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桥梁”技术应全面落实

“数字桥梁”技术应全面落实

一、应全面推行“数字化大桥”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赵可欣[1](2021)在《微博用户群体互动及影响研究 ——以“重庆公交车坠江”事件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媒体时代,新浪微博为人们提供了便利的互动平台,信息传播的数字化趋势推动现实中的事件逐渐转变为网络公共议程,而网络事件的爆发对维护网络空间的安全提出了挑战。微博用户作为网络互动的主体,在网络事件中通过不同的互动形式、形成了特定的互动模式,并在动态的互动过程中对事件、对部分人群乃至社会产生了不同的影响,因而从用户视角研究虚拟互动,为规避网络事件的风险提供了思考,为网络社会学的研究提出了新的方向。本研究旨在运用社会学、传播学等相关理论知识,采用内容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网络热点事件“重庆公交车坠江”中微博用户群体的互动状况以及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运用互动仪式链理论框架构建网络事件背景下用户群体的互动内容、特定的互动模式以及互动过程,在此基础上结合社会交换理论对“微博用户群体的互动会对网络事件、相关人群乃至社会产生影响”这一结论进行解释。研究发现:1.在网络事件中,拥有不同身份认证的微博用户通过点赞及转发、评论、发起微话题、对话等方式与他人进行互动,形成了互联网场域辐射影响——用户角色明确开展行动——用户情感能量爆发的动态互动过程,构成了微博用户群体互动关系基本网络。2.微博用户群体在网络事件中形成了聚合性的互动模式。这是一种处于相对封闭环境内的微观层面互动模式,拥有共同兴趣的人群组成的人际关系小组实现信息的获取和共享。在这一模式下,微博用户群体的互动具有人际互动呈现弱联系;用户偏向于社区交往、短暂互动;用户掌握媒介资源的主动权的特点。3.微博用户群体在网络事件中的互动体现了社会交换。随着交换行为频率的增加与交换关系的互相影响,使得微博用户群体在网络事件互动中的交换关系产生了分化,即由平等的交换关系向不平等演化,会产生积极的交换整合和消极的交换冲突,表现在对事件及相关当事人、网络舆论、网络空间和社会产生了正面或负面的影响。

刘涛[2](2015)在《龙门国际旅游文化园区产业融合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旅游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誉为“永远的朝阳产业”。国务院于2014年8月出台的《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重申了加快旅游业改革发展的重大意义,并明确了旅游业转型升级、加快改革发展的具体任务和时间表。在我国的经济发展迈入新常态的情况下,旅游业的发展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机遇,产业融合已成为现代旅游业发展的新常态。在产业融合的大趋势下,龙门国际旅游文化园区在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以龙门国际旅游文化园区为样本,对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实践进行实证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一方面可验证产业融合理论的实践成果,补充丰富旅游业与其他产业融合的理论;另一方面,根据理论研究的成果对龙门国际旅游文化园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过程进行分析,找出其中的不足并提出相应的发展思路和策略,对于龙门国际旅游文化园区今后产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价值。本文首先对国内外产业融合、旅游产业融合及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的理论研究成果进行了归纳分析,作为研究的理论参考。之后,对洛阳和龙门国际旅游文化园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措施和成果,以及龙门国际旅游文化园区管理体制改革前后对产业融合发展的影响进行了比对研究,确定在推进旅游产业融合过程中,市场需求、政策引导、体制改革、运作模式等要素均不同程度地发挥了作用。根据龙门园区产业融合发展的实践和对此过程的分析,发现龙门园区在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中还存在诸如管理层站位不高、进取意识不强,园区发展规划和产品设计档次不高、融合度不够、主题不突出、特色不鲜明,产业要素不全、产业链条短,以及管理不精、管理人才短缺等问题。最后,根据国内外产业融合理论,结合洛阳和龙门园区推动产业融合发展的实践,对区域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过程进行分析,找到了区域旅游产业发展的线路:市场需求-产业引导-政府主导-企业运营-产业融合-推向市场。指出市场需求是导致旅游产业融合的根本动因,产业引导是外部动力,政府主导、企业运作是融合的组织模式,满足市场需求是最终目的。据此,我们建议龙门园区今后要理清并创新产业发展思路,做好顶层设计,加快管理体制改革,立足特色项目建设,更有针对性的加大招商引资引智和宣传营销的力度,不断推动产业融合升级,延长产业链条。

吕惠卿,张湘伟,姜海波,张荣辉[3](2011)在《重要公路桥梁安全运营的动态监控及预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针对重要公路桥梁设施运营中的风险,根据桥梁的重要程度、规模、桥型和病害情况的不同,将重要桥梁的监控与预警系统划分为三个等级,对不同的桥梁采用不同等级的结构安全运营动态监控与预警系统,在不同等级的监控与预警系统采用不同的监控手段,对桥梁关键参数进行监测.

徐勤[4](2010)在《水质型缺水地区节水型城市建设研究 ——以太仓市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水资源作为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能否实现可持续利用,是关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随着各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的不断集聚,城市水坏境承载力下降,日益严重的水质型缺水问题导致的水危机已经成为我国丰水地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水质型缺水是由于经济发展过程中,大量排放的废污水造成淡水资源受污染而不能正常使用导致短缺。我国水质性缺水的城市数量呈上升趋势,严重的缺水城市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如今已漫延到南方地区。建设节水型城市是有效开发与利用水资源,提高科学、合理用水水平,使有限的水资源满足人民生活、城市建设和经济可持续发展需要的重要途径。本论文在对当前国内外现有研究理论进行了系统梳理的基础上,提出水质型缺水地区建设节水型城市的理论体系和实现途径,并从节水型城市建设的措施手段、保障体系及指标评价体系等方面深入进行理论分析。通过分析典型的水质型缺水城市—太仓市的水资源状况和建设节水型城市实践过程,再选择运用了对比分析、经验实证方法和专家模糊综合评判法,对研究设计的理论体系和实现途径进行实证考评,进而归纳推广可资借鉴适用的有参考价值的适用理论和实践启示。

赵学勇[5](2010)在《天津市西青区工程质量监督站管理模式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以及大规模投资建设,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显现出一些不相适应的问题,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也面临深化改革的任务,如何不断解决发展中的问题,改进和创新发展思路,加强工程质量监督内部和外部的管理,形成各监督管理层级和部门间的有效联动,构建新的行之有效的管理模式则是所有工程质量监督人的共同课题。本人通过在工作和实践过程中的一些体会,通过本文研究,尝试提出工作单位西青区工程质量监督站在新形势下面临的一些困难和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西青区建设工程质量监督发展和完善的方向和管理模式。论文首先论述了我国工程质量监督体系发展的历史沿革、取得的巨大成就和存在的不足。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天津市西青区工程质量监督站的基本状况,以及十几年来取得的工作成绩,分析了在新形势下西青区工程质量监督站质量监督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总结概括了西青区建设工程监督站在质量监督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并对问题产生的基本成因进行了剖析,对西青区工程质量监督站的管理模式进行了设计并提出对策建议。以期形成“企业自控、监理检验、单位管理、过程控制、业主验收、齐抓共管、政府监督、社会评价”的质量安全监控机制,更好地推进工程质量监督工作科学有效地发展。

张海灵[6](2005)在《济南市都市农业发展战略研究》文中提出作为经济大省和农业大省的省会,济南市具有发展都市农业的客观要求、基础条件和明显优势。为加快和保障济南市都市农业的健康发展,本文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加快小康社会建设为背景,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主线,以提高综合生产能力为落脚点,以系统学、区域经济学和战略管理等学科的有关理论为指导,综合运用系统分析、比较分析、因果分析、图表分析、归纳总结、演绎推理等方法,从内涵与特征、条件与优势、问题与挑战、指导思想与方向定位、战略目标与部署、战略途径与措施等方面,对济南市都市农业的发展战略进行了较深入系统的研究。 正确地认识都市农业的内涵与特征是问题研究的基础。本文在大量查阅分析国内外相关文献、走访有关领域专家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概括出了都市农业的五个涵义,分析了都市农业的六个基本特征,总结了五类都市农业的特征,概括出了我国都市农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客观而准确地把握条件与优势、问题与挑战是科学制定都市农业发展战略的基础和前提。本文首先利用SWOT(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战略分析框架,较深入系统地分析了济南市发展都市农业的条件与优势、问题与挑战,然后利用对比分析和归纳总结方法,论述了国内外典型都市农业发展的经验及其对济南市的启示。研究表明:济南市发展都市农业具有较明显的资源、科技、人才、资金、市场、基础设施和政策优势,但也存在特色不明显、用地矛盾突出、农民收入水平低和服务体系不健全等制约因素。 科学制定济南市都市农业的发展战略是本文的研究目标。首先从产业、技术、市场、功能和主体等五个方面,定位了济南市都市农业的发展方向;然后从农民人均纯收入、科技贡献率、城镇化水平等方面提出了济南市都市农业发展的近期目标和中期目标;其次从空间布局和重点项目两方面提出了济南都市农业发展的战略重点和战略部署;最后从政策性建议和重点策略两方面提出了保障济南市都市农业发展战略的实施措施。研究表明:1)济南市都市农业的发展应以蔬菜、畜牧和观光旅游业为主,大力发展高新技术,面向济南、上海、南京、天津、北京、东北等国内大城市市场和日本、南韩、香港等国际市场,强化生态环境功能;2)到2010

秦学[7](2004)在《旅游业跨区域联合发展的理论与实证研究——机理、模式与协调机制》文中提出经济一体化、区域化成为当今世界的一大趋势,世界性、地区性的经济合作组织如雨后春笋般出现。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区域经济集团化进程的加速,世界各国各地区近年来明显加快了旅游业区域合作的步伐,尤其以包括亚洲在内的发展中国家最为突出。中国旅游业的国内国际合作也呈现出蓬勃发展之势,近年来与周边国家和地区广泛开展了旅游开发合作、旅游研究合作,国内的旅游业区域联合发展更是方兴未艾、一浪高过一浪。 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期的改革开放,使中国经济迈上快速发展之路,促使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不断扩大,旅游业在这样的背景下迎来了发展的春天。1984年中共中央提出发展旅游业“五个一起上”的方针政策,在经济发展、开放扩大、政策英明的综合作用下,20世纪80年代末期中国国内旅游形成了的以广东开放地区为先导、以江南繁盛之地为中心,神州大地、自南向北、由东往西的蓬勃发展之势。全国各地区的旅游业潜能和积极性被大大激发,各地旅游业出现了突破本地区、本系统、本行业界限,形成了跨行业、跨地区协作发展的良好开端和普及之势。进入90年代后,中国旅游业“大旅游、大市场、大产业”的格局初步形成,国内各具特色、规模有别、层次不同的旅游区域层出不穷。这些旅游区域内各旅游经济主体(地方政府、企业、民间)之间开展了广泛深入的旅游业合作,合作形式多种多样,合作内容日益全面,合作机制日臻完善,合作效果越来越明显。 在国内各个旅游合作区域中,以广东省、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为主体的“粤港澳大珠江三角洲旅游区”是旅游业区域合作开展得最为成功的地区。粤港澳旅游区位于我国华南地区、中国和东南亚及南亚的过渡地带,处于极重要的战略位置。该区域以广东、香港和澳门三省(特区)为核心区域,辐射到周边的海南省、广西东南部、湖南和江西南部、福建西部,形成我国目前范围最大、旅游经济最发达的跨省(区)旅游合作区域。20世纪80年代中期三地提出的“粤港澳大三角旅游区”构想,形成三地旅游业合作的理论雏形;以1993年12月成立的“粤港澳珠江三角洲旅游联合推广机构”为标志,三地旅游业进入实质性合作阶段。特别是,90年代中后期港澳相继回归祖国,2003年广东与内地部分城市居民个人赴港澳旅游市场的开放,2004年内地与港澳两个CEPA的实施,“泛珠江三角洲”概念的提出,粤港澳三地的旅游业合作进入迅速提升“广(度)深(度)高(度)速(度)”的阶段。10年来,粤港澳三地旅游业通过密切合作、荣辱与共,已高度融为一体,成为国内最活跃、亚洲知名、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旅游区域。作为区域旅游目的地的形象已经形成,目前世界已有40多个国家500家旅行社销售这一旅游线路。“大珠江三角洲紧密整合型经济区”和“粤港澳旅游金三角”在国际上的影响和地位越来越重要。 本文根据以上背景,以粤港澳大珠三角地区为案例,全面探讨了旅游业跨区域联合发展的内在机理、合作模式、合作内容、协调机制与对策等深层次问题。粤港澳地区旅游业合作是世界旅游业区域合作的一个典型代表,因此论文首先按照从宏观到中观再到微观的逻辑顺序,对国内外旅游业跨区域合作进行全面的综述。论文在简要分析世界旅游合作的背景和总体格局后,重点分析了中国旅游业区域关系总体态势、旅游业跨区域联合发展概貌以及国内旅游业跨区域合作典型案例,为人们展现了一幅中国区域旅游业合作的壮观图景,从中也可以了解到粤港澳旅游业合作的宏观背景。 在论文的第二部分,全面分析了旅游业跨区域联合发展的内在机理,首先分析了旅游业区域成长的一般规律,侧重分析区域旅游业的空间扩张以及由此引起的空间竞争与合作原理。接着深入探讨了旅游业跨区域联合发展的经济学理论、地理学原理、社会学和文化学原理和系统理论等理论机制,并从区域利益机制、微观动力机制、产业空间扩张机制几个方面探讨了旅游业跨区域联合发展的动力机制。随后对中国及粤港澳地区的旅游业区域合作的内在机理进行了实证分析,论文从中国旅游业区域差异及问题、中国旅游业中的“行政区经济”现象、中国旅游业跨区域联合发展的必要性与现实条件几个方面作了细致入微地分析;也对粤港澳三地旅游业合作存在的内在机理和动力机制作了深入探讨。使人们对粤港澳三地深厚的历史和文化渊源、对我国实施“一国两制”的伟大创举有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论文第三部分,根据世界旅游业发展的实践全面系统地总结了旅游业跨区域合作的模式,包括区域模式、合作主体模式、合作领域、合作内容、合作方式等,并以粤港澳地区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论文不仅系统回顾了粤港澳旅游业联合发展的历史和发展阶段,并且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对该地区的旅游业区域联合发展进行了全面归纳,总结出该地区旅游业联合发展的模式。 论文第四部分,着重探讨了旅游业区域合作的协调机制,首先分析了旅游业区域协调机制的特殊性,指出政府协调机制对旅游业区域联合发展的重要意义;继而对粤港澳大珠三角地区旅游业合作协调机制的演变历程及特点、本区域旅游业合作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障碍进行了详细

二、应全面推行“数字化大桥”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应全面推行“数字化大桥”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微博用户群体互动及影响研究 ——以“重庆公交车坠江”事件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设计
        1.3.1 概念界定
        1.3.2 理论基础
        1.3.3 研究思路
        1.3.4 研究方法
    1.4 重难点及创新之处
        1.4.1 重点
        1.4.2 难点
        1.4.3 论文创新之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国内外关于微博的研究
        2.1.1 国外关于微博的研究
        2.1.2 国内关于微博的研究
    2.2 国内外关于微博用户群体互动的研究
        2.2.1 国外关于微博用户群体互动的研究
        2.2.2 国内关于微博用户群体互动的研究
    2.3 “重庆公交车坠江”事件的研究
        2.3.1 危机事件网络传播研究
        2.3.2 网络舆情治理研究
        2.3.3 规避网络风险的法律研究
    2.4 文献评述
第三章 “重庆公交车坠江”事件中微博用户群体互动状况
    3.1 研究数据收集与处理
        3.1.1 个案简介——“重庆公交车坠江”事件
        3.1.2 个案选取依据
        3.1.3 样本数据获取情况
    3.2 微博互动主体的身份辨识
        3.2.1 一般用户是信息生产、传播的主力军
        3.2.2 大“V”用户影响力大且不断扩散
        3.2.3 媒体报道澄清事实、引导舆论
    3.3 微博用户群体互动的形式
        3.3.1 点赞、转发表达对观点的认同
        3.3.2 评论增加讨论热度
        3.3.3 发起话题建立虚拟互动社区
        3.3.4 对话促进信息的流动
    3.4 微博用户群体的互动模式
        3.4.1 微博用户群体互动关系社会网络分析
        3.4.2 微博用户群体呈现聚合性互动模式
    3.5 微博用户群体互动的特点
        3.5.1 用户人际互动呈现弱联系状态
        3.5.2 用户偏向于社区交往、短暂互动
        3.5.3 用户掌握媒介资源的主动权
    3.6 微博用户互动网络构建与运行
        3.6.1 微博场域辐射,促进信息资本的获得与流动
        3.6.2 用户角色明确参与互动行动
        3.6.3 用户凝聚互动情感能量,争夺话语权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网络热点事件中微博用户群体的互动影响分析
    4.1 微博用户群体互动影响中的社会交换
    4.2 积极的交换整合引发用户互动的正面影响
        4.2.1 现实事件转变为网络议程
        4.2.2 出现反转新闻,信息资本的再生产
        4.2.3 公众提高对公交司机人身权利保障的重视
    4.3 消极的交换冲突引发互动的负面影响
        4.3.1 涉事人群遭遇网络暴力
        4.3.2 事件风险增加、后果放大
        4.3.3 催生网络空间的符号暴力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影响微博用户群体产生消极互动行为的因素
    5.1 网络环境宽松自由,法律规范有待完善
    5.2 微博平台监管难、专业人才短缺
    5.3 微博用户话语责任意识薄弱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促进微博用户群体良性互动的对策建议
    6.1 政府层面
        6.1.1 完善网络治理立法
        6.1.2 畅通信息沟通、加强网络监测
        6.1.3 完善网络事件控制应对机制
        6.1.4 加强网民良性互动的宣传教育
    6.2 社会层面
        6.2.1 社会组织和企业加强网络治理的协助
        6.2.2 网络平台加强准入与过程的监管
        6.2.3 新闻媒体者提高专业性与增强责任意识
    6.3 个人层面
        6.3.1 培育网络道德修养与理性思维
        6.3.2 提高媒介信息辨别能力
        6.3.3 意见领袖发挥正确引导作用
    6.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2)龙门国际旅游文化园区产业融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的背景
    二、研究的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现实意义
    三、研究的内容及研究方法
        (一)研究的内容及框架
        (二)研究方法
        (三)创新点
第二章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第一节 产业融合的研究成果
        一、国外研究成果
        二、国内研究成果
    第二节 旅游产业融合的研究成果
        一、旅游产业融合的概念
        二、旅游产业融合的类型
        三、旅游产业融合的模式
        四、旅游产业融合的机制
        五、旅游产业融合的路径
    第三节 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研究成果
第三章 洛阳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概况
    第一节 洛阳的旅游资源
        一、历史文化资源
        二、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
        三、牡丹文化
    第二节 洛阳推进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举措
        一、体制改革助推旅游产业融合升级
        二、项目建设促进旅游产业融合升级
    第三节 洛阳旅游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成效
第四章 龙门园区推动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实践
    第一节 龙门园区概况
        一、龙门园区的行政区划
        二、龙门园区的主要旅游资源状况
    第二节 龙门园区推动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实践
        一、体制改革,职能转变
        二、政策指引,顶层设计
        三、项目建设,产业融合
        四、宣传推介,招商引资
        五、龙门园区旅游产业发展的成效
    第三节 龙门园区产业发展上存在的问题
        一、站位不高,进取意识不强
        二、要素不全,产业链条短
        三、主题不突出,特色不明显
        四、管理落后,机制不优
第五章 龙门园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分析和思路建议
    第一节 龙门园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分析
        一、市场需求是旅游产业融合的根本动因
        二、产业引导是旅游产业融合的外部动力
        三、政府主导、企业运作是旅游产业融合的组织模式
        四、旅游产业融合的路径选择多种多样
        五、旅游产业融合的结果是双向促进
    第二节 龙门园区旅游产业发展的思路和建议
        一、理清思路,大局谋划
        二、创新理念,加速改革
        三、立足特色,招商引资
        四、延长产业链条,融合升级
        五、加强旅游宣传营销
第六章 研究的结论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有待深化研究的内容
参考文献
致谢

(3)重要公路桥梁安全运营的动态监控及预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重要公路桥梁设施安全运营中的风险
    1.1 桥梁设施结构本身的安全
        1) 结构中的“牛腿”.
        2) 砌体的桥台墩.
        3) 旧桥、危桥的风险.
        4) 大型桥梁防风抗震.
    1.2 荷载超重和超负荷运营
    1.3 环境因素的作用
    1.4 突发事件
2 监控目标
3 动态监控与预警系统的功能分类
    3.1 监测内容
    3.2 测点布置
    3.3 桥梁预警系统的启动
    3.4 安全运营监控的技术手段
        3.4.1 一般性监控预警系统
        1) 变形监测为主, 结构分析为辅.
        2) 监控关键部位和关键界面上的裂缝及裂缝发展.
        3.4.2 定期监控预警系统
        3.4.3 连续在线监控系统
4 结论

(4)水质型缺水地区节水型城市建设研究 ——以太仓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进展
    1.4 研究的思路和主要内容及研究方法
2 水质型缺水地区节水型城市建设理论
    2.1 水质型缺水地区节水型城市的概念
        2.1.1 水质型缺水的概念
        2.1.2 节水型城市的涵义
    2.2 水质型缺水地区节水型城市建设的理论基础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2 循环经济理论
        2.2.3 水权理论
        2.2.4 公共危机管理理论
    2.3 对水质型缺水地区节水型城市建设理论的分析和认识
3 太仓市水质型缺水现状与节水型城市建设的理论和实践
    3.1 太仓市水质型缺水的状况分析
    3.2 水质型缺水地区节水型城市建设理论途径
        3.2.1 通过行政手段来推动节水管理
        3.2.2 运用经济杠杆来优化用水配置
        3.2.3 依靠科技进步来提高节水技术
        3.2.4 实施节水工程来保障用水安全
    3.3 太仓市节水型城市建设的实践
        3.3.1 主要节水管理措施扎实有效
        3.3.2 节水管理保障得到全面落实
    3.4 太仓市节水型城市建设评价
        3.4.1 太仓市节水型城市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3.4.2 太仓市节水型城市建设的模糊综合评价
4 太仓市节水型城市建设实践的思考
    4.1 组织保障体系建立是节水型城市建设的关键之一
    4.2 健全的节水机制使得节水型城市建设有章可循
    4.3 有效的经济投入是节水型城市建设的重要保障之一
    4.4 节水型城市建设需要有良好的人文社会环境
5 结论与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5)天津市西青区工程质量监督站管理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概述
        1.1.1 质量监督的定义
        1.1.2 质量监督的职能和作用
        1.1.3 质量监督的工作的原则
    1.2 问题的提出
        1.2.1 莲花河畔景苑楼盘的警示
        1.2.2 对问题的思考
        1.2.3 亟需解决的问题
    1.3 本文研究的意义和目的
        1.3.1 研究的意义
        1.3.2 研究的目的
    1.4 本文研究的基本思路和主要内容
        1.4.1 研究的基本思路
        1.4.2 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西青区工程质量监督站现状
    2.1 我国工程质量监督机构发展沿
        2.1.1 我国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的建立和发展
        2.1.2 全国工程质量监督体系的基本情况
        2.1.3 全国工程质量监督机构取得的成绩
        2.1.4 全国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存在的问题
    2.2 西青区工程质量监督站的现状分析
        2.2.1 西青区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站成立的背景
        2.2.2 西青区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站基本概况
        2.2.3 西青区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站取得的成绩
第三章 工程质量监督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剖析
    3.1 西青区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站面临问题
        3.1.1 监督管理体制和机制有待完善
        3.1.2 监管人员队伍建设需要加强
        3.1.3 监管部门间缺乏有效联动
        3.1.4 建设市场环境有待改善
    3.2 问题产生的基本成因分析
        3.2.1 现行管理体制的制约
        3.2.2 实践中新情况新问题的挑战
第四章 西青区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模式的构建
    4.1 模式构建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4.1.1 模式构建的指导思想
        4.1.2 模式构建的基本原则
    4.2 管理模式的基本内容
        4.2.1 构建一个统一的信息共享平台
        4.2.2 建立两轮驱动的多部门横向联动的管理模式
        4.2.3 构建三级的纵向联动管理模式
        4.2.4 建立四季各有监督工作重点的监督管理模式
        4.2.5 建立和完善五个助手型实体机构
        4.2.6 监督执法人员要进行不少于六次的培训
        4.2.7 对施工现场各责任主体的管理和作业人员采取3+3 培训模式
        4.2.8 初步形成1+1+1 的体系和机制
    4.3 西青区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站管理模式的运行机制
        4.3.1 市场与现场联动监管机制
        4.3.2 全过程监管机制
        4.3.3 差别化监管机制
        4.3.4 质量诚信评价机制
        4.3.5 工程质量保险机制
    4.4 着力落实好五项工作
        4.4.1 进一步健全质量责任追究制度,强化工程责任意识
        4.4.2 进一步加强监管队伍建设,提高工程质量监管能力和水平
        4.4.3 进一步创新监管方式方法,提高监督管理效能
        4.4.4 进一步突出监管工作重点,促进工程质量稳步提升
        4.4.5 进一步加大监督执法力度,规范各方主体质量行为
第五章 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模式实施的对策建议
    5.1 构建新形势下的监管体制
        5.1.1 推行“六统一”的监督管理体制
        5.1.2 推进住宅工程分户验收制度
        5.1.3 建立现场管理和作业人员的培训机制
        5.1.4 实现工程质量投诉闭合监管机制
    5.2 打造一支适应建设发展的高素质监管队伍
        5.2.1 构建学习型的监督团队
        5.2.2 建立监管人员的激励机制
        5.2.3 完善和突出工程监督手段和重点
        5.2.4 完善和拓展工程质量监督业务范围
        5.2.5 加强监督站档案标准化管理
        5.2.6 建立工程档案与市档案馆联动机制
    5.3 构建各监管部门之间纵横联动的管理体系
        5.3.1 加强市、区、镇(街)三级监管部门的联动
        5.3.2 构建现场和市场监管执法的横向联动体系
    5.4 着力完善建设市场环境
        5.4.1 构筑西青建筑市场社会诚信制度
        5.4.2 构建适应新形势要求信息平台
参考文献
致谢

(6)济南市都市农业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文献述评
        1.2.2 国内研究文献述评
        1.2.3 都市农业发展的理论基础
        1.2.3.1 农业布局的区位理论
        1.2.3.2 城乡一体化理论
        1.2.3.3 可持续发展理论
    1.3 已有研究基本观点和主要不足
        1.3.1 基本观点
        1.3.2 主要不足
    1.4 本文研究的目标、技术路线和主要内容
        1.4.1 研究的目标、指导原则和技术路线
        1.4.1.1 研究目标
        1.4.1.2 指导原则
        1.4.1.3 技术路线
        1.4.2 论文的章节内容概述
        1.4.3 论文的特色和创新之处
2 都市农业的基本认识
    2.1 都市农业的内涵
        2.1.1 都市农业的概念
        2.1.2 都市农业的内涵
        2.1.2.1 都市农业存在于都市内部或外围
        2.1.2.2 都市农业是生态农业、持续农业
        2.1.2.3 都市农业与工业互为交融
        2.1.2.4 都市农业是设施农业、工厂化农业
        2.1.2.5 都市农业是需要加以有计划保护的农业
    2.2 都市农业的特征与功能
        2.2.1 都市农业的特征
        2.2.1.1 空间布局的独特性、城乡间的融合性
        2.2.1.2 功能的多样性
        2.2.1.3 农业生产手段的高科技化,农业生产方式的高度集约化
        2.2.1.4 生产方式的产业化和经营形式的市场化
        2.2.1.5 生产发展的可持续性
        2.2.1.6 生产经营的开放性
        2.2.2 都市农业的类型
        2.2.2.1 产业型都市农业
        2.2.2.2 观光型农业
        2.2.2.3 科技型农业
        2.2.2.4 生态型农业
        2.2.2.5 创汇型农业
    2.3 我国都市农业发展的问题
        2.3.1 对都市农业发展的理论研究还比较薄弱
        2.3.2 缺乏总体发展规划
        2.3.3 政策和经营机制不配套
        2.3.4 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够健全
        2.3.5 农村基础设施落后
3 济南市都市农业发展的SWOT环境分析
    3.1 济南市发展都市农业的意义
        3.1.1 有利于城乡统筹发展
        3.1.2 有利于三农问题解决
        3.1.3 有利于生态市建设
        3.1.4 有利于小康社会实现
        3.1.5 有利于满足城市居民消费需求
    3.2 济南市发展都市农业的条件与优势
        3.2.1 资源优势
        3.2.2 科技、人才、资金优势
        3.2.3 市场优势
        3.2.4 基础优势
        3.2.5 政策优势
    3.3 济南市发展都市农业的问题与挑战
        3.3.1 设施农业发展水平较低,区域特色尚不明显
        3.3.2 农业用地与非农土地开发的矛盾突出
        3.3.3 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制约着都市农业的发展
        3.3.4 都市农业的服务体系尚不健全
    3.4 国内外都市农业发展经验及其对济南市的启示
        3.4.1 国外典型都市农业发展状况
        3.4.1.1 日本的都市农业
        3.4.1.2 美国的都市农业
        3.4.1.3 荷兰的都市农业
        3.4.1.4 新加坡的都市农业
        3.4.1.5 法国巴黎的都市农业
        3.4.1.6 马来西亚的都市农业
        3.4.2 国内典型都市农业发展状况
        3.4.2.1 台湾的都市农业
        3.4.2.2 北京的都市农业
        3.4.2.3 上海的都市农业
        3.4.2.4 南京的都市农业
        3.4.2.5 深圳的都市农业
        3.4.2.6 广州的都市农业
        3.4.3 国内外都市农业发展经验对济南市的启示
4 济南市都市农业发展的战略构想
    4.1 指导思想与方向定位
        4.1.1 指导思想
        4.1.2 方向定位
        4.1.2.1 产业定位
        4.1.2.2 技术定位
        4.1.2.3 市场定位
        4.1.2.4 功能定位
        4.1.2.5 主体定位
    4.2 战略目标与战略部署
        4.2.1 战略目标
        4.2.2 战略部署
        4.2.2.1 发展规划与空间布局
        4.2.2.2 项目重点与实施计划
    4.3 战略实施策略
        4.3.1 政策性建议
        4.3.1.1 做好都市农业发展总体规划布局
        4.3.1.2 建立都市农业信息服务系统
        4.3.1.3 加强统一领导,完善有关政策
        4.3.1.4 重视制度建设和创新
        4.3.2 重点策略
        4.3.2.1 强化经营组织建设,降低市场经营成本
        4.3.2.2 开发自己的主导产品和特色产品
        4.3.2.3 提升产品形态
        4.3.2.4 联合大专院校、科研单位,投身农业产业化
5 结论与建议
    5.1 主要研究结论
    5.2 遗留问题与进一步研究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7)旅游业跨区域联合发展的理论与实证研究——机理、模式与协调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研究综述--旅游研究进展及本文宗旨
    一、 相关研究进展分析
        1 国外旅游研究进展简述
        2 中国旅游研究概要
    二、 旅游研究的趋势展望
    三、 本论文研究宗旨与研究范畴
        1 本文的出发点和立论依据
        2 论文研究思路与总体框架
        3 研究方法与特色
第二章 背景综述--世界旅游业区域协作联合浪潮
    一、 世界旅游业区域合作--背景、总体格局
        1 世界旅游业区域合作组织
        2 世界旅游业区域合作的总体格局
    二、 典型案例--世界旅游业跨区域联合发展实证分析
        1 区域层次的旅游业合作框架
        2 次区域旅游业合作状况
    三、 中国的实际--国际国内旅游业区域联合发展总览
        1 中国旅游业跨国(区域)联合发展概况
        2 中国国内旅游业区域联合发展蓬勃形势
第三章 机理分析--旅游业跨区域联合发展的理论基础与动力机制
    一、 基本概念与范畴
    二、 旅游业跨区域联合发展的理论基础
        1 经济学理论
        2 地理学原理
        3 社会学和文化学理论
        4 系统论
    三、 区域旅游业成长与空间扩张机制
        1 区域旅游业成长的一般过程与阶段
        2 区域旅游业空间扩张与旅游业区域竞争
        3 旅游业空间演进之趋势--跨区域协作联合
    四、 旅游业跨区域联合发展的动力机制
        1 旅游业跨区域联合的区域利益机制
        2 旅游业跨区域联合的微观动力机制
        3 旅游产业空间扩张机制
第四章 实证分析--旅游业跨区域联合发展内在机理的区域反映
    一、 中国旅游业跨区域联合发展的内在机理
        1 中国旅游业区域差异及问题分析
        2 中国的旅游“行政区经济”剖析
        3 中国旅游业跨区域联合发展的必要性
        4 中国旅游业跨区域联合发展的现实条件
    二、 粤港澳地区旅游业区域联合的内在机理分析
        1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粤港澳地区旅游业区域联合的自然基础
        2 人文历史的悠久性与传承性--粤港澳地区旅游业区域联合的文化渊源
        3 经济发展的差异性与互补性--粤港澳地区旅游业区域联合的社会必然
第五章 模式探讨--旅游业跨区域联合发展的形态特征
    一、 旅游业跨区域联合发展模式的解析
        1 旅游业跨区域联合发展的形态分析
        2 旅游业跨区域联合发展的模式总结
    二、 粤港澳地区旅游业联合发展概述
        1 粤港澳地区旅游业联合发展历史回顾
        2 粤港澳地区旅游业联合发展典型案例
    三、 粤港澳地区旅游业联合发展模式探讨
        1 粤港澳地区旅游业联合发展的内涵分析
        2 粤港澳地区旅游业联合发展的模式探讨
第六章 协调机制及创新--旅游业跨区域联合发展的实施保障
    一、 旅游业发展的区域协调机制分析
        1 旅游业协调机制的特殊性
        2 旅游业发展的政府调控机制简析
    二、 粤港澳地区旅游业联合发展协调机制分析
        1 粤港澳地区旅游业联合发展协调机制的演变轨迹
        2 粤港澳地区旅游业联合发展协调机制评述
    三、 粤港澳地区旅游业联合发展存在的问题与障碍
        1 “一国两制”--粤港澳地区旅游业区域联合的硬性约束
        2 “行政区经济”--珠江三角洲地区旅游业合作的最大障碍
        3 “被爱情遗忘的角落”--广东旅游业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
        4 现行协调机制:粤港澳旅游业联合发展中的不完善
    四、 粤港澳地区旅游业联合发展协调创新机制探讨
        1 粤港澳地区旅游业联合发展的区域创新机制--支持系统创新
        2 粤港澳地区旅游业联合发展协调新机制探索
第七章 总结与思考
    一、 本文主要观点总结
        1 旅游业跨区域联合发展的内在机理方面
        2 旅游业跨区域联合发展的形态模式方面
        3 旅游业跨区域联合发展的协调机制方面
    二、 粤港澳旅游合作区域未来走向的思考
        1 无障碍旅游区--粤港澳大三角旅游区功能特征的未来定位
        2 泛珠三角旅游区--粤港澳大三角旅游区空间成长的必然走向
        3 世界级旅游区--粤港澳大三角旅游业合作与发展的最终目标
    三、 中国旅游业跨区域联合发展趋势之思考
        1 中国国内旅游业区域合作趋势的思考
        2 中国旅游业跨国(地区)合作前景
附图
参考文献
读博期间的科研论文及相关成果
致谢

四、应全面推行“数字化大桥”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微博用户群体互动及影响研究 ——以“重庆公交车坠江”事件为例[D]. 赵可欣. 济南大学, 2021
  • [2]龙门国际旅游文化园区产业融合研究[D]. 刘涛. 河南科技大学, 2015(03)
  • [3]重要公路桥梁安全运营的动态监控及预警研究[J]. 吕惠卿,张湘伟,姜海波,张荣辉. 广东工业大学学报, 2011(01)
  • [4]水质型缺水地区节水型城市建设研究 ——以太仓市为例[D]. 徐勤. 南京理工大学, 2010(03)
  • [5]天津市西青区工程质量监督站管理模式研究[D]. 赵学勇. 天津大学, 2010(02)
  • [6]济南市都市农业发展战略研究[D]. 张海灵. 山东农业大学, 2005(02)
  • [7]旅游业跨区域联合发展的理论与实证研究——机理、模式与协调机制[D]. 秦学. 华东师范大学, 2004(04)

标签:;  ;  ;  ;  ;  

“数字桥梁”技术应全面落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