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安盟和呼伦贝尔市边防林建设探讨

兴安盟和呼伦贝尔市边防林建设探讨

一、论兴安盟、呼伦贝尔市边境防护林建设(论文文献综述)

石磊,孙海莲,王慧敏,谢宇,王洋,常虹,刘亚红,维拉,邱晓[1](2021)在《内蒙古草地生态系统质量评估》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评估内蒙古草地生态系统质量变化情况,全面掌握草原保护措施实施效果。【方法】依据2000年、2010年、2015年的遥感数据,综合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和模型计算方法,对内蒙古草地面积及分布、生态系统质量、生态系统服务能力进行分析。【结果】内蒙古从东部到西部均有草地分布;2000—2015年草地面积减少了1 181.99 km2;草地植被覆盖度由42.52%提高至46.50%;草地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从147.45 g C/m2增加到169.73 g C/m2;草地载畜能力明显提升,载畜能力大于100羊单位/km2的面积增加了52 507.75 km2。【结论】2000—2015年内蒙古草地生态系统质量有一定程度的提升,促进了草地生态系统服务能力的提高,说明实施的草原保护政策与工程对内蒙古草地生态起到了有效的保护作用。

王宏岩[2](2021)在《内蒙古金融集聚水平与地区经济增长 ——基于面板数据的空间计量模型分析》文中研究表明

陈全[3](2021)在《喀斯特石漠化地区生态资产遥感评估及时空演变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自20世纪以来,随着对自然资本价值的认识以及可持续发展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服务为核心的生态资产估算需求日益迫切。喀斯特石漠化地区由于受复杂地表与光学卫星成像条件的限制,区域生态环境遥感长期以来面临着混合像元现象严重、高质量光学遥感影像缺失等瓶颈问题,传统基于像元/格网尺度的定量遥感研究方法无法满足区域生态资产精准评估、时空演变机制挖掘以及生态修复决策支持的需求目标,引入遥感图谱认知的前沿理论与方法开展喀斯特石漠化地区生态资产时空演变评估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研究以贵州省关岭-贞丰花江石漠化治理示范区为典型研究区,以遥感图谱认知理论的“图谱耦合”思想和地理图斑智能计算模型“分区分层感知—时空协同反演—多粒度决策”的方法论为指导,从生态资产质量与生态资产服务功能维度出发构建了喀斯特石漠化地区生态资产时空演变评估框架,按照“空间—时间—属性”的线性认知过程,深度探索融入地貌分区控制的生态资产基本地理空间单元解构,开展多源数据协同的关键生态因子反演计算与生态资产时空动态评估,并基于经典地理空间分析方法挖掘生态资产时空演变模式与驱动机制,初步实现对区域近20年来生态资产“位置—结构—指标—演化”的深层理解。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针对生态资产遥感评估与时空演变研究的理论背景深入分析,从评估与挖掘喀斯特石漠化地区近20年来生态资产时空演变的角度出发,构建了基于遥感图谱认知理论和地理图斑智能计算模型的生态资产时空演变评估框架,提出了深度融入地貌分区控制的生态资产地理单元解构、多源数据协同的生态资产时空动态评估、基于地学空间分析的生态资产时空演变格局理解和驱动机制揭示等关键问题,为按照“空间—时间—属性”的维度递进开展生态资产时空演变机制研究奠定理论基础。(2)在分析传统生态环境定量遥感研究方法长期存在的问题与短板的基础上,论述了以具有明确地理意义的基本空间单元为空间基准开展喀斯特石漠化地区生态资产时空演变机制研究的必要性,提出了基于分区分层感知模型的喀斯特石漠化地区基本空间单元解构思路,并基于高精度DEM与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实现了区域地貌单元、地理单元与地理图斑/地块三级基本空间单元的解构。(3)针对喀斯特石漠化地区脆弱生态环境特征,基于生态资产“存量(stock)”和“流量(flow)”的理论内涵和去价值化的系统评估思路,系统构建了以生态系统类型与数量、NPP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岩石裸露率、植被覆盖度等关键生态因子驱动的生态资产质量与服务功能状况评估模型和生态资产综合指数评估模型,完成不同监测期生态资产质量与服务功能等级划分以及地理单元尺度下区域2000-2018年的生态资产综合评估。(4)围绕喀斯特石漠化地区生态资产时空演变机制理解的目标,以地理单元与地貌单元为基准,将经典地理空间分析方法引入生态资产时空演变机制研究中,从生态资产时空变化格局和生态资产时空变化驱动机制分析两个方面,分别叠加2000-2018年生态资产变化“图”和驱动因素作用“图”,实现了对不同时间阶段、不同空间尺度下喀斯特石漠化地区生态资产时空演变格局及驱动机制的阐述和揭示,为区域生态治理与修复提供理论基础与科技支撑。

赵梦蝶[4](2021)在《基于区域差异性多维框架下内蒙古生态补偿机制扶贫绩效评估》文中指出生态补偿作为一种利益再分配机制,为解决我国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问题,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和减贫增收双重目标提供了新思路。自上世纪末以来,一大批生态建设工程在内蒙古地区大力推展,取得了显着的成效,同时也存在诸多问题。本研究基于社会-生态-经济-文化的四维框架,构建生态补偿机制扶贫绩效评估指标体系;运用全局主成分分析法构建生态补偿机制绩效评估模型,系统地评估2011-2019年间内蒙古地区12个盟市的生态补偿机制扶贫绩效,并从时序角度、区域差异性角度进行深入分析;基于2019年各盟市生态补偿机制扶贫绩效综合得分和维度得分,分析不同维度对综合的得分的影响,并运用系统聚类分析法,依据盟市绩效得分划分等级,进一步探讨盟市间的区域差异性。研究结果表明,各盟市间的绩效综合得分具有明显差异性,包括时序角度静态截面界面上得分的差异及区域角度动态排名上的波动差异。2011-2019年间,除呼伦贝尔市和鄂尔多斯市以外,其它10个盟市的生态补偿机制扶贫绩效综合得分均呈现逐渐上升趋势;从绩效综合得分的排名情况来看,兴安盟、乌海市、阿拉善盟的排名一直处于倒数三位,其余盟市历年的排名变化仅有较小范围浮动,全区盟市排名整体情况稳定。四个维度的得分对各个盟市综合得分的贡献具有明显差异性,包头市、呼伦贝尔市、赤峰市和鄂尔多斯市的四个维度得分均为正向的,阿拉善盟和兴安盟的四个维度得分均为负向的,其余盟市的四个维度得分则有正有负;此外,单一维度的得分最高的盟市也不同。2019年各盟市的扶贫绩效从高到低划分为4个等级,从空间角度来看,12个盟市呈现显着的区域差异性,但东部和西部整体对比差异较小,说明东、西部发展相对均衡。基于上述研究结论,结合工作中现存问题,提出相关建议,重点关注绩效靠后盟市,发挥政策导向作用;基于“三线一单”,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区域化管理;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防止大规模性返贫;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减贫绩效考核机制等。以期最大程度地发挥生态补偿的减贫作用,为后续生态补偿机制扶贫政策的制定、相关工作的开展提供理论参考。

姜康[5](2020)在《中蒙边境草原带物候变化及其主要影响因子》文中研究表明植被物候是指植被受环境影响而出现的以年为周期的自然现象,包括萌芽、抽枝、展叶、开花、结果、落叶等过程。植被的物候变化与全球气候变化密切相关。本文以中蒙边境草原带为研究区,利用2001-2017年MODIS植被NDVI数据,通过S-G滤波及累计NDVI的Logistic曲线曲率变化法得到研究区的植被返青期(start of growing season,SOS),枯黄期(end of growing season,EOS)和生长季长度(length of growing season,LOS),然后结合气象数据、地表水热数据、高程数据、统计数据等分析了2001-2017年中蒙边境草原带植被NDVI和物候的主要影响因子。得出如下结论:1、研究区NDVI总体呈东高西低的分布,整个生长季和不同季节NDVI均呈明显的增加趋势。从国别来看,内蒙古植被NDVI略高于蒙古国植被NDVI。研究区植被SOS呈南早北晚的空间分布,研究区西南部SOS有较明显的提前趋势。EOS呈北早南晚的分布,在研究区中部有明显的提前趋势。LOS呈南长北短的分布格局,在研究区中部以及呼伦湖附近有减小的趋势。2、降水是研究区草地植被NDVI和物候的主要气象影响因子。研究区植被NDVI与降水均呈显着的正相关关系而与气温主要呈负相关关系。SOS与3月份降水呈正相关关系而与4月份降水呈负相关关系。EOS与3、8月份降水呈正相关关系,与其他月份呈负相关关系。LOS和降水主要呈负相关关系。SOS与气温主要呈负相关关系,EOS和LOS与气温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春季NDVI与日照时数主要呈正相关关系,夏秋季NDVI与日照呈明显的负相关关系。研究区不同物候期与日照时数总体均呈正相关关系。3、在地表水热要素中,地表水分指数(land surface water index,LSWI)是研究区草地植被NDVI和物候的主要影响因子。研究区植被平均NDVI与LSWI呈显着的正相关关系而与日间地表温度(daytime land surface temperature,DLST)主要呈负相关关系。SOS与1-3月份LSWI呈显着的正相关关系,而LOS与LSWI呈明显的负相关关系。SOS与地表温度主要呈负相关关系,EOS和LOS与地表温度主要呈正相关关系。4、研究区植被NDVI总体随海拔的升高而降低,不同坡度NDVI相差不大,阴坡NDVI略高于阳坡。SOS和EOS随海拔的升高而减小,然而LOS随海拔升高而延长。SOS随坡度增大而提前,EOS和LOS随坡度升高而增大,阴坡LOS较阳坡短1.5天。总体来看,不同海拔、坡度和坡向梯度下,植被NDVI和物候的变化主要是由不同地表水热条件所影响。5、统计结果表明内蒙古边境市、旗人口主要呈缓慢的增加趋势,农作物播种面积和粮食产量呈明显的增加趋势。大牲畜数量呈增加趋势而存羊数呈减小趋势。存羊数与植被NDVI具有较好的同步性但存在一到两年的滞后时间。蒙古国(东方省和苏赫巴托尔省)大牲畜的数量和存羊数量有明显的上升趋势。6、样带1由于水分条件好,因此NDVI要高于样带2。从国别看,蒙古国植被NDVI要高于内蒙古地区,但内蒙古地区植被增长速度高于蒙古国地区。样带区2物候差别较为明显。内蒙古地区植被NDVI和物候与气候等要素相关性更高,对于气候变化更敏感。

刘旭[6](2020)在《内蒙古生态环境和经济耦合协调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内蒙古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升,但经济不断发展的同时,给生态环境带来了一定压力,因此,研究如何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兼顾生态的改善对于内蒙古实现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本文在耦合及系统耦合理论、生态经济学理论、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理论以及灰色关联理论的基础上,从自治区整体和盟市两个维度对内蒙古生态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状况展开深入研究。结合内蒙古实际情况,从自然资源状况、生态环境现状、经济综合实力和经济产业结构等四个方面对内蒙古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现状展开分析。本文以2006-2018年内蒙古自治区及2006-2017年其各盟市(除兴安盟)的数据为基础,对内蒙古生态环境与经济之间的协调发展现状进行相关评价分析。结果发现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生态环境和经济的耦合度C∈[0.9,1],处于高水平耦合,而耦合协调度D∈[0.3,0.7],呈稳步上升的态势。从时序上来看,2006-2018年内蒙古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呈现了严重失调、中度失调、轻度失调和低水平协调发展四种类型,耦合协调水平仍有待提升;从空间上来看,内蒙古11个盟市在生态环境和经济协调发展上存在一定差距。整体来看,虽然各盟市耦合协调度均呈上升趋势,但仍然处于轻度失调和低水平协调阶段。耦合协调度呈现出由中部向两边递减的分布规律。之后在分析生态环境与经济系统的耦合协调度的基础上,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分析了影响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二者耦合的影响因素,最后提出优化对策,以期为内蒙古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刘海新[7](2019)在《内蒙古草地生产力时空分析及产草量遥感估算和预测》文中指出草原生态系统是世界陆地植被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草原生产力水平是草地退化、草地生态系统健康诊断、生态服务功能评价和碳汇研究的关键;草原产草量的估算和预测则能够为合理确定载畜量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对维护草原生态平衡、正确指导畜牧业发展等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以内蒙古草原为研究区,综合运用GIS和遥感手段,结合野外实际调查数据、遥感数据及其他辅助数据,在草地NPP估算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研究区草地生产力时空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探讨了气温和降水对草地生产力的延迟性影响,完成了鲜草产草量的遥感估算和预测。主要工作和结论如下:(1)基于CASA模型估算了 2000-2014年各月份的草地NPP,估算结果与MOD17A3H-NPP数据的Pearson相关系数r达到了 0.935。以草地NPP作为草地生产力评价指标,采用基于像元的线性趋势法分析发现,内蒙古草地生产力整体上呈自西向东,自南向北逐渐递增的趋势;草地NPP积累期主要集中在4-10月份,在2000-2014年间变化趋势虽有少许波动,但整体上以0.85 g C/(m2 a)(P<0.01)的速度增长;呈极显着增加和显着增加的区域所占百分比分别为29.76%和22.26%;Hurst指数计算结果结合2000-2014年的变化趋势综合分析发现,13.42%的研究区草地生产力由目前的增加将转变为减少趋势。(2)系统研究了研究区草地NPP与自然因素的相关性,并探讨了草地对人类活动的响应。基于像元的相关性分析法研究发现,研究区草地NPP与气温、地表温度在年际尺度上主要呈负相关,其中显着和极显着负相关所占比例之和分别为25.15%和60.99%;与降水量和蒸散发量在年际尺度上主要呈正相关,其中显着和极显着正相关所占比例之和分别为20.34%和74.25%;与本文提出的改进型TVDI计算结果在生长季连续月际尺度上,主要呈负相关,其中显着和极显着所占比例之和为49.83%。SNPP均值与年累计新增围栏草场面积和年累计种草面积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689(P<0.01)和0.817(P<0.01),分析认为,国家生态环境相关政策等人类活动对草地NPP的提升有着明显的积极作用。(3)气象因素对植被生长的延迟性影响虽然被研究人员普遍认同,但定量研究一直未得到充分关注。本文在3个月的延迟量及不同时间气候因素对草地生产力影响大小各不相同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时间累加的延迟性分析法,系统探讨了生长季连续月际和不同月份年际2个时间尺度下,气温和降水量对草地生产力的延迟性影响。结果表明,气温和降水对草地生长季的植被生产力影响具有一定的延迟性,但均随着时间向前推移,其影响程度越来越弱;同时,气温和降水量在生长季不同月份对草地生产力的影响具有明显的时空差异。(4)针对实际采样样方和遥感影像的像元在空间尺度上不一致的问题,提出了基于空间尺度转换的鲜草产草量遥感估算模型。以2013年锡林郭勒盟草地为例,采用空间尺度转换后的NPP和AFY构建散点图,并采用线性和幂函数进行拟合回归,两者的拟合优度系数R2分别达到了 0.79和0.85,均方根误差RMSE分别为0.0625 Kg/m2和0.0609 Kg/m2;采用Landsat 8遥感影像对该模型的有效性进一步验证证实,该模型适用于基于中低分辨率光学遥感影像的产草量估算。(5)基于深度学习的方法、基于时间累加的延迟性分析法和鲜草产草量遥感估算模型,提出了下一年度产草量预测的技术流程。以2014年锡林郭勒盟草地产草量为例,首先采用LSTM和GRU 2种神经网络模型基于站点的气象数据对下一年度的气温和降水量进行了预测;然后,以最优的气温和降水量预测结果为变量,采用基于时间累加的延迟性分析法原理,预测了 2014年草地生长季的NPP,其预测结果与基于CASA模型估算结果的拟合优度系数R2达到了 0.92;最后实现鲜草产草量预测,相对于2013年的鲜草产草量,预测结果相对精度为76.38%。

刘宇笛[8](2019)在《内蒙古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测算及影响因素分析》文中指出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是人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需要越来越多的农产品,但是人们的高需求和有限的资源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提高资源利用率成为唯一的解决方案,即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因此,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国是以农业为主的发展中国家,内蒙古是国内粮食产区的重要来源地之一,对于我国粮食安全来说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从国家统计的相关数据显示,该地区农作物总播种面积位列全国第5,总产量居全国前10位。本文立足于内蒙古农业有关的数据和资料,对该地区的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加以量化和研究,并对其关键性的影响因素进行深入探究,进而提出相应的对策。本文的大致框架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为第一章和第二章,主要对国内外相关学者的研究进行了梳理和分析,并介绍了经济增长的相关理论。然后,对什么是全要素生产率加以解释,并介绍了四种测算全要素生产率的方式。本文主要运用的就是其中的DEA-Malmquist指数方法。第二部分为第三章和第四章。这一部本首先对内蒙古近年来农业有关的数据和资料加以收集,并针对农林牧渔等方面介绍了该区的农业发展概况。然后,对内蒙古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加以研究,分别从动态和静态两个方面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结果进行分析:动态方面,从内蒙古整体、三个区域划分及12盟市三个角度对2001-2017年的农业全要素生产率进行分解分析;静态方面,对2017年内蒙古农业投入产出的综合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进行分解分析。最后,基于tobit模型度量了影响内蒙古农全要素生产率的关键因素所在。同时,指出单个指标对其影响的大小以及是正相关还是负相关,进而为后续的研究提供参考依据。第三部分为第五章,即结论和建议部分。根据前面四个章节的研究得出如下结论:产业结构、农业结构调整系数、人均财政支农支出和城镇化率对农业全要素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均产生正向作用。并且这四个变量均对农业纯技术效率的影响最大;对农业技术效率的影响次之;对农业规模效率的影响最小。农业劳动力投入对农业全要素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均产生负向作用。并且对农业技术效率的影响最大;对农业纯技术效率的影响次之;对农业规模效率的影响最小。

张茹[9](2018)在《内蒙古东部干旱半干旱草原矿区生态安全评价》文中提出内蒙古东部干旱半干旱草原矿区既是重要的畜牧业基地,也是重要的煤炭资源供应地,承担着“能源安全”与“生态安全”双重角色。而煤炭资源开发利用及电力、煤化工等相关产业链发展,不可避免地对草原生态造成破坏,威胁当地生态安全。论文从微观-中观-宏观角度,首先以草原大型露天煤矿区宝日希勒煤矿区为小尺度研究对象,其次以典型草原矿区城市呼伦贝尔市为中尺度研究对象,最后以整个内蒙古东部干旱半干旱草原矿区5盟市(兴安盟、锡林郭勒盟、赤峰市、通辽市、呼伦贝尔市)为大尺度研究对象,运用正态云模型、生态足迹等方法对不同尺度研究区域生态安全状况进行综合评价。主要结论如下:(1)基于正态云模型,从压力-状态-响应3方面计算宝矿生态安全隶属度,并评定安全等级:(1)总目标层,宝矿在安全级、良好级、敏感级、危险级和恶劣级的综合隶属度分别为0.1148、0.1212、0.2735、0.2248和0.1134,根据最大隶属度原则,宝矿处于敏感级,且有向危险级恶化趋势,安全形势比较严峻。(2)准则层,压力和状态层均处于敏感级,最大隶属度分别为0.2735和0.3902。响应层处于恶劣级,最大隶属度为0.3504,占总隶属度的37.07%,是限制宝矿生态安全整体水平的主要因素。(3)响应指标层,废水和固废利用率、科研投资和环保投资属于敏感级或危险级,最大隶属度分别为0.1256、0.1279、0.1683、0.325,是构成宝矿生态安全响应不足的主要短板因素。(2)采用生态足迹方法,从生态赤字/盈余核算、安全等级评定和能源驱动力分析3方面对呼伦贝尔市2006-2016年生态安全状况进行动态评价:(1)2016年呼伦贝尔市人均生态足迹11.0397ha,人均生态承载力8.8468ha,人均生态赤字2.1929ha,生态压力指数为0.69,处于较不安全状态。(2)2006-2016年,呼伦贝尔市生态安全状况趋于恶化,由2006年生态盈余1.0996ha/cap变化为2016年生态赤字2.1919ha/cap,安全等级由稍不安全转变为较不安全。(3)2006-2016年呼伦贝尔市生态足迹与6类生态生产性地类进行灰色关联分析,其中,化石能源用地与生态足迹关联度最大,为0.7197。利用STIRPAT模型,从经济、社会、技术3方面对化石能源足迹进行驱动力分析,结果表明,经济发展对能源足迹具有强劲正向驱动性,社会进步具有较弱正向驱动性,技术进步具有双向驱动性。(3)依据生态赤字盈余计算,分析2008年、2012年和2016年干旱半干旱草原矿区5盟市生态安全状况:(1)5盟市生态足迹总体呈上升趋势,增长幅度为赤峰市(6.0627ha)>锡林郭勒盟(4.5561ha/cap)>呼伦贝尔市(4.1396ha/cap)>通辽市(3.9907ha/cap)>兴安盟(3.3197ha/cap)。(2)生态承载力呈小幅度上升趋势,增长幅度为呼伦贝尔市(1.9822ha/cap)>兴安盟(0.531ha/cap)>通辽市(0.3593ha/cap)>赤峰市(0.2835ha/cap)>锡林郭勒盟(0.2395ha/cap)。(3)目前,5盟市均处于生态赤字状态,赤字状况为通辽市(9.7043ha/cap)>锡林郭勒盟(8.2767ha/cap)>赤峰市(7.6447ha/cap)>呼伦贝尔市(2.1929ha/cap)>兴安盟(1.8842ha/cap)。其中,呼伦贝尔市处于较不安全级,兴安盟、通辽市、赤峰市和锡林郭勒盟均处于很不安全级。

刘哲荣[10](2017)在《内蒙古珍稀濒危植物资源及其优先保护研究》文中指出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由于不断加剧的人为活动影响以及气候变化等原因,生物多样性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内蒙古位于亚洲中部干旱区,属于我国生物多样性的关键地区之一,其生态系统和生物类别丰富而古老,地带性分异复杂,使得地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尤为重要。珍稀濒危植物作为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进行合理的研究和有效的保护,已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同时,对珍稀濒危植物的相关研究为野生生态资源的优化保护提供理论依据与方法。本研究以《中国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名录》、《中国植物红皮书》、《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一批)》、《中国物种红色名录》受威胁种、《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2013)》受威胁种,《内蒙古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名录》、《内蒙古珍稀濒危植物图谱》中的内蒙古部分为初始数据,并对其名称、拉丁学名、科属的归属问题等做了一系列的修定和完善,最终确定127种珍稀濒危植物为研究对象。在系统收集、整理不同学者对内蒙古珍稀濒危植物相关文献资料的研究成果及数据的同时,进行野外实地调查和标本采集,采用植物区系分析、植物资源调查、植物优先保护、热点地区和GAP分析,对内蒙古珍稀濒危植物区系组成及特征,植物资源的基本组成和类型,濒危等级和优先保护级别,保护现状及生境保护红线等方面进行研究和探讨。得到以下研究结果:(1)内蒙古珍稀濒危植物共53科、103属、127种。其中蕨类植物1种;裸子植物3科5属9种;被子植物49科97属117种;内蒙古珍稀濒危植物在全区东、西阿拉善州、贺兰山州以及兴安北部州分布较多,仅分布于一个州的物种有59种,占总种数的46.46%;垂直分布格局呈单峰形态,在海拔10001600m之间的植物种数最多;豆科、菊科和毛茛科植物最多,单种属有35属;区系成分以温带分布型比例最高,起源古老,孑遗植物较多,草本和中生植物比例最大,与内蒙古植物区系特征相似。(2)内蒙古珍稀濒危植物资源可分为5大类,18小类。食用植物资源中,野菜植物16种,野果植物8种,油脂植物20种,饲用植物65种,蜜源植物16种,淀粉植物12种,色素植物5种,甜味剂植物3种,芳香植物22种。药用植物有63种。工业用植物资源中,木材植物18种,纤维植物16种,树脂植物5种,鞣质植物11种,树胶植物5种。农业用植物资源中,农药植物13种;观赏与环境改良植物资源中,绿化观赏植物59种,环境改良植物35种。18类资源植物中,所含种类最多的是饲用植物,有65种,占资源植物总数的61.90%,其次是药用植物,有63种,占资源植物总数的60%;具有5类及以上用途的植物共有32种,占资源植物总数的30.48%;采用综合评价法,将内蒙古珍稀濒危饲用植物划分为优等、良等、中等、低等、劣等、可做牧草6个等级。其中,优等6种,良等4种,中等15种,中等及以上植物共有25种,占资源植物总数的23.81%;利用层次分析法对内蒙古珍稀濒危药用植物资源进行评价,可分为三级,其中,Ⅰ级药用植物有36种,Ⅱ级药用植物有20种,Ⅲ级药用植物有7种,分别占药用植物资源总数的57.14%,31.75,%和11.11%。(3)以内蒙古127种珍稀濒危植物为评估对象,建立了该地区植物优先保护评价体系,评价指标的设定在充分利用野外考察数据的同时中加入了IUCN评估体系在全国尺度下对植物的评估结果,也考虑到了该区地理位置和生态环境的特殊性,加入了植物种抵抗灾害能力的指标,以及海拔高度等在该区可能发生重要影响的指标;评估结果为,极危(CR)种2种、濒危(EN)种13种、易危(VU)种37种、近危(NT)种44种,无危种(LC)31种,分别占总数的1.57%、10.24%、29.13%、34.65%、24.41%,其中受威胁种即极危(CR)、濒危(EN)和易危(VU)种共52种,占总种数的40.94%;优先保护级别的评估结果为,一级保护植物有28种、二级保护有71种、三级保护有28种,分别占评估总数的22.05%、55.91%、22.05%;由于评估方法不同,有些种的评估结果与《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2013)》、《内蒙古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名录(1989)》中的濒危等级和保护级别存在一定差异。一些植物种类濒危等级及保护级别在之前发布的保护名单中尚未体现的,在本次评估中获得了较高的濒危等级和保护级别。(4)以热点地区与GAP分析方法为理论基础,通过计算累计保护效率和累计保护面积来评价和筛选重要物种分布县,从而鉴别出优先、次要和一般保护县。根据保护生物学原理,对重要物种的具体分布位置,考虑不同属性的植物物种所需的最小生存面积不同,依据生活型、分布范围和受威胁程度对关键植物的重点保护区域划定不同等级的缓冲区。将两者叠加后,最后得到内蒙古珍稀濒危植物生境保护红线;127种红线保护植物中,有81种已得到各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占红线保护植物总数的63.78%;内蒙古珍稀濒危植物整体保护红线面积为50.68万km2,占内蒙古总面积的42.84%;内蒙古珍稀濒危植物生境保护红线划定方法的探讨,对划定生态安全预警红线具有参考意义。建议对未受到内蒙古各级自然保护区保护的红线保护植物进行保护,进一步加强自治区至全国范围内的红线保护植物调查工作,以便提高数据的精确性和完整性,在完善本底数据的基础上,对红线关键植物就地保护的有效性进一步评估,量化就地保护有效性指标,对未受到有效保护的植物进行研究,提高保护红线植物的效率。

二、论兴安盟、呼伦贝尔市边境防护林建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兴安盟、呼伦贝尔市边境防护林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1)内蒙古草地生态系统质量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1 数据和方法
    1.1 研究区介绍
    1.2 遥感数据来源
    1.3 生态系统质量评估指标
    1.4 生态系统服务评估指标
2 结果与分析
    2.1 内蒙古草地分布和面积变化
    2.2 生态系统质量变化
    2.3 生态系统服务能力变化
        2.3.1 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
        2.3.2 载畜能力
3 讨论与结论

(3)喀斯特石漠化地区生态资产遥感评估及时空演变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研究现状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进展
        1.2.1 生态资产理论研究进展
        1.2.2 生态资产评估体系与方法研究进展
        1.2.3 生态资产遥感评估方法研究进展
        1.2.4 喀斯特地区生态资产评估研究进展
        1.2.5 研究进展小结
第二章 研究设计
    2.1 科学问题
    2.2 研究内容
        2.2.1 研究内容设计
        2.2.2 研究内容逻辑关联
    2.3 研究方案与技术路线
        2.3.1 研究方案
        2.3.2 研究技术路线
    2.4 研究区选择与代表性论证
        2.4.1 研究区代表性论证
        2.4.2 研究区概况
        2.4.3 研究区自然环境
        2.4.4 研究区社会经济
        2.4.5 研究区的生态环境问题
第三章 生态资产评估与时空演变研究框架构建
    3.1 喀斯特石漠化区生态资产评估
        3.1.1 生态资产评估范围
        3.1.2 生态资产评估内容
    3.2 喀斯特石漠化地区生态资产遥感评估面临的困难
    3.3 遥感图谱认知理论
        3.3.1 地学信息图谱
        3.3.2 遥感信息图谱
        3.3.3 遥感图谱认知理论
        3.3.4 地理图斑智能计算模型
    3.4 基于遥感图谱认知的生态资产时空演变研究框架
        3.4.1 评估框架
        3.4.2 关键问题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生态资产评估基本空间单元解构
    4.1 引言
    4.2 基于分区分层感知模型的生态资产基本空间单元解构
        4.2.1 分区分层感知模型
        4.2.2 喀斯特石漠化地区生态资产基本空间单元解构
    4.3 基于高精度DEM的地貌/地理单元划分
        4.3.1 基于高精度DEM的地貌单元边界优化
        4.3.2 基于高精度DEM的地理单元划分
    4.4 基于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的地理图斑/地块提取
        4.4.1 地理图斑/地块提取方法
        4.4.2 地理图斑/地块精度验证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多源数据协同的生态资产时空动态评估
    5.1 引言
    5.2 喀斯特石漠化地区生态资产遥感评估
        5.2.1 喀斯特石漠化地区生态资产评估体系
        5.2.2 喀斯特石漠化地区生态资产遥感评估方法
    5.3 多源数据协同的喀斯特石漠化地区岩石裸露率反演
        5.3.1 喀斯特石漠化地区岩石裸露率反演
        5.3.2 数据来源与处理
        5.3.3 喀斯特山区岩石裸露率反演方法
        5.3.4 喀斯特山区岩石裸露率反演结果
    5.4 基于时序遥感数据的喀斯特石漠化地区NPP估算
        5.4.1 喀斯特石漠化地区NPP估算
        5.4.2 数据来源与处理
        5.4.3 喀斯特石漠化地区NPP估算方法
        5.4.4 喀斯特石漠化地区NPP估算结果
    5.5 不同尺度下生态资产时空动态评估结果
        5.5.1 地块与像元尺度的生态资产质量与服务功能状况评估
        5.5.2 地理单元尺度的生态资产综合评估结果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生态资产时空演变格局与驱动机制分析
    6.1 引言
    6.2 基于时空动态度模型的生态资产时空演变特征分析
        6.2.1 不同地理单元生态资产时空变化特征
        6.2.2 不同地貌单元生态资产时空变化特征
    6.3 基于ESTDA的生态资产时空演变格局分析
        6.3.1 生态资产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
        6.3.2 生态资产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
        6.3.3 生态资产局部空间格局演化趋势分析
    6.4 基于地理探测器的生态资产时空演变驱动因素分析
        6.4.1 生态资产时空变化分异的地理探测
        6.4.2 生态资产空间分异的驱动因素及交互作用分析
        6.4.3 生态资产动态变化的驱动因素作用强度变化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研究成果总结
    7.2 研究创新点
    7.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4)基于区域差异性多维框架下内蒙古生态补偿机制扶贫绩效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目标与内容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内容
    1.3 技术路线图
    1.4 创新点
第二章 理论基础及国内外研究进展
    2.1 生态补偿机制扶贫的理论基础
        2.1.1 外部性理论
        2.1.2 公共物品理论
        2.1.3 生态服务价值理论
        2.1.4 可持续发展理论
        2.1.5 生态公平理论
    2.2 国外研究进展
        2.2.1 针对PES减贫大型项目的专项研究
        2.2.2 针对PES减贫理论基础、制度体系等的综合研究
        2.2.3 国外经验借鉴
    2.3 国内研究进展
        2.3.1 结合具体地区的实践研究
        2.3.2 生态补偿机制扶贫的内涵、理论基础及制度体系的综合研究
        2.3.3 国内研究进展评述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研究区概况
    3.1 基本概况
        3.1.1 自然概况
        3.1.2 社会经济概况
    3.2 内蒙古林业生态建设重点工程
        3.2.1 退耕还林工程
        3.2.2 “三北”防护林工程
        3.2.3 天然林保护工程
        3.2.4 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
    3.3 内蒙古草原生态建设重点工程
        3.3.1 “退牧还草”工程
        3.3.2 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
    3.4 内蒙古扶贫脱贫概况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方法学
    4.1 研究方法
        4.1.1 文献资料法
        4.1.2 理论分析法
        4.1.3 多维框架法
        4.1.4 全局主成分分析法
        4.1.5 聚类分析法
    4.2 数据来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内蒙古生态补偿机制扶贫绩效评估
    5.1 生态补偿机制扶贫绩效评估体系构建
    5.2 全局主成分分析
        5.2.1 基础指标标准化处理
        5.2.2 模型有效性检验
        5.2.3 全局主成分提取
        5.2.4 各盟市绩效综合得分及排名结果
    5.3 内蒙古地区生态补偿机制扶贫绩效分析
        5.3.1 生态补偿机制扶贫绩效整体情况
        5.3.2 生态补偿机制扶贫绩效时序分析
        5.3.3 生态补偿机制扶贫绩效区域差异性分析
        5.3.4 生态补偿机制扶贫绩效维度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及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6.2.1 重点关注绩效靠后盟市,发挥政策导向作用
        6.2.2 基于“三线一单”,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区域化管理
        6.2.3 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防止规模性返贫
        6.2.4 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机制扶贫绩效考核机制
    6.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5)中蒙边境草原带物候变化及其主要影响因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地面植被物候观测的进展
        1.2.2 植被物候遥感监测方法研究进展
        1.2.3 植被动态遥感监测进展
        1.2.4 植被物候影响因素研究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目标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目标
    1.4 技术路线
2 数据与方法
    2.1 研究区的划定及概况
        2.1.1 研究区的划定
        2.1.2 研究区概况
    2.2 研究数据
        2.2.1 植被NDVI数据
        2.2.2 气象数据
        2.2.3 地表水热数据
        2.2.4 数字高程数据
        2.2.5 人为要素数据
        2.2.6 土地利用类型数据
    2.3 研究方法
        2.3.1 遥感影像预处理
        2.3.2 植被NDVI平滑及物候提取方法
        2.3.3 数据分析方法
3 植被NDVI和物候的时空变化
    3.1 植被NDVI时空变化
    3.2 物候时空变化
4 植被NDVI对多要素的响应
    4.1 植被NDVI与气象要素的关系
        4.1.1 植被NDVI与温度的相关性
        4.1.2 植被NDVI与降水的相关性
        4.1.3 季节性NDVI与日照时数的相关性
    4.2 植被NDVI与地表水热的相关性
        4.2.1 植被NDVI与不同月份DLST的相关性
        4.2.2 植被NDVI与不同月份NLST的相关性
        4.2.3 植被NDVI与不同月份LSWI的相关性
    4.3 植被NDVI与地形要素的关系
        4.3.1 植被NDVI与海拔的关系
        4.3.2 植被NDVI与坡度的关系
        4.3.3 植被NDVI与坡向的关系
    4.4 植被NDVI与人为要素的关系
    4.5 样带区对比
5 植被物候对多要素的响应
    5.1 植被物候与气象要素的相关性
        5.1.1 植被物候与气温的相关性
        5.1.2 植被物候与降水的相关性
        5.1.3 植被物候与日照时数的相关性
    5.2 植被物候与地表水热的相关性
        5.2.1 植被物候与地表温度的相关性
        5.2.2 植被物候与LSWI的相关性
    5.3 植被物候与地形要素的关系
        5.3.1 植被物候与海拔的关系
        5.3.2 植被物候与坡度的关系
        5.3.3 植被物候与坡向的关系
    5.4 植被物候与人为要素的关系
    5.5 样带区对比
6 讨论与结论
    6.1 讨论
        6.1.1 植被NDVI和物候的时空变化
        6.1.2 植被NDVI和物候与气象要素的相关性
        6.1.3 植被NDVI和物候与地表水热的相关性
        6.1.4 植被NDVI和物候与地形要素的相关性
        6.1.5 植被NDVI和物候与人为活动要素的相关性
        6.1.6 样带区对比
    6.2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6)内蒙古生态环境和经济耦合协调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生态环境与经济关系的研究
        1.3.2 生态环境与经济实证方法的研究
        1.3.3 生态环境与经济指标选取的研究
        1.3.4 生态环境与经济耦合关系不同视角的研究
        1.3.5 研究评述
    1.4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6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2 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理论基础
    2.1 耦合及系统耦合理论
    2.2 生态经济学理论
    2.3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理论
    2.4 灰色关联理论
3 内蒙古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3.1 内蒙古生态环境现状
        3.1.1 自然资源状况
        3.1.2 生态环境现状
    3.2 内蒙古经济发展现状
        3.2.1 经济综合实力
        3.2.2 产业结构
    3.3 本章小结
4 内蒙古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评价模型的建立
    4.1 耦合协调发展指标体系的构建
        4.1.1 数据来源
        4.1.2 构建指标体系
        4.1.3 确定指标体系权重
    4.2 生态环境和经济耦合协调模型
        4.2.1 综合指数评价模型
        4.2.2 耦合协调度模型及判别标准
    4.3 耦合协调度影响因素分析模型
5 生态环境与经济耦合协调发展实证分析
    5.1 内蒙古自治区生态环境和经济协调发展评价
        5.1.1 内蒙古生态与经济综合水平评价
        5.1.2 内蒙古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演变分析
    5.2 各盟市生态环境和经济协调发展评价
        5.2.1 各盟市生态与经济耦合协调发展的时序对比分析
        5.2.2 各盟市生态与经济耦合协调发展的空间分异分析
    5.3 耦合协调度影响因素分析
6 建议及结论
    6.1 建议
        6.1.1 加强生态保护力度,完善污染评测体系
        6.1.2 深入调整产业结构,突破各盟市协调发展的薄弱环节
        6.1.3 立足提高居民环保意识,提升城市生态环境质量
        6.1.4 增加技术创新投资,驱动绿色发展
    6.2 研究结论及展望
        6.2.1 研究结论
        6.2.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7)内蒙古草地生产力时空分析及产草量遥感估算和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 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存在的问题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5 本章小结
2 研究区概况及数据源
    2.1 研究区概况
    2.2 数据源
    2.3 本章小结
3 内蒙古草地NPP估算及时空演变特征分析
    3.1 数据选择及预处理
    3.2 草地NPP估算
    3.3 草地NPP空间格局
    3.4 草地NPP时间变化特征分析
    3.5 未来变化趋势分析
    3.6 本章小结
4 内蒙古草地NPP与影响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4.1 数据源及研究方法
    4.2 草地NPP气候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4.3 草地NPP与地表温度LST的相关性分析
    4.4 草地NPP与蒸散发ET的相关性分析
    4.5 草地NPP变化与干旱的相关性分析
    4.6 人类活动对草地NPP变化的影响
    4.7 本章小结
5 气候因素对草地生产力的延迟性影响
    5.1 基于时间累加的延迟性分析法
    5.2 气候因素对生长季连续月际草地NPP的延迟性影响分析
    5.3 不同月份年际气候对草地NPP的延迟性影响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鲜草产草量遥感估算与分析
    6.1 数据源及数据预处理
    6.2 多因子回归模型构建及精度验证
    6.3 基于空间尺度转换的鲜草产草量遥感估算模型
    6.4 鲜草产草量估算及空间分析
    6.5 基于空间尺度转换回归法适宜性探讨
    6.6 本章小结
7 草地鲜草产草量遥感预测
    7.1 数据源及数据处理
    7.2 研究方法
    7.3 气象数据预测及验证
    7.4 生长季NPP的预测及验证
    7.5 鲜草产草量预测及结果分析
    7.6 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工作和结论
    8.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致谢
学位论文数据集

(8)内蒙古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测算及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目的、内容及方法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内容
        1.2.3 研究方法
    1.3 主要创新点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理论基础
        2.1.1 经济增长理论
        2.1.2 全要素生产率(TFP)理论
        2.1.3 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方法简介
    2.2 文献综述
        2.2.1 国外研究动态
        2.2.2 国内研究动态
第3章 内蒙古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测算
    3.1 内蒙古农业发展现状
        3.1.1 农业总产值及其结构变动分析
        3.1.2 农业产品产出变化情况分析
        3.1.3 农业生产要素投入变化情况分析
    3.2 方法选择及模型的构建
        3.2.1 模型介绍
        3.2.2 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变量说明
    3.3 内蒙古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测算结果
        3.3.1 2001-2017 年内蒙古全要素生产率的动态效率评价
        3.3.2 内蒙古全要素生产率的静态效率评价——以2017 年为例
第4章 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4.1 tobit模型介绍
    4.2 变量设定与数据来源
    4.3 tobit模型的构建
        4.3.1 tobit模型的设定
        4.3.2 面板数据检验
    4.4 模型的参数估计及结果分析
第5章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5.1 研究结论
        5.1.1 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主要结论
        5.1.2 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影响因素主要结论
    5.2 对策建议
        5.2.1 增加农业科研投入,坚持科技兴农促农
        5.2.2 完善财政支农制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5.2.3 培养高质量人才,促进人力资本的积累
        5.2.4 缩小区域间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差距
        5.2.5 引导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经营,保证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
        5.2.6 加快区域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9)内蒙古东部干旱半干旱草原矿区生态安全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生态安全相关概念、评价方法概述
    1.3 干旱半干旱草原矿区研究历程
    1.4 研究目的与内容
    1.5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来源
    2.1 研究区概况
    2.2 数据来源
    2.3 研究方法
    2.4 本章小结
3 宝矿小尺度生态安全等级研究
    3.1 基本生态要素评述
    3.2 正态云模型介绍与应用
    3.3 指标体系构建与权重确定
    3.4 安全隶属度计算
    3.5 本章小结
4 呼伦贝尔中尺度生态安全动态分析
    4.1 生态足迹模型分析
    4.2 生态现状赤字/盈余
    4.3 生态足迹动态过程
    4.4 生态安全等级划定
    4.5 能源足迹驱动力响应
    4.6 本章小结(Summary)
5 草原矿区5盟市大尺度生态安全空间差异解析
    5.1 生态足迹时间序列
    5.2 生态安全空间序列
    5.3 生态安全差异解析
    5.4 本章小结
6 主要结论与对策方案
    6.1 主要结论
    6.2 对策方案
    6.3 创新点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10)内蒙古珍稀濒危植物资源及其优先保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1.2 珍稀濒危植物保护与研究进展
        1.2.1 珍稀濒危植物的概念与等级
        1.2.2 珍稀濒危植物的濒危原因
        1.2.3 珍稀濒危植物的保护措施
    1.3 植物优先保护研究进展
2 研究区概况
    2.1 内蒙古自然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质地貌
        2.1.3 气候水文
        2.1.4 土壤类型
        2.1.5 植物资源概况
    2.2 社会经济状况
3 研究内容与方法
    3.1 主要研究内容
        3.1.1 内蒙古珍稀濒危植物区系成分多样性分析
        3.1.2 内蒙古珍稀濒危植物资源分析
        3.1.3 内蒙古珍稀濒危植物濒危等级与优先保护序分析
        3.1.4 内蒙古珍稀濒危植物就地保护现状及其保护红线分析
    3.2 研究方法
        3.2.1 内蒙古珍稀濒危植物的确定
        3.2.2 内蒙古珍稀濒危植物区系分析
        3.2.3 内蒙古珍稀濒危植物资源调查
        3.2.4 内蒙古珍稀濒危植物濒危等级与优先保护序研究
        3.2.5 内蒙古珍稀濒危植物的分布及其就地保护现状
    3.3 技术路线图
4 内蒙古珍稀濒危植物及区系成分多样性分析
    4.1 内蒙古珍稀濒危植物区系的基本组成
    4.2 植物水平地理分布区域及其垂直分布
        4.2.1 植物水平地理分布区域
        4.2.2 垂直分布
    4.3 植物区系成分多样性分析
        4.3.1 内蒙古珍稀濒危植物科、属多样性分析
        4.3.2 植物的生活型和水分生态类型多样性分析
        4.3.3 内蒙古珍稀濒危种子植物分布区类型分析
    4.4 内蒙古珍稀濒危植物区系特征
        4.4.1 区系成分复杂多样,温带性质明显
        4.4.2 单种属多,特有现象不明显
        4.4.3 区系起源古老、孑遗植物较多
        4.4.4 草本和中生植物比例最大
        4.4.5 与内蒙古植物区系的特征相似
    4.5 小结
5 内蒙古珍稀濒危植物资源
    5.1 内蒙古珍稀濒危植物资源的组成
        5.1.1 野生资源植物的组成
        5.1.2 野生资源植物大科、大属统计
    5.2 野生植物资源的分类
        5.2.1 食用植物资源
        5.2.2 药用植物资源
        5.2.3 工业用植物资源
        5.2.4 农业用植物资源
        5.2.5 观赏与环境改良植物资源
        5.2.6 内蒙古珍稀濒危植物资源用途多样性分析
    5.3 内蒙古珍稀濒危重点植物资源综合评价
        5.3.1 饲用植物资源评价
        5.3.2 药用植物资源评价
    5.4 内蒙古珍稀濒危野生资源植物重点种类
        5.4.1 油松Pinustabuliformis
        5.4.2 樟子松Pinussylvestrisvar.mongolica
        5.4.3 钻天柳Choseniaarbutifolia
        5.4.4 胡桃楸Juglansmandshurica
        5.4.5 梭梭Haloxylonammodendron
        5.4.6 裸果木Gymnocarposprzewalskii
        5.4.7 库页红景天Rhodiolasachalinensis
        5.4.8 绵刺Potaniniamongolica
        5.4.9 蒙古扁桃Amygdalusmongolica
        5.4.10 沙冬青Ammopiptanthusmongolicus
        5.4.11 四合木Tetraenamongolica
        5.4.12 黄檗Phellodendronamurense
        5.4.13 文冠果Xanthocerassorbifolium
        5.4.14 紫椴Tiliaamurensis
        5.4.15 半日花Helianthemumsongaricum
        5.4.16 水曲柳Fraxinusmandschurica
        5.4.17 肉苁蓉Cistanchedeserticola
        5.4.18 内蒙野丁香Leptodermisordosica
    5.5 小结
6 内蒙古珍稀濒危植物优先保护评价
    6.1 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
    6.2 指标体系权重的确定
    6.3 指标赋值法
        6.3.1 濒危系数
        6.3.2 遗传系数
        6.3.3 利用价值系数
        6.3.4 生境系数
        6.3.5 繁殖系数
    6.4 优先保护级别评估模型及其与濒危等级评价标准
    6.5 评估结果分析
        6.5.1 濒危等级评估
        6.5.2 优先保护级别评估
        6.5.3 指标定量研究分析
    6.6 小结
7 内蒙古珍稀濒危植物就地保护现状及保护红线研究
    7.1 内蒙古珍稀濒危(红线保护)植物县级水平的分布格局
    7.2 内蒙古珍稀濒危植物保护现状评价
    7.3 内蒙古珍稀濒危植物生境保护红线
        7.3.1 重点县
        7.3.2 重点区域
        7.3.3 珍稀植物生境整体保护红线
    7.4 保护建议
    7.5 小结
8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内蒙古珍稀濒危植物修订名录
附录二 内蒙古珍稀濒危植物资源用途一览表
附录三 内蒙古珍稀濒危植物县级分布
附录四 内蒙古红线关键保护植物小地名经纬度
附录五 内蒙古珍稀濒危植物标本采集及其地点分布
作者简介

四、论兴安盟、呼伦贝尔市边境防护林建设(论文参考文献)

  • [1]内蒙古草地生态系统质量评估[J]. 石磊,孙海莲,王慧敏,谢宇,王洋,常虹,刘亚红,维拉,邱晓. 北方农业学报, 2021(06)
  • [2]内蒙古金融集聚水平与地区经济增长 ——基于面板数据的空间计量模型分析[D]. 王宏岩. 内蒙古财经大学, 2021
  • [3]喀斯特石漠化地区生态资产遥感评估及时空演变机制研究[D]. 陈全. 贵州师范大学, 2021
  • [4]基于区域差异性多维框架下内蒙古生态补偿机制扶贫绩效评估[D]. 赵梦蝶. 内蒙古大学, 2021(12)
  • [5]中蒙边境草原带物候变化及其主要影响因子[D]. 姜康.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8)
  • [6]内蒙古生态环境和经济耦合协调发展研究[D]. 刘旭.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0(02)
  • [7]内蒙古草地生产力时空分析及产草量遥感估算和预测[D]. 刘海新. 山东科技大学, 2019(03)
  • [8]内蒙古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测算及影响因素分析[D]. 刘宇笛. 内蒙古财经大学, 2019(02)
  • [9]内蒙古东部干旱半干旱草原矿区生态安全评价[D]. 张茹. 中国矿业大学, 2018(02)
  • [10]内蒙古珍稀濒危植物资源及其优先保护研究[D]. 刘哲荣.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7(11)

标签:;  ;  ;  ;  ;  

兴安盟和呼伦贝尔市边防林建设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