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校知识产权的内容及其表现特点

浅谈高校知识产权的内容及其表现特点

一、浅谈高校知识产权内容及其表现特点(论文文献综述)

刘丽娟[1](2021)在《大理白族扎染图案研究》文中指出大理白族扎染文化兴盛于唐宋时期,在历史的曲折变化中得以延续发展,白族扎染图案的传承和演变是历史社会生活和文化的缩影。流传在大理地区的扎染图案数量众多,形色各异,广受人们的喜爱。本文试图以民国时期至今为时间段对大理白族扎染的图案进行系统梳理,并置于各个历时阶段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之中分析其设计及演变的内在逻辑。本文通过对大理白族扎染的图案研究为切入点,置以大理白族扎染不同历史“文化语境”中进行详细探究,以图案为线索,探索曲折发展的社会文化与时代精神的变迁。首先,通过调研资料与文献分析,从白族扎染图案的自然环境背景、人文历史背景等方面对白族扎染图案展开研究,详细梳理了白族扎染图案的历史演变、文化内涵和艺术观念。其次以大理白族扎染图案的题材内容分类,并结合社会背景、经济改革背景将大理白族扎染发展时间分段,分析扎染产业的发展与扎染图案之间的关联,探索扎染图案的变化规律以及原因。再次,通过图案的构成形式以及审美法则进行图案设计特征分析,透过现象看本质,挖掘大理白族扎染图案背后蕴含的设计观念和审美内涵,从扎染的工艺、主题、色彩、造型等本体进行分析和归纳,最后分析大理白族扎染的设计思想、图案演变规律、社会经济价值,结合其发展现状,对扎染产业创新发展路径进行探讨。这一研究为少数民族染织业的研究提供一些参考,也对扎染图案的设计文化提供详实的资料,为当前进行扎染图案的设计开发提供设计思维方案。

王云[2](2021)在《材料语言在旅游文创产品设计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各种物质精神生活得到极大满足,旅游业开始兴盛,旅游文创产品伴随着旅游业开始进入人们的生活。面对五花八门的旅游文创产品,消费者却经常无从下手,笔者通过对各地的旅游文创产品市场的深入调研,发现目前市场上的旅游文创产品主要有三个方面的问题,首先是同质化严重,很多不同景区都在售卖由义乌批发的同样的旅游文创产品。其次,目前市场上的大多数旅游文化创意产品由于制作粗糙,消费者买回家之后并没有收藏价值。最后,大多数景点没有自己的文化创意产品品牌或者品牌形象不够统一,无法形成品牌效应。针对目前我国旅游文创产品市场出现的问题,笔者提出从材料语言的角度出发,寻找旅游文创产品的创新点。本文分析了材料语言对旅游文创产品形、色、质的影响,探讨了材料语言通过“五感”带给消费者不同的感受。在明确材料语言对文创产品的影响之后,提出三个材料语言在旅游文创产品设计中的应用的意见,首先是在旅游文创产品设计中运用本土材料将旅游文创产品差异化,其次运用定制材料提升旅游文创产品精细度,最后运用统一材料提升旅游文创产品品牌形象。

侯彪彪[3](2021)在《基于建筑装饰材料属性下的办公空间室内设计研究》文中提出当下,办公空间逐渐成为现代人生活的重要场所之一,办公空间室内设计迎来新格局,主旋律不再是千篇一律的传统办公空间,人们逐渐开始对办公空间的形态、功能、品质提出更高的要求,如此各种新型办公空间应运而生,对于办公空间研究也开始日趋深入。材料是实现办公空间的物质基础,办公空间中的材料表现问题具有重要探究意义,一方面来说我国的室内设计存在严重的材料滥用现象,过度盲目使用高端奢华材料现象随处可见;而另一方面,绿色环保的观念让多数民众倾向于使用自然材料、环保材料,设计选材便出现了一定的束缚性。如今,现代建筑空间的发展日趋多元化,材料作为空间的重要载体,近年来对于材料表现的研究本质也愈加倾向材料本体的表达,材料的自我呈现得以回归,关注材料本体表现也逐渐成为设计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建筑装饰材料属性分为本体属性及应用属性两个大方面。材料本体属性是决定应用属性的基础,其对空间表现的影响在感官实体中体现。挖掘材料本体的物理性、热工性、声学性以及耐久性属性进行空间表现,突出材料的本体美,是办公空间设计的好策略,也是解决材料选择受限与材料滥用的好方法;材料应用属性包含表面属性、结构属性、技术属性、知觉属性等方面,基于应用属性的办公空间设计方法重整体、轻细部,重形式、轻种类,这种方法可以利用单一且普通的建筑装饰材料营造出富有创意的办公空间环境。办公空间设计就是创造和组织内部空间,创造出能够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需求的空间。建筑装饰材料是办公空间的物质基础,也是营造适宜舒适环境的重要手段。材料本体的表现方式,打破选材限制,拒绝材料堆砌。在办公空间设计中利用普通材料通过属性表现策略,也可设计出具有创意与氛围的完美办公空间。

王曼璐[4](2020)在《烟台方言在城市文化中的视觉设计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方言视觉化设计在城市文化类型的作品中已经初露头角,方言作为城市文化差异的一个典型标志,其生动有趣的表达方式使其在城市文化中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方言是一个地区的特有表达习惯,外地人通常觉得晦涩难懂,本文从插画转译的角度来对方言进行视觉化设计,用视觉语言跨越语义和乡音障碍,构建一个文化交流的纽带,是传承地方方言和传播城市文化的有益尝试。烟台方言是胶辽官话的一部分,目前对于烟台方言的视觉设计实践比较少,可查阅的资料大多是从语言学的视角对烟台话的语音和词义特点进行研究。因此,在前辈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通过图形表达的方式将烟台方言的语义展示出来,实现方言的可视化,为烟台方言文化的推广和传播提供了更加现代化的方式。本课题围绕着如何结合烟台城市文化元素,对方言的视觉设计展开研究讨论。首先,论述了方言与城市文化的相关概念及其关系,分析方言对城市文化的价值,讲明方言对城市文化的重要性,同时也指出方言发展的现状。其次,研究烟台方言及地域文化的特征,分析方言视觉设计的表现形式,从案例分析中归纳设计要素、设计重点、设计方法,找寻合适的切入点运用到烟台方言的视觉设计中。最后,本文以插画的形式来呈现烟台方言在城市文化中的表达,并进行衍生品设计和创新性的思考探索,以期为保护烟台方言,进一步传播传承烟台的城市文化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李雨晴[5](2020)在《民国盾形标志设计研究》文中提出民国时期西风东渐,新文化、新思潮、新事物纷至沓来,不断冲击社会巨变中的人们。随着外国商品的涌入,在中国市场的大肆宣传和倾销,困境中民族企业在提高产品质量的同时,不得不直面严峻的现实,针对社会大众新的审美需求转变,主动学习西方先进的设计理念,注重商品的包装宣传与形象标志设计,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大胆借鉴外来的风格样式,进行空前的实践与探索,成为当时设计领域的新趋势,如盾形标志的设计与运用,就是其中突出的范例。本文以盾形标志设计为研究对象,从设计维度出发,通过盾形标志的案例分析,结合民国政治经济、文化审美、艺术设计发展状况等,对盾形标志的设计的嬗变规律进行梳理。从中找出盾形标志在民国发展的时代轨迹,再现中国现代设计中西文化影响下的重要设计个案,以此丰富和拓展我国现代设计研究体系。引言部分,是对民国时期盾形标志设计的研究意义与研究范式进行阐述,并且对学界当前的研究现状进行归纳总结。第二章在阐述民国时期盾形标志中的盾形来源的基础上,就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盾和西方盾形纹章等,探讨民国盾形标志的历史发展背景。第三章从设计的角度出发,梳理民国时期盾形标志的题材内容、类别等,揭示不同形态盾形标志设计的寓意象征和文化内涵。与此同时,挖掘民国盾形标志的设计理念、探寻当时外来设计元素本土化的进程,并从形状、图案、色彩三个方面,分析盾形标志设计的表现形式。第四章探究西方现代艺术运动思潮和民国社会传统及大众审美之间的联系,以及对盾形标志的认同与接纳等。第五章总结了民国时期盾形标志设计风格特征、价值意义等。通过对民国时期盾形标志设计的研究分析,强调外来盾形标志在本土化设计中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发扬,展现其“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核心理念,无疑对当下标志设计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吴盛祥[6](2020)在《高校研究生学术信息行为差异性分析 ——基于“有无学术成果”角度的调研发现》文中研究说明当前,我国每年报考研究生的人数越来越多,研究生录取人数越来越多,招生规模也越来越大,研究生教育是我国高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主要通过问卷调查法调查了“有学术成果”和“未有学术成果”两个研究生群体的学术信息需求、获取、利用、交流与学术成果发布行为的基本现状,并总结了这两类研究生群体学术信息行为的特点及存在问题的差异性,揭示了其学术信息行为的影响因素,旨在为广大的研究生群体科研活动提供经验借鉴以及对高校研究生课程的改革和教育也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本研究主要有以下研究发现:第一,“有学术成果”和“未有学术成果”研究生在学术信息需求方面不存在较为明显的差距,二者学术信息需求都表现出信息需求内容的多元化、信息需求趋向专深化等特点;第二,相对于“未有学术成果”研究生而言,“有学术成果”的研究生信息获取的途径较为多样、信息检索的技巧和方法也更为丰富,二者在信息获取的过程中常遇到“外语障碍”和“缺乏有效的渠道获取信息”这两个问题;第三,“有学术成果”研究生对信息的利用效率较高,对文献管理软件的利用率也高于后者,二者对学术信息的利用层次都较低,后者需提高对信息的利用效率及提高对文献管理软件的使用率;第四,二者学术信息交流的形式都较为多样,但“有学术成果”研究生学术信息交流的积极性要高于“未有学术成果”研究生。二者都选择在正式的刊物上发布自己的学术成果,但在学术信息交流和成果发布的过程中常遇到缺乏优秀的学术资源、学术研讨深度不足以及学术成果的产权保护不足等问题。在此基础上,本研究从信息需求、获取利用、交流与成果发布三个视角出发,针对“有学术成果”和“未有学术成果”研究生学术信息行为存在的问题,从研究生、高校、信息资源供应商三个层面提出了优化两类研究生群体学术信息行为的对策。

李慧[7](2020)在《学龄前儿童钢琴教学中的默会知识实践研究》文中指出本文针对学龄前儿童钢琴教学目前存在诸多问题,原因之一在于默会知识教学方法的缺失,许多新近教师入职后存在教学经验欠缺的问题,需要职前培训以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本论文以我国3到6岁学龄前儿童钢琴教学实践为研究对象,以其中存在的默会知识为切入点,探究学龄前儿童钢琴教学中的默会知识教学及其价值应用,在此基础上提出基于默会知识的学龄前儿童钢琴教学模式。在我国学龄前儿童钢琴教学实践中,学生的钢琴学习存在学龄前儿童在钢琴学习中存在“认知能力有待提升”、“学习专注力有待培养”、“练琴习惯有待规范”等障碍,与学龄前儿童钢琴教师在教学中由于对默会知识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实际教学效果低于预期”、“专业知识与沟通表达错位”、“儿童钢琴教学特点不突出”等问题。课堂师生互动主要存在“单一模仿大于创造力培养”、“关注乐曲而非关注学”、“注重外部评价而忽视审美评价”等情况,均与教师的默会知识缺失有关系。默会知识与显性知识同等重要,默会知识的缺失不利于个性化教学和提升学龄前儿童的专业成长。在学龄前儿童钢琴教学实践中存在广泛的默会知识经验,其呈现为主体的一种认知状态,具有情境依赖性,提供强劲的实在感和亲和力,其传递方式是一种隐性传播和个体取向,传播途径表现为一种面对面的单线传播,其成效主要从敏感度、接受度两个方面加以考察。我国传统音乐师徒制的口传心授也具有丰富的默会知识实践,需要在儿童钢琴教学实践中实现中西融合。因此,儿童钢琴教学应以个体化教学为主,教师需转变教学视角,以内向视角为主导;既要重视显性状态的明述知识教学,也要重视隐性状态的默会知识教学。加强钢琴技艺教学的默会知识驱动,需要同等重视明述知识和默会知识,开展“明述+默会”并重的课程设计,加强基于学龄前儿童感性思维的教材建设,突出默会知识优先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改革提倡以师承关系为基础的参与式教学和基于艺术想象的情境创设,构建基于内驱力的激励机制。展望未来,笔者提倡“线上+线下”双驱动教学模式,加大基于默会知识的师资培训力度和默会知识的资源整合建立起推进默会知识教学的多层次、多维度的整合机制,努力建设“明述+默会”双驱动的儿童钢琴教学体系。

谢剑南[8](2019)在《共赢主义视域下的中美关系》文中研究说明中美关系是世界上最复杂也是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中美关系的这种复杂性和重要性,给两国关系发展趋势带来了诸多想象空间和研究空间,本研究结合中美关系七十年余年来的现实发展进程,提出应从共赢主义角度研究中美关系。本研究从共赢主义的概念、内涵、价值、特征等,分析共赢主义的历史与现实渊源,探讨共赢主义的影响与世界意义,研究中国以共赢主义来推进中美关系发展的举措和可能路径。在理论分析中,本文选取结构现实主义、自由制度主义、身份建构主义三种主流理论范式,简要分析其所包含的共赢主义要素及不足之处,无法达到时代发展要求的普惠共赢,也难以指导国际社会合作共赢的实践。本文认为,当前随着时代发展和国际格局的深刻变化,西方传统国际关系理论难以适应现实发展要求,国际社会需要共赢主义来推动建构新型国际关系。本研究认为,国家发展不平衡的绝对规律和国际合作中的权力配置,既是推进共赢主义的逻辑起点,也是实现共赢主义的主要障碍性因素,未来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应当要能够促进各国普遍意义上的合作与共赢。中国古代的共赢主义思想,主要体现在“仁爱、和谐、共享”三者的统一体之中。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始终是双边和多边交往中的共赢主义倡导者、践行者和引领者,为世界和平发展与进步繁荣做出重要贡献。新中国建国以来,中美关系大致经历了五个发展阶段:从1949年到1971年为敌对期,从1972年到1978年为波动期,从1979年到1988年为蜜月期,从1989年到2016年为竞合期,从2017年到当前为对手期。从历史经验来看,中美两国两个大国之间的关系明显呈现出“斗则两伤”与“和则两利”的历史定论。当下的世界,是一个全球化、一体化、多元化的世界,也是一个综合国力为上、科技为王、大国竞争复杂的世界。逆全球化、恐怖主义、气候变化和人工智能,这四大全球治理难题,对中美两国来说是加强和改进双边关系的重要契机。但是美国出于维护全球霸权的目的,难以避免地想着遏制中国“国力”与“国势”崛起,不时在贸易、台湾、南海、人权、汇率、知识产权等问题上,对中国进行各种牵制。与此同时,中美两国作为意识形态截然不同的代表性大国,都不可能放弃自己坚守的意识形态阵地,这就不可避免地形成了某种对抗态势,并且影响到两国外交关系与其他领域。历史地看,中美关系未来发展不大可能形成全面对抗与冲突的敌人关系,但可能呈会形成对手关系、并行关系、伙伴关系、朋友关系、敌人关系中的其中一种,或以其中的一种为主要特征的关系。特朗普总统上台后,把中美关系定义为战略对手关系,在中美关系上产生了重要影响,不过中美关系尚并没有因此失控,仍然主要呈现出竞争中有合作、合作中有竞争、合作大于竞争的态势,但竞争趋势增长明显,尤其是美国以贸易为名,妄图以国家名义来打压中国高科技公司,试图继续保持技术领先优势。基于两国对抗与冲突的代价太大,又同时面临共同的全球问题挑战,因此以共赢主义为关系理念和价值原则的合作共赢关系,应当成为今后两国关系的一种共同的价值体系与共同的文化信仰,形成牢不可破又双方都得益的利益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在分析及预测中美关系时,应当正视所谓的“修昔底德陷阱”。这是古希腊以来国际关系中经常出现的状况,对于中国整体实力日益接近美国并有超越美国之势,中美两国及世界其他国家都担忧中美能否会绕过或超越这个古老陷阱。本文经过分析与论证,认为中美超越“修昔底德陷阱”不仅是可能的,而且必须超越,不然,将给两国和世界带来巨大危害甚至是毁灭性影响。那么,破解的办法就是坚持共赢主义,正确认知并且理性面对,而不是回避,具体的超越办法是解构中美之间的三大结构性矛盾,分别是国际体系权力结构矛盾、地缘政治结构性矛盾、发展道路及政治制度的(意识形态)结构性矛盾。对于中美关系的未来发展,本文提出了三方面主要政策建议。其一是完善全球治理,扩大经贸合作;其二是坚持共同安全,促进聚同化异;其三是扩大人文交流,夯实民意基础;其四是坚持共赢主义,促进共同发展。同时,对于中国来说,美国是老牌的西方帝国主义国家,难以主动放弃全球霸权地位,也难以心甘情愿地与中国发展以“共赢主义”为合作原则的双边关系,因此,中国要在维护自身正当权益和发展利益的同时,在合作中不能放弃斗争准备,以斗争求合作,才能更好地坚持与发展“共赢主义”,才能推动建构合作共赢的新型大国关系。

陈静[9](2019)在《知识网络结构属性对城市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发展的基点是创新,创新的核心是科技创新。知识作为科技革命的要素和创新的源泉与基础,对国家战略和地区的综合发展都发挥着关键性作用。知识网络作为知识管理的重要途径,已逐渐被大学院校、科研机构、企业等组织重视。构建知识网络的知识主体可以是自然人、组织乃至区域或国家,城市作为一个区域,拥有多元化的知识主体,由于主体间的正式或非正式的稳定关系,形成了城市知识网络。认识城市知识网络结构特点,分析其结构属性对城市创新绩效的影响,有利于构建完善的城市知识网络,有助于城市的创新发展和区域的协调发展。综述目前知识网络相关研究发现,对于知识网络的探讨多以企业、组织、产业等为载体,而以城市为对象的研究相对较少,仅有的少量文献也集中在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如长三角、珠三角、京津翼等地区或是对全国知识网络不同尺度的研究。而对成渝城市群的城市网络也主要集中在交通、产业、信息等方面,对知识网络的研究甚少。目前国内外对于知识网络的研究有讨论结构特点、网络建设的环境、网络对企业的绩效影响等,但对知识网络的结构属性进行定量分析,并从功能上探讨其结构属性对城市创新绩效影响的研究相对较少。因此,本研究的创新点体现在研究对象和研究视角。首先,本文基于知识网络相关理论的深入研究,构建了城市知识网络的概念模型;其次,从网络整体层面、网络节点层面、网络节点关系层面归纳了城市知识网络结构的五个属性,选取了测度结构属性和城市创新绩效的具体指标,阐述了结构属性对创新绩效的理论模型;然后,以成渝城市群为实证分析对象,搜集20092016年的数据,基于熵权-改进TOPSIS模型对成渝城市群知识网络结构属性进行测度及其评价,并在评价的基础上,运用面板数据的回归分析探讨了结构属性对城市创新绩效的影响作用。因此,本研究的主要贡献为:一方面,在知识网络相关研究基础上,界定了城市知识网络的内涵,构建了城市知识网络的概念模型,形成了一套城市知识网络结构的多属性测度指标体系;另一方面,通过成渝城市群的实证分析,提出有助于各城市构建更好知识网络和营造更浓厚创新氛围的对策建议。基于分析得出以下简要结论:成渝城市群城市知识网络发展水平不协调,地域差异明显,“两极分化”较为突出;成渝城市群城市知识网络发展状况,成都和重庆知识网络发展的差距变化呈现一定的波动性外,其余城市之间的差距变化较为平稳;各城市知识网络发展的变化历年呈波动升趋势,基本呈“W”型曲线上升;基于城市知识网络五方面的结构属性来考察对城市创新绩效的影响,并以成渝城市群为实证分析对象发现,理论假设H3、H4、H5均通过检验。即属性网络开放度、网络结构洞和网络链接对城市创新绩效有着显着的正向作用,均能推动城市的创新发展。其中网络链接的正向促进作用最强,网络开放性与网络结构洞的作用次之。因此,从充分发挥“双核”效应、强化政策支撑、扩大开放合作、优化中介服务体系几方面为城市的创新发展提出了对策建议。

武晶[10](2017)在《外国建筑史的中国研究 ——以中国建筑教育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采用传统文献学和口述史的研究方法,对外国建筑史在中国教学与研究的发展历程进行研究。建筑教育方面,将近代美术院校建筑教育模式纳入建筑教育研究之中,疏理总结了自癸卯学制建立至今的外国建筑史教育发展历程。分析阐述了外国建筑史课程在不同时期的教育特点:1902-1949年在巴黎美术学院、宾夕法尼亚大学、包豪斯等西方教育思想影响下的自主发展模式;1949-1976年统一的、以苏联莫斯科艺术学院为范本的教学模式;1976年至今多元共生、灵活多样的跨越式教育模式。且对近代不同时期、不同建筑系(科、组)的外国建筑史教学进行详析,总结比较了其各自的教学特色与相关异同。学术研究方面,对自美学开始的外国建筑史学术研究历程进行重点归纳总结:最初(1902-1926年),外国建筑史的学术研究以美学主要的研究方向,且深受中国新史学主义的影响。其后,以建筑为主要对象的外国建筑史学术研究逐渐成为主流。在1927-1949年期间,其研究明显受到西方建筑研究思想的影响;在1949-1976年期间,其研究均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研究方法论;1976年之后,外国建筑史研究呈井喷式增长。在海量的研究成果中,最突出的成就是进行外国建筑史研究体系框架的建设。基于外国建筑史的教学与学术研究成果,结合外国建筑史关键人物的口述访谈,本文提出外国建筑史研究中人文综合素质、建筑设计实践、哲学思想三级层面的研究内容及要求,并对目前外国建筑史的中国研究现状给出个人的思考。

二、浅谈高校知识产权内容及其表现特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高校知识产权内容及其表现特点(论文提纲范文)

(1)大理白族扎染图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1.研究目的
        2.研究意义
    (三)工艺美术研究现状
        1.研究综述
        2.国外研究现状
    (四)扎染的相关文献综述
        1.研究背景情况
        2.研究动态
        3.研究内容分类
        4.研究现状的不足
    (五)研究的主要内容
        1.研究重点
        2.研究难点
        3.研究创新点
    (六)研究方法
    (七)研究思路
一、大理白族扎染图案的形成环境
    (一)大理白族的人文生态环境
        1.白族生活的基本单位“坝子”
        2.“坝子”对白族居住环境的影响
        3.自然环境对白族人生活方式的影响
        4.文化交流条件影响白族扎染的发展
    (二)大理白族的历史文化背景
        1.民族源起
        2.信仰体系
        3.多元文化
    (三)本章小结
二、大理白族扎染图案的题材
    (一)大理白族扎染图案的题材类型
        1.植物花草类
        2.动物类
        3.自然景观类
        4.人物造型类
        5.几何图形类
        6.字体诗赋类
        7.体育类
        8.宗教类
    (二)本章小结
三、大理白族扎染产业发展及图案变化
    (一)大理扎染产业发展历程中的图案变化
        1.民国时期-20 世纪80 年代
        2.20世纪80 年代-21 世纪初
        3.21世纪至今
    (二)大理扎染产业经营模式对图案的影响
        1.家庭作坊式
        2.个体生产式
        3.服务设计式
    (三)大理白族扎染产业经营现状调研
    (四)本章小结
四、大理白族扎染图案的设计形式分析
    (一)大理白族扎染图案的构成形式
        1.单独图案
        2.角隅纹样
        3.连续纹样
        4.边缘图案
    (二)大理白族扎染图案的形式法则
        1.对称与均衡
        2.条理和反复
        3.节奏与韵律
    (三)小结
五、大理白族扎染图案的审美分析
    (一)大理白族扎染图案的工艺美
        1.“扎花”工艺的分类
        2.“染色”工艺的自然美
    (二)大理白族扎染的主题美
        1.祈福喻吉的精神追求
        2.去灾辟邪的寓意表达
        3.幸福美满的生活追求
    (三)大理白族扎染的图案色彩美
        1.大理白族扎染的“朴素”
        2.大理白族扎染的“五彩”
    (四)大理白族扎染图案的造型美
        1.“满”“全”的整合之美
        2.“共生”“独存”的融合之美
    (五)小结
六、大理白族扎染图案的设计思想及其产业创新发展
    (一)大理白族扎染图案的设计思想
        1.材料的自然性与致用利人的健康理念
        2.图案生成的偶发性与手工艺者的主观能动性
        3.指尖穿梭中的女红艺术观念
        4.大理白族扎染图案设计思想的嬗变
    (二)大理白族扎染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1.大理白族扎染手工艺的传承
        2.大理白族扎染产业发展的瓶颈
        3.大理白族扎染手工艺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三)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调研情况汇总
附录二 、扎染文化相关梳理
附录三 、图案梳理一览表
附录四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附录五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专业比赛获奖表
附录六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专业实践及展演表

(2)材料语言在旅游文创产品设计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研究背景
    第二节 选题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选题目的
        二、选题意义
    第三节 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文化创意产业研究现状
        二、材料语言在文创设计中的运用研究现状
        三、“五感”理论研究现状
    第四节 研究内容和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五节 研究创新点和思路
        一、论文创新点
        二、论文研究框架
第二章 材料语言与旅游文创产品分析
    第一节 旅游文创产品
        一、旅游文创产品的概念
        二、旅游文创产品的特点
        三、旅游文创产品购买心理
        四、旅游文创产品市场分析
    第二节 材料语言
        一、材料语言的概念
        二、材料语言的表达
第三章 材料语言对旅游文创产品的影响
    第一节 材料语言对文创产品形、色、质的影响
        一、材料语言对文创产品形状的影响
        二、材料语言对文创产品颜色的影响
        三、材料语言对文创产品质感的影响
    第二节 材料语言对旅游文创产品五感的影响
        一、材料语言对旅游文创产品视觉的影响
        二、材料语言对旅游文创产品触觉的影响
        三、材料语言对旅游文创产品听觉的影响
        四、材料语言对旅游文创产品嗅觉的影响
        五、材料语言对旅游文创产品味觉的影响
第四章 材料语言在旅游文创产品设计中的应用
    第一节 本土材料在旅游文创设计中带来的差异感
        一、本土材料的文化内涵
        二、本土材料在旅游文创产品中的应用
    第二节 定制材料对旅游文创产品精细化的提升
    第三节 统一材料对旅游文创品牌形象的提升
        一、品牌的概念
        二、统一材料对旅游文创产品品牌形象的提升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3)基于建筑装饰材料属性下的办公空间室内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3.1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1.3.2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1.4 研究范畴
    1.5 研究内容及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第2章 建筑装饰材料属性的解析
    2.1 建筑装饰材料的范畴及类型
        2.1.1 范畴
        2.1.2 类型
    2.2 建筑装饰材料的本体属性
        2.2.1 物理性
        2.2.2 耐久性
        2.2.3 热工性
        2.2.4 声学性
    2.3 建筑装饰材料的应用属性
        2.3.1 表面属性
        2.3.2 技术属性
        2.3.3 结构属性
        2.3.4 知觉属性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办公空间的理论基础解析
    3.1 办公空间
        3.1.1 类型划分
        3.1.2 功能分区
    3.2 办公空间的物质构成要素
        3.2.1 装饰材料
        3.2.2 照明与光环境营造
        3.2.3 色彩
        3.2.4 空间绿化
    3.3 办公空间设计要点
        3.3.1 设计原则归纳
        3.3.2 设计方法归纳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建筑装饰材料属性的办公空间设计原则
    4.1 相关理论支持
        4.1.1 注重材料本体表达的理论追溯
        4.1.2 结构理性主义
        4.1.3 路斯的饰面律令
        4.1.4 拉斯金的价值观念
    4.2 基于材料本质属性的办公空间设计原则
        4.2.1 空间耐久性原则
        4.2.2 空间保温隔热原则
        4.2.3 空间静谧性原则
    4.3 基于材料应用属性的办公空间设计原则
        4.3.1 充分调动材料表面属性原则
        4.3.2 材料结构合理性原则
        4.3.3 注重材料技术表现原则
        4.3.4 注重空间感知原则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建筑装饰材料属性的办公空间设计方法
    5.1 建筑装饰材料本体属性下的办公空间设计策略
        5.1.1 遵循材料物理性的设计方法
        5.1.2 遵循材料声学性的设计方法
        5.1.3 遵循材料耐久性的设计方法
    5.2 建筑装饰材料应用属性下的办公空间设计策略
        5.2.1 基于表面属性的设计方法
        5.2.2 基于结构属性的设计方法
        5.2.3 基于技术属性设计方法
        5.2.4 基于知觉属性设计方法
        5.2.5 基于应用属性组织规则的设计方法
        5.2.6 不同属性间的材料搭配策略
    5.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攻读学位期间所获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附录

(4)烟台方言在城市文化中的视觉设计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方言与城市文化的概述
    第一节 方言与城市文化的综述
        一、方言的概述
        二、城市文化的概述
        三、方言与城市文化的关系
    第二节 方言在城市文化中的重要性
        一、文化价值
        二、传播价值
        三、应用价值
    第三节 方言发展的现状
        一、生存空间萎缩
        二、缺乏认同感
第二章 烟台地域分析与方言视觉设计呈现
    第一节 烟台方言特点
        一、语音特点
        二、词汇特点
        三、语法特点
    第二节 烟台的城市文化特征
        一、神仙文化
        二、海洋文化
        三、宗教文化
        四、民俗文化
        五、开埠文化
    第三节 方言视觉设计的呈现形式
        一、海报设计
        二、界面设计
        三、插画设计
第三章 烟台方言在城市文化中的视觉设计策略
    第一节 方言的视觉设计要素
        一、文字要素
        二、图形要素
        三、色彩要素
    第二节 方言在城市文化中的视觉设计重点
        一、突出地域特征
        二、增强情感体验
        三、融合传统现代
    第三节 方言的视觉设计方法
        一、元素提炼法
        二、谐音转换法
        三、字体变形法
        四、形象比拟法
        五、图形表达法
第四章 烟台方言在城市文化中的视觉设计实践
    第一节 烟台方言在城市文化中的视觉设计构思
        一、可融入的烟台城市文化
        二、可观可读的烟台方言
        三、可丰富的视觉表现形式
    第二节 《八仙言台》方言视觉化设计实践
        一、烟台特色方言词汇选择
        二、结合城市文化提取基础图形元素
        三、烟台方言插画《八仙言台》设计实践
    第三节 《八仙言台》插画作品应用拓展设计
        一、《八仙言台》Q版表情包设计
        二、《八仙言台》插画衍生品应用设计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致谢

(5)民国盾形标志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缘起与选题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
        1.2.1 国内硕士论文、期刊研究
        1.2.2 国内相关研究专着
        1.2.3 外文文献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1.4 研究方法
2 盾形历史溯源
    2.1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盾
        2.1.1 神话传说中的盾
        2.1.2 历史发展中的盾
    2.2 西方纹章中的盾形运用
        2.2.1 盾的起源
        2.2.2 纹章中的盾
        2.2.3 盾形纹章的应用
3 民国盾形标志与设计
    3.1 盾形标志产生的社会环境
        3.1.1 民族工商业的勃兴
        3.1.2 商标管理的法制化
        3.1.3 设计机构的发展
    3.2 盾形标志的主要应用领域
        3.2.1 徽标中的盾形
        3.2.2 商标中的盾形
    3.3 盾形标志的设计理念
        3.3.1 本土化的传承
        3.3.2 西方风格借鉴
        3.3.3 中西合璧式发展
    3.4 盾形标志设计的风格
        3.4.1 同中有变的形状轮廓
        3.4.2 具象兼抽象的图案文字
        3.4.3 民族传统审美的色彩
4 民国盾形标志设计的溯源
    4.1 社会民众审美的多元化
        4.1.1 对传统文化的继承
        4.1.2 对西方文化的吸收
    4.2 西方现代设计思潮的输入
        4.2.1 新艺术运动的影响
        4.2.2 装饰艺术运动的影响
5 民国盾形标志设计的借鉴意义
    5.1 探索学习借鉴与发展创新的过程
    5.2 诠释了“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原则
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A
附录 B
附录 C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6)高校研究生学术信息行为差异性分析 ——基于“有无学术成果”角度的调研发现(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述评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述评
    第三节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本文创新之处
第二章 高校“有无学术成果”研究生学术信息行为实证调研
    第一节 两类研究生群体学术信息行为问卷设计思路
        一、高校“有无学术成果”研究生界定
        二、学术信息行为概念的界定
        三、调查对象选定
        四、调查问卷结构
    第二节 调查样本数据分析
        一、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二、问卷样本基本特征分析
第三章 高校“有无学术成果”研究生学术信息行为差异分析
    第一节 两类研究生群体学术信息行为现状对比分析
        一、研究生学术信息需求现状对比分析
        二、研究生学术信息获取行为现状对比分析
        三、研究生学术信息利用行为现状对比分析
        四、研究生学术信息交流与成果发布行为现状对比分析
    第二节 两类研究生群体学术信息行为特点对比分析
        一、研究生学术信息需求行为特点对比分析
        二、研究生学术信息获取行为特点对比分析
        三、研究生学术信息利用行为特点对比分析
        四、研究生学术信息交流与成果发布行为特点对比分析
    第三节 两类研究生群体学术信息行为存在问题对比分析
        一、研究生学术信息需求行为存在问题对比分析
        二、研究生学术信息获取行为存在问题对比分析
        三、研究生学术信息利用行为存在问题对比分析
        四、研究生学术信息交流与成果发布存在问题对比分析
第四章 高校“有无学术成果”研究生学术信息行为差异影响因素分析
    第一节 两类研究生群体学术信息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一、影响研究生学术信息需求的主观因素
        二、影响研究生学术信息需求的客观因素
    第二节 两类研究生群体学术信息获取、利用行为影响因素分析
        一、个人影响因素分析
        二、外部影响因素分析
        三、回归分析
    第三节 两类研究生群体学术信息交流与成果发布行为影响因素分析
        一、发布平台权威性和关注度
        二、学术成果评价机制
        三、发文成本
        四、知识产权保护力度
    本节小结
第五章 高校“有无学术成果”研究生学术信息行为优化策略
    第一节 高校“未有学术成果”研究生学术信息需求行为优化策略
        一、关注信息需求变化,创建良好的信息环境
        二、加强信息资源建设,提高信息保证能力
        三、提供针对性学科信息服务
    第二节 高校“未有学术成果”研究生学术信息获取、利用行为优化策略
        一、研究生层面
        二、高校层面
        三、学术信息资源供应商层面
    第三节 高校“未有学术成果”研究生群体学术信息交流与成果发布行为优化策略
        一、提高学术信息交流积极性
        二、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三、丰富学术信息交流形式
        四、提高信息共享意识
    第四节 高校“有学术成果”研究生学术信息行为优化策略
        一、加强外语学习
        二、拓宽信息获取渠道
        三、提高学术研讨深度
        四、挖掘优秀学术资源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研究不足与展望
附录1 高校“有无学术成果”研究生学术信息行为研究调查问卷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研究成果和发表论文
个人简历

(7)学龄前儿童钢琴教学中的默会知识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意义
    第二节 理论支撑与概念界定
        一 理论支撑
        二 相关概念界定
    第三节 研究现状
        一 儿童钢琴教育教学的文献综述
        二 默会知识的文献综述
    第四节 研究方法
第一章 学龄前儿童钢琴教学问题探析
    第一节 学生的学习障碍
        一 认知能力有待提升
        二 学习专注力有待培养
        三 练琴习惯有待规范
    第二节 教师的教学困局
        一 实际教学效果低于预期
        二 专业知识与沟通表达错位
        三 儿童钢琴教学特点不突出
    第三节 师生互动中的默会知识
        一 单一模仿大于创造力培养
        二 “关注乐曲”而非“关注学生”
        三 注重外部评价而忽视审美评价
    第四节 教学案例分析
        一 琴童学琴经历
        二 儿童钢琴教学中的问题与困惑
        三 儿童钢琴教学过程中的反思
第二章 儿童钢琴教学实践中的默会知识经验
    第一节 儿童钢琴默会知识教学检析
        一 儿童钢琴教学中的默会知识构成
        二 儿童钢琴教学中的默会知识功能
        三 儿童钢琴教学中的默会知识成效
    第二节 传统音乐中的师徒制及其口传心授
        一 体悟-身教
        二 感悟-意会
        三 心悟-内化
    第三节 儿童钢琴默会知识教学反思
        一 个体化与规模化
        二 默会知识的中西对接
        三 教学视角的转化
第三章 基于默会知识的儿童钢琴教学模式探索
    第一节 技艺教学的默会知识驱动
        一 “明述+默会”并重的课程设计
        二 基于儿童感性思维的教材建设
        三 默会知识优先的教学目标
    第二节 教学方法与实现途径
        一 以师承关系为基础的参与式教学
        二 基于艺术想象的情境创设
        三 基于内驱力的激励机制
    第三节 未来展望
        一 互联网思维与儿童钢琴教学默会知识
        二 基于默会知识的师资培训
        三 儿童钢琴教育领域的默会知识资源整合
结语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发表论文目录
致谢

(8)共赢主义视域下的中美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不足之处
    第三节 创新点与难点及研究方法
        一、创新点
        二、研究难点
        三、研究方法
    第四节 基本思路和结构安排
第一章 共赢主义的概念内涵与理论分析
    第一节 国际合作的共赢性分析
    第二节 共赢主义的概念与内涵
    第三节 三种理论范式与共赢主义的关系解析
        一、结构现实主义与共赢主义
        二、自由制度主义与共赢主义
        三、身份认知理论与共赢主义
    第四节 为何提出共赢主义
        一、国家不平衡发展的客观性
        二、国际合作中的权力配置
        三、国际合作的“变”与“不变”
    第五节 共赢主义的推进路径
        一、身份互认
        二、权益分享
        三、合作竞争
    第六节 中国是共赢主义的践行者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中美关系回顾与现状
    第一节 中美关系发展回顾
        一、敌对期(1949-1971)
        二、缓和期(1972-1978)
        三、蜜月期(1979-1988)
        四、竞合期(1989-2016)
        五、对手期(2017-当前)
    第二节 中美发展现状及发展潜力分析
        一、经济实力及潜力对比
        二、经济发展潜力
        三、科教实力对比
        四、军事实力对比
        五、软实力对比
    第三节 中美需要发展合作共赢关系
        一、全球治理责任所在
        二、国际公共产品保障
        三、中美在同一条船上
        四、中美合作共赢的现实案例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美建构合作共赢关系的机遇
    第一节 时代趋势与世界和平发展的客观要求
        一、人类社会发展的三大规律
        二、中美合作的三大时代要求
    第二节 斗则两伤与和则两利的客观现实
        一、斗则两伤
        二、和则两利
    第三节 全球治理难题需要中美合作应对
        一、逆全球化
        二、恐怖主义
        三、气候变化
        四、人工智能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美建构合作共赢关系的挑战
    第一节 美国遏制中国的主要途径
        一、经贸领域
        二、敏感问题
        三、话语权牌
        四、联盟体系
        五、强势军力
    第二节 中美难以弥合的意识形态鸿沟
        一、中美意识形态鸿沟及外交政策差异
        二、全球化背景下美国对华意识形态政策
        三、中美都难以放弃意识形态阵地
    第三节 从“国力”到“国势”的竞争
        一、美国“国力”与“国势”的相对下降
        二、中国“国力”与“国势”的持续上扬
        三、世界对中美国力与国势走势的态度与政策
    第四节 中美关系发展的五种可能前景
        一、中美或是对手关系
        二、中美或是并行关系
        三、中美或是伙伴关系
        四、中美或是朋友关系
        五、中美或是敌对关系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美推进共赢主义的战略选择
    第一节 规避并超越“修昔底德陷阱”
        一、“修昔底德陷阱”的概念解读
        二、中国政治文化传统与外交战略
        三、超越“修昔底德陷阱”
    第二节 与时俱进地解构中美结构性矛盾
        一、解构国际体系权力结构矛盾
        二、解构地缘政治结构矛盾
        三、解构发展道路与国内政治制度的结构性矛盾
    第三节 持续建构合作共赢的新型大国关系
        一、完善全球治理,扩大经贸合作
        二、坚持共同安全,促进聚同化异
        三、扩大人文交流,夯实民意基础
        四、坚持共赢主义,促进共同发展
    本章小结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研究论文

(9)知识网络结构属性对城市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评述
        1.2.1 知识网络概念与应用相关研究
        1.2.2 知识网络结构与演变相关研究
        1.2.3 知识网络与创新绩效相关研究
        1.2.4 国内外研究现状简要评述
    1.3 研究内容与框架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框架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创新点
第2章 理论基础及相关概念
    2.1 知识管理理论
        2.1.1 知识
        2.1.2 知识管理
        2.1.3 知识管理职能
    2.2 知识网络相关概念
        2.2.1 知识网络
        2.2.2 城市知识网络
        2.2.3 知识网络结构
        2.2.4 城市知识网络结构剖析
    2.3 创新绩效相关概念
        2.3.1 创新绩效
        2.3.2 城市创新绩效
    2.4 知识网络结构属性对创新绩效影响的相关研究
第3章 模型与指标构建
    3.1 城市知识网络概念模型的构建
    3.2 城市知识网络结构属性的测度
        3.2.1 城市知识网络结构属性
        3.2.2 结构属性的测度指标
    3.3 城市创新绩效的衡量
    3.4 结构属性对创新绩效的理论模型
        3.4.1 理论假设
        3.4.2 理论模型
第4章 成渝城市群知识网络结构属性测度及评价
    4.1 研究方法
        4.1.1 熵权法
        4.1.2 TOPSIS法
        4.1.3 改进TOPSIS法
        4.1.4 熵权-改进TOPSIS法
    4.2 数据来源
        4.2.1 研究对象
        4.2.2 数据来源
    4.3 结构属性的测度结果分析
        4.3.1 多属性综合得分的比较分析
        4.3.2 分属性各自得分的比较分析
第5章 成渝城市群知识网络结构属性对城市创新绩效的实证
    5.1 研究设计
        5.1.1 变量设计
        5.1.2 模型构建
    5.2 数据来源
        5.2.1 数据来源
        5.2.2 成渝城市群创新绩效现状
    5.3 基于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5.3.1 面板数据模型选择
        5.3.2 面板数据回归分析
第6章 成渝城市群知识网络发展的对策建议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10)外国建筑史的中国研究 ——以中国建筑教育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2 已有研究综述
        2.1 建筑教育研究方面
        2.2 参考教材方面
        2.3 相关人物研究
        2.4 学术理论研究
        2.5 当代外建史课程教学改革方面
        2.6 建筑口述史研究方面
    3 研究范围与研究方法
        3.1 研究范围
        3.1.1 外国建筑史与“外国建筑史”含义
        3.1.2 外国建筑史教育与学术研究
        3.1.3 关于外国建筑史研究中的中国建筑史
        3.2 研究方法
        3.2.1 传统文献学
        3.2.2 口述史
    4 论文框架
    5 创新点与未尽事宜
        5.1 创新点
        5.2 未尽事宜
第1章 移植:西方建筑史教育与研究概述(1940S前)
    1.1 西方建筑史经典
        1.1.1 上古时期:维特鲁威《建筑十书》
        1.1.2 中古时期:瓦萨里《名人传》
        1.1.3 1745-1940s期间的建筑史学科研究
        1.1.3.1 弗格森《世界各国建筑史》
        1.1.3.2 《弗莱彻建筑史》
        1.1.3.3 柯布西耶《走向新建筑》
    1.2 西方建筑史教育概述
        1.2.1 十八世纪前:师徒口传身授
        1.2.2 十八世纪至十九世纪:巴黎美术学院建筑史教育
        1.2.3 1919-1933 年:德国包豪斯学院的建筑史教育
        1.2.4 1910s-1940s年美国建筑史教育
        1.2.4.1 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
        1.2.4.2 俄勒冈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
        1.2.4.3 哈佛大学研究生院建筑系
        1.2.5 苏联的建筑教育
        1.2.5.1 高等艺术与技术创作工作室
        1.2.5.2 莫斯科建筑学院
    小结
第2章 肇建:1902-1926 年外国建筑史的中国研究
    2.1 癸卯学制中的建筑史教育
        2.1.1 建筑学科的建筑史教学设置
        2.1.1.1 概述
        2.1.1.2 不同教育阶段的建筑史课程设置
        2.1.1.3 建筑史课程不同教育层次的教学定位,及其在学人员的培养目标
        2.1.1.4 建筑史课程的教学内容与要求
        2.1.2 土木工学中的建筑学教育
    2.2 壬子癸丑学制中建筑学科的建筑史教学
        2.2.1 概述
        壬子癸丑学制
        “建筑史”前导:美术史
        2.2.2 美术建筑:北京美术专门学校图案科
        “美学及美术史”、“建筑学”、“图案法”
        2.2.3 工科建筑:苏州公立工业专门学校建筑科
        “西洋建筑史”
        建筑意匠学
        美术学及其它
    2.3 1902-1926 年期间外国建筑史的学术研究
        2.3.1 美学
        2.3.2 相关艺术研究中的建筑
        2.3.3 专门的建筑研究
        2.3.4 研究人员
        代表人物
    小结
第3章 起步:1927-1949 年外国建筑史的中国研究
    3.1 1927-1945 年外国建筑史的教育与研究
        3.1.1 中央大学建筑系
        3.1.2 东北工学院建筑(工程)系
        3.1.3 北平大学艺术学院建筑系
        3.1.4 勷勤大学(中山大学)建筑(工程)学系
        3.1.5 杭州艺术专科学校建筑系(图案系建筑装饰组)
        3.1.6 北京大学工学院建筑系
        3.1.7 天津工商学院建筑(工程)系
        沈理源
        3.1.8 之江大学建筑系
        3.1.9 重庆大学建筑系
        3.1.10 圣约翰大学建筑系
        3.1.11 高等职业教育建筑科
        3.1.11.1 河北省立工业学院高级建筑科
        3.1.11.2 柳士英所编“高级建筑科”
        3.1.11.3 国立同济大学附设高级建筑科
        3.1.11.4 沪江大学商学院建筑科
    3.2 1946-1949 年外国建筑史的教育与研究
        3.2.1 清华大学建筑工程学系
        梁思成
        3.2.2 唐山工学院建筑系
        3.2.3 湖南省立克强学院建筑系
        3.2.4 北洋大学建筑工程系
        3.2.5 其它
    3.3 自主教学模式下外国建筑史教育的多种倾向
        3.3.1 自主模式下的外国建筑史教育
        3.3.2 工科建筑:外国建筑史教育的3 种倾向
        3.3.2.1 强调学生综合文化素质培养的宾大学院派倾向
        3.3.2.2 对现代建筑给以强烈关注的包豪斯教育倾向
        3.3.2.3 土木工学背景下重实用的倾向
        3.3.3 美术建筑:偏重艺术风格的巴黎美术学院派教学特征
        3.3.4 外国建筑史教育的本土化发展
    3.4 1927-1949 年期间外国建筑史的学术研究
        3.4.1 “建筑史”研究
        3.4.2 案例分析式研究
        3.4.3 谱系学式研究
        3.4.4 建筑理论、原理及评论
        3.4.5 建筑教育
        3.4.6 “西体中用”的中国建筑史研究
    小结
第4章 转变:1949-1976 年外国建筑史的中国研究
    4.1 1949年-1952 年外国建筑史的教学与研究
        4.1.1 现代主义建筑思想逐步深入
        4.1.1.1 现代建筑设计实践盛行
        4.1.1.2 清华大学营建学系教学改革
        4.1.2 建国初期特殊的历史环境下原有教学活动受到很大影响
        4.1.2.1 建国初期特殊的历史环境
        4.1.2.2 学生停课参与各类社会运动
        4.1.2.3 高校教师社会主义思想改造
        4.1.3 新中国教育转型初步影响外国建筑史教学
    4.2 1952-1957 年外国建筑史的教育与研究
        4.2.1 院系合并
        4.2.2 学苏背景下建筑教育发生根本转折
        4.2.2.1 教育培养计划性
        4.2.2.2 培养对象倾向工农
        4.2.2.3 系党委领导下的专业教研室教学
        4.2.2.4 统一的学院派教学模式
        4.2.3 “学苏”背景下外国建筑史教育的新特点
        4.2.3.1 现代主义建筑教育特色消减殆尽
        4.2.3.2 建筑历史在教学体系中分量减少
        4.2.3.3 意识形态影响深入
        4.2.4 1952-1957 关于外国建筑史的学术研究
        4.2.4.1 建筑艺术与建筑形式的苏联译着
        4.2.4.2 对外国现代主义建筑的研究
        4.2.4.3 建筑美学与建筑艺术研究
    4.3 1957-1960 年外国建筑史的教育与研究
        4.3.1 时代背景概述
        4.3.2 1957-1960 外国建筑史教学
        4.3.2.1 教师队伍发生变化
        4.3.2.2 意识形态影响至深
        4.3.2.3 外国建筑史学科薄弱
        4.3.3 1957-1960 外国建筑史的学术研究
        住宅与建筑艺术座谈会
        4.3.3.1 建筑美学与建筑艺术
        4.3.3.2 苏联的近现代建筑
        4.3.3.3 资本主义国家的现代建筑
    4.4 1961-1965 外国建筑史的教育与研究
        4.4.1 1961-1965 外国建筑史的课程教育与研究
        4.4.1.1 天津大学建筑理论大纲(卢绳)
        4.4.1.2 世界建筑史大纲(卢绳)
        4.4.1.3 天津大学外国近现代建筑史讲义及图集(沈玉麟)
        4.4.1.4 同济大学外国建筑史讲义
        4.4.1.5 清华大学外国建筑史教学大纲(吴焕加教授提供)
        4.4.1.6 教材:《外国建筑史》(陈志华编着)
        4.4.2 1961 -1965 外国建筑史的学术研究
        4.4.2.1 关于建筑风格的讨论
        4.4.2.2 国外相关建筑及其思潮的绍介
        4.4.2.3 建筑技术及其它
    4.5 1966-1976 外国建筑史的教学与学术研究
        4.5.1 时代背景
        4.5.2 1966-1976 年外国建筑史的教育与研究
    小结
第5章 发展:1976 年—外国建筑史的中国研究
    5.1 1976年——外国建筑史教学
        5.1.1 建筑院系增多,教学领域拓展,教学系统化、规范化
        5.1.2 教材丰富
        5.1.2.1 专业统编教材
        5.1.2.2 各校参考教材
        5.1.3 教学内容拓展,形成稳定的教学研究群体
        5.1.4 教学方法灵活多样,阐述由权威式转为多样式
        5.1.5 信息多元时代课堂教学效果削弱、学生碎片化知识增多
        5.1.6 教师面临学术与经济压力
    5.2 外国建筑史研究的三级层面
        5.2.1 建筑学人文综合素质层面
        5.2.1.1 艺术性
        5.2.1.2 社会性
        5.2.1.3 普及性
        5.2.2 建筑设计实践层面
        5.2.2.1 设计实践的指导与应用价值
        5.2.2.2 建筑设计潮流及发展方向
        5.2.3 哲学思想层面
        5.2.3.1 引入分析国外建筑哲学思想及理论观念
        5.2.3.2 中国学者的哲学思考
    5.3 多角度展现外建史研究的境域
        5.3.1 《建筑师丛书》
        5.3.2 《建筑理论译丛》
        5.3.3 世界建筑史丛书(Electa)
        5.3.4 西方建筑理论经典文库
    5.4 世界眼光、中国立场的外国建筑史研究
        5.4.1 中国学者对世界建筑史的贡献
        5.4.1.1 吴良镛.广义建筑学
        5.4.1.2 王瑞珠.《世界建筑史》(16 卷)
        5.4.2 中外建筑史比较研究
        5.4.2.1 代表人物:童寯、王贵祥
        5.4.2.2 研究特点
        5.4.3 关于外国建筑史研究的思考
        5.4.3.1 加强外国建筑史的教学改革
        5.4.3.2 理性分析、独立思考、辨析引进
        5.4.3.3 研究与设计实践相结合
        5.4.3.4 良好的外文能力与文字组织能力
        5.4.3.5 视野宽广
        5.4.3.6 为中国建筑史寻找其在世界建筑史殿堂中的地位与价值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讲义、大纲、图集
    A1 天津大学建筑理论大纲
    A2 天津大学外国建筑史教学大纲(1961)
    A3 天津大学(沈玉麟)外国近现代建筑史讲义
    A4 同济大学近代与现代外国建筑史讲义(1961-1962)
    A5 清华大学外国建筑史教学大纲(19 世纪中叶以前)(1963)
    A6 清华大学西方近现代建筑史教学大纲(1963)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项目
    发表的期刊论文
    参与的科研项目
致谢

四、浅谈高校知识产权内容及其表现特点(论文参考文献)

  • [1]大理白族扎染图案研究[D]. 刘丽娟. 云南艺术学院, 2021
  • [2]材料语言在旅游文创产品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 王云.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3]基于建筑装饰材料属性下的办公空间室内设计研究[D]. 侯彪彪. 哈尔滨理工大学, 2021(09)
  • [4]烟台方言在城市文化中的视觉设计应用研究[D]. 王曼璐. 青岛大学, 2020(02)
  • [5]民国盾形标志设计研究[D]. 李雨晴. 北京印刷学院, 2020(08)
  • [6]高校研究生学术信息行为差异性分析 ——基于“有无学术成果”角度的调研发现[D]. 吴盛祥. 福建师范大学, 2020
  • [7]学龄前儿童钢琴教学中的默会知识实践研究[D]. 李慧. 郑州大学, 2020(04)
  • [8]共赢主义视域下的中美关系[D]. 谢剑南.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1)
  • [9]知识网络结构属性对城市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D]. 陈静. 成都理工大学, 2019(02)
  • [10]外国建筑史的中国研究 ——以中国建筑教育为例[D]. 武晶. 天津大学, 2017(10)

标签:;  ;  ;  

浅谈高校知识产权的内容及其表现特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