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文化负载词对比研究

英汉文化负载词对比研究

一、英汉文化负载词语对比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赵春芳,杜萌萌[1](2021)在《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负载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相辅相成。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反之,文化能影响和塑造语言。作为构筑语言的基本单位,词汇可以洞悉一个民族的文化。文化负载词就是词汇的典型代表。本文以文化负载词为研究对象,分析造成中英文化负载词差异的原因,并对其进行分类,以便更好地了解文化负载词,从而实现跨文化交际。

袁静[2](2021)在《英汉谚语的对比分析 ——以英汉时空性差异论为视角》文中指出关于英汉谚语的句法结构研究,国内外学界以往主要关注其具体的句法特征,鲜少揭示其句法特征所隐藏的这两种语言的本质特性差异,更未曾论及这些表象差异背后的内在成因。本文以“英汉时空性差异论”(王文斌2013a,2013b,2019a)为视角,考察英汉谚语的句法结构,将其分成整句型与短语型,试图以此切入,透视英汉谚语句法结构差异背后所隐藏的根性差异,同时也弥补“英汉时空性差异论”至今尚未涉足对英汉谚语研究的欠缺。主要发现有三:(1)英语谚语的句法结构反映了英语的强时间性特质:其整句型的时间性特征与句内动词中心的分布、连接手段的种类以及显性主谓结构的组合紧密相关;其短语型的时间性特征与连接手段的种类以及主谓结构的省略程度密切关联,各类结构的时间性层级由动词主导。(2)汉语谚语的句法结构昭显了汉语的强空间性特质:其整句型的空间性特征与句内名词的主体地位、对称句段的数目以及显性对言结构的组合关系密切,其短语型的空间性特征与名词短语的数目与对言结构的完整程度具有紧密关系,各类结构的空间性层级由名词主导。(3)英语谚语的句法结构源自印欧语的时间性编码方式,以谓语动词实现句法结构的时间范畴定位,动词编码区分句法结构的不同层次,以勾连性与延续性为其主要特征;汉语谚语的句法结构源自汉语的空间性编码方式,以名词实现句法结构的空间特征组合,名词编码区分句法结构的不同层次,块状性与离散性是其主要特征。本文在探究英汉谚语句法特征与英汉民族思维取向的彼此联系时,主要以时贤所讨论的英汉时空性差异为视野,兼及洪堡特提出的“内蕴语言形式”观和中西思维模式的相关成果。英语谚语的形合与汉语谚语的意合,直接对应中西思维的理性与悟性之别;英语谚语的主谓结构与汉语谚语的对言格式,直接对应中西思维的演绎模式与类比模式之异。这两种差异的根因,均在于英民族的强时间性思维和汉民族的强空间性思维之殊,与“内蕴语言形式”观相契合。

樊嘉欣[3](2021)在《Despotism on Demand:How Power Operates in the Flexible Workplace(Chapter 1)英汉翻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说明劳资关系一直属于社会热点问题。由于国家间文化背景的差异,导致处理劳资关系问题的方法也不尽相同,存在差异,也存在共性。此翻译实践报告选取英国社会学家亚历克斯(Alex J.Wood)所着的管理学文本Despotism on Demand:How Power Operates in the Flexible Workplace(《需求性经济下的高压管理:如何在弹性制的工作场所行使权力》),并翻译其中的第一章,主要以英国合伙型公司为例,介绍公司对员工实施的管理制度“内部国家机制”。在翻译过程中,译者根据文本特点,如:较多使用文化负载词、俚语、状语从句和被动句,使用了不同的翻译策略与技巧,以符合目的语的表达习惯。词语层面的翻译,采用了直译加注法和意译法;针对状语从句的翻译,采用了逆译法、顺译法和分句法;针对被动句的翻译,采用了译为汉语主动句、译为汉语被动句和译为判断句的翻译策略。希望此英汉翻译实践报告可以为管理学文本的翻译提供参考,为国内的企业管理提供借鉴。

李羚菲[4](2021)在《《创新的历史-日本创新型企业家群像》(第1部)翻译实践报告》文中提出本翻译实践报告是笔者基于历史人物传记类文本《创新的历史—日本创新型企业家群像》(『イノベーションの歴史——日本の革新的企业家群像』)中第一部分的翻译实践所撰写的。该书主要记述了从江户时代一直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间对日本商业创新做出贡献的典型历史人物。该文本属于信息型文本,主要传达历史文化信息,文化负载词多,长句多,但逻辑较为简单。保证信息的准确传达以及让目的语读者能够获得和源语读者相同的阅读体验,是信息型文本翻译极为重要的一点。因此笔者选用认为“翻译是用最恰当、自然和对等的语言从语义到文体再现源语的信息”的“功能对等理论”来指导本次翻译实践。笔者翻译章节的主要内容是江户时代的部分典型商业创新手段,因此涉及到了很多文化负载词的处理方法。笔者将文本中出现的文化负载词运用显化、类比、增补等翻译方法进行分类讨论。同时笔者通过翻译实践发现由于中日思维方式和语言结构的差异,隐性信息的传达问题在该文本翻译过程中也出现了多次。因此笔者将文本中的隐性信息主要分为隐性词义信息和隐性逻辑关系,主要采用显化、增补、词义引申等多种手段来化隐为显。本次翻译实践报告的内容由五部分构成,包括引言、翻译实践简介、文本分析和理论选择、案例分析以及结语。其中第四部分案例分析是本实践报告的核心部分。在这一部分中笔者主要对文本翻译中遇到的典型问题即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和隐性信息的翻译两大问题进行讨论和研究。对于这两个问题,笔者在功能对等理论以及文本类型说的指导下,结合具体案例将源语中的文化负载词运用解释性翻译、隐性信息则以符合目的语读者阅读习惯的方式进行显化翻译,实现了信息型文本准确传达信息的目的,达到翻译的最佳效果。

尹志洁[5](2021)在《西安市景点解说词翻译现状调研报告》文中提出本调研报告通过实地考察,对西安市景点解说词翻译现状进行调研与分析,旨在为具有鲜明历史文化特色的旅游景点解说词的翻译提供借鉴。报告中分析了西安市景点解说词误译问题,主要包括拼写错误、语法误译、语用误译、名称误译以及相同景点不同译名等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同时,本报告对西安市景点解说词中出现的大量文化负载词及其翻译策略进行了探究,旨在促进中西方文化交流。本调研报告以期改善西安景点解说词误译现象,提高景点解说词翻译质量,为促进西安景点文化输出贡献绵薄之力。

程露晨[6](2021)在《《汉字笔画系统-首部汉俄词典试编》文化特色词条目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汉学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领域之一,汉学家词典也越发受学界重视。俄罗斯是词典编纂和研究的强国,在380多年的汉学发展史上,编纂出版了数十部汉俄、满俄、蒙俄及多语字典和词典,其中王西里院士(1818-1900)编写的《汉字笔画系统——首部汉俄词典试编》(以下简称“王西里词典”)是俄国第一部印刷出版的汉俄词典,研究这部词典不仅有助于了解王西里的汉学思想,也有助于掌握汉俄词典编纂的特点。本文以王西里词典中的文化特色词条目为研究对象。本文首先剖析“文化特色词”的内涵并对相关概念进行辨析,通过人工检索和甄别,查检出该词典中的文化特色词共计2221个。论文将王西里词典中的文化特色词分为物质文化特色词、制度文化特色词和精神文化特色词3大类,20个次类。接着,从词典的宏观结构和微观结构入手考察文化特色词条目的编排、释义和用例。研究表明,王西里词典留有深刻的东西方文化的印记,既深受中国的“六书”理论等古汉语言文字学的影响,又从西方学者用拉丁字母为汉语注音的尝试中获得启发,同时也继承与发展了俄国汉学独辟蹊径的研究传统,王西里词典是首部应俄国汉语教学而生的汉俄词典,专门性、专业性和独创性尤为明显。本文运用词典学理论,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对王西里词典中的文化特色词条目加以探究,高度肯定了王西里词典对俄国汉语教学与研究、汉俄词典编纂以及中俄文化交流的重要意义。本研究既能丰富对王西里的汉学思想的专门研究,也能给俄国汉学研究提供新的研究视角和方法,同时能为国内学术界研究清代语言和历史、中俄交往史提供丰厚的第一手资料,也能为汉俄词典的编纂以及文化特色词的外译提供借鉴。

陈勇[7](2020)在《中国领导人着作翻译规范及其嬗变的话语分析》文中研究指明中国作为一个大国,无论在革命和建设时期,还是在改革开放初期,抑或是在当今全面深入推进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其对内和对外政策的任何变化都有可能对世界局势和相关国家的利益产生一定影响,因而都受到世界各国高度关注。各国了解中国政策方针和治国理念的一个重要渠道,是翻译成外语的中国领导人着作。翻译的准确度、对语言差异和文化差异的处理方法、对政治的敏感性等因素会影响外国人士对中国领导人着作的理解,甚至会影响他们的对华态度。中国领导人着作对外翻译已有近百年历史,对这些翻译实践进行梳理和总结,评价其得失、效果,有助于改进当今和今后政治文献外译的质量,取得理想的效果。鉴于此,本文以《毛泽东选集》、《邓小平文选》和《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三部领导人着作及其英译本为研究语料,探索领导人着作英译的翻译规范及其嬗变的轨迹,发现这种翻译实践的本质特征和基本规律,为译者提供一定的借鉴。鉴于批评话语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CDA)能深刻揭示语言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且与翻译规范(研究)在学术理念、研究视野、研究路径等方面高度契合,本研究借用其学术理念和分析框架,提出了翻译规范的话语分析框架,以便有效重构领导人着作英译的规范,深入分析领导人着作英译受社会因素制约的具体机制。本文通过改造图里(Toury)等学者关于翻译规范的分类从而将领导人着作英译的规范分为操作规范和社会规范,并借鉴费尔克劳(Fairclough)的批评话语分析框架,提出本研究的理论框架。该框架主要分为三个步骤:第一,通过对标题、比喻、词语和注释四个方面的英译方法进行充分描写,发现其规律性,以此为基础重构领导人着作英译的操作规范;第二,从机构、外交、伦理和意识形态四个方面重构领导人着作英译的社会规范,分析社会因素对政治文献翻译产生影响的具体方式;第三,分析上述翻译规范所形成的总体秩序,主要包括:规范的层次结构,即每部译作及其所处时代中并存的主流规范、过时规范和先锋规范;规范的约束力,即当规范发生冲突时哪些规范约束力强哪些弱,以及从总体上来讲原语规范和目的语规范哪个约束力更强;“正确”观念,即当时的“正确”翻译的标准;此外,还分析层次结构、约束力和“正确”观念在三部着作英译中的变迁过程。通过微观的文本分析、宏观的社会背景分析以及中观的影响机制分析,本研究发现:第一,领导人着作英译的所有规范中,国家利益伦理的约束力强于其它任何翻译规范。第二,领导人着作翻译规范的约束力难以做到百分之百,总有少数例外情况。第三,随着时代发展,原语规范在领导人着作英译中有逐渐减弱之势,但均强于目的语规范。第四,领导人着作英译的翻译规范及其层次结构是动态的,“正确”观念也随之变化,是社会建构的结果。本研究有三个创新点:第一,理论创新:提出了翻译规范秩序这一概念和翻译规范研究的话语分析框架;第二,观点创新:国家利益伦理具有最强约束力;第三,视角创新:挖掘出了翻译规范研究与批评话语分析的融合点,提出翻译规范的话语分析视角。本研究的理论价值在于,检验并充实翻译规范理论,将其研究范围从文学翻译扩大到政治翻译;应用价值在于,为今后的领导人着作翻译提供有益借鉴,为中共中央编译局等中央文献翻译单位提供参考。

冯聪[8](2020)在《基于中英电影语料库比较的英语电影翻译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源于我对于英语影片的喜爱,以及对影视翻译日益浓厚的兴趣,同时也受到语料库翻译学研究范式的影响与启发。十多年来,随着国家的开放和科技的高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外国影片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进入了我国观众的视野,引进影片有配音的也有原声配字幕的,其中很多译制影视作品都引发了国内观众极大的热情。所以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就是在找出英语电影译文特色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其翻译策略,并找出其背后的种种影响因素以及影视翻译的共性。本研究基于语料库翻译学理论框架,建立了一个英汉平行语料库,其中包括50部奥斯卡获奖或提名电影的中文字幕及其对应的英语原文字幕作为主体文本,同时也建立了一个由215部中国现当代题材的故事片语料库,作为英语电影译文的参照文本,用来对比研究,发掘出英语电影译文语言上的特点。本研究采用语料库统计与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这50部英语电影的译文字幕进行了系统的描写和研究。在语料库统计中,我们借助语料统计软件对英语电影译文和中国电影原文进行了详细的数据分析,从数据统计的角度来发现英语电影译文语言上的特性,及其可以改进完善之处。之后,在频值、均值、分级值、倍值分析研究的基础之上,我们进一步进行定性分析,从多个角度研究电影字幕翻译策略及其成因。本论文旨在借助语料库翻译学对影视翻译从一个新的角度做出研究,弥补国内影视翻译研究在这个研究方向的空缺。本研究概述了国内外影视翻译研究和语料库翻译研究的现状,指出了国内外在这两个研究领域有待改进之处,描述了影视翻译中最主要的两种译制模式,即配音翻译与字幕翻译。本研究在主体部分展开了基于语料库的英语电影译文的定量分析研究,通过频值、均值、分级值和倍值等语料分析方法,对英语电影译文语料库和中国电影原文语料库进行数据分析,通过字和词汇的分级值,找出各个级别的特色字和特色词,发现了英语电影译文可以改进的地方。中国电影原文与英语电影译文的参照对比起到了意想不到的作用,在用词与句式上都非常值得英语电影翻译的借鉴。通过中国电影原文特色字、特色词、特色句的对照,我们也发现了英语电影译文里翻译得极为精彩的许多例句,可供翻译学习者和研究者参考。本研究在主体部分还展开了基于语料库的我国英语电影翻译的定性研究,借助文体学、修辞学、社会文化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对影视翻译中语言层面和文化层面的翻译策略进行对比研究,又将网络字幕与影院官方字幕进行对比研究,已发掘出其中的差异和背后成因。本研究的主要发现有两点:首先是通过频值、均值、分级值、倍值等语料分析方法,从高频、中频、基础这三个层面对电影文本进行了分段式的定量分析,发现中国电影在词长句长、用字用词用句、句首句尾、成语和四字格词语使用等方面有许多十分鲜明的特点,值得英语电影翻译学习借鉴;其次是在频值、倍值等定量分析的基础之上,我们对英语电影在翻译的层面上进行了定性研究,发现口语小词和感叹词在不同语境下的差异,粗俗语在汉译过程中有隐化倾向,中国电影在成语和四字格词汇使用上有明显的口语化和多样性特色,文化负载词在汉译过程中经常采用归化策略,官方译文相比网络翻译明显更为口语化,这些都非常值得英语电影翻译高度关注。本研究的创新之处有以下四个方面:一、在研究的领域拓展方面,本文把国内外影视翻译研究和语料库翻译研究融合在一起,展开充分的定量定性研究,这在国内目前尚处于空白。二、在研究的视角拓展方面,本文把源语的原创作品在语言风格和特色上去对比翻译文本并指导翻译活动。三、在研究的指标拓展方面,本文采用了频值、均值、分级值、倍值等语料库数值以及分级字表和词表的分段式研究方法来分析电影文本。四、在研究的语料拓展方面,本论文用一个英语电影译文语料库与三个中国电影原文语料库做比较,为准确分析评判英语电影译文的字、词、习语、短句、句首、句尾提供了很好的标杆。

丁艳[9](2020)在《汉语植物词语研究》文中指出植物词语是汉语词汇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较大的语义场。众多植物词语在传达自身的概念意义之外,还蕴涵着丰富的文化信息,成为富含民族文化意义的“能指”词。植物词语不仅是解读民族文化的一种媒介,也成为探索语言与思维关系的重要途径和出口。本文选择汉语植物词语(包括用来称说植物的名词和以植物名为构词语素构造的词语)为研究对象,以汉语相关权威字典、词典及综合性语料库中的植物词语为语料,依据传统语言学、文化语义学、认知语言学等相关知识对植物词语从命名、语义等语言层面以及认知、文化等角度进行全面而系统地研究。文章对汉语植物词的命名理据、意义构成、意义衍变特别是具有文化义的植物词语的语义特点及表现、植物概念的隐喻命名和植物词语的隐喻模式、植物词语与民族文化的关系等方面进行微观的描写与宏观的分析,深入探讨语言认知机制和社会文化在植物词语意义及植物隐喻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和影响,旨在揭示植物词语一般特点的同时探索其所具有的独特性,勾勒出汉语植物词语系统的基本面貌;并希望借助某一类词语聚合的研究,从词汇层面上探讨一个民族的语言现实与民族文化精神、民族思维方式之间的联系。论文的研究目标为:从植物名出发,分析植物词命名理据的类型和命名的特点,探讨植物概念获得名称的依据与理由以及它们在词义特征中的具体表现;分析植物词语的意义构成和语义特征,探讨社会文化对语义产生及发展的影响和作用;从认知角度分析隐喻在植物词语词义演变过程中的作用,探讨词义的演进与隐喻的认知机制和社会文化之间的内在关系。通过研究,有如下发现:汉语植物词语的命名理据多源,它们多方面揭示出植物词的词义特征并反映出植物的某种特点,呈现出类比性和具象性等比较突出的文化特征。汉语植物词语的词义具有复杂性和丰富性,既有客观词义,也有主观词义,是植物概念义和深层附加义的双层叠加,词义蕴涵的民族文化色彩浓厚。植物词语文化涵义的产生和理解是建立在植物自身的特征属性和文化模式(包括社会历史文化形式、习俗生活形式、心理文化形式)与认知模式(隐喻或转喻)的基础之上,并反映出民族文化和历史的信息。隐喻的认知机制是植物命名的重要依据和途径,植物的隐喻命名从属于与植物相关的基本概念隐喻,反映出人类认知事物的过程和规律;隐喻也是植物词语词义发展的内在心理机制,建立在经验基础之上的植物词语的语义,以相似性(或相关性)为联结点,通过隐喻(或转喻)的认知途径实现了语义的衍生和拓展。汉语植物隐喻涉及的层面极广,模式多样且特色鲜明。这些独具特色的植物隐喻模式是特定文化影响下的必然产物,与特定的文化模式相适应。植物词语词义的演进与隐喻(包括转喻)的认知方式及其被用于语言交流的社会文化三位一体、密不可分。论文主要内容如下:绪论。阐述了本文的选题缘由;对汉语植物词语的研究历史和研究现状进行了学术回顾;分析论题研究的意义和价值、说明研究方法及语料来源。第一章汉语植物词的命名。按照不同的研究方法对植物词的命名理据进行分析和归类;在此基础上探讨汉语植物词的命名特点,同时对植物词中的异名同名现象进行了描写和解释,并从语言的内外部因素分析产生植物词异名现象的深层原因。第二章汉语植物词语的语义分析。植物词语的语义构成包括理性义、语法义和文化义。根据自身研究需要,重点分析植物词语理性义和文化义两个方面。通过索解植物词语语素义与词义之间的内在关系,阐明植物词语理性义的直接性、间接性的语义表现和产生原因;阐释植物词语文化义的语义特征,指出植物词语文化义的语义来源和产生途径;通过对比英汉两种不同语言系统中植物词语的语义模式,探讨不同语言系统中植物词语的意义对应模式,分析引起这种语义模式差异的原因。第三章汉语植物词语的隐喻认知。隐喻是植物命名的一种重要依据,也是用来描述世界的一种重要方式。植物隐喻化认知表现在植物名的隐喻化上,也表现在借植物的隐喻含义来映射反映非植物域的某一概念上。论文从两个方面即汉语植物概念的隐喻命名和汉语植物词语的隐喻模式来分析植物词语的隐喻系统和隐喻文化认知,指出在植物词语语义演变的过程中,隐喻起着重构、联想和转移的认知作用。同时,文章在深入考察植物隐喻特点的基础上也指出了汉语植物隐喻生成的动因。第四章汉语植物词语的物质文化映射。意义作为一种概念系统,基于人们的认知模式而存在,词义的产生与发展受到人们认知能力和认知方式的限制,也受到社会文化、民族心理、生态环境等多重因素的影响。本章从文化的物质层次挖掘植物词语反映的古代生产生活以及植物词语对饮食文化和中医药文化的映射,通过词语所蕴涵的民族文化信息的微观解读,探讨词语与民族文化之间的内在关系和相互作用。第五章汉语词语的精神文化观照。植物词语不仅可以反映物质文化,有些更是精神文化下的言语结晶。植物词语蕴涵着独特的礼俗文化色彩,并烙有礼俗文化的鲜明印迹。蕴含于植物词语中的大量礼俗事象,折射出汉民族的一些价值取向和审美观念。植物词语也映照出民族价值观念,人们以花草树木为载体,抒发了对高尚精神人格的赞美与追求,彰显出人与自然物我相融的情感体验与共鸣,也折射出古代社会对女性的审美要求。结语。对论文的核心观点进行了总结,指出文章的创新之处,分析研究中存在的不足,明确今后努力和完善的方向。

汪珊[10](2019)在《《红楼梦》中数字习语英译的功能对等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习语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语言的精华,具有很强的表现力。任何一部成功的文学作品,都以其语言作为表现手段。中国古典名着《红楼梦》也不例外。《红楼梦》的语言质朴自然,其中含有丰富的数字习语,体现了传统的民间文化。本文以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为指导,对《红楼梦》中不同功能的数字习语进行分类统计,并从翻译方法和翻译策略两个维度上选取杨宪益夫妇和霍克斯、闵福德对数字习语的英译进行对比分析,探究两译本之间的差异以及二者分别在何种程度上实现了功能对等。研究发现:1)《红楼梦》中数字习语按照字数可以简单归纳为二字格、三字格、四字格和短句四种形式。2)在文学作品中,数字习语极少用来实指计数,在大多数情况下,数字习语用作半虚指和虚指。具体而言,数字习语常用来表示排序、模糊、强调、夸张、联系动作、比喻和负载文化。3)杨译和霍译对《红楼梦》中数字习语的翻译均达到了不同程度的功能对等,霍译在表示文化负载的数字习语翻译上更胜一筹。4)杨译和霍译在表示模糊、夸张功能的数字习语上所采用的翻译方法较为一致,在表示比喻、文化负载功能的数字习语上所采用的翻译方法存在差异,这种差异在文化负载类数字习语上体现得尤为显着。5)译者对翻译方法的选择取决于翻译策略,杨译采取了异化策略,霍译采取了归化策略,不同的翻译策略反映了译者不同的翻译目的。

二、英汉文化负载词语对比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英汉文化负载词语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负载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一、文化负载词介绍
二、汉英文化负载词差异的原因
    (一)自然和地理环境差异
    (二)意识形态和世界观差异
    (三)社会和历史背景差异
三、文化负载词的分类
    (一)语义对等
    (二)语义包含/上下义关系
    (三)语义交叉
    (四)语义空缺
四、结语

(2)英汉谚语的对比分析 ——以英汉时空性差异论为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致谢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1.4 论文结构
2 文献回顾
    2.1 英汉谚语的句法结构研究概览
        2.1.1 英语谚语的句法结构描写与分类依据
        2.1.2 汉语谚语的句法结构描写与分类依据
    2.2 英汉谚语句法结构的相关对比研究
        2.2.1 对比语言学领域的英汉谚语句法结构研究
        2.2.2 翻译领域的英汉谚语句法结构研究
    2.3 小结
3 理论基础
    3.1 英汉时空性差异论概观
    3.2 英汉时空性差异论用于谚语研究的依据
    3.3 英汉时空性差异论用于谚语研究的理论假设
4 英汉谚语句法结构的时空性特征分析
    4.1 英汉谚语的整句型结构与短语型结构的界定
    4.2 英汉谚语的整句型结构对比
        4.2.1 英谚的整句型结构分类及其时间性特征
        4.2.2 汉谚的整句型结构分类及其空间性特征
    4.3 英汉谚语短语型结构的对比分析
        4.3.1 英谚的短语型结构分类及其时间性特征
        4.3.2 汉谚的短语型结构分类及其空间性特征
    4.4 小结
5 英汉谚语句法结构特性与英汉民族的时空性思维取向
    5.1 英汉语言的时空性编码方式在谚语句法结构上的体现
        5.1.1 英谚中时间为主导的编码方式
        5.1.2 汉谚中空间为主导的编码方式
    5.2 英汉谚语句法结构的异质性与英汉民族的时空性思维差异
        5.2.1 从英汉谚语之间的形合与意合差异看民族思维的时空性偏好
        5.2.2 从英汉谚语所昭显的英汉思维模式差异看民族思维的时空性偏好
    5.3 小结
6 结语
    6.1 主要结论
    6.2 不足之处与努力方向
参引文献

(3)Despotism on Demand:How Power Operates in the Flexible Workplace(Chapter 1)英汉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任务描述
    第一节 原文题材与体裁分析
        一、原文题材分析
        二、原文体裁分析
    第二节 翻译目的与意义
        一、翻译目的
        二、翻译意义
第二章 译前准备
    第一节 国内外文献综述
        一、相关翻译理论研究述评
        二、相关翻译实践成果述评
    第二节 准备事项
        一、工具、参考文献的准备
        二、平行文本的选择与分析
    第三节 实施计划
        一、翻译计划
        二、写作计划
        三、应急预案
第三章 翻译执行情况
    第一节 翻译过程
        一、术语表制定
        二、翻译过程执行概述
    第二节 译后事项
        一、译文审校
        二、译文评价
第四章 案例分析
    第一节 词语的翻译
        一、直译加注法
        二、意译法
    第二节 状语从句的翻译
        一、逆译法
        二、顺译法
        三、分句法
    第三节 被动句的翻译
        一、译为汉语主动句
        二、译为汉语被动句
        三、译为判断句
第五章 实践总结以及结论
    第一节 翻译实践总结
    第二节 翻译实践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原文、译文
    附录2:平行文本
    附录3:术语表
致谢
攻读学位论文期间发表论文

(4)《创新的历史-日本创新型企业家群像》(第1部)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要旨
第1章 引言
    1.1 翻译实践背景
    1.2 翻译实践意义与价值
第2章 翻译实践简介
    2.1 翻译实践内容简介
    2.2 翻译实践过程简介
第3章 文本分析和理论选择
    3.1 文本分析
    3.2 文本特点
    3.3 翻译理论与方法
    3.4 译前准备
第4章 案例分析
    4.1 文化负载词的翻译
        4.1.1 解释性增补
        4.1.2 解释性替代
    4.2 隐性信息的翻译
        4.2.1 隐性词义信息的翻译
        4.2.2 隐性逻辑关系的翻译
第5章 结语
    5.1 翻译实践总结
    5.2 问题与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原文/译文对译
    附录2 术语表
    附录3 导师核准意见书
致谢

(5)西安市景点解说词翻译现状调研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国内景点解说词翻译研究综述
    第二节 国外景点解说词翻译研究综述
第二章 西安市景点解说词翻译现状调研设计
    第一节 调研背景
    第二节 调研目的与意义
        一、调研目的
        二、调研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第三节 调研内容
    第四节 调研过程
    第五节 调研方法
第三章 西安市景点解说词翻译案例分析
    第一节 西安市景点解说词误译分析及改进建议
        一、西安市景点解说词误译分析
        (一)拼写错误
        (二)语法误译
        (三)语用误译
        (四)名称误译
        (五)相同景点不同译名
        二、误译改进建议
        (一)科学监管有序规范
        (二)审校制度不断增强
        (三)中外团队共同合作
        (四)基于“互联网+”技术
        (五)译者提高跨文化意识
        (六)发现问题及时反馈
    第二节 西安市景点解说词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探究
        一、文化负载词
        二、文化负载词翻译策略
        (一)音译+补偿翻译
        (二)解释性翻译
第四章 翻译调研总结
    第一节 调研结果
    第二节 调研限制与结论
        一、调研限制
        (一)时间限制
        (二)场地限制
        二、调研结论
        (一)翻译误译问题的多样化和复杂化
        (二)翻译策略的选择应以传播中华文化为终点
参考文献
附录:语料来源表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6)《汉字笔画系统-首部汉俄词典试编》文化特色词条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Аннотация
绪论
第一章 文化特色词研究概述
    第一节 文化特色词的界定
        一、文化特色词溯源
        二、相关概念及其异同辨析
        三、本文对文本化特色词的理解
    第二节 文化特色词的选取
        一、文化特色词的选取依据
        二、文化特色词的选取步骤
        三、文化特色词在王西里词典中的呈现方式
    第三节 文化特色词的分类
        一、物质文化特色词
        二、制度文化特色词
        三、精神文化特色词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文化特色词条目编排研究
    第一节 收词立目
        一、收词情况
        二、立目情况
    第二节 编排方式
        一、部首与笔画
        二、汉字笔画系统
    第三节 编排价值
        一、汉音俄译方案
        二、对后世的影响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文化特色词条目释义研究
    第一节 释义方法
        一、主要释义方法
        二、辅助释义方法
    第二节 释义结构
        一、文化义项缺失
        二、文化义子缺失
        三、文化义子显现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文化特色词条目用例研究
    第一节 用例数量
    第二节 用例类型
    第三节 用例内容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附录:文化特色词表

(7)中国领导人着作翻译规范及其嬗变的话语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问题和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的重点、难点和预期突破
    1.6 论文框架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领导人着作英译和出版过程
        2.1.1 《毛选》英译和出版过程
        2.1.2 《邓选》英译和出版过程
        2.1.3 《习谈》英译和出版过程
    2.2 领导人着作英译研究
        2.2.1 《毛选》英译研究
        2.2.2 《邓选》英译研究
        2.2.3 《习谈》英译研究
    2.3 话语视角下领导人着作翻译规范对比研究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理论基础和分析框架
    3.1 批评话语分析
    3.2 翻译规范
        3.2.1 翻译规范研究的源起
        3.2.2 翻译规范的分类和涵盖范围
    3.3 翻译规范研究与批评话语分析的契合之处
        3.3.1 自下而上的研究路径
        3.3.2 从语言到社会的研究视野
        3.3.3 权力关系
        3.3.4 意识形态
        3.3.5 历史性
        3.3.6 中介性
        3.3.7 阐释性
        3.3.8 小结:“翻译规范的话语分析”的理据
    3.4 本研究的分析框架
        3.4.1 费尔克劳的批评话语分析框架
        3.4.2 翻译规范的话语分析框架
        3.4.3 领导人着作翻译规范的话语分析框架
第四章 领导人着作英译的操作规范
    4.1 标题英译的操作规范
        4.1.1 标题语义信息的翻译方法
        4.1.2 标题语法形式的处理策略
        4.1.3 总结:标题英译的操作规范
    4.2 比喻英译的操作规范
        4.2.1 比喻简述
        4.2.2 本研究中比喻的界定标准和翻译方法
        4.2.3 比喻翻译方法统计和分析
        4.2.4 总结:比喻英译的操作规范
    4.3 词语英译的操作规范
        4.3.1 共同词译法分类
        4.3.2 分析
        4.3.3 总结:词语英译的操作规范
    4.4 注释英译的操作规范
        4.4.1 《毛选》注释英译方法统计与分类
        4.4.2 《邓选》注释英译方法统计与分类
        4.4.3 《习谈》注释英译方法统计与分类
        4.4.4 三部着作注释英译方法对比与分析
        4.4.5 总结:注释英译的操作规范
    4.5 本章小节
第五章 领导人着作英译的社会规范
    5.1 领导人着作英译的机构规范
        5.1.1 外文局及其翻译理念的渊源和变迁
        5.1.2 中共中央编译局及其翻译理念的渊源和变迁
        5.1.3 外文局和中共中央编译局机构差异及其对翻译的影响
    5.2 领导人着作英译的外交规范
        5.2.1 毛泽东时期外交政策及其对《毛选》英译的影响
        5.2.2 邓小平时期外交政策及其对《邓选》英译的影响
        5.2.3 习近平新时代外交政策及其对《习谈》英译的影响
    5.3 领导人着作英译的伦理规范
        5.3.1 作为领导人着作翻译伦理的爱国伦理
        5.3.2 领导人着作翻译伦理的分析思路
        5.3.3 三部译作的翻译伦理分析
    5.4 领导人着作英译的意识形态规范
        5.4.1 社会政治意识形态及其对领导人着作英译的影响
        5.4.2 权力关系及其对领导人着作英译的影响
        5.4.3 翻译意识形态及其对领导人着作英译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翻译规范秩序的话语分析
    6.1 翻译规范的层次结构及其变迁
        6.1.1 《毛选》英译时代翻译规范的层次结构
        6.1.2 《邓选》英译时代翻译规范的层次结构
        6.1.3 《习谈》英译时代翻译规范的层次结构
    6.2 翻译的“正确”观念及其变迁
        6.2.1 三部着作标题英译的“正确”观念及其变迁
        6.2.2 “正确”观念及其变迁的社会动因分析
    6.3 翻译规范的约束力
        6.3.1 翻译规范约束力的非绝对性
        6.3.2 原语规范的减弱之势与相对于目的语规范的强势地位
        6.3.3 具有最强约束力的国家利益伦理
    6.4 领导人着作翻译规范的两个“变”和两个“不变”
第七章 结论
    7.1 总结
    7.2 结论
    7.3 创新
    7.4 启示
    7.5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8)基于中英电影语料库比较的英语电影翻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起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与问题
    1.5 论文的主体与框架
第二章 研究综述
    2.1 影视翻译研究
        2.1.1 国内影视翻译研究
        2.1.2 国外影视翻译研究
    2.2 语料库翻译学研究
        2.2.1 翻译语言特征研究
        2.2.2 翻译规范研究
    2.3 配音与字幕翻译的特点
        2.3.1 配音翻译
        2.3.2 字幕翻译
第三章 英语电影译文语料库定量分析
    3.1 语料分析方法概述
    3.2 英语电影译文用字特色
        3.2.1 高频特色字
        3.2.2 中频特色字
        3.2.3 基础特色字
        3.2.4 中国电影特色字的参照
    3.3 英语电影译文用词特色
        3.3.1 高频特色词
        3.3.2 中频特色词
        3.3.3 基础特色词
        3.3.4 中国电影特色词的参照
    3.4 英语电影译文句子特色
        3.4.1 一字特色句
        3.4.2 二字特色句
        3.4.3 三字特色句
        3.4.4 句子首尾特色
        3.4.5 中国电影特色句的参照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英语电影翻译语料库定性研究
    4.1 基于语言层面的研究
        4.1.1 口语小词的比较与处理
        4.1.2 感叹词的比较与处理
        4.1.3 粗俗语诅咒语的比较与处理
    4.2 基于文化层面的研究
        4.2.1 尊称敬辞的比较与使用
        4.2.2 比喻词语的比较与处理
        4.2.3 习语的比较与处理
    4.3 基于官方译本的研究
        4.3.1 多译本语言的比较与处理
        4.3.2 多译本文化因子的比较与处理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创新之处
    5.3 局限性与不足之处
后记
参考文献
参考工具书
附录一:影视剧字频表
附录二:影视剧词频表
附录三:影视剧句频表
附录四:中国影视剧独特成语表
附录六:中国影视剧独特四字格词表
附录七:中国影视剧特色四字格词表

(9)汉语植物词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及植物词语的界定
        一、选题缘由
        二、植物词语的界定与选取
    第二节 汉语植物词语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一、传统训诂学对植物词语的研究
        二、植物词语文化内涵研究
        三、植物词语隐喻认知研究
    第三节 研究意义、研究方法与语料来源
        一、研究意义与价值
        二、研究方法
        三、语料来源
第一章 汉语植物词的命名
    第一节 汉语植物词命名理据的探求方法与类型
        一、植物词命名理据的探求方法
        二、植物词命名理据的类型
    第二节 汉语植物词命名的特点
        一、理据多源,但命名单一
        二、选取事物最典型的特征进行命名
        三、命名具有类比性
        四、命名具有鲜明的具象性
    第三节 汉语植物词的异名与同名
        一、植物词的异名同实
        二、植物词的同名异实
第二章 汉语植物词语的语义分析
    第一节 植物词语的理性义
        一、理性义的直接性及其表现
        二、理性义的间接性及其原因
    第二节 植物词语的文化义
        一、文化义的语义特征
        二、文化义的语义来源
        三、文化义的产生途径
    第三节 植物词语语义对应模式及成因
        一、植物词语的语义对应模式
        二、植物词语语义对应模式差异成因
第三章 汉语植物词语的隐喻认知
    第一节 汉语植物概念的隐喻命名
        一、植物概念与植物隐喻命名的认知形成
        二、汉语植物名称的隐喻类型
        三、汉语植物名称的隐喻认知分析
    第二节 汉语植物词语的隐喻模式
        一、植物基本层次概念为基础的隐喻模式
        二、植物构成部分概念为基础的隐喻模式
        三、“人是植物”“事(物)是植物”概念隐喻为基础的隐喻模式
    第三节 汉语植物隐喻的特点及生成动因
        一、汉语植物隐喻的特点
        二、汉语植物隐喻的生成动因
第四章 汉语植物词语的物质文化映射
    第一节 汉语植物词语与古代的生产生活
        一、植物词语与古代的农业生活
        二、植物词语与古代的社会生活
        三、植物词语与古代其他生产活动
    第二节 汉语植物词语与饮食文化
        一、植物词语与饮食生活
        二、植物词语与食事规仪
    第三节 汉语植物词语与中医药文化
        一、植物词语与药学典籍
        二、植物词语与药学理论
        三、植物词语与医食保健
        四、植物词语与涉医文学
第五章 汉语植物词语的精神文化观照
    第一节 植物词语的礼俗文化
        一、植物词语与古代传统礼仪
        二、植物词语与民风民俗
    第二节 植物词语的价值观念
        一、“君子之风”理想人格的赞颂与追求
        二、人与自然“物我相融”的情感体验与共鸣
        三、“德容兼备”古代社会的审美要求与反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10)《红楼梦》中数字习语英译的功能对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问题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设计
        1.4.1 研究对象及研究过程
        1.4.2 研究方法
    1.5 论文结构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红楼梦》的英译研究
    2.2 数字习语及其英译研究
第3章 理论框架:功能对等理论
    3.1 翻译对等理论的发展
    3.2 奈达及其功能对等理论
    3.3 功能对等理论在数字习语翻译中的应用
        3.3.1 功能对等理论的原则
        3.3.2 功能对等理论对数字习语翻译的指导作用
第4章 《红楼梦》中的数字习语
    4.1 数字习语的定义
    4.2 《红楼梦》中数字习语的构式分类
        4.2.1 二字格习语
        4.2.2 三字格习语
        4.2.3 四字格习语
        4.2.4 短句习语
    4.3 《红楼梦》中数字习语的功能分类
        4.3.1 实指类习语
        4.3.2 半虚指类习语
        4.3.3 虚指类习语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红楼梦》中数字习语的英译
    5.1 英汉数字习语翻译
        5.1.1 形式对等
        5.1.2 功能对等
        5.1.3 英汉数字习语的跨文化差异
    5.2 “红译”中数字习语译法对比
        5.2.1 模糊类数字习语的译法对比
        5.2.2 夸张类数字习语的译法对比
        5.2.3 比喻类数字习语的译法对比
        5.2.4 文化负载类数字习语的译法对比
    5.3 “红译”中数字习语翻译策略对比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
    6.1 研究结论、意义及贡献
    6.2 研究不足及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四、英汉文化负载词语对比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负载词研究[J]. 赵春芳,杜萌萌. 汉字文化, 2021(19)
  • [2]英汉谚语的对比分析 ——以英汉时空性差异论为视角[D]. 袁静.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21(10)
  • [3]Despotism on Demand:How Power Operates in the Flexible Workplace(Chapter 1)英汉翻译实践报告[D]. 樊嘉欣. 黑龙江大学, 2021(10)
  • [4]《创新的历史-日本创新型企业家群像》(第1部)翻译实践报告[D]. 李羚菲. 大连外国语大学, 2021(02)
  • [5]西安市景点解说词翻译现状调研报告[D]. 尹志洁. 黑龙江大学, 2021(09)
  • [6]《汉字笔画系统-首部汉俄词典试编》文化特色词条目研究[D]. 程露晨. 黑龙江大学, 2021(09)
  • [7]中国领导人着作翻译规范及其嬗变的话语分析[D]. 陈勇. 天津外国语大学, 2020(12)
  • [8]基于中英电影语料库比较的英语电影翻译研究[D]. 冯聪. 华东师范大学, 2020(08)
  • [9]汉语植物词语研究[D]. 丁艳. 内蒙古大学, 2020(12)
  • [10]《红楼梦》中数字习语英译的功能对等研究[D]. 汪珊. 华侨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英汉文化负载词对比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