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条山人民在抗日战争中的伟大贡献

中条山人民在抗日战争中的伟大贡献

一、中条山地区人民对抗日战争的重大贡献(论文文献综述)

李澜欣[1](2021)在《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山西抗战史研究回顾与反思》文中研究说明山西地处华北,地形复杂,山地、平原、丘陵都有,是各朝各代的军事要地,也是抗日战争时期华北抗战的战略支点。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短短数月内,东三省沦陷,此后,日军加紧策动华北自治,热河、察哈尔、河北相继建立伪政权,落入日军管辖。在全国抗日呼声日益高涨的情况下,中国共产党于1935年底在瓦窑堡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确立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并于次年2月东进山西宣传抗日,此后与阎锡山集团达成合作,建立山西牺牲救国同盟会,

柏晓斐[2](2020)在《全面抗战时期中共对八路军形象的塑造》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全面抗战时期,中共并未提出“军队形象”的概念,但其对八路军的形象给予了足够重视,为塑造八路军良好形象进行了持久努力。本研究在广泛占有史料的基础上,以党史学、历史学为基础,借鉴或运用传播学、形象学、宣传学、图像学、艺术学等学科的理论与方法,致力于解决中共为何形塑八路军、如何形塑八路军、最终达到了何种效果、产生了何种影响的系列问题。全面抗战时期,中共积极塑造八路军的良好形象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和动因。七七事变爆发后,中共将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出征前线。同时,中共制定了全面的全民族抗战路线,其中发动广大的群众参加抗战则是最重要一环。但由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国民党的反共宣传,华北民众对中共及其军队存在误解,这使刚出征的八路军在动员、组织群众以及作战、生活方面都面临不少困难。这不仅关乎全面抗战路线的践行效果,更直接影响着八路军的生存与发展。塑造八路军的良好形象,打破民众的既存认知,消除误解,就成为中共必须迫切开展的工作。而随着抗战的推进,出于对中共的戒备和敌视,国民党不断造谣八路军“游而不击”,并诬蔑八路军“袭击友军”“擅自行动”,“破坏抗战”。日伪也积极进行宣传战,诬称八路军不堪一击,欺压百姓,并附和国民党,造谣八路军不对日作战,袭击国民党军队。受国民党、日伪造谣和诬蔑的影响,民间舆论一度也质疑或批评八路军未尽力抗战,妨害抗战。这又要求中共形塑八路军的活动必须持久开展。军队形象的塑造,以军队形象的定位为前提。全面抗战初期,立足于全国对日抗战的要求,依据红军的政治文化传统以及敌强我弱之实际,中共中央尤其是毛泽东快速找准了八路军的形象定位。在政治上,保证并声明八路军仍旧是党领导的军队;同时指出八路军依旧是人的军队,将为人民而战,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在作风纪律上,强调要保持红军的优良作风,即官兵一致、民主团结,战斗勇敢、主动灵活,艰苦奋斗、谦虚谨慎,等等;同时仍旧要执行铁的纪律。在军事上,包含着两个互相依存并向前发展的方面:一是八路军将执行主动灵活的战略战术;二是,基于前,在地位和责任上,八路军将逐渐从战略支队转变为起决定作用和直接打垮日军的力量。军队形象的塑造离不开源像和媒介传播,但源像是媒介传播的依据。这就要求八路军在日常中必须有能获得外界认可的表现。对此,中共依据对八路军形象的定位,领导八路军积极对日作战,并使之逐渐发展为全国抗战的主力;加强军队的思想政治、作风纪律建设,巩固了党对八路军的绝对领导,进一步严格了八路军的群众纪律,使军民关系更加融洽;进行了整军运动与有限度的正规化,提高了八路军的战斗力。同时,面对国民党破坏团结的新情况,始终不放弃维护国共合作的立场。从而夯实了八路军坚决抗战、能征善战,作风优良、纪律严明,乐于同国民党合作等形象的根本,为中共通过不同媒介和方法展示八路军奠定了坚实基础。夯实八路军形象根本的同时,中共借助多种媒介和方法对八路军的形象信息进行传播扩散。文字方面,主要借助报刊或标语口号宣传八路军的战绩、战斗英雄、与民众良好的关系以及坚持和维护国共合作的立场、对友军的帮助,并驳斥国民党的造谣等;语音方面,通过大量讲话、演讲等口头宣传,阐释八路军是争取抗战胜利的重要力量、力争并取得了军民团结、有着严格的纪律,并直接驳斥国民党诬蔑等,还利用广播电台宣传八路军的战绩等;文艺方面,积极利用歌、剧、图画、照片和电影等直观形象地展示了八路军英勇作战、爱护民众并赢得了民众支持、艰苦奋斗等等。同时,抗战时期诸多中外记者和观察家曾进入中共根据地观察和考察,中共借机向他们大力展示八路军,通过接受采访,进行座谈,作报告,带领到访者参观部队、医院和作战前线等方式宣传了八路军以有效的战略战术坚决作战并取得了巨大成绩,有着优良的作风和纪律达到了官兵一致、军民一致,还积极维护同国民党合作等。军队形象最终作为认知主体对军队的评价和言说而存在。在中共形塑八路军之“行”与“言”的影响下,不同认知主体对八路军都持有认可态度。根据地民众认为八路军能打、有办法、不怕死,而且纪律严明,与民一家。日伪在事实上承认八路军的游击战登峰造极,并认为八路军是最坚决的抵抗者,有着坚定的政治信仰,且纪律极严,获得了民众支持。外国记者和观察家也认为八路军发展了有效的战斗模式,坚决抗战并乐于同国民党合作,还有着官兵一致、军民团结、艰苦奋斗等优秀品质。在国统区民间舆论的真实言说中,八路军同样也是积极抗战、战绩优良,且纪律严明,重视民众并获得了民众支持。良好的军队形象具有重要感召力,中共对八路军形象的成功塑造产生了重要历史影响。首先使八路军获得了根据地民众的拥护和支持,成为八路军发展壮大和取得战斗胜利的重要原因。其次扩大了中共和八路军的影响,成为中共和八路军在根据地之外获得支持的重要因素。此外,中共战时抗战“中流砥柱”地位话语的构建,也与中共形塑八路军有密切关系。

李国亮[3](2020)在《毛泽东抗日国际统一战线思想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毛泽东抗日国际统一战线思想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为遏制和最后击败德意日法西斯的侵略扩张,在反对国际绥靖主义、争取苏联及世界人民援助、推动英美加入反法西斯国际统一战线、发展东方各民族反侵略统一战线等的过程中形成的统一战线思想。它是在马克思主义国际统战理论的指导下,在吸收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统战思维及中国国内革命实践的经验、教训后,形成的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的国际统战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国际统战理论中国化的重要成果。毛泽东抗日国际统一战线思想的形成有其特定的理论渊源和实践基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国际统一战线的理论是其理论内核、根系基础。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统战智慧则是其内在气质、文化土壤。国民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特别是抗日战争时期国内统战工作的经验、教训为其提供了实践基础。此外,毛泽东抗日国际统一战线思想也并非一成不变,在国际、国内局势的变动及相互作用下,它的形成、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从瓦窑堡会议召开到《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其思想具体表现为拥护国际和平阵线,反对德日意侵略阵线;从《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到苏德战争爆发,其思想表现为组织国际反帝统一战线;从苏德战争爆发到中国抗日战争胜利,其思想体现为重建、坚持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太平洋战争爆发前,由于英法在远东均有保全殖民地的意图,美日在经贸上又有密切往来,这些国家对日本的侵略扩张皆采取了妥协与绥靖的态度。从批评美国孤立主义者“不应隔岸观火”、批评英国张伯伦政策的必然结果就是“搬起石头打自己的脚”,到揭露英日东方慕尼黑阴谋是完全损人利己的“坐山观虎斗”,再到揭穿、反对日美策动的东方慕尼黑新阴谋、严密关注美日谈判进程,奉劝美国不应与日本订立任何妥协,上述一系列实践均体现了毛泽东在国际安全问题上期望各国能够同舟共济,反对以邻为壑。抗战时期,毛泽东正确处理了同苏联、共产国际的关系。首先,终止从属关系,实现独立自主。随着延安整风运动的开展,中共党内独立自主的政治路线得以树立和巩固,其与共产国际及苏联的关系呈现出逐渐弱化的趋势(尽管这种弱化并不妨碍双方继续保持基于相同意识形态而产生的特殊关系)。其次,毛泽东也极为关注苏德战局的发展,并根据苏德战况灵活调整国共关系。抗战时期的国、共、苏、美三国四方是处在一种相互咬合的链条关系中。这一链条包含三个要素:欧战态势、日苏关系、国共关系。作用机制则为:欧战态势影响日苏关系,日苏关系又进而影响国共关系。因此,毛泽东关注苏德战况就是关注中共自身的生存、发展状况。再次,毛泽东在对苏联及共产国际开展的国际统战活动中突出体现了坚持爱国主义基础上的国际主义。在苏德战争期间,毛泽东在力所能及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向其提供了情报和军事等方面的援助。最后,毛泽东抗日国际统一战线的重心经历了由苏到美、由美到苏的转换过程,表明毛泽东抗日国际统战思想并非缺乏现实主义的逻辑。抗战时期,毛泽东对美国的认知随局势的变化而不断发生改变。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毛泽东对美国的形象认知实现了由帮凶到盟友的转变。皖南事变后,美国在调解国共冲突上的举动一度给毛泽东留下了良好的印象,由此他逐渐将国际统一战线的重心置于美国,不仅主动邀请中外记者团及美军观察组来延,而且在军事、政治上与之展开密切合作,取得了一些成果。中共七大期间,随着美国对华政策日趋反动,毛泽东的对美统战策略也随之发生转变,即由刚开始的团结为主、斗争为辅转为斗争为主、团结为辅。抗战时期毛泽东也十分重视发展东方各民族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并揭示出中国民族解放经验对其他国家革命具有重要引领、示范作用。此外,他还关心、支持、指导在华日本人民开展反战斗争,不仅阐述了运动的必要性、可能性、发展规律,而且提出了一系列争取日本士兵及宽待俘虏的办法,并大力援助日共领导人野坂参三来华开展反战工作。抗战时期毛泽东关注国际政治、军事局势乃是一种常态,他的很多决策都基于此。本文选取了三个极富代表性的案例来对此进行分析。第一,认同、支持同盟国的反法西斯世界战略。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国民党、社会舆论围绕反法西斯世界战略问题展开过数次论战,借此可管窥这三种声音在当时社会的横向互动、竞争。此外,本文在论证毛泽东对欧洲第二战场开辟问题的关注时,特别就中共“今年打垮德国,明年打垮日本”口号的出台、调整、废止,中共中央与各根据地的互动过程作了详细考察,揭示出了抗战时期中共决策、执行机制的复杂性。第二,关注、回应同盟国高层会议。抗战时期,面对同盟国间的高层互动,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并未沉默,其在关注、评论的同时,于决策层面也给出了相应的应对之策。第三,关注、参与联合国创建事宜。本文通过考察毛泽东对联合国创建过程中的一系列标志性事件的评价,论证了中国共产党对联合国创建所做出的努力和贡献。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作为世界反法西斯的重要力量登上国际舞台,面对国际形势剧变,毛泽东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经验、原则灵活运用到抗日国际统一战线的构建、实施中,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理论创新。具体而言,其方法论原则可概括为:既要广泛联合,又要区别对待;以必要的斗争,求必需的团结;坚持原则性,讲究灵活性;立足自力更生,努力争取外援;坚持爱国主义基础上的国际主义;两条统一战线,相互促进配合。毛泽东通过建立、驾驭抗日国际统一战线,为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的生存、发展及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营造了有利的外部环境,也为中国共产党在国际舞台纵横捭阖、折冲尊俎提供了正确的战略指导。具体而言,其历史意义可概括为:打破国民党的封锁及谣言,扩大了中共的国际影响力;抑制国民党反共摩擦,维护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中共争取到了外援,加速了抗战胜利进程;战略配合盟军作战,加速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进程;为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外交积累了经验、培育了人才、奠定了基础。新时代条件下,争取有利外部环境的共同诉求使得我们今天学习借鉴毛泽东抗日国际统一战线思想成为必要。毛泽东抗日国际统一战线思想中蕴含的外交智慧及方法论原则为新时代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原则性指导,也为新时代谋求合作共赢,促进地区和平提供启发性思考,更为当前应对美国贸易霸凌主义提供方法论支撑。因此,回顾研究毛泽东抗日国际统一战线思想,为新时代处理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把握世界前进大势提供了重要启示。

苗慧敏[4](2020)在《太行精神内涵及其当代价值研究》文中指出习近平指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就不要忘记我们是共产党人,我们是革命者,不要丧失了革命精神”(1)。太行精神是我国革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革命文化体系的重要一环,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带领英勇的太行军民在根据地创造的灿烂文化,是太行人民取得革命胜利的精神动力,同时也是太行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精神动力。太行精神在形成过程中有其独特的生成机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政治、思想、组织领导)是太行精神生发的决定因素;太行根据地的革命实践是太行精神形成的现实依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太行精神形成的思想来源;太行根据地的自然环境是太行精神形成的独特条件。正是在综上条件的共同作用下,太行精神才能够从产生到发展经久不衰,在新时期焕发出新的活力。本文通过对相关历史文献的整理、总结,以及对太行革命老区的遗迹、纪念馆和老人的实地调查走访,在原有基础上对太行精神的时代内涵进行了梳理总结。太行精神是在国家生死存亡时刻表现出的爱国主义精神,是为向前发展而不断开拓创新、奋发有为的精神,是在内外交困的革命环境中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是在残酷对敌斗争中不怕牺牲、善于斗争的精神。太行精神的当代价值,从理论层面来看,有助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助于丰富中国革命文化体系、有助于充实我国育人文化体系。从实践层面来看,太行精神有助于推动我党自我革命,加强中国共产党建设,有助于提升公民道德素质,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助于加快老区脱贫致富,实现全面小康,有助于打造红色文化品牌,促进山西转型发展。

李薇[5](2020)在《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统一战线工作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深处敌强我弱、力量对比极其悬殊的战争形势下,为了调动一切可以团结的抗日力量,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独立、民主而采取的有利政策。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提出将中共从革命的边缘性政党拉向革命中心,成为具有政治合法性,带有政治有效动员性的民族性政党,极大调动并整合了社会资源,最终赢得抗战胜利,为党的发展、民族独立提供了坚实的政治基础和群众基础。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在进入全国抗日战争后开创的第一个敌后抗日根据地,被誉为“敌后模范的抗日根据地及统一战线的模范区”,其统战工作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本文从晋察冀地区社会环境入手,分析了晋察冀地区的战争背景与阶级情况,侧面阐述了中共在晋察冀边区展开统战工作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再从军事、政治、经济、文化和国际五个方面对中共晋察冀边区统战工作展开详细解读,充分论述了中共晋察冀边区在统战工作上所做出的巨大努力。最后,本文系统研究了中共晋察冀边区统战工作特点,总结实践经验,进一步强调了研究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性和新时代开展统一战线的必要性,为新时代统一战线工作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

夏远志[6](2020)在《从《新华日报》和《大公报》的论战看中国共产党话语权的建构(1941-1948)》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话语是意识形态的传播的重要手段和载体,任何一个政党和组织团体想要向其内部成员及公众、社会传达其价值理念和思想主张,并取得最好的传播效果,就必须要掌握话语权。因此,中国共产党从其成立之日起,就十分重视对话语权的掌握和建构。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中国共产党以党报《新华日报》为宣传载体,和自称“超党派”、实则依附国民党的《大公报》围绕“中共抗战问题”“国共内战问题”“东北局势问题”这三个重要的问题分别展开了激烈的论战。在这场论战中,中国共产党充分利用多种方式和手段来广泛宣传其政治理念和革命思想,力倡团结抗日、救亡图存、反对内战、政治民主、和平建国等主张,逐渐得到了广大人民的拥护,并最终成功赢得了话语权。本文主要通过深入分析《新华日报》和《大公报》之间的舆论斗争来研究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这场论战,探讨这场论战的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总结这场论战中中国共产党话语权建构的历史经验,得出这场论战对中国共产党话语权建构的启示,为新时代话语权的建构提供指导和参考。本文主要分为六个部分,主要内容如下所述: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阐明该课题的选题缘起和意义、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创新之处和不足等,并对两报之间的论战作总体评价。第二部分为两报论战的背景。主要包括《新华日报》和《大公报》的基本情况以及两报论战的历史渊源,介绍和分析论战中的四位关键报人:周恩来、陆定一、张季鸾、王芸生,以更全面地展示两报论战的背景。第三部分为两报论战的过程、结果和意义。通过对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新华日报》与《大公报》前后三次的论战进行全面梳理和分析,展现这场论战的历史全貌,为后面分析中国共产党话语权构建提供史料基础。第四部分为论战时期中国共产党话语权建构的目标原则和实现方式。通过全面的史料分析和理论补充,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分析归纳中国共产党话语权构建的目标原则和实现方式。第五部分为论战时期中国共产党语权建构的经验启示。主要从价值导向、思想高度、时代语境、舆论引导等方面总结归纳两报论战时期中国共产党语权建构的经验对当下的启示。第六部分为结论部分。此部分是对整个课题主要成果的总结,主要总结两报论战的重大影响及论战中中国共产党话语权建构的经验启示,以及对当前中国共产党话语权的建构的指导意义。

赵冯茜[7](2019)在《抗战时期中共在中条山地区文艺宣传工作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古以来,中条山地区乃兵家必争之地,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抗日战争爆发后,华北沦陷,素有“山西粮仓”美誉的中条山一带成为“关系国家安危之要地”。此时,山西境内盘踞着国军、晋军、日军等三股势力,致使该地区我党组织力量薄弱,抗日活动被动隐蔽,长期处于地下秘密状态。同时,中条山一带广大民众常年饱受战乱袭扰,加之受地域影响,黄河之水阻隔,信息物流不畅,先进文化滞后,接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面对战争的到来,群众思想迷茫,行动涣散,组织无序,犹如一盘散沙。如何充分地宣传、发动、教育广大人民群众,形成思想共识,焕发抗日斗志,积极参与到救亡图存的洪流中来,成为这一时期中条山地区我党面临的亟需解决的现实问题。在抗日的具体实践中,广大民众通过文艺活动不仅获得愉悦,也从中学习到关于自然、历史及社会等多方面知识。因此,文艺活动以其独有的大众性、娱乐性、通俗性等宣传优势,自然成为当地最直接、最有效启发教育群众的重要宣传方式。基于此,当地党组织不仅认识到了文艺宣传对抗战工作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而且成功的践行了这一科学论断。笔者通过对这一课题进行深入地探讨调研、分析研究,以期为丰富和发展地方党史做出绵薄之力,乃其本意所在。本文共分四个部分进行阐述。第一章绪论。着重从选题缘由、课题综述、研究方法、资料来源、基本概念等内容进行概述。第二章抗战时期中共在中条山地区文艺宣传工作的开展条件。分别从抗战时期中条山地区的开辟和发展、群众抗战意识的表现、中国共产党及各类救亡组织的运行状况等三个方面进行论述。通过对中条山地区开展文艺宣传工作的生发背景进行介绍、分析,阐明了该地文艺宣传工作得以生存拓展丰富完善的自然条件、社会基础以及与外部社会环境之间的关联与互动,进一步论证在中条山一带开展文艺宣传工作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第三章抗战时期中共在中条山地区文艺宣传工作的概总。主要从文艺宣传工作的形式、特点、内容等三个方面,概括总结中共中条地委党组织在这一特殊历史阶段的文艺宣传工作。第四章抗战时期中共在中条山地区文艺宣传工作的成效与启示。全面客观分析中条山地区党组织文艺宣传工作在抗战时期所发挥的作用效果和不足,以及对新时代文艺宣传工作的有益借鉴和深刻启示。

张何奕[8](2019)在《晋南“541工程”三线建设遗存及其比较研究》文中提出三线建设是我国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特定历史环境下,在中西部内陆地区实施的军事工业建设运动。尽管山西在宏观区位上靠近一线,但因其特殊的地缘环境、完备的工业体系和独特的资源禀赋,被国家划入三线建设范围并部署了多个三线项目。三线建设作为山西工业经济发展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而学界对于山西省三线建设及其工业遗存的研究却几近空白。在此背景下,论文选取晋南地区的“541工程”三线建设遗存作为研究对象。首先,在实地调研和资料整理后,对研究对象的历史沿革和遗存状况有了较为清晰的认知,并从选址、空间形态和建筑三个层面对研究对象的特征进行了分析和归纳。其次,通过解释性历史研究的方法,将研究对象纳入相关历史环境中,探寻山西近现代工业发展、铁路建设和国防项目与研究对象选址于该地区的内在联系以及特征的影响。再者,利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引入我国惠工事业和抗战时期工业内迁的相关史实,以及太原市“156项目”工业遗存案例作为比较对象进行研究,进一步阐述研究对象所呈现的特征是多种物质和非物质因素融合作用的结果。最后,在以上论述基础上提出研究对象的遗产价值。论文研究后认为:山西的地缘条件和工业基础对研究对象的选址落地产生了决定性的作用,研究对象的空间形态在长官意志影响下呈现不同于传统单位大院的特征,而建设过程中领导体制的更迭直接带来了建筑设计的转变,居住建筑的空间变化与调整改造又折射出单位大院向社区转变的社会现象,鲜明的建筑特征表达则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的国民经济和社会思想。因此,研究对象具有历史、社会、建筑、科技、美学等方面的工业遗产价值。

刘倩[9](2019)在《抗战时期全国慰劳总会研究(1938-1945)》文中指出抗战初期,全国各界人民开展的抗日救亡运动如火如茶,抗日救亡团体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1938年7月,武汉率先发起的“七七”献金运动,为“武汉各界慰劳抗战将士委员会”的组建提供了契机。其后,为了统筹全国的慰劳运动,配合军事作战的需要,“武汉各界慰劳抗战将士委员会”更名为“全国慰劳抗战将士委员会总会”。全国慰劳总会迁移重庆之后,不断扩充和完善内部的组织体系,制定并修改相关的办事章程,并由军事委员会政治部改隶国民党中央社会部,经历了从初创阶段到发展阶段的重要转变。由此,全国慰劳总会逐步走向规范化和制度化的轨道。全国慰劳总会为了增强战时慰劳工作的传播力和影响力,运用宣传动员、组织动员的方式,广泛地发动社会各个阶层的民众,以此增强全国慰劳运动的实效,进而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全国慰劳总会组织领导了征集物品劳军运动,包括征募药品、礼品及鞋袜劳军运动,支援了前线短缺的物资,鼓舞了抗战的士气;还组织了书信和书报劳军运动、慰劳和优待抗属运动,补充了前线的精神食粮,解除了前线将士的后顾之忧,从而增强了军队的战斗力。全国慰劳总会战时慰劳运动为抗日战争做出了卓越的历史贡献,但由于当时政治时局和战争环境的特殊性,仍存在一些不可避免的问题。

张仰亮[10](2018)在《抗日与统一:抗战期间国民党游击战的战略意图探析——以中条山根据地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游击战作为抗击日军的重要形式,在牵制和打击敌占区日军方面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中国共产党作为游击战的主要发起者和成功实施者,成为敌后战场的中流砥柱,倍受学界重视,研究成果可谓汗牛充栋。同时,国民党也是推行游击战的积极倡导者

二、中条山地区人民对抗日战争的重大贡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条山地区人民对抗日战争的重大贡献(论文提纲范文)

(2)全面抗战时期中共对八路军形象的塑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0.1.1 选题缘由
        0.1.2 研究意义
    0.2 学术史回顾
        0.2.1 军队形象塑造研究
        0.2.2 八路军形象塑造及与八路军形象塑造问题相关的研究
        0.2.3 已有研究评价
    0.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0.3.1 主要研究内容
        0.3.2 研究方法
    0.4 创新与不足之处
        0.4.1 创新之处
        0.4.2 不足
    0.5 概念界定
第1章 中共形塑八路军的缘起与动因
    1.1 践行全面抗战路线与八路军立足、发展的必然要求
        1.1.1 中国走向全面抗战与红军改编出征
        1.1.2 全面的全民族抗战:中共与八路军的抗战路线
        1.1.3 华北民众对中共军队的既存认知及其影响
    1.2 应对多方对八路军诋毁、造谣或质疑的客观要求
        1.2.1 国民党的舆论诋毁与造谣
        1.2.2 日伪的舆论攻击与造谣
        1.2.3 民间舆论的误解与质疑
第2章 中共对八路军形象的定位
    2.1 政治形象定位
        2.1.1 党领导的军队
        2.1.2 人民的军队
    2.2 作风纪律形象定位
        2.2.1 作风优良
        2.2.2 纪律严明
    2.3 军事形象定位
        2.3.1 敌我军事实力的审度
        2.3.2 游击战争:灵活的战略战术与从战略支队到起决定作用
第3章 夯实形象根本:积极作战、加强军队建设与维护国共合作
    3.1 领导八路军积极对日作战
        3.1.1 配合友军作战与展开战略部署
        3.1.2 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与创建根据地
        3.1.3 八路军成为华北抗战主力
        3.1.4 在严重困难中坚持敌后抗战
        3.1.5 反攻与夺取抗战胜利
    3.2 加强军队建设
        3.2.1 八路军的思想政治建设
        3.2.2 八路军的作风纪律建设
        3.2.3 开展整军运动与八路军的正规化建设
    3.3 积极维护国共合作
        3.3.1 国民党掀起第一次反共高潮与中共对国共合作的维护
        3.3.2 国民党计划闪击延安与中共对国共合作的再次维护
第4章 多样“发声”与“展示”:积极宣传八路军
    4.1 文字宣传
        4.1.1 党报党刊的出版、发行
        4.1.2 标语口号的运用
    4.2 语音宣传
        4.2.1 讲与说:讲话、演讲等口头宣传
        4.2.2 广播:延安新华广播电台与军事宣传
    4.3 形象宣传
        4.3.1 歌、剧的创作及其表演
        4.3.2 图画:年画、壁画等宣传画的运用
        4.3.3 图像:电影、照片的拍摄与传播
第5章 人际宣传的典范运用:“他者”到访与中共对其开展的宣传
    5.1 1937-1939 年外国记者和观察家到访与中共对其开展的宣传
    5.2 1940年陈嘉庚到访与中共对其开展的宣传
    5.3 1944年中外记者参观团到访与中共对其开展的宣传
    5.4 美军延安观察组到访与中共对其开展的宣传
    5.5 国民党将领到访与中共对其开展的宣传
第6章 来自“他者”的肯定:八路军形象的成功塑造
    6.1 根据地民众言说中的八路军
        6.1.1 军事形象:能打、有办法、不怕死
        6.1.2 政治、作风纪律形象:纪律严明、军民一家亲
    6.2 日伪言说中的八路军
        6.2.1 军事形象:登峰造极的游击战
        6.2.2 政治形象:最坚决的抵抗者、政治信仰坚定
        6.2.3 作风纪律形象:纪律极严、军民协力
    6.3 外国记者和观察者言说中的八路军
        6.3.1 军事形象:发展了有效的战斗模式
        6.3.2 政治形象:坚定的抗战者、真诚的合作者
        6.3.3 作风纪律形象:纪律严明、军民团结、艰苦奋斗
    6.4 国统区舆论对八路军的真实言说
        6.4.1 政治、军事形象:积极抗战、乐于同国民党合作
        6.4.2 作风纪律形象:官兵一致、纪律严明、军民关系融洽
第7章 中共形塑八路军的历史影响
    7.1 获得根据地民众的拥护与支持
        7.1.1 参军
        7.1.2 支前、拥军、劳军
        7.1.3 掩护、救护八路军
        7.1.4 收集、传递情报,掩护物资
    7.2 扩大影响与获得国内外社会各界支持
        7.2.1 中外记者和观察家对中共、八路军的宣传与支持
        7.2.2 少数国民党将领对中共和八路军的协助
    7.3 回击质疑与抗战“中流砥柱”地位话语之构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3)毛泽东抗日国际统一战线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一)选题缘由
        (二)选题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概况述评
        (一)涉及毛泽东抗日国际统一战线思想的相关史料
        (二)涉及毛泽东抗日国际统一战线思想的相关研究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相关概念界定
    五、创新之处
第一章 毛泽东抗日国际统一战线思想的理论渊源与实践基础
    第一节 对马克思主义国际统一战线理论的继承发展
        一、马克思、恩格斯:“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二、列宁:“全世界无产者和被压迫民族联合起来!”
        三、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国际统战理论的继承发展
    第二节 对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统战智慧的借鉴吸收
        一、借鉴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联盟”思想
        二、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而不同”理念
    第三节 对中国共产党国内统战工作经验与教训的科学总结
        一、对大革命时期建立国共合作统一战线经验教训的汲取
        二、对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左”倾错误的批判总结
        三、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思想与实践的借鉴发挥
第二章 毛泽东抗日国际统一战线思想的演进历程
    第一节 拥护国际和平阵线,反对德日意侵略阵线(1935 年 12 月—1939 年 9月)
        一、抗日国际统一战线思想的提出
        二、抗日国际统一战线思想的初步阐述
        三、“不是反对一切帝国主义”,拥护国际和平阵线
        四、坚定抗战必胜信心,提出争取外援办法
    第二节 组织国际反帝统一战线(1939 年 9 月—1941 年 6 月)
        一、用革命的统一战线对抗反革命的统一战线
        二、利用矛盾,部分突破共产国际指示
    第三节 重建、坚持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1941 年 6 月—1945 年 8 月)
        一、重建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
        二、关注国际反法西斯同盟的发展与扩大
第三章 反对国际绥靖主义
    第一节 批评英美妥协政策
        一、委婉、私下批评英美妥协政策
        二、直接、公开批评英美妥协政策
    第二节 反对东方慕尼黑阴谋
        一、国民党反共投降危险的国际背景
        二、拉开反对东方慕尼黑阴谋的序幕
        三、掀起反对东方慕尼黑阴谋的高潮
        四、落下反对东方慕尼黑阴谋的帷幕
    第三节 反对东方慕尼黑的新阴谋
        一、反对东方慕尼黑的新阴谋
        二、反对东方慕尼黑的新阴谋的缘由
    第四节 关注、批评美日谈判
        一、“劝告英美勿对日容忍,勿蹈张伯伦覆辙”
        二、“美国绝不应听信日本的阴谋,与日本订立任何的妥协”
第四章 正确处理同苏联、共产国际的关系
    第一节 终止从属关系,实现独立自主
        一、灵活抵制苏联、共产国际的错误指挥
        二、开展整风运动,强化独立自主政治路线
        三、支持共产国际解散,终止双方从属关系
    第二节 声援苏联卫国战争,调整国共关系
        一、关注苏德战局,坚信苏联必胜
        二、纠正党内悲观情绪,鼓舞全党必胜信心
        三、明确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点
        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与抗日国际统一战线相结合
    第三节 坚持爱国主义,践行国际主义
        一、坚持爱国主义,婉拒苏方不合理要求
        二、践行国际主义,战略策应苏军
    第四节 国际统一战线重心的转移与回归
        一、国际统一战线重心的转移
        二、苏联重拾远东影响力
        三、国际统一战线重心的回归
第五章 争取、开展同美国的合作
    第一节 对美国形象认知的转变
        一、批评美国充当日本侵华帮凶
        二、“应与英美作外交联络”
    第二节 从中外记者团到美军观察组
        一、冲破国民党新闻封锁
        二、影响美国对华政策制定
    第三节 借助美国调处,促进国内政治改革
        一、签署《延安协定草案》
        二、“必须攻掉”美国政府的扶蒋主张
    第四节 批评、应对美国的扶蒋反共政策
        一、美国对华政策从扶蒋容共滑向扶蒋反共
        二、“我们反对美国政府扶蒋反共的政策”
第六章 发展东方各民族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及日本人民反战运动
    第一节 重视发展东方各民族反法西斯统一战线
        一、组织召开东方各民族反法西斯大会
        二、关心印度民族解放运动
    第二节 支持日本人民开展反战运动
        一、阐述支持日本人民反战运动的缘由
        二、提出争取日本士兵及宽待俘虏的办法
        三、援助野坂参三来华开展反战工作
第七章 关注、参与国际政治、军事局势
    第一节 认同、支持同盟国反法西斯世界战略
        一、围绕反法西斯世界战略问题展开论战
        二、关注欧洲第二战场开辟问题
        三、揭露国民党消极抗日、积极反共阴谋
    第二节 关注、回应同盟国高层会议
        一、对莫斯科三国外长会议的关注及回应
        二、对开罗会议的关注及回应
        三、对德黑兰会议的关注及回应
        四、对雅尔塔会议及波茨坦会议的关注及回应
    第三节 关注、参与联合国创建事宜
        一、关注联合国创建事宜
        二、“旧金山会议我们要参加”
第八章 毛泽东抗日国际统一战线思想的方法论原则
    第一节 既要广泛联合,又要区别对待
    第二节 以必要的斗争,求必需的团结
    第三节 坚持原则性,讲究灵活性
    第四节 立足自力更生,努力争取外援
    第五节 坚持爱国主义基础上的国际主义
    第六节 两条统一战线,相互促进配合
第九章 毛泽东抗日国际统一战线思想的历史意义及现实启示
    第一节 毛泽东抗日国际统一战线思想的历史意义
        一、打破国民党的封锁及谣言,扩大了中共的国际影响力
        二、抑制国民党反共摩擦,维护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三、为中共争取到了外援,加速了抗战胜利进程
        四、战略配合盟军作战,加速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进程
        五、为新中国的外交工作积累经验、培育人才、奠定基础
    第二节 毛泽东抗日国际统一战线思想的现实启示
        一、为新时代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原则性指导
        二、为新时代谋求合作共赢,促进地区和平提供启发性思考
        三、为应对美国贸易霸凌主义提供方法论支撑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毛泽东抗日国际统一战线思想年谱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4)太行精神内涵及其当代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选题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国内相关研究
        1.2.2 国外相关研究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创新之处
第二章 太行精神的生成机理
    2.1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太行精神生发的决定因素
        2.1.1 中国共产党的政治领导是太行精神形成的基本前提
        2.1.2 中国共产党的思想领导是太行精神形成的理论基础
        2.1.3 中国共产党的组织领导凝聚太行精神形成的主体力量
    2.2 太行精神生发的其他必要因素
        2.2.1 太行根据地的革命实践是现实依据
        2.2.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重要思想来源
        2.2.3 太行根据地的自然环境是独特条件
第三章 太行精神的科学内涵
    3.1 爱国主义是太行精神的基本特征
        3.1.1 爱国主义精神在太行根据地的产生
        3.1.1.1 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是其产生的时代背景
        3.1.1.2 太行地区丰富的爱国主义光荣传统是其产生的重要来源
        3.1.1.3 太行根据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是其产生的重要推动力
        3.1.2 爱国主义精神在太行根据地的主要表现
        3.1.2.1 革命党人的爱国运动——积极开展反帝斗争
        3.1.2.2 开明人士的爱国行为——多渠道支援战争
        3.1.2.3 人民大众的爱国情感——拥军优属
        3.1.3 爱国主义精神在山西的创造性运用
    3.2 开拓创新、奋发有为是太行精神与时俱进的法宝
        3.2.1 开拓创新、奋发有为精神在太行根据地的产生
        3.2.1.1 独特的战略位置为开拓创新提供领导力量
        3.2.1.2 顽固的封建势力激发太行人民的奋发有为精神
        3.2.2 开拓创新、奋发有为精神在太行根据地的主要表现
        3.2.2.1 太行根据地是抗日民主政权建设的探索者
        3.2.2.2 太行根据地是土地改革运动的先行者
        3.2.3 开拓创新、奋发有为精神在山西的创造性运用
    3.3 艰苦奋斗、无私奉献是贯穿太行精神始终的本色要求
        3.3.1 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精神产生于内外交困的太行根据地
        3.3.1.1 日本帝国主义的暴行摧残太行根据地生存环境
        3.3.1.2 国民党顽固派发动的反共摩擦加剧太行根据地外部困难
        3.3.1.3 自然灾害严重破坏太行根据地内部生产
        3.3.2 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精神在太行根据地的主要表现
        3.3.2.1 中国共产党人以艰苦奋斗的政治本色领导根据地发展
        3.3.2.2 太行人民以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改善根据地环境
        3.3.3 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精神在山西的创造性运用
    3.4 不怕牺牲、善于斗争是太行精神的鲜明特点
        3.4.1 不怕牺牲、善于斗争精神在太行根据地的产生
        3.4.1.1 制定正确的战略战术指导战争奠定现实基础
        3.4.1.2 开展革命英雄主义教育奠定思想基础
        3.4.1.3 探寻太行地区光荣的斗争传统奠定历史基础
        3.4.2 不怕牺牲、善于斗争在太行根据地的主要表现
        3.4.2.1 广泛采取群众游击战的灵活作战形式
        3.4.2.2 践行英勇顽强、舍生忘死的战斗意志
        3.4.3 不怕牺牲、善于斗争精神在山西的创造性运用
第四章 太行精神的当代价值
    4.1 太行精神的理论价值
        4.1.1 有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
        4.1.2 有助于丰富中国革命文化体系
        4.1.3 有助于充实高校文化育人体系
    4.2 太行精神的实践价值
        4.2.1 有助于推动我党自我革命,加强中国共产党建设
        4.2.2 有助于提升公民道德素质,推进精神文明建设
        4.2.3 有助于加快老区脱贫致富,实现全面小康社会
        4.2.4 有助于打造红色文化品牌,促进山西转型发展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5)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统一战线工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1.4.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重点
    1.5 研究难点与论文的创新点
2 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统一战线工作的依据和条件
    2.1 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开展统一战线工作的政策依据
        2.1.1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思想的形成
        2.1.2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发展
    2.2 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概况与地位
        2.2.1 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建立
        2.2.2 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基本情况
        2.2.3 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战略地位
    2.3 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开展统一战线工作的对象
        2.3.1 根据地内的进步势力和中间势力
        2.3.2 根据地内杂色武装力量
        2.3.3 地方实力派
        2.3.4 根据地周边伪军势力
        2.3.5 宗教人士及少数民族人士
3 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统一战线工作的实施
    3.1 对各路军队的统战工作
        3.1.1 对友军的统战
        3.1.2 对伪军的统战
        3.1.3 对联庄会门的统战
    3.2 政权建设中的统战工作
        3.2.1 政权性质的转变
        3.2.2 晋察冀抗日根据地“三三制”政权的建立
        3.2.3 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抗日两面政策”的实施
    3.3 经济领域的统战工作
        3.3.1 实行平衡农村各阶级之间矛盾的土地政策提高人民抗战积极性
        3.3.2 繁荣商业,主张自由贸易,保护商人合法权益
    3.4 对爱国知识分子的统战工作
        3.4.1 制定并颁布优待知识分子政策,广泛吸收知识分子
        3.4.2 建立学院,组建文化团体,加强知识分子队伍建设
        3.4.3 提拔优秀知识分子进入领导岗位,吸收革命知识分子入党
    3.5 国际战线的统战工作
        3.5.1 对美国空军援华志愿队的地面救援
        3.5.2 对国际友人的统战工作
4 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统一战线工作的主要特点
    4.1 坚持统一战线的无产阶级领导权
    4.2 坚持既联合又坚持斗争的原则
    4.3 建立完善军事武装体制,保障统战工作顺利执行
    4.4 组织各具特色救国会,广泛凝聚抗战力量
    4.5 找准关键,缓和阶级矛盾,促生产强团结
    4.6 创新方式加强党与知识分子群体的互信与互动
5 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统一战线工作的意义与启示
    5.1 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统一战线工作的意义
        5.1.1 加强了党对抗战的领导权
        5.1.2 巩固了抗日阵营
        5.1.3 壮大了人民抗日武装
        5.1.4 最大限度将党的地方组织和力量延伸到基层
    5.2 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统一战线工作的启示
        5.2.1 始终坚持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
        5.2.2 围绕共同目标,扩大统一战线范围
        5.2.3 在统一战线中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
        5.2.4 强化党外知识分子统一战线工作
6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6)从《新华日报》和《大公报》的论战看中国共产党话语权的建构(1941-1948)(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和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
    四、创新之处和不足
第一章 两报论战的背景
    第一节 《新华日报》和《大公报》的概况
        一、《新华日报》概况
        二、《大公报》概况
    第二节 两报论战的历史渊源
        一、《大公报》和共产党的历史恩怨
        二、《大公报》和国民党的相互配合
    第三节 论战中的四位关键报人
        一、周恩来:有理有据的论战者
        二、陆定一:尊重事实的论战者
        三、张季鸾:报恩主义的论战者
        四、王芸生:厌战求和的论战者
第二章 两报论战的过程、结果和意义
    第一节 第一次论战:关于中共抗战问题的论战
        一、国共两党就中条山战事发生争论
        二、《大公报》主动参与并挑起论战
        三、《新华日报》列举战绩回应指责
        四、《大公报》的持续对抗与矛盾角色
    第二节 第二次论战:关于国共内战问题的论战
        一、国民党发动内战并推卸责任
        二、《大公报》积极配合持续向中共发难
        三、《新华日报》据理力争果断回击
    第三节 第三次论战:关于东北局势问题的论战
        一、《大公报》坚持反共反苏的论调
        二、东北战事刺激《大公报》的神经
        三、《新华日报》驳斥谬论揭露事实
    第四节 两报论战的结果
        一、《大公报》逐渐式微并转变立场
        二、中国共产党成功赢得话语权
    第五节 两报论战的意义
        一、有利于稳固一致抗日的大局
        二、有利于保障社会公众的知情权
        三、深刻体现了媒介的人文关怀
第三章 论战时期中国共产党话语权建构的基本目标和实现方式
    第一节 话语权建构的基本目标
        一、体现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和革命思想
        二、实现政治思维与学术思维的有机结合
        三、实现革命话语与大众话语的交流互动
    第二节 话语权建构的实现方式
        一、顺应时代要求,保持先进性
        二、利用意见领袖,增强权威性
        三、把握传播时机,注意时效性
        四、综合传播技巧,发挥灵活性
        五、引导公众参与,具有贴近性
第四章 论战时期中国共产党语权建构的经验启示
    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指导思想
    二、从意识形态的高度重视话语权的建构
    三、根据时代主题不断创新话语体系
    四、正确处理主流话语与流行话语的关系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7)抗战时期中共在中条山地区文艺宣传工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目的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
    1.4 概念界定及创新点
        1.4.1 概念界定
        1.4.2 创新点
第二章 抗战时期中共在中条山地区文艺宣传工作开展条件
    2.1 中条山地区的开辟和发展
        2.1.1 中条山地区的开辟
        2.1.2 中条山地区的发展
    2.2 中条山地区群众抗战意识的初期表现
        2.2.1 思想上的落后,麻木不仁
        2.2.2 心理上的创伤,畏惧恐慌
        2.2.3 行动上的无序,一盘散沙
    2.3 中条山地区中共及各类救亡组织前期的运行状况
        2.3.1 组织发展呈朝阳之势
        2.3.2 组织形式处秘密状态
第三章 抗战时期中共在中条山地区文艺宣传工作概总
    3.1 文艺宣传工作的主要形式
        3.1.1 戏剧与音乐
        3.1.2 快板与诗歌
        3.1.3 漫画与刊物
    3.2 文艺宣传工作的主要内容
        3.2.1 揭露日军惨无人道的暴行
        3.2.2 倡导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3.2.3 展现将士英勇杀敌的战斗风貌
        3.2.4 凸显军民团结支援抗战的感人景象
    3.3 文艺宣传工作的主要特点
        3.3.1 政治上的敏锐性和战斗性
        3.3.2 内容上的广泛性和针对性
        3.3.3 形式上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3.3.4 行动上的统一性和隐蔽性
第四章 抗战时期中共在中条山地区文艺宣传工作的成效与启示
    4.1 文艺宣传工作的成效
        4.1.1 提高了群众对抗战政策的认识和理解
        4.1.2 激发了全民抗战的信心和决心
        4.1.3 激励了抗战将士果敢杀敌的斗志和勇气
        4.1.4 增强了广大民众对共产党的信任和拥戴
        4.1.5 打击了日本军国主义的气焰和锐气
    4.2 对文艺宣传工作的启示
        4.2.1 文艺宣传工作的不足
        4.2.2 文艺宣传工作的启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8)晋南“541工程”三线建设遗存及其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缘起
    1.2 研究背景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 研究对象与概念界定
    1.5 既往研究
    1.6 研究方法
    1.7 研究框架
2 晋南“541 工程”选址及成因解析
    2.1 山西地缘优势条件
    2.2 山西近代工业经济的发展
    2.3 山西近代铁路体系的建设
    2.4 山西国防工业的战备疏散
    2.5 “541 工程”的选址特征
    2.6 本章小结
3 晋南“541 工程”建设历程与遗存现状
    3.1 三线建设的时代背景和建设历程概述
    3.2 “541 工程”历史概述
    3.3 “541 工程”工业遗存案例调查
    3.4 案例现状总结
    3.5 本章小结
4 晋南“541 工程”工业遗存的空间形态分析
    4.1 “541 工程”分厂的空间构成
    4.2 “541 工程”分厂的空间布局形式
    4.3 本章小结
5 晋南“541 工程”工业遗存的建筑分析
    5.1 建筑形态
    5.2 功能空间
    5.3 结构构造
    5.4 材料装饰
    5.5 本章小结
6 比较研究
    6.1 抗战时期工业内迁与三线建设的比较研究
    6.2 惠工事业与三线单位大院的比较研究
    6.3 太原“156 项目”与“541 工程”的比较研究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
    7.1 选址特征及影响因素
    7.2 空间形态特征及影响因素
    7.3 建筑特征及影响因素
    7.4 “541 工程”的工业遗产价值简析
    7.5 研究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9)抗战时期全国慰劳总会研究(1938-1945)(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全国慰劳总会成立的背景
    第一节 抗战前期全国各地的慰劳活动
    第二节 武汉会战时期的慰劳活动
    第三节 全国慰劳总会的成立
第二章 全国慰劳总会的组织机构和管理制度
    第一节 全国慰劳总会的隶属机构与组织构成
    第二节 全国慰劳总会的领导成员构成
    第三节 全国慰劳总会的管理制度
第三章 全国慰劳总会的抗战动员工作
    第一节 宣传动员
    第二节 组织动员
第四章 全国慰劳总会领导的慰劳运动
    第一节 征集物品劳军运动
    第二节 书信、书报劳军运动
    第三节 慰劳和优待抗属运动
第五章 全国慰劳总会的战时贡献与不足之处
    第一节 支援前线物资,鼓舞抗战士气
    第二节 加强军民合作,改善军民关系
    第三节 完善战时慰劳组织体系,促进战时慰劳机制的建构
    第四节 全国慰劳总会战时慰劳的不足之处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四、中条山地区人民对抗日战争的重大贡献(论文参考文献)

  • [1]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山西抗战史研究回顾与反思[J]. 李澜欣. 社会史研究, 2021(01)
  • [2]全面抗战时期中共对八路军形象的塑造[D]. 柏晓斐. 湘潭大学, 2020(12)
  • [3]毛泽东抗日国际统一战线思想研究[D]. 李国亮. 湘潭大学, 2020(12)
  • [4]太行精神内涵及其当代价值研究[D]. 苗慧敏. 山西大学, 2020(01)
  • [5]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统一战线工作研究[D]. 李薇. 西安工业大学, 2020(05)
  • [6]从《新华日报》和《大公报》的论战看中国共产党话语权的建构(1941-1948)[D]. 夏远志.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 2020(08)
  • [7]抗战时期中共在中条山地区文艺宣传工作研究[D]. 赵冯茜. 太原理工大学, 2019(09)
  • [8]晋南“541工程”三线建设遗存及其比较研究[D]. 张何奕.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3)
  • [9]抗战时期全国慰劳总会研究(1938-1945)[D]. 刘倩. 南京师范大学, 2019(04)
  • [10]抗日与统一:抗战期间国民党游击战的战略意图探析——以中条山根据地为例[J]. 张仰亮. 近代中国, 2018(01)

标签:;  ;  ;  ;  ;  

中条山人民在抗日战争中的伟大贡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