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地公司密切关注香港证券市场

内地公司密切关注香港证券市场

一、内地企业高度关注香港证券市场(论文文献综述)

金飞[1](2021)在《甘肃公航旅融资租赁公司港股IPO方案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融资租赁行业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引入我国,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在法律、会计、税收和监管等“四大支柱”的框架下,不断快速发展。但是,融资租赁公司资金来源的问题一直是制约其业务发展的一个难题。为此,本文基于对公航旅融资租赁公司经营发展中的问题进行研究分析,其中,主要研究了融资方面的问题,再通过分析港股市场的政策,研究合适的上市路径,指出公航旅融资租赁公司在港股市场进行IPO融资是比较科学和合理的,并分析该公司在港股主板上市的可行性,得出现阶段最有利于其发展,也最为恰当的上市方案就是在港股主板上市的结论。文中认真分析了公航旅融资租赁公司港股IPO的目标、IPO的原则以及路径,重点对财务、估值进行了全面的分析,设计出公航旅融资租赁公司在港股主板IPO的方案,接着,评价了公航旅融资租赁公司港股IPO方案,并制定了其港股IPO的实施保障措施。公航旅融资租赁公司在港股IPO的进程中,公司需要较为准确的把握各个关键因素,这期间企业会综合考虑未来发展的资金需要以及战略规划。同时,企业也会为港股IPO融资付出大量的人力、物力,最终,促使企业能够港股IPO融资成功,并将此应用于国内的其他融资租赁公司,为更多的内地融资租赁公司港股IPO提供很好的参考,不断促进融资租赁行业的健康发展。

王一超[2](2021)在《中概股上市公司跨境会计监管问题研究 ——以瑞幸咖啡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资本市场日趋自由化,为了满足本国企业对跨国资本的需求,许多国家纷纷打开国门。中国企业也顺势而为,不仅在国际市场上销售产品或提供服务,以及进行跨国并购等各种资本运作,部分企业还选择到境外证券市场上市融资。中概股上市公司在增强境外市场活力及公司自身融资能力的同时,也提高了跨境会计监管的复杂程度,研究中概股上市公司会计监管面临的问题及解决方法,对保障国际资本市场的正常运行和促进中概股上市公司国际化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2020年4月“爆雷”的瑞幸咖啡事件暴露出跨境会计监管面临的新难题,对这一问题研究的重要性再次凸显。本文以瑞幸咖啡财务造假事件为例,主要运用归纳法、文献研究法和案例研究法,对中概股上市公司跨境会计监管面临的问题进行探讨。首先对中概股上市的动因和面临的主要监管环境进行分析;继之,考虑到中概股上市公司中在美上市的数量众多,出现问题较为频繁,且在政治、经济体制上与中国差异大,因此从理论上分析在美上市中概股公司跨境会计监管的难题,以及由于这些难题未能妥善解决带来的后果;再结合瑞幸咖啡财务造假案例,剖析该案例所暴露的跨境会计监管问题,并对中美会计监管机构采取的措施进行评价;最后,基于瑞幸咖啡案例,提出进一步完善中概股上市公司跨境会计监管的具体对策措施和建议。研究发现,虽然表面上看瑞幸咖啡事件只是一场源于公司内部治理缺陷的资本运作,然而,中概股公司造假问题层出不穷,表明这不仅仅是中概股上市公司创始人或高管团队自身商业伦理与道德存在问题,也与公司所在国与上市地证券监管机构对跨境上市公司会计问题协调与合作不够有关。因此,对中概股上市公司一方面必须加强政府监管和行业自律监管,另一方面也应大力加强双方监管部门的协调。同时,从瑞幸咖啡事件可以看出,域外管辖范围和审计底稿查阅问题是跨境会计监管冲突的直接表现形式,然而其核心问题仍是主权原则问题。针对上述结论,本文从政府监管、行业自律监管、资本市场监督、中概股上市公司内部治理等层面提出跨境会计监管的改进建议:(1)完善国内会计监管法律,提高政府监管机构的会计监管效率;(2)协调境内外监管部门,建立国际会计监管合作机制;(3)加强会计中介机构行业自律,发挥其辅助作用,及时发现中概股上市公司隐蔽性、复杂性的风险点;(4)适度引进做空机制,充分发挥资本市场的监督作用;(5)优化公司股权结构,加强公司内部监督,建立风险预防和应对机制。近两年随着美国对中国企业的持续打击,赴美上市公司面临新的监管环境,在这样的背景下,对中概股上市公司跨境会计监管问题,尤其是针对中概股上市公司跨境会计监管合作问题展开研究,得出的结论更能够适应当前的国际环境。希望本文的研究结论能够为中美会计监管冲突解决及中美会计监管合作提供可能的思路,同时也为日后中国企业赴境外上市提供一定的参考。

毛小丽[3](2020)在《深港通对我国股票市场波动性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资本市场对外开放是一国资本市场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是金融发展与深化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我国政府一直积极推行的基本国策。为进一步增强我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程度,2014年11月17日、2016年12月5日中国证监会与香港证监会共同宣布沪港通与深港通互联互通机制正式实施,两地投资者可通过当地证券公司或经纪商买卖规定范围内的对方交易所上市的股票。沪港通与深港通的实施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突破,实现了境内外投资者的双向开放,扩大了境内外投资者投资渠道,深化了境内外资本市场的交流合作,优化了我国资本市场投资者结构,从而促进内地资本市场的稳定发展。然而,沪港通和深港通等资本市场对外开放制度的实施也增加了内地资本市场与国际资本市场的联动效应,加剧了市场波动风险,影响内地资本市场乃至经济的平稳发展。因此,本文借助深港通开通的契机,探讨深港通这一对外开放制度的实施如何影响我国资本市场股价波动性。股价波动性特征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内地股市与香港股市之间的联动性是否增加?降低还是加剧了内地股票市场的波动性?分析这些问题有助于我们更为清晰地认识我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的经济后果,对了解不同国家或地区市场间的信息传递模式及风险传染机制,完善我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政策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针对上述问题,本文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研究。首先,构建了描述波动率的分式布朗运动随机波动率模型,并对该模型的估计设计出基于贝叶斯原理的MCMC推断法。为了研究深港通实施后运行时间的长短是否对深市产生不同的影响,选用2016年1月5日到2017年11月2日深证成指和中小创新指数30分钟收盘价数据,并将其分为不同区间进行实证分析。通过Open BUGS软件对模型进行估计,说明抽样的收敛性和模型估计的准确性,并对模型进行诊断,说明模型有较好的拟合能力。研究结果表明:深港通开通前后,深证成指和中小创新指数都存在明显的跳跃倾向,深港通开通后跳跃倾向增加,并且随着深港通机制的逐渐实施,跳跃倾向未有所减小。深港通开通初期,股市的波动水平、波动持续性、波动的扰动水平增强。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政策效果逐渐显现,股市的波动水平、波动持续性和波动的扰动水平有所降低。深证成指和中小创新指数在深港通前后都存在明显的杠杆效应,深港通开通初期,深证成指和中小创新指数的杠杆效应减弱,但相对长期,杠杆效应增强。其次,通过GC-MSV模型,用基于贝叶斯原理的MCMC推断法对模型进行估计,分析深港通实施前后深市与港市之间的波动溢出效应。以深港通正式启动日2016年12月5日为分割日,选用2016年5月3日到2017年7月11日深证成指、中小创新指数和恒生指数30分钟收盘价数据作为样本。研究结果表明,深港通开通前后,深证成指、中小创新指数和恒生指数的波动存在高度的持续性,且深港通开通后波动持续性都显着增强。深港通开通前后,深证成指、中小创新指数与恒生指数之间都存在双向的波动溢出效应。深港通开通后,深证成指和中小创新指数对恒生指数波动的影响明显增强,恒生指数对深证成指和中小创新指数波动的影响也明显增强。说明深港通开通后,内地股市与香港股市间的联动性显着增强,我国内地证券市场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的地位有所提升,但由于政策尚处于初期,在加强两地市场联动的同时,也加强了两地市场间的波动溢出效应。最后,变换数据和模型进行检验,说明结果的稳健性。最后,阐述了资本市场对外开放对我国股票市场波动的影响机理,并提出研究假设。利用2014-2018年深市上市公司股票数据,设计双重差分模型,以深入检验深港通对我国股票市场波动性的影响。研究发现:深港通政策的实施加剧了深股通标的股票的波动性,且在深股通活跃成交股中更为显着。用盈余管理验证发现,深港通实施后,深股通标的股票可操控性应计项增加,管理层进行盈余操纵的动机增大,信息披露质量下降,深股通标的股票波动性增加。运用会计稳健性进行检验发现,深港通开通之后,现金流中的噪音增加,同时会计稳健性下降,也说明了深港通制度的实施,加剧了深股通标的股价的波动。利用噪音交易指标检验发现,深港通开通后,深股通标的股票相比于非深股通标的股票,噪音程度提高,从而加剧股市波动。从公司治理角度进行分析发现,深港通的实施未改善公司治理水平。为了排除QFII持股、A+H股同时上市、产权性质、非随机选择性、沪港通、波动性变量选取、A股纳入MSCI指数等因素造成的误差,对其进一步验证,表明结果的稳健性。同时,我们对深市创业板上市公司样本进行检验,实证结果表明,深港通加剧了深市创业板公司股票价格波动,但相对整个市场而言,并不明显。总之,深港通这一重要制度的实施,虽然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两地资本市场的联动效应,有利于推进中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的程度,进一步提升我国证券市场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的地位,但由于内地资本市场还不够完善与成熟,未完全与国际金融市场接轨,且深港通政策尚处于初期,在加强两地市场联动的同时,也加强了两地市场间的波动溢出效应。市场对外开放的同时,也将国际市场的风险带到内地资本市场,加剧了市场波动风险。对此本文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贾巧玉[4](2020)在《交叉上市对盈余管理的影响及其经济后果研究》文中认为从改革开放的成功到“沪港通”、“深港通”的开通,再到“一带一路”伟大战略的实施,我国向来致力于推动内地资本市场在更高层次、更广领域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争取推动内地资本市场达到“规范、透明、开放、有活力、有韧性”的发展状态。内地企业赴境外交叉上市是我国资本市场连接国际资本市场的重要桥梁,香港作为亚洲与国际金融中心,拥有成熟完善的资本市场,是我国内地通往国际资本市场的重要窗口,也是内地企业境外上市的首选之地。本文以在内地和香港资本市场同时交叉上市的A+H企业为样本,从盈余管理的角度探讨香港更为严格的法律和信息披露标准是否能够发挥绑定作用。绑定假说(Bonding Hypothesis)是近年来学术界用以解释交叉上市企业公司治理特征的重要理论,主要内容为企业到外部监管更严格的资本市场交叉上市,有利于缓解代理问题,改善公司治理。随着研究不断深入、方法日益创新,国内学者们采用不同数据对绑定假说进行实证检验得到的结果并不一致(沈红波等,2009;辛清泉等,2010;王亚星等,2012;李双燕等,2013;周开国等,2014;董秀良等,2016)。已有相关研究对盈余管理的度量并不全面,且止步于探讨交叉上市对盈余管理的影响,没有继续研究该影响带来的企业绩效变动。因此,鉴于盈余管理动机的多样性,很难评价交叉上市对盈余管理影响的利弊。本文利用2007年至2016年A+H交叉上市企业及其配对纯A股企业数据,实证检验了交叉上市对盈余管理的影响以及这种影响引发的企业未来业绩的变动,得到以下主要结论:第一,就法律体系而言,香港资本市场投资者保护相关的法律制度和司法效率均高于内地;就信息披露标准而言,以两地资本市场采用的会计准则为比较对象研究发现,相较遵循我国新会计准则的利润表,遵循IFRS的利润表具有增量信息,反映出香港资本市场信息披露标准更为严格的事实。第二,A+H企业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水平均显着低于配对的纯A股企业,说明香港更为严格的法律制度和信息披露标准发挥了绑定作用,有效提高公司治理水平,约束其盈余管理行为。第三,资本市场中应计盈余管理以有效契约观为主导动机,其与企业未来业绩正相关;真实盈余管理的机会主义动机占主导地位,其与企业未来业绩负相关。因此,采用中介效应分析研究发现,交叉上市减少应计盈余管理对企业未来真实业绩有负向影响,而减少真实盈余管理对企业未来真实业绩有正向影响。本文研究的创新点主要归纳为以下四点:首先,已有研究探讨了交叉上市对盈余管理的影响,但这些研究大多没有直接度量盈余管理水平,或者仅考虑应计盈余管理而忽略了真实盈余管理,鉴于真实盈余管理的重要性,已有研究未能全面呈现交叉上市的影响,且说服力不强。因此,本文同时考虑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检验交叉上市对两种盈余管理的影响。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可能存在重复计量的问题,本文在度量应计盈余管理时,尽量剔除了真实盈余管理的干扰,证明了交叉上市对应计及真实盈余管理具有抑制作用,使得研究结论更加准确且全面。其次,传统研究对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与企业未来业绩的关系进行了探讨,普遍认为应计和真实盈余管理对企业未来业绩有负向影响,但是,在不考虑企业未来业绩真实性的情况下进行的研究是不严谨的。企业未来披露的业绩可能受到当期盈余管理在未来各期反转的影响,也可能受到未来各期实施盈余管理的影响,因而不能代表企业未来真实的经营成果。因此,本文改进了对企业未来业绩的度量方法,从当期披露业绩中剔除来自盈余管理的部分,得到企业真实经营业绩,进而检验盈余管理对企业未来真实经营业绩的影响,得到了与传统研究不同的结论,即应计盈余管理对企业未来真实业绩有正向影响,真实盈余管理对企业未来真实业绩有负向影响。其中,应计盈余管理对于维持债务契约有效性有显着作用的研究结果,打破了外界认为盈余管理是投机行为的固有偏见,证明了盈余管理对企业发展有益的一面。再次,已有研究关注了交叉上市对企业业绩的影响,但很少有研究检验其影响路径。本文在检验交叉上市对盈余管理的影响之后,继续将盈余管理作为中介变量提取出来,检验了交叉上市通过影响盈余管理对企业未来真实业绩产生的影响,不仅分离出交叉上市影响企业未来业绩的盈余管理路径,也明确了交叉上市影响盈余管理所产生的经济后果,有助于客观评价交叉上市对盈余管理的影响。最后,本文基于会计准则比较视角对比内地和香港资本市场信息披露标准,尽管我国2007年施行的新会计准则已实现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实质趋同,但二者在利润表格式与准则内容两方面尚存差异。与以往比较我国旧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内容差异的研究不同,本文立足于新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在准则内容和报表格式两方面差异,研究发现两方面尚存差异均能给投资者带来增量信息,遵循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利润表数据越大,越能够给A股市场带来积极的影响。本研究结果不仅反映出香港信息披露制度更加严格的现实,同时为我国会计准则的不断完善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本研究基于我国内地和香港资本市场法律体系和信息披露标准的差异,检验了A+H交叉上市通过影响盈余管理继而对企业未来业绩产生的影响,研究结论对我国会计准则制定者、监管者及投资者均具有积极的理论意义和参考价值。首先,对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比较研究支持我国正在进行的会计准则国际趋同,鉴于投资者关注遵循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经营利润、资产减值和资产重估,建议会计准则制定者要求企业在财务报告中将这些项目作为核心数据加以列报,以便于投资者对盈余数据加以比较,增强其对企业实际经营状况的理解。其次,研究结论有助于监管者和投资者洞悉企业盈余管理的动机,真实盈余管理被大股东和管理层视作攫取私利的主要手段,而资本市场中大多应计盈余管理旨在缓解企业不同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冲突,维护企业价值,从而维护债务契约有效性。因此,在我国内地资本市场借鉴吸收境外先进管理经验的过程中,在规范化发展的过程中,应当重视盈余管理作为企业重要财务战略所能发挥的积极作用,避免轻易给盈余管理贴上“管理层舞弊”的标签,从而一味追求高盈余质量。

戴了[5](2018)在《香港金融中心影响力分析 ——基于经济促进和金融辐射视角》文中研究指明香港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之一,具有优质的金融基础设施和国际化的市场,但其经济存在着极大的不稳定性,尤其在九七亚洲金融危机后愈加明显。文章旨在分析香港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对经济促进的影响,并对目前的不足之处提出建议。香港的区域经济发展与内地的政治、经济历来息息相关。香港从贸易港起家,包括金融在内的服务业有着良好的发展基础,后由于地缘政治原因发展了轻工业,但随着政治环境的宽松和产业结构的升级,制造业向外转移,再次成为以服务业为主导的小型经济体。目前,香港在国际金融中心的排名中有着稳定的位置。金融中心对于经济促进的影响既包括对内自身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也包括对外整个区域乃至国家的金融辐射作用,单纯地分析内部影响或者外部影响,皆难以全面地对其进行分析评估。有鉴于此,本文在分析中遵循了较为全面的思路:内部影响方面,通过产业耦合度以及产业对经济影响的路径,分析香港金融产业的高度集聚对于其经济的影响;外部影响方面,分析了金融辐射对于区域乃至国家经济增长的影响。切合以上分析思路,针对内部影响的分析主要围绕制造业和金融业之间的耦合关系和协调关系。当金融业和制造业耦合度高,资源能够达到高效配置,能够有效促进经济增长。相反,资源禀赋较低的配置则会降低经济的增长率乃至抑制经济的增长。分析香港金融产业和制造业的耦合关系,发现香港经济在80年代的高速增长得益于金融产业和制造业的高度耦合度,而伴随着内地的改革开放和资本缺口扩大,香港金融产业在九十年代高速发展。同时,香港制造业在高端化进程中受到内地低廉成本的冲击使得制造业迁移至内地,此消彼涨中金融产业和制造业的发展开始失衡。伴随着几次金融危机的冲击,香港经济增速相较于内地放缓,没能很好地分享改革开放的红利。在外部影响的分析方面,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通过金融辐射刺激内地经济增长,并通过金融辐射形成的关联以及进行对外直接投资(Outwar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以下简称OFDI)等手段补足内地资金短板。但是,伴随着我国国家性金融中心的崛起,当下香港的金融辐射能力明显受到影响,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影响力有所下降。不同的历史阶段中国家有不同的需求都表明,香港作为金融中心作用的转变不是偶然的。伴随着我国进一步对外开放,香港迎来了新的机遇。在空心化的产业结构下,香港应更好地服务内地经济。虽然从银行业、保险业、证券业等金融业务的开展中,香港均在做出深度合作的努力。然而,香港与内地经济却存在脱钩的问题。在人民币国际化的趋势中,在“一带一路”倡议、《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以下简称CEPA)、粤港澳大湾区等国内外合作机制下,香港仍应探索加强服务内地经济的途径。

陈小辛[6](2017)在《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演变与路径选择》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从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历程及其国际地位的探讨,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的发展及其对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影响,香港国际金融中心面临的风险与挑战等多个维度,重点分析论证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优势、劣势、机会与威胁,由此延伸探讨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演变趋势。本文核心观点认为,通过积极发展多层次多元化的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建设香港人民币国际金融中心,促使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路径将从单一的美元国际金融中心演化为美元与人民币并存的复合型国际金融中心,是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转型提升的路径选择。其中的关键是促成商品和货币的良性循环,体现在资源要素在人民币金融生态圈和美元金融生态圈的自由流动上,从而充分发挥香港的人民币和美元复合型国际金融中心的竞争优势。为此,香港应明确提升国际金融服务质量的发展策略。全文共分七个部分:第一部分,导论。近年来,受到美元地位削弱和国际贸易恶化的双重影响,香港国际金融中心也面临着转型的抉择。但随着中国在国际政治经济事务中扮演更积极的角色,加上人民币在国际货币体系当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香港国际金融中心获得了转型发展的新机遇。在文献综述方面,围绕香港人民币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研究愈发的重要,并且随着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演变衍生出一系列值得深度研究的问题。本文的研究对于加深认识我国金融中心的发展条件、发展格局及发展趋势,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可持续发展面对的问题,加快推进香港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建设,促进我国更快及更有效率地发展成为金融强国具有一定现实意义及决策参考价值。第二部分,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历程。通过梳理上世纪香港主要支柱产业的历史演进过程,不难发现,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确立既是经济发展的结果,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第一,香港长期贯彻最低限度干预市场的治理原则。第二,香港的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及产业演进过程为国际金融中心奠定了实体经济基础和金融基础。第三,法制建设和监管完善为巩固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特色,就非正式制度而言,香港社会文化的包容性使得香港多元化文化高度融合特征非常明显,也造就了香港成为一个包容性很强的国际性大都市,进而决定了香港经济的高度外向性,奠定了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与此同时,香港的法治精神深入人心,香港将法治观念、法治秩序、法治环境、法制管理贯彻到香港市民和法人的思想和行为当中,使法治精神成为香港社会的核心价值观之一。香港建立起以货币局制度为核心建立起现代金融体系。联系汇率制度在弱化央行职能的同时,促进了国际资本在香港自由流动,加快了香港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提升了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第三部分,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探讨。香港当前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位于世界前三,仅次于伦敦和纽约。但是,香港不具备取代伦敦、纽约成为更强大的美元国际金融中心的经济条件和政治条件。香港作为美元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也遇到了瓶颈,受到来自其它国际金融中心和内地金融中心的挑战。然而,内地为香港转型提升国际金融中心地位提供了历史机遇。就沪港金融中心关系而言,香港与上海优势互补,呈现错位发展的趋势,两个国际金融中心发展并行不悖。就粤港金融中心关系而言,随着金融合作的深化,两地金融产业的梯度发展模式将演化为双轮驱动模式。随着香港与内地的金融关系的不断升华,香港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将积极发展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促使香港的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地位不断巩固。因此,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情况下,香港必须充分善用自身比较优势,发挥区位优势的排他性,促进实体产业的国际化、资本市场的国际化、人力资源的国际化,才能进一步提升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可以预见,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发展路径将从单一的美元国际金融中心演变为美元与人民币并存的复合型国际金融中心。美元国际金融中心的瓶颈将通过人民币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来弥补。进一步,建设香港人民币国际金融中心,必须积极发展多层次多元化的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第四部分,香港国际金融中心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的发展。随着香港人民币支付结算体系的逐步完善,香港逐渐发展起多元化的人民币离岸金融业务,从最初的有限的个人人民币业务拓展到债券、股票、货币、证券和基金等业务,并由此形成了多层次的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根据业务种类的不同,可以将香港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大致划分为借贷市场、货币市场、证券市场、外汇市场、金融衍生品市场、其它金融产品市场等多种不同类型的金融市场。2010年以后,香港离岸人民币市场的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资金和人民币境外直接投资资金交易量明显增长,形成了离岸人民币资金池。在构筑离岸人民币资金池的同时,香港也加快了离岸人民币利率及汇率形成机制的建设。目前,一个十分突出的现象是,离岸人民币利率和汇率的形成受到国际资本的影响愈发明显。但是,大量离岸人民币被用于套利与套汇等投机活动当中,导致离岸人民币利率与汇率的投机性和波动性都很强。究其原因,主要是大量离岸人民币在虚拟经济领域“空转”所致,离岸人民币对境内外实体经济的支持严重不足。因此,下一阶段香港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的建设重点应该放在金融体系对实体经济的支持上。总之,香港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的发展,有利于离岸人民币资金的集聚和周转,创新离岸人民币金融交易产品,优化离岸人民币资源的配置,完善离岸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确立香港离岸人民币交易中心和定价中心的地位。第五部分,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对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影响。全面发挥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的积极作用,能够从根本上提升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国际竞争力,对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产生深远影响。首先,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能够促进人民币发挥其国际流通货币、国际支付货币、国际储备货币、国际投资货币的职能和功能。其次,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能够提升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竞争力。一是有助于基础设施项目顺利融通资金,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香港天然深水良港的地理优势,发挥国际航运中心和亚洲干散货、集装箱运输枢纽的区位优势,发挥海陆空立体化多式联运的交通运输优势。二是有利于企业开展其运营、融资、投资活动。三是有助于推动持续的金融创新和金融深化,使香港金融产业和金融资本深度国际化的趋势更加明显,从而客观上提升了金融产业人力资源的国际化水平。最后,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能够巩固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的作用关键在于促成商品和货币的良性循环。这种良性循环不仅体现在以商品和货币为表征的资源在人民币金融生态圈内的有效流动上,而且体现在资源在圈内的有效集聚上,同时还体现在资源在人民币金融生态圈和美元金融生态圈的自由流动上,从而充分发挥香港的人民币和美元复合型国际金融中心的竞争优势。因此,资源集聚和循环以及资源的圈内和圈际流动是离岸人民币金融市场应该发挥的积极作用,才是巩固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根本所在。第六部分,香港国际金融中心面临的风险与挑战。首先,香港在中国经济格局中的重要角色有被弱化的风险,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第一,贸易中转角色淡化。第二,资本中介角色淡化。第三,产业对接角色淡化。第四,交通枢纽角色淡化。第五,政治沟通角色淡化。其次,香港套利套汇等投机活动盛行带来的潜在风险。离岸人民币存在一种单向做空机制,导致香港成为套利套汇投机的离岸金融中心。最后,香港可能面临大规模国际资金转移的挑战。以日本离岸金融中心为例,日本离岸中心已成为再贷款的通道和国际避税的工具,对日元国际化进程没有起到积极作用。有鉴于此,香港人民币离岸中心建设既要防范大规模跨境资金流动,也要防范金融体系漏洞。第七部分,促进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提升的路径选择。通过对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SWOT总结分析,笔者重申了若干观点。第一,香港不具备取代伦敦、纽约成为更强大的美元国际金融中心的经济条件和政治条件。第二,美元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瓶颈可通过人民币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空间来弥补。第三,积极发展多层次多元化的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建设香港人民币国际金融中心,促使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发展路径将从单一的美元国际金融中心演化为美元与人民币并存的复合型国际金融中心。第四,发展复合型国际金融中心,关键在于促成商品和货币的良性循环。在此基础上,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路径可以分为两个重点发展方向。一是继续巩固香港在美元金融生态圈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二是积极打造香港在人民币金融生态圈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而奠定这一地位,笔者认为,需要确立香港的人民币商品流通中心地位、人民币金融交易中心地位、人民币金融信息中心地位。在人民币国际金融中心未来的发展策略上,应该重点提供以下服务,包括为内地货物和服务进出口服务、为内地企业境外贷款融资服务、为内地企业境外上市募资服务、为内地机构境外发债融资服务、为内地企业境外直接投资服务、为境外企业境内直接投资服务、为境外机构境内间接投资服务,等等。

黄辉[7](2017)在《“一国两制”背景下的香港与内地证券监管合作体制:历史演变与前景展望》文中认为2017年是香港回归20周年,在"一国两制"的框架下,香港与内地证券市场之间的交流和融合日益增加和深入,如何建立高效且可行的证券监管合作体制已成为新时期两地证券监管工作的一个重要问题。从历史发展看,两地监管合作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包括香港回归前的早期合作,香港回归后的过渡时期,《CEPA协议》实施后的证券监管合作,和"沪港通"之后的监管合作。虽然两地金融市场高速融合,已颇具"一国"属性,但监管体系却更多体现出"两制"的特征,导致目前两地证券监管合作中存在不少难点与盲区,合作机制较为抽象化,缺乏具体的制度安排与操作指引等。两地监管者应当积极探索如何更好利用"一国两制"的制度资源,建立更为密切的监管合作机制,从而更加有效地保护投资者和促进两地资本市场的持续健康发展。

彭颜颜[8](2017)在《沪港通背景下我国内地股市和香港股市的联动机制研究》文中提出我国股票市场从产生到现在已有近三十年的历史,经过不断的改革和完善,已逐渐形成一定的规模。一些内地的机构投资者逐渐发展壮大起来,陆续在香港股票市场发行上市,使内地与香港之间的贸易往来更加频繁,内地股市与香港股市间的联动关系日益凸显。而香港作为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和内陆经贸窗口,对内地资本市场的开放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指引作用,其发展变动必将在较大程度上对内地股市产生影响。尤其是随着沪港通的开启,我国内地股市和香港股市之间的互联互通机制开始建立起来,推动了我国的金融改革开放和人民币的跨境流通,使得越来越多的内地投资者将香港作为重要的境外投资市场,两地股市间的经济贸易合作越来越密切。因此,研究新环境下我国内地股市与香港股市之间的联动效应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首先对研究的背景、意义、方法以及内容和结构进行了详细阐述;其次,根据所查阅资料和国内外文献综述,对论文涉及到的相关定义和内在机制进行分析;再次,在对沪港通进行详细阐述的同时,对我国内地股市和香港股市的经济贸易联系现状和内地在港上市公司状况进行简述,分析得出两股市之间的经济联系;最后,对本文所需采用的检验方法和原理进行详细介绍,并选取2005年5月9日到2016年11月30日的上证综合指数、香港恒生指数和国企指数的收盘数据为样本,分三个阶段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在前两个阶段,我国内地股市和香港股市存在一定程度的分割性,协整关系和相互影响程度较弱,而在第三阶段,随着沪港通的开通,两地股票指数开始出现同步变化,协整关系和相互影响程度逐渐增强,尤其是上证指数和国企指数之间的影响尤为明显。据此,对投资者、监管机构和政府部门提出建议,牢牢把握沪港通带来的机遇,在合理规避风险的前提下通过股市联动机制获取收益。

赵亚新[9](2016)在《沪港通背景下内地股市和香港股市溢出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溢出效应是指一个金融市场资产收益的变化和波动不单受自身前期收益的影响,也可能受到其他金融市场收益变化和波动的影响;其包括均值(收益)溢出和波动(风险)溢出,反映了收益和风险信息在市场间传递的机制。随着我国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化,内地和香港在经贸、金融投资和政策等方面的合作频繁,两地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使得资本信息在两地之间的传递更加便捷;且2014年11月17日沪港通制度正式实施,这一重大政策事件势必对两市间的溢出效应产生影响。本文运用文献梳理法、规范分析法、实证与比较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首先梳理国内外文献发现研究现状的不足,然后利用以前学者成熟实证方法,选取上证指数和恒生指数为样本,来研究沪港通背景下内地股市和香港股市的溢出效应。在规范分析阶段,本文阐述了金融市场间溢出效应的相关理论,然后对沪港通以及内地和香港股市的联系因素进行了分析,为两市间的溢出效应研究打下现实基础。在实证分析阶段,本文以沪港通事件为界点把样本分为两个阶段,利用相关性分析和收益变动的分析研究了这一事件对两地股市的冲击的大小,然后分别建立VAR模型和BEKK-GARCH(1,1)模型考察沪港通启动前后两市间的均值溢出和波动溢出效应,并对实证结果进行了分析。最后,根据结论分别针对投资者、监管与政策制定者给出了相关建议。本文研究结论为:(1)沪港通启动后内地和香港股市的相关性得到提高。(2)沪港通对内地股市的冲击比对香港股市的冲击要大。(3)在收益溢出方面,沪港通启动前的阶段,两市间的不存在显着的收益溢出效应,启动后阶段,存在显着的从香港股市到内地股市正的单向收益溢出且具有滞后效应。说明沪港通启动后香港股市的收益率对内地股市收益率具有正的引导作用。(4)在波动溢出方面,沪港通启动前的阶段,存在较小的香港股市到内地股市的波动溢出,启动后的阶段内地股市和香港股市之间的波动溢出效应是对称的,即存在双向的波动溢出效应,且波动溢出的强度变大。说明沪港通启动后两市间风险信息实现双向传递且传递能力进一步增强。(5)沪港通启动之后,内地股市和香港股市关联程度进一步提高,且具有信息优势的香港市场占有主导地位。

谢国梁[10](2013)在《中国经济崛起背景下香港国际金融中心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二次大战后世界进入和平建设,主要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重新上路。上世纪七十年代后各国对金融中心的发展热情高涨,对金融中心的研究如雨后春笋,都想弄明白为什么有的地方可以发展成为全球性金融中心,有的地方只能成为区域金融中心,有的地方则不能成为金融中心;为什么有的金融中心可以长青,有的金融中心则会被取代。中国已经发展成为经济大国,也必将要发展成为金融强国,金融中心建设是未来发展中一个重中之重的课题,需要有更多投入,从理论及实践层面对我国金融中心的建设及发展涉及的问题做深入探讨,并提出答案。我国经济崛起及金融中心发展过程中一个引人关注的问题是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功能及角色将何去何从。由于历史原因,香港在殖民地年代因时际遇,发展成为远东一个自由、开放的国际金融中心。1978年中国内地改革开放之后,香港凭借其人文及地理位置等因素,在贸易、投资、融资以及金融资讯等方面为内地经济发展提供离岸金融服务,充当我国对外经贸往来的主要窗口,在中国与国际市场往来中扮演重要的中介角色,与中国内地建立了十分特殊的经济及金融关系。香港在充当这一角色过程中也得到发展及提升的机会,自身的金融中心地位及功能获得很大强化。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化,经济、金融实力的不断提升,尤其是金融业的市场化及自由化,上海、北京、深圳等金融中心获得强劲发展动力,逐步形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的功能。内地,尤其是上海金融中心的崛起对香港服务中国经济的传统功能具有替代效应,长远看,香港国际金融中心服务中国经济的功能存在弱化,甚至于被取代的可能。香港已在1997年回归祖国,保持国际金融中心地位不变是国家在安排香港回归时所做的战略决策,并被视为一项国际承诺而体现在《中英联合声明》及《基本法》。在中国经济崛起及做大做强体制内金融中心的同时,香港金融中心如何可以继续发挥其服务中国经济的功能而不被边沿化,是未来国家推动经济改革及市场开放,特别是人民币成为自由兑换货币及资本账户走向开放过程中需要研究的战略性课题。本论文指出了1997年回归后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在维持繁荣的背后呈现出的一些不良发展态势,包括中介功能淡化,市场发展趋向单一化、虚拟化,国际化褪色等,剖析了香港国际金融中心服务中国经济的功能在中国经济崛起过程中面对弱化风险的深层次原因。论文在探讨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发展问题时带出了对沪港金融中心关系这一国家层面的重大课题的探讨,并就如何在加快国家金融中心建设的同时,平衡好沪港金融中心之间的关系提出策略建议。本论文将理论、政策及实践紧密结合,寓创新于实践之中,务求以新的视角,就回归后香港与内地经济金融关系的发展问题提供一个较全面的论述,使其对决策有参考价值,对香港经济繁荣稳定、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向前推进以及沪港金融中心关系协调发展具有一定启示。

二、内地企业高度关注香港证券市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内地企业高度关注香港证券市场(论文提纲范文)

(1)甘肃公航旅融资租赁公司港股IPO方案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及研究问题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思路
    1.3 研究方法与论文结构
        1.3.1 研究方法
        1.3.2 论文结构
第二章 IPO相关理论研究
    2.1 上市融资相关理论
        2.1.1 金融全球化理论
        2.1.2 境外上市绑定理论
        2.1.3 市场择机理论
        2.1.4 流动性学说
        2.1.5 估值分析理论
    2.2 内地企业赴港上市基本情况
        2.2.1 内地企业港股上市情况
        2.2.2 企业在港股上市现状
    2.3 IPO国内外研究情况
        2.3.1 国内研究情况
        2.3.2 国外研究情况
        2.3.3 文献评述
第三章 公航旅融资租赁公司基本情况以及现状分析
    3.1 公航旅融资租赁公司基本情况
        3.1.1 公航旅融资租赁公司简介
        3.1.2 公航旅融资租赁公司组织架构与人员情况
        3.1.3 公航旅融资租赁公司融资租赁业务模式
        3.1.4 公航旅融资租赁公司财务情况
        3.1.5 公航旅融资租赁公司股权情况
    3.2 公航旅融资租赁公司目前的现状分析
        3.2.1 公航旅融资租赁公司业务整体情况
        3.2.2 公航旅融资租赁公司港股IPO的背景
        3.2.3 公航旅融资租赁公司港股IPO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3.3 公航旅融资租赁公司自身竞争力分析
        3.3.1 股东优势
        3.3.2 主营业务优势
    3.4 公航旅融资租赁公司港股IPO的影响因素
        3.4.1 港股IPO前需要妥善处理好的问题
        3.4.2 影响港股IPO效果的因素
        3.4.3 港股IPO后可能要处理的问题
第四章 公航旅融资租赁公司港股IPO方案的主要内容
    4.1 公航旅融资租赁公司港股IPO的目标
        4.1.1 迫切的融资需求
        4.1.2 提升公司治理结构
        4.1.3 建立符合国际惯例的风险管理体制
        4.1.4 提升公司的国际声誉
        4.1.5 进一步打开再融资渠道
    4.2 公航旅融资租赁公司港股IPO的原则
        4.2.1 成本最低原则
        4.2.2 效率最高原则
        4.2.3 同股同权原则
    4.3 公航旅融资租赁公司港股IPO的路径选择与实现途径
        4.3.1 公航旅融资租赁公司IPO地点选择分析
        4.3.2 公航旅融资租赁公司港股IPO的板块选择分析
        4.3.3 公航旅融资租赁公司港股IPO路径的选择分析
    4.4 公航旅融资租赁公司港股IPO方案
        4.4.1 股份所有制设立
        4.4.2 分析会计政策
        4.4.3 财务分析
        4.4.4 估值定价分析
        4.4.5 发行方案
    4.5 公航旅融资租赁公司港股IPO的风险控制
        4.5.1 成本风险防范
        4.5.2 外部条件防范
        4.5.3 财务风险防范
        4.5.4 防控经营管理风险
第五章 公航旅融资租赁公司港股IPO方案评价与实施保障
    5.1 公航旅融资租赁公司港股IPO的方案评价
        5.1.1 募集的资金拓展业务前景可期
        5.1.2 提升公司的自我实力
        5.1.3 会计核算进一步提高
    5.2 公航旅融资租赁公司港股IPO的实施保障
        5.2.1 尽量适应港股市场或目标投资人的心里接受习惯
        5.2.2 健全公司的治理结构
        5.2.3 提升公航旅融资租赁公司的经营业绩
        5.2.4 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信息沟通与信息披露
        5.2.5 提高募股资金的运用效率
        5.2.6 建设成熟完善的高素质管理团队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图目录
附录B 表目录
附录C 问卷调查
致谢
作者简历

(2)中概股上市公司跨境会计监管问题研究 ——以瑞幸咖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有关企业境外上市的研究
        1.3.2 有关跨境会计监管必要性的研究
        1.3.3 跨境会计监管面临的主要问题研究
        1.3.4 有关跨境会计监管合作的研究
        1.3.5 文献述评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创新点
2 中概股上市公司跨境会计监管背景分析
    2.1 证券市场境外上市现状
        2.1.1 境外上市的兴起与发展
        2.1.2 中概股公司上市现状
    2.2 中概股公司上市动因分析
        2.2.1 满足融资需求
        2.2.2 提高品牌知名度
        2.2.3 改善公司治理结构
    2.3 中概股上市公司面临的主要监管环境
        2.3.1 主要境外市场的法律体系
        2.3.2 主要境外市场的监管模式
        2.3.3 主要境外市场的准则制度
    2.4 本章小结
3 中概股上市公司跨境会计监管面临的难题及后果
    3.1 中概股上市公司跨境会计监管难题
        3.1.1 主权原则冲突
        3.1.2 监管标准界定模糊
        3.1.3 监管方式落后
        3.1.4 监管执行不到位
    3.2 中概股上市公司跨境会计监管难题的后果分析
        3.2.1 上市公司违规操作
        3.2.2 跨境会计监管对抗
    3.3 本章小结
4 中概股上市公司跨境会计监管案例分析:瑞幸咖啡财务造假事件
    4.1 案例公司背景及事件梳理
        4.1.1 瑞幸咖啡公司背景
        4.1.2 瑞幸咖啡财务造假事件
    4.2 瑞幸咖啡事件暴露的跨境会计监管问题
        4.2.1 瑞幸咖啡公司治理结构存在缺陷
        4.2.2 境外上市的监管屏障与文化认知差异
        4.2.3 会计师事务所对中概股公司审计风险防范不足
    4.3 中美两国监管机构对瑞幸咖啡采取的会计监管措施
        4.3.1 美国监管机构采取的主要措施
        4.3.2 中国相关监管机构采取的主要措施
    4.4 中美两国会计监管机构面临的问题
        4.4.1 监管机构双边执法权未等效
        4.4.2 审计工作底稿跨境调取困难
        4.4.3 美国对域外高管惩戒实施无果
        4.4.4 中国域外管辖权施行受限
    4.5 本章小结
5 基于瑞幸咖啡事件的跨境会计监管改进建议
    5.1 完善国内政府监管的立法与执法
        5.1.1 完善国内会计监管法律
        5.1.2 提高监管机构的会计监管效率
    5.2 建立国际会计监管合作机制
        5.2.1 加强各国会计监管机构的协调与合作
        5.2.2 促进监管标准趋同和等效
        5.2.3 建立跨境会计监管有效运行的保障机制
    5.3 加强会计中介机构行业自律
        5.3.1 改进会计中介机构自身管理
        5.3.2 强化对会计师事务所执业质量监管
    5.4 适度发挥做空机制的纠偏作用
    5.5 完善中概股上市公司内部治理
        5.5.1 优化公司股权结构
        5.5.2 强化企业内部监督
        5.5.3 建立风险预防和应对机制
    5.6 本章小结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致谢

(3)深港通对我国股票市场波动性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意义及目的
        1.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2 研究目的
    1.2 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1.3 研究创新与展望
        1.3.1 研究创新
        1.3.2 研究展望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波动率模型研究综述
        2.1.1 自回归条件异方差类模型
        2.1.2 随机波动模型
        2.1.3 已实现波动率研究现状
    2.2 沪港通和深港通相关文献综述
        2.2.1 对沪港通和深港通定性的研究
        2.2.2 对沪港通和深港通定量的研究
    2.3 综合评述
第三章 基本理论
    3.1 股市波动理论
        3.1.1 股票市场的波动特性
        3.1.2 对外开放对资本市场波动性的影响
    3.2 联动性研究的理论基础
        3.2.1 股市联动性的内在机制
        3.2.2 内地股市和香港股市联动性分析
第四章 深港通开通前后深市波动特征
    4.1 SV模型的构建
        4.1.1 分式布朗运动的定义及性质
        4.1.2 SV模型的构建
    4.2 模型的估计方法
    4.3 数据和描述性统计
    4.4 实证分析
        4.4.1 Hurst指数分析
        4.4.2 结果分析
    4.5 模型诊断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深港通背景下深市与港市波动溢出效应
    5.1 股市间溢出效应模型
    5.2 数据来源和检验
        5.2.1 数据来源
        5.2.2 单位根和格兰杰因果检验
    5.3 实证分析
    5.4 稳健性检验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深港通对深市股价波动性的影响
    6.1 影响机理与研究假设
    6.2 研究设计
        6.2.1 实证模型及变量定义
        6.2.2 数据来源
    6.3 实证结果
        6.3.1 描述性统计
        6.3.2 实证结果
    6.4 进一步分析
        6.4.1 深港通活跃成交股
        6.4.2 盈余管理
        6.4.3 噪音交易
        6.4.4 公司治理
    6.5 稳健性检验
        6.5.1 境外投资者持股的影响
        6.5.2 产权性质的影响
        6.5.3 其他稳健性检验
    6.6 本章小结
结论与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估计随机波动率模型中参数的OpenBUGS程序
    附录 B:估计GC-MSV模型中参数的OpenBUGS程序
    附录 C:分式O-U过程随机波动率模型核密度仿真图
    附录 D:GC-MSV模型核密度仿真图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4)交叉上市对盈余管理的影响及其经济后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1.2 重要概念的界定
        1.2.1 交叉上市
        1.2.2 盈余管理
        1.2.3 企业绩效
    1.3 研究思路与本文框架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与结构框架
        1.3.3 研究方法
    1.4 研究意义、主要创新与学术贡献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理论基础
        2.1.1 法与金融理论
        2.1.2 绑定假说
        2.1.3 框架效应
        2.1.4 盈余管理动机
    2.2 文献综述
        2.2.1 交叉上市动因理论与文献综述
        2.2.2 交叉上市与企业绩效的文献综述
        2.2.3 盈余管理理论的文献综述
第3章 交叉上市的法律约束和信息披露约束
    3.1 交叉上市对盈余管理的法律约束
        3.1.1 引言
        3.1.2 内地和香港资本市场投资者法律保护比较研究
        3.1.3 本节小结
    3.2 交叉上市对盈余管理的信息披露约束
        3.2.1 引言
        3.2.2 相关文献回顾
        3.2.3 研究假设的提出
        3.2.4 研究设计
        3.2.5 变量设计
        3.2.6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3.2.7 实证结果与分析
        3.2.8 稳健性检验
        3.2.9 本节小结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交叉上市对盈余管理的影响研究
    4.1 引言
    4.2 研究假设的提出
    4.3 研究设计
        4.3.1 模型设定
        4.3.2 变量设计
        4.3.3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4.4 实证结果与分析
        4.4.1 描述性统计分析
        4.4.2 回归分析
    4.5 稳健性检验
        4.5.1 内生性检验
        4.5.2 “A+B”股作为控制样本的检验
        4.5.3 联立方程模型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交叉上市约束盈余管理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研究
    5.1 引言
    5.2 研究假设的提出
    5.3 研究设计
        5.3.1 模型设定
        5.3.2 变量设计
        5.3.3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5.4 实证结果与分析
        5.4.1 描述性统计分析
        5.4.2 回归分析
        5.4.3 进一步检验
    5.5 稳健性检验
        5.5.1 基于市场绩效的检验
        5.5.2 结构方程模型(SEM)
        5.5.3 真实盈余管理重新度量
    5.6 本章小结
研究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情况

(5)香港金融中心影响力分析 ——基于经济促进和金融辐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的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的方法
1.4 基本结构与主要内容
1.5 主要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第2章 国内外文献综述
2.1 国外文献综述
    2.1.1 金融中心形成的理论
    2.1.2 金融中心评判标准
    2.1.3 金融集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理论
    2.1.4 金融外溢的理论
2.2 国内文献综述
    2.2.1 金融中心成长的理论
    2.2.2 金融中心评估指标体系
    2.2.3 金融产业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理论
    2.2.4 金融发展和金融辐射效应的理论 第3章 金融中心发展与经济增长的理论框架
3.1 金融中心发展
    3.1.1 金融中心形成及发展
    3.1.2 金融聚集和金融辐射的关系
    3.1.3 金融发展和对外直接投资的关系
3.2 金融中心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3.2.1 金融中心发展与经济的关系
    3.2.2 金融与产业“耦合”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路径
    3.2.3 金融体系对产业水平、经济增长的传导路径 第4章 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对其经济的影响
4.1 香港及其他各大金融中心演变路径
    4.1.1 香港
    4.1.2 其他各大金融中心
    4.1.3 各大金融中心发展路径比较的启示
4.2 香港金融体系与产业协调度的影响
    4.2.1 模型设计
    4.2.2 实证分析
    4.2.3 金融体系与产业协调度的影响的实证分析结果
4.3 香港体系结构对产业水平、经济增长的影响
    4.3.1 模型设计
    4.3.2 实证分析
    4.3.3 体系结构对产业水平、经济增长的影响实证分析结果 第5章 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对内地经济增长的影响
5.1 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对内地金融辐射效应的分析框架
    5.1.1 香港通过对外直接投资(OFDI)对内地经济的影响机制
    5.1.2 香港通过金融辐射对内地经济的影响机制
    5.1.3 香港金融辐射效应的影响因素
5.2 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对内地金融辐射效应测算
    5.2.1 模型设计
    5.2.2 测算分析
    5.2.3 金融中心的金融辐射效应测算
5.3 香港对外直接投资、金融辐射效应对内地经济增长的影响
    5.3.1 模型设计
    5.3.2 香港对外直接投资、金融辐射效应对内地经济影响的实证分析
    5.3.3 国家性金融中心崛起影响的分析
    5.3.4 结论及启示 第6章 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发展的政策建议
6.1 香港金融中心面临的挑战
    6.1.1 香港转口贸易职能弱化
    6.1.2 资本中介角色的弱化
    6.1.3 面对我国内地经济崛起被边缘化
6.2 香港金融中心的机遇
    6.2.1 服务人民币国际化,构建离岸人民币金融中心
    6.2.2 服务“一带一路”倡议,扩大“一带一路”国家金融服务广度
    6.2.3 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利用金融科技优势促进区域协同创新
6.3 香港金融中心发展建议
    6.3.1 利用政策过渡区域,构建新型互补关系
    6.3.2 重新定位香港国际金融中心,扮演新角色
    6.3.3 特区政府主动作为,加强与内地的合作机制创新 第7章 结论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研究拓展方向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6)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演变与路径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序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际金融中心的研究综述
    1.2.2 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研究综述
    1.2.3 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演变的理论基础
    1.2.4 文献研究的归纳总结
1.3 研究方法与结构
    1.3.1 研究方法
    1.3.2 结构安排
1.4 创新与不足
    1.4.1 主要创新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历程
2.1 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历史进程
    2.1.1 殖民主义时期自由经济管治理念
    2.1.2 战后实体产业发展奠定经济基础
    2.1.3 香港银行业主导地位的确立
    2.1.4 证券业发展及资本市场繁荣
2.2 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特色
    2.2.1 自由港政策及国际化特色
    2.2.2 法治精神与监管特色
    2.2.3 货币局制度和现代金融体系 第3章 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探讨
3.1 香港与其它国际金融中心的比较
    3.1.1 全球着名国际金融中心发展概述
    3.1.2 国际金融中心的竞争力评价模型
    3.1.3 香港与其它国际金融中心的竞争力比较
3.2 香港与内地金融中心的关系
    3.2.1 香港与内地金融关系
    3.2.2 沪港金融中心关系
    3.2.3 粤港金融中心关系
3.3 提升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必要条件
    3.3.1 区位优势排他性
    3.3.2 实体产业国际化
    3.3.3 资本市场国际化
    3.3.4 人力资源国际化 第4章 香港国际金融中心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的发展
4.1 香港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的发展概况
    4.1.1 香港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的发展历程
    4.1.2 香港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的架构与业务
4.2 香港人民币离岸借贷市场
    4.2.1 人民币离岸存款市场
    4.2.2 人民币离岸贷款市场
4.3 香港人民币离岸货币市场
    4.3.1 香港银行同业拆息市场
    4.3.2 离岸人民币基准利率的形成
4.4 香港人民币离岸证券市场
    4.4.1 人民币离岸债券市场的发展
    4.4.2 人民币离岸股票市场的发展
    4.4.3 人民币离岸基金市场的发展
4.5 香港人民币离岸外汇市场
    4.5.1 人民币离岸即期外汇市场
    4.5.2 人民币离岸远期外汇市场 第5章 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对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影响
5.1 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促进货币职能和功能的发挥
    5.1.1 作为流通货币发挥支撑作用
    5.1.2 作为支付货币发挥基础作用
    5.1.3 作为储备货币发挥关键作用
    5.1.4 作为投资货币发挥积极作用
5.2 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提升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竞争力
    5.2.1 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发挥区位排他性优势
    5.2.2 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加速实体产业国际化
    5.2.3 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推动人力资源国际化
5.3 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巩固国际金融中心地位
    5.3.1 形成货币循环枢纽
    5.3.2 形成商品循环枢纽 第6章 香港国际金融中心面临的风险与挑战
6.1 香港经济地位的“弱化”风险
    6.1.1 贸易中转角色淡化
    6.1.2 资本中介角色淡化
    6.1.3 产业对接角色淡化
    6.1.4 交通枢纽角色淡化
    6.1.5 政治沟通角色淡化
6.2 香港套利套汇投机盛行的潜在风险
    6.2.1 两地利率汇率形成机制差异创造套利机会
    6.2.2 离岸人民币单向做空的内在逻辑
    6.2.3 离岸人民币单向做空机制
6.3 香港可能成为跨国逃税节点的挑战——以日本为鉴
    6.3.1 日元国际化的困境
    6.3.2 日本离岸中心的发展
    6.3.3 内外分离型离岸金融市场监管失效及其后果
    6.3.4 对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建设的警示 第7章 促进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提升的路径选择
7.1 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SWOT分析
    7.1.1 优势
    7.1.2 劣势
    7.1.3 机会
    7.1.4 威胁
7.2 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路径
    7.2.1 继续巩固美元金融生态圈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
    7.2.2 积极打造人民币金融生态圈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
7.3 香港人民币国际金融中心的目标选择
    7.3.1 确立人民币商品流通中心地位
    7.3.2 确立人民币金融交易中心地位
    7.3.3 确立人民币金融信息中心地位
7.4 香港人民币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策略
    7.4.1 服务内地货物和服务进出口的措施
    7.4.2 服务内地企业境外贷款融资的措施
    7.4.3 服务内地企业境外上市募资的措施
    7.4.4 服务内地机构境外发债融资的措施
    7.4.5 服务内地企业境外直接投资的措施
    7.4.6 服务境外企业境内直接投资的措施
    7.4.7 服务境外机构境内间接投资的措施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7)“一国两制”背景下的香港与内地证券监管合作体制:历史演变与前景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一、导言 二、香港回归前的早期合作
    (1991-1997年) (一)
    “三股狂风”:中资企业多渠道进军香港证券市场 (二)
    协作基石:政策调整与《监管合作备忘录》 三、香港回归后的过渡时期
    (1997-2004年) (一)
    疑虑消除:短暂调整后的持续增长 (二)
    携手共建:内地证券监管体系的建立和健全 四、《CEPA协议》实施后的证券监管合作
    (2004-2015年) (一)
    黄金十年:双向多层次制度化的监管合作 (二)
    危机初现:会计档案执法合作中的困境 五、互联互通:“沪港通”后的合作与展望
    (2015年至今) (一)
    “唐汉博案”:市场联通下的监管新挑战 (二)
    潜在风险:沪港通多层名义持有制度 六、结语

(8)沪港通背景下我国内地股市和香港股市的联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及结构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点 第2章 股市联动性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联动性定义
2.2 联动的理论假说
    2.2.1 经济一体化理论
    2.2.2 资产组合理论
    2.2.3 有效市场理论
    2.2.4 市场传染理论
    2.2.5 行为金融学理论 第3章 沪港通与内地香港股市间的内在联动机制分析
3.1 沪港通制度
    3.1.1 沪港通发展历程
    3.1.2 沪港通概述
    3.1.3 沪港通的目的和意义
    3.1.4 沪港通与QFII、QDII制度的比较
3.2 内地股市和香港股市的比较分析
    3.2.1 两地股市概述
    3.2.2 内地股市和香港股市比较分析
3.3 内地股市和香港股市的联动机制分析
    3.3.1 经济联系机制分析
    3.3.2 内地在港上市企业联系机制分析
3.4 基于沪港通背景下的内地股市与香港股市联动的理论假说 第4章 沪港通背景下内地股市和香港股市联动机制实证分析
4.1 股市联动效应的计量研究模型及计量方法
    4.1.1 实证分析的基本思路与主要方法
    4.1.2 平稳性检验
    4.1.3 协整检验
    4.1.4 误差修正(ECM)模型
    4.1.5 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4.1.6 脉冲响应函数
    4.1.7 方差分解模型
4.2 样本选取及数据处理
    4.2.1 样本选择和阶段划分
    4.2.2 数据处理
4.3 年度收益率相关性分析
4.4 平稳性检验
4.5 协整检验
4.6 误差修正模型(ECM)
4.7 Granger因果检验
4.8 脉冲响应函数
4.9 方差分解
4.10 小结 第5章 对策建议
5.1 对投资者的建议
5.2 对监管机构的建议
5.3 对政府部门的建议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在学研究成果 致谢

(9)沪港通背景下内地股市和香港股市溢出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金融市场间溢出效应的文献综述
    1.2.1 国外文献综述
    1.2.2 国内文献综述
    1.2.3 文献评述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1.4.1 创新之处
    1.4.2 不足之处 2.内地股市和香港股市溢出效应的理论基础
2.1 溢出效应概念的介绍
2.2 股市间溢出效应的内在机理
    2.2.1 市场传染理论
    2.2.2 价格发现理论
    2.2.3 行为金融理论
    2.2.4 市场联动理论
    2.2.5 双重上市资产定价理论
2.3 股市间溢出效应的传导渠道
    2.3.1 贸易途径
    2.3.2 资本流动途径 3.沪港通及内地香港股市现状与联系因素分析
3.1 沪港通制度
    3.1.1 沪港通介绍
    3.1.2 沪港通的作用
3.2 内地和香港股市现状
    3.2.1 香港股市现状
    3.2.2 内地股市现状
3.3 内地股市和香港股市联系的因素
    3.3.1 贸易方面
    3.3.2 金融投资方面
3.4 内地企业在港上市状况 4.内地股市和香港股市溢出效应的实证分析
4.1 数据的选取及处理
4.2 沪港通启动前后两股市指数特征的比较分析
    4.2.1 相关性比较分析
    4.2.2 收益率变动的比较分析
4.3 均值溢出的实证研究
    4.3.1 模型的选定
    4.3.2 平稳性检验
    4.3.3 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4.3.4 VAR模型的估计结果
4.4 波动溢出的实证研究
    4.4.1 模型的选定
    4.4.2 正态性检验
    4.4.3 ARCH效应检验
    4.4.4 二元BEKK- GARCH (1,1)模型的构建
    4.4.5 波动溢出的检验
4.5 对实证结果的分析 5.结论及政策建议
5.1 研究结论
5.2 政策建议
    5.2.1 对投资者的建议
    5.2.2 对市场监管和政策制定者的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10)中国经济崛起背景下香港国际金融中心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序言
1.1 选题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1.2 论文的研究框架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结论
1.4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及不足之处
1.5 论文的研究路径与方法
1.6 文献综述
注释 第二章 金融中心的理论基础及核心元素
2.1 金融中心研究的理论基础
    2.1.1 金融中心的微观经济学基础
    2.1.2 金融中心的产业经济学基础
    2.1.3 金融中心与制度经济学
2.2 金融中心构成与运作要素
    2.2.1 金融中心构成要素
    2.2.2 金融中心的运作要素
2.3 金融中心的基本类型及评价
    2.3.1 金融中心的基本类型
    2.3.2 金融中心评价体系
2.4 金融中心的监管模式
    2.4.1 基本监管模式
    2.4.2 中国金融监管制度的特点与问题
    2.4.3 美国金融监管体系的特点及问题
    2.4.4 香港金融监管体制的特点及改革方向
    2.4.5 2008年金融危机后国际金融监管改革趋势
注释 第三章 金融中心的历史渊源与发展脉络
3.1 欧洲早期的贸易与集市催生金融业
3.2 西欧金融中心的兴起与更替
3.3 金融中心朝多极化、多层次的发展趋势
注释 第四章 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特殊发展历程及发展态势
4.1 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特殊发展历程
    4.1.1 香港金融业以银行主导,长期由英国资本把持
    4.1.2 香港银行业监管从无到有,逐步完善
    4.1.3 香港股市发展自由放任,多次股灾促成市场整合及监管完善
    4.1.4 香港其它金融市场的发展
4.2 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态势
    4.2.1 香港金融制度的进一步规范
    4.2.2 香港金融市场的规模逐步扩展
    4.2.3 香港金融机构的资本构成有所调整
4.3 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国际地位评价
    4.3.1 相关模型的构成
    4.3.2 模型的外部指标采集
    4.3.3 模型的问卷调查
    4.3.4 模型的结论及特点
    4.3.5 影响香港金融中心可持续发展的新因素
注释 第五章 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发展要素、主要特色及与内地的关系
5.1 香港金国际融中心形成的主要因素
    5.1.1 战后香港经济转型对本土金融服务需求的带动
    5.1.2 自由经济管治理念下港英政府的适度干预
    5.1.3 香港的有利时区位置
    5.1.4 香港与我国内地市场的特殊关系
    5.1.5 香港较为健全及独特的司法制度
    5.1.6 香港的简单低税制
5.2 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特色
    5.2.1 自由港政策与法治的有机结合
    5.2.2 高度外向及国际化
    5.2.3 实行货币局制度,由商业银行发钞,货币金融架构特殊
    5.2.4 银行业集中度高,外资银行占支配地位
    5.2.5 私人银行业务快速崛起
    5.2.6 实行“以原则为本”的监管理念
    5.2.7 香港金融市场逐渐从银行主导转向股市主导
5.3 香港与我国内地金融中心的关系
    5.3.1 香港与内地特殊关系的形成与发展
    5.3.2 香港与内地的金融关系
    5.3.3 沪港金融中心关系
    5.3.4 粤港金融关系
注释 第六章 中国经济崛起对金融生态的影响
6.1 中国经济崛起的特征与含义
    6.1.1 经济规模显着提升,中长期发展动力仍然较强
    6.1.2 市场化与国际化水平提升
    6.1.3 制度与规则走向规范化
6.2 中国经济崛起对金融生态的影响
    6.2.1 中国在经济崛起中金融服务需求快速扩大
    6.2.2 人民币国际化机遇浮现
    6.2.3 中国货币金融政策的国际影响力扩大
    6.2.4 中国在经济崛起中,沪京深等金融中心功能快速提升
注释 第七章 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在中国崛起中面对的机遇与挑战
7.1 香港国际金融中心服务中国经济的主要功能
    7.1.1 为内地货物进出口服务
    7.1.2 为境外投资内地服务
    7.1.3 为内地企业境外股市募资服务
    7.1.4 为内地机构境外债市融资服务
    7.1.5 为内地企业境外贷款服务
    7.1.6 为内地及境外资金跨境投资服务
    7.1.7 为内地企业投资海外服务
7.2 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在中国经济崛起中的发展机遇
    7.2.1 香港主要金融环节的发展机遇
    7.2.2 香港离岸人民币市场的特色及发展机遇
7.3 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在中国经济崛起中面对被边缘化的挑战
    7.3.1 香港在中国内地与海外经济往来中的中介角色淡化
    7.3.2 内地的离岸金融服务需求有所调整
    7.3.3 香港的国际化特色褪化
    7.3.4 香港与内地金融中心互补性减少、竞争性增加
    7.3.5 香港股市及基金业发展面对的新问题
注释 第八章 香港国际金融中心面对边缘化风险的深层次原因
8.1 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发展得益于内地封闭及金融服务落后
8.2 香港金融制度比内地开放自由,从中获得监管套利
8.3 香港经济与内地经济融合存在制度性障碍
8.4 香港奉行自由经济,但欠缺长远战略
8.5 迭加性问题
    8.5.1 香港产业结构存在单一化、虚拟化问题
    8.5.2 香港的政治体制转型令管治及监管有所弱化
    8.5.3 香港本土意识抬头
注释 第九章 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可能前景
9.1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进展顺利,香港中心地位逐渐被边缘化
9.2 人民币国际化进程阻力大,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提升不如预期
9.3 上海功能强化,港深整合,比翼齐飞
注释 第十章 巩固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加快我国金融中心建设
10.1 香港国际金融中心重新定位、扮演新角色
    10.1.1 关于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定位问题
    10.1.2 关于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角色问题
10.2 香港检讨自由经济理念,政府适当有所作为
10.3 香港推动经济适度多元化,扩阔金融业发展基础
    10.3.1 借鉴瑞士经验,推动香港发展成为东方瑞士
    10.3.2 推动香港资产管理及私人银行业发展
10.4 粤港排除障碍,加强整合,构建新型互补关系
    10.4.1 粤港深化经济合作面对新挑战
    10.4.2 粤港加强合作仍有重要基础
    10.4.3 粤港合作前景广阔
10.5 我国加快体制内金融中心建设
    10.5.1 从新视角看国家金融发展及金融安全
    10.5.2 加快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发展
10.6 沪港优势互补,强强合作
    10.6.1 沪港金融中心优势互补
    10.6.2 沪港金融中心强强合作
    10.6.3 沪港金融中心实现错位发展
注释 参考文献 后记

四、内地企业高度关注香港证券市场(论文参考文献)

  • [1]甘肃公航旅融资租赁公司港股IPO方案设计研究[D]. 金飞. 兰州大学, 2021(02)
  • [2]中概股上市公司跨境会计监管问题研究 ——以瑞幸咖啡为例[D]. 王一超. 河北经贸大学, 2021(12)
  • [3]深港通对我国股票市场波动性影响研究[D]. 毛小丽.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4]交叉上市对盈余管理的影响及其经济后果研究[D]. 贾巧玉.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7)
  • [5]香港金融中心影响力分析 ——基于经济促进和金融辐射视角[D]. 戴了. 辽宁大学, 2018(05)
  • [6]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演变与路径选择[D]. 陈小辛. 吉林大学, 2017(03)
  • [7]“一国两制”背景下的香港与内地证券监管合作体制:历史演变与前景展望[J]. 黄辉. 比较法研究, 2017(05)
  • [8]沪港通背景下我国内地股市和香港股市的联动机制研究[D]. 彭颜颜. 沈阳工业大学, 2017(08)
  • [9]沪港通背景下内地股市和香港股市溢出效应研究[D]. 赵亚新. 新疆财经大学, 2016(11)
  • [10]中国经济崛起背景下香港国际金融中心问题研究[D]. 谢国梁. 复旦大学, 2013(03)

标签:;  ;  ;  ;  ;  

内地公司密切关注香港证券市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