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青年教师思想道德建设的几点思考

关于加强青年教师思想道德建设的几点思考

一、关于加强青年教师思想道德建设的几点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林琳[1](2020)在《我国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的价值取向研究 ——基于怀特海价值理论的审思》文中研究表明当前,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人工智能、区块链与物联网等技术对各领域的全谱渗透,前现代、现代、解构性后现代与建设性后现代的交汇通融,科学与人文在长期的对垒后趋向有机融合等,都对教育包括本科教育产生着持续而深远的影响。自2019年开始,中国高等教育正式进入普及化阶段。如何在扩大高等教育受教育权的基础上,不断提升教育教学品质和水平,这是普及化时代的中国高等教育面临的现实问题。当下,在中美激烈竞争的背景下,我国发展面临的国内外环境发生了深刻复杂的变化。技术的打压,人才交流的封锁等都要求中国更加急迫地办好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高水平大学,真正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本科教学审核评估作为高等教育领域中一项重要的质量监测与保障举措,对打造高水平本科教育发挥着重要的影响,直接关乎我国本科教学的定位与本科教学改革的价值导向。由此,基于怀特海的价值理论重审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的价值取向,对于确立本科教学审核评估的新使命、新方案、新标准、新策略,具有重要的先导性意义。世界着名的生态经济学家、美国国家人文与科学院院士、有机哲学家小约翰·柯布在人民日报《生态文明的希望在中国》中论述到中国的确在走向生态文明,并提出怀特海的思想极富启迪。“怀特海的全集翻译与研究”被列为2020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招标选题的研究方向,可见怀特海有机哲学思想的深刻性与洞见性越来越引起国人的关注。本研究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下进行的,马克思与怀特海都立足有机、整体与过程,他们都诉诸感性活动主体。怀特海的价值理论在主体性方面颇具特色,其根植于自身融合式的哲学体系,对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的改进具有启示意义。本研究的内容包括五大部分。第一部分,绪论和研究综述主要从本研究的研究缘起、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研究的思路与方法、概念界定以及创新之处进行阐述。从国内外本科教学评估研究综述、国内外本科教学审核评估研究综述、国外内怀特海价值理论研究综述三大方面梳理相关研究所取得的进展以及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第二部分,从怀特海的价值理论出发,阐释怀特海本人的“是其所是”及其价值理论的“在其所在”,即怀特海价值理论产生的背景。其次,怀特海价值理论的本体意义,即价值是事件的内在实在性;价值尺度涉及“强度”、“满足”与“秩序”价值包含一种对“重要性”的判断;价值存在于有限与无限的关系之中;价值具有具体性;道德价值:道德在于支配过程;价值的三重图式包括自我、他者与整体性的关系。价值的多重维度包括:善、真、美、冒险及平和;在其评价理论中认为评价是价值世界的内在活动,并具有三重特征。最后阐述怀特海价值理论的价值及局限。第三部分,在对怀特海的价值理论进行阐释的基础上,对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的文本进行分析,通过Nvivo12软件对国家的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进行词频分析、对国家审核评估标准中的要素进行一级编码并标明参考点。对29个地方政府的审核评估标准中与教育部颁发文件不同的8个省份的审核评估标准进行文本分析,阐释其特点。对随机抽样的33所高校的审核评估标准及其自评报告进行文本分析。通过四个自编问卷《本科教学评估认知》、《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认知》、《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满意度》、《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需求》对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价值的现状进行调查研究。探求《本科教学评估认知》、《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认知》、《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满意度》、《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需求》所调查内容之间的关系。基于怀特海的价值理论对调查问卷的现状及各人口学变量进行差异分析并对调查结果进行讨论。研究结果显示本科教学评估认知、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认知、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需求上存在极其显着的相关。本研究的结构方程模型显示,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需求对于本科教学评估认知与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认知之间的关系机制产生调节作用。即高需求水平下本科教学评估认知对于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认知的预测作用强于低需求下本科教学评估认知对于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认知的预测作用。针对问卷的不足采用访谈研究法,对25名被访者按照审核评估标准的科学性、人文性与关系性等问题进行访谈,基于Nvivo12对访谈材料进行分析。第四部分,通过对审核评估标准文本的内容研究及审核评估标准价值现状的调查研究,在怀特海价值理论的基础上,对审核评估标准的价值取向进行分析。审核评估标准价值选择的取向问题包括审核评估标准价值目标选择的实用倾向对情感的忽视、审核评估标准实现价值手段选择技术化倾向对伦理性的忽略;学生、教师主体的缺位;价值主体与评价主体的混淆、审核评估标准中自我、他者与整体性的关系错位使得审核评估标准制定的价值主体缺位;审核评估标准内容中的内在矛盾:审核评估标准内容本身理性因素与非理性因素的矛盾;审核评估标准多样与统一、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矛盾。审核评估标准实践与评价中事实对价值的分割,即事实与价值的二分法割裂审核评估标准的实践与评价,事实评估与价值评估的分野、体美劳三育维度与德智维度的疏离。第五部分,在怀特海价值理论视域下,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的改进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价值选择的整合旨趣。其一,审核评估标准价值目标选择应重视价值理性;其二,审核评估标准实现价值手段的选择应有机结合技术性与伦理性。第二,本科教学审核标准价值关系应走向有机追求。首先,融入审核评估标准以多元价值主体,包括学生、学生家长、教师、高校管理者、政府机构人员、社会第三方评估人员等审核评估利益相关者。其次,重梳自我、他者与整体性的价值关系。最后,尊重审核评估标准变革中的逻辑。通过研究学校标准变革的逻辑,有利于确立理性化的标准变革目标与对策,同时这也是确保审核评估标准变革有效性的前提。第三,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内容中矛盾的化解。在审核评估标准的实践与评价中,审核评估标准内容中的矛盾应达到有机的统一。具体包括审核评估标准内容理性因素与非理性因素的接纳;审核评估标准内容多样与统一、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接受。第四,审核评估标准实践与评价中事实与价值的统一。包括审核评估标准实践与评价中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融合;审核评估标准实践与评价中人文性与科学性的结合以及审核评估标准实践与评价中德智体美劳五育评估维度的交融。

王荣[2](2020)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认同研究》文中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党的十九大将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中华民族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明确指出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社会发展中,转化为社会大众的情感认同与行为习惯。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认同建设,既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在要求,更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树立中华文化自信的坚强支撑。因此,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认同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本研究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认同的基本内涵与意义、内在机理与整体方略设计、外化实践路径三大方面展开了具体论述。文章主要从价值原则、价值规范与价值理想三个层次出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进行了创新性解释,形成了合理完备的三维系统理论建构。同时,在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认同由知向行的过程中,本研究还构建起了“知”、“情”、“信”、“行”四位一体的大众认同和转化的整体方略设计与理论模型,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大众认同提供了思想支撑与理论依据。具体来讲,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在基本内涵与意义方面,本研究从中国社会、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方位出发,阐释清楚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认同的重大意义,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大众认同等基本概念进行梳理和分析,揭示出其基本内涵和本质特征。文章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构需要从价值原则、价值规范以及价值理想三重维度重点着力,引导社会大众遵循集体主义的价值原则,从国家、社会与个人三个层面的价值规范来推动落实,在日常生活中不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作为最高价值理想与目标。在实现逻辑与内在机理方面,本研究以当代大学生为例剖析了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认同的现状,找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认同方面存在的认知、情感、信仰等问题,探索促进大众由知向行的整体方略设计。文章认为,要在认清当下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认同的基本现状与挑战的前提下,从“知”、“情”、“信”、“行”四个方面着手,才能真正地从认知转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普遍认同。文章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大众认同需要在知上着力,强化价值认知;要在情上内化,激发情感共鸣;要在信上笃定,锤炼坚强意志;要在行上磨砺,融入生活实践,努力化解社会大众对价值认同的疑惑与挑战,不断引领人民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强基固本、培根铸魂作用。在具体的外化实施路径方面,本研究从教育体系、文化根基、舆论传播、制度保障四方面出发,设计了促进社会大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普遍认同的整体方略。文章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众认同教育需要在家庭、学校以及社会教育上下足功夫,从大中小学一体化教育到社会化再教育的实施过程中,推动形成全学段、全方位、全覆盖的社会主义价值观认同教育体系。同时在教育过程中,积极发掘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夯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大众认同的文化根基,形成以文化人的育人体系。文章提出,在舆论传播过程中,要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研究与舆论宣传的同频共振,突出榜样典型的示范引领、主流媒体的舆论引导作用,推动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官方与民间的互促传播,真正构筑起智媒体时代社会主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认同舆论传播新格局。同时,要凸显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从制度设计与社会主义价值观大众认同的辩证统一高度,通过制度化的形式保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实现大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普遍认同。总而言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普遍接受与认同,才能真正地发挥出其精神涵养与灵魂塑造的作用,才能不断地形成强大的社会凝聚力与思想引领力,才能让中华文明在世界文化激荡的长河中挺起精神脊梁。

孔亚[3](2020)在《新时代我国高校师德建设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山东省某大学为例》文中指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立德树人乃高校立校之本。进入新时代,立德树人就要求各高校明确重心,将培养社会主义优秀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自身的根本任务。在这个过程中,高校教师应义不容辞地承担起落实立德树人的重任。高素质的高校教师队伍有利于高校乃至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当前高校教师队伍质量逐渐提高,但仍有极个别高校教师行为失范的现象不时为社会大众所获知,他们辜负了人们对于高校教师这一角色的殷切期望,偏离了高校教师师德的基本要求。因此,打造高素质高水平高校教师队伍的首要任务便是抓好师德建设,这是确保为社会主义培养人才的前提和基础,师德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所在。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提高对高校师德建设工作的重视程度,这既关系到新时代人才的茁壮成长,也关系到国家综合能力的提升乃至民族的未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了加强师德建设的重要性,为我们下一步的工作指明了方向。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新时代加强高校师德建设,提高高校教师队伍的师德水平,仍然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高校教师这一职业自出现以来便受到大众的关注,这一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队伍必须具有良好的私德和公德。由于教师所处的环境、权利和义务在不同社会阶段会有所改变,这就要求对于高校师德建设的研究不能停滞不前,这一实践活动必须坚持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同时也要善于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进而创新师德建设的方案,以符合教师的成长轨迹,确保高校师德水平的切实提高。本文通过质性和量化研究相结合的方式,从新时代的视角出发,分析我国高校师德建设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内容共包括五个部分。第一,从时代价值以及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的基本要求方面阐述了选题的缘由及意义,梳理了已有的国内外关于师德建设的研究成果。第二,厘清并分析了新时代和师德的核心概念,并以习近平关于师德的思想为指导,以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和社会角色理论为理论基础,为进一步的研究指明了方向,奠定了基础。第三,综合分析了新时代高校师德建设的必要性及其时代要求。基于新时代对我国高等教育和教师的新要求,阐释了加强高校师德建设的重要的意义;以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高校师德建设讲话精神为指导,探索了高校师德建设的时代要求。第四,通过对山东省的一所大学的个案研究,发现该校教师的师德主流是好的;但是从新时代我国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对教师素质及师德要求看,总体上还存在一定的差距,部分教师在某些方面仍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需要提升和改进;同时,针对调查出的师德问题,以社会角色理论为基础,从教师个人、学校管理以及社会层面分析了问题产生的原因。第五,根据分析结果,再以《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为指导,有针对性地提出提高自身道德修养、完善师德管理机制、营造尊师重教氛围以及强化责任落实等四个方面的应对措施和建议。最后指出,高校师德建设作为一项长期性工作,不管是从高校师德建设的制度层面,还是道德层面,都需要我们对高校师德进行整体的把握和系统的研究,这项工作需要社会、学校、教师和其他教育研究者的共同努力。

闫雨露[4](2020)在《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政策探析与实践 ——以杭州市部分高校为例》文中指出高度重视爱国主义教育工作一直是我国的政治优势和优良传统。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先后颁布了一系列关于爱国主义教育的文件、通知、公文、意见等,成为指导我国爱国主义教育的根本方针和行动指南。高校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最重要的阵地之一,新时代背景下,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开展情况如何,爱国主义教育政策是否对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实践有指导和规范作用,是当前爱国主义教育研究中亟需了解和解决的问题。本文以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政策为指导,以杭州市部分高校的青年学生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文献梳理、问卷调查的研究方法,客观全面地分析了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实践情况及存在的问题:爱国主义教育内容与时俱进,但缺少对学生的爱国行为要求;爱国主义教育方法众多,但缺乏互动交流;爱国主义教育途径丰富多样,但教育实效性差。为促进新时代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工作发展,本文提出完善爱国主义教育政策和实践的思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大力度落实爱国主义教育政策,改进爱国主义教育教学,建立爱国主义教育反馈机制,充分利用爱国主义教育途径,提升个人爱国主义素质。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处于关键时期。新时代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政策与实践探析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旨在为爱国主义教育工作的提质增效提供更多思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爱国人才支撑。

陈晓雨[5](2020)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 ——以H校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引导和督促受教育者通过亲身参与和体验,从而深化对政治理论知识认知、提高思想政治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促进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最终实现综合素质提升的体验式教学方式,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部分高校在探究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改革过程中,或多或少的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重课堂,轻课外;重形式,轻效果”等倾向,致使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结合不够紧密,存在“两张皮”现象,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本质属性、教学目标、教学效果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未能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应有作用。面对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容易导致学生知信分离的现状,深化对实践教学的认识、倡导在完善理论教学的同时进一步突出实践教学导向,是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针对性、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的根本途径。本文运用文献研究、归纳分析、实地考察、访谈等研究方法,在阐释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相关理论的基础之上,通过查阅资料,掌握国内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整体情况,以H校为典型案例,依据实地考察,分析和研判H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现状,总结出H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取得成效与存在的不足,从而尝试针对发现的问题提出提升教学效果的对策建议。成效包括:增加了实践教学参与比例,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性,促进了实践教学运行规范化,推动了实践教学内容求实化;不足包括:对实践教学重要性认识不足,对课程内容特殊性把握不准,实践教学场所资源匮乏,实践教学主体参与深度不够,实践教学途径单一且流于形式。本文的落脚点是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现存问题提出改进对策。依据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相关理论研究,笔者对H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现存不足进行分析,并结合国内众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开展经验,提出了如下建议:深化对实践教学的认识,准确把握实践教学内容,充分整合实践教学资源,积极引导学生深度参与,全面构建“五位一体”的实践教学模式。

米华全[6](2020)在《新时代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意识形态建设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也是加强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核心工作。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深入发展和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移动终端设备的广泛普及,网络已成为各种思想文化、价值观念自由竞争的主要空间。新时代,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着网络信息技术发展带来的更多机遇,也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挑战,牢牢掌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已经成为宣传思想工作迫切而重要的任务。高校处于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肩负着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使命。加强和改进新时代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事关根本、事关全局、事关长远,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关键之举。对新时代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这一课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在梳理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本文阐述了新时代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理论问题,辨析了相关概念的内涵。然后,从历史发展和现实境遇两个维度切入,回顾了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的发展历程和主要经验,分析了发展机遇和现实挑战。在此基础上,紧扣新时代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实际,构建了加强和改进新时代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的实现路径。按照以上的逻辑思路,本文运用概念分析法、文献资料法、网络调查法、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相结合的方法,对新时代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的理论基础、历史逻辑、现实逻辑和对策举措等,进行了较为深入而系统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三个部分的内容:第一,提出了新时代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研究的理论基础。一方面归纳了马克思主义者关于意识形态建设的主要观点,介绍了政治传播学、网络传播学、新媒体等相关理论。另一方面对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内涵和相关概念进行了辨析。第二,厘清了新时代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研究的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本文将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发展历程划分为探索应对、蓬勃发展和全面推进三个阶段,并从坚持问题导向、创新导向和目标导向等方面总结了工作经验。同时结合新时代背景,分析了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的机遇和挑战,着重分析了存在的突出问题。第三,确立了新时代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的宏观思路和微观策略。一是明确了新时代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的工作目标、理念遵循和基本原则。二是针对新时代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存在的问题,从内容建设、阵地建设、队伍建设、方法创新等四个方面提出了具体举措。三是构建了新时代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的保障机制体系,主要包括责任落实、成效测评和考核激励机制,协同治理和运行监管机制,法律法规和技术保障机制等。在理论研究、现状分析和实践探讨的基础上,本文确立了新时代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框架,形成了整体而非局部、系统而非零散的研究体系,希望能为新时代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提供有益的理论支撑和实践参考。

任小琴[7](2019)在《当代中国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改革开放的脚步越来越深入,我国的物质经济基础得到极大的发展,继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被提上日程之后,党和国家更加关注人民的幸福问题。事实上,让人民幸福是党和国家一贯的追求目标和永恒的事业。政府的工作报告越来越多地提到“幸福”。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围绕党的事业,服务于国家的需要。当我们把关注的目光投向幸福这个终极目的,发现大学生的幸福观至关重要。本研究探索了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第一章、第二章为此进行了理论准备,第一章对研究背景及意义、研究思路和方法、分析模式的设定等进行了论述,为研究做前期准备。第二章对幸福观的相关理论资源进行了梳理,在此基础上对幸福观、幸福观养成教育进行理论建构,为研究做了理论准备。第三章是在充分的理论准备之后,研究了我国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的基本情况。分为三个方面,“时代背景”是首要考察的环节。幸福观养成教育要确立目标,除了传统意义和普适意义上的目标外,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应当有新的时代性目标,即幸福观养成教育需与中国梦、核心价值体系、健康财富观、市场文化等融合起来。要完成这样的目标,我国当前的时代存在很多机遇,当然也有来自教育客体外部环境、内部环境的各种挑战。“历史考察”回顾了我国计划经济时期的以政治为取向的幸福观教育;经济转型期以经济为取向的幸福观教育;市场经济时期多元取向的幸福观养成教育。“现实状况”则回归当代,通过一系列实证研究发现,大学生幸福感的多少,与其幸福观是紧密相连的。当代中国大学生幸福观总体向好,但也存在很多问题。如幸福感总体并不十分强烈;在对幸福的系列问题的理解和认知上,不少大学生存在偏差;在追求幸福的路径、方式、受挫反应上,部分大学生存在不理性的态度。此外,在幸福观认知领域、追求领域、享有领域的养成教育上,我国采取的通常做法是不够完善的,幸福观教育还面临着一些困境。第四章是在第三章的基础上,从更细致的角度进行分析。运用五元分析模式从政府、社会、高校、家庭、个人进行了全方位的五元分析。首先,从政府层面,政府应当对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起引领的作用;其次,从社会的层面,社会应当在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上有积极的影响;再次,从高校的层面,高校是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的直接承担者,肩负着教育的重任;第四,从家庭的层面,家庭应助推大学生科学幸福观的内化;第五,从大学生个人的层面,个人作为幸福观养成教育的内因和受益者,必须有能力和有觉悟进行自省。这五个方面的应然和实然存在着较大差距,通过大量实证调查,探索了存在差距的原因。第五章在国内分析的基础上,将目光投向国外,以期分析国外在幸福观养成教育上的做法、经验和借鉴。选择美国、英国、法国进行研究,考察了这三个国家在幸福观养成教育上的基本举措,研究起主要特点,并分析了我国在五元视角下可以反思和借鉴的经验。第六章是对策章,基于上述对幸福观养成教育的目标研究、历史考察、现状分析,结合五元分析的结果,同时借鉴西方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的经验与教训,提出了一系列对策。这些对策形成了一个整体的系统,包括宏观上的顶层设计和微观上的具体设计。具体来看,首先,政府层面的设计。政府当明确幸福观养成的目标要求;坚持幸福观养成的主流声音;构建幸福观养成的纠偏机制;牵引幸福观养成的实践高度。其次,从社会的层面。社会当从社会制度层面夯实幸福观养成的基础;从社会文化的层面营造幸福观养成的氛围;从社会网络层面净化幸福观养成的环境;从社会市场层面提供幸福观养成的支撑;从财富分化层面纠正幸福观养成的误区;从多元载体层面引导幸福观养成的观念。第三,从高校的层面。高校当走出认识误区,设立目标体系,细化目标群体,依托心理科学,进行科际整合,完善现实对接,优化学科设置,发展体验式与价值选择式教学。第四,从家庭的层面。应大力推行家长教育,营造和谐家庭氛围,加强原生家庭的幸福延续和创伤阻断。第五,从个人的层面。个人当增强树立科学幸福观的自觉意识;提高获取幸福的能力;自觉抵制不健康幸福观的冲击;提高精神境界和需要层次。第七章主要针对五元要素之间要互动起来,形成动态与静态的结合,更好地完成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第八章是对全文的总结。

刘丹[8](2019)在《加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研究》文中指出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是对社会主义建设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新时代“要用党的十九大精神统一广大党员干部和师生员工的思想和行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要全面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当下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是摆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首要任务。“青年强则国家强”,新形势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并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能增强大学生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加速培养大学生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通过系统地梳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的现有成果,结合当下高校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的现状,发现仍有需要改善和加强之处。本文主要从四个部分研究如何加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第一部分从纵向厘清“三进”工作提出的时代背景及发展脉络,阐明其理论依据和实践基础;第二部分从横向对其主要内容、基本原则和重大意义进行具体阐述;第三部分以现状调查结果为依据,综合分析“三进”工作在保障机制、教材体系、课堂教学和头脑认知方面的实效性;第四部分探讨践行的有效路径,从构建长效保障机制、优化系统“进教材”、创新生动“进课堂”和提升扎实“进头脑”来提高“三进”工作的针对性。

李蓉[9](2019)在《一名兼职辅导员平衡教学与管理的叙事研究》文中认为本研究是针对作为L高职院校新任兼职辅导员的Y老师,针对Y老师兼任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学工作之间的矛盾和困惑而提出的,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本研究采取叙事研究的方法并结合访谈、观察、实物分析等方法,对师生进行深入细致的观察、访谈、分析,在讲述Y老师的成长故事的同时从时间、精力和能力三个维度,以自我、同事及学生三个视角对Y老师的教学和管理工作进行分析,得出影响Y老师难以平衡教学与管理的原因。第一:内部原因。主要是职业倦怠和自我反思不足。第二:外部原因。主要是培训体系不完整、管理制度的缺失和进修交流不易实施。并由此提出相应的建议和对策。第一:自我发展是根本。这就需要了解自我专业水平和发展需求、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知识充实自己、在实践中提高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协调好教学与管理工作。第二:需要学校支持。学校需要制定完备的兼职辅导员选拔与培训制度、落实平台搭建健全考评体系、建立激励保障制度。

梁靖[10](2017)在《新疆意识形态领域反分裂斗争研究》文中指出民族分裂主义既是一套关于分裂的思想理论体系,也是一场旨在从现属国分裂出去独立建国或与他国合并的政治运动。民族分裂主义是多民族国家的国家统一面临的最大内生性威胁,既危害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也破坏国家认同。意识形态领域是反分裂斗争的主战场之一。民族分裂主义意识形态作为一套危害国家认同、分裂国家的思想体系,为民族分裂主义提供合理性证明,维系民族分裂主义存续,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推动民族分裂主义进入“活跃期”。民族分裂主义意识形态主要危害在于破坏由文化认同、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和政治认同所构成的国家认同,具体路径是“制造文化疏离和国家认同危机,进行分裂社会动员”。因此,意识形态领域反分裂斗争核心是解决国家认同问题。国家认同属于社会意识范畴,由社会存在决定。构建或强化国家认同,需要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两个层面着手,围绕文化认同、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和政治认同,综合施策。新疆是我国西北屏障,战略地位极为重要。新疆反分裂斗争,事关全党全国大局,事关“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意识形态领域一直是新疆反分裂斗争的关键,关系到反分裂斗争全局的成败。新疆民族分裂主义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近代新疆区域国家认同危机、国际势力干预操纵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在意识形态视域下,新疆民族分裂主义可以分为三个历史发展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初至新疆和平解放前,这是新疆民族分裂主义意识形态产生和扩散发展阶段;新疆和平解放后至改革开放前,这是新疆民族分裂主义意识形态低迷阶段;改革开放以来,是新疆民族分裂主义意识形态“死灰复燃”和泛滥阶段。新疆和平解放前,“双泛”思潮与臆造的“东突厥斯坦国”,构成了新疆民族分裂主义意识形态最初理论来源。“泛突厥主义”的民族观、“泛伊斯兰主义”的宗教观、“东突厥斯坦独立论”的国家观、“共同突厥文化论”的文化观、“东突厥斯坦革命论”的奋斗道路等内容构成这一时期新疆民族分裂主义意识形态的主要内容。在伊敏等所谓“分裂精英”、苏联等国际势力的推动下,新疆民族分裂主义意识形态迅速扩散,进一步破坏了新疆原本就非常脆弱的国家认同。这一时期,民国政府以构建国家认同为核心,在新疆意识形态领域开展了相应的反分裂斗争。但受限于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以及民国政府自身的执政理念和政策失误,新疆区域的国家认同构建没有完成。伴随着当时国内社会矛盾激化、国际势力干预等因素,最终催生了“东突厥斯坦伊斯兰共和国”和“东突厥斯坦共和国”两个分裂政权。新疆和平解放后,新中国在新疆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政治、经济制度,确立了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领导地位,推行了符合马克思主义民族宗教理论和国情的民族、宗教政策,改变了新疆贫困落后面貌和各族群众生活水平,完成了新疆区域的国家认同构建,新疆各族群众对中国共产党和新中国的拥护空前。这一时期,新疆民族分裂主义意识形态处于低迷状态,内容上没有新发展,传播方式转入地下,传播范围受限。民族分裂活动也相应陷入低谷,大多为解放前分裂活动的残余。改革开放后,第三次民族主义浪潮、伊斯兰复兴运动的影响,伴随着美国等国际势力、境外分裂组织的渗透,“激活”了潜藏的新疆民族分裂主义意识形态,导致新疆民族分裂主义复苏。这一时期,新疆民族分裂主义意识形态在“双泛”思潮的基础上,吸纳了极端民族主义、宗教极端主义和恐怖主义内容,强化了自身解释张力、对抗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能力和对本民族各个阶层适应能力。宗教领域和教育文化领域仍然是民族分裂主义意识形态传播的主要领域,“伊扎布特”、“伊吉拉特”等分裂组织和互联网成为重要的意识形态传播方式。美国等国际势力、境外分裂组织、国内所谓“分裂精英”(这一时期包括宗教人士、知识分子和草根精英)成为民族分裂主义意识形态主要传播主体;传播对象则覆盖了维吾尔族各个阶层,青少年、知识分子和党员干部成为重点拉拢对象。新疆民族分裂主义意识形态整体呈蔓延泛滥,愈演愈烈之势,破坏了新疆业已形成的国家认同,推动民族分裂活动,特别是暴恐活动进入密集高发的“活跃期”。由此,改革开放以来新疆民族分裂主义的活跃,意识形态是根源性动因之一,意识形态领域反分裂斗争在当前具有决定性意义。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四代中央领导均高度重视新疆意识形态领域反分裂斗争,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次新疆工作座谈会中指出“加强新疆意识形态领域的反分裂斗争,对于争取人心、筑牢长治久安的根基具有决定性作用”。中央和新疆自治区党委政府以恢复和强化被破坏的国家认同为核心,重点围绕宗教领域和教育文化领域开展了一系列反分裂斗争,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受主客观原因影响,没有彻底改变当前分裂主义意识形态泛滥蔓延态势,没有完全恢复被破坏的国家认同。当前影响新疆意识形态领域反分裂斗争成效的客观原因包括:1.美国将新疆问题作为遏制中国崛起战略布局的重要一环,在人权、宗教、民族等幌子下,干预操纵新疆民族分裂活动,导致极端民族主义在新疆进一步蔓延泛滥,破坏新疆区域的国家认同。2.“伊斯兰国”(is)的出现,极大刺激鼓舞了新疆民族分裂势力中的宗教极端分子,出境参加is的新疆籍人员日渐增多,推动新疆宗教氛围更加浓厚,导致宗教极端主义和恐怖主义在新疆进一步蔓延泛滥,破坏新疆区域的国家认同。3.美国“9·11”事件后,在国际联合反恐的大背景下,“东伊运”元气大伤,改变派遣人员入境组织暴恐活动的策略,组织专门人员通过网络向境内传播煽动“圣战”和传授暴恐活动方法的暴恐音视频,导致新疆境内宗教极端主义和恐怖主义进一步蔓延泛滥,破坏新疆区域的国家认同。4.乌鲁木齐“7·5”事件破坏了新疆民族关系,导致维汉之间不同程度的民族隔阂,而且“7·5”事件的“发酵”效应仍在继续,加之2013年以来的暴恐活动密集高发态势,一定程度阻碍了维汉间的文化交流和社会交往,影响了新疆区域的国家认同。5.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现的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容易导致利益受损群体产生相对剥夺感和对政府不满情绪。这一情况同样存在于维吾尔族群体中。6.尽管新疆民族分裂主义意识形态问题不是民族问题、宗教问题,但与民族情感、民族意识、民族情绪、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问题紧密交织在一起,非常复杂、敏感。当前影响新疆意识形态领域反分裂斗争成效的主观原因包括:1.虽然中央明确指出意识形态领域反分裂斗争在新疆反分裂斗争全局中的决定性作用,但在具体工作部署中,如何落实中央的这一论断,还有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2.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在新疆区域的领导地位需要进一步加强。3.为应对意识形态领域反分裂斗争,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宗教政策、民族政策、依法治疆政策在操作层面还需要进一步调整完善。结合近百年来的反分裂斗争经验,当前新疆意识形态领域反分裂斗争必须遵循以下理念:保持强大且稳固的中央政权;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以恢复和强化国家认同为核心;围绕国家认同,特别是文化认同、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和政治认同,综合施策。具体措施包括: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在强化国家认同中的核心作用,筑牢国家认同的意识形态基础;丰富发展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强化中华民族内生性聚合力,筑牢国家认同的民族基础和文化基础;依法管理宗教,深入开展“去极端化”工作,实现伊斯兰教“本土化”,妥善处理好宗教和国家认同的关系;坚持依法治国,运用法治资源强化国家认同;深化改革开放,让新疆各族群众共享改革开放成果,筑牢国家认同的经济基础;坚持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现新疆基层治理体系现代化,筑牢国家认同的政治基础。

二、关于加强青年教师思想道德建设的几点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加强青年教师思想道德建设的几点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的价值取向研究 ——基于怀特海价值理论的审思(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一)办好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呼唤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变革
        (二)本科教学改革迫切需要对审核评估标准进行价值取向分析
        (三)怀特海价值理论对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改进的启示意义
        (四)个人对本科教学评估研究的兴趣与关注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概念界定
        (一)本科教学
        (二)审核评估标准
        (三)价值
        (四)评价
    五、创新之处
第一章 文献综述
    一、国内外本科教学评估研究综述
        (一)我国本科教学评估研究文献统计概览
        (二)我国本科教学评估研究进展
        (三)国外本科教学评估研究进展
        (四)国内外本科教学评估研究反思
    二、国内外本科教学审核评估研究综述
        (一)我国本科教学审核评估研究文献统计概览
        (二)我国本科教学审核评估研究进展
        (三)国外本科教学审核评估研究进展
        (四)国内外本科教学审核评估研究反思
    三、国内外怀特海价值理论研究综述
        (一)我国怀特海价值理论的文献数量统计概览
        (二)我国怀特海价值理论研究进展
        (三)国外怀特海价值理论的文献数量统计概览
        (四)国外怀特海价值理论研究进展
        (五)国内外怀特海价值理论研究反思
第二章 怀特海的价值理论
    一、怀特海价值理论形成的“在其所在”
        (一)英国浪漫主义的自然主义诗篇激发了怀特海的灵感
        (二)自然科学与历史文化科学割裂的历史背景
        (三)怀特海对新康德主义价值理论批判的诠释
    二、怀特海价值理论的基本观点
        (一)作为主体性的价值
        (二)价值的三重图式:自我、他者及整体的关系
        (三)价值的多种维度:善、真、美、冒险及平和
        (四)评价理论:价值世界的内在活动
    三、怀特海价值理论的价值及局限
        (一)怀特海价值理论的价值
        (二)怀特海价值理论的局限
第三章 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的历史与文本分析
    一、我国本科教学评估标准发展的历史阶段
        (一)本科教学评估标准的研究和准备(1985-1990年)
        (二)开展本科教学评估标准试点和探索(1990-2001年)
        (三)开展水平评估标准的阶段(2002-2008年)
        (四)依次开展本科教学合格评估标准、审核评估标准(2009年-至今)
    二、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价值的文本分析
        (一)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的价值特点
        (二)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标准价值的词频及编码分析
        (三)审核项目、审核要素、审核要点的价值关系分析
第四章 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的价值取向现状
    一、调查的目的与意义
        (一)调查的目的
        (二)调查的意义
    二、调查的对象、程序与方法
        (一)调查对象
        (二)调查的程序与方法
    三、调查问卷的信度、效度分析
        (一)《本科教学评估认知问卷》的信度、效度分析
        (二)《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认知问卷》的信度、效度分析
        (三)《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需求问卷》的信度、效度分析
        (四)《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满意度问卷》的信度、效度分析
    四、调查结果分析
        (一)本科教学评估认知的现状及其各人口学变量的差异分析
        (二)审核评估标准认知的现状及其各人口学变量的差异分析
        (三)审核评估标准需求的现状及其各人口学变量的差异分析
        (四)审核评估标准满意度的现状及其各人口学变量的差异分析
        (五)调查内容的关系机制分析
    五、调查结果讨论
        (一)人口学变量差异分析部分讨论
        (二)相关分析讨论
        (三)结构方程模型讨论
第五章 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价值取向存在的问题
    一、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价值选择的取向问题
        (一)审核评估标准价值目标选择的实用倾向对情感的忽视
        (二)审核评估标准实现价值手段选择技术化倾向对伦理性的忽略
    二、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制定的价值主体缺位
        (一)学生与教师主体的缺位
        (二)审核评估标准价值主体与评价主体的混淆
        (三)审核评估标准中自我、他者与整体性的关系错位
    三、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内容中的价值矛盾
        (一)审核评估标准内容理性因素与非理性因素的矛盾
        (二)审核评估标准内容多样与统一、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矛盾
    四、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实践与评价中事实与价值的分割
        (一)事实与价值的二分法割裂审核评估标准的实践与评价
        (二)事实评估与价值评估的分野
        (三)体美劳三育维度与德智维度的疏离
第六章 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的改进
    一、正确定位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的价值选择
        (一)审核评估标准价值目标选择应重视价值理性
        (二)审核评估标准实现价值手段的选择应结合技术性与伦理性
    二、确定本科教学审核标准的价值追求
        (一)融入审核评估标准以多元价值主体
        (二)重梳自我、他者与整体性的价值关系
        (三)尊重审核评估标准变革中的逻辑
    三、处理好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内容中的价值冲突
        (一)审核评估标准内容理性因素与非理性因素的接纳
        (二)审核评估标准内容多样与统一、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接受
    四、实现审核评估标准实践与评价的价值融合
        (一)审核评估标准实践与评价中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融合
        (二)审核评估标准实践与评价中人文性与科学性的结合
        (三)审核评估标准实践与评价中五育评估维度的交融
结论
    一、对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价值研究的总结
    二、对未来审核评估标准改进的思考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本科教学评估认知问卷
    附录2 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认知问卷
    附录3 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满意度问卷
    附录4 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需求问卷
    附录5 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的访谈协议
    附录6 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的访谈提纲
    附录7 国家及各省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列表
    附录8 抽样高校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列表
    附录9 访谈情况记录表
    附录10 文本及调查图表索引
攻读学位期间完成的学术成果
致谢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认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一)关于认同问题的研究
        (二)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
        (三)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基础、意义与作用研究
        (四)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主体的研究
        (五)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机制与形成机理研究
        (六)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实现路径研究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框架与基本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研究的创新之处与难点
        (一)研究的创新
        (二)研究的难点
第一章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认同的内涵与意义
    第一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建构与基本内涵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基础与形成过程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维系统理论建构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核心要义
    第二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认同的概念解析与基本内涵
        一、大众、认同及价值观认同的概念解析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认同的发展和过程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认同的基本内涵
    第三节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认同的重要意义
        一、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精神价值根基
        二、推进国家治理与社会现代化的内在必然要求
        三、世界文化激荡中挺起精神脊梁的坚强支撑
第二章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认同的内在机理与逻辑
    第一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认同的四个维度
        一、以全面认知为前提基础
        二、以情感认同为内生动力
        三、以坚定信仰为明确方向
        四、以外化行为为最终目标
    第二节 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认同的主要问题
        一、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不足与偏差
        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不够
        三、市场经济与西方思潮冲击下的价值观信仰弱化
        四、助益价值观认同的机制不够完善
        五、网络与新媒体带来的新挑战
    第三节 促进大众由知转行的整体方略设计
        一、在知上着力,强化价值认知
        二、在情上内化,激发情感共鸣
        三、在信上笃定,锤炼坚强意志
        四、在行上磨砺,融入生活实践
第三章 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认同的教育体系
    第一节 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家庭教育过程中出现的挑战
        二、学校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三、社会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阻力
    第二节 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全面教育体系
        一、形成家庭、学校、社会全方位教育体系
        二、建立分众化的全覆盖教育体系
        三、健全大中小学阶段衔接的全过程教育体系
    第三节 全面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认同的教育对策
        一、应对家庭教育过程中出现的挑战的对策
        二、应对学校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的对策
        三、应对社会教育过程中出现阻力的对策
第四章 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认同的文化根基
    第一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和主要内容
        二、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认同的基本立场
        三、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认同的实践路径
    第二节 革命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认同的重要基础
        一、革命文化的重要内涵和主体内容
        二、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关系及其独特功能
        三、以革命文化为载体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认同的有效路径
    第三节 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化育功能
        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促进核心价值观大众认同的作用
        二、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文艺的培根铸魂作用
        三、拓展文艺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认同的有效途径
第五章 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认同的舆论传播格局
    第一节 构筑理论与舆论宣传同频共振格局
        一、巩固壮大主流舆论实力
        二、提升教育传播队伍素质
        三、打造媒体联动传播矩阵
    第二节 营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认同的良好舆论环境
        一、突出榜样示范引领,激励大众效仿认同
        二、优化舆论引导传播,增进大众情感认同
        三、促进认同建构实践,引导大众自觉参与
    第三节 拓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认同的传播路径
        一、推进党政主导与民间互动共促结合
        二、综合利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载体
        三、凸显新媒体在大众传播中的独特优势
第六章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认同的制度保障
    第一节 价值观与社会制度之间的辩证关系
        一、价值观与社会制度的同构性
        二、价值观与社会制度的差异性
        三、价值观与社会制度的互动性
    第二节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制度建设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制度建设的目标理想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制度建设的内在灵魂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制度建设的评价标准
    第三节 以制度建设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认同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认同的制度建设目标
        二、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认同的制度建设途径
        三、推进大学生群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多重机制建设
结语
附录1:当代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实证调查报告
附录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认同现状”调查问卷
参考文献
致谢
攻博期间科研成果

(3)新时代我国高校师德建设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山东省某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1.选题缘由
        2.选题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1.国内研究综述
        2.国外研究综述
    (三)论文研究计划
        1.研究思路
        2.论文创新点
        3.研究方法
一、核心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一)核心概念界定
        1.新时代的内涵
        2.师德的内涵
    (二)理论基础
        1.习近平关于师德的系列讲话
        2.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3.社会角色理论
二、高校师德建设的必要性及时代要求
    (一)新时代对高等教育的要求
        1.内涵式高质量发展
        2.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接班人
        3.立德树人
        4.开放办学,争创双一流
    (二)新时代高校教师的责任担当
        1.培养学生正确的意识形态
        2.学高为师,为祖国培养时代新人
        3.身正为范,落实立德树人职责
        4.服务社会,助力新型智库建设
    (三)新时代高校师德建设的重要意义
        1.有助于新时代高素质人才的培养
        2.有助于新时代立德树人
        3.有助于新时代科研能力的提升
        4.有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
    (四)高校师德建设的时代要求
        1.教书和育人相统一
        2.言传和身教相统一
        3.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
        4.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
三、Z高校师德的现状调查及原因分析
    (一)Z高校师德的现状
        1.调查设计与实施
        2.调查结果分析
    (二)原因分析
        1.社会角色的领悟出现偏差
        2.教学与科研失衡
        3.高校师德管理机制不完善
        4.学校重视程度不够
四、新时代加强高校师德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一)大力提升教师师德素养
        1.提高综合素质
        2.树立典型榜样
    (二)完善高校师德管理机制
        1.严格招聘引进,把好教师队伍入口
        2.严格考核评价,落实师德第一标准
        3.严格师德督导,建立多元监督体系
        4.严格违规惩处,治理师德突出问题
    (三)营造尊师重教氛围
        1.完善表彰奖励
        2.创设平等融洽的管理氛围
        3.创设尊师重教的人文氛围
        4.舆论宣传高校师德正能量
    (四)加强工作保障,强化责任落实
        1.明确师德建设的牵头部门
        2.制订师德建设的长远规划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A
附录 B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成果
致谢

(4)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政策探析与实践 ——以杭州市部分高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选题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
第二章 研究综述
    2.1 爱国主义教育的内涵
    2.2 爱国主义教育的价值与意义
        2.2.1 爱国主义教育是树立崇高报国理想的内在支撑
        2.2.2 爱国主义教育是实现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的有力保证
        2.2.3 爱国主义教育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力量
    2.3 爱国主义教育政策
        2.3.1 爱国主义教育政策的内涵
        2.3.2 我国爱国主义教育政策发展历史
        2.3.3 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政策
        2.3.4 当前爱国主义教育政策的主要特征
    2.4 爱国主义教育实践
        2.4.1 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践逻辑
        2.4.2 爱国主义教育教学因素
        2.4.3 爱国主义教育实践的多元途径
    2.5 当前爱国主义教育存在的问题
        2.5.1 爱国主义教育政策的执行问题
        2.5.2 新媒体对传统爱国主义教育的冲击
        2.5.3 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学科边缘化
        2.5.4 家庭教育对爱国主义教育实践的忽视
第三章 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践现状
    3.1 研究背景与研究工具
        3.1.1 研究对象基本情况
        3.1.2 研究工具
    3.2 基于高校开展的爱国主义教育实践现状
        3.2.1 爱国主义教育内容
        3.2.2 爱国主义教育方法与手段
        3.2.3 爱国主义教育途径
    3.3 学生的爱国现状
        3.3.1 爱国认知
        3.3.2 爱国情感
        3.3.3 爱国意志
        3.3.4 爱国行为
    3.4 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存在的问题
        3.4.1 学生爱国行为较为被动
        3.4.2 爱国主义教育内容与时俱进,但缺少对学生的爱国行为要求
        3.4.3 爱国主义教育方法众多,但缺乏互动交流
        3.4.4 爱国主义教育途径丰富多样,但教育实效性差
    3.5 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3.5.1 个人因素
        3.5.2 学校因素
第四章 完善爱国主义教育政策和实践的思考
    4.1 加大力度落实爱国主义教育政策
        4.1.1 政策宣传形胜于实,要多种形式进行宣传
        4.1.2 政策推广华而不实,要拓宽推广渠道
        4.1.3 政策落实难以务实,要狠抓落实工作
    4.2 优化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践
        4.2.1 改进爱国主义教育教学方法
        4.2.2 建立爱国主义教育反馈机制
        4.2.3 充分利用爱国主义教育途径,增强教育实效性
    4.3 提升个人爱国主义素质
        4.3.1 充分发挥青年学生的主体地位
        4.3.2 牢记青年学生的责任与担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 作者简历
    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附录:问卷

(5)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 ——以H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述评
    三 研究思路、方法与创新之处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创新之处
第一章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理论基础
    一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
    二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三 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四 教育学主体性教育论
    五 本章小结
第二章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相关概念
    一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内涵
        (一)实践教学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
    二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必要性
        (一)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要求
        (二)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的根本途径
        (三)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需要
    三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形式、特征与原则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形式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特征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原则
    四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现状分析—以H校为例
    一 个案基本情况简介
        (一)个案概况
        (二)个案简介
    二 H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取得的成效
        (一)增加了实践教学参与比例
        (二)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性
        (三)促进了实践教学运行规范化
        (四)推动了实践教学内容求实化
    三 H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存在的不足分析
        (一)实践教学课程虚化严重
        (二)对课程内容特殊性把握不准
        (三)实践教学场所资源匮乏
        (四)实践教学主体参与深度不够
        (五)实践教学途径单一且流于形式
    四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对策
    一 深化对实践教学的认识
    二 准确把握实践教学内容
    三 充分整合实践教学资源
    四 积极引导学生深度参与
    五 全面构建实践教学模式
    六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6)新时代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和研究意义
        1.1.1 选题依据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现状评述
    1.3 研究思路、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思路和内容
        1.3.2 主要的研究方法
    1.4 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1.4.1 研究重点和难点
        1.4.2 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新时代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的理论资源
    2.1 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的意识形态建设思想
        2.1.1 马克思、恩格斯的意识形态建设思想
        2.1.2 列宁的意识形态建设思想
    2.2 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的意识形态建设思想
        2.2.1 毛泽东的意识形态建设思想
        2.2.2 邓小平的意识形态建设思想
        2.2.3 江泽民的意识形态建设思想
        2.2.4 胡锦涛的意识形态建设思想
    2.3 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建设的论述
        2.3.1 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建设的主要观点
        2.3.2 习近平关于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的论述
    2.4 新时代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的理论借鉴
        2.4.1 政治传播及议程设置理论、“沉默的螺旋”理论
        2.4.2 网络传播及“把关人”理论
        2.4.3 新媒体及自媒体理论
第三章 新时代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的概念辨析
    3.1 网络意识形态的概念解析
        3.1.1 网络意识形态的基本内涵
        3.1.2 网络意识形态的特征功能
        3.1.3 网络意识形态的主要类型
    3.2 网络意识形态建设与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的内涵
        3.2.1 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的内涵
        3.2.2 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的内涵
        3.2.3 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的要素
        3.2.4 高校网络与现实意识形态建设关系辨析
    3.3 新时代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的特点及价值
        3.3.1 新时代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的主要特点
        3.3.2 新时代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的价值意义
第四章 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的发展历程和基本经验
    4.1 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的发展历程
        4.1.1 探索应对阶段(1994年—2003年)
        4.1.2 蓬勃发展阶段(2004年—2011年)
        4.1.3 全面推进阶段(2012年至今)
    4.2 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取得的主要成效
        4.2.1 推动阵地建设,网络主流意识形态传播体系基本建成
        4.2.2 加强内容供给,“正能量”在网络空间中赢得话语权
        4.2.3 健全法律法规,网络意识形态工作制度机制不断完善
    4.3 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的经验启示
        4.3.1 坚持问题导向,主动占领意识形态网络阵地
        4.3.2 坚持创新导向,推进理论创新和话语体系创新
        4.3.3 坚持目标导向,保证正确的舆论导向和育人导向
第五章 新时代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的现实境遇和问题分析
    5.1 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的新机遇
        5.1.1 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阵地不断拓展
        5.1.2 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方式更加多样
        5.1.3 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法规不断完善
        5.1.4 青年学生网民的主体地位更加彰显
    5.2 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的新挑战
        5.2.1 网络意识形态生成“个体化”“离散化”的冲击
        5.2.2 网络意识形态内容“碎片化”“泛娱乐化”的冲击
        5.2.3 网络意识形态传播“去中心化”“圈群化”的冲击
        5.2.4 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戏谑化”“视觉化”的冲击
    5.3 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5.3.1 高校网络意识形态理论创新滞后、阐释力不足
        5.3.2 高校网络意识形态依托载体乏力、影响力不足
        5.3.3 高校网络意识形态教育方式单一、吸引力不足
        5.3.4 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队伍欠缺、引导力不足
        5.3.5 高校网络意识形态责任落而不实、管控力不足
第六章 新时代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的目标、理念和原则
    6.1 坚持以掌握“三权”,培养时代新人为目标
        6.1.1 牢牢掌握高校网络意识形态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
        6.1.2 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6.2 坚持以“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
        6.2.1 “五大发展理念”与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高度契合
        6.2.2 以“五大发展理念”引领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
    6.3 坚持以“四个相统一”为原则
        6.3.1 坚持党的领导与育人为本相统一
        6.3.2 坚持一元主导与多样发展相统一
        6.3.3 坚持线上治理与线下推进相统一
        6.3.4 坚持宏观引领与精准施策相统一
第七章 新时代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的途径与方法
    7.1 加强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内容建设
        7.1.1 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
        7.1.2 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络培育
        7.1.3 不断推进校园网络文化建设
    7.2 完善高校网络意识形态阵地建设
        7.2.1 深化媒介融合,构筑校园全媒体阵地
        7.2.2 深化思政课改革,构筑课堂教育阵地
        7.2.3 深化实践锻炼,构筑课外教育阵地
        7.2.4 强化阵地管理,确保导向正确、管控有力
    7.3 强化高校网络意识形态队伍建设
        7.3.1 进一步壮大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队伍
        7.3.2 强化网络意识形态建设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
        7.3.3 提升网络意识形态建设队伍的媒介素养
    7.4 改进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方法
        7.4.1 坚持“疏”“堵”结合,强化议程设置
        7.4.2 实现“两个转变”,突出隐性教育
        7.4.3 把握网络话语特征,转换话语方式
        7.4.4 树立大数据思维,推进精准施策
第八章 新时代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的保障机制
    8.1 健全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的责任落实、成效测评和考核激励机制
        8.1.1 完善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的责任落实机制
        8.1.2 完善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的成效测评机制
        8.1.3 完善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的考核激励机制
    8.2 健全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的协同治理和监控管理机制
        8.2.1 构建高校内部、校内校外、线上线下的协同治理机制
        8.2.2 构建网络舆情分析研判、应急预警、应对处置和评估反馈机制
    8.3 健全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的法律法规和信息技术保障机制
        8.3.1 健全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的法律法规保障机制
        8.3.2 健全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的信息技术保障机制
第九章 结语:未来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7)当代中国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
        1.2.2 国外研究
        1.2.3 观点评述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分析模式的设定
        1.4.1 模式依据
        1.4.2 模式设计
        1.4.3 模式验证
    1.5 概念与理论基础
        1.5.1 概念厘定
        1.5.2 理论基础
    1.6 研究创新与不足
        1.6.1 创新之处
        1.6.2 不足之处
第二章 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的理论准备
    2.1 幸福观的理论资源
        2.1.1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
        2.1.2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幸福观
        2.1.3 西方的典型幸福观
    2.2 幸福观的理论建构
        2.2.1 幸福观的结构
        2.2.2 幸福观的特征
        2.2.3 幸福观的功能
    2.3 幸福观养成教育的理论建构
        2.3.1 幸福观养成教育的构成
        2.3.2 幸福观养成教育的功能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当代中国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的基本情况
    3.1 时代背景
        3.1.1 新时代赋予的目标要求
        3.1.2 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面临的挑战
        3.1.3 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存在的机遇
    3.2 历史考察
        3.2.1 计划经济时期政治取向的幸福观养成教育
        3.2.2 转型经济时期经济取向的幸福观养成教育
        3.2.3 市场经济时期多元取向的幸福观养成教育
    3.3 现实状况
        3.3.1 大学生幸福感现状
        3.3.2 大学生幸福观现状
        3.3.3 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现状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当代中国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的五元分析
    4.1 政府层面的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
        4.1.1 应然要求
        4.1.2 实然状况
        4.1.3 问题原因
    4.2 社会层面的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
        4.2.1 应然要求
        4.2.2 实然状况
        4.2.3 问题原因
    4.3 高校层面的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
        4.3.1 应然要求
        4.3.2 实然状况
        4.3.3 问题原因
    4.4 家庭层面的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
        4.4.1 应然要求
        4.4.2 实然状况
        4.4.3 问题原因
    4.5 个人层面的幸福观养成教育
        4.5.1 应然要求
        4.5.2 实然状况
        4.5.3 问题原因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西方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的反思与借鉴
    5.1 基本举措
        5.1.1 美国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
        5.1.2 英国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
        5.1.3 法国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
    5.2 主要特点
        5.2.1 广泛渗透性
        5.2.2 目标淡化性
        5.2.3 科际整合性
        5.2.4 价值选择性
        5.2.5 交流对话性
        5.2.6 现实实用性
    5.3 经验借鉴
        5.3.1 政府层面:公民教育的反思与借鉴
        5.3.2 社会层面:影视与文化的反思借鉴
        5.3.3 高校层面:校内教学的反思与借鉴
        5.3.4 个人层面:实践体验的反思与借鉴
        5.3.5 家庭与个人层面:宗教思想的反思与借鉴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当代中国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的五元设计
    6.1 政府层面的设计
        6.1.1 定位:明确幸福观养成的目标要求
        6.1.2 导航:坚持幸福观养成的主流声音
        6.1.3 纠偏:构建幸福观养成的纠偏机制
        6.1.4 提升:牵引幸福观养成的实践高度
    6.2 社会层面的设计
        6.2.1 从社会制度层面夯实幸福观养成的基础
        6.2.2 从社会文化层面营造幸福观养成的氛围
        6.2.3 从社会网络层面净化幸福观养成的环境
        6.2.4 从社会市场层面提供幸福观养成的支撑
        6.2.5 从社会现象层面纠正幸福观养成的误区
        6.2.6 从社会载体层面引导幸福观养成的观念
    6.3 高校层面的设计
        6.3.1 认识前提:走出认识误区,完善思想政治教育
        6.3.2 目标设定:设立目标体系,贯穿奋斗幸福观
        6.3.3 客体细分:细化目标群体,分层实施幸福观教育
        6.3.4 渠道优化:思政主渠道与科际整合结合
        6.3.5 保障支撑:现实对接与学科设置相结合
        6.3.6 实效提升:依托心理科学,提升幸福观教育实效
    6.4 家庭层面的设计
        6.4.1 大力推进家长教育,提升家长素质
        6.4.2 多维度营造和谐幸福的家庭氛围
        6.4.3 加强原生家庭的幸福延续和创伤阻断
    6.5 个人层面的设计
        6.5.1 增强树立科学幸福观的的自觉意识
        6.5.2 提高获取幸福的能力
        6.5.3 自觉抵制外界不健康幸福观的冲击
        6.5.4 提高精神境界与需要层次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五元互动做好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
    7.1 五元静态配合织育人之网
        7.1.1 五元各司其职
        7.1.2 五元内外结合
    7.2 五元动态协调育幸福之人
        7.2.1 五元互相渗透
        7.2.2 五元互利共生
    7.3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现实状况调查
    附录二 五元分析模式各层次的实然状况调查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8)加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提出
    1.2 选题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内研究
        1.3.2 国外研究
        1.3.3 简要评析
    1.4 研究方法、研究思路及创新之处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思路
        1.4.3 创新之处
第二章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的相关解析
    2.1 “三进”工作的提出及其发展
    2.2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的内涵
        2.2.1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
        2.2.2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堂”
        2.2.3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头脑”
    2.3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的理论依据
        2.3.1 主体接受认同理论
        2.3.2 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理论
    2.4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的实践基础
        2.4.1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三进”工作的成果
        2.4.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关教学改革的成功经验
第三章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的内容、原则和意义
    3.1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的主要内容
        3.1.1 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3.1.2 新时代背景和科学体系
        3.1.3 理论特征和人格魅力
    3.2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的基本原则
        3.2.1 准确性原则
        3.2.2 主体性原则
        3.2.3 学以致用性原则
    3.3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的重大意义
        3.3.1 指导高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3.3.2 加快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
        3.3.3 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第四章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的现状调查分析
    4.1 问卷调查的基本情况
        4.1.1 调查问卷情况说明
        4.1.2 调查对象有效控制
        4.1.3 调查整体情况分析
        4.1.4 数据分析方法介绍
    4.2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的调查结果
        4.2.1 “三进”工作开展状况调查结果
        4.2.2 “进教材”调查结果
        4.2.3 “进课堂”调查结果
        4.2.4 “进头脑”调查结果
    4.3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的影响因素分析
        4.3.1 保障机制健全程度
        4.3.2 教材完善程度
        4.3.3 课堂教学效果
        4.3.4 头脑认知程度
第五章 加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的有效路径
    5.1 构建长效保障机制
        5.1.1 建立组织领导机制
        5.1.2 实行考评奖惩机制
        5.1.3 实施综合素质学分制
    5.2 优化系统“进教材”
        5.2.1 提高新版教材使用率
        5.2.2 倡导使用辅导教材
        5.2.3 不断完善教材体系
    5.3 创新生动“进课堂”
        5.3.1 划分教学层次,加强课前准备工作
        5.3.2 培养教学队伍,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5.3.3 激发学生主动性,提高其认知水平
        5.3.4 以互联网为载体,以多媒体为手段
        5.3.5 坚持主阵地建设,重视多渠道发展
    5.4 提升扎实“进头脑”
        5.4.1 建立实践教学基地
        5.4.2 完善实践教学机制
        5.4.3 丰富实践教学内容
结语
参考文献
    一、着作
    二、学位论文
    三、期刊论文
    四、报纸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录

(9)一名兼职辅导员平衡教学与管理的叙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导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1.研究目的
        2.研究意义
    (三)核心概念界定
        1.辅导员
        2.兼职辅导员
        3.高等职业院校兼职辅导员
        4.平衡
    (四)文献综述
        1.关于兼职辅导员的相关研究
        2.对已有研究的述评
    (五)研究方法
        1.叙事研究方法
        2.叙事研究中的资料收集
        3.研究中的角色定位
        4.研究中的伦理道德处理
    (六)研究思路与框架
        1.研究思路
        2.研究框架图
二、她从哪里来——Y老师的学习经历
    (一)Y老师的求学经历
        1.Y老师本科之前的求学经历
        2.Y老师的本科经历
        3.Y老师的研究生经历
    (二)Y老师的工作经历
    (三)小结
三、她在哪里——作为兼职辅导员的Y老师
    (一)我教得好吗?
        1.自己的感受
        2.学生怎么说
        3.其他同事怎么说
    (二)我管理得好吗?
        1.自己的感受
        2.学生怎么说
        3.同事怎么说
    (三)我能做到教学与管理的平衡吗?
        1.自己的感受
        2.学生怎么说
        3.同事怎么说
    (四)小结
四、她要去哪里——Y老师直面的挑战
    (一)Y老师的困惑和迷茫
        1.学生怎么说
        2.Y老师怎么说
        3.学校怎么说
    (二)Y老师的困惑、迷茫的原因
        1.内部原因
        2.外部因素
五、如何回到这里——助力Y老师做到教学与管理的平衡
    (一)自我发展是根本
        1.了解自我专业水平和发展需求
        2.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知识充实自己
        3.在实践中提高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
        4.协调好教学与管理工作
    (二)学校支持是要务
        1.制定完备的兼职辅导员选拔与培训制度
        2.落实平台搭建
        3.健全考评体系
        4.建立激励保障制度
参考文献
附录 :访谈提纲
    (一)学生访谈提纲
    (二)教师访谈提纲
致谢

(10)新疆意识形态领域反分裂斗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依据和意义
        (一)理论依据和意义
        (二)现实依据和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述评
        (一)国内外关于民族分裂主义的研究现状
        (二)国内外关于新疆民族分裂主义的研究现状
        (三)国内外关于意识形态视角下新疆反分裂斗争的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一)研究重点
        (二)研究难点
        (三)研究创新点
    五、相关概念
        (一)民族和民族主义的内涵
        (二)国家认同的内涵
    注释
第一章 意识形态领域反分裂斗争:构建或强化国家认同的斗争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是意识形态领域反分裂斗争的思想武器
        一、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概念的缘起和演进
        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内涵
        三、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相对独立性理论
        四、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功能理论
    第二节 民族分裂主义:破坏国家统一的思想理论和政治运动
        一、民族分裂主义的内涵
        二、民族分裂主义产生的原因:文化、政治动因基础上产生的认同问题
        三、民族分裂主义的构成要素:特定领土诉求、意识形态和所谓“分裂精英”
        四、民族分裂主义的主要危害:破坏国家统一
    第三节 以国家认同为核心开展意识形态领域反分裂斗争
        一、民族分裂主义意识形态是一套破坏国家认同、分裂国家的思想体系
        二、民族分裂主义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
        三、民族分裂主义意识形态破坏国家认同的路径
    注释
第二章 改革开放前新疆意识形态领域反分裂斗争历史回顾
    第一节 新疆民族分裂主义的产生
        一、前提:历史上形成的新疆与内地间的文化差异
        二、根源:近代新疆区域的国家认同危机
    第二节 民国时期新疆民族分裂主义意识形态快速发展
        一、“双泛”思潮和臆造的“东突厥斯坦国”是主要理论来源
        二、新疆民族分裂主义意识形态的基本主张:国家观、民族观和宗教观等
        三、新疆民族分裂主义意识形态的传播渗透
        四、新疆民族分裂主义意识形态的危害和两个分裂政权
    第三节 新疆和平解放后至改革开放前民族分裂主义意识形态式微
        一、新疆民族分裂主义意识形态传播渗透是解放前的残余和延续
        二、新疆民族分裂活动逐步归于平静
        三、新疆民族分裂主义意识形态传播渗透和分裂活动关系分析
    第四节 中央政府在新疆意识形态领域开展的反分裂斗争述评
        一、民国政府未完成新疆区域的国家认同构建
        二、新中国完成了新疆区域的国家认同构建
    注释
第三章 改革开放以来新疆民族分裂主义意识形态的新动向
    第一节 新疆民族分裂主义意识形态“死灰复燃”
        一、新疆民族分裂主义意识形态因其相对独立性存续下来
        二、伊斯兰复兴运动和第三次民族主义浪潮的影响
        三、美国等国际势力的干预操纵
        四、境外分裂势力的渗透
    第二节 新疆民族分裂主义意识形态理论来源和基本主张的变化
        一、极端民族主义、宗教极端主义和恐怖主义成为新的理论来源
        二、新疆民族分裂主义意识形态基本主张更具煽动性、破坏性
    第三节 新疆民族分裂主义意识形态的泛滥
        一、传播主体多元化和传播对象全覆盖
        二、新疆民族分裂主义意识形态传播重点:宗教领域和教育文化领域
        三、互联网在推动新疆民族分裂主义意识形态泛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四节 新疆民族分裂主义意识形态的危害
        一、制造文化疏离,诱发民族对立
        二、消解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和政治认同,诱发国家认同危机
        三、进行分裂动员,导致分裂活动处于“活跃期”
    注释
第四章 改革开放以来新疆意识形态领域的反分裂斗争
    第一节 国家高度重视新疆意识形态领域反分裂斗争
        一、中央对新疆意识形态领域反分裂斗争的总体部署
        二、新疆意识形态领域反分裂斗争工作开展情况
        三、当前新疆意识形态领域反分裂斗争仍未结束
    第二节 当前影响新疆意识形态领域反分裂斗争成效的客观原因
        一、美国、“伊斯兰国(IS)”、“东伊运”等国际(境外)因素的影响
        二、新疆民族分裂主义意识形态问题复杂性和敏感性的影响
        三、“7·5”事件和暴恐活动高发造成的民族隔阂
        四、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第三节 当前影响新疆意识形态领域反分裂斗争成效的主观原因
        一、意识形态领域在反分裂斗争整体布局中的定位问题
        二、巩固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在新疆领导地位的问题
        三、国家治疆措施在具体落实中的问题
    注释
第五章 当前新疆意识形态领域反分裂斗争的对策
    第一节 新疆意识形态领域反分裂斗争应当遵循的基本理念
        一、保持强大而稳固的中央政权
        二、坚持并完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三、始终以解决国家认同问题为核心
        四、构建国家认同必须坚持综合施策
    第二节 新疆意识形态领域反分裂斗争的具体措施
        一、坚持马克思主流意识形态领导地位,强化主流意识形态认同
        二、丰富发展“多元一体”中华文化,强化中华民族认同
        三、坚持依法管理宗教,处理好宗教与国家认同的关系
        四、深入推进依法治国,运用法治资源强化国家认同
        五、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筑牢国家认同的经济基础
        六、坚持并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筑牢国家认同的政治基础
    注释
结论
    一、马克思主义视角下的民族分裂主义意识形态基础理论
    二、新疆民族分裂主义意识形态的产生与发展
    三、历届中央政府在新疆意识形态领域开展的反分裂斗争评述
    四、新疆意识形态领域反分裂斗争的努力方向和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致谢

四、关于加强青年教师思想道德建设的几点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的价值取向研究 ——基于怀特海价值理论的审思[D]. 林琳.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03)
  •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认同研究[D]. 王荣. 东南大学, 2020(01)
  • [3]新时代我国高校师德建设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山东省某大学为例[D]. 孔亚.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2)
  • [4]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政策探析与实践 ——以杭州市部分高校为例[D]. 闫雨露. 浙江工业大学, 2020(03)
  • [5]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 ——以H校为例[D]. 陈晓雨. 海南师范大学, 2020(01)
  • [6]新时代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研究[D]. 米华全.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1)
  • [7]当代中国大学生幸福观养成教育研究[D]. 任小琴. 电子科技大学, 2019(04)
  • [8]加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研究[D]. 刘丹. 安徽工业大学, 2019(02)
  • [9]一名兼职辅导员平衡教学与管理的叙事研究[D]. 李蓉. 西北师范大学, 2019(06)
  • [10]新疆意识形态领域反分裂斗争研究[D]. 梁靖. 新疆大学, 2017(09)

标签:;  ;  ;  ;  ;  

关于加强青年教师思想道德建设的几点思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