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互式CATV业务传输系统介绍(上)——(ITU-T J.112概述)

交互式CATV业务传输系统介绍(上)——(ITU-T J.112概述)

一、交互式有线电视业务传输系统概论(上)——(ITU-T J.112综述)(论文文献综述)

戚曜[1](2017)在《基于QoE与QoS组合的IPTV视频质量优化模型研究及其应用》文中提出IPTV是基于宽带IP网络,以机顶盒或其它具有视频编解码能力的数字化设备作为终端,通过聚合SP的各种流媒体服务内容和增值应用,为用户提供多种互动多媒体服务的宽带应用业务。由于IPTV业务需要占用更大的带宽以及对数据传输的时性有更高要求,传输过程中的带宽变化、丢包、抖动、时延等情况都会对用户体验带来负面的影响。因此,IPTV能否提供很好的QoE(体验品质)是其取得成功的关键,而有效可行的视频质量评估方法是优化IPTV服务质量的关键。如何将QoE和QoS结合起来,应用于IPTV服务品质和用户体验品质测度,更好的评估网络视频质量,制定可行的优化措施成为该领域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本论文设计搭建了一种基于QoS/QoE组合的IPTV视频服务质量与体验品质测度模型,并通过IPTV服务仿真平台模拟了整个传输流程中,影片编码参数与网络传输的相对关系及其对用户体验品质的影响。理论分析和仿真实验表明:QoS/QoE组合IPTV服务质量测量与优化模型,不仅可有效提升用户体验品质,还可帮助IPTV服务商通过QoS/QoE分析模块中的四项测量结果,获得用户体验数据及影响视频传输质量问题关键因素,从而针对性地做出修正和优化方案,提高服务品质和改善用户体验品质。

张瑞姣[2](2017)在《基于PON与RoF融合的宽带有线—无线选择性接入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伴随着人类社会迈进高级信息化时代,视频会议、远程医疗、网络教学、三维显示、增强现实和超高清/蓝光电视等全新超宽带多媒体业务的飞速发展以及移动视频直播、网上购物、宽带游戏、云服务、导航定位、电子银行等依托高速无线终端的移动应用平台的不断涌现,使人类社会对信息传输带宽的需求以惊人的速度增长,进而导致有线和无线接入网的通信容量迅猛增加。同时,随着智慧城市的快速建设与发展,人们对网络的依赖性也越来越大,希望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固定和移动位置)都能与泛在网络相连,从而对网络接入方式的灵活选择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光纤有线接入通信利用光纤的大带宽、低损耗等特点实现了承载高速率的光载毫米波信号的长距离传输。当前基于光纤接入的无源光网络(Passive Optical Network, PON)已成为解决光网络瓶颈的主要方案,也是解决“最后一公里”接入问题的有效方法之一。它能够提供巨大的带宽资源来满足当今及将来各种超宽带新业务的需求,但其灵活性严重受光纤链路铺设的限制。而无线接入通信能够实现灵活方便的接入,满足终端用户对接入方式多样化的需求。但目前无线接入通信的传输速率远小于光纤接入通信,如长期演进(LTE)和全球微波互联(WiMax),并且这些窄带无线接入通信所用的低频段频谱已相当拥塞。因此结合了光纤有线接入通信和无线接入通信特点的光载射频(Radio over Fiber, RoF)技术应运而生。它一方面使光纤有线接入通信和无线接入通信在网络分布上表现出兼容性,即利用光纤分布网络传输光信号;另一方面又进一步促进了两者的融合。在未来的宽带接入网中光纤有线接入通信和无线接入通信都将发挥着巨大作用,两者优势互补,相辅相成,协同满足人们对通信业务持续增长的带宽、传输速率和接入方式灵活选择性的需求。基于波分复用-无源光网络(Wavelength Division Multiplexing-Passive Optical Network,WDM-PON)的光纤有线接入网与基于RoF的无线接入网融合的混合光接入网兼具光纤通信低损耗、大带宽和无线通信灵活方便接入等优势,不仅能够通过有线和无线接入网在网络层的融合简化网络结构,而且能够满足人们对通信新业务的带宽、速率及接入方式的需求,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与研究。本论文针对于WDM-PON的有线接入网和RoF的无线接入网的网络架构以及有线接入网中传输的基带光信号和无线接入网中传输的光载毫米波信号的频谱特性,深入研究基于PON与RoF融合的宽带有线或无线选择性接入网中所需解决的若干关键技术,为实际融合接入网的架构设计和实用化提供重要参考。本论文主要创新工作概括如下:(一)实现有线或无线选择性接入的网络架构在分析基带光信号与光载毫米波信号的时频特性基础上,提出信号融合思想,即:PON接入的基带光信号与RoF接入的光载毫米波信号融合成格式统一的光信号,实现有线和无线接入网的深度融合。(1)提出一种基于同/外差探测的全双工有线或无线选择性接入系统。由于该系统传输的融合光信号采用光纤有线接入网中的基带光信号的频谱结构,因此它的频谱结构比较简单,大幅提高了频谱利用率。同时,混合光网络单元(Hybrid Optical Network Unit, HONU)利用可调谐激光器提供同/外差探测的本振光和上行链路光载波,实现了下行矢量信号的有线或无线选择性接入和全双工传输。(2)在对(1)改进的基础上,提出一种基于单边带调制实现差分四相移相键控(Differential Quaternary Phase-shift Keying, DQPSK )信号的全双工有线或无线选择性接入系统。该系统采用单边带(Single Sideband,SSB)调制格式,有效地减少了毫米波(Millimeter Wave,MMW)受光纤色散的影响,增大了光纤传输距离;并且由于下行光信号中的空载波作为上行链路光载波,因此它的HONU就无需像(1)一样提供额外的激光源,有效地简化了 HONU的结构、降低了系统成本。(3)在对基于马赫增德尔调制器(Mach-Zehnder Modulator,MZM)的倍频技术的研究基础上,提出一种基于光学倍频(Optical Frequency Multiplication, OFM)的全双工混合 PON/RoF 接入系统,实现数据信息在HONU的有线或无线选择性接入。在该系统的有线接入方式下,通过拍频产生一个20GHz的射频(Radio Frequency, RF)本振和一个20GHz的四进制正交幅度调制(Quadrature Amplitude Modulation, 4QAM)射频信号,前者作为后者的本振对后者进行电域相干解调,实现有线接入;同时20GHz的射频本振也可作为无线接入上行射频信号的本振,对其进行下变换,降低系统对上行链路调制器带宽的要求。(4)在对直接探测正交频分复用(Direct Detection-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 DD-OFDM)系统的研究基础上,提出一种基于直接探测光OFDM信号实现双向有线或毫米波无线选择性接入系统。该系统的重要特征是:在HONU通过直接探测得到的射频本振与下行无线接入RF-OFDM信号一同发射至无线用户终端,然后基于功率探测,射频本振把下行RF-OFDM信号下变换为中频(Intermediate Frequency, IF) OFDM信号;同时射频本振也作为无线接入上行链路的射频载波,这样在无线用户终端就不需要提供额外的射频本振源,有效地简化了无线用户终端的结构。(5)在对二进制移相键控(Binary Phase-shift Keying,BPSK)信号相位信息周期性和光相位调制器(Optical Phase Modulator, OPM)调制特性的研究基础上,提出一种基于OPM的双向有线或无线选择性接入系统。该系统的不同之处在于:用于产生下行光信号的网络结构简单,所用光学器件较少。在该系统中光链路终端(Optical Line Terminal, OLT)仅利用一个OPM并结合一个光带通滤波器(Optical Band-pass Filter, OBPF)就能产生包含四个光边带且只有一个携带下行BPSK信号的光载毫米波信号;且HONU仅利用一个光电探测器(Photodiode,PD)就能同时产生下行有线和无线接入电信号。(二)多频带无线接入方法(6)提出一种基于S SB和抑制光载波(Optical Carrier Suppression,OCS)调制技术实现多频带接入的RoF系统。该系统在基站(Base Station, BS)通过两个光纤布拉格光栅(Fiber Bragg Grating,FBG)提取由不同光频成分构成的SSB光载毫米波信号,经光电探测产生不同频率的电毫米波信号,实现BS的多频带无线选择性接入。由于下行光信号包含的多个光频成分中有且仅有一个被数据调制,所以能够有效地减少光纤色散对产生的多个电毫米波信号的影响,同时能够简化下行光载毫米波信号的频谱结构。

张琪信[3](2013)在《基于IP技术的数字电视前端系统的研究与实现》文中提出在IP技术快速发展和三网融合不断推进的背景下,数字电视前端系统正在向大容量、多业务、IP化迈进。基于IP技术的系统设备集成度高,涵括了信号的复用加扰、处理调度、备份保护等功能,极大的提高了运行效率和安全播出性能,满足丰富节目内容和多业务信号调度需求。用以太网接口替代ASI接口,用IP网络承载TS流信号已成为数字电视技术发展的新趋势。因此对IP数字电视前端系统技术的研究有重要意义。本文依据作者从事数字电视前端系统技术工作的实践经验,介绍了我国数字电视基本情况和IP数字电视技术的优势,分析了现有的ASI与IP数字电视前端系统的现状和构成,以及IP化系统后的优势,提出构建新一代前端系统需考虑的因素。研究了IP化数字电视前端系统的关键技术,包括IP组播机制、TS Over IP相关协议和包封装技术以及IP码流的MDI监测技术。根据当前国内外IP数字电视前端系统和不同厂家IP设备应用情况,研究了IP数字电视前端系统的技术方案。从系统功能、架构设计、备份保护机制、设备技术指标与选型和系统信号完整监控进行了详细的说明。结合作者曾参与的全IP的广州亚运专网前端系统的设计、建设和运维的工作,根据在此期间获得的经验,对亚运专网实施方案作了具体介绍,指出系统的技术特点,分析了在实践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困难,提出了包括核心交换理念、多层备份保护机制保障播出和用定长传输IP包解决延时问题的方法,文中还讨论了如何对信号质量进行测试。本文的成果对今后各地构建IP化的数字电视前端系统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靳丽君[4](2013)在《高速公路数据通信系统设计》文中指出随着高速公路路网规模的不断增大,高速公路数据通信系统在高速公路的管理中起的作用越来越大,它是高速公路路况的监控、联网收费和维护管理的必不可少的基础设施。同时,高速公路数据通信系统的设计又是一个非常庞大,而且复杂的系统工程,它需要考虑当前高速公路的需求和将来的发展。因此,如何合理的规划与设计高速公路数据通信系统就显得非常重要,它不但要具备安全、可靠、高效等特点,还要考虑系统将来的扩展。本课题研究高速公路数据通信系统的三个主要子系统的设计:数据通信平台设计、高速公路移动通信系统设计和高速公路视频图像数据的传输系统设计。基于ASON网络技术来设计高速公路数据通信系统的数据通信平台,利用ASON技术的兼容性,在现有的SDH网络中引入ASON技术的智能性,充分发挥SDH网络与ASON技术的优势,设计安全、高效、可靠的高速公路数据通信网络。将铁路系统的GSM-R技术引入到高速公路移动通信系统设计中,提出高速公路移动通信系统的设计方案。为了提高数据传输带宽的利用率和数据传输速率,在移动设备的视频图像数据传输系统中,利用小波变换技术实现数据压缩,用户之间的信息传输通道使用CDMA技术。

王献冠[5](2013)在《融合网络传输性能的优化》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以及互联网三网融合的进一步推进,各大运营商的业务互相渗透,衍生出了更加复杂的新业务,对网络系统提出了新的需求。对于广电运行商,有线电视网的双向网改造的日益深入和下一代广播电视网战略的进一步实施,用户的双向交互数据业务需求日益增加,使得对带宽资源的竞争也日益激烈。如何有效地利用已有的资源,保证业务的QoS需求,提高系统的传输效率,创造最大化的价值,是目前急迫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主要的研究目标在于定位融合网络环境下传输性能的瓶颈和影响因素的同时,提出适用于融合网络的解决方法与技术,着重解决IP over DVB封装协议和调度算法、传输控制协议TCP以及网络层与传输层协议报头优化在融合网络中面临的问题,对应的主要贡献和创新点总结如下所示。首先研究IP over DVB封装协议和调度算法的优化,主要包括以下两点:1.针对现有IP over DVB封装协议存在的硬件支持不好或者封装效率低下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兼容DSM-CC段格式的,支持将多个IP数据包在同一个封装段中传输的封装协议(高效段封装协议)。通过理论与实验证明该封装协议在保证一定灵活性的同时,与多协议封装相比,在实际实验场景中的封装效率平均提高1.4%,特别针对小数据包,如100字节的IP数据包,封装效率最大可由53.2%提升至95.7%。2.针对DVB-C2下传统调度算法时延特性差和系统吞吐率下降的问题,提出了一种考虑DVB-C2链路容量可变且其数据调度与系统的传输效率紧耦合特点的两级调度模型,并在该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考虑DVB-C2系统传输效率以及业务类型的二级调度算法。该模型与算法具有良好的时延特性、公平性和复杂度,而且仿真实验表明该模型与算法适用于链路容量变化的场景,与WRR等传统调度算法相比,更好的保证了业务的时延需求,系统的吞吐率提升了10.7%。其次,研究融合网络传输控制协议TCP优化,主要贡献和创新点如下:3.针对融合网络下传输控制协议TCP吞吐率降低的问题,提出了一种适用于融合网络的,基于区分数据包类型的分裂连接方法,并在有线电视网端采用了定制的TCP拥塞控制算法。仿真实验与分析表明本文所提算法与传统算法相比,具有更高的系统吞吐率。4.为进一步提升融合网络中有线电视网端TCP性能和能够更好的满足业务QoS需求,提出了应用于有线电视网的,基于业务感知的跨层传输层协议优化方法:根据预分配的带宽以及业务的QoS需求,统计最小拥塞窗口,初始慢启动阈值以及最大拥塞窗口等参数。实验与分析表明,在带宽预分配网络环境中,与传统的TCP协议相比,所提算法在吞吐率、公平性、以及稳定性方面均有明显的提升,同时能够更好的满足业务的QoS需求。最后,研究和解决网络层与传输层协议报头优化在融合网络中面临的问题:5.为了减少IP/UDP协议报头冗余信息带来的额外开销,提高带宽利用率,结合传统报头压缩技术和融合网络的特点,提出了一种应用于HFC的IP/UDP报文传输优化方法,利用IP over DVB封装协议中reserved、MAC等字段或者逻辑通道定位方法等方式来唯一标识报文,压缩IP/UDP全部报头字段而不引入其他字段,提高了系统的报头压缩增益、时延增益、带宽增益以及封装效率,同时考虑终端不还原UDP/IP头部的情形,为终端提供灵活的接收方式。6.针对TCP的SACK选项冗余信息的问题,为提升TCP性能,特别是非对称融合网络下的性能,提出了修正的自适应调整SACK机制,让SACK块描述字段大小根据网络实时特性进行自适应调整,并通过MA-SACK-Filtering机制,减少不必要的上行MA-SACK,最后通过仿真实验,验证了算法的有效性,与SACK算法相比,系统吞吐率最多提升了78.1%。

唐煌[6](2012)在《多用户宽带接入技术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最后一公里”接入带宽需求的急剧上升,xDSL“距离和带宽”的矛盾日渐显现;同时IPTV、移动承载等新兴业务对xDSL的稳定性、可靠性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xDSL技术通过扩展频谱、改善功率谱密度、缩短环路距离、减少串音干扰等措施来提升xDSL接入网络的性能。然而随着DSL频谱带宽的扩展,中等距离内双绞线之间的串音干扰尤为严重,比普通噪声强10-15dB左右,已经成为影响xDSL速率、稳定性、可靠性和服务质量的最大因素。目前,国际电信联盟提出了多种应对串音干扰的方案,主要有虚拟噪声、功率回退和动态频谱管理方案。本文主要研究xDSL宽带接入技术中的离散多音调制问题、动态频谱管理问题和一种新型的宽带接入系统方案。本文主要工作如下:介绍了当前主流的三种宽带接入技术,其中着重介绍了xDSL铜线接入技术,结合RLCG模型和双网口ABCD模型建立铜线双绞线的信道模型,并根据实际应用情况,建立了多用户接入网DSL系统中的MIMO信道模型,并对系统中的串音进行估计。介绍了频谱管理的发展历程和当前的频谱管理标准,详细分析动态频谱管理和相关算法,并对部分算法进行了仿真。提出一种新的DMT调制解调系统模型,通过奇偶分解重新构造新序列,将原来需要2N点的IFFT/FFT变换降为N点IFFT/FFT,对减少芯片功耗、降低硬件芯片面积有很大提高。最后提出一种新型的线分双工宽带接入系统方案,将上下行信号分别放在不同电缆束内的双绞线对传输,通过系统仿真和串音消除,该方案在300米距离内,可实现对称传输300Mbps以上。

孙飞飞[7](2012)在《面向机顶盒的云输入法的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视频点播中,关键字查询为观众提供了从海量资源库中搜索目标节目的高效手段,同时Internet业务的开展也需要用户提交信息,这些都需要机顶盒具有中文输入能力。机顶盒主要采用遥控器输入,输入效率低,并因处理能力弱、缺少存储能力无法实现智能输入。为此把云计算技术与机顶盒结合,提出了面向机顶盒的云输入法,通过实现词组学习、次序调整和联想等智能输入,从而来改进输入效率:用户的遥控器按键信息经过机顶盒,通过网络发送到云端服务器,服务器端进行输入法计算,将计算得到的候选字或词反馈给用户进行选择,服务器进一步分析用户的选择,对输入法字词库进行智能化调整。这样利用云端服务器强大的计算能力和存储能力为用户提供了智能输入服务,并降低了机顶盒进行中文输入计算的开销。传统中文词库很大,但是在视频点播应用中,观众主要是对节目名、演员名和剧情内容进行查询,因此输入的内容只有包含在节目元数据内才是有效的。为此利用全文检索技术来提升云输入法的效率:对节目元数据进行中文分词,构建片名词库、演员名库、虚拟角色名库以及剧情词库,同时提供对中文人名输入的支持,观众请求输入法服务时根据节目检索类别只从与之对应的词库中进行查询、提取有效候选词返回给用户。与通用词库相比,一方面词库规模缩小,检索速度提高;另一方面返回的候选词数量减少,减少甚至是避免了用户因候选词过多而造成的翻页查找,提高了输入效率。根据机顶盒输入法对人名库完备率的高要求,本文在对传统的基于姓氏的人名识别方法研究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了改进。同时,剧情中的角色名大都是虚拟名字,一般不包含在传统词典中,并且出于其组成结构复杂多样,现有的中文人名识别技术很难将其提取。针对这部分未知人名,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中文人名识别算法剩余分词:通过将中文分词处理后剩余的分词碎片的进一步处理,将剧情中的未知人名提取出来。实验测试,剩余分词对剧情中的未知人名提取效果良好。同时,本文对搭建、运营机顶盒的云输入法服务的过程中所涉及的相关工作进行了优化研究,并加以实现,减少了搭建机顶盒输入法服务的工作量,提高了输入法的服务性能与稳定性。

刘洋[8](2011)在《无源光网络技术及带宽分配算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光纤通信自20世纪70年代问世至今,光纤的应用已经逐步覆盖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目前,我国的光传输网大型节点总容量已经超过5Tb/s。由于骨干网的传输速率已经达到了Tbit级,接入网的速率已成为全网发展的瓶颈。随着以太网的大范围普及和宽带应用的发展,光纤到户(FTTH)被普遍认为是一种最理想的综合接入方案。宽带接入发展趋势止从传统的铜线接入向“有线铜退光进,无线宽带移动化,有线无线相互补充,实现无缝接入”的目标演进。光纤传输技术在接入网中的运用已经越来越重要,光纤宽带接入方式将是固网宽带接入发展的必然选择。无源光网络是光接入网中最适合应用于FTTH的一种光接入技术,无源光网络的发展经过了早期的APON/BPON,到日前应用最广泛的EPON和GPON。传统无源光网络采用时分复用方式,网络中所有ONU共享同一个波长,在不同的时隙里进行数据业务的传输。随着波分复用技术在接入网中的应用,为适应今后传输量的增长和新应用的不断产生,波分复用无源光网络将成为传统EPON和GPON的发展方向。基于波分复用技术的无源光网络是一种具有大容量、网络安全性高和便于升级的光接入网技术,因为对于各个ONU都采用了特定的波长,所以实现了点到点的连接,为每个用户提供了特有波长,已成为未来宽带接入的代表性技术之一。本论文围绕无源光网络中常用的复用技术、传统GPON技术、WDM-PON技术以及WDM-TDM混合无源光网络技术展开了系统深入的理论和实验研究。论文主要内容如下:(1)对无源光网络中常用的复用技术进行分析。对时分复用、波分复用、频分复用、空分复用和统计复用等各种信道复用技术进行了详细分析,并分别展开了讨论。(2)对无源光网络系统中的带宽资源分配进行分析。针对当前业务的特点和各种带宽分配策略的优缺点进行详细讨论。(3)对基于时分复用技术的传统无源光网络中的最具代表性的吉比特级无源光网络(GPON)进行深入分析。对GPON中OLT和ONU两大模块的功能结构进行设计。在对现有时分无源光网络的带宽分配策略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一套完整的基于全业务的动态带宽分配策略,并建立仿真模型进行仿真计算。仿真结果证明该算法在对各业务类型的QoS保障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4)对波分复用技术在光网络中的应用做了详细研究。对波分复用光网络中任意跳基本单元阻塞率的计算方法进行了理论推导,通过公式推导的方式,得到计算任意跳基本单元阻塞率的方法,并进行了仿真计算。对基于波分复用的无源光网络和WDM-TDM混合无源光网络的网络构架进行深入分析,提出一种科学的分类方法,该方法基于WDM-TDM混合PON中靠近OLT侧的子系统和上行流所采用的复用技术类型,将WDM-TDM混合PON分为两个大类,并分别展开了详细讨论。(5)对WDM-TDM混合GPON进行研究。对当前流行的业务类型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以新业务的使用频率高低为依据,提出了一套全新的业务优先级划分方式。对WDM-TDM GPON的网络结构进行研究,针对其技术特点,提出了基于新业务使用频率和用户数量的动态带宽分配算法,建立仿真模型进行仿真实验。仿真结果表明使用频率高的业务的QoS得到了明显提升,并且优于传统划分方式。(6)对10G PON标准进行了描述。

岳巧丽[9](2010)在《地面数字电视广播单频网的网络规划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地面数字电视传输标准于2007年8月正式开始实施,单频网是地面数字电视广播覆盖网推广应用的发展趋势。我国地面数字电视广播传输标准是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标准,国际上虽然有相关标准研究成果可以参考,但在应用过程中针对我国标准的单频网技术的网络规划等一些关键问题仍然有待研究解决。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单频网的实际性能。因此,开展单频网网络规划技术的研究对推动我国地面数字电视广播的迅速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本论文是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广播电视规划院所《地面数字电视广播单频网技术规范研究》研究项目的一部分。研究我国标准以及现有条件下的单频网网络规划,研究问题包括DTMB单频网的规划参数以及规划方法。本论文首先分析了国内外地面数字电视广播传输技术的标准,重点分析我国标准的特性,以及与国际上已有标准做出比较。接着,详细介绍单频网系统以及地面数字电视单频网的规划方法概念和要求。然后,以欧洲的地面数字传输标准DVB-T为例,对比分析研究了单点发射/多频网与单频网的规划特点,针对我国标准中各个典型模式研究,提出我国标准中单频网的最小场强和保护率等规划参数,利用在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结规划院实习的机会,使用规划院国家地面数字电视系统实验室设备以及不同接受终端进行单频网回波实验验证;研究了国际电联与欧洲地面数字电视分配规划方法,针对我国标准的特性以及国内的地面数字电视广播现状,利用CHIRplusBC软件仿真单频网覆盖,得到相应参数和模拟的覆盖效果,提出我国标准的单频网网络规划的参考规划配置和参考网络。形成对单频网的实际建设具有指导意义的研究结论,为我国的地面数字电视覆盖网规划的标准制定提供参考。论文最后,对已做的工作进行总结,并给后续工作提出了一些建议和希望。

张万书[10](2009)在《国际CATV标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国际CATV标准综述最早的有线电视(CATV)国家标准是美国的联邦通信委员会(FCC)于1972年公布的第76部分技术标准,该法规规定了共用天线电视系统的参数指标,1977年美国国家电缆电视协会(NCTA)编制了CATV系统的测量

二、交互式有线电视业务传输系统概论(上)——(ITU-T J.112综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交互式有线电视业务传输系统概论(上)——(ITU-T J.112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QoE与QoS组合的IPTV视频质量优化模型研究及其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2 视频质量预测与优化研究进展
        1.2.1 视频QoE预测模型的研究现状
        1.2.2 视频质量优化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章节安排
第二章 IPTV视频质量优化关键技术
    2.1 IPTV技术体系及其业务内容
        2.1.1 IPTV主要业务功能
        2.1.2 IPTV的码流特点
    2.2 服务质量(QoS)与体验质量(QoE)
        2.2.1 服务质量介绍
        2.2.2 体验品质介绍
    2.3 IPTV视频损伤及其相关测量参数
        2.3.1 IPTV视频损伤
        2.3.2 IPTV相关测量参数
        2.3.3 IPTV服务质量监控与关键效能监测
    2.4 网络视频编码技术
        2.4.1 MPEG-2
        2.4.2 MPEG-4
        2.4.3 数字视频广播
    2.5 视频图像处理技术及进阶编码技术
        2.5.1 视频图像处理技术
        2.5.2 H.264进阶影片编码技术
    2.6 IPTV视频串流封包格式及传输流程
        2.6.1 IPTV视频串流封包格式
        2.6.2 IPTV视频串流传输流程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QoS与QoE组合的IPTV优化模型研究
    3.1 IPTV模拟环境
    3.2
        3.2.1 封包遗失率
        3.2.2 封包传输延迟
        3.2.3 传输延迟变化率
        3.2.4 连续性计数错误(Continuity_count_error)
        3.2.5 服务质量(QoS)计算
        3.2.6 体验品质(QoE)计算
        3.2.7 QoEavg.计算
        3.2.8 分辨率变换推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IPTV优化模型仿真实验
    4.1 Exata仿真软件介绍
        4.1.1 STB
        4.1.2 ISEE
        4.1.3 ISEE-VHE
        4.1.4 ISEE-MRT
    4.2 IPTV仿真平台搭建
    4.3 H.264 Baseline Profile测量
    4.4 H.264Main Profile测量
    4.5 经QoS/QoE分析优化模块推荐后的QoE曲线图比较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后续工作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2)基于PON与RoF融合的宽带有线—无线选择性接入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光纤接入网的概述
    1.3 无线接入网的概述
    1.4 PON与RoF融合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5 论文内容及框架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基于信号融合的混合光接入网及关键技术
    2.1 外调制技术
        2.1.1 基于LN-MZM的外调制技术
        2.1.2 基于OPM的外调制技术
    2.2 OFDM技术
        2.2.1 OFDM的发展史
        2.2.2 O-OFDM技术的基本原理
        2.2.3 O-OFDM技术的优点
        2.2.4 O-OFDM技术的应用
        2.2.5 DDO-OFDM和CO-OFDM
    2.3 直接探测和相干探测技术
    2.4 光纤通信系统的性能指标
    2.5 基于信号融合的混合光接入网
        2.5.1 信号融合的思想
        2.5.2 基于信号融合的全双工WDM-PON-RoF混合光接入网的网络架构
        2.5.3 基于信号融合实现有线或无线选择性接入的方法
    2.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基于同/外差探测的全双工有线或无线选择性接入链路
    3.1 基于同/外差探测的全双工有线或无线选择性接入链路的理论模型
        3.1.1 基于同/外差探测的混合光接入链路的网络结构和融合光信号的频谱结构
        3.1.2 下行基带光信号的产生原理
        3.1.3 下行基带光信号的光纤传输
        3.1.4 下行基带光信号的有线和无线接收
    3.2 基于同/外差探测的全双工有线或无线选择性接入仿真链路
    3.3 仿真结果分析
    3.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基于MZM外调制技术的全双工有线或无线选择性接入链路
    4.1 基于SSB调制的全双工有线或无线选择性接入链路
        4.1.1 基于SSB调制的全双工有线或无线选择性接入链路的理论模型
        4.1.2 基于SSB调制的全双工WDM-PON-RoF有线或无线选择性接入仿真链路
        4.1.3 仿真结果分析
    4.2 基于OFM调制的全双工有线或无线选择性接入链路
        4.2.1 基于OFM的全双工PON/RoF有线或无线选择性接入链路的理论模型
        4.2.2 全双工PON/RoF有线或无线选择性接入仿真链路
        4.2.3 仿真结果分析
    4.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基于直接探测光OFDM的双向有线或无线混合光接入链路
    5.1 基于直接探测光OFDM的双向混合光接入链路的理论模型
    5.2 基于直接探测光OFDM的双向混合光接入仿真链路
    5.3 仿真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基于OPM的双向有线或无线混合光接入链路
    6.1 基于OPM的双向有线或无线混合光接入链路的理论模型
    6.2 基于OPM的双向有线或无线混合光接入仿真链路
    6.3 仿真结果分析
    6.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七章 基于SSB和OCS调制的多频带接入RoF链路
    7.1 基于SSB和OCS的多频带无线选择性接入RoF链路的理论模型
    7.2 多频带无线选择性接入仿真链路
    7.3 仿真结果分析
    7.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总结与展望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成果目录

(3)基于IP技术的数字电视前端系统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
第一章 绪论
    1.1 项目研究背景
    1.2 数字电视概述
        1.2.1 我国数字电视简介
        1.2.2 IP化数字电视技术的优势
    1.3 数字电视前端系统发展与现状
        1.3.1 国内外IP前端系统的发展进程
        1.3.2 数字电视前端的现状
    1.4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和意义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数字电视前端系统综述
    2.1 数字电视前端系统概述
    2.2 传统数字电视前端系统
        2.2.1 传统的数字电视前端系统构成
        2.2.2 数字电视前端系统主要设备
    2.3 IP数字电视前端系统
    2.4 IP数字电视前端系统的优势
    2.5 数字电视前端系统构建考虑的因素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IP数字电视前端系统的关键技术
    3.1 视频数据传输方式
        3.1.1 单播
        3.1.2 广播
        3.1.3 组播
    3.2 IP组播技术概述
        3.2.1 IP组播地址
        3.2.2 组播协议的结构
        3.2.3 组播转发机制
        3.2.4 组播技术的优缺点
    3.3 TS Over IP技术
        3.3.1 TS Over IP技术简介
        3.3.2 TCP与UDP协议
        3.3.3 RTP协议
        3.3.4 TS流的IP封装
    3.4 媒体传输质量(MDI)技术
        3.4.1 影响IP视频质量的因素
        3.4.2 媒体传输质量技术简介
        3.4.3 媒体传输质量的关键指标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IP 数字电视前端系统技术方案研究
    4.1 项目背景
    4.2 项目功能要求
    4.3 项目设计总述
        4.3.1 系统设计原则
        4.3.2 系统处理能力
        4.3.3 系统安全播出
    4.4 前端系统架构设计
        4.4.1 信源系统
        4.4.2 核心处理系统
        4.4.3 清流备份系统
        4.4.4 网管与时钟同步系统
        4.4.5 其他子系统
    4.5 前端系统主要设备选型
        4.5.1 数字卫星接收机
        4.5.2 数字编码器
        4.5.3 复用加扰器
        4.5.4 IP-QAM 调制器
        4.5.5 核心交换机
    4.6 前端系统播出安全与监测
        4.6.1 卫星信号
        4.6.2 ASI 接口信号
        4.6.3 TS Over IP 信号
        4.6.4 SDI 信号
        4.6.5 QAM 信号
        4.6.6 节目监看与录像
        4.6.7 综合管理平台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全 IP 的亚运专网前端系统实施方案
    5.1 亚运专网前端系统概述
        5.1.1 珠江数码前端机房
        5.1.2 亚运城 IBC 机房
    5.2 亚运专网前端系统技术特点
        5.2.1 核心交换理念
        5.2.2 多层备份保护机制
        5.2.3 定长传送 IP 信号
    5.3 亚运专网信号播出指标测量
        5.3.1 IPQAM 调制输出信号测试
        5.3.2 输入 IPQAM 信号的测试
        5.3.3 图像质量客观测试结果
        5.3.4 图像主观评价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4)高速公路数据通信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高速公路数据通信系统现状
    1.3 高速公路数据通信中的问题分析
    1.4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5 论文的组织结构
第二章 高速公路数据通信系统概述
    2.1 数据通信基本理论
        2.1.1 信号
        2.1.2 信道
        2.1.3 信道编码
    2.2 高速公路数据通信技术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 ASON 技术的高速公路数据通信平台设计
    3.1 高速公路数据通信系统总体设计分析
        3.1.1 主干线光纤数字传输系统设计
        3.1.2 综合业务接入网系统设计
        3.1.3 电话交换系统设计
        3.1.4 同步系统设计
        3.1.5 通信电源系统
        3.1.6 主干线数据通信系统总体设计分析
    3.2 高速公路数据通信系统中的 ASON 技术
    3.3 基于 ASON 技术的高速公路数据通信系统总体设计
        3.3.1 系统配置
        3.3.2 主干线网络传输系统
        3.3.3 程控数字交换系统
        3.3.4 图像、视频和业务数据传输系统
        3.3.5 电视会议系统设计
        3.3.6 支撑网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高速公路移动通信系统设计
    4.1 高速公路中的移动通信系统
        4.1.1 移动通信系统概述
        4.1.2 高速公路移动通信系统
    4.2 GSM-R 技术概述
        4.2.1 GSM-R 通信系统体系结构
        4.2.2 GSM-R 数字移动通信系统的业务功能
    4.3 基于 GSM-R 技术的高速公路移动通信系统设计
        4.3.1 移动汇接网络规划方案
        4.3.2 高速公路移动通信系统中 GSM-R 本地网设计
        4.3.3 信令与接口
        4.3.4 网间相互通信
        4.3.5 GSM-R 系统同步时钟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高速公路视频图像数据传输系统设计
    5.1 基于 CDMA 技术的数据传输
        5.1.1 CDMA 通信技术概述
        5.1.2 CDMA 多用户检测技术
    5.2 常用图像压缩编码算法
        5.2.1 分形图像编码
        5.2.2 小波图像编码技术
        5.2.3 基于模型的图像编码算法
        5.2.4 MPEG-4 视频数据压缩标准
    5.3 基于小波压缩编码算法的 CDMA 视频图像传输
        5.3.1 概述
        5.3.2 数字图像小波变换压缩编码
        5.3.3 基于小波变换压缩编码的 CDMA 信道图像传输
    5.4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5)融合网络传输性能的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图目录
表目录
缩略语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论文主要工作与贡献
    1.4 论文章节安排
第2章 相关技术研究
    2.1 NGB边缘接入相关技术
        2.1.1 IPQAM边缘广播技术
        2.1.2 HFC网络双向改造技术
    2.2 DVB相关技术
        2.2.1 DVB标准
        2.2.2 MPEG-2
        2.2.3 BBFrame
        2.2.4 IP over DVB
    2.3 异构网络协议优化关键技术
        2.3.1 传输控制协议优化方法
        2.3.2 协议报头压缩优化关键技术
    2.4 融合网络系统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IP over DVB优化技术
    3.1 引言
    3.2 封装协议优化
        3.2.1 IP over DVB封装协议
        3.2.2 高效段封装协议
        3.2.3 硬件支持比较
        3.2.4 封装协议效率分析
        3.2.5 实验及结果分析
    3.3 应用于DVB-C2的调度模型与算法
        3.3.1 DVB-C2
        3.3.2 调度算法现状
        3.3.3 两级自适应调度模型与算法
        3.3.4 实验及结果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融合网络传输控制协议优化方法
    4.1 引言
    4.2 相关研究
        4.2.1 基于分裂连接的TCP优化方法
        4.2.2 跨层TCP优化方法
    4.3 区分包类型的分裂连接TCP优化方法
        4.3.1 模型建立与分析
        4.3.2 算法描述
        4.3.3 实验及结果分析
    4.4 基于业务感知的跨层TCP优化方法
        4.4.1 模型建立与分析
        4.4.2 算法描述
        4.4.3 吞吐率数学模型
        4.4.4 评价指标
        4.4.5 实验及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融合网络协议报头优化技术
    5.1 引言
    5.2 相关研究
        5.2.1 报头压缩技术
        5.2.2 TCP SACK选项
        5.2.3 非对称解决方案
    5.3 应用于HFC的IP/UDP报头压缩方法
        5.3.1 架构设计与分析
        5.3.2 算法描述
        5.3.3 实验及结果分析
    5.4 SACK的自适应调整算法
        5.4.1 问题描述
        5.4.2 算法描述
        5.4.3 实验及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和展望
    6.1 已有工作总结
    6.2 今后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研究成果

(6)多用户宽带接入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1.1.1 铜双绞线xDSL接入技术
        1.1.2 线缆调制解调器接入技术
        1.1.3 光纤接入技术
    1.2 频谱管理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频谱管理算法
    1.3 论文主要工作
第二章 DSL系统模型
    2.1 双绞线信道模型
        2.1.1 RLCG模型
        2.1.2 双口网络ABCD模型
    2.2 系统噪声
        2.2.1 背景噪声
        2.2.2 射频噪声
        2.2.3 脉冲噪声
        2.2.4 串音干扰
    2.3 多用户DSL系统信道模型
        2.3.1 离散多音调制
        2.3.2 MIMO-DSL信道模型
        2.3.3 串音信道估计
第三章 动态频谱管理
    3.1 频谱管理标准
    3.2 动态频谱管理
        3.2.1 Level0-静态频谱管理
        3.2.2 Level1-分布式频谱管理
        3.2.3 Level2-集中式频谱管理
        3.2.4 Level3-串音消除技术
    3.3 频谱管理分类
    3.4 频谱管理算法
        3.4.1 迭代注水算法
        3.4.2 理想频谱平衡算法
        3.4.3 算法仿真
第四章 一种新的DMT调制方法
    4.1 一种新的DMT调制解调系统模型
    4.2 DFT/IDFT基本原理
    4.3 用N点DFT/IDFT计算N点复数的新方法
        4.3.1 重新构造N点频域复序列
        4.3.2 调制构造2N点时域实序列
        4.3.3 解调时域采样序列
        4.3.4 还原频域信号序列
    4.4 算法比较和分析
第五章 一种线分双工的宽带接入系统
    5.1 一种线分双工的宽带接入系统
        5.1.1 系统优点分析
    5.2 多用户的宽带接入系统模型
        5.2.1 多用户系统串扰分析
        5.2.2 多用户系统动态频谱管理分析
        5.2.3 系统仿真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7)面向机顶盒的云输入法的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2.1 机顶盒中文输入法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2.2 中文分词以及中文人名识别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3 主要内容
    1.4 论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相关技术介绍
    2.1 数字电视和机顶盒
    2.2 云计算和Hyper-Ⅴ技术
        2.2.1 云计算技术
        2.2.2 Hyper-Ⅴ介绍
    2.3 Ajax技术
        2.3.1 Ajax技术介绍
        2.3.2 Ajax技术使用
    2.4 全文检索技术
        2.4.1 全文检索技术原理及架构
        2.4.2 流行的全文检索技术
    2.5 中文分词
        2.5.1 中文分词方法
        2.5.2 中文分词工具
        2.5.3 中文人名识别
第三章 中文人名提取
    3.1 中文人名识别难点
    3.2 基于姓氏的人名识别
        3.2.1 传统的基于姓氏的人名识别
        3.2.2 基于姓氏的人名识别方法的改进
    3.3 剩余分词
        3.3.1 JE分词及其改造
        3.3.2 剩余分词算法
        3.3.3 人名识别测试及结果分析
第四章 云输入法系统优化设计
    4.1 机顶盒云输入法
    4.2 系统结构优化设计
        4.2.1 自适应动态词库
        4.2.2 系统结构设计
        4.2.3 词库构建方案
        4.2.4 词库构建
    4.3 词库注音优化设计
        4.3.1 哈希映射注音
        4.3.2 多对一注音
    4.4 词库缓存优化设计
    4.5 数字序列-拼音序列的逆向转化及缓存
第五章 云输入法实现及测试
    5.1 系统结构
    5.2 模块功能概述
        5.2.1 输入法服务云模块
        5.2.2 客户端
        5.2.3 通信模块
    5.3 系统实现
        5.3.1 表示层
        5.3.2 业务逻辑层
        5.3.3 数据访问层
    5.4 测试
        5.4.1 测试目的
        5.4.2 人名识别测试及结果分析
        5.4.3 云输入法测试及结果分析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8)无源光网络技术及带宽分配算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无源光网络结构
    1.3 常见无源光网络结构分析
    1.4 无源光网络发展现状及前景
    1.5 本文研究内容和章节安排
2 混合无源光网络信道复用技术
    2.1 信道复用技术
    2.2 时分复用技术
    2.3 波分复用技术
    2.4 频分复用技术
    2.5 其它复用技术
    2.6 本章小结
3 无源光网络的带宽分配算法
    3.1 带宽资源分配
    3.2 基本控制单元
    3.3 GPON系统中动态带宽分配原理
    3.4 现有带宽分配策略
    3.5 本章小结
4 TDM-PON系统设计
    4.1 引言
    4.2 GPON标准
    4.3 GPON结构
    4.4 GPON关键模块
        4.4.1 OLT模块
        4.4.2 ONU模块设计
    4.5 GPON传输汇聚层原理分析
        4.5.1 GPON传输汇聚层的层次
        4.5.2 GPON传输汇聚层的关键功能
        4.5.3 GPON传输汇聚帧
    4.6 改进的轮询动态带宽分配算法
        4.6.1 改进的算法理论
        4.6.2 改进后的算法优势
    4.7 基于OPNET的实验仿真
        4.7.1 仿真系统的建立
        4.7.2 业务源模型的建立
        4.7.3 OLT模型建立
        4.7.4 ONU模型建立
        4.7.5 Sink模型建立
    4.8 仿真结果与分析
        4.8.1 超负载情况
        4.8.2 低负载情况
    4.9 本章小结
5 WDM技术在光网络中的应用研究
    5.1 WDM技术在光网络中的应用
        5.1.1 WDM光网络任意跳基本单元阻塞率
        5.1.2 WDM网络节点具有部分波长转换能力时任意跳阻塞率建模与仿真
    5.2 WDM技术在无源光网络中的应用
        5.2.1 WDM-PON多级架构
        5.2.2 WDM-PON核心器件
    5.3 WDM-TDM混合无源光网络技术研究
        5.3.1 WDM-TDM混合无源光网络架构
        5.3.2 混合无源光网络关键技术
        5.3.3 混合无源光网络核心设备
        5.3.4 混合无源光网络的光源
        5.3.5 混合无源光网络的MAC
        5.3.6 混合无源光网络的带宽分配策略
    5.4 混合无源光网络类型研究
        5.4.1 以WDM复用技术为主的混合无源光网络
        5.4.2 以TDM技术为主的混合无源光网络
    5.5 WDM-TDM混合GPON设计
        5.5.1 新业务类型
        5.5.2 基于新业务类型的WDM-TDM GPON带宽分配算法
        5.5.3 仿真结果与分析
    5.6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论文总结
    6.2 后续研究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缩写词对照表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致谢

(9)地面数字电视广播单频网的网络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背景
    1.2 选题的意义
    1.3 论文的结构和安排
第二章 单频网系统及网络规划
    2.1 地面数字电视广播概况
        2.1.1 地面数字电视广播传输标准
        2.1.2 国内地面数字电视的最新发展状况
    2.2 单频网系统
    2.3 单频网的关键技术及特点
        2.3.1 单频网的关键技术
        2.3.2 单频网的特点
        2.3.3 单频网存在的问题
    2.4 单频网的国内外应用状况
        2.4.1 基于DVB-T的单频网应用
        2.4.2 基于ISDB-T的单频网应用
        2.4.3 基于DTMB的单频网应用
    2.5 单频网的网络规划
    2.6 研究目标
第三章 DTMB单频网网络规划的规划参数
    3.1 单点发射/MFN与SFN的区别
    3.2 最小场强
        3.2.1 概念
        3.2.2 固定接收
        3.2.3 移动接收
        3.2.4 实例计算
    3.3 保护率
        3.3.1 概念
        3.3.2 DTMB的保护率
        3.3.3 单频网回波实验
第四章 单频网的规划方法
    4.1 参考规划配置(RPC)
        4.1.1 DVB-T的参考规划配置
        4.1.2 DTMB的参考规划配置
    4.2 参考网络(RN)
        4.2.1 DVB-T参考网络
        4.2.2 我国规划网络的特点
        4.2.3 DVB-T参考网络(RN2)实验验证以及说明
        4.2.4 DTMB的SFN参考网络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信道模型
附录2 地面数字电视保护率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10)国际CATV标准(论文提纲范文)

1 国际CATV标准综述
2 IEC
3 ITU
4 美国
    (1) FCC
    (2) NCTA
    (3) MCNS和CableLabs
        (1) DOCSIS
        (2) OpenCable
        (3) PacketCable
    (4) SCTE
    (5) IEEE及其它
5 欧洲
    (1) BS
    (2) EN
    (3) DVB
    (4) DAVIC
6 其它
7 结束语

四、交互式有线电视业务传输系统概论(上)——(ITU-T J.112综述)(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QoE与QoS组合的IPTV视频质量优化模型研究及其应用[D]. 戚曜. 南京邮电大学, 2017(02)
  • [2]基于PON与RoF融合的宽带有线—无线选择性接入关键技术研究[D]. 张瑞姣. 北京邮电大学, 2017(02)
  • [3]基于IP技术的数字电视前端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 张琪信. 华南理工大学, 2013(05)
  • [4]高速公路数据通信系统设计[D]. 靳丽君. 长安大学, 2013(06)
  • [5]融合网络传输性能的优化[D]. 王献冠.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3(10)
  • [6]多用户宽带接入技术研究[D]. 唐煌. 南京大学, 2012(03)
  • [7]面向机顶盒的云输入法的优化研究[D]. 孙飞飞. 山东建筑大学, 2012(12)
  • [8]无源光网络技术及带宽分配算法研究[D]. 刘洋. 华中师范大学, 2011(05)
  • [9]地面数字电视广播单频网的网络规划研究[D]. 岳巧丽. 北京邮电大学, 2010(03)
  • [10]国际CATV标准[J]. 张万书. 有线电视技术, 2009(05)

标签:;  ;  ;  ;  ;  

交互式CATV业务传输系统介绍(上)——(ITU-T J.112概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