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氧对大鼠肝肾组织促红细胞生成素和缺氧诱导因子1α基因表达的影响

缺氧对大鼠肝肾组织促红细胞生成素和缺氧诱导因子1α基因表达的影响

一、低氧对大鼠肝肾组织内红细胞生成素和低氧诱导因子-1α基因表达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王宁[1](2021)在《不同低氧时间下大鼠血清和肾脏HIF-1α、EPO表达及肾功能的变化》文中提出研究目的:观察低氧环境下肾脏组织的病理学改变和低氧组、对照组不同时间点大鼠血常规、肾功能指标、血清中及肾脏组织中HIF-1α、EPO水平的变化,探讨不同低氧时间对它们的影响。研究方案:雄性SD大鼠10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海拔约2000m)50只、低氧组(O2为10%,模拟高原5000m的低压氧舱)50只。分别于实验开始的第1天、3天、7天、14天、28天各取出10只大鼠,采集血清及肾脏组织。观察肾脏组织的病理学改变,测定血常规、肾功能指标、血清中及肾脏组织中HIF-1α、EPO水平,比较两组间各时间点的上述指标,分析随着低氧时间延长,上述指标的变化情况及低氧下它们之间的相关性。研究结果:1、与对照各组比较,低氧各组的RBC、Hb明显升高(P<0.05);低氧不同时间组间比较,随着低氧时间延长,RBC、Hb呈上升趋势(P<0.05)。2、与对照各组比较,低氧各组的BUN、Cr、UA明显升高(P<0.05);低氧不同时间组间比较,随着低氧时间延长BUN、Cr、UA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P<0.05),低氧组7天BUN、Cr、UA最高。3、与对照各组比较,低氧各组的血清中HIF-1α、EPO升高(P<0.05);低氧不同时间组间比较,随着低氧时间延长,血清中HIF-1a呈上升趋势(P<0.05),血清中EPO对比无差异(P>0.05)。4、低氧对肾脏组织可造成一定的病理损害:低氧组7天出现少数肾小球肿大,肾小囊腔消失;低氧组28天少量肾小管上皮细胞变性坏死,细胞脱落,结构紊乱,胞质空泡化,胞核固缩甚至溶解。5、肾脏组织中的HIF-1α、EPO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与对照各组比较,低氧各组阳性染色面积增多(P<0.05);低氧不同时间组间比较,随着低氧时间延长,HIF-1α、EPO阳性染色面积呈上升趋势(P<0.05)。6、对低氧下大鼠的血常规、肾功能、血清中及肾脏组织中HIF-1α、EPO水平水平进行相关性分析,可以得出:血清中及肾脏组织中HIF-1a、EPO与RBC、Hb呈正相关,血清中HIF-1α与血清中EPO呈正相关,肾脏组织中HIF-1a与肾脏组织EPO呈正相关,肾脏组织中HIF-1α与血清中HIF-1α呈正相关,肾脏组织中EPO与血清中HIF-1α呈正相关,余未见明显相关。研究结论:1、不同时间点低氧组大鼠肾脏组织中HIF-1α、EPO及血清中HIF-1α、RBC、Hb呈上升趋势,表明低氧应激、“HIF-1α—EPO—RBC”通路激活参与了机体调节。随低氧时间的延长,上升不明显,与机体代偿、习服有关。2、不同时间点低氧组大鼠BUN、Cr、UA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表明低氧早期,RAAS系统激活,导致急性肾损伤;随低氧时间延长,习服、代偿及HIF-1α参与了机体调节,对肾脏有保护作用。

赵永才[2](2020)在《AMPK在低氧训练干预骨骼肌线粒体更新及微循环变化中的作用》文中认为第一部分:低氧训练提高骨骼肌AMPK活力、线粒体更新及微循环功能目的:AMPK正向调控线粒体更新(线粒体合成与线粒体自噬),低氧训练提高骨骼肌微循环功能可能与AMPK调节线粒体更新有关。本部分考察低氧、常氧训练及低氧训练后,骨骼肌AMPK调节的线粒体更新与微循环变量间的关联。方法:雄性C57BL/6小鼠分对照(C)、低氧暴露(H)、运动训练(E)、高住低练(LHTL)及低住高练组(LLTH),8只/组。干预6周,前三周每周5天,后三周每周6天干预。C组不做干预;H组每日低氧暴露8 h(第一周14.8%氧浓度,浓度递减,最后一周12.5%氧浓度);E组每日进行一次跑台训练(第一周10 m/min×30 min,递增负荷,最后一周20 m/min×80 min,0°坡度);LHTL组结合了H组和E组的负荷;LLTH组在低氧环境中进行E组的干预。激光多普勒血流仪、免疫印迹及免疫组化技术评估腓肠肌微循环血流灌注、蛋白表达及股四头肌血管生成。结果:微循环及血管生成:H组仅发现皮肤血流灌注(MBP)、加热后皮肤血流灌注(H-MBP)显着性高于干预前(p<0.05);免疫组化VEGF表达高于C组(p<0.01)。E、LHTL及LLTH组MBP、H-MBP及肌肉血流灌注(M-MBP)分别高于干预前(p<0.05);免疫组化股四头肌CD31与VEGF(LHTL及LLTH组)高于C组(p<0.05)。腓肠肌线粒体更新及能量代谢信号:与C组比较,H组AMPKα(Thr172)磷酸化表达变化不明显(p>0.05);PGC-1α和Pink1/Parkin等线粒体更新信号也无明显变化(p>0.05);ATP含量、柠檬酸合成酶(CS)及ATP合成酶(ATPase)活性提高(p<0.05)。E组干预提高了AMPKα(Thr172)磷酸化、AMPKα蛋白表达(p<0.05);p38 MAPK磷酸化、PGC-1α及Tfam表达无变化(p>0.05);线粒体自噬信号整体无变化(p>0.05);E组ATP含量、CS及细胞色素C氧化酶(COX)活性均提高(p<0.05)。LHTL及LLTH组AMPKα(Thr172)磷酸化、AMPKα表达显着增加(p<0.05);p38 MAPK磷酸化、PGC-1α、COXⅣ(LHTL组)及Cyt c(LLTH组)蛋白表达也显着增加(p<0.05);Pink1/Parkin和Nix线粒体自噬信号显着增强(p<0.05);LHTL及LLTH组ATP含量、CS、COX及ATPase活性也显着提高(p<0.05)。结论:低氧训练激活骨骼肌AMPK,并提高线粒体更新信号,伴随微循环血流灌注与血管生长水平提高;低氧训练干预效果优于单独低氧暴露或常氧训练。第二部分:AMPK激活及低氧训练干预骨骼肌线粒体更新及微循环特征类似目的:观察低氧训练、骨骼肌AMPK激活两种模式干预后,骨骼肌线粒体更新信号、微循环指标变化是否类似。方法:雄性C57BL/6小鼠分对照(C)、AMPK激活(A)、低氧训练(H)及低氧训练加AMPK激活组(AH),8只/组。干预6周,前三周每周5天,后三周每周6天干预。C组不做干预;A组进行腹腔AICAR注射(250 mg/kg剂量);H组进行高住低练干预(同第一部分);AH组结合A、H组复合刺激。其余方法同第一部分。结果:微循环及血管生成:H、A、AH干预后,除了A组M-MBP外,各组MBP、H-MBP及M-MBP显着高于干预前(p<0.05)。股四头肌CD31、VEGF(H和AH组)、VEGF(A组)高于C组指标(p<0.05)。腓肠肌线粒体更新及能量代谢信号:与C组比较,H、A、AH组AMPKα(Thr172)磷酸化、AMPKα蛋白、p38 MAPK磷酸化及PGC-1α显着增加(p<0.05),COXⅣ(H、AH组)及Cyt c(AH组)表达显着增加(p<0.05)。H、AH组Pink1/Parkin、Nix线粒体自噬信号显着提高(p<0.05)。A组CS及ATPase活性提高(p<0.05),H、AH组ATP含量、CS及ATPase活性均提高(p<0.05)。结论:AMPK激活干预对骨骼肌线粒体更新、微循环功能的影响与低氧训练干预效果类似。第三部分:AMPKα2敲除抑制低氧训练干预骨骼肌线粒体更新及微循环功能目的:特异性敲除小鼠肌肉AMPKα2催化亚基,考察低氧训练后骨骼肌线粒体更新信号、微循环变化是否被抑制。方法:肌肉AMPKα2敲除雄性小鼠与野生对照鼠,随机分为野生对照(WC)、野生低氧训练(WH)、敲除对照(KC)及敲除低氧训练组(KH)组,7只/组。干预7周,前三周每周5天,后四周每周6天干预。其中WH、KH组进行7周高住低练干预(第一周10 m/min×30 min+13.7%氧浓度,递增负荷,最后一周24 m/min×80 min+12.5%氧浓度),其余组不做干预。其余方法同第一部分。结果:微循环及血管生成:与WC组比较,WH组MBP、H-MBP及M-MBP显着提高(p<0.01),与KC组比较,KH组上述指标无显着变化(p>0.05)。WH组免疫组化股四头肌CD31表达高于WC组(p<0.01),KH组相比KC组无变化(p>0.05)。腓肠肌线粒体更新及能量代谢信号:相比WC组,WH组AMPKα(Thr172)磷酸化、AMPKα蛋白、p38 MAPK磷酸化显着增加(p<0.01),KC、KH组之间上述指标均无显着差异(p>0.05)。Sirt1、整体Tfam及Cyt c各组间无差异(p>0.05)。WH组PGC-1α、COXⅣ及线粒体部位Tfam显着高于WC组(p<0.01),KC、KH组之间上述指标也无差异(p>0.05)。高住低练提高Pink1表达(p<0.05),与基因类型无关。WH组整体Parkin、Nix及线粒体部位Parkin显着高于WC组(p<0.05),KC、KH组之间上述指标均无显着差异(p>0.05)。WH组ATP含量、CS、COX、ATPase活性高于WC组(p<0.05),而KC、KH组上述指标也无显着差异(p>0.05)。结论:AMPKα2敲除抑制低氧训练诱发的骨骼肌线粒体更新信号,同时微循环功能适应也被抑制。AMPK参与了低氧训练增强骨骼肌线粒体更新及微循环功能的适应过程。

陈琳[3](2020)在《速效救心丸抗心肌缺血的作用与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心肌缺血是由于冠状动脉狭窄、冠状动脉痉挛、冠状动脉栓塞等引起的,冠状动脉给心肌的供血、供氧不足的病理生理状态。速效救心丸(SJP)由川芎及冰片等中药组成,具有扩张冠状动脉、舒张血管平滑肌、抗心肌缺血、保护心肌细胞、抑制粥样动脉形成、降低血粘度和解痉镇痛等作用,是目前心血管内科最常用的中成药之一。虽然目前关于速效救心丸对心肌缺血与脑缺血的临床与实验研究较多,但其改善心肌缺血的作用机制仍不十分清楚。同时,速效救心丸的主要成分之一冰片是中医临床应用中的一味常用佐药,目前有超过二十种中成药含有冰片,但人们对其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知之甚少。在预测体内潜在的药物-药物相互作用时,必须考虑联合用药引起的肝肾转运体表达量与活性的变化,然而,服用冰片是否会对肝肾药物转运体产生影响目前尚不明确。因此,探讨冰片对大鼠肝肾摄取性与外排性转运体表达的影响,对预测冰片参与的联合用药在药动相的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本文以高脂饲料喂养24周结合腹腔注射垂体后叶素3天诱导的心肌缺血雄性Wistar大鼠为模型动物,将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SJP治疗组(250、500、1000 mg/kg/d)和冰片治疗组(37.5、75、150 mg/kg/d)(n=10)。模型组、SJP治疗组和冰片组经高脂饲料喂养24周,在大鼠处死前7天连续灌胃SJP、每天1次,处死前3天连续腹腔内注射垂体后叶激素(30U/kg/d)、每天1次。研究了速效救心丸及冰片灌胃给药后对模型大鼠心肌组织中缺血损伤相关调控蛋白表达的影响,包括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低氧诱导因子1ɑ(HIF-1ɑ)、内皮素1(ET-1)、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Ser/Thr蛋白激酶B(AKT)和磷酸化AKT(pAKT)。此外,还研究了冰片(33、100和300 mg/kg/d)连续灌胃给药7天、每天1次,对正常雄性Wistar大鼠肝肾摄取转运体(包括牛磺胆酸钠协同转运多肽Ntcp,有机阴离子转运多肽Oatp2b1、Oatp1a1和Oatp1a4,有机阴离子转运体Oat2,有机阳离子转运体Oct1、Oct2和新型有机阳离子转运体Octn2)及外排转运体(包括多药耐药相关蛋白Mdr1a,乳腺癌耐药蛋白Bcrp,多药耐药蛋白Mrp2、Mrp4和Mrp5,多药及毒性化合物外排转运体Mate1)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以及肝脏Ntcp,Mdr1a,Mrp2和Mrp4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1)与模型对照组相比,模型大鼠于处死前7天连续灌胃速效救心丸1周,不仅明显改善了缺血诱导的心肌组织病理变化,而且剂量依赖性降低了血清中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心肌肌钙蛋白T和I(cTnT,cTnI)、血栓素B2(TXB2)、6-酮-前列环素F-1ɑ(PGF-1ɑ)和内皮素-1(ET-1)水平,以及心肌组织中HIF-1α、VEGF和ET-1的蛋白表达量,上调了pAKT及eNOS的蛋白表达量。(2)与模型对照组相比,模型大鼠于处死前7天连续灌胃合成冰片1周,对血清中CK-MB、cTnT、cTnI、TXB2、PGF-1ɑ和ET-1水平无明显影响,仅冰片高剂量组对缺血诱导的心肌组织炎症反应有较明显改善作用。同时,对心肌组织中VEGF、ET-1和pAKT的蛋白表达无明显影响,但显着抑制了HIF-1α的蛋白表达并促进了eNOS的蛋白表达。(3)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大鼠连续灌胃冰片剂量依赖性降低了肝脏Mdr1a、Mrp4和Ntcp的mRNA表达水平,非剂量依赖性下调了Mrp2的mRNA表达水平,对Mate1、Bcrp、Mrp5、Oct1、Oct2、Octn2、Oat2、Oatp2b1、Oatp1a1和Oatp1a4的mRNA表达水平无明显影响。同时,显着降低了大鼠肝脏Mdr1a、Mrp2、Mrp4和Ntcp的蛋白表达水平,其中对Mrp4和Mdr1a蛋白表达的下调作用呈剂量依赖性,对Mrp2蛋白表达的下调则是非剂量依赖性,而对Ntcp蛋白表达的下调作用呈反剂量依赖性。此外,亦剂量依赖性抑制了肾脏Mrp2和Mrp4的m RNA表达水平并反剂量依赖性下调了Mate1的mRNA表达水平。结论:VEGF、HIF-1α、p-AKT、eNOS及ET-1不仅与心脑缺血损伤密切相关,而且相互间调控关系密切。VEGF是HIF-1ɑ的一个重要靶基因,脑缺氧后HIF-1ɑ的上调表达诱导了VEGF的蛋白表达,促进了微循环的重建,增加了缺血组织血流灌注和供氧量。VEGF通过蛋白激酶C(PKC)作为e NOS的上游激活物,促进NO的产生和内皮细胞的增生,进而增加细胞的通透性,还可通过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VEGFR2)结合,上调pAKT的表达,激活eNOS产生NO。NO和HIF-1信号通路间高度串扰,许多受NO调控的生理功能均涉及HIF-1的参与,反之亦然。尤其是HIF-NO信号对缺血/再灌注诱导的氧化损伤、炎症反应和梗死面积均具有重要调控作用。本文研究发现,速效救心丸剂量依赖性降低了心肌缺血模型大鼠心肌HIF-1ɑ、VEGF和ET-1的蛋白表达量,升高了p-AKT和eNOS的蛋白表达,表明速效救心丸改善心肌缺血损伤的作用与其对上述关键蛋白表达的影响密切相关,其作用机制受HIF-1信号通路调控。同时,冰片对心肌组织HIF-1α蛋白表达的抑制作用及对eNOS蛋白表达的促进作用,也是其改善缺血诱导的心肌组织炎症反应与氧化损伤的重要机制之一。药物摄取后在肝细胞中的代谢和在肾小管上皮细胞的排泄是大多数药物清除的主要决定因素,也是预测联合用药引发的药物相互作用的重要研究对象。本文发现冰片灌胃给药后对大鼠肝脏Mdr1a、Mrp2、Mrp4和Nctp的转录与翻译水平有抑制作用,对肾脏Mrp2、Mrp4和Mate1的转录水平亦有明显抑制作用。提示冰片可促进上述转运体相关底物药物在肝肾细胞中的积累,增加它们在体内的暴露量,影响它们的体内药代动力学特性,以及胆汁酸的肠肝循环。

邓炳楠[4](2020)在《白藜芦醇对高原红细胞增多症的调控作用及分子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目的1. 通过小鼠常压密闭缺氧实验,探讨白藜芦醇对机体耐缺氧能力的调控作用,为下一步白藜芦醇干预高原红细胞增多症大鼠实验奠定基础。2.建立高原红细胞增多症Wistar大鼠模型,探讨白藜芦醇(resveratrol,Res)对高原红细胞增多症的调控作用。3.研究补充白藜芦醇对高原红细胞增多症大鼠的调控作用,从血液学指标、抗氧化功能、免疫功能及模拟高原环境下机体摄氧能力方面探讨白藜芦醇对高原红细胞增多症的调控机制。4.基于蛋白质组学技术对实验结果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揭示白藜芦醇改善高原红细胞增多症的关键调控分子,筛选白藜芦醇干预作用下差异表达蛋白,探索白藜芦醇调控高原红细胞增多症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方法1. 小鼠常压密闭缺氧实验,验证Res提高小鼠耐缺氧能力的作用效果雄性昆明种小鼠50只,体重20±2g,领养后适应喂养3天,按体重随机分为对照组、实验低、中、高组和阳性对照组,每组10只。各组小鼠每天灌胃相应水溶液0.5ml(低剂量组L:50mg/kg的Res;中剂量组M:100mg/kg的Res;高剂量组H:200mg/kg的Res;阳性对照组:90mg/kg的醋氮酰胺),对照组每天灌胃相同体积的蒸馏水;每周称体重2次,灌胃2周后,进行常压密闭缺氧实验,将对照组和实验组小鼠分别放入250ml广口瓶里,瓶中盛有碱石灰10g,每瓶装1只小鼠,用凡士林对瓶盖进行密封,防止漏气,然后开始计时,以小鼠最终停止呼吸作为计时终点。记录小鼠在密闭瓶中的存活时间,然后取相应的组织,进行生化指标的检测。2. 建立高原红细胞增多症(HAPC)大鼠模型,探讨Res对HAPC的干预作用,为Res调控HAPC实验研究奠定基础。选用Wistar雄性大鼠60只,体重(200±20)g。根据血红蛋白和体重两项指标随机分为六组:正常组、模型对照组、Res低剂量组(100mg/kg)、Res中剂量组(200mg/kg)、Res高剂量组(400mg/kg)和阳性对照组(90mg/kg的醋氮酰胺)。建模方法:实验动物置于低压舱内,进行间断性减压低氧暴露(以15 m/s速度减压,3000m处停留10min,然后升至海拔5500m高度,维持8h/d,低氧处理结束后以20m/s速度恢复至海平面高度),连续低氧暴露至高原红细胞增多症模型建立。HAPC大鼠模型建模成功后,对各组小鼠进行相应的灌胃干预,三个Res实验组分别灌胃100mg/kg、200mg/kg、400mg/kg剂量的Res溶液1ml/d,阳性对照组灌胃90mg/kg的醋氮酰胺溶液1ml/d,正常对照组灌胃等量生理盐水1ml/d。实验动物体质量及血红蛋白(Hgb)每周进行一次动态检测,血红蛋白(Hgb)检测采用氰化法。动物处死前,测量体质量,采用10%水合氯醛麻醉,腹主动脉取血,EDTA-K2抗凝,取大鼠外周血分装备用,取心脏,肝肾等脏器液氮冻存备用。3.生化指标、血流变指标的检测,基于蛋白质组学技术,揭示白藜芦醇改善高原红细胞增多症的关键调控分子,筛选差异表达蛋白,探讨白藜芦醇对高原红细胞增多症调控的分子作用机制。利用血液粘滞度测定仪检测低、中、高切变率时的血液粘滞度;利用红细胞测定仪检测红细胞变形指数和聚集指数;利用HMX血细胞测定仪检测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含量,红细胞压积,血小板,取大鼠心脏、脑、肝脏等组织,进行生化及蛋白质组的分析检测,基于蛋白质组学的高通量筛查能力,筛选出出影响大鼠血红蛋白含量及提高机体抗缺氧能力的差异蛋白,调控相关蛋白表达的关键因子,运用Western blot技术对筛选出的差异表达蛋白分子进行验证,确定白藜芦醇干预高原红细胞增多症的分子作用机制,为探讨Res干预高原红细胞增多症大鼠的作用机制提供新的思路。结果1.Res对小鼠常压耐缺氧存活时间的影响:与空白对照组相比,Res中、高剂量组小鼠和醋氮酰胺阳性对照组小鼠抗缺氧存活时间明显延长(P<0.05),Res中、高剂量组与阳性对照醋氮酰胺组之间无显着性差异,实验结果表明Res可延长小鼠常压密闭缺氧存活时间,提高小鼠的常压密闭抗缺氧能力。2. 在模拟海拔5500m高度,每天连续低氧处理8h,连续4w可致大鼠血红蛋白含量增加,与对照组相比,增加约25%,在此后的16w时间内,血红蛋白值基本处于稳态趋势,提示已成功建立了HAPC大鼠减压低氧模型。HAPC减压低氧模型大鼠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含量、红细胞压积,血液粘滞度,红细胞聚集指数显着升高,血红蛋白含量达到高原红细胞增多症的诊断标准,而红细胞变形指数未发现明显改变。在对高原红细胞增多症大鼠进行白藜芦醇干预后,能显着降低HAPC模型大鼠的血红蛋白含量,红细胞压积、血液粘滞度、红细胞聚集指数,提高机体的抗氧化能力,减轻低氧暴露对机体的氧化损伤,并对机体的免疫功能具有一定的改善作用。3. 血浆蛋白质组学结果显示:血浆蛋白质组学分析结果不仅证实了缺氧时红细胞的过度增生,还揭示了其他重要的功能变化,如T细胞增殖和肌动蛋白细胞骨架组织的调节。Res在缓解HAPC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干预后血红蛋白浓度明显降低,血小板含量明显增高,血小板水平的升高有助于改善缺氧环境下血流动力学指标,降低血液粘滞度。label-free蛋白质组学显示差异表达的蛋白质也表明Res可以逆转缺氧引起的蛋白质组模式的紊乱,Res可以调节细胞骨架组织蛋白的表达、辅因子代谢过程和红细胞发育过程,使其接近正常对照组水平。此外,Res能够下调参与急性炎症反应和凝血的蛋白表达,如Vwf和Serpinc1等蛋白均表达下调,这对于改善高原红细胞增多症的病情十分有利,改善机体的内缺氧状况,减少血栓的生成,有助于机体对于高原低氧环境的适应,有望开辟Res在高原医学领域的应用前景。结论1.Res能明显提高常压密闭缺氧小鼠的存活时间,表明Res能够提高机体耐缺氧能力。2.本研究通过模拟海拔5500m高原环境,成功建立HAPC大鼠动物模型,并进行后续Res干预研究,实验结果表明:Res能够有效的降低HAPC大鼠的血红蛋白浓度,改善血液流动学指标,提高大鼠的抗氧化能力,改善大鼠的免疫功能,这些指标的改善对于减轻HAPC的病症是十分有力的。3. Res对高原红细胞增多症大鼠血清蛋白质组学结果表明:Res可以下调hbb蛋白的表达,降低急性炎症反应和凝血相关蛋白的表达,而且不会诱发和加重HAPC,这些指标的改善都有利于HAPC症状的减轻,降低HAPC的危害。基于蛋白质组学技术揭示了白藜芦醇改善高原红细胞增多症的关键调控分子和关键蛋白分子,从分子生物学角度阐述了白藜芦醇调控高原红细胞增多症的作用机制,具有很好的指导性,为进一步研究HAPC干预机制提供新的研究方向和思路,有望开辟Res在高原医学领域新的应用。

米晓钰[5](2020)在《Ngb和HIF-1α在牦牛与黄牛不同脑组织表达与分布的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脊椎动物中枢神经系统对低氧具有高度的敏感性,作为对低氧环境具有长期适应性的物种——牦牛(Bos grunniens),其中枢神经系统,特别是脑,也必然有其特殊的适应机制。脑红蛋白(Neuroglobin,Ngb)和缺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inducible factor-1α,HIF-1α),是两种已被证实与机体高海拔缺氧适应相关的调节蛋白,主要在脊椎动物神经系统中高表达,并且,已有研究发现在缺血缺氧性脑损伤中,HIF-1α可促进Ngb生成。目前,对于高寒低氧环境下牦牛不同脑组织中Ngb和HIF-1α的表达与分布特征仍不清楚。因此,为深入探究牦牛不同脑组织在适应高寒低氧环境过程中Ngb和HIF-1α的表达及相互作用关系,本研究利用qRT-PCR、Western blot及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对牦牛脑不同区域组织中Ngb和HIF-1α的表达与分布特征进行研究,同时与平原黄牛作比较。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在牦牛和黄牛端脑不同组织中,Ngb和HIF-1αmRNA和蛋白均有不同程度的阳性表达,且表达趋势基本一致,其中,顶叶皮质Ngb和HIF-1αmRNA和蛋白表达量最高(P<0.05)。相比较而言,牦牛端脑不同组织Ngb mRNA表达量均高于黄牛;HIF-1αmRNA的表达量除在顶叶皮质中牦牛表达量较黄牛高外,其余区域与黄牛基本一致。Ngb蛋白在牦牛端脑的表达量除梨状叶外其余区域均高于黄牛;HIF-1α蛋白在黄牛的表达量除扣带回外其余区域均高于牦牛。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Ngb和HIF-1α在牦牛和黄牛端脑不同区域的分布特征相似,主要位于端脑大部分区域的神经元胞质或少部分神经胶质细胞中,阴性对照均无表达。2)在牦牛和黄牛间脑不同组织中,Ngb和HIF-1αmRNA与蛋白均有不同程度的阳性表达,且表达量趋势基本一致,其中,牦牛间脑Ngb和HIF-1αmRNA均在脑垂体和松果体中表达量最高(P<0.05);黄牛间脑Ngb和HIF-1αmRNA均在脑垂体中表达量最高(P<0.05)。相比较而言,Ngb与HIF-1αmRNA在牦牛脑垂体与松果体中的表达量较黄牛高,其余区域表达量基本一致。牦牛间脑Ngb蛋白在脑垂体和下丘脑表达量最高(P<0.05),HIF-1α蛋白仅在脑垂体表达量最高(P<0.05);黄牛脑垂体中Ngb和HIF-1α蛋白的表达量最高(P<0.05)。相比较而言,Ngb和HIF-1α蛋白在牦牛间脑各区域表达量均高于黄牛。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Ngb和HIF-1α在牦牛和黄牛间脑不同区域的分布特征相似,主要位于间脑各区域的神经元胞质中,阴性对照均无表达。3)在牦牛和黄牛菱脑不同组织中,Ngb和HIF-1αmRNA和蛋白均有不同程度的阳性表达,且表达趋势基本一致,其中,牦牛菱脑Ngb和HIF-1αmRNA和蛋白均在蚓前叶表达量最高(P<0.05);黄牛菱脑Ngb mRNA和蛋白仅在蚓前叶表达量最高(P<0.05),而HIF-1αmRNA和蛋白在蚓前叶与小脑半球皮质表达量均为最高(P<0.05)。相比较而言,Ngb mRNA在牦牛小脑半球白质中的表达量较黄牛低,其余区域表达量基本一致;HIF-1αmRNA在牦牛小脑半球白质、蚓后叶和蚓小叶中的表达量较黄牛低,其余区域表达量基本一致。Ngb蛋白在牦牛小脑半球白质和蚓小叶中的表达量较黄牛低,其余区域表达量牦牛高于黄牛,HIF-1α蛋白在牦牛菱脑中的表达量均高于黄牛。免疫组织化学结果表明,Ngb和HIF-1α在牦牛和黄牛菱脑不同区域的分布特征相似,主要位于神经元胞质,阴性对照均无表达。4)牦牛端脑、间脑、菱脑大部分区域的Ngb和HIF-1α在基因及蛋白水平的表达趋势一致,呈正相关,但在个别区域,存在基因和蛋白表达不一致的现象;而黄牛端脑、间脑、菱脑各区域组织中Ngb和HIF-1α在基因和蛋白水平的表达趋势均一致。上述研究结果表明,牦牛和黄牛不同脑组织中,均有Ngb和HIF-1α基因与蛋白不同程度的阳性表达,说明了二者进化的保守性。其中,Ngb和HIF-1α基因和蛋白分别在牦牛与黄牛顶叶皮质、脑垂体、蚓前叶的表达量最高,说明三者对缺氧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耐受性;牦牛与黄牛脑组织大部分区域中,Ngb和HIF-1α的表达与分布规律基本一致,提示HIF-1α可能对Ngb存在直接或间接的协同作用,以提高牦牛与黄牛脑对低氧环境的适应能力。相较于黄牛,牦牛脑组织某些特定区域存在Ngb和HIF-1α基因与蛋白水平表达差异的现象,分析其原因可能与牦牛脑组织相应区域Ngb和HIF-1α所执行功能的不同以及机体在长期适应高寒低氧环境过程中的优先选择性表达有关联,其具体机制尚有待进一步试验验证。

赵良中[6](2020)在《靶向PHD2胞内抗体对对乙酰氨基酚诱导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由病毒感染、肝毒素、酒精摄入或药物引起的肝损伤已成为世界范围内严重的人类健康问题,其发病率不断上升。目前,除了肝移植治疗急性肝衰竭和终末期慢性肝损伤外,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然而,由于供体组织的来源有限且成本高昂,严重限制了通过肝移植进行的治疗。因此,迫切需要探索新的有效的预防和治疗策略。过量服用对乙酰氨基酚(4’羟基乙酰苯胺,扑热息痛,APAP)已成为药物引起的急性肝衰竭的最常见原因。APAP诱导急性肝损伤(APAP-induced liver injury,AILI)的研究显示,血管生成和氧化还原稳态在肝保护和修复中起着重要作用。低氧诱导因子-1(HIF-1)是一种转录因子,在调节血管生成、氧化还原稳态和能量平衡相关基因的表达中发挥关键的调节作用。在包括急性肝损伤在内的急性组织损伤过程中,HIF-1作为急性低氧应激最敏感的因子,它的上调是促进血管生成和组织损伤修复的关键。HIF-α上的脯氨酸残基可以被细胞内的脯氨酰羟化酶(PHDs)羟化,羟化后的HIF-α通过泛素-蛋白酶体途径降解,因此,PHD是调节细胞中HIF-α稳定性的限速酶。其中PHD2是催化HIF-1α脯氨酸羟化的关键限速酶。研究表明,抑制PHD2的活性导致HIF-1α的稳定,从而增强了HIF-1下游大量靶基因的诱导,这些基因调节广泛的低氧反应,如血管生成,能量补偿,氧化还原,pH稳态以及许多其他过程,最终改善急慢性低氧时组织损伤。因此,PHD2已成为促进血管生成和组织损伤修复的一个潜在靶点。鉴于目前PHDs抑制剂缺乏特异性和靶向性,会产生大量的毒副作用,因此如何获得高效特异抑制PHD2活性的抑制剂备受关注。由于抗体具有高特异性和高亲和性作用特点,近年来备受关注。随着抗体工程技术的发展,派生出来的胞内抗体技术,通过对抗体分子的适当修饰,实现细胞内重要靶分子的表型敲除。为此,本研究利用胞内抗体技术制备了一种在细胞内靶向失活PHD2的胞内单链抗体,并对其生物学活性和在APAP肝损伤中的作用进行研究。课题组前期研究中纯化了人源PHD2蛋白,以此蛋白为抗原,通过噬菌体库筛选的方法获得了抗PHD2单链抗体(scFv),并且通过可溶性表达、纯化及ELISA分析,发现此scFv能够特异性结合重组PHD2。本研究为了靶向失活细胞内的PHD2,以抗PHD2的scFv基因为模板,用内质网(ER)滞留信号序列修饰,从而制备了内质网滞留型的抗PHD2胞内抗体(ER-INP),检测此胞内抗体是否会在细胞中成功表达,并对其活性进行表征,然后探讨了ER-INP在小鼠APAP诱导的急性肝损伤中的作用和可能的机制。取得如下结果:一、成功构建了内质网滞留型的抗PHD2胞内抗体(ER-INP)。以抗PHD2人源单链抗体scFv基因为模板,通过PCR引入滞留于内质网的细胞内定位信号和E-tag序列,成功制备内质网滞留型抗PHD2胞内抗体基因ER-INP,并将其克隆入真核表达载体中构建重组人ER-INP真核表达载体pER-INP。将pER-INP转染进细胞中,RT-PCR、免疫荧光和Western blot实验分析结果表明,引入内质网定位信号和E-tag序列的抗PHD2胞内抗体基因能够在细胞中有效表达和实现目标蛋白的内质网定位。二、抗PHD2胞内抗体特异性结合细胞内PHD2并抑制其脯氨酰羟化酶活性。将pER-INP转染进细胞中,免疫共沉淀实验、Western blot和免疫荧光实验分析抗PHD2胞内抗体的作用效能。结果表明,细胞内表达的抗PHD2胞内抗体ER-INP能够识别并结合细胞内的PHD2蛋白,抑制PHD2脯氨酰羟化酶活性,即抑制其羟化HIF-1α的Pro564和Pro402的活性,明显上调HIF-1α的蛋白水平。三、抗PHD2胞内抗体在体外和体内均显示出明显的促血管生成活性。为了检测ER-INP在体外和体内是否具有促血管生成活性,分别采用划痕实验检测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的迁移能力,3D培养模型来检测HUVEC的成管能力,利用鸡胚绒毛尿囊膜(CAMs)模型来检测其体内血管生成情况。通过实时定量PCR、Western blot和ELISA等实验方法分析HIF-1下游促血管生成相关靶基因的表达。实验结果表明ER-INP的表达显着促进了HUVEC的迁移和管状形成能力,并增强了鸡胚绒毛尿囊膜的血管生成能力。此外,实时定量PCR检测结果表明ER-INP促进了HIF-1下游促血管生成相关靶基因VEGF、ANGPTL-2、MMP-2和MMP-13等的表达,而且Western blot和ELISA结果表明ER-INP显着提高VEGF、MMP-2和MMP-13等促血管生成因子的蛋白水平。四、抗PHD2胞内抗体保护APAP诱导的急性肝损伤。将带有GFP的对照质粒尾静脉注射入小鼠体内,发现从注射后的第1天到第3天可以检测到该蛋白的表达,第3天在肝脏中的表达达到最高水平,由此推测该表达载体携带的ER-INP基因尾静脉注射入小鼠体内后可能主要在肝脏中表达,并在第3天达到最高水平;和对照组相比,正常小鼠尾静脉注射表达ER-INP的质粒不影响肝脏的组织形态学以及小鼠血清谷丙转氨酶(alanine transaminase,ALT)和谷草转氨酶(aspartate transaminase,AST)水平,总之ER-INP不损害小鼠肝脏,并且ER-INP可以在小鼠肝脏中成功表达;小鼠腹腔注射250 mg/kg剂量的APAP溶液,于注射后24 h,48 h和72 h处死小鼠,发现24 h达到肝损伤的高峰期,表现为ALT和AST水平显着升高以及肝脏小叶中央区出现明显的坏死,而尾静脉注射表达靶向PHD2胞内抗体ER-INP质粒预处理48 h后再给予APAP,可显着抑制APAP引起的血清ALT和AST的升高以及肝小叶中央区的坏死也明显改善。五、ER-INP对APAP诱导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机制。一方面,ER-INP预处理的APAP肝损伤小鼠肝组织出现了明显促血管生成效应,表现为免疫组化结果显示肝脏中血管新生标志分子CD31表达明显上调,同时具有促血管生成作用的HIF-1α水平显着上调,Western blot和ELISA结果显示HIF-1下游与血管生成密切相关的VEGF和MMP-2的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上调,实时定量PCR结果显示HIF-1下游与血管生成密切相关的VEGF、ANGPTL-2和MMP-2的基因转录水平明显上调;另一方面,ER-INP预处理有利于维持APAP肝损伤小鼠肝组织的氧化还原稳态,表现为ER-INP预处理显着抑制肝脏氧化应激标志分子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的水平,Western blot结果显示ER-INP预处理显着抑制了内质网应激标志分子葡萄糖调节蛋白78(Glucose regulated protein 78,GRP78)水平的升高,然而显着增强抗氧化酶即过氧化物氧化还原酶4(peroxiredoxin 4,PRDX4)的活性和显着抑制抗氧化分子即谷胱甘肽(L-glutathione,GSH)的消耗。总之,ER-INP可能通过促进血管生成和维持氧化还原稳态来保护APAP诱导的急性肝损伤。综上所述,成功制备在细胞内特异性结合PHD2的胞内抗体ER-INP,靶向PHD2的胞内抗体能够在体内外抑制PHD2活性,提高HIF-1α的稳定性,促进HIF-1下游靶基因的转录激活,可能通过促进血管生成和维持氧化还原稳态来保护APAP诱导的肝损伤,这为组织损伤和局部缺血性疾病的临床治疗开辟了新途径,为新药研发提供了新思路和实验依据。

郭志雄[7](2020)在《低氧环境对军曹鱼幼鱼生化指标、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及其转录组学分析》文中研究说明近些年来,由于在自然风和潮汐、水温、季节变化以及污水排放、海岸线开发等自然与人为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军曹鱼近海养殖的海域频繁出现周期性和连续性的低氧状况。而现阶段相对养殖密度较高的养殖海区更是加剧了低氧现象的频繁发生,直接影响到未来军曹鱼养殖业的健康发展。目前关于军曹鱼低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生理生化机制方面,关于军曹鱼对低氧适应的分子调节机制尚未见报道。鉴于此,本研究以军曹鱼幼鱼为实验材料,研究了急性低氧下对幼鱼肝脏代谢机能状态变化以及低氧-复氧下对军曹鱼血清生化指标变化、鳃及肝组织的损伤情况及肝脏转录组测序的比较分析,并采用c DNA末端快速扩增(RACE)和实时荧光定量PCR(RQ-PCR)技术,克隆军曹鱼低氧相关基因血红素加氧酶基因(Heme oxygenase,HO),探究低氧-复氧下HO基因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变化。研究结果如下:1、急性低氧对军曹鱼幼鱼肝脏代谢机能状态变化的影响。急性低氧胁迫后,军曹鱼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均降低,与胁迫前差异极显着;脂质过氧化物(LPO)活性、丙二醛(MDA)含量均升高,与胁迫前差异极显着;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稍有降低,且均与胁迫前无显着性差异。急性低氧胁迫后,军曹鱼肝糖原(LG)含量、ATP酶活性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与胁迫前差异极显着;军曹鱼肝脏乳酸脱氢酶(LDH)活性、丙酮酸激酶(PK)活性和已糖激酶(HK)活性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升高,与胁迫前差异极显着。2、低氧-复氧对军曹鱼幼鱼血清生化指标、鳃和肝组织结构的影响。低氧胁迫时,血清脂代谢酶的血清总胆固醇(TC)、血清肝功能相关指标的碱性磷酸酶(ALP)、血清总蛋白(TP)、血清白蛋白(ALB)和血清抗氧化酶SOD指标均呈下降趋势,与对照组无显着性差异,血清脂代谢酶的血清甘油三酯(TG)显着低于对照组;血清肝功能相关指标的谷丙转氨酶(ALT)和血清抗氧化酶CAT、MDA逐渐升高,与对照组无显着性差异,血清肝功能指标的谷草转氨酶(AST)显着高于对照组;复氧8h时,AST和CAT显着高于对照组,ALT和MDA显着低于对照组;复氧24h时,AST显着低于对照组;复氧48h时,ALT、MDA和AST显着低于对照组,其余指标与对照组无显着差异。低氧处理后,鳃小片血管收缩并出现轻微弯曲,鳃小片中的红细胞(BC)数量增加,鳃小片基底部的黏液细胞(MC)和线粒体丰富细胞(MRC)数量增多,肝组织出现无序和空泡。低氧后复氧处理条件下,幼鱼鳃组织和肝组织随复氧处理时间恢复到了正常水平。3、军曹鱼幼鱼低氧肝脏转录组学分析。对军曹幼鱼肝脏低氧-复氧的转录组测序分析后分别得到100,743,276,600条和335,810,922条转录本,组装得到118176条unigenes序列,总数据量达到74,119,587 bp,平均长度为1921 bp。对ungenes进行五大数据库功能注释,发现注释最多的是NR数据库(62142,约占52.58%),注释最少的是GO数据库(23108,约占19.55%)。对转录组进一步比较分析发现,在低氧胁迫组、复氧8h组、复氧24h组和复氧48h组分别有1689、651、236和1150个差异基因。将差异表达基因比对到GO数据库中,主要富集的基因与核糖体的结构成分、基质依赖细胞迁移、激素活性、氧化还原酶活性等GO功能条目有关。将差异表达基因比对到KEGG数据库中,共有43,054个差异表达基因富集到了212个包括PPAR信号通路、Ribosome信号通路、AMPK信号通路、HIF-1信号通路、脂肪酸代谢等KEGG通路中。通过各种代谢通路相互作用使幼鱼机体对氧变化下发生了转录水平的变化,调节细胞的其他功能,在应答低氧胁迫的同时也决定了军曹鱼幼鱼低氧的分子适应策略。4、军曹鱼低氧相关基因HO的克隆和表达分析。利用RACE技术克隆了军曹鱼HO基因的c DNA全长,长1639 bp,840bp的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ORF),对应279个氨基酸,5’端518bp,3’端281bp。系统进化分析结果显示,军曹鱼HO与尖吻鲈(Lates calcarifer)和高体鰤(Seriola dumerili)同源性最高,分别为92.80%和90.91%,聚为一支。R Q-PCR检测结果显示,军曹鱼HO在9种不同的组织里都存在表达,且以鳃的表达量最高。此外,肝脏中HO在低氧-复氧m RNA表达量均无显着变化。低氧胁迫后,鳃HO m RNA表达量增加,在复氧前后m RNA表达量增加再减少,然后维持保持较低的表达水平。综上所述,本研究以军曹鱼幼鱼为实验对象,一方面从生化和组织水平探讨了急性低氧胁迫对军曹幼鱼肝脏代谢机能状态变化和低氧胁迫及恢复处理对军曹幼鱼血清生化指标、鳃及肝组织结构的影响;另一方面从分子水平初步探讨了军曹幼鱼肝脏的转录组里低氧相关基因转录及转录调控规律和军曹鱼HO的基因结构及表达水平。以期阐释军曹鱼低氧适应的生物学过程和分子调节机制,为鱼类低氧适应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肖书生[8](2020)在《低氧胁迫对中华绒螯蟹幼蟹的生理影响及其营养改善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水产集约化养殖规模的快速发展和密度的不断提高,导致养殖水体溶解氧偏低(即低氧胁迫)的问题日益突出。低氧胁迫会影响水生动物的生长和生理机能,造成机体抗逆能力下降甚至死亡。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是我国的特有经济物种,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和科研价值。探究低氧胁迫对中华绒螯蟹的生理机能的不良影响,并寻求缓解的营养学方法就显得十分必要。本论文以中华绒螯蟹为研究对象,探究了短期低氧胁迫下幼蟹的糖、脂代谢相关生理指标、代谢酶和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基因的变化,初步评价了低氧胁迫对中华绒螯蟹的不良影响;研究了饲料中不同糖源和糖水平,以及添加红景天苷和黄芪多糖对幼蟹的生长性能和耐低氧能力的影响。研究结果补充了中华绒螯蟹等甲壳动物低氧胁迫生理的基础资料,还可为中华绒螯蟹养殖生产中采用有效的改善对策提供参考。主要研究结果和结论如下1.低氧胁迫对中华绒螯蟹幼蟹的糖、脂代谢指标的影响为探究低氧胁迫对中华绒螯蟹的糖、脂代谢指标的影响,将体重(4.0±0.21)g的幼蟹暴露于(2.0±0.2)mg/L低氧环境中,以溶解氧(7.0±0.2)mg/L为对照组(常氧组),每组设置三个重复,在试验处理的0 h、3 h、6 h、12 h、24 h、48 h和96 h,分别采集常氧组和低氧组幼蟹肝胰腺和血淋巴,测定了糖、脂代谢相关的代谢物,代谢酶活性以及基因的表达。实验结果表明,中华绒螯蟹幼蟹的12 h水体溶解氧半致死浓度为0.773 mg/L(95%置信区间:0.615-0.926 mg/L)。糖代谢指标显示,6 h低氧组血糖浓度显着高于常氧组(P<0.05),至24 h和48 h时则显着低于常氧组(P<0.05);3 h、6 h、12 h、24 h和48 h低氧组糖原含量显着低于常氧组(P<0.05);同时,3 h、6 h和24 h低氧组肝胰腺的丙酮酸含量显着高于常氧组(P<0.05);3 h、6h、12 h、24 h、48 h和96 h低氧组丙酮酸脱氢酶基因m RNA水平显着低于常氧组(P<0.05);3 h、12 h和24 h低氧组乳酸脱氢酶活性显着高于常氧组(P<0.05);3 h、6 h和24 h低氧组乳酸含量显着高于常氧组(P<0.05)。脂代谢指标结果显示,相同时间点常氧组和低氧组血淋巴甘油三酯含量无显着性差异(P>0.05);常氧和低氧下各时间点肝胰腺甘油三酯含量均显着低于0 h(P<0.05),3 h、6 h、12 h和24 h低氧组肝胰腺甘油三酯含量显着高于常氧组(P<0.05);6 h、12 h和24 h低氧组甘油三酯水解酶esIL基因m RNA水平显着低于常氧组(P<0.05);6 h和12 h低氧组甘油三酯水解酶esTGL2基因m RNA水平显着低于常氧组(P<0.05);HIF1α基因表达结果显示,3 h、6 h、12 h和24 h低氧组HIF1α基因m RNA水平显着高于常氧组(P<0.05)。以上结果提示,中华绒螯蟹幼蟹12 h的低氧半致死浓度为0.773mg/L。短时间(24 h)低氧胁迫能够上调幼蟹HIF1α基因的转录,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华绒螯蟹肝胰腺的糖、脂代谢模式,具体表现为糖酵解和无氧糖代谢增强,有氧糖代谢趋于减弱,脂分解代谢则受到抑制。随着胁迫时间的延长(超过24 h),机体的糖代谢会逐渐减弱,而脂分解代谢则会相应加强。2饲料中不同糖源和糖水平对幼蟹耐低氧能力的影响糖类是水生动物应对环境胁迫时所需能量的主要来源。本研究初步探讨了饲料中不同糖源和糖水平对中华绒螯蟹幼蟹耐受低氧能力的影响,试验选择了玉米淀粉和葡萄糖两种糖源,共设计了6组试验饲料,饲料中分别含15%(CS15%)、25%(CS25%)和35%(CS35%)三个水平玉米淀粉组,以及15%(GLU15%)、25%(GLU25%)和35%(GLU35%)三个水平葡萄糖组,饲喂体重1.18±0.03 g的幼蟹56 d,饲养8周后,对幼蟹的存活和生长情况进行统计和称重,然后每个处理组随机抽取6只幼蟹用密闭容器进行存活时间实验,以比较各组蟹的耐低氧能力;剩下的幼蟹用于24 h低氧(2.0±0.2mg/L)胁迫实验,比较不同饲料组对低氧耐受能力的影响差异。结果显示,投喂不同糖源和糖水平饲料8周后,同一添加水平下玉米淀粉组增重率(WG)、特定生长率(SGR)和肝胰腺指数(HSI)均显着高于葡萄糖组(P<0.05);玉米淀粉组中,CS25%组WG和SGR显着高于其他组(P<0.05);葡萄糖组中,GLU25%组WG和SGR显着高于其他组(P<0.05)。密闭容器存活时间(ST)的结果显示,同一添加水平下,葡萄糖组的ST显着高于玉米淀粉组(P<0.05);玉米淀粉组中,CS25%组ST显着高于其他组(P<0.05);葡萄糖组中,GLU25%组ST显着高于其他组(P<0.05)。耗氧率的测定结果显示,CS35%、GLU25%和GLU35%组低氧下耗氧率显着低于常氧组(P<0.05);GLU25%组低氧下耗氧率显着低于CS25%组和其他葡萄糖组(P<0.05)。对幼蟹肝胰腺糖、脂代谢指标分析的结果来看,常氧处理中,同一添加水平下葡萄糖组糖原含量显着高于玉米淀粉组(P<0.05),GLU25%组糖原、丙酮酸和乳酸含量显着高于CS25%、GLU15%和GLU35%组(P<0.05)。肝胰腺HIF1α基因表达结果显示,低氧处理后各组HIF1α基因m RNA水平均显着高于常氧处理组(P<0.05)。综上所述,同水平下玉米淀粉组相比葡萄糖组生长较好,两种糖源均在25%水平时对幼蟹生长最有利。相比于玉米淀粉,饲料中添加葡萄糖能够更好地提高中华绒螯蟹幼蟹的耐低氧胁迫能力,其中25%葡萄糖组效果最好。葡萄糖能提高幼蟹耐低氧胁迫能力,主要原因是前期饲养条件下机体提高了对饲料葡萄糖的利用能力,转化后以糖原的形式储存在肝胰腺中,为应对低氧胁迫提供了物质基础;同时,合适的糖源和糖水平,还可以降低耗氧率以应对低氧对存活的不利影响。3饲料中添加红景天苷对幼蟹耐低氧能力的影响红景天苷是常见抗缺氧药物的主要成份,为探究饲料中添加红景天苷对中华绒螯蟹幼蟹耐低氧能力的影响,本研究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了300mg/kg(S300)、600 mg/kg(S600)和900 mg/kg(S900)红景天苷,以基础饲料为对照,共计4种实验饲料。投喂体重为0.23±0.01 g的幼蟹8周,随后进行了24 h的低氧(2.0±0.2 mg/L)胁迫试验。8周生长试验结果显示,S300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显着高于其他组(P<0.05),相应地饲料系数显着低于其他组(P<0.05)。低氧胁迫下,S300组血蓝蛋白浓度显着高于其他组(P<0.05)。耗氧率的测定结果显示常氧下红景天苷添加组耗氧率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低氧下S300组和S900组耗氧率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肝胰腺糖脂代谢指标显示,常氧下,S300组糖原含量显着高于其他组(P<0.05);低氧下,S300组糖原含量显着高于其他组(P<0.05),红景天苷各添加组的乳酸含量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常氧下,各组甘油三酯含量无显着性差异(P>0.05),低氧下,S300组甘油三酯含量显着低于对照组和S900组(P<0.05),肉毒碱棕榈酰转移酶1(CPT1)基因m RNA水平显着高于其他组(P<0.05)。抗氧化能力的分析结果,无论常氧还是低氧条件下,红景天苷添加组丙二醛(MDA)均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S300组和S600组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HIF1α基因表达结果显示,低氧下S300组和S600组HIF1α基因m RNA水平显着高于对照组和S900组(P<0.05)。综上,饲料中添加300 mg/kg红景天苷能促进中华绒螯蟹生长并提高中华绒螯蟹耐低氧能力。红景天苷可通过提高HIF1α基因m RNA水平和血蓝蛋白含量,降低机体的耗氧率,改善糖、脂代谢的供能效率,以提高动物的抗氧化和耐低氧的能力。4饲料中添加黄芪多糖对幼蟹耐低氧能力的影响黄芪多糖也是抗缺氧药物的有效成份。为探究饲料中添加黄芪多糖对中华绒螯蟹幼蟹耐低氧能力的影响,本研究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了150 mg/kg(A150),300 mg/kg(A300)和600 mg/kg(A600)黄芪多糖,以基础饲料为对照,共计4种实验饲料。投喂体重为0.23±0.01 g的幼蟹8周,随后进行了24 h的低氧(2.0±0.2 mg/L)胁迫试验。8周生长试验结果显示,A600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显着高于其他组(P<0.05),饲料系数显着低于其他组(P<0.05)。耗氧率的分析结果,常氧下各黄芪多糖添加组的耗氧率均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低氧下A150组和A600组耗氧率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抗氧化能力方面,无论是常氧还是低氧条件下,黄芪多糖添加组MDA含量均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SOD活性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低氧下A600组GSH-PX活性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从非特异免疫指标来看,常氧处理和低氧处理对比结果显示,对照组低氧下总血细胞数(THC)、碱性磷酸酶(AKP)和酸性磷酸酶(ACP)活性均显着低于常氧(P<0.05);低氧下,黄芪多糖各添加组THC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A600组AKP活性和ACP活性均显着高于对应常氧组以及低氧下其他组(P<0.05)。HIF1α基因表达结果显示,低氧下,黄芪多糖各添加组HIF1α基因m RNA水平均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综上,饲料中添加600 mg/kg黄芪多糖能促进中华绒螯蟹生长并提高中华绒螯蟹耐低氧能力。黄芪多糖主要通过降低HIF1α基因m RNA水平和耗氧率,调节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力和抗氧化酶活力,来提高动物对低氧胁迫的耐受能力。

赵羽[9](2020)在《急、慢性缺氧大鼠肾脏病理改变及其对HIF-1α、ET-1表达的影响》文中提出研究目的:观察大鼠在急慢性缺氧环境下肾脏组织肾小球、肾小管及间质的病理学改变;测定肾脏组织及血清HIF-1α、ET-1的表达情况,明确其在急慢性缺氧环境下大鼠肾脏损害中的重要作用。研究方案:雄性SD大鼠36只,随机分为对照组(25℃室温常氧,6只)、低氧组(25℃室温、低压氧舱中,设置氧含量为10%,低氧暴露,30只),低氧组饲养于模拟高原5000m的青海大学高原医学中心低压氧舱。饲养到1天、3天、7天、14天、28天分别用10%的水合氯醛按5mg/kg腹腔注射麻醉动物,放血处死6只动物;采集血清及肾脏组织。肾脏病理检查:HE染色,光镜下观察。ELISA法测定血清HIF-1α、ET-1水平及测定血清肾功能相关指标;Westernblot法测定肾脏组织中HIF-1α、ET-1蛋白表达量。尿液分析仪分析尿常规,用血液细胞自动分析仪测定血常规。结果:1.病理切片光镜下可见1天组大白鼠肾小管上皮细胞轻度水肿,管腔隙较宽,肾小球及肾小囊结构完整、清晰,肾小球毛细血管袢结构清晰。3天、7天、14天、28天组肾小管上皮水肿逐渐加重,管腔隙逐渐变窄,肾小球及肾小囊结构逐渐模糊,肾间质逐渐有淋巴细胞等炎症细胞浸润,肾血管内红细胞逐渐增多。2.常氧组和低氧处理组的HB/RBC/HCT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其中低氧3天/7天/14天/28天的HB/RBC/HCT均明显高于常氧组,p<0.05。3.常氧组和低氧处理组的GLU/尿微量白蛋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常氧组和低氧处理组的BUN/CRE/UA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其中低氧3天/7天/14天/21天的BUN均明显高于常氧组,p<0.05;低氧14天/21天的CRE明显高于常氧组,p<0.05;UA数据整体有统计学意义,但和常氧组相比较,差异无明显意义。4.对大鼠的血清HIF-1α、ET-1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可以得出:常氧组和低氧组的HIF-1α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仅低氧14天组与常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低氧14天组明显升高。其余各组与常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ET-1整体未发现显着差异,低氧组各组和常氧组对比也没有发现显着差异性。5、Western blot法测定肾脏组织中HIF-1α,低氧组各组和常氧组对比无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ET-1蛋白表达量显示随着缺氧时间延长逐渐升高趋势。结论:1.随着缺氧时间延长,肾脏病理改变显示肾小球及肾小管结构损伤逐渐加重。2.随着缺氧时间延长,血常规中,HB、RBC、HCT较常氧组升高。3.BUN和CRE上呈现显着性差异,并且随着缺氧时间延长,BUN和CRE呈现明显升高,提示有大鼠的肾功能受损。4.血清HIF-1α随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升高,第14天达到高峰,后逐渐下降,血清ET-1浓度观察前后无变化。5.用Western blot法测定肾脏组织中HIF-1α蛋白表达可见随着缺氧时间延长,HIF-1α在肾脏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没有血清HIF浓度表达明显。而Western blot法测定肾脏组织ET-1蛋白表达优于血清ET-1浓度的测定。

李欣[10](2020)在《基因治疗制剂TPKH和TPIN的初步安全性评价及其免疫作用探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1)通过BALB/c小鼠急性毒性实验、一般药理学实验、基因表达蛋白分布实验,Wistar大鼠长期毒性实验,初步评价携带KGF和HIF-1ɑ双基因的减毒沙门氏菌TPKH以及携带NK4和IL-2双基因的减毒沙门氏菌TPIN的安全性。(2)探讨携带双基因的减毒沙门氏菌TPKH及TPIN对小鼠细胞免疫和小肠黏膜免疫的影响。方法(1)TPKH及TPIN小鼠急性毒性实验。不同剂量(1.0×108、1.0×109、1.0×1010cfu/0.1mL·只)TPKH或TPIN灌胃后观察对小鼠精神状态、体重的影响;灌胃后第14天进行血常规、肝功肾功指标及脏器指数的检测,并取对照组和高剂量灌胃组小鼠(1.0×1010cfu/0.1mL·只)心、肝、脾、肺、肾及胃肠组织,制作病理切片,观察各脏器组织形态。(2)TPKH及TPIN一般药理学实验。不同剂量(1.0×107、1.0×108、1.0×109cfu/0.1mL·只)TPKH或TPIN灌胃后观察对小鼠一般行为、自发活动以及协调运动的影响。(3)TPKH及TPIN基因表达蛋白分布实验。对照组小鼠用0.1mL10%NaHCO3灌胃,实验组小鼠用1.0×1010cfu/0.1mL·只TPKH或TPIN灌胃,分别于灌胃后0、12、24、48、72、96小时各取小鼠4只,取心、肝、脾、肺、肾、胃、小肠、肌肉、脑组织并制备成匀浆液,通过ELISA检测TPKH灌胃后各组织中KGF、HIF-1α蛋白以及TPIN灌胃后各组织中HGF(NK4为HGF的拮抗剂)、IL-2蛋白的表达水平。(4)TPKH及TPIN大鼠长期毒性实验。对照组用0.5mL10%NaHCO3灌胃,实验组不同剂量(1.0×107、1.0×1010cfu/0.5mL·只)TPKH或TPIN灌胃,每周灌胃2次,连续灌胃7周。分别于末次灌胃后的第1天、4周、8周、12周、16周各取大鼠4只进行血常规、血清生化指标、凝血四项、脏器指数的检测,并取末次灌胃后第12周对照组和高剂量灌胃组(1.0×1010cfu/0.5mL·只)大鼠心、肝、脾、肺、肾及胃肠组织,制作病理切片,观察各脏器组织形态,此外,取末次灌胃后的第1天对照组、第1天高剂量组、第4周高剂量组粪便标本进行16s rRNA测序。(5)TPKH及TPIN小鼠细胞免疫实验,对照组用0.1mL10%NaHCO3灌胃,实验组分别用1.0×109cfu/0.1mL·只TPKH或TPIN灌胃,每周灌胃2次,灌胃4周,于末次灌胃后1周,收集全血,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抗凝全血中CD3+T、CD3+CD4+T、CD3+CD8+T水平;肠黏膜免疫实验中,对照组用0.1mL10%NaHCO3灌胃,实验组用1.0×109cfu/0.1mL·只TPKH或TPIN灌胃,共灌胃2次,间隔7天,于第二次灌胃后第14天取小鼠12只,取小肠派伊尔结(PP结)和肠系膜淋巴结,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B细胞活化转录因子(GATA3、PAX5)的表达情况,第28天取小鼠12只,取小肠黏膜,用ELISA检测小肠黏膜中IgA表达量。结果(1)急性毒性实验期间各组小鼠精神状态良好,体重差异不显着(P>0.05),各组小鼠的血常规、肝功肾功指标及脏器指数差异均不显着(P>0.05);病理切片结果显示,高剂量组的心脏、肝脏等脏器组织均无病理性改变。(2)一般药理学实验结果显示,各剂量组TPKH或TPIN对小鼠一般行为均无明显影响,对小鼠自发活动、协调运动无明显影响(P>0.05)。(3)基因表达蛋白分布实验中,ELISA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TPKH在灌胃后12、24、48、72、96小时,KGF、HIF-1ɑ蛋白在胃肠组织中能够显着表达(P<0.05或P<0.01),TPIN在灌胃后12、24、48、72、96小时,HGF、IL-2蛋白在胃肠组织中能够显着表达(P<0.05或P<0.01),而在心脏、肝脏等其他组织中各目的蛋白的表达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不显着(P>0.05)。(4)长期毒性实验中,末次灌胃后的观察期内,各组大鼠均无明显的中毒反应及死亡情况;各剂量组大鼠体重均正常增长,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不显着(P>0.05);各剂量组血常规、凝血四项、脏器指数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不显着(P>0.05),血清生化指标除末次灌胃后的第1天ALP检测值与对照组比较有差异(P<0.05或P<0.01)外,其余检测指标各剂量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不显着(P>0.05);末次灌胃后第12周病理切片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高剂量组心脏、肝脏等脏器组织均无明显的病理性改变;还发现TPKH灌胃后,能提高肠道益生菌的丰度,对肠道菌群产生有利的影响,TPIN灌胃后,对肠道菌群有一定的影响,但随着时间延长,影响均逐渐减弱。(5)细胞免疫实验中,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TPKH、TPIN灌胃组均可促进CD3+T、CD3+CD4+T细胞的活化增殖(P<0.05或P<0.01),提高CD3+CD4+/CD3+CD8+比值(P<0.05);肠黏膜免疫实验中,qRT-PCR结果显示TPKH或TPIN灌胃后均能够促进GATA3及PAX5的表达(P<0.05或P<0.01),ELISA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TPKH、TPIN灌胃组小肠黏膜IgA表达量显着增加(P<0.01)。结论(1)初步观察到TPKH及TPIN在动物实验中是安全的,未发现有明显毒性作用。(2)TPKH及TPIN能够促进小鼠细胞免疫,还可以增强小鼠的小肠黏膜免疫。

二、低氧对大鼠肝肾组织内红细胞生成素和低氧诱导因子-1α基因表达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低氧对大鼠肝肾组织内红细胞生成素和低氧诱导因子-1α基因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不同低氧时间下大鼠血清和肾脏HIF-1α、EPO表达及肾功能的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主要缩略词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实验标本及研究指标
        2.2.1 标本的采集
        2.2.2 实验指标及测定方法
    2.3 实验器材
        2.3.1 主要实验仪器
        2.3.2 主要试剂盒
        2.3.3 主要实验试剂
        2.3.4 其它主要实验用品
    2.4 主要实验方法及原理
        2.4.1 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
        2.4.2 免疫组化法(IHC法)
    2.5 统计学方法
    2.6 技术路线图
第三章 结果
    3.1 不同时间点对照组、低氧组大鼠RBC、Hb结果对比
    3.2 不同时间点对照组、低氧组大鼠BUN、Cr、UA结果对比
    3.3 大鼠血清中HIF-1α、EPO结果对比及低氧下指标相关性
        3.3.1 不同时间点对照组、低氧组大鼠血清中HIF-1α、EPO结果对比
        3.3.2 低氧下血清中HIF-1α、EPO与 BUN、Cr、UA、RBC、Hb相关性
    3.4 大鼠肾脏组织结果对比及低氧下指标相关性
        3.4.1 对照组及不同时间点低氧组肾脏组织病理结果
        3.4.2 对照组及不同时间点低氧组肾脏组织中EPO免疫组化结果
        3.4.3 对照组及不同时间点低氧组肾脏组织中HIF-1α免疫组化结果
        3.4.4 不同时间点对照组、低氧组大鼠肾脏组织中HIF-1α、EPO结果对比
        3.4.5 低氧下大鼠肾脏组织中 HIF-1α、EPO分别于血清中 HIF-1a、EPO、BUN、Cr、UA、RBC、Hb相关性
第四章 讨论
    4.1 不同低氧时间下RBC、Hb呈上升趋势
    4.2 不同低氧时间下BUN、Cr、UA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
    4.3 不同低氧时间下血清中及肾脏组织中HIF-1α呈上升的趋势
    4.4 不同低氧时间下肾脏组织中EPO水平呈上升趋势,血清中EPO变化不明显
    4.5 低氧下大鼠血常规、肾功能及血清中和肾脏组织中 HIF-1α、EPO相关性分析
    4.6 进一步展望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综述 缺氧诱导因子在肾脏损伤和修复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2)AMPK在低氧训练干预骨骼肌线粒体更新及微循环变化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文献综述
    1 运动与微循环的关系
        1.1 运动训练提高组织微循环机能
        1.2 低氧训练可提高组织微循环机能
    2 运动与线粒体更新(线粒体合成、线粒体自噬)的关系
        2.1 线粒体合成、线粒体自噬的关系
        2.2 运动增强肌线粒体合成的分子机制
        2.3 运动增强线粒体自噬的分子机制
    3 AMPK对骨骼肌线粒体合成与线粒体自噬的控制
        3.1 AMPK对骨骼肌线粒体合成的控制
        3.2 AMPK对骨骼肌线粒体自噬的控制
    4 骨骼肌线粒体合成与线粒体自噬与氧利用的关系
    5 问题与假设
第一部分 低氧训练提高骨骼肌AMPK活力、线粒体更新及微循环功能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分组及干预
        1.2 微循环功能测定
        1.3 Western blot蛋白定量
        1.4 能量代谢水平测定
        1.5 免疫组织化学材料与方法
        1.6 透射电镜观察材料与方法
        1.7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低氧训练干预体重的变化
        2.2 低氧训练干预微循环功能的结果
        2.3 低氧训练干预AMPK控制下骨骼肌线粒体合成及自噬的结果
        2.4 低氧训练后骨骼肌能量代谢水平对比
        2.5 低氧训练后骨骼肌免疫组织化学结果
        2.6 低氧训练后骨骼肌透射电镜观察结果
    3 讨论
        3.1 低氧训练干预体重的变化
        3.2 低氧训练干预微循环功能的变化
        3.3 低氧训练对AMPK控制下骨骼肌线粒体合成及自噬的影响
        3.4 低氧训练对骨骼肌氧化磷酸化途径能量代谢的影响
        3.5 低氧训练对骨骼肌CD31及VEGF组织学表达的影响
        3.6 低氧训练对骨骼肌线粒体形态及分布的影响
    4 小结
第二部分 AMPK激活及低氧训练干预骨骼肌线粒体更新及微循环特征类似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分组及干预
        1.2 微循环功能测定
        1.3 Western blot蛋白定量
        1.4 能量代谢水平测定
        1.5 免疫组织化学及HE染色材料与方法
        1.6 透射电镜观察材料与方法
        1.7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AMPK激活及低氧训练干预体重的变化
        2.2 AMPK激活及低氧训练干预微循环功能的结果
        2.3 AMPK激活及低氧训练干预骨骼肌线粒体自噬及合成的结果
        2.4 AMPK激活及低氧训练干预后骨骼肌能量代谢水平变化
        2.5 AMPK激活及低氧训练干预后骨骼肌组织学检测结果
        2.6 AMPK激活及低氧训练干预后骨骼肌透射电镜观察结果
    3 讨论
        3.1 AMPK激活及低氧训练干预后体重的变化
        3.2 AMPK激活及低氧训练对骨骼肌线粒体合成及自噬的影响
        3.3 AMPK激活及低氧训练对肌肉氧化磷酸化途径能量代谢的影响
        3.4 AMPK激活及低氧训练对血管生成、微循环功能的影响
        3.5 AMPK激活及低氧训练对骨骼肌线粒体形态及分布的影响
    4 小结
第三部分 AMPKα2 敲除抑制低氧训练干预骨骼肌线粒体更新及微循环功能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分组及干预
        1.2 AMPKα2 基因敲除小鼠制备
        1.3 微循环功能测定
        1.4 Western blot蛋白定量
        1.5 能量代谢水平测定
        1.6 免疫组织化学材料与方法
        1.7 透射电镜观察材料与方法
        1.8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小鼠肌肉AMPKα2 敲除结果
        2.2 AMPKα2 敲除及低氧训练干预后小鼠体重变化
        2.3 AMPKα2 敲除及低氧训练干预后微循环功能的变化
        2.4 AMPKα2 敲除及低氧训练干预骨骼肌线粒体合成及自噬的结果
        2.5 AMPKα2 敲除及低氧训练后骨骼肌能量代谢水平变化
        2.6 AMPKα2 敲除及低氧训练干预后免疫组织化学结果
        2.7 AMPKα2 敲除及低氧训练干预后骨骼肌透射电镜观察结果
    3 讨论
        3.1 AMPKα2 敲除及低氧训练对体重的影响
        3.2 AMPKα2 敲除及低氧训练对骨骼肌线粒体合成及自噬的影响
        3.3 AMPKα2 敲除及低氧训练对腓肠肌能量代谢的影响
        3.4 AMPKα2 敲除及低氧训练对微循环功能、血管生成的影响
    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件:伦理审批表
攻读博士学位科研成果
致谢

(3)速效救心丸抗心肌缺血的作用与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第1章 绪论
    1.1 速效救心丸改善心脑血管疾病的实验与临床研究
        1.1.1 速效救心丸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
        1.1.2 速效救心丸对冠心病的影响
        1.1.3 速效救心丸对脑缺血的影响
        1.1.4 川芎嗪与冰片的药物相互作用
    1.2 HIF信号通路
    1.3 选题依据与研究内容
        1.3.1 选题依据
        1.3.2 研究内容
第2章 速效救心丸对心肌缺血大鼠的预防作用与机制
    2.1 前言
    2.2 实验材料
        2.2.1 实验试剂与药品
        2.2.2 实验仪器
        2.2.3 实验动物与饲养条件
        2.2.4 饲料
    2.3 实验方法
        2.3.1 实验相关试剂的配制
        2.3.2 心肌缺血动物造模与分组给药
        2.3.3 心脏切片的HE染色
        2.3.4 血清生化指标检测方法
        2.3.5 心肌样品处理方法
        2.3.6 蛋白印迹检测法
        2.3.7 数据统计分析
    2.4 实验结果
        2.4.1 速效救心丸对心肌缺血大鼠心肌组织病理变化的影响
        2.4.2 速效救心丸对心肌缺血大鼠血清关键指标的影响
        2.4.3 速效救心丸对心肌缺血大鼠心肌关键蛋白表达的影响
    2.5 讨论
第3章 冰片对大鼠心肌缺血损伤相关调控蛋白表达的影响
    3.1 前言
    3.2 实验材料
        3.2.1 实验试剂与药品
        3.2.2 实验仪器
        3.2.3 实验动物与饲养条件
        3.2.4 饲料
    3.3 实验方法
        3.3.1 实验相关试剂的配制
        3.3.2 速效救心丸中冰片的含量测定方法
        3.3.3 心肌缺血动物造模与分组给药
        3.3.4 心脏切片的HE染色
        3.3.5 血清生化指标检测方法
        3.3.6 心肌样品处理方法
        3.3.7 蛋白印迹检测法
        3.3.8 数据统计分析
    3.4 实验结果
        3.4.1 速效救心丸中冰片含量的测定与给药剂量的确定
        3.4.2 冰片对心肌缺血大鼠心肌组织病理变化的影响
        3.4.3 冰片对心肌缺血大鼠血清关键指标的影响
        3.4.4 冰片对心肌缺血大鼠心肌关键蛋白表达的影响
    3.5 讨论
第4章 冰片对大鼠肝肾转运体表达的影响
    4.1 前言
    4.2 实验材料
        4.2.1 实验试剂与药品
        4.2.2 实验仪器
        4.2.3 实验动物与饲养条件
    4.3 实验方法
        4.3.1 实验相关试剂的配置
        4.3.2 动物分组与给药处理
        4.3.3 肝肾转运体MRNA表达的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检测
        4.3.4 转运体蛋白表达的WESTERN BLOT检测
        4.3.5 数据统计分析
    4.4 实验结果
        4.4.1 冰片对肝肾转运体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
        4.4.2 冰片对肝脏转运体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
    4.5 讨论
第5章 论文总结
    5.1 论文的主要研究结果
    5.2 论文的主要创新性发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白藜芦醇对高原红细胞增多症的调控作用及分子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白藜芦醇对小鼠耐缺氧能力的调控作用
    1.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主要试剂
        1.1.2 主要仪器
        1.1.3 实验动物
        1.2 方法
        1.2.1 实验方案
        1.2.2 生化指标测定
        1.2.3 统计学处理
    2.结果
        2.1 体质量和摄食量的变化情况
        2.2 白藜芦醇对常压密闭小鼠耐缺氧生存时间的影响
        2.3 白藜芦醇对常压密闭小鼠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2.3.1 白藜芦醇对常压密闭小鼠血清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2.3.2 白藜芦醇对常压密闭小鼠肝脏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2.3.3 白藜芦醇对常压密闭小鼠肺组织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3.讨论
    4.小结
第二章 白藜芦醇对HAPC模型大鼠的干预研究
    1.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实验动物
        1.3 实验方案
        1.3.1 动物分组及处理
        1.3.2 体重及血红蛋白动态检测
        1.3.3 体循环压力和心率测定
        1.3.4 右心室压、心脏功能及心电图测定
        1.3.5 实验大鼠心脏指数、右室指数的测定
        1.3.6 血细胞和生化检测
        1.3.7 红细胞变形和聚积指数测定
        1.3.8 血浆粘度和全血粘度测定
        1.3.9 低氧环境中大鼠摄氧量的测定
        1.4 统计学处理
    2.结果
        2.1 HAPC 大鼠减压低氧模型建立
        2.1.1 减压低氧对大鼠体质量的影响
        2.1.2 减压低氧对大鼠血红蛋白含量的影响
        2.2 白藜芦醇对HAPC模型大鼠的干预研究
        2.2.1 Res对HAPC模型大鼠体质量变化的影响
        2.2.2 白藜芦醇对HAPC大鼠血红蛋白含量变化的影响
        2.2.3 Res对HAPC模型大鼠血细胞指数的影响
        2.2.4 Res对HAPC大鼠血液粘度的影响
        2.2.5 Res对HAPCA模型大鼠的体循环压力和心率的影响
        2.2.6 Res对HAPC模型大鼠心脏指数、左心室指数的影响
        2.2.7 Res对HAPC模型大鼠心脏功能的影响
        2.2.8 白藜芦醇对HAPC大鼠心电图的影响
        2.2.9 低氧及Res对 HAPC大鼠肝功能、肾功能、血糖和血脂的影响
        2.2.10 白藜芦醇对HAPC大鼠的低氧反应检测结果的影响
    3.讨论
    4.小结
第三章 白藜芦醇对HAPC大鼠抗氧化及免疫功能的影响
    1.材料与方法
        1.1 主要试剂
        1.2 主要仪器
        1.3 实验动物
        1.4 实验方法
    2.实验结果
        2.1 白藜芦醇对HAPC大鼠血清抗氧化力的影响
        2.2 白藜芦醇对HAPC大鼠肝脏抗氧化力的影响
        2.3 白藜芦醇对HAPC大鼠肺抗氧化力的影响
        2.4 白藜芦醇对HAPC大鼠心肌抗氧化力的影响
        2.5 白藜芦醇对HAPC大鼠血清TNF-α、IL-1β及IL-6 的影响
        2.6 Res对高原红细胞增多症大鼠血清内毒素水平的影响
        2.7 白藜芦醇对HAPC大鼠外周血中T细胞亚群中CD3+、CD4+、CD8+占比的影响
    3.讨论
    4.小结
第四章 白藜芦醇对HAPC大鼠血清蛋白质组的分析研究
    1.材料与方法
        1.1 主要仪器
        1.2 实验动物
        1.3 实验方法
        1.4 蛋白质组学分析
        1.4.1 label-free实验原理
        1.4.2 label-free实验流程
        1.5 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血清中差异蛋白的表达
        1.5.1 Hbb蛋白表达
        1.5.2 Ywhae蛋白表达
        1.5.3 Hsf1蛋白表达
        1.5.4 Vwf蛋白表达
        1.5.5 Serpinc1 蛋白表达
        1.5.6 f9蛋白表达
    2.实验结果
        2.1 蛋白质表达差异分析
        2.2 各样品间比较的显着差异蛋白火山图
        2.3 差异表达蛋白聚类分析
        2.4 差异表达蛋白质功能富集分析
        2.5 差异表达蛋白KEGG通路富集分析
        2.6 差异表达蛋白相互作用网络分析
        2.7 低氧干预对大鼠体质量和血红蛋白含量的影响
        2.8 白藜芦醇干预对HAPC大鼠血清蛋白质组的影响
        2.9 白藜芦醇与缺氧对HAPC大鼠血清蛋白质组聚类分析的影响
        2.10 白藜芦醇与缺氧对关键蛋白质表达Wb图谱的影响
    3.讨论
    4.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主要简历
致谢

(5)Ngb和HIF-1α在牦牛与黄牛不同脑组织表达与分布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主要缩略词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1 研究背景概述
        1.1 高原动物的生理特征
        1.2 脑与缺氧之间的联系
        1.3 牦牛适应高原环境的探究
    2 脑红蛋白研究进展
        2.1 脑红蛋白概述
        2.2 脑红蛋白结构特点
        2.3 脑红蛋白在脑组织中的分布特征
        2.4 脑红蛋白对脑组织的生物学意义
    3 缺氧诱导因子-1研究进展
        3.1 缺氧诱导因子-1概述
        3.2 缺氧诱导因子-1结构特点
        3.3 缺氧诱导因子-1生理功能
        3.4 缺氧诱导因子-1与脑红蛋白之间的联系
    4 哺乳动物脑组织分区及其主要功能的研究进展
        4.1 哺乳动物脑组织分区概述
        4.2 脑组织各区域功能特征
    5 本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实验一 Ngb和 HIF-1α在牦牛与黄牛端脑不同区域表达与分布的比较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试验动物
        1.1.2 主要试剂
        1.2 方法
        1.2.1 牦牛与黄牛端脑不同区域Ngb和 HIF-1αmRNA qRT-PCR检测
        1.2.2 牦牛与黄牛端脑不同区域Ngb和 HIF-1α蛋白Western blot检测
        1.2.3 Ngb和 HIF-1α蛋白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定位
        1.2.4 数据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Ngb mRNA和蛋白在牦牛与黄牛端脑不同区域的表达
        2.2 HIF-1αmRNA和蛋白在牦牛与黄牛端脑不同区域的表达
        2.3 Ngb和 HIF-1α蛋白在牦牛与黄牛端脑不同区域的定位
        3 讨论
        4 结论
    实验二 Ngb和 HIF-1α在牦牛与黄牛间脑不同区域表达与分布的比较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试验动物
        1.1.2 主要试剂
        1.2 方法
        1.2.1 牦牛与黄牛间脑不同区域Ngb和 HIF-1αmRNA qRT-PCR检测
        1.2.2 牦牛与黄牛间脑不同区域Ngb和 HIF-1α蛋白Western blot检测
        1.2.3 Ngb和 HIF-1α蛋白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定位
        1.2.4 数据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Ngb mRNA和蛋白在牦牛与黄牛间脑不同区域的表达
        2.2 HIF-1αmRNA和蛋白在牦牛与黄牛间脑不同区域的表达
        2.3 Ngb和 HIF-1α蛋白在牦牛与黄牛间脑不同区域的定位
        3 讨论
        4 结论
    实验三 Ngb和 HIF-1α在牦牛与黄牛菱脑不同区域表达与分布的比较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试验动物
        1.1.2 主要试剂
        1.2 方法
        1.2.1 牦牛与黄牛菱脑不同区域Ngb和 HIF-1αmRNA qRT-PCR检测
        1.2.2 牦牛与黄牛菱脑不同区域Ngb和 HIF-1α蛋白Western blot检测
        1.2.3 Ngb和 HIF-1α蛋白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定位
        1.2.4 数据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Ngb mRNA和蛋白在牦牛与黄牛菱脑不同区域的表达
        2.2 HIF-1αmRNA和蛋白在牦牛和黄牛菱脑不同区域的表达
        2.3 Ngb和 HIF-1α蛋白在牦牛与黄牛菱脑不同区域的定位
        3 讨论
        4 结论
全文结论
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6)靶向PHD2胞内抗体对对乙酰氨基酚诱导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对乙酰氨基酚诱导的急性肝损伤
        1.1.1 对乙酰氨基酚诱导的急性肝损伤现状
        1.1.2 对乙酰氨基酚诱导的急性肝损伤机制
    1.2 低氧诱导因子/脯氨酰羟化酶通路
        1.2.1 低氧诱导因子/脯氨酰羟化酶通路的发现
        1.2.2 氧平衡与低氧
        1.2.3 低氧诱导因子
        1.2.4 低氧诱导因子脯氨酰羟化酶
        1.2.5 靶向PHD抑制剂的应用
    1.3 胞内抗体
        1.3.1 胞内抗体的概述
        1.3.2 胞内抗体的分类
        1.3.3 胞内抗体的优势和应用
    1.4 本研究的立题目的和研究内容
第2章 靶向PHD2 胞内抗体的构建和活性表征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方法
    2.3 实验结果与分析
        2.3.1 成功制备靶向PHD2 胞内抗体ER-INP
        2.3.2 靶向PHD2 胞内抗体ER-INP在细胞中的表达及定位
        2.3.3 靶向PHD2 胞内抗体ER-INP的生物学活性
        2.3.4 靶向PHD2 胞内抗体ER-INP不影响细胞形态和生存率
    2.4 小结
第3章 靶向PHD2 胞内抗体体内和体外的促血管生成效应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方法
    3.3 实验结果与分析
        3.3.1 靶向PHD2 胞内抗体在体内外有效促进血管生成
        3.3.2 靶向PHD2 胞内抗体显着上调HIF-1 下游靶基因
    3.4 小结
第4章 靶向PHD2 胞内抗体保护APAP诱导的肝损伤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方法
    4.3 实验结果与分析
        4.3.1 建立了APAP诱导的肝损伤动物模型
        4.3.2 小鼠尾静脉注射GFP质粒靶向富集肝脏
        4.3.3 ER-INP能在小鼠肝脏表达,但不影响正常肝脏组织形态和酶学特征
        4.3.4 靶向PHD2 胞内抗体对APAP诱导肝损伤的保护作用
    4.4 小结
第5章 靶向PHD2 胞内抗体对APAP诱导肝损伤的保护作用机制
    5.1 前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实验材料
        5.2.2 实验方法
    5.3 实验结果与分析
        5.3.1 靶向PHD2胞内抗体有效促进APAP诱导肝损伤小鼠肝脏血管生成
        5.3.2 靶向PHD2 胞内抗体对肝损伤小鼠体内细胞应激的影响
    5.4 小结
第6章 讨论
    6.1 靶向PHD2 胞内抗体的制备及其促血管生成效应
    6.2 靶向PHD2 胞内抗体对APAP诱导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
第7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7)低氧环境对军曹鱼幼鱼生化指标、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及其转录组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水体低氧产生原因
    1.2 低氧对鱼类的影响
        1.2.1 低氧胁迫对鱼类生理生化的影响
        1.2.2 鱼类应对低氧的适应策略
    1.3 鱼类低氧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
        1.3.1 HIF信号通路(HIF signal pathway)
        1.3.2 HO基因及其研究现状
    1.4 转录组技术及其在鱼类研究中的应用
    1.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急性低氧胁迫对军曹鱼幼鱼肝脏氧化应激、能量利用及糖代谢的影响
    2.1 材料和方法
        2.1.1 实验动物
        2.1.2 实验方法
    2.2 结果
        2.2.1 急性低氧对军曹鱼肝脏氧化应激指标的影响
        2.2.2 急性低氧对军曹鱼肝脏能量利用的影响
        2.2.3 急性低氧对军曹鱼肝脏糖代谢的影响
    2.3 讨论
        2.3.1 急性低氧对军曹鱼肝脏氧化应激的影响
        2.3.2 急性低氧对军曹鱼肝脏能量利用的影响
        2.3.3 急性低氧对军曹鱼肝脏糖酵解的影响
3 低氧-复氧对军曹鱼幼鱼血清生化指标、鳃和肝组织结构的影响
    3.1 材料和方法
        3.1.1 实验动物
        3.1.2 实验方法
    3.2 结果
        3.2.1 血清肝功能指标
        3.2.2 血清脂代谢酶
        3.2.3 血清抗氧化酶
        3.2.4 鳃组织显微结构
        3.2.5 肝组织显微结构
    3.3 讨论和小结
        3.3.1 低氧-复氧对军曹鱼血清指标的影响
        3.3.2 低氧-复氧对军曹鱼鳃组织的影响
        3.3.3 低氧-复氧对军曹鱼肝组织的影响
        3.3.4 小结
4 军曹鱼幼鱼低氧转录组学分析
    4.1 材料和方法
        4.1.1 实验动物
        4.1.2 低氧复氧实验
        4.1.3 样品的采集和处理方法
        4.1.4 RNA提取、cDNA文库构建和测序
        4.1.5 序列组装、功能注释与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4.1.6 转录组测序结果的实时荧光定量PCR
    4.2 结果
        4.2.1 转录组测序及组装
        4.2.2 Unigenes的功能注释
        4.2.3 差异表达基因的鉴定和富集分析(DEGS)
        4.2.4 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验证
    4.3 讨论
        4.3.1 转录组测序数据质量分析
        4.3.2 低氧-复氧对军曹鱼肝脏基因表达以及代谢响应调控的分析
5 军曹鱼低氧相关基因HO的克隆和表达分析
    5.1 材料和方法
        5.1.1 实验材料
        5.1.2 实验方法
    5.2 结果
        5.2.1 军曹鱼总RNA的提取和cDNA的验证
        5.2.2 HO基因的克隆及氨基酸序列分析
        5.2.3 HO基因的蛋白三级结构分析和保守结构域预测
        5.2.4 HO基因的氨基酸同源比对和系统进化分析
        5.2.5 HO基因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分布
        5.2.6 HO基因在低氧-复氧的表达变化
    5.3 讨论
6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简介

(8)低氧胁迫对中华绒螯蟹幼蟹的生理影响及其营养改善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低氧胁迫的发生及其对水生动物的影响
    第二节 甲壳动物的低氧应答
    第三节 提高动物耐受低氧能力研究进展
    第四节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及思路
第二章 低氧胁迫对中华绒螯蟹幼蟹的糖、脂代谢指标的影响
    1 前言
    2 实验材料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第三章 饲料中不同糖源和糖水平对幼蟹耐低氧能力的影响
    1 前言
    2 实验材料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第四章 饲料中添加红景天苷对幼蟹耐低氧能力的影响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第五章 饲料中添加黄芪多糖对幼蟹耐低氧能力的影响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研究展望
    1 全文总结
    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9)急、慢性缺氧大鼠肾脏病理改变及其对HIF-1α、ET-1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主要试剂
        2.2.1 主要试剂
        2.2.2 其他试剂几配制方法
    2.3 主要仪器
    2.4 实验方法
        2.4.1 标本采集方法
        2.4.2 ELISA法实验过程及原理
        2.4.3 Western blot法实验过程及原理
        2.4.4 肾脏组织病理切片及HE染色过程
    2.5 统计分析
    2.6 技术路线图
第三章 结果
    3.1 各组大鼠肾脏病理结果观察比较
    3.2 各组大鼠的血常规资料比较
    3.3 各组大鼠的肾功能资料比较
    3.4 各组大鼠的血清HIF-1α-1、ET-1 资料比较
    3.5 各组大鼠的血清HIF-1α、ET-1与肾功能、血常规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3.6 各组大鼠的肾脏组织HIF-1α、ET-1 表达情况
第四章 讨论
    4.1 急慢性缺氧下肾脏病理变化
    4.2 急慢性缺氧条件下肾脏相关生化指标变化
        4.2.1 血常规指标
        4.2.2 肾功能指标
        4.2.3 低氧诱导因子的差异性分析
    4.3 相关性分析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综述 低氧诱导因子与急性肾损伤关系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10)基因治疗制剂TPKH和TPIN的初步安全性评价及其免疫作用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前言
第一章 携带双基因减毒沙门氏菌TPKH及 TPIN的急性毒性实验
    1 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耗材与试剂
        1.3 主要仪器
        1.4 实验菌株
    2 实验方法
    3 结果
        3.1 TPKH急性毒性实验结果
        3.2 TPIN急性毒性实验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第二章 携带双基因减毒沙门氏菌TPKH及 TPIN一般药理学实验
    1 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耗材与试剂
        1.3 主要仪器
        1.4 实验菌株
    2 实验方法
    3 结果
        3.1 TPKH一般药理学结果
        3.2 TPIN一般药理学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第三章 携带双基因减毒沙门氏菌TPKH及 TPIN基因表达蛋白分布实验
    1 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耗材与试剂
        1.3 主要仪器
        1.4 实验菌株
    2 实验方法
    3 结果
        3.1 TPKH基因表达蛋白分布结果
        3.2 TPIN基因表达蛋白分布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第四章 携带双基因减毒沙门氏菌TPKH及 TPIN的长期毒性实验
    1 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耗材与试剂
        1.3 主要仪器
        1.4 实验菌株
    2 实验方法
    3 结果
        3.1 TPKH长期毒性实验结果
        3.2 TPIN长期毒性实验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第五章 携带双基因减毒沙门氏菌TPKH及 TPIN的免疫实验
    1 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耗材与试剂
        1.3 主要仪器
        1.4 实验菌株
    2 实验方法
    3 结果
        3.1 小鼠细胞免疫实验结果
        3.2 小鼠肠黏膜免疫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工作与成果

四、低氧对大鼠肝肾组织内红细胞生成素和低氧诱导因子-1α基因表达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不同低氧时间下大鼠血清和肾脏HIF-1α、EPO表达及肾功能的变化[D]. 王宁. 青海大学, 2021(01)
  • [2]AMPK在低氧训练干预骨骼肌线粒体更新及微循环变化中的作用[D]. 赵永才. 上海体育学院, 2020
  • [3]速效救心丸抗心肌缺血的作用与机制研究[D]. 陈琳. 湖北大学, 2020(02)
  • [4]白藜芦醇对高原红细胞增多症的调控作用及分子机制研究[D]. 邓炳楠. 军事科学院, 2020(02)
  • [5]Ngb和HIF-1α在牦牛与黄牛不同脑组织表达与分布的比较研究[D]. 米晓钰. 甘肃农业大学, 2020
  • [6]靶向PHD2胞内抗体对对乙酰氨基酚诱导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D]. 赵良中. 吉林大学, 2020(08)
  • [7]低氧环境对军曹鱼幼鱼生化指标、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及其转录组学分析[D]. 郭志雄. 广东海洋大学, 2020(02)
  • [8]低氧胁迫对中华绒螯蟹幼蟹的生理影响及其营养改善对策研究[D]. 肖书生. 华东师范大学, 2020(10)
  • [9]急、慢性缺氧大鼠肾脏病理改变及其对HIF-1α、ET-1表达的影响[D]. 赵羽. 青海大学, 2020(02)
  • [10]基因治疗制剂TPKH和TPIN的初步安全性评价及其免疫作用探讨[D]. 李欣.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20(12)

标签:;  ;  ;  ;  ;  

缺氧对大鼠肝肾组织促红细胞生成素和缺氧诱导因子1α基因表达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