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研究的看法

我对研究的看法

一、研究性学习之我见(论文文献综述)

韦易廷[1](2021)在《程红兵语文人格教育思想研究》文中指出在长期的语文教学实践中,程红兵老师独创性地提出了语文人格教育思想并不断加以完善。本文希望通过研究他的教育思想能够给一线语文教师带来启发,从而更好地改进语文教学。本文总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程红兵语文教育思想概说,语文人格教育是程红兵教育思想的核心及最大特征。第一部分从具体内容、教育价值功能、师生相互主体渐变关系说、自主探究性语文教学四个方面详细介绍了程红兵语文人格教育的思想内涵。第二个部分是从阅读和写作两个方面着手,结合经典课例来研究程红兵老师在这两方面对于语文人格教育的实践应用,从而为广大教师的课堂教学提供借鉴和示范。第三个部分是研究程红兵语文人格教育思想给当前语文教育教学带来的启示,从提升语文教师的专业水平和完善优化语文人格教育两个方面入手进行分析。最后结合对语文人格教育思想的理解和把握,本人选择高中第一单元的经典诗歌《红烛》和初中部编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回忆性散文《老王》来设计教案,分析教学思路。力求在语文课堂的教学中,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塑造学生健康积极的高尚人格和崇高的道德修养,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希望本研究能够让教师们提高对语文人格教育的重视,为语文教育的发展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陶铭航[2](2019)在《“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任务群下语文专题学习有效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将课程内容以“学习任务群”的形式提出,并且在实施建议中,积极倡导基于学习任务群的专题学习。本研究以任务群为着眼点,对“整本书阅读与研讨”语文专题学习进行有效策略分析。在分析“学习任务群”的演进及特点,专题学习的特点及教学功能的基础上,分析“学习任务群”与“语文专题学习”的契合点以及“整本书阅读与研讨”语文专题学习开展的可行性。并结合现行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对和“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任务群有相似性的“名着导读”板块的教学情况做了问卷调查,调查内容主要涉及“名着导读”课开展课时、授课方式、授课内容、教学效果以及教学建议等方面。调查结果表明,当前“名着导读”同专题学习在学习方式上有一定的相似性,但是阅读层次较浅,学生期待这类课程能够读精读深,但是教师对以专题学习方式开展整本书阅读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效果评价等方面存问题。基于此,对“整本书阅读与研讨”语文专题学习提出以下有效策略:教学目标方面:首先要明确学生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其次依据学情和文本确立专题学习目标。教学内容方面:要针对问题筛选重构专题学习内容,并以原着为中心对内容进行适当扩展,以学生能力为基础进行内容组织。教学过程方面:专题过程中要合理安排课内外时间,教师有计划地跟进学生自读过程,注重加强师生、生生间的合作探究。教学评价方面:立足于丰富的评价内容,尊重多元化的评价主体,选用恰当的评价方式等。

刘丛灵[3](2019)在《学校德育中培养学生道德理性的路径探索》文中指出随着社会政治文化的变革和经济的不断发展,道德教育的内容越来越丰富多样,因此,对学校开展道德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认识、判断、选择、评价道德情境,都离不开对道德问题的研究以及道德理性的参与。道德理性的发展既是历史的要求,也是现实的需要。中国传统文化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理性的内涵更趋向于情感的体验和习俗的传承。情感理性是伦理发展的主流,但“情理”却并不是通过个体独立、主动的分析与认知得到的。如今多元价值观的冲击、文化选择的多样性,使思维可塑性极强的学生感到无所适从。学生如何判断道德情境的合理性、如何产生合理的道德行为,都需要道德理性的参与。道德理性既是思维能力,又是对实践能力的指引,它能从认识和行为两方面促进学生理性道德品质的形成,在认识上理性地进行分析、判断、研究;在行为上进行选择、实践。道德理性的实践成果最终变成内心认同的道德规范和道德原则,实现知行统一。道德理性是学生成长的需要,也是学生道德水平提升的关键。然而近年来学校道德教育却陷入困境,一味的注重道德知识的传授、忽略道德理性的培养最终导致学生道德水平的提升受到了根源上的阻碍,培养学生的道德理性已经迫在眉睫。通过对道德理性概念的溯源以及道德理性构成分析,可以看出道德理性贯穿于思维过程中,包括认识、选择、判断、评价。从道德理性的结构中不难发现道德理性的培养应该围绕道德认识、道德判断、道德选择以及道德评价进行。学校培养道德理性的可行性和培养困境凸显出“研究”是道德理性发展的核心,道德本身包包含研究的成分,研究性也是道德理性的重要属性之一。道德主体自主地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道德情境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进行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这也是培养道德理性的切入点。在研究的过程中,学生才能真正产生关于道德问题的自主价值判断,回归对价值的诉求,促进道德理性的发展。而作为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统一——研究性学习,正是以研究为核心发展道德理性的良好载体。鉴于此提出了通过研究性学习培养道德理性的新路径。本论文从目标层面、内容层面、过程层面、方法层面、主体层面、评价层面对研究性学习的实施的内部因素进行了构想,以期通过研究性学习让道德行为从目标层面更加关注道德理性的发展;从内容层面更加关注现实生活;从过程层面更加关注思维运动过程;从方法层面更加关注主动探究与思考;从主体层面更加关注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从评价层面关注过程的生成性。教师的指导作用、学校的管理作用以及社会的支持作用,是确保研究性学习对于培养道德理性的作用得以发挥的重要因素。

余柏青[4](2019)在《《历史教学》(1951-2010年)研究 ——以中学历史教学的考察为重点》文中指出《历史教学》创办于1951年1月,是新中国成立后最早创办的历史学刊物。至2010年12月,该杂志已出版613期。它以基础性、思想性和学术性为指导原则,始终坚持科学、严谨和务实的办刊风格。自创刊以来,它为繁荣国家历史教学及史学研究,建立史学教育理论与实践体系,推动历史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以及促进国内外学术研究交流等,均作出突出贡献。此前,学界只是零星地、局部地研究《历史教学》,还没有系统地、深入地对其进行研究。为丰富中学历史教学内容,拓宽中学历史教学研究领域,强化历史教学、历史教科书与历史研究三者之间的联系,进一步揭示中学历史教学与相关学术研究之间的逻辑关系,作者对《历史教学》60年的发展进行了整体研究。《历史教学》是在以下四个背景下创办起来的:第一,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国家文化教育政策的指导,京津地区的几位历史学者敏锐地感觉到历史教师对唯物史观的迫切需求,因此创办一种专供历史教师阅读的刊物,《历史教学》应运而生。第二,知识分子心态使然。新中国成立使知识分子对未来充满期望,他们经历了国民党政权的腐败,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主动紧跟政治,渴望跟上时代的变迁,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第三,《历史教学》创刊申请得到了天津军政委员会批准,在办刊过程中又得到天津市军管会文教部部长黄松龄的大力支持;第四,李光璧、傅尚文、杨生茂等七位同人的共同努力。正是在这样的条件下,一份同人刊物《历史教学》就此诞生,并且很快走上良性发展轨道,成为中学历史教学杂志领域的一面旗帜。《历史教学》的读者群体主要是中学历史教师、高等师范院校历史系专业师生、历史教学研究工作者、教研员等。据不完全统计,5901位署名作者在《历史教学》共发表了10546篇作品。《历史教学》的作者群体主要集中在京津地区,而稿源又集中来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编辑室、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历史教学》编辑部等三个单位。其组织架构可以从下列四个时期来进行分析:1951年1月创刊到1954年8月属于同人办刊时期。1954年9月到1959年这段时期属于天津市人民出版社管理时期。1959至1966年、1979年复刊后至1985年,这两个时期属于天津市教育局管理。1986年开始至2010年这段时期属于天津新闻出版局管理时期。1951年1月到1966年6月是《历史教学》的特色形成和曲折发展时期。这个时期分同人办刊、政府改造、曲折发展三个阶段。同人办刊阶段,知识分子办刊主动紧跟政治形势,在“教”与“学”方面还保留着民国时期的特点。政府改造以后,天津人民出版社成立第三编辑室,专门负责编辑《历史教学》。该时期的“大家小文章”“问题解答”等学术性研究文章,“看似写来不难”“结果非高手莫办”,至今都传为美谈。1959年到1966年6月是《历史教学》曲折发展时期。由于连续的政治运动,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历史教学》被迫停刊。1979年1月到1990年3月是《历史教学》缓慢恢复和特色重建时期。1979到1985年是《历史教学》的复刊阶段。该阶段主要是教学和史学领域的拨乱反正,中学历史教学和学术研究逐步得到恢复;1986到1990年3月是《历史教学》特色重建时期。这个阶段重建教学特色后,学术研究文章发表对杂志发展而言存在着两难处境。1991年4月到2001年3月是《历史教学》继续偏重教学与学术“滑坡”时期。前期,杂志研究突出以能力为核心的考试测量与评价,并从理论和实践上探索培养中学历史学科思维能力的途径。后期,由于杂志管理失控,编辑出现许多乱象,学术论文弱化的趋势明显。在同类刊物崛起及网络迅猛发展的双重冲击下,《历史教学》逐渐失去其竞争优势。2001年3月到2010年12月是《历史教学》平稳过渡和“黄金”发展时期。这个时期又分为平稳过渡、“黄金”发展、分刊后继续发展三个阶段。2001年3月到2002年1月是《历史教学》平稳过渡阶段,它呈现“不温不火”状态;2002年2月至2006年12月是《历史教学》发展的“黄金”阶段。杂志编辑部组织对课程标准和“一标多本”教材进行讨论,将受众群体聚焦到《历史教学》平台;发表与中学历史教学关系密切的研究性学习案例和“听课随笔”,以引领中学历史教学;发表中青年专家访谈录,使学术研究与中学历史教学有机结合。2007年1月以后分中学版和高校版,《历史教学》得到持续性的发展。《历史教学》从创刊以来的发展变化历程折射出国家意识形态变化及其对出版物的影响。在1957-1978年,由于受到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影响,《历史教学》紧跟国家政策形势的变化,导致杂志的内容有时出现偏离历史教学与研究的轨道。一本杂志能坚持办刊多年,而且现在还在良性健康地发展,这在中国近现代出版史上比较少见。一方面,由于政治体制的原因,将同人刊物纳入到国家计划经济体制管理之中,由国家提供办刊经费,这是一本杂志赖以生存的基础。另一方面,杂志受到意识形态的制约。杂志在发展过程中的跌宕起伏,它不完全是市场反映的结果,杂志的发展主要依靠党和国家的支持。研究《历史教学》不但要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历史教学与学术研究的变化特点,而且要从中透视在中国政治变化的背景下,知识分子们的心态及思想变化动态。《历史教学》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总结其发展历史,终为中学历史教学服务;教学文章要抓教改典型,抓教学的前沿问题,使杂志发挥引领作用。《历史教学》兼顾历史研究与学术研究,采用高校版与中学版的办法解决学术研究与教学研究并重的问题。中学版是《历史教学》的根基和发行量的基本保证,保持中学版的内容和质量是这本杂志能够存活的关键所在。历史教学社与天津古籍出版社合并,严重制约着杂志的发展。《历史教学》被某所大学收入麾下,或是转移到经济效益较好的出版社。无论哪种归宿,对《历史教学》都是福音。

郭晓玲[5](2017)在《小学高年级数学研究性学习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以长春市三所小学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研究性学习受到了世界各国教育界的关注,美国、法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都积极进行研究性学习。我国的21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明确提出要在学校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性学习是其中的一个领域),也提倡将研究性学习应用在各学科中。研究性学习对于改善我国中小学的教育教学具有重大的意义,研究性学习打破传统教学给予固定答案的接受性学习模式,弥补了传统学习方式的不足。就数学学科而言,研究性学习的不仅可以使学生知识学得更扎实,而且可以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以及数学素养。本文研究的是作为学习方式的研究性学习在小学高年级数学科目开展的现状及改进对策。本文以长春市3所小学为研究对象,主要运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课堂观察法来收集数据。调查问卷调查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基本情况、兴趣、意识、行为、收获五个方面;教师的访谈从认识程度、课堂情况、重视程度、影响因素、评价和建议五个维度来进行;最后观察了小学高年级的21节数学课堂。基于上述的调查内容,分析现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经过对现状的调查研究分析得出小学高年级数学的研究性学习存在以下八个问题:1.学校对研究性学习的重视程度不够;2.师生的对研究性学习的观念和认识有误;3.学生对于研究性学习较陌生,兴趣有待进一步激发;4.过去的接受性学习方式抑制了学生的问题意识,问题意识有待提高;5.课堂上研究性学习的方式较为单一,主要采用小组讨论方式;6.日常练习巩固知识的方式缺乏灵活性;7.复习知识的方式相对传统,研究性学习在练习和复习知识的环节没有得到应用;8.教师给予学生展示学习成果的机会较少,学生未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基于现状和问题,提出了小学高年级数学实施研究性学习的对策:1.学校作为学生学习的重要场所,学校应重视研究性学习并积极营造氛围;2.观念引领行为,师生要转变传统观念和习惯;3.运用教育游戏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研究性学习的兴趣;4.创设问题情境,提高学生应具备的问题意识;5.采用恰当的、多样化的方式进行课堂学习;6.让学生自由式、开放式地练习知识;7.绘制思维导图,系统复习知识;8.组织学生成果交流,体验学习的快乐。

吴旭芳[6](2017)在《初中生研究性学习现状调查与分析 ——以S市Y中学为例》文中提出当前,我国正在推行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其基本思想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尊重学生的个性,把学生看作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与传统接受性学习相对立的学习方式,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也是新课程改革提倡的重要学习方式之一。研究性学习不仅为初中各学科教学带来了全新的教育理念,而且能够提升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应贯穿于初中生整个教育教学活动中。首先,从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研究方法、思路入手,界定了初中生研究性学习的内涵,总结了初中生研究性学习的特点,分析了初中生研究性学习的哲学、教育学和心理学理论基础,并进一步阐述了初中生实施研究性学习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其次,运用问卷调查法、案例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S市Y中学的研究性学习实施情况进行了调查,通过对获得的资料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探察初中生研究性学习的实施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最后,文章针对初中生研究性学习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为推进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健康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通过对初中生研究性学习现状调查和分析,发现存在以下问题:对研究性学习的认识不清晰;学生普遍缺乏研究性学习能力;研究性学习缺乏教师有力的指导;学校的组织管理流于形式。主要原因有:对研究性学习缺乏正确的价值定位;初中生特殊的学习特点影响研究性学习的实施;具备研究性教学能力的教师队伍不足;缺乏进行研究性学习的环境和氛围。以大量案例和访谈为实践基础,尝试提出了相应对策建议,其中外部建议包括社会方面、学校方面、教师方面、学生方面这四个方面;内部建议包括:明确研究性学习的价值取向;精确研究性学习的目标定位;优化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构建;保障研究性学习的组织实施;推进研究性学习的资源开发;完善研究性学习的评价体系。

何跃俊[7](2017)在《高中英语研究性教学之我见》文中指出随着课程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入,研究性学习逐渐发展起来。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在高中英语教学中运用研究性学习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思维,提高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还能够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本文对研究性学习的内涵、特点以及原则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应用对策。

张欢[8](2016)在《研究性学习在高中现代诗歌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现代诗歌的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其结构的跳跃性、强烈的抒情性、丰富的意象性、语言的多义性、和谐的音乐性特点需要读者仔细地研读。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真正在静下来读诗写诗的人越来越少了,在实际的教学中,现代诗歌教学也不受重视,逐渐被边缘化,虽然目前中学现代诗歌在新课程改革中取得了不少成果,但在实际教学中仍令人堪忧。为了改变这种现象,最有效的途径就是探寻有效的学习方法,让学生能够自觉地学习现代诗歌,在鉴赏现代诗歌中获得独特的体验以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因此,笔者将本文的研究选题定为:研究性学习在现代诗歌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本论文共分为以下七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明确了研究的对象、缘由、依据,概括归纳了研究现状,提出了研究意义,阐述了研究方法和思路。这一部分是本论文进行研究的前提。第二部分主要是通过走访、询问和交谈的方式以及从文献资料中归纳整理,了解高中现代诗歌教学中的现状,发现了高中现代诗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探究了之所以存在这些问题的原因。第三部分从普通高中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知识储备和研究性学习可以有效避免被动学习的弊端两个方面来论证了在高中现代诗歌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可行性。第四部分结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具体要求提出了在高中现代诗歌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目标。第五部分主要阐述了研究性学习在高中现代诗歌教学中实施的具体实施的程序与原则:明确学习目标,确定研究课题;布置学习任务,小组合作研究;课堂成果展示,成果交流评价。第六部分结合实施程序与原则,选取高中现代诗歌教学研究性学习的两个具体案例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教学建议,以期在具体操作层面上提供一定的借鉴,从而提高高中现代诗歌教学质量。最后一部分是结论,从整体上审视本论文,进行简单地归纳总结,分析本论文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李建华[9](2002)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之我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1世纪的教育要解决的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如何培养和造就大批具备高创造力的人才,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放在第一位,使得每一个受过教育的学生都能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做出科学决策,进行有所创新的工作。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已成为教育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 本文就如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这一问题来谈谈自己在教学中是怎样做的。首先,探究数学创造性思维的特征从五个方面着手,结合实例加以说明。其次,就培养数学创造性思维的途径,提出八点建议,例如:鼓励进行数学推广,数学猜想,数学反驳,数学想像等等。再次,阐述自己在实际教学中是如何通过七个方面来操作的。例如:加强开放性试题的设置,让学生参与改题,适当布置课题作业,加强数学建模的训练,培养研究性学习的习惯,加强发散思维能力的训练等等。最后,指出教师的职责已经不在是单一的传授知识,而应是综合型的。 总之,通过这一系列的探讨,要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必须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入手,缺一不可,教师要为学生创造条件,学生要有主动意识,师生共同合作,才能奏效。

孙丽莉[10](2014)在《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实效性之研究》文中指出研究性学习是我国教育界面对时代发展而采取的一项课程改革的重大举措。二十世纪末,研究性学习被我国教育界提出之后,在全国迅速推行。近十几年来,尽管有不少教育专家及一线教师致力于研究性学习的研究,尽管有不少学校响应新课改的号召陆续组织开展研究性学习,但其在实际推行中的现状却令人堪忧。为了提高初中阶段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实效,笔者在充分挖掘语文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意义之后,作了深入的调查研究,并对调查的结果进行认真的分析,总结现阶段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开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改进措施。本文主要采用文献法、问卷调查法进行研究,对南京市的四所初中、苏北某市的三所初中作了较为充分的调查,从调查中得知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开展失败的原因主要在于学生与教师两方面。对此,笔者结合自己的教育实践,在本文中提出相应的对策:一、如何重视选题与确定专题;二、合理开发与运用研究性学习资源;三、注重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方式及师生关系;四、完善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开展中的评价机制。

二、研究性学习之我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研究性学习之我见(论文提纲范文)

(1)程红兵语文人格教育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来源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
    (四)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2.案例分析法
    (五)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一、程红兵语文教育思想概说
    (一)程红兵语文人格教育的内容和实施必要性
        1.程红兵语文人格教育的内容
        2.实施语文人格教育的必要性
    (二)语文人格教育的教育价值功能
        1.广度:全息兼容的涵摄性
        2.长度:影响一生的终身性
        3.深度:浸润身心的纵深性
    (三)师生相互主体渐变关系说
    (四)自主探究性语文教学
        1.语文研究性学习的产生
        2.自主探究性语文教学的内涵和外延
        3.自主探究性语文教学的特性
        4.自主探究性语文教学的学习条件
        5.自主探究性语文教学的使用策略与分类
二、程红兵语文人格教育思想的实践分析
    (一)阅读教学中语文人格教育的应用
        1.以问促思,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2.立足文本,开展语文人格教育
        3.精益求精,实施自主探究教学
        4.动态发展,审视主客体关系说
    (二)写作教学中语文人格教育的应用
        1.鼓励学生将生命体验与日常写作相融合
        2.锻炼写作思维能力,提升写作思维品质
三、程红兵语文人格教育思想的启示
    (一)提升语文教师的人格教育水平
        1.专业知识
        2.职业情意
        3.教师人格
        4.教学个性
        5.专业品质
    (二)完善与优化语文人格教育
        1.明确语文教育价值取向,回归语文教育初心
        2.深入挖掘语文人格因素,丰富语文教学过程
        3.注重激发学生健康人格,培养学生人性魅力
        4.关注学生内在学习需求,重视教学方式引领
    (三)教学设计分析
        1.《红烛》
        2.《老王》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程红兵《我的叔叔于勒》教学实录
    附录二:程红兵《雨霖铃》教学实录
    附录三:程红兵《多样化思维与作文》教学实录
    附录四:《红烛》教学设计
    附录五:《老王》教学设计
读硕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致谢

(2)“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任务群下语文专题学习有效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问题的提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三)核心概念
        1.学习任务群
        2.专题学习
        3.整本书阅读与研讨
    (四)文献综述
        1.学习任务群的提出与建构
        2.学习任务群引发的语文教学思考
        3.学习任务群与专题学习结合的教学探索
        4.当前“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任务群教学
    (五)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二、学习任务群与语文专题学习的契合点
    (一)语文专题学习理论依据
        1.多元智力理论
        2.建构主义理论
    (二)高中语文课程内容呈现方式的演进及学习任务群特点
        1.高中语文课程内容呈现方式的演进
        2.学习任务群的特点
    (三)语文专题学习的特点及其教学功能
        1.语文专题学习特点
        2.语文专题学习的教学功能
    (四)学习任务群同语文专题学习的契合点
        1.综合语文学习活动
        2.强调语文学习情境化
        3.指向语文素养的提升
    (五)“整本书阅读与研讨”语文专题学习的可行性分析
        1.阅读材料共同指向“完整经典”
        2.“名着导读”出现专题化趋势
三、“整本书阅读与研讨”相关教学情况调查与分析
    (一)调查目的
    (二)调查工具设计及调查方式
    (三)调查过程
    (四)调查结果分析
        1.高中语文“名着导读”开展情况调查分析
        2.师生对“整本书阅读与研讨”语文专题学习的认知情况分析
    (五)高中语文“名着导读”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学目标脱离学生实际的学习需求
        2.教学内容忽视学生的能力差异
        3.教学过程缺乏系统规划
        4.教学效果缺乏有效评价机制
四、“整本书阅读与研讨”语文专题学习有效策略
    (一)专题学习目标确立策略
        1.明确学生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2.依据学情和文本确立专题学习目标
    (二)专题内容选择策略
        1.针对问题筛选、重构专题学习内容
        2.以原着为中心适当扩展
        3.以学生能力为基础进行组织划分
    (三)专题过程调控策略
        1.合理安排课内课外时间
        2.教师跟进学生自读过程
        3.加强师生、生生间的合作探究
    (四)专题效果评价策略
        1.立足于丰富的评价内容
        2.尊重多元化的评价主体
        3.选用恰当的评价方式
五、研究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致谢

(3)学校德育中培养学生道德理性的路径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一) 缺乏道德理性导致的社会问题
        (二) 学生道德理性缺乏的现状
        (三) 对道德理性价值的认识
    二、研究意义
        (一) 理论意义
        (二) 实践意义
    三、文献综述
        (一) 有关道德理性的相关研究
        (二) 有关研究性学习中的德育以及研究性德育的相关研究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五、创新之处和不足之处
        (一) 创新之处
        (二) 不足之处
第2章 道德理性:内涵与当代价值
    一、道德理性的解读
        (一) 道德理性的溯源与内涵界定
        (二) 道德理性的结构分析
        (三) 道德理性与道德认知、道德情感的关系
    二、发展道德理性的时代价值
        (一) 价值多元碰撞中道德发展的需要
        (二) 学生成长对道德理性的需求
        (三) 公民生活对道德理性的呼唤
第3章 学校德育中道德理性遭遇的培养困境
    一、培养道德理性的可行性
        (一) 道德理性与道德可教性
        (二) 知行合一地培养道德理性
        (三) 反思性思维与道德理性的养成
    二、阻碍道德理性培养的学校德育问题分析
        (一) 学校方面:传统德育方式的影响
        (二) 教师方面:缺乏引导学生对道德问题展开自主探究
        (三) 学生方面:二元道德思维范式的深入
        (四) 教材方面:缺乏对道德理性的关注——以高中人教版新课标语文、政治教材为例
    三、对培养道德理性困境的思考
        (一) 学校道德教育的使命与弊端
        (二) 研究——发展道德理性的切入点
第4章 培养道德理性的可能路径——研究性学习的理论探索
    一、研究性学习之于培养道德理性的可行性分析
        (一) 什么是研究性学习
        (二) 研究性学习的德育价值
        (三) 研究性学习对于道德理性培养的积极意义
    二、研究性学习的新定位:基于发展道德理性的思考
        (一) 以往研究性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二) 研究性学习的概念——德育的视角
        (三) 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特点
    三、其他德育方法对研究性学习在培养道德理性层面的借鉴与补充
        (一) 德育方法的探讨
        (二) 其他德育方式带来的启示
第5章 培养道德理性的研究性学习的设计构想
    一、培养道德理性的研究性学习实施构想
        (一) 目标层面:关照道德理性的发展
        (二) 内容层面:关照现实生活
        (三) 过程层面:注重思维过程
        (四) 方式层面:自主探究
        (五) 主体层面:学生为主体
        (六) 评价和反馈层面:全方位
    二、研究性学习的外部条件
        (一) 教师的指导作用
        (二) 学校的管理作用
        (三) 社会的支持作用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4)《历史教学》(1951-2010年)研究 ——以中学历史教学的考察为重点(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研究概况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思路
    四、研究方法
    五、创新之处
第一章 创办背景和组织架构及运行机制
    第一节 《历史教学》的创办背景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文化教育政策
        二、知识分子接受改造的需要
        三、天津军政委员会文教部的支持
        四、七位同人的共同努力
    第二节 《历史教学》的组织架构
        一、同人办刊时期的组织架构
        二、天津市人民出版社管理时期的组织架构
        三、天津市教育局管理时期的组织架构
        四、天津市新闻出版局管理时期的组织架构
    第三节 《历史教学》的运行机制
        一、编辑出版责任机制
        二、稿源与作者群体
        三、印刷、发行及价格
第二章 特色形成和曲折发展(1951.1-1966.6)
    第一节 同人办刊时期的“教”与“学”
        一、主动紧跟政治形势
        二、建国之初《历史教学》中的“教”
        三、建国之初《历史教学》中的“学”
    第二节 学习苏联与坚持特色
        一、政府接管后的办刊方针
        二、1956 年版教材的特点及讨论
        三、全面学习苏联的教学法
        四、“大家小文章”与问题解答
    第三节 国家政策影响下的曲折发展
        一、曲折发展时期的中学历史教学
        二、曲折发展时期的学术研究
第三章 缓慢恢复和特色重建时期(1979.1-1991.3)
    第一节 复刊时期的拨乱反正
        一、历史教学逐渐恢复到正常轨道
        二、及时反映史学界的研究动态
    第二节 教学特色的重建与学术文章水准
        一、教学特色的重建
        二、重建特色的两难处境
第四章 偏重教学和学术“滑坡”(1991.4-2001.5)
    第一节 高考的能力立意与能力培养的教学
        一、教学大纲与教材内容的渐趋稳定
        二、以能力立意的考试测量与评价体系形成
        三、中学历史学科思维能力的培养
    第二节 学术论文弱化与编辑乱象
        一、论文质量下降的表现及原因
        二、编辑出现乱象的表现及原因
第五章 平稳过渡和“黄金”时代(2001.6-2010.12)
    第一节 平稳过渡时的“不温不火”
        一、初步探讨中学历史课程的设计
        二、继续配合人教社的教材修订
        三、对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初步探索
    第二节 独立办刊形成特色
        一、2003 年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和“一标多本”
        二、21世纪初历史课程设置与编写教材专题讨论
        三、研究性学习与“聂马之争”
        四、有重大影响的中青年着名学者访谈录
    第三节 分版后的发展趋势
        一、中学版和高校版的特点
        二、专家引领中学教学研究
        三、提倡以“教学设计”取代教案
        四、研究高考试题引领高中教学
第六章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地位及发展策略
    第一节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地位
        二、《历史教学》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第二节 杂志的变化趋势及发展策略
        一、杂志的变化趋势及原因
        二、发展的现实隐忧及策略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相关论文及科研成果
致谢

(5)小学高年级数学研究性学习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以长春市三所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
        1.研究背景
        2.研究问题
    (二)概念界定
        1.研究性学习
        2.小学数学研究性学习
    (三)文献综述
        1.国外研究
        2.国内研究
    (四)理论基础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3.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五)研究意义与方法
        1.研究意义
        2.研究方法
一、小学高年级数学开展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意义
    (一)满足社会和国家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二)促进学校教学改革和教师的专业发展
    (三)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养
二、小学高年级数学研究性学习的现状调查研究
    (一)调查研究设计
        1.调查目的
        2.调查对象和样本数量
        3.调查工具
        4.调查实施
        5.统计工具
    (二)小学高年级数学研究性学习现状调查的结果分析
        1.学校和教师重视程度的结果分析
        2.教师观念和认识的结果分析
        3.学生兴趣情况的结果分析
        4.学生意识情况的结果分析
        5.研究性学习开展方式的结果分析
        6.课后练习知识方式的结果分析
        7.复习知识方式的结果分析
        8.学生展示成果和收获情况的结果分析
        9.学生对数学课态度和数学成绩的相关分析
        10.学生对数学课态度和理由的相关分析
        11.学生成绩和喜欢哪种方式学习的相关分析
三、小学高年级数学研究性学习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学校的重视程度不够
    (二)师生的观念和认识有误
    (三)学生的兴趣有待进一步激发
    (四)学生应具备的问题意识有待提高
    (五)课堂上研究性学习的方式相对单一
    (六)练习知识的方式缺乏灵活性
    (七)复习知识的方式相对传统
    (八)学生未体验到研究性学习的快乐
四、小学高年级数学实施研究性学习的对策
    (一)学校应重视研究性学习并营造氛围
    (二)师生要转变传统观念和习惯
    (三)用教育游戏激发对研究性学习的兴趣
    (四)创设问题情境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
    (五)采用恰当的、多样化的方式进行课堂学习
        1.采用恰当的方式
        2.采用多样化的方式
    (六)让学生自由式、开放式地练习知识
    (七)绘制思维导图,系统复习知识
    (八)组织学生成果交流,体验学习的快乐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二 学生问卷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致谢

(6)初中生研究性学习现状调查与分析 ——以S市Y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1.基于知识经济发展的需要
        2.基于我国课程改革的要求
        3.基于初中生传统学习方式的反思
        4.基于个人受教育经验的总结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国外研究
        2.国内研究
    (三)研究目的与意义
        1.研究目的
        2.研究意义
    (四)研究方法与思路
        1.研究方法
        2.研究思路
一、初中生研究性学习概述
    (一)初中生研究性学习的内涵
    (二)初中生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三)初中生研究性学习的理论基础
    (四)初中生研究性学习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二、初中生研究性学习的现状调查与结果分析
    (一)调查方案设计
        1.调查目的
        2.调查方法
        3.调查对象
        4.调査过程
    (二)调查结果分析
        1.调查信息
        2.统计分析
三、初中生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探讨
    (一)初中生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对研究性学习的认识不清晰
        2.学生普遍缺乏研究性学习能力
        3.研究性学习缺乏教师有力的指导
        4.学校的组织管理流于形式
    (二)影响初中生研究性学习的原因探讨
        1.对研究性学习缺乏正确的价值定位
        2.初中生特殊的学习特点影响研究性学习的实施
        3.具备研究性教学能力的教师队伍不足
        4.缺乏进行研究性学习的环境和氛围
四、改善初中生研究性学习的对策建议
    (一)外部建议
        1.社会方面
        2.学校方面
        3.教师方面
        4.学生方面
    (二)内部建议
        1.明确研究性学习的价值取向
        2.精确研究性学习的目标定位
        3.优化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构建
        4.保障研究性学习的组织实施
        5.推进研究性学习的资源开发
        6.完善研究性学习的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致谢

(8)研究性学习在高中现代诗歌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一 高中现代诗歌教学现状分析
    (一)高中现代诗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 高中现代诗歌教学过程比较单一
        2. 高中现代诗歌教学方式相对陈旧
        3. 高中现代诗歌教学内容过于刻板
    (二)高中现代诗歌教学存在问题的原因
        1. 现代诗歌特点的制约
        2. 语文教师专业素养的影响
        3. 高中生对现代诗歌的排斥
二 在高中现代诗歌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可行性
    (一)普通高中生具备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条件
        1. 高中生心理发展特点
        2. 高中生思维发展特点
        3. 高中生智力发展特点
        4. 高中生的知识储备
    (二)研究性学习可以有效避免被动接受性学习的弊端
三 在高中现代诗歌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目标
    (一)理解思想内涵,探索丰富意蕴,领悟艺术魅力
    (二)学习鉴赏方法,把握艺术特性,获得阅读体验
    (三)培养鉴赏兴趣,丰富情感世界,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四)训练表达能力,尝试进行诗歌创作
四 研究性学习在高中现代诗歌教学中的实施程序及原则
    (一)发现问题,确定研究的主题
    (二)布置学习任务,小组合作研究
    (三)研究成果的课堂展示,成果交流评价
五 研究性学习在高中现代诗歌教学中的实施案例分析及教学建议
    (一)案例分析
        1. 高中现代诗歌研究性学习课堂教学的案例分析
        2. 高中现代诗歌研究性学习拓展训练的教学案例分析
    (二)教学建议
        1. 处理好“放”与“导”的关系
        2. 协调好传统接受性学习与研究性学习的关系
        3. 把握好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的关系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附录四
致谢

(9)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之我见(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英文文摘
一、 引言
二、 创造及创造力、思维及创造性思维
三、 创造性思维的特征
四、 创造性人才的个性特征
五、 数学创造性思维的特征
    1、 独特性
    2、 连动性
    3、 广阔性
    4、 跨越性
    5、 综合性
六、 培养数学创造性思维的基本途径
    1、 鼓励进行数学推广
    2、 鼓励进行数学猜想
    3、 鼓励进行数学反驳
    4、 鼓励进行数学想像
    5、 拓广学生的知识面
    6、 引导学生适当参加科研活动
    7、 重视创造意志品质的培养
    8、 创设问题情境
七、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处理好以下关系
八、 中学教学创造性思维能力应达到的目标
九、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应从下面几个方面着手
    1、 加强开放性试题的设置
    2、 让学生参与改题
    3、 适当地布置课题作业
    4、 加强数学建模的训练
    5、 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的习惯
    6、 加强发散性思维能力的训练
    7、 发挥新教材优势,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十、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对教师提出的要求
    1、 教师的创造意识和创新能力对学生的影响
    2、 教师的观念需要转变
结论
参考文献
中文摘要

(10)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实效性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一、研究性学习的概念界定
    二、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必要性
        (一) 信息时代社会飞速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 以创新精神为核心的教育观的体现
        (三) 学生终身发展机制的必然要求
    三、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可行性
        (一) 理论支持
        (二) 语文学科特点为研究性学习提供了可行性
第二章 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开展现状调查与分析
    一、现状调查
        (一) 调查目的与方式
        (二) 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调查及统计分析结果
    二、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开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 学生方面存在的问题
        (二) 教师方面存在的问题
        (三) 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低效的原因分析
第三章 提高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实效的对策
    一、如何重视选题,如何确定专题
        (一) 循序渐进原则
        (二) 结合现行教材原则
        (三) 贴近学生校园生活原则
        (四) 关注社会,联系现实原则
    二、合理开发与运用研究性学习资源
        (一) 校园资源
        (二) 自然、社会资源
        (三) 家庭资源
    三、注重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方式及师生关系
        (一) 注重学习方式的转变
        (二) 恰到好处地处理师生关系
    四、完善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开展中的评价机制
        (一) 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开展的评价原则
        (二) 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内容
        (三) 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评价方法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研究性学习之我见(论文参考文献)

  • [1]程红兵语文人格教育思想研究[D]. 韦易廷. 广西师范大学, 2021(02)
  • [2]“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任务群下语文专题学习有效策略研究[D]. 陶铭航. 西北师范大学, 2019(06)
  • [3]学校德育中培养学生道德理性的路径探索[D]. 刘丛灵.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7)
  • [4]《历史教学》(1951-2010年)研究 ——以中学历史教学的考察为重点[D]. 余柏青. 湖南师范大学, 2019(01)
  • [5]小学高年级数学研究性学习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以长春市三所小学为例[D]. 郭晓玲. 长春师范大学, 2017(01)
  • [6]初中生研究性学习现状调查与分析 ——以S市Y中学为例[D]. 吴旭芳. 曲阜师范大学, 2017(02)
  • [7]高中英语研究性教学之我见[J]. 何跃俊. 校园英语, 2017(08)
  • [8]研究性学习在高中现代诗歌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张欢. 重庆师范大学, 2016(09)
  • [9]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之我见[D]. 李建华. 福建师范大学, 2002(02)
  • [10]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实效性之研究[D]. 孙丽莉. 南京师范大学, 2014(01)

标签:;  ;  ;  ;  ;  

我对研究的看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