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房颤的新思路——ACEI/ARB的可能作用

预防房颤的新思路——ACEI/ARB的可能作用

一、预防心房颤动的新思路—ACEI/ARB的可能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杨颖[1](2021)在《房颤导管消融术后医源性房间隔缺损发生率及他汀、ACEI/ARB类药物对其影响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这一心律失常发病率逐年增加。目前在我国存在着庞大的房颤人群。心房颤动对人类身体健康存在巨大危害,房颤后左心耳血栓形成脱落会导致各种重要脏器栓塞,导致机体功能丧失,严重时危及生命,除此之外,当房颤发生后可以加重原有心脏疾病,增加患者住院次数,延长住院天数,增加医疗支出,导致家庭社会负担加重。目前房颤的治疗方法主要分为两种药物和手术治疗,两者各有优缺点。随着对疾病认识的不断加深,医疗技术水平不断提高,房颤手术治疗越来越微创化,从最初外科手术治疗,进展到介入导管消融治疗,随着器械进步,消融手术操作逐渐简单方便,同时也逐渐安全。目前导管消融手术逐渐成为伴有严重症状以及药物难以控制的房颤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案。其理论基础为肺静脉触发心房颤动学说,肺静脉触发心房颤动学说的提出,肺静脉隔离(pulmonary vein isolation,PVI)即据这一学说制定的治疗房颤的手术方法。在这一理论指导下,近年来,PVI越来越多地应用于药物治疗效果不好的房颤患者。最初,这一手术过程是通过控制消融导管借助射频能量“逐点”消融隔离肺静脉,即房颤射频消融术(Radiofrequency catheter ablation,RFCA),但这一手术的操作技巧性强、手术时间长,患者疼痛较明显。随后,冷冻球囊导管消融(Cryoballoon catheter ablation,CBCA)技术出现,并迅速发展,冷冻消融方法有术者学习曲线时间较短、患者舒适性好等优点。目前为止,国内外已有多项临床试验证明冷冻消融治疗房颤具有安全有效性,随访射频消融与冷冻消融隔离肺静脉前庭治疗房颤的近远期效果结果无明显差异。基于以上原因,越来越多的临床医生选择冷冻球囊技术治疗房颤。不管采用哪种技术,PVI消融的第一步都是通过房间隔穿刺针行房间隔穿刺,建立右房至左房通道。前期研究发现部分患者出现一段时间内的持续性房间隔缺损ASD(atrial septal defect),而且发现冷冻球囊消融的患者房间隔缺损发生率高于射频消融患者,基于这一发现,我们设计这一研究。研究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通过对接受不同术式的房颤患者进行随访观察,对比两种手术房间隔缺损发生率,探讨发生房间隔缺损的高危因素及保护性因素,以及医源性房间隔缺损的临床意义。第二部分探讨他汀类药物治疗能否改善导管消融术后医源性房间隔缺损的发生,降低房颤复发改善预后。第三部分探讨ACEI/ARB治疗能否改善导管消融术后医源性房间隔缺损的发生率,降低房颤复发以及改善预后。第一部分冷冻消融与射频消融手术医源性房间隔缺损发生率比较以及其对心房颤动患者预后的影响目的:通过对不同导管消融手术后房颤患者进行观察随访,对比两种手术方法房间隔缺损发生率,探讨发生房间隔缺损的高危因素和保护因素,通过随访观察这一医源性房间隔缺损临床意义。方法:选择在我中心接受PVI治疗的心房颤动患者293例,根据手术方式分为:射频消融组152例,冷冻消融组141例。治疗前采集患者临床信息包括病史,查体,完善相关检查,包括血生化指标、心电图、心脏彩超等。所有患者分别于术前、术后24小时抽血检测BNP、Hs-CRP、TNI以及CKMB,所有患者于术前、术后3月、术后一年行心脏彩超检查房间隔穿刺口愈合情况,测量左心房直径(LAD)、右心房直径(RAD)、左心房射血分数(LAEF)、心室舒张早期快速充盈的充盈峰(E峰)、左心室舒张晚期(心房收缩)充盈的充盈峰(A峰)、E/A比值、左心房应变指标:左心房应变(S%)、应变率(SR)。其中SR又分为以下几个不同时间点指标,有左心室收缩期应变率(SRs)、左心室舒张早期应变率(SRe)、左心房收缩期应变率(SRa)。随访患者用药情况,房颤复发、6分钟步行试验、脑卒中、任何因心律失常引发的症状以及再住院情况。结果:所有病例手术无严重并发症。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体重指数、高血压、糖尿病、脑血管病、心功能不全、基础心率、阵发与持续房颤比例、他汀以及ACEI/ARB用药情况、基线时BNP、Hs-CRP、TNI以及CKMB水平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3月时,冷冻消融组房间隔缺损发生率明显高于射频消融组(24.11%VS 11.84%,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1年时,冷冻消融组房间隔缺损发生率仍然明显高于于射频消融组(15.60%VS 6.58%,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术后BNP水平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冷冻消融组Hs-CRP、TNI、CKMB水平均明显高于射频消融组(5.79±2.28 VS 4.52±2.05;6.06±2.72 VS 1.84±1.08;50.10±16.34 VS 22.60±8.64,P均<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冷冻消融组曝光时间明显高于射频消融组(9.74±3.44 VS 3.51±1.34,P<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冷冻消融组左房操作时间明显短于射频消融组(74.43±25.44 VS 114.09±28.26,P<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手术复发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超声指标方面,1年时,LAD冷冻消融组高于射频消融组(35.87±3.55VS 35.07±3.31,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RAD、E峰、A峰、E/A值、S%、SRs、LVEF 3月和1年时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差异。SRe 3月时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年时冷冻消融组低于射频消融组(-1.73±0.56 VS-1.95±0.81,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SRa 3月、1年时冷冻消融组均低于射频消融组(-1.84±0.64 VS-2.04±0.83,-2.31±0.63 VS-2.53±0.75,P均<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LAEF 3月时冷冻消融组低于射频消融组(53.35±11.89 VS56.54±11.83,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1年时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房间隔缺损组与非缺损组患者术前各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年指标比较,LAD房间隔缺损组高于非缺损组(37.44±4.55VS35.21±3.21,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RAD术后1年时房间隔缺损组高于非缺损组(35.19±2.80VS 34.12±2.61,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A峰术后1年时房间隔缺损组低于非缺损组(67.17±11.73VS72.96±18.29,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SRa术后1年时房间隔缺损组低于非缺损组(-2.14±0.69VS-2.45±0.69,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6分钟步行试验、ACEI/ARB用药情况术前和术后1年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差异。非心律失常心悸症状发生率术后1年时房间隔缺损组高于非缺损组(34.38%VS 24.14%,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房间隔缺损患者房颤复发率高于非缺损组患者(53.13%VS 28.74%,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之间再住院率、新发脑卒中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i ASD可能的影响因素进行二元Logistic分析结果表明:应用他汀、ACEI/ARB是保护性因素,而高血压、左房直径、左房操作时间及手术方案是发生i ASD的危险因素,其中高血压(OR=2.606,P=0.039)、手术方式(OR=6.111,P=0.001)是独立危险因素。小结:1.冷冻消融术对心房损伤明显高于射频消融组,一定时间内更容易导致心房重构,影响左房功能,并且房间隔缺损发生几率明显高于射频消融组。2.发生房间隔缺损会影响左房功能,并增加房颤复发风险,患者更容易出现一些不适症状,对患者运动耐量、卒中、再住院无明显影响。3.高血压、左房直径、左房操作时间、手术方式是房间隔缺损的高危因素,而应用他汀、ACEI/ARB药物能降低房间隔缺损发生。第二部分应用他汀治疗对房颤消融手术后医源性房间隔缺损发生率及患者预后的影响目的:通过对比观察他汀治疗组与对照组术后相关指标变化,来探讨他汀治疗对于房颤消融术后医源性房间隔缺损发生率有无影响,以及其对房颤消融后复发有无预防作用,能否改善患者预后。方法:顺序选择在我中心接受PVI治疗的心房颤动患者97例,分入他汀组和非他汀组,其中他汀药物治疗组50例,非他汀治疗组47例。治疗前采集患者临床信息包括病史,查体,完善相关检查,包括血生化指标、心电图、心脏彩超、CT等。所有患者分别于术前、术后24小时抽血检测BNP、Hs-CRP、TNI以及CKMB,所有患者于术前、术后3月、术后1年行心脏彩超检查房间隔穿刺口愈合情况,测量左心房直径(LAD)、E峰、A峰、左心房射血分数(LAEF)、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房应变指标:左心房应变(S%)、应变率(SR)。其中SR又分为以下几个不同时间点指标,有左心室收缩期应变率(SRs)、左心室舒张早期应变率(SRe)、左心房收缩期应变率(SRa)。随访患者房颤复发情况、6分钟步行试验、脑卒中、任何因心律失常引发的症状以及再住院情况。结果:所有病例无严重并发症。两组患者之间术前基线资料包括生化结果、心脏彩超等指标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3月时,两组房间隔穿刺口大部分能够闭合,非他汀治疗组房间隔缺损发生率高于他汀治疗组,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1年时,非他汀治疗组房间隔缺损发生率仍高于他汀治疗组,但差异仍不具有统计学意义。非他汀治疗组BNP、Hs-CRP、TNI、CKMB水平均明显高于他汀治疗组(125.33±89.39 VS167.90±114.18,9.52±4.86 VS 5.99±4.79,2.36±0.73 VS 1.92±1.00,27.29±8.25 VS 21.11±8.66,均P<0.05),两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他汀治疗组早期复发率是低于非他汀治疗组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一年时随访,他汀治疗组1年时复发率明显低于非他汀治疗组(22.00%VS40.43%,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房颤消融术后1年时,进行6分钟步行试验,他汀治疗组患者6分钟步行距离明显大于非他汀治疗组(698.37±110.84 VS 657.55±96.53,P<0.05),两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房颤消融术后1年时,LAD他汀治疗组明显低于非他汀治疗组(34.99±3.45 VS 6.77±4.14,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房颤消融术后3月以及1年时,左心室舒张早期心房应变率(SRe)(-2.13±0.824VS-1.82±0.67,-2.03±0.0.73 VS-1.74±0.67,均P<0.05)、左心房收缩期心房应变率(SRa)(-2.14±0.837 VS-1.77±0.840,-2.36±0.882 VS-1.98±0.75,均P<0.05),他汀治疗组均明显高于非他汀治疗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小结:1.他汀类药物治疗能够降低房颤消融术后血清BNP、Hs-CRP、TNI、CKMB等水平,能够降低LAD,提高SRe、SRa,提高患者6分钟步行实验结果,降低房颤术后复发率。2.他汀治疗可以降低房颤术后炎症反应,减轻心肌损伤程度,一定程度上减低i ASD发生率,改善左房重构,提高左房应变,提高患者运动耐量,降低房颤术后复发。第三部分应用ACEI/ARB治疗对房颤消融手术后医源性房间隔缺损发生率以及患者预后的影响目的:我们通过对比观察ACEI/ARB治疗组与对照组相关指标变化情况,来探讨ACEI/ARB治疗对于房颤消融术后医源性房间隔缺损发生率有无影响,以及其能否降低房颤消融后复发,对患者预后指标有无改善作用。方法:顺序选择在我中心接受PVI治疗的心房颤动患者87例,是否应用ACEI/ARB分入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45例,对照组42例。治疗前采集患者临床信息包括病史,查体,完善相关检查,包括血生化指标、心电图、心脏彩超、CT等。所有患者分别于术前、术后24小时抽血检测BNP、Hs-CRP、TNI以及CKMB,所有患者于术前、术后3月、术后一年行心脏彩超检查房间隔穿刺口愈合情况,测量左心房直径(LAD)、左心房射血分数(LAEF)、左室射血分数(LVEF)、E峰、A峰、左心房应变指标:左心房应变(S%)、应变率(SR)。其中SR又分为以下几个不同时间点指标,有左心室收缩期应变率(SRs)、左心室舒张早期应变率(SRe)、左心房收缩期应变率(SRa)。随访患者房颤复发情况、6分钟步行试验、脑卒中、任何因心律失常引发的症状以及再住院情况。结果:所有病例均成功完成房颤消融手术,无肺静脉狭窄、血栓栓塞事件、心包填塞、左房破裂、左房食管瘘等并发症。两组患者之间术前基线资料包括生化结果、心脏彩超等指标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3月时,两组房间隔穿刺口大部分能够闭合,对照组房间隔缺损发生率高于治疗组,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1年时,对照组房间隔缺损发生率仍高于ARB/ACEI治疗组,但差异仍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BNP、Hs-CRP、TNI、CKMB水平均明显高于治疗组(188.31±94.76 VS147.78±92.05,6.40±3.46 VS 5.02±2.69,2.16±0.892 VS 1.81±0.685,22.46±7.64 VS 19.12±5.60,均P<0.05),两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早期复发率是低于对照组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一年时随访,治疗组1年时复发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房颤消融术后1年时,治疗组患者6分钟步行距离明显大于对照组(688.45±98.63 VS643.23±101.52,P<0.05),两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房颤消融术后3个月及1年时,LAD治疗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38.10±3.91 VS39.76±3.81,36.62±3.54 VS 38.21±3.57,均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1年时,治疗组患者S%高于对照组(33.84±8.82 vs 30.33±6.60,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左心室舒张早期心房应变率(SRe)治疗组高于对照组(-1.96±0.73 VS-1.66±0.61,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房颤消融术后3月以及1年时,左心房收缩期心房应变率(SRa),治疗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2.13±0.78 VS-1.81±0.59,-2.32±0.53 VS-2.04±0.72,均P<0.0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1年时,两组患者LAEF之间比较(52.86±11.18 VS 47.62±10.47,P<0.05),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小结:1.ACEI/ARB治疗能够降低房颤消融术后血清BNP、Hs-CRP、TNI、CKMB等水平,能够降低LAD,提高SRe、SRa,LAEF,提高患者6分钟步行实验结果。2.ACEI/ARB治疗可以降低房颤术后炎症反应,减轻心肌损伤程度,一定程度上减低i ASD发生率,改善左房重构,提高左房应变性及左房功能,从而提高患者运动耐量。结论:1.冷冻消融术对心房损伤明显高于射频消融组,一定时间内更容易导致心房重构,影响左房功能,房间隔缺损发生几率明显高于射频消融组。2.发生房间隔缺损将影响左房功能,并增加房颤复发风险,患者更容易出现一些不适症状,其中对患者运动耐量、卒中、再住院无明显影响。3.高血压、左房直径、左房操作时间、手术方式是房间隔缺损的高危因素,而应用他汀、ACEI/ARB药物能降低房间隔缺损发生。临床工作中我们应充分重视房颤患者术前血压控制,以及术式选择,对于i ASD高发人群尽早给予他汀、ACEI/ARB药物干预。4.他汀类药物治疗可以降低房颤术后炎症反应,减轻心肌损伤程度,一定程度上减低i ASD发生率,改善左房重构,提高左房应变,从而提高患者运动耐量,降低房颤术后复发。5.ACEI/ARB治疗可以降低房颤术后炎症反应,减轻心肌损伤程度,一定程度上减低i ASD发生率,改善左房重构,提高左房应变及左房功能,从而提高患者运动耐量。

黄星荷[2](2021)在《急性心力衰竭患者血压水平与1年临床预后的关联性研究》文中提出背景和目的:心力衰竭(心衰)是全球面临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高血压是心衰的重要危险因素。心衰患者合并高血压的比例达50%以上,然而,血压水平与心衰患者临床预后之间的关联性仍不清楚。不同于一般人群中血压升高与不良事件风险升高的线性关联,有研究表明心衰患者的血压水平越高发生不良事件的风险越低,也有研究发现两者之间呈现U型曲线关联。同时,在具有不同射血分数水平的心衰患者中也观察到血压水平与临床预后关联性的差异。本研究旨在探索急性心衰住院患者的血压水平与1年临床预后的关联性,以及在不同亚组间是否存在差异。方法:本研究依托 China PEACE(Patient-centered Evaluative Assessment of Cardiac Events)心衰前瞻注册登记研究,入选来自全国20个省的52家协作医院2016年8月至2018年5月因心衰住院的18岁及以上患者。通过问卷调查和住院病历信息提取的方式采集患者基线信息,包括人口学特征、社会经济学特征、临床特征、合并症及用药情况等,此外,研究还收集体格检查和超声检查等信息并采集生物样本。研究对所有入选患者随访至出院后1年,收集临床终点事件。本研究的主要研究指标为入院时和院内稳定期的收缩压、舒张压和脉压。研究终点包括全因死亡、心血管死亡、全因再住院和心衰再住院。根据患者血压水平进行分组,绘制各血压水平组累积事件发生率曲线,采用Cox比例风险Frailty模型或竞争风险模型计算各血压水平与临床终点事件发生风险之间的相对风险比(Hazard Ratio,HR)和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进一步将血压水平作为连续变量,利用限制性立方样条函数拟合其与临床终点事件之间的平滑曲线。在不同年龄、性别、住院原因、心衰类型、合并症及药物使用情况的亚组中进行亚组分析。结果:在分析入院血压与临床终点的关联性时,研究共纳入4895例心衰患者,平均年龄为65.2±13.5岁,37.7%为女性。研究随访1年后,共有856例患者死亡,714例患者发生心血管死亡,1954例患者发生全因再住院,1559例患者发生心衰再住院。在调整人口学和社会经济学特征、临床特征、药物使用情况和生活质量等因素后,与入院收缩压为120-129 mmHg组相比,收缩压<110 mmHg组死亡风险升高(HR=1.54,95%CI:1.23,1.92),心血管死亡风险升高(HR=1.59,95%CI:1.24,2.04),心衰再住院风险升高(HR=1.21,95%CI:1.01,1.45),收缩压≥150mmHg组死亡风险降低(HR=0.76,95%CI:0.59,0.97);与入院舒张压为80-89mmHg组相比,舒张压<70mmHg组死亡风险升高(HR=1.37,95%CI:1.12,1.67),心血管死亡风险升高(HR=1.42,95%CI:1.14,1.77),舒张压≥100 mmHg组死亡风险降低(HR=0.75,95%CI:0.57,0.98),心血管死亡风险降低(HR=0.72,95%CI:0.53,0.98);与入院脉压<40 mmHg组相比,脉压为40-49 mmHg组、50-59 mmHg组、60-69mmHg组和≥70mmHg组死亡风险均降低,HR(95%CI)分别为0.68(0.55,0.83)、0.68(0.55,0.84)、0.77(0.61,0.97)和 0.61(0.48,0.77)。不同入院脉压水平与心血管死亡风险的关联与之类似。研究没有观察到入院血压水平与研究终点之间存在U型曲线关联。在不同年龄、性别、住院原因等亚组分析中的结果与研究整体结果基本一致。在分析稳定期血压与研究终点的关联性时,研究共纳入4564例心衰患者,平均年龄为65.3±13.5岁,37.9%为女性。研究随访1年后,共有771例患者死亡,668例患者发生心血管死亡,1886例患者发生全因再住院,1492例患者发生心衰再住院。在调整人口学和社会经济学特征、临床特征、药物使用情况和生活质量等因素后,与稳定期收缩压为120-129mmHg组相比,收缩压<110mmHg组死亡风险升高(HR=1.59,95%CI:1.28,1.98),心血管死亡风险升高(HR=1.63,95%CI:1.28,2.07),心衰再住院风险升高(HR=1.18,95%CI:1.01,1.38);与稳定期舒张压为80-89 mmHg组相比,舒张压为60-69 mmHg组死亡风险升高(HR=1.33,95%CI:1.04,1.68),心血管死亡风险升高(HR=1.44,95%CI:1.11,1.87),舒张压为 70-79mmHg组心血管死亡风险升高(HR=1.39,95%CI:1.07,1.81);与稳定期脉压<40 mmHg组相比,脉压为40-49 mmHg组、50-59 mmHg组和≥60 mmHg组死亡风险均降低,HR(95%CI)分别为 0.67(0.55,0.82)、0.71(0.57,0.88)和 0.68(0.54,0.85)。不同稳定期脉压水平与心血管死亡及心衰再住院风险的关联与之类似。研究没有观察到稳定期血压水平与研究终点之间存在U型曲线关联。在不同年龄、性别、住院原因等亚组分析中的结果与研究整体结果基本一致。结论:本研究发现入院时和院内稳定期血压是急性心衰患者预后的独立预测因素。入院收缩压、舒张压和脉压水平较低的组别发生死亡的风险更高,发生心衰再住院的风险也有升高的趋势。稳定期收缩压、舒张压和脉压水平较低的组别发生死亡和心衰再住院的风险更高。对于入院血压水平较低的患者,应更密切关注病情,调整治疗方案,以改善其预后。在心衰患者住院接受治疗过程中,也应密切关注其血压水平,避免将血压降得过低。

刘大胜[3](2020)在《真实世界下顽固性高血压病不良心血管事件的诊治规律研究》文中认为高概念、大数据时代,创新意识与原创思维得到高度重视,海量医疗数据的产生对医学研究提供了巨大便利。中医药学以天人相应、形神一体的思维模式与真实世界研究注重临床实际情况的理念不谋而合。将真实世界研究方法有效地融入到中医药的诊治规律及精准化方药的探索中,使中医原创思维与形象思维、具象思维、逻辑思维相结合,是中医药学发展的重要思路。顽固性高血压病(Resistanthypertension,RH)作为临床中常见、高发、难治性疾病,病情复杂、病程长,易引发心、脑、肾等多脏器的并发症,尤其容易引发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MACE)。目前中西医均未给出有效的治疗方案,使其严重威胁人类健康。课题组在前期研究中,认为RH多为虚实夹杂,主要体现在疾病日久,脏腑受损,阴阳气血失调,同时风、火、痰、瘀等相互兼夹,临床辨证困难。如何在真实世界下研究RH的诊治规律及其合并MACE的相关因素,克服辨证论治存在的客观证据欠缺与治疗方药缺乏精细的不足,逐步理清“病-症-证-药”之间的关系,实现由“症-药”的精准化用药思路以指导临床,提高诊治效果,是本课题研究的重点。1研究目的本研究采用真实世界研究方法,探索中医药诊治RH过程中“病-症-证-药”的精准化辨证思路及处方用药的形成方法,初步明确精准化方法的关键技术和适用范围,为中医辨证论治中由“症-药”的精准用药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2研究内容2.1研究真实世界下RH“病-证-药”的诊疗规律,比较RH无不良事件人群(RH人群)和RH合并不良心血管事件人群(RH+MACE人群)的中西医诊断和用药规律的差异,探索RH的核心病机及处方思路;2.2通过GBM和XGBoost算法筛选RH患者发生MACE的相关因素,针对关键相关因素挖掘其与用药及中医证素的关联,结合相关因素对MACE发生的影响率,挖掘“症-证”“症-药”的规律,探索由“症-药”的精准用药方法的形成过程。3研究方案3.1真实世界下中西医诊治顽固性高血压病“病-证-药”的规律研究3.1.1病例来源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HIS系统中2015年1月1日-2019年11月30日的门诊和住院的RH患者。主要信息包括基本信息、诊断信息(西医病名、中医病名、中医证类)、西药信息、中药信息。3.1.2设计类型本研究属于真实世界研究下的横断面研究。3.1.3目标人群根据《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8年修订版)》中高血压患者常伴发的不良事件对其分类,主要分为RH无不良事件人群(RH人群)和RH合并不良心血管事件人群(RH+MACE人群)。3.1.4研究方法(1)RH总人群诊治规律挖掘:对RH总人群进行基本信息描述,然后对西医诊断名、西药及其分类、中医证素、中药等进行频数统计及关联分析,挖掘中西医核心诊断及用药,结合中医理论,对挖掘结果进行诊疗规律分析;(2)两类人群诊治规律比较:对RH人群和RH+MACE人群分别采用关联规则的方法挖掘西医诊断、西药用药及分类、中医证素、中药、中医证素与中药之间的规律,分析两类人群核心诊断及用药规律的差异,总结两类人群的病理特点和用药思路,为下一步精准用药研究提供基础。3.1.5统计方法本研究使用R3.6.2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主要统计方法包括一般统计方法、基线分析、关联分析等。3.2顽固性高血压病不良心血管事件的相关因素及关键“症-药”的方法研究3.2.1病例来源此研究内容需用完整电子病历信息,以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2015年1月1日-2019年11月30日住院治疗的RH患者中RH无不良事件人群(RH人群)与RH合并不良心血管事件人群(RH+MACE人群)。主要信息包括HIS系统中的诊断、用药信息及EMR系统中的电子病历信息。3.2.2设计类型本研究采用真实世界中回顾性研究的设计,选取患者首次明确诊断为RH的病历记录进行研究。3.2.3目标人群根据《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8年修订版)》中高血压患者常伴发的不良事件分为RH人群和RH+MACE人群。3.2.4研究方法本研究主要以提升树算法中的GBM、XGBoost两种算法筛选相关因素,并用关联规则分析主要相关因素与中西药、中医证素的关联,初步明确针对主要相关因素使用的中药,以期达到由“症-药”的精准用药的目的。具体方法如下:(1)构建RH人群与RH+MACE人群相关因素变量的筛选方法。①建立RH个体发生MACE概率的目标函数:引入对数似然比,构建RH个体发生MACE概率的对数函数g(X),X表示影响RH个体发生MACE的因素。②构建MACE目标函数的多个单棵回归树模型:采用自适应算法,自动将RH患者的一般情况、症状体征、合并疾病等多个维度的相关因素作为协变量不断引入MACE的目标函数g(X),构建多个单棵回归树模型,直至模型中含有交互阶数K个相关因素。(2)确定RH个体发生MACE的相关因素。估算MACE目标函数g(X)的初始值,通过Boosting算法,对多个单棵回归树模型进行线性相加,通过不断调整模型残差,确定RH个体发生MACE相关因素。(3)建立RH+MACE主要相关因素由“症-药”的形成方法。针对RH+MACE的主要相关因素,如头晕、胸闷等,利用关联规则的方法挖掘与其关联的核心证素与药对,分析其治疗相关因素的理论基础,得到针对相关因素的由“症-药”的精准用药。(4)建立RH与RH+MACE个体的分类模型。估算MACE目标函数g(X)的初始值,通过Boosting算法的不断迭代,将多个单棵回归树模型进行线性组合,估算RH个体分类到RH+MACE人群的概率。(5)结合关键“症-药”的结果识别相关因素对RH分类模型的影响。假设方药对相关因素有效,去掉对应的相关因素,再次对RH个体进行概率估算,根据概率变化识别这一相关因素对RH引发MACE结局的重要性,指导临床用药的精准性。3.2.5统计方法本研究以R3.6.2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主要使用提升树算法中的GBM、XGBoost算法筛选相关变量,其他统计方法包括基线分析、一般统计分析等。4研究结果4.1真实世界下中西医诊治顽固性高血压病“病-证-药”的规律研究4.1.1研究人群根据RH的筛选流程,共筛选2015年1月2日-2019年11月5日的RH门诊及住院患者总人群4753例,其中RH人群807例,RH+MACE人群3319例。4.1.2年龄与性别RH总人群中,60岁以下RH患者男性多于女性,60岁及以上患者女性发病率逐渐上升,出现女性高于男性的趋势(P<0.001)。两类人群中,RH人群半数以上集中在60岁以下(53.4%),RH+MACE人群大多数集中在60岁及以上(74.8%)(P<0.001)。两类人群性别无统计学差异(P>0.05)。4.1.3西医诊断名及相关疾病分析RH总人群中,共出现西医诊断名3306个。根据提升度>1,关联分析发现血脂代谢异常与高血压的关联性较强(385例,置信度96.98%),高血压3级、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与心脏病、肾病、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关联性较强(关联节点多)。两类人群中,RH人群关联疾病以高脂血症、糖尿病、关节痛等为主(关联节点多);RH+MACE人群关联疾病以高血压3级、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为主(关联节点多)。4.1.4中医诊断名及中医证类分析RH总人群中,中医诊断名以胸痹、失眠、心衰病、胸痹心痛病等为主,中医证类以气虚血瘀、肝阳上亢、痰瘀互结、气阴两虚为主。4.1.5中医证素名及证素相关分析RH总人群中,中医病位以肝、脾、肾为主,“肺-心-经络”提升度较高(13.6154)。“气虚、血瘀、痰”为核心证素,“气虚-血瘀(支持度27.33%,置信度67.69%)”“痰-血瘀(支持度22.95%,置信度72.78%)”的支持度与置信度较高,说明“气虚血瘀”“痰瘀互结”是RH两个主要证类。两类人群中,RH+MACE人群病位在“心-肺-经络”之间关联度较RH高(提升度10.1916)。RH人群病素核心关联为气虚、血瘀、气滞、阴虚、阳亢;RH+MACE人群气虚、血瘀、痰、精亏、热等关联较高。4.1.6西药分类及药物相关分析RH总人群中,CCB、β受体阻滞剂、利尿剂使用频率最高(总人群占比>60%),利尿剂、CCB、β受体阻滞剂三类药与其他降压药关联度最高(关联节点多)。两类人群中,RH+MACE人群使用呋塞米、螺内酯比RH人群高(关联节点多),酒石酸美托洛尔等β受体阻滞剂也比RH人群高(关联节点多)。利尿剂、CCB、β受体阻滞剂为两类人群共同的常用药,RH+MACE人群调血脂药与其他药的关联高于RH人群(关联节点多)。4.1.7中药名及组方分析RH总人群中,以茯苓、竹茹、陈皮、半夏、甘草等利湿化痰药,黄芪、党参等补气药,丹参、赤芍、川芎、当归等活血药的频次及关联度高(支持度>5%,关联节点多)。两类人群中,茯苓、陈皮、半夏、白术等健脾祛痰药为两类人群共同核心处方。RH人群以天麻钩藤饮的思路明显,RH+MACE人群中当归补血汤(黄芪、当归)加丹参、川芎的思路明显(支持度>10%,关联节点多)。4.1.8中医证素与中药的相关分析两类人群中,RH人群以气虚、血瘀、阳亢为主,处方中阳亢与天麻钩藤饮,气虚与黄芪、白术、茯苓,血瘀与当归、川芎、赤芍等关联度高(支持度>3%,关联节点多)。RH+MACE人群中,痰证与半夏、陈皮、茯苓、甘草,血瘀与丹参、川芎、当归,气虚与党参、白术的关联度高(支持度>5%,关联节点多)。4.2顽固性高血压病不良心血管事件的相关因素及关键“症-药”的方法研究4.2.1研究人群共纳入2015年4月27日-2019年10月25日电子病历信息完整的住院RH患者总人群2367例。其中RH无不良事件人群(RH人群)152例,RH+MACE人群1286例,共1438例患者。4.2.2一般信息(1)年龄特征:RH人群年龄均数及中位数均小于RH+MACE人群(P<0.001)。(2)性别、民族、婚姻、职业特征:两类人群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P=0.05),男性在RH+MACE人群高于RH人群。民族、婚姻无统计学差异(P>0.05)。(3)发病节气:雷达图显示,RH人群以霜降、寒露、处暑等节气较多,RH+MACE人群以寒露、处暑、立冬等节气较多。(4)一般体格检查:RH+MACE人群呼吸快于RH人群,RH人群收缩压和舒张压高于RH+MACE人群。身高、体重、BMI值、体温、心率等无统计学差异(P>0.05)。4.2.3两种提升树算法相关因素筛选结果(1)GBM算法:前15位相关因素为舒张压、既往高血压、既往脑梗死、收缩压、胸闷、年龄60岁及以上、年龄60岁以下、个人吸烟时间、心率、两目乏神、大便秘结、体温、憋喘、颈动脉硬化、性别。分类模型正确率89.25%,精度92.05%,灵敏度96.43%,ROC曲线的AUC值为0.851。(2)XGBoost算法:前15位相关因素为舒张压、年龄60岁以下、心率、收缩压、胸闷、性别、年龄60岁及以上、下肢水肿、老舌、大便秘结、既往高血压、高血压3级、既往脑梗死、两目乏神、憋喘。分类模型正确率93.4%,精度94.2%,灵敏度98.9%,ROC曲线的AUC值为0.897。(3)两种算法综合结果:舒张压、收缩压、年龄60岁及以上、年龄60岁以下、性别、既往高血压、既往脑梗死、心率、胸闷、两目乏神、大便秘结、憋喘等12个相关因素共同出现,结合临床特点,以胸闷、两目乏神、憋喘为主要症状进行“症-证”“症-药”的用药挖掘。4.2.4以症为主的相关因素“症-药”规律挖掘与分析(1)西药结果:“胸闷”与呋塞米、螺内酯等利尿剂,美托洛尔、富马酸比索洛尔等β受体阻滞剂等关联较高(关联节点多)。“两目乏神”与呋塞米、螺内酯等利尿剂,酒石酸美托洛尔等β受体阻滞剂关联较高(关联节点多),“憋喘”关联不明显。(2)中药结果:“胸闷”与半夏、陈皮、茯苓等利湿化痰药,黄芪、党参、白术、甘草等补气健脾药,川芎、当归、赤芍等活血药关联较高(支持度>13%,关联节点多);“两目乏神”与黄芪、党参、甘草等补气健脾药,茯苓、陈皮等利湿化痰药,赤芍、当归、川芎等活血药关联较高(支持度>13%,关联节点多);“憋喘”关联不明显。组方配伍中发现半夏泻心汤、温胆汤、当归补血汤、四君子汤、芎芍胶囊等方剂配伍思想。(3)症状与证素结果:“胸闷、弦、腻、两目乏神、下肢水肿”与“血瘀”关联度高(支持度>13%,置信度>60%),“胸闷、下肢水肿、睡眠欠佳”与“气虚”关联度高(支持度>13%,置信度>55%),“胸闷、腻、弦”与“痰”关联度高(支持度>13%,置信度>55%);“两目乏神、面色少华、精神欠佳”与气虚关联度高(支持度>13%,置信度>47%),“两目乏神、精神欠佳、腻”与痰关联度高(支持度>14%,置信度>50%),“两目乏神、精神欠佳”与血瘀关联度高(支持度=13.22%,置信度=57.05%)。(4)“症-药”的精准用药:若“胸闷”合并“苔腻、脉滑”,可使用“半夏、陈皮、茯苓”;若“胸闷”合并“两目乏神、下肢水肿”,可使用“黄芪、丹参、白术、甘草”;若“胸闷”合并“脉弦、睡眠欠佳”,可使用“川芎、当归、赤芍”。若“两目乏神”合并“苔腻、脉滑”,可使用“茯苓、陈皮”;若“两目乏神”合并“脉弦、胸闷”,可使用“赤芍、当归、川芎”;若“两目乏神”合并“面色少华、精神欠佳”,可使用黄芪、党参、甘草。4.2.5以症为主的相关因素对RH+MACE的概率估算及重要性识别用20个相关因素的重要性绘制瀑布图发现最初对RH个体分类为RH+MACE人群的可能性为98.57%,在改善“胸闷”“两目乏神”两个主要相关因素后,可能性下降至94.78%。5结论5.1 RH病机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病理性质以“风、火、痰、瘀、虚”为主。RH无不良事件时多为阴虚阳亢,风阳变动,兼有气血亏虚,痰瘀阻络;合并不良心血管事件后,痰瘀互结,蕴毒化火,阻遏气机,煎液伤津,“风、火、痰、瘀、虚”互为因果,病性更加复杂多变。5.2 RH治疗当虚实兼顾。RH无不良事件时应平肝、补气、祛痰,以天麻钩藤饮、当归补血汤、温胆汤等为主,合并不良心血管事件后,应补气活血、痰瘀同治,以当归补血汤、黄连温胆汤、冠心Ⅱ方、芎芍胶囊等为主。5.3本研究首先通过描述性与推断性统计及关联规则的方法,探索了“病-证”、“证-药”的规律,然后通过GBM、XGBoost等提升树算法筛选相关因素,寻求“症-证”、“症-药”的内在关联,最终得出关键“症-药”的精准用药挖掘方法切实可行。6创新点6.1本研究较早基于真实世界临床证据,挖掘临床常见病、难治病的RH的中西医用药规律,初步解决了从“病-证”、“证-药”及“症-证”、“症-药”的用药过程,为临床用药提供科学依据。6.2本研究以RH为范例,较早将真实世界研究思路与提升树算法等技术相结合,探索中医辨证论治中由“症-药”的精准用药形成的关键技术,为下一步精准方药方案的挖掘提供新思路和方法。

陈皓[4](2020)在《心力衰竭患者血清ACE、AngⅡ、ACE2、Ang(1-7)水平分析》文中指出目的1分析心衰患者血清RAS组分[ACE、Ang Ⅱ、ACE2、Ang(1-7)]水平变化。2比较心衰(不同心功能分级、NT-pro BNP水平、射血分数及合并房颤)患者血清RAS组分水平有无差异。3探讨血清RAS组分水平能否作为心衰患者出院后短期MACE事件发生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8年12月~2019年12月在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病区就诊的无心衰患者(40例)纳入对照组,选取心血管内科病区就诊的心衰患者(145例)纳入心衰组。住院期间随访观察,收集入选者的一般临床资料、生化指标、心脏彩超指标,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分析入选者血清ACE、Ang Ⅱ、ACE2、Ang(1-7)水平。依据心功能分级、NT-pro BNP水平、射血分数及是否合并房颤进行分层后比较心衰患者RAS组分水平有无差异。对心衰患者进行短期心血管事件(MACE事件)随访记录。应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探讨血清RAS组分水平能否作为短期MACE事件发生的影响因素,并应用ROC曲线检验评估预后能力。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心衰组人数145例,其中男性91例(62.8%),女性54例(37.2%),平均年龄(66.21±9.55)岁;对照组人数40例,其中男性17例(42.5%),女性23例(57.5%),平均年龄(63.35±5.39)岁。2与对照组相比,心衰组ACE水平较高(47.34±7.36 vs 52.22±8.50ng/L,P<0.05),Ang Ⅱ水平较高(21.12±3.94 vs 23.29±4.19pg/ml,P<0.05),ACE与ACE2比值(ACE/ACE2)较高(2.48±0.54 vs 2.73±0.60,P<0.05),Ang Ⅱ与Ang(1-7)比值[Ang Ⅱ/Ang(1-7)]较高(0.26±0.05 vs 0.31±0.07,P<0.05)。3与NYHA Ⅱ~ⅡI级组患者相比,NYHA IV级组Ang Ⅱ、Ang Ⅱ/Ang(1-7)水平较高且与心功能分级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181、0.216,P分别为0.030、0.009),而Ang(1-7)水平呈降低趋势(78.09±11.45 vs 74.33±9.29ng/L,P<0.05)。4与低NT-pro BNP组患者相比,高NT-pro BNP组Ang Ⅱ、Ang Ⅱ/Ang(1-7)水平较高且与NT-pro BNP水平分层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256、0.316,P分别为0.002,<0.001),而Ang(1-7)水平较低且与NT-pro BNP水平分层呈负相关(r=-0.232,P=0.005)。5与HFp EF组患者相比,HFr EF组Ang Ⅱ水平较高(22.70±3.96 vs 24.59±4.42pg/ml,P<0.05),Ang Ⅱ/Ang(1-7)水平较高(0.29±0.06 vs 0.34±0.08,P<0.05),而Ang(1-7)水平较低(77.92±11.07 vs 73.80±9.66ng/L,P<0.05);进一步比较HFp EF组心衰患者不同心功能分级的RAS组分水平,与NYHA Ⅱ~ⅡI组相比,NYHA IV级组HFp EF心衰患者的Ang Ⅱ水平较高(21.98±3.55 vs 24.44±4.42pg/ml,P<0.05),Ang Ⅱ/Ang(1-7)水平较高(0.28±0.06 vs 0.33±0.07,P<0.05)而Ang(1-7)水平较低(79.17±11.71 vs 74.85±8.77ng/L,P<0.05)。6与心衰SR组比较,心衰AF组Ang Ⅱ水平较高(22.75±3.95 vs 24.33±4.47pg/ml,P<0.05)。7心衰患者短期MACE事件发生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Ang Ⅱ、高NT-pro BNP水平、低LVEF为心衰患者出院后3个月内发生MACE事件的危险因素[OR值(95%CI)分别为1.286(1.145~1.444)、7.000(2.709~18.089)、5.362(2.095~13.721),P均<0.05]。Ang Ⅱ关于预测短期MACE事件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93,95%可信区间为0.653-0.825,最佳诊断的Cut-off值为24.01pg/ml,灵敏度为70.3%,特异度为70.2%。结论1心衰患者血清ACE、Ang Ⅱ水平增高,且存在ACE/ACE2与Ang Ⅱ/Ang(1-7)水平相对升高。2心衰患者血清Ang Ⅱ水平增高、Ang(1-7)水平降低与心功能恶化相关。3心衰合并房颤患者具有更高的血清Ang Ⅱ水平。4血清Ang Ⅱ、高NTpro BNP、低LVEF为心衰患者出院后3个月内发生MACE事件的危险因素,Ang Ⅱ水平对短期MACE事件具有预测价值。图1幅;表14个;参205篇。

周倩[5](2020)在《缺血性心肌病患者心功能与甲状腺功能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与目的随着冠脉血运重建技术的普遍开展,冠心病(CHD)的死亡率逐渐下降,与此同时,缺血性心肌病(ICM)的发病率却逐年提升。最新世界卫生组织(WHO)调查报告显示ICM仍是全球心血管系统疾病(CVDs)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发达国家最常见的心力衰竭类型。ICM的本质是长期的心肌缺血缺氧导致心室重构,逐渐出现心力衰竭症状。有研究表明这些患者的心功能恶化速度明显较其他病因所致的心衰患者加快,生存指数也远远低于非缺血性心衰患者。如何减缓ICM患者心室重构速度、改善心功能是增加其生存率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改善预后的关键所在。甲状腺功能与CHD、HF等常见CVDs的研究是近年来国内外相关研究领域的热点,研究发现甲状腺激素(THs)具有一定的心血管保护作用,THs可减轻AMI后期左心室的重构,减少ICM的发病率,而低于正常参考值下限的THs水平与ICM患者冠脉狭窄程度加重、心力衰竭再入院率增加有关,但关于正常参考值范围内的THs水平的波动与ICM心功能的相关研究很少。本研究选取正常甲状腺功能的ICM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旨在分析ICM不同心功能状态下的THs水平特点,探讨正常值范围内的THs水平变化与ICM患者心功能的相关性以及正常低值的THs对ICM心功能不全进展的影响,为ICM心衰的规范化管理提供新思路,以期延缓ICM心力衰竭的进展,改善预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8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病医院住院治疗的甲状腺功能正常的ICM患者,共纳入200例。收集患者的基本信息包括年龄、性别、吸烟史、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口服用药情况,记录本院同一个辅助检验(查)科室检测的血液生化指标、甲状腺功能相关指标及心脏彩超相关指标,查阅每一位患者近6月内本院的冠脉造影资料,遵循Gensini评分准则进行冠脉狭窄程度评分。分组方法1:依据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心功能分级标准将200例患者分为4组,其中NYHAI级组45例、NYHAⅡ级组43例、NYHAⅢ级组72例、NYHAⅣ级组40例;分组方法2:按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是否小于40%将200例病人分为2组,其中LVEF小于40%为射血分数降低性心衰(HFrEF),HFrEF组125例,非HFrEF组75例。运用统计学软件SPSS22.0对所有数据进行分析处理,首先分别比较不同分组方法下的患者的基线资料与观察指标的差异;其次分析ICM患者甲状腺功能指标与不同的心功能参考指标的相关性;最后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识别本研究纳入的指标中显着影响ICM合并HFrEF的危险因素。结果1.按NYHA心功能分级分4组时,患者的基线资料比较的结果显示:4组间吸烟人数、高血压病史、糖化血红蛋白、HDL、口服药物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取Bonferroni法[校验α’=α/m(取α=0.05,m为比较次数)]进一步行多重比较发现NYHA心功能Ⅳ级组HDL水平明显低于NYHA心功能Ⅰ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83(0.05/6)];NYHA心功能Ⅲ级组服用地高辛人数多于NYHA心功能Ⅰ级和Ⅱ级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83);NYHA心功能Ⅲ级组服用β受体阻滞剂人数多于心功能Ⅰ级组,心功能Ⅳ级组服用β受体阻滞剂人数多于心功能Ⅰ、Ⅱ级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83)。2.按NYHA心功能分级分4组时,患者的观察指标比较的结果显示:4组间 FT3、TSH、入院首次检测的 pro-BNP 水平、LAD、LVEDD、LVEF、Gensini评分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行多重比较发现NYHA心功能Ⅲ级、Ⅳ级两组FT3水平均低于NYHA心功能Ⅰ级组,NYHA心功能Ⅳ级组FT3水平低于NYHA心功能Ⅱ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83);NYHA心功能Ⅳ级组TSH水平显着高于NYHA心功能Ⅰ级组(P=0.0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3);NYHA心功能Ⅳ级组入院首次检测的pro-BNP水平高于其他3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83),NYHA心功能Ⅲ级组患者入院首次检测的pro-BNP高于心功能Ⅰ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3);NYHA心功能Ⅲ级、Ⅳ级两组LVEDD均大于心功能Ⅰ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3);NYHA心功能Ⅲ级、Ⅳ级两组LVEF均低于心功能Ⅰ级、Ⅱ级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83);NYHA心功能Ⅱ级组和心功能Ⅳ级组冠脉Gensini评分高于心功能Ⅰ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3)。3.按LVEF分2组时,HFrEF组与非HFrEF组基线资料比较的结果显示:HFrEF组男性患者所占比例大于非HFrEF组,两组的性别构成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FrEF组吸烟人数多于非HFrEF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FrEF组患者服用ACEI/ARB类药物、地高辛、β受体阻滞剂的人数分别多于非HFrEF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按LVEF分2组时,HFrEF组与非HFrEF组观察指标比较的结果显示:HFrEF组FT3水平低于非HFrEF组,同时HFrEF组TSH水平高于非HFrEF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HFrEF组入院首测pro-BNP水平明显高于非HFrE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FrEF组LAD、LVEDD均大于非HFrEF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5.分别以NYHA心功能分级、LVEF、pro-BNP水平作为衡量ICM患者心功能的指标,三者与甲状腺功能的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FT3与NYHA分级呈负相关(r=-0.435,P<0.05),FT4与NYHA分级无明显相关(P>0.05),TSH与 NYHA 分级正相关(r=0.529,P<0.05);FT3 与 LVEF 正相关(r=0.210,P<0.05),FT4 与 LVEF 正相关(r=0.184,P<0.05),TSH 与 LVEF 负相关(r=-0.217,P<0.05);FT3 与 pro-BNP 负相关(r=-0.448,P<0.05),FT4与pro-BNP 负相关(r=-0.383,P<0.05),TSH 与 pro-BNP 正相关(r=0.209,P<0.05)。6.将ICM是否合并HFrEF作为因变量,把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吸烟、糖化血红蛋白、FPG、血脂、甲功三项、Gensini评分、口服药物情况等指标作为自变量分别行单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表明:FT3、TSH、性别、ACEI/ARB类药物、地高辛、β受体阻滞剂均是ICM合并HFrEF的影响因素,P值均<0.05。考虑到利尿剂(P=0.117)的应用对改善ICM心功能有影响,也将其继续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采用前进法将上述7项有显着影响的指标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校正FT3、性别、口服利尿剂后,结果显示:TSH 水平升高(OR=1.270,95%CI:1.048-1.538;P=0.015)是 ICM 合并 HFrEF的重要危险因素,而 ACEI/ARB 类药物(OR=0.143,95%CI:0.059-0.345;P<0.001)、地高辛(OR=0.150,95%CI:0.040-0.569;P=0.005)、β受体阻滞剂(OR=0.469,95%CI:0.226-0.973;P=0.042)均是 ICM 合并 HFrEF 的重要保护因素。结论1.随着ICM患者心功能的恶化,正常值范围的FT3水平呈现逐渐下降趋势,TSH则呈现逐渐上升趋势,这种变化可能会加重ICM心功能不全的进展。2.TSH水平升高是ICM合并HFrEF的重要危险因素,可作为临床评估ICM患者心功能不全严重程度的观察指标。3.临床工作中需要重视正常低值的THs水平对ICM患者心功能的影响,实现对ICM心衰患者的全方位、多学科的综合性管理。

吴佳欣[6](2020)在《糜蛋白酶基因多态性对心房颤动患者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预测价值》文中指出研究背景及目的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射频消融手术较抗心律失常药物来说可以显着降低房颤复发,但其复发率仍偏高。近年来的研究发现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与房颤术后复发相关。糜蛋白酶基因(CAM1)编码的糜蛋白酶(chymase)被认为是心脏组织中介导Ang II产生的关键酶。我们前期研究汉族人群中5个CAM1 SNPs(rs1800875、rs1956921、rs5244、rs1800876和rs1885108)和房颤的相关性,已经发现rs1800875 GG基因型可能是房颤的易感因素。因此本研究拟探索这5个CAM1 SNPs和房颤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关系。研究方法1收集2013年05月至2016年08月期间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因房颤行射频消融手术的74例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包括基本信息、既往病史、手术情况、实验室检查和辅助检查等资料;2对纳入本研究的所有研究对象进行随访,收集其症状、并发症、用药情况、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等资料;3收集所有研究对象的5个CAM1 SNPs的测序序列和结果,对结果进行分析和统计;4根据房颤射频消融术后复发情况,分成未复发组和复发组,比较两组间的临床特征、基因型、等位基因及各基因模型之间的差异,并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探索房颤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独立影响因子。结果1本研究纳入的房颤消融术后的患者均为汉族,平均随访时间(25.47±13.9)个月,其中39例未复发(52.7%),35例复发(47.3%);2与未复发组相比,复发组阵发性房颤比例低,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数较高,左心房增大和右心房增大比例高,左心房直径、左心房上下径和左心房左右径数值高,以及左心房体积和左心房体积指数数值大,均具有显着性差异(all P<0.05)。而性别、年龄、BMI、高血压、糖尿病、吸烟史、饮酒史、房颤病史持续时间、手术并发症、术前ACEI/ARB类药物、血脂、尿酸、超敏C反应蛋白等因素与房颤术后复发无明显相关(all P>0.05)。3与未复发组相比,复发组的5个SNPs的基因型、等位基因、显性基因模型、隐性基因模型和共显性基因模型的基因分布均无明显差异(all P>0.05)。4单因素和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左心房体积指数是房颤消融术后复发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OR=1.129,95%CI=1.004-1.269,P=0.042<0.05)。结论CAM1的5个SNPs(rs1800875、rs1956921、rs5244、rs1800876和rs1885108)与房颤射频消融术后复发无关联。左心房体积指数是房颤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一个独立预测因子。

陈琦玲[7](2020)在《特殊类型高血压临床诊治要点专家建议》文中研究指明高血压是临床常见心血管危险因素之一,在我国发病人数高达2.45亿,而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远不尽如人意。就我国高血压患者数量和分布而言,高血压防治的主战场应当在基层,而特殊情况下的高血压的诊断治疗是我国一线医生棘手的问题。为了更好地配合国家推进高血压诊断治疗落实到基层,使基层医生更好地掌握特殊情况下高血压的精准治疗,编写了《特殊类型高血压临床诊治要点专家建议》。Framingham心脏研究表明,高血压与心脑血管事件有明显相关性。由于高血压长期得不到有效控制而导致全身血管及脏器的损伤,同时脏器疾病又可加重或导致高血压的发生,因此有效控制高血压需要多学科联合作战。该专家建议共18个章节,从高血压的特殊类型、特殊人群、特殊背景等方面,对各种特殊类型高血压的特征进行了深入浅出、全面详实的阐述。具有以下特点:(1)详实阐述了围术期高血压、药物与高血压、肿瘤与高血压等继发性高血压及女性高血压、老年高血压、儿童青少年高血压、卧位高血压与立位低血压,以及合并了冠心病、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理障碍、免疫系统疾病、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脑部疾病等不同合并症的高血压;(2)简明扼要探讨了不同临床背景下的病因机制、病理生理改变、诊治思路、特殊用药原则等;(3)阐述了特殊类型高血压的规范化诊治新思路和具体策略;(4)探讨了相关疾病防治的最新进展,如中心动脉压、左右心功能在特殊类型高血压精准治疗中的作用与地位。该专家建议是落实健康中国行动的重要举措,有助于促进高血压防控工作的规范化,敬请关注。

黄宇晖[8](2020)在《睡眠呼吸暂停在心力衰竭中的预测因素、预后分析及对肾功能的影响》文中指出第一部分 睡眠呼吸暂停在心力衰竭中的研究综述睡眠呼吸暂停(SA)在心力衰竭(心衰)患者中有较高患病率。根据产生机制,SA通常被分为阻塞型(OSA)和中枢型(CSA)。OSA存在咽部塌陷造成上呼吸道阻塞,而CSA则是脑干呼吸中枢调节功能失常引起。SA能造成胸腔内负压、阵发性缺氧、交感神经兴奋、炎症反应强化等一系列生理病理效应,造成心脏重构和心功能下降。证据表明,OSA和CSA均是心衰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对于OSA,持续性正压通气(CPAP)治疗能改善睡眠质量和提高心功能,但一些随机对照试验发现CPAP并未显着改善射血分数下降型心衰(HFrEF)患者的预后。而对于CSA,伺服式通气(一种正压通气模式)增加了 HFrEF患者的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风险。因此,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明确正压通气治疗对合并SA的心衰患者的作用。另外,一些新的治疗方式或许能为SA的治疗提供新角度。第二部分 睡眠呼吸暂停在住院心力衰竭患者中的患病率和预测因素[目的]在住院心力衰竭(心衰)患者中,关于睡眠呼吸暂停(SA)的临床预测因素的资料较为缺乏。本研究拟在大样本住院心衰人群中明确SA的临床独立预测因素并构建预测模型。[方法]本研究入选自2015年1月至2019年2月的住院心衰患者。通过多导联心肺监测设备记录分析患者的睡眠呼吸情况,将具有至少4小时有效监测记录时间的患者纳入分析。SA定义为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 15次/h,重度SA定义为AHI≥ 30次/h。逐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用以确定SA和重度SA的独立预测因素。[结果]该研究一共入选959名患者,SA和重度SA的患病率分别是49.3%和23.9%。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男性(OR=2.479,95%CI:1.741~3.532,P<0.001)、年龄增长(每增加 10 岁:OR=1.298,95%CI:1.162-1.449,P<0.001)、身体质量指数(BMI)增加(每增加 5kg/m2:OR=1.674,95%CI:1.397-2.006,P<0.001)、高血压病史(OR=1.557,95%CI:1.149-2.109,P=0.004)、舒张压升高(每升高 SmmHg:OR=1.063,95%CI:1.003-1.126,P=0.038)、N 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升高(lnNT-proBNP:OR=1.159,95%CI:1.035-1.298,P=0.011)和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下降(每下降5%:OR=1.132,95%CI:1.070-1.198,P<0.001)是SA的独立预测因素。该多因素预测模型的C统计值是0.723(95%CI:0.691-0.755),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的卡方P=0.753。而男性(OR=2.547,95%CI:1.613-4.023,P<0.001)、BMI 增加(每增加 5 kg/m2:OR=1.547,95%CI:1.287-1.859,P<0.001)、高血压病史(OR=1.726,95%CI:1.228-2.427,P=0.002)、舒张压水平升高(每升高 5mmHg:OR=1.084,95%CI:1.017-1.155,P=0.013)和NT-proBNP增加(lnNT-proBNP:OR=1.339,95%CI:1.182-1.517,P<0.001)则是重度SA的独立预测因素,该预测模型的C统计值是0.717(95%CI:0.680-0.753),Hosmer-Lemeshow 拟合优度检验的卡方P=0.734。[结论]SA在住院心衰患者中有较高的患病率。SA风险与年龄、性别、BMI、高血压病史、血压水平、NT-proBNP和LVEF水平相关;重度SA风险则与性别、BMI、高血压病史、血压水平和NT-proBNP相关。第三部分住院心力衰竭患者中睡眠呼吸暂停类型的分布和临床相关因素[目的]根据机制,睡眠呼吸暂停(SA)通常被分为阻塞型(OSA)和中枢型(CSA)。OSA和CSA的患病率和相关因素在稳定型心力衰竭(心衰)中已有广泛研究,但在住院心衰患者中的相关研究较少。本研究拟在住院心衰人群中研究SA类型的分布和临床相关因素。[方法]本研究入选自2019年3月至2020年1月的住院心衰患者。通过多导联心肺监测仪进行一整夜的睡眠呼吸监测,具有4小时有效监测时间的患者被纳入分析。SA定义为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 15次/h,若中枢型呼吸暂停和低通气事件比例不少于50%则定义为CSA,否则定义为OSA。[结果]共314名患者纳入分析,其中OSA和CSA分别有56人(17.8%)和121人(38.5%)。多因素线性回归提示,阻塞型AHI与年龄、性别和身体质量指数(BMI)相关;而中枢型AHI与年龄、BMI、收缩压、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和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CO2)相关。无序多分类逻辑性回归发现,OSA的风险随年龄增长(每增加10岁:OR=1.405,95%CI:1.113-1.774,P=0.004)、BMI 增加(每增加 5kg/m2:OR=2.445,95%CI:1.577-3.792,P<0.001)和 NT-proBNP 升高(InNT-proBNP:OR=1.372,95%CI:1.040-1.811,P=0.025)而增加;而男性(OR=2.120,95%CI:1.139-3.948,P=0.018)、年龄增长(每增加10岁:OR=1.479,95%CI:1.227-1.783,P<0.001)、BMI增加(每增加5kg/m2:OR=1.857,95%CI:1.283-2.687,P=0.001)、NT-proBNP 升高(lnNT-proBNP:OR=1.375,95%CI:1.095-1.727,P=0.006)和 PaCO2 下降(每下降 1mmHg:OR=1.059,95%CI:1.011-1.108,P=0.015)则增加了 CSA 的患病风险。[结论]CSA是住院心衰患者中SA的主要类型。OSA与年龄、BMI和NT-proBNP相关,而CSA则与年龄、性别、BMI、NT-proBNP和PaCO2水平相关。第四部分睡眠呼吸暂停频率和夜间低氧血症在住院心力衰竭患者中的预后价值[目的]夜间低氧血症是睡眠呼吸暂停(SA)的主要病理生理效应之一。既往研究发现,夜间低氧血症较SA发生频率更能影响稳定型心力衰竭(心衰)患者的预后,但两者在住院心衰患者中的预后价值尚不明确。本研究拟比较夜间低氧血症和SA频率对住院心衰患者预后的作用。[方法]本研究入选自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的住院心衰患者,并对其进行睡眠呼吸监测。多导联心肺功能监测设备用以记录夜间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血氧饱和度下降指数(ODI)、平均血氧饱和度(MeanSO2)、最低血氧饱和度(MinSO2)和血氧饱和度低于90%的时间比例(T90%),具有至少4小时有效记录时间的患者被纳入分析。SA发生频率通过AHI评估,以15次/h作为AHI分组界值;ODI、MeanSO2、MinSO2和T90%以其中位数作为分组界值。终点事件设定为出院后全因死亡、心脏移植、植入左心室辅助装置、非计划性心衰恶化再住院、急性冠脉综合征(ACS)、严重心律失常(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和心脏停搏)或脑卒中。[结果]本研究共纳入382名患者,其中189名(49.5%)患者合并AHI≥ 15次/h,T90%的中位数是3.6%。共发生185例终点事件,其中51人发生全因死亡,15人接受心脏移植,104人因心衰恶化再住院,3人发生非致命性ACS,4人发生严重心律失常事件,8人发生脑卒中。Kaplan-Meier曲线提示,终点事件发生风险在AHI≥15次/h和AHI<15次/h的两组患者间无显着差异(52.4%vs 44.6%,log-rank P=0.353);而 T90%≥ 3.6%患者发生终点事件的风险显着高于 T90%<3.6%患者(54.5%vs 42.4%,log-rankP=0.023)。逐步多因素Cox回归分析进一步证实,T90%是住院心衰患者终点事件的独立相关因素(HR=1.008,95%CI:1.001-1.016,P=0.033);T90%≥ 3.6%患者发生终点事件的风险较T90%<3.6%患者增加了约 40%(HR=1.408,95%CI:1.030-1.925,P=0.032)。而多因素 Cox 回归分析未显示AHI水平是心衰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对比SA发生频率,夜间低氧血症对住院心衰患者的预后有更大的影响。尚需要进一步明确纠正低氧血症是否能改善心衰合并SA患者的预后。第五部分睡眠呼吸暂停和肾功能恶化在住院心力衰竭患者中的相关性[目的]肾功能恶化(WRF)是心力衰竭(心衰)患者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睡眠呼吸暂停(SA)能通过多种病理生理机制影响心衰患者的肾功能水平,但SA和WRF在心衰中的相关性尚未获得证实。本研究拟在住院心衰患者中探索SA与WRF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回顾性地分析自2015年至2017年的住院心衰患者。住院期间通过多导联心肺功能监测设备进行睡眠呼吸监测,记录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和血氧饱和度下降指数(ODI),SA定义为AHI≥ 15次/h。至少具有2小时有效监测时间的患者被纳入分析。所有患者于入院、出院及在住院期间每隔2-3天常规检测血肌酐水平。WRF定义为与入院时相比较,住院期间任意时间点肌酐水平绝对值增加至少26.5μmol/L。[结果]一共462名患者纳入分析,AHI和ODI的中位数分别为14.9次/h和19.4次/h。230名(49.8%)患者合并SA。住院期间共125名(27.1%)患者发生WRF。合并AHI≥ 15次/h或ODI≥ 20次/h的患者中发生WRF的比例显着增加(AHI≥ 15 次/h vs AHI<15 次/h:32.2%vs 22.0%,P=0.014;ODI≥ 20 次/h vs ODI<20 次/h:32.6%vs 21.8%,P=0.009)。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提示 AHI 和 ODI 与WRF独立相关。AHI每增加5次/h,WRF可能性增加12.4%(OR=1.124,95%CI:1.054-1.199,P<0.001);AHI ≥ 15 次/h 患者发生 WRF 的可能性是 AHI<15 次/h患者的 1.549 倍(OR=1.549,95%CI:1.004-2.389,P=0.048)。类似地,ODI 每增加 5 次/h,WRF 可能性增加 12.4%(OR=1.124,95%CI:1.050-1.203,P=0.001);ODI ≥20次/h患者发生WRF的可能性是ODI<20次/h患者的1.708倍(OR=1.708,95%CI:1.111-2.625,P=0.015)。[结论]SA与心衰患者住院期间WRF相关,SA可能是心衰患者发生WRF的预测因素。

米琴[9](2020)在《高血压患者非瓣膜性心房颤动与肾功能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通过分析高血压患者的肌酐、尿酸、尿素、估计肾小球滤过率水平,旨在探讨高血压患者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on-valvular atrial fibrillation,NVAF)的发生与肾脏功能之间的相关性,为NVAF的治疗与预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连续收集2018年6月-2019年10月在兰州大学第二医院心血管内科就诊住院的符合纳排标准的354名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其有无非瓣膜性心房颤动,分为高血压合并非瓣膜性心房颤动组(简称“房颤组”,n=177)和高血压不合并非瓣膜性心房颤动组(简称“非房颤组”,n=177);同时将其中45岁以上的研究对象根据年龄分段分为中年组及老年组。使用Excel表收集各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临床化验结果、心脏彩超相关数据、心电图指标等,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包对数据进行计算和统计分析,明确高血压患者NVAF发生与肾功能之间是否存在相关性。结果:本研究共纳入354例高血压患者,其中房颤组共177例,非房颤组共177例,两组患者中高血压1级患者共39例,高血压2级患者共72例,高血压3级患者共243例,两组卒中患者共58例。研究对象一般基线资料比较,房颤组与非房颤组在年龄、性别、体质指数、合并卒中、高血压分级、高密度脂蛋白等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低密度脂蛋白、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估计肾小球滤过率、肌酐、尿酸、尿素、左室射血分数、左室收缩末期直径、左室舒张末期直径、左房内径等方面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两组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左房内径[OR=1.167,95%CI,(1.107,1.231),P<0.05]、左室射血分数[OR=0.916,95%CI,(0.862,0.975),P<0.05]、估计肾小球滤过率[OR=0.963,95%CI,(0.940,0.986),P<0.05]是高血压患者NVAF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将45岁以上的研究人群根据WHO年龄标准分为中年组及老年组,分别对两个年龄组进行统计分析:在中年组中,房颤组与非房颤组在估计肾小球滤过率、肌酐、尿素、左室射血分数、左室收缩末期直径、左室舒张末期直径、左房内径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年龄、性别、体质指数、高血压分级、卒中、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甘油三酯、总胆固醇、尿酸等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老年组中,房颤组与非房颤组在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肌酐、估计肾小球滤过率、左房内径、左室收缩末期直径、左室射血分数水平统计具有差异(P<0.05),两组在性别、年龄、体质指数、高血压分级、卒中、高密度脂蛋白、尿素、尿酸、左室舒张末期直径水平统计无差异(P>0.05)。对两个年龄段研究对象分别做Logistic回归分析:左房内径、估计肾小球滤过率为中年组高血压患者NVAF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左房内径、左室收缩末期直径、左室射血分数、估计肾小球滤过率为老年组高血压患者NVAF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1.估计肾小球滤过率降低为高血压患者NVAF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高血压患者NVAF的发生与肾功能存在相关性。2.左房内径增大、左室射血分数降低均为高血压患者NVAF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3.左室收缩末期内径增大与老年高血压患者NVAF发生存在正相关。

代玙璠[10](2020)在《冷冻消融治疗心房颤动术后复发相关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心房颤动(房颤)是一种发病率较高的房性心律失常。随着冷冻球囊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房颤,国内已有部分中心报道了相关研究成果,术后复发相关因素是目前研究热点之一。本研究通过对2016年8月至2018年12月北部战区总医院应用第二代冷冻球囊行消融术治疗的房颤患者进行随访,探讨其复发率以及可能影响其复发的相关因素。方法:纳入本中心2016年8月至2018年12月应用第二代冷冻球囊行消融术治疗的房颤患者,进行电话和/或门诊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随访。随访主要指标包括:是否复发、复发时间、术后用药及体重变化等。术后前3个月为空窗期,此期间房颤发作不被视作复发。根据患者手术时间及复发时间进行分组,探究各组患者房颤复发危险因素的异同点,并分析危险因素作预测价值分析和生存分析;分析高血压亚组患者的降压药使用情况,根据是否服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 Inhibitor,ACEI)/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断剂(Angiotensin Receptor Blocker,ARB)类药物分为ACEI/ARB组和ACEI/ARB组,探究ACEI/ARB类药物对高血压患者房颤复发的影响。结果:2016年8月至2018年12月在本中心行第二代冷冻球囊消融术治疗房颤的患者共760人,其中12例(1.58%)失访,共完成术后随访748人,结果显示,房颤消融术后≥1年、术后≥2年和术后≥3年的复发率分别为31.42%(235/748人),34.85%(130/373人)和37.5%(30/80人);其中第2年和第3年的新复发率分别为6.17%(23/373人)和6.25%(5/80人),明显低于第1年内的复发率25%(187/748人)(P<0.001)。术后时间≥1年且在1年内复发患者的病程(P<0.001)、左房前后径(P=0.03)和体重变化率(P<0.001)为危险因素。其中病程(P<0.001)、体重变化率(P<0.001)为独立危险因素。术后时间≥2年且在第2年内复发患者的病程(P=0.01)和体重变化率(P=0.002)为危险因素。其中病程(P<0.001)、体重变化率(P<0.001)为独立危险因素。术后≥3年且在第3年复发患者的病程(P=0.01)和体重变化率(P=0.04)为危险因素。其中病程(P=0.02)、体重变化率(P=0.047)为独立危险因素。房颤发作病程和体重变化率对预后联合预测的ROC曲线,界值分别为24.5月和1.46%。且二者联合预测能力大于单一预测。高血压亚组患者分析,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无显着差异,应用ACEI/ARB类药物作为降压药的患者术后复发率(25.84%)低于应用其他类型降压药的患者术后复发率(39.84%)(P=0.01)。结论:第二代冷冻球囊消融房颤术后748例随访结果显示,房颤消融术后≥1年、术后≥2年和术后≥3年的复发率分别为31.42%,34.85%和37.5%;其中第2年和第3年的新复发率分别为6.17%和6.25%,明显低于第1年内的复发率25%(P<0.001)。消融术前左房前后径增大是术后第1年内复发的危险因素,而病程持续时间较长和消融术后体重正向变化率均为术后第1年、第2年和第3年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病程长和体重正向变化率均对复发有预测能力,界值分别为24.5月和1.46%,且两者联合预测能力大于单一预测。在高血压亚组中,应用ACEI/ARB类药物作为降压药的患者术后房颤复发率低于应用其他类型降压药的患者。

二、预防心房颤动的新思路—ACEI/ARB的可能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预防心房颤动的新思路—ACEI/ARB的可能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房颤导管消融术后医源性房间隔缺损发生率及他汀、ACEI/ARB类药物对其影响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
引言
第一部分 冷冻消融与射频消融手术医源性房间隔缺损发生率比较以及其对心房颤动患者预后的影响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应用他汀类药物治疗对房颤消融手术后医源性房间隔缺损发生率及患者预后的影响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应用ACEI/ARB治疗对房颤消融手术后医源性房间隔缺损发生率以及患者预后的影响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综述 医源性房间隔缺损的研究及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2)急性心力衰竭患者血压水平与1年临床预后的关联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注释
第一部分 急性心力衰竭患者血压水平与1年临床预后的关联性研究
    1.1 前言
        1.1.1 研究背景和立题依据
        1.1.2 研究目的
    1.2 研究对象与方法
        1.2.1 研究设计
        1.2.2 研究对象
        1.2.3 研究终点
        1.2.4 数据收集和变量定义
        1.2.5 数据管理
        1.2.6 质量控制
        1.2.7 统计学分析
        1.2.8 研究伦理及协作单位
    1.3 结果
        1.3.1 急性心衰住院患者SBP水平与1年临床预后的关联性分析
        1.3.2 急性心衰住院患者DBP水平与1年临床预后的关联性分析
        1.3.3 急性心衰住院患者PP水平与1年临床预后的关联性分析
    1.4 讨论
        1.4.1 入院SBP与临床预后的关联性
        1.4.2 稳定期SBP与临床预后的关联性
        1.4.3 入院DBP与临床预后的关联性
        1.4.4 稳定期DBP与临床预后的关联性
        1.4.5 PP与临床预后的关联性
    1.5 研究优势、创新性及局限性
    1.6 总结
    1.7 未来研究方向的思考
第二部分 论文综述 心力衰竭患者血压管理及相关研究进展
    2.1 综述引言
    2.2 国内外心衰和高血压流行病学现况
        2.2.1 国内外心衰流行病学现况
        2.2.2 国内外高血压流行病学现况
    2.3 高血压对心衰进程的影响及其病理生理机制
        2.3.1 控制血压是减少心衰发生的重要预防措施
        2.3.2 高血压进展为心衰的病理生理机制
    2.4 降压治疗中的J型曲线
        2.4.1 DBP的J型曲线
        2.4.2 SBP的J型曲线
    2.5 血压与心衰患者预后关联性研究进展
        2.5.1 SBP与心衰患者预后关联性研究进展
        2.5.2 DBP与心衰患者预后关联性研究进展
        2.5.3 脉压与心衰患者预后关联性研究进展
        2.5.4 临床指南对心衰患者降压治疗策略推荐
        2.5.5 亚组人群中的研究进展及指南推荐治疗策略
    2.6 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致谢

(3)真实世界下顽固性高血压病不良心血管事件的诊治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真实世界研究在中医药临床科研中的应用
        1 真实世界研究的发展渊源
        2 真实世界研究的常见类型
        3 真实世界研究的特点与优势
        4 真实世界研究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
        5 真实世界研究在中医药领域研究中的数据分析方法
        6 真实世界研究的问题及展望
    综述二 顽固性高血压病中西医研究进展
        1 顽固性高血压病的定义及其致病风险
        2 西医学对顽固性高血压病的认识及研究进展
        2.1 顽固性高血压病的病因及病理机制研究
        2.2 顽固性高血压病的西医治疗方案
        3 中医学对顽固性高血压病的研究进展
        3.1 中医对顽固性高血压病的认识
        3.2 顽固性高血压病的病因病机
        3.3 顽固性高血压病的辨证研究
        3.4 顽固性高血压病的中医治疗
        4 顽固性高血压病研究的述评及展望
第二部分 真实世界下顽固性高血压病不良心血管事件的诊治规律研究
    前言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内容
        3 技术路线图
    研究内容一 真实世界下中西医诊治顽固性高血压病“病-证-药”的规律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来源
        1.2 研究设计方案
        2 研究结果
        2.1 顽固性高血压病总人群研究结果
        2.2 顽固性高血压病人群与顽固性高血压病合并不良心血管事件两类人群比较分析
        3 讨论
        3.1 年龄、性别是影响顽固性高血压病及不良心血管事件的重要因素
        3.2 顽固性高血压病属高血压3级时易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
        3.3 顽固性高血压病合并不良心血管事件人群的西药以保护靶器官、降低恶化风险为主
        3.4 顽固性高血压病核心病位以“肝、脾、肾”,核心病机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
        3.5 顽固性高血压病治疗应虚实兼顾
    研究内容二 顽固性高血压病不良心血管事件的相关因素及关键“症-药”的方法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来源
        1.2 研究设计方案
        2 研究结果
        2.1 研究人群
        2.2 一般信息
        2.3 两类人群临床信息比较
        2.4 两种提升树算法相关因素筛选结果
        2.5 以症为主的相关因素“症-药”规律挖掘与分析
        2.6 以症为主的相关因素对RH+MACE的概率估算及重要性识别
        3 讨论
        3.1 真实世界研究与大数据处理方法为中医药精准方药的挖掘提供了依据
        3.2 GBM和XGBoost等提升树算法为非线性复杂关系的挖掘提供了方法学思路
        3.3 筛选顽固性高血压病不良心血管事件的相关因素对疾病预后有参考价值
        3.4 针对相关因素的精准用药方法切实可行
        3.5 顽固性高血压病合并不良心血管事件的相关因素与精准用药的研究方法为下一步预测和治疗提供思路
结论
创新点
局限性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中医药科技查新报告书

(4)心力衰竭患者血清ACE、AngⅡ、ACE2、Ang(1-7)水平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引言
第1章 研究方案
    1.1 对象与方法
        1.1.1 研究对象
        1.1.2 研究方法
        1.1.3 相关诊断标准和定义
        1.1.4 统计学分析
    1.2 结果
        1.2.1 两组临床资料比较分析
        1.2.2 不同心功能分级心衰患者血清RAS组分水平分析
        1.2.3 不同NT-pro BNP水平心衰患者RAS组分水平分析
        1.2.4 不同左室射血分数心衰患者RAS组分水平分析
        1.2.5 房颤与窦性心律心衰患者RAS组分水平分析
        1.2.6 心衰患者出院后短期MACE事件的影响因素分析
    1.3 讨论
        1.3.1 心力衰竭现状
        1.3.2 心力衰竭患者循环RAS组分水平失衡
        1.3.3 RAS组分水平与心功能相关
        1.3.4 不同左室射血分数心力衰竭患者RAS组分水平比较
        1.3.5 心力衰竭合并心房颤动患者血清RAS组分水平变化
        1.3.6 RAS组分水平与心衰患者预后
        1.3.7 局限性
    1.4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第2章 综述 RAS双径路与心力衰竭的研究进展
    2.1 RAS经典途径:ACE-Ang Ⅱ-AT_1R轴
        2.1.1 ACE基因多态性与心力衰竭
        2.1.2 AngⅡ两种效应受体
    2.2 RAS新通路:ACE2-Ang(1-7)-Mas R轴
        2.2.1 ACE2的发现和作用
        2.2.2 Ang(1-7)的生成与生物学作用
        2.2.3 ACE2-Ang(1-7)-Mas R轴对心血管的有益作用
    2.3 HF治疗的潜在治疗靶点及前景
    2.4 小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患者知情同意书
附录 B 调查问卷
致谢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5)缺血性心肌病患者心功能与甲状腺功能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英文缩写词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异常与心血管疾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6)糜蛋白酶基因多态性对心房颤动患者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预测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缩略语表
1 引言
2 研究内容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及纳入排除标准
    2.2 临床资料
    2.3 CAM1 SNPs测序结果
    2.4 射频消融手术
    2.5 术后处理及随访
    2.6 主要随访终点
    2.7 研究分组
    2.8 统计学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临床一般资料的比较
    3.2 常规超声心动图相关指标的比较
    3.3 房颤射频消融术后复发和CAM1 SNPs关系的分析
    3.4 房颤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4 讨论
5 局限性
6 结论
7 参考文献
综述 Ang-(1-12)/Chymase轴:新型胞内分泌机制为治疗开辟新方向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7)特殊类型高血压临床诊治要点专家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1 特殊类型高血压概述
    1.1 高血压的历史
    1.2 特殊类型高血压的概念
2 老年高血压
    2.1 流行病学特点
    2.2 老年高血压的病理生理特点
    2.3 临床诊断要点及鉴别点
        2.3.1 临床诊断
        2.3.2 临床特点
        2.3.3 鉴别点
    2.4 常规治疗及治疗的特殊点
        2.4.1 治疗原则
        2.4.2 常规治疗
        2.4.2. 1 非药物治疗
        2.4.2. 2 药物治疗
        2.4.3 特殊情况下的治疗
        2.4.4 老年高血压合并异常血压波动
        2.4.4. 1 老年高血压合并体位性血压波动
        2.4.4. 2 餐后低血压
        2.5新进展
3 儿童青少年高血压
    3.1 流行病学特点
    3.2 儿童青少年高血压定义
    3.3儿童青少年血压测量
    3.4儿童青少年高血压的原发和继发病因
    3.5 儿童青少年高血压的诊断性评估
    3.6 儿童青少年血压管理
    3.7总结
4 女性高血压
    4.1 女性在不同阶段的生理和病理变化
        4.1.1 月经周期
        4.1.2 避孕药
        4.1.3 妊娠高血压
        4.1.4 更年期及绝经期
    4.2 各个时期降压药物应用有何异同及注意事项
        4.2.1 青春期
        4.2.2 育龄期
        4.2.3 妊娠期
        4.2.4 哺乳期
        4.2.5更年期
    4.3 多囊卵巢综合征与高血压
        4.3.1 多囊卵巢综合征导致高血压机制
        4.3.2多囊卵巢综合征的治疗
5 围术期高血压
    5.1 围术期高血压定义
    5.2 围术期血压波动的病理生理机制
    5.3高血压患者术前评估及准备
    5.4围术期高血压降压药物的选择、静脉药与口服药的转换应用原则
        5.4.1 血压控制目标
        5.4.2 治疗原则
    5.5 特殊临床疾病围术期血压管理
        5.5.1 心脏手术围术期高血压管理
        5.5.2 主动脉夹层围术期血压管理
        5.5.3 妊娠期高血压围术期血压管理
        5.5.4 颅内病变围术期血压管理
        5.5.5 嗜铬细胞瘤围术期血压管理
6 高血压合并心律失常
    6.1 流行病学特点
    6.2 病理生理特点
    6.3 临床诊断要点
    6.4 常规治疗及特殊治疗
        6.4.1 高血压合并室上性心律失常
        6.4.1. 1 室上性期前收缩
        6.4.1.2心房颤动
        6.4.1. 3 其他类型室上性心律失常
        6.4.2 高血压合并室性心律失常
7 高血压合并冠心病、心肌病、心力衰竭
    7.1 高血压合并冠心病
        7.1.1 流行病学特点
        7.1.2 病理生理特点
        7.1.3 临床诊断要点及鉴别点
        7.1.3. 1 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的临床诊断
        7.1.3. 2 鉴别诊断
        7.1.4常规治疗及治疗的特殊点
        7.1.4. 1 冠心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的降压治疗推荐
        7.1.4. 2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合并高血压患者的降压治疗推荐
    7.2 高血压合并心肌病
        7.2.1 流行病学特点
        7.2.2病理生理特点
        7.2.3 临床诊断要点及鉴别点
        7.2.4 高血压合并左心室肥厚的治疗要点
    7.3 高血压合并心力衰竭
        7.3.1 流行病学特点
        7.3.3 临床诊断要点及鉴别点
        7.3.3. 1 临床诊断要点
        7.3.3. 2 高血压性心脏病鉴别诊断
        7.3.4 常规治疗及治疗的特殊点
8 泌尿系统疾病与高血压
    8.1 肾实质性疾病
        8.1.1 流行病学特点
        8.1.2 病理生理特点
        8.1.3 临床诊断要点及鉴别点
        8.1.4 常规治疗及治疗的特殊点
    8.2 肾血管性疾病
        8.2.1 流行病学特点
        8.2.2 病理生理特点
        8.2.3临床诊断要点及鉴别点
        8.2.4 常规治疗及治疗的特殊点
    8.3 肾上腺疾病
    8.4 透析患者降压药物的应用及注意事项
        8.4.1 流行病学特点
        8.4.2 病理生理特点
        8.4.3 临床诊断要点及鉴别点
        8.4.4 常规治疗及治疗的特殊点
    8.5 促红细胞生成素应用后高血压的处理
        8.5.1 流行病学特点
        8.5.2 病理生理特点
        8.5.3临床诊断要点及鉴别点
        8.5.4常规治疗及治疗的特殊点
9 脑部疾病与高血压
    9.1 与高血压相关导致的脑部动脉硬化性疾患的处理原则9.1.1
        9.1.2 急性脑出血的血压管理
        9.1.3 病情稳定的脑卒中患者的血压管理
    9.2脑实质疾病引起的血压变化
1 0 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与高血压
    1 0.1 流行病学特点
    1 0.2 病理生理特点
    1 0.3 临床诊断要点及鉴别点
    1 0.4 常规治疗及治疗的特殊点
1 1 心理障碍与高血压
    1 1.1 高血压合并心理障碍的流行病学特点
    1 1.2 高血压与心理障碍共病的发病机制
    1 1.3 高血压患者心理障碍的特性
    1 1.4 高血压患者心理障碍的识别
    1 1.5 高血压患者的双心治疗
        1 1.5.1 抗高血压治疗
        1 1.5.2 心理治疗及抗焦虑抑郁药物的应用
1 2 内分泌疾病与高血压
    1 2.1 糖尿病与高血压
        12.1.1流行病学特点
        12.1.2病理生理特点
        1 2.1.3 临床诊断要点
        1 2.1.4 治疗要点
        1 2.1.5 高血压的管理
    1 2.2 甲亢与高血压
        1 2.2.1 流行病学特点
        1 2.2.2 病理生理特点
        1 2.2.3 临床诊断要点
        1 2.2.4 鉴别诊断
        1 2.2.5 治疗方法
    1 2.3 甲状旁腺功能亢进与高血压
        1 2.3.1 流行病学特点
        1 2.3.2 病理生理特点
        1 2.3.3 临床诊断要点
        1 2.3.4 治疗方法
    1 2.4 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congenital adrenal hyperplasia,CAH)与高血压
        1 2.4.1 流行病学特点
        1 2.4.2 病理生理特点
        1 2.4.3 临床诊断要点
        1 2.4.4 治疗方法
1 3 大血管疾病与高血压
    1 3.1 动脉夹层
        1 3.1.1 流行病学特点
        1 3.1.2 病理生理特点
        13.1.3临床诊断要点及鉴别点
        1 3.1.4 常规治疗及治疗的特殊点
        1 3.1.5 最新进展
    1 3.2 间歇性跛行/外周动脉疾病
        1 3.2.1 流行病学特点
        13.2.2病理生理特点
        1 3.2.3 临床诊断要点及鉴别点
        1 3.2.4 常规治疗及治疗的特殊点
1 4 免疫系统疾病与高血压
    1 4.1 流行病学特点
    1 4.2 病理生理特点
    14.3临床诊断要点及鉴别点
    1 4.4 常规治疗及治疗的特殊点
1 5 肿瘤与高血压
    1 5.1 流行病学特点
    1 5.2 合并肿瘤患者的高血压诊断标准
    1 5.3 与高血压发病相关的肿瘤的诊治
    1 5.4 抗肿瘤药物与高血压的相关研究进展
    1 5.5 降压药物与肿瘤的相关研究进展
        1 5.5.1 利尿剂
        1 5.5.2 β-受体阻滞剂
        1 5.5.3 CCB
        1 5.5.4 ACEI
        1 5.5.5 ARB
16卧位性高血压与直立性低血压
    16.1卧位高血压[119]定义:
    16.2直立性低血压/神经源性直立性低血压[119]
        16.2.1定义
        16.2.2直立性低血压的症状和体征
        16.2.3筛查
        16.2.4治疗。
17药物性高血压
    17.1呼吸系统药物
    17.2抗菌药物
    17.3肝胆疾病药物
    17.4内分泌系统药物
    17.5肾内科药物
    17.6化疗药物
    17.7神经精神药物
    17.8麻醉药物
    17.9耳鼻喉科药物
    17.10非甾体消炎药
    17.11生殖相关药物
    17.12减肥药
18无创中心动脉压(CAP)及左右心功能测定在高血压精准治疗中的地位
    18.1无创中心动脉压
        18.1.1无创中心动脉压测定原理
        18.1.2中心动脉压与血压的相关性
        18.1.3中心动脉压测定在高血压精准治疗中的地位
        18.1.3.1反映靶器官损害和预测心血管事件
        18.1.3.2指导降压药物应用
    18.2无创左右心功能测定
        18.2.1左右心功能测定原理
        18.2.2左右心功能在高血压分型及精准治疗中的作用

(8)睡眠呼吸暂停在心力衰竭中的预测因素、预后分析及对肾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睡眠呼吸暂停在心力衰竭中的研究综述
    前言
    睡眠呼吸暂停的分型和诊断标准
    睡眠呼吸暂停在心力衰竭中的流行病学研究
    睡眠呼吸暂停的心血管效应
    睡眠呼吸暂停对心力衰竭预后的影响
    睡眠呼吸暂停的在心力衰竭中的治疗措施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睡眠呼吸暂停在住院心力衰竭患者中的患病率和预测因素
    前言
    研究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图表
第三部分 住院心力衰竭患者中睡眠呼吸暂停类型的分布和临床相关因素
    前言
    研究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图表
第四部分 睡眠呼吸暂停频率和夜间低氧血症在住院心力衰竭患者中的预后价值
    前言
    研究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图表
第五部分 睡眠呼吸暂停和肾功能恶化在住院心力衰竭患者中的相关性
    前言
    研究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图表
个人简历
致谢

(9)高血压患者非瓣膜性心房颤动与肾功能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纳入标准
        2.1.2 排除标准
        2.1.3 诊断标准
        2.1.4 分组标准
    2.2 研究内容与方法
        2.2.1 研究方法
        2.2.2 观察指标
        2.2.3 收集资料
        2.2.4 计算
        2.2.5 CHA2DS2-VASc评分
    2.3 统计学方法
第三章 结果
    3.1 总体样本描述
    3.2 研究对象资料分析
        3.2.1 研究对象一般资料分析
        3.2.2 研究对象临床资料分析
    3.3 不同年龄段研究对象资料分析
        3.3.1 中年组资料分析
        3.3.2 老年组资料分析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第六章 研究局限性及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中英文对照表

(10)冷冻消融治疗心房颤动术后复发相关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对象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及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心房颤动介入治疗现状和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四、预防心房颤动的新思路—ACEI/ARB的可能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 [1]房颤导管消融术后医源性房间隔缺损发生率及他汀、ACEI/ARB类药物对其影响的临床研究[D]. 杨颖. 河北医科大学, 2021
  • [2]急性心力衰竭患者血压水平与1年临床预后的关联性研究[D]. 黄星荷.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1
  • [3]真实世界下顽固性高血压病不良心血管事件的诊治规律研究[D]. 刘大胜.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0
  • [4]心力衰竭患者血清ACE、AngⅡ、ACE2、Ang(1-7)水平分析[D]. 陈皓. 华北理工大学, 2020(02)
  • [5]缺血性心肌病患者心功能与甲状腺功能的相关性研究[D]. 周倩. 郑州大学, 2020(02)
  • [6]糜蛋白酶基因多态性对心房颤动患者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预测价值[D]. 吴佳欣. 浙江大学, 2020(02)
  • [7]特殊类型高血压临床诊治要点专家建议[J]. 陈琦玲. 中国全科医学, 2020(10)
  • [8]睡眠呼吸暂停在心力衰竭中的预测因素、预后分析及对肾功能的影响[D]. 黄宇晖.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0(05)
  • [9]高血压患者非瓣膜性心房颤动与肾功能的相关性研究[D]. 米琴. 兰州大学, 2020(01)
  • [10]冷冻消融治疗心房颤动术后复发相关因素分析[D]. 代玙璠. 大连医科大学, 2020(03)

标签:;  ;  ;  ;  ;  

预防房颤的新思路——ACEI/ARB的可能作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