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第三脑室脊索样胶质瘤的新认识

对第三脑室脊索样胶质瘤的新认识

一、第三脑室脊索样胶质瘤的新认识(论文文献综述)

杨学军,江涛,陈忠平,于士柱[1](2021)在《世界卫生组织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的演变:1979-2021年》文中认为简要回顾世界卫生组织(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历史,重点介绍1979年(第一版)至2021年(第五版)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的演变,包括肿瘤分类框架、类型/亚型和分级。本文讲述第一版至第四版以组织学为基础的分类,历经第四版修订版的尝试以及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分子信息及实践方法联盟-非WHO官方组织的7次更新,发展到2021年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简称新版肿瘤分类)中更多的由生物学和分子特征定义的肿瘤实体。儿童型弥漫性胶质瘤由于分子遗传学不同,从弥漫性胶质瘤中独立出来,也是新版肿瘤分类的重要变化之一。本文还以新版肿瘤分类中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实体为线索,介绍各个类别肿瘤类型/亚型的演变,包括因何增加、删除或更改命名。新版肿瘤分类中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级方法力求为与非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级相一致,分级标准在组织学特征的基础上增加分子参数。新版肿瘤分类为临床诊疗设定了新标准,期待未来可以促进临床研究和基础科学研究。

李智[2](2021)在《2021年世界卫生组织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第五版)新增肿瘤介绍》文中研究说明2021年世界卫生组织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第五版,简称新版肿瘤分类)着重推进分子病理诊断在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中的作用,并根据肿瘤组织学形态和分子遗传学特征新增22个肿瘤类型或亚型,反映出对肿瘤临床病理学和分子遗传学的最新认知。本文拟简要介绍新版肿瘤分类中具有组织学形态特征的新增肿瘤,以加强对其生物学行为的理解和提高病理诊断的准确性,使患者获益。

张鹏幸,刘楠,刘波延,涂艳阳[3](2017)在《WHO 2016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概述》文中提出随着对常见或罕见肿瘤发生的遗传学基础逐步阐明,主要以形态学概念作为定义标准的WHO 2007分类已经受到严峻挑战.病理学家通过结合组织病理学和分子特征,在WHO 2016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中增加了部分新认识的肿瘤实体和变体,删除了部分肿瘤类型或诊断术语,对某些肿瘤的诊断、分级及分型进行了修订.WHO肿瘤分级从2007版过渡到新的WHO 2016版的过程中临床神经病理学家接受挑战的同时,也通过很多新的诊断方法增加了对脑肿瘤的认识,新版的WHO 2016分类可能是从最早的WHO 1979分类标准以来变化最大的,因此,需要所有神经肿瘤领域的专家对这一新概念能有更充分的认识及理解.本文主要通过对WHO 2016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进行解读,希望WHO 2016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系统能使临床、实验室研究和流行病学的研究更便利,并且改善脑肿瘤患者的生存.

张红波[4](2017)在《MiR-9-FOXP2信号在白藜芦醇抑制胶质瘤生长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一部分miR-9—FOXP2信号在人脑胶质母细胞瘤中表达及临床预后分析目的:检测FOXP2、miR-9在神经胶质细胞瘤组织中表达,探讨miR-9-FOXP2表达和患者临床特点、术后生存时间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神经外科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期间共计70例胶质瘤患者病理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及qPCR方法检测FOXP2、miR-9在胶质瘤内的表达。依据GBM中FOXP2表达水平高低排序,前20例为低表达组,后20例为高表达组,分析比较GBM与FOXP2和miR-9表达水平之间的关系。总结胶质瘤患者临床资料和随访结果,采用Kaplan—Meier方法分析FOXP2和miR-9表达水平的生存时间和预后。结果:(1)FOXP2在不同级别胶质瘤组织中均表达,高级别(WHOⅢ、Ⅳ级)胶质瘤组织中FOXP2表达阳性率大于90%。表达部位主要在细胞核,其次是细胞质。(2)FOXP2在胶质瘤不同病理类型中表达有差异,随着胶质瘤等级升高,表达升高,P<0.05。(3)FOXP2表达与胶质瘤患者性别、年龄、KPS评分及临床有无症状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可以使miR-9和FOXP2改变,而转染miR-9。(4)FOXP2在GBM中表达与临床预后呈负相关,高表达者生存时间短于低表达者,有统计学差异,P<0.05。(5)miR-9在胶质瘤标本中表达,表达水平高低与预后呈正相关,与FOXP2表达水平呈负相关,P<0.05。结论:(1)FOXP2蛋白在不同级别胶质瘤均有表达。(2)FOXP2蛋白表达量高低与胶质瘤病理级别和恶性程度呈正相关。(3)FOXP2蛋白水平的高低与胶质瘤预后密切有关,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及预后。(4)miR-9在GBM中表达,与FOXP2表达量呈负相关。第二部分RES调控胶质瘤细胞中miR-9—FOXP2信号作用及机理目的:研究白藜芦醇对胶质母细胞瘤细胞的作用,并探索miR-9-FOXP2信号在其中的作用。方法:运用生物信息学软件Pictar、miRBase、Targetscan预测miR-9可能调控的功能靶基因,筛选miR-9调节的转录因子及蛋白。CCK8、EdU、细胞周期实验检测细胞活性和增殖,Annexin V-FITC和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检测白藜芦醇作用胶质瘤细胞转染miR-9 mimic和miR-9 inhibitor后转染效率,Western blot和qPCR检测U251细胞株中miR-9及FOXP2表达及作用。双荧光素酶报告鉴定miR-9直接调控靶基因FOXP2,逆转实验验证miR-9-FOXP2在白芦藜醇抑制胶质母细胞瘤中的作用。结果:(1)miRNA数据库成功筛选出FOXP2为hsa-miR-9靶基因。(2)RES抑制胶质母细胞瘤细胞U251增殖,增殖细胞数比例、细胞活性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细胞周期阻滞于G1期,ras蛋白和cyclinD1蛋白表达降低。(3)RES促进胶质母细胞瘤细胞U251凋亡,细胞凋亡率增加,cleaved-caspase3、Bax蛋白表达升高,Bcl-2蛋白表达降低,P<0.05。(4)RES调控miR-9及FOXP2蛋白表达,RES处理组FOXP2蛋白表达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RES处理组miR-9表达高于对照组,P<0.05。(5)miR-9在胶质母细胞瘤U251细胞中调控FOXP2及下游蛋白表达,miR-9高表达后,FOXP2 表达降低,ras、cyclinD1 表达降低,cleaved-caspase3、Bax蛋白表达升高,Bcl-2蛋白表达降低,P<0.05。(6)miR-9直接调控FOXP2蛋白表达,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表达分析,hsa-miR-9-5pmimics对FOXP2野生型和突变型载体的报告荧光有较明显的下调作用。(7)miR-9逆转实验显示RES对FOXP2的调控作用消失。(8)EGFR在胶质母细胞瘤细胞U251中的表达,RES处理组EGFR表达较对照组降低,P<0.05。结论:(1)成功筛选出FOXP2是目的miR-9的靶基因。(2)RES使胶质母细胞瘤细胞U251发生G1期阻滞,进而抑制细胞增殖。通过促进bax蛋白表达,bcl-2降低,cleaved-caspase3蛋白活性增加,促进胶质母细胞瘤细胞U251凋亡。(3)RES使胶质母细胞瘤细胞U251细胞中mir-9表达升高,FOXP2表达降低;mir9 对 FOXP2 及下游 cleaved-caspase3,bcl-2 bax,ras,cyclindl 蛋白有相同调控作用。(4)FOXP2是mir9的靶基因,RES通过调控mir-9-foxp2信号抑制胶质母细胞瘤生长。miR-9在胶质母细胞瘤细胞U251中调控FOXP2及下游蛋白表达。(5)发现了白藜芦醇新的作用靶点及FOXP2蛋白功能,促进肿瘤抑制,诱导凋亡。miR-9能够下调FOXP、EGFR基因mRNA及蛋白质的表达,hsa-miR-9-5p可能可调控带有FOXP2基因该段3’UTR的基因的表达。第三部分RES体内调节miR-9-FOXP2信号抑制胶质瘤生长目的:观察白藜芦醇作用裸鼠中肿瘤生长影响和作用,分析裸鼠组织中FOXP2蛋白表达,探讨miR-9-FOXP2信号在白藜芦醇体内抗肿瘤的作用。方法:BALB/C裸鼠皮下移植U251胶质瘤细胞建立裸鼠模型,白藜芦醇50mmol/L每隔三天灌胃,动态记录肿瘤体积和重量变化,观察移植鼠的肿瘤生长情况。裸鼠皮下荷瘤标本固定,石蜡包埋,HE染色,q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miR-9和FOXP2蛋白表达表达水平变化,肿瘤组织病理学改变。结果:(1)成功建立瘤鼠皮下裸鼠成瘤生长情况,5天后肿瘤体积约6mm3,成瘤率100%。(2)白藜芦醇对裸鼠种植瘤生长抑制作用,RES组肿瘤生长速度及体积较DMSO组减慢,第21天及第24天移植瘤体积大小相比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第21 天 P=0.0231,第 24 天 P=0.009,。(3)RES抑制胶质瘤生长,RES组裸鼠出现明显皮肤破溃及肿瘤出血坏死明显少于DMSO组。(4)FOXP2在RES和DMSO裸鼠组中的表达,RES作用裸鼠后,WB检测FOXP2蛋白,两组间FOXP2相对表达量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5)裸鼠肿瘤组织中miR-9与FOXP2相关性分析显示两者呈负相关,RES组mir-9表达量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38,P<0.01。结论(1)一定剂量的白藜芦醇能在裸鼠体内发挥抗瘤作用,白藜芦醇抑制肿瘤生长。(2)白藜芦醇能在裸鼠体内发挥抗瘤作用,随用药时间延长出现抗瘤效应。(3)白藜芦醇能降低胶质瘤细胞内FOXP2表达。(4)白藜芦醇通过miR-9—FOXP2信号发挥抗瘤作用。

白洁,程敬亮,高安康,程霄[5](2016)在《2016年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解读》文中研究表明Acta Neuropathol杂志于2016年5月9日在线发表了Louis等[1]对WHO新的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概述。虽然脑肿瘤的分类目前仍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组织学检查,但近20年来,部分脑肿瘤的遗传学发生基础已被阐明。2014年,在荷兰哈勒姆举行的国际神经病理联合会议建立了将分子病理结果加入脑肿瘤诊断的指南,并通过了2007版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修订的流程。2016年,WHO在20个国家

苏昌亮,李丽,陈小伟,张巨,申楠茜,王振熊,杨时骐,李娟,朱文珍,王承缘[6](2016)在《2016年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总结》文中研究表明2016版世界卫生组织(WHO)中枢神经系统(CNS)肿瘤分类较2007版从概念到实践都有提升,首次在组织学基础上加入了分子学特征,从而构建了分子时代CNS肿瘤诊断的新理念。2016版分类标准对弥漫性胶质瘤、髓母细胞瘤和其它胚胎源性肿瘤的分类做出重大调整,并使用组织学和分子学特征进行重命名,包括IDH野生型/IDH突变型胶质母细胞瘤、H3K27M突变型弥漫性中线胶质瘤、RELA融合阳性室管膜瘤、WNT激活型髓母细胞瘤和SHH激活型髓母细胞瘤以及伴有多层菊形团-C19MC变异型胚胎源性肿瘤等。此外,2016版分类标准增加了一些新认识的肿瘤,并删除了一些不再具有诊断和生物学意义的肿瘤与亚型及模式。其它重大改变包括增加"脑部侵犯"作为非典型性脑膜瘤的诊断标准之一,引入软组织肿瘤分级系统对新合并的孤立性纤维瘤/血管外皮瘤进行分级。总之,2016版WHO CNS肿瘤分类标准在促进临床、实验室及流行病学研究和改善脑肿瘤患者生存方面被寄予厚望。

杨学军,江涛[7](2016)在《解读《世界卫生组织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2016年)》》文中认为世界卫生组织(WHO)中枢神经系统(CNS)肿瘤分类(又称蓝皮书)共有四版,前两版分类(1979、1993年)仅描述CNS肿瘤的组织学[1,2]。第三、四版(2000、2007年)不仅描述组织学,还附加肿瘤临床、分子生物学和分子遗传学等信息,并开始使用国际肿瘤性疾病编码和分级法标识肿瘤[3,4]。2016年5月发布的第四版(修订)首次推出整合了组织学表型和基因表型的

王立峰,王瑞芬,管雯斌,闫玉[8](2015)在《儿童脑肿瘤病理学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儿童脑肿瘤发病率一直高居儿童实体肿瘤的首位,与成人脑肿瘤相比,具有独特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和分子发生机制。儿童脑肿瘤的正确诊断与分型对肿瘤的个体化治疗和提高患儿生存率具有重要意义。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对儿童常见脑肿瘤如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室管膜瘤、髓母细胞瘤、非典型畸胎样/横纹肌样肿瘤等有了一些新的认识,本文对其病理学研究进展进行简要综述。

李艳青,肖华亮,赵连花,曾英,罗清雅,马强[9](2011)在《血管中心型胶质瘤:一例报告并文献复习》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血管中心型胶质瘤的临床表现及病理特征。方法对1例血管中心型胶质瘤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组织形态学和免疫表型进行分析,并结合文献探讨其诊断与鉴别诊断要点。结果女性患者,12岁。主诉右手持物不稳2年,发作性晕厥伴四肢抽搐1年。头部MRI显示左侧颞顶叶交界区边界不清、椭圆形病变,无明显占位效应,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T1WI呈高信号,未见明显强化。术中可见肿瘤组织呈灰白色、血运较为丰富、质地柔软,分块切除。光学显微镜观察肿瘤细胞呈弥漫性生长,与周围正常脑组织无明显界限,主要由形态单一的双极细胞围绕血管生长,部分呈放射状排列并形成血管周围假"菊形"团结构,肿瘤细胞分化良好但呈侵袭性生长,侵犯脑实质及软脑膜;无或极少见核分裂象,无微血管增生和坏死。肿瘤细胞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巢蛋白表达呈弥漫强阳性;上皮膜抗原呈特征性点状阳性;细胞角蛋白、E-钙黏蛋白、突触素、神经微丝、神经元核抗原、P53表达阴性;Ki-67抗原标记指数为1%。结论血管中心型胶质瘤兼具室管膜瘤和弥漫性星形细胞瘤的特点,其诊断和鉴别诊断主要依靠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

于士柱,孙翠云[10](2010)在《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病理学的十年进展》文中研究指明近10年来,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病理学的新进展主要包括组织病理学和分子病理学两大方面。组织病理学进展主要为中枢神经系统肿瘤WHO分类和分级标准的不断完善,相继发现了一些新的肿瘤

二、第三脑室脊索样胶质瘤的新认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第三脑室脊索样胶质瘤的新认识(论文提纲范文)

(1)世界卫生组织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的演变:1979-2021年(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框架的演变
二、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类型(实体)及亚型(变型)的演变
    1. 胶质瘤、胶质神经元肿瘤和神经元肿瘤
    2. 脉络丛肿瘤
    3. 胚胎性肿瘤
    4. 松果体肿瘤
    5. 颅神经和椎旁神经肿瘤
    6. 脑膜瘤
    7. 间叶性非脑膜皮肿瘤
    8. 黑色素细胞肿瘤
    9. 血液和淋巴肿瘤与组织细胞肿瘤
    1 0. 生殖细胞肿瘤
    1 1. 鞍区肿瘤
    1 2. 中枢神经系统转移性肿瘤
三、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级
四、新版肿瘤分类和分级的临床实践意义

(2)2021年世界卫生组织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第五版)新增肿瘤介绍(论文提纲范文)

一、多结节和空泡状神经元肿瘤
二、黏液样胶质神经元肿瘤
三、有少突胶质细胞瘤样特征和核簇的弥漫性胶质神经元肿瘤
四、筛状神经上皮肿瘤
五、中枢神经系统神经母细胞瘤,FOXR2活化型
六、有BCOR内部串联重复的中枢神经系统肿瘤
七、松果体区促纤维增生性黏液样肿瘤,SMARCB1突变型
八、CIC重排肉瘤
九、颅内间叶性肿瘤,FET-CREB融合阳性型
十、原发性颅内肉瘤,DICER1突变型
十一、垂体母细胞瘤

(3)WHO 2016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概述(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概况
    1.1 肿瘤分类的发展
    1.2 WHO肿瘤分类命名法
2 WHO 2016肿瘤分类的原则和挑战
3 WHO 2016脑肿瘤分类的修订
    3.1 弥漫性浸润胶质瘤
    3.2 其他星形细胞瘤
    3.3 室管膜瘤
    3.4 神经元和混合神经元胶质瘤
    3.5 胚胎源性肿瘤
    3.6 周围神经肿瘤
    3.7 脑膜瘤
4 讨论

(4)MiR-9-FOXP2信号在白藜芦醇抑制胶质瘤生长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主要缩略词简表
引言
第一部分 miR-9-FOXP2信号在人脑胶质母细胞瘤中表达及临床预后分析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第二部分 白藜芦醇调控胶质瘤细胞中miR-9-FOXP2信号作用及机理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第三部分 白藜芦醇体内调节miR-9-FOXP2信号抑制胶质瘤生长的影响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申请科研课题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学术会议论文及发言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奖励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编书籍
致谢

(6)2016年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总结(论文提纲范文)

分类与分级
总的原则和挑战
命名规则
定义,病变小结和评论
新认定的肿瘤(entities),亚型(varients)和模式(patterns)
弥漫性胶质瘤
    1.弥漫性星形细胞瘤和间变星形细胞瘤
    2.胶质母细胞瘤
    3.少突胶质细胞瘤
    4.少突星形细胞瘤
    5.儿童弥漫性胶质瘤
其它星形细胞瘤
室管膜瘤
神经元和混合性神经元-胶质肿瘤
髓母细胞瘤
其他胚胎性肿瘤
神经鞘类肿瘤
脑膜瘤
孤立性纤维瘤/血管外皮细胞瘤
淋巴瘤
组织细胞肿瘤
小结

(7)解读《世界卫生组织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2016年)》(论文提纲范文)

1 肿瘤整合性命名的方法、原则
2 分类结构的变化及新分类中的病种、亚型与组织学形式
    2.1 弥漫性星形细胞瘤和少突胶质细胞瘤
        2.1.1 弥漫性星形细胞瘤和间变性星形细胞瘤
        2.1.2 胶质母细胞瘤
        2.1.3 少突胶质细胞瘤和间变性少突胶质细胞瘤
        2.1.4 少突星形细胞瘤
        2.1.5 儿童弥漫性胶质瘤
    2.2 其他星形细胞肿瘤
    2.3 室管膜肿瘤
    2.4 其他胶质瘤
    2.5 脉络丛肿瘤
    2.6 神经元及混合性神经元-胶质肿瘤
    2.7 松果体区肿瘤
    2.8 胚胎性肿瘤
        2.8.1 髓母细胞瘤
        2.8.2 其他胚胎性肿瘤
        2.8.3 非典型性畸胎样/横纹肌样瘤(AT/RT)
    2.9 颅神经和脊旁神经肿瘤
    2.1 0 脑膜瘤
    2.1 1 间叶、非脑膜皮肿瘤
    2.1 2 黑色素细胞肿瘤
    2.13-2.14淋巴瘤和组织细胞肿瘤
    2.15-2.17生殖细胞肿瘤、蝶鞍区肿瘤及转移性肿瘤

(8)儿童脑肿瘤病理学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一、低级别脑肿瘤的病理学特点
二、高级别脑肿瘤的病理学特点
三、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在儿童脑肿瘤中的应用
四、儿童脑肿瘤在细胞和分子遗传学上的特点

四、第三脑室脊索样胶质瘤的新认识(论文参考文献)

  • [1]世界卫生组织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的演变:1979-2021年[J]. 杨学军,江涛,陈忠平,于士柱.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21(09)
  • [2]2021年世界卫生组织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第五版)新增肿瘤介绍[J]. 李智.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21(09)
  • [3]WHO 2016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概述[J]. 张鹏幸,刘楠,刘波延,涂艳阳. 转化医学电子杂志, 2017(06)
  • [4]MiR-9-FOXP2信号在白藜芦醇抑制胶质瘤生长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 张红波. 武汉大学, 2017(06)
  • [5]2016年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解读[J]. 白洁,程敬亮,高安康,程霄. 中华放射学杂志, 2016(12)
  • [6]2016年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总结[J]. 苏昌亮,李丽,陈小伟,张巨,申楠茜,王振熊,杨时骐,李娟,朱文珍,王承缘. 放射学实践, 2016(07)
  • [7]解读《世界卫生组织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2016年)》[J]. 杨学军,江涛.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2016(06)
  • [8]儿童脑肿瘤病理学研究进展[J]. 王立峰,王瑞芬,管雯斌,闫玉.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5(10)
  • [9]血管中心型胶质瘤:一例报告并文献复习[J]. 李艳青,肖华亮,赵连花,曾英,罗清雅,马强.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1(06)
  • [10]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病理学的十年进展[J]. 于士柱,孙翠云.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0(01)

标签:;  ;  ;  ;  ;  

对第三脑室脊索样胶质瘤的新认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