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融合术后相邻节段加速退变(附107例报告)

脊柱融合术后相邻节段加速退变(附107例报告)

一、脊柱融合术后邻近节段的加速退变(附107例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李放[1](2021)在《相邻双节段ACDF和ACCF对下位邻椎节段退变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比较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植骨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与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植骨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Corpectomy and Fusion,ACCF)对相邻双节段颈椎病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其对下位邻椎节段退变(Adjacent Segment Degeneration,ASD)的影响,进而探索相关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诊断为相邻双节段颈椎病并接受ACDF或ACCF治疗的患者资料,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从96例患者中筛选出78例纳入本研究,其中男性41例,女性37例,年龄在30-79岁之间,平均年龄在52.04±9.77岁,随访时间11-40月,平均15.73±4.16月。记录年龄、性别、职业、体重指数(BMI)、吸烟史、饮酒史、高血压史、术前症状持续的时间、术式、手术节段、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随访时间以及JOA评分,VAS评分,NDI评分和ODI评分。影像学方面,角度指标有C2-7Cobb角、T1倾斜角(T1S);长度指标有下位邻椎间盘高度、融合节段高度和C2-7矢状垂直距离(C2-7 SVA);最后根据ASD诊断标准评估下位邻椎节段的退变情况。结果:按术式分为ACDF组和ACCF组,有关一般情况各项参数,两组之间未发现明显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无植骨未融合的情况发生。78例患者发生ASD患者共19例(24.4%),其中ACDF组发生ASD患者共9例(23.1%),ACCF组发生ASD患者共10例(25.6%),两组间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ACDF组手术时间及出血量明显较少、维持融合节段高度、术后1年C2-7 Cobb角恢复较好,差异具有统计意义(P<0.05)。影像学指标方面,两组下位邻近间盘高度、C2-7 SVA、T1S角相比,并未得到显着差异(P>0.05)。临床疗效方面,两组JOA评分、NDI评分、ODI评分、VAS评分以及JOA评分在术后1年时的改善率也不具有统计学上的差异(P>0.05)。按退变分为ASD组和非ASD组,其中ASD组中行ACDF有9例(47.4%),行ACCF有10例(52.6%),与非ASD组相比术式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ASD组年龄较大、下位邻近间盘高度损失程度较多、JOA评分、NDI评分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性别、职业、BMI、吸烟史、饮酒史、高血压史、症状持续时间、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融合节段高度、C2-7 Cobb角、C2-7 SVA、T1S角、VAS评分、ODI评分和术后1年JOA评分改善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和术前JOA评分与ASD的发生有相关性(P<0.05)。结论:在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颈椎高度和曲度的维持方面,ACDF有较明显的优势。但在ASD发生率和临床疗效方面,两种颈椎前路术式无显着差异。ASD的危险因素有年龄、下位邻近间盘高度、JOA评分、NDI评分,其中年龄与ASD的发生呈正相关,术前JOA评分与ASD的发生呈负相关。

向典[2](2020)在《后路腰椎弹性固定与椎间融合对椎旁肌影响的对比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对比后路K-rod弹性内固定术与传统PLIF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多裂肌损伤情况,探究腰椎后路手术术后多裂肌继发退变及手术邻近节段退变的因素,分析术后残余腰痛与多裂肌萎缩及脂肪浸润的相关性,为临床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在制定手术方案及内固定选取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5月至2018年12月在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因腰椎退变性疾病接受K-rod弹性内固定术和PLIF术治疗的患者临床及随访资料。本研究共纳入52例患者,K-rod组27例,男21例,女6例,平均年龄约44岁;PLIF组25例,男13例,女12例,平均年龄约50岁。通过对比两组患者手术资料,影像学资料及临床疗效,分析腰椎后路手术术后多裂肌及手术邻近节段椎间盘退变因素及术后残余腰痛与多裂肌萎缩、脂肪浸润的相关性。结果:1.K-rod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下地活动时间及术后平均住院时间均优于PLIF组。2.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均较好,末次随访时腰腿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较术前均明显改善。3.两组患者术后上下邻近节段椎间活动范围(Range of motion,ROM)较术前相比无明显改变;K-rod组患者手术节段ROM保留约61%;两组患者手术节段及相邻节段椎间隙高度术前及末次随访时均无明显改变。4.末次随访时,PLIF组患者上下相邻节段多裂肌功能横截面积(Functional cross-sectional area,FCSA)萎缩值、脂肪浸润程度、椎间盘Pfirrmann分级变化值均明显大于K-rod组。5.两组患者手术邻近节段多裂肌萎缩及脂肪浸润与术后残余腰疼呈明显正相关性。结论:1.与传统PLIF术相比,通道下后路腰椎单侧K-rod弹性内固定术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术后康复快、对多裂肌损伤小的优势,它是一种安全、可靠、短期疗效确切的微创方法。2.腰椎后路手术术后多裂肌萎缩及脂肪浸润与术后残余腰痛具有明显正相关性。

李衍昊[3](2020)在《简化五禽戏与传统腰背肌功能锻炼对行腰椎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后患者的康复对比》文中认为研究背景:随着我国老龄化现象愈加严重,腰椎退行性病变的发生率也在加大,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社会活动产生严重的影响。目前认为,腰椎退变在人类的发展中呈现一个不可阻挡的趋势。腰椎的退变会引起椎间盘变性和空间缩小,导致椎小关节的不稳定,形成继发骨赘、椎管狭窄、椎间盘突出、韧带缺血钙化、韧带与椎间盘间隙血肿等病理改变。这些改变的直接后果是使神经受到压迫,腰肌损伤,导致患者出现腰腿部疼痛、神经损害等临床病症,疾病发展程度严重时,可引起患者下肢瘫痪症状,给患者带来不小的麻烦。有文献报道,在年龄60岁以上的人群中,中老年人腰腿疼痛的最常见原因就是由于腰椎的退变引起的,长期伏案工作的人群是该病主要受害者。腰椎作为人体活动的重要枢纽,无时无刻都在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各种关于身体的活动都会加大腰椎的负荷,随着年龄的老化,腰椎也会出现退化,而长时间超负荷的承载以及过度的活动会导致腰椎这种退化加速,腰椎各项结构出现病理性改变后,导致患者腰腿部的疼痛以及神经功能障碍被称之为腰椎退行性疾病。腰椎退行性疾病在临床中很普遍,是导致中老年人群运动功能受限的最为主要的原因。研究目的:腰椎退行性病变的治疗问题一直是临床医生的热门话题,但腰椎退行性病变后如何改善患者的症状以及生活质量,恢复其原有功能状态的康复方法却是我们康复工作者的关注中心,而目前对于行腰椎后路植骨融合手术患者的围手术期的康复计划依旧存在争议和不完善。因此本研究特别针对行腰椎单节段植骨融合术后的患者,通过设计科学的围手术期康复方案配合简化五禽戏,分组干预来观测能否有效改善患者术后腰椎功能,改善患者术后残留腰背痛、预防邻近节段退变及椎旁肌萎缩。期望本研究结果能为行腰椎单节段植骨融合术的患者提供参考建议,改善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研究方法:从天津医院脊柱四病区的新入院患者中随机选取,并经入院检查以及影像学检查后,符合实验要求,诊断为腰椎退行性疾病,且择期行腰椎单节段植骨融合术的患者,签订知情同意书后,确定40例受试者(女性24例,男性16例)进入实验,将40例受试者分为两组每组20例,干预时间为12周(术后12周)。两组患者术前均进行术前宣教包括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从髋部开始弯腰的正确理念;简化五禽戏组:行简化五禽戏锻炼,40min/次,五次/周;传统腰背肌组:行传统腰背肌锻炼(五点支撑及小燕飞训练),40min/次,五次/周。将所有受试者入院时的基本信息、相关资料以及影像资料收齐并保管。术后三个月复查时再次收集所有受试者的相关数据和影像资料。采用疼痛模拟评分量表(VAS)、腰椎功能评定量表(ODI)及ZWCAD+软件计算患者临近节段退变情况以及椎旁肌面积和改变率。记录受试者实验前后的疼痛指数评分、腰椎功能评分、椎旁肌面积改变率以及相邻节段退变情况包括椎体间高度、椎体间角度和椎体滑移。整理所得数据后,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秩和检验以及用非参数检验-多个独立样本秩和检验(Kruscal Wallis H test)等对数据进行处理。实验结果:1.本实验共40例受试者入组。两组受试者基线资料齐,一般资料经统计无显着性差异(P>0.05);2.VAS评分:术前两组受试者的VAS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三个月两组受试者的VAS评分与术前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后一个月和三个月VA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ODI评分:术前两组受试者OD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与术后三个月两组受试者ODI评分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个月和术后3个月两组受试者的ODI评分有统计学差异(P<0.05)。4.椎旁肌面积大小及改变率:术前以及术后三个月两组受试者的椎旁肌面积大小无统计学差异(P>0.05)。简化五禽戏组与传统康复组组内手术前后椎旁肌面积大小有统计学差异(P<0.05)。手术前后两组受试者椎旁肌面积的改变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5.相邻节段椎体间高度变化:术前两组受试者的椎体间高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手术前后两组受试者的组内椎体间高度下降差值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简化五禽戏组与传统腰背肌训练组之间的椎体间高度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受试者间的椎间高度下降的程度有统计学差异(P<0.05)。6.邻近节段椎体间角度变化:术前两组受试者的邻近节段椎体滑移无统计学差异(P>0.05)。手术前后两组受试者组内椎间高度下降的值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五禽戏组与传统康复训练组受试者邻近节段椎体滑移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间邻近节段椎体滑移差值有统计学差异(P<0.05)。7.邻近节段椎体滑移变化:术前两组受试者的邻近节段椎体间角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手术前后两组受试者组内椎间成角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简化五禽戏组与传统康复训练组受试者的邻近节段椎体间角度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间邻近节段椎体滑移的差值的有统计学差异(P<0.05)。8.邻近节段脊柱椎间盘退变情况:术前两组受试者的邻近节段椎间盘退变情况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两组受试者的邻近节段椎间盘退变情况无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结论:1、对行腰椎单节段植骨融合术患者在术后行简化五禽戏训练与传统腰背肌训练对于患者在减少术后疼痛和改善腰椎功能方面均有明显效果,而且简化五禽戏训练在这俩方面较传统腰背肌训练效果更加显着;2、对行腰椎单节段植骨融合术患者在术后行简化五禽戏训练与传统腰背肌训练对于患者在预防邻近节段退变包括相邻段椎体间高度、椎体间角度和椎体滑移等方面均有一定成效,而且简化五禽戏训练在预防邻近节段退变方面较传统腰背肌训练效果更加显着;3、两组患者术后经过三个的不同干预手段后,邻近节段椎间盘较术前没有明显退变,说明两种干预手段均安全有效。

李宗阳[4](2020)在《Dynesys非融合内固定系统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长期疗效》文中研究指明背景:腰椎间盘突出症是脊柱外科的常见病多发病,临床上以腰痛合并下肢放射痛为主要临床表现,大多数可以通过保守治疗缓解症状,部分患者仍需要手术治疗。经椎间孔入路椎体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常用术式之一。大多数研究以表明,可有效缓解临床症状。然而融合术后腰椎运动功能丢失,相邻节段应力负荷增加,导致邻近节段退变。随着非融合理念的提出,越来越多的生物力学与临床疗效的研究,发现其可以保留固定节段的部分活动度,有效延缓邻近节段退变的发生,且早期临床疗效满意。目的:探讨Dynesys非融合内固定系统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长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了我院2008年7月至2011年7月接受Dynesys动态内固定治疗的L4/5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采用Dynesys非融合技术治疗的53例(Dynesys组),同期匹配经椎间孔入路椎体间融合手术47例(TLIF组)。收集患者术前以及末次随访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包括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日本骨科协会评分(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s,JOA)及 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ability Index,ODI);手术节段及邻近节段椎间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椎间隙高度、椎间盘退变Pfirrmann分级。统计椎间盘突出复发、邻近节段退变、螺钉松动、螺钉断裂等相关远期并发症。结果:(1)100例病例均获得完整随访,随访时间8.2~9.3年,平均8.8年。所有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得到不同程度的缓解,末次随访时的腰痛及腿痛VAS评分,ODI评分,JOA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两组间腰腿痛VAS评分,ODI评分,JOA评分在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Dynesys组:末次随访时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12.02±1.74)mm较术前(11.79±1.89)mm有所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手术节段椎间活动度由术前的(6.98±1.98)°降至(3.87±1.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邻近节段椎间隙高度(11.92±1.85)mm较术前(12.13±1.63)mm有所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邻近节段椎间活动度由术前的(7.51±1.99)°升至(8.04±1.6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TLIF组:末次随访时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12.55±1.76)mm较术前(12.34±1.82)mm有所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手术节段椎间活动度由术前的(7.11±1.94)°降为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手邻近节段椎间隙高度(12.15±1.68)mm较术前(12.57±1.58)mm有所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邻近节段椎间活动度由术前的(7.38±2.04)°升至(9.53±2.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与术前对比,末次随访时Pfirrmann分级显示Dynesys组邻近节段椎间盘,总改善率为5.7%(3例),无明显改变比率为83.0%(42例),退变加重率为15.1%(8例);TLIF组邻近节段椎间盘总改善率为2.1%(1例),无明显改变比率为44.7%(21例),退变加重率为53.2%(25例)。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457,P<0.05)。(5)随访期间Dynesys组1例发生椎间盘突出复发,8例出现影像学的邻近节段退变;TLIF组2例螺钉断裂,2例螺钉松动,19例出现影像学的邻近节段退变,6例发生症状学的邻近节段退变。结论:(1)Dynesys动态中和系统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长期疗效满意,与TLIF组临床效果相当。(2)与TLIF组相比,Dynesys动态中和系统具有手术创伤小、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住院时间短的优点,患者可早期下床活动,更有利于患者的快速康复。(3)与TLIF组相比,Dynesys动态中和系统能够维持脊柱稳定性,减少固定节段的异常活动,保留了固定节段部分活动度(3.87±1.33)°,降低固定节段及邻近节段的应力负荷,延缓邻近节段退变的发生。

戴建军[5](2019)在《退变性腰椎侧凸长节段内固定术后相邻节段有限元应力分析》文中认为目的通过螺旋CT连续扫描,获得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的CT影像学资料,导入计算机辅助工程软件进行图像处理分析,建立三维有限元模型,依据有限元模型材料添加材料属性,在模型上行不同的手术方案。测量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各个节段的椎体、椎间盘、钉棒系统等的应力分布,为相邻节段退变的研究提供依据。方法收集1例退变性腰椎侧凸的患者,成功获取其完整Dicom格式的CT图像。将CT扫描的影像资料输入mimics软件,得到清晰的骨骼轮廓,对其进行Mask蒙皮处理之后,以STL格式文件导出。将STL文件读入Geomagic,对三维模型进行一系列图像处理,然后对模型进行曲面片分布操作,最后封装曲面实体化,生成三维图形IGES文件格式。将各个骨头轮廓建好之后,利用Solidworks建立纤维环和髓核等结构,然后导入Workbench,结合生理位置将各条韧带用线连接,建立完整T1-S1模型,并选取其中的T9-L5模型作为研究资料。在建立的有限元模型基础上,对T10-T11椎间盘进行切除,植入椎间融合器,建立包含钉棒内固定系统及融合器的脊柱侧凸矫正模型。约束L5下终板全部6个自由度,在T9顶部施加10Nm的力矩,使模型产生前屈后伸、左右侧弯、左右旋转六种工况。研究不同手术方案,对于相邻节段椎体、椎间盘、钉棒系统的应力影响。结果本研究建立了包括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椎间融合器、胸腰椎椎体、椎间盘及相应的韧带结构等的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的有限元模型。无椎间融合器组模型:单元数338690个,节点数559489个。有椎间融合器组模型:单元数341868个,节点数566573个。根据两种手术方案,测量出各节段椎弓根螺钉、连接棒、椎体、椎间盘在相同载荷下的应力情况。有融合器组与无融合器组其整体位移比较发现,植入椎间融合器后整体刚度增强,六种方向荷载作用下位移均减小,即实际活动度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有融合器组与无融合器组相比,植入椎间融合器后椎体的最大应力值变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有融合器组的椎体最大应力集中于T11椎体处。有融合器组与无融合器组相比,椎间盘的最大应力值均集中于T9-T10间盘,植入融合器后,邻近节段的椎间盘应力有所改变,左右旋转工况下应力减小,其他荷载方向下有所增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有融合器组与无融合器组相比,钉棒的最大应力值均集中于T10处,钉棒应力在前屈后伸及左右旋转减小,而左右侧弯相差不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长节段内固定融合术后,使整体刚度增加,实际活动度减小,可加速邻近节段的退变;2、长节段内固定融合术后,使相邻节段的椎间盘、钉棒内固定系统应力集中,可加速邻近节段的退变;3、针对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行长节段内固定融合术即可,无需在最上端固定节段植入椎间融合器;4、有限元法可较准确、直观的研究退变性腰椎侧弯,对于不同患者的个体化治疗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白勇鑫[6](2015)在《Dynesys动态内固定与后路融合治疗L4/5单节段退变性疾病的临床疗效对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比较Dynesys动态内固定与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PLIF)治疗L4/5单节段腰椎退变性疾病的近期临床疗效和影像学结果。方法:回顾分析我科室2011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经手术治疗L4/5单节段退变性疾病的患者30例,均获得完整随访资料。采用后路减压联合椎弓根动态稳定系统(观察组,dynesys,15例)与后路减压椎间融合术(对照组,PLIF,15例)。分别收集两组病例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下地时间。并按照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视觉模拟评分(VAS)及日本矫形外科学会(JOA)评分评估术前、随访时临床疗效;通过收集术前及随访时腰椎正侧位、动力位片,分别测量手术上位节段(L3/4)及下位节段(L5/S1)的椎间隙高度(H)及腰椎活动度(ROM),采用UCLA椎间隙退变分级标准对腰椎X光进行分级评分。记录两组术前、末次随访时各项指标情况,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SPSS17.0分析,比较两组术前术后各项指标组内及组间的差异,P<0.05被认为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两组病例均全部获得随访,随访率100%。观察组平均随访24.93±6.79个月,对照组平均随访24.60±7.30个月。观察组与对照组VAS、JOA、ODI评分术后随访较术前改善(P<0.05)。两组末次随访时上下邻近节段椎间隙高度均有不同程度丢失,观察组前后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前后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术后上下邻近节段椎间ROM均有不同程度增大,观察组邻近节段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邻近节段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上下邻近节段UCLA椎间隙退变分级评分均较术前增加,观察组邻近节段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邻近节段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ynesys动态稳定系统与后路椎间融合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疗效相当,但前者较后者具有手术时间短、出血少、术后下地时间早等优势,而且能延缓相邻节段的退变。

赖志斌[7](2014)在《Dynesys动态内固定与融合内固定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对比Dynesys动态内固定与融合内固定两种不同手术方式治疗单节段(L4/5)腰椎退行性病变的中期临床疗效,以及术后对邻近节段退变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研究广东省中医院脊柱科在2008年12月至2010年3月因单节段(L4/5)腰椎间盘突出或腰椎管狭窄症而行手术治疗的患者共40例,分为Dynesys动态内固定组(观察组)和融合内固定组(对照组),各20例,均行L4/5单节段手术。通过采集术前及随访时相关资料,采用VAS、JOA、ODI评分及Macnab评定标准,评估术前及随访时临床疗效;通过收集术前及随访时腰椎正侧位、动力位片及腰椎MRI,分别测量手术上位节段(L3/4)及下位节段(L5/S1)的椎间隙高度(H)及腰椎活动度(ROM),采用UCLA椎间隙退变分级标准对腰椎X光进行分级评分,采用Pfirrmann椎间盘退变分级法、Weishaupt关节突退变分级法分别对椎间盘及关节突进行分级评分。记录两组术前、末次随访时各项指标情况,使用PASWstatistics20.0统计学软件建立数据库并进行统计分析,比较两组术前术后各项指标组内及组间的差异,P<0.05被认为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两组病例均全部获得随访,随访率100%。观察组随访时间48-64个月,平均54.65±4.08个月,对照组随访时间47-60个月,平均52.60±3.44个月。观察组与对照组Macnab优良率分别90%和9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VAS、JOA、ODI评分术后随访较术前显着改善(P<0.01)。两组随访时上下邻近节段椎隙高度均有不同程度丢失,前后比较统计学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1),组内上下邻近节段椎间隙下降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同一邻近节段椎间隙高度下降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上下邻近节段椎间ROM均有不同程度增大,观察组上邻近节段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下邻近节段具有显着性意义(P<0.01):对照组上下邻近节段前后比较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1),并且上邻近节段比下邻近节段增加要大(P<0.05);组间比较,观察组上位邻近节段增加程度明显小于对照组(P<0.01),下位邻近节段增加程度小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上下邻近节段UCLA椎间隙退变分级评分均较术前增加,观察组上、下邻近节段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上邻近节段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下邻近节段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相应节段增加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上下邻近节段Pfirrmann椎间盘退变分级评分均较术前增加,观察组上邻近节段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下邻近节段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上、下邻近节段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相应节段增加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上下邻近节段Weishaupt关节突退变分级评分均较术前增加,观察组上邻近节段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下邻近节段则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则上邻近节段前后比较,统计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1),下邻近节段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相应节段增加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发生影像学ASD共10例(14个节段),发病率为50%,其中男6例,占60%,女4例,占40%;术前平均年龄58.00±7.29岁,随访时长52.9±3.98个月;仅上邻近节段退变3例,仅下邻近节段退变3例,上下邻近节段退变4例。对照组发生影像学ASD共13例(17个节段),发病率65%,其中男4例,占31%,女9例,占69%;术前平均年龄55.15±5.77岁,随访时长53.85±3.16月;仅上邻近节段退变6例,仅下邻近节段退变3例,上下邻近节段退变4例。组间比较邻近节段退变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P>0.05),组内比较性别、上下邻近节段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从总体观察,发生影像学ASD共23例,发病率为57.5%,其中男10例,占43.5%,女13例,占56.5%,术前平均年龄56.39±6.48岁,术后平均随访时长53.43±3.49月,发生邻近节段退变共有31个节段(两组共观察80个节段),其中上邻近节段17例,下邻近节段14例。结论:Dynesys动态内固定与融合内固定两种术式治疗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病变中期均可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而且两者疗效相当;两种术式术后上下邻近节段均发生不同程度的退变,Dynesys动态内固定术并不能有效阻止或延缓邻近节段的退变。

张发惠,宋一平,张传开,陈惠萍,郑和平,李平,朱云,孙阳,韩冰[8](2013)在《新型多孔面螺钉研究及在腰椎峡部裂内固定的远期效果》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新型多孔面螺钉在单个腰椎峡部裂内固定的临床远期效果。方法在新型多孔面螺钉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总结20年来新型多孔面螺钉内固定治疗腰椎峡部断裂患者237例,117例患者得到随访,平均随访(8.2±7.8)年。所有病例均为椎体的双侧峡部裂,其中L317例,L431例,L569例,无滑脱100例,伴Ⅰ°滑脱20例,Ⅱ°滑脱7例。所有病例采用神经根管减压,峡部硬化骨、疤痕组织切除术+神经粘连松解+峡部植骨+多孔面螺钉内固定术。结果本组117例随访时,112例症状完全消失,恢复术前工作,腰部活动不受限。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由术前28.37±3.99减少至随访时5.33±2.70,术前与随访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JOA评分由术前19.00±2.78增加至随访时28.08±1.04,术前与随访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17患者的治疗改善率90.34%。峡部愈合率达99%,腰椎滑脱纠正率达80%。随访病例未出现螺钉松动及断裂现象,未发生邻近节段退变等并发症。结论多孔面螺钉通过直接固定峡部断裂,重建脊柱单个运动单元的完整性,有效避免了松动、断钉以及邻近节段病的发生,可长期置留体内。

张发惠,宋一平,张传开,陈惠萍,李平,朱云,孙阳,韩冰[9](2012)在《多孔面螺钉内固定治疗腰椎峡部裂的远期疗效》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总结多孔面螺钉单个椎体内固定治疗腰椎峡部裂脊椎滑脱的临床远期疗效,以及对固定椎邻近节段的影响。[方法]1991年1月~2011年1月,本院骨科采用多孔面螺钉经狭部固定治疗腰椎峡部裂脊柱滑脱患者217例,117例患者得到随访,平均随访8.2±7.8年。男90例,女27例;年龄16~61岁,平均(40.8±18.2)岁。所有病例均为双侧峡部裂,其中L3椎体峡部裂17例,L4椎体峡部裂31例,L5椎体峡部裂69例,无滑脱100例,伴Ⅰ°滑脱10例,Ⅱ°滑脱7例。所有病例采用神经根管减压,峡部硬化骨、瘢痕组织切除术+神经粘连松解+峡部植骨+多孔面螺钉内固定术。[结果]本组117例,手术时间(64.33±13.28)min,术中失血量(117.31±22.50)ml。随访时,112例症状完全消失,恢复术前工作,腰部活动不受限。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由术前(28.37±3.99)减少至随访时(5.33±2.70),术前与随访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JOA评分由术前(19.00±2.78)增加至随访时(28.08±1.04),术前与随访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17例患者的治疗改善率90.34%。术后6个月后摄片复查均见峡部缺损处有骨小梁通过,峡部愈合率达99%,腰椎滑脱纠正率达80%。所有病例未出现螺钉松动及断裂现象,未发生邻近节段退变等并发症。[结论]多孔面螺钉设计符合生物力学特征,其材质符合人体生理特性,能永久植入体内。通过直接修复峡部断裂,重建脊柱单个运动单元的完整性,避免了松动、断钉以及邻近节段病的发生。

顾军,王以进,端木群力,伍峻松,韩贵和,吴永方,魏威[10](2010)在《山羊腰椎内固定术中椎弓根螺钉植入深度对邻椎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观察脊柱内固定术中不同椎弓根螺钉植入深度对邻椎生物力学环境和退行性变的影响,探讨椎体内固定强度与邻椎病发生的关系。方法:雄性10月龄玻尔杂交山羊16只,体重为25~30kg,随机分为对照组(N组)和3组内固定组,每组4只。内固定组建立L4脊柱不稳定骨折病理模型,以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脊柱L3-L5节段,按螺钉长度不同分为:长钉组(L组),内固定螺钉长度为25mm;中钉组(M组),螺钉长度为20mm;短钉组(S组),螺钉长度为15mm,内固定后进行后路小关节融合;对照组不作任何处理。术后24周,制备对照组与内固定组L3-S1腰椎标本,测量上位未融合椎体(L2)和椎间盘应变和应力,进行影像学、组织学观察,计算MRI指数。结果:与N组相比,L组标本L2节段椎体、椎间盘的活动和应力均增加(P<0.05),MRI指数未见显着改变(P>0.05),髓核中出现多数退变细胞。M、S组标本上位邻椎受力和髓核退行性改变发生情况不显着(P>0.05)。结论:在山羊腰椎内固定融合术中,局部坚强固定可能增加上位未融合节段的活动和承受的应力,促进椎间盘退行性变,导致邻椎病的发生。

二、脊柱融合术后邻近节段的加速退变(附107例报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脊柱融合术后邻近节段的加速退变(附107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相邻双节段ACDF和ACCF对下位邻椎节段退变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引言
第2章 文献综述 颈椎前路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的诊疗研究进展
    2.1 ASD的定义
    2.2 ASD流行病学
    2.3 ASD的发病机制
        2.3.1 自然退变
        2.3.2 生物力学
        2.3.3 生物化学
        2.3.4 遗传因素
        2.3.5 手术因素
        2.3.6 其他因素
    2.4 ASD的诊断
    2.5 ASD的治疗
        2.5.1 非手术治疗
        2.5.2 手术治疗
    2.6 ASD的预防
    2.7 展望
第3章 材料与方法
    3.1 纳入和排除标准
        3.1.1 纳入标准
        3.1.2 排除标准
    3.2 病历资料
    3.3 治疗方案
        3.3.1 术前准备
        3.3.2 麻醉方法
        3.3.3 手术方法
        3.3.4 术后处理
    3.4 评价指标
        3.4.1 一般观察指标
        3.4.2 影像学指标
        3.4.3 临床疗效评估指标
    3.5 诊断标准
        3.5.1 植骨融合标准
        3.5.2 ASD诊断标准
    3.6 统计学方法
    3.7 技术路线图
第4章 结果
    4.1 ACDF 组与ACCF 组
        4.1.1 一般情况的比较
        4.1.2 下位邻椎节段退变情况的比较
        4.1.3 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的比较
        4.1.4 下位邻椎间盘高度的比较
        4.1.5 融合节段高度的比较
        4.1.6 颈椎矢状位平衡参数的比较
        4.1.7 临床疗效评估指标的比较
    4.2 ASD 组和非ASD 组
        4.2.1 一般情况的比较
        4.2.2 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的比较
        4.2.3 下位邻椎间盘高度的比较
        4.2.4 融合节段高度的比较
        4.2.5 颈椎矢状位平衡参数的比较
        4.2.6 临床疗效评估指标的比较
        4.2.7 ASD的 Logistic回归分析
第5章 讨论
    5.1 ACDF与 ACCF治疗相邻双节段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及其对下位邻椎节段退变的影响
    5.2 颈椎前路术后下位邻椎节段退变以及相关影响因素
    5.3 不足和展望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2)后路腰椎弹性固定与椎间融合对椎旁肌影响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2 一般资料与方法
    2.1 一般资料
    2.2 纳选标准
    2.3 排除标准
    2.4 研究方法
    2.5 研究所用的材料、仪器
    2.6 术前准备
    2.7 手术方法
    2.8 术后处理
    2.9 随访指标
    2.10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基本资料及临床疗效
    3.2 X光片结果
    3.3 MRI结果
4 讨论
    4.1 两种术式手术资料差异分析
    4.2 两种术式临床疗效差异分析
    4.3 两种术式对手术邻近节段退变的影响
    4.4 腰椎后路手术对多裂肌的影响
5 结论
6 本研究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附录
中英文缩略词表
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3)简化五禽戏与传统腰背肌功能锻炼对行腰椎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后患者的康复对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1 前言
    1.1 文献综述
2 实验材料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受试者纳入标准(同时满足)
        2.1.2 受试者排除标准(或一即排除)
        2.1.3 分组
    2.2 干预措施
        2.2.1 简化五禽戏组
        2.2.2 传统腰背肌组
        2.2.3 围手术期运动康复方案
    2.3 实验方法及观测指标
        2.3.1 视觉模拟疼痛评估(Visual Analogue Scale,VAS)
        2.3.2 运动强度控制
        2.3.3 腰椎功能障碍程度评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
        2.3.4 椎旁肌面积大小及改变率
        2.3.5 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的情况
    2.4 统计学处理
    2.5 技术路线图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结果
        3.1.1 受试者一般情况
        3.1.2 依从性
        3.1.3 VAS评分比较
        3.1.4 ODI评分比较
        3.1.5 术前和术后椎旁肌的面积大小和变化率
        3.1.6 相邻节段椎体退变情况
    3.2 讨论
        3.2.1 相邻节段的退变和椎体融合术的关系
        3.2.2 影响相近节段退变的因素
        3.2.3 邻近节段退变的机制
        3.2.4 功能锻炼的作用机制
        3.2.5 腰椎融合术后功能锻炼方法
        3.2.6 不良事件
4 结论与展望
    4.1 结论
    4.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件
    附件1:腰椎ODI评分标准The 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
    附件2:RPE自感劳累量表
    附件3:知情同意书
致谢
个人简历

(4)Dynesys非融合内固定系统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长期疗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名词表
引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
    1.3 术前准备
    1.4 手术器械
    1.5 手术方法
    1.6 术后处理
    1.7 疗效评价及影像学观察指标
        1.7.1 疗效评价
        1.7.2 影像学评价
        1.7.3 统计椎间盘突出复发、邻近节段退变、内植物失败等并发症
    1.8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患者基本资料
    2.2 临床疗效结果
    2.3 影像学结果
    2.4 不良反应
    2.5 典型病例
3 讨论
    3.1 经椎弓根动态稳定系统的临床应用
    3.2 Dynesys动态中和稳定系统的生物力学基础
    3.3 Dynesys动态中和系统的长期临床疗效及优势
    3.4 Dynesys动态稳定系统对邻近节段的影响
    3.5 Dynesys动态稳定系统的适应症、禁忌症及并发症
    3.6 Dynesys手术操作技巧及注意事项
    3.7 本研究的局限性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动态中和稳定系统(Dynesys)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5)退变性腰椎侧凸长节段内固定术后相邻节段有限元应力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缩略词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个人简历
致谢

(6)Dynesys动态内固定与后路融合治疗L4/5单节段退变性疾病的临床疗效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表
前言
1 临床资料
    1.1 研究对象
    1.2 诊断标准
    1.3 ASD的诊断标准
    1.4 纳入标准
    1.5 排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实验设计
    2.2 术前准备及手术操作
    2.3 术后处理
    2.4 中医辨证施治
3 观察指标、疗效评价
    3.1 观察指标
    3.2 临床疗效评价
    3.3 影像学评价方法
    3.4 数据处理
4 结果
    4.1 两组患者一般情况
    4.2 临床疗效评价
    4.3 邻近节段退变比较
5 讨论
    5.1 中医对本病的认识
    5.2 腰椎退变的病理生理
    5.3 腰椎退变性疾病的治疗
    5.4 Dynesys动态稳定系统的优势
    5.5 两种术式的选择
    5.6 Dynesys的操作要点
    5.7 临床结果分析
结论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腰椎后路动态稳定系统进展
    1. 棘突间内固定装置
    2. 经椎弓根固定的动力稳定装置
    3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7)Dynesys动态内固定与融合内固定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
        一、概念
        二、影像学表现
        三、发生率
        四、危险因素
        五、生物力学研究
        六、邻近节段病变的治疗
    第二节 腰椎非融合术
        一、概述
        二、非融合术分类及临床应用
        三、Dynesys系统生物力学
        四、Dynesys内固定术后邻近节段退变
第二章 临床研究
    第一节 研究方案
        一、病例来源
        二、诊断标准
        三、适应症及禁忌症
        四、纳入标准
        五、排除标准
    第二节 实施方法
        一、实验设计
        二、手术情况
        三、评价指标
        四、数据处理及统计方法
    第三节 研究结果
        一、随访情况
        二、临床疗效评价
        三、邻近节段退变评估
        四、分析
        五、讨论
        六、结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8)新型多孔面螺钉研究及在腰椎峡部裂内固定的远期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 新型多孔面螺钉的研究
2 新型多孔面螺钉的临床应用
    2.1 一般资料
    2.2 手术方法
    2.3 评估与统计分析
    2.4 结果
        2.4.1 随访临床疗效评价
        2.4.2 影像学评估
        2.4.3 典型病例
3 讨论

(10)山羊腰椎内固定术中椎弓根螺钉植入深度对邻椎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动物模型与分组
    1.2 山羊脊椎标本制备
    1.3 观察项目与方法
        1.3.1 生物力学测试
        1.3.2 影像学观察
        1.3.3 组织学观察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生物力学测试结果
        2.1.1 螺钉植入深度对L2节段椎间盘和椎体应变的影响
        2.1.2 螺钉植入深度对邻近节段椎间盘和椎体应力的影响
    2.2 影像学观察结果
    2.3 组织学观察结果
3 讨论
    3.1 腰椎融合术中椎弓螺钉植入深度影响术后邻椎生物力学进而诱发退变
    3.2 脊柱内固定术后邻椎病的发生与长螺钉固定有关

四、脊柱融合术后邻近节段的加速退变(附107例报告)(论文参考文献)

  • [1]相邻双节段ACDF和ACCF对下位邻椎节段退变的影响[D]. 李放. 吉林大学, 2021(01)
  • [2]后路腰椎弹性固定与椎间融合对椎旁肌影响的对比研究[D]. 向典. 暨南大学, 2020(03)
  • [3]简化五禽戏与传统腰背肌功能锻炼对行腰椎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后患者的康复对比[D]. 李衍昊. 天津体育学院, 2020(08)
  • [4]Dynesys非融合内固定系统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长期疗效[D]. 李宗阳. 河南大学, 2020(04)
  • [5]退变性腰椎侧凸长节段内固定术后相邻节段有限元应力分析[D]. 戴建军. 内蒙古医科大学, 2019(03)
  • [6]Dynesys动态内固定与后路融合治疗L4/5单节段退变性疾病的临床疗效对比研究[D]. 白勇鑫.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5(05)
  • [7]Dynesys动态内固定与融合内固定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的临床研究[D]. 赖志斌.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4(01)
  • [8]新型多孔面螺钉研究及在腰椎峡部裂内固定的远期效果[J]. 张发惠,宋一平,张传开,陈惠萍,郑和平,李平,朱云,孙阳,韩冰.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13(04)
  • [9]多孔面螺钉内固定治疗腰椎峡部裂的远期疗效[J]. 张发惠,宋一平,张传开,陈惠萍,李平,朱云,孙阳,韩冰.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12(19)
  • [10]山羊腰椎内固定术中椎弓根螺钉植入深度对邻椎的影响[J]. 顾军,王以进,端木群力,伍峻松,韩贵和,吴永方,魏威. 中国骨伤, 2010(11)

标签:;  ;  ;  ;  ;  

脊柱融合术后相邻节段加速退变(附107例报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