顽固性心绞痛伴心动过缓和起搏治疗冠心病临床研究

顽固性心绞痛伴心动过缓和起搏治疗冠心病临床研究

一、冠心病顽固性心绞痛伴心动过缓起搏治疗及护理的临床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毛静远,吴永健,史大卓[1](2021)在《中成药治疗冠心病临床应用指南(2020年)》文中指出1背景、目的及意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指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管腔狭窄、痉挛或阻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引发的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是临床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8》指出,我国心血管病患病率及病死率仍处于上升阶段,推算共计2.9亿心血管病患者,其中冠心病患者1 100万人。心血管病死亡率高于肿瘤及其他疾病,占居民疾病死亡构成的40%以上,居于首位。

《中成药治疗优势病种临床应用指南》标准化项目组[2](2021)在《中成药治疗冠心病临床应用指南(2020年)》文中认为1背景、目的及意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指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管腔狭窄、痉挛或阻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引发的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是临床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8》指出,我国心血管病患病率及病死率仍处于上升阶段,推算共计2.9亿心血管病患者,其中冠心病患者1 100万。心血管病死亡率高于肿瘤及其他疾病,占居民疾病死亡构成的40%以上,居于首位。

王柯娜[3](2021)在《心复康治疗心肾阳虚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1目的本课题通过观察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病人使用心复康治疗的临床疗效以及心电图观察指标的改善情况,证明其临床有效性及安全性。2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50例心肾阳虚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的患者,依据随机原则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使用心复康联合常规西药治疗6周,对照组使用参松养心胶囊联合常规西药治疗6周。治疗满6周后,复查相关指标,对比治疗前后两组患者Holter总疗效、中医证候积分、中医证候总疗效、长RR间期的个数、最长RR间期秒数、24小时平均心率、最慢心率。采用spss21.0统计软件,数值变量资料采用t检验,无序变量资料采用卡方检验,有序变量资料采用秩和检验。并且评估患者肝肾功能、尿常规、大便常规加隐血等安全性指标。3结果(1)中医证候总疗效:观察组的有效率为92%;对照组有效率为68%;在中医证候的改善方面两组均有疗效(P<0.05),且观察组中医症候总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2)动态心电图总疗效:观察组的有效率为88%;对照组有效率为64%;在动态心电图的改善方面两组均有疗效(P<0.05),且观察组动态心电图总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3)中医证候总积分:分别比较观察组治疗前后中医症候积分均有显着降低(P<0.01),分别比较对照组治疗前后中医症候积分均有显着降低(P<0.05),且观察组中医证候积分的降低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4)24小时动态心电图中平均心率和最慢心率:分别比较两组治疗前后24小时平均心率以及24小时最慢心率均有明显提高(P<0.01),观察组24小时平均心率、最慢心率的提升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5)24小时动态心电图的长RR间期个数:观察两组治疗前后24小时动态心电图的长RR间期个数均有明显减少(P<0.01)。且观察组24小时动态心电图的长RR间期个数的减少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6)24小时动态心电图最长RR间期的秒数:分别比较两组治疗前后24小时动态心电图的最长RR间期秒数均有明显减短(P<0.01)。且观察组24小时动态心电图的最长RR间期秒数的减短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7)安全性指标: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肝肾功能指标、大便常规、潜血试验及尿常规均无明显异常,受试患者治疗前后以上安全性指标均无显着变化(P>0.05)。均未见不良反应。4结论心复康治疗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的患者在提高患者心率、改善患者症状以及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等方面有显着疗效,并且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安全性高。

Committee of Exports on Rational Drug Use National Health and Family Planning Commission of The People’Republic of China;Chinese Pharmacists Association;[4](2019)在《心力衰竭合理用药指南(第2版)》文中认为引言心力衰竭(以下简称心衰)是各种心血管事件的最终结果和各种心脏异常的累积效应,最终导致心脏泵功能下降。心血管患者一旦出现心衰的临床表现,提示预后差。心衰越重,死亡风险越高。因此,在面对心衰这种严重的可以致死的疾病时,需要临床医生正确地诊断、准确地评估病情、深刻理

HeartFailureGroupofChinsesSocietyofCardiologyofChinsesMedicalAssociation;ChinsesHeartFailureAssociationofChinsesMedicalDoctorAssociation;EditorialBoardofChinsesJournarofCardioloy[5](2018)在《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18》文中研究指明

王华,梁延春[6](2018)在《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18》文中研究表明自"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14"[1]发布以来,心力衰竭(心衰)的诊疗、预防及综合管理等相关领域有不少新进展,为此,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心力衰竭学组、中国医师协会心力衰竭专业委员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组织专家组,根据国内外最新临床研究成果,参考2017年

黄从新,张澍,黄德嘉,华伟[7](2018)在《心房颤动:目前的认识和治疗建议(2018)》文中研究指明一、前言自2015年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China Society of Pacing and Electrophysiology, CSPE)和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Chinese Society of Arrhythmia, CSA)发表《心房颤动:目前的认识和治疗建议——2015》以来, 有关心房颤动(房颤)的基础与临床研究的新成果不断问世, 尤其是由欧洲心脏病学会(Eur

黄从新,张澍,黄德嘉,华伟[8](2018)在《心房颤动:目前的认识和治疗的建议-2018》文中研究表明1前言自2015年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China Society of Pacing and Electrophysiology,CSPE)和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Chinese Society of Arrhythmia,CSA)发表《心房颤动:目前的认识和治疗建议-2015》以来,有关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的基础与临床研究的新成果不断问世,尤其是由欧洲心脏病学会(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ESC)

国家卫生计生委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中国药师协会[9](2016)在《心力衰竭合理用药指南》文中认为1心力衰竭的定义、分类、分期及流行病学1.1定义心力衰竭是各种原因造成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异常改变,使心室收缩射血和(或)舒张功能发生障碍,从而引起的一组复杂临床综合征,主要表现为运动耐量下降(呼吸困难、疲乏)和液体潴留(肺淤血、体循环淤血及外周水肿)。心力衰竭患者存在较宽的左心室功能异常谱,从左心室大小和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s,LVEF)正常至重度心室扩张和(或)LVEF

牛芳[10](2014)在《术中应用临时起搏器的价值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在非心脏外科手术的患者中,时常有些患有冠心病、窦性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的患者,手术时需安置临时起搏器渡过术中风险。但在部分患者中,临时起搏器在围手术期中并未发挥起搏功能,且安装临时起搏器存在静脉穿刺损伤、心脏内导联的机械刺激作用、起搏器导联的电活动、血肿、感染或血栓形成、起搏失败等一系列并发症,增加了病人的风险,且造成医疗资源的浪费。本文通过回顾性分析非心脏手术前安装临时起搏器治疗的患者多项临床资料,评价临时起搏器在术中和术后的使用情况,为临床围术期临时起搏应用提供参考。方法选择我院非心脏外科手术前安装临时起搏器的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274例,根据术中起搏器工作情况,分为起搏组与备用起搏组,其中起搏组90例,备用起搏组184例,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比较上述指标的水平在组中差异是否有统计学意义(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不同心律失常下起搏器工作情况不同,合并窦缓及Ⅲ度AVB、房颤伴长间歇、快慢综合征的患者临时起搏器工作状态多(P<0.05),而合并Ⅱ度AVB、双束支阻滞、完全左后分支阻滞、完全性左束支阻滞的患者临时起搏器工作状态较少(P>0.05)。不同年龄阶段起搏器工作情况不同,年龄大于70岁的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术中临时起搏器工作状态多(P<0.05),年龄小于70岁的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术中临时起搏器工作状态少(P>0.05);合并不同心脏疾病时起搏器工作状态不同,其中在合并扩心病、病毒性心肌炎等情况时起搏器工作状态明显较高(P<0.05),而在合并冠心病(稳定性心绞痛)、高心病时的起搏器的工作状态较少(P>0.05)。麻醉方式对临时起搏器工作状态无影响(P>0.05)。中小手术临时起搏器工作状态少,而大手术时高(P<0.05)。结论1.对于合并有严重窦缓(心率<50次/分)及Ⅲ度AVB、双束支阻滞、房颤伴长间歇、快慢综合征的患者,术前植入临时起搏器可降低手术中危及生命的缓慢性心律失常的发生,使手术顺利进行。2.对年龄大于70岁且合并心脏基础疾病的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术前植入临时起搏器可降低术中恶性心律失常事件的发生,合并有扩心病、病毒性心肌炎的患者术前植入临时起搏器可有效预防恶性心律失常事件的发生;对于合并有冠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的患者术前植入临时起搏器保护意义不大。3.虽然全身麻醉下临时起搏器工作状态所占比例较局部麻醉和腰麻高,但麻醉方式对临时起搏器工作状态的影响无统计学差异。4.中小手术临时起搏器工作状态少,而大手术时高。老年患者行非心脏手术前,如果存在以下情况时,不论手术大小、麻醉方式如何,最好先行临时起搏器植入术:(1)严重窦性心动过缓及Ⅲ度房室传导滞;(2)房颤伴长间歇(>2s);(3)快慢综合征。当患者存在如下情况并合并扩心病、病毒性心肌炎时,在行大手术、全麻时可先行临时起搏器植入术以保证手术安全:Ⅱ度房室传导阻滞、双束支阻滞、完全左后分支阻滞。

二、冠心病顽固性心绞痛伴心动过缓起搏治疗及护理的临床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冠心病顽固性心绞痛伴心动过缓起搏治疗及护理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中成药治疗冠心病临床应用指南(2020年)(论文提纲范文)

1 背景、目的及意义
2 指南制定方法
    2.1 临床问题构建
    2.2 中成药遴选
    2.3 检索策略
    2.4 文献纳入及排除标准和资料提取
        2.4.1 纳入标准
        2.4.2 排除标准
        2.4.3 资料提取
    2.5 纳入文献的方法学质量评价
    2.6 证据综合分析
    2.7 证据质量评价与推荐标准
    2.8 推荐意见形成
3 推荐意见及证据描述
    3.1 稳定性心绞痛
        3.1.1 临床问题
        3.1.2 推荐意见
        3.1.3 证据描述
        3.1.3.1 通心络胶囊(1C)
        3.1.3.2 脑心通胶囊(1C)
        3.1.3.3 丹蒌片(2B)
        3.1.3.4 麝香保心丸(1B)
        3.1.3.5 复方丹参滴丸(1B)
        3.1.3.6 丹红注射液(2D)
        3.1.3.7 红花注射液(2C)
        3.1.3.8 芪参益气滴丸(1C)
    3.2 不稳定性心绞痛
        3.2.1 临床问题
        3.2.2 推荐意见
        3.2.3 证据描述
        3.2.3.1 通心络胶囊(1C)
        3.2.3.2 脑心通胶囊(2D)
        3.2.3.3 丹蒌片(2C)
        3.2.3.4 麝香保心丸(1B)
        3.2.3.5 复方丹参滴丸(1C)
        3.2.3.6 血府逐瘀胶囊(2D)
        3.2.3.7 丹红注射液(1C)
        3.2.3.8 红花注射液(2D)
        3.2.3.9 参麦注射液(2C)
    3.3 急性心肌梗死
        3.3.1 临床问题
        3.3.2 推荐意见
        3.3.3 证据描述
        3.3.3.1 麝香保心丸(1B)
        3.3.3.2 参麦注射液(2C)
    3.4 围介入手术期
        3.4.1 临床问题
        3.4.2 推荐意见
        3.4.3 证据描述
        3.4.3.1 通心络胶囊(1C)
        3.4.3.2 脑心通胶囊(2D)
        3.4.3.3 丹蒌片(2B)
        3.4.3.4 麝香保心丸(1C)
        3.4.3.5 复方丹参滴丸(1C)
        3.4.3.6 丹红注射液(2C)
        3.4.3.7 参麦注射液(2C)
    3.5 冠心病心律失常
        3.5.1 冠心病合并室性期前收缩
        3.5.1.1 临床问题
        3.5.1.2 推荐意见
        3.5.1.3 证据描述
        3.5.1.3.1 稳心颗粒(1B)
        3.5.1.3.2 参松养心胶囊(1C)
        3.5.2 冠心病合并缓慢性心律失常
        3.5.2.1 临床问题
        3.5.2.2 推荐意见
        3.5.2.3 证据描述
        3.5.3 冠心病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
        3.5.3.1 临床问题
        3.5.3.2 推荐意见
        3.5.3.3 证据描述
        3.5.3.3.1 参松养心胶囊(1C)
        3.5.3.3.2 稳心颗粒(1C)
    3.6 冠心病心力衰竭
        3.6.1 临床问题
        3.6.2 推荐意见
        3.6.3 证据描述
    3.7 心绞痛急性发作
        3.7.1 临床问题
        3.7.2 推荐意见
        3.7.3 证据描述
        3.7.3.1 速效救心丸(1C)
        3.7.3.2 复方丹参滴丸(1C)
        3.7.3.3 麝香保心丸(1C)
        3.7.3.4 宽胸气雾剂(1C)
4 中成药治疗冠心病药物推荐及证候分型判断流程(见图1、图2)
5 本指南的局限性及不足之处
    5.1 药物的遴选
    5.2 干预措施
    5.3 结局指标
    5.4 证据的筛选
    5.5 诊断标准
    5.6 辨证分型
    5.7 共识结果
6 更新计划
    6.1 更新时间
    6.2 更新方法

(2)中成药治疗冠心病临床应用指南(2020年)(论文提纲范文)

1 背景、目的及意义
2 指南制定方法
    2.1 临床问题构建
    2.2 中成药遴选
    2.3 检索策略
    2.4 文献纳入及排除标准和资料提取
        2.4.1 纳入标准
        2.4.2 排除标准
        2.4.3 资料提取
    2.5 纳入文献的方法学质量评价
    2.6 证据综合分析
    2.7 证据质量评价与推荐标准(表1~3)
    2.8 推荐意见形成
3 推荐意见及证据描述
    3.1 稳定性心绞痛
        3.1.1 临床问题
        3.1.2 推荐意见
        3.1.3 证据描述
        3.1.3. 1 通心络胶囊(1C)
        3.1.3. 2 脑心通胶囊(1C)
        3.1.3. 3 丹蒌片(2B)
        3.1.3. 4 麝香保心丸(1B)
        3.1.3. 5 复方丹参滴丸(1B)
        3.1.3. 6 丹红注射液(2D)
        3.1.3. 7 红花注射液(2C)
        3.1.3. 8 芪参益气滴丸(1C)
    3.2 不稳定性心绞痛
        3.2.1 临床问题
        3.2.2 推荐意见
        3.2.3 证据描述
        3.2.3. 1 通心络胶囊(1C)
        3.2.3. 2 脑心通胶囊(2D)
        3.2.3. 3 丹蒌片(2C)
        3.2.3. 4 麝香保心丸(1B)
        3.2.3. 5 复方丹参滴丸(1C)
        3.2.3. 6 血府逐瘀胶囊(2D)
        3.2.3. 7 丹红注射液(1C)
        3.2.3. 8 红花注射液(2D)
        3.2.3. 9 参麦注射液(2C)
    3.3 急性心肌梗死
        3.3.1 临床问题
        3.3.2 推荐意见
        3.3.3 证据描述
        3.3.3. 1 麝香保心丸(1B)
        3.3.3. 2 参麦注射液(2C)
    3.4 围介入手术期
        3.4.1 临床问题
        3.4.2 推荐意见
        3.4.3 证据描述
        3.4.3. 1 通心络胶囊(1C)
        3.4.3. 2 脑心通胶囊(2D)
        3.4.3. 3 丹蒌片(2B)
        3.4.3. 4 麝香保心丸(1C)
        3.4.3. 5 复方丹参滴丸(1C)
        3.4.3. 6 丹红注射液(2C)
        3.4.3. 7 参麦注射液(2C)
    3.5 冠心病心律失常
        3.5.1 冠心病合并室性早搏
        3.5.1. 1 临床问题
        3.5.1. 2 推荐意见
        3.5.1. 3 证据描述
        3.5.1. 3. 1 稳心颗粒(1B)
        3.5.1. 3. 2 参松养心胶囊(1C)
        3.5.2 冠心病合并缓慢性心律失常
        3.5.2. 1 临床问题
        3.5.2. 2 推荐意见
        3.5.2. 3 证据描述
        3.5.3 冠心病合并阵发房颤
        3.5.3. 1 临床问题
        3.5.3. 2 推荐意见
        3.5.3. 3 证据描述
        3.5.3. 3. 1 参松养心胶囊(1C)
        3.5.3. 3. 2 稳心颗粒(1C)
    3.6 冠心病心力衰竭
        3.6.1 临床问题
        3.6.2 推荐意见
        3.6.3 证据描述
    3.7 心绞痛急性发作
        3.7.1 临床问题
        3.7.2 推荐意见
        3.7.3 证据描述
        3.7.3. 1 速效救心丸(1C)
        3.7.3. 2 复方丹参滴丸(1C)
        3.7.3. 3 麝香保心丸(1C)
        3.7.3. 4 宽胸气雾剂(1C)
4
5 本指南的局限性及不足之处
    5.1 药物的遴选
    5.2 干预措施
    5.3 结局指标
    5.4 证据的筛选
    5.5 诊断标准
    5.6 辨证分型
    5.7 共识结果
6 更新计划
    6.1 更新时间
    6.2 更新方法

(3)心复康治疗心肾阳虚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主要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病例选择标准
    2 一般资料
    3 研究方案
        3.1 治疗方法
        3.2 研究指标
        3.3 疗效评定标准
        3.4 统计学方法
结果
    1 总疗效
        1.1 中医证候总疗效
        1.2 动态心电图总疗效
    2 研究性指标
        2.1 中医证候积分
        2.2 24小时动态心电图心率变化
        2.3 长RR 间期(RR 间期≥2 秒)的个数及最长RR 间期的秒数
    3 安全指标及不良反应情况
        3.1 不良反应
        3.2 尿常规、大便常规及隐血试验
        3.3 肝、肾功能
讨论
    1.西医对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的认识
        1.1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发病机制的认识
        1.2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的相关检查手段
        1.3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的治疗
    2.古代中医对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的认识
    3.现代医家对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的认识
    4.心复康的来源及方解
    5.心复康的现代药理研究
    6.心复康的前期研究基础
    7.参松养心胶囊药理研究及临床应用
    8.心复康治疗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的疗效讨论
        8.1 心复康治疗病态窦房结综合征中医症候积分及疗效讨论
        8.2 心复康治疗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动态心电图指标讨论
结论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中医药治疗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致谢

(4)心力衰竭合理用药指南(第2版)(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心力衰竭的概述
    1.1定义
    1.2分类
    1.3分期和分级
    1.4流行病学
    1.5病因及病理生理机制
        1.5.1病因
        1.5.1.1原发性心肌损害
        1.5.1.2异常的心脏负荷
        1.5.2诱因
        1.5.3病理生理机制
2心力衰竭的诊断与评估
    2.1症状与体征
    2.2实验室检查和辅助检查
        2.2.1常规检查
        2.2.1.1心电图 (Ⅰ类, C级)
        2.2.1.2胸部X线片 (Ⅰ类, C级)
        2.2.1.3生物学标志物
        2.2.1.4实验室检查
        2.2.1.5经胸超声心动图 (Ⅰ类, C级)
        2.2.2心衰的特殊检查用于需要进一步明确病因的患者。
        2.2.2.1心脏磁共振 (cardiac magnetic resonance, CMR)
        2.2.2.2经食管超声心动图 (transesphageal echoc ardiography, TEE)
        2.2.2.3心脏计算机断层扫描 (computed tomo gr aphy, CT)
        2.2.2.4冠状动脉造影
        2.2.2.5核素心室造影及核素心肌灌注和 (或) 代谢显像
        2.2.2.6 6 min步行试验
        2.2.2.7心肺运动试验
        2.2.2.8基因检测
        2.2.2.9心肌活检
        2.2.2.10生活质量 (quality of life, QOL) 评估
        2.2.2.11有创性血流动力学检查
    2.3诊断流程
    2.4预后评估
3心力衰竭的预防
    3.1对心衰危险因素的控制与治疗
        3.1.1高血压治疗
        3.1.2血脂异常
        3.1.3糖代谢异
        3.1.4其他危险因素
        3.1.5利钠肽水平升高
    3.2对无症状性左心室收缩功能障碍的干预
4慢性射血分数降低的心力衰竭的药物治疗
    4.1一般治疗
        4.1.1治疗病因和诱因
        4.1.2限钠
        4.1.3限水
        4.1.4营养和饮食
        4.1.5休息和适度运动
        4.1.6监测体重
        4.1.7心理和精神治疗
    4.2利尿剂
        4.2.1适应证
        4.2.2利尿剂的分类
        4.2.3使用方法
        4.2.4禁忌证
        4.2.5不良反应及处理
    4.3 RAAS抑制剂
        4.3.1 ACEI
        4.3.2 ARB
        4.3.3 ARNI
    4.4β受体阻滞剂
        4.4.1适应证
        4.4.2禁忌证
        4.4.3应用方法
        4.4.4不良反应
    4.5醛固酮受体拮抗剂
        4.5.1适应证
        4.5.2禁忌证
        4.5.3应用方法
        4.5.4不良反应
    4.6伊伐布雷定
        4.6.1适应证
        4.6.2禁忌证
        4.6.3应用方法
        4.6.4不良反应
    4.7洋地黄类药物
        4.7.1适应证
        4.7.2禁忌证
        4.7.3应用方法
        4.7.4不良反应
    4.8中药
        4.8.1辨证分型
        4.8.2分期治疗
        4.8.3中西药相互作用
    4.9改善能量代谢药物
        4.9.1曲美他嗪
        4.9.2辅酶Q10
        4.9.3辅酶Ⅰ (NAD+)
        4.9.4左卡尼汀
        4.9.5注射用磷酸肌酸钠
        4.9.6雷诺嗪
    4.10血管扩张剂
    4.11抗血栓药物
    4.12心衰患者应避免使用或慎用的药物
        4.12.1α肾上腺素能受体拮抗剂
        4.12.2抗心律失常药物
        4.12.3 CCB
        4.12.4非甾体抗炎药或COX-2抑制剂
        4.12.5糖皮质激素
        4.12.6西洛他唑
        4.12.7口服降糖药
    4.13慢性HFrEF的治疗流程
5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和射血分数中间值的心力衰竭的治疗
    5.1利尿剂
    5.2基础疾病及合并症的治疗
    5.3醛固酮受体拮抗剂
    5.4射血分数中间值的心衰
6急性心力衰竭的药物治疗
    6.1急性心衰的诊断
        6.1.1病史、症状及体征
        6.1.2急性肺水肿
        6.1.3心源性休克
    6.2急性心衰的评估
        6.2.1院前急救阶段
        6.2.2急诊室阶段
    6.3辅助检查
        6.3.1常规检查
        6.3.2超声心动图和肺部超声
        6.3.3动脉血气分析
    6.4监测
        6.4.1无创监测
        6.4.2血流动力学监测
    6.5急性心衰的分型和分级
    6.6治疗原则
        6.6.1一般处理
        6.6.2根据急性心衰临床分型确定治疗方案, 同时治疗心衰病因。
        6.6.3容量管理
    6.7药物的选择和合理使用
        6.7.1利尿剂 (Ⅰ类, B级)
        6.7.2血管扩张剂 (Ⅱa类, B级)
        6.7.3正性肌力药物 (Ⅱb类, C级)
        6.7.4血管收缩药物
        6.7.5洋地黄类 (Ⅱa类, C级)
        6.7.6抗凝治疗 (Ⅰ类, B级)
        6.7.7改善预后的药物 (Ⅰ类, C级)
    6.8心源性休克的处理
    6.9急性心衰稳定后的后续处理
7终末期心力衰竭的药物治疗
    7.1利尿剂
    7.2神经内分泌阻滞剂
    7.3静脉正性肌力药物
    7.4静脉血管扩张剂
    7.5中药治疗
8右心衰竭的药物治疗
    8.1右心衰竭的诊断和评估
        8.1.1诊断标准
        8.1.2鉴别诊断
        8.1.3病情评估
    8.2治疗原则
    8.3药物选择和合理应用
9心力衰竭病因及合并疾病的药物治疗
    9.1心衰合并心律失常
        9.1.1房颤
        9.1.2室性心律失常
        9.1.3缓慢性心律失常
    9.2心脏瓣膜病
        9.2.1二尖瓣病变
        9.2.2主动脉瓣病变
    9.3冠心病
        9.3.1慢性心衰合并冠心病
        9.3.2急性心衰合并冠心病
    9.4高血压
    9.5心肌炎
    9.6特殊类型的心肌病
    9.7先天性心脏病
    9.8高原性心脏病
        9.8.1高原肺水肿
        9.8.2慢性高原性心脏病
    9.9糖尿病
    9.10血脂异常
        9.10.1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合并心衰
        9.10.2其他原因心衰合并血脂代谢异常
    9.11痛风和高尿酸血症
    9.12肥胖
        9.12.1肥胖在心衰患者中的患病率和对预后的影响
        9.12.2肥胖引起心衰的机制
        9.12.3肥胖合并心衰的处理原则
    9.13电解质紊乱
        9.13.1低钾与高钾血症
        9.13.2低钠血症
    9.14缺铁和贫血
    9.15泌尿系统疾病
        9.15.1心衰合并肾功能不全
        9.15.2心衰合并前列腺梗阻
        9.15.3心衰合并勃起功能障碍
    9.16肺部疾病
    9.17睡眠障碍和睡眠呼吸暂停
    9.18神经系统疾病和心理疾病
    9.19肿瘤治疗相关性心衰
        9.19.1抗肿瘤治疗前的基线心血管疾病风险评估与预测
        9.19.2抗肿瘤治疗相关心衰的筛查与诊断
        9.19.3抗肿瘤治疗相关心衰的监测与随访
        9.19.4抗肿瘤相关心衰的药物治疗
    9.20恶病质
10心力衰竭患者管理
    10.1心衰管理团队
    10.2优化心衰管理流程
    10.3随访频率和内容
    10.4患者教育
        10.4.1症状和体征的监控
        10.4.2饮食、营养和体重管理
        10.4.3运动
    10.5老年心衰患者的管理
        10.5.1老年心衰诊治特殊性
        10.5.2一般治疗
        10.5.3药物治疗
    10.6妊娠心衰管理
    10.7终末期心衰患者的管理
        10.7.1识别心衰终末期患者
        10.7.2与患者沟通
        10.7.3治疗方法
    附录A心力衰竭常用药物一览表
    附录B药物相互作用一览表

(8)心房颤动:目前的认识和治疗的建议-2018(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2 房颤的流行病学及危害
2.1 房颤的流行病学
    2.1.1 房颤的患病率
    2.1.2 房颤的致残率、致死率及医疗负担
2.2 房颤的危害
    2.2.1 脑卒中及血栓栓塞
    2.2.2 心衰
    2.2.3 心肌梗死
    2.2.4 认知功能下降、痴呆
    2.2.5 肾功能损伤 3 房颤的分类 4 房颤的发生机制
4.1 电生理机制:房颤的发生需触发和维持机制。
    4.1.1 触发机制
    4.1.2 维持机制
4.2 病理生理学机制
    4.2.1 心房重构
    4.2.2 自主神经系统 (autonomic nervous system, ANS) 的作用
    4.2.3 遗传学基础
    4.2.4 其他 5 房颤的临床评估
5.1 病史采集与体格检查
    5.1.1 症状
    5.1.2 体征
5.2 实验室检查
5.3 影像学检查
    5.3.1 经胸超声心动图 (transthoracic echocardiography, TTE)
    5.3.2 TEE
    5.3.3 心腔内超声 (ICE)
    5.3.4 X线胸片
    5.3.5 计算机断层扫描 (CT) 或头颅磁共振成像 (MRI)
    5.3.6 心脏磁共振成像 (cardiac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CMRI)
5.4 房颤的监测和诊断
    5.4.1 心电图
    5.4.2 动态心电图
    5.4.3 植入式起搏器、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 (ICD) 及心电事件记录仪等
    5.4.4 心脏电生理检查
    5.4.5 新型检测手段
    5.4.6 其他检查 6 房颤的危险因素和合并疾病的管理
6.1 高血压
6.2 糖尿病
6.3 肥胖
6.4 睡眠呼吸暂停
6.5 酒精
6.6 运动 7 房颤的卒中预防
7.1 卒中与出血评分
    7.1.1 血栓栓塞危险评估 (CHADS2和CHA2DS2-VASc积分)
    7.1.2 抗凝出血危险评估 (HAS-BLED评分)
7.2 抗栓药物选择
    7.2.1 抗血小板药物的评价
    7.2.2 华法林
    7.2.3 NOAC
    7.2.4 选择抗凝药物应考虑的事项
7.3 房颤特殊人群的抗凝治疗
    7.3.1 老年房颤患者的抗凝治疗
    7.3.2 急性冠脉综合征和接受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CI) 的房颤患者抗栓治疗
    7.3.3 卒中后患者的抗凝治疗
7.4 抗栓治疗的中断和桥接
    7.4.1 抗栓治疗的中断
    7.4.2 抗栓治疗的桥接
    7.4.3 房颤导管消融围术期的抗凝
7.5 抗凝治疗时出血事件的防治
    7.5.1 减少抗凝出血的策略
    7.5.2 抗凝出血并发症的治疗
    7.5.3 有出血风险或发生出血事件患者的抗凝治疗
7.6 经皮左心耳封堵 8 心室率控制
8.1 控制心室率的药物
8.2 房室结消融+植入永久起搏器 9 节律控制
9.1 药物复律与电复律
    9.1.1 抗心律失常药物转复窦性心律
    9.1.2“口袋药” (‘pill in the pocket’) 复律策略
    9.1.3 电复律
    9.1.4 复律前后的抗凝治疗
9.2 复律后窦性心律的维持
    9.2.1 抗心律失常药物
    9.2.2 非抗心律失常药物
9.3 导管消融
    9.3.1 经导管消融房颤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9.3.2 能源
    9.3.3 房颤导管消融术式和终点
    
9.3.3. 1 CPVI
    
9.3.3. 2 CPVI基础上复合术式
    
9.3.3. 3 复杂碎裂心房电位 (CFAEs) 消融
    
9.3.3. 4 转子样激动的标测及消融
    
9.3.3. 5 左房神经节丛消融
    9.3.4 并发症及处理
    
9.3.4. 1 心脏压塞和/或穿孔
    
9.3.4. 2 栓塞并发症
    
9.3.4. 3 肺静脉狭窄
    
9.3.4. 4 左心房-食管瘘/左心房-心包瘘
    
9.3.4. 5 膈神经损伤
    
9.3.4. 6 食管周围迷走神经损伤
    
9.3.4. 7 急性冠状动脉闭塞
    
9.3.4. 8 血管并发症
    9.3.5 围术期管理
    9.3.6 随访及复发病例处理[48] 1 0 房颤的外科和杂交手术治疗
1 0.1 房颤的外科治疗
    1 0.1.1 迷宫手术
    1 0.1.2 心脏外科手术同期房颤消融的现状
    1 0.1.3 微创外科房颤手术
1 0.2 房颤的内外科杂交手术 1 1 特殊人群的房颤消融治疗
1 1.1 运动员
1 1.2 老年人
1 1.3 肥厚型心肌病
1 1.4 预激综合征
1 1.5 心衰
1 1.6 年轻人 1 2 急性房颤的治疗
1 2.1 急性房颤发作的定义
1 2.2 急性房颤的危害
1 2.3 急性房颤的评估
1 2.4 房颤的急诊处理策略
1 2.5 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性急性房颤的处理
1 2.6 血流动力学稳定的急性房颤处理
    1 2.6.1 急性房颤的抗凝治疗
    1 2.6.2 急性房颤的心室率控制
    1 2.6.3 急性房颤的节律控制
    
1 2.6.3. 1 复律的适应证
    
1 2.6.3. 2 复律的最佳时机
    
1 2.6.3. 3 复律的方式
1 2.7 急性房颤处理流程及随访 1 3 起搏治疗与房颤
1 3.1 起搏预防和治疗房颤的可能机制
1 3.2 起搏预防和治疗房颤临床疗效的评价
1 3.3 右心室起搏对房颤的影响
1 3.4 房颤合并心衰患者的心脏再同步化治疗 (CRT) 1 4 尚待研究明确的重要临床问题
1 4.1 房颤导管和外科消融中尚未解决的问题[42, 48]
1 4.2 房颤抗凝或其他卒中预防治疗中尚未解决的问题[42, 48]
1 4.3 房颤其他证据不足的领域

(9)心力衰竭合理用药指南(论文提纲范文)

1 心力衰竭的定义、分类、分期及流行病学
    1.1 定义
    1.2分类
        1.2.1 射血分数降低性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 with reduced ejection fractions,HF-REF)和射血分数保留性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 with preserved ejection fractions,HF-PEF)
        1.2.2 慢性心力衰竭和急性心力衰竭
        1.2.3左心衰竭、右心衰竭和全心衰竭
    1.3 分期
    1.4 流行病学
2 心力衰竭的病因及病理生理机制
3 心力衰竭的诊断与评估
    3.1 临床表现
    3.2 实验室检查和辅助检查
        3.2.1 心力衰竭的常规检查
        3.2.2心力衰竭的特殊检查
    3.3临床评估
        3.3.1 心力衰竭的初始评估
        3.3.2 心力衰竭评估治疗
        3.3.3 预后的评定
4 慢性射血分数降低性心力衰竭治疗药物的合理应用
    4.1 治疗目的及策略
    4.2 一般治疗
        4.2.1 去除诱发因素
        4.2.2 监测体重及出入量
        4.2.3 调整生活方式
        4.2.4 心理和精神治疗
        4.2.5 吸氧
    4.3 药物治疗
        4.3.1 利尿剂
        4.3.1. 1 适应证
        4.3.1. 2 利尿剂的分类
        4.3.1. 3 使用方法
        4.3.1. 4 禁忌证
        4.3.1. 5 不良反应及处理
        4.3.2 ACEI
        4.3.2. 1 适应证
        4.3.2. 2 禁忌证
        4.3.2. 3 使用方法
        4.3.2. 4 不良反应及处理
        4.3.3 β受体阻滞剂
        4.3.3. 1 适应证
        4.3.3. 2 禁忌证
        4.3.3. 4 不良反应及处理
        4.3.4 醛固酮受体拮抗剂
        4.3.4. 1 适应证
        4.3.4.2禁忌证
        4.3.4. 3 使用方法
        4.3.4. 4 不良反应及处理
        4.3.5 ARB
        4.3.5. 1 适应证
        4.3.5.2禁忌证
        4.3.5. 3 应用方法
        4.3.5. 4 不良反应及处理
        4.3.6 洋地黄类药物
        4.3.6. 1 适应证
        4.3.6. 2 禁忌证
        4.3.6. 3 使用方法
        4.3.6. 4 不良反应和处理
        4.3.7 伊伐布雷定
        4.3.7. 1 适应证
        4.3.7. 2 禁忌证
        4.3.7. 3 使用方法
        4.3.7. 4 不良反应及处理
        4.3.9有争议、正在研究或疗效尚不能肯定的药物
        4.3.1 0 心力衰竭患者应避免使用或慎用的药物
        4.3.1 1 药物治疗初始治疗、联合治疗、治疗方案的调整原则
5 射血分数保留性心力衰竭治疗药物的合理应用
    5.1概述
    5.2 药物的选择和合理应用
        5.2.1 HF-PEF急性失代偿期的治疗
        5.2.2 HF-PEF慢性稳定期的治疗
6 右心衰竭治疗药物的合理应用
    6.1 诊断与鉴别诊断右心衰竭的标准
    6.2 病情评估
        6.2.1 评估患者右心衰竭分期
        6.2.2 积极寻找导致右心衰竭的病因及诱因
    6.3 治疗原则
        6.4.1 优化右心室前负荷
        6.4.2 优化心肌收缩力
        6.4.3 优化右心室后负荷
        6.4.4 抗凝治疗
        6.4.5 神经内分泌调节
        6.4.6 7种主要疾病导致的右心衰竭的药物治疗
        6.4.6. 1 肺动脉高压伴右心衰竭
        6.4.6. 2 急性肺血栓栓塞症
        6.4.6. 3 COPD治疗范围
        6.4.6.4左心衰竭合并右心衰竭
        6.4.6. 5 右心瓣膜病
        6.4.6.6急性右心室心肌梗死
        6.4.6.7心肌病
7 终末期心力衰竭治疗药物的合理应用
    7.1 概述
    7.2 药物的选择和合理应用
        7.2.1 限水、限钠
        7.2.2 利尿剂
        7.2.3 正性肌力药
        7.2.4 血管扩张剂
8 心力衰竭并发症治疗药物的合理应用
    8.1 心力衰竭并发心血管疾病治疗药物的选择和合理应用
        8.1.1 心力衰竭并发心律失常
        8.1.1. 1 心房颤动
        8.1.1. 2 室性心律失常
        8.1.1. 3 缓慢性心律失常
        8.1.2 心力衰竭并发心脏瓣膜病
        8.1.2. 1 二尖瓣狭窄
        8.1.2. 2 二尖瓣脱垂
        8.1.2. 3 二尖瓣关闭不全
        8.1.2.4主动脉瓣狭窄
        8.1.2. 5 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8.1.2. 6 二尖瓣狭窄
        8.1.2. 7 二尖瓣关闭不全
        8.1.3 心力衰竭并发冠心病
        8.1.3. 1 冠心病诊断
        8.1.3. 2 病情评估及治疗
        8.1.4心力衰竭并发高血压
        8.1.4. 1 高血压诊断
        8.1.4. 2 高血压病情评估
        8.1.4. 3 治疗原则
        8.1.5 心力衰竭并发2型糖尿病
        8.1.5 心力衰竭并发糖尿病
        8.1.5. 1 糖尿病诊断
        8.1.5. 2 病情评估
        8.1.5. 3 治疗原则
        8.1.5. 4 药物治疗
    8.2心力衰竭并发非心血管疾病治疗药物的选择和合理应用
        8.2.1 心力衰竭并发肾功能不全
        8.2.1. 1 诊断
        8.2.1. 2 病情评估
        8.2.1. 3 治疗原则
        8.2.2心力衰竭并发肺部疾病
        8.2.2. 1 诊断与鉴别诊断
        8.2.2. 2 病情评估
        8.2.2. 3 治疗
        8.2.3 心力衰竭并发其他疾病
        8.2.3. 1 缺铁和贫血
        8.2.3. 2 抑郁
        8.2.3. 3 痛风
9 急性心力衰竭治疗药物的合理应用
    9.1 诊断与鉴别诊断
    9.2 病情评估
    9.3 治疗原则
    9.4 药物的选择和合理使用
        9.4.1 一般处理
        9.4.2 药物治疗
        9.4.2. 1 基础治疗
        9.4.2. 2 利尿剂
        9.4.2. 3 血管扩张剂
        9.4.2. 4 正性肌力药
        9.4.2. 5 血管收缩药物
        9.4.2. 6 抗凝治疗
        9.4.2. 7 改善预后的药物
1 0 心力衰竭的整体治疗
    1 0.1 设计管理方案
    1 0.2 实施管理方案
    1 0.3 终末期管理

(10)术中应用临时起搏器的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与分组
    1.2 纳入排除标准
    1.3 合并疾病及心律失常类型
    1.4 起搏器植入方法及起搏方式
    1.5 统计方法
结果
    2.1 一般情况
    2.2 心律失常类型对临时起搏器工作的影响
    2.3 年龄及合并心脏疾病对临时起搏器工作的影响
    2.4 麻醉方式对临时起搏器工作的影响
    2.5 手术大小对临时起搏器工作的影响
讨论
    3.1 植入临时起搏器的常见并发症
        3.1.1 导管移位
        3.1.2 心肌穿孔
        3.1.3 导管断裂
        3.1.4 膈肌刺激
        3.1.5 心律失常
        3.1.6 穿刺并发症
        3.1.7 感染
    3.2 植入临时起搏器的指征
    3.3 心律失常类型对临时起搏器工作的响
    3.4 年龄及合并心脏疾病种类对临时起搏器工作的影响
    3.5 麻醉方式对起搏器工作的影响
    3.6 手术大小对起搏器工作的影响
    3.7 临时心脏起搏的应用概括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四、冠心病顽固性心绞痛伴心动过缓起搏治疗及护理的临床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中成药治疗冠心病临床应用指南(2020年)[J]. 毛静远,吴永健,史大卓.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21(09)
  • [2]中成药治疗冠心病临床应用指南(2020年)[J]. 《中成药治疗优势病种临床应用指南》标准化项目组.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1(04)
  • [3]心复康治疗心肾阳虚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观察[D]. 王柯娜.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心力衰竭合理用药指南(第2版)[J]. Committee of Exports on Rational Drug Use National Health and Family Planning Commission of The People’Republic of China;Chinese Pharmacists Association;.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9(07)
  • [5]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18[J]. HeartFailureGroupofChinsesSocietyofCardiologyofChinsesMedicalAssociation;ChinsesHeartFailureAssociationofChinsesMedicalDoctorAssociation;EditorialBoardofChinsesJournarofCardioloy. 中华心力衰竭和心肌病杂志, 2018(04)
  • [6]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18[J]. 王华,梁延春.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18(10)
  • [7]心房颤动:目前的认识和治疗建议(2018)[J]. 黄从新,张澍,黄德嘉,华伟.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18(04)
  • [8]心房颤动:目前的认识和治疗的建议-2018[J]. 黄从新,张澍,黄德嘉,华伟.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18(04)
  • [9]心力衰竭合理用药指南[J]. 国家卫生计生委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中国药师协会.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6(09)
  • [10]术中应用临时起搏器的价值研究[D]. 牛芳. 天津医科大学, 2014(01)

标签:;  ;  ;  ;  ;  

顽固性心绞痛伴心动过缓和起搏治疗冠心病临床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