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有机肥产业化前景

黑龙江省有机肥产业化前景

一、黑龙江省有机肥料产业化前景展望(论文文献综述)

尹炳[1](2021)在《不同尺度典型农田土壤硒富集特征及综合利用研究》文中认为硒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缺失或过量都会对健康产生不利影响。硒在土壤中分布极不均匀,而当前国内外研究多关注富硒或过量地区,采集的土壤多选自普通农用地,相关的分析以单一行政区域为研究单元,未体现地域的差异性。而研究硒在不同地域内分布规律、揭示土壤富硒特征,对于指导富硒农业产业宏观规划和富硒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旱作区农田和矿区复垦农田为研究对象,借助变异函数、冷热点分析、地理探测器等方法研究旱作区尺度和县域尺度下土壤硒空间格局与影响因素驱动力差异,以及系统分析矿区尺度下复垦农田土壤-作物硒分布特征及与重金属拮抗效应,并在此基础上深入探讨农田土壤硒综合利用区划研究和发展对策。取得的研究结论如下:(1)旱作区和县域尺度下农田土壤硒含量均值为0.14、0.21mg.kg-1,总体区域属于足硒,呈中等程度空间变异(块金系数=46.34%、49.93%),全局Moran’s I指数为0.209和0.040,空间分布上呈正相关特征。全区土壤硒冷热点分布空间聚集结果显着,高值集中在辽宁省、河北省、天津和北京市等地;两种尺度下土壤硒含量主要受粘、粉粒和有机质等因素影响,且与其他因素交互后的影响力显着增强。(2)依据分区目标与原则构建不同尺度下土壤硒综合规划与利用分区指标体系。以土壤硒富集特征(G得分)和土地利用等别为分区指标,旱作区尺度下综合规划为Ⅰ-富硒农业发展先导区、Ⅱ-特色高硒农业挖掘区、Ⅲ-基础农业保护区和Ⅳ-土地综合涵养区4种规划区;县域尺度下以北京市大兴区为典型县,选择土壤硒含量、耕地质量等级与农田实际生产能力为分区依据,划分为4种类型区:Ⅱ1-重点开发、Ⅱ2-综合发展、Ⅱ3-农业保护和Ⅱ4-转型升级,并针对性提出发展建议。(3)矿区复垦农田土壤硒含量均值为0.83mg.kg-1,是国内土壤硒含量均值的2.87倍,玉米籽粒硒含量介于0.02~0.16mg·kg-1。相关性分析和模型预测结果可知,玉米籽粒硒含量主要受土壤硒、pH值、有机质和重金属As等影响,多元线性回归(MLR)对其预测最为有效,决定系数R2为0.52。通过比较土壤硒不同浓度梯度下玉米对重金属Hg、As、Cd和Cr的富集特性,表明硒对重金属存在一定的拮抗作用,并在此基础上展开富硒土地安全利用区划,共划分为优先保护、安全利用、结构调整和严格管控4种安全分区。图[30]表[21]参[111]

符旺[2](2021)在《我国北方温带草原饲草产业发展分析 ——以锡林郭勒和呼伦贝尔草原为例》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我国北方温带草原季节性、区域间的饲草供需矛盾加剧,在饲草产业飞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资源、技术、模式等方面的难题。本研究拟探讨一种跨区域饲草企业经营模式,以实现牧民增收、草原增绿和企业增效,为我国北方温带草原的生态保护与饲草产业发展提供建议。以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与锡林郭勒盟的8个旗市为研究区域,通过实地问卷调查法收集数据,对比分析两地饲草产业发展的生态、社会、经济、政策、技术环境,并使用筛选的草业产业化效益评价指标分析调研企业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情况,使用情景分析法模拟典型饲草企业在呼伦贝尔市的发展可行性。研究结果如下:(1)呼伦贝尔市饲草资源不足,牧民的饲草料支出占畜牧业支出50%以上,购买饲草料的需求与意愿不断加强;(2)锡林郭勒盟的饲草交易以私人贩草为主,呼伦贝尔市以饲草企业为主,发展机会更多,两个盟市饲草企业的综合效益都较好,均存在资源少与技术差等问题;(3)锡林郭勒盟的“内蒙古草都草牧业股份有限公司”的经营管理模式优质高效,企业及其“易牧连锁超市”经营模式的综合效益较高;(4)情景模拟“内蒙古草都草牧业股份有限公司”在呼伦贝尔市的发展前景得SO、WO、ST、WT发展策略,说明企业在呼伦贝尔市发展是可行的,其“易牧连锁超市”模式是值得在我国北方温带草原推广的跨区域饲草产业发展模式,可有效减轻呼伦贝尔市天然草地放牧压力、增加牧民畜牧业收益、推进饲草产业产业化建设。

张煜[3](2020)在《微生物菌肥对烟草品质及土壤细菌多样性影响的研究》文中指出为加快实现秸秆和畜禽粪便循环再生利用,提高东北地区烟草产量和品质,本文通过富集培养分离筛选出制备微生物菌肥的优良菌株,提出牛粪微生物菌肥优化制备工艺,并研究了制备菌肥对土壤理化性质、肥力、微生物群落结构以及烟草农艺性状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从林间、烟地及牛粪中分离得到120株菌株中筛选出生长速率快、高效降解纤维素最佳菌株为嗜热球形脲芽胞杆菌(Ureibacillus thermosphaericus)。嗜热球形脲芽胞杆菌扩繁培养基配方:蛋白胨50 g+滤纸50 g+氯化钠50 g+碳酸钙20 g+酵母提取物10 g+蒸馏水10 L。最佳扩繁培养条件:接种量20%,温度30~35℃,pH值为7.0,转速400 r/min,通气量100 ln/h。微生物菌肥制备优化工艺为:1000 kg牛粪+25 kg秸秆+7.5 kg菌液+2.5 kg水比例混合搅拌用塑料布覆盖,堆肥底径为145 cm,高为95 cm。混料初始含水率控制在60±1%,堆肥1~6周在升温和高温阶段每3 d翻堆1次,6~12周降温阶段每7 d翻堆1次。堆肥过程中含水量保持在60±5%。堆肥过程pH范围7.3~7.8之间,总氮含量先降后升,铵态氮含量下降,硝态氮含量上升,水解氮含量亦呈现总体上升趋势。堆体表面向下40 cm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最高,分别为17.60 g/kg和15.60g/kg。制备菌肥可显着提高烟草种子“龙江911”发芽率(p<0.05)。堆肥过程中,肥堆优势细菌门从厚壁菌门(Firmicutes)向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绿弯菌门(Chloroflexi)及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演替,形成新微生物菌肥群落结构。嗜热球形脲芽胞杆菌在不同堆肥时期相对丰度均处于前50,但堆肥前期、中期、后期丰度呈现先降后增显着变化。说明了添加菌株对肥堆微生物群落演替的重要作用。而后通过构建生态网络图确定了变形菌门、放线菌门、厚壁菌门、芽单胞菌门(Gemmatimonadetes)及绿弯菌门在微生物群落发展中的重要性。微生物菌肥382.5 kg/hm2+烟草专用肥375 kg/hm2混合施用能够显着改善土壤pH值至烟草生长最适范围,提高土壤水解氮含量、速效钾含量、有机碳含量、有机质含量与蔗糖酶活性,同时对烟草的株高、茎围、叶面积、产量、氮和钾含量具有最佳促进效果。施用微生物菌肥可显着改善土壤理化性质,促进烟草代谢产物积累。单施微生物菌肥1080 kg/hm2处理对土壤总孔隙度(51.2±2.1%)、有效磷含量(25.26 mg/kg)、过氧化氢酶活性、脲酶活性提升效果均为各试验组中最佳。同时单施微生物菌肥1080 kg/hm2处理组烟草总糖、还原糖和蛋白质含量最高,烟草总氮/烟碱比值最优,烟草品吸质量得分最高。单施烟草专用肥会导致土壤细菌多样性降低,而施用微生物菌肥或混合施用微生物菌肥和烟草专用肥有助于改善土壤中的细菌多样性。但单施烟草专用肥与单施微生物菌肥处理组群落组成差异较大。土壤细菌多样性与理化性质的冗余分析表明:有效磷、有机碳、pH、蔗糖酶活性、过氧化氢酶活性均是土壤细菌群落差异的重要驱动力。本研究优化了牛粪-秸秆堆肥技术,配制出了高效微生物菌肥,提出了能够有效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细菌多样性、提高东北地区烟草品质量和产量的微生物菌肥堆肥及施肥技术。

龚琼[4](2020)在《农业废弃物好氧发酵产业发展适宜性评价方法与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全球范围内,好氧发酵产业对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和产品对农业生产环境的积极作用已得到充分证明。推进好氧发酵产业发展适宜性评价体系的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选择,提升农业废弃物好氧发酵产业发展水平,是我国绿色发展技术和适宜性体系建设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具体体现,意义重大而深远。本文通过分析全国24个省份的好氧发酵产业数据,构建了多维多层次多准则(属性/目标)评价指标体系;利用DEMATEL技术研究产业链上、中、下游影响因素之间的内在联系,识别了体系关键因子;在此基础上,利用SER理论框架、区域适配性、三阶段DEA模型、蒙特卡洛模型等,开发了多属性多目标综合评价模型。通过将分级评定法和熵值法嵌入综合评价模型中,实现评价结果在适宜性绝对表现程度与相对发展平衡上的优化集成输出。并以山西省为例,对所建理论与模型进行应用。研究结论如下:1.通过对我国24个省份346个好氧发酵企业的数据分析:产业起步较早(1985年),2010年前发展缓慢(1.41%的增长率),之后增长较快(9.63%的增长率),但生产规模较小(5万吨以下的占78.90%);原料种类较多,但价格较高,平均363元/吨;条垛式技术较为成熟,槽式工艺需要改进,反应器发酵技术刚起步。2.基于我国好氧发酵产业发展现状,从资源条件、基本特征、技术特点和综合效益4个重要方面系统分析了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运用DEMATEL技术,对15个度量指标之间因果关系的定量分析,发现原料区域适宜性、环境归宿风险和政策导向是好氧发酵产业发展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其次为生产技术。因此,构建了SER理论框架,并在此基础上,以原料的区域适宜性、环境归宿风险和投入产出效率的有效性三个维度设计了好氧发酵产业发展的适宜性综合评价模型。3.对农业废弃物进行区域适宜性评价:全国农业废弃物可生产好氧发酵产品54611.30万吨,农作物的需求量为46351.91万吨,根据供给盈余率(-0.74-1.96)全国可划分为适度发展区、适宜发展区、鼓励发展区和发展局限区,山西省位于适宜发展区。评价表明,山西省农业废弃物可产485.69万吨产品,不足以满足好氧发酵产业的全面生产(年产783万吨),因此,根据供给盈余力(-0.94-4.90)将山西省划分为潜力增长区(长治市)、鼓励发展区(阳泉市和忻州市)、适宜发展区(临汾市、晋城市、晋中市、朔州市和大同市)和约束发展区(运城市、吕梁市和太原市)。4.对好氧发酵产业的环境归宿风险进行评价:山西省好氧发酵产品中的Zn、Cu、Cr、Pb、Ni、As和Cd浓度范围分别为50.31-1595.42、5.38-351.24、5.24-151.15、3.22-151.09、3.54-49.35、1.54-23.96和0.04-5.25 mg·kg-1。蒙特卡洛模型模拟了产品连续施用的土壤累积风险,不超过标准最大允许浓度的年限为64-350年,对此风险贡献最大的是Zn、Cu和Cd,建议在相关标准中添加Zn和Cu的限定阈值。产品进入土壤对人体健康不会产生非致癌风险(HI<1.0),但会产生潜在致癌风险(TCR>10-4),主要是由As和Cr造成。5.运用三阶段DEA模型分析山西省好氧发酵产业投入产出效率的有效性:企业应优先提升规模效率,其次为纯技术效率,好氧发酵产业目前是在政策的驱动下获得了较好的经营环境。外部环境因素和管理无效率(γ趋近于1)对农业废弃物好氧发酵生产效率产生显着影响。剔除外部环境因素后,综合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分别从0.668、0.874和0.759下降至0.606、0.829和0.690。山西省好氧发酵企业位于双高、高低、低高和双低区间的地区在第一阶段分别占36.36%、18.18%、36.36%和9.09%,在第三阶段分别占18.18%、27.27%、9.09%和36.36%。6.根据分级评定法和熵值法,山西省好氧发酵产业发展适宜性按从大到小排序为晋中市>太原市>长治市>朔州市>大同市>忻州市>临汾市>运城市>晋城市>阳泉市>吕梁市。根据各地区面临的关键性问题进行功能性区划,单一功能不足区(晋中市、忻州市、朔州市和大同市)、双重功能不足区(临汾市、晋城市、阳泉市和长治市)和多重功能不足区(运城市、吕梁市和太原市)。对山西省提出了具有实际意义的“政府引导支持、企业市场运作、群众自觉参与”的优化策略,山西省应先关注好氧发酵产业的环境归宿风险和投入产出效率的有效性,其次为原料的区域适宜性。

宋嘉柠[5](2020)在《绥化市秸秆综合利用政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口的膨胀,以粮食为代表的农作物种植量不断攀升,相应的农作物秸秆产生量也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而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农村的能源消费结构发生了巨大改变,以秸秆作为燃料应用的比例已大幅减少,大量的秸秆闲置,农民处理困难,尤其是作为全国粮食生产基地、农业大市的绥化市,每年都有着大量的秸秆资源无法得到有效利用。秸秆综合利用作为防治秸秆焚烧的最有利举措之一,正在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一方面秸秆综合利用能够满足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的要求,遏制秸秆露天焚烧,另一方面也能够为企业和农民增收,甚至解决一系列民生问题。政府在秸秆综合利用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利用政策引导企业、农户、中介机构等主体积极参与,主动作为。论文从绥化市的现实情况、地域特点和秸秆综合利用发展现状出发,阐述了现有国家、省、市各级秸秆综合利用政策情况,建立政策主客体、政策环境等组成的政策系统,同时点明现有政策的激励作用逐渐减弱的事实。运用理论研究、成本—收益分析以及对比分析等方法,深入剖析绥化市秸秆综合利用政策存在的问题,以收益大于成本原则,找出政策优化调整的突破点明确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中亟需改善的部分。科学选取与绥化市经济发展、人口构成、气候环境等相似的地级城市,结合绥化市政策存在的问题,借鉴其秸秆综合利用政策制定和实施的可取之处。总结上述分析研究过程,针对绥化市秸秆综合利用政策存在的具体问题,结合其他地市的先进经验做法,为完善绥化市秸秆综合利用政策提出合理化建议,从解决环境污染和促进秸秆综合利用产业发展方面,破解政府政策推动作用减弱的难题。为推动绥化市乃至全国秸秆综合利用工作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高岩[6](2019)在《近临界水液化生物质及其应用研究》文中认为本研究结合吉林省农村及农业产业技术现状,借鉴国际先进农业发展理念和技术,在“种养结合”理念的指导下,为创建适合北方寒冷地区农村、农业绿色生态循环利用模式。以近临界水液化玉米秸秆转换和提取生物油为研究基础,开展了近临界水液化生物质制备有机肥料及改良盐碱土壤应用技术的研究。总体思路是利用近临界水技术将富含生物质的秸秆和畜禽排泄物等农业废弃物进行降解、提取,进而制成有机肥料。再利用有机肥料进行土壤有机质提升和盐碱土壤的治理与修复。使农业废弃物一步还田,最终构建绿色循环农业,实现现代农业的闭环生产。近临界水液化生物质的应用研究内容包括:(1)近临界水液化玉米秸秆转换和提取生物油的应用研究。在不使用任何催化剂和有机溶剂的条件下,利用近临界水的特殊性质,在较低转变温度和短恒温时间条件下,实现秸秆生物质的提取,建立玉米秸秆与生物油间的转化和提取方法。不同形状的玉米秸秆转化实验表明,杆状玉米秸秆有利于在近临界水中获得更多的生物油。用正己烷提取水溶性生物油,并通过GC-MS检测分析。结果表明,主要的液化产物为酚类化合物,少量的液化产物为正构烷烃、芳香酮类、醇类、烷基苯类和几种含硫、含氮化合物组成的混合物。(2)近临界水液化生物质制备有机肥料的应用研究。在不使用任何催化剂和有机溶剂的条件下,利用近临界水液化玉米秸秆制备植物营养液和液化玉米秸秆-畜禽排泄物制备有机肥料。设计和优化了加热效率高、经济性好的电磁感应加热近临界水液化生物质的中试及小规模生产设备。分别确认了合理的生产工艺和技术参数。研究发现,在不添加任何化学药品条件下,生物质快速转化。得到的液体产物主要为酚类、醛类和酮类的混合物,富含促进植物生长的氮、磷、钾及钙、锰、铁、锌、硼、硫、镁、钼等微量元素,pH值为3.5-4.2。液化产物与生物质自然腐化的产物腐殖酸成分种类接近。研究不仅能为生物质制备有机肥料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还能为解决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提供技术参考。(3)探究了近临界水液化生物质改良盐碱土壤种植小麦的效果。在吉林大学扶贫专项资金的支持下,在吉林省通榆县,开展了近临界水液化生物质改良吉林省西部盐碱土壤种植玉米、高粱农田试验。通过农作物生长和籽实产率的评价,证明了近临界水液化生物质对促进植物生长和土壤改良有一定作用,为推广生物质改良盐碱土壤提供科学依据。(4)开展了示范性工程,建立了吉林省生物质改良盐碱土壤及现代绿色农业工程研究中心通榆基地。通过有机肥料使用的经济效能和土质综合改善的效果,提高和激发农户自身使用有机肥料改良盐碱土壤的积极性和内在动力,有力的促进了吉林省中西部盐碱土壤改良和东北黑土耕区有机质提升工作的顺利开展。本研究的创新性体现在:(1)探究了在不使用任何催化剂和化学试剂的条件下,利用近临界水液化玉米秸秆和液化秸秆-畜禽排泄物的可行性。建立了近临界水液化玉米秸秆和液化玉米秸秆-猪粪-羊粪等畜禽排泄物等生物质及制备有机肥的方法。为秸秆还田和可再生资源的循环利用,提供了一种简单易行、绿色环保的技术。(2)设计和制造适用于近临界水液化生物质制备有机肥的200 L和1000 L中试和小规模工业生产用高温高压反应釜。在吉林省通榆县实验基地,实现了在不使用任何催化剂和化学试剂的条件下,近临界水在较低温、短时间液化杆状玉米秸秆、玉米秸秆-畜禽排泄物等生物质应用的小试、中试和小规模工业化生产。该工作在国内还鲜有报道。(3)创新地提出利用近临界水液化玉米秸秆-猪粪-羊粪等生物质制备固体、液体有机肥料。实现了简便、清洁、快速的秸秆及秸秆-畜禽排泄物还田,整个过程环保无二次污染。与其它处理玉米秸秆、畜禽排泄物等农业废弃物制备有机肥料技术相比,生产周期大大缩短,而且投资小,占地面积小,可按规模养殖场日产出粪水量设产,做到当日完全处理,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规模化工业生产。(4)利用废弃生物质制备的有机肥料,在吉林省通榆县实验基地,分别进行了盐碱大田土壤改良试验和植物种植影响评价试验。通过对种植高粱和玉米生长和产率的比较,证明制备的有机肥料应用于作物生长和土壤改良效果明显。为农畜业废弃物制备有机肥及盐碱地改良提供了新的思路。

刘晓永[7](2018)在《中国农业生产中的养分平衡与需求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化肥消费量大、有机肥资源丰富,但有机肥养分资源数量和还田量以及农田养分的输入、输出时空分布特征尚不明确,各地区农业生产中养分需求和供给不清楚,严重制约养分资源的合理分配和高效利用以及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研究区域和国家层面上农田养分投入/产出和平衡以及农业生产对养分的需求,把握不同区域养分资源与利用特点,可为养分资源的科学管理和分配提供战略性对策和依据。本研究采用统计数据和文献资料等,研究了19802016年中国秸秆、粪尿等有机肥养分的数量、区域分布和还田量,分析了农田养分投入/产出平衡的时空变化特征和规律,估算了2016年全面平衡施肥场景下我国农业生产的养分需求以及化肥需求和供给差。主要结果如下:1)依据作物产量、草谷比、秸秆还田率和秸秆养分含量,计算不同年代各省秸秆和氮磷钾养分量及其还田利用。结果表明,与1980s相比,2010s全国秸秆及其NPK量(N+P+K)分别增长85.77%和104.00%,2010s年均分别为90585.89×104和2502.11×104 t,西北诸省、西藏和黑龙江省增幅明显,华北、长江中下游地区、四川盆地以及黑龙江省秸秆及其养分资源占全国2/3以上。与1980s相比,2010s全国秸秆NPK还田量增长2倍多,2010s年均为1783.23×104t,还田率为71.27%,其中N 579.14×104 t,P 106.27×104 t和K 1097.87×104 t,还田率分别为60.70%、77.34%和77.83%。华北、长江中下游地区、四川盆地和黑龙江省的秸秆NPK还田量约占全国的70%。2)基于畜禽年末存栏数、年内出栏数、饲养周期、排泄系数和粪、尿养分含量,计算不同年代各省畜禽粪尿量、粪尿养分及其还田利用。结果表明,与1980s相比,2010s全国畜禽粪尿量及其NPK量(N+P+K)分别增长53.35%和62.28%,2010s年均分别为423529.66×104(鲜基)和4095.76×104 t,东北地区增幅最大。畜禽粪尿NPK还田量从1980s年均1132.71×104增加到2010s年均1713.33×104 t,河南、四川、内蒙古、山东、河北、湖南、新疆、广西、云南和安徽的畜禽粪尿NPK还田量约占全国的55.02%59.66%。2010s畜禽粪尿N、P和K年均还田量分别为617.99×104、297.81×104和797.53×104 t,还田率分别为30.58%、70.75%和48.22%。3)我国有机肥NPK(N+P+K)资源量持续增加,2010s年均达到7797.41×104 t,比1980s增加67.11%,东北地区增幅最大,河南、山东、四川、河北、湖南、内蒙古、湖北、云南、江苏和安徽有机肥NPK资源量约占全国的55.21%57.33%。2010s有机肥N、P和K年均还田量分别为1332.69×104、437.97×104和1929.30×104 t,还田率分别为35.00%、61.91%和58.78%。河南、山东、四川、河北、内蒙古、湖南、安徽、江苏、湖北和广东的有机肥NPK还田量约占全国的55.72%60.82%。4)基于作物产量,单位经济产量吸收养分量和秸秆还田养分量,估算了不同年代各省作物生产中养分移走量。结果表明,与1980s相比,2010s全国农田氮磷钾养分移走量(N+P2O5+K2O)增长75.33%,其中N、P2O5和K2O分别增长67.03%、82.59%和84.81%,西北地区增幅最大,2010s年均移走量为3086.90×104 t,其中N 1497.07×104 t,P2O5 621.23×104 t,K2O 968.60×104t,河南、黑龙江、河北、江苏、四川、吉林、安徽、湖北、湖南和广东的农田养分移走量约占全国的55.66%59.75%。5)通过计算养分的投入(化肥、有机肥)和产出(作物移走量),得出不同年代各省养分表观平衡和偏平衡(PNB,养分移走量/投入量)。结果表明,与1980s相比,2010s全国氮磷钾养分盈余量(N+P2O5+K2O)增长208.23%,东北地区增幅最大,河南、山东、四川、湖北、河北、广西、广东、安徽、湖南、江苏和云南的盈余量占全国的56.23%64.33%。2010s盈余5284.42×104 t,其中N、P2O5和K2O分别盈余2220.36×104 t、2002.27×104 t和1061.79×104t。1980s到2010s PNB逐渐下降,2010s PNB-N介于0.130.87,东北、华北和长江中下游多数省份高于0.37;PNB-P2O5介于0.060.41,东北高于0.26,华北和长江中下游多数省份介于0.190.29,其他省份低于0.20;PNB-K2O介于0.020.85,东北和华北大多数省份高于0.53,其他多数省份介于0.30.6。6)按2016年农作物、林地、草地、水产养殖面积和平衡施肥量,全面平衡施肥场景下全国氮磷钾养分(N+P2O5+K2O)的需求量为8441.80×104 t,其中N 3758.13×104 t、P2O5 2035.96×104t和K2O 2647.71×104 t。粮食作物养分需求量约占全国的41.53%,其次蔬菜/瓜果占21.09%。长江中下游和华北地区的养分需求较大,河南、四川、山东、湖南、广西、河北、云南、湖北、内蒙古和江苏的养分需求量占全国的52.96%。全国化肥消费与需求差为744.52×104 t,其中N亏缺120.61×104 t,P2O5过量474.78×104 t,K2O过量390.35×104 t,华北地区过量最多,特别是河南、山东、河北过量较多,而西北和西南地区的多数省份化肥投入不足。

梁建鹏[8](2017)在《我国现行沼气工程运行效率分析及评价》文中指出能源紧缺与环境污染问题已经严重的制约着我国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沼气工程是将有机废弃物转化为清洁能源的有效途径,是中国应对挑战的一大重要措施,虽然当前我国沼气工程迎来快速发展,但目前普遍存在运行效率低下等问题,因此如何利用科学分析方法对沼气工程运行效率进行分析评价,并针对评价结果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进而为我国今后沼气工程的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已变得尤为重要。本文首先估算沼气工程可利用原料产量,进而计算出20102014年我国沼气工程沼气与甲烷产气潜力以及甲烷产气潜力密度。结果表明,2014年我国可用于沼气发酵的资源量达15.80亿吨,其中畜禽粪便占主要比重;2014年沼气与甲烷产气潜力分别为941.16亿m3与615.50亿m3,畜禽粪便所贡献产气潜力比例占绝大部分;分析甲烷产气潜力密度可知,2014年全国平均为6700 m3/km2,根据全国各地甲烷生产潜力密度,分析沼气工程发展适宜程度,初步探究我国沼气工程发展适宜区域的划分。针对我国沼气工程效益特征,选择数据包络法对其运行效率进行评价,设计评价指标并建立评价体系。在工程实地调研基础上选择赤峰元易生物天然气工程、通辽现代牧业沼气工程、兴安盟兴安村沼气工程、赤峰市三道营子村中型沼气工程4处不同类型工程进行分析评价。结果表明,赤峰元易生物天然气工程运行效率为相对最优,同时根据各个工程效率指数及松弛变量对非最佳的工程提出了相应的优化建议。基于以上研究成果,结合我国生物天然气工程发展现状以及2015年生物天然气试点工程申报情况,探究该评价方法对规模化生物天然气工程试点项目理论运行数据评价的适用性。结果表明,该评价方法能够完成对生物天然气工程试点项目理论运行的效率评价,并且根据效率指数及松弛变量的诊断,能够针对设计指标提供相应的量化优化建议;同时得出国家投资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各个生物天然气试点项目相对运行效率。

刘杰,杨波,郭炜,于洪久,王大蔚,钟鹏,左辛[9](2017)在《黑龙江省生物肥料产业现状与发展建议》文中研究指明我国生物肥料产业发展迅速,产业格局基本形成,产品标准趋于完备,市场空间巨大。但黑龙江省生物肥料产业发展不容乐观,企业规模小、登记产品少、缺少行业领军企业,并且创新不足,质量难保证,院企联合创新机制尚未形成等因素严重制约了黑龙江省生物肥料产业的快速发展。对此,必须采取措施,克服障碍因素,在促进创新能力建设、加快产业化进程、发挥合力效应上提出解决对策。

赵梅[10](2016)在《江西省莲花县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文中认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概念及理论在农业及农村领域的延伸,是整个社会经济能否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它的提出已受到世界各国政府及学者的广泛关注和重视。本文以中国革命老区江西莲花县为研究对象,通过深入挖掘莲花县农业发展历程和农业发展取得的成就,重点分析莲花县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典型模式与技术,对莲花县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定量评价,多方面、多角度地剖析莲花县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的优势和障碍因子,并提出了莲花县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对策和措施。具体来看:(1)随着社会主义社会发展以及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莲花县农业生产的发展几经曲折,经历了5个不同的发展时期:(1)传统农业主导期(1949年前):莲花县土地为封建私有制,土地归个人所有。(2)农业发展转型期(1949-1977年):建立了农村合作社和人民公社、提高了农民知识和技术水平、改进了农田耕作制度。(3)现代农业发展初期(1978-1991年):恢复和扩大农村社队的自主权,恢复自留地、家庭副业、集体副业和集市贸易,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4)现代农业发展中期(1992-2005年):加大了政府政策支持,农业机械化进一步提高,农业逐步进行规划发展,农田耕作制度趋简,农业税费得到了改革。(5)现代农业发展新时期(2006-至今):主要呈现出产业化经营规模壮大、机械化水平不断提升、休闲现代农业快速兴起等特点。近年来,莲花县农业发展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主要体现在农产品产量大幅度增加、特色产业蓬勃发展、农业产业化结构不断优化、机械化水平提高、农业基础设施稳步推进、生态环境建设效果良好、农业科技培训力度加大、农业相关政策扶持不断完善等,同时以“莲花”为主题打造当地特色产业。(2)该县资源非常丰富,一直以来都是以种植粮食为主的农业大县。通过调查发现,莲花县已经形成了多种典型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和技术,包括山地立体农业模式与技术、水体生态农业模式与技术、农-林-牧复合农业发展模式与技术、生态高值农业发展模式与技术和生态休闲观光农业模式和技术等。(3)本研究同时基于农业生产、农业经济、资源环境、农业科技和农村社会等5个方面,结合莲花县山多、森林覆盖率高的特点,通过实地调研并咨询当地相关农业专家的意见,构建了莲花县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然后,应用单项指标评价和综合加权评价模型对莲花县农业可持续发展状况进行分析研究。从可持续发展单项指标评价值及其权重看,影响莲花县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的主要因素有农业劳动生产率、农用土地生产率、农业总产值、农产品升级程度、农业机械总动力、农民人均纯收入、农村贫困率和恩格尔系数。其中农业总产值、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发展较好,增长态势明显,是提升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的主导因素;恩格尔系数虽有增长,但呈现波动性;农村贫困率是影响可持续发展水平的主体因子。从单项指标的评价值看,农业总产值、林业产值、农业劳动生产率、农民人均纯收入、资源承载能力和农业科技投资能力发展较好,增长态势明显。2010至2014年,它们分别增长了78.30%、55.08%、99.58%、100.94%、65.79%和74.14%。人均粮食产量、农业集约化程度、农业中间消耗生产率、农业机械总动力、教育文化投资率和恩格尔系数虽有一定的增长,但增长缓慢,年均增长率分别为5.42%、5.48%、8.75%、7.48%、4.78%和6.09%,且人均粮食产量和农业机械化总动力还出现波动性;农用土地产出率和农村贫困率出现波动性下降,呈不可持续性。莲花县可持续发展水平、可持续发展能力以及可持续发展度都处于较好的状态,均处于不断增长态势。与十一五末年(2010年)相比,2014年,莲花县可持续发展水平为137.19%,年均增长率达8.22%;可持续发展能力为128.71%,年均增长率为6.51%;可持续发展度为131.75%,年均增长率为7.14%。可持续发展水平要高于可持续发展能力,可持续发展度后劲需进一步加强。(4)本研究探讨了莲花县的自然条件和农业发展现状,同运用SWOT分析法对其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宏微观环境做了深入细致的分析,给出定量综合评价结果,为莲花县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依据,结果为:(1)莲花县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度适中、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土地肥沃,生态环境良好,生物多样性丰富,植被覆盖率高,特别是全县地形地貌复杂多样,农业小气候资源丰富,适宜绿色山地蔬菜、各类特色水果、优质茶叶等多种作物生长;农业特色优势产业使得农产品的质量档次和市场竞争力明显提高;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方面有较大的突破;农业生产模式、经营方式等取得创新性发展等都对莲花县农业持续发展起着强劲的拉动作用。(2)发展势头良好的莲产业;逐渐显现的区位优势;快速崛起的农业合作社;积极、宽松的农业发展政策环境等为莲花县农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3)劣势与挑战:基础设施薄弱;耕地资源稀缺并持续减少;农业生态环境压力大;农业灾害频发;劳动力数量不足,素质较低;人才匮乏,技术落后;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弱化;农产品加工企业规模小,带动能力差等因素对现代都市农业可持续发展负面影响大。综上所述,莲花县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能力、发展度都处于不断整长态势,这主要还要归功于莲花县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的优势条件,但同时也存在很多阻碍发展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几点发展对策: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让透支的资源休养生息;拓展产业链条,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立足本地特色,发展现代特色农业;建立防灾减灾长效工作机制,加强防灾减灾技能教育普及;发展壮大龙头企业;培育农业产品品牌;加大财政金融支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施富民工程,增强农民持续增收能力;加强农业科技服务,推进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建立健全有关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法律法规等。

二、黑龙江省有机肥料产业化前景展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黑龙江省有机肥料产业化前景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不同尺度典型农田土壤硒富集特征及综合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土壤硒文献计量特征
        1.2.2 土壤硒主要研究力量及其合作关系
        1.2.3 土壤硒研究热点与发展趋势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获取
    2.1 研究区概况
    2.2 数据获取与处理
        2.2.1 样品采集与预处理
        2.2.2 数据获取
3 旱作区不同尺度农田土壤硒富集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3.1 不同尺度下农田土壤硒含量分布特征
        3.1.1 土壤硒含量统计学分析
        3.1.2 土壤硒空间分布格局
    3.2 不同尺度下农田土壤硒空间自相关分析
        3.2.1 基于莫兰指数的土壤硒空间自相关特征
        3.2.2 旱作区农田土壤硒冷热点空间分布
    3.3 不同尺度下农田土壤硒影响因素驱动力分析
        3.3.1 土壤硒影响因素相关性分析
        3.3.2 土壤硒影响因素驱动机制研究
    3.4 本章小结
4 旱作区不同尺度农田土壤硒综合规划与利用分区研究
    4.1 土壤硒综合规划与利用分区原则及不同尺度指标体系构建
        4.1.1 土壤硒综合规划与利用分区原则
        4.1.2 土壤硒综合规划与利用分区指标体系构建
    4.2 旱作区尺度下农田土壤硒综合规划研究
        4.2.1 农田土壤硒综合规划
        4.2.2 农田土壤硒综合规划指导建议
    4.3 县域尺度下农田土壤硒利用分区研究
        4.3.1 典型县农田土壤硒利用分区
        4.3.2 典型县农田土壤硒利用分区发展对策
    4.4 本章小结
5 复垦农田土壤-作物硒分布特征与安全利用区划
    5.1 复垦农田土壤-作物硒含量分布与指标特征
        5.1.1 土壤-作物指标描述性统计
        5.1.2 土壤-作物硒含量分布特征
    5.2 复垦农田土壤-作物硒吸附预测模型
        5.2.1 土壤-作物硒与关键指标相关性分析
        5.2.2 土壤-作物硒吸收预测模型
    5.3 复垦农田土壤-作物硒与重金属拮抗效应及安全利用
        5.3.1 土壤-作物系统硒与重金属富集特征
        5.3.2 土壤-作物系统硒对重金属拮抗效应
        5.3.3 富硒土地资源安全利用区划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2)我国北方温带草原饲草产业发展分析 ——以锡林郭勒和呼伦贝尔草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草畜平衡研究进展
        1.2.2 饲草产业相关研究进展
    1.3 科学问题
    1.4 研究目标与意义
    1.5 研究内容
    1.6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案
第二章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2.1 文献查阅与数据收集
    2.2 实地调研
    2.3 草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效益评价指标筛选
    2.4 SWOT与PEST情景分析
第三章 呼伦贝尔草原和锡林郭勒草原概况及对比分析
    3.1 草地资源利用与畜牧业生产概况及对比分析
        3.1.1 呼伦贝尔草原
        3.1.2 锡林郭勒草原
        3.1.3 呼伦贝尔草原与锡林郭勒草原对比
    3.2 牧民生产、生活收支状况调研与分析
        3.2.1 呼伦贝尔草原
        3.2.2 锡林郭勒草原
        3.2.3 呼伦贝尔草原与锡林郭勒草原对比
    3.3 呼伦贝尔草原和锡林郭勒草原饲草产业发展状况调研及对比分析
        3.3.1 呼伦贝尔草原
        3.3.2 企业案例分析
        3.3.3 锡林郭勒草原及两地对比
    3.4 小结
第四章 “内蒙古草都草牧业股份有限公司”案例分析
    4.1 “内蒙古草都草牧业股份有限公司”简介
    4.2 草都企业效益分析
        4.2.1 经济效益
        4.2.2 社会效益
        4.2.3 生态效益
    4.3 易牧连锁超市
        4.3.1 易牧连锁超市概况
        4.3.2 易牧连锁超市经营效益分析
    4.4 小结
第五章 草都在呼伦贝尔市的发展分析
    5.1 呼伦贝尔市饲草产业环境的机会与威胁
        5.1.1 政治环境
        5.1.2 经济环境
        5.1.3 社会环境
        5.1.4 技术环境
    5.2 草都企业的优势与劣势
        5.2.1 企业优势因素分析
        5.2.2 企业限制因素分析
    5.3 草都入驻呼伦贝尔市的发展战略与前景
第六章 讨论与结论
    6.1 讨论
    6.2 结论
    6.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致谢

(3)微生物菌肥对烟草品质及土壤细菌多样性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肥料研究国内外概述
        1.1.1 无机肥料
        1.1.2 有机肥料
        1.1.3 微生物菌肥
        1.1.4 微生物菌株筛选
        1.1.5 微生物菌肥作用机理
    1.2 微生物菌肥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1.2.1 种植区土壤研究概述
        1.2.2 高通量测序在土壤微生物研究中的应用
        1.2.3 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变化
        1.2.4 土壤酶活性对土壤的影响
    1.3 烟草研究概述
        1.3.1 烟草的种类与分布
        1.3.2 烟草的生理生态学特性
        1.3.3 烟草的经济价值
    1.4 微生物菌肥在植物栽培中的应用
        1.4.1 微生物菌肥在农业中的应用
        1.4.2 微生物菌肥在林业中的应用
        1.4.3 微生物菌肥在烟草种植中的应用
        1.4.4 微生物菌肥存在的问题
    1.5 研究目的和意义
    1.6 技术路线
2 微生物菌肥菌株的筛选与扩繁
    2.1 实验仪器和试剂
        2.1.1 实验仪器
        2.1.2 实验试剂
        2.1.3 培养基
    2.2 研究方法
        2.2.1 微生物菌肥菌株的分离
        2.2.2 微生物菌肥菌株的筛选
        2.2.3 微生物菌肥菌株的鉴定
        2.2.4 微生物菌肥菌株的扩繁
    2.3 结果与分析
        2.3.1 微生物菌肥菌株的种类
        2.3.2 微生物菌肥菌株的制备
        2.3.3 微生物菌肥菌株的扩繁工艺优化
    2.4 本章小结
3 微生物菌肥的制备及营养成分分析
    3.1 实验试剂和材料
        3.1.1 实验试剂
        3.1.2 试验材料
    3.2 实验方法
        3.2.1 微生物菌肥的制备
        3.2.2 温度、pH和含水量的测定
        3.2.3 有机碳的测定
        3.2.4 氮的测定
        3.2.5 有效磷的测定
        3.2.6 速效钾的测定
        3.2.7 微生物菌肥品质检测
    3.3 结果与分析
        3.3.1 微生物菌肥的堆积条件
        3.3.2 微生物菌肥养分分析
        3.3.3 微生物菌肥品质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微生物菌肥堆积过程中细菌多样性变化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试剂
        4.1.2 实验仪器
        4.1.3 样品采集及处理方法
    4.2 研究方法
        4.2.1 试验流程
        4.2.2 微生物基因组总DNA提取
        4.2.3 基因扩增序列及高通量测序
        4.2.4 生物信息学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微生物菌肥制肥过程中群落的OTU差异
        4.3.2 物种分类分析
        4.3.3 Beta多样性分析及组间差异的统计学分析
        4.3.4 微生物菌肥的群落网络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微生物菌肥对烟草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5.1 材料与设备
        5.1.1 实验材料
        5.1.2 主要仪器设备
        5.1.3 主要试剂
    5.2 实验方法
        5.2.1 烟草农艺性状的测定
        5.2.2 烟草品质的测定
        5.2.3 烟草品吸质量的评价标准
    5.3 结果与分析
        5.3.1 微生物菌肥对烟草农艺性状的影响
        5.3.2 微生物菌肥对烟草品质的影响
        5.3.3 烟草品吸质量的评价
    5.4 本章小结
6 微生物菌肥对土壤肥力及土壤细菌多样性的影响
    6.1 材料与试剂
        6.1.1 实验材料
        6.1.2 实验试剂
        6.1.3 实验仪器
    6.2 实验方法
        6.2.1 微生物菌肥处理后土壤物理性质的测定
        6.2.2 微生物菌肥处理后土壤化学性质的测定
        6.2.3 微生物菌肥处理后土壤酶活性的测定
        6.2.4 微生物菌肥对土壤细菌群落的高通量测序
        6.2.5 结果与分析
        6.2.6 微生物菌肥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6.2.7 微生物菌肥对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
        6.2.8 微生物菌肥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6.2.9 微生物菌肥对土壤细菌群落变化的影响
    6.3 本章小结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博士学位论文修改情况确认表

(4)农业废弃物好氧发酵产业发展适宜性评价方法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范围界定
        1.2.1 研究对象
        1.2.2 研究区域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农业废弃物好氧发酵利用潜力评价
        1.3.2 农业废弃物好氧发酵利用工艺技术
        1.3.3 农业废弃物好氧发酵利用适宜性评价
        1.3.4 国内外研究进展的启示与不足
    1.4 研究意义
        1.4.1 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
        1.4.2 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路径
        1.4.3 现代化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1.5 研究的技术路线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5.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农业废弃物好氧发酵产业发展关键因子识别
    2.1 研究区域
    2.2 好氧发酵产业的发展现状分析
        2.2.1 好氧发酵产业发展的基本特征
        2.2.2 好氧发酵产业发展的原料特征
        2.2.3 好氧发酵产业发展的技术工艺特征
        2.2.4 好氧发酵产业发展的产品特征
    2.3 好氧发酵产业发展关键因子识别
        2.3.1 系统S的影响因素x的确定
        2.3.2 指标之间相互关系的确定
        2.3.3 直接影响矩阵X的构建
        2.3.4 综合影响矩阵T的构建
        2.3.5 指标之间因果关系的分析及关键因子的识别
    2.4 结论
第三章 农业废弃物好氧发酵产业发展适宜性评价方法
    3.1 理论依据
        3.1.1 可持续发展理论
        3.1.2 循环经济理论
        3.1.3 产业发展理论
        3.1.4 农业生态学理论
    3.2 好氧发酵产业发展适宜性评价方法的建立
        3.2.1 理论框架的内涵
        3.2.2 理论框架的层次
        3.2.3 理论框架的模型设计与可视化表达
    3.3 结论
第四章 好氧发酵产业发展的区域适宜性评价——基于山西省的案例分析
    4.1 材料和方法
        4.1.1 计算方法
        4.1.2 研究假设
        4.1.3 数据来源
    4.2 结果与讨论
        4.2.1 大尺度区域适宜性评价
        4.2.2 小尺度区域适宜性评价
    4.3 结论
第五章 好氧发酵产业的环境归宿风险评价——基于山西省的案例分析
    5.1 研究方法
        5.1.1 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5.1.2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下的土壤安全使用年限
        5.1.3 人体对重金属的暴露途径
        5.1.4 人体健康风险评价
        5.1.5 统计分析
    5.2 结果与讨论
        5.2.1 好氧发酵产品重金属浓度特征
        5.2.2 土壤累积风险
        5.2.3 人体健康风险
    5.3 结论
第六章 好氧发酵产业投入产出效率的有效性评价——基于山西省的案例分析
    6.1 研究方法与数据分析
        6.1.1 研究方法
        6.1.2 变量选择
        6.1.3 数据来源
        6.1.4 统计分析
    6.2 结果与讨论
        6.2.1 第一阶段:初始效率的测度
        6.2.2 第二阶段:SFA回归分析
        6.2.3 第三阶段:分离外部环境因素后的效率分析
        6.2.4 不同地区好氧发酵产业业投入产出效率均值及其变化情况
    6.3 结论
第七章 好氧发酵产业发展适宜性综合评价与优化策略——基于山西省的案例研究
    7.1 好氧发酵产业发展的适宜性综合评价
        7.1.1 原料的区域适宜性评价
        7.1.2 环境归宿风险评价
        7.1.3 投入产出效率的有效性评价
        7.1.4 好氧发酵产业适宜性综合评价
    7.2 好氧发酵产业发展适宜性的功能性区域划分
    7.3 好氧发酵产业发展关键问题的优化策略
        7.3.1 原料区域适宜性的优化策略
        7.3.2 环境归宿风险的优化策略
        7.3.3 投入产出效率有效性的优化策略
        7.3.4 好氧发酵产业适宜性发展的优化策略
    7.4 结论
第八章 全文结论与研究展望
    8.1 全文结论
    8.2 创新点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历

(5)绥化市秸秆综合利用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3 论文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3.1 论文的写作思路及主要研究内容
        1.3.2 论文的研究方法
    1.4 论文的创新之处
第2章 绥化市秸秆综合利用政策现状分析
    2.1 绥化市秸秆资源概况
        2.1.1 秸秆资源分类及特点
        2.1.2 绥化市秸秆资源现状
        2.1.3 绥化市秸秆综合利用方式
    2.2 涉及绥化市的各级政府秸秆综合利用政策
    2.3 绥化市秸秆综和利用政策系统
        2.3.1 政策主体
        2.3.2 政策客体
        2.3.3 政策环境
        2.3.4 政策实施情况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绥化市秸秆综合利用政策效果及问题分析
    3.1 基于成本—收益的绥化市秸秆综合利用政策效果分析
        3.1.1 成本—收益分析方法的适用性分析
        3.1.2 政策成本分析
        3.1.3 政策收益分析
        3.1.4 绥化市秸秆综合利用政策成本—收益评估结果
    3.2 绥化市秸秆综合利用政策执行前后效果对比分析
        3.2.1 秸秆利用率稳步提升
        3.2.2 初步构建秸秆综合利用体系
        3.2.3 增强社会和生态效益
    3.3 绥化市秸秆综合利用政策存在的问题
        3.3.1 资金支持环节存在的问题
        3.3.2 技术驱动环节存在的问题
        3.3.3 市场化保障环节存在的问题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国内先进地区秸秆综合利用政策经验借鉴
    4.1 河南省焦作市秸秆综合利用政策
        4.1.1 强化宣传引导
        4.1.2 强化资金支持
        4.1.3 强化市场化保障
    4.2 吉林省长春市秸秆综合利用政策
        4.2.1 强化组织领导
        4.2.2 加大资金扶持
        4.2.3 拓展转化渠道
    4.3 哈尔滨市秸秆综合利用政策
        4.3.1 注重政府推动
        4.3.2 丰富利用方式
        4.3.3 强化资金支持
    4.4 先进地区经验借鉴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绥化市秸秆综合利用政策完善建议
    5.1 优化资金扶持
        5.1.1 加大财政投入
        5.1.2 拓宽资金渠道
    5.2 推动科技创新
        5.2.1 明确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地位
        5.2.2 鼓励技术研发和推广
    5.3 完善市场化体系
        5.3.1 发挥企业促进产业发展的作用
        5.3.2 完善收储运产业链
        5.3.3 完善综合利用标准体系
    5.4 拓展秸秆利用途径
    5.5 强化执行保障
        5.5.1 健全配套体系
        5.5.2 强化考核监督
    5.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6)近临界水液化生物质及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概述
    1.2 我国秸秆资源及利用现状
        1.2.1 秸秆资源
        1.2.2 秸秆利用现状
        1.2.3 秸秆利用面临的困境
    1.3 我国畜禽排泄物资源及利用现状
    1.4 吉林省中西部盐碱土壤现状
    1.5 近临界水技术及应用于生物质转化简介
    1.6 课题研究目标与内容
第二章 近临界水液化玉米秸秆转换和提取生物油
    2.1 前言
    2.2 实验设备与方法
        2.2.1 玉米秸秆与试剂
        2.2.2 实验设备
        2.2.3 实验步骤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水与反应物比率、反应物形状的最优化
        2.3.2 温度的影响与选择
        2.3.3 恒温时间的影响与选择
        2.3.4 玉米秸秆的转化率
        2.3.5 气体产物的组成
        2.3.6 固体残渣的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近临界水液化玉米秸秆制备植物营养液
    3.1 前言
    3.2 实验设备与方法
        3.2.1 原材料与主要化学试剂
        3.2.2 实验设备
        3.2.3 实验步骤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制备条件的选择
        3.3.2 植物营养液营养成分分析
        3.3.3 植物营养液中有机物分析
        3.3.4 副产物滤渣的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秸秆液化植物营养液的应用与评价
    4.1 前言
    4.2 实验设备与方法
        4.2.1 主要原材料和试剂
        4.2.2 实验设备
        4.2.3 实验步骤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植物营养液对种子发芽的影响
        4.3.2 植物营养液对盐碱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4.3.3 植物营养液对植物生育特性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近临界水液化生物质制备有机肥料
    5.1 前言
    5.2 实验设备与方法
        5.2.1 原材料与主要化学试剂
        5.2.2 实验设备
        5.2.3 实验步骤
    5.3 结果与讨论
        5.3.1 有机肥制备用设备的设计与优化
        5.3.2 有机肥制备条件的选择
        5.3.3 不同物料及不同投料比例制备有机肥
        5.3.4 有机肥产率及日处理能力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液化生物质有机肥料改良盐碱土壤的应用探索
    6.1 前言
    6.2 实验设备与方法
        6.2.1 主要原材料和试剂
        6.2.2 实验设备
        6.2.3 实验步骤
    6.3 结果与讨论
        6.3.1 生物质液化产物对盐碱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6.3.2 生物质液化产物对植物生育特性的影响
        6.3.3 生物质液化产物对农作物产量影响
        6.3.4 施肥方式的影响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博士期间发表论文及发明专利
致谢

(7)中国农业生产中的养分平衡与需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目的意义
    1.2 农田养分平衡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国外研究进展
        1.2.2 国内研究进展
    1.3 农田养分平衡研究方法与参数选择
        1.3.1 研究方法
        1.3.2 参数选择
    1.4 农业生产中的养分需求
    1.5 研究契机
    1.6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秸秆养分资源及其还田利用
    2.1 材料与方法
        2.1.1 估算方法
        2.1.2 数据来源和参数确定
        2.1.3 数据处理
    2.2 结果与分析
        2.2.1 秸秆及其养分资源时空分布
        2.2.2 秸秆还田
    2.3 讨论
        2.3.1 秸秆资源及其还田利用时空分布
        2.3.2 估算方法和结果与其他研究比较
        2.3.3 秸秆养分的有效性
        2.3.4 对策和建议
    2.4 小结
第三章 畜禽粪尿养分资源及其还田利用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估算方法
        3.1.2 数据来源和参数确定
    3.2 结果与分析
        3.2.1 1980 —2016年畜禽粪尿资源量
        3.2.2 畜禽粪尿资源量时空分布
        3.2.3 1980 —2016年畜禽粪尿养分资源量
        3.2.4 畜禽粪尿养分资源量时空分布
        3.2.5 1980 —2016年畜禽粪尿养分还田量
        3.2.6 畜禽粪尿养分还田量时空分布
    3.3 讨论
        3.3.1 畜禽粪尿及其养分量
        3.3.2 畜禽粪尿养分还田量
        3.3.3 问题及建议
    3.4 小结
第四章 人粪尿养分资源及其还田利用
    4.1 材料与方法
        4.1.1 估算方法
        4.1.2 数据来源和参数确定
        4.1.3 数据处理
    4.2 结果与分析
        4.2.1 1980 —2016年人粪尿及其养分资源量
        4.2.2 人粪尿资源量时空分布
        4.2.3 人粪尿养分量时空分布
        4.2.4 1980 —2016年人粪尿养分还田量
        4.2.5 人粪尿养分还田量时空分布
    4.3 讨论
        4.3.1 中国人粪尿、粪尿养分及其还田量时空变化
        4.3.2 问题及建议
    4.4 小结
第五章 有机肥养分资源及其还田利用
    5.1 材料与方法
        5.1.1 估算方法
        5.1.2 数据来源
        5.1.3 数据处理
    5.2 结果与分析
        5.2.1 1980 —2016年有机肥养分资源量
        5.2.2 有机肥养分资源量时空分布
        5.2.3 1980 —2016年有机肥还田量
        5.2.4 有机肥养分资源量时空分布
    5.3 小结
第六章 化肥消费量分析
    6.1 材料与方法
        6.1.1 估算方法
        6.1.2 数据来源和参数确定
        6.1.3 数据处理
    6.2 结果与分析
        6.2.1 1980 —2016年化肥消费量
        6.2.2 化肥消费量时空分布
    6.3 讨论
        6.3.1 化肥消费量中复合肥的氮、磷、钾估算方法
        6.3.2 1980 —2016年水稻、小麦、玉米三大作物养分偏生产力
        6.3.3 2016 年不同省份水稻、小麦、玉米三大作物养分偏生产力
    6.4 小结
第七章 农田养分移走量
    7.1 材料与方法
        7.1.1 估算方法
        7.1.2 数据来源和参数确定
        7.1.3 数据处理
    7.2 结果与分析
        7.2.1 1980 —2016年农田养分移走量
        7.2.2 农田养分移走量时空分布
    7.3 讨论
        7.3.1 农作物经济产量养分吸收量时空分布
        7.3.2 对策建议
    7.4 小结
第八章 中国农田养分平衡
    8.1 材料与方法
        8.1.1 估算方法
        8.1.2 数据来源和参数确定
        8.1.3 数据处理
    8.2 结果与分析
        8.2.1 1980 —2016年农田养分表观平衡及偏平衡
        8.2.2 农田养分平衡时空分布
        8.2.3 养分偏平衡时空分布
    8.3 讨论
        8.3.1 中国农田养分平衡时空分布
        8.3.2 2016 年农田养分平衡
        8.3.3 对策建议
    8.4 小结
第九章 农业生产中的养分需求
    9.1 材料与方法
        9.1.1 估算方法
        9.1.2 数据来源和参数确定
        9.1.3 数据处理
    9.2 结果与分析
        9.2.1 养分需求
        9.2.2 化肥消费及分布状况
        9.2.3 有机肥养分还田量
        9.2.4 化肥消费与需求差异分析
    9.3 讨论
        9.3.1 养分需求量估算
        9.3.2 有机肥在化肥零增长中的地位
    9.4 小结
第十章 全文结论与展望
    10.1 主要结论
    10.2 创新点
    10.3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不同地区各种作物的草谷比
    附录2 不同作物秸秆氮磷钾养分含量
    附录3 1990S各省份主要作物秸秆直接还田率
    附录4 1990s各省份主要作物秸秆直接还田率
    附录5 2000S各省份主要作物秸秆直接还田率
    附录6 2010S各省份主要作物秸秆直接还田率
    附录7 1980S各省份主要作物秸秆燃烧还田率
    附录8 1990S各省份主要作物秸秆燃烧还田率
    附录9 2000S各省份主要作物秸秆燃烧还田率
    附录10 2010S各省份主要作物秸秆燃烧还田率
    附录11 主要作物秸秆养分当季释放率
    附录12 不同畜禽的粪、尿日排泄系数及其粪、尿养分含量(鲜基)
    附录13 1990S各省份畜禽粪尿还田率
    附录14 2000S各省份畜禽粪尿还田率
    附录15 2010S各省份畜禽粪尿还田率
    附录16 人粪、尿日排泄量及其氮磷钾养分含量(鲜基)
    附录17 各种作物单位经济产量所需吸收氮、磷、钾养分的数量
    附录18 各种作物的养分推荐施用量
    附录19 经济林、草地和水产养殖的养分推荐施用量
    附录20 畜禽粪肥养分的当季释放率
致谢
作者简历

(8)我国现行沼气工程运行效率分析及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沼气工程发展
        1.2.2 沼气工程评价
        1.2.3 评价方法比较
        1.2.4 沼气工程发展策略
    1.3 研究内容及专利地图分析
        1.3.1 研究内容
        1.3.2 专利地图分析
第2章 沼气工程原料特征及产气潜力分析
    2.1 沼气工程原料性质
        2.1.1 实验仪器与设备
        2.1.2 分析和计算方法
        2.1.3 原料性质分析
    2.2 沼气工程原料产量估算
        2.2.1 畜禽粪便
        2.2.2 农作物秸秆
        2.2.3 餐厨垃圾及污泥
        2.2.4 沼气工程原料总产量
    2.3 沼气工程产气潜力分析
        2.3.1 沼气与甲烷生产潜力
        2.3.2 沼气与甲烷产气潜力密度
    2.4 小结
第3章 沼气工程评价体系的构建
    3.1 沼气工程效益特征
    3.2 评价方法的选择
    3.3 评价体系的构建
        3.3.1 评价体系构建的原则
        3.3.2 评价模型的构建
        3.3.3 评价指标的选取
第4章 沼气工程运行效率分析
    4.1 工程概况
        4.1.1 赤峰市元易生物天然气工程概况
        4.1.2 通辽现代牧业沼气工程概况
        4.1.3 兴安盟兴安村沼气工程概况
        4.1.4 三道营子村沼气工程概况
    4.2 沼气工程效益分析
    4.3 小结
第5章 生物天然气工程运行效率评价适用性研究
    5.1 生物天然气工程
    5.2 生物天然气工程效率分析
    5.3 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6.1 主要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表
研究成果
致谢

(9)黑龙江省生物肥料产业现状与发展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1 我国生物肥料产业发展现状
    1.1 产业格局基本形成,产品标准趋于完备
    1.2 产品种类繁多,菌种资源极为丰富
    1.3 产业政策利好,市场空间巨大
2 黑龙江省生物肥料产业现状
    2.1 企业规模小,登记产品少,缺少行业领军企业
    2.2 创新不足,质量难保证,缺乏先进实用产品
    2.3 产业政策利好,市场空间巨大,产业后发优势明显
3 黑龙江省生物肥料产业发展建议
    3.1 立足现有,推进创新能力建设
    3.2 重点突出,加快产业化进程
    3.3 多措并举,发挥合力效应

(10)江西省莲花县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资料来源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资料来源
    1.4 技术路线
第2章 国内外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进展
    2.1 农业可持续发展概述
        2.1.1 提出
        2.1.2 概念
        2.1.3 特征
    2.2 农业可持续发展基础理论
    2.3 国内外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的研究
        2.3.1 中国的农业可持续发展
        2.3.2 美国“低投入可持续农业”与“高效率可持续农业”
        2.3.3 日本“环保型可持续农业”
        2.3.4 德国“综合型可持续农业”
        2.3.5 其他国家的可持续农业
    2.4 国内外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
        2.4.1 国外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
        2.4.2 国内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
第3章 莲花县农业发展历程与取得的成就
    3.1 莲花县自然条件
        3.1.1 区域位置
        3.1.2 地形地貌
        3.1.3 土壤植被
        3.1.4 气候
        3.1.5 水文
    3.2 莲花县农业发展历程
        3.2.1 传统农业主导期(1949 年以前)
        3.2.2 农业发展转型期(1949-1977 年)
        3.2.3 现代农业发展初期(1978-1991 年)
        3.2.4 现代农业发展中期(1992-2005 年)
        3.2.5 现代农业发展新时期(2006 年-)
        3.2.6 未来农业发展的方向
    3.3 莲花县农业发展成就
        3.3.1 农产品产量大幅增加
        3.3.2 特色产业蓬勃发展
        3.3.3 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3.3.4 机械化水平提高
        3.3.5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
        3.3.6 农业产业化发展迅速
        3.3.7 休闲旅游农业提升发展
        3.3.8 生态建设稳步推进
        3.3.9 农业科技培训力度加大
        3.3.10 农业相关政策不断完善
    3.4 小结
第4章 莲花县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典型模式和技术
    4.1 山地立体农业模式与技术
        4.1.1 莲花县山地立体农业布局
        4.1.2 莲花县立体农业经营实例
    4.2 水体生态农业模式与技术
        4.2.1 莲田生态系统
        4.2.2 稻田生态系统
    4.3 农-林-牧复合农业发展模式与技术
        4.3.1 生猪产业主导的农-林-牧复合农业发展模式与技术
        4.3.2 其他畜禽产业的农-林-牧复合农业发展模式与技术
    4.4 生态高值农业发展模式与技术
        4.4.1 绿色水稻农业模式
        4.4.2 无公害蔬菜农业模式
        4.4.3 高产油菜农业模式
        4.4.4 优质茶叶农业模式
        4.4.5 优质莲产业农业模式
    4.5 生态休闲观光农业发展模式与技术
        4.5.1 以莲为媒的生态休闲农业
        4.5.2 其他生态休闲观光农业
    4.6 小结
第5章 莲花县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综合评价研究
    5.1 莲花县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5.1.1 莲花县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定量评价的内涵
        5.1.2 莲花县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思路
        5.1.3 莲花县农业生态经济复合系统的结构
        5.1.4 农业可持续发展支撑体系的结构
    5.2 莲花县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5.2.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5.2.2 评价指标体系
        5.2.3 数据来源及指标说明
        5.2.4 指标权重的确定
    5.3 莲花县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定量评价
        5.3.1 单项指标描述评价模型
        5.3.2 综合评价模型
        5.3.3 结果分析
    5.4 小结
第6章 莲花县农业可持续发展SWOT分析
    6.1 优势(Strengths)
        6.1.1 农业气候资源丰富
        6.1.2 生态环境优美
        6.1.3 农业主导产业突出
        6.1.4 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方面有较大突破
        6.1.5 体制机制创新性发展
    6.2 劣势(Weaknesses)
        6.2.1 基础设施薄弱
        6.2.2 资源锐减
        6.2.3 生态环境恶化
        6.2.4 环境破坏
        6.2.5 农业灾害频发
    6.3 机遇(Opportunities)
        6.3.1 发展势头良好的莲产业
        6.3.2 逐渐显现的区位优势
        6.3.3 快速崛起的农业合作社
        6.3.4 优越的创业环境
        6.3.5 积极的农业发展政策环境
    6.4 挑战(Threats)
        6.4.1 劳动力数量不足,素质较低
        6.4.2 重视不够,资金贫乏
        6.4.3 人才匮乏,技术落后
        6.4.4 农产品加工企业加工能力不足
    6.5 小结
第7章 莲花县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对策与措施
    7.1 莲花县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
    7.2 莲花县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7.2.1 人口战略
        7.2.2 资源战略
        7.2.3 环境战略
        7.2.4 科技战略
        7.2.5 法制战略
    7.3 莲花县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7.3.1 拓展产业链条,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
        7.3.2 基于当地自然资源禀赋,发展特色现代农业
        7.3.3 建立防灾减灾机制,加强防灾减灾技能教育
        7.3.4 增加扶持政策,促进龙头企业的发展
        7.3.5 扩大农业宣传,培育农业商品品牌
        7.3.6 建立农业基金,增加财政资金支持
        7.3.7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业整体生产能力
        7.3.8 实施富民工程,增强农民持续增收能力
        7.3.9 加强农业科技服务,推进农技推广体系改革
        7.3.10 推进制度建设进程,构建完善的法律法规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创新点
    8.3 小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四、黑龙江省有机肥料产业化前景展望(论文参考文献)

  • [1]不同尺度典型农田土壤硒富集特征及综合利用研究[D]. 尹炳. 安徽理工大学, 2021(02)
  • [2]我国北方温带草原饲草产业发展分析 ——以锡林郭勒和呼伦贝尔草原为例[D]. 符旺. 内蒙古大学, 2021(12)
  • [3]微生物菌肥对烟草品质及土壤细菌多样性影响的研究[D]. 张煜. 东北林业大学, 2020(09)
  • [4]农业废弃物好氧发酵产业发展适宜性评价方法与应用研究[D]. 龚琼.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0(01)
  • [5]绥化市秸秆综合利用政策研究[D]. 宋嘉柠.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20(05)
  • [6]近临界水液化生物质及其应用研究[D]. 高岩. 吉林大学, 2019(02)
  • [7]中国农业生产中的养分平衡与需求研究[D]. 刘晓永.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8(12)
  • [8]我国现行沼气工程运行效率分析及评价[D]. 梁建鹏.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7(02)
  • [9]黑龙江省生物肥料产业现状与发展建议[J]. 刘杰,杨波,郭炜,于洪久,王大蔚,钟鹏,左辛.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17(03)
  • [10]江西省莲花县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D]. 赵梅. 江西农业大学, 2016(05)

标签:;  ;  ;  ;  ;  

黑龙江省有机肥产业化前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