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资源优势,发展有机茶

依托资源优势,发展有机茶

一、依托资源优势,发展有机茶叶(论文文献综述)

唐瑶[1](2021)在《万州JZY特色农业企业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刘朋虎,林怡,叶菁,王义祥,翁伯琦[2](2021)在《山地有机循环茶园体系优化构建与生产技术对策研究》文中认为茶业是乡村振兴与农民增收的重要产业。目前茶业发展呈现良好的态势,但依然存在4个突出制约生产种植发展的因素:优良品种选育与更新换代;茶园水土流失与生态恢复;土壤酸化与有效改良技术;多样功能发挥与"四生茶园"(生产-生活-生态-生命耦合联动茶园)。实践表明,有机循环茶园的优化构建与有效运作,有助于解决制约茶叶生产的关键问题,进而促进茶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有机循环茶园是现阶段乡村绿色发展的新动态,也是常规有机茶业的转型升级版。本文阐述了有机循环茶园发展内涵、体系优化构建、基本技术要求,并提出了促进山区乡村有机循环茶园高质量发展对策的若干思考。

白娜[3](2020)在《略阳县山地型小城镇空间发展模式及规划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略阳县地处陕南秦巴山区腹地,县域内的小城镇均为山地型城镇,这些城镇由于受到独特的自然和人文环境影响而表现出特有的空间特征。在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等宏观政策背景下,略阳县山地小城镇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较大的挑战。在保障山地城镇快速发展的前提下,研究如何协调城镇规模拓展与建设用地、城镇建设与生态环境、城镇内部功能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以上述问题为出发点,通过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分类研究法等研究方法,首先对相关文献进行了综述分析,其次对略阳县山地小城镇的空间发展特征进行了总结梳理,解析了空间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动力机制,在此基础上提出山地型小城镇整体的发展战略,最后进行典型案例的实证研究。第一章:首先指出了本研究的政策、区域背景及现实诉求,明确了本论文的研究范围,对主要的基础概念进行了界定,表明了本文的研究内容及主要研究方法。第二章:从多个角度对国内外小城镇及山地小城镇进行了研究综述,提出本文所涉及的地理学领域、城乡规划学领域及其他领域的相关理论。第三章:分析梳理了略阳县山地城镇的总体发展特征,总结了影响山地城镇空间发展的自然及人文因子,解析了山地城镇空间发展的动力机制及演变机制。第四章:根据对现状的解析及演变机制的梳理,提出了小城镇发展规划原则、空间发展策略、产业发展策略、镇村体系策略、形态营造策略、生态发展策略及实施保障策略。第五章:选取典型镇作为研究对象,制定适宜的产业发展框架及镇村体系规划策略,总结了典型镇镇区空间发展的影响作用机制,并对现有的空间结构及用地布局进行了优化调整。第六章:进行了研究结论的总结及可能存在的创新点,提出了本研究存在的不足及后续研究的展望。

柏俊彦[4](2020)在《南漳县有机农业发展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现代人类社会的工业化和现代化发展过程中产生了严重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人们的身体健康也受此影响,在经济水平得到巨大提升的现代,人们对食品安全问题越发重视,对有机农业的研究逐渐成为热点。我国倡导可持续发展观,在农业发展方向上,也进行了有机农业发展的探索与研究。湖北省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大省,襄阳市是湖北省的农业大市,其农业发展的水平和质量,对我国农业发展有重要的影响。同时,襄阳的自然环境,包括气候、地形地貌、土壤特性和农业基础等因素对于有机农业的发展都有明显的优势,适合发展有机农业。本文首先对国内外有机农业的研究现状和研究所得成果进行了基本的梳理与总结,关于“何为有机农业”这一基本的概念,参考了国内研究者普遍认同的定义,随后根据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理论对南漳县有机农业发展的现状做了总结。通过分析南漳县有机农业发展现状,分析了当前南漳县有机农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主要是基地建设质量不高、有机产品附加值不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效益不高三个问题。针对这几个主要问题形成的原因进行分析,可以判断出南漳县有机基地普遍规模小且分散,有机产品种类多但缺乏“拳头产品”,消费者因信息不对称缺乏对有机产品的消费信心才是这些问题的根源。于是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本文创新点在于收集并整理了南漳县有机农业相关的最新数据,在研究南漳县有机农业发展现状的同时,从生产者、消费者和市场等多个方面进行分析,为有机农业发展的研究提供一些实践经验。

王心怡[5](2020)在《茶产业绿色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应用 ——以安溪茶产业为例》文中研究说明绿色发展是为了解决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所提出的新型发展模式。绿色发展作为国家战略已经实施数年,但现有文献所构建的评价体系大多是基于宏观层面构建的农业绿色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不适合用来评价具体的产业。茶产业作为福建省八大支柱产业之一,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本研究以福建省安溪县茶产业为研究对象。选取评价指标时参考现有文献构建的指标体系,基于茶产业特点,综合考虑资源利用率、产地环境清洁度、茶农生活水平、农业绿色生产水平四个方面,提出十七项量化指标构建了茶产业绿色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指标权重的确定方法和各项指标的评分标准,收集安溪县2014~2018年数据测算绿色发展指数。研研究结果表明,发展经济并不一定要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安溪县在保护环境、恢复生态的同时实现了经济的发展。2014~2018年绿色发展指数总体呈上升趋势,但就具体来看还有可改进的空间,包括以下问题:(1)传统种植模式产值已达瓶颈,茶农缺乏增收途径。(2)绿色防控技术覆盖面尚窄,有待全县范围内拓宽。(3)现有劳动力不足,病虫防治力不从心。(4)现有劳动力不足,病虫防治力不从心。据此,给出如下建议:(1)变革传统发展模式,培育茶旅融合新产业。(2)因地制宜推行“统防统治”,激发茶农参与热情。(3)建立茶园监管长效机制,提高茶产品品质。(4)建立农业综合服务组织,提高病虫防治率。

张媛[6](2020)在《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农村产业融合问题研究 ——以新泰市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乡村振兴的发展战略,这一战略是针对当前的基本国情而提出的,是为了更好地解决农业农村问题。农业在发展中存在产业链短,附加值低,农业企业见效慢,投资大,周期长的问题,所以一直很难取得巨大成绩,这主要是因为农业发展中长期独立存在,没有结合二产、三产共同融合发展。因此推动农村的产业融合发展是解决当前农业发展困境的重要举措,对于农村的政治环境,经济发展,社会文化提升,生态环境改善都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有利于缩小城乡发展差距,也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道路。新泰市作为产业融合示范县,同时也是泰安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建设基地。本文以产业链、产业融合、乡村振兴与农村产业融合的关系为相关理论基础,通过文献研究法、实地研究法和对比分析法对新泰市产业融合发展中的现状(新泰市经济与农业发展情况,产业融合模式、产业融合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原因、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研究分析。通过对新泰市产业融合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概括出新泰市在产业融合发展中的三种主要模式,包括产业链延伸型的融合模式、信息技术渗透型的融合模式、农业多功能拓展型的融合模式,分析出新泰市产业融合呈现出经营主体不断壮大、利益联合形式越来越紧密、品牌化规模扩大。根据现状分析,新泰市产业融合层次的低,受融资、科技、土地人才的瓶颈制约,主体辐射带动能力弱,管理体制和政策有障碍。根据新泰市产业融合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分析,提出新泰市产业融合发展中应增强产业融合的深度和广度、创新土地、资金、融资政策整合机制、提高产业融合主体产业化水平、完善产业融合发展的各类规章制度、建立紧密的利益联合机制、强化人才建设的六点建议,希望通过以此来促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最终实现乡村振兴。

张家栋[7](2020)在《重庆市武隆区农旅融合困境与对策研究》文中认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全党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基础,产业融合是产业兴旺的基础,通过产业融合促进产业兴旺,从而达到乡村振兴目的。农旅融合作为产业融合重要组成部分,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是农村产业融合必然发展趋势。通过发展农旅融合,对农村资源优化配置和集约利用农业生产要素,促进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等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农旅融合带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带动农村产业兴旺,达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总目标。重庆市武隆区是全国唯一同时拥有“世界自然遗产”“国家5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三块特殊荣誉称号的地区。近年来,武隆区大力发展农旅融合,取得较为明显的成果和效益。2019年武隆区乡村旅游游客数量达到1001.67万人次,旅游总收入突破20亿元。武隆区在农旅融合中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当地得天独厚的风景自然资源和政府的支持激励。然而,武隆区政府在大力推动农旅融合过程中,由于对每个地区定位不够清晰,没有充分发挥各地区特色的资源,各地区建设都是千篇一律没有特色,发展不平衡,存在着偏差。因此,深入研究武隆区农旅融合中存在的问题的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本文以重庆市武隆区农旅融合为研究对象,通过选取武隆区2014年—2018年旅游业与农业相关的数据,通过大量查阅相关的文献进行梳理分析,结合国内成功的农旅融合案例进行分析和借鉴,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武隆区五年旅游业与农业相关的数据进行分析,通过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重点研究武隆区农旅融合的困境,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本文从产业融合理论、农旅融合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进行理论回顾与总结,为本研究的开展奠定理论基础。其次,本文介绍了重庆市武隆区农旅融合的背景及历程,并从产业规模、类型特征、开发模式、区域分布四个方面进行了武隆区农旅融合的现状分析。然后,在案例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重庆市武隆区农旅融合的水平,发现武隆区农旅融合面临的问题与困境,并精准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通过研究,本文得出以下主要结论:第一,重庆市武隆区农旅融合的发展现状为产业规模较大、类型特征鲜明、开发模式多样、区域分布较广。第二,重庆市武隆区农旅融合面临的困境主要有发展规划不足、发展特色不明显、专业人才缺乏、宣传力度不够、基础设施不完善。第三,针对重庆市武隆区农旅融合面临的主要问题,本文提出以下对策建议:一是科学规划突出特色;二是培养专业人才;三是加大宣传力度,扩展宣传渠道;四是完善基础设施,加强管理。

朱融画[8](2020)在《民族地区旅游脱贫效果评价 ——以伍家台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贫困问题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农民在与周遭艰苦的自然环境博弈中不断寻求最优化生存策略,进而发展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脱贫模式。尤其自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精准扶贫”以来,我国扶贫模式不断推陈出新,作为特色产业脱贫模式之一,旅游扶贫在实现民族地区从“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转型中具有独特作用。本文以武陵山民族地区伍家台村为研究对象,遵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研究思路,基于对伍家台村旅游脱贫实践的田野调查,提出“旅游脱贫成效如何”的问题,在概念辨析与理论探讨的基础上,结合专家咨询和农民座谈、权重赋分,构建“伍家台旅游脱贫成效”评价体系,通过导入调查数据,形成对伍家台村脱贫成效的整体评价,并为问题的解决提供参考,论文共由四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绪论部分,主要介绍选题背景、研究意义及方法,对研究思路和主要创新点进行交代说明,是为本文研究的起点。第二部分是理论基础与研究基础介绍,主要包括基本概念、基础理论以及现实基础三个方面,先进行旅游脱贫、产业振兴等概念阐释,具体运用特色产业减贫、利益相关者、绩效管理等理论对本文给予启示,再结合伍家台村旅游脱贫实践过程进行详细解读,构成整个研究的基础。第三部分是构建旅游脱贫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在评述专家学者关于旅游脱贫效果评价的基础上,结合专家打分与农民座谈,确定指标权重,构建形成伍家台旅游脱贫评价指标体系,将收集到的伍家台村产业发展、村民收入、游客感受等数据,从宏观、微观两个维度对脱贫效果进行系统评价,并对评价结果进行综合解析。第四部分是针对伍家台村旅游脱贫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实现以旅游产业振兴来实现伍家台村发展的对策与建议。文中的创新之处是以指标评价体系来研究旅游脱贫效果,将传统AHP与GEM相结合运用到对民族地区特色产业脱贫效果评价指标赋权,以个体村域角度深入研究旅游脱贫成效,运用CV对旅游脱贫效果评价指标进行预选为后一步科学评价奠定基础。伍家台村旅游脱贫是民族地区产业扶贫的一个缩影,突破了“茶”产业局限,融合“+旅游”思路,形成“茶旅融合”模式,其脱贫本身就是特色产业发展道路,在民族地区脱贫实践中具有一定代表性。尤其是为民族地区以产业振兴来承前启后,突破地域限制和资源约束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案例。

冯义强,陈燕芽[9](2019)在《创新自治:村民自治有效实现形式的“横向拓展”——基于鄂西南B村的个案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将村民自治单元下沉到自然村的"自救"改革,虽然有利于重拾自然村作为治理单元的特有价值,但并不适宜在人口外流型农村地区推广。作为人口外流型村庄的鄂西南B村,以"三治融合"乡村治理体系创新为契机,建立了乡贤道德评判团、村民自治议事团、"雷锋"志愿服务队、"五老"协会、全域有机协会以及红白理事会等新型村民自治组织,对村民自治有效实现形式进行了"横向拓展"。这是一种在保留和发展村委会的基础上,以多元主体共治为特征的村庄治理模式,丰富了村民自治的理论和实践体系。虽然这一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成效,有助于提高村民的民主治理能力,保障精准扶贫工作的落实,促进乡村社会的和谐稳定,但仍存在治理权源缺失、生成逻辑不足、组织设置冗杂、发展支撑阙如等问题,应通过寻求法律赋权、夯实底层基础、优化体系设置以及创新支撑制度予以解决。

杨誉彬[10](2019)在《多中心理论视角下农村产业扶贫发展困境及路径优化研究 ——以凌云县“万亩有机茶园”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人民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但在一些地区尤其是贫困农村地区的脱贫攻坚任务仍然很重、难度很大。2020年是决胜全面小康的最后时间点,能否达到预期目标关键在于贫困农村地区能否实现脱贫致富。本文以农村贫困地区产业扶贫为研究对象,以多中心治理为理论工具,回顾了中外对贫困治理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对多中心治理理论与产业扶贫的适配性进行了分析。结合多中心治理理论提出的框架,以凌云县“万亩有机茶园”为例对当前产业扶贫的现状进行了描述,并对多中心主体构成及其在产业扶贫中的角色扮演进行阐述。同时,着重对凌云县产业扶贫面临的现实困境和原因进行了分析,指出当前产业扶贫中政府存在越位、错位管理;企业参与度不高、带动性不强;社会组织发展滞后,影响力较弱;贫困户自我发展能力不足;多中心治理主体间缺乏合作等问题。文章最后从厘清权责关系、优化政府职能;完善激励引导机制,创新企业参与方式;壮大社会组织力量、提高产业扶贫效率;提升贫困户主体地位、激发群众参与热情;积极构建多元治理主体间的合作互动关系等方面提出建议,尝试对农村贫困地区的产业扶贫路径进行优化。

二、依托资源优势,发展有机茶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依托资源优势,发展有机茶叶(论文提纲范文)

(2)山地有机循环茶园体系优化构建与生产技术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有机循环农业的发展概念与主要内涵
2 有机循环茶园的优化构建及技术要求
    2.1 茶园环境洁净与产地转换控制
    2.2 设立隔离地带与优选生产资料
    2.3 合理套种栽培与作物立体生产
    2.4 土壤地力培育与有机肥料选用
    2.5 生态茶园栽培与绿色防控技术
3 促进山地有机循环茶园发展及其对策
    3.1 总结各地经验,制定发展规划
    3.2 完善保障政策,构建产业体系
    3.3 强化科技创新,带动乡村创业
    3.4 培养乡土人才,支撑持续发展
    3.5 因势利导引领,实施集成推广

(3)略阳县山地型小城镇空间发展模式及规划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政策背景
        1.1.2 区域背景
        1.1.3 现实诉求
    1.2 研究意义
        1.2.1 有助于山区新型城镇化模式的探索
        1.2.2 有助于欠发达山区地域经济的发展
        1.2.3 有助于略阳山地小城镇的科学发展
    1.3 研究范围界定
        1.3.1 研究范围的界定
        1.3.2 典型小城镇的选择依据
        1.3.3 相关基础概念的界定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框架
2 国内外文献综述及相关理论基础分析
    2.1 国内外文献综述分析
        2.1.1 国内外关于小城镇发展模式的研究
        2.1.2 国内外有关山地小城镇的研究
        2.1.3 国内外空间形态的相关研究
        2.1.4 有关陕南秦巴山区的研究
    2.2 相关理论基础分析
        2.2.1 地理学领域有关小城镇的相关理论
        2.2.2 城乡规划学领域有关小城镇的相关理论
        2.2.3 其它相关理论的构成分析
    2.3 本章小结
3 略阳县山地小城镇的空间特征及动力机制
    3.1 空间特征
        3.1.1 总体发展特征
        3.1.2 空间分布特征
        3.1.3 空间发展特征
    3.2 影响因子
        3.2.1 自然因子
        3.2.2 人文因子
    3.3 动力机制
        3.3.1 山地条件:塑造城镇形态特征
        3.3.2 交通发展:促进城镇空间发展
        3.3.3 自然资源:山地城镇发展支撑
        3.3.4 历史沿革:奠定空间生长基础
        3.3.5 经济增长:城镇演化根本动因
        3.3.6 城镇规划:外部引导以及控制
        3.3.7 政策制度:城镇发展宏观调控
        3.3.8 居民需求:城镇增长外部拉力
        3.3.9 技术进步:空间拓展有力牵引
    3.4 演化机制
        3.4.1 选址
        3.4.2 集聚
        3.4.3 扩散
        3.4.4 跨越
    3.5 本章小结
4 略阳县山地小城镇的总体规划策略
    4.1 发展规划原则
        4.1.1 协调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4.1.2 协调人与人工环境的关系
        4.1.3 协调人与文化环境的关系
    4.2 空间发展策略
        4.2.1 与外部形态协调
        4.2.2 与城镇功能互适
    4.3 产业发展策略
        4.3.1 做大做强特色农业产业
        4.3.2 转型升级传统工业产业
        4.3.3 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产业
    4.4 镇村体系策略
    4.5 形态营造策略
        4.5.1 城镇公共空间
        4.5.2 城镇街道空间
        4.5.3 城镇特色景观
    4.6 生态发展策略
    4.7 实施保障策略
        4.7.1 城乡空间控制技术
        4.7.2 支撑保障体系构建
    4.8 本章小结
5 典型小城镇的实证研究
    5.1 带状延伸式——硖口驿镇
        5.1.1 基本概况
        5.1.2 产业发展导向
        5.1.3 镇村体系构建
        5.1.4 镇区空间规划
    5.2 片状发展式——郭镇
        5.2.1 基本概况
        5.2.2 产业发展导向
        5.2.3 镇村体系构建
        5.2.4 镇区空间规划
    5.3 跳跃式发展——观音寺镇
        5.3.1 基本概况
        5.3.2 产业发展导向
        5.3.3 镇村体系构建
        5.3.4 镇区空间规划
    5.4 本章小结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的创新点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图目录
    表目录
致谢

(4)南漳县有机农业发展的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导论
    (一)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 研究背景
        2. 研究意义
    (二) 国内外文献综述
        1.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2.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3. 文献评述
    (三)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 研究内容
        2. 研究方法
        3. 技术路线
    (四) 创新与不足
二、基本概念和相关理论
    (一) 相关概念界定
        1. 传统农业的定义及特点
        2. 常规农业的定义及特点
        3. 有机农业的定义及特点
        4. 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的定义与区别
    (二) 相关理论
        1. 农业循环经济理论
        2. 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理论
        3. 信息不对称理论
        4. 外部性理论
三、南漳县有机农业发展的现状
    (一) 南漳县有机农业发展的优势条件
        1. 有优良的自然资源
        2. 有深厚的人文底蕴
        3. 有优越的交通区位
        4. 有较好的前期基础
    (二) 重点工程
        1. 生态建设工程
        2. 产业建设工程
        3. 有机标准建设工程
        4. 三产融合观光工程
        5. 有机谷+互联网工程
    (三) 保障措施
        1. 强化组织领导
        2. 强化资金保障
        3. 强化舆论宣传
        4. 强化精准扶贫
        5. 强化督办落实
    (四) 南漳县有机农业发展中的主要成效
        1. 有机产业快速发展
        2. “一二三”产逐步融合
        3. 产业效益逐步显现
        4. 招商引资成效凸显
        5. 科技农业成为焦点
        6. 总部框架搭建形成
四、南漳县有机农业发展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一) 南漳县有机农业发展的主要问题
        1. 基地建设质量不高
        2. 有机产品附加值不高
        3.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效益不高
    (二) 南漳县有机农业发展问题的原因分析
        1. 有机农业和产品的宣传不到位
        2. 有机农业发展条件受到制约
        3. 消费者信任度和销售渠道建设水平不足
五、促进南漳县有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 基于政府主体和有机谷引导组织作用的对策思考
        1. 建立健全有机产业发展的长效机制
        2. 建立组织有力、合力推进的工作机制
        3. 建立政府引导、市场主体多元投入机制
        4. 建立科技创新推广服务机制
        5. 建立有机产业发展的绿色考评机制
    (二) 基于企业与消费者层面的对策思考
        1. 推行有机的生产方式
        2. 推行有机的生活方式
        3. 推行有机的生态治理方式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5)茶产业绿色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应用 ——以安溪茶产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述评
    1.3 研究目标、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3.4 技术路线图
        1.3.5 论文的创新点
2 农业绿色发展的相关理论与概念界定
    2.1 相关理论基础
        2.1.1 农业可持续发展理论
        2.1.2 绿色农业理论
    2.2 绿色发展的概念界定及内容
        2.2.1 农业绿色发展的定义
        2.2.2 茶产业绿色发展的概念界定
    2.3 农业绿色发展的理论基础
        2.3.1 农业传统发展模式的理论基础及其弊端
        2.3.2 农业绿色发展模式的基本假设与原则
        2.3.3 农业绿色发展的三个基本理论
3 安溪县茶产业绿色发展现状
    3.1 茶产业绿色发展取得的进展
        3.1.1 茶园生态建设与地力提升力度加大
        3.1.2 农药化肥使用量显着减少
        3.1.3 茶园区域生态调控合理
    3.2 存在的问题
4 茶产业绿色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1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及思路
        4.1.1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
        4.1.2 评价体系的构建思路
    4.2 评价指标体系具体指标的选取
        4.2.1 评价体系一级指标的选取
        4.2.2 评价体系二级指标的选取
        4.2.3 评价体系三级指标的选取
        4.2.4 具体评价指标体系的指标解释
        4.2.5 评价指标体系中指标的处理
    4.3 评价指标体系权重的确立
5 安溪县茶产业绿色发展水平测度
    5.1 评价指标的等级划分与综合评价方法
        5.1.1 评价指标的等级与划分
        5.1.2 综合评价的方法
    5.2 安溪县茶产业绿色发展指数
    5.3 结果分析
        5.3.1 传统种植模式产值已达瓶颈,茶农缺乏增收途径
        5.3.2 绿色防控技术覆盖面尚窄,有待全县范围内拓宽
        5.3.3 现有劳动力不足,病虫防治力不从心
        5.3.4 产茶区与非产茶区茶叶品质差异大
        5.3.5 茶园种植模式不合理,阻碍品质提升
6 结论与对策建议
    6.1 研究结论
    6.2 对策建议
        6.2.1 变革传统发展模式,培育茶旅融合新产业
        6.2.2 因地制宜推行“统防统治”,激发茶农参与热情
        6.2.3 建立茶园监管长效机制,提高茶产品品质
        6.2.4 建立农业综合服务组织,吸引人才返乡创业
        6.2.5 推广新型植保器械,实现病虫防治智能化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附录
    附录1 茶产业绿色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专家评分表

(6)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农村产业融合问题研究 ——以新泰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状况
        (二)国内研究状况
        (三)简评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
    四、研究的重点、难点、可能的创新点
        (一)重点
        (二)难点
        (三)可能的创新点
    五、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主要概念及理论基础
    一、主要概念
        (一)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二)乡村振兴战略
        (三)产业融合
    二、理论基础
        (一)产业链
        (二)产业融合理论
        (三)乡村振兴与农村产业融合的关系
第二章 新泰市产业融合现状
    一、新泰市经济与农业基本情况
        (一)新泰市概况
        (二)新泰市经济发展水平
        (三)新泰市产业结构布局
        (四)新泰市农业发展状况
    二、新泰市产业融合的模式分析
    三、新泰市产业融合的现状
        (一)因地制宜探索出多种产业融合模式
        (二)产业融合经营主体不断增加
        (三)建立了日益紧密的利益联合机制
        (四)注重农产品的品牌化规模化
第三章 新泰市产业融合存在的问题
    一、产业融合层次较低
        (一)产业融合链条短,附加值偏低
        (二)利益结构松散,合作方式单一
        (三)农业多功能性挖掘不够深入
    二、产业融合存在瓶颈制约
        (一)主体融资渠道不畅
        (二)科技支撑能力薄弱
        (三)在土地、资金、人才等方面还存在瓶颈制约
    三、产业融合主体辐射带动力弱
        (一)营销主体实力弱
        (二)经营主体品牌辐射力弱
        (三)新型经营主体起步晚,发展慢
    四、产业融合存在管理体制和政策障碍
        (一)管理体制过于僵化
        (二)政策服务配套弱
第四章 新泰市产业融合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产业融合力度弱
    二、受土地、资金和融资瓶颈制约
    三、产业融合主体产业化水平较低
    四、产业融合发展体制政策不健全
    五、产业融合利益联结形式松散
    六、人才和技术匮乏
第五章 国内先进典型经验
    一、福建省建瓯市,增大融合的深度和广度
    二、湖北省宜城,强化政策服务,扎实做好产业融合新格局
    三、陕西省蓝田县泄湖镇簸箕掌村,良性利益联结机制
    四、新泰市长新农业园,建立多形式利益联结机制,保障农民“红利”
第六章 完善新泰市产业融合的对策建议
    一、增强产业融合的深度和广度
        (一)产业链的纵向和横向延伸
        (二)发挥合作社综合服务优势
        (三)发展行业协会和产业联盟
        (四)发展农业新型业态
        (五)挖掘农业的多功能性
    二、突破薄弱环节,创新土地、资金、融资政策整合机制
        (一)推进农村土地顺利流转
        (二)开发利用老宅,解决用地问题
        (三)加强资金政策扶持
        (四)积极缓解融资困难问题
    三、提高产业融合产业化水平
        (一)规范生产经营
        (二)强化品牌建设
        (三)做大电商平台
    四、完善产业融合政策,营造良好环境
        (一)强化政策支持
        (二)完善联动机制,实行多点帮扶
        (三)加大服务环境打造
    五、建立紧密的利益联动机制
        (一)建立订单协作型的利益联合模式
        (二)建立股份合作型利益联结
        (三)建立产销联动型利益联合模式
        (四)强化链式利益联结模式
    六、强化人才建设,为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一)培养新型职业农民
        (二)招引高端人才、培育本土人才
        (三)注重治理创新,发挥基层自治作用
参考文献
致谢

(7)重庆市武隆区农旅融合困境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的现状
        1.3.2 国内研究的现状
        1.3.3 研究述评
    1.4 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
2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阐述
        2.1.1 产业融合
        2.1.2 农旅融合内涵
        2.1.3 农业产业化概念
        2.1.4 农业农村现代化概念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产业融合理论
        2.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3 重庆市武隆区农旅融合现状
    3.1 发展条件
    3.2 发展背景
    3.3 发展历程
    3.4 发展现状
        3.4.1 产业规模
        3.4.2 类型特征
        3.4.3 开发模式
        3.4.4 区域分布
4 重庆市武隆区农旅融合分析
    4.1 重庆市武隆区农旅融合的动力
        4.1.1 需求动力
        4.1.2 支撑动力
    4.2 重庆市武隆区农旅融合过程
        4.2.1 关联基础
        4.2.2 要素整合
    4.3 融合的效果
        4.3.1 农业产业化
        4.3.2 农民市民化
        4.3.3 农业农村现代化
5 重庆市武隆区农旅融合水平分析及面临的困境
    5.1 武隆区农旅融合水平分析
    5.2 影响武隆区农旅融合发展的因素
    5.3 武隆区农旅融合发展面临的困境
6 重庆市武隆区农旅融合发展的对策建议
    6.1 国内农旅融合发展的借鉴
    6.2 武隆区农旅融合发展的对策建议
        6.2.1 科学规划,突出特色
        6.2.2 培育专业人才
        6.2.3 加大宣传力度,扩展宣传渠道
        6.2.4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配套设施服务
7 研究结论及展望
    7.1 研究的结论
    7.2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8)民族地区旅游脱贫效果评价 ——以伍家台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状况
        (一)国内研究
        (二)国外研究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内容
        (三)技术路线图
    四、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一)研究方法
        (二)可能的创新之处
        (三)不足之处
第一章 核心概念与研究基础
    第一节 核心概念
    第二节 理论基础
    第三节 伍家台旅游脱贫现实基础
第二章 伍家台旅游脱贫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第一节 伍家台旅游脱贫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思路与原则
    第二节 旅游脱贫效果评价指标体系选定
    第三节 旅游脱贫效果评价指标体系赋权
第三章 伍家台旅游脱贫效果评价及问题分析
    第一节 伍家台旅游脱贫数据收集
    第二节 伍家台村旅游脱贫效果评价
    第三节 伍家台旅游脱贫效果的问题分析
第四章 伍家台旅游产业提振的对策
    第一节 完善政府主导功能
    第二节 激活市场主体
    第三节 调动农民积极性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第一节 本文总结
    第二节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伍家台村旅游脱贫效果调查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9)创新自治:村民自治有效实现形式的“横向拓展”——基于鄂西南B村的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的提出
二、“横向拓展”的B村实践
    (一) 研究区域概况
    (二) “横向拓展”的实践形态
    (三) “横向拓展”的实践成效
三、“横向拓展”的实践困境
    (一) 治理权源缺失
    (二) 生成逻辑不足
    (三) 组织设置冗杂
    (四) 发展支撑阙如
四、“横向拓展”的完善路径
    (一) 寻求法律赋权
    (二) 夯实底层逻辑
    (三) 优化体系设置
    (四) 创新支撑制度
五、结论

(10)多中心理论视角下农村产业扶贫发展困境及路径优化研究 ——以凌云县“万亩有机茶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有关文献研究
        1.2.2 国内有关文献研究
        1.2.3 研究述评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创新点
第2章 相关概念的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深度贫困
        2.1.2 精准扶贫
        2.1.3 产业扶贫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多中心治理理论
        2.2.2 多中心治理理论的特征及要求
    2.3 多中心治理理论在农村产业扶贫中的适配性分析
        2.3.1 多中心治理契合现代治理理念的要求
        2.3.2 产业扶贫中存在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
        2.3.3 多中心参与贫困治理有制度保障和政策支持
第3章 多中心治理主体参与产业扶贫的实证分析
    3.1 凌云县基本情况概述
        3.1.1 区位情况
        3.1.2 经济发展情况
        3.1.3 凌云县的贫困特征
    3.2 凌云县“万亩有机茶园”产业扶贫发展情况
        3.2.1 茶园产业发展初现成效
        3.2.2 茶叶品牌具备一定效应
        3.2.3 茶叶发展带动脱贫明显
    3.3 产业扶贫中多中心治理主体的功能及表现
        3.3.1 政府主导推进产业扶贫
        3.3.2 企业引领产业扶贫
        3.3.3 社会组织自发参与产业扶贫
        3.3.4 贫困户内生发展产业扶贫
第4章 产业扶贫中多中心治理面临的困境及成因分析
    4.1 产业扶贫中多中心治理面临的困境
        4.1.1 政府在产业扶贫中存在越位、错位管理
        4.1.2 企业参与度不高、带动性不强
        4.1.3 社会组织发展滞后,影响力较弱
        4.1.4 贫困户自我发展能力不足
        4.1.5 多中心治理主体间缺乏合作
    4.2 产业扶贫中多中心治理陷入困境的成因分析
        4.2.1 政府权责界限不清
        4.2.2 企业激励引导机制不充分
        4.2.3 社会组织管理机制不完善
        4.2.4 贫困户发展意识薄弱
        4.2.5 主体间缺乏信任、利益联结机制不健全
第5章 农村贫困地区产业扶贫的路径优化策略
    5.1 厘清权责关系,优化政府职能
        5.1.1 明确政府权责关系
        5.1.2 优化政府职能
        5.1.3 继续发挥政府在产业扶贫中的积极作用
    5.2 完善激励引导机制,创新企业参与方式
        5.2.1 培养企业的社会责任感
        5.2.2 完善企业的激励引导机制
        5.2.3 创新企业产业扶贫方式
    5.3 壮大社会组织力量,提高产业扶贫效率
        5.3.1 降低准入门槛,加强组织管理
        5.3.2 进一步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5.3.3 增强社会组织的独立性
    5.4 提升贫困户主体地位,激发群众参与热情
        5.4.1 增强贫困户的主体意识
        5.4.2 提高贫困户的参与能力
        5.4.3 拓宽贫困户参与渠道,完善参与机制
    5.5 积极构建多元治理主体间的合作互动关系
        5.5.1 加强信任建设,提升合作意识
        5.5.2 规范主体参与秩序
        5.5.3 建立互利共享的利益联结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四、依托资源优势,发展有机茶叶(论文参考文献)

  • [1]万州JZY特色农业企业发展战略研究[D]. 唐瑶. 重庆三峡学院, 2021
  • [2]山地有机循环茶园体系优化构建与生产技术对策研究[J]. 刘朋虎,林怡,叶菁,王义祥,翁伯琦. 茶叶学报, 2021(01)
  • [3]略阳县山地型小城镇空间发展模式及规划策略研究[D]. 白娜.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4]南漳县有机农业发展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 柏俊彦.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5]茶产业绿色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应用 ——以安溪茶产业为例[D]. 王心怡. 福建农林大学, 2020(02)
  • [6]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农村产业融合问题研究 ——以新泰市为例[D]. 张媛.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7]重庆市武隆区农旅融合困境与对策研究[D]. 张家栋. 西南大学, 2020(01)
  • [8]民族地区旅游脱贫效果评价 ——以伍家台为例[D]. 朱融画. 湖北民族大学, 2020(12)
  • [9]创新自治:村民自治有效实现形式的“横向拓展”——基于鄂西南B村的个案研究[J]. 冯义强,陈燕芽. 求实, 2019(04)
  • [10]多中心理论视角下农村产业扶贫发展困境及路径优化研究 ——以凌云县“万亩有机茶园”为例[D]. 杨誉彬. 广西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依托资源优势,发展有机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