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软交换和固定软交换的区别

移动软交换和固定软交换的区别

一、移动软交换与固定软交换的区别(论文文献综述)

王思雅[1](2019)在《某省联通IMS网络系统应用研究》文中指出IMS通用体系结构主要应用在IP多媒体业务,可实现分离呼叫与控制、业务与承载,对提供解决终端客户日益多元化业务方案有着理想效果。IMS通用体系在全球范围内的广泛应用很好的实现了电信网络与业务之间的融合。IMS通用体系结构与软交换技术不同的是其在控制与承载分离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了呼叫控制层和业务控制层的分离,且由于IMS起源于移动通信网络的应用而充分考虑了对移动性的支持,最终具备了用户鉴权和保护用户业务触发规则,除此之外,IMS全部采用会话初始协议(SIP)作为呼叫控制和业务控制的信令。因此,IMS通用体系结构的研究和应用更适合解决本文中某省的通信网络改造问题。电信业务和互联网业务正在趋于融合化,彼此之间的竞争关系也越来越明显,对互联网和传统通信的要求也不能与以往相比。在通信服务的能力和质量上有着更严格的需求,传送的速度也有着很大的提升。IP多媒体子系统(简称IMS)被认为是未来的主要通信技术,某地联通将固网用户进行IMS改造列入计划。以某省联通为研究对象,针对其暴露的固网用户规模增长趋缓、PSTN网络设备老化、端口不足、设备能耗高等弊病,亟待形成通信网络改造的可行性方案,以促进企业核心竞争力发展。本文着重探讨IMS体系架构在某省NGN网络改造升级中的应用设计路径及实施方法。在剖析探讨IMS体系架构的前提下,立足某省联通网络构成现状,对网络部署做详细设计,涉及要点涵盖IMS总体架构、核心网元设置、SBC建设、路由计划等。此外,对涉及IMS承载和接入的相关应用技术作详细分析。IMS网络部署完成后,完全承载了某省联通固有的PSTN、软交换等业务,固网暴露出的种种弊端得以从根本上解决,为网络扩展融合夯实了坚实基础。改造升级后的网络状况趋于稳定,由此表明此项方案符合科学、高效的项目设计要求。该工程在某省联通分阶段施工,最终证明方案是可行的。本文的研究成果有利于固定语音网络的未来发展,为IMS统一业务平台的搭建提供了参考。

张晶,丁林冲[2](2017)在《中国联通软交换技术的发展策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对于现阶段的中国联通来说,软交换技术的发展情况直接关系着整个集团的市场竞争力,因此,对其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笔者围绕软交换技术的基本概况、中国联通软交换技术的具体部署策略两个方面展开讨论,对中国联通软交换技术的发展策略进行了深入分析,同时提出了一些自己的见解,希望能够为今后中国联通软交换技术的发展提供一些理论建议。

周丽燕[3](2013)在《简析软交换技术在移动通信网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软交换技术应用到移动通信网络中,不仅能搞提高网络的安全性、容量等,还可以有效的控制运营成本,简化网络结构。本文介绍了软交换技术应用到移动通信网中的优点,阐述了软交换技术应用到移动核心网中的情况。

李哲[4](2012)在《论IMS网络在天津移动的实现》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全业务运营时代的到来,核心网络技术不断进步、持续演进优化,如何实现FMC (Fixed Mobile Covergence,固定网络与移动网络融合)形成融合核心网已是业内共识。软交换作为一个中间手段将起到推进网络融合,加速全业务运营的作用,而网络的发展趋势必将由软交换向IMS演进。网络融合是今天通信业发展的一个基本方向,是适应通信市场的激烈竞争和降低网络运营和维护成本的需要。融合的目标就是向最终用户提供统一的业务体验,而不关心用户使用的接入手段和终端类型。通过融合,运营商可以提高资产的利用率,扩大网络覆盖范围,提高业务的易用性,扩展网络的多业务。天津市是全国试点携号转网地区,且正在国内首批开展与铁通关口局融合工作等天津移动现网情况的特殊性,使得一般的IMS路由组织原则并不适用于天津移动网络的实际情况。所以本文在进行了严谨的分析、详细的测试后得出了适合天际移动的路由原则,所得结论对本项目中路由组织和局数据配置,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目前,全球主要移动运营商都在加速IMS网络的商用进程。例如,中国移动已经着手对WebIMS、基于IMS的高清业务、基于IMS的网真业务等进行研究作为IMS未来发展的技术储备。天津移动也在积极发展IMS网络,积极开展基于IMS网络的集团客户、家庭客户相关业务宣传,大力发展用户,使得IMS网络可以物尽其用。

郝咏梅[5](2010)在《软交换在电话网中的应用及向IMS的演进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以NGN网络软交换技术的发展和实际应用为主线,论述了软交换技术的发展演进历程、基本概念、体系架构、常用协议等,分析了软交换技术在固定电话网和移动电话网中的实际应用案例,并就现有软交换网络向IMS演进,实现FMC进行了探讨和展望。文章首先以软交换技术在固定电话网中的应用为重点,深入分析了软交换技术在固定电话网中的三种应用场景:利用软交换设备替换TDM制式汇接局完成固网智能化改造、利用软交换技术实现电话长途网网络结构扁平化、软交换设备作为端局管理语音用户进行电话网接入层IP化改造等。并就交换机访问SHLR的两种方式、交换机与SHLR交互的两种信令方式及其优劣性进行了分析。文章还对移动软交换技术的发展过程、体系架构进行了描述,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移动软交换在3G CDMA2000网络中的应用。文章最后,以固定和移动融合(FMC)为方向,介绍了IMS的发展过程、体系架构和常用协议及固网软交换和移动网软交换各自向IMS演进的步骤和路线,并对基于IMS的固网和移动网融合做了设想。文章中以作者所在单位(中国电信甘肃公司)软交换技术应用情况为实例,具体介绍了软交换技术在固网端局、汇接局、长途局及3G CDMA2000移动软交换网络中的实际建设方案和应用场景,力求理论结合实际,通过对固网软交换和移动网软交换的对比,得出在技术角度上实现基于软交换的固定和移动融合是可行的。

邢宇峰[6](2010)在《安徽电信CDMA 3G软交换核心网网络规划与研究》文中认为随着21世纪互联网经济和IP技术的持续发展,以及移动业务的高速增长和3G的到来,移动业务量超越固话业务量已经十分明显,IP业务对PSTN话音业务的冲击已成大势所趋。以“软交换”为核心的下一代网络的适时出现为传统PSTN电信运营商提供了技术转型和战略发展的机遇及再次振兴的希望。移动软交换是将软交换技术引入移动网络,以适应未来以软交换分层架构为主导的下一代移动网络建设趋势。移动软交换是通过移动网络电路域承载和控制的分离、集中控制、分散接入,形成清晰的分层组网的核心网络规划理念,符合网络发展的方向:引入IP承载语音,利用IP端到端的寻址能力形成媒体网关之间扁平的组网架构,有利于简化网络拓扑:采用IP承载的移动软交换可以实现灵活的组网方式,降低建网成本和运维费用,提供丰富业务及功能,并可以实现移动网络向下一代网络的平滑演进。论文首先系统阐述了CDMA2000的系统演进、体系架构、接口协议,又介绍了NGN软交换的体系架构、接口协议和功能结构。然后结合安徽(阜阳)电信3G核心网络二期工程的实际情况,研究移动软交换3G核心网络的建设规划,给出了核心网网络网元设置及容量预测、网络带宽的预测以及操作维护系统的规划。最后研究该网络的业务应用,讨论了网络安全和投资效益问题。

苏莉[7](2010)在《中国联通软交换技术发展策略研究》文中认为软交换网络是近年来全球通信产业发展的焦点,它关系到未来整个通信信息网的构架。当前通信业进入深度调整时期,如何利用新技术提高网络资源的利用率、快速开发新业务、降低网络建设和运营成本是每个运营商共同面对的难题。同时,网络主要收入来源与投资重点的不一致,使得运营商既顾虑升级网络的投资能否回收又担心技术落后会导致用户流失,在传统电信网和互联网都面临严峻挑战的情况下,各大运营商将发展重点逐渐聚焦到NGN身上。中国联通集团一直以来都非常重视NGN发展,积极跟踪NGN动向,同时也在部分省市开展了NGN商用实验网工作,在此情况下进一步确定公司NGN发展方向,确定NGN发展策略是非常必要的,在此背景下,笔者通过对软交换发展状况的分析,总结出中国联通软交换技术发展目标以及近期技术发展策略,为中国联通软交换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本文结合了作者在中国联通集团的项目实际工作完成。论文作者作为主要人员参加了中国联通技术战略项目、中国联通软交换长途商用试验网、本地商用试验网的建设方案设计和测试工作,以此为基础,作者在本文中主要分析了以下内容:1、阐述了软交换的技术原理,概括分析了软交换的技术特点以及发展现状,并结合中国联通的网络运营现状分析了软交换技术的标准成熟度和运营成熟度。2、指出了将软交换技术引入中国联通PSTN网络的必要性,并进行了SWOT分析,比较了中国联通引入软交换网络可以采用的各种技术和方式。3、提出了中国联通固网引入软交换技术的部署方方案、近期和远期的建设目标、南北方不同的发展策略以及中、远期发展规划,展望了软交换网络固网和移动融合的趋势。

贺秋月[8](2009)在《利用软交换和IMS技术实现固定和移动核心网融合方法的研究》文中指出2008年中国电信成功收购联通的C网后,成为兼有固定和移动业务的全业务运营商。目前,固定和C网独立运维、分别演进,部分固网资源闲置率较高,而C网资源紧张,随着业务量的增长将显得不堪重负。在C网软交换建设初期,通过网络融合,能使现网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减少网络的重复建设,降低网络建设成本。电信的下一代网络分为接入网、承载网、核心网和业务网。其中核心网是实现呼叫控制和接续的部分,核心网的融合有助于业务网的融合和融合业务的开展。软交换和IMS是下一代核心网的主要技术,如何利用软交换和IMS技术实现固定和移动核心网的融合是固网运营商值得考虑的问题。目前固网己全面建设软交换网络,C网的软交换建设刚起步,根据固定和移动软交换的异同,根据软交换实现核心网融合的技术可行性,本文从三方面研究利用软交换实现核心网融合的策略和实施过程。一,利用固网长途软交换网为C网本地用户提供长话业务的转接,实现长途核心网的融合。二,利用固网长途信令网为C网本地信令网提供长途信令消息的转接,实现信令网的融合,信令网是核心网的核心。三,利用软交换建设综合关口网。本文从以下几点分别论述各部分的研究内容。一,分析网络现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法。二,设计融合组网方案,分析技术可行性。三,配置网络和设备资源,分析呼叫路由。四,分析融合的意义和应用效果。IMS是软交换的继承和发展,是实现核心网络全面融合的最佳技术。利用IMS实现核心网的统一是电信网的发展目标。本文从独立组网和联合组网两方面研究IMS的建设方案和实施过程,研究内容包括物理网络的部署、与现有网络的互通、软交换向IMS演进的过程等。希望这些思想对今后电信网络的建设有一定的参考和应用价值。

张春煊[9](2009)在《基于分层体系结构的移动通信核心网组网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人们对电信业务需求的日益增长及大量新技术的不断涌现,构建一个能够同时承载和疏通语音、数据、多媒体业务的全业务网络变得日益重要。在这一背景下,基于分组传送,采用分层、开放的体系结构,在统一的传送网上承载多业务的下一代网络(NGN)理念体系日渐成熟,并成为业界关注与研究的焦点。本文首先介绍了下一代网络的基本概念,重点分析了基于分层体系结构的下一代网络控制核心的软交换技术原理、系统结构及相关接口协议,探讨了移动软交换技术在移动通信网向3G演进过程中的应用。本文对某移动运营商交换网络现状及交换系统资源利用情况进行了分析,根据话务模型对用户数与业务量进行了预测,进而分析了网络性能需求。针对部分交换局现网负荷较高的问题,从向3G网络演进的角度考虑,在现有2G网络上采用移动软交换技术,通过引入软交换设备扩容的方式进行解决。论文作者参与了基于分层体系结构的移动核心网组网方案的部分设计,为移动通信网的平滑演进积累了经验。

贾云刚[10](2008)在《IMS奠定融合基石》文中研究表明最近一次电信重组后,各家电信运营商开始了全业务经营,固定和移动网络融合是各电信运营企业必须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作为融合的重要技术,IMS迅速进入人们的视野。

二、移动软交换与固定软交换的区别(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移动软交换与固定软交换的区别(论文提纲范文)

(1)某省联通IMS网络系统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主要内容
第2章 IMS网络架构及技术
    2.1 IMS定义及IMS特点
        2.1.1 IMS定义
        2.1.2 IMS特点及优势
    2.2 IMS网络架构
        2.2.1 IMS接口介绍
        2.2.2 主要网元介绍
    2.3 IMS相关技术
        2.3.1 IMS协议分析
        2.3.2 IMS呼叫流程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IMS网络系统应用设计
    3.1 某省联通网络现状
        3.1.1 省内PSTN固定语音网现状
        3.1.2 省内固定软交换语音网现状
        3.1.3 省内固定智能网现状
        3.1.4 省内IP承载B网现状
        3.1.5 省内IP承载A网现状
        3.1.6 本地IP综合承载网现状
    3.2 用户预测及部署内容
    3.3 IMS网络设计及网元配置
        3.3.1 IMS网络设计
        3.3.2 网元配置原则及容量配置
        3.3.3 IMS核心网元容量设置
        3.3.4 应急备份方式
    3.4 IMS互联互通和路由设计
        3.4.1 IMS互联互通设计
        3.4.2 IMS路由设计
        3.4.3 会话边界控制器应用设计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IMS网络系统在某省应用实施
    4.1 计费功能应用实施
    4.2 网管平台应用实施
    4.3 IMS组网及接入实施
        4.3.1 承载网架设
        4.3.2 IMS接入承载网
        4.3.3 IMS网络互连接入
        4.3.4 用户接入
    4.4 业务开通
    4.5 方案应用效果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2)中国联通软交换技术的发展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1 软交换技术的基本概况
2 中国联通软交换技术的具体部署策略
    2.1 有关接入层的软交换技术部署策略
    2.2 有关承载层的软交换技术部署策略
    2.3 有关业务平台的软交换技术部署策略
3 结语

(3)简析软交换技术在移动通信网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软交换技术应用于移动通信网中的优点
2 R99网络
3 R4网络

(4)论IMS网络在天津移动的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论文主要内容
第二章 IMS组网总体技术要求概述
    2.1 IMS网络的能力要求与网络系统架构
        2.1.1 IMS网络的能力要求
        2.1.2 IMS网络的系统架构
    2.2 IMS网络主要设备介绍
        2.2.1 移动-代理会话控制设备(MP-CSCF)
        2.2.2 固定-代理会话控制设备(FP-CSCF)
        2.2.3 查询会话控制设备(I-CSCF)
        2.2.4 服务会话控制设备(S-CSCF)
        2.2.5 媒体网关控制设备(MGCF)
        2.2.6 信令网关(SG)
        2.2.7 媒体网关(MGW)
        2.2.8 媒体服务器(MRS)
        2.2.9 归属用户服务器(HSS)
        2.2.10 DNS服务器
        2.2.11 ENUM服务器
    2.3 IMS网络组网结构
        2.3.1 IMS网络组网结构
        2.3.2 IMS网络的路由网络架构
第三章 CM-IMS业务介绍
    3.1 多媒体电话及补充业务(MMTEL)
    3.2 统一Centrex业务
    3.3 传真业务
    3.4 融合一号通业务
    3.5 多媒体彩铃业务
第四章 天津移动CM-IMS一期工程实现和进展
    4.1 CM-IMS总体网络架构
    4.2 工程建设规模
    4.3 工程建设方案
        4.3.1 HSS/SLF
        4.3.2 P/I/S CSCF和BGCF
        4.3.3 ENUM/DNS
        4.3.4 MGCF/IM-MGW
        4.3.5 SBC
        4.3.6 计费网关CDF/CGF
        4.3.7 网管OMC
    4.4 天津移动CM-IMS一期网络组织
        4.4.1 IMS域内网络组织
        4.4.2 CM-IMS网络与现网互通要求
    4.5 CM-IMS网络路由组织原则
        4.5.1 网络路由查询原则
        4.5.2 SBC发现
        4.5.3 语音类业务网间互通总体路由原则
        4.5.4 语音类业务各运营商间的互通路由原则
    4.6 集团公司路由组织原则在天津的不适用处
    4.7 携号转网路由原则
    4.8 天津移动现网与铁通关口局融合情况介绍
    4.9 现网局数据设置原则
        4.9.1 需配置一号通业务的“1254703+被叫号码”的路由数据
        4.9.2 开放IMS业务的本地网与MGCF、铁通互通的关口局局数据设置原则
    4.10 CM-IMS码号
        4.10.1 CM-IMS用户标识
        4.10.2 网络节点标示
第五章 目前天津移动IMS网络运行案例介绍
    5.1 案例一
    5.2 案例二
    5.3 案例三
第六章 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语对照表
致谢

(5)软交换在电话网中的应用及向IMS的演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软交换技术介绍
    2.1 软交换技术的发展
    2.2 软交换的定义
    2.3 软交换的体系架构
    2.4 软交换的标准协议
        2.4.1 软交换协议分类
        2.4.2 媒体网关控制协议H.248/Megaco
        2.4.3 信令传输协议SIGTRAN
        2.4.4 会话初始协议SIP
    2.5 软交换提供的业务
第三章 软交换在固定电话网中的应用
    3.1 软交换网络的组网方案
        3.1.1 软交换核心设备的部署策略
        3.1.2 IP承载网的建设和软交换的QOS保障
    3.2 基于软交换进行固定电话网络智能化改造
        3.2.1 SHLR的访问方式
        3.2.2 由软交换访问SHLR实现固网智能化
        3.2.3 固网智能化带来的新业务
    3.3 基于软交换进行语音长途网改造
    3.4 基于软交换与EPON技术进行端局改造
        3.4.1 基于软交换与EPON技术进行端局改造的背景
        3.4.2 基于软交换与EPON技术完成端局改造
第四章 软交换在3G核心网中的应用
    4.1 移动软交换技术的发展
        4.1.1 3G的标准化组织
        4.1.2 3G的标准
        4.1.3 CDMA2000软交换技术的发展
    4.2 CDMA2000软交换的体系架构
    4.3 软交换在CDMA2000核心网中的应用
第五章 软交换向IMS的演进
    5.1 IMS的发展
    5.2 IMS的标准化组织
    5.3 IMS定义及IMS体系架构
        5.3.1 IMS定义
        5.3.2 IMS体系架构
    5.4 IMS的核心协议
    5.5 软交换向IMS演进过渡的意义
    5.6 软交换向IMS的网络演进的路线
    5.7 固网软交换向IMS的网络演进
    5.8 移动软交换CDMA2000向IMS的演进
    5.9 固定网与移动网的融合--FMC
第六章 软交换技术在甘肃电信网中的应用实例
    6.1 软交换在甘肃电信固定电话网中的应用实例
        6.1.1 甘肃电信基于软交换的固网智能化改造
        6.1.2 甘肃电信基于软交换实现语音长途网络扁平化
        6.1.3 软交换汇接局兼做端局实现接入层IP化演进
    6.2 软交换在甘肃电信CDMA2000移动网络中的应用实例
        6.2.1 甘肃电信引入移动软交换的背景
        6.2.2 移动软交换电路域网络建设方案
        6.2.3 网间互联互通
结论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6)安徽电信CDMA 3G软交换核心网网络规划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概述
    1.1 3G移动通信系统发展趋势
    1.2 移动通信网络基本信令及协议介绍
        1.2.1 网络体系结构介绍
        1.2.2 相关信令及协议介绍
    1.3 3GPP2在核心网络系统的演进
        1.3.1 演进路线概述
        1.3.2 3GPP2标准版本在核心网方面的演进过程
第二章 NGN软交换技术介绍
    2.1 NGN分层结构
    2.2 NGN软交换技术
    2.3 NGN网络结构及协议体系
第三章 CDMA 2000核心网络的规划内容和流程
    3.1 CDMA 2000 1×/EV-DO核心网络的规划与设计内容
    3.2 CDMA 2000 1×/EV-DO核心网络的规划与设计流程
    3.3 核心网电路域规划与设计原则
第四章 安徽电信CDMA移动软交换核心网络的网络配置
    4.1 安徽电信网络现状
        4.1.1 CDMA电路域现状
        4.1.2 承载网CN2网络现状
        4.1.3 软交换网络现状
    4.2 核心网总体建设方案
        4.2.1 业务预测和建设规模
        4.2.2 拟建核心网网络结构及总体原则
    4.3 网元配置
        4.3.1 MSCe设置方案
        4.3.2 MGW设置方案
        4.3.3 HLR设置方案
    4.4 中继、带宽及信令链路的配置
        4.4.1 话务模型和信令模型
        4.4.2 MGW的配置
        4.4.3 MSCe信令链路计算及配置
第五章 安徽电信CDMA移动软交换核心网络的网络组织
    5.1 编号方案
        5.1.1 移动用户号码(MDN)
        5.1.2 国际移动用户识别码(IMSI)与移动台识别码(MIN)
        5.1.3 临时本地用户号码(TLDN)
        5.1.4 系统识别码(SID)和网络识别码(NID)
        5.1.5 GT码分配方案
    5.2 路由组织
        5.2.1 话务网的路由组织
        5.2.2 信令网网络组织
        5.2.3 特服网络组织
        5.2.4 互联互通方案
    5.3 网管、计费、同步网络组织
        5.3.1 网管系统
        5.3.2 计费网络组织
        5.3.3 同步方式
    5.4 VPN划分及IP地址规划
        5.4.1 VPN的划分
        5.4.2 IP地址规划
    5.5 局址规划及配套系统
        5.5.1 核心网机房局址要求
        5.5.2 核心机房电源设备配置
        5.5.3 核心机房防雷接地
第六章 安徽电信CDMA移动软交换核心网络的相关测试
    6.1 测试目的
    6.2 测试原则
    6.3 测试条件
    6.4 测试项目
第七章 安徽电信CDMA移动软交换核心网络的业务应用讨论
    7.1 目前网络支持的业务
    7.2 网络安全问题
    7.3 投资效益的问题
        7.3.1 风险评估
        7.3.2 经济评价
第八章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7)中国联通软交换技术发展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本文研究背景
    1.2 论文主要工作及章节的划分
        1.2.1 论文的主要工作
        1.2.2 论文章节划分
第二章 软交换的技术原理
    2.1 软交换技术概述
    2.2 软交换网络体系结构及特点
        2.2.1 软交换网络体系结构
        2.2.2 软交换网络体系的特点
        2.2.3 软交换网络架构比传统PSTN网络架构的优势
    2.3 软交换网络关键技术
        2.3.1 软交换的几种组网模式
        2.3.2 软交换网络QOS的保障
        2.3.3 软交换网络的接入关键技术
        2.3.4 软交换的网络互通
    2.4 软交换网络的协议
    2.5 软交换网络的业务平台
        2.5.1 业务体系架构
        2.5.2 业务提供方式
        2.5.3 PARLAY API
    2.6 软交换网络运营的关键问题
        2.6.1 软交换对运维体制有哪些新的需求
        2.6.2 分权分域管理
第三章 软交换发展状况分析
    3.1 软交换技术成熟度分析
    3.2 软交换标准发展成熟度分析
    3.3 软交换商业运营成熟度分析
        3.3.1 国际运营商软交换的发展简介
        3.3.2 国内运营商软交换的发展简介
第四章 中国联通引入软交换驱动力(SWOT分析)
    4.1 传统电信网面临的挑战
    4.2 多网融合需求不断增强
    4.3 软交换技术可以解决的困境
    4.4 中国联通引入软交换的SWOT分析
    4.5 中国联通PSTN网络现状
第五章 中国联通软交换发展目标建议
    5.1 软交换远景目标网络
    5.2 软交换近期目标网络
第六章 中国联通软交换部署策略建议
    6.1 南北方不同的技术定位
        6.1.1 北方软交换网络部署策略分析
        6.1.2 南方软交换网络部署策略分析
    6.2 软交换组网模式建议
    6.3 软交换系统的部署位置建议
    6.4 接入层技术部署策略建议
    6.5 承载层技术部署策略建议
    6.6 业务平台发展策略建议
    6.7 控制层技术发展策略建议
    6.8 软交换技术体系中的协议选择
第七章 软交换发展展望
附录A-软交换体系相关行业标准进展情况
    A-1 网络总体标准
    A-2 设备标准
    A-3 协议相关标准
    A-4 业务相关标准
    A-5 移动相关标准
    A-6 网管、安全相关标准
参考文献
致谢

(8)利用软交换和IMS技术实现固定和移动核心网融合方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节 课题背景
    第二节 论文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第一章 软交换、IMS与核心网融合的关系
    第一节 软交换技术与网络特点
        1.1 软交换的产生背景和技术特点
        1.2 软交换网络架构、网元功能和协议的介绍
    第二节 软交换技术在网络融合中的应用
        2.1 固定和移动软交换的相似性及融合可行性分析
        2.2 固定和移动软交换的差异性与融合局限性分析
    第三节 IMS技术特点以及与软交换的关系和比较
        3.1 IMS的技术特点和标准组织介绍
        3.2 IMS与软交换的关系和比较
第二章 固定和移动软交换长途核心网融合策略分析
    第一节 固定长途核心网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 固定长途网现状
        1.2 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第二节 C网本地和长途核心网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 目前C网电路域现状
        2.2 C网软交换电路域建设方案
        2.2.1 软交换建设需求分析
        2.2.2 C网软交换的体系架构、接口和协议
        2.2.3 上海本地C网软交换MSCe和MGW建设之设备配置情况
        2.3 C网长途网存在的问题
    第三节 本地C网与长途固网的联合组网策略分析
        3.1 融合策略分析
        3.2 话路网网络组织及路由组织
        3.3 技术可行性分析
        3.4 基于融合网络的呼叫路由分析
    第四节 融合的意义和应用效果
        4.1 融合的意义
        4.2 融合网络的应用效果分析
第三章 固定和移动信令网的融合方法的研究
    第一节 固定和移动信令网现状分析
        1.1 固网信令网现状
        1.2 C网信令网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第二节 固网和C网信令网融合组网分析
        2.1 融合组网策略
        2.2 可行性分析和链路资源调整预测
        2.3 信令网融合后的路由和寻址方式分析
        2.3.1 路由分析
        2.3.2 寻址方式分析
    第三节 信令网融合的应用效果
第四章 软交换与统一关口网的建设
    第一节 目前上海电信关口局现状及综合关口局建设的意义
        1.1 PSTN和C网关口局网络现状
        1.2 综合关口局建设的意义
    第二节 利用软交换建设综合关口核心网的研究
        2.1 综合关口网的总体要求
        2.2 软交换设备选用和改建
        2.3 综合关口网与本地内网、外网的组网架构
        2.4 本地路由策略和呼叫流程分析
        2.5 综合关口网设备的资源配置
第五章 基于IMS的核心网的融合方法的研究
    第一节 IMS网络建设的意义和目的
    第二节 IMS核心网研究
        2.1 网络架构和功能实体的介绍
        2.2 IMS与其它网络的互通模式和路由组织
        2.2.1 与传统电路交换网络互通
        2.2.2 与SIP网络即软交换网络互通
        2.2.3 互通时的路由组织
    第三节 IMS网络建设和组网策略分析
        3.1 IMS独立组网策略分析
        3.2 IMS与软交换的联合组网策略分析
参考文献
致谢

(9)基于分层体系结构的移动通信核心网组网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下一代网络(NGN)简介
        1.2.1 NGN 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1.2.2 NGN 的体系结构
    1.3 软交换技术
        1.3.1 软交换产生的背景及概念
        1.3.2 软交换技术特点
        1.3.3 软交换技术在国内外的应用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安排
第2章 软交换的基本原理
    2.1 分层体系结构的软交换技术
    2.2 软交换系统中的主要设备
    2.3 移动软交换系统网络构成
        2.3.1 系统总体框架
        2.3.2 软交换网络和传统交换网的区别
        2.3.3 移动交换服务器的应用
        2.3.4 媒体网关的应用
        2.3.5 逻辑接口
    2.4 移动软交换系统功能
        2.4.1 移动交换服务器功能
        2.4.2 媒体网关设备功能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分层结构移动软交换网络组网的探讨及演进
    3.1 移动软交换设备应用分析
    3.2 与现有网络的互通
    3.3 移动软交换网络可靠性保证
    3.4 IP 信令网的组网分析
        3.4.1 信令网对IP 承载的需求
        3.4.2 IP 信令网的概念
        3.4.3 IP 信令网协议概述
        3.4.4 IP 信令网的研究
    3.5 移动通信网的演进
        3.5.1 3GPP 标准进展
        3.5.2 软交换技术在移动网络演进中的应用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移动通信网网络运营状况分析
    4.1 交换网络现状分析
        4.1.1 话路网组织现状
        4.1.2 信令网组织相状
    4.2 交换网络存在问题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分层体系结构的移动核心网组网设计
    5.1 交换网络建设总体原则
    5.2 业务预测及系统能力需求
        5.2.1 每用户话务模型参数设计
        5.2.2 A 接口话务量预测
        5.2.3 MCS 处理能力的需求
        5.2.4 VLR 容量需求
    5.3 建设方案
        5.3.1 方案设计
        5.3.2 话路网网络结构设计
        5.3.3 承载方式
        5.3.4 信令网设计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四、移动软交换与固定软交换的区别(论文参考文献)

  • [1]某省联通IMS网络系统应用研究[D]. 王思雅. 吉林大学, 2019(03)
  • [2]中国联通软交换技术的发展策略[J]. 张晶,丁林冲. 信息与电脑(理论版), 2017(14)
  • [3]简析软交换技术在移动通信网中的应用[J]. 周丽燕. 无线互联科技, 2013(06)
  • [4]论IMS网络在天津移动的实现[D]. 李哲. 北京邮电大学, 2012(02)
  • [5]软交换在电话网中的应用及向IMS的演进研究[D]. 郝咏梅. 兰州大学, 2010(12)
  • [6]安徽电信CDMA 3G软交换核心网网络规划与研究[D]. 邢宇峰. 北京邮电大学, 2010(03)
  • [7]中国联通软交换技术发展策略研究[D]. 苏莉. 北京邮电大学, 2010(03)
  • [8]利用软交换和IMS技术实现固定和移动核心网融合方法的研究[D]. 贺秋月. 复旦大学, 2009(S1)
  • [9]基于分层体系结构的移动通信核心网组网设计与实现[D]. 张春煊. 吉林大学, 2009(09)
  • [10]IMS奠定融合基石[J]. 贾云刚. 中国电信业, 2008(12)

标签:;  ;  ;  ;  ;  

移动软交换和固定软交换的区别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