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口为城市所用,城市由港口发展——兼论厦门港口与城市的关系

港口为城市所用,城市由港口发展——兼论厦门港口与城市的关系

一、港为城用 城以港兴──兼论厦门港口与城市的关系(论文文献综述)

杨燕[1](2021)在《供给侧改革下的江苏港口与贸易互动发展》文中认为目前,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已进入实质推进阶段。交通行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性行业,其中港口更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经过多年快速发展,我国港口建设已经走在世界前列。江苏省作为一个沿海沿江的省份,港口与贸易发展关系密切,贸易发展水平决定了港口的发展规模,区域经济的结构特点决定航运业功能特点。省内很多城市通过"以港兴城、港为城用、城以港兴、港城互动"的发展路径,实现了港航、商贸、旅游、临港工业等产业协调发展。

高楠[2](2018)在《烟台市港城联动发展中的政府职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经济转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作为东部沿海经济大省的山东,在新旧动能转换的道路上已经全面提速。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不断加强,我国区域经济高速增长,以港城联动为代表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受到广泛关注。“港为城用,城以港兴”,“要开放,先建港”是人们对于港口对区域和城市发展影响的总结,我国各港口城市尤其东部沿海城市相继确立港城联动的发展战略,港城联动发展研究进一步深入。港口不仅对其所在城市的经济发展有巨大的推动作用,而且能带动其周边区域和腹地的经济发展。研究从政府职能的视角,围绕着港城联动发展问题展开,阐述港城联动发展的相关理论基础,通过研究港口发展和城市发展的关系,具体阐述港口与城市的相互作用关系,得出港城联动发展的特征和趋势,并具体分析政府在港城联动中的职能,为后续奠定理论基础。立足烟台市港城联动发展现状,对烟台市港城联动发展现状、取得成就及其中政府发挥的积极作用、烟台市港城联动发展面临的机遇和存在着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指出烟台市港城联动发展存在着基础设施建设配套不完善,港口的整体规划布局不合理、政府协调作用发挥不到位,港口的规范管理和环境治理压力大等问题。针对于烟台市港城联动发展问题,提出政府职能优化的具体对策与建议,从统筹协调港城规划、落实港城联动发展战略目标、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及改造、做好相关配套服务、强化政策和资金扶持、引进资本和人才、加强环保监督力度等方面强化政府行政职能,加快推进烟台港城联动发展。

林源[3](2017)在《基于系统动力学的厦门港城互动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以港兴城,港为城用,港城相长,衰荣共计”,这是世界范围内港口城市演变的普遍规律。港口与城市之间的良性互动是从根本上解决港口城市发展滞缓、国际竞争力不强等问题的重要前提,也是决定港口城市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探究港城互动机理、把握港口与城市的互动发展规律,对港口和城市协调、良性及快速发展具有现实指导意义。厦门是经济特区,因港而兴,因港而盛。港口既是城市的名片,也是重要的资源,其发展为厦门经济繁荣、社会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厦门目前正在着力打造国际航运中心、发展自由贸易区,加大政策对港口扶持、发展的力度;另一方面,厦门系港口花园城市,土地资源、尤其是滨水岸线资源显得尤为稀缺,可谓寸土寸金,港口发展、扩张对土地、岸线资源的消耗巨大。很显然,港口与城市在土地资源利用上存在一定的矛盾。本文以港城互动机理和系统动力学理论为依托,在分析港城之间的相互作用、国际航运中心和自由贸易区对城市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厦门港口与城市发展状况、城市与港口在土地资源使用上存在冲突的基础上,将厦门港城系统分为港口、城市经济和土地资源三个子系统,建立基于系统动力学的厦门港城互动发展模型,研究厦门港城互动机理。通过Vensim软件进行仿真,对厦门港城未来发展的态势进行演化,提出考虑土地资源占用因素下港城互动发展模式,并通过主要控制变量的调整对厦门港城未来发展情况进行优化,对如何在新的形势下发挥经济特区、国际航运中心、自由贸易区的政策引领作用,集约化利用有限的土地、岸线资源,平衡港口与城市在土地资源利用上的矛盾,更好地促进厦门港城协同、可持续发展提出了针对性的对策建议,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许言庆[4](2016)在《沿海港口综合实力与腹地空间演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经济全球化、国际航运网络化和船舶大型化背景下,现代港口呈现出多功能化、系统化和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影响港口综合实力的因素也更为复杂。欧美国家一些港口发展历程表明,沿海港口凭借地理区位优势,发展外向型经济,离不开内陆经济腹地的支持,腹地的范围与规模、产业结构、发展活力等是港口物流发展的动力和保障。港口与腹地之间是一个复杂地理空间系统,涉及到多个部门,受到多种因素影响,有港口内部各种条件,也有外部社会经济因素。如何对各种因素进行客观全面的评价是港口腹地空间范围测度的前提。为更好地体现港口与…….复杂空间关系,突出影响因素评价体系的客观性和可行性,减少评价中的主观性,本研究结合因子分析法,运用拓展的哈夫概率模型(Huff‘s Model),从运输时间距离、港口内部条件与能力、外部城市支持、外贸背景、竞争港口等多层影响因素,来考察沿海20个港口,2001年,2006年,2010年和2014年的腹地空间变化情况。论文主要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1)分析我国港口发展背景和发展现状,对经济地理和港口经济相关理论进行梳理,包括港口区位理论、港口体系、腹地空间关系、港口物流效率与贸易、港口竞争与合作等,对相关文献研究的理论与方法进行综述。探讨港口-腹地空间关系主要内容,分析在腹地划分研究方法方面存在的问题及研究趋势,为分析港口腹地空间演变做好理论和方法准备。(2)探讨港口与腹地空间关系。结合相关理论对港口与腹地空间关系作用机制进行分析,对港口与城市之间基本关系进行梳理,分析腹地对外经济开放与港口物流之间的关系。并以宁波-舟山港为对象,分别进行港口与城市,港口物流与直接腹地贸易关系的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港口和腹地之间是多维的复杂关系,受港口城市、对外开放政策、地理区位与交通运输多种因素的影响。港口与城市关系密切,相互作用。对外开放政策对港口与腹地空间关系影响明显,沿海港口腹地竞争的地理范围也随着对外开放的深入与拓展呈现出由东到西,由点及面的梯度特征。(3)运用因子分析法,对沿海港口综合实力进行评价。在研究港口综合实力内涵和影响因素基础上,分析港口市场竞争结构和态势,确定港口综合实力评价指标体系和研究方法。利用spss软件,采用因子分析法,对沿海20个港口的城市支持度和外贸背景因素进行评价,并把分析结果作为影响港口综合实力的外部因素,对沿海20港口的综合实力进行评价。得到综合规模、码头效率(码头设施)、外贸与外部物流条件等公因子。比较4年情况,发现在不同时期,不同区域港口因子贡献有较大差异,影响港口综合实力得分。根据得分结果,沿海20个港口可以分成4个层次与类型。(4)沿海港口的腹地空间演变实证研究。首先确定港口腹地的划分方法、研究范围和数据来源,并结合前文港口综合实力研究结果,分析沿海港口的腹地在不同外贸背景下的演变,包括入世前的腹地、纺织品配额取消后的腹地、金融危机恢复后的腹地、“一带一路”战略下的腹地等。结果表明,伴随着外贸环境的变化,港口的综合实力也发生变化,港口的腹地空间因此而变,并呈现出港口类型差异和地域布局差异等特征。影响港口-腹地空间变化的因素很多,港口地理区位因素、港口与城市综合规模、外贸背景、港口基础设施与效率等影响明显。(5)依据实证分析的基本结论与研究的不足,对港口腹地研究进行展望。中国对外贸易进入相对平稳发展时期,经济转型引发的工业货流供需规模也趋平稳。长期看,港口货流需求规模不会有大幅度爆发式提升,所以沿海港口对有限的货源竞争必然越发激烈。沿海港口要探索竞争合作的新模式。在一体化背景下,航运公司战略与选择、多式联运承运人运营网络、码头运营商全球整合策略等方面将成为港口竞争的新焦点,也是港口腹地空间关系研究的新方向。

陈绍炯[5](2016)在《厦门港口与城市经济互动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经济全球化及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港口城市的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港口作为连接海上运输和陆上运输的重要节点,港口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也愈发关键。厦门作为海西区域经济发展的龙头城市,厦门港口在城市经济发展过程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为城市的发展、经济的繁荣缔造了不可忽视的有利条件,而厦门经济的飞速发展也为港口发展奠定了基础。新时期,国民经济进入转型期、自贸区建设等因素都使得港口与城市经济之间的互动关系越发复杂,如何实现港口与城市经济的良性互动与协调发展,成为了时下备受关注的话题。本文作者通过对港城关系基础理论、港口与城市经济互动关系总结梳理,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首先分析了厦门城市经济和厦门港的发展现状,定性阐述了港口和城市经济的互动机制;然后,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利用灰色关联度模型定量分析了厦门城市经济和港口这两个子系统间各因素的关联性,同时利用回归分析计算了港口与城市经济间的相互贡献,以明晰港口与城市经济间的互动发展;最后利用主成分分析法评价厦门港口与城市经济的综合发展水平,并通过协调度模型对两个子系统间互动发展协调状况作出分析,并根据评价结果提出港口与城市经济互动发展的建议。本文采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将港口和城市经济这两个子系统形成的复合系统作为一个整体,结合新时期下经济转型升级、自贸区建设等新事物,分析港口和城市经济的互动发展。进一步明晰厦门港口和城市经济在互动发展中的关系,提出新时期的发展策略,对新的经济发展阶段,更好的研究港城关系的内涵、港城互动发展的新途径,实现港口和城市经济更好、更协调的互动发展、加深认识港口城市发展规律和加快实现“美丽厦门”战略规划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马学勇[6](2014)在《港口经济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研究 ——以舟山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回顾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城市发展历程,可以发现拥有港口的城市发展相对较快,港口城市的发展也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港口的发展不仅能够带动港口所在城市的发展,而且能够带动周围区域的发展。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港口经济的带动作用,港口经济的发展可以推动区域经济结构的优化,促进区域产业结构升级,促进经济的深层次发展;反过来,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和规模也决定了港口经济发展的规模与深度。伴随着各国经济贸易的发展,港口经济与区域经济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科学界对于港臼经济与区域经济关系的研究也不断深入。本文通过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的方式探讨了港口经济与区域经济的内在关系。首先阐述了港口经济与区域经济的内涵,分析港口经济与区域经济的关系,理论上研究了港口与区域经济的内在关系。然后通过实证研究舟山港口经济与区域经济的关系,分析港口经济与区域经济的内在联系,为后续港口经济与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对策建议。最后,从优化产业结构、强化政府服务职能、发展优势产业等方面,为港口经济与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建议。

李颖佼[7](2014)在《老港区功能置换与城市空间协调发展探析 ——以青岛港为例》文中提出在港口城市中,由于种种原因,对某些老港区原有功能进行改造、升级已基本变得不可能,其因无法沿袭老港区功能被继续使用而衰落或废弃。但由于老港区普遍城市空间位置优越,文化背景悠久,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和社会影响力。因此,在老港区更新改造过程中,为老港区植入新的功能,振兴老港区在城市空间中的活力,是老港区更新改造中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以老港区更新改造理论为基础,研究大量国内外老港区功能置换案例,分析老港区功能发展与城市空间相互作用关系,归纳影响老港区功能置换的普遍因素,总结出老港区功能置换基本类型、模式和策略。重点分析与青岛市在城市功能、地理条件、发展背景等特征有相似情况的港口城市老港区功能置换案例,分析可使用青岛港老港区的成功经验。老港区的功能置换需考虑产业、生态、文化、滨水休闲等多方面要素,而这些要素的实现又受政府政策、经济投入、城市发展等因素所限制,因此老港区的功能置换是一个科学的、系统的改造体系。分别介绍大港邮轮母港、小港港区改造和后海片区蓝海新港城设计方案内容,通过规划前后港区功能对比,就以上要素分析新功能定位的适当性和与城市空间发展的协调性,形成适用于青岛港老港区的功能置换体系。本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包括:分析老港区功能置换和城市空间的演变关系,总结出老港区功能置换的理论模式;评析青岛港老港区重点片区功能置换实际改造方案,在港区功能层面和城市空间层面的意义和建议;针对整个青岛港老港区功能置换做综合分析,并在城市功能、城市空间结构和城市交通方面做出结论和提出建议。

宋健坤[8](2013)在《2012年中国内地港口城市资源空间价值评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港口城市具有港口和城市的双重内涵,是港口和城市的有机结合体。本报告选取了中国(大陆地区)2011年货物吞吐量超过1亿吨的26个港口城市进行研究,通过分析研究港口城市的价值五力,找出制约港口城市发展的要素,并提出相应对策建议提升港口城市价值。

姜丽丽[9](2011)在《辽宁省港口城市空间格局及整合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区域城市空间组织是城市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骨架,是带动区域经济增长的动力与核心。在海洋时代经济全球化与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之下,位于海陆交界之处的港口城市凭借其独特的发展优势,日益受到广泛的关注。随着城市发展的区域化和区域发展的一体化趋势,港口城市逐渐走向联合与协作,整合与一体化发展成为“港口城市——区域”发展的时代趋势。论文以辽宁省港口城市为对象,综合运用城市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区域经济学、空间经济学、规划学等学科与方向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遵循“格局→过程→调控”的逻辑,在一般城市与区域关系、港口城市与腹地关系的研究基础之上,分析辽宁省港口城市的空间格局及运行状态,从港口及城市演进视角研究辽宁省港口城市空间格局的形成,并针对发展中表现出的不整合态,提出整合发展的对策。论文共分为五个主体部分:第一章绪论部分。在系统分析与总结国内外港口城市相关研究的基础之上,理论上针对城市地理学理论体系完善需求,实践上针对港口城市的发展特点与时代趋势,提出论文的研究方案。第二章是论文的理论基础准备部分。对港口城市研究的核心概念进行辨析和界定,对核心基础理论作以梳理与总结,作为研究的基本理论支撑。在此基础之上,从港口与城市关系、一般意义上的城市与区域关系、港口城市与腹地关系三方面构建对辽宁省港口城市实证研究理论指导框架。第三章是辽宁省港口城市空间格局现状分析部分。研究从两方面展开,一是港口城市地带内部空间格局方面,从城镇体系视角评价分析辽宁省港口城市的空间结构、规模分布、职能结构、城市化水平、区域中心性构成等;二是港口城市区域功能空间格局方面,将港口城市置于区域背景之中,考察对腹地的区域作用层次结构、区域作用强度、区域作用方向等方面。第四章是辽宁省港口城市空间格局过程分析部分。在对关键要素——“港口”和核心主体——“港口城市”的形成与发展的研究基础之上,分析港口城市之间竞合的动因、机理、模式及条件,从城市竞合角度探讨辽宁省港口城市空间格局的形成,判断其发展的过程、结果、发育特征及发展趋势。第五章是辽宁省港口城市整合发展的调控部分。针对辽宁省港口城市现状空间格局与形成过程特征,剖析其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结合对国内外港口城市及城市群体地域发展经验的借鉴与发展趋势的把控,指出辽宁省港口城市未来整合并实现一体化发展的空间调控对策。

武强[10](2011)在《近代上海港城关系研究(1843-1937)》文中提出近代上海城市的演变,与港口的关系十分密切,因此,它们的相关性一直被关注。但之前的研究,多属定性的泛论,缺乏对二者关系的深入探讨。本文以此为出发点,对近代上海的港城关系(1843-1937)进行较为详细的研究。在界定城市、港口地理空间的基础之上,从港区与城区扩展的关系,港口与城市产业的互动,以及上海港对市政建设的支持——码头捐等三个方面,论述港城二者的关系。通过分析可知,近代上海港区与城区的变迁有极强的相关性与层次性。租界的建立,使传统的上海港获得新的发展机遇,在内涵与外延两个方向上扩展的港区,促使租界成为上海新的城市中心;进而港区向华界城区进发,带动南市与浦东城区进行后发的建设。在近代后期的城市规划中,更可以看到港区对上海城市的带动作用。从经济学角度出发,以相对集中系数为例,证明上海港对城市的拉动作用,是强劲而可持续的;上海港亦直接影响到城市的产业结构与布局,甚至是内河港区的吴淞江也同样如此,城市产业与港口的有强烈的依存关系。通过码头捐的个案分析,可知上海港更直接从财政的层次上,支持着上海城市的发展。随着贸易的不断增长,公共租界的码头捐数额也在历年增加,但其相对地位却在不断下降;而租界码头捐的减少,又为华界城区建设所吸收,反映着港口对城区持续支持的层次性。总之,近代的上海港口与城市,是一种相互促进,共生共荣的关系,二者共同作用,奠定了上海在全国乃至世界的地位,这对当代上海港口与城市的共同发展,也是有一定参考意义的。

二、港为城用 城以港兴──兼论厦门港口与城市的关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港为城用 城以港兴──兼论厦门港口与城市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供给侧改革下的江苏港口与贸易互动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一、江苏港口发展与经济演进趋势
    1. 江苏港口发展演进趋势
    2. 江苏省贸易经济发展演进趋势
二、供给侧改革下的江苏港口发展与贸易经济互动发展现状及问题
    1. 供给侧改革下的江苏港口发展现状
    2. 供给侧改革下的江苏省贸易发展现状
    3. 供给侧改革下江苏港口与贸易互动发展问题
三、江苏港口发展对策
    1. 推进港口品牌化发展
    2. 推进港口创新性发展
    3. 推进港口智能化发展
    4. 推进港口电商化发展
    5. 推进港口的绿色发展

(2)烟台市港城联动发展中的政府职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1.3.1 国外研究述评
        1.3.2 国内研究述评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创新之处
2 港城联动发展的相关概念及基础理论
    2.1 港城联动的内涵、特征及其发展趋势
        2.1.1 港城联动的内涵
        2.1.2 港口发展与城市发展的互动关系
        2.1.3 港城联动发展的特征
        2.1.4 港城联动发展的趋势
    2.2 相关基础理论
        2.2.1 有限政府理论
        2.2.2 港城联动发展中的政府职能
3 烟台市港城联动发展的现状分析
    3.1 烟台市港城联动发展成就及政府作用
        3.1.1 烟台市及烟台港发展现状
        3.1.2 烟台市港城联动取得成就
        3.1.3 烟台市港城联动中的政府作用分析
    3.2 烟台市港城联动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3.2.1 基础设施建设配套不完善
        3.2.2 港口整体规划布局不合理
        3.2.3 环境治理体制机制不健全
        3.2.4 港城联动发展互动性不强
4 国内外港城联动案例中的政府职能借鉴
    4.1 国外港城联动案例中的政府职能
        4.1.1 荷兰鹿特丹政府在港城联动中的职能
        4.1.2 新加坡政府在港城联动中的职能
    4.2 国内港城联动案例中的政府职能
        4.2.1 连云港政府在港城联动中的职能
        4.2.2 大连政府在港城联动中的职能
5 烟台市港城联动发展中政府职能改进的对策与建议
    5.1 完善公共服务职能,提升联动发展能力
    5.2 抓好统筹协调职能,科学规划产业布局
    5.3 履行政府监管职能,加强环保监管力度
    5.4 优化资源配置职能,推动临港产业发展
6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3)基于系统动力学的厦门港城互动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2.1 有关港城互动的理论研究简述
        1.2.2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港城互动机理研究
        1.2.3 有关厦门港城关系研究
        1.2.4 研究现状评述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创新之处
第2章 港城互动发展机理
    2.1 有关概念的界定
        2.1.1 基本概念
        2.1.2 港城系统的内涵及特征
    2.2 港城间的相互关系
        2.2.1 港城间的相互促进
        2.2.2 港城间的相互冲突
    2.3 国际航运中心、自由贸易区对城市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2.3.1 国际航运中心对城市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2.3.2 自由贸易区对城市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第3章 厦门港城发展现状分析
    3.1 厦门市经济发展情况
    3.2 厦门港发展状况
    3.3 厦门港城发展关系
        3.3.1 互动关系
        3.3.2 制约关系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厦门港城互动发展系统动力学模型
    4.1 系统动力学方法理论
        4.1.1 系统动力学概述
        4.1.2 系统动力学的特点
        4.1.3 系统动力学建模的基本步骤
    4.2 系统动力学建模原理与方法
    4.3 系统动力学用于港城互动发展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4.4 厦门港城互动发展系统动力学模型建立
        4.4.1 系统建立的目标
        4.4.2 系统研究边界与总体结构
        4.4.3 系统基本因果关系分析
        4.4.4 系统流图
        4.4.5 数学模型和系统方程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厦门港城互动系统动力学模拟仿真
    5.1 参数估计
        5.1.1 参数估计方法
        5.1.2 主要参数确定
    5.2 模型检验
    5.3 厦门市港城系统模型运行及结果分析
        5.3.1 基本模拟
        5.3.2 主要控制变量模拟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厦门港城互动发展对策和建议
    6.1 发展港口物流业,扩大腹地范围
    6.2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促进高端航运服务业发展
    6.3 合理利用岸线资源,集约化利用港口土地
    6.4 打造绿色港口,降低港口发展对城市环境的影响
    6.5 发挥区位及政策优势,促进集装箱货源集聚
    6.6 发展邮轮产业,带动繁荣旅游业
    6.7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4)沿海港口综合实力与腹地空间演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我国港口发展面临的开放机遇和国际挑战
    1.1.2 理论研究与现实意义
1.2 研究对象发展概况
    1.2.1 港口与港口功能类型
    1.2.2 我国港口发展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5 研究可能的创新 2 港口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
2.1 相关理论综述
    2.1.1 与港口经济相关的基础理论分析
    2.1.2 港口区位论综述
2.2 港口体系研究
    2.2.1 港口体系及影响因素
    2.2.2 港口体系形成演变
    2.2.3 研究述评
2.3 港口与腹地空间作用研究
    2.3.1 港口经济研究之缘起
    2.3.2 港口与腹地空间关系研究的演进过程
    2.3.3 国内港口与腹地关系研究的进展
    2.3.4 港口腹地研究方法与相关研究
    2.3.5 研究述评
2.4 港口物流效率与贸易研究
    2.4.1 港口物流与贸易成本研究
    2.4.2 港口物流绩效研究
    2.4.3 研究述评
2.5 港口竞争与合作研究
    2.5.1 港口竞争力影响因素研究
    2.5.2 关于港口竞争力的研究方法概述
    2.5.3 港口合作研究
    2.5.4 研究评述
2.6 本章小结 3 港口与腹地空间关系研究
3.1 港口与腹地空间关系的作用机制
    3.1.1 物流运输是基本载体
    3.1.2 地理区位与交通网络是作用通道
    3.1.3 产业关联是内在动力
    3.1.4 港口城市是外部支撑力
    3.1.5 对外开放政策是外部环境因素
    3.1.6 竞争港口是外部阻力
3.2 港口与城市关系
    3.2.1 港口与城市关系的形成
    3.2.2 港口演变与城市发展
    3.2.3 港口与城市关系的区域差异
    3.2.4 港口与城市关系的发展趋势
    3.2.5 港口物流运输与港口城市经济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3.3 腹地对外经济开放与港口互动发展研究
    3.3.1 对外经济开放内涵与途径
    3.3.2 我国开放经济历程及其特点
    3.3.3 腹地贸易开放与港口互动发展
    3.3.4 腹地对外贸易与港口物流发展关系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基于因子分析的沿海港口综合实力研究
4.1 港口综合实力内涵与影响因素
    4.1.1 综合实力内涵
    4.1.2 影响港口综合实力的因素
4.2 港口市场竞争结构和态势
    4.2.1 港口市场竞争结构
    4.2.2 港口竞争态势
4.3 港口综合实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4.3.1 因子分析与港口综合实力评价
    4.3.2 港口综合实力评价指标体系
4.4 沿海港口综合实力的实证分析
    4.4.1 研究对象范围及数据来源
    4.4.2 港口城市支持度评价
    4.4.3 外贸背景因素评价
    4.4.4 港口综合实力评价
    4.4.5 分区域港口综合实力与层次比较
4.5 本章小结 5 沿海主要港口经济腹地空间演变研究
5.1 港口腹地划分方法
    5.1.1 腹地划分方法综述
    5.1.2 模型选取
5.2 沿海港口腹地空间演变实证
    5.2.1 研究对象范围与数据来源及分析结果
    5.2.2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前的腹地
    5.2.3 纺织品配额取消后的腹地
    5.2.4 金融危机过后的腹地
    5.2.5 “一带一路”合作倡议下的腹地
5.3 沿海主要港口腹地演变特征
    5.3.1 干线大港腹地范围广,集中度趋高
    5.3.2 港口合并发展后综合实力提升,腹地空间扩展
    5.3.3 港口本省内直接腹地变化不够明显,省外间接腹地变化明显
    5.3.4 腹地空间逐年变化,但港口区域竞争格局基本稳定
    5.3.5 东部沿海地区腹地较稳定,内陆沿交通主干线区域变化明显
5.4 港口腹地空间演变的原因
    5.4.1 地理区位
    5.4.2 港口与城市的综合规模
    5.4.3 外贸背景
    5.4.4 港口基础设施与效率
5.5 小结 6.结 论
6.1 主要研究结论
6.2 研究的政策启示
6.3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和获得学术成果

(5)厦门港口与城市经济互动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文献总结及本文的创新点
    1.4 论文思路与框架
第2章 港口与城市经济互动相关理论
    2.1 港口与港口城市经济互动的内涵
        2.1.1 港口城市的概念
        2.1.2 港口与港口城市经济互动关系内涵
    2.2 港口与城市经济互动特征
    2.3 港口与城市经济互动发展趋势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厦门港口与城市经济互动关系分析
    3.1 厦门港口和城市经济发展概况
        3.1.1 厦门港口发展概况
        3.1.2 厦门城市经济发展概况
    3.2 厦门港口和城市经济互动机制分析
        3.2.1 港口是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3.2.2 城市经济是港口发展的坚实载体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厦门港口与城市经济关联性及贡献分析
    4.1 港口与城市经济关联度分析
        4.1.1 关联分析方法的选择
        4.1.2 样本数据的选择
        4.1.3 灰色关联模型的计算步骤
        4.1.4 灰色关联度计算及结果分析
    4.2 港口与城市经济贡献分析
        4.2.1 分析方法选择
        4.2.2 贡献计算及结果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港口与城市经济互动发展协调度分析
    5.1 港口和城市经济协调发展的相关概念
    5.2 研究方法及指标的选取
        5.2.1 研究方法选择
        5.2.2 指标选择
    5.3 港口与城市经济互动发展协调度评价模型
        5.3.1 计算子系统的综合评价指数
        5.3.2 建立系统间协调度模型
    5.4 厦门港口与城市经济互动发展的协调度计算
        5.4.1 子系统综合发展水平计算
        5.4.2 子系统间协调度计算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主要结论及策略建议
    6.1 主要结论
    6.2 港口与城市经济互动发展策略建议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科研成果情况

(6)港口经济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研究 ——以舟山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1.3.2 本文研究的技术路线
第二章 理论基础
    2.1 港口经济理论
        2.1.1 港口的发展
        2.1.2 现代港口的发展趋势
        2.1.3 港口经济
        2.1.4 港口经济与港口城市
        2.1.5 港口经济的影响因素
    2.2 区域经济理论
        2.2.1 区位论
        2.2.2 增长极理论
        2.2.3 点轴理论
第三章 港口经济与区域经济互动关系研究
    3.1 港口经济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3.1.1 港口经济对区域经济的直接影响
        3.1.2 港口经济对区域经济的间接影响
        3.1.3 港口经济对区域发展的负面影响
    3.2 区域经济对港口经济的影响
    3.3 港口经济与区域经济的互动演进
第四章 舟山港口经济与区域经济的互动发展
    4.1 舟山港口经济的发展
    4.2 舟山区域经济的发展
    4.3 舟山港口经济与区域经济的互动发展
        4.3.1 基本数据
        4.3.2 舟山经济与港口吞吐量的回归分析
    4.4 舟山港口经济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对策建议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7)老港区功能置换与城市空间协调发展探析 ——以青岛港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范畴及主要研究对象
    1.4 研究方法与思路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框架
        1.4.3 章节安排
第2章 港区功能与城市空间理论
    2.1 老港区功能置换理论基础
        2.1.1 国外相关研究
        2.1.2 国内相关研究
    2.2 港区功能对城市空间演变
第3章 老港区功能置换与城市空间的影响因素
    3.1 老港区功能置换影响因素
        3.1.1 港区内因
        3.1.2 其他外因
    3.2 城市空间影响
        3.2.1 城市功能引导
        3.2.2 城市结构引导
        3.2.3 城市交通引导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老港区功能置换模型
    4.1 老港区功能置换转变过程
    4.2 老港区功能置换模式
        4.2.1 港口休闲功能置换模式
        4.2.2 工业区产业置换模式
        4.2.3 城市功能替代置换模式
    4.3 老港区功能置换成功案例
        4.3.1 汉堡港口
        4.3.2 巴尔的摩内港
        4.3.3 杜塞尔多夫媒体港
        4.3.4 嘎纳滨水社区
    4.4 老港区功能置换策略
        4.4.1 功能复合模式
        4.4.2 城市联动发展模式
        4.4.3 文化保护复合模式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青岛港与城市空间演变
    5.1 青岛港港界
    5.2 青岛港港区功能沿革
    5.3 青岛港——青岛市城市空间发展
        5.3.1 港城一体阶段
        5.3.2 港城扩张阶段
        5.3.3 港城分离阶段
        5.3.4 旧港更新及再开发阶段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青岛港改造方案
    6.1 大港邮轮母港置换方案
        6.1.1 大港港区现状分析
        6.1.2 案例分析
        6.1.3 大港老港区及周边区域概念规划
        6.1.4 方案评价
    6.2 小港规划改造实例
        6.2.1 小港规划改造规划
        6.2.2 置换后功能定位
        6.2.3 方案评价
    6.3 蓝海新港城项目
        6.3.1 后海片区规划方案
        6.3.2 置换后功能定位
        6.3.3 方案评价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青岛港
    7.1 青岛港功能置换整体方案分析
    7.2 青岛港功能置换与城市空间分析
        7.2.1 城市功能层面
        7.2.2 城市结构层面
        7.2.3 城市交通层面
    7.3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建议
    8.1 结论
        8.1.1 青岛港老港区与青岛市城市空间演变规律
        8.1.2 青岛港老港区与城市空间关系发展趋势
        8.1.3 老港区功能置换思路调整
        8.1.4 老港区城空间优化方案
    8.2 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工作
致谢

(8)2012年中国内地港口城市资源空间价值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一、前言
    1.港口城市内涵
        (1) 港口城市定义
        (2) 港口城市类型
    2.港口城市特征
        (1) 能量密集性
        (2) 形态更具开放性
        (3) 系统有序性
        (4) 运作高效性
        (5) 产业高关联性
    3.港口城市选取
一、中国内地港口城市经济发展现状和特点
    (一) 背景分析
        1.国际港口城市向第四代国际航运中心转变
        2.全球港口重心将向亚洲转移
        3.全球港口吞吐量增速放缓
        4.全球船运业进入重组时代
    (二) 发展现状
        1.中国保持全球港口大国地位
        2.港口吞吐量持续增长
        3.全国港口城市形成三大集群
        4.我国已形成5大港口群
        5.布局合理的港口体系已初步建成
    (三) 发展特点
        1.港口城市经济已经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
        2.强大的腹地经济是支撑港口城市发展的重要保证
        3.港口建设成绩显着
        4.港口物流对港口城市经济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四) 发展趋势
        1.港城一体化是中国港口城市建设的重要方向
        2.区域港口资源走向整合式发展
        3.港口逐渐从单一腹地向腹地-中转复合型转变
    (五) 存在问题
        1.出海航道能力尚未满足大型船舶要求
        2.港口建设重规模轻效益, 恶性竞争严重
        3.港口城市亟待制度创新
        4.港口城市发展需要全局规划
二、基于资源空间理论的中国内地港口城市价值影响因素
    (一) 资源空间理论
        1.理论概述
        2.价值五力
    (二) 港口城市价值影响因素
        1.资源空间承载力
        2.资源空间支撑力
        3.资源空间驱动力
        4.资源空间整合力
        5.资源空间辐射力
三、中国内地港口城市价值评估体系
    (一) 评价思路与原则
        1.评价思路
        2.评价原则
        (1) 系统性原则
        (2) 科学性原则
        (3) 可操作性原则
    (二) 评价技术方法
        1.评价指标体系的技术方法
        2.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1) 指标体系建立
        (2) 评价指标选取
        (3) 指标指数实际值的确定
        3.分指标指数标准化
        (1) 数据选取
        (2) 指标标准化
        (3) 计算方法
    (三) 指标体系
四、中国内地港口城市价值评估
    (一) 港口城市价值综合评估
    (二) 港口城市分要素排名
        2. 资源空间支撑力十强
        3. 资源空间驱动力十强
        4. 资源空间整合力十强
        5. 资源空间辐射力十强
    (三) 价值提升因素分析
        2. 资源空间支撑力对港口城市价值提升的贡献
        3. 资源空间驱动力对港口城市价值提升的贡献
        4. 资源空间整合力对港口城市价值提升的贡献
        5. 资源空间辐射力对港口城市价值提升的贡献
五、中国重点港口城市价值评估实证研究
    1.上海
        (1) 资源空间承载力
        (2) 资源空间支撑力
        (3) 资源空间驱动力
        (4) 资源空间整合力
        (5) 资源空间辐射力
    2.天津
        (1) 资源空间承载力
        (2) 资源空间支撑力
        (3) 资源空间驱动力
        (4) 资源空间整合力
        (5) 资源空间辐射力
    3.广州
        (1) 资源空间承载力
        (2) 资源空间支撑力
        (3) 资源空间驱动力
        (4) 资源空间整合力
        (5) 资源空间辐射力
    4.深圳
        (1) 资源空间承载力
        (2) 资源空间支撑力
        (3) 资源空间驱动力
        (4) 资源空间整合力
        (5) 资源空间辐射力
    5.苏州
        (1) 资源空间承载力
        (2) 资源空间支撑力
        (3) 资源空间驱动力
        (4) 资源空间整合力
        (5) 资源空间辐射力
    6.青岛
        (1) 资源空间承载力
        (2) 资源空间支撑力
        (3) 资源空间驱动力
        (4) 资源空间整合力
        (5) 资源空间辐射力
    7.重庆
        (2) 资源空间支撑力
        (3) 资源空间驱动力
        (4) 资源空间整合力
        (5) 资源空间辐射力
    8.大连
        (1) 资源空间承载力
        (2) 资源空间支撑力
        (3) 资源空间驱动力
        (4) 资源空间整合力
        (5) 资源空间辐射力
    9.宁波
        () 资源空间承载力
        (2) 资源空间支撑力
        (3) 资源空间驱动力
        (4) 资源空间整合力
        (5) 资源空间辐射力
    10.烟台
        (1) 资源空间承载力
        (2) 资源空间支撑力
        (3) 资源空间驱动力
        (4) 资源空间整合力
        (5) 资源空间辐射力
六、对策建议
    (一) 提升资源空间承载力
    (二) 提升资源空间支撑力
    (三) 提升资源空间驱动力
    (四) 提升资源空间整合力
    (五) 提升资源空间辐射力
    (六) 总结与展望

(9)辽宁省港口城市空间格局及整合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港口城市相关研究综述
        一、国外港口城市研究进展与趋势
        二、我国港口城市研究进展与趋势
        三、小结
    第三节 研究方案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思路与架构
第二章 港口城市研究相关理论认识
    第一节 基本概念与理论支撑
        一、基本概念
        二、基本理论
    第二节 港口与城市关系
        一、空间关系
        二、职能关系
        三、经济关系
        四、社会关系
    第三节 城市与区域关系
        一、城市与区域基本关系
        二、城市与区域关系演化动因
        三、城市与区域关系演化过程
        四、新时期城市与区域关系的新特征和新趋势
    第四节 港口城市与腹地关系
        一、港口城市与腹地关系特征
        二、港口城市与腹地关系演化模式
        三、港口城市与腹地空间关系模式
第三章 辽宁省港口城市空间格局及发展状态
    第一节 港口城市空间关联
        一、城市空间分布较为均衡
        二、城市之间空间联系结构差异显着
    第二节 港口城市规模分布
        一、城市辖区的规模分布集中
        二、城市总体规模分布相对均衡
        三、总体发展速度相对均衡下的县(市)、区规模异速发展
    第三节 港口城市职能特征
        一、城市职能的“再职能结构”特征
        二、工业中心职能的发展阶段
        三、“一心、三足、双辅”职能格局
    第四节 港口城市城市化水平特征
        一、总体水平相对落后
        二、空间分布表现为四点集中发展态势
    第五节 港口城市区域中心性特征
        一、中心性内涵
        二、中心性测度方法
        三、中心性等级特征与形变
        四、中心性构成特征
    第六节 港口城市区域作用
        一、区域地位分析
        二、区域作用载体与条件
        三、区域作用评价
        四、区域作用讨论
第四章 辽宁省港口城市发展与港口城市空间格局形成
    第一节 港口的历史演进
        一、港口发展与转型
        二、港口体系构成
        三、港口体系空间结构变化
        四、竞争格局及变化
    第二节 港口城市的形成与发展
        一、港口城市历史演进
        二、港口城市发展的阶段特征
        三、港口城市发展机理
    第三节 港口城市的竞合与港口城市地带的形成
        一、港口城市竞争与合作动因
        二、港口城市竞合机理与竞合模式
        三、港口城市地带的形成
第五章 辽宁省港口城市整合发展
    第一节 港口城市地带发展经验借鉴
        一、荷兰兰斯塔德地区
        二、长江三角洲城市群
        三、经验总结
    第二节 辽宁省港口城市发展的不整合态
        一、内部空间方面
        二、功能空间方面
        三、发展水平方面
        四、空间管理方面
        五、空间演进道路方面
    第三节 辽宁省港口城市整合发展对策
        一、港口城市地带的空间架构
        二、港口城市与经济腹地空间关系模式
        三、港口城市整合与协作空间基础的搭建
        四、调控机制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一、基本结论
    二、主要贡献
    三、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10)近代上海港城关系研究(1843-1937)(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选题缘由
    第二节、学术史回顾
        一、相关理论及方法的研究
        二、近代上海城市发展的相关研究
        三、对上海港历史及对外贸易变迁的探索
        四、上海港城关系的初步研究
        五、现有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第三节、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与时段
        二、相关理论方法及研究路线
        三、史料文献的选取
第一章,近代上海城市与港口发展的历史线索
    第一节、“上海”—区域与城市
        一、基本概念的简析—“城市”
        二、上海城市范围的确定
        三、本文的上海城市范围
    第二节、作为地理空间的上海港
        一、基本概念的简析—“港口”
        二、上海港范围的变迁
        三、小结
    第三节、上海城市与港口关系引论
第二章,近代上海城市化过程中的港城关系——城区与港区
    第一节、租界城区
        一、港区与城区一体化的格局
        二、港区与城区对应格局的逐渐形成
        三、上海租界城市意象中的港城关系
    第二节、华界城区港城的互动—南市与浦东
        一、南市港区与城区的关系
        二、浦东港区与城区的关系
        三、华界港城关系发展的一点反思
    第三节、近代上海城市规划中的上海港
        一、近代上海城市规划略述
        二、上海城市规划与上海港的关系
    第四节、小结
第三章,近代上海港城关系的经济学考察
    第一节、港口与城市的互动—相对集中系数
        一、本节所运用的分析工具及资料
        二、相关史料数据的整理、计算与比较
        三、对港城关系定量分析的初步解读
        四、对各港口城市RCI值的史实分析
    第二节、上海城市产业与港口的变迁
        一、近代上海临港产业变迁概论
        二、吴淞江内河港区内的产业变迁
        三、产业与港区的互动—以米粮业为例
    第三节、小结
第四章,港城关系的个案分析—以码头捐 为线索
    第一节、码头捐概述
        一、码头捐的渊源及其与上海市政的联系
        二、码头捐征收中的相关规定
    第二节、码头捐与近代上海贸易、市政的关系
        一、码头捐与上海港贸易的相关性
        二、码头捐对工部局市政费用的影响
    第三节、码头捐对近代上海城市社会的影响
        一、码头捐征收者的变迁
        二、工部局码头捐征收过程中的曲折
        三、工部局与上海城市管理机构各方的关系
    第四节、小结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四、港为城用 城以港兴──兼论厦门港口与城市的关系(论文参考文献)

  • [1]供给侧改革下的江苏港口与贸易互动发展[J]. 杨燕. 交通企业管理, 2021(02)
  • [2]烟台市港城联动发展中的政府职能研究[D]. 高楠. 山东科技大学, 2018(03)
  • [3]基于系统动力学的厦门港城互动发展研究[D]. 林源. 集美大学, 2017(12)
  • [4]沿海港口综合实力与腹地空间演变研究[D]. 许言庆. 浙江工业大学, 2016(06)
  • [5]厦门港口与城市经济互动发展研究[D]. 陈绍炯. 集美大学, 2016(04)
  • [6]港口经济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研究 ——以舟山为例[D]. 马学勇. 青岛大学, 2014(10)
  • [7]老港区功能置换与城市空间协调发展探析 ——以青岛港为例[D]. 李颖佼. 青岛理工大学, 2014(12)
  • [8]2012年中国内地港口城市资源空间价值评估[J]. 宋健坤. 城市观察, 2013(02)
  • [9]辽宁省港口城市空间格局及整合发展研究[D]. 姜丽丽. 东北师范大学, 2011(06)
  • [10]近代上海港城关系研究(1843-1937)[D]. 武强. 复旦大学, 2011(12)

标签:;  ;  ;  ;  ;  

港口为城市所用,城市由港口发展——兼论厦门港口与城市的关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