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性质企业管理单位法人转(离)出经营业绩评价

水利性质企业管理单位法人转(离)出经营业绩评价

一、水利事业性质企业化管理单位法人调(离)职经营效绩的评价(论文文献综述)

唐婉琦[1](2017)在《YH事业单位领导人经济责任审计研究》文中指出伴随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健全,经济政治体制的改革发展,享有中国特色的领导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越来越多地受到各级领导的重视,在鞭策领导人正确履行经济职责方面做出了显着的成绩。我国事业单位性质特殊,在一定程度上是国家权利的代表,事业单位领导人的权利与职能更需要外部审计部门的监督与鉴证,以防发生权力寻租、滋生腐败等违法现象。事业单位领导人经济责任审计的意义不言自明。我国当今对经济责任审计的研究与实践,大部分仍集中在国有企业领导人身上,且多数仍侧重于纯理论的研究,而本文研究着眼于性质特殊的事业单位领导人,结合具体的YH事业单位作为案例进行研究。通过阐述我国事业单位领导人经济责任审计的相关释义和基本理论框架,借用YH事业单位领导人经济责任审计的具体案例,来分析目前我国审计机关在领导人经济责任审计中面临的问题。研究发现,审计机关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时主要存在以下问题:资料的数据处理过多依赖YH事业单位;重要疑点审计时的抽样比例较低;单一使用定性评价,使得审计评价的主观性较强;经济责任审计的责任界定依据不充分;审计结果运用不到位;没有现成成功模式进行参考,重要性水平的评判高低主要依赖审计组长的个人经验把握;审计机关的人员综合素质较弱。针对以上发现,本文从以下几方面给出意见与建议,以期在实践运用过程中能对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发挥参考价值。一是借用计算机审计技术,把握数据处理的主动权;二是借用两种制度的实施,强化事业单位领导人经济责任审计质量的控制;三是从定量、定性分析角度构建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体系;四是细化经济责任的责任界定,将“有法可依”落到实处;五是加强审计结果的运用;六是建立模型档案,规范审计程序操作;七是对被审单位内部审计部门提出建议,引导加强内审工作;八是从专业能力、廉政风险和构建审计专家库的角度,增强审计机关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陈浩[2](2013)在《中国报业集团经营管理的激励机制研究》文中提出中国报业集团激励问题源于中国报业集团被赋予的不同属性,这决定了中国报业集团的治理结构是一种有限治理,因而无法实现现代企业制度下的完全激励机制。以此为起点的激励机制构建,是从现实出发的有限激励。虽如此,有限激励的优化设计也是现有阶段最具现实意义的研究课题。全面薪酬作为中国报业集团激励机制研究的基础和核心,其提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中国报业集团从诞生发展至今,其企业属性和企业地位虽不断彰显,却依然是政治属性、产业属性和企业属性的三性合一。这一特殊的历史背景决定了中国报业集团有其先天不足。首先,在治理结构上,主要表现为产权不清、委托人缺失、资金来源单一、管理者选择机制缺乏激励机制扭曲、监督机制薄弱。在现有条件下,转变政府职能、实行政企分开、放松管制和加强立法是政府治理的内容,资本市场、发行市场、经理人市场和竞争市场的完善是外部治理的重点。党委领导下的董事会功能的完善是内部治理的核心,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制度的构建则是员工激励的重要内容。第二,在激励机制上,主要表现为薪酬结构单一、外部竞争性不够、内部公平性欠缺、长期激励不足、忽视组织文化建设。报业集团的激励对象一般由投资人、管理者和操作层组成。由于投资人的实际缺失,关注管理层和操作层的激励成了中国报业集团激励的主要关注对象。知识型员工需要从基本的物质条件到高级的精神层面的各种诉求的满足,方能发挥其创新精神,激发起知识资本的力量,实现其与中国报业集团利益和使命的共同捆绑。通过样本报业集团的调查发现,以薪酬为基础和核心的中国报业集团的激励机制的构建是现实选择。现实条件下,体制无法突破,改革只能循序渐进,作为唯一可为可操作的最基础的薪酬激励,在当下的中国报业集团里却因无太大吸引力而让报业集团的发展正面临着人才渐缺的困境。因此,以全面薪酬概念为核心,构建中国报业集团激励机制,是对中国报业集团特殊的治理结构、激励现状的积极回应。本论文在新闻与传播学领域集中运用经济学和管理学的相关理论与分析模型,对中国报业集团的激励问题进行系统全面的梳理和探讨。将中国报业集团的激励问题放在中国报业特性、中国报业集团组织结构及组织目标、中国报业集团内外部治理结构等范畴内开展全面思考,试图设计出中国报业集团激励机制的综合模型,使中国报业集团激励的研究更具有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并最终促使中国报业集团组织使命和任务目标的达成,以促进中国报业集团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伊大巍[3](2013)在《HSY公司地质专业技术人员的薪酬管理研究》文中指出HSY公司是一家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国家甲级勘察资质的地质勘察设计公司。它成立于1996年,隶属于H省水利勘测设计研究院(总院),并由该院出资,在该院原下属机构之一——岩土处的基础上组建起来的,该研究院成立于1956年,是一个以水利水电为主,集勘察测绘、设计、研究、施工、监理、总承包等多种业务于一体的综合性勘测设计单位。50多年来,该院承担了H省内及省外各大江河流域、区域的水利水电开发规划,完成了百余座大中型水库、水电站的勘测和设计任务,完成了多项防洪工程的规划设计,为H省水利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HSY公司主营业务是工程地质勘察、岩土工程勘察、地下水资源开发与评价等,公司员工主要分为管理人员、地质专业技术人员和钻探工人等三种。地质专业技术人员是HSY公司的主要生产力量和技术力量,是公司的核心群体,公司每年产值的80%-90%都是他们创造的,可以说他们对公司作出了巨大贡献,但由于公司现行体制、制度等的多种原因,他们只能享受和其他非技术员工一样或不及的薪资待遇,且工资水平均低于省内外同行业技术人员市场平均水平。薪酬管理的执行效果将直接影响到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并同企业的一切生产经营工作相关联。科学的薪酬管理对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薪酬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一种手段,其最终目的是建立科学高效的、具有企业特色和个性化特色的薪酬体系。薪酬管理体系的构建,能够有效调动企业各方面的积极性,吸引人才,促进企业的全面发展。本文以HSY公司地质专业技术人员的薪酬管理为例,从公司地质专业技术人员的薪酬管理现状、存在问题出发,对HSY公司地质专业技术人员薪酬管理和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并运用宽带薪酬的相关理论对公司地质专业技术人员的薪酬管理体系进行了重新设计,提出了构建地质专业技术人员宽带薪酬体系的设计方案、意见和建议,为公司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张慧[4](2013)在《基于项目管理的事业单位绩效考核体系研究 ——以某事业单位后勤部门为例》文中指出随着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以及岗位设置工作的日趋深入,事业单位人事管理逐步向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迈进,特别是2007年《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试行办法实施意见》出台以后,水利事业单位岗位划分为管理、专业技术和工勤三大类别,这是事业单位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重大转变,也是职工管理向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转化。2012年,中央在发布《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指导意见》时强调要建立事业单位绩效考评制度,考评结果要作为确定预算、负责人奖惩与收入分配等的重要依据。绩效考核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核心组成部分,再次将其推向历史的高度。但是,目前大多数事业单位绩效考核依照《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考核暂行规定》,以“德、能、勤、绩、廉”作为主要内容,考核内容过于笼统,考核指标无法量化,受主观因素影响过多,考核未能准确半段一个单位及员工的真正效能水平,使考核流于形式,失去奖勤罚劣的意义,这种传统考核模式暴露出的诸多问题与当前人事制度改革发展的大趋势不相适应,因此,构建科学的绩效考核体系成为事业单位当务之急。本论文基于项目化管理的事业单位绩效考核体系研究,是在介绍事业单位及绩效考核、项目管理等相关理论的基础上,以某事业单位后勤部门为例,找出单位发展以及绩效考核工作当前面临的问题,对事业单位绩效考核工作中运用项目管理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以及优势进行分析,提出了基于项目管理的绩效考核管理模型,结合本单位实际,详细阐述了如何运用项目管理人员管理、计划管理、进度管理、合同管理、成本管理和考核评价等六个方面进行绩效考核工作的体系。本文从全新视角,将广泛运作在建筑工程、制造业及军事领域的项目管理方法与事业单位的岗位设置管理相结合,采用目标责任考核和关键绩效考核指标相结合的方法,构建了基于项目管理的绩效考核体系,科学、真实、客观地评价项目管理各环节的成绩,对解决事业单位考核难以量化问题提出了有效途径,不仅拓宽了管理学范畴,也将有助于优化单位内部机制,调动人员工作积极性,最大限度发挥资产效益、提高工作效率。

朱世桂[5](2012)在《中国农业科技体制百年变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当前我国农业发展进入新的时期,保障粮食安全、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突破资源环境约束,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实现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对农业科技的需求日愈强烈,我国进入了更加依靠现代科技创新驱动的新阶段;要进一步提升农业科技创新水平,必须有完善的农业科技体制机制来保障,但我国历史形成的农业科技体制弊端,如条块分割,农科教分离、科技经济脱节、缺乏科学的创新评价机制等问题,严重制约着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和农业科技事业的发展。因此从历史的视角来研究探索农业科技体制形成与改革创新方略,为农业科体制改革提供理论和现实参考依据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科技体制是科技活动的组织体系、管理形式和组织运行机制等的总称。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中央颁布《关于科技体制改革的决定》以来,体制问题一直是科技界讨论关注的热点。围绕农业科技体制人们在讨论中比较关注农业科技体制的弊端、运行障碍及其克服的办法,至于当前科技体制是如何形成、特点如何、体制问题的根源如何产生、国家在构建科技体制过程中有那些经历、受哪些因素影响、产生了哪些启示等,探讨不够全面系统,历史性的研究成果相对缺乏也比较零散。农业科技体制一般涉及到农业教育、科研和推广的内容,本论文以我国农业科技体制为研究对象,以20世纪这一百年为经度,以各时期科技体制的主要内容为纬度,面对前人较少涉及制度层面的科技体制形成及发展本因研究的缺憾,基于历史文献资料调研的基础上,采用多学科理论与方法,本文对我国农业科技体制一百年来的变化历程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梳理,将体制百年变迁分为四个重要时期,并对各时期农业科技体制变迁的内容进行了较为全面的阐述,分析了不同国家科技体制模式对我国农业科技体制形成的影响,并阐述了国情、政府政策等对我国农业科技体制变迁的作用,在此基础上总结了农业科技体制变迁的一些特点、历史启示,最后提出了未来农业科技体制完善发展的战略对策。第一,分析中国农业科技体制萌芽初创时期(1897--1937年)体制化过程与创立情况,得出中国农业科技体制是在近代社会力兴改革变法的政治环境、振兴实业改良传统农业的经济环境、开始重视科技引进西方农学的科学文化氛围下创建产生。来自政府和社会两方面重视农业科技的推动力量,以立农报、兴农学,引进西方农业科技;以设农政,建机构,开展农事试验研究,奠定体制化的组织基础;以组社团,促交流,颁布《中央及地方农事试验场联合办法》等规章,构建了农业科技宏观管理体制和农科组织基本框架,在组织管理上逐渐将农业科研管理逐渐从农业生产行政管理中独立出来,组织机构日渐发展,形成我国农业科技体制雏形。第二,重点描画了1937年以后国统区、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日占区不同区域农科体制形成及我国农业科技体制的曲折发展。国统区为了适应战时经济需要,原中央所属的农业科研机构与地方农业试验机构进行了一系列调整,建立了以工作站为代表的一套农业推广制度,以及统一合作的农业科技运行机制;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通过引进、培养农业科技人才,设立边区农科机构组织,开展科技奖励等,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也初步构建了注重技术试验推广应用的边区农业科技体制,为解放后创建新中国农业科技体制奠立了一定的思想基础和建设经验。日占区日伪从强化殖民统治出发,优先开展见效快生产上急需的应用性研究,建立了一批农事试验机构,构建了科研计划目标明确、组织结构较为完整、设施相对配套齐全的日伪农业科技体制,为东北等地解放后农业科技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第三,按1949—1957年和1958—1978年两个阶段主要介绍新中国成立后当代农业科技体制重新构建与波动调整的历史内容,分析了组建独立的农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成立,县建“四级农科网”等新的农业科教体制形成过程,肯定了在集中型计划管理体制下协作攻关科技组织方式的制度合理性,梳理了新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调整的历程,探讨了农业科技高度集中的计划性管理方式、农科组织体系隶属关系多样、科技体系条块分割、重复分散的历史成因。第四,全面回顾总结了1978年起我国改革开放后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实践及成效,既反映了农业科技体制改革中引导科技面向经济建设的成效,又对以科技拨款方式转变为主的科技运行机制改革等政策实施后,基础性、公益性特点的农业科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进行体制改革的矛盾与困惑,进行了客观描述等。第五,历史地探析了美国、日本、前苏联等不同国家的科技体制模式及其对我国农业科技体制形成的作用。第六,运用综合集成等方法,总结了百年来中国农业科技体制历史演变特点,和从资源禀赋与基本国情、社会政治环境和政府政策、世界农业科技革命和农业科技自身发展特点、市场需求及国际经济一体化等方面探讨了其对我国农业科技体制发展的影响。最后归纳了我国农业科技体制变迁的主要历史经验与启示,分析梳理了当前农业科技体制的现状与主要问题,基于历史与现实探讨了未来我国农业科教体制建设的基本原则,提出完善我国农业科技体制的战略思路,建议侧重在建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优化农业科技管理协同创新、完善政府主导市场引导的农业科技投入机制、建立官民结合的农业科技推广应用体制、建立健全多元价值的科技评价制度等,将为我国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创新提供历史科学的参考依据。

陈志祥[6](2011)在《广东省属开发类科研院所体制改革问题研究》文中认为科学技术是现代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和决定性的因素,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的源泉、建设现代精神文明的重要的基石。而科技体制管理是按照科学活动的客观规律和国家社会对科学技术的需要,对科研活动的要素进行计划、组织、配置、协调、监督等一系列活动,它直接关系到科研活动的发展方向、发展状态和发展效果。我国科技体制改革从1985年开始,至今已有26年。作为社会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部分,这一改革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经济、社会和科技事业的发展。广东省的科技管理体制改革也是启动于1985年,期间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从实行放宽、搞活科研机构,引人竞争机制,对外实行有偿合同制,推行所长负责制,改革拨款制度;到进行科技系统的结构调整和人才分流、推进省直科研机构改革和发展,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探索。本文针对10年来广东省属开发类科研院所体制改革的发展和面对的问题与挑战,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首先,本文选取了国家创新体系理论、委托代理理论、产权理论为研究框架,从国家的总体制度政策环境、组织内部结构及人力资源配置、产权安排属性等方面对问题展开研究。其次,本文对广东省10年来的发展数据进行分析比较,总结其发展成果与存在问题,最后,论文提出要加强广东省属开发类科研院所体制改革需要完善外部宏观制度政策配套、理顺组织内部管理职权、完善明晰产权制度。

何雪飞[7](2011)在《中国建筑业农民工工资权利救济制度研究 ——以建筑企业农民工工资垫偿制度构建为中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中国建筑业农民工为城市建设做出突出贡献的同时,建筑业农民工工资权利却受到严重侵害,由于工资拖欠数额大、人数多、时间长,形式多样,受损害的不仅是农民工的生存权益和社会秩序,还包括法律尊严、政府威信和社会公平,开展和加强建筑业农民工工资权利救济的法律保护已经成为当前我国一项重要课题和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本文采用比较研究、实证分析、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在对建筑业农民工欠薪成因阐释的基础上,构建了建筑业农民工工资权利保障实体和救济程序制度。中国建筑业农民工工资拖欠具有深刻的社会背景,改革开放后大量的农民进入城市就业,由于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的制约,他们职业身份发生了转换,户籍身份却未同步改变,于是在中国出现了影响广泛的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群体—农民工。伴随着我国城市化的进程,我国建筑业也迅速发展,建筑业生产活动的内在特征和我国农民工的特征共同决定了庞大的建筑业农民工群体的产生,但2500万进入城市建筑业的农民工却无法成为真正的建筑工人。建筑企业劳动制度改革的结果是企业逐渐剥离劳动关系,包工头承担用人单位的角色,负责招工、管理、监督和工资发放,农民工无法成为建筑企业的劳动者。通过研究我们发现,我国现阶段建筑业农民工工资拖欠成因复杂。工资支付是用人单位的主义务,但由于建筑业包工现象拉长劳动关系链条,虚幻劳动法上的雇佣关系,造成用人单位缺位是拖欠工资的首要原因。地方政府滥用政府信用,超财力搞建设,建筑企业层层转包和垫资,引发建筑市场信用缺失,导致资金链条上拖欠资金的恶性传导,必然引发农民工工资拖欠。农民工身份模糊、亦工亦农,从事有偿劳动获得工资收入的同时,在农村依然有土地承包经营权,享有土地承包权益,工资和土地对农民工生存的二元保障竟使拖欠变得“合情合理”。法律设定的劳动监察、劳动争议仲裁和诉讼的救济程序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欠薪问题更多是通过政策渠道解决,而拖欠工资的法律责任也没有形成对企业的有效制约。我国香港、台湾地区工资支付的一般规定和工资权利的实现方式对解决建筑业农民工工资拖欠问题具有参考和借鉴意义,本文在比较分析香港、台湾地区工资保护法律制度的基础上,提出应完善建筑业农民工工资权利保障实体法律制度,具体内容包括实化建筑业劳动关系与包工形式转换,禁止政府建设工程政府信用的滥用、禁止建筑企业垫资开发,构建建筑业行业内工资垫偿制度及欠薪逃匿入罪。在完善我国建筑业农民工工资权利救济制度方面提出了劳动监察应理性处理拖欠工资问题、综合治理政府及其部门的拖欠、引入惩罚性赔偿制度、由工会代言和代行及构建简捷有效的劳动争议仲裁、审判机制。

白宗青[8](2010)在《中国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改革研究》文中提出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改革是国有资产管理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前阶段我国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加快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改革进程,优化各项改革措施的实施效果,既是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完善的基本目标,也是我国公共财政体制建设完善的重要目标。与国有资产的另一大分支——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的改革相比,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改革的不同之处在于起步更晚,基础更低,推进更难,要做的事情更多;相同之处则在于其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能一蹴而就,需要合理规划并统筹推进。我国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体制及模式随着事业单位改革和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及模式的变革而发生了多次变革,适应性得到了较大的提高。应该说,现行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体制及模式与现行经济社会运行机制及背景已越来越适应,管理效果越来越好。尤其是2006年以来,我国以财政部为综合管理主体,对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推动了一系列改革,从法规制度建设、资产清查摸底、管理方法改进、监督检查强化等方面入手,采取了强有力的改革措施,取得了重大突破,为我国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优化夯实了基础。但不可忽视的是,我国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体制及制度仍存在问题,仍需进一步扫除障碍、消除瓶颈、克服难点、深化改革。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要坚定信心,继续推进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改革,切实保证已有政策措施的落实效果,认真制定适应形势变化的新型政策,力求全方位、多层次地优化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改革效果,真正提高公共资产使用效率和效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公共财政建设添砖加瓦。本文通过对事业单位及事业单位资产范畴及规模、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历史沿革、改革进程及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存在问题等方面的研究,指出事业单位仍需进一步推进资产管理改革,且改革任重而道远。同时,经过认真思考和系统总结,结合同类单位资产管理的国际经验和地方实践,本文提出了推进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深入改革的基本思路和综合建议,旨在为我国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和公共资产管理理清体系、勾画思路、搭建框架并推进改革。论文共分六章,除第一章导论外,其余五章顺次按照“界定范畴-分析变革-框定难点-借鉴经验-提出思路及建议”的逻辑而展开:第二章是“界定范畴”,主要进行了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范畴界定及规模分析。主要界定的范畴有三个:事业单位、事业单位资产和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同时还对公共资产、公益资产、公共部门资产、事业单位资产、事业资产、非经营性资产等相近概念进行了辨析,指明事业单位资产具有公共性、公益性、市场性的特性。最后,根据最新统计数据,对事业单位资产的总体规模、行业分布、类别资产规模等进行描述。第三章是“分析变革”,主要从纵向角度分析了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历史沿革及改革进展。与经济体制改革、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相适应,我国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模式也发生了多次演变,由建国初期“国家所有、分级管理”、到改革开放之前中央与地方多次“上收”、“下放”,再到改革开放后财政统一管理、专业部门管理、两类资产分开管理,最终到2006年后发展成目前财政综合管理的模式。可以说,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改革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仍存在问题,仍需进一步推进改革。第四章是“框定难点”,对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改革的难点、重点与瓶颈进行了详细分析。指出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改革的难点不仅在于推动事业单位改革,而且在于推动一系列配套改革。其瓶颈包含体制不顺、制度不到位、理念落后、管理手段不足、技术更新不够等多个方面,需要突出重点,化解难点,稳步推进。第五章是“借鉴经验”,主要从横向角度分析了国外的经验和地方的实践启示。一方面对美国、英国和日本等国家的公共资产管理做法进行了分析总结;另一方面对国内具有代表性的广东模式、江苏模式、重庆模式和黑龙江模式等进行了分析总结,为我国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改革推进提出了可资借鉴的经验启示。第六章是“提出思路及建议”,在进行系统分析和思考的基础上提出了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改革的整体思路及具体对策。强调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改革必须坚持科学高效的原则,围绕“产权清晰、配置科学、统一政策、分级管理、使用合理、管理精细、处置规范、监督公正”的目标,朝着“中国特色化、社会化、多元化、绩优化、法制化”等改革方向稳步推进。围绕这一总体思路,提出进一步推动事业单位改革,完善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体制,健全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制度,成立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专门机构,盘活存量资产、提高增量资产绩效等具体改革设想。

张德东[9](2009)在《“代建制”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研究 ——以东莞市城建工程管理局为例》文中提出在综合评述代建制与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研究状况基础上,从代建制的含义、分类入手,对我国代建制的发展历程进行了简要回顾,结合人力资源管理自身特点,,系统阐述了代建制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的模式及其对事业发展的影响,构造出以代建制为基础的人力资源管理新模式。并从设计理念、运作机制及组成体系三方面分别进行了阐述,并结合东莞市城建工程管理局的具体案例对人力资源规划、招聘与配置、培训与开发、薪酬管理、绩效管理、组织文化等五方面的管理措施进行了实证研究。

高喜珍[10](2009)在《公共项目绩效评价体系及绩效实现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公共项目是公共部门为提供公共品或公共服务而进行的公共设施建设活动。由于公共项目的公共性及垄断性,公共项目建设领域绩效问题比较严重。构建科学合理的公共项目绩效评价体系,为公共项目绩效评价实践提供理论依据,可以促进公共项目建设管理水平的提高,增强社会公众满意度。本论文综合运用现代管理科学的前沿理论及公共管理学的相关理论,采用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系统研究了公共项目绩效评价目标、绩效评价体系、绩效评价指标及评价方法,并对公共项目绩效实现机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绩效评价主体应该是多元的。本文从公共项目的契约关系分析入手认为,只有投入专用性资产并承担风险的利益相关者才是绩效评价的主体。2.绩效评价的目的是解决组织中存在的委托代理问题,使代理人与委托人目标趋于一致。绩效评价体系的设计应该体现委托人的利益诉求。本文通过对公共项目绩效评价主体利益诉求的分析得出了公共项目绩效评价的总目标是社会公众满意3.公共项目绩效拥有十分丰富的内涵。论文在系统分析绩效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公共项目的实施过程,科学地构建了“阶段-逻辑-标准”的三维公共项目绩效体系。并对公共项目绩效形成机理进行了深入分析。4.公共项目类别很多,不同项目有不同的建设目标,绩效指标也应不同。本文认为决策绩效和项目管理绩效可以采用通用的指标。而公共项目的结果绩效需要与项目目标结合。5.论文通过对公共项目决策过程的利益博弈分析,构建了基于成本效益分析的民主协商决策机制。6.论文分析了公共项目建设过程的契约本质以及隐蔽违规行为的博弈模型,提出了以监督为核心的公共项目建设过程绩效保障机制。

二、水利事业性质企业化管理单位法人调(离)职经营效绩的评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水利事业性质企业化管理单位法人调(离)职经营效绩的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YH事业单位领导人经济责任审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文献综述
        1.2.2 国内文献综述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3 研究的思路及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2. 相关释义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释义
        2.1.1 经济责任审计的内涵
        2.1.2 事业单位领导人经济责任审计的特点
        2.1.3 国家审计机关经济责任审计程序的特殊考虑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委托代理理论
        2.2.2 权力制衡理论
3. YH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的基本情况
    3.1 YH事业单位基本情况介绍
    3.2 YH事业单位XX同志任职情况介绍
    3.3 YH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实施方案
        3.3.1 审计目标
        3.3.2 审计依据
        3.3.3 审计内容与重点
    3.4 审前准备工作
    3.5 现场审计工作
        3.5.1 检查文件、记录及内控手册
        3.5.2 向被审单位进行询问
        3.5.3 实地查看被审单位控股企业经营状况
        3.5.4 利用内审及事务所的工作
    3.6 YH事业单位审计问题的分析
        3.6.1 财务收支情况分析
        3.6.2 部分内部控制制度执行流于形式
        3.6.3 重大经济决策未进行科学论证
        3.6.4 内部审计部门力量薄弱
        3.6.5 前期审计整改效果不理想
    3.7 YH事业单位XX同志经济责任的分析
        3.7.1 相关法律法规落实方面
        3.7.2 重大经济决策开展方面
        3.7.3 建设项目资金管理方面
        3.7.4 下属控股公司管理方面
    3.8 审计结果及评价
4.YH事业单位领导人经济责任审计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4.1 资料的数据处理过多依赖YH事业单位
    4.2 重大风险点未采取适当的抽样比率进行审计
    4.3 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主观性较强
    4.4 经济责任审计责任界定的依据不充分
    4.5 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运用不到位
    4.6 无现成成功模式参考,重要性水平标准主要依赖个人经验
    4.7 审计机关的人员综合素质较弱
5.加强事业单位领导人经济责任审计的对策与建议
    5.1 借用计算机审计技术,把握数据处理的主动权
    5.2 强化事业单位领导人经济责任审计质量控制
        5.2.1 加大经济责任审计质量抽查力度
        5.2.2 实施重大失误追究制度
    5.3 构建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
        5.3.1 定量分析
        5.3.2 定性分析
        5.3.3 综合评价
    5.4 细化责任界定,将“有法可依”落到实处
    5.5 加强审计结果的运用
    5.6 建立模型档案,规范审计程序操作
    5.7 引导被审单位加强内部审计工作
    5.8 增强审计机关人员的综合素质
        5.8.1 从专业能力的角度
        5.8.2 从廉政风险的角度
        5.8.3 从构建审计专家库的角度
6.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致谢

(2)中国报业集团经营管理的激励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图目次
表目次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2.1 研究背景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基本研究框架
2 有关激励理论的研究述评
    2.1 管理学激励理论
    2.2 经济学激励理论:现代经济学对激励问题的研究
3 中国报业激励机制变迁的历史考察
    3.1 党委机关报时期的激励机制
    3.2 改革开放初期媒介市场化发展阶段的激励机制
    3.3 报业进一步产业化、集团化发展阶段的激励机制
    3.4 我国报业激励机制的总体评价
        3.4.1 有关激励机制改革的成就
        3.4.2 仍然存在的不足
        3.4.3 激励机制改革受限的原因
4 中国报业集团激励机制实施的现实检视——以湖北日报传媒集团薪酬激励体系为例
    4.1 样本选取与案例背景
        4.1.1 样本选取
        4.1.2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的激励体系改革背景
    4.2 座谈的基本情况
    4.3 调研的基本情况
        4.3.1 被调研者部门组成情况
        4.3.2 被调研者所担任的职务
        4.3.3 被调研者所聘任的专业技术职务
        4.3.4 被调研者所聘任的工人技术等级
        4.3.5 被调研者在集团工作时间的长度
        4.3.6 被调研者年龄分布
    4.4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激励现状分析
        4.4.1 员工对薪酬总体评价
        4.4.2 员工对薪酬的感知
    附件
5 治理结构:激励机制确立的前提与基础
    5.1 激励机制与治理结构
        5.1.1 治理结构的界定、本质与功能
        5.1.2 激励机制的内容、形成模式与运行机制
        5.1.3 完善治理结构,创新激励机制
    5.2 我国报业集团治理结构的主要问题
        5.2.1 从全民到国家委托-代理环节的弊端
        5.2.2 从国家到各级地方政府委托-代理环节的弊端
        5.2.3 从政府到报业集团委托-代理环节的弊端
        5.2.4 报业集团内部治理结构存在的问题
    5.3 中国报业集团治理结构的完善
        5.3.1 我国报业集团治理的总体框架
        5.3.2 政府治理结构的构建
        5.3.3 外部治理的构建
        5.3.4 内部治理的构建
6 中国报业集团的激励机制现状
    6.1 中国报业集团的激励对象
        6.1.1 出资者激励
        6.1.2 管理者激励
        6.1.3 普通从业者激励
    6.2 中国报业集团激励对象需求分析
        6.2.1 对“人的本质”这一概念认识的发展脉络
        6.2.2 报业集团从业人员的特点分析
        6.2.3 报业集团从从业人员的需求层次分析
    6.3 中国报业集团激励机制现存问题
    6.4 中国报业集团激励机制的完善
7 全面薪酬:中国报业集团激励机制构建的现实选择
    7.1 外部环境:明确报业集团的企业属性和企业地位
        7.1.1 明确报业集团的企业属性
        7.1.2 强化报业集团的企业定位
        7.1.3 放权给报业集团
    7.2 管理环境:建立以激励为导向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
    7.3 中国报业集团全面薪酬方案构建
        7.3.1 中国报业集团全面薪酬方案构建原则
        7.3.2 中国报业集团全面薪酬方案具体内容
        7.3.3 绩效管理:中国报业集团全面薪酬方案实施关键
    附件
8 结语
    8.1 本文的基本结论
    8.2 本文研究的局限性
    8.3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博士学位申请人读博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后记

(3)HSY公司地质专业技术人员的薪酬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1.1.1 选题的背景
        1.1.2 论文的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论文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3.1 论文研究思路
        1.3.2 论文研究方法
    1.4 论文的创新之处
第2章 HSY 公司地质专业人员薪酬管理现状及问题分析
    2.1 HSY 公司简介
    2.2 HSY 公司地质专业技术人员的薪酬现状
    2.3 HSY 公司薪酬管理体系存在的问题
        2.3.1 薪酬收入水平较低
        2.3.2 薪酬分配机制和约束机制不完善
        2.3.3 忽视技术要素的重要性
        2.3.4 各项福利缺乏柔性
    2.4 HSY 公司薪酬管理体系问题存在的原因
        2.4.1 机制原因
        2.4.2 历史原因
        2.4.3 体制原因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HSY 公司地质专业技术人员宽带薪酬体系的建立
    3.1 HSY 公司地质专业技术人员宽带薪酬管理体系
        3.1.1 HSY 公司地质专业技术人员薪酬体系的构建目的
        3.1.2 HSY 公司地质专业技术人员薪酬体系的构建原则
        3.1.3 HSY 公司地质专业技术人员宽带薪酬设计
    3.2 HSY 公司宽带薪酬体系实施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HSY 公司地质专业技术人员薪酬体系实施的保障
    4.1 宣传和培训
    4.2 完善薪酬管理制度
    4.3 做好新旧薪酬管理体系的对接
    4.4 薪酬总额调整
    4.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基于项目管理的事业单位绩效考核体系研究 ——以某事业单位后勤部门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
    1.2 论文研究的必要性认识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主要内容及研究方法
        1.4.1 主要内容
        1.4.2 主要研究方法
        1.4.3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事业单位绩效考核及项目管理相关理论
    2.1 事业单位的概念
        2.1.1 事业单位的界定
        2.1.2 事业单位的特性
        2.1.3 绩效及绩效管理的界定
        2.1.4 绩效管理的特点
    2.2 项目管理
        2.2.1 项目管理的界定
        2.2.2 项目管理组织结构
        2.2.3 项目管理运作流程
        2.2.4 项目化管理要素
第三章 CJW机关服务中心绩效考核工作现状
    3.1 单位基本概况
    3.2 单位主要职责
    3.3 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
        3.3.1 业务结构有待调整
        3.3.2 人员结构有待完善
        3.3.3 经费缺口有待填补
        3.3.4 体制机制有待健全
    3.4 CJW机关服务中心绩效考核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
        3.4.1 人力资源管理重视程度不够
        3.4.2 绩效考核缺乏民主机制
        3.4.3 绩效考核指标有待量化
        3.4.4 绩效考核结果落实不够
        3.4.5 配套激励约束机制不够
第四章 CJW机关服务中心项目化管理绩效考核体系构建
    4.1 基本理念
    4.2 绩效项目化管理要素
        4.2.1 人员管理
        4.2.2 计划管理
        4.2.3 进度管理
        4.2.4 合同管理
        4.2.5 成本管理
        4.2.6 考核评价
    4.3 绩效项目化管理层级
    4.4 项目化管理模型
        4.4.1 项目申报与确立
        4.4.2 任务分解
        4.4.3 项目执行
        4.4.4 考核评价
        4.4.5 信息管理
    4.5 基于项目管理系统的绩效考核体系构建
        4.5.1 考核原则
        4.5.2 考核周期
        4.5.3 考评对象及主体
        4.5.4 考核方法及内容
        4.5.5 考核指标组成及评分标准
        4.5.6 考核兑现
        4.5.7 反馈及申诉
第五章 CJW机关服务中心绩效考核体系实证分析
    5.1 问卷调查分析
    5.2 相关单位调研情况分析
    5.3 对调研主体内容的认识和理解
    5.4 可行性分析
        5.4.1 前期准备工作
        5.4.2 工作流程
        5.4.3 系统核心内容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5)中国农业科技体制百年变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依据与意义
    二、相关研究概述
        2.1 科技组织体系方面
        2.2 我国科技体制转型与改革政策方面
        2.3 农业科技体制建设、改革建议方面
    三、研究理论、方法与资料来源
        3.1 相关理论
        3.2 研究方法
        3.3 资料来源
    四、论文的基本结构与主要内容
    五、论文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第一章 中国农业科技体制初创时期(1897—1937)
    1.1 中国农业科技体制创建的历史背景
        1.1.1 清末中国社会政治背景
        1.1.2 改良传统农业对科技体制化的客观需要
    1.2 中国农业科技体制化萌芽
        1.2.1 立农报、兴农学,引进西方农业科技
        1.2.2 设农政,建机构,尝试农事试验研究
        1.2.3 农业科技体制化的前期探索
    1.3 中国近代农业科技体制的创立
        1.3.1 组建专门学术社团,促进农学交流机制
        1.3.2 广设农业科研机构,构建农业科技体系
        1.3.3 研究与推广结合,探索服务农业生产的科技运行机制
        1.3.4 设立奖励制度,培育农学人才激励科技活动
第二章 农业科技体制曲折发展时期(1937—1949)
    2.1 国民政府农业科技体制调整与重建
        2.1.1 变动频繁的国民政府农业管理机构
        2.1.2 国家农业研究机构调整
        2.1.3 农业推广与地方农业试验机构调整
        2.1.4 大学设立的农业研究推广机构
        2.1.5 战时统一合作的农业科技运行机制
        2.1.6 战后民国政府农业科技体制复员重建
    2.2 战争期间根据地和解放区农业科技体制
        2.2.1 确立发展农业科技的重要地位
        2.2.2 引进、培养农业科技人才
        2.2.3 设立边区农科机构组织
        2.2.4 边区农业科技体制雏形
    2.3 日伪政府农科体制概况
        2.3.1 “满铁”名义下日伪政府农科体制由来
        2.3.2 日伪“满洲国”的农业科技体制的形成
        2.2.3 日伪“满洲国”的农业科技运行机制
        2.2.4 日伪侵略华北地区时的农业科研机构及活动
        2.2.5 日伪的农业科技体制特点
第三章 当代农业科技体制调整与重构时期(1949—1978)
    3.1 新中国农业科技体制重构阶段(1949—1957)
        3.1.1 接管重组农业科研机构
        3.1.2 组建独立的农业高等院校
        3.1.3 筹建中国农业科学研究院
        3.1.4 从上至下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立
        3.1.5 适应计划经济的农业科技体制基本确立
    3.2 农业科技体制调整巩固阶段(1958—1966)
        3.2.1 大跃进背景下农业科技机构规模扩张
        3.2.2 加强农业高校科研,科研机构精简恢复
        3.2.3 农业科技管理独立建制,两级农科组织体系形成
    3.3 农业科技体制整顿变化阶段(1966-1978)
        3.3.1 农业科学研究机构精简和下放
        3.3.2 农业科技计划的协作攻关
        3.3.3 四级农业科学实验网的建立
    3.4 解放三十年农业科技体制变迁简要分析
第四章 我国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创新时期(1978—2007)
    4.1 农业科技体制恢复与改革准备阶段(1978—1985)
        4.1.1 农业科研机构的恢复与调整
        4.1.2 专业技术推广组织的健全
        4.1.3 农业科技体制改革的酝酿和准备
    4.2 农业科技体制改革探索阶段(1985—1995)
        4.2.1 启动农业科技体制改革
        4.2.2 进行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实践
        4.2.3 引入市场竞争机制的体制改革探索
    4.3 农业科技体制改革日渐深化阶段(1996—2007)
        4.3.1 酝酿科研机构和农业高校体制改革
        4.3.2 农业科研机构转制分类改革
        4.3.3 农业科技体制改革成效分析
        4.3.4 创建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探索
第五章 不同体制模式对我国农业科技体制形成发展的影响
    5.1 世界主要国家科技体制模式及其特点
        5.1.1 分散多元的美国模式
        5.1.2 高度集中的苏联模式
        5.1.3 集中与分散结合的日本模式
    5.2 日本模式对我国近代农业科技体制化的影响
        5.2.1 后来居上的日本农业科技
        5.2.2 取经日本的方式——翻译、留学、考察、聘教员
        5.2.3 农业科技体制化过程中取经日本的主要内容
    5.3 美国模式对民国时期农业科技体制形成的影响
        5.3.1 美国农业科技体制的形成与特点
        5.3.2 民国时期美国对我国农业科技体制形成的影响
        5.3.3 仿效美国农业科技体制过程中的历史局限
    5.4 苏联模式对我国当代农业科技体制形成的影响
        5.4.1 学习苏联的时代背景
        5.4.2 考察苏联科学技术和农业科技体制
        5.4.3 苏联对我国当时农科体制构建的影响
第六章 中国农业科技体制变迁特点及动因
    6.1 农业科技体制百年变迁主要特点
        6.1.1 农业科技管理体系形成的特点
        6.1.2 农业科技组织体系的变化特点
        6.1.3 农业科技运行机制变化特点
    6.2 我国农业科技体制百年变迁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6.2.1 农业资源禀赋与基本国情的影响
        6.2.2 社会政治环境和政府政策的影响
        6.2.3 世界农业科技革命和农业科技自身发展特点的影响
        6.2.4 市场需求及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影响
第七章 中国未来农业科技体制发展战略的思考
    7.1 当前农业科技体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7.1.1 当前我国农业科技体制基本状况
        7.1.2 目前我国农业科技体制的主要问题
    7.2 农业科技体制创新的基本原则
        7.2.1 百年来农业科技体制变迁给我们的几点历史启示
        7.2.2 我国农业科技体制创新原则确定的三维视角
        7.2.3 我国农业科技体制创新的基本原则
    7.3 农业科技体制创新的战略对策
        7.3.1 科学设计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7.3.2 强化农业科技管理协同创新机制
        7.3.3 完善政府主导市场引导的农业科技投入机制
        7.3.4 建立官民结合的农业科技推广应用体制
        7.3.5 健全多元价值的农业科技评价制度
主要参考文献
    (一) 历史文献类
    (二) 专着类
    (三) 论文类
    (四) 学位论文类
    (五) 电子文献类
附录
致谢
博士在读期间发表论文等成果情况

(6)广东省属开发类科研院所体制改革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科研院所体制改革相关理论概述
    2.1 改制外部环境的理论:国家创新体系理论
        2.1.1 国家创新体系的涵义
        2.1.2 国家创新体系的构成
    2.2 改制组织关系的理论:委托代理理论
        2.2.1 委托代理理论概述
        2.2.2 委托代理关系中的主要问题
        2.2.3 委托代理理论基本模型
    2.3 产权制度改革的理论:产权理论
        2.3.1 科斯的产权理论概述
        2.3.2 交易费用理论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发达国家国立研究机构管理体制借鉴
    3.1 英国国立研究机构
        3.1.1 英国国立研究机构简介
        3.1.2 英国国立研究机构管理的运行机制
        3.1.3 英国国立研究机构的经验特点
    3.2 美国国立科研机构
        3.2.1 美国国立研究机构简介
        3.2.2 美国国立研究机构管理的运行机制
        3.2.3 美国国立研究机构的经验特点
    3.3 日本国立科研机构
        3.3.1 日本国立研究机构简介
        3.3.2 日本国立研究机构管理的运行机制
        3.3.3 日本国立研究机构的经验特点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广东省属开发类科研院所体制改革的现状分析
    4.1 广东省属开发类科研院所体制改革的简要历程
    4.2 广东省属开发类科研院所体制改革状况分析
        4.2.1 人员与组织基本构成变化分析
        4.2.2 人力资源构成变化分析
        4.2.3 整体经济及社会服务贡献变化分析
        4.2.4 制度模式的变化分析
    4.3 广东省属开发类科研院所改制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4.3.1 整体制度政策的环境
        4.3.2 责权的不均衡:人事制度改革相对滞后
        4.3.3 院所转制遗留的配套问题较多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深化广东省属开发类科研院所体制改革的对策建议
    5.1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
        5.1.1 完善科研院所的法律环境
        5.1.2 完善科研院所的宏观政策支持环境
        5.1.3 完善科研院所转制过程中的社会保障政策
    5.2 完善组织关系建设
        5.2.1 理顺管理职能
        5.2.2 明确权责关系
        5.2.3 创新管理模式
    5.3 加强产权、经济关系建设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答辩委员会对论文的评定意见

(7)中国建筑业农民工工资权利救济制度研究 ——以建筑企业农民工工资垫偿制度构建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本文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二、本文研究方法
    三、研究综述
    四、论文的结构和主要创新
第一章 改革开放以来建筑企业劳动制度改革及其劳动关系变迁
    第一节 城市化与建筑业的繁荣—“农民工”的语境
        一、农民工的界定
        二、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民工
        三、建筑业的农民工
    第二节 历史上的“民工”与当代“农民工”比较
        一、历史上的“民工”
        二、历史上的“民工”与当代“农民工”比较
    第三节 农民工与建筑企业劳动法律关系的深度分析
        一、农民工与建筑企业劳动法律关系分析的意义
        二、劳动法律关系的基本理论
        三、农民工与建筑企业劳动法律关系的深度分析
    第四节 建筑企业走向市场与劳动关系剥离—“包工头”的角色
        一、计划经济时期建筑企业劳动制度与劳动关系
        二、建筑企业劳动制度改革与劳动关系变迁
        三、包工头的历史演变和成因
第二章 建筑业农民工工资拖欠现状与成因分析
    第一节 建筑业农民工工资拖欠现状
        一、工资的概念和特殊保护
        二、建筑业农民工工资拖欠的现状和特点
        三、建筑业农民工工资拖欠的危害
    第二节 建筑业农民工工资拖欠成因分析
        一、包工现象拉长劳动关系链条、虚幻劳动法上的雇佣关系—用人单位 的缺位
        二、建筑企业垫资施工和地方政府滥用政府信用
        三、农民工身份的模糊性、生存保障的二元性以及各方拖欠农民工工资的社会心理
        四、权利救济程序的软化与农民工工资拖欠之间的联系
第三章 我国香港、台湾地区工资支付的一般规定和工资权利的实现
    第一节 香港工资支付的一般规定和工资权利的实现
        一、香港劳工立法中关于工资支付的一般规定
        二、雇员工资权利的实现方式
        三、对破产案件中欠薪保障的特殊规定
    第二节 台湾工资支付的一般规定和工资权利的实现
        一、台湾地区劳动立法对工资支付的一般规定
        二、劳工工资权利的实现方式
    第三节 香港、台湾工资保护法律制度的比较和借鉴
        一、工资权利实现方式应该多样
        二、工资垫偿基金制度是保护工资权利的重要方法
第四章 我国建筑业农民工工资权利保障的实体法律制度完善
    第一节 实化建筑业劳动关系与包工形式转换
        一、明确和实化建筑业劳动关系的不同观点及分析
        二、建立和完善建筑企业劳动用工管理制度
    第二节 禁止政府建设工程政府信用的滥用、禁止建筑企业垫资开发
        一、禁止政府建设工程政府信用的滥用
        二、依法治理建筑企业垫资施工
    第三节 建筑业行业内工资垫偿制度—以企业担保与共济为中心
        一、实践中欠薪保障制度的三种模式
        二、建筑业行业内农民工欠薪保障模式的选择
    第四节 欠薪逃匿入罪的法理学分析与刑罚制度形成
        一、欠薪逃匿入罪的必要性
        二、增设欠薪逃匿罪的可行性
        三、欠薪逃匿罪的构成要件和法条表述
第五章 建筑业农民工工资权利救济程序制度完善
    第一节 劳动执法的边界—拖欠时间与情形背景下的执法理性
        一、劳动监察制度应然性分析
        二、劳动监察在处理拖欠工资问题上的执法边界
    第二节 拖欠傲慢的治理—政府及其部门拖欠的应对
        一、建立政府及其部门拖欠工资的政府负责制度
        二、落实政府及其部门先行垫付农民工工资的责任
        三、治理政府及其部门拖欠农民工工资的其他手段
    第三节 拖欠的代价—惩罚性赔偿制度
        一、惩罚性赔偿制度概述
        二、工资拖欠引入惩罚性赔偿制度的理论基础
        三、确立惩罚性赔偿制度的现实意义和适用
    第四节 工会的代言与代行—团体行动的力量与效果
        一、工会代言与代行的理论基础
        二、工会代言和代行的方式
    第五节 简捷有效的权利救济机制构建
        一、劳动争议仲裁制度的改革和创新
        二、劳动争议审判制度的修正和创新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8)中国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及本研究的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
        二、本研究的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文献综述及研究现状
        一、国外文献综述
        二、国内文献综述
    第三节 研究方法和基本分析框架
        一、研究方法
        二、基本分析框架
    第四节 论文的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一、论文的重点
        二、论文的难点
        三、论文的创新点
第二章 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范畴界定及规模分析
    第一节 与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相关的范畴界定
        一、事业单位的范畴界定
        (一) 事业单位的职责和地位
        (二) 事业单位概念的演变
        (三) 事业单位的范畴界定
        (四) 事业单位类别分析
        二、事业单位资产的范畴界定
        (一) 事业单位资产在公共资产中的定位
        (二) 事业单位资产在经济学和会计学上的范畴界定
        (三) 本文对事业单位资产的范畴界定
        (四) 事业单位资产的三大特性分析
        三、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范畴界定
        (一) 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广义范畴
        (二) 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狭义范畴
        四、中外相关范畴的对比分析
        (一) 关于事业单位范畴的中外比较
        (二) 关于事业单位资产范畴的中外比较
        (三) 关于事业单位资产管理范畴的中外比较
    第二节 当前事业单位的资产规模分析
        一、事业单位资产的具体类型
        二、事业单位资产的总体规模
        (一) 事业单位的数量分析
        (二) 事业单位的总资产规模分析
        (三) 事业单位的净资产规模分析
        (四) 事业单位的行业资产规模分析
        (五) 事业单位的人均资产规模分析
        三、事业单位类别资产的规模及权重
        (一) 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规模分析
        (二) 事业单位的对外投资规模分析
        四、中央和地方事业单位资产的规模及比重
        (一) 事业单位总体资产规模的纵向对比分析
        (二) 事业单位人均资产规模的纵向对比分析
        (三) 事业单位行业资产规模的纵向对比分析
        (四) 事业单位类别资产规模的纵向对比分析
第三章 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历史沿革及改革进展
    第一节 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历史沿革
        一、事业单位的形成与发展演变
        (一) 传统事业单位管理体制
        (二) 现行事业单位管理体制
        (三) 事业单位改革历程
        二、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模式的发展演变
        (一)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所有、分级管理"的资产管理体制
        (二) 改革开放之前国有资产管理权限在"下放"与"上收"之间多次划转
        (三) 初次实现财政统一管理和真正的"下放"管理模式
        (四) 尝试专业部门管理及两类资产分开管理的模式
        (五) 推进财政综合管理并建立专门的事业资产处
        三、事业单位资产规模的发展演变
    第二节 2006年以来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改革进展
        一、2006年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改革的背景
        (一) 事业单位资产家底不清、管理混乱
        (二) 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水平不高、浪费较多
        (三) 事业单位资产分配人均悬殊、苦乐不均
        (四) 事业单位资产产权界定不清、责任不明
        (五) 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改革滞缓、落后市场
        二、2006年以来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改革思路
        (一) 统筹推动体制改革
        (二) 建立健全法规体系
        (三) 推进科学管理
        (四) 强化监督检查
        三、2006年以来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改革突破
        (一) 法规建制方面的突破
        (二) 管理体制方面的突破
        (三) 管理方法方面的突破
        (四) 监管方式方面的突破
    第三节 2006年以来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改革的成效及问题
        一、2006年以来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改革成效
        (一) 基本理清了家底
        (二) 基本建立了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信息系统
        (三) 基本建立了多层次的事业单位资产监督管理机制
        二、当前中国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仍存在问题
        (一) 相关法规体系与资产管理制度不健全
        (二) 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体制尚未完全理顺
        (三) 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财务管理存在脱节现象
        (四) 事业单位资产使用效率低下,资产配置混乱
        (五) 事业单位资产的监管工作尚待于加强
第四章 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改革的难点、重点与瓶颈
    第一节 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改革的难点
        一、如何推动事业单位改革
        二、如何推动相关配套改革
    第二节 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改革的重点
        一、明确改革方向及目标
        二、获得各方理解与支持
        三、确保主体改革及落实
        四、力争配套改革并完善
    第三节 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改革的瓶颈
        一、瓶颈之一:体制因素
        二、瓶颈之二:制度因素
        三、瓶颈之三:理念因素
        四、瓶颈之四:管理手段因素
        五、瓶颈之五:技术因素
        六、瓶颈之六:其他因素
第五章 国外经验借鉴与地方实践启示
    第一节 国外经验借鉴
        一、美国公共服务机构资产管理
        (一) 资产管理权限
        (二) 对资产的预算管理
        (三) 资产管理的具体方式
        二、英国公共服务机构资产管理
        (一) 英国公共事业主体
        (二) 英国公共服务机构资产管理
        三、日本公共服务机构资产管理
        (一) 日本公共服务机构资产所属范畴
        (二) 日本公共服务机构资产管理体制
        四、国外公共服务机构资产管理经验借鉴
        (一) 坚持政府与市场共同管理原则
        (二) 坚持预算管理与资产管理相结合
        (三) 坚持内部控制与外部监督并重
        (四) 坚持财务公开与阳光运作的原则
    第二节 我国地方政府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改革的实践及经验
        一、广东模式
        (一) 建立财政主导的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二) 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
        (三) 探索预算管理与资产管理相结合的管理模式
        二、江苏模式
        (一) 明确管理职责,建立有效模式
        (二) 加强制度建设,创新管理理念
        (三) 以资产处置为突破口,强化监管
        (四) 建立资产管理动态监控系统
        三、重庆模式
        (一) 建立科研仪器资源共享制度体系
        (二) 成立部门联动的统筹协调机制
        (三) 多管齐下,促进资源共享
        四、黑龙江模式
        (一) 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二) 以运营公司为支撑,推进国有资本有序流动
        (三) 变资产为资本,拓宽融资渠道
        五、对下一步改革的启示
        (一) 理顺管理体制、强化制度建设是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改革的基本前提
        (二) 预算管理与资产管理相结合、增量管理与存量管理相结合是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改革的必由之路
        (三) 通过现代化技术实现动态监管是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重要目标之一
        (四) 引入市场机制、动员社会力量是事业单位资产有效管理的重要途径
        (五) 整合资源、化腐朽为神奇
第六章 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改革的思路及对策
    第一节 推动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改革的总体思路
        一、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深入改革的基本方向
        (一) 推动符合中国国情和特色的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改革
        (二) 实现资产管理的"社会化"
        (三) 实现资产管理的"多元化"
        (四) 实现资产管理的"绩优化"
        (五) 实现资产管理的"法制化"
        二、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基本原则
        (一) 资产管理和财务管理相结合的原则
        (二) 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原则
        (三) 资产分类管理的原则
        (四) 资产资源整合的原则
        (五) 资产动态监管的原则
        (六) 资产绩效管理的原则
        三、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改革的总体目标
        (一) 产权清晰
        (二) 配置科学
        (三) 统一政策
        (四) 分级管理
        (五) 使用合理
        (六) 管理精细
        (七) 处置规范
        (八) 监督到位
        四、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改革的推进步骤
        (一) 清产核资,建立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和统计的数据库
        (二) 建章立制,制订和完善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制度
        (三) 修订和完善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体系
        (四) 适时出台《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法》,实现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法律化
        五、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改革的具体进程设计
    第二节 推动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改革的具体措施
        一、推动事业单位改革
        (一) 结合政府职能界定,推动事业单位改革
        (二) 实行分类和绩效管理,构建现代事业单位管理体制
        (三) 完善事业单位内部治理结构,建立激励和约束机制
        (四) 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服务事业的建设
        (五) 做好社保接续和人员分流安置工作,减少改革阻力
        二、建立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体制
        (一) 建立清晰的产权制度
        (二) 完善中央级事业单位资产"财政部—主管部门—使用单位"的三级管理体制
        (三) 地方性事业单位资产,建立"统一政策,分级管理"的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体制
        (四) 建立运转顺畅的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机制
        (五) 建立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监督体系
        三、建立并完善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制度
        (一) 修订和实施新的《固定资产分类与代码》
        (二) 制定事业单位资产配置管理办法并完善资产配置标准
        (三) 尽快制定与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相关的配套制度
        (四) 建立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绩效评价体系
        (五) 健全事业单位内部资产管理办法并优化工作流程
        (六) 完善《中央级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管理暂行办法》
        (七) 实现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法制化
        四、健全和完善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专门机构
        (一) 改变和加强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专门机构
        (二) 设立完善的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专门机构
        五、盘活存量事业资产、提高增量资产绩效
        (一) 建立事业单位资产的调剂制度
        (二) 构建事业单位资产的共享共用平台
        (三) 积极推进事业单位资产"公管共用"体制的建设
    第三节 推动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配套制度改革
        一、推动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改革
        (一) 加强投资管理提高经营性资产使用效益
        (二) 加强融资管理做好事业资产风险控制
        (三) 加强股利分配管理强化投资回报意识
        (四) 加强成本管理实现全流程和动态化管理
        (五) 借助资本运营提高非经营性资产使用效益
        (六) 加强纳税筹划管理合理减轻税收负担
        二、推动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
        (一) 全部事业单位资产纳入统一会计记录范围并进行核算
        (二) 引入权责发生制并强化固定资产折旧的价值管理
        (三) 制定专门会计制度加强土地、品牌等特殊资产管理
        (四) 建立资产统计和财务两套报表并实现有效衔接
        (五) 加强会计信息的披露、审计、分析等工作
        三、继续推进财政管理体制和部门预算改革
        (一) 界定政府间支出责任,健全中央和地方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体制
        (二) 加快形成统一规范透明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三) 继续推进和完善部门预算
        四、积极建立并完善资产管理信息系统
        (一) 改变现行事业单位资产的"静态管理"
        (二) 实现事业单位资产的"动态管理"
        五、做好人力资源工作
        (一) 做好事业单位"存量"人力资源管理工作
        (二) 做好事业单位"增量"人力资源管理工作
        (三) 做好事业单位"后备"人力资源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一) 中文部分
    (二) 英文部分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后记

(9)“代建制”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研究 ——以东莞市城建工程管理局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目的
    (三) 研究对象和方法
    (四) 研究思路与研究框架
二、我国“代建制”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的模式
    (一) 我国人力资源管理中的相关理论阐述
    (二) 我国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的特点与“代建制”发展历程
    (三) 传统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与“代建制”单位人力资源管理的比较
    (四) “代建制”单位人力资源管理的两种主要模式
    (五) “代建制”单位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设计理念
    (六) “代建制”单位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运作机制和组成体系
    (七) 我国“代建制”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三、东莞市城建工程管理局“代建制”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
    (一) “代建制”人力资源管理理念
    (二) 人力资源“双轨制”管理模式
    (三) “代建制”人力资源管理实施方法
四、东莞市城建工程管理局“代建制”人力资源管理的问题分析与总结
    (一) “代建制”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趋势
    (二) “代建制”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三) “代建制”人力资源管理的改革方向
五、东莞市城建工程管理局人力资源管理的改进策略
    (一) “代建制”单位人力资源管理构建目标
    (二) “代建制”单位人力资源管理发展前景
    (三) “代建制”单位人力资源管理战略构想
    (四) 评价方法与步骤
六、东莞市城建工程管理局人力资源管理实施程序
    (一) 制定人力资源管理规划
    (二) 完善绩效考核与薪酬体系
    (三) 建立评价体系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10)公共项目绩效评价体系及绩效实现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理论背景和实践意义
        1.1.1 研究的理论背景
        1.1.2 研究的实践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绩效评价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公共项目绩效评价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框架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目标
    1.4 研究内容与可能的创新点
        1.4.1 研究内容
        1.4.2 本论文可能的创新点
第二章 绩效评价相关理论
    2.1 评价系统理论
        2.1.1 评价及评价系统
        2.1.2 评价要素
        2.1.3 系统评价理论
    2.2 委托代理理论
    2.3 契约理论
    2.4 官僚理论
        2.4.1 官僚的目标函数
        2.4.2 官僚机构的外在环境
        2.4.3 官僚机构的行为特征
    2.5 信息不对称理论
        2.5.1 信息不对称概述
        2.5.2 信息不对称的后果及解决路径
        2.5.3 机制设计理论
第三章 公共项目绩效评价目标研究
    3.1 公共项目绩效评价主体选择
        3.1.1 绩效评价主体多元化
        3.1.2 建设项目契约关系分析
        3.1.3 公共项目绩效评价主体选择
    3.2 公共项目绩效评价主体的价值观
        3.2.1 绩效评价主体的价值理性
        3.2.2 公共项目绩效评价的价值观
    3.3 公共项目绩效评价主体的利益诉求及评价目标
        3.3.1 公共项目绩效评价主体的利益诉求
        3.3.2 公共项目绩效评价目标
第四章 公共项目绩效评价体系研究
    4.1公共项目及其特征
        4.1.1 公共项目的界定
        4.1.2 公共项目的特点
        4.1.3 公共项目分类
    4.2 绩效理论
        4.2.1 绩效
        4.2.2 绩效评价
        4.2.3 公共项目绩效评价标准
    4.3 公共项目绩效评价体系设计
        4.3.1 绩效评价系统的三维结构模式
        4.3.2 基于逻辑框架法的绩效体系
        4.3.3 公共项目绩效评价体系
第五章 公共项目绩效评价指标研究
    5.1 概述
        5.1.1 绩效评价指标的作用
        5.1.2 绩效评价指标设计的原则
        5.1.3 绩效评价指标设计的思路
        5.1.4 绩效评价指标设计的步骤
    5.2 公共项目决策绩效
        5.2.1 公共项目决策绩效及其影响因素
        5.2.2 决策绩效的判别标准
        5.2.3 决策方案经济性评价指标及评价方法
    5.3 公共项目管理绩效
        5.3.1 项目管理绩效及其影响因素
        5.3.2 项目管理绩效评价指标
    5.4 公共项目结果绩效
        5.4.1 维持性公共项目的目标及绩效指标
        5.4.2 经济性投资项目绩效评价指标研究
        5.4.3 社会性投资评价内容研究
第六章 公共项目综合绩效评价方法
    6.1 绩效指标无量纲化方法
        6.1.1 常用无量纲化方法
        6.1.2 绩效等级确定及相关绩效指标的无量纲化
    6.2 公共项目绩效综合评价权重确定方法
        6.2.1 分配型判断构权法简介
        6.2.2 分配型判断构权法在绩效综合评价中的应用
    6.3 公共项目绩效综合评价合成方法
        6.3.1 综合评价范式
        6.3.2 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6.4 模糊综合评价法在天津博物馆工程绩效评价中的应用研究
        6.4.1 工程简介
        6.4.2 评价指标设计及权重计算
        6.4.3 模糊综合评价过程及评价结果分析
第七章 公共项目绩效实现机制研究
    7.1 公共项目绩效实现影响因素分析
        7.1.1 公共项目的委托代理关系
        7.1.2 公共项目信息不对称产生的原因及结果
        7.1.3 公共部门的效率问题
    7.2 公共项目决策绩效实现机制
        7.2.1 公共项目决策阶段的利益博弈
        7.2.2 公共项目决策低绩效的原因
        7.2.3 公共项目决策绩效实现机制设计
    7.3 公共项目建设过程绩效实现机制
        7.3.1 公共项目建设过程的契约本质
        7.3.2 公共项目建设过程中隐蔽违规行为博弈分析
        7.3.3 保障公共项目建设管理绩效的途径
    7.4 公共项目运营绩效实现机制
        7.4.1 信息不对称情况下的激励机制设计原理
        7.4.2 保障公共项目运营绩效实现的机制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研究结论
    8.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四、水利事业性质企业化管理单位法人调(离)职经营效绩的评价(论文参考文献)

  • [1]YH事业单位领导人经济责任审计研究[D]. 唐婉琦. 新疆财经大学, 2017(06)
  • [2]中国报业集团经营管理的激励机制研究[D]. 陈浩. 武汉大学, 2013(01)
  • [3]HSY公司地质专业技术人员的薪酬管理研究[D]. 伊大巍.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3(07)
  • [4]基于项目管理的事业单位绩效考核体系研究 ——以某事业单位后勤部门为例[D]. 张慧.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3(06)
  • [5]中国农业科技体制百年变迁研究[D]. 朱世桂. 南京农业大学, 2012(11)
  • [6]广东省属开发类科研院所体制改革问题研究[D]. 陈志祥. 华南理工大学, 2011(12)
  • [7]中国建筑业农民工工资权利救济制度研究 ——以建筑企业农民工工资垫偿制度构建为中心[D]. 何雪飞. 中国政法大学, 2011(09)
  • [8]中国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改革研究[D]. 白宗青.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 2010(12)
  • [9]“代建制”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研究 ——以东莞市城建工程管理局为例[D]. 张德东. 兰州大学, 2009(S1)
  • [10]公共项目绩效评价体系及绩效实现机制研究[D]. 高喜珍. 天津大学, 2009(01)

标签:;  ;  ;  ;  ;  

水利性质企业管理单位法人转(离)出经营业绩评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