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隋代禹鸿墓清理简报

太原隋代禹鸿墓清理简报

一、太原隋代虞弘墓清理简报(论文文献综述)

李鑫[1](2021)在《隋代白瓷的生产、流通与消费》文中提出隋代是白瓷的创烧和初兴时期。相州窑、巩义窑和邢窑为这一时期最重要的三处白瓷窑场,其技术特点和产品面貌存在区别与联系。此时新出现的白瓷产品消费数量、范围和使用阶层都较为有限,其消费地主要在窑场周边区域、都城及邻近地区和经略要地附近。数量较多的白瓷明器在隋代白瓷产品结构中占有较大比重,同时我们还可以看出白瓷在此时的奢侈品属性。

王心怡[2](2021)在《北朝隋唐骆驼俑及相关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张宇翎[3](2021)在《入华粟特人服饰审美研究》文中指出

曹中俊[4](2020)在《丝绸之路河南道出土文物蕴含的粟特文化因素研究》文中指出丝绸之路河南道孕育于史前时期人类的活动,开辟于马家窑人群的迁徙,成熟于西羌人群的沟通,兴盛于吐谷浑人的绾毂。后由吐蕃人经营的唐蕃古道及唃厮啰人控制的青唐道是河南道发展和繁荣的延续。在河南道发展进程中,其承载了中西文化交流的诸多方面,尤其在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众多域外民族沿河南道进入中国,给沿线地域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迹。论文以中古时期沿河南道活动的入华粟特人为线索,借助河南道青海地区出土的丝织品、金银器、彩绘木棺板画及岷江上游和成都地区出土的南朝佛教石刻造像等考古出土文物资料为重点,分析河南道出土文物中蕴含的粟特文化因素。以此窥探粟特人在河南道沿线文化交流中所做出的贡献,进而考察河南道在中古时期中西文化交流中发挥的重要作用。而吐谷浑及吐蕃在河南道繁荣与畅通中发挥了重要的中介作用。如今,我们需要做的是总结归纳历史经验,遵循古人的智慧,更好地将河南道沿线地区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发展潮流之中,不断促进欧亚大陆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王雨微[5](2020)在《汉唐石椁线刻艺术研究》文中认为石椁墓的使用主要流行于汉唐期间,其椁壁及前后挡上一般会刻有装饰或寓意性的纹饰,因此这种作为石质葬具与线刻艺术作品集合体这一独特的存在,除了具有实用性外还兼具一定的审美功能及丰富的文化内涵。线刻内容决定线刻形式的创作手法在石椁线刻艺术作品中体现的淋漓尽致,它的发展实质上是体现绘画属性和时代特征的社会及文化产物。因此,将石椁线刻纹饰整体的发展脉络进行梳理,不仅是对丧葬装饰艺术的一种丰富,并且也能对人们的生死观及时代的审美特色有一个更清晰的认知。本文在尽可能全面收集相关史料的基础上,将考古学与艺术学相结合,利用对比分析法对汉唐时期石椁墓线刻艺术作品进行分析研究。首先,从石椁及石椁线刻相关问题的研究出发,对石椁发展及石刻工具与技法的演进展开探讨,为更深一步探究石椁线刻的意义做铺垫。其次,分别从汉唐石椁线刻的风格演变、主题内容进行对比分析,多角度探讨它们的综合特征,深入剖析石椁线刻装饰的线体特性及纹饰的构成特点,了解石椁线刻艺术的发展路径。最后,从思想、信仰等精神层面入手,对石椁线刻图像内涵的变迁进行探究。掌握受人们思想观念变化影响下石椁线刻纹饰发展的总脉络,更加明晰石椁线刻艺术审美变化过程中所体现的文化价值。

张裕涵[6](2020)在《唐代百戏演艺研究》文中提出百戏历经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数千年变迁,及至唐时,由分化走向繁荣,演出内容不断增修扩充,举凡俳优、俗乐乐舞、杂技幻术皆被划归其范畴之内,在唐代的文艺娱乐活动中占据绝对主导地位,对唐人的影响跨越阶层,是中国演剧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然而,唐代百戏作为一种“俗”的文艺样式而存在,相关资料并未被系统地辑录梳理,而是散落于两唐书、《全唐诗》《全唐文》、敦煌文书、各类笔记小说以及敦煌壁画、墓葬乐俑等百戏文物之中,这些散见史料是百戏在唐代发展的重要史证。因此,通过对散见文献、文物资料的系统梳理整合,还原唐代百戏演出的整体情貌是本文的研究重心。唐代,是百戏疾速发展的重要时期,此间百戏在多重外力与内因互相作用下迈向巅峰。本文首先论述唐代百戏繁荣的外部因素,唐代百戏的繁盛并非“忽如一夜春风来”,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从先秦至隋代多朝的繁衍积淀过程。唐时的政治、经济以及对外文化交流对百戏的发展也有推波助澜的作用,这三种因素看似老生常谈,空洞宽泛,实则不然。唐时的社会大背景与它朝相较,在诸多共性之下又极具迥异的时代特色,统治者强有力的行政干预、市坊制崩溃导致商品经济的兴起、频繁的对外交往——胡乐入华等,皆对百戏的发展产生了实实在在的影响,推动它向前迈进。继而采用文物与文献相互结合印证的方式,将涉及到唐代百戏内容的近百件墓葬文物(百戏乐俑或壁画)悉数辑录,并结合文献史料将其分门别类为歌舞戏、俳优杂戏类、乐舞类、幻术杂技类等四种类型,并对其中较为重要的文物进行述评。百戏文物非常具象地还原了唐时踏摇娘、参军戏、乐舞杂技等百戏演出的生动场景,让我们对唐代百戏的演出形态有了更为直观的感受与了解,如此甚多的百戏文物也印证了唐代百戏演出的繁盛。唐代百戏的社会大环境与演出类型交代清楚之后,再从管理机构、民俗、宗教、观演关系的视角对唐代百戏演出生态进行全面多方位的剖析。百戏诸伎作为唐代游艺活动的中流砥柱,除去外部大环境的影响,还存在着极为复杂的内部构建,官方力量的介入将百戏纳入职能部门的管辖之下,为其提供了相对系统规范的指导,为百戏的发展提供了机制保障。民俗视域下中的婚丧嫁娶、生诞节日以及宗教信仰视域下的迎神赛社、宗教祭祀等与百戏存在着深广交错的因缘,这些绵长悠久的世俗活动共同建构起唐代百戏生存与发展的基本生态,是推进唐代百戏葆有生命力和活力的重要内在动因,唐代百戏与民俗宗教文化熔于一炉的紧密连缀,为后学打开了一扇透视唐代百戏的精神文化之窗。唐代多重繁兴的百戏演出空间与百戏的生产、消费对百戏艺术也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也折射出唐代百戏由“贵族化”向“平民化”下移的发展轨迹。总之,上述各个要素皆是勾勒串联起唐代百戏整体向前发展的重要环节,本文试图从多角度切入,辑录整理相关资料,以期探究唐代百戏在之所以兴盛的原因并厘清其发展脉络。

张宇轩[7](2020)在《粟特与中国西域密特拉式艺术图像研究》文中指出密特拉崇拜起源于古代雅利安部落,随着部落的迁徙,密特拉崇拜传入中亚和西亚。早期的密特拉崇拜没有具体的图像,但在古代雅利安人和印度人的历史文献中,可以找到密特拉崇拜的证据。后来随着战争,欧亚大陆的文明开始碰撞和建立联系,由于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密特拉图像在该区域初现端倪。此时,密特拉图像开始以伊朗世界为中心,向东西两侧扩张:图像向西传入罗马后,脱离了琐罗亚斯德教的影响,开始独自发展;而图像向东,为粟特人所继承,并借助粟特人在丝绸之路的影响力,进一步向中古中国的边境推进。本研究的工作目的,在于厘清图像的起源和传播路径,总结密特拉式图像发展的规律,为文博研究工作者鉴定该图像提供参考依据。因密特拉研究之复杂性,本文将采用综合研究的方法,对密特拉式图像进行考察。在文献研究方面,本研究所收集到的文献载体主要分为两类,即:文本文献和图像文献。对于文本类文献,本文将采用文献分析法进行研究,归纳分类文献的研究主题,严选与本研究相关文字段落为本文所用,借以佐证本研究之观点。对于图像文献,本研究将采用艺术学理论研究的惯用方法:图像分析法,即:归纳分类所收集到的图像文献,比较分析密特拉式图像之不同;在理论研究的部分,本研究将综合借鉴潘诺夫斯基的图像学、沃尔夫林的形式与风格学、贡布里希的预成图示理论、类型学、个案分析以及符号学等理论,分层次分析密特拉式图像内容和形式,比较该图像流变过程所发生的变异,结合各时期历史背景,分析该图像符号的文化内涵。密特拉式图像作为一个横跨欧亚大陆的文化符号,承载了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对于太阳拟人化的想象。研究粟特地区和中国西域所出现的密特拉式图像,不可避免的需要厘清密特拉式图像的发展历程,并总结其传播路径。

张保珍[8](2020)在《半跏思惟像研究 ——从印度到中国》文中研究指明半跏思惟像是佛教美术中少有的以形式命名的造像,流行于印度贵霜后期的犍陀罗地区,十六国北朝时成为汉地佛教造像的重要类型,并远播朝鲜半岛及日本。本文以印度与中国的半跏思惟像为中心,从图像学角度对其姿体形态、服饰装具、场景标识等造型因素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结合文献资料,对造像的身份尊格、图像含义、信仰形态等问题展开探讨,以揭示半跏思惟像的发生和演变历程,系统阐释半跏思惟像的本质含义。印度半跏思惟像由半跏坐姿和思惟手势结合而成,前者象征王者身份,后者表现人物悲悯、忧虑等心理状态,二者早在印度无佛像时代已经出现,到贵霜时趋于定型。根据表现形式,印度半跏思惟像分为“佛传图”、“说法图”及“尊像”三个系列。佛传图中的半跏思惟像主要表现悉达多太子身处世俗爱欲与修行觉悟之间的艰难抉择,并隐喻太子“思惟成佛”的觉悟途径。“说法图”与“三尊像”中的半跏思惟菩萨,多与交脚菩萨对称布局,二者可能是化导众生的观音和上证菩提的弥勒。“说法图”另有半跏思惟附属图像,对应天人菩萨的闻法姿态。单尊半跏思惟像形式各异,身份限于释迦与观音,抑或两者并存。中国半跏思惟像较早见于吴晋时期的南方墓葬及稍后的克孜尔石窟。十六国、北魏时期,半跏思惟像广布于中原北方地区的石窟寺及受其影响的造像碑、造像塔中,形式特征虽不相类同,但多与犍陀罗的“树下静观图”或“说法图”有关。北魏晚期,半跏思惟像在龙门石窟完成“树下思惟”图式的汉化定型,影响延续至隋代中期的莫高窟壁画。东魏、北齐时,单尊半跏思惟像在曲阳、邺城、青州形成地域风格中心,“太子思惟像”的表现程式及其象征含义得以固化。隋唐以后,佛教趋向多元化发展,半跏思惟像隐含的身份尊格与信仰观念逐渐淡化,并由此走向衰落。

杨瑾[9](2019)在《隋代墓葬出土胡人类型与文化渊源初探》文中研究说明隋墓中深目高鼻的胡人形象在随葬品所占比例较小,有武士、仪卫、仆从、马夫、驼夫、僧侣、伎乐等,时间上主要分为前后两期,分布范围主要在关中地区、关东地区和南方地区,造型为深目高鼻,有穿胡服者,有穿汉服者,文化特征复杂而模糊,既反映南北地区胡人类型与文化渊源各不相同的历史事实,也说明隋代大一统文化整合过程在墓葬中的体现,还证明了魏晋南北朝至隋代墓葬胡汉交融现象及其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的作用。

陈习刚[10](2019)在《唐诗中“葡萄长带”与宗教及相关问题探讨》文中提出"葡萄长带"一词出现于中唐诗人李端《胡腾儿》诗中,该诗云:胡腾身是凉州儿,肌肤如玉鼻如锥。桐布轻衫前后卷,葡萄长带一边垂。帐前跪作本音语,拾襟搅袖为君舞。安西旧牧收泪看,洛下词人抄曲与。扬眉动目踏花毡,红汗交流珠帽偏。醉却东倾又西倒,双靴柔弱满灯前。环行急蹴皆应节,反手叉腰如却月。

二、太原隋代虞弘墓清理简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太原隋代虞弘墓清理简报(论文提纲范文)

(4)丝绸之路河南道出土文物蕴含的粟特文化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二、学术史回顾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重难点及创新点
第一章 丝绸之路河南道与粟特人
    第一节 丝绸之路河南道历史溯源及交通路网
        一、丝绸之路河南道的概念
        二、丝绸之路河南道历史溯源
        三、丝绸之路河南道交通路网
    第二节 丝绸之路河南道上的粟特人
        一、粟特人及粟特文化
        二、丝绸之路河南道上的粟特人
第二章 丝绸之路河南道出土织锦及金银器中的粟特文化因素
    第一节 河南道出土丝织品中的粟特文化因素
        一、河南道出土丝织品
        二、河南道出土织锦中的粟特文化因素
    第二节 河南道出土金银器中的粟特文化因素
        一、河南道出土粟特系统金银器
        二、河南道出土金银器中的粟特文化因素
第三章 丝绸之路河南道出土棺板画中的粟特文化因素
    第一节 河南道出土木棺板画
        一、青海德令哈市出土木棺板画
        二、青海乌兰县出土木棺板画
        三、青海都兰彩绘木箱画
        四、其他流落民间木棺板画
    第二节 河南道出土棺板画中的粟特文化因素
        一、棺板画中的人物服饰
        二、棺板画中的粟特器皿
        三、棺板画的构图内容
    第三节 从出土木棺板画内容看吐蕃与粟特的关系
第四章 丝绸之路河南道出土南朝佛教造像中的粟特文化因素
    第一节 丝绸之路河南道出土南朝佛教石刻造像
        一、岷江上游地区出土南朝佛教石刻造像
        二、成都及周边地区出土南朝佛教石刻造像
    第二节 佛教造像艺术风格蕴含的粟特文化因素
        一、梁大同三年圆雕立佛像衣带纹样
        二、南朝菩萨造像联珠饰品
        三、头光及背屏联珠纹饰
第五章 从丝绸之路河南道看入华粟特人对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贡献
    第一节 沿丝绸之路河南道入华粟特人对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贡献
    第二节 丝绸之路河南道在中西文化交流中的历史地位
    第三节 丝绸之路河南道畅通繁荣的现实意义与启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5)汉唐石椁线刻艺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石椁线刻”概念及界定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课题意义
    1.5 研究方法
第二章 汉唐石椁相关问题概述
    2.1 石椁形制——以顶区分
    2.2 石椁材质——选材细腻
    2.3 勒石工具——改凿为推
    2.4 勒石技法——以刀代笔
    2.5 使用主体——顶层阶级
第三章 石椁线刻风格的演变
    3.1 两汉线刻——萌芽简朴化
    3.2 魏晋线刻——过渡多元化
    3.3 隋唐线刻——巅峰世俗化
    3.4 整体线刻——时代体现
第四章 石椁线刻艺术主题
    4.1 世俗主题
        4.1.1 生活器用
        4.1.2 人物服饰
        4.1.3 乐舞宴饮
        4.1.4 车马出行
    4.2 宗教信仰主题
    4.3 主题内容的构成
        4.3.1 图像空间秩序
        4.3.2 图像叙事布局
第五章 石椁图像内涵的变迁
    5.1 两汉时期儒道思想盛行
    5.2 魏晋时期
        5.2.1 佛教文化传入
        5.2.2 粟特文化交融
    5.3 隋唐时期
        5.3.1 题材世俗化
        5.3.2 粉本程式化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成果
致谢

(6)唐代百戏演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三、研究方法
    第二节 相关研究成果述评
        一、涉及唐代百戏的综合性研究
        二、对唐代百戏的专题研究
        三、对唐代百戏特定形态或分支的研究
        四、对唐代百戏的考古图像学研究
        五、对唐代百戏演出场所的研究
        六、对唐代百戏演出主体及相关管理机构的研究
第一章 百戏的沿革与繁荣背景
    第一节 百戏溯源
        一、先秦:百戏的发端期
        二、秦汉:百戏的发展期
        三、魏晋南北朝:百戏的铺垫期
        四、隋朝:百戏的过渡期
    第二节 唐代百戏繁盛背景
        一、政治开明:百戏兴盛之源泉
        二、经济繁荣:百戏发展之基石
        三、文化交流:百戏兴盛之助力
第二章 唐代百戏演出类型
    第一节 歌舞戏类
        一、踏摇娘
        二、大面
        三、傀儡戏
    第二节 俳优杂戏类
        一、参军戏的演出形态
        二、参军戏的社会功能
    第三节 乐舞类百戏
        一、唐代乐舞类型
        二、乐舞文物展现的演出情态
    第四节 幻术杂技类
        一、幻术
        二、杂技
    第五节 个案研究:韩休墓乐舞壁画演出类型考辩
        一、韩休墓乐舞壁画演出类型诸说
        二、韩休墓乐舞壁画演出类型探析
第三章 唐代百戏管理机构
    第一节 初盛唐时期百戏管理机构——太常寺
        一、太常寺管理百戏之沿革
        二、太常寺对百戏的管理
    第二节 中晚唐时期百戏管理机构——教坊
        一、教坊的设立背景
        二、教坊的建制与构成
    第三节 教坊的演出形态与演出场合
        一、教坊四部乐及新制乐舞
        二、教坊百戏演出场合的迁移
    第四节 梨园
        一、梨园的设立与构成
        二、梨园的演出盛景与衰落
第四章 礼俗活动与百戏演出
    第一节 丧葬仪式与百戏演出
        一、丧葬用乐制度与官方演出情况
        二、官方丧仪用乐
        三、民间丧仪中的百戏演出与禁断
        四、丧葬百戏的演出功能
    第二节 婚嫁寿诞中的百戏演出
        一、婚嫁与百戏
        二、寿诞与百戏
    第三节 岁时节日民俗中的百戏演出
        一、唐代岁时节日
        二、岁时节日之百戏观演
第五章 宗教信仰活动下的百戏演出
    第一节 混合型宗教信仰与百戏
        一、唐代混合型宗教信仰的特征
        二、混合型宗教信仰中的百戏活动
    第二节 制度型宗教信仰与百戏
        一、佛教影响之下的百戏活动
        二、道教、祆教影响之下的百戏活动
        三、制度型宗教信仰对百戏的构建与影响
第六章 观演关系
    第一节 百戏演出场所流变
    第二节 百戏观演空间
        一、宗教活动观演空间
        二、城市商业观演空间
        三、皇家殿庭及水上观演空间
        四、军营观演空间
    第三节 百戏观演活动之运作
        一、宫廷百戏观演
        二、营利性的民间百戏演出
    第四节 百戏观演商业化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一、古籍文献
    二、今人着作
    三、学位论文
    四、期刊论文
附录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发表论文
致谢

(7)粟特与中国西域密特拉式艺术图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缘起
    1.2 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难点与创新点
        1.4.1 难点
        1.4.2 创新点
第2章 密特拉崇拜:文本传统到具体图像
    2.1 密特拉崇拜的起源
        2.1.1 密特拉的文本和图像起源
        2.1.2 伊朗语世界的密特拉崇拜
    2.2 东伊朗密特拉式图像
        2.2.1 东伊朗图式的鉴定与判断
        2.2.2 多元文化语境的米罗图像
    2.3 西伊朗密特拉式图像
        2.3.1 琐罗亚斯德教的传统图式
        2.3.2 希腊化影响下的图式创作
第3章 密特拉图像:传播路径与内涵嬗变
    3.1 密特拉图像西传至罗马
        3.1.1 密特拉斯屠牛图像
        3.1.2 复合密特拉式图像
    3.2 密特拉图像东传至粟特
        3.2.1 粟特祆教的伊朗渊源
        3.2.2 粟特佛教中的密特拉
    3.3 粟特与罗马密特拉式图像之比较
第4章 粟特与西域:密特拉图像东渐之终
    4.1 密特拉与中古中国
        4.1.1 唐朝控制下的粟特地区
        4.1.2 入华粟特人墓葬中的密特拉
    4.2 西域佛教遗迹中的日天造像
        4.2.1 龟兹克孜尔石窟
        4.2.2 敦煌莫高窟
    4.3 粟特、西域与伊朗世界的密特拉式图像之比较
第5章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期刊论文
附录 A:图版来源

(8)半跏思惟像研究 ——从印度到中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半跏思惟像的印度起源
    第一节 佛传图中的半跏思惟像
        一、“纳亲图”中的悉达多太子
        二、“树下静观图”中的悉达多太子
        三、“决意出家图”中的悉达多太子
        四、“降魔成道图”中的魔王
        五、“涅盘图”中的世俗人物、佛弟子与天神
    第二节 “说法图”中的半跏思惟像
        一、半跏思惟像的形制特征
        二、半跏思惟像的图像含义
    第三节 尊像中的半跏思惟像
        一、“三尊像”中的半跏思惟胁侍
        二、单尊半跏思惟像
    第四节 非标准式半跏思惟像
        一、“与驭者、爱马作别图”中的太子思惟像
        二、“占梦图”和“占相图”中的摩耶夫人思惟像
        三、天神思惟像
        四、婆罗门仙人思惟像
    第五节 半跏思惟像起源问题的再探讨
第二章 半跏思惟像初传中国
    第一节 南方吴晋时期的半跏思惟像
        一、半跏思惟像的形制特征
        二、半跏思惟像的形式溯源
        三、半跏思惟像的图像志分析
        四、半跏思惟像的传入路径
    第二节 克孜尔石窟中的半跏思惟像
        一、半跏思惟像的形制特征
        二、半跏思惟像的图像含义
        三、非标准式半跏思惟像
    第三节 北方十六国时期的半跏思惟像
        一、半跏思惟像的形制特征
        二、半跏思惟像的图像含义
第三章 汉地半跏思惟像的本土化呈现
    第一节 石窟造像中的半跏思惟像
        一、云冈石窟中的半跏思惟胁侍和“白马吻足”
        二、敦煌莫高窟中半跏思惟像的时代类型
        三、麦积山石窟中交脚与半跏思惟对称构图
        四、龙门石窟中的“树下思惟”图式
        五、其他石窟中的半跏思惟像
    第二节 造像碑中的半跏思惟像
        一、半跏思惟像的形制特征
        二、半跏思惟像的图像含义与信仰形态
        三、对南朝造像碑相关图像的探讨
    第三节 造像塔中的半跏思惟像
        一、半跏思惟像的生成与演变
        二、半跏思惟像的组合形式与图像含义
    第四节 单体半跏思惟像
        一、太平真君三年半跏思惟像的意义
        二、太和时期金铜观音像与“树下思惟”
        三、河南“三尊像”中的半跏思惟菩萨
        四、曲阳造像中的“太子思惟”
        五、邺城造像中的“白马吻足”
        六、青州造像中的南朝因素
        七、其他单体造像的相关问题
    第五节 北朝墓葬美术中的半跏人物形象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9)隋代墓葬出土胡人类型与文化渊源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一、隋代墓葬出土胡人形象的主要类型
二、隋代墓葬出土胡人形象的主要特征
三、隋代墓葬出土胡人形象的文化渊源

(10)唐诗中“葡萄长带”与宗教及相关问题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一关于“葡萄长带”的解释
    (一)“葡萄长带”的几种观点
    (二)葡萄图案的“葡萄带”
    (三)葡萄造型的葡萄带
二“葡萄长带”的使用范围
    (一)女性衣装组成部分的葡萄带
    (二)胡腾舞者衣装组成部分的葡萄带
    (三)胡旋、柘枝等舞者衣装组成部分的葡萄带
三葡萄带的质地
四葡萄带的出现与祆教
五“葡萄盏”的解读
    (一)用来饮用葡萄酒的盏
    (二)有葡萄图案的酒盏
    (三)葡萄盏的质地
结语

四、太原隋代虞弘墓清理简报(论文参考文献)

  • [1]隋代白瓷的生产、流通与消费[J]. 李鑫. 故宫博物院院刊, 2021(12)
  • [2]北朝隋唐骆驼俑及相关问题研究[D]. 王心怡. 西北大学, 2021
  • [3]入华粟特人服饰审美研究[D]. 张宇翎.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
  • [4]丝绸之路河南道出土文物蕴含的粟特文化因素研究[D]. 曹中俊.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5]汉唐石椁线刻艺术研究[D]. 王雨微. 湖南工业大学, 2020(02)
  • [6]唐代百戏演艺研究[D]. 张裕涵. 山西师范大学, 2020(07)
  • [7]粟特与中国西域密特拉式艺术图像研究[D]. 张宇轩. 武汉理工大学, 2020(09)
  • [8]半跏思惟像研究 ——从印度到中国[D]. 张保珍. 南京艺术学院, 2020(01)
  • [9]隋代墓葬出土胡人类型与文化渊源初探[J]. 杨瑾. 考古与文物, 2019(06)
  • [10]唐诗中“葡萄长带”与宗教及相关问题探讨[J]. 陈习刚. 丝绸之路研究集刊, 2019(02)

标签:;  ;  ;  ;  ;  

太原隋代禹鸿墓清理简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