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火山凝灰岩型金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意义

贵州火山凝灰岩型金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意义

一、贵州火山凝灰岩型金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意义(论文文献综述)

胡志戍[1](2020)在《贵州泥堡金矿成矿流体特征及找矿预测研究》文中指出泥堡金矿是黔西南金矿集区内的一个大型矿床,由受层位控制的“层控型”和受断裂控制的“断控型”两类矿体组成,其中“断控型”矿体是其主体。本论文在详实的野外地质调查基础之上,重点针对“断控型”Ⅲ号主矿体开展了矿石品位的统计分析、岩矿鉴定、流体包裹体显微测试和原生晕测试等室内工作,结合前人研究成果资料进一步探讨了区内两类矿体的成矿流体特征、成矿流体来源、成矿物理化学条件及流体演化特征,基于对构造控矿特征、矿化富集特征、流体包裹体及原生晕等方面的综合研究,圈定了F1断裂破碎带内的找矿靶区,为区内深边部找矿提供了科学依据。论文获得的主要成果和认识如下:(1)流体包裹体研究表明,“断控型”矿体成矿流体由中(主)阶段到晚阶段总体表现为温度、压力、x(CO2)、fs2、fo2的减小,而盐度、密度及p H、Eh升高;“层控型”矿体成矿流体由早阶段到晚阶段总体演化规律表现为成矿温度、盐度、fs2降低,密度增加的演化趋势;两者成矿流体均属于中低温、低盐度、中低密度、低氧逸度、低硫逸度的Na Cl-H2O-CO2±CH4±N2体系;成矿环境为弱酸性、弱还原-氧化环境;结合前人资料对比分析认为,二者的成矿流体来源具有一定的相似性,都具有深部岩浆来源的特征,在运移过程中可能混入了少量变质水,并且流体运移至地壳浅部时有大气降水的加入。(2)NEE向F1、F5和F9等逆冲断裂及二龙抢宝背斜共同组成的逆冲构造系,以及F1断裂下盘沿含矿岩系发育的顺层破碎带是区内控矿构造。其中,F1为逆冲构造系的主干构造,也是区内最主要的导矿和容矿构造。F1产状由陡变缓地带对成矿有利,表明区内主成矿期构造作用具挤压特征。(3)依据宏观地质现象、构造作用特征、矿体及富矿包空间赋存特征、原生晕异常分布及Sb/Bi比值特征等综合判断,泥堡矿区F1断裂中矿体的空间分布有向SW方向侧伏特征。(4)基于成矿中心位置的判断、矿体侧伏方向、原生晕异常特征,以及F1底板“洼兜”分布特征,在F1断裂破碎带中深部预测有两个靶区:靶区Ⅰ位于9020——9420勘探线之间;靶区Ⅱ位于10000——10420勘探线之间。

薛仲凯[2](2019)在《甘肃寨上金矿南矿段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特征与综合找矿模型》文中认为甘肃省寨上金矿床位于西秦岭地区,该地区是我国卡林─类卡林金矿床的富集地之一。当前该矿床面临的找矿问题,老方法已经很难有所进展,综合找矿方法已势在必行。本文选择寨上金矿南矿段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等勘查技术,尝试建立综合找矿模型,指导深部找矿勘探,取得如下主要成果:(1)矿体赋存于板岩与灰岩接触界面及板岩一侧破碎带内,围岩蚀变主要发育硅化、黄铁矿化、毒砂化和褐铁矿化等,可作为直接的找矿标志。(2)运用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量,提取异常信息,H1高阻异常和L2低阻异常间的电性梯度带对应32号脉,表明在电性梯度带内含矿的可能性很大。(3)采用格里格良法计算出,南矿段43线剖面原生晕分带序列为As-Mo-SbAg-Cu-Bi-Au-Zn-W-Pb。前缘晕元素为Pb、Sb,近矿晕元素为Au、Ag、As、W,尾晕元素为Mo、Cu、Bi、Zn。尾晕元素Mo、Bi分别位于序列的前缘晕和近矿晕元素位置,近矿晕元素Pb位于序列的尾晕元素位置,表明浅部矿体有可能被风化剥蚀,深部有可能存在盲矿体。(4)根据地球物理、地球化学信息特征和矿床地质特征、控矿因素及找矿标志,建立了综合找矿模型。并在南矿段进行钻孔验证,发现深部含矿。

刘艳鹏[3](2019)在《贵州省普安县泥堡金矿床成因研究》文中提出泥堡金矿床是贵州省黔西南地区新发现的具有代表性的卡林型金矿床,同时也是滇黔桂“金三角”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较大的经济价值及研究意义。近年来,许多学者对区内典型金矿床的地质背景,元素地球化学,同位素地球化学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对不同类型黄铁矿的详细研究很少,在成矿物质来源和矿床成因方面仍存在争议。基于此,本文研究了泥堡金矿床中不同类型黄铁矿的成分在金矿床和围岩中的分布模式及其原位硫同位素组成,并初步讨论了泥堡卡林型金矿床成矿物质来源和矿床成因。泥堡矿床的金矿体主要受控并分布于区内断层及晚二叠系龙潭组地层中,“褶皱+断层”的控矿构造组合使矿床同时发育有断控型和层控型矿体。Au主要赋存于矿石和围岩中的硫化物,其中黄铁矿是主要的载金矿物。结合野外调研和室内镜下矿相学研究工作,将泥堡金矿中的载金黄铁矿细分为3种类型,分别为自形-半自形黄铁矿,脉状黄铁矿和他形-他形集合体黄铁矿。利用电子探针(EPMA)和飞秒激光剥蚀(fsLA)多接收器等离子体质谱(MC-ICP-MS)技术,分析了三种类型黄铁矿的元素组成和S同位素特征。电子探针成分分析表明,黄铁矿的含金性较好,Au平均含量为0.016wt%,除了含有Fe,S元素之外,还含有As,Au,Co,Cu,Sb等微量元素。S-As元素呈正相关性特征,显示了As可能通过置换S进入黄铁矿的晶格中。Au-As元素相关性表明Au主要以Au+的形式赋存于载金矿物中,其中他形-他形集合体黄铁矿的部分Au以纳米级颗粒天然Au(Au0)的形式于热液中析出。Fe-Au、S-Au则不具备明显的元素相关性。黄铁矿的Co/Ni比值显示其成因为与岩浆相关的热液成因。本次进行原位硫同位素分析的黄铁矿样品大部分是经过电子探针测试验证其含金性较好的黄铁矿,其δ34S值随时间变化的现象反映了硫来源从早期沉积来源变为后期岩浆来源。他形-他形集合体黄铁矿形成于成矿早阶段,地球化学特征为S,Fe,As,Co,和Ni的含量较高,δ34S值为0.0‰-7.5‰,其硫来源是在沉积和成岩作用期间细菌还原少量的海相硫酸盐产生的。自形-半自形黄铁矿在矿石主阶段形成,含有较高的As和Au含量以及较低的S和Fe含量,并且其Co和Ni含量变化不大。其δ34S值为0.1‰4.6‰,为岩浆硫源混入了少量具有高δ34S值的海水硫酸盐。后期的矿石阶段形成脉状黄铁矿,其主要以脉状聚集体的形式镶嵌在寄主岩石缝隙中,它含有高浓度的As,Co和Ni以及低浓度的S和Fe。脉状黄铁矿的δ34S值范围变化较小,从0.3‰到2.1‰,硫来源为岩浆源。结合近年来已有的深部岩浆重力和磁法异常探测及流体包裹体数据等,本文认为泥堡金矿床中成矿元素及物质主要来源于深部岩浆热液系统,其中地层可能提供部分成矿物质,矿床成因则为与岩浆关系密切的中低温热液型金矿床。

刘才伟[4](2018)在《贵州风洞含金岩系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意义》文中研究指明以贵州省安龙县风洞金矿点为研究对象,对风洞周围地质矿产进行详细调查,出露的地层由上到下依次为下三叠统永宁镇组、下三叠统夜郎组、上二叠统龙潭组,含矿岩系主要赋存于夜郎组,皆出露于断层附近,且可见断层附近岩石矿物较周围蚀变强度明显偏高,表明含矿岩系严格受断层控制。对含矿岩系进行系统采样,测试了包括Au、TFe、As、Sb、Hg、U、Mn共7个指标。结果表明,各组分含量差异较大,以As最为显着,相关性分析结果印证了各组分含量的一致性和差异性。

郑禄林[5](2017)在《贵州西南部泥堡金矿床成矿作用与成矿过程》文中研究表明泥堡金矿床作为滇黔桂“金三角”矿集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兼具层控型和断裂型两种类型金矿体,是近年来金矿找矿重大突破之一。矿床位于扬子陆块与华夏陆块两个构造单元接合部位,所处大地构造位置特殊,地块边缘裂陷槽挤压和拉张的交替成为构造运动的主要形式,矿区主体构造样式为背斜-断层组合,深部构造发育,存在隐伏岩体,并位于Au-As-Sb-Hg组合异常区,显示出本区成矿地质背景优越。尽管一些学者对该矿床的矿床地质特征、控矿因素、成矿物质来源、流体性质、矿床成因等方面开展了研究工作并取得一定的成果,但对金矿床的成矿时代及动力学背景、金的赋存状态及沉淀机制、金成矿作用及成矿过程、成矿模式等方面仍亟待开展系统而深入的科学研究。基于此,本文从矿床成矿地质背景、矿床地质特征、金的赋存状态、元素和同位素地球化学,以及流体包裹体和成矿年代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从而探讨泥堡金矿床成矿物质来源、成矿流体性质与演化、矿床成因、成矿控矿因素和成矿条件,结合成矿动力学背景,揭示金的成矿作用过程及其沉淀机制,从而建立矿床成矿模式。尤其是对两种类型金矿体成矿年代的准确厘定,不仅对丰富和完善金成矿理论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可为指导矿区深部和外围找矿提供理论支撑依据。通过本次研究工作,得出以下几点主要认识:1.查明矿床主要控矿因素及矿体之间相互关系。泥堡金矿床具有构造、地层、岩性共同控矿特征,主要控矿构造为“背斜+断裂”组合形式,即二龙抢宝背斜+F1断层,主要赋矿地层为二叠系上统龙潭组二段,主要赋矿岩石为沉凝灰岩、凝灰岩;矿床兼具有层控型和断裂型两种类型金矿体,各金矿体为同一成矿流体体系的产物,仅表现为不同的就位空间和矿体形态;其中硅化、黄铁矿化、碳酸盐化与金矿化关系密切;金矿床热液成矿期包括三个阶段,分别为石英—黄铁矿阶段、石英—含砷黄铁矿—毒砂阶段和石英—碳酸盐—粘土矿物阶段。2.厘定了金矿床成矿时代,揭示了成矿动力学背景。石英Rb-Sr法获取的层控型和断裂型金矿体成矿年龄分别为141±2Ma和142±3Ma,成矿时代为燕山中晚期,与区域金、锑成矿时代和岩浆活动时限基本对应,推测金、锑矿成矿可能为同一地质事件的产物,并揭示了泥堡金矿成矿动力学背景可能为环太平洋板块俯冲背景下的岩石圈伸展拉张环境。3.通过流体包裹体及矿床地球化学研究,揭示了成矿流体和成矿物质来源。矿床为典型中低温、低盐度矿床;成矿流体具超压流体性质,属于富H2O和CO2、CH4、N2等气体的Ca2+-Cl-型流体,成矿环境为弱酸性还原性环境。方解石碳、氧同位素反映碳源可能来自于幔源岩浆,混入了一定的地层碳;石英流体包裹体氢、氧同位素揭示成矿流体可能来源于深部岩浆,有部分大气降水、变质水混入,显示混合来源的特征;环带状黄铁矿和毒砂微区硫同位素组成揭示成矿流体中的硫可能主要来自于幔源。4.查明了金的赋存状态及沉淀机制,厘清了金的成矿作用与成矿过程,从而建立了矿床成矿模式。矿床主要载金矿物为环带状黄铁矿、细粒状黄铁矿和毒砂。其结晶顺序依次为:贫砷沉积成因黄铁矿(核部)→富砷黄铁矿环带和细粒状黄铁矿→毒砂;金具有不均匀分布特征,主要以“不可见”固溶体金(Au+1)形式赋存,极少量可能为纳米级自然金(Au0)。金的成矿过程大致为深源超压成矿流体在燕山中晚期构造活动驱动下,沿深大断裂通道向浅部运移,当含矿热液运移到独特的构造压力释放空间时,由于成矿热液系统物化条件急剧变化,大量挥发分逸出,并与下渗的大气降水混合,流体发生不混溶或混合作用;同时,成矿热液中以Au(HS)0等形式迁移的贫Fe富Au流体与赋矿围岩(沉凝灰岩、凝灰岩)中的活性铁发生硫化作用(黄铁矿化、毒砂化),从而形成富金含砷黄铁矿和毒砂,导致Au大量沉淀聚集,并在有利的容矿空间和岩性组合中沉淀就位形成金矿体。由此认为,成矿流体的不混溶或混合作用,以及流体与围岩之间的水岩反应(碳酸盐化、硫化物化)可能是导致泥堡金矿床Au沉淀的主要机制。泥堡金矿床成矿模式体现为深源岩浆模式,金矿床的形成简述为深部含矿热液沿深大断裂上涌,在浅部有利空间(背斜+断裂)选择容矿岩石聚集沉淀成矿。

杨成富,刘建中[6](2017)在《贵州灰家堡背斜构造蚀变体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文中研究指明灰家堡背斜构造蚀变体(SBT)为产出于茅口租(P2m)和龙潭组(P3l)之间不整合面上的一套强硅化灰岩、灰岩角砾岩、硅化粘土岩角砾岩组合。分析采自构造蚀变体样品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对区内钻孔揭露SBT及赋存于其中的Ⅰa矿体厚度及品位进行统计并绘制等值线图,探讨SBT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对金成矿的制约。结果显示,SBT以角砾状构造和强硅化蚀变为显着特征,具有普遍较高的硅含量(54.02%92.24%),钙、铝、镁、钾、钠等主量元素的含量较低;而SBT及其围岩微量元素对大陆地壳标准化图解具有相似的曲线型式,呈显着的Au、As、Sb、Hg富集,表明在热液蚀变过程中热液流体与角砾岩的水岩反应对其微量元素组成未造成明显的改变;通过相关性分析,Cd、Te、Sr与Au关系密切,显示Cd、Te具有明显的富集,而Sr亏损。Cd、Te、Sr的异常对金矿化有指示意义;SBT中矿体的品位和SBT厚度呈正相关性,但矿体厚度和SBT厚度关系不甚明显,表明一定厚度的SBT可能更有利于Au的富集成矿。

盛响元,朱笑青,李晓霞,黄艳[7](2016)在《贵州泥堡卡林型金矿床的黄铁矿标型特征与成矿物质来源》文中提出泥堡金矿床位于贵州西南部(黔西南)峨眉山玄武岩区外缘的凝灰岩分布区内,为黔西南地区重要的卡林型金矿床之一。黄铁矿作为泥堡金矿床的主要载金矿物,具有6种标型特征,包括生物碎屑黄铁矿、球丛状黄铁矿、球状环带黄铁矿、半自形-自形集合体状黄铁矿、他形黄铁矿以及半自形-自形黄铁矿。黄铁矿成因类型与全岩含金性对比研究表明,金可能主要与沉积成岩成因的黄铁矿有关。金红石、锐钛矿以及黄铁矿的矿物组合关系表明,泥堡金矿床的物质来源可能与峨眉山玄武岩有关。

俎波[8](2016)在《西天山“亚洲金腰带”金成矿作用及找矿潜力》文中指出西天山“亚洲金腰带”以中天山及其南北缘为核心发育了众多大型-超大型造山型金矿床,显示出巨大的成矿潜力和优越的找矿前景。本文在吉尔吉斯斯坦Unkurtash超大型金矿床、中国新疆泥牙子铁克协和阿腊斯托金矿床区域地质背景、矿床地质、矿床地球化学和成矿年代学研究基础上,总结了“亚洲金腰带”造山型金成矿规律,探讨矿成矿机制和勘查准则,并针对新疆那拉提金矿集区开展金矿资源定量预测。主要取得以下成果认识:(1)吉尔吉斯斯坦Unkurtash金矿床形成于晚石炭-早二叠世(316293 Ma)由俯冲向碰撞造山转换或碰撞造山作用时期;俯冲流体交代的岩石圈地幔经过部分熔融形成的玄武质岩浆沿着大规模深切地壳的脆韧性断裂系统发生底侵,形成钛铁矿型Andagul钙碱性花岗闪长岩。来自花岗闪长岩岩浆的流体和成矿物质,在北东向断裂构造带的控制下,形成一系列席状石英脉及其两侧蚀变矿化;(2)中国新疆那拉提Au矿集区泥牙子铁克协和阿腊斯托金矿床分别形成于志留纪-早泥盆世(429404 Ma)和石炭纪(353335 Ma)南天山洋向中天山下俯冲背景下;受俯冲流体交代的地幔岩浆底侵导致下地壳部分熔融形成混合岩浆。来自混合岩浆的成矿流体和多种来源的成矿物质在那拉提北缘断裂带次级断裂的控制下形成透镜状、条带状矿体;(3)“亚洲金腰带”内造山型金矿床在早古生代、早石炭世洋-陆俯冲增生和晚石炭-早二叠世碰撞造山背景下形成,以硅化、绢英岩化、绿泥石化等中温热液蚀变组合和黄铁矿、毒砂、自然金/银金矿为主的金属矿物组成为特征,硫主要来自于岩体而金属元素则具有多源性。古老地壳中金的预富集,俯冲/碰撞造山阶段的变形变质活化和伴随造山活动壳幔混源岩浆热液流体叠加三个过程可能是形成“亚洲金腰带”造山型金矿床的关键控制;(4)新疆那拉提Au矿集区是“亚洲金腰带”向中国西天山延伸的构造位置。本文在区域成矿规律研究基础上,结合区域矿床地质特征,建立造山型金矿预测模型,并利用地物化遥矿等综合信息,圈定了13个预测区,定量预测总资源量779394千克,其中查明资源量91323千克,预测资源量688071千克。

郑禄林,杨瑞东,刘建中,高军波,陈军,李俊海[9](2014)在《黔西南泥堡金矿床大型隐伏金矿体地质特征研究》文中指出泥堡金矿区Ⅲ号金矿体是近年来发现的受断裂控制的大型隐伏矿体,是泥堡金矿区找矿勘探工作的重大突破。该矿体受F1断层控制,其容矿岩石为蚀变沉凝灰岩。蚀变沉凝灰岩普遍发育粘土化、碳酸盐化,而与金矿化密切关联的蚀变类型为黄铁矿化、硅化,次为毒砂化。对泥堡金矿床产出特征进行分析发现,Ⅲ号矿体明显受构造(F1断层)、地层(P3l2)和岩性(蚀变沉凝灰岩)控制。结合矿床赋矿岩石、矿物组合和控矿因素分析,认为泥堡金矿的形成与晚二叠世沉积火山凝灰质密切相关,F1断层活动及燕山期热水(液)作用是Ⅲ号金矿体成矿的关键。通过对比分析,认为区域上车榔-泥堡-三道沟-潘家庄一线是寻找类似金矿体(断控型)的重要区域,龙潭组二段及蚀变沉凝灰岩是重要的找矿标志。

韩琼[10](2014)在《东准噶尔卡拉麦里成矿带金矿成矿规律与成矿模式研究》文中认为新疆东准噶尔卡拉麦里成矿带位于西伯利亚板块和哈萨克斯坦板块交汇部位,是中亚造山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成矿区带上属于卡拉麦里-莫钦乌拉成矿带(Ⅳ级),金矿成矿条件十分优越,资源潜力巨大,是我国重要的金-多金属成矿带之一。本文以卡拉麦里成矿亚带、库布苏-库普成矿亚带、金山沟成矿亚带为研究对象,根据矿床成因分类,将研究区金矿分为四个类型:陆相火山岩型金矿,以金山沟金矿为代表;破碎蚀变岩型金矿,以卡拉麦里Ⅰ号金矿为代表;浅成中低温热液蚀变岩型金矿,以库布苏金矿为代表;韧性剪切带型金矿:以金水泉金矿为代表。以矿床学、构造地质学、岩石地球化学、同位素地球化学、岩石学、同位素年代学等为基础,通过对矿床地质特征、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化探特征等方面对典型矿床展开系统的研究,探讨矿床成因,建立成矿模式,分析找矿前景。在此基础上,从成矿带的整体层面开展成矿规律和成矿模式的研究。区域成矿规律研究表明:早古生代-晚古生代构造演化形成了东准噶尔基本构造格架,为金矿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地质背景;与金成矿成矿密切相关的地层为下石炭统南明水组(C1n)、清水组(C1q)和巴塔玛依内山组(C1b),下泥盆统托让格库都克下亚组(D1tb),中泥盆统北塔山岩组(D2b),志留系库布苏群(Skp)。浓缩比率K和变异系数CV表明:与Au以及Ag、As、Ti、Bi等相关的元素在含矿地层中均属于强富集和强分异型;主要成矿元素含量随地质时代的变化规律为:地层由老到新(D→J)Au、Ag、Cu含量逐渐降低,而Hg、Pb、Sb逐渐增高;构造方面的规律为:由NW-NWW向和NE-NEE组成的“X”型共轭的断裂控制了金矿矿带的总体方向,次级断裂则控制了矿床(点)的具体部位,形成了该区主断裂与次级断裂相互控矿的格局,内生金属矿床与线性构造密度的关系为:线性构造越密集的地段内生矿产越多,反之内生矿产少;矿床时间分布规律为:卡拉麦里成矿带绝大多数金矿的成矿时代为早石炭世中晚期,泥盆纪和志留纪金矿床较少;空间分布规律为:内生金矿床呈点状分布,外生金矿床比较密集,呈裙带状分布;岩体与矿床的空间分布规律为:从岩体形成时代上来看,黄羊山系列最早(305Ma)>库布苏南系列(287±2Ma)>贝勒库都克系列(283±2Ma>锡矿北斑岩(277±11Ma)系列;从岩性上,花岗岩带在成分上的演化序列为钙碱性→偏碱性→碱性。前人研究认为在成矿带上已经确定的与花岗岩在成因上存在联系的金矿只有黄羊山金矿,但本次研究认为苏吉泉、苏吉泉东金矿在成因上与苏吉泉花岗岩岩体关系密切,金水泉金矿和南明水金矿与卡拉麦里蛇绿混杂岩带在成因上具有相关性。根据上述研究,建立了东准噶尔金矿带的成矿系列。区域成矿模式方面:在成矿规律基础上,建立了碰撞理论下的东准噶尔金矿区域成矿模式和三种不同成因类型的金矿成矿模式。

二、贵州火山凝灰岩型金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意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贵州火山凝灰岩型金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贵州泥堡金矿成矿流体特征及找矿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2 泥堡金矿勘查历史及研究现状
        1.2.1 泥堡金勘查历史
        1.2.2 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方法
        1.3.2 技术路线
    1.4 主要完成工作量
第二章 成矿地质背景及矿床地质特征
    2.1 成矿地质背景
        2.1.1 区域地层及其与成矿关系
        2.1.2 区域构造及其对成矿控制
        2.1.3 区域岩浆岩及其含金性
        2.1.4 区域金矿床特征
    2.2 矿床地质特征
        2.2.1 矿区地质特征
        2.2.1.1 矿区地层
        2.2.1.2 矿区构造
        2.2.1.3 矿区岩浆岩
        2.2.2 矿体特征
        2.2.3 矿石及围岩蚀变特征
        2.2.4 成矿阶段划分
第三章 成矿流体特征
    3.1 流体包裹体样品采集及测试方法
    3.2 流体包裹体类型及岩相学特征
        3.2.1 断控型矿体中包裹体类型及岩相学特征
        3.2.2 层控型矿体中包裹体类型及岩相学特征
    3.3 流体包裹体显微测试
        3.3.1 断控型矿体
        3.3.2 层控型矿体
    3.4 成矿流体物理化学参数计算及来源探讨
        3.4.1 成矿流体物理化学参数估算
        3.4.2 成矿流体来源探讨
    3.5 成矿流体特征、演化及沉淀机制
        3.5.1 成矿流体特征、演化
        3.5.2 流体沉淀机制
第四章 成矿预测研究
    4.1 构造控矿特征
        4.1.1 褶皱对成矿的控制
        4.1.2 断裂对成矿控制
        4.1.3 构造控制模式
    4.2 F1断裂带成矿中心位置判断
        4.2.1 富矿包空间分布特征
        4.2.2 流体包裹体特征及其指示意义
        4.2.3 F1断裂带成矿元素分带特征
        4.2.4 F1断裂成矿中心位置判断
    4.3 矿体侧伏方向判断
        4.3.1 宏观地质现象指示
        4.3.2 构造地质作用指示
        4.3.3 F1中矿体空间分布特征
        4.3.4 原生晕异常分布特征
    4.4 找矿方向及靶区预测
        4.4.1 找矿方向
        4.4.2 找矿靶区优选
第五章 结论
    5.1 主要成果及认识
    5.2 不足和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2)甘肃寨上金矿南矿段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特征与综合找矿模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背景与项目依托
    1.2 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1.2.1 卡林型矿床研究进展
        1.2.2 寨上金矿研究现状
        1.2.3 综合找矿模型研究进展
        1.2.4 存在问题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技术路线与成果展望
        1.4.1 技术路线
        1.4.2 成果展望
    1.5 完成工作量
2 区域地质
    2.1 区域地质背景
    2.2 地层
        2.2.1 泥盆系
        2.2.2 石炭系
        2.2.3 二叠系
        2.2.4 白垩系
        2.2.5 第三系
        2.2.6 第四系
    2.3 构造
        2.3.1 褶皱构造
        2.3.2 褶皱断裂
        2.3.3 岩浆岩
    2.4 矿产
3 矿床地质
    3.1 地层
        3.1.1 泥盆系
        3.1.2 二叠系
        3.1.3 古近纪和新近纪
        3.1.4 第四系
    3.2 构造
        3.2.1 褶皱
        3.2.2 断层
    3.3 岩浆岩
    3.4 矿石
        3.4.1 矿体特征
        3.4.2 矿石类型
        3.4.3 矿石成分
        3.4.4 矿石组构
    3.5 围岩蚀变特征
    3.6 成矿期次与成矿阶段
    3.7 矿床成因
4 地球物理
    4.1 地球物理深部勘探现状
    4.2 CSAMT研究意义
    4.3 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原理
    4.4 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反演和解释
5 原生晕地球化学
    5.1 样品采集与分析
    5.2 因子分析
    5.3 原生晕轴向分带
        5.3.1 异常特征
        5.3.2 轴向分带序列
        5.3.3 原生晕找矿意义
    5.4 深部成矿预测
6 综合找矿模型
    6.1 找矿标志
        6.1.1 地质找矿标志
        6.1.2 地球物理找矿标志
        6.1.3 地球化学找矿标志
    6.2 综合找矿模型和找矿突破
7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3)贵州省普安县泥堡金矿床成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1 卡林型金矿床研究现状
        1.2.2 泥堡金矿床研究现状
        1.2.3 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4 完成工作量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大地构造位置
    2.2 地层
    2.3 构造
        2.3.1 基底结构
        2.3.2 盖层断裂-褶皱(穹窿)体系
    2.4 岩浆岩
    2.5 区域构造演化
第3章 矿床地质特征
    3.1 矿区地质
        3.1.1 地层
        3.1.2 构造
        3.1.3 岩浆岩
    3.2 矿体特征
    3.3 矿石特征
        3.3.1 矿石类型
        3.3.2 矿石构造
        3.3.3 矿石结构
    3.4 围岩蚀变
第4章 黄铁矿矿物学特征
    4.1 样品采集和实验方法
    4.2 黄铁矿形貌特征
    4.3 黄铁矿元素变化特征
    4.4 讨论
第5章 黄铁矿S同位素组成
    5.1 分析样品及方法
    5.2 黄铁矿S同位素特征
    5.3 讨论
第6章 矿床成因
    6.1 矿床控矿因素
        6.1.1 地层
        6.1.2 构造
    6.2 成矿流体特征
    6.3 成矿物质来源
    6.4 矿床成因探讨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4)贵州风洞含金岩系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地质特征
    1.1 区域地质背景
    1.2 矿点地质特征
    1.3 含矿岩系特征
2 样品的采集与分析
3 分析与讨论
    3.1 元素含量分布特征
    3.2 相关性分析
    3.3 聚类分析
4 结论

(5)贵州西南部泥堡金矿床成矿作用与成矿过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意义
        1.1.1 服务中国西南地区金矿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的需要
        1.1.2 补充和完善低温成矿域金成矿理论的需要
    1.2 泥堡大型金矿床研究历史与现状
    1.3 研究中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5 论文主要创新点
    1.6 工作量统计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区域构造格架
    2.2 区域地层及古地理演化
        2.2.1 区域地层
        2.2.2 区域古地理演化
    2.3 区域岩浆活动
    2.4 区域地球物理及深部构造特征
        2.4.1 地震勘探
        2.4.2 重力异常特征
        2.4.3 深部构造
        2.4.4 隐伏岩体
    2.5 区域地球化学
    2.6 区域矿产
第三章 矿床地质
    3.1 矿区地质
        3.1.1 地层
        3.1.2 构造
    3.2 矿体地质
        3.2.1 矿体类型
        3.2.2 矿体形态及产状
    3.3 矿石特征
        3.3.1 赋矿岩石
        3.3.2 矿石组构
        3.3.3 矿物组成
    3.4 热液蚀变
    3.5 成矿期次及矿物生成顺序
第四章 金的赋存状态
    4.1 分析样品及方法
    4.2 黄铁矿和毒砂形貌特征
        4.2.1 黄铁矿
        4.2.2 毒砂
    4.3 结果及讨论
        4.3.1 EMPA分析结果
        4.3.2 环带状黄铁矿元素变化特征
        4.3.3 金的赋存状态
    4.4 小结
第五章 元素地球化学
    5.1 矿石元素地球化学
        5.1.1 样品采集及分析方法
        5.1.2 地球化学特征
        5.1.3 讨论
    5.2 方解石稀土元素地球化学
        5.2.1 样品采集及分析方法
        5.2.2 分析结果
        5.2.3 讨论
    5.3 小结
第六章 流体包裹体及同位素地球化学
    6.1 流体包裹体
        6.1.1 分析样品及方法
        6.1.2 流体包裹体类型及岩相学特征
        6.1.3 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
        6.1.4 流体包裹体成分分析
        6.1.5 成矿流体特征及其演化
    6.2 碳氧同位素
        6.2.1 分析样品及方法
        6.2.2 碳氧同位素组成
        6.2.3 讨论
    6.3 氢氧同位素
        6.3.1 分析样品及方法
        6.3.2 成矿流体来源
    6.4 硫同位素
        6.4.1 分析样品及方法
        6.4.2 硫同位素组成
        6.4.3 讨论
    6.5 小结
第七章 成矿年代学
    7.1 石英Rb-Sr同位素测年
    7.2 分析样品及方法
    7.3 结果
    7.4 讨论
        7.4.1 成矿时限
        7.4.2 成矿流体
    7.5 小结
第八章 成矿作用过程与成矿模式
    8.1 成矿地质条件
        8.1.1 成矿地质背景
        8.1.2 矿床控矿因素
        8.1.3 成矿物质及成矿流体来源
    8.2 成矿作用过程
    8.3 矿床成因
    8.4 成矿模式
第九章 结论
致谢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

(6)贵州灰家堡背斜构造蚀变体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2 区域地质背景及矿田地质特征
    2.1 区域地质背景
    2.2 矿田地质特征
3 构造蚀变体 (SBT) 的样品
    3.1 SBT地质特征
    3.2 岩 (矿) 石矿物组成及结构
4 岩矿石常量元素组成特征
5 岩矿石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5.1 岩矿石微量元素标准化图解
    5.2 SBT中微量元素的聚类分析
6 SBT与金成矿的关系
    6.1 SBT中主要成矿元素Au、As、Sb、Hg变化趋势
7 SBT厚度与金矿体及其品位变化的关系
8 结论

(7)贵州泥堡卡林型金矿床的黄铁矿标型特征与成矿物质来源(论文提纲范文)

1 泥堡金矿床地质特征
2 样品特征和测试方法
    2.1 采样位置
    2.2 分析仪器及方法
3 分析结果及讨论
    3.1 黄铁矿的标型特征及成因类型
    3.2 黄铁矿的含量、特征及与全岩含金量的关系
    3.3 黄铁矿与金红石的关系
4 结论

(8)西天山“亚洲金腰带”金成矿作用及找矿潜力(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金矿资源形势及发展战略
        1.1.2 ―亚洲金腰带‖造山型金矿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1 造山型金矿成矿理论研究进展及存在问题
        1.2.2 与侵入岩有关的金矿成矿理论研究进展及存在问题
        1.2.3 西天山金矿床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4 Unkurtash矿床研究现状和存在问题
        1.2.5 泥牙子铁克协金矿研究现状和存在问题
        1.2.6 阿腊斯托金矿研究现状和存在问题
    1.3 拟解决的科学问题
    1.4 研究内容及研究思路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思路
    1.5 完成工作量
    1.6 论文创新点及特色
第2章 “亚洲金腰带”成矿地质背景
    2.1 基本构造格架
        2.1.1 北天山
        2.1.2 中天山
        2.1.3 南天山
    2.2 区域构造演化
        2.2.1 前寒武纪古陆形成
        2.2.2 古生代洋-陆俯冲
        2.2.3 古生代末期碰撞造山
        2.2.4 中新生代陆内成盆
    2.3 ―亚洲金腰带‖造山型金矿床
第3章 吉尔吉斯斯坦UNKURTASH金矿床
    3.1 Kassan区域地质背景
    3.2 Unkurtash矿床地质特征
        3.2.1 矿区岩体侵入体地质特征和岩相学
        3.2.2 矿体特征与热液蚀变
        3.2.3 金赋存状态
    3.3 成矿岩体年代学和地球化学
        3.3.1 Andagul岩体锆石U-Pb年代学
        3.3.2 Andagul岩体锆石稀土与Hf同位素组成
        3.3.3 主微量元素组成
        3.3.4 Sr-Nd-Pb同位素组成
    3.4 成矿年代学和成矿物质来源
        3.4.1 载金黄铁矿Re-Os同位素
        3.4.2 辉钼矿Re-Os同位素
        3.4.3 S同位素组成
        3.4.4 Pb同位素组成
    3.5 Unkurtash金矿床金成矿作用
        3.5.1 岩浆活动与金成矿时代
        3.5.2 岩浆岩氧逸度特征
        3.5.3 岩浆来源及岩石成因
        3.5.4 S-Pb-Os同位素示踪
        3.5.5 Unkurtash金矿床成矿过程
第4章 新疆泥牙子铁克协金矿床
    4.1 区域地质特征
    4.2 矿床地质特征
        4.2.1 地层
        4.2.2 岩浆岩
        4.2.3 断裂
        4.2.4 矿体特征与热液蚀变
        4.2.5 金属矿物组成与金赋存状态
    4.3 成岩时代及岩浆演化
        4.3.1 二长花岗岩锆石U-Pb时代
        4.3.2 二长花岗岩锆石稀土元素
        4.3.3 二长花岗岩主微量元素组成
        4.3.4 二长花岗岩Sr-Nd-Pb同位素组成
    4.4 成矿时代及物质来源
        4.4.1 黄铁矿Re-Os测年
        4.4.2 S同位素组成
        4.4.3 Pb同位素组成
    4.5 泥牙子铁克协金成矿作用
        4.5.1 岩浆活动与金成矿时代
        4.5.2 二长花岗岩氧逸度
        4.5.3 二长花岗岩岩浆成因
        4.5.4 S-Pb同位素示踪
        4.5.5 成岩成矿过程
第5章 新疆阿腊斯托金矿床
    5.1 区域地质特征
        5.1.1 区域地层
        5.1.2 区域岩浆岩
        5.1.3 区域构造
    5.2 矿床地质特征
        5.2.1 矿区侵入体及岩相学特征
        5.2.2 矿体特征与热液蚀变
        5.2.3 金赋存状态
    5.3 成岩时代及岩浆演化
        5.3.1 锆石U-Pb年代学
        5.3.2 锆石稀土元素与Hf同位素组成
        5.3.3 主微量元素组成
        5.3.4 Sr-Nd-Pb同位素组成
    5.4 成矿时代及物质来源
        5.4.1 黄铁矿Re-Os测年
        5.4.2 S同位素组成
        5.4.3 Pb同位素组成
    5.5 矿床成因类型
        5.5.1 成岩成矿时代
        5.5.2 闪长玢岩岩石成因
        5.5.3 S-Pb-Os同位素示踪
        5.5.4 金成矿作用分析
第6章 “亚洲金腰带”金成矿作用
    6.1 “亚洲金腰带”金矿床成矿规律
    6.2 “亚洲金腰带”金矿床成矿机制
    6.3 “亚洲金腰带”金矿床勘查准则
    6.4 “亚洲金腰带”金矿床找矿前景
第7章 新疆那拉提Au矿集区成矿潜力预测
    7.1 卡特巴阿苏大型Au矿床主要特征
        7.1.1 矿床地质特征
        7.1.2 矿体特征
        7.1.3 成矿时代及流体、物质来源
        7.1.4 金成矿关键控制
    7.2 新疆那拉提Au矿集区区域预测模型建立
    7.3 预测区圈定
        7.3.1 综合地质体单元法圈定预测区
        7.3.2 综合地质信息模式类比法圈定预测区
    7.4 预测要素变量的购置与选择
        7.4.1 预测要素及要素组合的数字化、定量化
        7.4.2 变量优选研究
    7.5 预测区优选
        7.5.1 特征分析法在靶区优选中应用
        7.5.2 特征分析法定量预测
    7.6 资源量定量估算
    7.7 预测成果
第8章 结论及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表
附实验方法
个人简介

(9)黔西南泥堡金矿床大型隐伏金矿体地质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区域地质背景及矿区地质特征
    1.1 地层
    1.2 构造
2 矿床地质特征
    2.1 矿体形态、产状
        (1) 赋存于第四系残坡积层中的氧化矿 (Ⅶ号矿体)
        (2) 产于龙潭组中的层状矿体 (Ⅰ、Ⅱ和Ⅵ号矿体)
        (3) Sbt构造蚀变体中的层状矿体 (Ⅳ号矿体)
        (4) 受控于F1断层的断裂型矿体 (Ⅲ号矿体)
    2.2 矿体赋矿岩石及围岩蚀变特征
    2.3 岩矿石组构特征
        (1) 矿石构造
        (2) 矿石结构
3 矿床成矿规律
    3.1 矿石特征及金赋存状态
    3.2 金富集特征及控矿因素
    3.3 F1断层与各金矿体关系
4 讨论
5 结论

(10)东准噶尔卡拉麦里成矿带金矿成矿规律与成矿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自然地理概况
    1.2 选题依据和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5 完成的工作量
    1.6 需要说明的问题
第二章 区域成矿地质条件
    2.1 大地构造分区
    2.2 大地构造演化
    2.3 区域地层
    2.4 区域岩浆活动
    2.5 区域变质岩
    2.6 区域构造
    2.7 区域地质矿产特征
第三章 典型矿床研究
    3.1 陆相火山岩型金矿——以金山沟金矿为例
    3.2 破碎蚀变岩型金矿——以卡拉麦里Ⅰ号金矿为例
    3.3 浅成中低温热液蚀变岩型金矿——以库布苏北金矿为例
    3.4 韧性剪切带型金矿——以金水泉金矿为例
    3.5 对比研究
第四章 区域成矿规律
    4.1 大地构造演化与成矿
    4.2 控矿因素与成矿
    4.3 矿床时空分布规律
    4.4 岩体空间组合规律
    4.5 矿床成矿系列及成矿谱系
第五章 区域成矿模式
    5.1 碰撞造山与金成矿
    5.2 构造演化与金成矿
第六章 结论
    6.1 取得的成果
    6.2 存在的问题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主要科研成果及获奖
致谢

四、贵州火山凝灰岩型金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意义(论文参考文献)

  • [1]贵州泥堡金矿成矿流体特征及找矿预测研究[D]. 胡志戍. 广西大学, 2020(05)
  • [2]甘肃寨上金矿南矿段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特征与综合找矿模型[D]. 薛仲凯.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9(02)
  • [3]贵州省普安县泥堡金矿床成因研究[D]. 刘艳鹏. 成都理工大学, 2019(02)
  • [4]贵州风洞含金岩系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意义[J]. 刘才伟. 矿产勘查, 2018(05)
  • [5]贵州西南部泥堡金矿床成矿作用与成矿过程[D]. 郑禄林. 贵州大学, 2017(02)
  • [6]贵州灰家堡背斜构造蚀变体岩石地球化学特征[J]. 杨成富,刘建中. 贵州地质, 2017(01)
  • [7]贵州泥堡卡林型金矿床的黄铁矿标型特征与成矿物质来源[J]. 盛响元,朱笑青,李晓霞,黄艳. 矿物学报, 2016(04)
  • [8]西天山“亚洲金腰带”金成矿作用及找矿潜力[D]. 俎波.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6(04)
  • [9]黔西南泥堡金矿床大型隐伏金矿体地质特征研究[J]. 郑禄林,杨瑞东,刘建中,高军波,陈军,李俊海. 地质与勘探, 2014(04)
  • [10]东准噶尔卡拉麦里成矿带金矿成矿规律与成矿模式研究[D]. 韩琼. 新疆大学, 2014(02)

标签:;  ;  ;  ;  ;  

贵州火山凝灰岩型金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意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