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商在粤投资策略的变化

台商在粤投资策略的变化

一、广东台商投资策略上的转变(论文文献综述)

陈艳华[1](2018)在《大陆台资企业空间格局及跨界生产网络的空间组织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劳动分工的层次和水平日益深化。全球生产网络因其在更广泛的研究体系下解释了以工序、区段、环节为对象的全球产品产业内分工格局以及世界生产组织的新变化,成为当前经济地理学的研究热点。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两岸在经济、社会、文化领域交流日益频繁,尤其是以台资企业为载体,通过不断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而产生的空间关联网络,在促进两岸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对其进行系统研究不仅为研究新兴工业化国家(或地区)在后进国家(或地区)自主构建的跨界生产网络提供了良好契机,而且由于台海局势不断变化,这一研究在体现跨界生产网络一般性特点的同时,又将凸显其特殊性。同时,进行大陆台资企业空间格局及跨界生产网络的组织模式、机理的研究,是将全球生产网络理论、区位论、企业空间组织理论、价值链理论、关系经济地理学理论、复杂模型理论等进行融合与发展的有益尝试,可拓展全球生产网络地域性集聚的研究范畴,进一步丰富这一领域的理论构筑和实证分析方法,具有较好的学术价值和理论意义,亦可为我国实现由融入全球生产网络到自主构建次级全球生产网络的相关战略提供经验借鉴。本研究从经济地理学视角出发,延续地理学空间研究的理论优势与传统,基于时间维、空间维、结构维等多种尺度,分析了大陆台资企业空间格局及跨界生产网络的空间组织模式。文章首先从全球维度上定量界定了台商投资大陆在两岸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进一步提出研究大陆台商投资的问题确有其必要性和重要意义。其次,分别选取在大陆台资制造业比重居前三位的电子信息、机械、石化产业以及台资服务业中占比最大的生产性服务业作为研究对象,结合宏观统计数据与微观企业数据,尤其是收集整理了 11853家台资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企业,运用描述性统计分析、变异系数、ESDA、主成分分析、相关分析、面板数据模型等方法系统全面地刻画了台资电子信息、机械和石化等三大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在大陆的时空演化格局及其驱动机制。在此基础上,采用924家两岸母子联系企业、518家上市(上柜)大陆台资电子信息企业、12家福建台资典型企业等数据,结合复杂网络模型、典型案例分析、深度调研与访谈等方法,从企业母子联系、制造业价值链、价值链-生产性服务业融合视角切入,揭示了大陆台资跨界生产网络的空间组织特征、模式及其关联规律。

刘丹[2](2016)在《台商服务业投资大陆的区位选择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两岸经济合作步入制度化轨道,台商大陆投资经历第一、第二产业热潮后,今后两岸经济合作的产业重点将会以服务业为主要领域。从大陆产业转型的角度看,台商服务业投资大陆也符合大陆产业转型需要。因此,如何吸引台资服务业投资大陆以促进大陆服务业发展就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由于服务业的阶段不同其特征也有所区别,台商投资大陆服务业到达什么阶段,其区位分布如何变化,所导致的台资在大陆服务业的产业结构特征如何?哪些是台商关注的主要因素,以及这些因素在区域上显示的差异,这些都是值得研究的问题。本研究通过对以往学者文献的回顾和分析,借鉴他们的研究模式和方法,对台商投资大陆服务业从时间、空间、产业方面进行三维的思考和论述。在时间轴上,本研究结合政策的变化、台商进入大陆服务业市场的深度和领域将台商投资大陆服务业分为三个阶段。萌芽蓄势初期,台商投资大陆服务业具有小额、零散的的特征,这一时期直接投资受到极大的压抑,台商投资大陆服务业以通过第三方间接投资为主;逐步量变期,由于政策导向的转变和市场开放程度的加深,台商投资大陆服务业在项目数量上达到历史峰值,但总金额的加速度却未能同步,这体现了其投资多以小型项目为主,项目多而金额集中度不高的特点;发展质变突破期,投资数虽有所减少,总金额却急剧升高,这段时期,服务业投资方向有所转变,科研技术的在地化研发程度加深,台商服务业投资往大型、高技术领域方向发展。在空间分布上,本研究发现台商大陆投资呈现先集中后分散的区位特征。这一表现特征源于台商对大陆区域优势因素的综合考量和与制造业关系的紧密程度的变化。在产业上,本研究将根据服务业对生产的作用点不同将其分为三个层次,并分类讨论了台商在这三个层次领域上所面临的具体困难。台商投资大陆服务业在时间、空间和产业方面的特征也影响了台商服务业在大陆的分布。在对台商服务业投资三个维度的定性分析之后,本文采用定量的分析方法通过建立固定效应的线性回归模型,将14个大陆省市按台商服务业投资额的集中程度分为两个梯队研究影响台商投资大陆服务业的区位因素。实验结果显示,台商服务业投资较大的第一梯队与投资规模较小的第二梯队,市场规模与投资均呈正相关,但在影响程度上前者大于后者;人力成本与投资呈负相关关系,且后者对这一变量更为敏感;人力资本教育水平对台商服务业投资吸引程度在两梯队区域中存在差异。在第一梯队中,与服务业投资呈正相关,在第二梯队中,呈负相关关系;两梯队在固定投资方面也同样显示出不同。在第二梯队中,这一变量与台商服务业投资呈正相关,而在第一梯队中呈负相关,即固定投资越多对台商的吸引反而越小:在对开放程度和台湾与大陆各省市的经济差距这两个变量的研究中发现,它们在第一、二梯队中均显正相关关系。通过对这六个变量的定量分析,可以看出它们在不同区域中对台商投资大陆服务业的吸引显现出一定的差异性。这是由于大陆区域间的发展阶段、发展的服务产业与第一、第二产业的关系不同造成的。因此,为更好的利用自身优势,应选择不同的发展重点。就此,本研究针对上述定性及定量的分析,为提高大陆对台商服务业投资的吸引力和促进服务业大陆区域间合理布局,从两岸、台湾和大陆三个层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主要包括:通过制定协议协调两岸服务业的发展,建立服务贸易争议解决方式,落实《服贸协定》,以及针对两类区域通过优化投资软硬环境,提高区域吸引力等。

吴静颖[3](2015)在《台湾银行大陆投资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自2001年中国大陆加入WTO“放宽外资投资限制”以来,外资银行逐步成为推动大陆金融国际化发展重要力量,台湾银行(以下简称台银)却因两岸关系问题迟迟未能入驻大陆。随着经贸合作深化和两岸关系发展,海峡两岸间签订了一系列重大协议,合力推进台银大陆投资步伐,台银大陆投资由“零散、间接投资”进入“集中、直接进入”阶段。但与台银全球化布局强度、两岸经贸发展及大陆市场需求相比,当前台银大陆投资形式略显单一、策略措施亟需改进。全面调查、分析台银大陆投资的进展及其方式方法、存在问题与潜力,进而提出相应策略措施和相关对策建议,对加快台银大陆投资速度与强度、促进两岸银行业交流合作和相关产业的合作分工等,均具有重大理论与实践价值。本文以对外直接投资等相关理论为指导,通过文献回顾与梳理,从跨国银行对外投资的业务、模式及其区位选择影响因素三个角度,初步构建起银行业对外投资的理论分析框架,并据此分析、把握台银大陆投资的政策变迁、取得进展与基本特征,发现目前台银大陆投资存在投资数量较少、业务定位狭窄、进入模式单一、区位选择集中等问题。在此基础上,文章分别对未来台银大陆投资的业务、模式及区位选择进行调查分析与研究设计。包括通过数据分析法,发现台银大陆投资的业务,可以从深化台商业务、经营人民币业务和开发农村金融业务等方面着手,提出“台商和市场兼顾型”、“农业专门服务型”、“综合服务型”三种经营发展方案;通过描述性分析法,发现台银大陆投资的模式,可以从设立营业机构、参股陆资银行或与其建立策略联盟三方面寻求突破,建议根据不同业务类型实施不同内容;通过基于熵权的灰色综合评价方法,选取台商、市场、农村、金融、政策五个要素,对大陆22个省市吸引不同业务类型台银投资的能力进行分析与排序,提出不同业务经营类型台银在大陆具有的不同区位选择目标。最后,本文还从台湾银行业如何加快投资进程、注重业务差异化选择、重视投资模式评估工作、综合考量区位布局等环节上做出努力;认为两岸相关管理部门也需要在提高战略认识,引导两岸银行进行业务交流与合作、构建两岸银行多模式合作平台以及有效引导台湾银行区位投资等方面加以重视。力图通过各界努力,在优化和改进台银大陆投资现有策略安排,避免市场过度竞争的同时,推动两岸银行业的交流互动、相关产业的分工合作以及两岸和平关系的发展。

盛九元[4](2011)在《从ECFA到制度性一体化 ——两岸经济合作的性质、特征及走向》文中认为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中最引人注目的两大特征。随着区域合作的深化与发展,在客观上要求建构起制度性的一体化,以进一步完善在区域内的经济互动关系。这一趋势也明显地体现在两岸经济合作之中,形成现阶段两岸以产业合作为基础的经济互动格局。两岸经济合作是在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展开的。同属“一个中国”是两岸经贸关系发展的基础,在市场机制与大陆单方面市场开放因素的推动下,两岸经贸合作以“民间、单向、间接”的方式,突破台湾的相关政策限制,推动两岸经济合作从原先的分散、零星状态发展到密切、热络、密不可分的经济互动,进而迫使台湾方面必须正视两岸经贸交流交往的现实及对台湾经济的正面影响,以默认既成事实的方式应对两岸经济合作的新情势,从而使两岸之间形成了基于“一个中国”框架下、市场开放基础上、密切互动的经济关系。在这一过程中,两岸互蒙其利,功能性经济一体化的合作形态也逐步形成,并向制度性一体化的方向迈进。两岸经济合作是两岸关系发展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也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要基础。两岸20多年经贸互动的实践证明,两岸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不可逆转,但在这一进程中仍需要克服诸多的挑战与障碍,才能使两岸制度性一体化的建构得以更有效的推进。文章从一体化理论的角度出发,结合其他相关的理论对于两岸一体化问题进行理论探讨和实践分析,?大体可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理论基础,由引言和第一章组成。引言部分提出了从经济一体化角度两岸经济合作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并引出了论文研究思路。第一章通过大量的文献梳理,以WTO为背景,为研究的推展构建起分析框架;第二部分是实践研究部分,由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和第五章构成,以两岸经济合作的一体化效应、两岸产业合作对一体化的影响及签署ECFA后的一体化走向为研究内容,通过分析两岸经济合作的具体实践以及一体化的发展趋势,提出了实现两岸完全经济一体化的路径与组织形式;第三部分为结论部分,对本文的主要论点进行了总结,并指出了论文存在的不足和今后的研究方向。文章在总结相关文献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了相应的探索,具体包括:在对两岸经济合作进行适当定位的基础上,以经济一体化的视角分析两岸经济合作的动因与发展趋势,并全面审视两岸经济合作在不同时期调整与变化,从而将实现两岸一体化路径的选择与两岸经济合作方式有机的结合起来。两岸经济一体化的研究目前还处于发展之中,文章所做的一些研究与探讨仍存在着诸多不完善之处,今后笔者将通过进一步学习和思考,以使研究得到进一步的完善。

黄信勋[5](2010)在《台资企业海峡两岸产能配置研究—非参数法与参数法的应用比较》文中认为两岸进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台湾企业在大陆的投资更趋大型化与集团化,投资因素也由原来的成本因素、环境因素与情感因素新增了市场因素,跨海峡两岸经营的台资企业面临着投资区域转移、新产业崛起与投资因素改变等趋势变化,如何在两岸之间合理分配利用有限的资源,合理配置海峡两岸产能成为台资企业在投资时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在回顾和评析已有的相关理论的基础上,结合现阶段台资企业对大陆投资的特点和影响因素,探讨台资企业跨海峡产能配置问题。考虑当前台资企业在大陆的投资呈现区域集中和偏向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趋势,本研究选择位于长三角地区的薄膜液晶面板制造公司作为研究案例,案例公司为全球前三大之一的薄膜液晶面板制造商,研究对象为薄膜液晶面板制造公司跨海峡两岸布局的模块厂,主要探讨模块厂产能规划策略问题,采用非参数法的DEA模型与参数法的规模经济评价结果作为规模调整的依据,并进一步比较这两种方法调整方式的差异。分析过程从非参数法的DEA方法展开,根据研究需要选择适合的DEA模型,从可取得的财务数据中,采用逐步回归的方法筛选输入与输出指标,运用DEA效益评价方法获得相对无效决策单元在生产效率、制造工艺与运营区域上的效益差距,使用聚类分析将这些效益差距从制造能力与运营区域两个维度进行分类,根据分类结果,获得模块厂在制造能力与运营区域两方面改善的优先顺序,再利用DEA软件计算全部决策单元的规模收益状况,然后根据规模收益状况作为规模调整的基础。在参数法的应用中,首先由推估傅立叶伸缩函数开始,然后利用函数推估出来的参数系数计算规模经济衡量值,依照规模经济衡量值判别规模调整的方式,再根据规模经济衡量值的大小决定调整的优先顺序。通过分析,本文得到如下结论和建议:1、大陆厂区的优势在于具有竞争力的人工成本与厂房设施费用,而缺乏台湾厂区较高的生产效率与制造工艺;相对地,台湾厂区的优势在于较好的生产效率与制造工艺,而受限于高的区域运营成本。在实际的工厂运营,运营区域的效益差距难以在短期内缩小,然而,制造能力的差距能通过导入高的制造工艺及生产模式的模仿,较容易在短期内改善。2、对于台资企业而言,改善总体的效益为当前运营策略的重点,具体作法为缩短大陆厂区与台湾厂区两者间制造能力的差距,并且加速移转台湾厂区产能至大陆厂区。大陆厂区于制造能力改善后,规模收益状况会比制造能力改善前呈现向上的趋势,显示大陆厂区提升制造能力有利于规模的扩大;而台湾厂区无法使用提升制造能力的方式改善规模效益的状况。3、对于本文所研究的个案公司而言,本文也得到了具体的产能配置的建议。主要是根据聚类分析、规模收益分析和规模经济分析的结果,进行产能的转移与重新定位和重新调整。

杨紫涵[6](2010)在《基金管理公司核心竞争力构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全球性金融危机的爆发,而后国际油价金价持续飙涨,各国汇率与利率波动幅度加大,影响股票市场涨跌及汇率、利率升贬的因素日益复杂,国际经济、金融环境更加动荡不安。这给全球实体经济运行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中国作为世界经济体中的一员,也难以独善其身,中国大陆的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发展均受到影响。资产管理行业是不同于传统的实体经济的行业,其产品的虚拟性、与实体经济的高度关联性及面对经营风险的复杂性、多重性,决定了加强资产管理公司核心竞争力建设的重要性。经营了233年的苏格兰皇家银行——霸菱银行的倒闭、2008的美国华尔街三大投资银行的破产倒闭均给资产管理公司的长远发展、经营风险的控制敲响了警钟,因此,本论文将集中研究虚拟经济的主体——资产管理公司在此诡谲多变的市场中,如何持续拥有竞争优势,如何塑造与强化资产管理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以快速适应这动态的竞争环境。西方正式的核心竞争力理论研究仅有20年左右的历史,但关于核心竞争力的思想却有上百年的历史溯源。本论文在对西方不同学派关于核心竞争力的概念进行梳理比较以及从经济学、管理学角度对核心竞争力的概念进行回顾后,结合资产管理行业的特殊性,提出了资产管理公司核心竞争力的构成与特征。基金管理公司从事的是一种资金信托业务,并没有有形的产出,因此,其核心竞争力也就体现为一种知识、技能以特定方式的组合,是基金管理公司在长期的经营发展过程中积累的、不能在短期内投资提高的能力。它不易被竞争对手所模仿,它能够显着实现顾客的价值需求,领先竞争对手,同时能为其自身带来超额收益及市场竞争优势。基金管理公司核心竞争力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价值性、整体性、独特性和难以模仿性。同时,它还具备延展性、知识性、辐射性、动态性、不可交易性、难以替代性等连带特征。按照论文的研究逻辑,本文在文献回顾与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在经济全球化、金融国际化背景下资产管理公司核心竞争力的构成纬度,构建基金管理公司核心竞争力的评测体系。应用资源基础观点的VRIO分析框架与价值链分析来分辨基金管理公司的有价资源与能力,结合基金管理公司的行业属性和公司经营风险分布特征,依此本文将基金管理公司所占有的资源类型为8个方面和2个层面:(1)基金经理的才能;(2)基金管理公司的制度、文化;(3)战略管理能力;(4)基金产品开发能力;(5)基金营销能力;(6)基金运作的风险控制能力;(7)基金公司的组织优化能力;(8)基金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能力。其中,基金经理的才能、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基金管理公司制度文化属第一层次,属于人力资本资源;基金公司的战略管理能力、基金产品的创新能力、基金市场的营销能力、基金运作风险控制能力、基金公司的组织优化能力属于第二层次组织资本资源。在作者提出的基金管理公司核心竞争力构成模型的基础上,本论文分别从产品创新力、风险控制力、组织优化力、市场营销力四个角度研究基金管理公司核心竞争力的构建机制与提升路径。并且结合台湾基金管理公司的成长历程,来检验本论文提出的基金管理公司核心竞争力构成纬度的有效性。本论文的创新点在于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结合资产管理行业特殊性,提出了基金管理公司核心竞争力构建的研究论题,并从经济学(金融学)、管理学的视角来跨学科研究基金管理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构建论题,提出了基金管理公司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将基金管理公司核心竞争力的评测体系系统化、模型化。不足之处在于限于数据获取的原因,未能开展大陆基金管理公司的案例研究,将本论文提出的基金管理公司核心竞争力评测模型应用于中国基金管理公司的管理实践中,这一点期望在今后的工作和研究生涯中得以补充完善。

李龙一,祁明,陶立华,张炎生,王海丽,朱泉禄,蔡文雅[7](2010)在《台湾在大陆IT投资策略的演变》文中认为大陆正逐步取代台湾成为全球IT产品的制造基地。台湾IT产业在近三十年来向大陆东莞和苏州投资和转移,为大陆IT生产能力的建立和本地企业的学习提供了学习基础。文章立足于这一背景,研究了台湾IT产业近三十年来向大陆转移的背景、过程、投资的演变以及对在珠三角和长三角的投资策略作了比较,对未来投资趋向作了展望。

庄荣良[8](2009)在《海峡两岸产业分工合作的动因、模式与经济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浪潮的推动下,两岸经贸交流与合作迅速发展。作为两岸经贸关系的重要内容,海峡两岸产业分工合作走过了一个波浪式推进和阶段性提升的发展演进过程。因台商对大陆的投资而形成的两岸产业分工合作关系,已成为国际产业转移潮流中一个令人注目的现象,创造了国际产业分工的一个成功范例。随着祖国大陆经济实力的快速增长和参与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以及两岸产业升级的持续快速进行,台商对大陆投资的不断拓展,两岸产业分工形态持续发生变化,分工模式趋向多元化,产业分工合作关系更趋密切,产业依存度和融合度不断提高。2008年以来两岸关系出现了重大积极变化,两岸产业分工合作也面临着十分重要的发展机遇。全面、正确认识两岸产业分工合作的动因、模式和经济效应,对于把握当前两岸经贸发展的有利契机,推进两岸产业分工迈上更高台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采用了规范与实证相结合、历史与逻辑相统一,并且大量穿插比较研究的多种分析方法,结合新兴古典经济学的外商直接投资和产业分工理论,在综合借鉴过去20年来海峡两岸专家学者关于两岸产业分工合作的众多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两岸产业分工合作的发展历程、动因机制、模式演进、经济效应等进行了较为系统、全面的研究。本文的主要观点和结论包括:第一,迄今为止台商投资大陆的发展历程依其规模、投资领域、地域分布、产业层次等,可分为试探起步、迅速扩张、调整深化和突破转型四个阶段,各阶段的分工型态不同并且呈阶段性深化提升趋势。第二,两岸产业分工合作是由两岸的比较利益差异、产业结构的互补性、大陆的投资环境优势、台湾经济转型的内在需要、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潮流的外部推力等多重因素共同促成的结果,现有的外商直接投资理论和国际产业分工理论都只能部分地对两岸产业分工合作的动因给予解释。第三,20多年来,两岸产业分工模式经历了一个“以垂直分工为主——兼具垂直与水平特征的混合型分工——以产业内功能性分工和产业间水平分工为主要特征的多元化分工”动态演进和渐进式提升的过程。现阶段两岸产业呈现垂直分工、水平分工、混合型分工等多种分工方式纵横交错、互为补充的多元化、多层次的分工格局,其中水平分工是主导形态,是分工发展的基本趋势。第四,通过回归分析,本文揭示了两岸产业分工对在对两岸贸易的促进效应,包括贸易扩大效应、台湾对大陆贸易依存度的提高效应和贸易商品结构优化效应,同时对两岸产业结构的升级也产生了较为显着的正推动效应。第五,本文选择以厦门与台湾在光电技术产业和金融业方面的合作作为例证,对两岸产业合作的模式和思路进行具体探讨,并前瞻性地提出了在厦门建设海峡两岸光电产业合作基地和海峡两岸金融合作试验区的基本思路。第六,两岸产业分工合作既存在亟待破解的问题和挑战,也面临着“大三通”时代来临的重大历史机遇,本文据此提出了新阶段深化两岸产业分工合作的基本思路。

林坚[9](2009)在《海峡西岸经济区承接台湾科技产业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区域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和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等为研究的理论基础,以科技产业对接为切入点,探讨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和台湾产业转型、结构升级之间的关系,并尝试从博弈的研究视角来揭示海峡西岸经济区和台湾地区之间的良性互动范式。通过规范分析,本研究揭示了台湾科技产业投资大陆的现状、区域演进和发展趋势,总结了台湾科技产业在中国大陆投资的区位选择因素,并在两岸学界研究成果和台湾地区电机电子工业同业公会调查报告的基础上对台湾科技产业在中国大陆投资的环境需求、风险顾虑进行深入的解构分析。研究中,重点选取经济环境和经营环境两个方面对海峡西岸经济区与大陆其他三大台商聚集地的投资环境进行了比较,总结了海峡西岸经济区承接台湾科技产业转移的内外制约因素,并结合区域内福建、浙南、赣东南、粤东各地区的情况论述了各自的具体约束性条件。基于理论和实证分析结果,结合国家关于海峡西岸发展的相关战略指向,本研究就海峡西岸经济区承接台湾科技产业转移的区域梯次、区域布局、产业定位和承接战略、承接模式进行了规划性论述,并就海峡西岸经济区以“硬环境”、“软环境”和“竞争性环境”为主要内容的投资环境建设提出了政策建议。本文认为,科技产业转移是今后相当长时期内海西区与台湾区域经济整合的必由之路,而将海西区科技产业发展作为整体来描述是一个比较新的研究领域。本文的研究仅止于对海西区(尤其是区内各次区域)统筹发展、战略定位和承接重点进行简要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就作为整体的海西区科技产业发展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马艳芳[10](2009)在《中国大陆、台湾与东盟之间投资相关性研究》文中指出经济全球化在给中国大陆、台湾和东盟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的同时,也加深了三者之间的经贸关系。随着“改革开放”和“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政策的实行,大陆已经成为台湾最大的贸易伙伴、台湾最大的出口市场。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大陆与东盟国家的经贸关系也得到了全面快速的发展。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大陆已成为发展中国家中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最多的国家,也成为台湾和东南亚一些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首选国家之一。随着国际政治经济环境的急剧变化大陆、台湾、东盟国家三者之间已呈现一种三边互动的经贸格局。大陆与东盟国家是距离台湾比较近的两个区域,也是台湾进行投资的两个重要地区。尤其是在吸引台湾资金问题上东盟国家和大陆竞争比较激烈。而以往对于两岸经贸关系的研究主要是以“两岸”为主,本文通过研究分析大陆、台湾与东盟之间的相互投资关系,对这种三边互动的经贸格局进行深入分析,这有助于推动大陆与东盟的经贸关系以及海峡两岸经贸关系的进一步发展。把台湾向东盟国家和大陆的投资进行比较研究,找到双方的优势和劣势,发挥我们的优势,避免和减少我们的劣势,将更有利于大陆吸引台湾的资金,发展大陆的经济。本文首先对中国大陆、台湾和东盟三方相互投资情况进行深入分析。在此基础上,从投资规模、投资行业、投资区位三方面对大陆、台湾和东盟投资关系的变化进行比较,并深入分析了大陆、台湾和东盟吸引相互投资的优势和劣势。最后在结合实证检验的基础上,针对大陆、台湾和东盟相互投资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可行的政策建议和具体措施。

二、广东台商投资策略上的转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广东台商投资策略上的转变(论文提纲范文)

(1)大陆台资企业空间格局及跨界生产网络的空间组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绪论
1 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2 研究意义
    2.1 理论意义
    2.2 实践意义
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3.1 研究内容
    3.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3.3 技术路线
4 研究数据与方法
    4.1 研究数据
    4.2 研究方法
5 研究创新 第一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1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1.1 概念界定与辨析
    1.2 理论基础
2 文献综述
    2.1 全球生产网络的相关研究
    2.2 台商投资大陆的时空分布与格局演化的相关研究
    2.3 大陆台资跨界生产网络空间组织的相关研究
3 研究述评 第二章 全球背景下台商投资大陆在两岸经济发展的重要地位
1 数据与样本
    1.1 样本选择
    1.2 变量选择与数据处理
2 模型构建与检验
    2.1 VAR模型构建
    2.2 变量序列的协整检验
3 台湾在大陆外商投资中的地位
    3.1 TDI与大陆经济增长波动之脉冲响应函数的国际比较与分析
    3.2 全球背景下TDI在大陆外商直接投资中的经济贡献地位
4 大陆在台湾对外投资中的地位
    4.1 台湾OFDI与台湾经济增长波动之脉冲响应函数的国际比较与分析
    4.2 大陆在台湾对外投资中的经济贡献地位
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大陆台资企业的时空分布与格局演变特征
1 数据与方法
    1.1 研究区域与数据来源
    1.2 方法与模型
2 台资企业的时间序列演变阶段及特征
    2.1 台资制造业企业的时间序列演变
    2.2 台资服务企业的时间序列演变
3 台资企业的空间分布及演变特征
    3.1 台资企业的总体分布特征
    3.2 台资三大类型制造业企业的空间分布及演变特征
    3.3 台资服务企业、生产性服务企业的空间分布
4 大陆台资企业的空间格局演变
    4.1 台资企业空间格局总体特征
    4.2 台资企业热点区域的演变
5 本章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大陆台资企业空间格局演化的驱动机制
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1.1 理论回顾与文献综述
    1.2 研究假设
2 数据
    2.1 变量选择与数据处理
    2.2 数据来源
3 研究方法与模型构建
    3.1 变量结构效度检验
    3.2 面板数据单位根检验与协整检验
    3.3 面板数据回归模型
4 面板数据模型估计结果
    4.1 台资电子信息企业驱动机制之面板模型估计
    4.2 台资机械企业驱动机制模型之面板模型估计
    4.3 台资石化企业驱动机制之面板模型估计
    4.4 台资生产性服务企业驱动机制之面板模型估计
5 讨论
    5.1 基于行业的大陆台资企业空间分布驱动机制对比
    5.2 与以往研究进行对比及其理论解释
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企业母子联系视角的大陆台资跨界生产网络空间组织特征
1 数据与方法
    1.1 数据与空间化处理
    1.2 研究方法
2 台商千大企业在大陆的时空演变特征
    2.1 总体分布
    2.2 行业分布
3 大陆台资跨界生产网络的空间结构特征
    3.1 网络联系覆盖地域广泛
    3.2 网络联系呈三轴放射状的空间结构
    3.3 网络联系键的空间异质性显着
4 大陆台资跨界生产网络的拓扑结构及其复杂性的实证分析
    4.1 度及强度分布特征:无标度网络过渡期
    4.2 网络整体结构特征:小世界网络
5 讨论
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制造业价值链视角的大陆台资跨界生产网络空间组织模式
1 跨国企业价值链“切割”及其组织模式
2 上市(上柜)大陆台资电子信息企业价值链的”切割”与组织模式
    2.1 数据与空间化处理
    2.2 大陆台资电子信息企业价值链的”切割”
    2.3 大陆台资电子信息企业价值链的组织模式
3 大陆台资电子信息企业价值链的时空分布与空间组织
    3.1 大陆台资电子信息企业价值链的时空分布特征
    3.2 研究案例
4 讨论
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基于制造业价值链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视角的大陆台资跨界生产网络空间组织模式及驱动机制
1 基于制造业价值链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的全球生产网络
2 研究设计与数据收集
    2.1 案例企业的典型性
    2.2 访谈与问卷设计
3 台资制造业与本地生产性服务业的融合
    3.1 价值链嵌入式融合模式
    3.2 价值链延伸和嵌入式共存的融合模式
4 台资生产性服务业与本地制造业的融合
    4.1 以本地台资制造业为主要服务对象的融合模式
    4.2 以本地外资制造业为主要服务对象的融合模式
5 讨论
6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启示
1 研究的主要结论
2 研究启示及政策建议
    2.1 宏观层面:台商投资在两岸
    2.2 微观层面:台商投资在福建
3 研究不足与展望 附录1: 大陆地区相关区域政策 附录2: 关于台资制造业企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融合发展状况的访谈提纲 附录3: 福建台资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融合发展状况的调查问卷 附录4: 福建台资金融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融合发展状况的调查问卷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2)台商服务业投资大陆的区位选择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 选题背景和意义
    1. 选题背景
    2. 选题意义
    3. 研究对象的界定
(二) 研究内容与方法
    1. 研究内容
    2. 研究方法
    3. 研究创新点和不足 二、台商服务业投资大陆相关理论与研究进展
(一) 相关理论及其在服务业直接投资中的适用性
    1. FDI主要理论
    2. FDI主要理论在服务业中的适用性研究
(二) 台商投资大陆区位选择的相关研究进展
    1. 台湾学者相关研究
    2. 大陆学者相关研究
(三) 服务业FDI区位选择的相关研究
    1. 外商直接投资对服务业的影响研究
    2. 外商服务业直接投资区位选择研究
    3. 台商服务业大陆投资区位选择研究 三、台商服务业投资大陆发展概况
(一) 台商服务业投资大陆历程
    1. 萌芽蓄势阶段(1992-2001)
    2. 逐步量变阶段(2002-2008)
    3. 质变突破阶段(2009年至2015年)
(二) 台商服务业投资大陆的现状分析
    1. 台商投资大陆的区位分布
    2. 台商服务业投资大陆产业内结构特征
(三) 台商服务业在大陆面临的主要问题 四、台商服务业投资大陆区位选择实证分析
(一) 计量数据说明与回归模型构建
    1. 样本范围选取
    2. 研究样本代表性解释
    3. 指标体系构建及变量选取
    4. 数据选择说明与数据前期处理
    5. 构建实证模型
(二) 计量分析与结果
    1. 数据平稳性检验
    2. 回归模型选择
    3. 两梯度模型回归结果与分析 五、大陆吸引台商服务业投资对策建议
(一) 两岸层面:加强两岸合作“立法”积极构建争端解决机制
    1. 加强两岸“法律法规”的协调
    2. 建立服务贸易争议解决方式
(二) 台湾层面:加快落实《服贸协议》,拓展两岸金融服务业合作
(三) 大陆层面:优化投资软硬环境,促进服务业投资区域合理布局
    1. 发挥集聚优势加强关联效应
    2. 完善人才培育层次吸引台湾青年参与两岸合作
    3. 完善固定资产投入比例和结构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3)台湾银行大陆投资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银行业对外投资相关研究
        1.2.2 台湾银行大陆投资相关研究
        1.2.3 简要评述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目标与具体内容
        1.3.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1.4.1 创新点
        1.4.2 不足之处
2 银行业对外投资策略选择的理论分析
    2.1 业务选择
        2.1.1 追随本国客户
        2.1.2 追求东道国市场利润
        2.1.3 跟随政策制度的变化
    2.2 模式选择
        2.2.1 设立在地机构
        2.2.2 进行股权合作
        2.2.3 建立策略联盟
    2.3 区位选择影响因素
        2.3.1 区域市场利润空间
        2.3.2 区域金融发展环境
        2.3.3 区域投资政策环境
        2.3.4 与母国一体化程度
3 台湾银行投资大陆市场现状与特征分析
    3.1 台湾银行大陆投资政策与现状
        3.1.1 台湾银行大陆投资政策
        3.1.2 台湾银行大陆投资现状
    3.2 台湾银行大陆投资特征及存在问题
        3.2.1 致力服务台资企业,业务定位狭窄
        3.2.2 陆续争设分支机构,进入模式单一
        3.2.3 大举投资东部沿海,区位选择集中
4 台湾银行大陆投资的业务选择
    4.1 深化台商服务
        4.1.1 可行性
        4.1.2 具体内容
    4.2 经营人民币业务
        4.2.1 可行性
        4.2.2 具体内容
    4.3 开发农村金融业务
        4.3.1 可行性
        4.3.2 具体内容
    4.4 多样化经营发展方案
        4.4.1 台商与市场兼顾型
        4.4.2 农业专门服务型
        4.4.3 综合服务型
5 台湾银行大陆投资的模式选择
    5.1 设立营业机构
        5.1.1 条件与优势
        5.1.2 具体方案
    5.2 参股陆资银行
        5.2.1 条件与优势
        5.2.2 具体方案
    5.3 与陆资银行建立策略联盟
        5.3.1 条件与优势
        5.3.2 具体方案
6 台湾银行大陆投资的区位选择分析
    6.1 变量选择与含义
    6.2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6.3 模型与计量方法设定
    6.4 实证过程与结果
        6.4.1 台商与市场兼顾型
        6.4.2 农业专门服务型
        6.4.3 综合服务型
    6.5 进一步分析与讨论
7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7.1 研究结论
    7.2 对策建议
        7.2.1 对台湾银行的建议
        7.2.2 对两岸相关管理部门的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A
在学研究成果
致谢

(4)从ECFA到制度性一体化 ——两岸经济合作的性质、特征及走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二、理论与实践意义
三、两岸及海外研究现状
四、研究的思路
五、拟采取的研究方法
六、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一章:区域经济一体化:两岸经济合作的时代背景
第一节、WTO 的规则与两岸经济一体化的性质与定位
    一、台湾的单独关税区地位
    二、两岸关系的特殊性及在区域合作中的双层结构
    三、关于两岸经济一体化的性质与定位
第二节、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形成与发展
    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理论基础
    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定义
    三、经济一体化的组织形式与类型
    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实践
第三节、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形成与发展
    一、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
    二、当今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特点及对东亚区域经济整合的影响
第四节、与“两岸经济一体化”相关的其它理论
    一、产业分工与转移理论
    二、对外投资的区位选择理论
    三、要素流动与结构调整的理论
    四、微笑曲线理论
本章小结 第二章:东亚合作:两岸经济合作的周边环境
第一节、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一、东亚区域经济合作现状
    二、东亚区域经济合作的传导机制
    三、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及走向
第二节、东亚地区产业结构比较与合作趋势
    一、总体趋势与分析架构
    二、东亚主要经济体的产业结构比较
    三、东亚主要经济体的产业结构特点
第三节、东亚经济一体化进程对两岸经济合作的影响
    一、台湾经济发展的模式与路径选择
    二、中国大陆区域发展战略与两岸经济合作
    三、东亚经济发展格局调整与两岸合作契机
第四节、东亚经济区域合作格局变化对台湾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台湾对参与东亚区域经济合作的考虑及面临的困境
    二、台湾参与东亚区域经济合作的方式与途径
本章小结 第三章:两岸经济合作的一体化效应
第一节、两岸经济合作概述
第二节、两岸经济合作的形成机制
    一、两岸经贸往来的进程与阶段
    二、两岸经济合作的动因分析
第三节、两岸经济互动的形成与发展
    一、两岸经贸互动的特征与内涵
    二、两岸经济互动的量化分析
第四节、两岸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及效应
    一、两岸经济合作的静态效应分析
    二、两岸经济合作的动态效应分析
本章小结 第四章:两岸合作的产业区域结构与一体化趋势
第一节、两岸产业合作概述
    一、两岸产业合作的形成机制
    二、两岸产业的合作模式
    三、两岸合作的产业区域结构
第二节、台商投资长三角及其动因分析
    一、台商在长三角地区的投资与发展
    二、台商在长三角投资结构的演化
    三、台商在长三角投资集聚的形成机制
第三节、两岸高科技产业关联度分析——以长三角为例
    一、台湾高科技产业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及特征
    二、国际产业分工体系中的两岸高科技产业合作——以长三角为例
第四节、长三角地区台商高科技企业投资模式比较
    一、台资高科技企业投资大陆形态的调整
    二、台商高科技产业运作模式及对长三角投资的影响
    三、两岸高科技产业在长三角地区合作
第五节、长三角经济发展趋势及两岸产业互动
    一、长三角的产业发展定位
    二、长三角地区台商投资趋势分析
    三、长三角两岸高科技产业合作的路径选择
本章小结 第五章:从 ECFA 到制度性一体化——两岸制度性一体化的建构与前瞻
第一节、两岸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与发展
    一、两岸一体化的发展及面临的障碍
    二、ECFA:两岸一体化发展的阶段性突破
第二节、ECFA 与两岸经济合作
    一、ECFA 的形成与发展
    二、ECFA 早期收获计划实施效果的量化分析
第三节、ECFA 对台湾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ECFA 对台湾经济的直接效应分析
    二、台湾经济发展面临结构性的制约
    三、ECFA 对两岸经济合作模式的影响
第四节:从功能性一体化到制度性一体化
    一、两岸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基本特征
    二、两岸经济一体化延伸的路径选择
    三、两岸经济制度性一体化的组织形式
本章小结 第六章:研究结论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中的不足 参考文献 后记

(5)台资企业海峡两岸产能配置研究—非参数法与参数法的应用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产能配置的相关理论综述
    1.2.1 折衷理论
    1.2.2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1.2.3 区位理论与跨国直接投资的集聚效应
1.3 研究目的、概念界定与案例研究对象选择
    1.3.1 研究目的
    1.3.2 相关概念界定
    1.3.3 案例研究对象选择
1.4 研究框架
1.5 研究的创新 2 台资企业跨海峡投资的特点与影响因素
2.1 跨海峡经营发展历程与投资区域分布
    2.1.1 跨海峡经营发展历程
    2.1.2 现阶段投资区域分布
2.2 台资企业大陆投资产业分析与投资策略
    2.2.1 产业分析
    2.2.2 投资策略
2.3 台资企业产能调整的影响因素
    2.3.1 个案公司的选择依据
    2.3.2 产能调整的影响因素 3 产能配置的主要研究方法综述
3.1 产能调整的应用方法:非参数法与参数法
    3.1.1 非参数法及其应用
    3.1.2 参数法及其应用
3.2 DEA模型及其应用
    3.2.1 DEA模型
    3.2.2 DEA方法的评价步骤
    3.2.3 规模收益分析的概念
3.3 规模经济分析
    3.3.1 规模经济的概念
    3.3.2 单一产出的规模经济特性
    3.3.3 多种产出的规模经济特性
3.4 傅立叶伸缩函数
3.5 逐步回归的相关性应用
3.6 聚类分析及其应用
    3.6.1 聚类分析
    3.6.2 系统聚类法与动态聚类法 4 产能配置的非参数法与参数法的分析比较
4.1 DEA分析程序
    4.1.1 DEA模型的选择
    4.1.2 筛选输入与输出指标
    4.1.3 效益改善的优先顺序
    4.1.4 规模收益分析
4.2 规模经济分析程序
    4.2.1 成本函数选择
    4.2.2 选择投入要素价格与产出变量
    4.2.3 规模经济特性
    4.2.4 规模调整的优先顺序
4.3 DEA方法与规模经济分析的比较 5 产能配置的个案实证分析
5.1 个案公司介绍
5.2 DEA方法的实证
    5.2.1 定义评价对象
    5.2.2 决定输入与输出指标体系
    5.2.3 决策单元效益改善的优先顺序
    5.2.4 规模收益分析的结果
5.3 规模经济分析实证
    5.3.1 确定评价对象
    5.3.2 确定变量
    5.3.3 傅立叶伸缩成本函数的推估
    5.3.4 规模经济分析的结果
5.4 规模收益状况与规模经济特性的比较 6 DEA和规模经济分析结果
6.1 DEA方法的分析结果
    6.1.1 效益改善建议
    6.1.2 规模收益分析的规模调整
6.2 规模经济的分析结果
6.3 DEA方法与规模经济方法的规模调整比较
6.4 建立基于规模收益分析与规模经济的产能调整策略
6.5 产能调整的具体作法
    6.5.1 基于规模收益分析的产能调整具体作法
    6.5.2 基于规模经济的产能调整具体作法 7 结论及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7.1 结论
7.2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6)基金管理公司核心竞争力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论文研究背景与研究动机
    1.1.1 研究背景
    1.1.2 论文研究动机
    1.1.3 论文的核心研究问题
第二节 论文研究目标与路线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路线
    1.2.3 研究方法
第三节 研究流程与框架体系
    1.3.1 论文的研究流程图
    1.3.2 论文的章节框架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资源基础论的演进与核心竞争力理论的提出
    2.1.1 资源基础论
    2.1.2 核心竞争力理论的提出
    2.1.3 竞争优势理论
第二节 核心竞争力与竞争优势的研究趋势与动向
    2.2.1 资源基础理论的发展脉络
    2.2.2 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概念 第三章 中国大陆基金管理公司产业发展分析
第一节 基金管理产业概述
    3.1.1 资产管理概念与基金管理产业属性
    3.1.2 基金公司业务的特点
    3.1.3 基金公司业务形成基础分析
第二节 中国大陆基金管理公司的发展与战略分析
    3.2.1 发展战略分析
    3.2.3 中国大陆基金管理公司分析结论 第四章 基金管理公司核心竞争力模型与资源构建分析
第一节 基金管理公司核心竞争力的VRIO分析
    4.1.1 基于资源基础理论的VRIO分析框架
    4.1.2 基金管理公司资源类型
第二节 基金管理公司资源的分析
    4.2.1 人力资本资源的价值性与稀缺性
    4.2.2 组织资源的价值性与稀缺性 第五章 台湾地区基金管理公司核心竞争力的案例分析
第一节 台湾地区基金管理业概况与选择案例说明
第二节 三家台湾地区基金管理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探讨
    5.2.1 价值链与基金管理公司潜在有价值的资源和能力
    5.2.2 宝来投信VRIO检视——产品创新
    5.2.3 摩根富林明投信VRIO检视——品牌与通路
    5.2.4 德盛安联投信VRIO检视——掌握趋势发行的前瞻型基金商品见长
第三节 台湾地区基金管理公司其竞争策略实践与效应探讨
    5.3.1 宝来投信的竞争策略分析
    5.3.2 摩根富林明投信的竞争策略分析
    5.3.3 德盛安联投信的竞争策略分析
    5.3.4 顾客满意度、风险管理与公司治理
    5.3.5 台湾地区基金管理公司案例研究实证检验的小结 第六章 中国基金管理公司竞争策略与优势塑造
第一节 基金管理公司产品创新
    6.1.1 基金管理公司产品创新力的关键点
    6.1.2 中国大陆基金管理产品创新的发展历程
    6.1.3 大陆基金公司管理产品创新力构建中存在的问题
    6.1.4 基金管理公司产品创新理念与产品竞争策略
第二节 基金管理公司人才培育与组织优化
    6.2.1 基金管理公司组织优化能力
    6.2.2 基金管理公司组织优化程度的判定标准
    6.2.3 基金公司组织优化能力的影响因素
    6.2.4 组织优化提升途径
第三节 基金管理公司品牌优势与营销策略
    6.3.1 基金管理公司营销能力
    6.3.2 基金管理公司品牌优势之打造
第四节 基金管理公司风险控制能力与公司治理优化
    6.4.1 基金管理公司风险细分
    6.4.2 基金公司风险控制能力的构成要素
    6.4.3 基金管理公司风险控制能力的影响因素
    6.4.4 基金管理公司风险控制能力建设与公司治理优化 第七章 主要结论与启示
第一节 主要结论与讨论
    7.1.1 国内外经济环境变化对基金管理公司核心竞争力建设影响
    7.1.2 基于VRIO分析框架对基金管理公司核心竞争力进行分析
    7.1.3 基金管理公司核心竞争力的构建机制及逻辑展开
第二节 论文研究的创新点
    7.2.1 透过多视角从资产管理行业的特殊性来研究基金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7.2.2 提出基金管理公司核心竞争力的评测体系及验证
    7.2.3 从多层面提出构建基金管理公司核心竞争力的机制与途径
第三节 实践启发及未来参考
第四节 论文不足与后续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中文参考文献
英文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8)海峡两岸产业分工合作的动因、模式与经济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一、研究的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方法
    三、论文篇章结构
    四、创新与不足
第二章 理论综述
    第一节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
        一、以产业组织理论为基础
        二、以产业转移理论为基础
        三、外商直接投资理论的融合
    第二节 国际产业分工理论
        一、比较优势理论
        二、竞争优势与产业集群理论。
        三、近年来国际分工理论的新发展
    第三节 海峡两岸产业分工合作理论研究成果
        一、关于台商投资大陆的动机考量
        二、关于两岸产业分工的模式和型态
        三、关于两岸产业分工合作的经济效应
    小结
第三章 两岸产业分工合作的现状
    第一节 台商投资大陆的发展历史和阶段特征
        一、试探起步阶段(1983—1991)
        二、迅速扩张阶段(1992—2000)
        三、调整深化阶段(2001至2008年初)
        四、突破转型阶段(2008年起)
    第二节 近几年台商投资大陆的新特征
        一、投资行为的群聚特征
        二、投资层次的升级趋势
        三、投资格局的新热点
    第三节 两岸产业结构比较分析
        一、台湾产业结构的演进过程
        二、大陆产业结构演进
        三、现阶段两岸产业结构比较
    小结
第四章 两岸产业分工合作的动因、模式与经济效应
    第一节 两岸产业分工合作的动因
        一、比较利益驱动
        二、两岸产业结构的互补性
        三、大陆的投资环境优势
        四、台湾经济转型的内在需要与岛内发展环境的制约
        五、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潮流的外部推动
    第二节 两岸产业分工合作模式的形成和演化
        一、垂直分工主导阶段(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期)
        二、兼具垂直和水平特征的混合型分工主导阶段(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
        三、多元化分工格局主导阶段(两岸加入世贸组织以来)
    第三节 两岸产业分工合作的经济效应分析
        一、台商投资大陆对两岸贸易的促进效应
        二、两岸产业分工合作的产业升级效应
    小结
第五章 两岸产业分工合作的例证分析
    第一节 两岸高新技术产业的分工合作—以厦台光电产业合作为例
        一、两岸高技术产业优劣势比较及其互补性分析
        二、两岸高科技产业合作的发展趋势与基本模式
        三、厦台光电产业合作——两岸高科技产业分工合作的一个例证
    第二节 两岸服务业分工合作—以厦台金融业合作为例
        一、两岸服务业发展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二、两岸服务业合作的趋势与基本模式
        三、厦门建设两岸金融合作实验区的思路探索
    小结
第六章 两岸产业分工合作的挑战、机遇与对策
    第一节 两岸产业分工合作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第二节 "大三通"为推进两岸产业分工合作提供重要历史契机
    第三节 深化两岸产业分工合作的基本思路
    小结
第七章 结论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9)海峡西岸经济区承接台湾科技产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目的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
第二节 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主要内容和分析架构
第三节 研究创新和局限
    一、研究创新
    二、研究局限 第一章 理论与文献回顾
第一节 区域经济学有关理论
    一、与本论文研究相关的国际(区域)竞争力理论
    二、与本论文研究相关的区位理论
    三、与本论文研究相关的区域分工理论
第二节 产业经济学有关理论和研究成果
    一、产业转型升级与企业转型升级的研究
    二、产业集群理论及与相关研究成果
第三节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与产业转移理论
    一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
    二、产业转移理论
第四节 博弈论
    一、博弈论研究方法的导入
    二、博弈视角看海西区建设与台湾产业结构转型
第五节 两岸学者关于台商投资区位和模式选择方面的研究成果
    一、大陆对台商投资区位的研究
    二、台湾对企业投资大陆动机、区位选择和进入模式的研究 第二章 台湾科技产业投资大陆的现状、演进和发展趋势
第一节 海峡两岸对(高)科技产业的界定
    一、国际上对高科技产业的界定方法
    二、两岸高科技产业的分类标准
第二节 台湾科技产业发展概况和基本评价
    一、产业规模——世界前列
    二、重点产业——两兆双星
    三、产业形态——科技制造
    四、台湾科技产业的优劣势
第三节 台湾科技产业投资大陆的结构和形态
    一、产业结构
    二、投资形态和关联形态
第四节 台湾科技产业投资大陆区域分布、演进和发展趋势
    一、区域分布
    二、区域演进
    三、发展趋势及对海西区的展望 第三章 台商投资大陆的环境需求和投资风险分析——基于大陆台商的视角
第一节 台湾科技产业投资中国大陆的动因分析
    一、台商对外投资的驱动
    二、台湾科技产业投资大陆的动因
第二节 台湾科技产业资本投资的区位选择与投资环境偏好
    一、GDP总量大
    二、经济基础设施和社会基础设施完善
    三、市场经济环境好、经济开放程度高
    四、投资成本低
    五、人才储备多
    六、产业集聚度高、信息成本低
    七、政策环境好
    八、区位条件优越
第三节 大陆的投资环境和投资风险——对TEEMA历年调查结果的比较分析
    一、总体投资环境评价指标分析
    二、城市投资环境评价指标分析
    三、城市投资风险评价指标的分析
    四、海西区历年受调查城市推荐评级排名情况概述
    五、台商大陆布局统计结果分析——依城市、产业别 第四章 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与台湾产业结构调整——科技产业对接的正和博弈
第一节 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内涵、建设意义与发展进程
    一、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内涵
    二、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意义
    三、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推进
第二节 海西区承接台湾科技产业的理论基础——产业升级和生命周期
    一、产业升级
    二、科技产业的生命周期和产业转移
    三、科技产业的动态特征
第三节 海西区建设与台湾产业结构调整——正和博弈
    一、博弈论研究方法的导入
    二、“零和博弈”观念误区下的台湾科技产业管制
    三、海西区与台湾在科技产业上的正和博弈
第四节 海西区与台湾科技产业的分工与合作——以福建为例
    一、福建与台湾的科技产业分工
    二、福建与台湾的科技产业合作 第五章 海峡西岸经济区承接台湾科技产业的经济环境和经营环境——基于福建与三大台商投资区的比较
第一节 海西区与三大台商投资区的经济环境比较
    一、主要经济指标比较
    二、经济综合竞争力比较
第二节 海西区与三大台商投资区的经营环境比较
    一、教育和科技发展概况
    二、科技产业经营环境比较分析
第三节 海西区与三大台商投资区科技产业投资环境比较
    一、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科技产业投资环境分析
    二、海西区与三大台商投资区科技产业投资环境比较
    三、海西区与长三角、珠三角的合作空间
第四节 海西区承接台湾科技产业的影响因素和约束条件
    一、海西区承接台湾科技产业的影响因素分析
    二、海西区各区域承接台湾科技产业的约束条件分析 第六章 海峡西岸经济区承接台湾科技产业的战略定位和模式选择
第一节 海峡西岸经济区承接台湾科技产业转移的区域定位
    一、基本格局
    二、区域定位
第二节 海西区承接台湾科技产业的类别定位
    一、海西区与台湾科技产业对接的已有亮点——以福建为例
    二、海西区承接台湾科技产业应把握的原则
    三、海西区承接台湾科技产业的路径选择:科技创新、环保节能
    四、对接重点和对接空间
第三节 海西区承接台湾科技产业的战略研究
    一、可持续发展战略
    二、差异化(竞争)战略
    三、产业集群战略
    四、科技人才战略
    五、科技园区战略
    六、科技企业联盟战略
    七、知识产权保护战略
第四节 海西区承接台湾科技产业的模式
    一、产业链转移模式
    二、合作生产模式
    三、良性竞争模式
    四、资源整合模式
    五、委托招商、登岛招商模式 第七章 海峡西岸经济区承接台湾科技产业的政策取向
第一节 海西区承接台湾科技产业政策现状——以福建省为代表
    一、福建省“十一五”闽台产业对接专项规划
    二、福建省与台湾科技产业对接的扶持政策和配套措施
第二节 海西区区域政策协调和产业机制整合
    一、海西区各市域的合作和联动机制
    二、海西区各次区域产业机制整合和协同发展
    三、政府在科技产业对接中的调控、协调作用
第三节 海西区吸引台湾科技产业的“硬环境”建设政策取向
    一、构建区域联动网络,推动海西协调发展
    二、培育科技产业集群,促进产业升级换代
    三、借鉴两岸发展经验,推进科技园区建设
    四、促进科技人才聚集,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第四节 海西区吸引台湾科技产业的“软环境”建设政策取向
    一、营造有利于产业对接的服务环境
    二、采取适当的政策优惠,提升海西吸引力
    三、构建良好的科技创新融资环境
    四、保护知识产权,鼓励台商科技企业自主创新、自创品牌
    五、倡导社会商业伦理、妥善解决涉台贸易纠纷,降低台商投资风险
    六、培育科技中介机构,构建科技服务平台
第五节 提升海西区竞争性环境的政策取向
    一、争取国家特殊政策扶持
    二、“先行先试”创造政策空间
    三、发挥对台政策的集成效应
    四、完善海西区市场经济环境
    五、推动金融服务创新
    六、科技园区对接促进产业对接
    七、“以台引台”扩大合作
    八、强化对台农业科技产业合作优势
    九、着力解决域内台湾科技产业转型升级问题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10)中国大陆、台湾与东盟之间投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创新 第二章
    两岸投资发展历程及现状分析 第一节
    两岸有关经贸政策回顾 第二节
    台商在大陆投资的发展历程 第三节
    台商在大陆投资的现状与特点分析 第四节
    台商直接投资对两岸贸易结构的影响 第三章
    大陆与东盟的直接投资 第一节
    东盟对大陆投资的发展历程 第二节
    东盟主要国家对大陆直接投资的现状及特点 第三节
    大陆对东盟国家直接投资的现状及特点 第四章
    台湾与东盟的直接投资 第一节
    台湾与东盟主要国家经贸关系的现状 第二节
    台湾对东盟各国的直接投资及"南向政策" 第三节
    东盟主要国家对台湾的直接投资 第五章
    台湾、大陆与东盟相互投资对两岸投资关系的影响 第一节
    大陆、台湾与东盟之间相互投资与两岸投资的比较 第二节
    台湾、大陆与东盟七国投资对两岸投资影响的实证检验 第六章
    进一步推进两岸投资和大陆与东盟投资发展的建议 第一节
    促进两岸投资发展的政策建议与措施 第二节
    促进大陆与东盟投资发展的政策建议与措施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广东台商投资策略上的转变(论文参考文献)

  • [1]大陆台资企业空间格局及跨界生产网络的空间组织研究[D]. 陈艳华. 福建师范大学, 2018(09)
  • [2]台商服务业投资大陆的区位选择影响因素研究[D]. 刘丹. 广西师范大学, 2016(02)
  • [3]台湾银行大陆投资策略研究[D]. 吴静颖. 宁波大学, 2015(03)
  • [4]从ECFA到制度性一体化 ——两岸经济合作的性质、特征及走向[D]. 盛九元. 上海社会科学院, 2011(05)
  • [5]台资企业海峡两岸产能配置研究—非参数法与参数法的应用比较[D]. 黄信勋. 复旦大学, 2010(02)
  • [6]基金管理公司核心竞争力构建研究[D]. 杨紫涵. 南开大学, 2010(07)
  • [7]台湾在大陆IT投资策略的演变[J]. 李龙一,祁明,陶立华,张炎生,王海丽,朱泉禄,蔡文雅. 科技管理研究, 2010(S1)
  • [8]海峡两岸产业分工合作的动因、模式与经济效应研究[D]. 庄荣良. 厦门大学, 2009(11)
  • [9]海峡西岸经济区承接台湾科技产业研究[D]. 林坚. 厦门大学, 2009(11)
  • [10]中国大陆、台湾与东盟之间投资相关性研究[D]. 马艳芳. 厦门大学, 2009(12)

标签:;  ;  ;  ;  ;  

台商在粤投资策略的变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