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探分散流异常验证方法探讨

化探分散流异常验证方法探讨

一、化探分散流异常查证方法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汤国栋[1](2021)在《四川烟依矿区地电化学集成技术寻找隐伏金矿预测研究》文中指出研究区位于甘孜-理塘构造带南段,甘孜-理塘成矿带是我国重要的金矿成矿区带,烟依矿区紧临梭罗沟大型金矿。矿区属深切割高山草甸地貌,开展传统地质找矿效果不佳。为了解决该区域找寻隐伏金矿的找矿问题,特开展四川木里县烟依矿区地电化学集成技术寻找隐伏金矿预测研究。本文以地质成矿背景为基础,基于地电化学集成技术勘查理论,在梭罗沟金矿已知剖面开展可行性试验示矿效果明显的前提下,对烟依矿区开展地电化学集成技术找矿研究工作,经过研究取得成果如下:(1)通过对梭罗沟金矿51线已知剖面的可行性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地电提取测量法、土壤离子电导率测量法、土壤热释汞测量法三种方法在高山草甸景观区寻找隐伏金矿是可行的,有效的。(2)通过对烟依矿区的地电提取测量元素含量进行数理统计处理,发现该研究区内金元素的丰度值高,成矿潜力大,Au元素为该研究区的主成矿元素,其余提取元素与Au元素存在线性分布的趋势,其余提取元素可为该区域找寻隐伏金矿提供一定的指示信息。(3)对地电提取元素采取R型因子分析的方法,共得出4个因子。通过对四个因子所代表的元素组合及区域元素成矿性的分析,可知该区域主攻矿种为金矿,其成矿类型为浅成低温热液矿床,且后期受改造程度可通过F3、F4因子所圈定的异常规模来辨别。地电提取8种元素可分为Cu-Zn-Hg、Au-Pb、As-Ag、Sb四类元素组合。(4)对地电提取单元素、组合元素及土壤热释汞、土壤离子电导率数据进行处理,进行异常分带,为后期成矿靶区的点位得分评分机制提供依据。(5)基于多层次模糊评价法,本文结合研究区地质成矿条件及地电化学集成技术的异常分析特点,构建基于点位研究的目标-准则-因素-要素的四级分层结构,最终得到点位得分。依据点位得分,对研究区进行靶区圈定,共划分4个成矿靶区。根据靶区点位总得分,评价成矿靶区潜力高低,建议靶区开展验证工作顺序为:Ⅰ号靶区(23.41)>Ⅲ号靶区(22.41)>Ⅱ号靶区(16.28)>Ⅳ号靶区(16.06)。

汤谨晖[2](2020)在《粤东北仁差盆地铀多金属矿成矿地质特征与成矿预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仁差火山断陷盆地处于NE向武夷多金属成矿带西南端与EW向南岭成矿带东端这一独特的地质构造交汇部位。区内印支—燕山早期岩浆活动频繁,燕山晚期火山活动强烈,发育多组断裂构造。盆地具有优越的区域地质成矿条件,属国内重要的铀多金属矿聚集区之一。目前,在盆地中已发现多个U、Mo、Au、Ag等多金属矿床和一批矿化(点),成矿前景较好。以往盆地基础地质工作主要局限于几个已知矿床,矿床外围空白区较多,对许多基础地质问题未进行系统研究。另外,对盆地及邻区丰富的地质、物化探、遥感等地学信息,尚未利用现代矿产资源预测评价理论方法进行系统分析和综合评价,这成为制约盆地下一步找矿方向的拓展和找矿勘查突破的主要问题之一。本文全面系统地收集、整理与盆地有关的地质、物探、化探、遥感和矿产等资料,在借鉴和吸收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结合野外地质调查和样品测试,在盆地成矿地质条件分析的基础上开展典型矿床研究,基本查明了矿床主要控矿因素;全面梳理了铀多金属矿空间分布规律,厘定了矿床成矿序列及矿床成因,建立了盆地成矿模式。利用地质、物探、化探、遥感等多源地学信息,提取成矿异常信息。根据找矿标志,构建矿床成矿预测地质模型。采用MORPAS评价系统数据知识的“经验模型法+成因模型法”的混合驱动形式,应用“找矿信息量法”对特征异常信息进行叠加分析,对各成矿单元开展成矿预测,圈定找矿靶区,并对各靶区分别进行了远景评价。具体研究过程中取得成果简述如下:(1)在古应力要素研究基础上,恢复了盆地自中生代印支期至古近纪始新世的构造—沉积—岩浆演化序列。同时根据对盆地及周边节理在不同地层单元产状和切割关系筛分,认为盆地主要存在四期共轭节理。第四期节理集中在晚白垩世至古近纪地层中,最大主应力轴轴向EW,呈现EW挤压及SN伸展的应力状态,盆地在该阶段以伸展断陷为主,与盆地铀主要成矿年龄阶段相对应。区内最关键控矿因素应为断裂构造,NNE向、NWW向、EW向断裂交汇复合部位因拉张作用形成的张裂区(带),是成矿流体最理想的存储空间(容矿构造),控制主要铀矿床(矿体)空间定位。(2)盆地次流纹斑岩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表现出硅、铝过饱和的高钾钙碱性系列和钾玄岩系列的流纹岩特征。岩浆源区可能来自壳源,次火山岩不是结晶分异作用的产物,上地壳岩石的部分熔融可能是其主要的形成机制,样品表现出来的结晶分异特征应是岩浆超浅层侵入过程中长英质矿物发生结晶的结果。对盆地基底文象花岗岩进行LA-ICP-MS锆石U-Pb同位素定年,首次测得两个谐和年龄分别为179±1Ma和186±1Ma,形成时代为早侏罗世晚期,即燕山第一幕岩浆活动之产物。测年成果加深了对仁差盆地构造—岩浆演化的认识,也为粤东北地区在早侏罗世缺乏岩浆岩活动的报道提供了新的年代学数据。(3)对典型矿床关键控矿因素及矿床成因进行剖析,认为:差干多金属矿床应属再造富集而成的沉积—火山热液复成因矿床,隐伏断裂构造控制了深部主要矿体的展布范围,改变了前人对成矿单一“层控”的地质认识;麻楼矿床应属浅成中低温热液型铀矿床,空间定位于次流纹斑岩内接蚀带边缘相(细斑次流纹斑岩)0~30m内,矿化分布在由挤压破碎产生的次级密集裂隙群带中;鹅石矿床应属沉积—火山热液复成因矿床,产于晚白垩世叶塘组上组上段顶部第三韵律(K32-Ⅲb)中的层凝灰岩、含砾凝灰岩中。盆地酸性火山岩应是铀物质来源的主体,另外因素是深部岩浆活动;成矿流体具有多来源特征,由大气降水和深源流体叠加作用而成。(4)通过锆石U-Pb同位素测年,认为盆地火山岩主要是晚白垩世早期(K2)火山活动的产物。铀矿样品206Pb/238U年龄结果表明,成矿时代由晚白垩世晚期一直延续到新近纪上新世,应是多期多阶段成矿。根据矿床成矿系列理论中“地质时代(旋回)—矿床成矿系列(组)—矿床成矿亚系列—矿床”的研究思路,厘定了盆地矿床的成矿系列,将盆地矿床归于晚三叠世—白垩纪(燕山旋回)下3个矿床成矿亚系列。并依据矿床控矿因素及地质作用环境差异,将盆地4个矿床划分成差干式、麻楼式2个找矿模式。(5)对多源地学信息进行异常提取,盆地内共圈定伽玛综合异常晕圈10个(U-1~U-10),Ⅰ级水化远景区8个(Ⅰ-1~Ⅰ-8);对水系沉积物测量19种元素的地化数据,采用聚类分析、因子分析原理,确定矿区地球化学特征元素组合,提取出Hg-Y-La组合、Bi-Sn-W-Be组合、Zn-Mo-Nb组合、Au-Pb组合、Cu-Zn组合综合异常;选用ETM+遥感影像7个高光谱波段对铁离子蚀变矿物、羟基蚀变矿物及硅化、中基性岩脉等异常信息分别进行识别提取。在上述地球物理、地球化学、遥感影像等信息提取基础上,编制了各类综合异常成果图件。(6)根据盆地成矿规律,结合多源地学信息提取结果,建立区内火山岩型铀矿床主要找矿判别标志。从成矿地质背景、构造与结构面关系、成矿特征等参数方面研究,建立盆地成矿预测地质模型。采用数据知识的“经验模型法+成因模型法”的混合驱动形式,利用MORPAS3.0的空间分析功能进行特征信息量叠加分析,并圈定了找矿靶区。区内共圈定5个A级找矿靶区(编号:A1~A5)、3个B级找矿靶区(编号:B1~B3),对各找矿靶区分别进行了远景评价。

耿国帅[3](2020)在《青海东昆仑成矿带东段地球化学数据处理方法及找矿靶区圈定》文中提出东昆仑成矿带东段处于青海省中部,与其周边地区共同构成青藏高原北部的重要地质单元,并以其丰富的金、铜、铁、多金属矿产资源,成为国内重要的矿产资源基地之一。目前该地区基本实现了 1:50万、1:20万或1:25万化探数据覆盖,前人基于这些数据,采用传统方法圈定大量的化探综合异常,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论文以地球化学数据处理为主,把成分数据的处理方法和稳健统计分析的方法应用于数据处理中,充分挖掘地球化学数据的含量信息、空间信息与内部结构信息,综合地球化学各方面特征、应用层次分析法的思路,统计各网格单元的综合信息,从而圈定找矿靶区,取得了如下的成果:1)根据该区矿床产出的地质背景,结合研究区矿床类型划分,把该区的矿床类型分为以基性岩有关的成矿组合(SEDEX型、VHMS型和沉积变质型),与中酸性岩有关的成矿组合(矽卡岩型、斑岩型和热液脉型)和热液型金矿成矿组合(蚀变岩型和石英脉型)三种组合八种类型。2)提出并应用中值和几何平均值的差与变异常系数图,分析了昆北、昆中、昆南和北巴四个子区较有潜力的成矿元素。指出昆北W、Bi、Pb、Cr、As、Ag等,昆中 Hg、Au、Sb、Mo、Bi、Ag、Sn、W、As 等;昆南 Hg、Sb、Bi、Ni、Au、Cr、Mo、As、Cu、Ag;北巴Hg、Au、Sb、As、W等为该区较有潜力的成矿元素。3)采用两种方法圈定单元素异常,①利用ILR转换后造岩元素的稳健因子分析,进行地球化学分区,对元素含量进行分区标准化,从而圈定各元素异常。②提出利用改进的Aitchison距离方法来圈定单元素异常,从两种方法圈定的效果看,与矿床点的对应关系都较好,但相对而言,Aitchison距离由于考虑了与其它元素的关系,且消除了成分数据的闭合效应,圈定的异常更好。4)利用成矿元素的主成分分析,分别提取了以基性岩成矿、与中酸性岩成矿和与金矿成矿有关的主成分异常。利用主成分分析结果和矿床特征元素,选择Cu、Co、Cr、Ni、V、Zn;Ag、Cd、Pb、Mo、Sn;Au、As、Sb 和 Au、Bi、W四种元素组合,进行稳健马氏距离计算,并圈定马氏距离异常。5)综合分析了 Au、Cu、Co、Pb等元素含量在E、SE、S、SW四个方位的空间变化情况,总体上,元素NS向的空间变化率好于EW向的空间变化率,与区内矿床点的走向一致。对比Au、Cu两元素含量变化等值线图和空间变化率等值线图,认为元素的含量空间变化率等值线图比含量等值线图更具找矿意义。6)综合各类地球化学信息,利用层次分析法的思路,计算各网格单元的成矿信息量,根据信息量,圈定了三类靶区共32处,其中与基性岩成矿有关找矿靶区10处;与酸性岩成矿有关的找矿靶区10处;与热液型金矿有关的找矿靶区12处。在此基础上,圈定10处成矿远景区。在靶区验证中,热液型金矿找矿靶区内发现金、锑矿脉,在与酸性岩成矿有关的找矿靶区内发现了钨的矿化线索。

司明[4](2019)在《辽宁省宽甸县步达远地区铜铅锌多金属矿成矿条件及找矿预测》文中认为宽甸县步达远地区位于华北陆块东段古元古代辽吉裂谷宽甸段、营口-宽甸显生宙隆起与太子河-浑江坳陷衔接部位;处于北东向鸭绿江与太平哨深大断裂所夹持的北西向次一级构造带中,是重要铅、锌、铜、金多金属矿化集中区。区内地质工作及研究程度较低,为进一步查明研究区内矿产资源,扩大找矿远景,本文通过提取区域地质、物探、化探、矿产等综合信息,对研究区地质、化探、物探、矿化等信息进行分析和研究,优选出优质的成矿远景区,为步达远地区今后找矿工作指明方向。研究区内地层有古元古界辽河群盖县组;新元古界青白口系钓鱼台组、南芬组、桥头组;古生界寒武系及中生界白垩系小岭组。古元古界辽河群盖县组铜、铅、锌、金成矿元素含量相对较高,寒武系又是区域上重要的铜、铅、锌的含矿层位,其中铜、铅、锌高于地壳克拉克值48倍,这种双层“矿源”为本区成矿提供大量物质来源。研究区内发育有步达远岩体,北部发育有坦甸子岩体,南部发育有石柱子岩体,为Cu、Pb、Zn矿的形成提供了的成矿物质来源及热动力,同时也控制了矿体的空间分布。研究区内的褶皱构造为关门砬子-黄家街向斜,断裂构造主要有北东、北西近南北向及近东西向断裂构造,这些断裂构造互相切割交错,为Pb、Zn、Cu矿床的形成提供了有利空间,断裂构造控制了区内铜、铅、锌矿床的空间展布。对研究区内1:5万水系沉积物及1:1万土壤地球化学数据处理、分析及研究,按照地质环境及成矿元素组合特征,结合区域上分散流异常特征,在区内共圈分出7个综合异常带和4个呈面状展布的异常集中区。这些异常区是寻找Pb、Zn、Cu矿的有利地段。通过对研究区内及其附近岩石的物性参数的测定与分析,确定区内的低电阻率高极化率物探异常为区内重要的找矿标志。通过对区域已有的地质、物化探等信息的分析总结,同时对研究区内的地质条件、地球化学条件、地球物理条件及矿产综合信息的提取及分析,本文共圈出4个Pb、Zn、Cu成矿远景区,其中1个Ⅰ级成矿远景区,2个Ⅱ级成矿远景区及1个Ⅲ级成矿远景区。结合远景区找矿潜力的评价,最终优选出岔条沟铅锌找矿靶区。

高玉潮[5](2018)在《内蒙古集宁浅覆盖层中元素垂向分布特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覆盖区找矿是目前资源勘查领域的重点与难点,覆盖层的屏蔽作用使深部成矿信息发生削弱和衰减,其对地表地球化学异常的形成和影响尚缺乏系统的研究,成为制约覆盖区找矿实现突破的关键因素之一。本文围绕覆盖层与地表地球化学异常关系这一科学问题,选取了内蒙古集宁浅覆盖区两个不同类型的化探异常(曹四夭矿区次生晕异常和泉子沟分散流异常),通过对浅钻岩芯沉积物中成矿相关元素的分析和对比,取得了如下结论和成果:(1)分析了浅钻沉积物中Ag、As、Au、Bi、Cu、Hg、Mo、Pb、Sb、Sn、W、Zn等12种成矿相关元素的垂向分布特征。发现曹四夭异常区覆盖层中大部分元素含量随深度升高而增加,受遭受剥蚀而接近地表的矿体影响明显,呈现出自下而上迁移的特征。泉子沟异常区元素含量与深度无明显关系,主要受岩性控制。(2)分析两个异常区的元素组合垂向分布特征,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两个异常区钻孔数据进行处理,在曹四夭次生晕异常钻孔中提取了除Hg之外的几乎所有成矿元素的元素组合,反映了次生晕对深部矿体和原生晕组分的继承。泉子沟分散流异常区岩芯数据提取了分别代表高温、中温、低温成矿元素的元素组合,反映了矿体、原生晕遭受破坏并随河流搬运产生的分异。(3)次生晕异常区Hg元素在覆盖层表层富集,而分散流异常区Hg无明显富集规律,因此Hg在垂向分布上的差异是区分两类异常的有效标志之一。覆盖层表层元素含量Pb/Cu值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区分同一异常体系中次生晕异常和分散流异常,但对于其普遍适用性还需要进一步检验。以上指标可以为异常的评价和筛选提供帮助,从而提高找矿效率。本文的研究对于提高异常形成机理的认识及指导覆盖区找矿具有积极意义。

方昌坦[6](2017)在《青海省绿梁山地区1:5万化探数据处理方法优选及异常评价》文中研究表明柴北缘缝合带是我国重要的金银铅锌多金属成矿带,在该成矿带中已发现了锡铁山超大型SEDEX型铅锌矿床以及滩间山大型造山型金矿床等。这些矿床在传统的地球化学异常图上反映出“高、大、全”的异常特征,但夹在锡铁山与滩间山中间的双口山南东一带地质情况复杂,为典型的荒漠戈壁景观区,风成沙十分发育,对找矿工作造成了严重干扰,化探异常往往呈现小而弱的特点,找矿工作一直以来没有取得较大的突破,同时部分地段异常面积过大给异常查证带来困难。如何在柴北缘地区复杂的地质条件、特殊的地质景观下寻找与矿化相关的异常区,分析低背景场和弱小异常的成矿潜力,在没有传统“高、大、全”异常表征的条件下寻找有利成矿靶区是本文的研究重点。首先,本文针对柴北缘地区独特的地貌特征与成矿背景,采取了基于分形(多重分形)理论的含量-面积法(C-A)和能谱密度-面积法(S-A)分别求取单元素异常,对比传统化探处理方法结果,发现C-A模型中的低异常下限值较小,圈定的异常面积较大,不利于减小工作量和靶区优选工作,而高异常下限值可以包含大多数矿床,圈定异常面积小,有利于异常查证工作;S-A模型分离出的背景场能够很好的发现含矿地层,异常场可以很好的排除背景场的干扰因素,高异常场缩小了异常查证面积,低背景场突出了弱小异常。其次,分别运用元素相关性分析、经典主成分分析(PCA)和采用ilr变换的稳健性主成分分析法(RPCA),经典因子分析(FA)和采用clr变换的稳健因子分析(RFA)方法求取元素组合关系,发现对数比(clr、ilr)变换相比传统方法或log变换能有效地打开数据的闭包效应,充分提取出元素本身的相关关系;robust方法分析相比classical方法可以压制离群值影响;通过稳健主因子分析主要得到两组元素组合分别为Au、Ag、Pb、Sb、Hg和Cu、Zn、Cr、Ni、Co组合,分别代表该区存在的SEDEX型的Au、Ag、Pb矿和与基性超基性岩相关的Cr-Ni组合和与VMS型矿床相关的Cu-Zn-Co组合。最后,基于因子载荷求取组合异常并进行靶区圈定,验证并比较了与实际矿(化)点的关系,以此来评价对比组合异常的合理性和成矿潜力,最终为柴北缘相似地区进一步的勘查工作提供指导和借鉴。

卢猛[7](2017)在《森林沼泽覆盖区浅钻化探技术研究与应用》文中指出由于覆盖层的存在,常规化探方法在森林沼泽覆盖区难以发挥理想作用。为了解决森林沼泽覆盖区的找矿问题,杨少平等尝试对原有化探方法尤其是化探异常追踪方法进行改良,但在常规化探方法基础进行的改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覆盖层的干扰问题。王学求等尝试采用深穿透地球化学方法解决森林沼泽覆盖区的找矿问题,但该地质景观区处于冷热交替、降水较多的地区,其多变的自然条件不利于弱缓信息在地层中稳定的保存,深穿透地球化学方法在森林沼泽覆盖区同样只能取得一些局部的成果。纵观森林沼泽覆盖区40年来的化探历史,上述化探技术方法距离在该地区取得全面找矿突破还有很大距离。本文详细考察了森林沼泽覆盖区覆盖层的结构,研究了含矿信息在覆盖层中分布的模型,得出残(坡)积层以及基岩是该地区化探采样最佳介质的结论。在多宝山某矿区进行了浅钻化探扫面测试。从化学元素符号异常图上可以清楚的显示出该区域元素分布情况,以及土壤、残(坡)积层及基岩层各层元素分布状况,并圈定了一条Au成矿带和一个Cu矿集区。在青松山矿区,得到了该地区清晰的元素分布图,从图上可知该区域元素分布的规律。在长胜二队矿区,利用浅钻化探图与土壤异常进行了对比,得知浅钻地球化学图与土壤异常图有相似性,但浅钻地球化学图更加清晰和准确。在二龙山矿区,利用浅钻地球化学剖面检查了相位激电异常,其结果显示该异常为矿致异常,成矿元素为Au,且成矿位置位于相位激电异常高值区的边缘。利用浅钻与现场快速分析技术结合,形成了“浅钻-化探”快速勘查技术,该技术可以快速发现和追索异常,可大幅提高勘查效率。浅钻化探剖面测量可以同时对化探异常和物探异常进行检查,可有效提高异常检查的效率和准确性。总之,浅钻化探技术彻底解决了覆盖层对化探技术的制约,在森林沼泽覆盖区找矿技术方法领域取得了全面突破。

李忠宪[8](2016)在《辽北沙河断裂带找矿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尝试性地运用成矿系列理论和综合方法,对以往积累的地质资料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分析、研究,对成矿地质构造与地壳演化、区域成矿控制因素及其成矿规律、综合性找矿等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和探讨,通过综合找矿方法取得了很好效果,这种方法对辽北地区新一轮找矿工作具有指导意义。以往找矿工作方法比较单一,浪费了大量财力、物力,找矿效果不佳。通过化探分散流异常选择成矿预测区;进一步采用土壤测量对异常进行查证筛选出找矿靶区;然后对筛选的靶区开展物探、地质工作,通过适当的工程手段对异常及矿化体进行验证以确定矿化体的存在。利用这种综合找矿方法在沙河断裂北部的小甸子区发现了独立锌矿,在沙河断裂带南部曹家堡子区找到了金矿。

于建华,彭中勤[9](2015)在《基于遥感与分散流异常综合找矿预测研究》文中认为龙胜里市地区位于华南板块二级构造单元扬子陆块南缘与华南褶皱带的交接部位。加里东造山运动期,该区处于华南褶皱带变形的前锋,地质条件复杂,构造变形强烈,形成以紧密的线性褶皱和推覆构造为主要背景的构造环境,具有良好的成矿地质条件,是目前广西找矿的热点地区之一。但是,由于该区处于广西北部与湖南省交接的高山区,深山密林,山势陡峻,植被茂盛且覆盖面积广,以往地质工作程度较低,采用传统地质勘查方法在该区找矿难度很大,且成本高和效果不明显。为此,在该区投入了遥感技术和化探分散流结合的找矿预测研究。利用遥感空间信息量和波谱信息量大,且地物信息获取不受地形条件限制,以及化探分散流可以快速定位、定量获取成矿信息的优点,开展了以寻找钨锡多金属矿为目标的研究工作。

陈奇,祝阳阳[10](2010)在《地球化学异常查证的主要方法及工作中注意的若干问题》文中研究说明文章从地球化学异常查证的基本思路和基本方法入手,着重阐述了异常按查证程度分为踏勘、详查和验证3个阶段,同时作者又结合自己的实际工作,说明了异常评价的一般方法,并强调在异常查证中注意的若干问题。

二、化探分散流异常查证方法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化探分散流异常查证方法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四川烟依矿区地电化学集成技术寻找隐伏金矿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概述
        1.1.1 自然地理概况及交通位置
        1.1.2 前人工作简述
    1.2 选题来源及研究意义
        1.2.1 选题来源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3.1 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研究现状
        1.3.2 地电化学集成技术研究现状
        1.3.3 存在问题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5 完成工作量
第2章 区域地质及研究区地质概况
    2.1 区域地质概况
        2.1.1 区域地层
        2.1.2 区域构造活动
        2.1.3 区域岩浆作用
        2.1.4 区域变质作用
        2.1.5 区域矿产
        2.1.6 区域地球化学特征
    2.2 研究区地质概况
        2.2.1 研究区地层
        2.2.2 研究区构造
        2.2.3 研究区岩浆岩
        2.2.4 研究区变质岩
        2.2.5 地球化学特征
第3章 地电集成技术方法概述
    3.1 地电化学提取测量法
        3.1.1 基本原理
        3.1.2 方法及技术参数
        3.1.3 地电提取测量法应用条件
    3.2 土壤热释汞测量法
        3.2.1 基本原理
        3.2.2 工作方法及质量检验
    3.3 土壤离子电导率测量法
        3.3.1 基本原理
        3.3.2 工作方法及质量检验
        3.3.3 方法的主要特点
第4章 地电化学集成技术可行性试验研究
    4.1 已知剖面概述
    4.2 地电化学提取测量法的可行性研究
    4.3 土壤离子电导率与土壤热释汞可行性研究
        4.3.1 土壤离子电导率异常特征
        4.3.2 土壤热释汞异常特征
第5章 地电化学集成技术异常特征
    5.1 地电提取参数统计及分析
    5.2 R型因子分析
    5.3 地电集成技术异常指标确定及异常分带参数
    5.4 地电提取单元素异常特征
        5.4.1 Au异常特征分析
        5.4.2 Ag异常特征分析
        5.4.3 Cu异常特征分析
        5.4.4 Pb异常特征分析
        5.4.5 Zn异常特征分析
        5.4.6 As异常特征分析
        5.4.7 Sb异常特征分析
        5.4.8 Hg异常特征分析
    5.5 地电提取组合元素异常特征分析
        5.5.1 Cu-Zn-Hg异常特征分析
        5.5.2 Au-Pb异常特征分析
        5.5.3 As-Ag异常特征分析
        5.5.4 Sb异常特征分析
    5.6 土壤离子电导率(Con)异常特征分析
    5.7 土壤热释汞(RHg)异常特征分析
第6章 基于多层次模糊评价法成矿靶区圈定及评价
    6.1 多层次模糊评价法
    6.2 基于多层次模糊评价法评价体系构建
    6.3 地质-地电化学要素得分评定机制
    6.4 靶区圈定及找矿预测
第7章 结论及存在的问题
    7.1 结论
    7.2 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申请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2)粤东北仁差盆地铀多金属矿成矿地质特征与成矿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2 成矿规律与矿产预测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研究区研究现状
        1.2.3 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
    1.4 主要工作量
    1.5 论文的创新点
2 区域成矿地质背景
    2.1 区域地质概况
    2.2 区域地质特征
        2.2.1 区域地层
        2.2.2 区域构造
        2.2.3 区域岩浆岩
        2.2.4 区域地质演化
    2.3 区域地球物理特征
        2.3.1 航空伽玛场特征
        2.3.2 重力场、磁场特征
    2.4 区域地球化学特征
        2.4.1 铀、氡地球化学特征
        2.4.2 多金属地球化学特征
    2.5 区域遥感特征
    2.6 区域矿产特征
3 研究区铀多金属成矿地质条件
    3.1 地层
        3.1.1 寒武系(?)
        3.1.2 泥盆—石炭系(D_(2+3)—C_1)
        3.1.3 白垩系上统(K_2)
        3.1.4 古近系(E)
        3.1.5 第四系(Q)
    3.2 构造
        3.2.1 褶皱
        3.2.2 断裂构造
        3.2.3 火山构造
    3.3 岩浆岩
        3.3.1 侵入岩
        3.3.2 火山岩
        3.3.3 次火山岩
    3.4 变质岩
        3.4.1 区域变质岩
        3.4.2 动力变质岩
    3.5 仁差盆地形成演化及与铀多金属成矿关系
        3.5.1 盆地形成演化特征
        3.5.2 盆地形成演化与成矿关系
4 典型矿床地质特征与控矿因素
    4.1 差干多金属矿床
        4.1.1 矿床地质特征
        4.1.2 矿体地质
        4.1.3 矿石物质成分及围岩蚀变
        4.1.4 控矿因素分析
    4.2 麻楼矿床
        4.2.1 矿床地质特征
        4.2.2 矿体地质
        4.2.3 矿石物质成分及围岩蚀变
        4.2.4 控矿因素分析
    4.3 鹅石矿床
        4.3.1 矿床地质特征
        4.3.2 矿体地质
        4.3.3 矿石物质成分及围岩蚀变
        4.3.4 控矿因素分析
5 铀多金属矿床成矿规律与成矿模式
    5.1 铀多金属矿床时空分布规律
        5.1.1 成矿空间分布规律
        5.1.2 成岩成矿时间分布规律
        5.1.3 矿床成矿系列厘定
    5.2 成矿要素
    5.3 成矿过程与成矿模式
        5.3.1 成矿物质来源
        5.3.2 成矿流体来源
        5.3.3 铀的迁移与沉淀
        5.3.4 成矿模式
6 多源地学信息提取
    6.1 地球物理特征及信息提取
        6.1.1 放射性伽玛场特征
        6.1.2 异常信息提取
    6.2 地球化学特征及信息提取
        6.2.1 非铀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信息提取
        6.2.2 放射性水化学特征及信息提取
    6.3 遥感蚀变信息提取
        6.3.1 遥感图像数据预处理
        6.3.2 地质构造遥感解译
        6.3.3 遥感蚀变信息提取
        6.3.4 遥感硅化信息提取
        6.3.5 多源地学信息优化组合
7 铀多金属矿床成矿预测与远景评价
    7.1 成矿潜力分析
        7.1.1 区域成矿潜力分析
        7.1.2 主要矿床成矿潜力分析
    7.2 地质模型建立
        7.2.1 找矿标志
        7.2.2 成矿预测地质模型
    7.3 综合信息数据库建立
    7.4 矿产资源预测方法选择
    7.5 预测模型地质单元划分
    7.6 预测模型的变量选取及赋值
        7.6.1 模型变量选取的原则、特点及方法
        7.6.2 区域成矿特征变量的选取及赋值
        7.6.3 综合信息分析
    7.7 找矿靶区圈定及远景评价
        7.7.1 找矿靶区圈定原则
        7.7.2 找矿靶区圈定及评价
8 结论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3)青海东昆仑成矿带东段地球化学数据处理方法及找矿靶区圈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研究区范围及交通地理概况
    1.3 勘查地球化学的研究现状
    1.4 化探信息提取
        1.4.1 背景和异常的概念
        1.4.2 背景和异常确定方法的分类
        1.4.3 异常下限的确定
    1.5 化探数据处理的两个进展
        1.5.1 稳健分析
        1.5.2 成分数据
    1.6 东昆仑成矿带东段地球化学研究进展及存在问题
        1.6.1 地球化学研究进展
        1.6.2 存在问题
    1.7 科学问题、研究思路、研究内容及完成工作量
        1.7.1 科学问题
        1.7.2 研究思路
        1.7.3 研究内容
        1.7.4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1.8 两点说明
第二章 区域成矿地质背景
    2.1 区域地质
        2.1.1 区域大地构造背景
        2.1.2 区域地层
        2.1.3 研究区主要构造及构造单元划分
        2.1.4 岩浆岩
    2.2 区域地球物理特征
        2.2.1 区域重力场特征
        2.2.2 区域磁场特征
    2.3 区域矿产特征及成矿区带划分
        2.3.1 区域矿产特征
        2.3.2 成矿区带划分及各带成矿规律
    2.4 小结
第三章 区域地球化学特征
    3.1 区域地球化学总体特征
        3.1.1 元素分布特征
        3.1.2 元素富集离散特征
        3.1.3 元素的共生组合特征
    3.2 元素的时空分布规律
        3.2.1 元素的时间分布规律
        3.2.2 元素的空间分布规律
    3.3 元素在各地质子区中的具体特征
        3.3.1 昆北子区元素特征
        3.3.2 昆中子区元素特征
        3.3.3 昆南子区元素特征
        3.3.4 北巴子区元素特征
    3.4 小结
第四章 数据处理及异常识别
    4.1 数据处理和异常识别的原则及影响因素
        4.1.1 影响区域地球化学背景的因素
    4.2 单元素数据处理及异常圈定
        4.2.1 ILR变换后数据因子分区标准化方法
        4.2.2 Aitchison距离圈定地球化学异常的方法
    4.3 多元异常圈定
        4.3.1 主成分分析法
        4.3.2 马氏距离法
    4.4 元素含量的空间变化率
        4.4.1 具体做法
        4.4.2 主要成矿元素的空间变化率
    4.5 小结
第五章 基于地球化学数据的靶区圈定
    5.1 思路
    5.2. 具体做法
        5.2.1 选择地球化学参数
        5.2.2 确定各地球化学参数的权重系数
        5.2.3 各地球化学参数赋值及单元格划分
    5.3 3种类型的找矿信息量及靶区圈定
        5.3.1 与基性岩成矿有关的找矿靶区
        5.3.2 与中酸性岩成矿有关的找矿靶区
        5.3.3 与热液型金矿有关的找矿靶区
    5.4 典型成矿远景区评述
        5.4.1 小干沟-西藏大沟成矿远景区(Y_1)
        5.4.2 五龙沟一带成矿远景区(Y_3)
        5.4.3 诺木洪郭勒一波洛斯太一带成矿远景区(Y_5)
        5.4.4 大厂一扎陵湖一带成矿远景区(Y_7)
        5.4.5 东山根一沟里一带成矿远景区(Y_8)
        5.4.6 孟可特一冬给措纳湖一带成矿远景区(Y_(10))
        5.4.7 Y_1、Y_5、Y_7、Y_8四个远景区内金矿的找矿潜力分析
    5.5 远景区找矿发现
    5.6 小结
第六章 结束语
    6.1 主要结论及创新点
        6.1.1 主要结论
        6.1.2 创新点
    6.2 存在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4)辽宁省宽甸县步达远地区铜铅锌多金属矿成矿条件及找矿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1.2 研究内容
    1.3 选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2 辽东铅锌矿床国内研究现状
    1.4 以往地质工作程度
        1.4.1 区域地质工作
        1.4.2 矿产地质工作
    1.5 实物工作量
    1.6 研究区位置
        1.6.1 研究区位置及范围
        1.6.2 自然经济地理
第2章 成矿地质背景
    2.1 区域地层
    2.2 区域构造
        2.2.1 基底构造
        2.2.2 断裂构造
        2.2.3 褶皱构造
    2.3 区域岩浆岩
    2.4 区域矿产概况
    2.5 区域地球物理特征
        2.5.1 重力场特征
        2.5.2 磁场特征
    2.6 区域地球化学特征
        2.6.1 区域地层地球化学特征
        2.6.2 断裂带上元素分配特征
        2.6.3 岩浆岩地球化学特征
第3章 研究区地质特征
    3.1 地层
    3.2 岩浆岩
    3.3 构造
        3.3.1 褶皱构造
        3.3.2 断裂构造
    3.4 地球化学特征
        3.4.1 分散流异常
        3.4.2 土壤地球化学异常
        3.4.3 地球化学特征
    3.5 地球物理特征
        3.5.1 视极化率特征
        3.5.2 视电阻率异常特征
        3.5.3 相关物性参数特征
第4章 典型矿床地质特征
    4.1 步达远-青山沟矿集区铅锌铜矿床特征
        4.1.1 地质概况
        4.1.2 矿体特征
        4.1.3 矿石特征
        4.1.4 围岩蚀变
        4.1.5 矿床成因分析
    4.2 万宝钼铜多金属矿集区
        4.2.1 地质概况
        4.2.2 矿体特征
        4.2.3 矿石特征
        4.2.4 围岩蚀变
        4.2.5 矿床成因分析
第5章 成矿条件与成矿规律
    5.1 含矿地层
    5.2 岩浆岩与成矿关系
    5.3 构造控矿
    5.4 成矿规律与找矿标志
        5.4.1 成矿规律
        5.4.2 找矿标志
第6章 成矿预测
    6.1 成矿远景区的圈定准则
    6.2 成矿远景区特征及找矿潜力评价
        6.2.1 步达远-岔条沟Pb-ZnⅠ级成矿远景区
        6.2.2 三道阳岔CuⅡ级成矿远景区
        6.2.3 新安CuⅡ级成矿远景区
        6.2.4 新华Zn-CuⅢ级成矿远景区
    6.3 找矿靶区优选
第7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5)内蒙古集宁浅覆盖层中元素垂向分布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覆盖区找矿存在的难题
        1.2.2 地球化学晕找矿现状
        1.2.3 覆盖层元素迁移机制研究
        1.2.4 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技术路线
    1.6 研究成果与创新
第二章 区域地质
    2.1 区域地层
        2.1.1 太古宇
        2.1.2 中生界
        2.1.3 新生界
    2.2 区域构造
    2.3 区域岩浆岩
    2.4 区域覆盖特征及矿产分布
第三章 矿区地质
    3.1 曹四夭矿区
        3.1.1 地层
        3.1.2 构造
        3.1.3 岩浆岩
        3.1.4 化探在矿床发现中的作用
    3.2 泉子沟矿区
        3.2.1 地层
        3.2.2 构造
        3.2.3 岩浆岩
        3.2.4 化探在矿床发现中的作用
第四章 浅覆盖区浅钻样品介绍
    4.1 浅钻布置
    4.2 样品采集和测试
    4.3 浅钻岩性特征
        4.3.1 曹四夭浅钻岩性
        4.3.2 泉子沟浅钻岩性
第五章 覆盖层元素垂向分布特征
    5.1 曹四夭浅钻元素垂向分布
        5.1.1 CZK2
        5.1.2 CZK4
    5.2 泉子沟浅钻沉积物元素垂向分布
        5.2.1 ZK1
        5.2.2 ZK4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覆盖层元素组合垂向特征
    6.1 主成分分析方法简介
    6.2 钻孔数据主成分分析
        6.2.1 曹四夭浅钻元素组合特征
        6.2.1.1 CZK2
        6.2.1.2 CZK4
        6.2.2 泉子沟浅钻元素组合特征
        6.2.2.1 ZK1
        6.2.2.2 ZK4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元素垂向分布特征对比
    7.1 元素垂向分布
        7.1.1 岩性控制作用定量分析
        7.1.2 深度控制作用定量分析
    7.2 元素组合垂向分布
    7.3 Hg元素
    7.4 区分异常类型的定量指标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科研成果

(6)青海省绿梁山地区1:5万化探数据处理方法优选及异常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来源、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勘查地球化学的研究现状、发展趋势和存在问题
        1.2.2 化探数据处理方法发展历史与研究现状
    1.3 研究区前人成果与存在问题
        1.3.1 研究区简介
        1.3.2 研究区以往工作及存在问题
    1.4 研究内容、方法、技术路线与方案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与方案
    1.5 主要工作量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2.1 区域地质特征
        2.1.1 大地构造背景
        2.1.2 地层概况
        2.1.3 研究区构造
        2.1.4 区域岩浆岩与变质作用
        2.1.5 区域矿产
    2.2 区域遥感特征
    2.3 区域地球物理特征
第3章 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特征
    3.1 景观特征概况
    3.2 测区1:20万地球化学特征
        3.2.1 元素的数据结构特征
        3.2.2 元素在不同地质单元中的分布特征
        3.2.3 异常带分布与区域矿产的关系
    3.3 测区1:5万地球化学数据特征
        3.3.1 化探数据源与采样布置
        3.3.2 分析方法及质量评述
        3.3.3 主成矿元素分布特征
    3.4 地球化学元素组合关系分析
        3.4.1 元素相关性分析
        3.4.2 主成分分析
        3.4.3 因子分析
        3.4.4 组合关系对比
第4章 地球化学单元素异常提取
    4.1 传统方法单元素异常分析
        4.1.1 异常下限的确定
        4.1.2 异常特征
    4.2 分形含量-面积法(C-A)
        4.2.1 C-A分形模型
        4.2.2 处理步骤与结果
    4.3 分形能谱密度-面积法(S-A)
        4.3.1 S-A分形模型
        4.3.2 处理步骤与结果
    4.4 异常结果对比分析
第5章 组合异常提取与找矿潜力评价
    5.1 基于因子载荷的组合异常提取
        5.1.1 方法与原理
        5.1.2 处理步骤与结果
    5.2 靶区圈定与评价
    5.3 靶区验证与找矿效果
    5.4 下一步工作建议
第6章 结语
    6.1 主要认识和结论
    6.2 存在问题与不足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7)森林沼泽覆盖区浅钻化探技术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浅钻化探概念的提出
    1.2 浅钻化探的定义与研究范畴
    1.3 森林沼泽覆盖区化探技术方法的演化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论文的研究思路
第2章 浅钻化探技术基础研究
    2.1 森林沼泽区覆盖层的类型
        2.1.1 常规覆盖层结构
        2.1.2 土壤缺失型覆盖层
        2.1.3 单一土壤型覆盖层
        2.1.4 沼泽河道覆盖层
    2.2 浅钻化探元素迁移模型及异常模式
第3章 森林沼泽覆盖区浅钻取样方法
    3.1 采样介质
    3.2 采样装备
    3.3 取样器具与工艺
    3.4 采样要求及样品存放
    3.5 样品加工及分析测试
第4章 浅钻化探方法在森林沼泽覆盖区的试验与应用
    4.1 多宝山矿区浅钻化探的试验情况
        4.1.1 工作区概况
        4.1.2 浅钻化探扫面试验
        4.1.3 青松山矿区单点异常查证
        4.1.4 长胜二队矿区物探磁异常查证
        4.1.5 二龙山村矿区相位激电异常查证
        4.1.6 小结
    4.2 某矿区物化探综合异常查证
        4.2.1 工作区概况
        4.2.2 浅钻化探剖面部署
        4.2.3 取样介质及取样要求
        4.2.4 取样工艺方法
        4.2.5 钻孔编录和保存
        4.2.6 浅钻地球化学剖面成果
        4.2.7 小结
    4.3“浅钻-测试”快速勘查技术
        4.3.1 试验区概况
        4.3.2“浅钻-测试”快速勘查技术的提出
        4.3.3 浅钻快速取样技术
        4.3.4 野外快速分析测试技术
        4.3.5“浅钻-测试”快速勘查技术试验情况
        4.3.6 小结
第5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个人简历
附录2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8)辽北沙河断裂带找矿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2 成矿地质背景
    2.1 地质概况
    2.2 基底地质特征
        2.2.1 地层
        2.2.2 岩浆岩
        2.2.3 沙河断裂带特征
3 控矿地质因素
    3.1 构造对成矿的控制作用
        3.1.1 区域性大地构造单元对成矿的控制作用
        3.1.2 深大断裂构造对成矿的控制作用
        3.1.3 基底构造对成矿的控制作用
        3.1.4 韧性变形及脆性变形构造对成矿的控制作用
    3.2 地层对成矿的控制作用
    3.3 岩浆岩对成矿的控制作用
4 找矿方法研究
    4.1 地质背景及控矿因素
        4.1.1 地层
        4.1.2 构造
        4.1.3 岩浆岩
    4.2 地球化学和地球物理特征
        4.2.1 1∶50 000化探分散流特征
        4.2.2 土壤地球化学特征
        4.2.3 地球物理特征
    4.3 矿化带特征
    4.4 矿体特征
        4.4.1 锌矿体(化)体特征
        4.4.2 钼矿化体特征
5 小结

(9)基于遥感与分散流异常综合找矿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引言
2地质背景
3遥感数据的选择与信息提取
    3.1遥感数据的选择
    3.2遥感线性构造提取
4分散流信息
5找矿预测研究
    5.1波谱信息提取与最佳示矿波段的确定
    5.2遥感波谱信息与分散流数据回归分析
    5.3找矿预测区优选
6结论

四、化探分散流异常查证方法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四川烟依矿区地电化学集成技术寻找隐伏金矿预测研究[D]. 汤国栋. 桂林理工大学, 2021(01)
  • [2]粤东北仁差盆地铀多金属矿成矿地质特征与成矿预测[D]. 汤谨晖. 东华理工大学, 2020(02)
  • [3]青海东昆仑成矿带东段地球化学数据处理方法及找矿靶区圈定[D]. 耿国帅.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1)
  • [4]辽宁省宽甸县步达远地区铜铅锌多金属矿成矿条件及找矿预测[D]. 司明. 吉林大学, 2019(03)
  • [5]内蒙古集宁浅覆盖层中元素垂向分布特征研究[D]. 高玉潮. 河北地质大学, 2018(09)
  • [6]青海省绿梁山地区1:5万化探数据处理方法优选及异常评价[D]. 方昌坦.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7(06)
  • [7]森林沼泽覆盖区浅钻化探技术研究与应用[D]. 卢猛.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7(12)
  • [8]辽北沙河断裂带找矿方法研究[J]. 李忠宪. 有色矿冶, 2016(02)
  • [9]基于遥感与分散流异常综合找矿预测研究[J]. 于建华,彭中勤. 华南地质与矿产, 2015(01)
  • [10]地球化学异常查证的主要方法及工作中注意的若干问题[J]. 陈奇,祝阳阳. 矿产勘查, 2010(S1)

标签:;  ;  ;  ;  ;  

化探分散流异常验证方法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