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开放中谋发展——开放经济分析

在开放中谋发展——开放经济分析

一、在开放中寻求发展——开放型经济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庞坤缺[1](2021)在《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导致落后。随着世界历史的不断发展,开放成为推动人类历史发展进步的必然要素,体现了一个国家致力于自身发展和不断走向世界的发展诉求。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逐步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引擎和稳定器,其中一条极为重要的经验,就是坚定不移扩大开放,历史雄辩地证明,对外开放是实现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对外开放工作,在深刻把握时代发展趋势和中国对外开放实践的基础上,紧密围绕“实现什么样的开放”“怎样扩大开放”“如何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等理论与实践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时代对外开放的新理念、新倡议,构成了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是对中国对外开放理论精髓和实践经验的集中概括,也是新时代中国实施全面对外开放战略的重要遵循,同时,为探寻适合自身发展道路的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中国方案,为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本文围绕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这个主题,先对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再探讨其理论特征、扩大对外开放与深化对内改革的辩证逻辑关系,接着深入梳理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形成条件,包括时代背景、理论渊源、现实依据等,再对其主要内容以及主要内容间的逻辑关系进行论述,接着从思想维度和实践维度,探析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方法论,最后从理论创新、实践意义、世界影响三个方面,系统总结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重大意义。基于上述研究思路,本论文共分六个章节展开具体论述。第一章是绪论部分,本章主要把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选题缘由和研究意义、研究现状和述评、研究思路和方法、创新之处和不足之处等问题,梳理介绍清楚,为整个研究奠定坚实基础。第二章是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基本理论概述,本章首先对开放、对外开放、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等概念内涵进行界定分析,再具体分析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理论特征,最后在改革开放的框架内分析了扩大对外开放与深化对内改革的辩证关系。本章是论文研究的逻辑起点,理清了一些基本概念,解决了“是什么”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将本课题的研究不断推向深入。第三章重点论述了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形成条件,主要从其形成的时代背景、思想渊源、现实依据等三个方面进行系统梳理、全面阐释。概而观之,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形成有着深刻必然的依据。国际、国内环境的新变化、新特点构成了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时代背景;它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开放的理论、中国共产党人的对外开放思想为理论基础,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涵的对外交往理念、对外开放理论,成为其形成的宝贵思想资源;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着成就、我国步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新发展时期、全球治理体系发生根本性变革、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现实需要等,构成了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现实根基。第四章论述了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主要内容,本章从坚持开放发展新理念、完善对外开放布局、推动“一带一路”建设、推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等几个方面,系统阐述了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主要内容,并从根本理念、战略布局、重要支撑、价值目标、重要保障等方面,剖析了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主要内容之间所具有的严密内在逻辑关系。这一章是本文研究的逻辑中心,为后两章的研究做好铺垫、打下基础。第五章针对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方法论展开剖析,本章从思想维度和实践维度两个方面,系统地论述了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方法论,这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的继承和发展。具体来看,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相统一、坚持加强党的领导和尊重人民首创精神相统一、坚持民族情怀和全球视野相统一是其在思想维度的方法论;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统一、坚持摸着石头过河和加强顶层设计相统一、坚持胆子要大和步子要稳相结合、坚持试点先行和全面推进相促进是其在实践维度的方法论。在新时代境遇下,科学把握、系统剖析其方法论,对于进一步深化对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理论内涵的理解和实践方略的践行,指导新时代对外开放不断向高水平迈进,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第六章归纳总结了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重大意义,本章是论文研究的逻辑终点,在前几章分析论述的基础上,本章从理论创新、实践意义和世界影响三个方面,集中揭示了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重大意义。具体来看,从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开放理论、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外开放思想、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等方面总结了其理论贡献;从助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全面提升中国开放型经济水平、助力中国话语体系传播等方面剖析了其实践意义;从为世界经济发展增添新动能、探索国际合作新机制、维护世界和平等方面探讨了其世界影响。

程睿[2](2021)在《当代西方经济帝国主义理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19世纪70年代后,为获取更多利润、实现资本增殖,资本主义国家依靠资本输出不断地提高对剩余价值的榨取。历经一个多世纪的发展与变迁,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逐渐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在此历史背景下,西方理论界开启了对于帝国主义特征与实质的理论研究。伴随帝国主义理论的出现,经济帝国主义理论宣告诞生。经济帝国主义理论的概念与内涵由帝国主义理论析出。经济帝国主义是帝国主义的基础概念、合理内核与最终目的。广义的经济帝国主义理论是帝国主义理论的组成部分,涵盖自帝国主义理论诞生以来的全部帝国主义理论中经济范畴的阐释,包括20世纪初期经济帝国主义理论、20世纪中期经济帝国主义理论、21世纪新经济帝国主义理论,也包括中国对于经济帝国主义理论的研究成果及其他国家的经济帝国主义理论。狭义的经济帝国主义理论则包含列宁帝国主义理论及其后出现的西方帝国主义理论中对于不同时期帝国主义经济控制方式的理论批判,即“当代西方经济帝国主义理论”。经济帝国主义是帝国主义国家实行全球霸权的手段。在经济帝国主义理论视域中,经济帝国主义是帝国主义的核心目的,军事帝国主义、政治帝国主义、文化帝国主义均作为助推经济帝国主义经济扩张的重要手段,从属于经济帝国主义而非与经济帝国主义并列。经济帝国主义的特质在全球化中体现地愈加明显。20世纪是经济帝国主义理论的萌芽时期,由前列宁时期的帝国主义理论与列宁帝国主义理论共同组成。前列宁时期的帝国主义理论为列宁帝国主义理论提供思想来源,是对经济帝国主义理论的初探。列宁在坚持和继承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理论批判的基础上,在对前列宁时期霍布森资本扩张本质论的利用与帝国主义寄生性的补充中,对希法亭金融资本垄断论的基本继承中,对卢森堡积累规律论的批判性借鉴中,对考茨基“超帝国主义论”的批判中,运用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提出了列宁帝国主义论。列宁用案例分析与理论阐释相结合的写作手法,以特征论与阶段论的视角对帝国主义的五大基本经济特征进行梳理、提炼、概括。其中,特征论是阶段论的基础内核,阶段论是特征论的合理命题。列宁揭示出帝国主义的政治与社会特征是垄断的、寄生的、腐朽的、过渡的、垂死的资本主义,给帝国主义作出“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特殊历史阶段”的定义,揭示出垄断资本主义就是帝国主义,得出帝国主义是无产阶级社会革命前夜的结论。开创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与研究方法的新路径,开创了经济帝国主义理论的研究范式。列宁帝国主义论的提出也标志着经济帝国主义理论的正式确立。二战结束后,帝国主义及研究帝国主义的理论有了新的大发展,当代经济帝国主义理论也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世界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使得旧殖民地纷纷走向独立,然而政治上的独立却没能使得新兴民族国家在经济上获得良好的发展,多数民族国家的经济仍然发展缓慢甚至处于发展停滞的状态。与之相反的是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复苏与经济腾飞。20世纪50年代末,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开始思考当代资本主义的命运与未来,重点针对落后国家为何落后、落后国家如何摆脱落后等问题展开探讨,生成了以“依附论”、“世界体系论”为代表的“二战后帝国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了由列宁帝国主义理论向更新的帝国主义理论的理论转变。经济帝国主义理论也宣告进入了“当代经济帝国主义理论”的发展新时期,以保罗·巴兰的落后国家经济发展理论,萨米尔·阿明的“中心”与“外围”经济结构理论为当代经济帝国主义理论中最具奠基性、代表性的理论成果。落后国家经济发展理论,结合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发展与新变化,以“经济剩余”为切入点展开对于垄断资本控制下落后国家经济结构形态的分析,以案例分析和历史性回顾的方式对于落后国家“欠发达”根源进行理论透视,揭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欠发达国家的早期侵略和殖民统治是落后国家的“欠发达”根源,致使欠发达国家的发展基础被破坏、发展道路被扭曲、经济剩余向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单向流动。提出落后国家想要突破“欠发达”根源,在发展进程中所面临的最大可能、最好出路是社会主义革命。该理论是当代经济帝国主义理论的奠基理论。“中心”与“外围”经济结构理论是在继承马克思、列宁相关学说的基础上,以巴兰“经济剩余”和资本积累的观点为出发点,在对当代帝国主义理论部分学者研究成果批判性借鉴的基础上,以经济过程为论证核心,对垄断资本控制下的“中心”与“外围”的资本主义形态、经济结构、南北不平等交换的具体形式及原因、垄断资本剥夺下生成的“中心积累”与“外围停滞”分配格局进行剖析。揭示出处于“中心”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与处于“外围”的落后国家由于社会历史、生产方式、积累模式的不同造成了垄断资本控制下不平等的世界经济结构与分配格局。该理论是当代经济帝国主义理论中最具代表性与综合性的理论成果。进入21世纪,经济帝国主义理论的发展迎来了重大的历史契机。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生的苏联解体、海湾战争、伊拉克战争等系列重大历史事件,促使西方左翼理论家将研究的重点重新聚焦于帝国主义理论研究,21世纪“新帝国主义理论”应运而生,21世纪“新经济帝国主义理论”实现了同步发展。新经济帝国主义理论根据经济帝国主义进程中资本积累、生产方式、民族国家地位等的变革展开讨论。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理论是:大卫·哈维关于资本积累逻辑的批判理论、迈克尔·哈特与安东尼奥·奈格里的生产方式变革理论、埃伦·梅克辛斯·伍德的民族国家理论。资本积累逻辑批判理论,力图在历史—地理唯物主义的视域下创造出一个以资本积累逻辑批判、资本积累空间修复批判、资本积累的剥夺性积累批判为基础的新经济帝国主义理论研究框架,展开对于新经济帝国主义形成、发展、演变的全新阐释,开创经济帝国主义理论批判范式的新维度。其中,资本积累的资本逻辑与领土逻辑是理论分析的主线,空间修复是资本积累新的转移方式也是分析空间地理的工具,剥夺性积累是资本积累的主导形式与驱动力。生产方式变革理论,以帝国为核心概念对帝国的本质、帝国的统治形式、帝国的生产方式展开论述。生产方式变革理论揭示帝国的本质是资本帝国、帝国的统治形式是生命政治统治、帝国的生产方式是生命政治劳动,指出反抗帝国的主体在生命政治劳动中产生,探讨了未来社会的理想形态及存在的可能。民族国家理论,以资本帝国主义作为对新经济帝国主义的表述方式,在将资本帝国主义与传统帝国主义、战后帝国主义形态的比较中,概括出资本帝国主义的特殊性,探讨全球化背景下民族国家与资本帝国主义的关系。指出经济与政治的剥离是资本帝国主义与以往帝国主义的根本区别、全球化是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全球化的实质是资本扩张与帝国霸权、全球化中资本帝国主义的核心目的是实现世界范围内的经济霸权统治、民族国家是对抗资本帝国主义的重要力量与全球无产阶级革命的能量场。根据经济帝国主义理论所揭示的经济帝国主义的本质、结构、生产方式、资本逻辑、资本积累、对抗主体等内容,可知经济帝国主义在全球化中依然不会停止其向更深层次演进的脚步,全球化中经济帝国主义的诉求依然是构筑资本的帝国。经济帝国主义的本质、中心与外围的经济结构未发生根本改变,经济帝国主义也在演进中不断地生发出新的生产、积累、扩张、修复形式。研究经济帝国主义理论的根本目的是找寻跳脱经济帝国主义资本逻辑的路径,推动实现世界各国的平等发展。民族国家在全球化中的持续在场使之成为反抗经济帝国主义的重要主体,民族国家的领土逻辑与民族意识的觉醒成为辅助全球化中与经济帝国主义交锋的关键要素,新的反抗主体指向民族国家、新的发展路径指向社会主义。经济帝国主义已经开启了全球化中的新一轮权力布展,中国在经济帝国主义过程下的发展道路与实践经验为世界经济治理、世界各国的政治与文化发展提供了借鉴思路与参考方案。站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节点,以经济帝国主义理论为基础,反思中国在经济帝国主义过程中对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路径选择与应对策略,生发出关于历史的总结与未来的展望,能够为促进实现反经济帝国主义扩张提供新的论据支撑。

孙晓桐[3](2020)在《习近平新时代对外开放观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世界经济持续低迷、复苏困难,发展失衡、治理困境、公平赤字等一系列国际发展问题,面对经济增速调整、转型升级压力加大、劳动力红利丧失、资源日益紧缺等一系列国内发展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审时度势、勇担重任,以高瞻远瞩的姿态和锐意进取的精神回答着新时代对外开放之间,对新时代我国对外开放事业的发展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论断,逐渐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对外开放观。习近平新时代对外开放观内涵丰富、外延广阔,涵盖经济、文化、外交、全球治理等方方面面的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坚持强调中国对外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在着力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的基础上,努力构建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开放型体制,加快打造“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以“一带一路”倡议、构建全球伙伴关系、主动参与全球治理等一系列举措引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新时我国对外开放事业的推进注入了强劲动力。本文共包含五章。第一章主要分析习近平新时代对外开放观形成的理论基础,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对外开放思想、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及历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对外开理念的研究和分析,探寻习近平新时代对外开放观的理论依据,为后续研究进行理论铺垫。第二章在第一章论证的基础上,将研究视角正式转入新时代,分析习近平新时代对外开放观形成的客观必然性,考察其提出的国际和国内背景,揭示其面临的国内外机遇与挑战,为后文的论述摹画出基本的时代背景。第三章通过对习近平新时代对外开放观的经济、文化、外交、全球治理等方面的分析,论述习近平新时代对外开放观的主要内容,实现对习近平新时代对外开放观的多维度研究。第四章探讨习近平新时代对外开放观的哲学意蕴和理论特质,对习近平新时代对外开放观具体内容背后的精神实质进行把握。第五章从马克思主义对外开放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角度总结习近平对外开放观的理论贡献,从开放型经济水平的提升、“中国梦”的实现、世界发展机遇以及“中国方案”的贡献的角度总结习近平新时代对外开放观的实践意义。

肖宇赫[4](2020)在《中国开放型经济体制下国家经济风险管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目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扩大开放中存在外资利用效率不高、贸易摩擦持续不断、经济主体地位不强等问题,这不但在一定程度上危害了国内正常竞争秩序,也让我国经济安全处在了风险之中。基于这样的背景,迫切需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指引,对国家经济风险进行管控,切实维护国家经济安全。为此,需要充分了解国家经济安全的国家性和复杂性等特征,掌握开放条件下国家经济安全的风险和理念,明确开放型经济体制与国家经济安全的辩证关系,唯此才能平衡个体经济安全与国家经济安全;将经济安全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才能借助市场机制管控国家经济安全风险;通过主导国际经济秩序,凭借资金、服务等优势开拓市场和扩大经济势力范围。

吴园园[5](2020)在《习近平开放发展理念研究》文中提出对外开放是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的重要法宝。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以习近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准确判断世界大势,以全球视野、全球眼光谋发展。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把“开放发展”作为引领我国一定时期内经济发展的“新发展理念”之一。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注入了强劲动力。本文详细梳理了习近平开放发展理念的理论依据和现实依据。在理论依据方面,开放发展理念是新发展理念的关键一环,它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开放发展理论为基础;继承了中国共产党历届领导集体关于开放发展的理论成果;汲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关于开放发展思想的有益成果。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直面国内现实问题,紧扣国际发展机遇,适时提出了开放发展理念。通过对开放发展理念基本内容的研究,凸显了开放发展理念顺应潮流的主动性、勇于变革的创新性、普惠共赢的共享性、内外联动的协调性特征。重点通过对开放发展理念实践路径的研究,揭示了开放发展理念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开放发展理论,总结了中国开放发展的成功经验,为世界各国经济发展指明方向的理论意义,以及开放发展理念对促进国内经济高质量发展,推动我国改革事业不断前进,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形成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的实践意义。开放发展理念致力于破解我国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昭示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同时,中国的发展也在惠及世界,中国愿同世界各国在发展的道路上携手并进,为开放发展增添活力、拓展空间,向世界贡献中国智慧。

张堂云[6](2019)在《GPA框架下中国政府采购安全问题研究》文中提出WTO《政府采购协议》(简称GPA)是WTO管辖的一项诸边贸易协议,由各缔约方自愿签署,旨在促进政府采购自由化和国际化。加入GPA是为了履行中国对WTO的承诺,自2007年年底向WTO提交加入GPA申请书以来,中国已提交了6份出价清单。习近平主席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开幕式上更是向世界宣告要“加快加入世界贸易组织GPA进程”。政府采购作为财政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被作为一种非关税贸易壁垒用于保护国内经济。加入GPA将是一把“双刃剑”,在为中国企业进入国际政府采购市场提供入场券的同时,也意味着会面临政府采购信息泄密、政府采购市场被瓜分和政府采购功能削弱等安全威胁。伴随着加入GPA进程的加快,确保政府采购安全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然而,国内外现有政府采购安全研究略显单一,缺乏系统性,围绕加入GPA对现有政府采购安全的影响亟待展开深入研究。为此,本研究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国家总体安全观”为指导,在深入阐释政府采购安全内涵以及政府采购安全维度、设计GPA框架下政府采购安全测度指标体系、剖析政府采购安全的影响机理的基础上,尝试基于系统视角构建GPA框架下中国政府采购安全保障机制。遵循“理论阐释——实证检验——对策探索”的基本思路,利用“GPA框架下中国政府采购安全运行”的自行调研数据、全国层面、省层面及产业层面的宏观统计数据、WTO官方网站数据、OECD国民账户数据、中企联和企业家协会发布的《中国100大跨国公司》数据、联合国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数据,以及中国政府采购网站发布的资料等,综合运用文献分析法、法律文本比较法、调研访谈法、案例分析法、多元回归分析和联立方程模型等方法,对GPA框架下中国政府采购安全问题展开系统研究,主要内容和结论如下:首先,界定了政府采购安全的内涵,阐释了政府采购安全构成及内在逻辑。在缕析安全和政府采购概念的基础上,探索性地把政府采购安全界定为“在政府采购市场开放的条件下,政府采购主体在实施政府采购行为的过程中能够有效消除和化解潜在风险、抵抗外来冲击,以确保政府采购功能目标能够不受侵害,并得以最大程度实现的客观状态”。政府采购安全的本质是对政府采购相关主体利益的维护,相关利益的多维诉求属性决定了政府采购安全必须是一个涵盖多维目标的体系结构,在综合归纳现有研究的基础上,把政府采购安全细分为政府采购制度安全、市场安全和政策功能安全,并对这种细分进行了理论阐释。其次,对中国政府采购发展脉络进行了系统梳理,试图全面考察中国政府采购的客观状态。在制度层面,政府采购法律法规体系、采管分离的政府采购管理体制、全链条采购监管体系初步建立;在市场层面,采购总规模持续增长,货物、服务和工程三类项目的采购总量呈上升的趋势,采购结构日趋合理,已初步形成了集中采购和分散采购相结合的采购模式,建立了以招投标为主,包含竞争性谈判、询价等多元化的采购方式;在实践中,构建了反腐倡廉、保护环境、扶持不发达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政府采购政策功能体系,并取得一定成效。第三,构建了政府采购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该指标对GPA框架下中国政府采购面临的安全冲击程度进行了刻画,还分析了冲击形成的原因。政府采购安全评价在加入GPA前和加入GPA后是不一样的,加入GPA前是对政府采购面临安全冲击的预测性评价,而加入GPA后是对政府采购安全度的监测。在加入GPA前,政府采购制度安全主要通过国内政府采购制度与GPA规制在核心条款上的差异甚至是冲突进行刻画;政府采购市场安全从名义开放程度、“本土偏好”程度和国际竞争力三个二级指标和10个三级指标进行衡量;政府采购功能安全主要是通过GPA规制的政策空间与中国出价清单中政府采购政策功能的排除来刻画。据此对加入GPA前政府采购面临的安全冲击进行预测性评价发现,中国政府采购制度与GPA在价值目标、基本原则、适应范围、采购方式和救济制度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政府采购名义开放程度高、“本土偏好”程度低、产业国际竞争力尤其是服务业国际竞争力与GPA缔约方相差甚远。造成上述安全冲击的原因主要在于:中国政府采购制度与GPA存在差距、市场开放机会不均等、政府采购政策功能发挥空间受限、政府采购专业人才匮乏,以及中国的国货意识淡薄等。针对加入GPA后政府采购安全度的监测,本研究构建了一套指标体系,包括3个二级指标和“国外供应商投诉率”等在内的13个三级指标,并根据专家评定基于AHP法对各指标进行赋权。第四,探索性构建了政府采购安全影响因素理论模型,并利用微观调研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在梳理、归纳国内外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阐述了政府采购制度安全、市场安全和功能安全影响因素,以及三种安全内在的逻辑关系,创新性构建了政府采购安全影响因素模型。囿于数据的限制,本研究利用自行调研的微观数据,构建多元回归和联立方程模型,对政府采购安全的影响因素、机制及政府采购安全各维度的交互影响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1)完善政府采购法律法规、明晰的政府采购主体责任、健全的供应商约束机制和规范的政府采购流程,有利于提高政府采购制度安全度。(2)企业国际竞争力、政府采购电子化水平、政府采购政策功能体系、中国自主创新能力,以及掌握GPA缔约方政府采购情况的详细程度,对政府采购市场安全具有正向影响。(3)政府采购功能目标、实施细则、政策功能的责任部门设置及政策功能绩效评价体系,均对政府采购政策功能安全产生明显正向影响。(4)政府采购市场安全与制度安全、制度安全与功能安全、市场安全和政策功能安全均存在双向联动关系,除了政策功能安全对市场安全存在负向影响外,其他均为正向影响。(5)三种安全的交互影响关系在不同区域差异明显;东、中、西三个区域制度安全与政策功能安全存在双向正影响,但中部地区的影响要大于东西部地区;东、中、西部三个区域市场安全对政策功能安全有正向影响,均不显着;西部地区政策功能安全对市场安全存在正向影响,而东、中部地区政策功能安全对市场安全存在负向影响。(5)针对是否列入GPA出价清单而言,列入GPA出价清单对制度安全、市场安全和功能安全三者调节效应大于未列入GPA出价清单的地区。最后,构建集制度、市场和功能三位一体的政府采购安全保障体系。以习近平“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针对加入GPA中国政府采购面临的安全冲击,结合政府采购安全影响因素的实证结论,在借鉴GPA缔约方先进经验的基础上,为了实现政府采购安全总目标,建议:在制度层面,需要树立“物有所值”的政府采购制度目标理念,完善政府采购法律法规,规范政府采购管理流程,争取参与国际采购规制制定的话语权;在市场层面,需要调整出价策略,谨慎国有企业出价范围,积极参与国际政府采购市场竞争,积累国际采购经验,提升企业跨国经营能力;在政策功能层面,坚持以问题为导向调整政策功能,完善政府采购实施细则,恢复政府采购技术创新政策功能。除此之外,政府采购安全保障还离不开国际化的政府采购专业人才。

蔡春林[7](2019)在《中国海关特殊监管区贸易增长极的空间效应研究》文中指出中国海关特殊监管区是中国开放型经济和对外贸易制度创新与改革的前沿地,在新一轮扩大对外开放中发挥贸易增长极制度变迁的极化集聚效应与空间溢出效应,是实现中国对外贸易和开放型经济突破,带动经济转型升级并持续发展的关键。在国际环境新变迁和国内环境新常态下,中国海关特殊监管区在深入探索贸易增长极离岸功能与在岸自由贸易试验区实践上相辅相成,并通过区港一体化路径的制度变迁破除行政边界的屏蔽效应,促进中国全面开放空间格局的形成。本文在厘清中国海关特殊监管区基本概念及自由贸易区、自由贸易园区和自由贸易试验区等易混淆概念基础上,通过综述国内外相关文献,确立增长极与点轴理论为中国海关特殊监管区贸易增长极空间效应研究的最基础理论,并进一步延伸出克鲁格曼“区域—城市—国际贸易”三位一体理论、诺斯制度变迁理论、边界效应理论及港口与腹地关系理论等共同构成研究的理论框架。基于中国海关特殊监管区的理论分析结论:中国海关特殊监管区贸易增长极对我国地区经济增长具有集聚和溢出的作用,并表现为创新和示范效应,规模效应,开放型经济空间结构优化效应,集聚经济效应等,文章进一步定性分析中国海关特殊监管区的空间布局优化与集聚扩散作用,以佐证开放型市场经济中培育和发展中国海关特殊监管区的重要性,并提供一定的事实解释。在理论分析和事实解释基础上,文章通过构建空间计量模型对中国海关特殊监管区贸易增长极的空间效应展开实证分析,研究内容包括空间集聚效应、溢出效应和绩效评价等。最后,文章对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研究结论进行总结,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本文研究的核心观点有:第一,中国海关特殊监管区的空间布局优化具有时代同步性和空间递进性;中国海关特殊监管区的集聚扩散作用主要体现在促进产业承接与产业升级、扩大对外开放和贸易增长极等方面;中国海关特殊监管区空间优化布局中伴随着功能体系的演变与现代整合。第二,中国海关特殊监管区贸易增长极促进了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集聚水平,在空间时序上分别呈现为“倒U”型和“倒L”型;中国海关特殊监管区贸易增长极与产业集聚表现为非线性关系,在空间尺度上展现为从“面”到“点”的不均衡空间格局特征。第三,中国海关特殊监管区贸易增长极通过增长极与点轴开发功能强化地区城市间的经济联动性,带动了中国海关特殊监管区、所在城市及周边地区的“点”-“线”-“面”发展,具有显着正向空间溢出效应;中国海关特殊监管区贸易增长极的空间溢出效应具有非对称性,非沿海地区和非港口城市的空间溢出效应要弱于沿海城市和港口城市,非省级行政边界城市的空间溢出效应与省级行政边界城市相当。第四,中国海关特殊监管区贸易增长极的培育提升了经济增长绩效水平,对港口型地区的提升效果高于腹地型地区;中国海关特殊监管区贸易增长极与扩大对外开放的良性互动自2013年开始改善效果明显,且呈现出“东高西低”和“南高北低”的空间非均衡协调效应。

竟辉,张婷婷[8](2019)在《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价值意蕴》文中研究说明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的重要论述有着深厚的价值意蕴。从价值维度来看,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历史性贡献集中体现在:以深化认识人类历史发展规律为内在要求的理论创新价值;以全面提升中国开放型经济水平为迫切需要的实践导向价值;以助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实现为重大契机的目标建构价值;以优化发展中国家全球治理体系为必然选择的话语引领价值。面对世界各国人民要发展、要合作、要和平生活的时代潮流,这一科学思想体系不仅为中国继续扩大对外开放提供了根本遵循,而且还为发展中国家积极探索适合自身的开放道路提供了经验借鉴。

桑建泉[9](2019)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共同价值底蕴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当今国际,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人类的利益共生点不断增加、基本共识区域日益拓展、命运交融程度持续加深,人类在发展的依存性层面已经成为融合的命运共同体。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良善型公共生活结构在当下还不具有成熟稳定性,倡导与践行共同价值,正是为了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从当下走向更为符合人类价值期待的应然状态。基于此,系统地探究共同价值的丰富内涵、理论实践基础与现实关照,不仅有助于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魅力,更有助于全面阐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合理性。理解价值是开展共同价值研究的理论起点。洛采首次在规范化的理论体系中提高了价值的形而上地位,马克思则主张价值应在具体现实而非抽象推演中得到理解,为此他还批判了瓦格纳的抽象概念演绎法。马克思从实践出发解释价值本质,破除了价值一般与价值特殊之间的理论“壁垒”,指出实践过程中主体改造客体的价值关系是理解价值现象的基础。与价值相一致,共同价值应在具体的历史实践而非纯粹思辨中得到理解。在历史唯物主义的视域下,共同价值是反映人类命运与共状态中共同需要关系、共同利益的价值规范。它既包含“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等具体的价值理念,也包含着人类追求美好公共生活的积极价值倾向、正确价值选择与良善价值目标。经过西方资产阶级精心包装的“普世价值论”早已背离了自由等理念的本真意涵,共同价值在吸收人类文明成果的基础上超越了“普世价值论”。人类命运共同体从初步提出到拓展与深化,始终表达了关怀人类文明前行的价值倾向,而类主体性、利益共生性、风险共同性不仅让共同价值成为深刻现实,更让其成为联结当代人类共同命运的精神纽带。共同价值以马克思主义价值思想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化理论范畴。马克思主义的“人类社会”价值立场,是在扬弃市民社会中得到确立的。马克思主义的“世界历史”叙事不是纯粹客观的事实描述,而是有着鲜明的价值态度,即对资本主义开辟世界历史的进步意义给予积极肯定,同时对资本主义给亚非拉等殖民地带去的深重灾难进行无情批判。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文明发展史是个体与共同体之间矛盾不断调和以至最终统一的过程,“自由人联合体”是其价值理想。在当下,共同价值需要承继马克思主义的“人类社会”价值立场、“世界历史”价值视野与“自由人联合体”的价值理想,以增强其理论解释与理论批判力。共同价值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理论范畴,其由中国提出有着逻辑必然性。七十年来,新中国尽管在发展中曾经遭遇过挫折,但整体上从未偏离共同价值。中国共产党通过化解社会主要矛盾的方式坚持现代化的价值追求,在探索中作出了开放发展的价值抉择,通过平衡国内国际责任承担了责任发展的价值担当。当代中国发展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具有内在一致性,现代化发展、开放发展、责任发展有机统一的中国实践具有深刻的世界意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世界各国的共同努力,同样离不开责任大国的引领。今日中国之所以能提出共同价值,是基于自身实践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最新体悟;今日中国之所以要提出共同价值,是为了更好地扞卫人类当下利益与实现人类命运的当代改善。共同价值可以为全球治理提供现实关切,是完善全球治理的规范性价值导向。共同价值的一项重要内容是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共同合作以实现人类共同利益,因此二者在全球治理中的“携手共治”应得到正确理解。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阶级对立不能简单推演到国际关系领域,主张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展开激烈对抗进而战胜并埋葬资本主义是“斯大林话语体系的表达”。资本主义发展到社会主义是一个长期复杂的历史过程,在当代全球性问题面前,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应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大局出发携手合作。中国关于全球治理嵌入共同价值的主张,立基于新时代的历史方位和人类社会重大矛盾的科学认知,倡导全球事务各国共同治理、国际交往“义利并行”。日益走近国际舞台中心的新时代中国将为全球治理作出更大贡献,但中国不会牺牲核心国家利益,而是在国家发展与人类利益中寻求统一。当今的霸权主义国际格局同人类命运的改善背道而驰,是阻碍全球治理健康持续发展的主要威胁,从霸权主义国际格局走向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共同价值嵌入全球治理的逻辑演进必然。共同价值在理论优势、实际推进、整体构建三个维度有助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发展。首先,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特质在于其当代性,共同价值则为各国追求当代利益提供了价值规范,它倡导各个国家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利益,主张各国通过合作的方式实现共赢,可见共同价值在利益属性的维度有助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优势的发挥。其次,“一带一路”的发展理念与共同价值具有内在契合性,其在目标维度致力于践行共同价值,未来发展中的“一带一路”建设在共同价值引领下有助于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现实推进。再次,共同价值不仅回答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内容,而且规范着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发展方向,以共同价值为导向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整体性构建,丰富了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理论范畴、拓展了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视域、充实了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蕴含。共同价值是人类整体发展中责任与义务的有机统一。从当今国际的基本现实而言,共同价值是各主权民族国家的发展权益与国际责任的有机统一。践行共同价值,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最根本的依靠力量只能是世界各国的人民,“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只有将人类发展命运的决定权交还给各国人民,让人民在理性思考与实践中深刻体悟“自我”的真实责任与义务,全球人民才能在普遍的价值共识中携手构建出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人类也才能“诗意地栖居”于共有的地球家园。

李婉星[10](2019)在《自贸区背景下河南省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研究》文中提出改革开放40年以来,对外开放一直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东部沿海地区占据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经济一直快速发展,相比内陆地区率先享受了改革开放带来的各种成果,而内陆地区的中西部城市发展相对较慢。为了保持我国经济快速稳定发展,内陆地区的城市应该要利用自身的一些优势,在国家新一轮扩大开放的战略中把握住机会,加快发展,缩小与东部地区的差距。河南省作为中部省份,处于承东启西,承南启北的重要地理位置,研究河南省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认清发展的优势、劣势,把握发展机遇,不仅对河南省开放型经济发展具有现实指导意义,更能加快内陆地区扩大开放的步伐,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本文在梳理总结国内外关于开放型经济的内涵及其相关理论与实证的基础上,通过资料的查阅和数据的收集分析了河南省省域的开放型经济的发展现状,构建了包括开放基础、开放规模、开放结构、开放效益四大维度的市域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对河南省17个地级市2007-2017年的开放型经济水平进行了实证分析,最后对17个地级市进行了聚类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河南省各市2007-2017年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2017年各市排名依次是郑州市,洛阳市,新乡市,南阳市,驻马店市,焦作市,三门峡市,安阳市,许昌市,平顶山市,周口市,漯河市,信阳市,濮阳市,鹤壁市,开封市,商丘市。(2)河南省17个城市通过系统聚类可以分为三类,分别为一级开放城市、二级开放城市、三级开放城市,开放程度依次降低。其中,一级开放城市为郑州,二级开放城市为洛阳市、焦作市、安阳市、驻马店市、南阳市、三门峡市、新乡市、平顶山市、许昌市,三级开放城市分别为壁市、商丘市、开封市、漯河市、濮阳市、周口市、信阳市。最后,针对三个开放层级的城市群,论文提出以自贸区为抓手,改善外商投资环境,推动体制机制创新,升级产业结构,吸引外商投资等对策建议,为河南开放型经济发展提供借鉴。

二、在开放中寻求发展——开放型经济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在开放中寻求发展——开放型经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缘由及意义
        1.1.1 选题缘由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与述评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研究述评
    1.3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1.4.1 研究的创新
        1.4.2 研究的不足
2 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相关理论概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开放的内涵
        2.1.2 对外开放的内涵
        2.1.3 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主要内涵
    2.2 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理论特征
        2.2.1 宽广的马克思主义视野
        2.2.2 强烈的风险意识
        2.2.3 博大的国际胸怀
        2.2.4 科学的思维方式
        2.2.5 形象的语言风格
    2.3 扩大对外开放与深化对内改革的关系
        2.3.1 以开放促改革,对外开放为对内改革提供丰富经验
        2.3.2 以改革促开放,对内改革为对外开放提供坚实基础
        2.3.3 二者辩证统一,共同推动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3 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形成条件
    3.1 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形成的时代背景
        3.1.1 国际背景
        3.1.1.1 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仍是时代潮流
        3.1.1.2 国际产业分工格局发生新变化
        3.1.1.3 国际规则体系面临深刻变革
        3.1.2 国内背景
        3.1.2.1 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
        3.1.2.2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
        3.1.2.3 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持续上升
    3.2 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形成的理论渊源
        3.2.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开放的理论
        3.2.1.1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开放的理论
        3.2.1.2 列宁关于开放的理论
        3.2.2 中国共产党人的对外开放思想
        3.2.2.1 毛泽东的对外开放思想
        3.2.2.2 邓小平的对外开放思想
        3.2.2.3 江泽民的对外开放思想
        3.2.3.4 胡锦涛的对外开放思想
        3.2.3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关于交往和开放的思想资源
        3.2.3.1 张骞通西域,开辟“丝绸之路”
        3.2.3.2 郑和下西洋,“锐意通四夷”的睦邻友好交往思想
        3.2.3.3 林则徐、魏源等人的“知夷情”“解夷事”“睁眼看世界”等开放思想
        3.2.3.4 康有为、梁启超的开放思想
        3.2.3.5 孙中山的开放主义思想
    3.3 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形成的现实依据
        3.3.1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着成就
        3.3.2 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新发展时期
        3.3.3 全球治理体系发生根本性变革
        3.3.4 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现实需要
4 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主要内容
    4.1 根本理念:坚持开放发展新理念
        4.1.1 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
        4.1.1.1 开放推动中国经济社会的深刻变革
        4.1.1.2 扩大开放是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
        4.1.2 开放发展新理念的丰富内涵
        4.1.2.1 主动开放
        4.1.2.2 全面开放
        4.1.2.3 共赢开放
        4.1.2.4 双向开放
        4.1.2.5 公平开放
        4.1.3 加快发展更高层次开放型经济
        4.1.3.1 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4.1.3.2 推动贸易强国建设
        4.1.4 以高水平开放促进高质量发展
        4.1.4.1 高水平对外开放的特点
        4.1.4.2 以高水平开放促进更均衡更充分的高质量发展
    4.2 战略布局:完善对外开放布局
        4.2.1 完善对外开放区域布局,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
        4.2.1.1 打造东部沿海开放新高地
        4.2.1.2 加快内陆沿边开放步伐
        4.2.1.3 陆海统筹推动海洋强国建设
        4.2.2 完善对外开放贸易布局,推动我国从外贸大国迈向贸易强国
        4.2.2.1 不断推动贸易自由化便利化
        4.2.2.2 推动多边、区域、双边贸易协同发展
        4.2.2.3 推动服务贸易创新发展
        4.2.2.4 优化出口商品结构
        4.2.3 完善对外开放双向投资布局,促进“引进来”与“走出去”协调发展
        4.2.3.1 稳步实施“引进来”
        4.2.3.2 积极推进“走出去”
    4.3 战略重点:推动“一带一路”建设
        4.3.1 “一带一路”建设的发展历程
        4.3.1.1 “一带一路”建设的提出
        4.3.1.2 “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化
        4.3.2 “一带一路”倡议的建设目标
        4.3.2.1 将“一带一路”建成和平之路
        4.3.2.2 将“一带一路”建成繁荣之路
        4.3.2.3 将“一带一路”建成开放之路
        4.3.2.4 将“一带一路”建成创新之路
        4.3.2.5 将“一带一路”建成文明之路
        4.3.3 “一带一路”建设的丰硕成果
        4.3.3.1 政策沟通不断深化
        4.3.3.2 设施联通不断加强
        4.3.3.3 贸易畅通不断提升
        4.3.3.4 资金融通不断扩大
        4.3.3.5 民心相通不断促进
        4.3.4 “一带一路”建设对新时代对外开放的影响
        4.3.4.1 为我国深度融入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合作提供重要平台
        4.3.4.2 为我国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开辟广阔空间
    4.4 重要支撑:推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
        4.4.1 全球治理体系中的中国定位与角色
        4.4.1.1 中国在全球治理体系中的定位
        4.4.1.2 中国在全球治理体系中的角色
        4.4.2 以中国智慧引领全球治理体系变革
        4.4.2.1 弘扬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理念
        4.4.2.2 提升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
        4.4.3 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实践
        4.4.3.1 在全球政治和安全领域展示中国担当
        4.4.3.2 在经济金融领域提供中国方案
        4.4.3.3 在网络治理新兴发展领域承担中国责任
        4.4.3.4 在构建国际海洋新秩序中贡献中国力量
    4.5 价值目标: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4.5.1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刻内涵
        4.5.1.1 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谅的伙伴关系
        4.5.1.2 营造公道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
        4.5.1.3 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
        4.5.1.4 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
        4.5.1.5 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
        4.5.2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现途径
        4.5.2.1 政治上坚持对话协商,建设持久和平的世界
        4.5.2.2 安全上坚持共治共处,建设普遍安全的世界
        4.5.2.3 经济上坚持合作共赢,建设共同繁荣的世界
        4.5.2.4 文化上坚持互鉴共存,建设开放包容的世界
        4.5.2.5 生态上坚持绿色低碳,建设清洁美丽的世界
    4.6 重要保障: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
        4.6.1 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内涵
        4.6.1.1 相互尊重是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坚实基础
        4.6.1.2 公平正义是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重要准则
        4.6.1.3 合作共赢是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核心理念
        4.6.2 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外交实践
        4.6.2.1 秉持合作共赢原则,构建新型大国关系
        4.6.2.2 树立“亲诚惠容”理念,构建新型周边关系
        4.6.2.3 坚持正确义利观,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协作
5 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方法论
    5.1 思想维度
        5.1.1 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相统一
        5.1.2 坚持加强党的领导和尊重人民首创精神相统一
        5.1.3 坚持民族情怀和全球视野相统一
    5.2 实践维度
        5.2.1 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统一
        5.2.2 坚持摸着石头过河和加强顶层设计相统一
        5.2.3 坚持胆子要大和步子要稳相结合
        5.2.4 坚持试点先行和全面推进相促进
6 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重大意义
    6.1 理论创新
        6.1.1 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对外开放理论
        6.1.2 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外开放思想
        6.1.3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构成部分
    6.2 实践意义
        6.2.1 为助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增添新动力
        6.2.2 为全面提升中国开放型经济水平,拓展新空间
        6.2.3 为助力中国话语体系传播,提供新平台
    6.3 世界影响
        6.3.1 为世界经济增添新动能,展示了中国力量
        6.3.2 为探索国际合作新机制,提供了中国方案
        6.3.3 为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2)当代西方经济帝国主义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1.2.1 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1.2.2 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与不足
        1.4.1 创新之处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经济帝国主义的概念内涵与相关概述
    2.1 经济帝国主义的概念界定
        2.1.1 经济帝国主义理论的广义概念
        2.1.2 经济帝国主义理论的狭义概念
    2.2 经济帝国主义理论的内容涵盖
        2.2.1 20 世纪初期经济帝国主义理论
        2.2.2 20 世纪中期经济帝国主义理论
        2.2.3 21 世纪西方左翼新经济帝国主义理论
    2.3 经济帝国主义的特质
        2.3.1 用经济帝国主义手段实现全球霸权
        2.3.2 用政治文化手段助推经济扩张
第3章 20 世纪初期经济帝国主义理论的初探
    3.1 前列宁时期的帝国主义理论萌芽
        3.1.1 霍布森资本扩张本质论
        3.1.2 希法亭金融资本垄断论
        3.1.3 卢森堡资本积累论
        3.1.4 考茨基的“超帝国主义论”
    3.2 列宁帝国主义论的理论奠基
        3.2.1 列宁帝国主义理论时代背景
        3.2.2 列宁帝国主义理论核心观点
        3.2.3 列宁帝国主义理论当代价值
第4章 20 世纪中期经济帝国主义理论的新成果
    4.1 垄断资本控制下的落后国家经济发展理论
        4.1.1 落后国家的经济结构形态的理论分析
        4.1.2 落后国家“欠发达”根源的理论透视
    4.2 垄断资本控制下的“中心”与“外围”经济结构理论
        4.2.1 垄断资本构建的“中心”与“外围”的世界经济结构
        4.2.2 垄断资本掌控下的南北不平等交换形式
        4.2.3 垄断资本剥夺下的“中心积累”与“外围停滞”分配格局
第5章 21 世纪西方左翼新经济帝国主义理论的新拓展
    5.1 全球化中资本积累逻辑的理论批判
        5.1.1 资本积累的资本逻辑与领土逻辑
        5.1.2 资本积累的空间修复理论批判
        5.1.3 资本积累的剥夺性积累理论批判
    5.2 全球化中生产方式变革的理论创新
        5.2.1 生产方式变革的生命政治统治
        5.2.2 生产方式变革的生命政治劳动
    5.3 全球化中民族国家理论及其新视野
        5.3.1 全球化背景下的资本帝国主义
        5.3.2 对抗资本帝国主义的民族国家理论
第6章 经济帝国主义理论的整体性评析与启示
    6.1 经济帝国主义理论的综合评述
        6.1.1 经济帝国主义理论的探索成就
        6.1.2 经济帝国主义理论的偏颇之处
    6.2 经济帝国主义理论研究的内容启示
        6.2.1 资本逻辑跳脱与发展路径选择
        6.2.2 民族国家在场与民族意识觉醒
    6.3 经济帝国主义进程中的中国发展之反思
        6.3.1 全球化中国际经济新秩序重构
        6.3.2 全球化中政治文化实践空间探索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3)习近平新时代对外开放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一) 选题背景
        (二) 选题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 国内研究现状
        (二) 国外研究现状
        (三) 研究现状分析
    三、研究方法和写作思路
        (一) 研究方法
        (二) 写作思路
    四、创新和不足之处
        (一) 创新之处
        (二) 不足之处
第一章 习近平新时代对外开放观的理论基础
    一、习近平新时代对外开放观的理论渊源
        (一)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
        (二) 列宁的国家资本主义思想
    二、习近平新时代对外开放观的思想根基
        (一) 中华民族的和合文化思想
        (二) 中华民族的对外开放传统
    三、习近平新时代对外开放观的直接依据
        (一) 毛泽东的自主开放理念
        (二) 邓小平的全面开放构想
        (三) 江泽民的双向开放思想
        (四) 胡锦涛的和谐世界理念
第二章 习近平新时代对外开放观形成的时代背景
    一、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一) 世界形势复杂多变
        (二) 全球化持续深入发展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一) 新时代提出新的发展要求
        (二) 新一轮对外开放稳步推进
第三章 习近平新时代对外开放观的主要内容
    一、中国对外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
        (一) 中国越发展,就越开放
        (二) 实施更为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
    二、建设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制
        (一) 追求互利共赢
        (二) 提倡多元平衡
        (三) 注重安全高效
    三、构建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
        (一) 打造沿海开放高地
        (二) 加快内陆、沿边地区开放步伐
        (三) 注重东西互联互通
    四、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上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一) 加快实现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迈进
        (二) 促进投资自由化便利化
        (三) 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
    五、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
        (一) 推进“一带一路”建设
        (二) 发展新型国际关系
        (三) 推动完善全球治理
        (四)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第四章 习近平新时代对外开放观的哲学意蕴及理论特质
    一、习近平新时代对外开放观的哲学意蕴
        (一) 实践先导,提倡一切从实际出发
        (二) 辩证分析,强调“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
        (三) 互联互通,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待问题
        (四) 与时俱进,坚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
        (五) 循序渐进,注重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
    二、习近平新时代对外开放观的理论特质
        (一) 宽广的国际视野
        (二) 鲜明的时代指向
        (三) 坚定的人民立场
        (四) 强烈的问题意识
第五章 习近平新时代对外开放观的理论贡献与实践意义
    一、习近平新时代对外开放观的理论贡献
        (一) 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对外开放理论的新境界
        (二) 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容
        (三) 发展了中华民族“和合共生”的思想
    二、习近平新时代对外开放观的实践意义
        (一) 全面提升了中国开放型经济水平
        (二) 为实现“中国梦”开辟了空间
        (三) 为世界发展带来了巨大机遇
        (四) 为世界发展贡献了“中国方案”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4)中国开放型经济体制下国家经济风险管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国家经济安全及其国家性、复杂性
    (一)国家经济安全及其维度
    (二)国家经济安全的国家性、复杂性
二、开放条件下国家经济安全的风险和理念
    (一)开放条件下国家经济安全的风险
    (二)开放条件下国家经济安全的理念
三、我国开放型经济体制与国家经济安全的辩证关系
    (一)中国开放型经济体制是保护国家经济安全的基础
    (二)经济安全风险对中国开放型经济体制的负面影响
四、中国开放型经济体制的国家经济风险管控
    (一)平衡个体经济安全与国家经济安全
    (二)借助市场机制管控国家经济安全风险
    (三)优化国家经济安全与对外开放的关系
    (四)提升国家总体经济实力

(5)习近平开放发展理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和选题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重点、难点、创新点
        1.4.1 研究重点
        1.4.2 研究难点
        1.4.3 研究创新点
2 习近平开放发展理念的理论依据
    2.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开放发展的思想
        2.1.1 马克思国际分工理论
        2.1.2 马克思国际价值理论
        2.1.3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
    2.2 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集体关于开放发展的思想
        2.2.1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领导集体的开放发展思想
        2.2.2 以邓小平为代表的领导集体的开放发展思想
        2.2.3 以江泽民为代表的领导集体的开放发展思想
        2.2.4 以胡锦涛为代表的领导集体的开放发展思想
    2.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于开放发展的思想
        2.3.1 兼收并蓄的文化底蕴
        2.3.2 以和为贵的文化智慧
        2.3.3 包容观念的文化意蕴
    2.4 新发展理念与开放发展理念的内在逻辑
        2.4.1 新发展理念是引领发展全局的科学指引
        2.4.2 开放发展理念是新发展理念的关键一环
3 习近平开放发展理念形成的现实依据
    3.1 十八大以来中国开放发展面临国内环境的变化
        3.1.1 为深层次改革注入动力的诉求
        3.1.2 解决内外联动协调发展的需求
        3.1.3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需要
    3.2 十八大以来中国开放发展面临国际环境的变化
        3.2.1 顺应世界经济发展格局深刻变化的应有之举
        3.2.2 应对全球经济治理体系重大调整的大势所趋
        3.2.3 深度融入国际分工模式发生转变的迫切需要
4 习近平开放发展理念的基本内容和主要特征
    4.1 习近平开放发展理念的基本内容
        4.1.1 坚持主动开放,积极主动地扩大对外开放
        4.1.2 坚持共赢开放,推动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
        4.1.3 坚持全面开放,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
        4.1.4 坚持公平开放,构建公平竞争的营商环境
        4.1.5 坚持双向开放,拓展开放经济的发展空间
        4.1.6 坚持包容开放,谋求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
    4.2 习近平开放发展理念的主要特征
        4.2.1 顺应潮流的主动性
        4.2.2 勇于变革的创新性
        4.2.3 普惠共赢的共享性
        4.2.4 内外联动的协调性
5 习近平开放发展理念的实践路径及其时代价值
    5.1 习近平开放发展理念的实践路径
        5.1.1 着力推动实现互利共赢发展
        5.1.2 努力优化对外开放全面布局
        5.1.3 重点推进“一带一路”建设
        5.1.4 加快实施自贸实验区建设
        5.1.5 主动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5.1.6 积极参与完善全球经济治理
    5.2 习近平开放发展理念的时代价值
        5.2.1 深化对外开放理论的认识,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当代阐释
        5.2.2 促进国内经济高质量发展,推动了我国经济发展不断向前
        5.2.3 总结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为世界经济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5.2.4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6)GPA框架下中国政府采购安全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目标、内容、思路与方法
    四、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第一章 GPA框架下中国政府采购安全的理论分析
    第一节 基本概念界定
        一、安全
        二、GPA框架
        三、政府采购
        四、政府采购安全
    第二节 政府采购安全的理论依据
        一、习近平总体国家安全理论
        二、国际贸易中国家利益理论
        三、演化博弈理论
        四、政府干预经济理论
        五、竞争优势理论
    第三节 政府采购安全的构成及评价指标体系
        一、政府采购安全构成的理论阐释
        二、政府采购安全的实现路径
        三、政府采购安全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第四节 政府采购安全的作用机理与假说
        一、政府采购制度安全的影响因素及假说
        二、政府采购市场安全的影响因素及假说
        三、政府采购功能安全的影响因素及假说
        四、GPA框架下政府采购安全的内在机理及假说
第二章 中国政府采购现状分析
    第一节 中国政府采购制度建立与发展
        一、中国政府采购制度的演变历程
        二、政府采购法律法规运行流程
        三、采管分离的政府采购管理体制
        四、全链条的政府采购监管体制
    第二节 中国政府采购市场发展现状
        一、政府采购市场规模
        二、政府采购市场结构
        三、政府采购的主要模式
        四、政府采购的常用方式
        五、中国政府采购市场开放程度
    第三节 中国政府采购功能现状及实践效果
        一、政府采购资源配置功能效应
        二、购买社会公平的政策功能效果
        三、维护国家安全政策功能实践
第三章 GPA框架下中国政府采购面临的安全冲击及原因分析
    第一节 GPA框架下中国政府采购面临的制度安全冲击
        一、政府采购目标价值的冲击
        二、政府采购基本原则的冲击
        三、政府采购适应范围的冲击
        四、政府采购方式的冲击
        五、政府采购救济制度的冲击
    第二节 GPA框架下中国政府采购面临的市场安全冲击
        一、政府采购名义开放程度
        二、政府采购的“本土偏好”程度
        三、中国与GPA缔约方国际竞争力比较
    第三节 GPA框架下中国政府采购面临的政策功能安全冲击
        一、GPA规制中政府采购政策功能的界定
        二、中国出价清单中政府采购政策功能的安排
        三、中国政府采购政策功能安全冲击维度与程度
        四、中国政府采购政策功能安全冲击的典型案例
    第四节 GPA框架下中国政府采购面临安全冲击的原因
        一、中国政府采购制度不完善
        二、政府采购市场开放机会不均等
        三、政府采购政策功能发挥空间有限
        四、政府采购专业人才匮乏
        五、政府采购国货意识谈薄
第四章 GPA框架下中国政府采购安全影响因素的实证检验
    第一节 问卷调查
        一、调查问卷设计
        二、开展问卷调查
    第二节 调查问卷描述性统计
        一、样本特征分析
        二、问卷的统计性描述
    第三节 调查问卷的信度和效度分析
        一、调查问卷的信度分析
        二、调查问卷的效度分析
    第四节 GPA框架下政府采购安全的影响因素实证检验
        一、基准模型设定
        二、基准回归结果分析
        三、是否列入GPA清单的调节效应
        四、联立方程实证检验
        五、实证研究结论
第五章 GPA缔约方维护政府采购安全的经验借鉴
    第一节 GPA缔约方政府采购制度体系
        一、完善政府采购法律法规体系
        二、政府采购管理体制建设
        三、公开透明的政府采购制度
    第二节 GPA缔约方维护政府采购市场安全的举措
        一、政府采购市场开放出价策略
        二、以“国家安全”为由歧视其他国家产品
        三、设置国际贸易隐形壁垒
        四、GPA缔约方国政府采购市场实际开放程度
    第三节 GPA缔约方政府采购政策功能实践
        一、GPA缔约方中央采购实体的作用分析
        二、GPA缔约方政府采购政策功能的构成及分布特征
        三、GPA缔约方实施政府采购政策功能的具体措施
    第四节 GPA缔约方确保政府采购安全的经验借鉴
        一、完善政府采购法律与制度体系
        二、增强政府采购市场国际风险防范能力
        三、注重政府采购政策功能与GPA规制的契合
第六章 GPA框架下中国政府采购安全的体系构建
    第一节 GPA框架下中国政府采购安全目标定位
        一、政府采购安全总目标
        二、政府采购安全具体目标
    第二节 构建开放式现代化的政府采购制度
        一、树立“物有所值”的政府采购制度目标理念
        二、完善政府采购法律法规体系
        三、规范政府采购管理制度
        四、主动参与国际政府采购规制的制定
    第三节 增强政府采购市场风险防范能力
        一、合理调整GPA出价清单策略
        二、积极开拓国际政府采购市场
        三、提升本土企业跨国经营能力
        四、培育政府采购国际化的专业人才
    第四节 GPA框架下政府采购政策功能实现策略
        一、以问题为导向对政府采购政策功能进行顶层设计
        二、完善政府采购政策功能实施细则
        三、设置“国货标准”等隐形贸易壁垒
        四、恢复实施技术创新政策功能
结语
    一、主要结论
    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录1
致谢

(7)中国海关特殊监管区贸易增长极的空间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国际环境新变迁
        二、国内环境新挑战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三节 核心概念解释与辨析
        一、海关特殊监管区
        二、概念辨析
    第四节 研究思路、方法与技术路线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技术路线
    第五节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一、研究内容
        二、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国内外文献综述
    第一节 国外研究现状
        一、关于自由贸易园区的积极效应和否定效应研究
        二、关于自由贸易区的理论及模型研究
        三、关于自由贸易区在促进经济一体化方面的研究
    第二节 国内研究现状
        一、关于海关特殊监管区建立问题研究
        二、对海关特殊监管区整合、转型、创新问题研究
        三、关于海关特殊监管区存在问题与对策研究
        四、关于海关特殊监管区向自由贸易园区转型研究
        五、关于中国自贸试验区开放度与开放成效研究
    第三节 研究述评
第三章 中国海关特殊监管区的理论分析
    第一节 非均衡增长与增长极理念的运用
        一、海关特殊监管区贸易增长极与增长极理论的运用
        二、点轴开发理论与海关特殊监管区贸易增长极布局
        三、对本文研究的应用
    第二节 克鲁格曼“国际贸易—城市—区域”三位一体理论的运用
        一、贸易自由化条件下的产业转移与扩散问题
        二、贸易自由化条件下的区域集聚力问题
        三、对本文研究的应用
    第三节 海关特殊监管区贸易增长极与诺斯制度变迁理论的运用
        一、强制性与诱致性制度变迁理论
        二、对本文研究的应用
    第四节 海关特殊监管区贸易增长极与边界效应理论的运用
        一、中介效应与屏蔽效应理论
        二、对本文研究的应用
    第五节 港口和腹地关系理论的运用
        一、经济地理学视角的港口-腹地经济发展
        二、运输经济学视角的港口-腹地经济发展
        三、城市经济学视角下的港口-腹地经济发展
        四、港口区位论视角下的港口-腹地经济发展
        五、对本文研究的应用
    第六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国海关特殊监管区的空间布局优化与集聚扩散作用
    第一节 中国海关特殊监管区的空间布局优化
        一、时代同步性的空间布局优化
        二、空间递进性的空间布局优化
    第二节 中国海关特殊监管区空间布局中的集聚扩散作用
        一、海关特殊监管区的设立促进产业承接与产业升级
        二、海关特殊监管区的培育扩大对外开放
        三、海关特殊监管区发挥贸易增长极作用
    第三节 海关特殊监管区空间优化布局中的功能整合
        一、海关特殊监管区空间优化布局的功能演变
        二、海关特殊监管区空间优化布局的功能现代整合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国海关特殊监管区贸易增长极的空间集聚效应研究
    第一节 实证研究设计
        一、空间计量模型构建
        二、空间权重矩阵选择与估计方法解释
    第二节 指标选择和变量描述性统计
        一、指标选择
        二、变量描述性统计与数据来源
    第三节 变量的相关检验
        一、面板单位根检验
        二、共线性检验
        三、空间相关性检验
        四、产业集聚时序检验
    第四节 产业空间集聚效应的实证分析
        一、第二产业空间集聚效应
        二、第三产业空间集聚效应
    第五节 空间集聚的非线性效应检验
        一、理论模型的构建
        二、线性检验与剩余非线性检验
        三、实证结果与分析
    第六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中国海关特殊监管区贸易增长极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
    第一节 实证研究设计
    第二节 指标选择和数据描述
        一、指标选择
        二、数据描述性统计
    第三节 相关性检验
        一、共线性检验
        二、空间相关性检验
    第四节 空间溢出效应的实证分析
        一、全样本估计结果
        二、分区域检验结果
        三、稳健性检验
    第五节 空间溢出效应的非对称性检验
        一、模型构建与变量选择
        二、非对称性实证结果分析
    第六节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中国海关特殊监管区贸易增长极的绩效评价
    第一节 实证研究设计
        一、PSM方法应用分析
        二、PSM分析过程
    第二节 指标选择和数据描述
        一、指标选择
        二、数据来源与变量描述性统计
        三、变量差异性检验
    第三节 PSM绩效评价
        一、全样本绩效评价
        二、港口型地区绩效评价
        三、腹地型地区绩效评价
    第四节 耦合协调检验
        一、模型构建与指标选取
        二、实证结果分析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八章 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第一节 主要结论
    第二节 政策建议
    第三节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后记

(8)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价值意蕴(论文提纲范文)

一、理论创新价值:深化认识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内在要求
二、实践导向价值:全面提升中国开放型经济水平的迫切需要
三、目标建构价值:助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实现的重大契机
四、话语引领价值:优化发展中国家全球治理体系的必然选择

(9)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共同价值底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目标和选题意义
        (一)研究目标
        (二)选题意义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研究动态
    三、共同价值的研究综述
    四、主要研究内容和拟解决关键性问题
        (一)主要研究内容
        (二)拟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五、研究思路和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六、可能的研究创新
第二章 共同价值的理论蕴含
    一、价值与共同价值
        (一)价值的主客观之争
        (二)马克思对价值的实践诠释
        (三)价值、价值规范与共同价值
    二、“普世价值论”的理论本质及共同价值对其超越
        (一)国内学界论辩“普世价值论”的理论背景
        (二)“普世价值论”真的普世吗?
        (三)共同价值对“普世价值论”的超越及其美好生活意蕴
    三、命运与共时代的共同价值
        (一)作为价值理念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二)共同价值在当代的深刻现实性
        (三)共同价值是联结人类共同命运的精神纽带
第三章 共同价值的马克思主义价值思想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的“人类社会”价值立场
        (一)市民社会中隐藏着理解人类历史的“锁钥”
        (二)市民社会的自我局限
        (三)人类社会对市民社会的价值超越
    二、马克思主义的“世界历史”价值视野
        (一)资本主义的勃兴拉开了世界历史的序幕
        (二)世界历史进程中的深重灾难
        (三)社会所有制的必然确立
    三、马克思主义的“自由人联合体”价值理想
        (一)资本主义自由观的价值批判
        (二)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由人的理论阐释
        (三)自由人联合体的价值理想
    四、共同价值对马克思主义价值思想的理论继承
        (一)阐明共同价值“人类社会”的价值立场
        (二)明晰共同价值“世界历史”的价值视野
        (三)坚定共同价值“自由人联合体”的价值理想
第四章 共同价值由中国提出的逻辑必然
    一、中国共产党的现代化价值追求
        (一)中国社会革命的现代化审视
        (二)社会主要矛盾的理论提炼与不断化解
        (三)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价值向往
    二、中国共产党开放发展的价值抉择
        (一)当代中国开放发展模式的探索与确立
        (二)进入新时代的中国开放发展
        (三)开放发展的中国经验
    三、中国共产党责任发展的价值担当
        (一)筑牢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
        (二)维护中华统一命运共同体
        (三)支持世界和平发展事业
    四、当代中国发展的世界意义
        (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当代中国发展
        (二)当代中国现代化发展的世界意义
        (三)当代中国开放发展的世界意义
        (四)当代中国责任发展的世界意义
第五章 共同价值的全球治理关照
    一、追求共同价值进程中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携手共治”
        (一)资本主义的灭亡是基于“外在性”还是基于“内生性”
        (二)资本主义的自我调适及其限度
        (三)全球性问题面前任何国家均难以独善其身
    二、全球治理嵌入共同价值的中国主张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迈入新时代
        (二)人类社会在当代所面临的重大矛盾
        (三)中国的全球治理观
    三、从霸权主义国际格局走向以共同价值为底蕴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一)国际霸主竞相交替是近代以来世界格局演变的最突出特点
        (二)当今世界的霸权主义国际格局不符合人类文明的前行逻辑
        (三)未来的国际格局必然走向人类命运共同体
第六章 共同价值对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现实贡献
    一、共同价值有助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优势的发挥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特质
        (二)共同价值关注当代人类的整体发展利益
        (三)发挥人类命运共同体维护当代人类整体发展利益的理论优势
    二、“一带一路”:共同价值的实践样态
        (一)“一带一路”发展理念与共同价值的内在契合
        (二)“一带一路”在目标维度致力于践行共同价值
        (三)以共同价值引领“一带一路”的未来发展
    三、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整体性构建及其对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一)共同价值回答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内容
        (二)共同价值规范着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发展方向
        (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对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10)自贸区背景下河南省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开放型经济发展研究
        1.2.2 自贸区与经济发展水平关系研究
        1.2.3 实证方法相关研究
        1.2.4 相关研究评述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第2章 开放型经济发展的基础理论
    2.1 开放型经济的内涵与特征
        2.1.1 开放型经济的内涵
        2.1.2 开放型经济的特征
    2.2 开放型经济发展的理论基础
        2.2.1 比较优势理论
        2.2.2 竞争优势理论
        2.2.3 后发优势理论
    2.3 自贸区及其对开放型经济的影响
        2.3.1 自贸区及其特征
        2.3.2 自贸区对开放型经济的影响
第3章 河南省开放型经济发展现状及指标体系的建立
    3.1 河南省自贸区发展现状
        3.1.1 河南省自贸区功能划分
        3.1.2 河南省自贸区发展情况
    3.2 河南省开放型经济发展现状
        3.2.1 经济基础
        3.2.2 对外贸易
        3.2.3 外商直接投资
    3.3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3.3.1 指标选取原则
        3.3.2 评价指标的选取
        3.3.3 指标解释
        3.3.4 数据来源
第4章 河南省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实证分析
    4.1 模型的构建
        4.1.1 评价方法的选取
        4.1.2 构建综合指标评价模型
        4.1.3 指标权重的确定
    4.2 河南省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评价
        4.2.1 数据处理
        4.2.2 测算过程
        4.2.3 结果分析
    4.3 聚类分析
        4.3.1 系统聚类法
        4.3.2 聚类过程
        4.3.3 聚类结果分析
第5章 河南省开放型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5.1 开放程度较高城市经济发展对策建议
        5.1.1 深化自贸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5.1.2 发挥郑州航空港和郑州跨境贸易试点优势
        5.1.3 创新驱动技术发展开放型经济
    5.2 开放程度中等城市经济发展对策建议
        5.2.1 推动体制机制创新
        5.2.2 努力改善外商投资环境
        5.2.3 合力挖掘区位优势
        5.2.4 完善洛阳、新乡自贸区发展
    5.3 开放程度较低城市经济发展对策建议
        5.3.1 放宽外商准入限制鼓励外商参与投资
        5.3.2 着力加强吸引外资工作
        5.3.3 加速产业结构升级
        5.3.4 引进外来人才
第6章 全文总结与研究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附录 A 近似矩阵表
附录 B 17 个城市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结果(2007-2016)

四、在开放中寻求发展——开放型经济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研究[D]. 庞坤缺. 北京交通大学, 2021
  • [2]当代西方经济帝国主义理论研究[D]. 程睿. 吉林大学, 2021(01)
  • [3]习近平新时代对外开放观研究[D]. 孙晓桐. 山东大学, 2020(12)
  • [4]中国开放型经济体制下国家经济风险管控研究[J]. 肖宇赫. 河南社会科学, 2020(06)
  • [5]习近平开放发展理念研究[D]. 吴园园. 新疆师范大学, 2020(07)
  • [6]GPA框架下中国政府采购安全问题研究[D]. 张堂云.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9(02)
  • [7]中国海关特殊监管区贸易增长极的空间效应研究[D]. 蔡春林. 华东师范大学, 2019(07)
  • [8]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价值意蕴[J]. 竟辉,张婷婷. 经济学家, 2019(05)
  • [9]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共同价值底蕴研究[D]. 桑建泉. 上海交通大学, 2019(06)
  • [10]自贸区背景下河南省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研究[D]. 李婉星. 武汉理工大学, 2019(07)

标签:;  ;  ;  ;  ;  

在开放中谋发展——开放经济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