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手厥阴心包经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抗氧化作用的影响

针刺手厥阴心包经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抗氧化作用的影响

一、针刺手厥阴心包经穴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抗氧化作用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吴嘉萍[1](2021)在《手厥阴心包经五输穴针灸临床应用规律的古代文献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对手厥阴心包经五输穴相关古文献的整理分析,归纳总结古代手厥阴心包经五输穴针灸临床应用规律。方法:以《中华医典》中引用的先秦至清末相关古代医籍为检索范围,对中冲、劳宫、大陵、间使、曲泽等五个腧穴的各单穴主治病症、与其他腧穴配伍应用的主治病症以及刺灸方法的相关条文进行归纳整理。结果:1.中冲穴最终纳入符合要求条文共计463条,中冲穴单穴主治条文287条,配伍应用条文176条,刺灸方法条文146条,治疗的病症涉及呼吸、心血管、神经、皮肤、消化、肌肉骨骼、儿科、五官等多系统病症。刺灸方法共有4种,以刺血疗法多见。2.劳宫穴最终纳入符合要求条文共计900条,劳宫穴单穴主治条文478条,配伍主治条文422条,刺灸方法条文362条,治疗的病症涉及神经、心血管、呼吸、皮肤、消化、肌肉骨骼、儿科、五官、妇科、外科、内分泌、泌尿科等多个系统病症。刺灸方法共有6种,以灸法多见。3.大陵穴最终纳入符合要求条文共计665条,大陵穴单穴主治相关条文365条,配伍主治条文300条,刺灸方法条文160条,治疗的病症涉及神经、心血管、呼吸、皮肤、消化、肌肉骨骼、儿科、五官、妇科、外科、内分泌、泌尿科等多个系统病症。刺灸方法共有4种,以灸法多见。4.间使穴最终纳入符合要求条文共计741条,间使穴单穴主治相关条文386条,配伍主治条文355条,刺灸方法条文379条,治疗的病症涉及神经、心血管、呼吸、皮肤、消化、肌肉骨骼、儿科、五官、妇科、外科、内分泌、泌尿科等多个系统病症。刺灸方法共有4种,以灸法多见。5.曲泽穴最终纳入符合要求条文共计554条,单穴主治条文460条,配伍应用条文94条,刺灸方法条文71条,主治病症包括呼吸、消化、心血管、神经、皮肤等多门学科。刺灸方法共有4种,以针刺法多见。6.手厥阴心包经五输穴共同主治的病种有六类:神经系统及精神病症、消化系统病症、心血管病症、五官病症、肌肉骨骼系统及结缔组织病症、内分泌病症。结论:1.中冲穴单穴及配伍主治频次最高的均是神经系统及精神病症,对于五官热性病症、儿科病症病症具有较高频次的应用,中冲穴刺灸应用方法主要以刺血疗法为主。2.劳宫穴单穴主治频次最高的是消化系统病症,配伍主治频次最高的是神经系统及精神病症,对于一些五官口腔病症及外科皮肤疔疮等病症具有较高频次的应用,劳宫穴刺灸应用方法主要以灸法为主。3.大陵穴单穴及配伍主治频次最高的均是心血管病症,其次是神经系统及精神病症;大陵穴刺灸应用方法主要以灸法为主。4.间使穴单穴及配伍主治频次最高的均是神经系统及精神病症、心血管病症及消化系统病症这三类病症;间使穴刺灸应用方法主要以灸法为主。5.曲泽穴主治范围较广,单穴主治频次最高的是呼吸系统病症,与其他腧穴配伍主治频次最高的是心血管病症,对于上肢骨关节病症具有明显的近治作用,曲泽穴刺灸法主要以针刺为主。6.手厥阴心包经各五输穴主治上具有一定共性,神经系统及精神病症、消化系统病症、心血管病症均是其是高频主治病种。各个腧穴主治上亦存在各自的特殊性,中冲穴对于手心热、身热等热性病症及汗证具有较高应用,劳宫对于五官病症有偏向性主治,间使、大陵二者更善治疗消化系统病症,其中间使穴对于妇儿科病症亦有主治,曲泽穴则最擅长于治疗呼吸系统病症。

谢峥嵘[2](2021)在《电针手厥阴心包经穴对MCAO模型大鼠不同时相点突触可塑性因子SYP/PSD-95基因表达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观察电针心包经穴MCAO大鼠不同时相点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血清大脑缺血区SYP/PSD-95及其基因表达的变化,探讨针刺心包经穴对脑缺血后突触可塑性的影响,为临床运用心包经穴治疗脑缺血提供理论支撑和实验依据。方法:本实验采取多次随机的方法,第一次随机将150只SD大鼠先随机分成正常组30只、假手术组30只、需要造模组90只;造模成功后,90只模型大鼠第二次随机分为模型组、心包经穴组、肺经穴组每组各30只,然后各组内再次随机分配到3d、7d、14d、21d、28d 5个时相点,每个时相点6只。采用颈外动脉插入线栓法制备MCAO大鼠模型,选取心包经、肺经不同节段的穴位于造模成功后第2日开始进行电针治疗,每次30min,连续电针6天,间隔1天。观察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运用ELISA法、免疫组化法、RT-q PCR的方法检测血清中SYP、PSD-95、脑缺血区SYP、PSD-95及m RNA的表达。结果:1、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组内比较:脑缺血损伤后模型组的评分升高,与12h比,模型组在21d后评分明显下降(p<0.05,p<0.01),心包经和肺经组评分在第14d后明显下降(p<0.01,p<0.05),组间比较:与正常组、假手术组比,心包经组、肺经组、模型组各时相点的评分均明显升高(p<0.05),且心包经组、肺经组能在不同程度下调神经功能评分,但差异较模型组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2、SYP:(1)血清SYP:组内比较:模型组14、28d>7d(p<0.01,p<0.05),28d与14d基本相当(p>0.05),心包经组:7d>3d(p<0.05),14d>7d(p<0.05),余时间点无明显差异(p>0.05),肺经组:28d>14d>7d>3d(p<0.01),组间比较:模型组除14d外各时间点均降低(p<0.05,p<0.01);与模型组比,心包经组仅在7、21d表达上升(p<0.01),肺经组在第3、14、21d时降低(p<0.05,p<0.01),且7、14、21d心包经组高于肺经组(p<0.01)(2)脑组织SYP:组内比较:模型组:SYP表达呈先下降(3-14d)后上升(21-28d)的趋势,在14d表达最低(p<0.01),心包经、肺经组(除28d外)在各时间点作用基本相当。组间比较:模型组仅在7、14d时降低(p<0.05,p<0.01),且心包经组>肺经组>模型组(p<0.01,p<0.05),SYPm RNA:模型组表达呈先下降(7-14d)后上升(21-28d)的趋势(p<0.01),心包经组:14d>7d>3d(p<0.01),28d>21d(p<0.01),且与14d基本相当,肺经组在第3d时降低(p<0.01),其余时间点无明显意义(p>0.05),组间比较:模型组SYP在7、14d表达下降(p<0.01),心包经组SYP的表达:心包经组>肺经组>模型组,模型组SYPm RNA在各时间点表达均下降,心包经组SYPm RNA在14、21、28d的表达心包经组>肺经组>模型组。3、PSD-95:(1)血清PSD-95:组内比较:与3d比,模型组在14、21、28d的表达上升(p<0.01,p<0.05),心包经组:与7d比,心包经组14、21、28d的表达上升(p<0.01,p<0.05),肺经组在各时间点表达无明显差异(p>0.05),组间比较:与正常组、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表达均降低(p<0.01),与模型组,心包经组仅在28d时表达上升(p<0.05),肺经组无明显差异(p>0.05)(2)脑组织PSD-95的表达:组内比较:模型组的表达呈先上升(7-14d)后下降(21-28d)的趋势,心包经组:28d>21d>14d>7d>3d(p<0.01),肺经组:28d>21d>14d>7d(p<0.01,p<0.05),组间比较:模型组在各时间点表达均下降,14、21、28d心包经组>肺经组>模型组(p<0.01)且心包经组随时间的推移作用逐渐增强。(3)PSD-95m RNA:模型组的表达呈先下降(7-14d)后上升(21-28d)的趋势,在14d表达下降至最低,心包经组:14d>7d>3d(p<0.01,p<0.05),28d>21d(p<0.01)且与14d基本相当,肺经组:21d>7d>3d,21d较14d表达上升(p<0.01),组间比较:与正常组、假手术组比,模型组在各时间点表达均下降(p<0.01),14、21、28d心包经组的表达上升,心包经组优于肺经组。结论:1、电针心包经、肺经穴够促进MCAO模型大鼠脑缺血区SYP、PSD-95及m RNA的表达,且心包经组优于肺经组,随着时间推移,PSD-95的表达逐渐增强。2、电针心包经穴可能通过促进MCAO大鼠脑缺血区SYP/PSD-95的表达参与调节突触的可塑性。

李晨[3](2021)在《电针预处理对心肌缺血再灌注大鼠的保护作用及FXR/SHP通路的调控作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 基于“中医治未病”思想及“心胸内关谋”经典理论,在前期研究基础上,以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大鼠为研究对象,从细胞凋亡、细胞焦亡以及细胞自噬的角度出发,观察电针“内关”“足三里”“关元”穴预处理对心肌缺血再灌注大鼠的保护作用及其作用机制。并借用FXR/SHP凋亡信号通路激动剂GW4064及抑制剂Z-guggulsterone从FXR/SHP信号转导通路的角度探讨其作用机制,以及细胞凋亡、焦亡和自噬的联系,为电针预处理防治MIRI提供新的理论依据和治疗靶点。方法 一理论探讨:以中医学和现代医学理论为基础,从心肌细胞焦亡、自噬及凋亡角度出发,探讨电针预处理对心肌缺血再灌注大鼠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从FXR/SHP凋亡信号通路的角度出发,探讨FXR/SHP通路对心肌细胞凋亡、焦亡以及自噬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以及三者间的联系。二动物实验:将Wistar大鼠80只(雄性,SPF级)按照“随机数字表法”进行随机分组,平均分为4组,分别是:正常组(N组)、假手术组(S组)、模型组(M组)和电针预处理组(EA组),20只为一组。所有实验动物适应性喂养1周后,开始正式实验。通过左侧冠状动脉结扎法制备MIRI大鼠模型,每组大鼠给予相应的干预措施。再增加40只Wistar大鼠(雄性,SPF级),随机分为2组,每组20只,分别为电针+GW4064激动剂组(EA+GW组)和电针+z-Guggulsterone抑制剂组(EA+Z组),每组大鼠给予相应的干预措施。实验1:采用HE染色观察各组心肌组织的形态结构;采用TTC染色测量各组心肌梗死面积和心肌梗死质量;采用TUNEL染色计算各组心肌细胞凋亡指数,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ELISA法)进行各组心肌损伤标志物(LDH、CK和c Tn I)的测定;从而探讨电针预处理对MIRI大鼠的保护作用。实验2:采用Western-blot法检测各组NLRP3、ASC、Caspase-1、Gasdermin D蛋白等焦亡相关指标的表达,初步探讨电针预处理对MIRI大鼠心肌细胞焦亡通路的调节作用实验3:采用Western-blot法检测各组Beclin1、LC3I、LC3Ⅱ蛋白表达以及LC3Ⅱ/LC3I比值,研究电针预处理对心肌细胞的保护作用,初步探讨电针预处理对MIRI大鼠心肌细胞自噬通路的调节作用。实验4:采用Western-blot法检测各组Bcl-2、Bax蛋白表达,同时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各组Caspases-9m RNA、Caspases-3m RNA表达,研究电针预处理对MIRI大鼠模型的保护作用,初步探讨电针预处理对MIRI大鼠心肌细胞凋亡通路的调节作用。实验5:采用TUNEL染色法计算各组心肌细胞凋亡指数,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凋亡相关指标FXRm RNA、SHPm RNA表达,采用Western-blot法检测各组凋亡相关指标Bcl-2、Bax、Caspase3蛋白表达,焦亡相关指标Gasdermin D、IL-1β、IL-18蛋白表达以及自噬相关指标Beclin-1、LC3Ⅰ、LC3Ⅱ蛋白表达及LC3Ⅱ/LC3Ⅰ比值,探讨电针预处理对MIRI模型大鼠FXR/SHP信号通路的影响,以及FXR/SHP信号通路对细胞凋亡、焦亡、自噬的影响及三者间的联系。结果 实验1电针预处理对MIRI大鼠心肌损伤标志物、心肌细胞凋亡指数及形态学影响(1)HE染色:光镜下观察与比较各组大鼠心肌细胞形态学结果如下:N组和S组大鼠心肌纤维走向整齐,横纹清晰可见,细胞结构完整,形态正常,无炎性浸润,细胞核位置正常,无空泡样变性;M组心肌纤维走形紊乱、可见心肌纤维断裂现象,心肌细胞结构不完整,炎性细胞浸润明显,可见空泡样变性;EA组大鼠心肌组织大体形态正常,破坏减轻,心肌纤维排列稍显杂乱,少许纤维断裂,少量炎性细胞浸润,少量细胞水肿坏死。表明电针预处理能有效缓解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心肌组织损伤。N组和S组大鼠心肌纤维走向整齐,横纹清晰可见,细胞结构完整,形态正常,无炎性浸润,细胞核位置正常,无空泡样变性;M组心肌纤维走形紊乱、可见心肌纤维断裂现象,心肌细胞结构不完整,炎性细胞浸润明显,可见空泡样变性;EA组大鼠心肌组织大体形态正常,破坏减轻,心肌纤维排列稍显杂乱,少许纤维断裂,少量炎性细胞浸润,少量细胞水肿坏死。表明电针预处理能有效缓解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心肌组织损伤。(2)心肌梗死面积:与N组相比较,S组梗死面积变化不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N组相比较,M组的梗死面积显着增加(P<0.01);与M组相比较,EA组的梗死面积显着减小(P<0.01)。(3)心肌梗死质量;与N组相比较,S组梗死质量变化不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N组相比较,M组的梗死质量显着增加(P<0.01);与M组相比较,EA组的梗死质量显着减小(P<0.01)。(4)心肌细胞凋亡指数:N组和S组心肌组织中,可见极少量凋亡细胞核,M组中存在大量凋亡细胞,细胞核形态不规则,成碎片状,EA组可见少量凋亡细胞核。与N组和S组比较,M组心肌细胞凋亡指数明显上升(P<0.01),与M组比较,EA组心肌细胞凋亡指数明显下降(P<0.01)。(5)血清LDH、CK、c Tn I含量:与N组相比较,S组血清LDH、CK、c Tn I含量变化不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N组比较,M组、EA组血清LDH、CK、c Tn I含量均上调(均P<0.01),EA组血清LDH、CK、c Tn I含量均低于M组(均P<0.01)。实验2电针预处理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焦亡通路的调控作用(1)心肌组织NLRP3、ASC蛋白表达情况:与N组、S组相比较,M组、EA组的NLRP3、ASC蛋白表达均升高(均P<0.05),与M组比较,EA组NLRP3、ASC蛋白表达均显着下降(均P<0.05)。(2)心肌组织Caspase-1、Gasdermin D蛋白表达情况:与N组、S组相比较,M组、EA组的Caspase-1、Gasdermin D蛋白表达均升高(均P<0.05),与M组比较,EA组Caspase-1、Gasdermin D蛋白表达均显着下降(均P<0.05)。实验3电针预处理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自噬通路的调控作用(1)心肌组织Beclin-1蛋白表达情况:与N组、S组比较,M组、EA组Beclin-1蛋白表达明显升高(P<0.05),与M组相比,EA组Beclin-1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5)。(2)心肌组织LC3Ⅰ、LC3Ⅱ蛋白表达及LC3Ⅱ/LC3Ⅰ比值情况:与N组、S组比较,M组、EA组LC3Ⅰ、LC3Ⅱ蛋白表达及LC3Ⅱ/LC3Ⅰ比值均明显升高(均P<0.05),与M组相比,EA组LC3Ⅰ、LC3Ⅱ蛋白表达及LC3Ⅱ/LC3Ⅰ比值均明显降低(P<0.05)。实验4电针预处理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细胞凋亡的影响(1)心肌组织Bcl-2蛋白表达情况:与N组、S组比较,M组、EA组Bcl-2蛋白表达水平均下降(均P<0.05)。与M组比较,EA组Bcl-2蛋白表达水平显着升高(P<0.05)。(2)心肌组织Caspases-9m RNA、Caspases-3m RNA及Bax蛋白表达情况:与N组、S组比较,M组和EA组Caspase-9m RNA、Caspases-3m RNA及Bax蛋白表达显着升高(均P<0.05),与M组比较,EA组的Caspase-9m RNA、Caspases-3m RNA及Bax蛋白表达水平均显着降低(均P<0.05)。实验5电针预处理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FXR/SHP信号通路的影响(1)心肌细胞凋亡指数:与N组、S组比较,M组、EA组、EA+GW组、EA+Z组心肌细胞凋亡指数明显升高(P<0.05);与M组比较,EA组、EA+GW组、EA+Z组心肌细胞凋亡指数均明显降低(均P<0.05);与EA组比较,EA+Z组心肌细胞凋亡指数明显下降(P<0.05),EA+GW组心肌细胞凋亡指数明显升高(P<0.05)。(2)心肌组织FXRm RNA、SHPm RNA表达情况:与N组、S组比较,M组、EA组及EA+GW组大鼠心肌细胞FXRm RNA、SHPm RNA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均P<0.05);与M组比较,EA组、EA+GW组、EA+Z组的FXRm RNA、SHPm RNA表达均有显着性降低(均P<0.05);与EA组比较,EA+Z组FXR、SHPm RNA表达水平显着降低(P<0.05),EA+GW组FXR、SHPm RNA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3)心肌组织Bcl-2、Bax、Caspases-3蛋白表达情况:与N组、S组比较,M组、EA组、EA+GM组及EA+Z组大鼠心肌细胞Bcl-2蛋白表达水平均下降(均P<0.05),Bax、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均显着升高(均P<0.05)。与M组比较,EA组、EA+GW组及EA+Z组的Bcl-2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均P<0.05),Bax、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降低(均P<0.05),与EA组比较,EA+Z组Bcl-2蛋白表达水平显着升高(P<0.05),EA+GW组Bax、Caspases-3蛋白表达水平均显着降低(均P<0.05)。(4)心肌组织Beclin-1、LC3Ⅰ、LC3Ⅱ蛋白表达及LC3Ⅱ/LC3Ⅰ比值情况:与N组、S组比较,M组、EA组、EA+GW组及EA+Z组Beclin-1、LC3Ⅰ、LC3Ⅱ蛋白表达及LC3Ⅱ/LC3Ⅰ比值均明显升高(均P<0.05),与M组相比,EA组、EA+GW组及EA+Z组Beclin-1、LC3Ⅰ、LC3Ⅱ蛋白表达及LC3Ⅱ/LC3Ⅰ比值均明显降低(均P<0.05),与EA组比较,EA+Z组Beclin-1、LC3Ⅰ、LC3Ⅱ蛋白表达及LC3Ⅱ/LC3Ⅰ均显着降低(均P<0.05),EA+GW组均显着升高(均P<0.05)。(5)心肌组织Gasdermin D、IL-1β、IL-18蛋白表达情况:与N组、S组比较,M组、EA组、EA+GW组及EA+Z组大鼠心肌细胞Gasdermin D、IL-1β、IL-18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均P<0.05);与M组比较,EA组、EA+GW组及EA+Z组的Gasdermin D、IL-1β、IL-18蛋白表达均有显着性降低(均P<0.05);与EA组比较,EA+Z组Gasdermin D、IL-1β、IL-18蛋白表达水平均显着降低(均P<0.05),EA+GW组均显着升高(均P<0.05)。结论 1.电针预处理能使MIRI模型大鼠心肌梗死面积及梗死程度明显下降,降低凋亡指数,病理形态学检测提示电针可显着改善受损心肌组织的病理损害程度。2.电针预处理能下调MIRI模型大鼠血清中LDH、CK及c Tn I的含量,保护大鼠心肌组织。3.电针预处理能抑制MIRI模型大鼠NLRP3、ASC、Caspase-1、Gasdermin D蛋白表达,通过抑制细胞焦亡,保护心肌组织。4.电针预处理能抑制MIRI模型大鼠Beclin-1、LC3Ⅰ、LC3Ⅱ蛋白表达及LC3Ⅱ/LC3Ⅰ比值过度升高,通过抑制细胞过度自噬,保护心肌组织。5.电针预处理能下调MIRI模型大鼠Bax蛋白表达、Caspases-9m RNA、Caspases-3m RNA表达,上调Bcl-2蛋白表达,通过抑制细胞凋亡,保护心肌组织。6.电针预处理能通过抑制FXR/SHP凋亡信号通路从而抑制心肌细胞凋亡,抑制凋亡,能起到抑制细胞焦亡和抑制细胞过度自噬的作用,从该角度探讨三者间的联系,进一步说明电针预处理对MIRI的保护机制可能是多层次、多途径的综合效应。

白桦[4](2021)在《基于炎性反应动态变化的电针预处理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电针预处理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IRI)大鼠的心肌保护效应,并以炎性反应动态变化为切入点探讨电针预处理减轻MIRI的相关机制。方法:1.以雄性SD大鼠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正常(Normal)组、假手术(Sham)组、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IRI)组、电针预处理+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EMIRI)组。其中Sham组、MIRI组、EMIRI组又分为再灌注6h、24h和3d三个观察时间点。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LAD)30min后打开丝线结制备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EMIRI组大鼠造模前接受双侧内关穴连续4d电针预处理,电针参数为2/100Hz,2mA,20min/次,1次/天。通过超声心动图、心脏重量指数、心肌酶、心肌梗死面积和心肌组织HE染色评价电针预处理对MIRI大鼠的心肌保护效应。2.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血浆中游离线粒体DNA(mtDNA)含量,采用Western-blot技术检测心肌组织线粒体细胞色素C(mit-cyto C)、胞质色素C(cyt-cyto C)表达情况,观察电针预处理对MIRI大鼠心肌组织线粒体的影响。3.采用Western-blot技术检测心肌组织Toll样受体9(TLR9)、NOD样受体家族蛋白3(NLPR3)、凋亡相关斑点样蛋白(ASC)、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原(procaspase-1)、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caspase-1)的表达水平,观察电针预处理对心肌组织NLRP3炎性小体活化的影响。4.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心肌组织中髓过氧化物酶(MPO)水平,采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心肌组织白介素-1β(IL-1β)、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白介素-10(IL-10)、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CD86和CD206的表达情况,观察电针预处理对MIRI大鼠心肌组织急性促炎期向抗炎修复期转化的影响。结果:1.电针内关穴预处理显着提高MIRI大鼠心功能(P<0.001),降低再灌注3d时心脏重量指数(P<0.05),降低再灌注各时间点血浆CK-MB和cTnT水平(P<0.05),减少再灌注各时间点梗死面积比值(P<0.05),改善MIRI引起的心肌组织形态学改变。2.MIRI后线粒体损伤加重(P<0.05),外周循环中mtDNA含量增加(P<0.05);电针内关穴预处理可改善MIRI后再灌注各时间点线粒体损伤(P<0.05),降低MIRI后再灌注 6h 和 24h 时 mtDNA 水平(P<0.05)。3.MIRI后NLRP3炎性小体活化水平明显增加(P<0.01);电针内关穴预处理可降低MIRI后再灌注各时间点NLRP3炎性小体活化水平(P<0.05)。4.MIRI后,再灌注各时间点M1巨噬细胞表达增加(P<0.05),再灌注6h和24h时M2巨噬细胞表达明显减少(P<0.001),再灌注24h时中性粒细胞浸润增加(P<0.001);MIRI组内,与再灌注6h时相比,再灌注24h时M1巨噬细胞表达明显增加(P<0.01),M2巨噬细胞表达明显减少(P<0.001),中性粒细胞浸润增加(P=0.01),与再灌注24h时相比,再灌注3d时M2巨噬细胞表达明显上升(P<0.001),中性粒细胞浸润降低(P<0.05)。电针内关穴预处理可降低MIRI后再灌注24h和3d时M1巨噬细胞的表达(P<0.05),增加再灌注24h时M2巨噬细胞的表达(P<0.001),降低再灌注各个时间点中性粒细胞的浸润(P<0.05);EMIRI组内,与再灌注6h时相比,再灌注24h时M1和M2巨噬细胞的表达均明显上升(P<0.01)。结论:1.电针内关穴预处理对MIRI大鼠具有明显的心脏保护效应。2.电针内关穴预处理抗MIRI心肌保护效应可能与其减轻心肌组织线粒体损伤,调控NLRP3炎性小体活化,促进MIRI后急性促炎期向抗炎修复期平衡和快速转化有关。

赵龙[5](2020)在《针刺治疗冠脉临界病变稳定型心绞痛临床效应及中枢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临床研究,客观评价针刺内关和郄门穴治疗冠脉临界病变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探索针刺内关和郄门对心脏自主神经功能的调整,为临床的运用提供科学依据。以健康者和冠脉临界病变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为研究对象,以脑功能磁共振为研究的技术手段,观察疾病和健康不同状态下脑功能活动的差异和治疗前后脑功能网络连接的变化,探讨针刺治疗冠脉临界病变稳定型心绞痛的中枢响应特征,为针刺治疗该病中枢机制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临床疗效研究本研究采用单盲、随机、对照的方法,通过随机数字将符合冠脉临界病变稳定型心绞痛纳入标准的65例患者按照1:1比例随机分成2组,即电针组和非电针组。两组均在基础治疗的基础上,针刺双侧内关和郄门穴,每日针刺1次,每次30分钟,每周治疗6天,共治疗2周。在针刺前后分别采用西雅图心绞痛量表(SAQ)、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24小时动态心电图对患者的临床症状、情绪状态、心率变异性(HRV)、生活质量进行评估,以评价针刺内关和郄门治疗冠脉临界病变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和对心脏自主神经功能的影响。2.中枢机制研究依据纳入、排除标准,随机选取性别、年龄基本匹配的健康者8人、冠脉临界病变稳定型心绞痛患者22人(电针组12人,非电针组10人),进行脑部fMRI扫描,根据局部一致性(ReHo)分析方法,比较不同机体状态(健康和疾病状态)脑功能活动的差异。电针组和非电针组,于基线期和治疗后各进行脑部fMRI扫描,扫描按照BOLD-fMRI、3D-T1WI、针刺治疗30min、BOLD-fMRI的顺序进行,根据局部一致性(ReHo)和种子点功能连接分析法,观察针刺内关和郄门治疗冠脉临界病变稳定型心绞痛疾病的即时效应及长期效应。通过比较经针刺治疗前后脑功能活动变化和脑功能网络连接的差异,探讨针刺治疗冠脉临界病变稳定型心绞痛的中枢调节机制。结果:临床研究1.基线比较:所纳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身高等人口统计学资料均无统计学差异,SAQ总分及其五个维度评分、SDS评分、SAS评分和心率变异性(SDNN、SDANN、rMSSD、PNN5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电针组疗效分析结果:电针组治疗后,SAQ五个维度评分及SAQ总分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其中在身体活动受限程度、心绞痛稳定状态、心绞痛发作情况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满意程度、疾病认知程度方面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SDS、SAS量表评分有显着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率变异性(SDNN、SDANN、rMSSD、PNN50)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有统计学意义(P<0.05)。3.非电针组疗效分析结果:非电针组治疗后,SAQ五个维度评分及SAQ总分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其中在身体活动受限程度、心绞痛稳定状态、心绞痛发作情况、治疗满意程度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疾病认知程度方面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SDS、SAS自评量表评分有显着改善(P<0.05);心率变异性中SDNN、SDANN、rMSSD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有统计学意义(P<0.05)。PNN50治疗前后差异虽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亦有增高趋势。4.两组结果比较:两组治疗后SAQ评分中在心绞痛稳定状态方面,电针组优于非电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8,P<0.05)。在SAQ总分、身体活动受限程度、心绞痛发作情况、治疗满意度、疾病认知程度方面,电针组和非电针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SDS、SAS评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治疗后心率变异性相关时域指标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机制研究1.基线比较:冠脉临界病变稳定型心绞痛受试者在中央后回,右侧缘上回、左内侧额上回、左侧颞下回,左侧顶下缘角回、右侧补充运动区、右侧丘脑、左内侧和旁扣带回、左侧顶上回、右背外侧额上回、右侧角回和左侧楔前叶的ReHo信号高于健康者。这些脑区与疼痛、情绪、定向网络相关。2.治疗后ReHo 比较:2.1电针组:在静息状态下,治疗前相比,在右侧颞中回、左侧内侧和旁扣带回、左内侧额上回ReHo值降低。在右侧枕上回、右侧顶上回和右侧顶下缘角回出现ReHo值升高。2.2非电针组:在静息状态下,治疗前对比:在左内侧和旁扣带脑回、右侧颞下回ReHo信号出现降低。在右侧顶上回、左侧枕上回、右侧枕上回ReHo信号出现升高。2.3组间比较:在静息状态下,电针组在右侧角回、左侧顶上回、右侧中央后回ReHo信号高于非电针组;在左侧内侧额上回、左侧颞中回ReHo信号低于非电针组。3.治疗2周后脑功能网络连接的研究:以左内侧额上回、左内侧和旁扣带脑回、右顶上回作为种子点探索全脑FC变化。3.1电针组治疗2周后FC变化脑区:经治疗电针组在左侧缘上回、左侧顶下缘角回与左内侧额上回FC增强;在右侧中央前回、左侧补充运动区与左内侧和旁扣带回FC增强;在右侧缘上回和右侧额中回与右侧顶上回FC增强。3.2非电针组治疗2周后FC变化脑区:经治疗非电针组左背外侧额上回与左内侧额上回FC增强,右枕上回与左内侧和旁扣带回FC增强;与右侧顶上回FC无显着差异。3.3电针组与非电针组脑功能网络连接差异脑区:治疗后电针组在右侧眶部额上回、右侧颞中回、左侧内侧和旁扣带回与左内侧额上回FC增强;在右侧内侧和旁扣带脑回、左侧内侧额上回、右侧颞下回、左侧前和旁扣带脑回、左侧角回、右侧中央后回与左内侧和旁扣带回FC增强;与右侧顶上回FC组间比较无显着差异。4.针刺内关和郄门即时效应脑功能网络连接的差异4.1电针针刺内关和郄门即时效应FC变化的脑区:电针针刺内关和郄门后在右侧颞下回、左侧枕中回、右侧丘脑、右侧三角部额下回、左侧舌回、右侧距状裂周围皮层与左内侧额上回FC增强;在左侧眶部额下回、右侧背外侧额上回、左侧背外侧额上回、左侧中央后回与左内侧和旁扣带脑回FC减弱,在左侧舌回、右侧枕中回、右侧楔前叶、左侧内侧额上回、左侧前扣带和旁扣带脑回、右侧枕上回、左侧内侧额上回与左内侧和旁扣带脑回FC增强;在右侧中央旁小叶、左侧额中回与右侧顶上回FC减弱,在左侧颞中回与右侧顶上回FC增强。4.2非电针针刺内关和郄门即时效应FC变化的脑区:非电针针刺内关和郄门后在左侧额中回、左侧背外侧额上回、左侧补充运动区、左侧内侧和旁扣带回与左内侧额上回FC减弱;在右侧缘上回、右侧额中回、右侧枕上回、左侧中央后回与左内侧和旁扣带脑回FC减弱,在左侧梭状回与左内侧和旁扣带脑回FC增强;在左侧背外侧额上回与右侧顶上回FC减弱。结论:1.在西医基础治疗的基础上,针刺内关和郄门穴可以改善冠脉临界病变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有助于调整患者的情绪状态,改善心脏自主神经的功能,且电针治疗优于非电针治疗。2.与健康者相比,冠脉临界病变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在多个与疼痛、情绪调控和定向网络相关的脑区存在局部一致性异常。3.针刺内关和郄门配穴治疗冠脉临界病变稳定型心绞痛的靶点可能位于“疼痛矩阵”的内侧额上回、扣带回,影响内侧痛觉系统及阻断疼痛下行传导通路,达到镇痛的效果;通过调节扣带回、额上回、颞中回,颞下回来改善患者的负性情绪。4.针刺内关和郄门治疗冠脉临界病变稳定型心绞痛的效果,不是由单一脑区的调节,而是由多个有功能联络的脑区所构成的复杂网络相互作用、整合来完成。针刺内关和郄门穴不仅能够加强默认网络与疼痛、情感相关脑区的连接,同时也能加强感觉运动网络与疼痛相关脑区的连接。电针治疗的脑功能连接强度总体高于非电针治疗。5.冠脉临界病变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存在心脏自主神经功能的异常,靶向性调节扣带回和前额叶这两个脑区,可能是针刺内关和郄门对心脏自主神经功能的调节的重要机制。

肖燕[6](2020)在《基于mTORC1-ULK1-FUNDC1通路的电针预处理减轻MIRI的线粒体自噬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1、比较不同电流强度电针预处理(EAP)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IRI)的影响,并明确其效应差异,探索EAP抗MIRI的相对适宜电流强度。2、探索mTORC1在EAP抗MIRI保护效应中与线粒体自噬的相关性。3、探索EAP调控MIRI大鼠线粒体自噬的mTORC1-ULK1-FUNDC1信号机制。方法:1、将120只SPF级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8组:模型组(I/R组)、模型+非电针对照组(I/R+SEA组)、模型+0.2mA电流强度电针预处理4d组(I/R+0.2mA组)、模型+1mA电流强度电针预处理4d组(I/R+1mA组)、模型+2mA电流强度电针预处理4d组(I/R+2mA组)、模型+4mA电流强度电针预处理4d组(I/R+4mA组)、模型+6mA电流强度电针预处理4d组(I/R+6mA组)、模型+8mA电流强度电针预处理4d组(I/R+8mA组),每组各15只。各电针预处理组分别于MIRI手术前4天(d)干预,选择大鼠双侧“内关”穴(PC6)进行电针(2/100Hz),20min/次,1次/d。I/R+SEA组每天进行与其他组相同方式、时间的异氟烷吸入麻醉但不电针。各组均于第5d结扎心脏冠状动脉左前降支(LAD)30min,再灌注4h,建立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期间进行心电图(ECG)监测。每天监测大鼠体重变化,再灌注4h后,统计室性心律失常评分(VAS)情况,并对各组大鼠生存情况进行生存曲线分析;采用Evans blue-TTC双染法染色切片,计算心肌梗死面积比(Infarct size,IS%)、风险面积比(Risk size);利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肌钙蛋白T(cTnT)的浓度。2、在探索了电针预处理抗MIRI的相对适宜电流强度基础上,进行实验二和实验三。实验二将140只SPF级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5组,分别为:假手术组(S组),除不结扎LAD,余与模型组操作相同;假手术+电针预处理组(S+EA组),除不结扎LAD,余与模型+电针预处理组操作相同;模型组(I/R组),同“方法1”中的造模方法;模型+非电针预处理组(I/R+SEA组),在大鼠两侧PC6皮肤表面贴上与电针同样大小的自制的竹制签子20min/次/d,连续4d,第5天造模;模型+电针预处理组(I/R+EA组),每天电针1次(2mA,2/100Hz,20min),连续4d,第5天造模。每组各28只。实验三将196只SPF级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7组,分别为:I/R组,同上;I/R+EA组,同上;空白对照组(B组),未做干预处理;模型+阴性对照预处理组(I/R+C组),腹腔注射与抑制剂组等量的助溶剂,1次/d,连续4d,并于第5天造模;模型+阴性对照+电针预处理组(I/R+C+EA组),每天电针1次、腹腔注射与抑制剂组等量的助溶剂1次,连续4d,第5天造模;模型+mTORC1抑制剂(雷帕霉素,Rapamycin)预处理组(I/R+R组),腹腔注射雷帕霉素,每天1次,3.0mg/kg,连续3d,并于最后1次注射24h后造模;模型+mTORC1抑制剂+电针预处理组(I/R+R+EA组),每天电针1次,连续4d;电针第2天,同时开始给予腹腔注射雷帕霉素,每天1次,连续3d,于最后1次注射24h后造模。每组各28只。每天监测大鼠体重变化,并在实验结束后对各组大鼠生存情况进行生存曲线分析;采用ECG检测心脏ST段变化,并对缺血期的前20min和再灌注期的前20min及220-240min进行VAS统计;Evans blue-TTC双染色法观察心肌梗塞面积情况,计算IS%与Risk size;ELISA法测定血清心肌酶谱CK-MB、LDH、cTnT的水平;采用末端脱氧核苷酰转移酶介导的DUTP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检测心肌细胞凋亡,评价心肌细胞存活情况,全面充分评价心脏功能情况。在充分明确EAP对MIRI保护效应的基础上,采用透射电镜观察自噬囊泡(即自噬小体)水平;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线粒体、溶酶体及两者结合情况,评价EAP抗MIRI效应与线粒体自噬的相关性。采用蛋白免疫印迹(WB)、免疫组化法(IHC)分别检测心肌组织线粒体中LC3-I(mito-LC3-I)与LC3-Ⅱ(mito-LC3-Ⅱ)、心肌中mTORC1、ATG13、ULK1、p-ULK1、FUNDC1、p-FUNDC1等物质的分布和表达水平;采用大鼠能量(ATP)ELISA试剂盒检测左心室心肌组织中线粒体的ATP产生情况,整体分析EAP通过mTORC1-ULK1-FUNDC1信号通路调控线粒体自噬从而减轻MIRI的可能潜在机制。结果一:不同电流强度EAP对MIRI的效应差异1、不同电流强度EAP对各组大鼠体重及MIRI术后生存曲线的影响各组大鼠体重变化表明,EAP电流强度为0.2mA、1mA与2mA时,EAP的大鼠体重呈正常增长趋势,而电流强度为4mA、6mA、8mA时大鼠体重随着EAP电流强度的增大,体重出现不增反减的趋势;对生存曲线的分析结果显示,与I/R组比,EAP各组的存活率均升高,但0.2mA、1mA与2mA时的大鼠术后存活率高于4mA、6mA与8mA组。2、不同电流强度EAP抗MIRI的效应研究大鼠VAS、心脏Evans blue-TTC双染色及血清心肌酶谱结果表明,与I/R组比,不同电流强度EAP均可有效降低MIRI。VAS结果显示,EAP(仅I/R+2mA组)可有效降低室性心律失常评分VAS(P<0.05)。Evans blue-TTC染色结果显示,与I/R组比,EAP(I/R+0.2mA 组、I/R+1mA 组、I/R+2mA 组、I/R+4mA 组、I/R+6mA 组、I/R+8mA 组)可明显降低 IS%、Risk size(P<0.05),其中 I/R+2mA 组的 IS%、Risk size 值最小(P<0.05);而与 I/R+2mA 组相比,I/R+4mA 组、I/R+6mA 组、I/R+8mA 组的 IS%增加(P<0.05),其中 I/R+6mA 组、I/R+8mA 组 IS%显着增加(P<0.01)。与 I/R+2mA 组相比,I/R+SEA 组、I/R+0.2mA 组、I/R+1mA 组、I/R+6mA 组、I/R+8mA 组心肌 Risk size 均增加(P<0.05)。血清心肌酶谱结果表明,与I/R组比,不同电流强度EAP均可有效降低血清CK(P<0.05)、CK-MB(P<0.05)、LDH(P<0.05)、cTnT(P<0.05)的水平。其中 I/R+2mA 组的心肌酶谱水平均最低,效应最佳。结果二:EAP调控MIRI大鼠线粒体自噬的效应研究1、EAP对各组大鼠体重及MIRI术后生存曲线的影响各组大鼠体重及术后生存曲线的结果表明,与I/R组比,EAP可促进大鼠体重稳步增长,并有效提高大鼠MIRI术后存活率。2、对 VAS、IS%及 Risk size 的影响结果显示,与I/R组比,EAP可有效降低VAS(P<0.05)、降低IS%(P<0.05)及Risk size(P<0.05)。3、EAP减少MIRI诱导的心肌损伤标志物和细胞凋亡结果显示,与I/R组比,I/R+EA组可降低血清CK-MB(P<0.05)、LDH(P<0.05)、cTnT(P<0.05)的水平,减少心肌细胞凋亡(P<0.05),从而减轻MIRI,对心脏起到保护作用。4、EAP减弱MIRI诱导的线粒体自噬与S组相比,I/R和I/R+SEA组的自噬囊泡明显增加(P<0.01)。与I/R组相比,EAP(I/R+EA组)显着减少了再灌注240min后心肌组织自噬囊泡的数量(P<0.05),即EAP可抑制线粒体与溶酶体的结合。5、EAP 调节 mTORC1、ULK1 和 FUNDC1 的表达采用WB、IHC检测心肌组织中的mTORC1、ULK1、FUNDC1蛋白表达,结果初步显示,EAP可促进mTORC1蛋白的表达,抑制线粒体自噬相关蛋白ULK1、FUNDC1的表达水平。结果三:EAP调控MIRI大鼠线粒体自噬的mTORC1-ULK1-FUNDC1信号机制研究1、雷帕霉素阻断了 EAP的心脏保护作用各组大鼠体重及术后生存曲线的结果表明,在应用雷帕霉素抑制mTORC1蛋白后,消除了 EAP促进MIRI大鼠体重稳步增长,并有效提高大鼠MIRI术后存活率这一保护作用。在应用雷帕霉素抑制mTORC1蛋白后,消除了 EAP对MIRI的保护效应:与I/R组比,I/R+R+EA组的VAS升高(P<0.05)、IS%(P<0.05)及Risk size(P<0.05)也升高、血清CK-MB(P<0.05)、LDH(P<0.05)、cTnT(P<0.05)的水平均升高,心肌细胞凋亡率也增加(P<0.05)。2、雷帕霉素减弱EAP抑制的线粒体自噬结果显示,在应用雷帕霉素抑制mTORC1蛋白后,消除了 EAP对MIRI线粒体自噬的抑制效应:I/R+R+EA组的自噬囊泡水平(P<0.05)升高,线粒体与溶酶体的结合(P<0.05)增加,表明线粒体自噬的水平增加,从而使MIRI加重。3、EAP通过mTORC1-ULK1-FUNDC1途径抑制线粒体自噬WB、IHC检测mTORC1-ULK1-FUNDC1信号通路中的相关蛋白:心肌组织mTORC1、ATG13、p-ULK1、ULK1、p-FUNDC1、FUNDC1 及心肌线粒体中 mito-LC3Ⅰ、mito-LC3Ⅱ,结果显示,EAP可促进mTORC1蛋白的表达,抑制线粒体自噬相关蛋白ATG13、p-ULK1、ULK1、p-FUNDC1、FUNDC1、mito-LC3Ⅱ/Ⅰ 的表达水平(全部,P<0.05),但在应用雷帕霉素抑制mTORC1蛋白后,EAP的这些调节作用则受到抑制(P<0.05)。对ATP(三磷酸腺苷)检测水平的结果显示,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后FUNDC1蛋白诱导的线粒体自噬会通过过度消除线粒体而增加心肌细胞凋亡(P<0.05),线粒体数量的绝对不足而导致ATP产生障碍。但在PC6上进行EAP可逆转这种情况:EAP可促进线粒体内ATP的产生(P<0.05),防治MIRI。而应用雷帕霉素后,EAP的这一促进作用则受到抑制。结论:1、不同电流强度EAP“内关”穴4天均可有效抗MIRI,其中2mA电流强度的EAP保护效应最好。2、EAP“内关”穴减轻MIRI大鼠的心肌保护效应可能与其促进心肌组织mTORC1蛋白的表达,同时下调ULK1、FUNDC1蛋白的表达,从而抑制线粒体自噬的发生有关。说明mTORC1在EAP抗MIRI中可能起关键性的作用。3、雷帕霉素抑制mTORC1后消除了 EAP“内关”穴对MIRI大鼠的心肌保护效应,说明EAP对MIRI的心肌保护效应可能是通过mTORC1-ULK1-FUNDC1这一信号通路调控线粒体自噬,进而增加线粒体来源的ATP,改善MIRI后的能量供应来实现的。

关慧鑫[7](2020)在《针刺内关穴对心肌肥厚小鼠心功能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实验目的:通过针刺内关穴观察异丙肾上腺素诱导心肌肥厚小鼠心率及心肌组织的变化,为针刺治疗肥厚型心肌病提供理论依据。实验方法:选择50只雄性的C57BL6小鼠,体重在20-25g,无任何疾病的清洁级健康小鼠,注射造模药物异丙肾上腺素,方法为连续背部皮下注射14天建立心肌肥厚的动物模型。在实验造模前,分别记录下每只小鼠的正常心率和体重,并且给每只小鼠用耳标器打上不同的标记,以便区分,将小鼠随机分成5组,分别为:正常组、模型组、双侧内关穴针刺组,尾部非穴位针刺组,药物治疗对照组。每组选取10只进行实验。除正常组外,其余4组小鼠均注射造模药物。正常组小鼠每天麻醉后注射(1ml/kg)生理盐水,共14天。模型组每天皮下分三个部位注射造模药物异丙肾上腺素(15mg/kg),共14天。在此基础上,针刺组针刺双侧“内关穴”每天1次,每次留针15分钟。尾部非穴位针刺组针刺小鼠尾根部,每天1次,每次留针15分钟,共14天。药物治疗组小鼠每天灌胃阿替洛尔(10mg/kg)一次,共14天。实验中小鼠选穴的参照标准:参照中国针灸学会实验针灸研究会制定的“实验动物针灸穴位图谱”取内关穴。内关穴定位在前臂掌侧正中线上,腕横纹上1mm。实验结果:1.心率:正常小鼠的心率为(354.22±49.86)次/min,模型组的平均心率为566次/min,药物组与内关针刺组的心率显着降低,平均心率分别为352次/min、365次/min,药物组与内关针刺组的小鼠心率无显着性差异;尾部针刺组的心率没有降低,反而略有增高,没有起到降低心率的作用,与模型组比较基本无效果。2.电镜下正常组结构基本清晰,可见排列规则的肌原纤维,可见成排的形态多呈椭圆形的线粒体,内外膜完整,脊清晰。相比之下,模型组线粒体内外膜不淸晰,脊结构不清。线粒体数量代偿性增多及肿胀,会出现增生的间质胶原纤维。药物治疗组肌节未见损伤。针刺内关组间质中出现少量的胶原纤维增生,血管内皮线粒体轻度肿胀,内皮细胞连续,肌节结构尚可,肌原纤维未见损伤。而尾部非穴位针刺组同倍视野下线粒体增多,溶酶体增多,胶原纤维灶性融合;3.光镜下分别放大100倍和400倍时MASSON染色心肌纤维化的分析:镜下组织间质充斥的胶原纤维被染为蓝色,正常组小鼠显示排列整齐的心肌纤维,形态完整,细胞浆液丰满,胞核饱满,心肌状态正常,未见明显的异常。相比之下,模型组的心肌组织出现代偿性肥大,呈现不连续状态,少数的心肌横纹出现断裂或者是紊乱,间质中布满蓝色的胶原纤维,核固缩明显。药物治疗组及针刺内关组与模型组比较,紊乱的细胞状态明显减轻。4.各组小鼠光镜下分别放大100倍和400倍时HE染色心肌纤维化的分析:正常组可见肌纤维完整,并且排列整齐,细胞核位于肌纤维的中央,心肌和心肌间质未见明显的异常,切开心肌细胞,可见纵切面横纹清晰,胞核居中,横切面为不规则的多角形,可见肌原纤维放射状的排列在核周围。模型组有明显的心肌横纹紊乱,断裂。轻到中度的充血水肿,纤维肿胀,胞核不清。针刺内关组、药物组与模型组相比较,可见心肌细胞无卵和断裂的程度减轻。尾部针刺组与模型组相比,无明显差异。实验结论:1.针刺内关穴组和药物治疗组治疗异丙肾上腺素诱导的心肌肥厚小鼠均有效。2.针刺内关穴组和药物治疗组均可降低异丙肾上腺素诱导心肌肥厚小鼠的心率,二者无显着性差异。3.针刺内关穴可改善异丙肾上腺素诱导心肌肥厚小鼠心肌细胞的超微结构,优于药物治疗组。

李记泉[8](2020)在《针刺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改善大鼠急性心肌缺血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本文以急性心肌缺血(Acute Myocardial Ischemia,AMI)大鼠为研究对象,以针刺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MSCs)静脉移植为干预手段,旨在探讨针刺联合BM-MSCs静脉移植改善大鼠急性心肌缺血作用情况,并从炎症反应、细胞凋亡及生长因子变化三个方面探讨了针刺联合BM-MSCs静脉改善大鼠急性心肌缺血的相关分子生物学机制。材料与方法:1.BM-MSCs的分离、培养、传代、鉴定和标记:健康雄性SD大鼠3只(SPF级,4周龄,体重150-160g),采用7%水合氯醛(5 m L/kg)腹腔注射麻醉,浸泡于75%酒精消毒5min,无菌条件下取胫骨、股骨,PBS缓冲液冲洗出骨髓制成单细胞悬液,离心后接种于培养瓶,放置于培养箱中采用全骨髓贴壁法培养,及时更换培养基,待细胞铺满培养瓶底部并融合成单层时,用0.25%胰蛋白酶消化后,按1:2传代培养,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变化,取第三代细胞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标记(CD29、CD73、CD90、CD44、CD45),并取第三代细胞Brd U标记后采用荧光显微镜观察阳性细胞标记率。2.AMI大鼠模型的制备:60只健康雄性SD大鼠,腹腔注射7%水合氯醛(5 m L/kg)麻醉,通过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复制AMI大鼠模型,将存活的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干细胞组、针刺组、针刺联合干细胞组,每组10只;同时另有15只大鼠仅在相同部位穿刺手术缝合线而不结扎,随机挑选术后存活大鼠10只作为假手术组。3.针刺联合BM-MSCs静脉移植干预AMI大鼠:造模结束后1小时,干细胞组、针刺联合干细胞组大鼠经尾静脉注射0.5ml的BM-MSCs(2×106个/ml),同时其余各组注射同等剂量的生理盐水。对针刺组、针刺联合干细胞组大鼠采取电针双侧内关、心俞穴,刺入皮下深度2-3mm,疏密波,频率2Hz,强度2m A左右,以局部肌肉出现轻度震颤收缩为度,留针30min,24h治疗一次,共治疗10次;其他各组不针刺,但在同时同地以同样方式进行抓取和固定。期间观察各组大鼠体重、毛发、体态、饮食、二便、运动等一般情况。治疗结束后检测各组大鼠心电图、心脏超声,随即处死各组大鼠,取腹主动脉全血,分离出血清备用;同时快速取出心脏,生理盐水冲洗干净,每组随机挑选1个心脏样本,在缺血区域切薄片5片,用于大鼠心肌缺血面积的测定,其他心脏样本—80℃超低温冰箱冻存备用。本文分两个部分讨论针刺联合BM-MSCs静脉移植改善大鼠急性心肌缺血作用情况,并从炎症反应、细胞凋亡及生长因子变化三个方面探讨了针刺联合BM-MSCs静脉改善大鼠急性心肌缺血的相关分子生物学机制。(1)针刺联合BM-MSCs移植改善大鼠AMI作用研究观察BM-MSCs传代培养时的形态学特征与变化,分析BM-MSCs的鉴定和标记结果,采集大鼠心电图和心脏超声数据并分析,采用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riphenyltetrazolium chloride,TTC)染色法测定AMI后各组大鼠的心肌缺血面积。(2)针刺联合BM-MSCs移植改善大鼠AMI相关分子机制研究苏木精-伊红(Hematoxylin-eosin staining,HE)染色法检测AMI后各组大鼠心肌细胞形态和炎症浸润情况;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WB)技术检测大鼠心肌组织Bcl-2、Bax、Caspase-3、NF-κB、VEGF、b-FGF、TGF-β蛋白的相对表达量;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技术检测大鼠心肌TNF-a、IL-1、IL-6、IL-8、IL-10蛋白的相对表达量。结果:1.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LVDd、LVDs明显升高(P<0.01),而LVEF、LVFS明显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干细胞组、针刺组、针刺联合干细胞组大鼠大鼠LVDd、LVDs明显降低(P<0.01),而LVEF、LVFS明显升高(P<0.01);与干细胞组比较,针刺组大鼠LVDd、LVDs、LVEF、LVFS无明显差异(P>0.05);与针刺组比较,针刺联合干细胞组大鼠LVDd、LVDs明显降低(P<0.01),而LVEF、LVFS明显升高(P<0.01)。2.假手术组大鼠未见心肌缺血;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心肌缺血面积明显升高(P<0.01),缺血区面积占左心室总面积的18.39%;与模型组比较,干细胞组、针刺组、针刺联合干细胞组大鼠心肌缺血面积比例均明显降低(P<0.01);与干细胞组比较,针刺组大鼠心肌缺血面积比例无明显变化,针刺联合干细胞组大鼠心肌缺血面积比例均明显降低(P<0.01);与针刺组比较,针刺联合干细胞组大鼠心肌缺血面积明显高于针刺组、干细胞组(P<0.01)。3.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心肌组织中NF-κB、TNF-α、IL-1、IL-6、IL-8相对表达量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干细胞组、针刺组、针刺联合干细胞组大鼠心肌组织中NF-κB、TNF-α、IL-1、IL-6、IL-8相对表达量明显降低(P<0.01);与干细胞组比较,针刺组、针刺联合干细胞组大鼠心肌组织中NF-κB、TNF-α、IL-1、IL-6、IL-8相对表达量明显降低(P<0.01或P<0.05);与针刺组比较,针刺联合干细胞组大鼠心肌组织中NF-κB、TNF-α、IL-1、IL-6、IL-8相对表达量明显降低(P<0.01)。4.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心肌组织中IL-10相对表达量明显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干细胞组、针刺组、针刺联合干细胞组大鼠心肌组织中IL-10相对表达量明显升高(P<0.01);与干细胞组比较,针刺组大鼠心肌组织中IL-10相对表达量无明显变化(P>0.05),针刺联合干细胞组大鼠心肌组织中IL-10相对表达量明显升高(P<0.01);与针刺组比较,针刺联合干细胞组大鼠心肌组织中IL-10相对表达量明显升高(P<0.01)。5.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心肌组织中Bax、Caspase-3相对表达量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干细胞组、针刺组、针刺联合干细胞组大鼠心肌组织中Bax、Caspase-3相对表达量明显降低(P<0.01);针刺联合干细胞组大鼠心肌组织中Bax、Caspase-3相对表达量明显低于针刺组、干细胞组(P<0.01)。6.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心肌组织中Bcl-2相对表达量明显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干细胞组、针刺组、针刺联合干细胞组大鼠心肌组织中Bcl-2相对表达量明显升高(P<0.01);与干细胞组比较,针刺组大鼠心肌组织中Bcl-2相对表达量无明显变化(P>0.05),针刺联合干细胞组大鼠心肌组织中Bcl-2相对表达量明显升高(P<0.01);与针刺组比较,针刺联合干细胞组大鼠心肌组织中Bcl-2相对表达量明显升高(P<0.01)。7.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心肌组织中VEGF、b-FGF、TGF-β相对表达量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干细胞组、针刺组、针刺联合干细胞组大鼠心肌组织中VEGF、b-FGF、TGF-β相对表达量明显升高(P<0.01);与干细胞组比较,针刺组、针刺联合干细胞组大鼠心肌组织中VEGF、b-FGF、TGF-β相对表达量明显升高(P<0.01);与针刺组比较,针刺联合干细胞组大鼠心肌组织中VEGF、b-FGF、TGF-β相对表达量明显升高(P<0.01)。结论:1.针刺联合BM-MSCs移植能够显着改善AMI大鼠心电图和心脏超声变化,降低AMI大鼠左心室心肌缺血面积,提高AMI大鼠心脏功能,为临床治疗本病提供了新思路。2.针刺联合BM-MSCs移植能够通过下调AMI大鼠NF-κB表达,降低炎症因子TNF-a、IL-1、IL-6、IL-8水平,以及上调抑炎因子IL-10水平,减轻AMI后过度表达的炎症反应,从而减轻心肌细胞坏死;通过调节凋亡相关蛋白Bcl-2、Bax、Caspase-3表达,从而减少AMI后心肌细胞凋亡;通过调节细胞生长因子VEGF、b-FGF、TGF-β表达,诱导内皮细胞形成,从而改善心肌供血。

赵佳[9](2020)在《针药结合对急性心肌梗死大鼠疗效及机制的实验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建立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大鼠实验平台,以针药结合、单纯针刺和单纯药物的治疗方法,对AMI大鼠进行治疗。旨在比较3种治疗方法的疗效,基于氧化应激探讨3种治疗方法的作用机制。方法运用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的方法制备AMI大鼠模型,选取15只健康大鼠作为空白组,将造模成功的60只AMI大鼠分为4组(模型组、单针组、单药组、针药组),共5组,即(1)空白组:束缚;(2)模型组: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结扎术+束缚;(3)单针组: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结扎术+束缚+针刺双侧内关穴、心俞穴;(4)单药组: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结扎术+束缚+注射丹参多酚酸盐;(5)针药组: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结扎术+束缚+针刺双侧内关穴、心俞穴+注射丹参多酚酸盐。各组每日干预1次,共持续7天。在第7天干预后进行超声心动图成像,并取材。观察各组大鼠心肌组织的HE染色;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中CK-MB和c Tn T的浓度、MDA含量和SOD活力;检测单药组和针药组大鼠心肌组织中丹酚酸b的浓度。结果1.模型制备: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结扎术后1小时,EF<55%,说明模型制备成功。2.大鼠超声心动图:干预7天后,空白组、单药组、针药组的EF值均显着高于模型组(P<0.05);单针组的EF值高于模型组,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针药组的EF值显着高于单针组(P<0.05);针药组的EF值高于单药组,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3.大鼠血清中CK-MB和c Tn T的浓度:干预7天后,针药组CK-MB的浓度较模型组显着降低(P<0.05);单针组和单药组CK-MB的浓度低于模型组,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药组和针药组c Tn T的浓度显着低于模型组(P<0.01);单针组c Tn T的浓度低于模型组,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针药组c Tn T的浓度显着低于单针组(P<0.01);针药组c Tn T的浓度低于单药组,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4.大鼠心肌组织的HE染色:干预7天后,模型组可见大量的心肌纤维凝固性坏死和大量的中性粒细胞;单针组可见少量心肌纤维凝固性坏死和少量中性粒细胞;单药组可见少量中性粒细胞,且心肌细胞肥大;针药组仅可见个别中性粒细胞,心肌细胞稍肥大。5.大鼠血清中MDA含量:干预7天后,空白组、单针组、单药组和针药组的MDA含量均显着低于模型组(P<0.01);针药组低于单针组和单药组,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6.大鼠血清中SOD活力:干预7天后,空白组、单针组、单药组和针药组的SOD活力均低于模型组,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7.大鼠心肌组织中丹酚酸b的浓度:针药组丹酚酸b的浓度高于单药组,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针药结合的治疗方法对AMI大鼠的疗效优于两者单独应用的疗效。2.针药结合增效的机制可能是针刺促使药物更多的富集到AMI大鼠的心脏中,协同增强机体抗氧化和清除膜脂过氧化产物的能力,改善机体的氧化应激状态,进而改善心肌损伤。

邵洁[10](2019)在《针刺郄门穴改善冠脉慢血流现象的即刻效应观察》文中认为目的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slow coronary flow phenomenon,SCFP)是指冠状动脉造影正常或接近正常(狭窄≤40%)的冠脉存在血流到达远端血管延迟的现象,患者可出现胸闷、胸痛、心悸等症状,严重者可因恶性心律失常或心脏骤停而死亡,目前对此病的研究仍不透彻,其发病机理、病理生理尚不明确,因此导致了治疗上的困境。本文希望能证实针刺可改善SCFP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矫正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临床试验血流帧数(corrected thrombolysis in myocardial infarction frame count,CTFC),加快冠脉血流,为针刺成为治疗SCFP有效、安全的临床方法奠定基础。方法招募从2018年3月到2019年5月期间于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心血管内科就诊并符合SCFP诊断标准的住院病人70例,随机分为针刺组(35例)和假穴位组(35例),针刺组于冠脉造影术中针刺郄门穴,留针10分钟,假穴位组则予针刺非经非穴,治疗方法同针刺组。两组受试者于针刺结束后皆复查造影,比较针刺前后CTFC值的变化,并观察患者症状改善情况及心功能变化。所有数据应用统计软件SPSS 21.0进行统计分析,将P<0.05认为有统计学意义,以判断针刺是否对SCFP有治疗作用。结果试验前针刺组和假穴位组的基线水平(年龄、性别、各项相关实验室指标、中医症状积分、CTFC值、心功能分级等)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针刺后假穴位组受试者的CTFC值与针刺前相比未见明显减少(P>0.05),而针刺郄门穴组的受试者的CTFC值则从63.2±21.4帧降低至53.3±22.7帧,与试验前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受试者的中医症状积分在针刺后都有明显的降低(P<0.05),这可能与针刺的安慰疗效有关。但与假穴位组比较,针刺组下降趋势更明显。试验前后两组受试者的心功能等级评价没有显着改善(P>0.05)。结论针刺郄门穴能明显改善SCFP患者的冠脉血流速度,并改善患者的症状。针刺郄门穴的疗效优于非经非穴。针刺对改善受试者的症状有良好的效应。试验前后两组受试者心功能没有得到明显改善。

二、针刺手厥阴心包经穴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抗氧化作用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针刺手厥阴心包经穴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抗氧化作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手厥阴心包经五输穴针灸临床应用规律的古代文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研究目的及方法
    1 研究目的
    2 研究方法
        2.1 文献来源
        2.2 文献检索策略
        2.3 纳入标准
        2.4 排除标准
        2.5 数据的录入和预处理
        2.5.1 建立数据库
        2.5.2 数据预处理
    3 数据统计方法
    4 数据挖掘路线图
第二部分 结果与分析
    1 中冲穴临床应用的古文献研究结果
        1.1 中冲穴单穴主治病症分析
        1.2 中冲穴与其他腧穴配伍应用主治病症分析
        1.3 刺灸方法的应用情况
    2 劳宫穴临床应用的古文献研究结果
        2.1 劳宫穴单穴主治病症分析
        2.2 劳宫穴与其他腧穴配伍应用主治病症分析
        2.3 刺灸方法的应用情况
    3 大陵穴临床应用的古文献研究结果
        3.1 大陵穴单穴主治病症分析
        3.2 大陵穴与其他腧穴配伍应用主治病症分析
        3.3 刺灸方法的应用情况
    4 间使穴临床应用的古文献研究结果
        4.1 间使穴单穴主治病症分析
        4.2 间使穴与其他腧穴配伍应用主治病症分析
        4.3 间使穴刺灸方法的应用情况
    5 曲泽穴临床应用的古文献研究结果
        5.1 曲泽穴单穴主治病症分析
        5.2 曲泽穴与其他腧穴配伍应用主治病症分析
        5.3 刺灸方法的应用情况
    6 手厥阴心包经五输穴共同主治病种分析
第三部分 讨论
    1 中冲穴针灸临床应用分析
    2 劳宫穴针灸临床应用分析
    3 大陵穴针灸临床应用分析
    4 间使穴针灸临床应用分析
    5 曲泽穴针灸临床应用分析
    6 手厥阴心包经五输穴共同主治病种分析及对临床的指导
    7 问题与展望
第四部分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纳入着作信息表
附录B:综述 手厥阴心包经穴临床应用及机制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2)电针手厥阴心包经穴对MCAO模型大鼠不同时相点突触可塑性因子SYP/PSD-95基因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引言
第一部分 材料与实验方法
    1 实验用具
        1.1 实验器材
        1.2 实验试剂
    2 实验动物
        2.1 动物选取
        2.2 动物分组
        2.3 动物造模
        2.4 动物取材
    3 穴位定位、针刺方法
        3.1 穴位选择
        3.2 针刺方法
    4 观测指标
        4.1 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4.2 MCAO模型大鼠血清中SYP、PSD-95的检测
        4.3 大鼠脑组织SYP、PSD-95的表达
        4.4 大鼠脑组织SYP、PSD-95mRNA的表达
    5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6 实验步骤
第二部分 结果与分析
    1 大鼠造模情况分析
    2 各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的比较
    3 各组大鼠血清SYP、PSD-95在不同时相点的表达
        3.1 各组大鼠血清SYP在不同时相点的表达
        3.2 各组大鼠血清PSD-95在不同时相点的表达
    4 各组大鼠脑组织SYP、PSD-95在不同时相点的表达
        4.1 各组大鼠脑组织SYP在不同时相点的表达
        4.2 各组大鼠脑组织PSD-95在不同时相点的表达
    5 各组大鼠脑组织SYP、PSD-95mRNA在不同时相点的表达
        5.1 各组大鼠脑组织SYPmRNA在不同时相点的表达
        5.2 各组大鼠脑组织PSD-95mRNA在不同时相点的表达
第三部分 讨论
    1 中医对心包经、心与脑关系的认识
        1.1 手厥阴心包经与心的关系
        1.2 手厥阴心包经与脑的关系
    2 西医对脑缺血后突触可塑性的认识
        2.1 脑缺血后神经修复的研究概况
        2.2 突触可塑性与神经修复
        2.3 SYP与突触可塑性
        2.4 PSD-95与突触可塑性
        2.5 脑缺血后SYP与PSD-95的关系
    3 电针心包经穴促进MCAO大鼠血清及脑缺血区SYP和PSD-95的表达
        3.1 电针心包经穴促进MCAO大鼠血清SYP和PSD-95的表达
        3.2 电针心包经穴促进MCAO大鼠脑缺血区SYP和PSD-95的表达
        3.3 电针心包经穴可能通过促进MCAO大鼠脑缺血区SYP/PSD-95的表达参与调节突触的可塑性
    4 关于肺经穴效应的思考
    5 关于时相点设置的思考
    6 不足与展望
        6.1 关于形态学的思考
        6.2 关于增加手少阴心经穴的思考
第四部分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实验观察表
附录 B:实验相关图片
附录 C:文献综述 针刺促进脑缺血后突触可塑性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3)电针预处理对心肌缺血再灌注大鼠的保护作用及FXR/SHP通路的调控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参考文献
实验一 电针预处理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心肌损伤标志物、凋亡指数和形态学的影响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实验二 电针预处理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心肌细胞焦亡的影响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实验三 电针预处理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心肌细胞自噬的影响
    1 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实验四 电针预处理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实验五 电针预处理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FXR/SHP通路的调控作用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文献综述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相关信号通路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图二
附录三 读博期间发表论文、科研情况
致谢

(4)基于炎性反应动态变化的电针预处理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MIRI的中医研究现状
        1.1 MIRI的中医概述
        1.2 中医对MIRI病因病机的认识
        1.3 MIRI的中医防治
    2. MIRI的西医研究现状
        2.1 MIRI的病理过程和临床表现
        2.2 MIRI的发病机制
    3. MIRI过程中炎性反应动态变化
        3.1 急性促炎期
        3.2 急性促炎期向抗炎修复期转化
        3.3 抗炎修复期
    4. 针灸可调节机体炎性反应
        4.1 针灸调节炎性反应的效应研究
        4.2 针灸调节炎性反应的机制研究
    5. 针灸防治MIRI的研究现状
        5.1 针灸防治MIRI的临床研究
        5.2 针灸防治MIRI的实验研究
        5.3 针灸防治MIRI的应用前景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实验一 电针预处理对MIRI大鼠心肌保护效应评价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试剂
        1.3 主要仪器及耗材
        2. 实验方法
        2.1 实验分组
        2.2 MIRI模型的造模方法
        2.3 电针干预方法
        2.4 超声心动图的测量方法
        2.5 心脏Evans blue-TTC双染及心肌梗死面积测定
        2.6 H&E染色
        2.7 ELISA检测
        2.8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电针对正常大鼠体重的影响
        3.2 电针对正常大鼠心功能的影响
        3.3 电针预处理对MIRI大鼠心功能的影响
        3.4 电针预处理对MIRI大鼠心脏重量指数的影响
        3.5 电针预处理对MIRI大鼠CK-MB、cTnT水平的影响
        3.6 电针预处理对MIRI大鼠心肌梗死面积的影响
        3.7 电针预处理对MIRI大鼠心肌组织形态学的影响
        4. 小结
    实验二 电针预处理对MIRI大鼠心肌组织线粒体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试剂
        1.3 主要仪器及耗材
        2. 实验方法
        2.1 实验分组
        2.2 MIRI模型的造模方法
        2.3 电针干预方法
        2.4 实时荧光定量PCR (RT-PCR)检测
        2.5 WB检测
        2.6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电针预处理对MIRI大鼠心肌组织中线粒体完整性的影响
        3.2 电针预处理对MIRI大鼠血浆游离mtDNA水平的影响
        4. 小结
    实验三 电针预处理对MIRI大鼠心肌组织NLRP3炎性小体活化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试剂
        1.3 主要仪器及耗材
        2. 实验方法
        2.1 实验分组
        2.2 MIRI模型的造模方法
        2.3 电针干预方法
        2.4 WB检测
        2.5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各组大鼠心肌组织NLRP3炎性小体活化水平比较
        3.2 电针预处理对MIRI大鼠心肌组织TLR9表达的影响
        4. 小结
    实验四 电针预处理对MIRI大鼠心肌组织炎性反应动态变化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试剂
        1.3 主要仪器及耗材
        2. 实验方法
        2.1 实验分组
        2.2 MIRI模型的造模方法
        2.3 电针干预方法
        2.4 实时荧光定量PCR (RT-PCR)检测
        2.5 免疫组化检测
        2.6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电针预处理对MIRI大鼠心肌组织中性粒细胞浸润的影响
        3.2 电针预处理对MIRI大鼠心肌组织巨噬细胞极化的影响
        4. 小结
第三部分 讨论
    1. 针灸干预方案
    2. MIRI模型中缺血时间的选择依据
    3. 实验中再灌注期观察时间点的选择依据
    4. 电针预处理对MIRI大鼠心脏保护效应分析
    5. 电针预处理可减轻心肌组织线粒体损伤
    6. 电针预处理通过减轻线粒体损伤调控NLRP3炎性小体活化
    7. 电针预处理调节MIRI过程中炎性反应动态变化
    8. 电针预处理可能通过调节NLRP3炎性小体介导MIRI过程中炎性反应动态变化
第四部分 总结及展望
    1. 结论
    2. 创新点
    3. 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5)针刺治疗冠脉临界病变稳定型心绞痛临床效应及中枢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冠脉临界病变西医研究进展
        1. 冠脉临界病变的定义及性质
        2. 临界病变的评估
        3. 发病机制
        4. 冠脉临界病变的进展与病变形态的关系
        5. 冠脉临界病变西医治疗
        6.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冠脉临界病变的中医认识与治疗
        1. 冠脉临界病变的中医认识
        2. 冠脉临界病变的中医治疗方法
        3.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三 应用fMRI技术研究针刺治疗冠心病心绞痛中枢机制的可行性
        1. fMRI技术为针刺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针灸机制的研究提供可视化手段
        2. 目前针刺fMRI研究常用的试验设计模式
        3. 心脑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是“心脑同治”理论的体现
        4. 目前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相关脑区存在异常
        5. 针刺改善心肌缺血有自身的优势
        6.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一部分 针刺治疗冠脉临界病变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效应研究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3. 研究技术路线图
    4 结果
    5. 讨论
    6.小结
第二部分 针刺治疗冠脉临界病变稳定型心绞痛脑中枢机制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研究流程图
    3. 结果
    4. 讨论
结语
    1.结论
    2.本研究的创新点
    3.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6)基于mTORC1-ULK1-FUNDC1通路的电针预处理减轻MIRI的线粒体自噬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中医学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IRI)的认识
        1.1 MIRI的中医学病名与病因病机
        1.2 针灸“治未病”理论与“心痛”
        1.3 MIRI的中医证治概要
    2.现代医学对MIRI的认识
        2.1 流行病学
        2.2 MIRI概述
        2.3 MIRI的发病因素
        2.4 MIRI的发生机制
    3.MIRI的临床表现和治疗概况
        3.1 MIRI的临床表现
        3.2 西医治疗概况
        3.3 中药治疗概况
    4.针灸“治未病”与MIRI防治的研究现状
        4.1 针灸预处理抗MIRI的用穴与电针刺激参数
        4.2 针灸预处理调控MIRI自噬的研究现状
    5.线粒体自噬在MIRI中的作用
        5.1 线粒体自噬的概述
        5.2 线粒体自噬在MIRI中的研究现状
        5.3 mTORC1-ULK1-FUNDC1信号通路与线粒体自噬
    6.EAP调控mTORC1、ULK1蛋白的研究现状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技术路线图
    实验一 不同电流强度EAP对MIRI的效应差异研究
        1.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主要实验试剂
        1.3 主要实验仪器与耗材
        2.实验方法
        2.1 实验动物分组与干预
        2.2 电针预处理操作方法
        2.3 MIRI模型制作与评价
        2.4 室性心律失常评分(VAS)
        2.5 心脏Evans blue-TTC染色及心肌IS%、Risk size的计算
        2.6 血清心肌酶谱指标检测
        2.7 统计学处理
        3.实验结果
        3.1 不同电流强度EAP对各组大鼠体重及MIRI大鼠术后生存曲线的影响
        3.2 不同电流强度EAP对各组大鼠心律失常、心梗面积比与风险面积比及血清酶谱的影响
    实验二 EAP对MIRI大鼠线粒体自噬的调控效应研究
        1.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主要实验试剂
        1.3 主要实验仪器与耗材
        2、实验方法
        2.1 实验动物分组与干预
        2.2 电针预处理方法
        2.3 MIRI模型制作与评价
        2.4 室性心律失常评分(VAS)
        2.5 心脏Evans blue-TTC染色及心肌IS%、Rize size的计算
        2.6 血清心肌酶谱指标检测
        2.7 TUNEL染色
        2.8 自噬小体的检测
        2.9 免疫荧光染色(IF)
        2.10 石蜡切片免疫组化染色(IHC)
        2.11 mTORC1、ULK1、FUNDC1蛋白检测
        2.12 统计学处理
        3.实验结果
        3.1 EAP对各组大鼠体重及MIRI术后生存曲线的影响
        3.2 EAP对各组大鼠ECG、VAS、IS%及Risk size的影响
        3.3 EAP可减少MIRI诱导的心肌损伤标志物和细胞凋亡
        3.4 EAP减弱了MIRI诱导的线粒体自噬
        3.5 EAP调节mTORC1,ULK1和FUNDC1的表达
    实验三 EAP减轻MIRI大鼠线粒体自噬的mTORC1-ULK1-FUNDC1信号机制研究
        1.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主要实验试剂
        1.3 主要实验仪器与耗材
        2.实验方法
        2.1 实验动物分组与干预
        2.2 电针预处理操作方法
        2.3 MIRI模型制作与评价
        2.4 雷帕霉素的配制
        2.5 室性心律失常评分(VAS)
        2.6 心脏Evans blue-TTC染色及心肌IS%、Rize size的计算
        2.7 血清心肌酶谱指标检测
        2.8 TUNEL染色
        2.9 自噬小体的检测
        2.10 免疫荧光染色(IF)
        2.11 石蜡切片免疫组化染色(IHC)
        2.12 心肌组织线粒体的分离提取
        2.13 mTORC1-ULK1-FUNDC1通路蛋白检测
        2.14 ATP水平的检测
        2.15 统计学处理
        3.实验结果
        3.1 雷帕霉素阻断了EAP的心脏保护作用
        3.2 雷帕霉素减弱EAP抑制的线粒体自噬
        3.3 EAP通过mTORC1-ULK1-FUNDC1途径抑制线粒体自噬
第三部分 讨论
    1.MIRI实验模型的制作与评价
    2.电针预处理PC6的选择依据
        2.1 PC6的现代研究
        2.2 PC6穴名解析
        2.3 PC6的特异性
        2.4 心脏与心包经的联系
        2.5 电针预处理的选择依据
    3.电针预处理刺激强度的选择
    4.MIRI防治与针灸预处理
    5.mTORC1与MIRI线粒体自噬及电针预处理的干预作用
    6.电针预处理减轻MIRI的mTORC1-ULK1-FUNDC1信号机制
第四部分 结论
论文创新点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英文缩略词一览表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7)针刺内关穴对心肌肥厚小鼠心功能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文献综述
实验研究
    1.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主要试剂与仪器
        1.3 主要实验试剂配制
    2.实验方法
        2.1 实验准备
        2.2 实验分组
        2.3 实验操作
    3.检测指标
        3.1 小鼠的正常状态
        3.2 小鼠心电图心功能的检查
        3.3 小鼠光镜下MASSON染色与HE染色
        3.4 小鼠电镜下的超微结构
    4.统计学处理
    5.实验结果
        5.1 小鼠一般状况的监测及模型建立
        5.2 各组小鼠心率的分析
        5.2.1 正常组心率
        5.2.2 模型组心率
        5.2.3 内关穴针刺组
        5.2.4 尾部针刺组
        5.2.5 药物治疗组
        5.3 MASSON染色结果分析
        5.4 HE染色结果分析
        5.5 各组小鼠光镜下分别放大100和400倍时MASSON染色心肌纤维化的分析
        5.5.1 正常组
        5.5.2 模型组
        5.5.3 内关穴针刺组
        5.5.4 尾部针刺组
        5.5.5 药物组
        5.6 各组小鼠光镜下分别放大100倍和400倍时HE染色心肌纤维化的分析
        5.6.1 正常组
        5.6.2 模型组
        5.6.3 内关针刺组
        5.6.4 尾部针刺组
        5.6.5 药物治疗组
        5.7 各组小鼠电镜下超微细胞结构的分析
        5.7.1 正常组
        5.7.2 模型组
        5.7.3 内关针刺组
        5.7.4 尾部针刺组
        5.7.5 药物组
讨论
    1.实验模型的选取
    2.内关穴针刺治疗心肌肥厚
        2.1 选取内关穴的依据
        2.2 治疗效果
        2.2.1 内关穴中医治疗效果依据
        2.2.2 内关穴西医治疗效果依据
        2.3 实验中各组小鼠一般状况的分析
        2.4 针刺内关穴对心肌肥厚小鼠心电差异的影响
        2.5 针刺内关穴对心肌肥厚小鼠心肌组织形态学的影响
    3.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个人简历

(8)针刺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改善大鼠急性心肌缺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论文一 针刺联合BM-MSCs移植改善大鼠AMI作用研究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小结
论文二 针刺联合BM-MSCs移植改善大鼠AMI相关分子机制研究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小结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针刺治疗心肌缺血及相关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9)针药结合对急性心肌梗死大鼠疗效及机制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针药结合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大鼠疗效的观察研究
    1.1 材料与方法
    1.2 结果
    1.3 小结
第二部分 针药结合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大鼠的机制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2 结果
    2.3 小结
第三部分 讨论
第四部分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干预心脏相关经穴对冠心病的疗效及机制研究概况
    参考文献
缩略语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个人简历
致谢

(10)针刺郄门穴改善冠脉慢血流现象的即刻效应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临床资料
    1.1 病例选择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1.2.2 中医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
    1.6 脱落标准
2.研究方法
    2.1 样本量估计
    2.2 随机方法
    2.3 造影方法
    2.4 治疗方法
    2.5 疗效判定方法
        2.5.1 西医疗效判定方法
        2.5.2 中医疗效判定方法
3.结果
    3.1 一般资料分析
    3.2 病情资料分析
    3.3 疗效资料分析
    3.4 脱落、剔除分析
    3.5 安全性分析
4.讨论
    4.1 现代医学对SCFP的认识
    4.2 中医对胸痹的认识
        4.2.1 胸痹的临床症状
        4.2.2 胸痹的病因病机
        4.2.3 胸痹的中医治疗
        4.2.4 SCFP的中医治疗
    4.3 针刺治疗胸痹的机制
    4.4 选穴依据
    4.5 治疗时间的选择
    4.6 疗效结果分析
    4.7 针刺治疗SCFP的可能机制
    4.8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及展望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技术路线图
附录二 综述 冠脉慢血流现象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三 中医症状积分表

四、针刺手厥阴心包经穴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抗氧化作用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手厥阴心包经五输穴针灸临床应用规律的古代文献研究[D]. 吴嘉萍.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21
  • [2]电针手厥阴心包经穴对MCAO模型大鼠不同时相点突触可塑性因子SYP/PSD-95基因表达的影响[D]. 谢峥嵘.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21
  • [3]电针预处理对心肌缺血再灌注大鼠的保护作用及FXR/SHP通路的调控作用[D]. 李晨.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基于炎性反应动态变化的电针预处理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机制研究[D]. 白桦.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5]针刺治疗冠脉临界病变稳定型心绞痛临床效应及中枢机制研究[D]. 赵龙.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2)
  • [6]基于mTORC1-ULK1-FUNDC1通路的电针预处理减轻MIRI的线粒体自噬机制研究[D]. 肖燕.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1)
  • [7]针刺内关穴对心肌肥厚小鼠心功能影响的实验研究[D]. 关慧鑫.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20(01)
  • [8]针刺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改善大鼠急性心肌缺血研究[D]. 李记泉.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0(01)
  • [9]针药结合对急性心肌梗死大鼠疗效及机制的实验研究[D]. 赵佳. 内蒙古医科大学, 2020(03)
  • [10]针刺郄门穴改善冠脉慢血流现象的即刻效应观察[D]. 邵洁.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3)

标签:;  ;  ;  ;  ;  

针刺手厥阴心包经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抗氧化作用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