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鸡的高效循环饲喂

猪、鸡的高效循环饲喂

一、猪鸡高效循环饲养(论文文献综述)

孙亚奇[1](2020)在《氚标记磺胺甲恶唑在猪、鸡和大鼠体内的处置研究》文中指出磺胺甲恶唑是磺胺类抗菌药的一种,由于其具有广谱的抗菌活性和良好的抗菌效果在兽医临床上被广泛使用。随着磺胺甲恶唑的大量使用,其在组织内残留也越来越严重,对人体健康和食品安全造成极大的安全隐患。目前关于磺胺甲恶唑的代谢和残留消除还有很多问题没有解决,猪、鸡体内的物料平衡不清楚,代谢途径不明确,残留靶组织未确定。因此,为全面了解磺胺甲恶唑在动物体内的代谢转化过程以及分布消除特征,控制其药物残留,本研究采用放射性标记技术合成了氚标记磺胺甲恶唑,并研究了其在猪、鸡和大鼠体内的代谢、排泄、分布与消除规律。对磺胺甲恶唑在三种动物体内的代谢物进行定性定量,推测主要代谢途径,分析其在不同组织中的残留消除规律,比较不同物种间的种属差异,进一步确证磺胺甲恶唑在动物体内的残留标示物与靶组织,为磺胺甲恶唑的食品安全性评估提供科学依据。1氚标记磺胺甲恶唑的合成及其质量标准研究以间溴苯胺为原料,经三氟乙酸酐保护氨基后与氯磺酸反应,得到的中间产物再与3-氨基-5-甲基异恶唑发生缩合反应,经过碱性水解脱保护后制得2-溴-磺胺甲恶唑,与氚气在钯碳催化剂和碱接受体作用下发生氚-卤交换,制得2-[3H]-磺胺甲恶唑。合成的产物经制备液相纯化后获得高比活度(52.9 Ci/g)、高放化纯度(≥98%)和高化学纯度(≥99%)的氚标记磺胺甲恶唑。2物料平衡与代谢研究猪4头、大鼠以及鸡各6只按25 mg/kg b.w.单次肌肉注射(鸡为单次灌胃给药)氚标记磺胺甲恶唑(比活度为0.1 Ci/g)后不同时间点采集尿液和粪便,采集的部分样品用静态液闪(LSC)测定总放射性,另取一定质量的样品经提取净化后用流动液闪(v.ARC)与液相色谱-离子阱-飞行时间质谱(LC/MS-IT-TOF)对样品中的各放射性物质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得到磺胺甲恶唑在猪、鸡和大鼠体内的主要排泄特征与代谢规律。结果表明,在14 d的回收期内磺胺甲恶唑在猪、鸡和大鼠体内的总放射性回收率分别为95.31%,93.39%和97.48%,排泄峰值出现在停药后0-0.5 d,三种动物的累积回收率均超过59%。停药后1 d,累积回收率超过75%,此后消除速度逐渐变慢。停药3 d时,三种动物体内的累积回收率均超过88%,表明磺胺甲恶唑在动物体内主要集中在前3 d排泄。猪和大鼠有超过75%的给药量通过尿液回收,表明磺胺甲恶唑主要通过尿液排泄。在猪、鸡和大鼠中分别检测出包括原型在内的3种、6种和3种放射性化合物,其中猪和大鼠中的代谢物相同,均为原型药物S0、乙酰化代谢物S1以及微量的葡萄糖醛酸结合代谢物S5,在鸡体内还检测到5-甲基羟化代谢产物S2、N4-羟胺代谢产物S3和硫酸结合代谢物S4。磺胺甲恶唑在猪、鸡和大鼠体内的代谢途径主要包括N4-氨基的乙酰化反应、羟化反应、硫酸结合与葡萄糖醛酸结合反应以及恶唑环甲基上的羟化反应,其中乙酰化反应是三种动物体内最主要的代谢方式。以上研究结果表明磺胺甲恶唑的代谢存在种属差异性。3分布与消除研究猪(24头平均分为6组)、鸡(36只平均分为6组)和大鼠(42只平均分为7组)连续7天(大鼠为单次给药)肌肉注射(鸡为灌胃给药)氚标记磺胺甲恶唑,给药剂量为25 mg/kg b.w.,比活度为0.1 Ci/g。于给药后不同时间点(猪为12 h、3 d、7 d、14 d和28 d,鸡为6 h、3 d、7 d、14 d和28 d,大鼠为1 h、2h、6 h、1 d、3 d和7 d)随机宰杀一组动物采集组织器官和胆汁、血浆等。采集的部分组织样品经消化褪色后用LSC测定总放射性,另取一定质量的组织样品经甲醇水提取后用LC-v.ARC与LC/MS-IT-TOF测定组织中的各放射性物质含量并对代谢物进行结构鉴定,获得磺胺甲恶唑在三种动物不同组织中的分布与消除规律。磺胺甲恶唑在猪、鸡和大鼠体内广泛分布,停药后6 h(猪12 h),经LSC测定样品中的总放射性,肾脏、肝脏、血液和胆汁这四种样品中的放射性值较高。停药后3 d,各组织中的放射性迅速下降,大约为6 h(猪12 h)浓度的10%。停药后14 d,各放射性化合物仍存在于猪和鸡的组织中。停药后28 d,大部分组织已检测不到放射性,仅肝、注射部位肌肉、胆汁、血液以及鸡肾和肌肉中能检测到放射性。猪和大鼠的肝、肾、肌肉和脂肪四种组织中仅检测到两种放射性化合物,分别是原型药物S0和乙酰化代谢物S1。鸡肾脏中检测出五种放射性物质分别为S0、S1、S2、S3和S4,肝脏、肌肉和脂肪中仅检测到S0和S1。磺胺甲恶唑在三种动物体内的消除存在种属差异。磺胺甲恶唑在猪肝脏中消除最慢、消除半衰期为5.76 d,肌肉中的消除速度最快,消除半衰期为3.84 d,而其在鸡肌肉和肝脏中消除均较缓慢,两个组织的消除半衰期一致均为5.16 d,在大鼠肾脏中的消除速度最慢,消除半衰期为2.56 d,以上结果表明磺胺甲恶唑在动物体内的消除存在种属差异。在三种动物的肝、肾、肌肉和脂肪四种组织中消除半衰期最长的放射性物质为S0,S0在各组织中持续存在(14-28 d),表明S0为磺胺甲恶唑在动物体内的残留标示物。综上所述,本研究首次合成了氚标记磺胺甲恶唑,并对其相关质量标准进行了考察。利用v.ARC和LC/MS-IT-TOF联用技术对合成的氚标记磺胺甲恶唑在猪、鸡和大鼠体内的处置与残留消除进行了研究。首次发现了磺胺甲恶唑在鸡体内的四种代谢途径与五种代谢产物,指出了其毒性代谢产物与毒性靶器官,揭示了磺胺甲恶唑在三种动物体内代谢的种属差异,确证磺胺甲恶唑的残留标示物为原型。本论文的研究结果为食品中磺胺甲恶唑的残留检测提供了有力的参考依据,同时也为揭示磺胺甲恶唑的药理毒理作用机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李娜[2](2019)在《民间信仰与生存实践 ——碑格彝族濮拉人的民族志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以村落、社区为基点,以民族志书写为基础,运用人类学宗教研究的理论视角和彝族宗教研究的成果,通过对云南省开远市碑格乡的彝族濮拉人最具有代表性的三类民间信仰的深入研究,籍此对民间信仰与民众生活加以呈现,并在此基础上探讨碑格彝族濮拉人民间信仰的文化内涵、以及这些民间信仰在现代社会如何与人们赖以生存的社会现实结合在一起等问题。首先,濮拉人的自然崇拜与旱作农耕的社会生活。在恶劣的生存环境以及社会生产力极低的条件下,濮拉人对大自然的依赖常把自然界的事物人格化,崇拜着天地日月等各种自然神灵,这些神灵与人们旱作农耕社会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对于山区绝大部分仍以旱作农耕作为主要生计来源的濮拉村民来说,土地、阳光、雨水对农作物的生产至关重要,这是他们崇拜天地日月等自然神灵的根源所在。至今濮拉人还保留着传统的祭年和祭龙仪式,仪式中的年树(年神)和龙树(树神)是天地的象征,其整个祭祀过程是人们崇天敬地的仪式反映,同时也是他们旱作农耕社会生活的一种符号表达。从濮拉人的生存状况出发,人们对自然神明的心态和行为可归结为一种民间宗教,其中包含着人与自然互为依存的初步认知和信仰习俗。祭年和祭龙仪式是濮拉人协调与自然相互关系的一种生存智慧,其仪式行为背后蕴含的是人们对丰产丰收和人畜增殖的期盼和诉求,同时也是辛勤耕作的濮拉人对幸福生活的不懈追求。其次,濮拉人的祖灵崇拜与父系血缘的延续。濮拉人的祖灵崇拜建立在父母灵魂不灭的信念基础之上,人们认为父母生前是世上对自己最关怀的人,死后必定会处处保佑着自己的子孙。基于这样的观念,濮拉人产生了一套严密的丧葬仪式,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其一,葬礼具有随地点、状态、身份变化的过渡意涵。其二,葬礼中的象征符号承载着濮拉人的历史信息,是人们族群记忆的重要体现。其三,葬礼中仪式主体的性别分工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主家男性成员在整个仪式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无论是以死者儿子为主体的仪式行为,还是葬礼中实质性的礼物流动,都在发挥着维系父系血缘社会结构的文化功能。另从家族的外部来看,葬礼中村民们的相帮互助多以男性家长的名义进行,由此也强化各父系血缘家族与社区的整合,增强了村寨社区的凝聚力。在祖灵的关照下,父系血缘纽带是维持濮拉家庭、家族乃至村落社会运转的内部机制。最后,濮拉人的鬼魂信仰与疾病治疗的抉择。鬼魂在碑格濮拉人的疾病观念居于主导地位。濮拉人鬼与魂的区别是,魂指活人,鬼指死人;如果魂离开了人体,人就要生病;如果鬼附着在活人身上,人也要生病。为解除疾病带来的困扰,濮拉人叫魂和驱鬼仪式一直盛行不衰,这种需求使通过驱除鬼魂为人治病的仪式专家(贝玛和锁斋)应运而生。日常生活中,濮拉人遇到身体不适,请贝玛和锁斋治病是他们疾病治疗的首选,在其治疗无效的情况下,人们才会去医院就医,对传统治疗的依赖反映出他们对地方知识和信仰体系的认同,这也是濮拉人求医行为背后的文化逻辑。而随着社会的变迁和发展,濮拉人在依赖传统治疗的同时,并没有对现代医疗拒而远之,而是将两者相辅相成、并行不悖,在“神药两解”中交替选择是人们在解决生命困扰的疾病治疗实践中发展出来的较为明智的抉择方式。

史晓亚[3](2019)在《静乐县生态畜牧业发展问题研究》文中指出在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背景下,生态畜牧业作为现行社会下所追求的可持续发展以及绿色循环经济的新模式,它按照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要求,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统筹农村生态建设,把生态文明融入到现代畜牧业的各个方面,将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贯彻于整个过程,该理念以绿色发展助力乡村振兴。为了推动静乐县生态畜牧业的发展,为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本文对静乐县的生态畜牧业现状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其已经具备发展生态畜牧业的优势包括:政策优势、种草养畜资源优势、畜牧品种优势、区域布局优势、饲养模式优势,并已取得一定的发展成效。本文利用DEA模型分析静乐县区域内的猪牛羊的发展情况,结果显示前期的投入和后期收益存在着不相匹配的问题,以及猪产业发展过程中不均衡的问题尤为严重。通过对静乐县目前生态畜牧业发展的情况分析,结果显示,静乐县在生态畜牧业的发展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静乐县生态畜牧业还有以下几个瓶颈:政府资金投入不足;基础规模小,产业链条不完整;基础设施建设薄弱;畜禽发展范围与管理技术不相匹配四大问题。结合静乐实际情况,提出以下对策:加强政府投入;扩大规模,完善产业链;强化基本设备齐全,加大相关政策指导;引进高新畜禽发展手段。以期能够为静乐县生态畜牧业的不断发展,以及养殖收益不断增加提供理论参考。

石学彬[4](2018)在《不同肉蛋白长期饲喂对大鼠肝脏代谢的影响》文中指出膳食蛋白不仅提供机体氮素营养,也具有广泛的生物学功能。肉蛋白富含人体所需的所有必需氨基酸,是人类膳食中的重要蛋白源。本实验室大鼠短期饲喂实验表明,不同来源肉蛋白会对生理和代谢产生差异影响,但中长期肉类蛋白膳食的生理效应尚不明确,其潜在的机制有待探明。为此,本研究以酪蛋白为非肉动物蛋白对照、以大豆蛋白为植物蛋白对照,比较鱼、鸡、猪、牛肉蛋白饲喂大鼠90天,大鼠肝脏蛋白质表达谱差异,根据差异蛋白挖掘差异代谢通路和潜在的调节因子,探讨膳食蛋白差异调节的可能机制。为认识不同食源蛋白的生理功能提供科学依据,进而指导人类合理膳食、预防疾病。本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四部分:1.摄食不同肉蛋白对大鼠肝脏蛋白质组表达的影响提取鱼肉、鸡肉、猪肉、牛肉中蛋白质,以酪蛋白和大豆蛋白为对照,按照AIN-93G配方配制大鼠标准日粮,饲喂成长期大鼠90天,饲喂期结束采集血液及肝脏样本。提取肝脏蛋白质,经胰酶消化、稳定同位素标记(iTRAQ)等,应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二级质谱(HPLC-MS MS)检测不同处理组蛋白质谱差异:不同蛋白膳食组主成分分析呈现组间差异聚类,鱼肉蛋白组与大豆/酪蛋白组间差异较小,其次是鸡肉蛋白组,猪肉和牛肉蛋白组与大豆/酪蛋白组差异较大;与对照组相比,差异蛋白质数量与聚类关系一致。基于差异蛋白的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四种肉蛋白膳食组比大豆/酪蛋白组在氨基酸等有机氮代谢通路发生显着改变;猪、牛和鸡肉蛋白组在核糖体组装和蛋白质合成过程的相关蛋白表达较酪蛋白组有显着差异。四种肉蛋白组与大豆/酪蛋白组相比,营养素代谢酶类蛋白表达显着降低,猪、鸡和鱼肉蛋白组在脂质代谢方面的差异更为突出,PPAR信号通路发生显着改变。四种肉蛋白组比对照组显着降低了肝脏生物转化相关酶蛋白的表达,线粒体氧化磷酸化蛋白表达存在显着差异。2.摄食不同肉蛋白对大鼠肝脏氨基酸代谢及蛋白合成的影响四种肉类蛋白对大鼠血清游离氨基酸水平的影响方面,鸡肉蛋白组与酪蛋白组总体相当,鱼、牛和猪肉组相对低或显着低于酪蛋白组。与大豆蛋白组比较,鱼肉蛋白组有必需氨基酸优势,鸡肉蛋白组总体高于大豆蛋白组,而猪肉、牛肉蛋白组与大豆蛋白组差异不大。在肝脏氨基酸代谢酶类表达方面,猪、鸡肉蛋白组的多个氨基酸代谢酶类比酪、大豆蛋白组显着低表达,牛肉蛋白组氨基酸代谢酶差异数量次之;猪、鸡、牛肉蛋白组与大豆、酪蛋白组在糖酵解、核苷酸代谢酶类的表达水平上显着低;大豆蛋白组尿素循环显着高于其他各组。膳食蛋白影响大鼠肝脏细胞蛋白质代谢方面,各肉类蛋白组在转录过程中的mRNA剪切、定位、核输出、核糖体组装和翻译起始等方面与酪、大豆蛋白组存在显着差异;在蛋白二硫键形成、信号肽添加与转运定位、糖基化修饰等方面各肉蛋白处理组显着低于酪、大豆蛋白组;在蛋白降解相关蛋白酶类方面,各肉处理组高于酪蛋白而低于大豆蛋白组。不同来源蛋白膳食,通过其自身差异的氨基酸组成影响机体氨基酸供给,并通过mTOR信号通路影响核糖体组装与蛋白质合成,在转录水平上,猪、鸡和牛肉蛋白组与大豆蛋白组在mTOR下游蛋白合成通路存在显着差异。3.摄食不同肉蛋白对大鼠肝脏脂肪与能量代谢的影响鱼和猪蛋白组显着提高大鼠肝脏胆固醇合成及酯化相关基因表达,猪肉蛋白组肝脏高、低密度脂蛋白受体基因均高表达,鸡、猪和牛肉蛋白组显着提高胆固醇逆转运及胆汁酸生成基因表达,鱼肉蛋白组肝脏胆固醇水平显着高于其他各组,而鸡、猪和牛肉蛋白组肝脏胆固醇水平较低。鸡、猪和牛肉蛋白组肝脏甘油三酯水平显着低于酪和大豆蛋白对照组,转录辅助活化因子PGC1α在鸡、猪、牛肉蛋白组高表达,促进甘油三酯降解代谢,使三组甘油三醋水平显着低。在蛋白水平上,肝脏β氧化的若干蛋白在猪肉等肉蛋白组显着低表达,在转录水平上,PPARγ在猪、鸡肉蛋白组显着低表达,但PPARα在各肉蛋白组仅比大豆组有低表达趋势,无显着差异。肝脏线粒体电子传递链中多个基因在鸡、猪和牛肉蛋白组高表达,但在蛋白水平上以低表达为主,尤其是ATP合成酶在肉蛋白组显着低表达,肉类蛋白膳食存在氧化与磷酸化解偶联现象,促进机体适应性产热。4.摄食不同肉蛋白对大鼠肝脏生物转化与炎症反应的影响四种肉蛋白组总抗氧化能力和脂质过氧化水平与酪蛋白组无显着差异,仅脂质过氧化水平显着高于大豆蛋白组;酶促抗氧化方面鸡、鱼肉蛋白组优于大豆蛋白组,而猪、牛肉蛋白组相对低于酪蛋白组;非酶促抗氧化方面,鱼、鸡和牛肉蛋白组GSH水平显着高于大豆、酪蛋白对照组。四种肉蛋白膳食显着降低了大鼠肝脏Ⅰ相代谢酶(CYP450s等)和Ⅱ相代谢酶(GSTs、UGTs、SULTs)在mRNA和蛋白水平的表达,Keap1-Nrf2-ARE通路调节了肉类蛋白组与酪、大豆蛋白组在Ⅰ相和Ⅱ相代谢酶的差异表达。四种肉蛋白膳食对大鼠肝脏炎症反应方面的影响与酪、大豆蛋白组总体一致,仅显着改变了与血管通透性相关因子的表达,牛肉等肉类蛋白促进了免疫相关蛋白的表达。

杨智明[5](2017)在《松嫩草地绵羊放牧及舍饲方式》文中研究指明在草地放牧系统中,草食动物对植物有着强烈影响,同时草地植物对家畜生产形成制约。开展草地家畜放牧研究,对深入理解草地生态系统功能、生态过程的维持以及生产实践至关重要。在冬季,放牧家畜饲养研究是松嫩草地放牧系统的薄弱环节,冬季家畜舍饲技术方法的缺失制约着家畜生产实践。基于草地放牧理论研究的必要性以及指导草地生产实践的迫切性,本文开展了松嫩草地放牧系统绵羊放牧与冬季舍饲研究。在放牧季,主要开展了不同放牧强度、休牧制度处理下绵羊对草地植被、土壤的影响研究;在充分考虑绵羊选择性采食的前提下,首先从时空的视角,进行了绵羊采食行为的时空特征研究;其次从草、畜营养供需平衡的视角,进行了草地牧草能量、蛋白质以及矿物元素的供给及绵羊对营养需求的平衡性研究;最后,从生产的角度,进行了不同放牧强度下绵羊生产性能的分析。在冬季,开展了绵羊粗饲料供给技术研究,开展了碱蓬对绵羊血液生理生化特征的影响的研究,进行了绵羊饲料配方的研制。获得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放牧强度对草地牧草现存量影响无显着影响。放牧强度对绵羊喜食牧草具有显着影响,放牧导致草地喜食牧草产量降低。中度放牧干扰不能维持草地较高的植物多样性,放牧会导致干旱年份草地植物多样性的降低。放牧强度对草地土壤密度、土壤水分含量无显着影响。但是,长期持续重度放牧有使土壤变的紧实的趋势。放牧强度对土壤全氮、全磷、全钾含量无显着影响。但是,草地土壤速效养分含量对放牧强度响应积极。短期放牧能导致土壤速效氮的降低。草地表层土壤速效磷对放牧强度敏感,放牧强度增大,表层土壤速效磷含量降低,长期放牧会导致土壤速效磷含量降低。放牧强度对土壤速效钾的影响在土壤深层。随着放牧强度增大,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并且,放牧强度对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影响随着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弱。(2)在松嫩草地,长时间连续休牧并不能维持草地最大生产力,适度放牧则有利于提高草地生产力。春季、秋季休牧对于草地现存量、植物多样性的维持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从维持草地高的现存量和植物多样性出发,松嫩草地较适宜的休牧制度是4只羊/公顷的放牧强度下春季或秋季休牧。采用季节动态放牧强度的休牧制度对草地的影响不比持续稳定放牧强度的休牧制度优越。休牧制度对草地土壤全氮、全磷含量无影响。4只羊/公顷或休牧更有利于土壤全钾含量的维持。持续稳定放牧压能够显着降低表层土壤速效氮的含量,季节动态放牧压或休牧能够显着降低中层土壤速效氮的含量。草地表层土壤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对休牧制度敏感,休牧制度不能增加土壤速效磷、速效钾的含量。0-20 cm土层土壤有机物含量对休牧制度响应积极。(3)绵羊采食轨迹的空间分布特征与草地植物群落斑块状分布密切相关,绵羊采食轨迹的空间分布特征为聚类模式。绵羊采食轨迹的空间分布具有方向性。绵羊对草地上同一植物群落存在重复访问的现象,并且随着放牧时间延长,重复访问的面积逐渐增大。放牧强度对绵羊重复访问特定植物群落存在显着影响,放牧强度增大,绵羊重复访问特定的植物群落所在的斑块越多。绵羊对草地空间的利用是“拓展式”利用模式。并且,不同放牧强度,绵羊对草地的拓展利用模式不同。中等放牧强度(4只/hm2)下,绵羊对草地空间的拓展模式是先降低后增大;强度放牧(6只/hm2)下,绵羊对草地空间的拓展模式是逐渐增大。随着放牧时间的持续进行,绵羊对草地空间的利用率逐渐增大。绵羊对草地空间的利用具有局部性的特征。在松嫩羊草草地放牧系统,草地适宜利用率的确定应该充分考虑家畜选择性采食。在确定松嫩羊草草地适宜利用率时,应该依据家畜喜食牧草的数量进行核算。(4)放牧强度对绵羊代谢能摄入量无影响。在放牧季,放牧绵羊代谢能摄入量整体呈现下降趋势。7、8、9月,绵羊代谢能摄入量低于绵羊代谢能需求,需进行人工补充。放牧强度影响了绵羊每天粗蛋白的摄入量,适度放牧有利于绵羊蛋白质的摄入。绵羊每天粗蛋白摄入量呈现单峰曲线变化。6、7、9月,绵羊每天粗蛋白摄入量不能满足营养需求,需人工补充。草地牧草中K、Na、Mg、Fe能够满足绵羊的需求。牧草中Ca、Mn、Zn元素低于绵羊营养需求,必须进行人工补充。放牧强度对绵羊的生产性能有显着影响,适度放牧有利于绵羊获得高的日增重。适度放牧绵羊产羔率、繁殖成活率明显高于重度放牧。适度放牧有利于羔羊获得高的初生重和平均日增重。高放牧强度对羔羊生产性能有明显的负面影响。(5)冬季舍饲状态下,多样化的粗饲料组合能够促进绵羊粗饲料采食量并提高绵羊生产性能。多样化的粗饲料组合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低质粗饲料的有效利用。但是,多样化粗饲料组合促进家畜采食的积极效果具有时效性。给绵羊饲喂碱蓬能够影响绵羊血液生理生化特征。日粮中添加碱蓬改变了绵羊血液中Na、Cl、Cd、ALT浓度。尤其是在羊草中添加碱蓬使得绵羊血液中Cd浓度升高的结果需给予足够的重视。因此,在对盐生植物进行反刍动物饲草资源开发利用时,需要对盐生植物所含的矿物元素对家畜本身乃至通过食物链传递的安全性给予深刻的评价。基于以上研究成果,松嫩草地绵羊放牧系统利用模式为:适宜的放牧制度为连续放牧,可依据实际情况进行春季或秋季休牧。适宜的放牧强度为4只羊/hm2(包括羔羊)。草地放牧开始于3月中下旬;3月中旬至5月中旬,可依据实际情况采用休牧方式或放牧。当饲草不足时可采用放牧+补饲的饲养模式——“放一半,补一半”;5月中旬至9月中旬,采用“早出晚归”的出牧制度,进行全天放牧。应该给绵羊补充Ca、Zn、Mn等矿物元素;9月中旬,进行割草,草地留茬高度约为4-8 cm,刈割牧草制作干草,用于冬季绵羊舍饲。9月末至10月,利用草地残茬进行放牧,并注重能量、蛋白的补充。降雪封盖草地后,进入冬季舍饲阶段。在绵羊冬季舍饲时,应当供给多样化的粗饲料,并且较理想的饲料配方是:玉米11.72%,豆粕4.01%,食盐0.10%,玉米秸秆30.00%,羊草54.17%。

张璐[6](2017)在《喹赛多对猪和鸡沙门氏菌感染的临床疗效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猪鸡沙门氏菌病是由致病性沙门氏菌引起的胃肠道疾病,在集约化养殖场发病率较高,生产成本的增加和生产力的下降给畜禽养殖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由于临床分离沙门氏菌耐药性的状况的愈发严重,需开发新的药物解决这一问题。喹赛多是一种喹恶啉类新药,厌氧条件下对沙门氏菌具有良好的抗菌作用,且其在动物体内消化道的药物浓度十分高,因此开发喹赛多作为防治畜禽沙门氏菌病的新药具有可观的前景。本课题首先通过喹赛多对猪沙门氏菌PK-PD同步模型的研究制定了喹赛多防治猪沙门氏菌病的推荐给药方案,并用动物实验加以验证;而后基于谭元燕完成的喹赛多对鸡沙门氏菌的PK-PD同步模型推荐的给药方案,进行喹赛多对鸡沙门氏菌病的随机对照试验和田间试验。本课题制定了喹赛多防治猪沙门氏菌病的给药方案,评价了喹赛多对鸡沙门氏菌病的临床疗效,为喹赛多防控猪和鸡沙门氏菌病的临床用药提供科学依据。1.喹赛多对猪沙门氏菌的药效学研究采用琼脂稀释法测定了喹赛多对125株猪沙门氏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结果显示MIC50为 64 μg/mL,MIC90 为 128μg/mL。结合体外药效学数据和致病性试验的结果,选取了敏感致病性猪沙门氏菌S4443作为试验菌株进行后续研究。在MH肉汤和猪回肠内容物中喹赛多对猪沙门氏菌S4443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均为2 μg/mL,最小杀菌浓度(MBC,minmum bactericidal concentration)均为4 μg/mL。在含有不同浓度喹赛多的琼脂平皿上涂布1010 CFU/mL的猪源沙门氏菌S4443菌液测得防突变浓度(MPC,mutant prevention concentration)为 64 μg/mL。将猪沙门氏菌 S4443 与不同浓度的喹赛多分别孵育1 h和2 h后进行细菌恢复生长动力曲线的绘制,测得喹赛多对猪沙门氏菌S4443的抗菌后效应(PAE,post-antibacterial effect)在分别孵育1 h和2 h后依次为:0.11~1.02 h,1.26~2.15 h。分别在含有不同浓度喹赛多的MH肉汤和猪回肠内容物样品中进行了体外和半体内条件下喹赛多对猪沙门氏菌S4443的杀菌曲线试验,体外和半体内条件下喹赛多对猪沙门氏菌S4443的抗菌作用类型均为浓度依赖型。2.喹赛多在猪消化道内的药动学研究试验选取12头体重约20 kg的断奶仔猪,随机分为2组,健康组和患病组各6头。首先通过手术构建仔猪回肠瘘管模型,再对患病组猪只人工攻毒建立沙门氏菌患病模型。健康组和患病组均灌服30 mg/kg体重的喹赛多,给药后0.5、0.75、1、2、3、4、5、6、8、12和24 h采集猪回肠内容物,经样品前处理后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不同时间点喹赛多的浓度。采用WinNonlin软件中的非房室模型对药动学数据进行拟合,得到喹赛多在健康猪和患病猪肠道内的药动学参数:峰浓度(Cmax,peak concentration)分别为 35.19 和 33.95 μg/mL,24 h 药时曲线下面积(AUC24 h,area under the concentration-time curve for 24 h)分别为 122.90 和 116.14 h.μg/mL,达峰时间(Tmax,peak Time)分别为 2.31 和 2.14 h,消除半衰期(T1/2λ,elimination half-life)分别为3.70和3.81 h,平均滞留时间(MRT,mean retention time)分别为4.23和 4.30 h,清除率/生物利用度(CL/F,clearance rate/bioavailability)分别为 242.75和255.97 mL/kg/h。以上结果表明,喹赛多在健康猪和沙门氏菌患病病猪的肠道内的药动学参数无明显差异,喹赛多经灌服在仔猪消化道内的吸收和消除均十分迅速,且在肠道内的浓度较高,但平均滞留时间偏短。3.半体内PK-PD模型拟合和给药方案制定利用抑制型Sigmoid 模型对半体内条件下健康组和患病组的AUC24h/MIC值与沙门氏菌数量变化的对数值进行拟合,得到健康组和患病组的模型参数:Emax分别为2.73和2.82,E0分别为-5.23和-4.91,EC50分别为35.53和30.60,模型方程健康组为E=2.73-7.96×C2.68/C2.68+35.53 2.68;患病组为E=2.82-7.73×C2.52/C2.52+30.60 2.52。预防(E=0)、治疗(E=-3)和根除(E=-4)目的下AUC24h/MIC折点值:健康组依次为27.85、53.14、66.98 h;患病组依次为20.29、47.64、68.14 h。由于患病组更贴近实际用药对象,按照患病组AUC24h/MIC的折点值,根据剂量计算公式得到,当喹赛多对致病沙门氏菌的MIC=2 μg/mL,临床推荐的按体重给药的预防剂量为10.39 mg/kg,治疗剂量为24.38 mg/kg,根除剂量为34.88 mg/kg。基于细菌的生长动力学机制的PK-PD模型进行不同给药方案下的疗效预测得到治疗剂量下以24 h给药间隔能达到预期疗效。临床推荐采用混饲给药,为方便临床用药,预防、治疗和根除日给药剂量对应的馄饲剂量分别为200、500和700 mg/kg。而后采用制定的治疗给药方案对人工感染的猪沙门氏菌病病例进行治疗,结果显示喹赛多用药组的治愈率为83.3%,无死亡病例,验证了给药方案的有效性。4.喹赛多对鸡沙门氏菌病的随机对照试验试验选取210羽7日龄肉用仔鸡随机分为6组,每组30羽,每组三个重复。分组依次为:健康对照组,既不感染也不给药;感染对照组,仅人工感染不给药;喹赛多低剂量组,人工感染后按200 mg/kg剂量混饲给药;喹赛多中剂量组,人工感染后按400 mg/kg剂量混饲给药;喹赛多高剂量组,人工感染后按800 mg/kg剂量混饲给药;对照药物新霉素组:人工感染后按100 mg/kg剂量混饲给药。在人工感染鸡沙门氏菌CVCC528两天后80%以上的鸡只出现鸡沙门氏菌病典型症状,连续用药5天后喹赛多低剂量组治愈率为50%,料肉比相比于健康组降低了8.59%;喹赛多中剂量组治愈率达到76.67%,料肉比相比于健康组显着降低了13.64%;喹赛多高剂量组治愈率达到90%,料肉比相比于健康组显着降低了12.12%;对照药物组治愈率达到86.67%,料肉比相比于健康组降低了 3.54%。从以上结果看出喹赛多中剂量和高剂量组对治疗鸡沙门氏菌病有显着地疗效,喹赛多高、中、低剂量组均具有明显的促生长的作用,喹赛多高剂量组与新霉素组的治愈率无显着差异,但显着地提高了饲料转化率。因此临床推荐治疗鸡沙门氏菌病的给药方案为400~800 mg/kg,建议以200 mg/kg作为预防剂量防控沙门氏菌的感染。5.喹赛多对鸡沙门氏菌病的田间试验田间试验在湖北省宜昌市昌伟饲料有限公司仓屋榜养殖小区进行。试验选用了 20000只1日龄科宝肉鸡,体重40±3g,随机分为喹赛多组和对照组,每组10000只。对照组饲喂普通商品粮,喹赛多组在商品粮基础上添加150 mg/kg喹赛多,试验周期42 d。对照组鸡只死淘率为5.72%,平均日增重为64.45 g,料肉比为1.75;喹赛多组鸡只死淘率为4.98%,平均日增重为65.76,料肉比为1.60。结果显示,喹赛多组鸡只死淘率和料肉比均低于对照组,表明喹赛多具有良好的防控疾病的效果,可提高鸡只的生产性能。本课题揭示了喹赛多对猪沙门氏菌的抗菌作用特点为浓度依赖型,阐明了喹赛多在仔猪肠道的药物动力学特征,采用抑制型Sigmoid 模型构建了喹赛多对猪沙门氏菌的半体内PK-PD模型,针对预防、治疗、根除用药目的制定了相应的给药方案,并对疗效进行了预测和验证。同时开展了喹赛多对鸡沙门氏菌病的随机对照试验,考察了喹赛多对于鸡沙门氏菌病的疗效。本课题对于指导喹赛多防治猪和鸡沙门氏菌病的临床用药具有重大的意义。

王立业[7](2016)在《艾地普林在猪、鸡、鱼和大鼠体内的处置与残留消除研究》文中提出艾地普林为新型二氢叶酸还原酶抑制剂类抗菌药,药效学与甲氧苄啶(TMP)相似,但在多种动物的药动学性质显着优于TMP,预示着该药具有广阔的开发应用前景。药物在动物体内代谢和处置不仅关系到药理活性或毒性的变化,同时也影响其残留部位与消除速率。为了全面揭示艾地普林在多种动物体内的变化过程与规律,科学评价其有效性与安全性,本研究首先合成了氚标记艾地普林,采用放射性示踪与LC-v.ARC/MS-IT-TOF联用对艾地普林在猪、鸡、鱼和大鼠体内的代谢、排泄、分布和消除进行研究;制备艾地普林及主要代谢物的标准物质;研制艾地普林注射剂并对其在猪体内的排泄规律进行研究;建立了艾地普林及其代谢物在猪、鸡和鱼主要组织中的多残留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方法,对艾地普林在猪、鸡和鱼体内的残留消除进行研究,进一步确定残留靶组织和残留标示物;最后按照JFFCA等国际组织推荐的食品安全性评估的指导原则,艾地普林开展食品安全性评价。本研究为艾地普林的临床使用和残留监控提供必要的科学依据。1氚标记艾地普林的合成及其质量标准研究以3,5-二甲氧基-4-二甲氨基苯甲醛为原料,经醛基还原、溴取代、斯文氧化、Knoevenagel反应及成环反应合成2-溴-艾地普林。2-溴-艾地普林在氢氧化钠的甲醇溶液和DMF的混合溶液中与250mmHg氚气在60℃下被10%Pd/C催化发生T-Br交换生成粗产物2-氚-艾地普林。对粗产物进行制备液相分离纯化得到2-氚-艾地普林。对2-氚-艾地普林质量研究结果表明:化学纯度≥99%,放化纯度≥99.2%,比活度为17.2Ci/g,-20℃存储6个月其化学纯度和放化纯度均保持在98%以上,稳定性良好。2艾地普林在猪、鸡、鱼和大鼠体内的物料平衡与代谢研究猪4头和鸡、鱼、大鼠各6只/尾按5mg/kg BW单次灌胃3H-ADP后不同时间点收集排泄物。样品一部分经消化后LSC测定总放射性,分析艾地普林在动物体内的排泄规律;另取一部分样品经提取净化后LC-v.ARC/MS-IT-TOF对放射性化合物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结果表明,艾地普林在四个物种中排泄集于0-1d,之后缓慢排泄。停药后0-1d,猪、鱼和大鼠的累积排泄回收率达到72%以上,鸡的达到85%以上;停药后0-7d,四种动物的回收率均达到90%以上。在14d的回收期内,猪、鸡、鱼和大鼠的累积排泄回收率分别为95.6±1.2%、94.2±3.1%、94.2±2.7%和94.8±7.9%。在猪和大鼠,约78%剂量通过尿液排泄,剩余通过粪便排泄。在猪、鸡、鱼和大鼠体内分别发现包括原型在内的12、11、3和6种放射性化合物,代途径包括N-脱甲基化、甲氧基脱甲基化、α-羟基化、N-氧化和NH2-葡萄糖醛酸结合。N-脱甲基化是主要的代谢方式,形成两个主要代谢物N-脱一甲基艾地普林和N-脱二甲基艾地普林。艾地普林是所有样品中最主要的成分能被检测到最后时间点,其它代谢物消除较快。停药后6h,艾地普林、N-脱一甲基-ADP和N-脱二甲基-ADP在猪尿液和粪便中分别占样品放射性的42.3、11.4、11.8%和89.1、9.7、1.1%,在鸡排泄物占样品放射性的63.2、12.8、6.5%,在鱼排泄物占样品放射性的87.5、9.9、2.5%,在大鼠粪便和尿液中占样品放射性的71.2、14.7、2.6%和79.6、20.5、0.0%。3艾地普林在猪、鸡、鱼和大鼠体内的分布与消除研究猪24头、鸡36只、鱼42尾和大鼠36只分别随机分为6组(鱼7组)按5mg/kg BW连续7天灌胃3H-ADP,末次给药后不同时间点宰杀一组动物并收集所有组织。样品一部消化后LSC测定其总放射性,得到组织中总残留量的分布特征;另取一部分主要组织样品经提取净化后HPLC-v.ARC/MS-IT-TOF对药物及其代谢物进行定性定量分析。艾地普林及其代谢物在四个物种中分布广泛,停药后6h,浓度最高的组织为胆汁,其次是肾脏、肝脏、脾脏、肺、肾上腺以及免疫和消化系统,在心脏、肌肉、脂肪、血液、鱼鳔、皮肤和被毛中的浓度相对较低。停药后1d药物浓度下降较快,约为6h浓度的1/2。停药后第7d(鱼第14d)所有组织均能检测到放射性。停药后第14d(鱼21d),肝脏中的药物浓度最高,在猪、鸡、鱼和大鼠中分别达到372±25、160±23、103±21和185±25μg/kg,其次为肾脏;其他组织只能检测到少量放射性。总残留在肝脏的消除半衰期最长,分别达到4.38、3.40、6.63和4.17d,肝脏被推荐作为艾地普林残留监控的靶组织。在猪、鸡、鱼和大鼠的主要组织中,12(A0-A11)、8(A0、A1、A2、A3、A9、A10、A11、A12)、3(A0、A1、A2)和6(A0、A1、A2、A6、A9、A10)放射性化合物被检测到,大部分的放射性化合物在肝脏和肾脏中被发现,肌肉和脂肪中只检测到A0、A1和A2。A0、A1和A2作为主要的组分能被检测到停药后第3d,其他次要代谢物仅能被检测到6h或1d。停药后7d或14d,只能检测到少量A0。在所有四个物种主要组织中,A0的含量最高,占样品放射性的比例均大于42%。A1作为主要代谢物,分别在猪、鸡、鱼和大鼠样品中占样品放射性的18.2~34.1%、21.3~26.8%、12.4~16.8%、19.2~38.5%和 4.0~14.1%、1.6~7.9%、1.6~2.9%、3.1~5.3%。在肝脏中,A0的消除半衰期最长且其消除趋势与总残留趋于一致,建议作为艾地普林在猪、鸡和鱼体内的残留标示物。4艾地普林及其主要代谢物标准物质的制备及质量研究通过优化的艾地普林合成路线合成艾地普林。以3,5-二甲氧基-4-甲氨基苯腈为原料,经过腈基还原、Knoevenagel反应和环合反应合成N-脱一甲基艾地普林。以对氨基苯腈为起始原料,经过苯环溴取代、甲氧基化、腈基还原、Knoevenagel反应及环合反应合成N-脱二甲基艾地普林。以艾地普林为原料、无水三氯化铝为脱甲基试剂,对艾地普林脱甲基反应得到3-羟基艾地普林。将合成的各化合物经分离纯化、干燥后得标准品候选物。对标准品候选物的结构进行紫外、红外、核磁共振、质谱和元素分析的确证并通过对其质量标准研究,得出艾地普林、N-脱一甲基-艾地普林、N-脱二甲基-艾地普林、3-羟基-艾地普林的含量定值分别为98.76%、98.48%、98.41%和98.32%,相关质量标准符合含量测定标准物质的要求。5艾地普林注射制剂的研制及其在猪体内的排泄研究以ADP为原料药,注射用水为溶媒,乳酸作为助溶剂筛选得到最佳处方组成为:200mg艾地普林加入20.0μL乳酸助溶后定容至2mL注射用水中,溶液经过过滤、封装、灭菌得到艾地普林注射剂。对研制注射液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兽药典》(2010版)注射制剂质量标准要求进行质量和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所研制ADP注射液符合药典规定的质量标准要求,其在6个月的加速试验和12个月的长期试验研究中,含量下降均<5%,外观色泽等指标无明显变化,艾地普林注射剂的稳定性良好。建立了艾地普林(AO)、N-脱一甲基艾地普林(A1)、N-脱二甲基艾地普林(A2)和3-羟基艾地普林(A3)在猪粪便和尿液中的多残留检测高效液相色谱方法。猪4头按5 mg/kg BW单次肌注艾地普林注射剂,给药后不同时间点分别收集粪便和尿液,样品经提取净化后分别HPLC-UV和LC/MS-IT-TOF测定。结果表明,排泄的高峰期主要集中在0-6h和6h-1d,分别占给药量的25.5±2.9%和26.4±4.7%,之后只有很少的药物被回收。14d内累积回收到66.7士3.5%的给药剂量,其余给药剂量可能为随尿液排泄的未被定量的次要代谢物。尿液中药物的回收量显着大于粪便,分别占给药量的61.4±4.7%和5.3±1.7%。质谱检测结果表明,所检测的化合物种类与放射性研究中口服给药的基本的一致,并未有新的化合物被发现。6艾地普林在猪、鸡和鱼体内的残留消除研究建立了 A0、A1、A2和A3在猪和鸡的肝脏、肾脏、肌肉、脂肪、心、肺、胃、大肠和小肠9种组织和鲤鱼的肝脏、肾脏、肌肉、皮肤、胃肠和鳔6种组织中的多残留检测方法。猪30头、鸡36只和鲤鱼60尾分别平均随机分成6组,猪按5mg/kg BW连续7d肌肉注射、鸡和鲤鱼分别5mg/kg b.w连续7d灌胃艾地普林后不同时间点宰杀一组动物,收集组织。按建立的方法对样品处理并测定。结果表明,肝脏、肾脏和肺脏中艾地普林及其代谢物残留量最高,A0是三个物种中不同时间点各组织中最主要的组成成分,其次是A1,A2的含量最低,未检测出A3。在猪、鸡和鱼体内,肝脏是药物滞留时间最长的组织,其中艾地普林原型在肝脏中的半衰期最长,分别为3.04、2.54和4.53d,推荐艾地普林在猪、鸡和鲤鱼体内的残留靶器官为肝脏,残留标示物为艾地普林原型。7艾地普林在猪、鸡和鱼可食组织中休药期和最高残留限量标准的制定按照JECFA等国际组织推荐的兽药残留风险评估的程序和方法,对艾地普林在猪、鸡和鲤鱼可食组织进行风险评价,制定艾地普林的最高残留限量(MRLs)和休药期(WDT)标准。结合我国国情,建议采用相对保守的EMEA评价程序所制定的休药期和残留限量标准:艾地普林在猪和鸡肝、肾、肌肉和脂肪及鱼的肌肉中的MRLs为50μg/kg;在猪、鸡和鲤鱼的WDT分别为20d、17d和12d。本研究改进了艾地普林的合成路线并合成得到质量合格的氚标记艾地普林,科学阐释了其在猪、鸡、鱼和大鼠体内代谢和处置特点,制备得到艾地普林及主要代谢物的标准物质,成功研制艾地普林单方注射制剂并揭示了其在猪体内的排泄规律,确定了艾地普林在猪、鸡和鲤鱼体内的残留靶组织和残留标示物,结合毒理学数据最终制定了艾地普林三种动物体内最大残留限量和休药期等食品安全性标准。这些成果进一步完善了艾地普林安全性评估的内容,为艾地普林的科学合理使用和成功上市提供了必要科学依据。

韩俊成[8](2016)在《喹乙醇在猪、鸡和鱼体内的残留消除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喹乙醇(Olaquindox)是喹恶啉类抗菌促生长型饲料添加剂,因其效果好,价格低,曾被广泛用于养殖业生产中,但喹乙醇存在大量使用和滥用现象,导致其在体内的残留超标,因其具有致癌性,导致食品安全问题。欧美和日本对其禁用,我国规定小于35kg的仔猪可用,禁用于鱼和禽类,休药期35天,残留标示物为3-甲基喹恶啉-2-羧酸(MQCA),残留靶组织为肝脏。但以前所有研究并没有提供系统的喹乙醇在食品动物残留消除数据和残留标准制定的依据,因此有必要对喹乙醇的残留消除进行系统的研究。根据本实验室喹乙醇在猪,鸡、鱼和大鼠体内的放射性示踪研究结果,按VICH指南及FDA规定,确定喹乙醇的主要代谢产物为O1(N1脱一氧喹乙醇)、02(脱二氧喹乙醇)、04(N1脱氧喹乙酸)、05(脱二氧喹乙酸)、07(N4-脱一氧喹乙醇)、加上喹乙醇原形O0和原残留标示物06(3-甲基-喹恶啉—2-羧酸,MQCA)作为多残留检测对象,进行猪、鸡和鱼体内的残留消除试验,确证喹乙醇残留标示物和残留靶组织,目前国际上公认的商品组织为肝、肾、肌肉、脂肪、但结合我国居民的生活习俗也把非商品组织心、肺、胃、大肠和小肠纳入到研究范围。本课题首先合成喹乙醇6种主要代谢产物:然后以猪、鸡和鱼为研究对象,建立了喹乙醇原形和6种主要代谢产物在各商品和非商品组织中的多残留高效液相检测方法:最后,以此为基础进行喹乙醇及其代谢产物在猪、鸡和鱼体内残留消除规律的研究,并进一步对喹乙醇进行食品安全评价。通过本课题确定了喹乙醇在猪和鸡的残留靶组织为肾脏,鱼的残留靶组织为肝脏,残留标示物均为脱二氧喹乙醇,并分别按照JECFA,FDA和EMEA程序分别制定残留限量和休药期标准,为其兽药残留监控提供了科学依据,为其残留标准修订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1喹乙醇主要代谢物对照品的制备以喹乙醇为原料,N2S2O4为还原剂,连二亚硫酸钠以溶液的形式缓慢滴加,控制还原剂与喹乙醇之间的摩尔比为1:1,反应温度控制在50℃左右,得到两种脱一氧喹乙醇的混合物,将粗产物经硅胶层析柱层析纯化后,再用乙酸乙酯重结晶3次,其纯度达到97%。以喹乙醇为原料,N2S2O4为还原剂,连二亚硫酸钠以溶液的形式滴加,控制喹乙醇与还原剂之间的摩尔比为1:4,反应温度控制在60℃左右,反应约5小时,制得脱二氧喹乙醇,经乙酸乙酯重结晶3次后,其纯度不低于99%。以苯并呋咱(BFO)和乙酰乙酸乙酯为原料,三乙胺为催化剂,N,N-二甲基甲酰胺为溶剂,控制二者摩尔比为1:1.5,40℃反应24小时,得到中间产物3-甲基喹恶啉-2-甲酸乙酯,并以此为原料,N2S204作为还原剂进行脱氧反应,控制摩尔比为1:1,生成N1脱一氧3-甲基喹恶啉-2-甲酸乙酯,加入过量的N2S204后,则生成了脱二氧3-甲基喹恶啉-2-甲酸乙酯,然后用NaOH水解酯键得到MQCA和N1脱氧MQCA,其中MQCA经过乙酸乙酯重结晶2次后,其纯度不低于99%,然后依此为基础与甘氨酸乙酯缩合,再进一步用碱解即可得到脱一氧喹乙酸和脱二氧喹乙酸,再用乙酸乙酯重结晶2次后,其纯度不低于97%。2喹乙醇及其主要代谢物多残留检测的高效液相方法的建立根据本实验室前期放射性示踪研究结果,确定01、02、04、05和07为喹乙醇的主要代谢产物,加上原形和原残留标示物MQCA共7种化合物,建立了喹乙醇及其六种代谢产物在猪和鸡的肝脏、肾脏、肌肉、脂肪、心、肺、胃、大肠和小肠以及鱼的肝脏、肾脏、肌肉、脂肪、皮肤和胃肠道等商品和非商品组织中的残留检测高效液相(HPLC)方法。具体为色谱柱:Aglient ZORBAX SB-C18(4.6×250mm,5μm);流动相:A相:0.6%甲酸水,B相:乙腈;(洗脱条件为:0-5min,乙腈10%,甲酸水90%;5-25 min,乙腈30%,甲酸水70%;25.01min,乙腈10%,甲酸水90%;32min,乙腈10%,甲酸水90%)紫外检测波长320nm;进样量40μL;柱温30℃。组织样品用0.1mol/L的盐酸50%甲醇40%乙酸乙酯复合试剂提取、经正已烷去脂及HLB固相萃取小柱净化,最后用体积比为10:90的乙腈:0.6%甲酸水混合试剂复溶,HPLC检测。方法学考核表明,该方法01和02在猪和鸡的肝、肾、肌肉、脂肪、心、肺、胃、大肠和小肠及鱼的肌肉、皮肤和胃肠的定量限(LOQ)为20μg/kg,04、05、06和07在猪、鸡和鱼各组织中的LOQ为40μg/kg,00在猪、鸡和鱼各组织的LOQ为50μg/kg。添加不同定量限浓度的药物,回收率在均在63.1%-86.5%,且日间变异系数(CV)均小于12.6%。本实验建立的残留检测方法满足定量分析要求,能用于喹乙醇及其代谢产物的残留残留消除检测分析。3喹乙醇在猪、鸡和鱼体内的残留消除研究健康大三元商品猪25头,随机分为5组,连续饲喂添加100 mg/kg喹乙醇的饲料30d,20日龄科宝肉鸡30羽和健康鱼30尾,随机分成5组,连续饲喂添加50mg/kg喹乙醇的饲料30d,停药后于不同时间点宰杀一组动物,取动物的商品和非商品组织。按上述方法对组织中药物含量进行检测,结果如下:猪:停药6h,各组织均检出到原形00、01、02及MQCA,药物浓度范围分别为 108.4-212.4μg/kg,36.6-219.1μg/kg,73.7-934.0μg/kg 和 47.6-402.8μg/kg;02 在肾脏浓度最高,原形和01在猪体内消除较快。休药3d后,各组织中00和01均消除至定量限以下,肝脏和肾脏中能检测到MQCA,浓度为35.μg/kg和101.Oμg/kg,肝脏,肾脏和肺脏中检测出02,浓度分别为86.5μg/kg,293.6μg/kg和61.1μg/kg,其他组织中各药物均降到LOQ以下;休药7d后仅肾中检出02,浓度是111.0μg/kg,休药14d各组织中的药物均不能检出。由此,可以发现喹乙醇及其代谢产物在肝脏,肾脏,肌肉和肺中的残留时间均超过三个时间点,残留时间最长的化合物为02和06,残留时间最长的组织为肾脏。鸡:停药6h,和猪相比,鸡所有组织中不能检测出07,而鸡所有组织中均能检测到 00、01 和 02,浓度范围分别是 51.8-298.9μg/kg,38.2-178.1μg/kg,23.4-164.6μg/kg,且肝脏最高;休药3 d后,肝脏和肾脏中能检出02,浓度分别为57.8和57.7μg/kg;在肺中检测出01和02,浓度分别为22.0和38.5μg/kg。停药5d,在肾中检测出02,浓度为40.5μg/kg,肝脏中02的药物浓度43.6μg/kg;停药10d,各组织中检测不到任何代谢产物,可以发现喹乙醇及其代谢产物在肝脏,肾脏和肺中的残留时间均超过三个时间点,残留时间最长的化合物为01,02和06。鱼:停药6 h,和猪、鸡相比,能检测到的化合物种类明显较少,组织肝脏、肾脏、肌肉、皮肤和胃肠仅能检测到原形、02和06,而脂肪中仅能检测到00和02;停药1d,仅肝和肾中能检出02和06,浓度范围分别为39.8-62.4μg/kg,38.4-39.9μg/kg肝脏居多:胃肠中检测到02,浓度为46.2μg/kg;停药3d,所有组织中的原形和06均消除至LOQ以下;仅肝脏中有少量的02,浓度为36.3μg/kg。停药7d各组织中检测不到任何代谢产物,综上所述,可以发现喹乙醇及其代谢产物仅在鱼肝脏超过三个时间点,残留时间最长的化合物为02。4猪、鸡和鱼可食性组织中的喹乙醇最高残留限量和休药期制订本课题按照JECFA推荐的制定兽药最高残留限量(MRLs)的程序和方法,对喹乙醇在猪、鸡和鲤可食性组织中的MRLs进行核算。同时参考美国FDA和欧盟关于兽药MRLs的制定程序和方法,分别提出了三种喹乙醇的最高残留限量标准,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符合我国国情的喹乙醇在猪、鸡和鲤可食性组织中MRLs。按照JECFA的程序,猪休药期为7天,鸡的休药期为10天,鱼休药期为4天;按照FDA程序喹乙醇在猪、鸡和鲤的休药期为3天;按照EMEA程序,喹乙醇在猪的休药期为14天,鸡的休药期为15天,鲤的休药期为8天。综合分析各程序的结果,按照保守的原则推荐喹乙醇在猪、鸡和鲤可食性组织中的最高残留限量为10μg/kg,在猪的休药期为14天,鸡的休药期为15天,鲤的休药期为8天。综上,本研究首次制备出喹乙醇主要代谢物的对照品,并建立喹乙醇及其6种主要代谢产物在猪、鸡和鱼商品和非商品组织中的多残留HPLC检测方法,同时,首次对喹乙醇在猪、鸡体内的残留消除规律进行系统的研究,确定了残留标示物和残留靶组织,并进一步初步提出了喹乙醇在食品动物的最高残留限量和休药期标准。研究结果为喹乙醇的药理、毒理作用,药物安全性评价和风险评估提供了基础资料,为喹乙醇的食品安全监控和不同动物的喹乙醇的代谢残留消除比较提供了科学依据,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和建立健康的养殖环境提供了理论支持。

吴喜慧[9](2015)在《关中平原典型循环农业生产模式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着资源、生态、环境、能源等方面的严峻挑战,迫切需要转变传统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业可持续性。20世纪初欧洲盛行的循环经济思想为我国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当将其应用于农业生产全过程时可视为循环农业,它要求在农业生产和产品生命周期中减少外部购买性资源的投入量,提高废弃物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量,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实现“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循环综合利用,达到生态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我国已积极开展了循环农业生产实践,发展出多种循环农业生产模式,但对循环农业的基础理论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对循环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特征及其环境效应、生态经济效益等的掌握还很有限,更缺乏与之对应的评价和认知方法,这些都极大限制了循环农业在我国的持续发展。因此,本文选取关中平原地区典型农田循环生产模式(秸秆直接还田模式)、种养结合循环模式(“牛-沼-菜”模式、“果(草)-猪-沼-窖”五配套模式)和多层复合循环模式(山地立体复合种养模式)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循环农业模式户(或企业)和非模式户的跟踪调查及相关资料的收集整理,应用能值分析法、生命周期环境影响评价法、经济分析法对该区域不同循环农业生产模式、传统单一生产模式下的资源利用效率、生产效率、再循环利益率、环境压力、可持续发展潜力、温室气体排放减缓效应及经济效益等特征进行对比分析和综合评价,得到如下主要结论:(1)“牛-沼-菜”种养结合循环模式中牛饲料是最大的能值投入,占到总投入的68.43%。该循环模式的能值转换率、可更新率、环境负载率、能值可持续性指数和综合考虑市场交换输入输出的可持续发展潜力指标都优于传统独立生产系统相应的加权平均指标,产出能值反馈率为10.50%,废弃物循环利用所替代或减少的投入是为了循环利用所增加的能值投入的3.2倍。但它的能值产出率接近于1,不能有效的开发和利用本地资源。此外,“牛-沼-菜”循环模式的能值交换率小于1,表明该模式生产的产品在市场交换中损失了能值。经济分析显示“牛-沼-菜”循环模式的经济产投比高于独立育肥牛模式但低于传统温室蔬菜。该循环生产模式上下游环节实现的温室气体排放净减缓总量约5.57×105 kg CO2-eq/yr,粪便利用避免堆放对排放减缓的贡献最大。(2)五配套种养结合循环模式中猪饲料和猪仔约占总能值投入的57.58%。该循环模式能值转换率、可更新率、环境负载率、能值可持续性指数和能值反馈率都优于单独养猪模式和传统清耕制苹果模式相应的加权平均能值指标,产出能值反馈率约为33%,再循环利益率为1.36。但五配套模式的能值产出率与传统独立生产模式的加权平均值相等,且接近于1,开发和利用本地资源的能力较弱。经济分析显示劳力是五配套综合生产模式中最大的成本投入(约占总经济投入的33%),且该模式经济产投比高于两个传统独立生产模式。五配套综合生产模式所能实现的温室气体排放减缓达到2.72×103 kg CO2-eq/yr,尤其是沼气池处理粪便污水避免其堆放对温室气体排放减缓的贡献最大。(3)“山地立体种养”多层复合循环生产模式中最大的能值投入是玉米,约占总能值投入的30%。山地立体复合种养模式比传统独立生产模式的可更新率提高了1.13倍,能值产出率提高了41.38%,对环境的负荷降低了65.5%,能值可持续性指数提高了3.07倍,考虑系统产出时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了2.62倍,产出能值反馈率达到22.83%,由于废弃物、自然生物量的利用所替代和减少的投入是为了循环利用这些废弃物而增加投入的14.78倍。经济分析显示山地立体复合种养模式净收入较两个独立生产模式的净收入之和提高了约1.22×104$,但经济投入产出率低于核桃作物种植生产模式。山地立体复合种养模式温室气体排放的净减缓总量达到了9.33×104 kg CO2-eq/yr。其中由于鸡、鹅放养在核桃树下以昆虫、杂草作为食物和作物秸秆作为饲料喂猪所替代的购买饲料减缓的温室气体最多。(4)“秸秆直接还田”农田循环生产模式中氮肥是最大的能值输入,秸秆直接还田模式与对照模式相比,不但减少了能值总投入,而且增加了产出。秸秆直接还田模式的能值转换率、可更新率、能值产出率、环境负载率、能值可持续性指数等都优于对照模式,产出能值反馈率是对照模式的3.25倍,再循环利益率为2.35。秸秆还田模式的生命周期环境影响评价结果显示原料系统和农资系统对全球变暖的贡献率大,约占83%,农作系统对富营养化、环境酸化和毒性的贡献率较大,是造成环境影响的主要阶段。对照模式的全球变暖、环境酸化、富营养化和水体毒性影响潜值都高于秸秆还田模式,分别是秸秆还田模式的1.78倍、1.58倍、1.41倍和10.60倍。秸秆还田模式温室气体排放减缓约2.10×103 kg CO2-eq。秸秆直接还田模式的经济产投比(1.46)高于对照模式(1.23)。(5)不同循环生产模式相比,山地立体复合种养模式的能值指标包括能值转换率、能值产出率、环境负载率、可持续性指标和经济效益都明显优于农田循环生产模式和种养结合循环模式,再循环利益率是“牛-沼-菜”模式的4.6倍,是五配套模式的11倍,是秸秆还田模式的6.3倍,温室气体排放减缓强度是“牛-沼-菜”模式的16.8倍,是五配套模式的5.6倍,是秸秆还田模式的3.5倍。从生态、环境、经济方面来看,山地立体复合种养模式是这四种模式中的最优模式。

朱冠楠[10](2015)在《民国时期江苏畜禽业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畜牧业是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众所周知,在中国,除了牧区之外的广大农业生产地区,畜禽业一直是畜牧业的主要组成部分。江苏省历史上向来是畜禽业高度发达的地方,近代江苏畜禽生产在全国一直保持着领先的地位,又因其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带,作为近代最先受到海外畜牧业影响和冲击的地区,江苏畜禽业发展也因此处于中国近代畜禽业发展的最前沿。民国时期(1912—1949年),虽仅有短暂的38年时间,但这一历史时期不仅是我国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发展的重要转折期,也是传统畜牧科技与近现代畜牧科技相互交汇、融合发展的重要时期。江苏省作为国民政府的政治核心区,其畜禽业在这一历史时期经历了由传统向现代方向的重要转折和发展。根据江苏畜禽业的发展情况,本研究将民国时期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12—1927年,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第二阶段是1927—1937年,国民党建立并巩固其南京政权阶段,第三阶段是1937—1945年,抗日战争爆发,江苏沦陷阶段;第四阶段是1945—1949年,抗战结束,国民党政权崩溃阶段。在第一阶段1912—1927年的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军阀割据混乱,农村经济受到严重破坏,致使江苏畜牧业发展比较缓慢。在第二阶段1927—1937年社会政治相对平稳,各项建设事业均得到较快发展,史称"民国十年黄金期",在此期间,畜禽业发展才开始真正受到政府的重视。国民政府主导下的较为完善的现代畜牧兽医机构初步建立起来,大量国外优良畜禽品种引进江苏,用以改良地方畜禽品种,现代组织形式的畜禽企业及畜产合作社也逐渐建立起来,江苏畜禽业在这十年期间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第三阶段1937—1945年期间,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国民政府迁都重庆,江苏省因日本侵略沦陷,损失惨重,畜禽业发展被迫中断。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1946年国民政府还都南京,在第四阶段1945—1949年期间,江苏畜禽业逐渐恢复发展,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因国民党政权日渐崩溃,导致这一时期江苏畜禽业的发展规划大多流于形式,没有完全付诸实践。资产阶级政权性质的南京国民政府采取的畜牧业发展政策,大都是围绕着促进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方向发展来制定的。这一时期的江苏畜禽饲料生产与加工利用、中兽医技术等方面主要还是沿用传统的经验,变化较小。而现代畜牧兽医机构的初步建立、国外优良畜禽品种的引进及地方畜禽品种的改良和现代畜禽企业与畜产合作社的建立,不仅是近代江苏整个畜牧业发展中最突出的三个方面,也是江苏畜禽业由传统向现代发展的集中体现。通过对这一时期初步建立的现代畜牧兽医机构、引进国外优良畜禽品种及改良地方畜禽品种和建立现代畜禽企业与畜产合作社等江苏畜禽业发展集中体现的深入考察,我们发现:民国时期,国民政府建立的具有现代特征的畜牧兽医组织机构在引进、推广、研究及传播西方畜牧兽医技术,保障中国畜禽业发展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对江苏畜禽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组织保障作用;引进国外优良畜禽品种以及运用现代实验科学育种技术改良地方畜禽品种,是不同于以往历代传统育种技术的人工有意识的培育选种,可以说是近代中国畜禽业发展史上的一大进步;现代组织形式的畜禽企业与畜产合作社建立后,采用了先进的现代畜禽生产技术,不仅大大提高了畜禽养殖业的生产率与商品率,还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农民的利益,尽管它们为数不多且发展缺乏连续性,但却代表了长江中下游畜禽业的近现代发展方向,具有很大的历史进步性。挖掘我国近代畜禽业发展的历史规律,总结其经验教训,对当前我国畜禽业良性发展及畜牧业的现代转型都有着重要的参考借鉴作用和现实意义。关于民国时期江苏畜禽业发展中值得我们借鉴的有益经验主要是:多重力量及外力因素的推动和介入;注重对国外优良畜禽品种的引进及畜产合作经验的学习;采取多种措施鼓励发展畜禽业。关于民国时期江苏畜禽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民间资本对现代畜禽业的投入较少,畜禽业在农家经济中所占比重较低;政府及畜牧界专家缺乏深入到农村的实地调研;政府缺乏对国外市场和外国资本经济入侵的控制及防范意识;政府与专家主导型的现代畜禽业发展导致农民主体性地位的缺失;政府及民众缺乏对本国优良地方畜禽品种的自主保护意识。最后归纳反思,以史为鉴,以史观今,对当前我国畜禽业的良性发展提出一些思考。

二、猪鸡高效循环饲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猪鸡高效循环饲养(论文提纲范文)

(1)氚标记磺胺甲恶唑在猪、鸡和大鼠体内的处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1 前言
    1.1 立题依据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磺胺甲恶唑的放射性标记合成研究
        1.2.2 药代动力学研究
        1.2.3 代谢研究
        1.2.4 分布研究
        1.2.5 残留研究
    1.3 研究内容和目标
2 氚标记磺胺甲恶唑的制备及其质量标准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药物与试剂
        2.1.2 主要仪器和设备
        2.1.3 氚标记磺胺甲恶唑的合成工艺
        2.1.4 氚标记磺胺甲恶唑的质量标准研究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氚标记磺胺甲恶唑的结构确证
        2.2.2 氚标记磺胺甲恶唑的质量标准研究
    2.3 讨论
3 磺胺甲恶唑在猪、鸡和大鼠体内物料平衡与代谢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药物与试剂
        3.1.2 溶液的配制
        3.1.3 主要仪器和设备
        3.1.4 实验动物
        3.1.5 给药与采样
        3.1.6 样品处理
        3.1.7 样品的测定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方法学考核
        3.2.2 磺胺甲恶唑在三种动物体内的物料平衡
        3.2.3 磺胺甲恶唑代谢物的鉴定
        3.2.4 磺胺甲恶唑在三种动物体内的代谢转化途径
    3.3 讨论
        3.3.1 方法的科学性和先进性
        3.3.2 磺胺甲恶唑在三种动物体内的物料平衡规律
        3.3.3 磺胺甲恶唑在三种动物体内的代谢特点
4 磺胺甲恶唑在猪、鸡和大鼠体内的分布和消除研究
    4.1 材料和方法
        4.1.1 药物与试剂
        4.1.2 溶液的配制
        4.1.3 主要仪器和设备
        4.1.4 实验动物
        4.1.5 动物给药与采样
        4.1.6 样品处理
        4.1.7 样品测定
        4.1.8 数据处理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提取方法的确定
        4.2.2 磺胺甲恶唑及其代谢物在三种动物体内的分布
        4.2.3 磺胺甲恶唑及其代谢物在三种动物组织中的消除
    4.3 讨论
        4.3.1 磺胺甲恶唑在动物体内的分布特征
        4.3.2 磺胺甲恶唑在动物体内的消除规律
5 全文总结
6 文献综述:磺胺类药物代谢与残留消除以及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6.1 磺胺类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进展
        6.1.1 磺胺类药在各种属体内的代谢研究
        6.1.2 磺胺类药物在不同动物体内的代谢动力学研究
    6.2 残留消除规律及检测方法研究
        6.2.1 磺胺类药物在动物体内的残留消除规律研究
        6.2.2 磺胺类药物残留检测方法研究
    6.3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2)民间信仰与生存实践 ——碑格彝族濮拉人的民族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问题的提出
        (一)研究缘起
        (二)选点理由
        (三)田野过程与方法
    二、相关文献回顾
        (一)人类学宗教研究
        (二)彝族宗教研究
        (三)关于濮拉人的研究
    三、研究内容、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人类学宗教研究的理论视角
        (二)彝族宗教研究成果的借鉴
        (三)宗教民族志的方法论
        (四)文献研究与田野调查的结合
第一章 濮拉人的生存世界
    第一节 开远的自然人文背景
        一、自然生态环境
        二、区位背景和历史沿革
        三、人口民族和彝族支系
        四、彝族传统文化
    第二节 调查点碑格彝区概况
        一、自然生态环境
        二、区域历史背景
        三、村落构成及族群归属
        四、濮拉人的经济状况与生存境况
    第三节 濮拉人的文化习俗
        一、语言服饰
        二、饮食起居
        三、婚恋家庭
        四、岁时节日
    小结
第二章 濮拉村落社会中的仪式专家:贝玛与锁斋
    第一节 贝玛溯源
    第二节 碑格贝玛的现状
        一、贝玛的产生及传承
        二、贝玛的社会职能
        三、贝玛的地位与作用
    第三节 神秘诡异的锁斋
    小结
第三章 濮拉人的自然崇拜与生产实践
    第一节 濮拉人的自然神灵与信仰习俗
        一、天地、日月和四季的由来
        二、山、石、火、树崇拜
        三、其他信仰习俗
    第二节 濮拉人的生产实践
        一、濮拉人的一天
        二、濮拉人的生产实践方式
        三、濮拉人生产实践方式的结构与特点
    第三节 崇天敬地的仪式实践
        一、祭年仪式
        二、祭龙仪式
    小结
第四章 濮拉人的祖灵崇拜与丧祭实践
    第一节 濮拉祖先的由来
        一、洪水神话叙事
        二、叙事结构
    第二节 灵魂不灭的观念
    第三节 取悦祖先灵魂的葬仪
        一、葬礼的基本要素
        二、葬礼的程序
    第四节 濮拉人丧葬仪式文化内涵分析
        一、仪式的过渡意涵及象征意义
        二、仪式象征符号与族群记忆
        三、仪式中的性别分工与父系血缘的延续
    第五节 对祖先灵魂的祭祀
        一、春节祭祖
        二、清明祭祖
        三、七月半祭祖
        四、冬至祭祖
    小结
第五章 濮拉人的鬼魂信仰与疾病治疗实践
    第一节 濮拉人的疾病观念
        一、自然因素病因
        二、超自然因素病因
        三、锁斋的“病”
    第二节 濮拉人的疾病治疗实践
        一、忙碌的锁斋
        二、贝玛和锁斋的治疗经验
        三、濮拉民众的治疗体验
        四、濮拉人的治疗抉择与文化认同
    第三节 疾病治疗的仪式调解
        一、叫魂仪式
        二、驱鬼仪式
        三、叫魂和驱鬼仪式的文化内涵分析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3)静乐县生态畜牧业发展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理论意义
        1.2.3 现实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1.3.1 国外研究动态
        1.3.2 国内研究动态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文献分析方法
        1.4.2 调查法
        1.4.3 投入产出效率分析方法
    1.5 研究内容
    1.6 研究特色与不足
        1.6.1 研究特色
        1.6.2 研究不足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畜牧业
        2.1.2 现代畜牧业
        2.1.3 生态畜牧业
    2.2 理论基础
        2.2.1 循环经济理论
        2.2.2 生态经济学理论
        2.2.3 可持续发展理论
3 静乐县生态畜牧业发展现状
    3.1 静乐县基础条件
        3.1.1 区域概况
        3.1.2 气候环境及地形地貌
        3.1.3 交通条件
        3.1.4 社会经济条件
        3.1.5 资源条件
    3.2 静乐县发展生态畜牧业的优势
        3.2.1 政策优势
        3.2.2 居民消费畜禽产品优势
        3.2.3 生态环境优势
        3.2.4 种草养畜资源优势
        3.2.5 饲养模式及饲草资源优势
        3.2.6 畜牧品种优势
        3.2.7 区域布局优势
    3.3 静乐县生态畜牧业目前的成效
        3.3.1 牲畜的养殖数量发展成效
        3.3.2 畜禽产量及其产值发展成效
        3.3.3 龙头企业发展成效
        3.3.4 草原资源保护及草地建设发展成效
        3.3.5 畜禽品种改良发展成效
        3.3.6 疫病防治成效
        3.3.7 畜禽养殖粪污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发展成效
        3.3.8 畜产品质量安全和畜禽的无害化处理的成效
    3.4 发展生态畜牧业对静乐县的意义
        3.4.1 发展生态畜牧业有利于静乐县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3.4.2 发展生态畜牧业有利于静乐县经济可持续发展
        3.4.3 发展生态畜牧业有利于静乐县资源的循环利用
        3.4.4 发展生态畜牧业有利于静乐县农村经济发展方式的变革
4 静乐县生态畜牧业投入产出效率分析—基于DEA模型
    4.1 模型及软件的选择
    4.2 数据的选择
    4.3 投入产出效率分析
    4.4 DEA模型测算结论
5 静乐县生态畜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5.1 畜禽养殖规模与技术适配性差
    5.2 政府资金投入不足
    5.3 产业链条不完整难以持续发展
        5.3.1 种草养畜规模小
        5.3.2 产业链衔接不紧密
    5.4 基础设施建设薄弱
        5.4.1 动物防疫基础不牢固
        5.4.2 粪污处理不规范
        5.4.3 服务体系不完善
6 静乐县生态畜牧业发展对策及建议
    6.1 引进高新技术使养殖规模效率化
    6.2 加强资金投入扩大养殖规模
    6.3 建立完善的产业链体系
        6.3.1 扩大种草养畜规模
        6.3.2 建立完整的畜产品加工产业链
    6.4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与服务化体系
        6.4.1 加强动物防疫基础设施建设
        6.4.2 强化畜禽粪污与动物病死无害化处理工程
        6.4.3 建立完善的服务体系
参考文献
Abstract
致谢

(4)不同肉蛋白长期饲喂对大鼠肝脏代谢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写符号
前言
上篇 文献综述
    1 膳食蛋白质的生物学效应
        1.1 膳食蛋白质提供机体氮素营养
        1.2 膳食蛋白质调节机体生理功能
        1.3 膳食氨基酸水平调节遗传(基因)表达
        1.4 膳食氨基酸水平影响信号通路
    2 不同来源膳食蛋白的生物学功能研究进展
        2.1 植物蛋白
        2.2 乳蛋白
        2.3 肉类蛋白
    3 肝脏的代谢调节与生物转化作用
        3.1 肝脏的代谢调节作用
        3.2 肝脏的生物转化作用
    4 营养基因组学
    5 实验设计
        5.1 研究目的和意义
        5.2 工作假说
        5.3 研究内容
        5.4 技术路线
    参考文献
下篇 研究报告
    第一章 摄食不同肉蛋白对大鼠肝脏蛋白质组表达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1.1 试剂材料
        1.2 仪器设备
        2 实验方法
        2.1 蛋白粉的制备
        2.2 日粮的制备
        2.3 大鼠饲养
        2.4 样品采集
        2.5 蛋白质提取定量
        2.6 蛋白质样品消化和iTRAQ标记
        2.7 基于HPLC-MS/MS的样本分离鉴定
        2.8 质谱数据解析
        2.9 蛋白质组数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四种肉蛋白与酪蛋白对大鼠肝脏蛋白质组表达差异分析
        3.2 猪肉蛋白与酪蛋白对大鼠肝脏蛋白质组表达差异分析
        3.3 鸡肉蛋白与酪蛋白对大鼠肝脏蛋白质组表达差异分析
        3.4 四种肉蛋白与大豆蛋白对大鼠肝脏蛋白质组表达差异分析
        3.5 牛肉蛋白与大豆蛋白对大鼠肝脏蛋白质组表达差异分析
        3.6 鱼肉蛋白与大豆蛋白对大鼠肝脏蛋白质组表达差异分析
        4 讨论
        4.1 实验方法的科学性
        4.2 四种肉蛋白对大鼠肝脏蛋白质组表达差异趋势
        4.3 差异蛋白质的解析
        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摄食不同肉蛋白对大鼠肝脏氨基酸代谢与蛋白合成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1.1 试剂材料
        1.2 仪器设备
        2 实验方法
        2.1 血清采集
        2.2 游离氨基酸测定
        2.3 实时荧光定量PCR
        2.4 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四种肉蛋白膳食对大鼠血清氨基酸水平影响
        3.2 猪、鸡肉蛋白与大豆蛋白膳食对大鼠氨基酸代谢影响
        3.3 四种肉蛋白膳食对大鼠肝脏转录、翻译及胞内转运、代谢的影响
        3.4 四种肉蛋白膳食对大鼠蛋白合成调节通路mRNA水平的影响
        4 讨论
        4.1 四种肉蛋白膳食对大鼠氮素营养代谢的影响
        4.2 四种肉蛋白膳食对大鼠肝脏mRNA转录、蛋白合成的影响
        4.3 四种肉蛋白膳食对大鼠蛋白合成调节通路mRNA水平的影响
        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摄食不同肉蛋白对大鼠肝脏脂质与能量代谢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1.1 试剂材料
        1.2 仪器设备
        2 实验方法
        2.1 肝脏甘油三酯和胆固醇测定
        2.2 蛋白提取与免疫印迹
        2.3 实时荧光定量PCR
        2.4 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四种肉蛋白膳食对大鼠肝脏甘油三酯和总胆固醇含量的影响
        3.2 四种肉蛋白膳食对大鼠肝脏胆固醇代谢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3.3 四种肉蛋白膳食对大鼠肝脏甘油三酯代谢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3.4 四种肉蛋白膳食对大鼠肝脏能量代谢蛋白表达的影响
        3.5 四种肉蛋白膳食对大鼠肝脏糖皮质激素受体表达的影响
        4 讨论
        4.1 四种肉蛋白膳食对大鼠肝脏胆固醇代谢的影响
        4.2 四种肉蛋白膳食对大鼠肝脏脂质代谢的影响
        4.3 四种肉蛋白膳食对大鼠肝脏能量代谢的影响
        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摄食不同肉蛋白对大鼠肝脏生物转化与炎症反应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1.1 试剂材料
        1.2 仪器设备
        2 实验方法
        2.1 大鼠肝脏抗氧化指标测定
        2.3 实时荧光定量PCR
        2.4 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四种肉蛋白膳食对大鼠肝脏炎症、抗氧化及免疫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3.2 四种肉蛋白膳食对大鼠肝脏生物转化反应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3.3 四种肉蛋白膳食对大鼠肝脏结合反应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3.4 四种肉蛋白膳食对大鼠肝脏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3.5 四种肉蛋白膳食对大鼠肝脏炎症、免疫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4 讨论
        4.1 四种肉蛋白膳食对大鼠肝脏生物转化作用的影响
        4.2 四种肉蛋白膳食对大鼠肝脏炎症及免疫反应的影响
        5 小结
        参考文献
全文结论
创新说明
工作展望
附录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5)松嫩草地绵羊放牧及舍饲方式(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进展
        1.2.1 放牧家畜的采食
        1.2.2 放牧对草地的影响
        1.2.3 草地的放牧管理
        1.2.4 放牧家畜的营养
        1.2.5 放牧家畜的补饲
        1.2.6 松嫩草地放牧系统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地区的自然概况
    2.1 地理位置
    2.2 气候特点
    2.3 土壤特征
    2.4 植被类型及特征
    2.5 草地与农业资源利用
第3章 放牧强度对草地植被与土壤的影响
    3.1 试验设计
    3.2 试验方法
    3.3 植被与土壤指标测定
    3.4 数据统计与分析
    3.5 结果分析
        3.5.1 草地现存量变化
        3.5.2 草地植物多样性对放牧强度的响应
        3.5.3 草地土壤水分对放牧强度的响应
        3.5.4 草地土壤容重对放牧强度的响应
        3.5.5 草地土壤全氮、全磷、全钾对放牧强度的响应
        3.5.6 草地土壤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对放牧强度的响应
        3.5.7 草地有机质对的放牧强度的响应
    3.6 讨论
        3.6.1 放牧强度对草地现存量的影响
        3.6.2 放牧强度对草地植物多样性的作用
        3.6.3 放牧强度与草地土壤理化性质关系
    3.7 小结
第4章 休牧制度对草地植被与土壤的影响
    4.1 试验设计
    4.2 试验方法
    4.3 数据统计与分析
    4.4 结果分析
        4.4.1 草地现存量与植物多样性的变化
        4.4.2 草地土壤全氮、全磷、全钾特征
        4.4.3 草地土壤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特征
        4.4.4 草地土有机质变化
    4.5 讨论
        4.5.1 休牧制度对草地现存量与植物多样性的影响
        4.5.2 放牧对草地草地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4.6 小结
第5章 绵羊采食行为空间特征与草地利用率变化
    5.1 试验设计
    5.2 试验方法
    5.3 指标测定
    5.4 数据统计与分析
    5.5 结果分析
        5.5.1 草地植物群落空间分布与绵羊采食轨迹特征
        5.5.2 不同放牧强度下绵羊对草地空间的利用特征
        5.5.3 绵羊对草地空间的利用率
        5.5.4 绵羊对牧草的利用
    5.6 讨论
        5.6.1 绵羊对草地空间的利用特征
        5.6.2 绵羊对草地的利用程度
    5.7 小结
第6章 绵羊营养平衡及生产性能
    6.1 试验设计
    6.2 试验方法
    6.3 指标测定
    6.4 数据统计与分析
    6.5 结果分析
        6.5.1 绵羊能量摄入的变化
        6.5.2 绵羊粗蛋白摄入的变化
        6.5.3 草地牧草矿物营养水平与绵羊对矿物营养的需求
        6.5.4 绵羊体重和日增重变化特征
        6.5.5 放牧强度对绵羊繁殖性能的影响
        6.5.6 放牧强度对羔羊生产性能的影响
    6.6 讨论
        6.6.1 绵羊能量、粗蛋白供需平衡
        6.6.2 绵羊矿物营养供需平衡
        6.6.3 放牧强度对绵羊生产性能的影响
    6.7 小结
第7章 冬季多样化粗饲料组合对绵羊的影响
    7.1 试验设计与方法
    7.2 指标测定
    7.3 数据统计与分析
    7.4 结果分析
        7.4.1 绵羊采食量变化特征
        7.4.2 绵羊粗饲料采食组成及营养
        7.4.3 绵羊日增重变化特征
    7.5 讨论
    7.6 小结
第8章 冬季盐生植物(碱蓬)对绵羊生理特征的影响
    8.1 试验设计与方法
    8.2 指标测定
    8.3 数据统计与分析
    8.4 结果分析
        8.4.1 羊草中添加碱蓬对绵羊血液离子浓度的影响
        8.4.2 绿豆秸秆中添加碱蓬对绵羊血液离子浓度的影响
    8.5 讨论
    8.6 小结
第9章 冬季放牧绵羊舍饲技术——饲料配方
    9.1 试验设计
    9.2 试验方法
    9.3 指标测定
    9.4 数据统计与分析
    9.5 结果分析
        9.5.1 饲料配方对绵羊体重的影响
        9.5.2 绵羊阶段性日增重变化特征
        9.5.3 绵羊平均日增重变化特征
        9.5.4 饲养成本分析
    9.6 讨论
    9.7 小结
第10章 结论与建议
    10.1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10.2 本研究的创新点
    10.3 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的相关论文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攻读博士期间参加的国际、国内学术会议
致谢

(6)喹赛多对猪和鸡沙门氏菌感染的临床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1 前言
    1.1 立题依据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猪鸡沙门氏菌病的防治
        1.2.2 喹赛多对猪鸡沙门氏菌药效学研究
        1.2.3 喹赛多在猪鸡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1.2.4 抗菌药物PK-PD模型的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与目标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目标
2 材料与方法
    2.1 药品与试剂
        2.1.1 药品
        2.1.2 试剂
    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2.3 菌种与动物
        2.3.1 菌种
        2.3.2 动物
    2.4 喹赛多对猪沙门氏菌的PK-PD同步模型研究
        2.4.1 菌株复苏与培养
        2.4.2 喹赛多对猪沙门氏菌最小抑菌浓度(MIC)的测定
        2.4.3 致病性猪沙门氏菌株的筛选
        2.4.4 猪沙门氏菌患病模型的建立
        2.4.5 喹赛多在猪回肠内容物中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方法
        2.4.6 猪回肠瘘管安置手术
        2.4.7 回肠内容物的采集以及无菌回肠内容物的制备
        2.4.8 猪沙门氏菌S4443生长曲线的绘制
        2.4.9 喹赛多对猪沙门氏菌S4443的MIC、MBC、MPC、PAE的测定
        2.4.10 喹赛多对猪沙门氏菌S4443的体外和半体内杀菌曲线试验
        2.4.11 PK-PD模型的构建
        2.4.12 给药剂量计算
        2.4.13 给药方案验证
    2.5 喹赛多对鸡沙门氏菌病的随机对照试验
        2.5.1 试验菌种
        2.5.2 试验动物
        2.5.3 试验基础日粮配方
        2.5.4 鸡沙门氏菌人工感染模型的建立
        2.5.5 随机对照试验鸡只分组及处理
        2.5.6 病例剖检及致病菌的分离
        2.5.7 疗效判定指标
        2.5.8 数据分析和处理
    2.6 喹赛多对鸡沙门氏菌病的田间试验
        2.6.1 试验动物
        2.6.2 试验材料
        2.6.3 试验分组及处理
        2.6.4 观察时间和指标
        2.6.5 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临床分离致病菌的筛选
        3.1.1 喹赛多对临床分离猪沙门氏菌的MIC分布
        3.1.2 猪沙门氏菌对小鼠的致病性测定
        3.1.3 猪沙门氏菌感染模型的建立
    3.2 喹赛多对猪沙门氏菌的药效学研究
        3.2.1 猪沙门氏菌S4443在MH肉汤和回肠内容物中的生长曲线
        3.2.2 喹赛多对猪沙门氏菌S4443的体外和半体内MIC、MBC
        3.2.3 喹赛多对猪沙门氏菌的PAE
        3.2.4 喹赛多对沙门氏菌S4443的体外和半体内杀菌曲线
    3.3 喹赛多在猪肠道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3.3.1 定量方法学
        3.3.2 喹赛多在猪肠道的代谢动力学
    3.4 PK-PD模型的构建
        3.4.1 半体内PK-PD参数值
        3.4.2 半体内PK-PD模型的拟合
    3.5 给药方案的制定
    3.6 模型验证
    3.7 喹赛多对鸡沙门氏菌的治疗作用
        3.7.1 人工感染及症状观察
        3.7.2 喹赛多对鸡沙门氏菌病的治疗效果鸡及增重情况
    3.8 喹赛多对鸡沙门氏菌的田间试验
4 讨论
    4.1 喹赛多对沙门氏菌的药效学研究
    4.2 应用回肠瘘管技术进行喹赛多在猪消化道药动学研究
    4.3 喹赛多对猪沙门氏菌半体内PK-PD模型的拟合
    4.4 喹赛多防治猪沙门氏菌病临床群体给药方案
5 全文总结
6 文献综述-畜禽沙门氏菌防治研究进展
    6.1 病原学
    6.2 临床诊断
        6.2.1 沙门氏菌流行病学
        6.2.2 临床症状
        6.2.3 病理变化
    6.3 实验室诊断
        6.3.1 传统鉴定方法
        6.3.2 基于抗体的诊断方法
        6.3.3 基于遗传物质的检测方法
    6.4 沙门氏菌防治
        6.4.1 沙门氏菌预防
        6.4.2 沙门氏菌治疗
    6.5 沙门氏菌防治存在的问题
        6.5.1 疫苗使用的缺陷
        6.5.2 耐药性的问题
    6.6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Ⅰ- 研究生简介
    附录Ⅱ- 相关数据和图表

(7)艾地普林在猪、鸡、鱼和大鼠体内的处置与残留消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1 前言
    1.1 立题依据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药效学研究
        1.2.2 毒理学研究
        1.2.3 代谢研究
        1.2.4 药动学研究
    1.3 研究内容和目标
2 氚标记艾地普林的制备及其质量标准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药物与试剂
        2.1.2 主要仪器和设备
        2.1.3 氚标记艾地普林的合成工艺
        2.1.4 氚标记艾地普林的质量标准研究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氚标记艾地普林及其中间产物结构鉴定
        2.2.2 氚标记艾地普林的质量标准
    2.3 讨论
3 艾地普林在猪、鸡、鱼和大鼠体内物料平衡与代谢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药物与试剂
        3.1.2 溶液的配制
        3.1.3 主要仪器和设备
        3.1.4 实验动物
        3.1.5 给药与采样
        3.1.6 样品处理
        3.1.7 样品的测定
        3.1.8 方法学考核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方法学考核
        3.2.2 样品提取方法的确定
        3.2.3 艾地普林在猪、鸡、鱼和大鼠体内的物料平衡
        3.2.4 艾地普林代谢物的鉴定
        3.2.5 艾地普林在四种动物体内代谢谱和代谢路径
    3.3 讨论
        3.3.1 方法的科学性和先进性
        3.3.2 艾地普林在猪、鸡、鱼和大鼠体内的物料平衡规律
        3.3.3 艾地普林在各个动物体内代谢特点
4 艾地普林在猪、鸡、鱼和大鼠体内的分布和消除研究
    4.1 材料和方法
        4.1.1 药物与试剂
        4.1.2 主要仪器和设备
        4.1.3 实验动物
        4.1.4 动物给药与采样
        4.1.5 样品处理
        4.1.6 样品测定
        4.1.7 数据处理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提取方法的确定
        4.2.2 艾地普林及其代谢物在猪、鸡、鱼和大鼠体内的分布
        4.2.3 艾地普林及其代谢物在猪、鸡、鱼和大鼠组织中的消除
    4.3 讨论
        4.3.1 艾地普林及其代谢物在动物体内的分布特征
        4.3.2 艾地普林及其代谢物在动物体内的消除规律
5 艾地普林及其主要代谢物标准品的制备
    5.1 材料与方法
        5.1.1 仪器和设备
        5.1.2 原料和试剂
        5.1.3 艾地普林的合成与纯化
        5.1.4 N-脱一甲基艾地普林的合成与纯化
        5.1.5 N-脱二甲基艾地普林的合成与纯化
        5.1.6 3-羟基艾地普林的合成与纯化
        5.1.7 质量标准研究
    5.2 结果与分析
        5.2.1 结构表征
        5.2.2 纯度测定
        5.2.3 理化性质及一般杂质检查
        5.2.4 含量定值
        5.2.5 均匀性检验
        5.2.6 稳定性检验
    5.3 讨论
6 艾地普林注射制剂的研制
    6.1 药品与试剂
    6.2 仪器与设备
    6.3 处方研究
        6.3.1 辅料的选择
        6.3.2 处方筛选
        6.3.3 制备工艺
        6.3.4 工艺流程
    6.4 质量标准研究
        6.4.1 外观性状
        6.4.2 鉴别
        6.4.3 检查
        6.4.4 稳定性研究
    6.5 结果与分析
        6.5.1 处方筛选
        6.5.2 质量标准
    6.6 讨论
7 艾地普林注射制剂在猪体内的排泄研究
    7.1 材料与方法
        7.1.1 药物与试剂
        7.1.2 溶液的配制
        7.1.3 主要仪器与设备
        7.1.4 艾地普林及其代谢物在猪尿液和粪便中多残留检测方法
        7.1.5 动物给药、样品的收集与测定
        7.1.6 数据处理
    7.2 结果与分析
        7.2.1 艾地普林及其主要代谢物在猪尿液和粪便中的定量方法学
        7.2.2 艾地普林及其代谢物在猪尿液和粪便中的排泄规律
    7.3 讨论
        7.3.1 艾地普林及其主要代谢物在粪便和尿液中的定量方法学
        7.3.2 艾地普林在粪便和尿液中的排泄规律
8 艾地普林在猪、鸡和鱼可食性组织中的残留消除研究
    8.1 材料与方法
        8.1.1 药物与试剂
        8.1.2 溶液的配制
        8.1.3 主要仪器与设备
        8.1.4 艾地普林及其主要代谢物在动物可食性组织中的多残留检测方法
        8.1.5 动物给药、样品的收集与测定
    8.2 结果与分析
        8.2.1 艾地普林及其主要代谢物在动物可食性组织中的定量方法学
        8.2.2 艾地普林及其代谢物在动物可食性组织中的残留消除规律
    8.3 讨论
        8.3.1 艾地普林及其主要代谢物的定量方法学
        8.3.2 艾地普林在三种食品动物体内的残留消除规律
9 艾地普林在食品动物的安全性评价
    9.1 JECFA
        9.1.1 每日允许摄入量(ADI)
        9.1.2 残留靶组织和残留标示物
        9.1.3 推荐最高残留限量(MRL)
        9.1.4 休药期
        9.1.5 膳食暴露评估
    9.2 FDA
        9.2.1 日许量(ADI)
        9.2.2 安全浓度(Safety Concentration,SC)
        9.2.3 残留靶组织与残留标示物
        9.2.4 最高残留限量(MRLs)
        9.2.5 休药期
    9.3 EMEA
        9.3.1 日许量
        9.3.2 安全浓度
        9.3.3 残留靶组织与残留标示物
        9.3.4 最高残留限量(MRLs)
        9.3.5 计算TMDI
        9.3.6 休药期
    9.4 推荐我国的残留限量标准草案
10 全文创新性总结
11 文献综述:抗菌增效剂的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
    11.1 作用机制
    11.2 构效关系
    11.3 耐药机制
    11.4 应用于临床的抗菌增效剂
        11.4.1 甲氧苄啶
        11.4.2 巴喹普林
        11.4.3 奥美普林
        11.4.4 溴莫普林
    11.5 新型抗菌增效剂的研发
        11.5.1 依匹普林
        11.5.2 克拉普林
        11.5.3 AR-709
        11.5.4 RAB1
        11.5.5 K-130
    11.6 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Ⅰ—作者简介
    附录Ⅱ—氚标记艾地普林制备的标准操作规程
    附录Ⅲ—动物可食性组织中艾地普林及主要代谢物定量检测的标准操作规程
    附录Ⅳ—答辩主要问题的回答与论文修改

(8)喹乙醇在猪、鸡和鱼体内的残留消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1 前言
    1.1 立题依据
    1.2 喹乙醇的研究进展
        1.2.1 喹乙醇的代谢研究
        1.2.2 喹乙醇的残留消除研究
        1.2.3 喹乙醇及其主要代谢物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与目标
2 喹乙醇主要代谢物对照品的制备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药品和试剂
        2.1.2 主要仪器和设备
        2.1.3 喹乙醇及主要代谢物的合成方法
        2.1.4 喹乙醇主要代谢物的结构表征鉴定、纯度及理化性质研究
    2.2 结果与分析
        2.2.1 N1-脱一氧喹乙醇的结构鉴定
        2.2.2 N4脱一氧喹乙醇的结构鉴定
        2.2.3 N1,N4-脱二氧喹乙醇的结构鉴定
        2.2.4 3-甲基-喹恶啉-2-羧酸的结构鉴定
        2.2.5 N1 -脱一氧喹乙酸的结构鉴定
        2.2.6 N1,N4 -脱二氧喹乙酸的结构鉴定
        2.2.7 喹乙醇主要代谢物纯度、吸光系数、熔点、稳定性、溶解度结果
    2.3 讨论
    2.4 结论
3 喹乙醇及其主要代谢物高效液相检测方法的建立
    3.1 材料和方法
        3.1.1 药品与试剂
        3.1.2 溶液配制
        3.1.3 仪器与设备
        3.1.4 喹乙醇及其代谢产物在动物组织中的残留检测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色谱分离
        3.2.2 检测限与定量限
        3.2.3 标准曲线的确立
        3.2.4 添加回收率和批间变异系数
        3.2.5 稳定性结果
    3.3 讨论
    3.4 结论
4 喹乙醇在猪、鸡和鱼体内的残留消除研究
    4.1 材料和方法
        4.1.1 实验动物
        4.1.2 给药和样品采集
        4.1.3 样品处理方法定量及数据处理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喹乙醇及其代谢产物在猪组织中的残留消除规律
        4.2.2 喹乙醇及其代谢产物在鸡组织中的残留消除规律
        4.2.3 喹乙醇及其代谢产物在鱼可食性组织中的残留消除规律
    4.3 讨论
    4.4 结论
5 喹乙醇在食品动物的暴露评估
    5.1 JECFA
        5.1.1 每日允许摄入量(ADI)
        5.1.2 残留靶组织和残留标示物
        5.1.3 喹乙醇的暴露评估
        5.1.4 推荐最高残留限量(MRLs)
        5.1.5 休药期
    5.2 美国FDA
        5.2.1 日许量(ADI)
        5.2.2 安全浓度(Safety Concentration,SC)
        5.2.3 残留靶组织与残留标示物
        5.2.4 最高残留限量(MRLs)
        5.2.5 休药期
    5.3 按照欧盟EMEA程序评价
        5.3.1 日许量
        5.3.2 安全浓度
        5.3.3 残留靶组织与残留标示物
        5.3.4 最高残留限量(MRLs)
        5.3.5 计算TMDI
        5.3.6 休药期
    5.4 残留限量标准草案
6 全文总结
7 文献综述
    7.1 引言
    7.2 放射示踪法的原理与技术要求
        7.2.1 放射示踪法的基本原理
        7.2.2 放射示踪法的技术要求
    7.3 放射示踪法在新药研发中的应用
        7.3.1 药效学研究
        7.3.2 药动学研究
        7.3.3 作用机制研究
    7.4 放射性示踪法在兽药食品安全性评价中的应用
        7.4.1 吸收与排泄
        7.4.2 代谢
        7.4.3 分布与消除
        7.4.4 食品安全标准的设定
    7.5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附录
附录Ⅰ —喹乙醇主要代谢产物对照品制备的标准化操作规程
附录Ⅱ —组织中喹乙醇及其主要代谢物残留检测方法标准操作规程
附录Ⅲ —答辩论文修改意见、主要问题及回答

(9)关中平原典型循环农业生产模式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国内外循环农业研究现状
        1.1.1 循环农业及其发展背景
        1.1.2 我国发展循环农业的必要性
        1.1.3 国内外循环农业评价研究进展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研究内容与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2 研究内容
        2.2.1 区域典型循环农业生产模式的构成特征分析
        2.2.2 循环农业生产模式能值分析与评价
        2.2.3 循环农业生命周期环境效应评价
        2.2.4 循环农业经济效益分析
        2.2.5 循环农业生产模式对比分析与综合评价
    2.3 研究模式
        2.3.1 种养结合循环模式
        2.3.2 多层复合循环模式
        2.3.3 农田循环生产模式
    2.4 研究方法
        2.4.1 数据获取与收集
        2.4.2 能值分析法
        2.4.3 生命周期环境影响评价法
        2.4.4 经济效益分析
    2.5 技术路线
第三章 关中平原典型循环农业生产模式的构成特征
    3.1 区域农业废弃物资源及利用状况
    3.2 种养结合循环模式
        3.2.1 宝鸡“牛-沼-菜”循环模式
        3.2.2 洛川县“果(草)-猪-沼-窖”五配套循环模式
    3.3 "山地立体种养"多层复合循环模式
    3.4 “秸秆直接还田”农田循环生产模式
第四章 不同循环农业生产模式的能值分析与评价
    4.1 种养结合循环模式的能值构成特征分析与评价
        4.1.1 “牛-沼-菜”循环生产模式与传统模式能值构成与评价
        4.1.2 “果(草)-猪-沼-窖”五配套模式与传统模式能值构成与评价
    4.2 多层复合循环模式的能值分析与评价
        4.2.1 山地立体复合种养模式与传统模式的能值构成特征
        4.2.2 山地立体复合种养模式与传统模式的能值指标评价
    4.3 农田循环生产模式的能值构成特征分析与评价
        4.3.1 秸秆直接还田模式与传统模式能值构成特征分析
        4.3.2 秸秆直接还田模式与对照模式能值指标评价
    4.4 小结
第五章 不同循环农业生产模式的环境效应评价
    5.1 种养结合循环模式的温室气体减排效益
        5.1.1 “牛-沼-菜”循环模式
        5.1.2 “果(草)-猪-沼-窖”五配套模式
    5.2 “山地立体种养”多层复合循环模式温室气体减排效益
    5.3 “秸秆直接还田”农田循环生产模式生命周期环境影响评价
        5.3.1 清单分析
        5.3.2 环境影响评价
    5.4 小结
第六章 不同循环农业生产模式的经济效益
    6.1 种养结合循环模式经济效益分析
        6.1.1 “牛-沼-菜”循环模式与传统模式
        6.1.2 “果(草)-猪-沼-窖”五配套模式与传统模式
    6.2 “山地立体种养”多层复合循环模式经济效益
    6.3 “秸秆直接还田”农田循环生产模式经济效益
    6.4 小结
第七章 不同循环农业模式的综合对比评价
    7.1 不同循环农业模式的对比评价
        7.1.1 能值指标对比评价
        7.1.2 温室气体减排对比评价
        7.1.3 经济效益对比评价
    7.2 对循环农业生产模式的改进建议
        7.2.1 种养结合循环模式
        7.2.2 多层复合循环模式
        7.2.3 农田循环生产模式
    7.3 陕西省循环农业发展的建议
        7.3.1 政策扶持,制度保障
        7.3.2 科技带动,创新支撑
        7.3.3 宣传教育,鼓励参与
        7.3.4 因地制宜,合理规划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0)民国时期江苏畜禽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依据和意义
    二、相关研究概况及以往研究局限
    三、研究方法与相关概念的解释
    四、研究内容与框架体系
    五、创新及可能存在的不足
第一章 民国江苏畜禽业发展的历史背景
    第一节 晚清江苏畜禽业发展概况
        一、养猪业
        二、养牛业
        三、养羊业
        四、养马、驴、骡业
        五、养兔业
        六、养禽业
    第二节 晚清中国畜禽业发展的困境
        一、中国畜禽业日趋衰落
        二、中国畜禽产品贸易的困境
    第三节 晚清国外先进畜牧科技的引进
        一、翻译介绍国外先进畜牧科技的文章和着作
        二、重视畜牧兽医教育,培养畜牧兽医专业人才
        三、引进国外优良畜禽品种并建立畜牧试验场
第二章 现代畜牧兽医机构的初步建立
    第一节 畜牧兽医行政管理及服务机构
        一、国家畜牧兽医行政管理机构
        二、江苏畜牧兽医行政管理及服务机构
        三、各级畜牧兽医行政管理及服务机构在江苏的主要工作
    第二节 畜牧兽医教育机构
        一、我国的畜牧兽医教育机构
        二、位于江苏的畜牧兽医教育机构
        三、各级畜牧兽医教育机构在江苏的主要工作
        四、畜牧兽医教育机构的人才培养及留学生教育
    第三节 畜牧兽医社会团体
        一、设立于南京的畜牧兽医社会团体
        二、设立于上海的畜牧兽医社会团体
第三章 国外优良畜禽品种的引进及地方品种的改良
    第一节 猪品种的引进与改良
        一、猪种改良的目标
        二、江苏的猪种改良
    第二节 牛品种的引进与改良
        一、牛种改良的目标
        二、江苏的牛种改良
    第三节 羊品种的引进与改良
        一、羊种改良的目标
        二、江苏的羊种改良
    第四节 马品种的引进与改良
        一、马种改良的目标
        二、江苏的马种改良
    第五节 兔品种的引进与改良
        一、兔种改良的目标
        二、江苏的兔种改良
    第六节 鸡品种的引进与改良
        一、鸡种改良的目标
        二、江苏的鸡种改良
第四章 现代畜禽企业与畜产合作社的建立
    第一节 现代畜禽企业的建立
        一、现代奶牛企业的建立及发展
        二、现代养鸡场及蛋品公司的建立
        三、现代企业组织形式畜禽企业的建立
    第二节 畜产合作社的建立
        一、建立畜产合作社的背景
        二、江苏畜产合作组织的概况
    第三节 现代畜禽企业及畜产合作社的特点
        一、由政府和畜牧兽医专家学者主导和发起
        二、发展缺乏连续性
第五章 民国江苏畜禽业发展的历史启示
    第一节 民国江苏畜禽业发展的有益启示
        一、多重力量及外力因素的推动和介入
        二、注重对国外优良畜禽品种的引进和畜产合作经验的学习
        三、采取多种措施鼓励发展畜禽业
    第二节 民国江苏畜禽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民间资本对畜禽业投入较少,畜禽业在农家经济中所占比重较低
        二、政府及畜牧界专家缺乏深入到农村的实地调研
        三、政府缺乏对国外市场及外国资本经济入侵的控制及防范意识
        四、政府与专家主导下的现代畜禽业发展导致农民主体性地位的缺失
        五、政府及民众缺乏对本国优良地方畜禽品种的自主保护意识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江苏省民国时期建制沿革
    附录2 江北各县二十四年度推进畜禽养殖业情形简明表
    附录3 无锡牛乳营业登记一览表
    附录4 《牛乳营业取缔规则》
    附录5 《南京市牛乳保证责任合作社章程》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情况
    一、发表学术论文
    二、主持科研项目

四、猪鸡高效循环饲养(论文参考文献)

  • [1]氚标记磺胺甲恶唑在猪、鸡和大鼠体内的处置研究[D]. 孙亚奇. 华中农业大学, 2020(05)
  • [2]民间信仰与生存实践 ——碑格彝族濮拉人的民族志研究[D]. 李娜. 西南民族大学, 2019(03)
  • [3]静乐县生态畜牧业发展问题研究[D]. 史晓亚. 山西农业大学, 2019(07)
  • [4]不同肉蛋白长期饲喂对大鼠肝脏代谢的影响[D]. 石学彬. 南京农业大学, 2018(02)
  • [5]松嫩草地绵羊放牧及舍饲方式[D]. 杨智明. 东北师范大学, 2017(05)
  • [6]喹赛多对猪和鸡沙门氏菌感染的临床疗效研究[D]. 张璐. 华中农业大学, 2017(02)
  • [7]艾地普林在猪、鸡、鱼和大鼠体内的处置与残留消除研究[D]. 王立业. 华中农业大学, 2016(05)
  • [8]喹乙醇在猪、鸡和鱼体内的残留消除研究[D]. 韩俊成. 华中农业大学, 2016(05)
  • [9]关中平原典型循环农业生产模式评价研究[D]. 吴喜慧.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5(06)
  • [10]民国时期江苏畜禽业发展研究[D]. 朱冠楠. 南京农业大学, 2015(05)

标签:;  

猪、鸡的高效循环饲喂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