
        (七)生活质量评价标准
        (八)统计方法
    三、研究结果
    四、一般临床资料
        (一)基本资料特征比较
        (二)临床基本资料特征比较
        (三)病情资料特征比较
    五、临床疗效
        (一)房颤总疗效比较
        (二)阵发性、持续性房颤分类疗效对比
        (三)中医证候总疗效比较
        (四)两组病例中医单项症状疗效比较
        (五)两组病例舌脉变化比较
        (六)两组治疗前后左心房内径、左室射血分数比较
        (七)两组房颤特异生活质量评估量表(AFEQT)评分比较
        (八)不同类型房颤房颤特异生活质量评估量表(AFEQT)评分比较
        (九)安全性指标检测
        (十)不良反应及安全性分析
    六、结论
讨论
    一、现代医学对本病的认识
        (一)房颤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二)西医对房颤的治疗
    二、祖国医学对本病的认识
        (一)古代医家对心悸的认识
        (二)现代医家对房颤的认识
    三、当归六黄汤方药分析
    四、本课题临床结论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发表论文

(7)中医药治疗心房颤动的文献系统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引言
第一部分 心房颤动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一节 心房颤动的现代研究
        一、心房颤动的定义及分类
        二、心房颤动的病因
        三、心房颤动的发病机制
        四、心房颤动的药物治疗
        五、房颤的非药物治疗
    第二节 心房颤动的中医药研究现状
        一、病因病机
        二、辨证分型论治
        三、方药研究
        四、治法研究
        五、中药复方实验研究
        六、其他研究
        七、展望
第二部分 研究部分
    第一节 中医药治疗心房颤动临床研究文献系统评价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结果
    第二节 中医药治疗心房颤动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META分析
        一、研究对象
        二、纳入及排除标准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结果
第三部分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10)氨酰心安联合地高辛治疗快速型心房颤动(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1.2 方法
    1.3
2 结果
3 讨论

四、氨酰心安联合地高辛治疗快速型心房颤动(论文参考文献)

  • [1]陈如泉教授治疗甲亢合并房颤的学术思想及用药规律分析[D]. 张李.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9)
  • [2]基于ERK1/2与TGF-β1/Smad3通路研究参连复脉颗粒干预高血压心房重构及房颤易感性机制[D]. 马征.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住院期间新发房颤的危险因素及预后分析[D]. 吴鹏. 苏州大学, 2019(04)
  • [4]非瓣膜性心房颤动伴≥2秒长R-R间期的机制和临床意义[D]. 徐鸿远. 广西医科大学, 2019(07)
  • [5]冠心病合理用药指南(第2版)[J]. 国家卫生计生委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中国药师协会.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8(06)
  • [6]当归六黄汤加味治疗房颤(气阴两虚、虚热内蕴型)的临床研究[D]. 张蕾.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7(03)
  • [7]中医药治疗心房颤动的文献系统评价[D]. 季卫强.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4(01)
  • [8]实用临床诊疗规范——心血管系统疾病(三)[J]. 陈椿. 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 2005(10)
  • [9]心房颤动的诊治现状[J]. 郑秋甫. 解放军保健医学杂志, 2004(01)
  • [10]氨酰心安联合地高辛治疗快速型心房颤动[J]. 周庆宇. 海峡药学, 2003(06)

标签:;  ;  ;  ;  ;  

氨基吡咯烷酮联合地高辛治疗快速房颤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