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b基因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与侵袭转移及临床分期的关系

Rb基因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与侵袭转移及临床分期的关系

一、Rb基因在胃癌中的表达及与浸润转移和临床分期的关系(论文文献综述)

黄镇楷[1](2021)在《喉高分化鳞状细胞癌临床特征与治疗策略初步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与目的喉癌(laryngocarcinoma,LC)在头颈部恶性肿瘤中较为常见,96%?98%为喉鳞状细胞癌(laryn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LSCC),按细胞分化程度可分为高、中、低分化三种病理类型,其中喉高分化鳞状细胞癌(highly differentiated laryn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HDLSCC)较少见。众所周知,肿瘤分级不同,其临床行为、治疗及预后有着明显的差异。近年来,LC精准外科概念[1]的实践更要求LC外科治疗迈向更高层次的精准化、精细化、微创化和个性化,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将肿瘤分级作为肿瘤治疗的重要指导思想,依据肿瘤分级制定差异化的治疗策略和临床径路。而迄今为止,国内外专门针对HDLSCC临床特征的研究甚少,各种权威指南缺乏根据肿瘤分级制定的HDLSCC治疗指南。本文对我科HDLSCC的临床数据进行回顾性总结与分析,旨在提高我们对HDLSCC的认识,为其临床更精准微创个性化的治疗策略提供依据。资料与方法回顾分析从2003年01月至2016年12月过去14年间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收治的HDLSCC患者资料71例。包括男性67例,女性4例,年龄在32?79岁,且都是首次接受治疗。根据UICC分期可分为I期18例,II期28例,III期14例,IV期11例。其中根据临床TNM分期可分为T1N0M0 18例,T2N0M0 28例,T2N1M01例,T2N2M0 1例,T3N0M0 13例,T4N0M0 9例,T4N1M0 1例。单纯手术治疗的患者有66例,全喉切除术的患者有19例,部分喉切除术的患者有47例,同期行手术及化疗的有5例。同期行颈部淋巴结清扫有30例。组间运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全组患者在围手术期间不存在死亡病例,首次就诊时均未出现远处转移,颈部淋巴结转移率为4.2%。平均病史约14.24月,T1+T2占67.6%,T3+T4占32.4%,且T1+T2与T3+T4的平均病史分别为10.08月以及22.91月,组间比较有显着差异。术后复发率28.2%,按T分期可见术后复发率为T1 5.6%,T2 23.3%,T3 46.2%,T4 60%,且T1+T2与T3+T4的术后复发率分别为16.7%、52.2%(P<0.05);按N分期可见在N1?2的患者中,术后复发率为66.7%,在N0患者中,术后复发率为25%,两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术后复发组3年及5年生存率分别是60%和30%,无复发组的3年及5年生存率分别是100%和98.0%,两组间的比较差异有显着性。全组的3年及5年生存率分别是88.7%和78.9%,生存率均随着T分期分期的递增而下降,T1+T2与T3+T4的生存率比较具有显着性差异。单纯手术组的3年及5年生存率分别是89.3%(59/66)和78.8%(52/66),手术+化疗组的3年及5年生存率均为80%(4/5),两组生存率的比较结果无显着性差异。结论1.HDLSCC以声门型多见,男性明显多于女性,其发病多在40岁以上,好发年龄为50?80岁,本文资料未发现HDLSCC在年龄、性别、发病部位方面有其明显特质。2.HDLSCC病程进展缓慢,晚期患者少。其侵袭性较PDLSCC低,生存率更高,可采取更保守的手术治疗策略和喉功能保全手术。3.基于以下方面的考量:(1)由于传统经典的普遍性共识,高分化恶性肿瘤对放、化疗的低敏感或不敏感;(2)由于目前LSCC分子病理研究的相对滞后,尚无足够的基础研究发现HDLSCC放化疗敏感性预测标志物,也无强力的临床循证证据支持HDLSCC放化疗确切的疗效;(3)依据我们对HDLSCC的治疗经验及本研究对HDLSCC的认识,我们倾向保守认为对于HDLSCC,无论是早期患者还是晚期患者,手术彻底切除是其近乎唯一有效的治疗手段,并且倡导和推崇更趋于保守的手术方式和更多喉功能保全性手术,联合放化疗对HDLSCC的疗效不明,我们不建议采用放化疗作为辅助治疗手段。4.根据本文的认识和我们的临床经验,我们认为声门型HDLSCC手术治疗应遵循下列几点基本原则:(1)手术是主要治疗手段,不推荐放疗作为唯一的手段;(2)不主张常规甲状腺切除;(3)T1-3N0患者均不需做预防性颈清术,T4N0患者术中行前哨淋巴结活检,根据活检结果决定是否行颈清术;(4)尽量采取保守性切缘,尽量行喉功能保全手术。在上述基础上,我们提出了声门型HDLSCC的治疗策略和临床径路。

杨宝玉[2](2021)在《EZH2表达调控对胃癌生长及化疗敏感性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1.通过公共数据库、胃癌组织和胃癌细胞三方面分析EZH2在胃癌的表达情况及与临床病理参数、化疗疗效、无进展生存时间的关系。2.通过体内外实验探讨EZH2基因对胃癌生长和化疗敏感性的影响。3探索EZH2介导胃癌生长和耐药的相关分子生物学机制。方法:1.利用公共数据库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胃癌组织中EZH2基因的表达;用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和蛋白质印迹法检测胃癌细胞株中EZH2 m RNA和蛋白的表达;免疫组化法检测胃癌组织中EZH2蛋白的表达,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参数、化疗有效率和无进展生存期的相关性。2.构建慢病毒载体sh EZH2,慢病毒感染EZH2高表达人胃癌细胞株MGC803,并筛选出稳转株,应用Real-time Q-PCR和Western blot检测干扰效果。3.体外细胞学试验,采用CCK-8增殖试验、Transwell侵袭试验和划痕试验研究人胃癌细胞株MGC803在EZH2沉默前后增殖、侵袭和迁移的变化;通过CCK-8毒性实验对比EZH2沉默前后对紫杉醇、奥沙利铂、5-氟尿嘧啶化疗敏感性的改变及EZH2小分子抑制剂GSK126与这些化疗药物是否具有协同作用。体内研究,构建EZH2沉默人胃癌细胞株裸鼠移植瘤模型,腹腔灌注紫杉醇,研究EZH2下调对胃癌生长和化疗敏感性的影响。4.首先我们以胃腺癌TCGA(The Cancer Genome Atlas,TCGA)转录组数据集进行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探讨受EZH2激活调节的下游途径;接着通过细胞转录组测序分析,进一步探索EZH2在胃癌的相关分子机制和信号通路;然后利用Western blot实验验证信号通路关键蛋白表达;最后通过Real-time Q-PCR技术检测EZH2下调对信号通路下游生长和耐药相关分子的影响,探索胃癌生长和耐药的分子机制。结果:1.公共数据库结果表明,胃癌中EZH2的表达高于正常组织或相应癌症相邻的组织;MGC803、BGC823、AGS和HGC27胃癌细胞株EZH2 m RNA和蛋白均有表达,其中MGC803表达最高;免疫组化结果显示:EZH2基因在晚期胃癌中呈现高表达,EZH2蛋白表达与病理类型及化疗疗效相关,且EZH2蛋白的表达与化疗疗效呈现负相关。EZH2高表达组中位TTP低于EZH2低表达组,具有统计学差异。2.EZH2-sh RNA慢病毒载体成功构建并转染人胃癌细胞系MGC803,应用Real-time Q-PCR和Western blot检测干扰效果,证明成功构建了稳定沉默EZH2的胃癌细胞株MGC803。3.体外细胞学实验:CCK-8增殖实验结果显示,EZH2沉默组的OD值和细胞增殖率较对照组显着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ranswell实验表明,EZH2沉默组的转移细胞数量显着减少,具有统计学意义;划痕损伤实验表明,与对照组MGC803-Vector对比,MGC803-sh EZH2细胞划痕愈合率从12小时就有所下降,到36小时出现明显下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CCK8毒性实验表明,EZH2沉默使MGC803细胞对紫杉醇、奥沙利铂和5-氟尿嘧啶的敏感性提高,IC50值明显下降,具有明显统计学差异;转化为抑制率曲线图,可以看出EZH2基因沉默后紫杉醇、奥沙利铂、5-氟尿嘧啶作用于MGC803-sh EZH2细胞的抑制效果增强。药物协同研究发现,EZH2抑制剂GSK126和紫杉醇、奥沙利铂、5-氟尿嘧啶均具有协同作用;其中GSK126联合紫杉醇的CI值随着紫杉醇剂量的增加而增大,说明小剂量的紫杉醇与GSK126表现出更好的协同作用。体内裸鼠移植瘤实验发现,沉默EZH2使胃癌细胞株MGC803的裸鼠皮下成瘤能力减弱,对紫杉醇的化疗敏感性提高。4.公共数据库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结果显示,EZH2通过m TOR信号传导途径、MAPK信号传导途径、P53信号传导途径及ERBB信号传导途径介导胃癌的生物学特性。细胞转录组测序分析结果显示,EZH2沉默前后筛选鉴定出1735个DEGs,其中表达上调的1131个,表达下调的604个。GO功能富集分析显示上调的DEGs主要与靶向膜蛋白翻译、细胞质翻译、核糖核酸代谢、线粒体电子传递等有关,下调的DEGs主要与生长发育的调控、信号通路的调控、磷酸化的调控、蛋白激酶C活性的调节等有关。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显示具有显着性意义的信号通路有19条,其中与胃癌相关的信号通路有肿瘤途径、PI3K-Akt信号通路、Fox O信号通路、Erb B信号通路、HIF-1信号通路、TGF-β信号通路等;蛋白印迹实验证实EZH2沉默使MGC803胃癌细胞PI3K和p-Akt蛋白的表达下调,而AKT的表达总量无明显变化,说明EZH2的下调可阻断AKT的磷酸化过程,从而抑制P13K-Akt信号通路的过度活化。Real-time Q-PCR技术检测EZH2参与调控胃癌生长和耐药的相关分子机制,结果显示EZH2沉默使胃癌凋亡分子P53 m RNA表达上调、Bcl-2 m RNA表达下调;胃癌耐药相关分子MDR-1、MRP-1、LRP、BCRP、GST-πm RNA表达下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EZH2在胃癌中呈现高表达,且高表达的EZH2可能与肿瘤进展、预后不良及化疗敏感性差有关。2.成功构建了EZH2稳定沉默的人胃癌细胞株MGC803,为后来实验奠定了基础。3.体内外实验证实EZH2沉默使胃癌生长减慢、侵袭迁徙能力下降,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提高。4.EZH2抑制剂GSK126与紫杉醇、奥沙利铂、5-氟尿嘧啶具有协同作用,EZH2基因有可能成为胃癌新的治疗靶点。5.EZH2激活PI3K-AKT信号通路是胃癌的重要机制之一;EZH2通过调控凋亡相关分子和耐药相关分子的表达介导胃癌的生长和耐药性。

饶雪峰[3](2021)在《miR-27a-3p靶向调控GATA6在胰腺导管腺癌侵袭转移中作用机制的体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胰腺癌具有高度致死性,5年生存率很低,它的特点是容易早期转移,快速浸润,并且对标准治疗容易产生耐药性。胰腺癌以胰腺导管腺癌为主,胰腺导管腺癌占90%以上。根治性手术切除是胰腺癌治疗成功主要手段,但是能被早期诊断出来的胰腺导管腺癌只有15-20%。大部分胰腺癌病人错过手术时机,被诊断出来时已经到了晚期或出现远处转移性。近年来,虽然对胰腺癌的治疗进行了很大的改进(包括化疗、放疗和分子靶向治疗等),但是胰腺癌病人的5年存活率仍低于7%。过去的几十年里,尽管已阐明了与肿瘤发生有关的一些风险因素,在胰腺癌发展的分子机制上进展甚微。因此,明确提出参与胰腺癌进展的新型生物标志物对于提供早期诊断和开展有效治疗是必要的。微小RNA(miRNAs,miRs)是一类小分子无编码功能的RNA,通过与信使RNA(m RNA)的3′-非翻译区(UTR)直接作用,从而对基因的表达产生抑制作用。在过去的十年中研究显示miRNA在癌变过程中失调,它们与肿瘤的发生、转移和复发密切相关。miRNA异常表达与胰腺癌有密切的关系。例如,miR-10a-5p通过调节转录因子AP-2γ(AP2C)促进胰腺癌吉西他滨耐药。miR-148a通过靶向调控WNT10B从而抑制胰腺导管腺癌细胞从上皮向间质转化,以及抑制胰腺导管腺癌细胞侵袭。miR-337瞄准了Homeobox B7(HOXB7)抑制胰腺导管腺癌细胞的增殖和侵袭。此外,miR-181b-5p、ETS原癌基因1(ETS1)和MET原癌基因(c-Met)信号通路的激活导致了胰腺癌病人很差的预后。miR-27a-3p是成熟miR-27a的亚型,位于人类19p13染色体上,并且发现其经常异常表达,并有助于各种类型的癌症进展。Wang等通过使用来自三个独立队列的Hi Seq 2000测序(健康控制、良性胰腺疾病和胰腺癌),确定了可以通过联合检测血清CA199和外周血单核细胞的miR-27a-3p水平来鉴别胰腺良恶性肿瘤。最近,Silvestris等认为miR-27a-3p对胰腺癌产生重要的血管生成作用。然而,miR-27a-3p对胰腺癌产生的生物学作用和潜在机制仍有待阐明。目的:本研究将探讨miR-27a-3p在胰腺导管腺癌组织和细胞系中的表达水平,并研究miR-27a-3p在胰腺导管腺癌细胞的体外侵袭、迁移和血管生成中的生物学作用及机制:miR-27a-3p靶向调控GATA6表达,进一步激活VEGFA/VEGFR2信号通路,促进胰腺导管腺癌的侵袭、迁移和血管生成;为miR-27a-3p在胰腺导管腺癌靶向治疗中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通过qRT-PCR和蛋白质印迹分析胰腺导管腺癌组织和癌细胞系中miR-27a-3p、GATA6、VEGFA和VEGFR2的表达情况;用卡方检验分析胰腺导管腺癌病人临床病理特征与miR-27a-3p表达之间的关系;生物信息学分析和荧光素酶报告验证miR-27a-3p对GATA6的靶向调控机制;通过毛细管生成试验和侵袭试验及划痕试验测定肿瘤细胞血管生成和肿瘤细胞侵袭及迁移能力等。结果:在胰腺导管腺癌组织和癌细胞系中,miR-27a-3p表达明显上调(P<0.05);高表达的miR-27a-3p与肿瘤大小、血管浸润、淋巴结转移和临床分期具有相关性(P<0.05);高表达的miR-27a-3p与胰腺导管腺癌患者的不良预后具有相关性(P<0.05)。过表达miR-27a-3p降低了GATA6 3′-UTR-WT载体的相对荧光素酶活性(P<0.05),但对GATA6 3′-UTR-MUT载体的荧光素酶活性没有影响;并且高表达的miR-27a-3p下调了胰腺导管腺癌细胞中GATA6的表达,上调了VEGFA和VEGFR2的表达(P<0.05),以及增加了癌细胞体外迁移、侵袭能力和血管生成能力(P<0.05)。抑制miR-27a-3p增强了GATA6 3′-UTR-WT载体的相对荧光素酶活性(P<0.05),但对GATA6 3′-UTR-MUT载体的荧光素酶活性没有影响;并且抑制miR-27a-3p上调了胰腺导管腺癌细胞中GATA6的表达,下调了VEGFA和VEGFR2的表达(P<0.05),以及抑制了癌细胞体外迁移、侵袭能力和血管生成能力(P<0.05);GATA6被确定为miR-27a-3p的功能靶基因;同时,在抑制miR-27a-3p的癌细胞中,沉默GATA6可部分逆转VEGFA和VEGFR2蛋白的表达水平,并部分逆转了抑制miR-27a-3p对胰腺导管腺癌细胞迁移、侵袭能力和血管生成能力的影响(P<0.05)。结论:在胰腺导管腺癌组织和癌细胞系中,miR-27a-3p表达明显上调,miR-27a-3p过表达预示着胰腺导管腺癌患者预后不良。miR-27a-3p靶向下调GATA6表达,进一步激活VEGFA/VEGFR2信号通路,促进胰腺导管腺癌的侵袭、迁移和血管生成;miR-27a-3p/GATA6/VEGFA/VEGFR2信号轴为胰腺导管腺癌侵袭转移的重要作用机制。这些表明了miR-27a-3p可作为临床预后检测指标,也可能是胰腺导管腺癌有希望的治疗靶标。

陈鹏[4](2021)在《陕西汉族非编码RNA基因多态性与结直肠癌风险相关性及MIR17HG与其microRNAs在结直肠癌中的作用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通过非编码RNA基因多态性筛选出陕西汉族结直肠癌易感人群,筛选与结直肠癌发生密切相关microRNA,并对其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进行探讨,为临床预防及早期诊断结直肠癌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设计一项包括514例CRC患者和510例健康对照的病例-对照关联研究,选取9个lnc RNAs基因[MIR137HG、MIR143HG(CARMN)、MIR3142HG、LINC-PINT、MIR124-1HG、MIR675HG(H19)、MIR17HG、MIR497HG和MIR133A1HG]、7个miRNAs基因(MIR577、MIR608、MIR675、MIR192、MIR618、MIR492和MIR423)及GREM1基因的49个SNPs,采用Agena Mass ARRAY基因分型技术,对所筛选的SNPs位点进行基因分型,通过卡方检验、logistic回归分析在遗传模型和分层分析下这些位点与中国陕西汉族人群CRC发病风险及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并进行单倍型分析及MDR分析寻找预测CRC风险的最佳模型。2.分析MIR17HG及miR-17-92a簇在CRC病例及对照组的组织及血液中的表达。从TCGA和GDC数据库下载肿瘤RNA-seq数据,分析MIR17HG的mRNA表达。在TCGA数据库中下载生存数据用于生存分析,下载miRNA-seq表达量数据用于分析不同疾病分期的差异。从SRA和GEO数据库中下载数据用于健康人和患者血清及不同临床分期患者血清中游离miR-17-92a簇的丰度比较。3.纳入未经过任何治疗的陕西汉族病例50例,健康对照50例,用RT-qPCR对其血清中miR-17-92a簇的microRNAs表达进行检测,用ROC曲线判断这些microRNAs在诊断结直肠癌病例中的作用。4.用hsa-miR-18a-5p mimics和hsa-miR-18a-5p inhibitor对结直肠癌HCT116和SW480进行处理,研究hsa-miR-18a-5p对结直肠癌细胞的作用。利用shortest path算法分析蛋白互作网络中各基因与表达差异基因之间的网络关系,筛选结直肠癌的候选关键靶基因并进行初步验证。结果:1.rs73376930与增加中国陕西汉族CRC发病风险相关;而rs7549905、rs7318578、rs633727和rs58658771与降低中国陕西汉族CRC发病风险相关。单倍型GA较CA(rs3024270和rs2075744)、单倍型CT较TA(rs4779584和rs58658771)、单倍型AA较AG(rs2293581和rs73376930)均与降低CRC风险相关。含5个SNPs位点的模型(rs9440302,rs353300,rs1582417,rs157928,rs3024270)为预测CRC最佳模型,其交叉检验一致性为9/10,平衡精确性为:0.719,可预测患CRC的风险OR为6.65(95%CI:4.96-8.91)。2.MIR17HG在CRC组织中高表达,在Ⅳ期病例及黑种人中最高。miR-17-92a簇在CRC组织及血清中高表达,hsa-miR-20a-5p表达量最高。3.在陕西汉族结直肠癌病例血清中hsa-miR-18a-5p和has-miR-92a-1相对表达量高于正常人群。hsa-miR-18a-5p表达量与临床分期相关。血清hsa-miR-18a-5p+CEA+AFP诊断早期结直肠癌的AUC=0.899(95%CI:0.836-0.962,P<0.001),灵敏度=0.88,特异性=0.738,优于单一指标。4.hsa-miR-18a-5p能降低CRC细胞的增殖、克隆形成能力,增加细胞凋亡的发生。用最短距离算法评估hsa-miR-18a-5p可能的11个靶基因,hsa-miR-18a-5p可能通过靶向LIF起到抑制CRC发展的作用。结论:1.非编码RNA基因多态性与结直肠癌风险相关。含五个SNPs的模型可以预测CRC的发病风险。2.MIR17HG与结直肠癌发生密切相关。MIR17HG及其microRNAs在CRC组织中高表达,表达量与临床分期及种族相关。miR-17-92a簇在CRC血清中高表达。3.在陕西汉族CRC血清中hsa-miR-18a-5p、hsa-miR-92a-3p表达量增加,hsa-miR-18a-5p+CEA+AFP在诊断早期结直肠癌中具有优越性。4.hsa-miR-18a-5p的高表达能降低结直肠癌细胞的增殖、克隆形成能力,促进细胞凋亡的发生。

向世欣[5](2021)在《系统性研究B7家族蛋白在胃癌中的作用及分子机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B7家族成员被鉴定为免疫反应的共刺激因子或共抑制剂,B7蛋白家族不仅结合相应受体所产生的信号在调节T细胞活化及效应性细胞因子分泌中起重要作用,还对免疫应答的适度进行、防止自身免疫疾病的发生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然而,到目前为止,B7家族成员在STAD(Stomach adenocarcinoma,胃癌)中的异常调节情况尚不清楚。因此,进一步研究这些分子在胃癌的生物学作用将有助于更好的理解T细胞活化异常所致疾病的发病机制,并可为肿瘤免疫治疗思路提供新的方向。在这项研究当中,我们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探讨了B7家族在胃癌中的基因表达水平差异变化,以及其表达量水平与胃癌各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除此之外,我们对B7家族的差异蛋白进行了KEGG(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富集分析和GO(Gene Ontology,基因本体论)分析,最终确定一个下游靶点并进行深入分析。除此之外,我们还结合了相关临床组织样本分析B7家族成员在胃癌患者中的表达差异情况,并探讨其在肿瘤免疫治疗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样本转录组数据来自TCGA(The Cancer Genome Atlas,癌症基因图谱)和GTEX(Genotype-Tissue Expression,基因型-组织表达)数据库,其中包括373个胃癌组织样本和205个正常样本。另外,临床随访数据可由TCGA数据库获得。我们在cBioPortal数据库中分析了B7家族成员在胃癌中的突变情况,B7家族成员表达量与DNA甲基化、拷贝数之间的关系以及受B7家族成员影响的蛋白质。另外,我们还使用Graph Pad Prism 7、SPSS 22.0等软件用于数据统计分析。除此之外,DAVID(the Database for Annotation,Visualization and Integrated Discovery,注释、可视化和整合发现的数据库)还可用于研究KEGG信号通路和GO的富集分析,我们利用这个工具分别用于分析了B7家族成员下游信号传导途径和重要的代谢过程。同时,我们在STRING数据库和Cytoscape软件中进行了蛋白互作网络分析,且统计计算和统计制图的工具R语言用于确定与下游蛋白的相关性。最后,我们利用160对胃癌患者标本的组织芯片,通过免疫组化分析检测了7个B7家族成员的表达水平。结果: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胃癌中B7家族功能表达异常。DNA甲基化和拷贝数变异可能都与胃癌的B7成员表达量异常相关。更重要的是,B7-H6基因表达量的高表达与患者总体生存良好显着相关。除此之外,B7家族成员主要影响胃癌中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耐药信号通路,而TP53很有可能是该家族的重要靶标。我们进一步通过IHC(Immunohistochemistry,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证实了B7-1基因在胃癌中低表达和B7-H3,B7-H7基因高表达。结论:研究结果揭示了多数B7家族成员在胃癌中异常表达,发现B7家族通过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耐药信号通路在胃癌中发挥效应。除此之外,B7-H6基因的表达水平对胃癌患者的生存有重要影响,这都强调了B7家族成员在胃癌发生发展中的重要性,且有助于设计未来的癌症治疗方案。

吕蓓蓓[6](2020)在《胃癌中SPIN1的异常表达及作用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研究背景:胃癌是全球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研究数据显示其死亡率位居第三位。由于症状隐匿,难以早期发现,胃癌患者就诊时多为中晚期,5年生存率不足20%,对国民的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危害。由于胃癌的异质性较高,组织学形态多样,胃癌的系统性治疗近年来无显着性进展,治疗手段非常有限。尽管术后化疗是进展期胃癌患者的主要治疗手段,可适当延长总生存期,但存在多种不良反应,部分患者难以耐受,且治疗过程中容易耐药。随着胃癌发生、发展分子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胃癌的分子靶向治疗逐渐崭露头角,但是除了曲妥珠单抗的应用使少部分HER-2阳性的晚期胃癌患者获益外,其他靶向药物的临床疗效不尽人意。因此,寻找在胃癌发生发展中敏感和特异的基因改变,并深入探索其发挥作用的分子机制,对胃癌的临床诊治以及提供抗癌药物的研究新靶点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符合当前我国胃癌个体化治疗的迫切需求。SPIN1(又名Spindlin1),是SPIN/SSTY基因家族的主要成员,最先在小鼠中发现作为从卵母细胞向胚胎过渡时期的主要母体转录物,在配子发生中发挥重要作用。近年来的研究表明,SPIN1在多种人类恶性肿瘤如卵巢癌、肺癌、乳腺癌及脂肪肉瘤中高表达,SPIN1基因过表达可促使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NIH3T3细胞发生恶性转化。本课题组前期在乳腺癌中的研究发现SPIN1在乳腺癌耐药及转移性组织中表达上调,通过正向调控PI3K/Akt通路、药物代谢酶进而促进乳腺癌细胞的化疗耐药性及迁移浸润,抑制细胞凋亡。以上结果均提示SPIN1可能作为一个重要的癌基因,参与恶性肿瘤的发生和发展。但是目前关于SPIN1与胃癌的关系未见相关研究,此外SPIN1在肿瘤中高表达的分子机制仍不明确。本研究在临床样本水平阐明了 SPIN1与胃癌临床病理参数及预后的关系,在转录水平上探索胃癌中SPIN1高表达的上游调控机制。通过体内外功能实验明确SPIN1对胃癌细胞增殖、浸润和转移能力的影响,并进一步阐明了 SPIN1促进胃癌迁移、浸润及增殖的分子机制。研究方法:(1)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免疫组化及实时定量PCR明确SPIN1在胃癌组织及细胞中的表达情况,进一步分析SPIN1表达与胃癌患者临床病理参数及预后的关系。(2)为了探索胃癌中SPIN1高表达的上游调控机制,构建SPIN1上游启动子区的截短质粒并进行双荧光素酶实验,明确SPIN1的核心启动子区。使用生物信息学网站预测可能与SPIN1核心启动子区结合的转录因子,并进一步通过双荧光素酶实验、RT-qPCR、Western blot及染色质免疫共沉淀(ChIP)实验验证转录因子对SPIN1的调控作用。(3)体外细胞学实验通过Transwell实验、MTS、EDU细胞增殖实验及平板克隆形成实验检测过表达及干扰SPIN1后对胃癌细胞迁移、浸润及增殖能力的影响,通过流式细胞学技术检测过表达及干扰SPIN1后对胃癌细胞凋亡能力及细胞周期的影响。(4)使用全基因表达芯片、实时定量PCR、Western blot等结合文献报道阐明SPIN1调节的靶基因并分析其参与的信号通路,进一步探讨SPIN1对靶基因的直接调控作用。免疫组化检测靶基因在胃癌及非肿瘤性胃粘膜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分析其与胃癌患者预后的关系及与SPIN1的相关性。(5)体内验证SPIN1对胃癌细胞浸润及增殖能力的影响,并初步判定其作为胃癌治疗靶点的可行性。通过免疫组化检测实验组及对照组瘤体组织中Ki67的表达情况,分析其相关性。新鲜的瘤体组织提取RNA及蛋白验证体外鉴定的SPIN1参与调控的信号通路。研究结果:(1)SPIN1在胃癌组织中表达升高,且与不良预后密切相关TCGA数据分析显示,SPIN1在人类胃癌样本中的表达较非肿瘤性胃粘膜组织中明显升高。Kaplan-Meier Plotter网站进行生存分析结果显示,SPIN1高表达的患者较低表达者有较差的总生存期和首次进展生存期。免疫组化结果显示SPIN1在非肿瘤性胃粘膜组织、胃癌原发灶及淋巴结转移灶中高表达的比例逐渐增高。另外,SPIN1在伴有淋巴结转移的胃癌中的表达明显高于没有淋巴结转移的胃癌组织,提示SPIN1可能与胃癌淋巴结转移有关。临床病理参数分析显示SPIN1高表达与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临床分期及分化程度密切相关。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SPIN1高表达与较差的总生存(OS)和无病生存(DFS)相关。Cox 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SPIN1表达、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与胃癌患者的OS显着相关,而只有远处转移是OS的独立预后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SPIN1表达可以较好地区分胃癌有无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分化程度以及有无远处转移。(2)转录因子E2F1结合在SPIN1的启动子区并激活SPIN1转录通过UCSC网站找到人SPIN1的启动子序列,下载SPIN1转录起始位点上游2000bp序列。构建SPIN1上游启动子区的系列截短片段质粒,双荧光素酶实验结果表明SPIN1上游-374~-75 bp区域是其核心启动子区。我们进一步利用JASPER和PROMO网站对该转录因子结合位点区域进行预测分析。结果显示在SPIN1核心启动子区域有SP1、E2F1、YY1等多个转录因子的潜在结合位点。结合转录因子功能,我们选择SP1、E2F1、YY1和CEBPβ进行后续验证。通过双荧光素酶实验、RT-qPCR及Western blot实验表明E2F1可以激活SPIN1转录,并通过ChIP实验验证了 E2F1可以与SPIN1启动子区域直接结合。(3)SPIN1促进胃癌细胞的迁移、浸润和增殖课题组前期已构建了 SPIN1的过表达质粒,并设计合成了 3条SPIN1小干扰序列。通过RT-qPCR验证了过表达及干扰效率。Tanswell实验结果表明过表达SPIN1可显着促进胃癌细胞的迁移和浸润能力,而干扰SPIN1则可抑制胃癌细胞的迁移和浸润能力。MTS、EdU及平板克隆形成实验表明过表达SPIN1后,胃癌细胞的增殖能力显着增加,而干扰SPIN1后其增殖能力明显减弱。(4)SPIN1促进胃癌细胞周期进展,对胃癌细胞凋亡没有影响由于SPIN1可以促进胃癌细胞增殖,接下来我们确定SPIN1过表达或敲除是否会影响胃癌细胞的细胞周期或凋亡能力。流式细胞学实验结果显示,SPIN1过表达能促进细胞周期G1期向S期过渡,而抑制SPIN1表达则会引起S期细胞数量减少。结果表明,SPIN1在G1/S期转换中起着重要作用。接下来,我们研究了 SPIN1对细胞凋亡的影响。Annexin V-FITC检测结果显示,过表达及干扰SPIN1后实验组和对照组之间的细胞凋亡比例无明显差异。这些结果表明,SPIN1介导的胃癌细胞增殖能力提高是由于其对细胞周期的调控而实现的。(5)SPIN1通过调控EMT促进胃癌细胞迁移、浸润通过Western blot实验检测过表达/沉默SPIN1后胃癌细胞中EMT相关蛋白 Vimentin、Zeb1、Zo-1、β-catenin、Snai1、Slug 及 Claudin-1 的变化。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过表达SPIN1后Slug表达上调,Claudin-1表达下调;干扰SPIN1后Slug相应的表达下调而Claudin-1表达上调,其余蛋白未见明显变化。结果提示SPIN1可能通过调控Slug及Claudin-1参与EMT进程。(6)SPIN1通过激活MDM2-p21-E2F1信号通路促进胃癌细胞的增殖基因表达芯片结合文献报道,选择MAP2、MDM2、MAPKBP1和GPNMB等4个癌症相关基因作为SPIN1的候选下游调控靶基因进行研究。RT-qPCR和Western blot结果显示,当SPIN1过表达时,MDM2的mRNA水平和蛋白表达量增加,而MAP2、MAPKBP1和GPNMB的mRNA和蛋白表达量无明显变化。MDM2是细胞周期调控的重要媒介,细胞学实验也表明SPIN1可以促进胃癌的细胞周期进展,我们推测SPIN1通过MDM2介导的信号通路促进胃癌的细胞周期进展。通过RT-qPCR和Western blot检测MDM2、p21、p27以及相关细胞周期调节因子的表达。结果发现,干扰SPIN1降低了MDM2、CDK4、CyclinD1和E2F1的mRNA及蛋白水平,p21表达升高。而当SPIN1过表达时,MDM2、CDK4、CyclinD1、P-RB和E2F1的蛋白表达增加,而p21蛋白表达减少,mRNA无明显变化。以上结果表明SPIN1可以正向调控MDM2-P21-E2F1信号通路。如前所述,E2F1作为转录因子可以直接激活SPIN1的转录,由此形成了正反馈环路,使SPIN1处于持续激活的状态,促进胃癌的进展。为了进一步研究SPIN1和MDM2的相关性,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胃癌和非肿瘤性胃粘膜组织中MDM2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MDM2在非肿瘤性胃粘膜组织中呈阴性,伴淋巴结转移的胃癌中MDM2的表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的胃癌。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MDM2的高表达与较差的OS和DFS相关。Spearman’s相关分析结果显示,MDM2与SPIN1呈正相关。为了验证我们的结果,我们进一步基于TCGA数据分析MDM2的表达及预后价值,结果显示MDM2在人类胃癌样本中的表达与非肿瘤性胃粘膜组织相比明显升高。利用Kaplan-Meier Plotter进行的生存分析显示,MDM2高表达的患者总体生存率较低,与我们的结果一致。这些数据进一步证明,SPIN1通过MDM2介导胃癌细胞增殖。(7)SPIN1通过与H3K4me3结合直接调控MDM2的表达为了进一步阐明SPIN1调控MDM2表达的分子机制,使用UCSC基因组浏览器预测MDM2的上游存在H3K4me1、H3K4me3和H3K27AC的富集峰。文献报道SPIN1是一种组蛋白代码读取器,可以识别H3K4me3。因此,我们推测SPIN1通过识别H3K4me3促进MDM2的转录激活。随后,我们利用抗H3K4me3抗体进行CHIP-qPCR检测。结果显示MDM2启动子区存在H3K4me3。最后我们利用抗SPIN1抗体进行Co-IP实验,验证了胃癌细胞中内源性SPIN1与H3K4me3之间的直接结合作用。以上研究结果表明,SPIN1通过与MDM2启动子的H3K4me3结合,促进了 MDM2的转录激活。由于MDM2是已知的p53的重要靶基因,为了进一步确定SPIN1对MDM2的调控是否依赖于p53,我们进行了拯救实验。结果显示当p53被敲除时,SPIN1的过表达仍然会增加MKN45和BGC823(野生型TP53)细胞中MDM2的表达。同样,当野生型p53过度表达时,SPIN1敲除仍会降低SGC7901(突变型TP53)细胞中MDM2的表达,结果表明SPIN1对MDM2的调控作用是不依赖于p53的。(8)SPIN1可作为抑制体内胃癌生长的治疗靶点为了初步探究SPIN1是否可以作为胃癌治疗的靶点,我们进行了动物实验。裸鼠皮下成瘤后,根据瘤体大小和体重匹配的原则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将慢病毒包装的LV-ShRNA-SPIN1及对照LV-NC分别注入瘤体内,多点多次注射,每7天1次。经过30天的持续观察,我们发现LV-ShRNA-SPIN1组与LV-NC组相比,肿瘤体积明显缩小。此外,LV-ShRNA-SPIN1组中的肿瘤结节是非侵袭性的,而NC组的肿瘤却部分出现了边缘和周围纤维间质或肌肉组织的浸润。Ki-67的免疫组化显示,LV-shRNA-SPIN1组的胃癌细胞的阳性率低于LV-NC组。综上所述,这些发现初步表明SPIN1可作为胃癌治疗的靶点。为了进一步研究SPIN1体内促进胃癌细胞增殖的分子机制,提取新鲜瘤体的RNA和蛋白通过RT-qPCR及Western blot验证MDM2-P21-E2F1信号轴,与体外细胞学的实验结果一致。结论:本研究首次阐明了 SPIN1作为癌基因促进胃癌的发生、发展;SPIN1高表达与胃癌患者不良预后密切相关。E2F1可以直接结合到SPIN1的启动子区并激活SPIN1转录,SPIN1通过与MDM2启动子区域的H3K4me3结合,促进MDM2转录,并进一步正向调控MDM2-p21-E2F1信号通路,因此形成了正反馈环路,使SPIN1处于持续激活状态,促进胃癌进展。SPIN1可作为胃癌的潜在治疗靶点。

孙洁[7](2020)在《DEK/Snail信号轴对胃癌恶性演进和化疗敏感性的调控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研究背景:胃癌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由于饮食文化的差异,胃癌在我国、韩国和日本等东亚国家具有更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1]。近些年,外科手术治疗胃癌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错失最佳手术时机仍是大多数胃癌患者需要面对的事实。目前,以全胃/胃大部切除手术联合术后全身静脉化疗为主要治疗方式的综合治疗方案仍是中晚期胃癌患者的主要选择。其中,化疗的成功与否关系到胃癌患者生存质量的高低和生存时间的长短。遗憾的是,虽然化疗方案在不断改进,但化疗耐药仍然时常发生且已经成为中晚期胃癌患者化疗失败的主要原因[2]。因此,寻找一种既可以靶向胃癌恶性演进又可以改善化疗药物低敏/耐药的分子标志物对于改进胃癌患者诊疗方案具有重要的意义。DEK是一种高度保守的非组蛋白转录调控因子,参与调控染色质的结构、维持基因组的稳定,在电子传递、能量合成和分解代谢等方面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的研究显示,DEK在多种肿瘤的成瘤和恶性演进阶段发挥了原癌基因的作用。因此,保持高水平的DEK表达状态可能是某些肿瘤恶性演进的关键因素之一。目前,有关DEK与肿瘤恶性演进的研究主要涉及乳腺癌[3]、肝癌[4]、肺癌[5]、宫颈癌[6]和结直肠癌[7]等。关于胃癌,本课题组的前期研究发现,DEK在胃癌组织中高表达且其高表达与患者的肿瘤体积、分化程度、临床分期和总生存期密切相关。Lee等[8]应用免疫组化和PCR实验也得出了与本课题组相似的结论--DEK在胃癌组织中高表达且其高表达与肿瘤体积、临床分期和淋巴转移密切相关。遗憾的是,关于DEK高表达究竟对胃癌的哪些生物学进程有所影响以及涉及的相关机制目前并没有进一步的报道。Snail是一种锌指转录因子,与Slug、smuc、Scratch1和Scratch2共同组成锌指转录因子超家族。在Snail的锌指结构中,2个半胱氨酸残基和2个组氨酸残基均能与Zn2+形成配键,从而与含有CAGGTG序列的DNA位点结合,发挥转录调控作用。目前,关于Snail的生物学功能研究较多,但主要集中在转录调控、信号转导、细胞衰老和促进肿瘤细胞转移等方面。在胃癌中关于Snail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促肿瘤转移方面,对于Snail是否在其他生物学环节中也发挥了作用则尚缺乏报道。Snial作为一种转录因子,DEK作为一种转录调控因子,两者之间是否具有调控关系仍需要进一步的探索。研究目的:初步探究DEK/Snail信号轴在胃癌恶性演进和化疗过程中涉及的生物学功能和相关分子机制:(1)在本团队前期研究的基础上扩大临床样本及生物学信息,进一步明确DEK在胃癌中的分子标志物作用;(2)探究DEK对胃癌细胞增殖、化疗敏感性和转移等生物学功能的影响,初步阐释其分子机制;(3)揭示DEK与Snail的相关性,并初步探究DEK/Snail信号轴调控胃癌恶性演进和化疗敏感性的机制。材料与方法:1.胃癌组织标本及数据库分析:1)通过GEPIA、UALCAN、Human Protein Atlas、cBioPortal和Oncomine等多种生信数据库分析DEK在泛癌组织和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2)应用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实验检测DEK在胃癌组织石蜡芯片和新鲜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分析DEK高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3)应用Kaplan-Meierplotter数据库分析DEK高表达与胃癌患者生存期之间的关系。2.体外实验:1)应用小分子干扰RAN(siRNA)和质粒DNA构建DEK沉默细胞株、DEK高表达细胞株、Snail沉默细胞株;2)应用MTT、平板克隆、软琼脂克隆和EdU核素掺入实验检测DEK对胃癌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3)应用流式细胞术观察DEK对胃癌细胞周期分布和凋亡的影响;4)使用顺铂和5-氟尿嘧啶观察DEK对胃癌细胞化疗敏感性的影响;5)应用划痕、Transwell和微管形成实验观察DEK对胃癌细胞转移和血管形成的影响;6)应用免疫荧光和免疫共沉淀实验检测DEK与Snail的作用关系;7)应用CHX-蛋白合成抑制实验和MG132-蛋白酶体抑制实验检测DEK对Snail稳定性的影响;8)应用Western Blot实验检测细胞周期、DNA损伤修复、EMT等相关蛋白的表达变化。3.体内实验:应用假气室法建立胃癌鸡胚绒毛尿囊膜肿瘤模型,以观察DEK/Snail信号轴对胃癌鸡胚绒毛尿囊膜肿瘤模型血管形成能力的影响。结果:第一部分.DEK在胃癌中的分子标志物作用:1)DEK在胃癌组织中高表达,且其高表达与患者的不良预后密切相关:在生信数据库、胃癌组织石蜡芯片和新鲜胃癌组织中,DEK均较癌旁非瘤组织表达升高;临床病理学参数分析显示,DEK的表达水平与胃癌患者的肿瘤直径、临床分期、浆膜浸润和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Kaplan-Meier plotter数据库分析显示,DEK高表达与胃癌患者的总生存期缩短、HER2阳性表达以及5-FU的治疗效果不良有关;2)DEK促进胃癌细胞的增殖:通过MTT、平板克隆、软琼脂克隆和EdU实验发现,沉默DEK可抑制胃癌细胞的细胞活性、克隆形成、锚定非依赖性生长和DNA合成能力;3)DEK影响胃癌细胞的周期分布,但对凋亡无显着影响:通过观察胃癌细胞的周期分布发现,沉默DEK可阻滞胃癌细胞于G0/G1期,且下调G0/G1期检查点标志物CDK6、Cyclin D1的表达,上调p21WAF1/CIP1的表达;通过观察胃癌细胞的凋亡发生情况发现,DEK对胃癌细胞凋亡无显着影响;4)DEK通过NHEJ修复和HR修复调控胃癌细胞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通过富集分析和检测DNA损伤应答通路发现,沉默DEK可抑制DNA的损伤应答,下调NHEJ修复标志物Ku80和HR修复标志物RAD51的表达,但未对DNA损伤标志物γH2AX产生明显的影响,提示DEK仅在DNA损伤应答阶段产生影响;在对胃癌细胞使用化疗药物Cisplatin和5-FU后发现,沉默DEK可显着降低胃癌细胞对化疗药物的IC50值,同时抑制化疗药物作用下胃癌细胞的克隆形成能力、增加凋亡率,提示沉默DEK可增强胃癌细胞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5)DEK通过HIF-1α通路和MMPs家族促进胃癌细胞的迁移、浸润和血管形成:通过划痕、Transwell、HUVEC迁移实验、微管形成实验和构建鸡胚绒毛尿囊膜肿瘤模型发现,沉默DEK可显着抑制胃癌细胞的迁移、浸润和血管形成能力;通过检测转移和血管形成相关通路--HIF-1α通路、MMPs家族发现,沉默DEK可抑制HIF-1α通路的激活,下调MMP-2和MMP-9的表达。第二部分.DEK通过Snail调控胃癌的恶性演进:1)DEK调控Snail的核内表达:通过生信分析、相关蛋白筛选和免疫共沉淀实验发现,DEK与Snail存在相互作用关系;通过免疫荧光和核-浆分离实验发现,DEK仅调控Snail的细胞核表达,对其细胞浆表达无影响;2)DEK在翻译后修饰水平通过蛋白酶体途径调控Snail蛋白的稳定性:通过生信分析和qRT-PCR实验发现,差异表达DEK对Snail的mRNA水平无显着影响;通过CHX-蛋白合成抑制实验发现,沉默DEK可显着降低Snail的稳定性;通过MG132-蛋白酶体抑制实验发现,沉默DEK可加速Snail的蛋白酶体降解,提示DEK可在翻译后修饰水平通过蛋白酶体途径对Snail的稳定性进行调控;3)Snail介导DEK的促癌作用:通过进行增殖、转移和血管形成等方面的挽救实验发现,在DEK过表达的细胞株中沉默Snail可逆转DEK引起的胃癌细胞增殖、转移和血管形成等恶性生物学行为;4)Snail在胃癌组织中高表达,且其高表达与患者的不良预后密切相关:通过生信分析发现,与癌旁非瘤组织相比,Snail在胃癌组织中高表达,且其高表达与患者的生存期缩短有关,提示Snail与DEK一致,在胃癌的恶性演进中发挥了正性调控作用。结论:1.DEK和Snail均在胃癌组织中高表达,且其高表达可预示胃癌患者的不良预后;2.DEK可促进胃癌细胞的增殖、化疗低敏、转移和血管形成等恶性生物学行为;3.DEK可在翻译后修饰水平通过蛋白酶体途径调控Snail的稳定性,而阻断DEK/Snail信号轴可以有效抑制胃癌细胞的增殖、化疗低敏、转移和血管形成。

韩希然[8](2020)在《LASS2/TMSG1基因通过神经酰胺途径参与人肺癌A549细胞增殖、凋亡及其机制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课题旨在深入了解LASS2/TMSG1基因对体外培养人肺癌A549细胞增殖及凋亡的影响,并观察LASS2/TMSG1基因在裸鼠皮下移植瘤生长过程中的作用,并初步探讨LASS2/TMSG1基因诱导人肺癌A549细胞凋亡的相关分子机制。方法1.流式细胞术Annexin V-FITC/PI双染色法检测LASS2/TMSG1基因过表达前后人肺癌A549细胞的凋亡情况。2.平板克隆形成实验检测LASS2/TMSG1基因过表达前后人肺癌A549细胞的体外增殖能力。3.构建人肺癌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观察LASS2/TMSG1基因过表达前后裸鼠皮下移植瘤的生长情况。4.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裸鼠皮下肿瘤组织的镜下形态、克隆形成情况、凋亡坏死情况及肿瘤转移情况。5.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LASS2/TMSG1基因过表达前后裸鼠皮下肿瘤组织中Ki67的表达情况。6.ELISA方法检测LASS2/TMSG1基因过表达前后人肺癌A549细胞上清液及裸鼠肿瘤组织匀浆中神经酰胺及P38 MAPK蛋白的表达情况。7.运用SPSS22.0软件分析数据,P<0.05(作为分析标准)认为差异显着,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本课题组先前的实验结果显示,在人肺癌A549细胞中,经Western Blot检测发现过表达组肺癌细胞内LASS2/TMSG1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表明已成功构建LASS2/TMSG1基因过表达组。(2)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LASS2/TMSG1基因过表达组细胞的凋亡率(%)显着高于阴性对照组,分别为:31.51±1.41、11.72±1.07,(t=1.10,P<0.05)。(3)平板克隆形成实验结果显示,LASS2/TMSG1基因过表达组细胞克隆形成百分比(%)显着低于阴性对照组,分别为:12.17±4.51、31.83±10.13,(t=3.07,P<0.05)。(4)裸鼠移植瘤形成实验结果表明,与阴性对照组相比,LASS2/TMSG1基因过表达组裸鼠肿瘤体积(mm3)增长较慢,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测量两组裸鼠肿瘤组织的最终质量与体积,LASS2/TMSG1基因过表达组肿瘤组织的平均质量(g)略低于阴性对照组,分别为0.23±0.10,0.28±0.13,(t=0.75,P>0.05);LASS2/TMSG1基因过表达组肿瘤组织的平均体积(mm3)低于阴性对照组,分别为90.60±45.26,143.90±89.40,(t=1.41,P>0.05),差异不显着。(5)通过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发现,两组肿瘤细胞均呈现低分化腺癌形态;LASS2/TMSG1基因过表达组肿瘤细胞平均克隆形成数目(1.29±0.49)明显低于阴性对照组(2.29±0.95),(t=2.48,P<0.05);与阴性对照组相比,LASS2/TMSG1基因过表达组肿瘤组织的坏死灶较大较彻底;两组裸鼠均未发现肝、脾、肾及淋巴结转移。(6)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发现,LASS2/TMSG1基因过表达组的裸鼠肿瘤组织中Ki67阳性率(%)(27.15±9.36)明显低于阴性对照组(44.80±6.05),(t=4.48,P<0.05)。(7)ELISA检测结果显示,在人肺癌A549细胞上清液中LASS2/TMSG1基因过表达组的神经酰胺含量(μmol/L)显着高于阴性对照组,分别为155.00±3.83、128.50±13.71,(t=3.22,P<0.05);裸鼠肿瘤组织匀浆中LASS2/TMSG1基因过表达组的神经酰胺含量(μmol/L)显着高于阴性对照组,分别为265.00±19.34、226.20±7.99,(t=3.21,P<0.05);人肺癌A549细胞上清液中LASS2/TMSG1基因过表达组的P38 MAPK蛋白含量(ng/m L)显着高于阴性对照组,分别为86.47±1.04、78.38±1.38,(t=8.14,P<0.05);裸鼠肿瘤组织匀浆中LASS2/TMSG1基因过表达组的P38 MAPK蛋白含量(ng/m L)显着高于阴性对照组,分别为89.93±3.92、62.32±3.54,(t=9.06,P<0.05),差异显着。结论LASS2/TMSG1基因作为一种肿瘤转移抑制基因,不仅可以调节肿瘤细胞的增殖,对肿瘤细胞的凋亡过程也有一定影响。LASS2/TMSG1基因可能会通过诱导神经酰胺的合成,进一步激活其下游的效应分子P38 MAPK蛋白等,启动级联信号传导通路,从而发挥促进人肺癌细胞凋亡,抑制人肺癌细胞增殖的作用。

朱雷[9](2020)在《Apelin蛋白在儿童肾母细胞瘤中的表达及与临床指标相关性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分析Apelin蛋白在肾母细胞瘤(Wilms’Tumor)组织与瘤旁肾组织中的表达差异,并与相关各临床指标进行相关性研究,评判Apelin蛋白作为肾母细胞瘤侵袭性及恶性程度的新指标。方法收集2018年01月至2019年12月在我院泌尿外科就诊,经手术后病理结果确诊的43例肾母细胞瘤患儿的基本信息包括:性别、年龄、肿瘤位置,肿瘤直径、组织结构分型、病理类型、临床分期、PET-CT SUVmax值、Ki-67值的结果。实验标本为肾母细胞瘤患儿的肿瘤组织与瘤旁3cm肾脏组织,瘤旁组织要求无肿瘤侵润。肿瘤标本43例,瘤旁标本43例,一一对应。对组织标本进行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法染色,在免疫组化染色中,Apelin蛋白定位于胞浆,阳性标记为棕黄色,根据每种切片中阳性细胞占所有细胞的百分比进行评分:无阳性细胞评为0分,阳性细胞占所有细胞1%-10%评为1分,11%-50%为2分,>50%为3分;按照阳性强度评分:微弱阳性为1分,中等强度为2分,强阳性为3分,总评分=阳性百分比得分×阳性强度评分。0-3分判定为阴性组,4-9分属于阳性组。结果HE染色:肾母细胞瘤组织镜下可见到原始肾胚芽、间叶和上皮三种成分,瘤旁肾脏组织镜下可见正常的肾小管、肾小球、肾小囊结构。免疫组化:肾母细胞瘤肿瘤组织及瘤旁组织均有Apelin蛋白表达,表达定位于细胞的胞浆,阳性表达的上皮细胞可见胞浆内黄棕色颗粒。肿瘤组织中,Apelin蛋白主要在肿瘤的上皮成分表达,胚芽成分未见表达,间叶成分少量表达(主要以血管上皮表达为主),瘤旁组织可见Apelin蛋白表达于肾小管、肾小囊上皮细胞。肾母细胞瘤组织Apelin蛋白的总阳性表达率为51.2%(22/43),瘤旁组织Apelin蛋白的总阳性表达率为27.9%(12/43)(P<0.05)。Ⅰ期+Ⅱ期肾母细胞瘤Apelin蛋白表达率为37.5%(9/24),Ⅲ期+Ⅳ期表达率为68.4%(13/19)(P<0.05)。FH型肾母细胞瘤Apelin蛋白阳性表达率为45.9%(17/37),UFH型表达率为100%(6/6)(P<0.05)。PET-CT:SUVmax值≥2.5 Apelin蛋白的阳性表达率为56.4%(22/39),SUVmax值<2.5无阳性表达(0/4)(P<0.05)。Ki-67值>30%肾母细胞瘤Apelin蛋白阳性表达率为61.8%(21/34),Ki-67≤30%Apelin的表达率为11.1%(1/9)(P<0.05)。结论Apelin蛋白在肾母细胞瘤瘤组织、瘤旁组织中均有表达,但肿瘤细胞中的表达高于瘤旁组织;Apelin蛋白的表达与肾母细胞瘤的临床分期,病理分型具有相关性;临床分期越高,病理分型预后不良,Apelin蛋白表达越高;Apelin蛋白或可作为儿童肾母细胞瘤恶性程度的标志物。

唐艳芳[10](2020)在《胃癌组织中EBV、Hp感染及其与HER2、P53、Ki67蛋白表达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提出研究目的:评价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与胃癌(Gastric Cancer,GC)组织中表皮生长因子受体(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2,HER2)、P53、Ki-67表达的相关性,初步探讨两者感染在胃癌发生发展的相关作用。方法:收集2017年12月到2019年12月在岳阳市二人民医院行胃癌根治手术病例的组织蜡块共78例,并同时统计患者性别、年龄、胃腺癌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有无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等临床资料。采用原位杂交方法检测胃癌组织中EBV感染情况,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胃癌组织中Hp感染状态以及HER2、P53、Ki67等蛋白表达情况。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方法分别比较胃癌组织中EBV、Hp感染情况与HER2、P53、Ki67等蛋白表达情况,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采用Kruskal-Wallis H秩和检验对EBV或Hp感染组与两者联合感染组P53、Ki67蛋白表达情况进行组间比较。采用Spearman秩和检验方法检测Hp组中胃癌组织中P53、Ki67蛋白表达的相关性。采用Kappa一致性分析检验胃癌组织中EBV、HP感染是否具有一致性。结果:(1)78例胃癌患者标本中,EBV感染阳性率为12.8%(10/78),Hp阳性率为57.7%(45/78),将EBV、Hp感染结果进行一致性分析(Kappa=-0.127,P=0.058),两者感染不存在一致性。(2)胃癌组织中EBV、Hp感染分别与性别、年龄、淋巴结有无转移、胃腺癌分化程度、浸润深度、临床分期无显着差异。(3)HER2、P53、Ki67等蛋白表达在胃癌组织中与性别、年龄、淋巴结有无转移、腺癌分化程度、浸润深度、临床分期无显着差异。(4)P53、Ki67蛋白表达与Hp感染有显着性差异(U=369.500,P=0.000;U=386.000,P=0.000),对Hp与P53、Ki67蛋白表达进行Spearman相关性分析,P53(rs=0.477,P=0.000)、Ki67(rs=0.415,P=0.000)蛋白表达与Hp感染存在正相关关系。Hp阳性组与Hp阴性组HER2蛋白表达无显着性差异。(5)EBV阳性或Hp阳性组与两者联合感染组中P53、Ki67蛋白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Hp感染组与非感染组胃癌组织中P53、Ki67表达存在显着差异,且Hp感染与P53、Ki67表达呈正相关,胃癌组织中Hp感染可能促进上述蛋白表达。(2)胃癌组织中EBV或Hp感染和EBV、Hp联合感染分别对HER2、P53、Ki67蛋白表达无增强作用,两者之间无相关性,EBV、Hp可能是胃癌发生发展中的两个独立因素。

二、Rb基因在胃癌中的表达及与浸润转移和临床分期的关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Rb基因在胃癌中的表达及与浸润转移和临床分期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喉高分化鳞状细胞癌临床特征与治疗策略初步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喉癌的病理与临床特征
    2.1 喉的临床解剖概述
    2.2 喉癌的病理类型
    2.3 喉癌的临床特征
    2.4 喉癌的治疗概述
第三章 临床资料与方法
    3.1 临床资料
    3.2 治疗方式
    3.3 随访和统计方法
第四章 结果
    4.1 首诊病史
    4.2 生存分析
    4.3 术后复发率
第五章 讨论
    5.1 HDLSCC的临床流行病学
    5.2 HDLSCC的病程演进
    5.3 HDLSCC的侵袭与扩散
    5.4 HDLSCC的生存分析
    5.5 HDLSCC的临床与分子病理
    5.6 HDLSCC与辅助放化疗
    5.7 HDLSCC与单纯手术治疗
    5.8 HDLSCC的治疗策略
第六章 结论
第七章 存在问题与未来展望
    7.1 存在问题
    7.2 展望未来
参考文献
综述 喉高分化鳞状细胞癌的研究近况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2)EZH2表达调控对胃癌生长及化疗敏感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略缩词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EZH2 基因在胃癌组织和胃癌细胞的表达
    材料
    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二部分 慢病毒介导沉默EZH2 基因稳转细胞株的构建和鉴定
    材料
    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三部分 EZH2 基因沉默对胃癌生长和化疗敏感性的影响
    材料
    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四部份EZH2 基因对人胃癌细胞生长及耐药性的相关机制探讨
    材料
    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全文总结
问题和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EZH2基因与胃癌相关性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3)miR-27a-3p靶向调控GATA6在胰腺导管腺癌侵袭转移中作用机制的体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表
第1章 引言
    1.1 胰腺导管腺癌概述
    1.2 mi R-27a-3p概述
    1.3 GATA6 概述
第2章 mi R-27a-3p在胰腺导管腺癌中表达
    2.1 摘要
    2.2 前言
    2.3 材料和方法
    2.4 统计学分析
    2.5 结果
    2.6 讨论
    2.7 结论
第3章 mi R-27a-3p促进胰腺导管腺癌细胞体外侵袭和迁移及血管生成
    3.1 摘要
    3.2 前言
    3.3 材料和方法
    3.4 统计分析
    3.5 结果
    3.6 讨论
    3.7 结论
第4章 mi R-27a-3p靶向下调GATA6
    4.1 摘要
    4.2 前言
    4.3 材料和方法
    4.4 统计分析
    4.5 结果
    4.6 讨论
    4.7 结论
第5章 mi R-27a-3p/GATA6/VEGFA/VEGFR2 信号轴在胰腺导管腺癌细胞的侵袭、迁移和血管生成起重要作用
    5.1 摘要
    5.2 前言
    5.3 材料和方法
    5.4 统计学分析
    5.5 结果
    5.6 讨论
    5.7 结论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综述一 转录调节因子 GATA6 在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miR-27a-3p在消化系统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4)陕西汉族非编码RNA基因多态性与结直肠癌风险相关性及MIR17HG与其microRNAs在结直肠癌中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结直肠癌(CRC)简述
    1.2 microRNAs与CRC关系
    1.3 LncRNAs与CRC关系
    1.4 结直肠癌的早筛
        1.4.1 目前用于平均风险人群的CRC筛查主要包括以下方法
        1.4.2 microRNAs可作为肿瘤的早期筛查指标
    1.5 MIR17HG及其在结直肠癌中的作用
    1.6 本课题的研究目标和意义
第二章 LncRNAs,miRNAs及GREM1基因多态性与中国陕西汉族结直肠癌风险的相关性研究
    2.1 引言
    2.2 研究方法
        2.2.1 研究对象
        2.2.2 主要仪器及试剂
        2.2.3 实验方法
        2.2.4 统计分析方法
    2.3 结果
        2.3.1 参与者的基本特征
        2.3.2 HWE检验结果
        2.3.3 等位基因分布及与CRC风险的关系
        2.3.4 遗传模型下SNPs与CRC风险的关系
        2.3.5 SNPs与CRC风险相关分层分析
        2.3.6 SNPs与CRC临床特征相关性
        2.3.7 单倍型与CRC风险的关系
        2.3.8 多个SNPs交互作用的MDR分析
    2.4 讨论
        2.4.1 MIR137HG和MIR577多态性与CRC的关系
        2.4.2 MIR143HG多态性与CRC的关系
        2.4.3 MIR3142HG多态性与CRC的关系
        2.4.4 LINC-PINT多态性与CRC的关系
        2.4.5 MIR124-1HG多态性与CRC的关系
        2.4.6 MIR608多态性与CRC的关系
        2.4.7 H19和MIR675多态性与CRC的关系
        2.4.8 MIR192、MIR618和MIR492多态性与CRC的关系
        2.4.9 MIR17HG多态性与CRC的关系
        2.4.10 GREM1 多态性与CRC的关系
        2.4.11 MIR497HG、MIR423和MIR133A1HG多态性与CRC的关系
    2.5 结论
第三章 MIR17HG及其编码的micro RNAs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临床信息关联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3.1 前言
    3.2 研究方法
        3.2.1 研究对象
        3.2.2 研究方法
        3.2.3 统计方法
    3.3 研究结果
        3.3.1 MIR17HG的泛癌分析
        3.3.2 MIR17HG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与临床预后分析
        3.3.3 miR-17-92a簇在结直肠癌与癌旁正常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预后分析
        3.3.4 miR-17-92a簇在结直肠癌病例与健康对照,病例不同分期中血清中的表达及预后分析
    3.4 讨论
        3.4.1 miR-17-92a簇在大多数肿瘤及CRC中高表达
        3.4.2 miR-17-92a簇的microRNAs在大多数肿瘤及结直肠癌组织中高表达
        3.4.3 miR-17-92a簇的microRNAs在CRC病例血清中高表达
    3.5 结论
第四章 miR-17-92簇在结直肠癌病例与健康人群血清中的表达分析及诊断作用
    4.1 前言
    4.2 研究方法
        4.2.1 研究对象
        4.2.2 主要仪器和试剂
        4.2.3 实验方法
        4.2.4 统计学方法
    4.3 研究结果
        4.3.1 研究对象基本特征
        4.3.2 病例组与对照组血清学指标
        4.3.3 血清中microRNA的相对表达量
        4.3.4 CEA、AFP、hsa-miR-18a-5p、hsa-miR-92a-1诊断结直肠癌的ROC曲线
        4.3.5 CEA、AFP、hsa-miR-18a-5p联合诊断结直肠癌的ROC曲线
        4.3.6 各指标与结直肠癌分期的相关性分析
        4.3.7 hsa-miR-18a-5p、CEA对早期结直肠的诊断的ROC曲线
        4.3.8 各指标区分早晚结直肠癌的ROC曲线
    4.4 讨论
        4.4.1 糖蛋白癌胚抗原和甲胎蛋白
        4.4.2 miR-17-92a簇作为血清肿瘤诊断标志物的应用
        4.4.3 hsa-miR-18a-5p作为血清肿瘤诊断标志物的应用
    4.5 结论
第五章 hsa-miR-18a-5p对结直肠癌细胞生物学功能的影响及候选靶基因分析
    5.1 引言
    5.2 研究方法
        5.2.1 实验材料
        5.2.2 主要仪器及试剂
        5.2.3 实验方法
        5.2.4 统计方法
    5.3 结果
        5.3.1 hsa-miR-18a-5p在结直肠癌细胞系中表达上调
        5.3.2 结直肠癌细胞中hsa-miR-18a-5p干预效果
        5.3.3 hsa-miR-18a-5p差异表达对结直肠癌细胞增殖的影响
        5.3.4 hsa-miR-18a-5p差异表达对结直肠癌细胞克隆形成能力的影响
        5.3.5 hsa-miR-18a-5p差异表达对结直肠癌细胞凋亡的影响
        5.3.6 结直肠癌表达差异基因及功能注释
        5.3.7 hsa-miR-18a-5p靶基因及其预后分析
        5.3.8 关键靶基因分析
        5.3.9 靶基因LIF与hsa-miR-18a-5p结合位点预测
        5.3.10 Western Blot检测LIF与hsa-miR-18a-5p表达关系
        5.3.11 LIF功能预测
    5.4 讨论
        5.4.1 hsa-miR-18a-5p促进肿瘤发生发展
        5.4.2 hsa-miR-18a-5p抑制肿瘤发生发展
        5.4.3 在不同发育阶段和不同组织学亚型的同一器官的癌症中已观察到hsa-miR-18a的相反作用
        5.4.4 hsa-miR-18a-5p抑制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
    5.5 结论
结语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基因与泛癌的相关性
附录2:HCT116细胞鉴定证明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个人简历

(5)系统性研究B7家族蛋白在胃癌中的作用及分子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B7家族分子在胃癌中的综合性概述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6)胃癌中SPIN1的异常表达及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外文论文
    外文论文一
    外文论文二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7)DEK/Snail信号轴对胃癌恶性演进和化疗敏感性的调控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1. 前言
    1.1 胃癌治疗的现状
    1.2 DEK的生物学功能及其与肿瘤的关系
        1.2.1 DEK的结构
        1.2.2 DEK的生物学功能
        1.2.3 DEK与肿瘤的关系
    1.3 DEK的生物学功能及其与肿瘤的关系
        1.3.1 Snail的结构
        1.3.2 Snail的生物学功能
        1.3.3 Snail与肿瘤的关系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细胞株、组织芯片及新鲜组织
        2.1.2 siRNA、质粒载体和菌株
        2.1.3 主要试剂的配制
        2.1.4 主要试剂
        2.1.5 主要抗体
        2.1.6 主要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细胞培养
        2.2.2 质粒DNA的获取
        2.2.3 细胞转染
        2.2.4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2.2.5 免疫印迹实验
        2.2.6 细胞增殖活性实验
        2.2.7 平板克隆实验
        2.2.8 软琼脂克隆实验
        2.2.9 EdU核素掺入实验
        2.2.10 PI单染检测细胞周期
        2.2.11 FITC-Annexin V/PI双染检测细胞凋亡
        2.2.12 Hoechst 33342染色
        2.2.13 免疫荧光染色
        2.2.14 细胞划痕实验
        2.2.15 Transwell实验
        2.2.16 微管形成实验
        2.2.17 HUVEC迁移实验
        2.2.18 免疫共沉淀实验(CoIP)
        2.2.19 细胞核-浆分离实验
        2.2.20 qRT-PCR
        2.2.21 鸡胚绒毛尿囊膜肿瘤模型
        2.2.22 生信分析
        2.2.23 统计学方法
第一部分结果 DEK在胃癌中的分子标志物作用
    3.1 DEK在胃癌组织中高表达,且与患者的不良预后密切相关
        3.1.1 DEK在胃癌组织中的生信数据显着升高
        3.1.2 DEK在胃癌组织中高表达,且与患者的不良预后密切相关
    3.2 DEK促进胃癌细胞的增殖
    3.3 DEK影响胃癌细胞的周期分布,但对凋亡无显着影响
    3.4 DEK通过NHEJ修复和HR修复调控胃癌细胞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
    3.5 DEK通过HIF-1α通路和MMPs家族促进胃癌细胞的迁移、浸润和血管形成
第二部分结果 DEK通过Snail调控胃癌的恶性演进
    4.1 DEK调控Snail蛋白的核内表达水平
    4.2 DEK在翻译后修饰水平通过蛋白酶体途径调控Snail的稳定性
    4.3 Snail介导DEK的促癌作用
    4.4 Snail在胃癌组织中高表达,且与患者的不良预后密切相关
5. 讨论与展望
    5.1 讨论
    5.2 问题与展望
6.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绩
致谢

(8)LASS2/TMSG1基因通过神经酰胺途径参与人肺癌A549细胞增殖、凋亡及其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抑癌基因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缩略语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个人简历
致谢

(9)Apelin蛋白在儿童肾母细胞瘤中的表达及与临床指标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主要英文缩略词索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样本采集与保存
    2.3 主要试剂与仪器
    2.4 实验方法
    2.5 结果判定
    2.6 统计学方法
第3章 结果
    3.1 基本临床资料
    3.2 Apelin在肿瘤组织、瘤旁组织的表达情况
    3.3 肾母细胞瘤中 Apelin 蛋白在各临床指标的表达情况
    3.4 肾母细胞瘤中 Apelin 蛋白表达与临床分期的相关性分析
第4章 讨论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10)胃癌组织中EBV、Hp感染及其与HER2、P53、Ki67蛋白表达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英文缩略语索引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主要仪器及试剂
        2.2.1 主要仪器
        2.2.2 主要试剂
    2.3 实验方法
        2.3.1 免疫组织化学方法
        2.3.2 EBER原位杂交方法
    2.4 统计学分析
第三章 结果
    3.1 胃癌组织中 EBV、Hp 感染情况与患者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
        3.1.1 EBV 感染情况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
        3.1.2 Hp 感染情况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
    3.2 胃癌组织中蛋白表达情况与患者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
        3.2.1 胃癌组织中 HER2 表达情况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
        3.2.2 胃癌组织中 P53 表达情况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
        3.2.3 胃癌组织中 Ki67 表达情况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
    3.3 胃癌组织中EBV、Hp感染情况及其与相关蛋白表达的情况
        3.3.1 EBV、Hp 的感染情况与胃癌组织中 HER2 表达情况
        3.3.2 研究对象 EBV、Hp 的感染情况与胃癌组织中 P53 的表达情况
        3.3.3 研究对象 EBV、Hp 的感染情况与胃癌组织中 Ki67 表达情况
        3.3.4 Hp感染情况与胃癌组织中P53、Ki67表达情况相关性
    3.4 EBV/Hp感染情况与两者联合感染及其与P53、Ki67 蛋白表达情况
        3.4.1 EBV/Hp 感染与两者联合感染情况及其与 P53、Ki67 蛋白表达的相关分析
        3.4.2 EBV、Hp二者一致性分析
第四章 讨论
    4.1 胃癌组织中 EBV 感染情况与 HER2 表达情况分析
    4.2 胃癌组织中 EBV 感染情况与 P53 表达情况分析
    4.3 胃癌组织中 EBV 感染情况与 Ki67 表达情况分析
    4.4 胃癌组织中 Hp 感染情况与 HER2 表达情况分析
    4.5 胃癌组织中 Hp 感染情况与 P53 表达情况分析
    4.6 胃癌组织中 Hp 感染情况与 Ki67 表达情况分析
    4.7 胃癌组织中两者联合感染与 EBV 或 Hp 感染及其与 P53、Ki67蛋白表达情况分析
    4.8 不足与展望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四、Rb基因在胃癌中的表达及与浸润转移和临床分期的关系(论文参考文献)

  • [1]喉高分化鳞状细胞癌临床特征与治疗策略初步探讨[D]. 黄镇楷. 汕头大学, 2021(02)
  • [2]EZH2表达调控对胃癌生长及化疗敏感性的影响[D]. 杨宝玉. 福建医科大学, 2021(02)
  • [3]miR-27a-3p靶向调控GATA6在胰腺导管腺癌侵袭转移中作用机制的体外研究[D]. 饶雪峰. 南昌大学, 2021(01)
  • [4]陕西汉族非编码RNA基因多态性与结直肠癌风险相关性及MIR17HG与其microRNAs在结直肠癌中的作用研究[D]. 陈鹏. 西北大学, 2021(12)
  • [5]系统性研究B7家族蛋白在胃癌中的作用及分子机制[D]. 向世欣. 西南医科大学, 2021(01)
  • [6]胃癌中SPIN1的异常表达及作用机制研究[D]. 吕蓓蓓. 山东大学, 2020(04)
  • [7]DEK/Snail信号轴对胃癌恶性演进和化疗敏感性的调控作用及机制研究[D]. 孙洁. 延边大学, 2020(05)
  • [8]LASS2/TMSG1基因通过神经酰胺途径参与人肺癌A549细胞增殖、凋亡及其机制的研究[D]. 韩希然. 内蒙古医科大学, 2020(03)
  • [9]Apelin蛋白在儿童肾母细胞瘤中的表达及与临床指标相关性研究[D]. 朱雷. 南华大学, 2020(01)
  • [10]胃癌组织中EBV、Hp感染及其与HER2、P53、Ki67蛋白表达的相关性研究[D]. 唐艳芳. 南华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Rb基因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与侵袭转移及临床分期的关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