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李渔“桂心”艺术思想

论李渔“桂心”艺术思想

一、李渔“贵新”艺术思想散论(论文文献综述)

洪扬[1](2016)在《李渔拟话本小说文体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拟话本小说作为古代小说文体类型之一,至有明一代,呈现出繁荣趋势。冯梦龙创作的“三言”标志着拟话本小说的繁荣,凌漾初的“二拍”是继“三言”之后的又一座高峰。拟话本这一文体在其发展过程中并非一成不变,随着时代的发展,作家独特个性的关照,拟话本小说文体呈现出新变趋向。清初,李渔沿袭了传统体制,并表现出创新倾向,其拟话本小说呈现出鲜明的个性特色,为清初拟话本小说中的一抹亮彩。李渔不仅是清初着名戏曲家、戏剧理论家,还是一位颇有成就的小说家。李渔的小说既有长篇(章回小说),也有短构(拟话本小说),其中以拟话本小说最具代表性。李渔留存至今的拟话本小说共有30篇,分别收在《连城璧》和《十二楼》两个集子里。细读文本,不难发现李渔拟话本小说不仅继承了“三言“二拍”的体例,还呈现出创新倾向。同时,李渔拟话本小说还呈现出文体融合趋向。李渔作为戏曲大师创作拟话本小说时,戏曲创作思想关照小说创作,形成文体融合的独特景象。本文试图通过分析其拟话本小说个性化的文体特征,展现李渔不同寻常的人格魅力。本文主体部分共分三章,前有引言,后有余论。引言部分主要概述选题缘起,简述李渔拟话本小说研究历史与现状,通过本文研究方法与主要内容思考本课题研究目的与意义。第一章,从两方面入手研究李渔拟话本小说体制。首先,外在体制上,拟话本小说经冯梦龙、凌漾初整理、编创之后形成了固定体制。李渔打破传统体制,具体表现为创作分回体拟话本小说。分回小说每回回数不等、回目标题新颖、回与回之间的衔接语个性化。也表现为灵活处理头回。数量上表现为消解头回、双头回、头回与正话合为一事;位置上则表现将头回设置在前,或将头回设置在后。也表现为灵活处理小说中的诗词,不仅自出机杼,引用自己创作的小说,也灵活处理篇尾诗。其次,内在结构上,李渔拟话本小说十分符合其戏曲理论,以“立主脑”“密针线”“减头绪”等方法来布局拟话本小说结构。其拟话本小说大多采用单线结构,一线到底,绝无旁枝;按照故事发生、发展、高潮、结局来结构全局。采用时间顺序敷衍故事,以顺叙为主,夹以少量预叙与倒叙。同时,李渔拟话本小说大多采用重复与对比的方式布局全篇。第二章,主要研究其拟话本小说的表达方式。首先,李渔小说中无处不在的议论值得关注。其议论位置灵活,不仅见于篇首诗之后,头回之后,还见于正话故事结束之后,甚至出现在故事之中。其议论个性化色彩浓厚,于议论之中标榜自我,并呈现出求新趋向。其次,李渔在小说中广用修辞,如设问、对偶、反复、排比等,这些修辞手法的运用丰富了小说的表达形式,营造出说书氛围,形成幽默的表达风格,强化小说的教化功能。第三章,主要研究李渔拟话本小说的语言风格。其小说语言通俗,好用俗语,俗语与叙述语言水乳交融,毫无粘连之感;其小说中的人物对话也是通俗易懂,妙语连珠之中,透露出人生哲理。语言风趣幽默,通过运用语言技巧,凝练小说语言,达到“笑话逼人来”的妙境。然而李渔也不是一味追求幽默,也可以透过幽默的语言艺术举重若轻的表达自己对事情的评论、对社会的讽刺。李渔试图用戏剧化的情节、幽默诙谐的语言讲述自己所经历的社会变迁、炎凉的社会现实以及脆弱的人际关系。其小说语言还呈现出创新趋向。一方面不局限于说书套语,试图求新求变;一方面将戏曲语言融入拟话本小说语言之中,使二者相得益彰。余论部分将探讨拟话本小说的发展趋势,一方面是文人化倾向,一方面是世俗化趋向。李渔以其独特的个性魅力,展现了文人化与世俗化的融合发展。既以生动的情节吸引读者,也凭其锦心绣口劝世导愚。同时,余论也关注李渔拟话本小说中的戏剧化倾向。戏剧化的人物、情节、语言使得李渔拟话本小说文体与戏曲呈现融合趋势。

李永平[2](2013)在《李渔散文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李渔散文为研究对象,共分八部分:引言部分介绍本课题的研究缘起和价值意义,国内外对李渔的研究综述,研究方法和写作思路。第一章:介绍李渔的生平和注重个体、追求享乐,归宗道学、崇尚风流的人生思想。第二章:李渔的记叙散文。其人物传记主要是为时人作传,侧重以典型细节来刻画人物。山水游记,倾向于介绍世风民俗及抒发友情,很少纯粹的模山范水。咏物赋奇趣警拔,寓意深刻,构思新颖。第三章:李渔的尺牍文。尺牍的内容包括对文学的独到见解;对朋友关怀的诚挚谢意;对家庭生活的深切挂念。其风格坦诚直率,风趣诙谐。第四章:李渔的论说文。其史论文善于结合时代背景,核真求实的论述,并抒发自我的不平之感。风格上注重文眼、以文论史、变革体例;序跋文揭露社会丑恶现象、阐释文学观念、抒发亲友之情,简洁明了,构思巧妙。第五章:在晚明小品文的视野下谈《闲情偶寄》的创作特色。其题材新颖之处在于拓宽了散文的表现范围,并且创造性极强。文中采用笔记体的体例编排,形成了严密的叙述结构。艺术特色主要是闲适、风趣以及谈话体的运用。第六章:总结李渔的散文理论、散文成就及影响。阐述了散文注重创新立意,率性抒情,题材细化的理论,独特的艺术风格表现在对散文题材的选择和革新,使用主观叙述,行文强调自我以及叙事方式的多样化。李渔是晚明小品文风的终结者,其散文对周作人、林语堂和当代生活随笔、饮食类散文影响深远。余论部分概括本论文的研究得失,并对本论题研究进行总结与展望。

曾婷婷[3](2009)在《试析李渔生活美学的精神主旨——以《闲情偶寄》为线索》文中认为本文认为,贵新、活变、独创是始终贯穿于李渔生活美学的精神主旨,这深刻反映了明末清初思想大解放的影响。李渔认为,美贵在"新"和"变",不仅生活环境与事物需时时更新变化,人也应不断美化自己,才能给人、给生活带来美感。而突出审美主体,强调艺术作品的个性与独创则是李渔思想的精髓,实质体现了当时文人对自我价值的体认。

高源[4](2008)在《李渔的整体戏剧观念及其理论研究》文中认为李渔是清初着名的戏剧理论家、作家和活动家,他的戏剧理论代表了中国古典戏剧理论的最高水平。有关李渔戏剧理论的研究,在李渔研究中一直处于重中之重的地位。本文从中国古典戏剧理论发展史的角度,结合李渔自身情况,探讨了其整体戏剧观念形成原因,揭示了其理论的基本特征,并以此为出发点,按照戏剧活动基本过程这一全新视角,对其戏剧理论进行了总体研究。本文共分四章:第一章阐述了李渔整体戏剧观念的形成过程及其理论的基本特征。中国古典戏剧艺术特别是戏剧理论的长期发展,为李渔戏剧理论的构建打下了坚实基础。但由于对中国传统艺术形态的继承关系,“以曲为本位”的诗化戏剧理论长期占据统治地位;明中叶以后,大量文人的参与,在提高戏剧艺术和理论水平的同时,也使得创作中“案头化”的倾向日益严重。明代万历年间,以汤显祖为代表的“临川派”和沈璟为代表的“吴江派”爆发了一场有关“情辞”和“音律”的大争论,影响深远。“汤沈之争”以后到李渔之前的中国古典戏剧理论史,在一定程度上是“以曲为本位”戏剧理论和“案头化”创作理念相博弈的历史,但这两者都忽略了戏剧艺术的独特性质,使戏剧艺术的发展偏离了正常轨道。李渔多年的戏剧活动特别是舞台搬演经历,使其深知‘优人搬弄之三昧’,积累了丰富的舞台经验,使其能从剧作家、舞台搬演者和观众等多维视角观照戏剧艺术,逐步形成了其整体戏剧观念,并在自觉构建戏剧理论的强烈要求下,通过对自身创作经验的辨证总结和前人理论的批判继承,创造性地提出了“填词之设,专为登场”和“设此种文字,借优人说法,与大众齐听”,回答了“戏剧是什么”的问题,并以此构建了戏剧文本创作理论(设此种文字)、舞台搬演理论(借优人说法)、观众接受理论(与大众齐听)所组成的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把握了戏剧的一般特性和基本规律,将“以曲为本位”的理论传统和“案头化”的创作理念推向了以“舞台搬演”为核心的综合化戏剧理论。从李渔开始,戏剧艺术才被真正视为一种综合艺术而进入中国理论家的理论建构之中。第二章,李渔的戏剧文本创作理论。李渔的文本创作理论将戏剧文本视为整个戏剧艺术的一部分,所以其有关结构、语言、音律、题材和情节的论述虽与前人有着明显地继承关系,但立论的角度和理论深度已大不相同。“结构第一”强调了从一次戏剧活动的起点来通盘考虑整个文本的艺术构思;语言论则基本上摆脱了前人在“文”与“俗”、“雅”与“俗”这一层面上的争论,而是立足于舞台搬演这一核心,完备地提出了“一贵一戒三重”,即“贵显浅”、“戒浮泛”和“重机趣”、“重宾白”、“重科诨”;在音律问题上,李渔主张语言和音律的和谐统一,音律的地位虽被李渔一再强调,却已不是其理论的侧重,“别解务头”的说法就集中反映了他的音律观;题材论则主要针对戏剧创作中的“虚幻不实”而造成的戏剧舞台搬演混乱,要求处理好“虚”与“实”的关系,并衍生出处理好“古”与“今”的关系;情节论则以“新”释“奇”,合理地避开了“幻”的纠葛,完成了中国古典戏剧理论重要审美范畴由“奇”到“幻”到“新”的转化。第三章,李渔的舞台搬演理论。本文首先确定了“舞台搬演”在中国古典戏剧理论中的含义,并以明清传奇演出的主要团体——家班作为切入点,谈了三个方面:一是对戏剧文本的选择与改编,强调了由“场下文本”向“场上文本”转化的必要性,还集中论述了该如何实现由“场下文本”向“场上文本”的转化,使“舞台剧本”直接连结了文本创作和舞台搬演两个领域。二是对家伶的选择和教育,相对摆脱了“声色”的单一选择标准,主张“惟楚有才,惟晋用之”;强调家伶的培养要根据“天性”和“喉音”因材施教;注重对家伶戏剧专业素质的培养,提出“唱曲易有情”,将中国古典戏剧艺术的演唱技巧由“字”、“腔”、“气”,发展到“情”,主张四者的完美结合,并重视“说白”教育;看重家伶综合素质的培养,高度重视家伶的文化素质培养,主张“翰墨为上,丝竹次之,歌舞又次之”循序渐进的艺术教育方法。三是关注舞台演出的效果,在演出时间上主张“宜晦不宜明”,要求加强剧场的人工照明管理,论述了伶人舞台表演的“闺中之态”和“场上之态”转化关系。第四章,李渔的观众接受理论。他的观众意识全方位地渗透到其理论构建中,时刻牵动着李渔的理论之笔。一是敏感地把握到了接受群体的差别性,对观众的认知有了明显层次感,特别重视“不读书之妇人小儿”欣赏接受,同时主张满足不同接受群体的不同需要。二是高度重视戏剧艺术对观众的作用,主张“教化”和“娱乐”并重的戏剧功能观,提出了“重机趣”以摆脱道学气的说教,从而实现“教化”和“娱乐”两者的统一。三是重视观众在戏剧活动中的作用,认为戏剧艺术价值的最终实现离不开观众,把观众作为评判文本创作和舞台搬演成功与否的主要标准;同时并不一味地迁就观众的好恶,重视观众素质对戏剧艺术发展的影响。最后是本文的结语,主要谈了四个方面:一是主要立足于李渔戏剧理论的自我表述,就学界长期争论的有关李渔戏剧理论和作品不一致的问题,谈了一点个人的意见,认为李渔的戏剧理论和戏剧作品存在“合而又离”特点,即某种程度的“背离性”,其理论有着相对独立的品格。二是谈了李渔的戏剧理论对其后中国古典近代戏剧艺术和理论发展的影响问题,认为李渔的戏剧理论没有从根本上动摇中国古典戏剧理论的诗化传统和现实中“案头化”的创作倾向,在戏剧活动中并未发挥其应有的指导作用,这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清代“复古崇古”的社会文化大背景。三是有关李渔戏剧理论的当代价值和局限性,认为其理论暗合了戏剧艺术的基本规律和一般特性,对我们当今社会如何搞好戏剧影视工作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并特别谈到了李渔所提倡的“文人墨客”参与戏剧活动的积极意义。同时,李渔戏剧理论的也有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其思想上的局限性、对地方戏的轻视态度和过分的技巧性追求等。四是将他戏剧观点与西方一些着名戏剧理论在同类问题上的阐述进行了比较,认为李渔的戏剧理论不仅是中国戏剧理论史上的骄傲,也应在世界戏剧理论史上占据重要地位。

王园园[5](2008)在《《闲情偶寄》戏曲修辞理论研究》文中提出李渔《闲情偶寄》中关于戏曲创作的理论因其精辟独到的见解,历来受到人们的关注。然而一些学者仅仅把它理解为戏曲创作的一般指导理论,没有充分认识到它的修辞学价值。本文正是从这一角度出发,除了对李渔的修辞理论进行详细阐释外,还结合具体的戏曲作品来佐证分析,挖掘出该书中包含的修辞理论,并尽量使之组成一个完善的体系。李渔的修辞理论包含着一个基本的修辞原则和两个重要的修辞理论模块。求新作为他的基本修辞原则主要表现为戏剧情节和戏剧话语的求新求变。两个重要的修辞理论模块分别是结构修辞和语言修辞:结构修辞由“立主脑”、“减头绪”和“密针线”这三者有机组合而成:语言修辞具体分为曲文修辞和宾白修辞,它们分别有着不同的修辞要求。以上三个部分共同组成了《闲情偶寄》的修辞理论体系。

范英豪[6](2003)在《李渔“贵新”艺术思想散论》文中研究表明本文结合清代戏剧家李渔所处的时代背景,对李渔"贵新"的艺术主张进行了概要的述评,并指出在一个崇尚复古和大一统的文化传统下,李渔对"新"、"变"的艺术创作要求是中国文人追求个性独立与艺术追求自由本质的一次融合。李渔对"新"的艺术要求与西方艺术论的"陌生化"又有显着的不同,其差异正可显示两种文化在艺术论中的互补性。

二、李渔“贵新”艺术思想散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李渔“贵新”艺术思想散论(论文提纲范文)

(1)李渔拟话本小说文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李渔拟话本小说结构研究
    第一节 外在体制
        一、拟话本小说中的分回现象
        二、灵活处理小说头回
        三、创新处理小说诗词韵文
    第二节 内在结构
        一、戏曲理论关照小说创作
        二、重复结构与对比结构
第二章 李渔拟话本小说修辞研究
    第一节 好用议论
        一、议论位置灵活
        二、议论标榜自我
        三、议论新颖独特
    第二节 广用修辞
        一、设问
        二、对偶
        三、反复
        四、排比
        五、比喻
        六、双关
第三章 李渔拟话本小说语言研究
    第一节 贵显浅
        一、浑然天成的俗语
        二、妙语连珠的对话
    第二节 重幽默
        一、幽默之技
        二、幽默之道
    第三节 显创新
        一、创新套语
        二、融合戏曲语言
余论
参考文献
谢辞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2)李渔散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李渔的生平及思想述略
    第一节 李渔的生平简介
    第二节 李渔的思想述略
第二章 李渔的记叙文
    第一节 自然活泼的山水游记
    第二节 情真曲致的人物传记
    第三节 奇趣警拔的咏物赋
第三章 李渔的尺牍文
    第一节 尺牍的思想内蕴
    第二节 尺牍的风格特点
第四章 李渔的论说文
    第一节 直言锐气的史论文
    第二节 简洁隽永的序跋文
第五章 在晚明小品文的视野下谈《闲情偶寄》的创作特色
    第一节 《闲情偶寄》的题材和体例
    第二节 《闲情偶寄》的艺术特色
第六章 李渔的散文理论、散文成就和影响
    第一节 李渔的散文理论
    第二节 李渔的散文成就
    第三节 李渔散文的影响
余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3)试析李渔生活美学的精神主旨——以《闲情偶寄》为线索(论文提纲范文)

一、贵在“新”和“变”
二、强调个性与独创

(4)李渔的整体戏剧观念及其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李渔戏剧理论的研究历史和现状
    二、本文主要的任务和使用的方法
第一章 李渔戏剧理论的形成及理论的基本特征
    第一节 中国古典戏剧理论的发展背景
    第二节 李渔的戏剧人生
    第三节 自觉构建戏剧理论的强烈要求
    第四节 李渔戏剧理论的基本特征
第二章 "设此种文字"——戏剧文本创作理论
    第一节 论结构
    第二节 论语言
    第三节 论音律
    第四节 论题材和情节
第三章 "借优人说法"——舞台搬演理论
    第一节 论戏剧文本的选择与改编
    第二节 论家伶的选择和教育
    第三节 论舞台演出
第四章 "与大众齐听"——观众接受理论
    第一节 论观众的组成
    第二节 论戏剧对观众的作用
    第三节 论观众在戏剧活动中的作用
结语
    一、李渔戏剧理论的独立品格
    二、李渔戏剧理论对中国清代古典戏剧艺术和理论发展的影响
    三、李渔戏剧理论的当代价值和局限性
    四、李渔戏剧理论在世界戏剧史中的地位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5)《闲情偶寄》戏曲修辞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闲情偶寄》求新的修辞原则
    第一节 戏剧情节求新的修辞原则
    第二节 戏剧话语求新的修辞原则
第三章 《闲情偶寄》戏曲结构修辞理论
    第一节 "结构第一"的内涵
    第二节 结构修辞之"立主脑"
    第三节 结构修辞之"减头绪"
    第四节 结构修辞之"密针线"
第四章 《闲情偶寄》戏曲语言修辞理论
    第一节 曲文语言修辞理论
    第二节 宾白语言修辞理论
结语
参考书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四、李渔“贵新”艺术思想散论(论文参考文献)

  • [1]李渔拟话本小说文体研究[D]. 洪扬. 扬州大学, 2016(02)
  • [2]李渔散文研究[D]. 李永平. 闽南师范大学, 2013(06)
  • [3]试析李渔生活美学的精神主旨——以《闲情偶寄》为线索[J]. 曾婷婷. 名作欣赏, 2009(02)
  • [4]李渔的整体戏剧观念及其理论研究[D]. 高源. 山东大学, 2008(02)
  • [5]《闲情偶寄》戏曲修辞理论研究[D]. 王园园. 福建师范大学, 2008(01)
  • [6]李渔“贵新”艺术思想散论[J]. 范英豪. 苏州大学学报(工科版), 2003(06)

标签:;  ;  ;  ;  ;  

论李渔“桂心”艺术思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