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颌外侧面下颌副孔的研究

下颌外侧面下颌副孔的研究

一、下颌骨外侧面下颌副孔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柯星[1](2016)在《江西成年人群下颌骨体副孔解剖位置的CBCT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应用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对江西成年人群下颌骨体副孔(Accessory mandibular foramina,AF)的解剖位置、分布进行观测,分析年龄、性别和左右侧因素的影响,为临床安全操作提供依据。方法:从20142015年南昌大学附属口腔医院颌面影像科行CBCT扫描的图像中筛选符合标准的病例200份,按年龄(2029岁、3039岁、4049岁、50岁及以上)分为4组,每组男女各一半。将CBCT图像导入Mimics 17.0软件中,由2名研究者观察并定位副孔和标志点,记录三维坐标。以颏下点为原点,下颌平面为XY轴平面,正中面为YZ轴平面建立新三维坐标系,采用向量算法计算新坐标。描述下颌骨前牙、前磨牙和磨牙各区域的副孔数目和分布位置,分析年龄、性别和左右侧因素与副孔发生率的关系。结果:200份病例均发现副孔,共1123个,个人副孔数目112个不等,人均副孔数5.62个(SD 2.10)。正中联合处副孔发生率最高(98.0%),其次为前牙区舌侧(左86.0%,右85.0%),而磨牙区颊侧副孔发生率最小(5.5%),副颏孔发生率为9.5%。副孔发生率舌侧高于颊侧,同名牙区域左右侧副孔数目无统计学差异(P>0.05),男女副孔数目无差别(P=0.195),各年龄组副孔数目有显着差异(P<0.01),年龄和下颌骨副孔数目呈负相关(rs=-0.301)。下颌骨三处副孔集中区域为:正中联合部,中、侧切牙牙槽突舌侧,前磨牙区的低位。后两者发生率分别是88.0%和55.0%,与下颌平面垂直距离分别是8.21mm、26.45mm和3.05mm,平均直径为0.85mm、0.81mm和0.88mm。结论:下颌骨副孔每人均会出现,其中高发的三处部位是下颌骨正中联合部,中、侧切牙牙槽突舌侧和前磨牙区舌侧低位,临床应予以注意,避免损伤副孔内容物而引起的并发症。下颌骨的营养不限于来自下牙槽动脉,血液供应而呈多源性。

李洁[2](2014)在《陕西地区出土6000年来人下颌骨形态演化的研究》文中指出引言人类的进化经历了几百万年的缓慢历程,在早期阶段,因为缺乏必要的技能和工具,捕杀猎物主要靠颌骨和牙齿,使得咀嚼器官十分强壮。6000年前初级农业、畜牧业的相继出现,使生存条件和饮食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类的咀嚼器官也逐渐退化。因此,对这一时期以来咀嚼器官的研究有助于揭示社会历史的演变过程,更有利于了解人体生理结构变化及生长发育特点。而下颌骨作为人体咀嚼器官中的唯一能动骨,其特殊的结构及功能使其演变更为明显。但因下颌骨骨质较疏松,且存在多处薄弱点如下颌联合处、髁突颈部等,导致下颌骨易于被损坏,故关于下颌骨形态学方面的纵向研究甚少。本实验收集陕西地区出土6000年前半坡人、2000年前战国至秦时期人及现代人下颌骨标本,进行形态学测量和观测并纵向对比研究,探讨陕西地区6000年来人下颌骨演化趋势。材料本研究分别选取陕西西安出土新石器时代遗址人下颌骨,距今约6000年,共95例,男性44例,女性50例;陕西临潼区出土战国至秦时期平民遗址人下颌骨,距今约2000年,共63例,男性30例,女性32例;保存于第四军医大学解剖教研室现代人下颌骨,共71例,男性42例,女性29例。方法根据《人体测量手册》(1985,邵象清)、《人体骨骼测量方法》(1995,吴汝康,吴新智),以及《体质人类学》(2004,朱泓)中所述下颌骨测量方法及标准,分别对本实验三个年代人组下颌骨标本各项指标进行精确测量。运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分别报告了6000年前人组、2000年前人组以及现代人组下颌骨各项测量项目及观测项目结果。2.通过对三个年代人组下颌骨测量结果对比研究看到:测量项目:陕西地区6000年来人下颌骨整体上呈现缩小趋势。长度方面:髁颏长、下颌体长逐渐变短;宽度方面:颏孔间宽、髁突间宽、下颌角间宽、下颌支宽变小;高度方面:除下颌支高Ⅰ外,颏孔处下颌体高、第一磨牙与第二磨牙间下颌体高均变小;髁突前后径、内外径尺寸变小。即下颌骨体部长度变短,高度变小,厚度变薄;双侧下颌升支间宽度变小,下颌支宽度变小,而下颌支整体高度以及下颌孔垂直向位置高度变化不明显。观测项目:①6000年来,各年代间髁突形态分布具有显着性统计学差异(P<0.01);随着年代的由远及近,C型髁突、D型髁突逐渐增多,A型髁突、B型髁突逐渐减少。②各年代间正常型髁突与异常型髁突分布具有显着性统计学差异(P<0.01);现代人组异常型髁突与6000年前人组、2000年前人组相比明显增多。③双侧髁突形态对称性各年代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陕西地区6000年来人下颌骨呈缩小趋势,下颌骨体部三维形态变化较下颌骨升支部变化明显,长度和宽度的变化较高度变化明显。2.陕西地区6000年来人下颌骨髁突形态分布具有明显差异性,随着年代的由远及近,C型髁突、D型髁突逐渐增多,A型髁突、B型髁突逐渐减少;异常型髁突明显增多,正常型髁突明显减少。

朱文晶[3](2012)在《陕西地区出土2200年前人颌骨及牙齿的形态学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报告了陕西省临潼区出土2200年前人颅骨以及颌骨形态的测量数据,牙弓及牙齿形态的测量数据;观察了标本颌骨的非测量性状;观测了对颅颌骨以及面部结构特征影响密切的测量项目;为中国人颅颌骨形态数据、牙弓及牙齿形态数据积累相关资料。方法:根据人体测量手册、体质人类学、口腔解剖生理学及口腔正畸学中的测量方法,对保存于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的距今约2200年前人颅颌骨、牙弓、牙齿形态进行测量分析。样本包括颅骨58例,上颌骨54例,下颌骨80例。观测包括:①颅骨27项,上颌骨6项及下颌骨21项测量性指标。②牙弓对称性,牙弓前、中、后段的长度及宽度。③牙齿形态测量项目8项及第三磨牙萌出状况。采用传统人类学及口腔解剖生理学中的观察方法,对本批标本进行非测量项目观测。记录上、下颌骨的非测量性状。其中包括颌骨骨质隆起、齿弓及牙列形态、颏孔、犬齿窝等。对观测结果和测量结果应用SPSS19.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①报告了颅骨的测量项目和角度,其中颅长、面宽、面底长、颅底长、鼻梁到下颌均为男性大于女性,而面颌宽比、头颌宽比则是女性大于男性。从三维结构报告了上、下颌骨的测量数据,其中腭长、下颌体长、下颌支宽,髁突及喙突间宽、下颌角间宽、下颌联合高、下颌支高、喙突高等指标为男性大于女性,而下颌角则为女性大于男性。②观测非测量性状:上颌颊侧隆起的隆起程度以无和轻度多见,而下颌则80%以上未见舌侧隆起。腭圆枕形状以嵴状多见,隆起高度小(1mm<高度<3mm)。犬齿窝表现为2级和1级的发生率较高。颏孔主要出现在下颌第二前磨牙(P2)下,卵圆形多见,颏孔副孔的出现率较低。男性颏型以方形为主,而女性则以圆形和方形多见。③牙弓形态分析后结果显示:上颌后牙区牙弓容易出现不对称。牙弓各段长度间未见性别差异,上、下颌牙弓后段宽度以及下颌牙弓中段宽度为男性大于女性。齿弓与牙列形态均是椭圆形多见,上颌齿弓及牙列形态分布基本相似。④报告了牙齿形态的各项测量数据,测量中发现了3例下颌尖牙双根管现象。⑤无论上下颌,第三磨牙萌出状况均以正位萌出多见;上颌先天缺失率高,下颌阻生率高;左右侧和性别间萌出状况无显着性差异。观测中,未见第二磨牙阻生现象,也未发现有牙体治疗现象。结论:研究所得结果,为系统的研究人类颅颌骨形态、牙弓及牙齿形态学演化积累资料,为本课题组后期序列研究提供原始数据,为考古学者利用颅颌骨进行性别判断提供一定参考。

孟中华[4](2011)在《颞肌蒂下颌骨瓣修复上颌骨缺损的解剖学与临床应用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本课题对下颌骨和颞肌的相关结构进行解剖,观测颞肌和下颌支的形态、血供及其两者的关系,并测量相关数据,为颞肌蒂下颌骨瓣修复上颌骨缺损提供解剖学基础。通过临床上应用颞肌蒂下颌骨瓣修复上颌骨切除后上颌牙槽突或眶底缺损的回顾随访,探讨颞肌蒂下颌骨瓣修复上颌骨缺损的临床疗效,旨在证明颞肌蒂下颌骨瓣是修复上颌骨缺损的一种理想术式。方法:1.解剖学研究:①随机选择成人干下颌骨标本15具30侧,无法确定年龄与性别,所有下颌骨发育正常,无牙槽突吸收,根据下颌管的位置制作不同下颌骨断面,分别对下颌骨的形态和相关数据进行观测。②应用15具(男9具,女6具)30侧10%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尸体标本,将红色乳胶加压注入尸体的双侧颈总动脉中,静置24小时后解剖;逐层解剖面部和头颅侧面,观测颞肌和下颌支的形态、血供、毗邻结构及其两者的关系,并测量相关数据。所得数据结果应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数据以x±s表示。2.临床应用研究一:颞肌蒂下颌骨瓣修复上颌骨切除后上颌牙槽突缺损;2008年3月~2010年11月对4例上颌牙龈、3例上颌骨和1例腭部恶性肿瘤患者行上颌骨部分切除,其中男性5例,女性3例;年龄35~68岁,平均年龄61.13岁;上颌骨缺损类型全部为BrownⅡb型缺损。上颌骨切除后应用颞肌蒂下颌骨瓣修复上颌骨牙槽突缺损,应用腭瓣或游离前臂皮瓣修复硬腭缺损,术后通过随访评价其效果。3.临床应用研究二:颞肌蒂下颌骨瓣修复上颌骨切除后眶底缺损;2009年12月~2010年12月对4例上颌骨恶性肿瘤行上颌骨全切除或扩大切除,其中男性4例,女性1例,年龄44~66岁,平均年龄59.25岁;上颌骨缺损的类型:Brown III b型缺损2例、Brown III d型缺损2例;所有患者应用颞肌蒂下颌骨瓣修复眶底缺损,2例合并硬腭缺损,应用游离前臂皮瓣修复,术后通过随访评价其效果。结果:1.解剖部分:颞肌主体呈扇形,向下分为3个肌束:前外侧肌束、前内侧肌束、后侧肌束,分别止于下颌支前缘、颞嵴和冠突内侧面后份,向下直至第3磨牙远中,附着于下颌支前份内侧面约3/4的区域;供应颞肌的动脉主要有:颞中动脉,外径(0.76±0.20) mm;颞深前动脉,外径(0.79±0.21) mm;颞深后动脉,外径(0.98±0.64)mm;多支细小的颞深副动脉。颞深动脉发出分支,形成肌动脉骨穿支和骨膜动脉网,为下颌支前份供血。下颌支呈矩形,以下颌切迹最低点、下颌孔和下颌管的连线为分界线,将下颌支分为前份和后份,前份可供骨量大小为(46.67±6.85) mm×(17.98±2.64) mm×(11.49±0.99) mm。2.临床应用部分一:应用颞肌蒂下颌骨瓣即刻修复上颌骨切除后上颌骨牙槽突缺损,所有骨瓣均成活;随访期3~36月,平均随访期22月,其中2例患者行义齿修复,恢复咀嚼功能,能进普食,所有的患者恢复了上颌骨牙槽突及牙弓外形,面部外形复满意,进食无鼻腔返流,语言清晰,供区未见并发症。3.临床应用部分二:应用颞肌蒂下颌骨瓣即刻修复上颌骨切除后眶底缺损,所有骨瓣均成活;随访期3~12月,平均随访期8.25月,面部外形和功能获得到满意恢复,未出现眼球下垂、内陷、复视,无睑外翻,供区未出现并发症。结论:1.以颞肌为蒂的下颌骨瓣具有血供可靠,骨量充足,应用该骨瓣修复上颌骨缺损,具有良好的解剖学基础。2.应用颞肌蒂下颌骨瓣修复上颌骨切除后的上颌牙槽突或眶底缺损,具有操作简单、快速、安全可靠、受区功能形态恢复良好、供区并发症少等优点,是修复上颌骨缺损的一种理想术式。

孟中华,张凯,陈士文,陈永锋,王晓敏,王俊菊[5](2010)在《颞肌蒂下颌骨瓣修复面中份骨缺损的应用解剖》文中认为目的为颞肌蒂下颌骨瓣修复面中份骨缺损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在30侧发育正常的成人尸体标本上解剖观测颞肌和下颌支的形态、血供及其两者的关系,并测量有关数据。结果颞肌主体呈扇形,向下分为3个肌束:前外侧肌束、前内侧肌束、后侧肌束,分别止于下颌支前缘、颞嵴和冠突内侧面后份,向下直至第3磨牙远中,附着于下颌支前份内侧面约3/4的区域;供应颞肌的动脉主要有:颞中动脉,外径(0.76±0.20)mm;颞深前动脉,外径(0.79±0.21)mm;颞深后动脉,外径(0.98±0.64)mm;多支细小的颞深副动脉。颞深动脉发出分支,形成肌动脉骨穿支和骨膜动脉网,为下颌支前份供血。下颌支呈矩形,以下颌切迹最低点、下颌孔和下颌管的连线为分界线,将下颌支分为前份和后份,前份可供骨量大小为(46.67±6.85)mm×(17.98±2.64)mm×(11.49±0.99)mm。结论以颞肌为蒂下颌骨瓣具有血供可靠,骨量充足,应用该骨瓣修复面中份骨缺损,具有良好的解剖学基础。

李海军[6](2009)在《人类下颌骨形态变异研究概况》文中提出下颌骨位于面部下方,与左右颞骨构成颞下颌关节。下颌骨是颅骨中唯一可动的骨,与头骨协同在咀嚼、发音等功能中发挥重要作用,并与头骨共同维持一定的面型。前人对人类下颌骨形态特征做了大量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下颌骨形态特征的时代、地区和人群变异;下颌骨观察性状、测量性状在人群关系研究中的价值;下颌骨与牙齿、颞骨下颌窝、头面部形态的关系;下颌骨形态变异的原因。通过对以上几方面研究内容的归纳,对人类下颌骨研究作简要综合论述,并对国内下颌骨研究作了简要回顾和展望。

刘艳敏,刘艳彬[7](2009)在《下颌副孔的分布及其临床意义》文中提出目的:研究下颌副孔的位置,探讨肿瘤细胞向下颌骨的播散途径。方法:对82例下颌骨内、外侧面下颌副孔进行研究并统计分析。结果:各桥本之间下颌副孔数差异很大。内侧面:冠区出现率为57.32%、切迹区出现率为71.95%、髁区出现率为57.32%。上、中、下区出现率为分别为73.17%,73.17%和98.78%。外侧面:冠区出现率为23.17%、切迹区出现率为32.93%、髁区出现率为37.80%。上、中、下区出现率为分别为62.20%,62.20%和53.66%。结论:下颌副孔为口腔内和面部肿瘤播散到下颔骨的途径之一,未经放疗的病例应切除磨牙后区和冠状突而保留下颌骨的其余部分。

王伯钧,秦小云,周思,潘孟雄,夏春波,吴滨[8](2008)在《下颌骨副孔分布与安全手术切缘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讨下颌肿瘤及颌周恶性肿瘤经下颌骨副孔浸润传播的途径模式以及治疗下颌肿瘤及颌周恶性肿瘤时下颌骨合理的切除方式。方法:在10~20倍的体视显微镜下观察下颌骨副孔的数量及分布规律,并对26例下颌骨肿瘤病人采用适当的下颌骨手术切除方式。结果:下颌骨内侧面着色副孔的出现率比外侧面的多;在外侧面,下区上部的着色副孔数最多;在内侧面,下区中部的着色副孔数最多。临床手术26例,术后追踪随访23例,19例手术后局部未见肿瘤复发,5年生存率76.9%。结论:(1)下颌骨肿瘤、颌周恶性肿瘤对下颌骨的浸润蔓延与下颌骨副孔密切相关;(2)彻底阻断肿瘤可能经副孔传播的途径,对建立一个真正"安全"的外科手术切缘,对患者的局部复发率和预后的控制均起积极作用。

杨楠[9](2008)在《3000年来人下颌骨演化的形态学研究》文中提出在人类长期的演化过程中,随着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人类的咀嚼器官总体呈现出一个逐渐退化的趋势。咀嚼器官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人类生存环境的改变及文化的发展。对咀嚼器官演化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揭示社会历史的演变过程,更有利于对人类演化过程本身的了解,从更高层面上理解人体的生理结构变化及其生长发育的特点。而咀嚼器官的变化主要体现在牙齿和颌骨的变化上。由于颌骨本身骨质相对于牙齿疏松,易于损坏,出土后保存完整的颌骨标本较少,因而有关下颌骨方面的研究非常少。本文收集不同年代人下颌骨标本,进行形态学测量,纵向研究人类3000年来下颌骨的演化趋势。1材料本研究分别选取第四军医大学解剖教研室保存的完整的现代人下颌骨标本共计150例,男性105例,女性45例;陕西省考古所始皇陵考古队保存的完整的秦代(距今约2200年前)人下颌骨共计49例,均为男性;陕西省考古所泾渭考古基地保存的完整的西周时期(距今约3000年前)人下颌骨标本,共计56例,男性24例,女性32例。2方法参照《人体骨骼测量方法》(吴汝康,吴新智,1965),《人体测量手册》(邵象清,1985)及《体质人类学》(朱泓,2004年)所介绍的方法和标准,观测不同年代人下颌骨标本的各项指标。3结果1分别报告了不同年代人下颌骨标本的线性测量测量结果及非线性测量结果。2对三个年代人下颌骨各项测量数据进行对比发现:①与现代人相比,3000年前组和2000年前组下颌体、下颌支及下牙弓的三维测量数据均较大,而3000年前组与2000年前组相比,除下颌角间宽、下颌支高等5项外,其余项目均为3000年前组大于2000年前组,其中下颌体厚、颏孔高度等7项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余项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因此3000年前组与2000年前组下颌骨测量数据差异不大。②在本研究的三个样本中,下颌骨整体呈缩小趋势,其中以下颌体部和下颌角的变化最为明显,下颌支的宽度变化较高度变化明显,髁突前后径整体呈缩小趋势,但内外径变化并不明显。3非线性测量结果:3000年来人下颌骨的非线性测量项目,包括颏孔形状、颏孔位置、颏孔副孔出现率、下牙弓形态、下颌孔形态等项目,三个不同年代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结论本研究通过对三个不同年代人下颌骨标本的研究,报告了三个年代组人下颌骨标本的各项线性测量及非线性测量数据,并通过对三个年代组人下颌骨标本线性及非线性测量数据的对比,旨在了解下颌骨的演化趋势,但对于下颌骨演化趋势及其机制的探讨还需大量的研究来论证。

姚波,杨丽,王效杰,李宏革[10](2007)在《下颌副孔的分布及其临床意义》文中认为目的研究下颌副孔的位置,探讨肿瘤细胞向下颌骨的播散途径。方法对82例下颌骨内、外侧面下颌副孔进行研究并统计分析。结果各标本之间下颌副孔数差异很大。内侧面:冠区出现率为57.32%,切迹区出现率为71.95%,髁区出现率为57.32%。上、中、下区出现率分别为73.17%,73.17%和98.78%。外侧面:冠区出现率为23.17%、切迹区出现率为32.93%,髁区出现率为37.80%;上、中、下区出现率分别为62.20%,62.20%和53.66%。结论下颌副孔为口腔内和面部肿瘤播散到下颌骨的途径之一,未经放疗的病例应切除磨牙后区和冠状突而保留下颌骨的其余部分。

二、下颌骨外侧面下颌副孔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下颌骨外侧面下颌副孔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江西成年人群下颌骨体副孔解剖位置的CBCT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引言
第2章 材料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步骤
        2.2.1 设备及软件
        2.2.2 实验过程
    2.3 术语和度量标准
        2.3.1 下颌骨标志点定点标准
        2.3.2 坐标系转换算法
        2.3.3 副孔区域划分标准
    2.4 统计学处理
第3章 结果
    3.1 样本基本信息
    3.2 性别、年龄因素与下颌骨副孔的关系
    3.3 下颌骨体的位置与下颌骨副孔的关系
    3.4 下颌骨体三处副孔集中区域
        3.4.1 下颌骨正中联合部副孔
        3.4.2 下颌中、侧切牙牙槽突舌侧副孔
        3.4.3 前磨牙区的低位副孔
第4章 讨论
    4.1 CBCT观测下颌骨副孔的应用
    4.2 下颌骨体副孔的基本情况
    4.3 下颌骨体副孔三处集中区域
    4.4 下颌骨体副孔管内容物
    4.5 临床意义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综述 影响CBCT头颅三维测量准确性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2)陕西地区出土6000年来人下颌骨形态演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文献回顾
    一、体质人类学与颌骨测量
    二、下颌骨形态学研究
    三、下颌骨演化的研究
前言
实验一 6000 年前人组下颌骨形态学研究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实验二 2000 年前人组下颌骨形态学研究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实验三 现代人组下颌骨形态学研究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实验四 6000 年来人下颌骨形态演化的研究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实验五 陕西地区出土 4000 年前人组、3000 年前人组、1000 年前人组下颌骨形态学报告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致谢
临床病例报告

(3)陕西地区出土2200年前人颌骨及牙齿的形态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文献回顾
背景介绍
实验一 陕西地区出土 2200 年前人颌骨测量项目研究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实验二 陕西地区出土 2200 年前人颌骨非测量性状研究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实验三 陕西地区出土 2200 年前人牙弓形态学研究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实验四 陕西地区出土 2200 年前人牙齿形态学研究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实验五 陕西地区出土 4000 年前人颌骨及牙齿的形态学研究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3 结果报告
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致谢
临床病例报告

(4)颞肌蒂下颌骨瓣修复上颌骨缺损的解剖学与临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颞肌蒂下颌骨瓣的解剖学研究
    一、材料与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附图
第二部分 颞肌蒂下颌骨瓣修复上颌骨切除后上颌牙槽突缺损的临床应用
    一、材料与方法
    二、结果
    三、典型病例
    四、讨论
    附图
第三部分 颞肌蒂下颌骨瓣修复上颌骨切除后眶底缺损的临床应用
    一、材料与方法
    二、结果
    三、典型病例
    四、讨论
    附图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6)人类下颌骨形态变异研究概况(论文提纲范文)

1 全新世下颌骨的时代变异
2 下颌骨的地区、人群变异
    2.1 下颌骨的地区、人群变异及在人群关系中的研究
    2.2 下颌骨在人群关系研究中价值的争论
3 下颌骨与牙齿及头骨形态的关系
    3.1 下颌骨与牙齿
    3.2 颞下颌关节
    3.3 下颌骨与头面部
    3.4 下颌支与颅中窝
4 下颌骨形态变异的原因
    4.1 食物结构、咀嚼功能
    4.2 演化趋势
    4.3 基因交流
    4.4 多因素共同作用
5 国内人类下颌骨研究
    5.1 中国化石人类下颌骨研究
    5.2 中国现代人类下颌骨研究
    5.3 国内下颌骨形态研究展望

(7)下颌副孔的分布及其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2.1 各区副孔出现率
        2.1.1 内侧面各区副孔出现率
        2.1.2 外侧面各区副孔出现率
    2.2 下颌副孔的分布
    2.3 下颌骨上下部下颌副孔比例分布
    2.4下颌骨各区下颌副孔比例分布
3讨论

(9)3000年来人下颌骨演化的形态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文献回顾
    1 颅面骨形态学研究
    2 下颌骨形态学研究
    3 牙弓的研究
正文
    背景介绍
    实验一 现代人下颌骨形态学研究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实验二 2000 年前人下颌骨形态学研究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实验三 3000 年前人下颌骨形态学研究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实验四 3000 年来人下颌骨形态学演化趋势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致谢
正畸治疗临床病例报告

四、下颌骨外侧面下颌副孔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江西成年人群下颌骨体副孔解剖位置的CBCT研究[D]. 柯星. 南昌大学, 2016(03)
  • [2]陕西地区出土6000年来人下颌骨形态演化的研究[D]. 李洁. 第四军医大学, 2014(01)
  • [3]陕西地区出土2200年前人颌骨及牙齿的形态学研究[D]. 朱文晶. 第四军医大学, 2012(02)
  • [4]颞肌蒂下颌骨瓣修复上颌骨缺损的解剖学与临床应用研究[D]. 孟中华. 蚌埠医学院, 2011(01)
  • [5]颞肌蒂下颌骨瓣修复面中份骨缺损的应用解剖[J]. 孟中华,张凯,陈士文,陈永锋,王晓敏,王俊菊.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2010(06)
  • [6]人类下颌骨形态变异研究概况[J]. 李海军. 自然科学进展, 2009(12)
  • [7]下颌副孔的分布及其临床意义[J]. 刘艳敏,刘艳彬. 中国医药导刊, 2009(04)
  • [8]下颌骨副孔分布与安全手术切缘的相关性研究[J]. 王伯钧,秦小云,周思,潘孟雄,夏春波,吴滨.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08(04)
  • [9]3000年来人下颌骨演化的形态学研究[D]. 杨楠. 第四军医大学, 2008(05)
  • [10]下颌副孔的分布及其临床意义[J]. 姚波,杨丽,王效杰,李宏革. 西部医学, 2007(01)

标签:;  ;  

下颌外侧面下颌副孔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