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水利科技总目录》

2001年《水利科技总目录》

一、2001年《水利科技》总目录(论文文献综述)

高文豪[1](2020)在《河南新修家谱初探》文中研究指明家谱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最具特质的文化之一。家谱作为重要的历史文献资料载体,与正史、方志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历史大厦的三大支柱,其独特的优势在于广泛生动地记录了底层普通民众的思想和生活状态。河南,即河南省,地处中原,是中华文化的发源地,姓氏文化源远流长,自20世纪80年代之后,兴起了重修家谱的热潮;21世纪之后,民间新修家谱数量又创新高,目前这些新修家谱分散于河南各地,但尚缺少系统整理与研究。此文章选取1949年后的河南新修家谱作为研究对象,对河南新修家谱进行了一个系统研究,力图说明河南新修家谱的史料价值与现实意义。首先编写河南新修家谱目录,以此作为本文的主要研究对象,其主要内容为各个地区的家谱数量、出版的年代、各个家谱的基本信息等,对河南部分新修家谱做一个基础的文献资料整理,并对其作简要分析。其次以亲自察验及所编新修家谱目录为基础,对河南新修家谱进行细致分析与研究,通过整理分析新修家谱目录、编修缘由、编修过程和编修主要内容,探究河南新修家谱的史料价值与不足之处,并阐述新修家谱具有无可替代的学术和社会价值。

王楠[2](2020)在《《新笺决科古今源流至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新笺决科古今源流至论》,又名《古今源流至论》《源流至论》《古今源流》,是一部成书於南宋晚期的科举类书。全书分为前集、後集、续集、别集四部分,每集各十卷,其中前、後、续集由林駉所作,别集为黄履翁所作。《古今源流至论》自成书之後,刊行极广,现存版本以元代圆沙书院刻本爲最早,後来各本均出於此,此後为梅隐书堂本、刘克常刻本、建阳书林詹氏刻本、宗文堂刻本、白坪刻本、《四库全书》本等,其中圆沙书院本和白坪本的质量较高。通过对《古今源流至论》一书的编纂体例的分析,发现其编纂方式在南宋理宗朝的科举类书中具有独特性。将《历代制度详说》《古今源流至论》《群书会元截江网》进行对比,发现《古今源流至论》《群书会元截江网》受到了吕祖谦《历代制度详说》的影响。但与《历代制度详说》教师讲义、《群书会元截江网》考试策套的性质不同,《古今源流至论》侧重於对理学概念的分析、制度沿革的梳理、士子道德品格的培养,其中又夹杂以作者独到的见解,是一部宋朝版的“考生应知应会”知识大全,体现了南宋时期的普遍的知识和思想潮流。此外,《古今源流至论》一书中收录了较多已经亡佚的书籍,其中收录有吕希哲《吕氏家塾记》与熊克《九朝通略》的内容,因此本书具有一定的辑佚价值。《古今源流至论》又是一部以理学观念为主导编撰而成的科举类书,它的道统观基本沿袭了朱熹一派的观点,强调理学家谱系的传承和对元佑先贤的学习。文统观上,强调“道先文末”,注重作家操守和作品是否有助风教治道。作家观上,重点关注了宋前诗人的爱君忠国的作品,有意识的忽视了诗人作品中充满生活情趣、诙谐戏谑的一面。此外,《古今源流至论》不但在中国流传极广,还流传到了日本、朝鲜、越南等地。在国内,在有学者注意到本书考证详实的特点的同时,也有官吏关注到了考生剽窃套用《源流至论》以求取功名的情况。但在海外,多位朝鲜学者对《源流至论》赞赏有加,并将它推荐给自己後辈以供学习阅读之用。

黄秋硕[3](2020)在《丁韪良汉学研究述论 ——兼论美国早期汉学之嬗变》文中研究指明丁韪良(W.A.P.Martin)任清政府同文馆总教习和京师大学堂西总教习等职,前后从事职业教育40年,其一生汉学成就突出表现为六个方面。第一,丁韪良在近代西方人文学科方法影响下,重视对儒释道文化的释读,肯定颇多。丁韪良是美国汉学史上真正依据中国典籍并结合考察社会实际而释读儒释道文化的第一人。第二,丁韪良高度评价中华民族“壮丽的文学丰碑”;热衷向西方传递中华文化、中国观念和中国形象,促进了中国文学在美国的传播。在美国早期汉学发展史上,丁韪良称得上是中国文学研究与译介的拓荒者与奠基人。第三,丁韪良热情颂扬与推介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并以明确的近代化理念,在西方汉学史上,第一次梳理从鸦片战争到中华民国诞生之前的中国近代史。丁韪良是这个时期中国历史的亲历者与见证人,因此他的相关记述,具有重要史料价值。第四,丁韪良翻译大量西学论着,侧重于近代化新兴学科与实用知识,大多是对西方科技、法律、经济等领域专着的首次翻译,其对相关理论、概念、名词及内容等方面的汉语表述,对中国近代相关新兴学科之构建,均具有创新与借鉴意义,丁韪良汉译西学论着,同样具有重要汉学意义。第五,丁韪良创办中文期刊《中西闻见录》与《新学月报》,大力传播“实学”,不仅对洋务运动和维新运动产生了积极影响,对推动汉学研究往更高层次发展,也同样发挥了重要作用。第六,丁韪良作为汉学研究机构北京东方学会首任会长,倡导以“自由思辨精神”来研究汉学的一切领域。北京东方学会在拓展汉学研究领域、研究方法、学术创新等方面,取得引人注目的成就,并很大程度上脱离了西方宗教的负面影响。丁韪良也存在种种弱点与不足,这应更多地从他所处时代的历史条件和历史局限性的角度加以说明。在美国早期汉学发展史上,美国汉学的开创、奠基与初步发展,主要是由清代美国来华汉学家们完成的。丁韪良称得上是汉学发展史上一位成绩卓着的巨匠。其在中学西渐与西学东渐双向文化交流中所做出的重要贡献和产生的积极影响,不仅值得充分肯定,至今仍有实际借鉴意义。

朱斌[4](2017)在《民国学术史上被湮没的一页 ——齐鲁大学国学研究所述论》文中指出20世纪的中国是处在转型中的中国,中国学术也在整个社会的转型中不断的裂变和融合,这种震荡的余波一直持续到现在。三、四十年代,在社会转型、民族存亡和政局动荡的多重压力下,齐鲁大学国学所如何因应学风的转变,学人的研究取向有何变化,皆是中国现代学术史需要关注的内容。本文即从历史本身的脉络出发,以两个互动的角度来建构国学所的学术历程:一方面将外部环境纳入到考察视野,在不同时期的学术环境与风气变迁过程中,理解国学所的风格变化和地位升降;另一方面在历史变迁的复杂图景中,深入探讨学人的研究对象、研究旨趣和研究方法的变化,以及与机构和学风的微妙关系。总之,详人所略,略人所详,以宏观通论与个案研究相结合的方式,希望能整体把握转型时代的国学研究。除绪论和结语外,正文分为上下两编。上编是以时间为线索,利用现存的资料,重构国学所在建立、发展和结束时期的不同样貌。尽量避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单线描述,既考察学风流转及对国学所的影响,又希望通过微观的角度,反观一个机构如何因应学风的变化。上编包括一、二、三章。第一章"机构与学风:国学所的创办及早期发展(1930-1938)"。在欧风美雨的吹拂下,20世纪20年代整理国故运动风靡全国,国学机构纷纷建立,在此运动影响下,古史辨运动和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皆脱胎于此,它们是中国学术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关键所在,奠定了中国现代学术的第一块基石。现代学科体系初现端倪的同时,国学研究成为热潮。齐鲁大学作为一个小型的教会大学,欲增加竞争力和影响力,也希望通过加强对中国古典文化的研究,深化它的本土化、学术化进程,遂利用哈佛燕京学社的经费成立国学研究所。国学所草创之初,栾调甫担任主任,积极的聘任研究员,加大对国学研究的投入,鼓励师生进行国学研究方面的探索。但是,囿于研究方法和人员结构的保守,国学所没能与当时的主流学术充分对话,研究成果略显平淡。但是,国学所却因此成为一支整理国故运动余波中的后劲力量。第二章"战时学术:顾颉刚对国学所的’史学化’改造(1939-1945)"。抗战时期是中国学术发展的特殊时期,在民族存亡之际,因应时势变化,学人重新聚集,学术风气随之改变,由"求真"转而"致用",很多新的学术问题被发现,很多旧有的研究模式被修正。可以说抗战时期的学术研究是20世纪中国学术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取得的学术成绩与包括顾颉刚在内的学人的努力是分不开的。顾颉刚在此时期担任齐鲁大学国学研究所的主任,面对民族危亡的艰难时刻,积极对国学所进行改造谋划,召集了一大批学者围绕在其周围,依托哈燕社的资助,使齐鲁大学国学研究所成为一个学术重镇。他立志做一部鼓舞民族士气的中国通史,进而动员全所的力量标点二十四史,作为通史材料上的准备。他也一度努力把国学研究纳入到现代的学科体系,欲将国学所改造成"文科研究所"。后因种种原因离开齐鲁大学,未能系统地实现宏愿,但是可以看到一个有担当的学人,在国难之际所付出的努力。正因为在顾颉刚的规划和运作下,齐鲁大学国学所由创建之初的边缘地位上升为战时学术的中心所在。第三章"变中前行:国学所的末路与新生(1946-1952)"。经过抗战时期的酝酿调整,唯物史观派和新汉学的地位翻转,已成大势所趋。因为时局动荡及哈燕社的限制,钱穆、吴金鼎时期国学所在不断的调整,人员流动比较大,除继续出版抗战时期胡厚宣的学术成果外,未见新的研究展开。建国后,作为主任的张维华,虽积极适应新的学术范式,也试图重振国学所的声望,但是随着张维华等人被调到山东大学,紧接着院系调整中教会大学被全部撤销,齐鲁大学国学所也就不复存在了。下编是以国学所中个别学者的学术历程和观念发展为中心,采取个案研究,包括四、五、六、七、八章。将学人及其学术研究放进时代的脉络中,这些学人既受学风的影响,又受机构体制的约束。国学所因制定的研究计划推进困难,所以给学者很多自主研究的空间,然后将成果汇总报告给哈燕社。看似散漫、没有形成系统的个体研究,反而是历史的实相,至少是合乎国学所的历史现实。第四章"’贯通学思两途’:栾调甫与国学研究"。栾调甫是近代学术史上一位特殊的学者,他主要的学术活动都集中于国学所并担任国学所的创始主任。他一生以国学研究为志业,在墨学、名学、文字学及贾学等领域皆有建树。栾调甫虽自学成才,却能与梁启超、章太炎、胡适等大家论学交往,并"预流"近代墨学研究的大潮。他在矫正主流墨学研究之偏的基础上,提出"坚白离盈二宗"说,为墨辩思想开出新境界,被学界所重。他组建齐鲁大学国学研究所时,因地缘关系,对"齐鲁文化"较为同情,在近代国学研究的版图中,为山东争得一席之地。本章即试图整理栾调甫的生平与着述,通过对其学术成果及治学方法的研究,来了解近代学术史上不容遗落的一页。第五章"’理学救国’:齐鲁大学时期钱穆的学术转向"。钱穆是20世纪中国学术史中对宋明理学颇为同情的学者,早期却以"考据派"面目进入学界。抗战时期,学风因时局而发生汉、宋转变,"为学术而学术"的新汉学式微,以家国天下为己任的理学地位上升。随着学风的改变,钱穆个人对理学的认同更加清晰,并在齐鲁大学国学所完成思考与转变。在经世情怀的驱使下,钱穆与政治人物多有接触,并发表许多政论文章,直接表达政治主张。他为寻找中国存在的意义,为中国不会灭亡寻求文化原因,由历史研究转向文化研究,开启文化学研究的滥觞,对其后学术影响甚巨,对当时乃至后世学术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第六章"’观其会通’:吕思勉与国学所的’孤岛’学术"。吕思勉属于传统派的史学家,其通贯的治学旨趣,在抗战之前与主流学风有相当的差距,并未获得足够的重视。抗战爆发后吕思勉困居上海,因为顾颉刚意图在编撰通史上有所作为,而被国学所聘任为研究员。以吕思勉为中心形成了一批同在"孤岛"的学人群体,在出版《古史辨》第七册、编辑《齐鲁学报》及国学所专着汇编等方面成果显着。吕思勉本人不仅积极参与编撰,并且为国学所编写和出版《先秦史》、《秦汉史》等着作,形成自己"通贯的断代史"研究风格,奠定了特殊时期的学术地位。第七章"新汉学的扛鼎之作:以胡厚宣《甲骨学商史论丛》为例"。抗战时期,胡厚宣担任齐鲁大学国学所研究员长达七年,出版《甲骨学商史论丛》四集,是其学术历程中的巅峰时刻,亦可视为史语所开创的"新汉学"风气的收获之作。他受王国维"二重证据法"的影响,治学取向由"疑古"转为"考古",因参与殷墟发掘,与甲骨结缘,并积极实践"史料学派"的作史主张。在经历社会史论战和古史辨运动的学风流转中,寻求回应。胡厚宣利用新出的考古材料,结合甲骨金文考证处理诸多学术争议问题,重建上古史体系,在20世纪中国学术史的发展中有不可磨灭的意义。第八章"从’层累造成说’到’神话分化说’:古史辨派以’神话’重建古史的努力"。20世纪20年代,古史辨运动出现后,以传统经学为主导的古史体系崩溃。如何重建古史体系,是包括古史辨派在内的各派学人面临的大问题。面对"层累造成说"带来的诸多学术问题,学界多求助于考古学和民俗学两种途径。因为日本的侵略战争,学风随时局而变,原先治学路径上的考古发掘和民俗调查俱告停滞,以通过分析古代神话求古史之解决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进路。在顾颉刚古史研究的基础上,杨宽批判地吸收"层累造成说",并以古史多元论为理论前提,进而重新利用神话和传说材料,以图解决古史辨运动遗留的古史问题,成为重建古史体系的一次有益尝试。总而言之,齐鲁大学国学所的学术历程是一段中国现代学术发展的缩影。本文通过勾勒学风、学术机构及学人在互动中错综复杂的样貌,来展现中国现代学术转型中的重要一页。

张帆[5](2016)在《《<清史稿·艺文志>补编》着录笔记小说集解》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清史稿·艺文志>补编》为近人武作成独力完成之作,对《清史稿·艺文志》进行了大量增补,共增补四部书一万零四百三十八种,其中子部小说类包括笔记、章回演义、弹词三属,共二百五十七部,而笔记小说之属包括《梦园丛说》、《奁史》、《瓮牖馀谈》、《遁窟谰言》等五十二部,多为反映社会现实的传奇、志怪及佚事杂俎等。据目前资料看来,这五十二部小说除《聊斋志异》得到充分研究之外,馀皆鲜有提及。《聊斋志异》是清代文学成就最高的文言短篇小说集,影响极为深远,大批作者争相追随仿作,事实上,这五十二部小说中,即有不少是《聊斋志异》的仿作。这些书中亦不乏诸如《瓮牖馀谈》《重订西青散记》《谐铎》《京尘杂录》《耳食录》《梦厂杂着》《兰苕馆外史》等优秀之作,遗憾的是,长期以来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此外,由于资料的缺乏,关于这五十二部文言小说尚有不少存疑之处,比如《琐蛣杂记》与《六合内外琐言》的关系尚未明确等。因此,对于这52部小说进行全面而系统的考察很有必要。本文以上述五十二部作品为单位,以《<清史稿·艺文志>》着录顺序为次序,力求全面系统收集作家生平行迹、作品成书过程、历代官私书目以及历代文献中相关的着录、序跋、版本考订、作品内容等资料。每部作品资料后附按语,对所收材料进行校勘比误,并对作者生平行迹、主要着作及其版本、作品内容、版本流传等作简要述评,以表达整理者对作品的初步认识,为研究者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徐溪[6](2015)在《合和生一:清代新疆汉族文人休闲文化考论》文中认为中国素有崇尚闲适人生的传统,中国文人有着向往悠闲的浪漫情怀。古代文人无论入世与归隐,始终将“品味闲适”视作至高境界的精神追求。清代新疆汉族文人在品闲的雅趣中感悟出人生境界,这种休闲思想与内地文人同质,但又具有地域的独特性与创造性。探究清代新疆精英阶层的休闲方式、休闲智慧与休闲境界,对建设当代新疆的和谐社会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本文的研究从分析休闲文化产生的基础、梳理休闲文化的群体、考证休闲生活的方式、归纳休闲境界等方面逐一展开:清代新疆的自然环境和民族概况为新疆休闲文化的产生提供了良好的生态基础。塞外西域虽多戈壁荒漠,仍不乏风景优美、资源富足的萋萋绿洲。这些绿洲水甘土沃,气候宜人,人烟稠密,牧场广阔,为清代新疆休闲文化的形成营造了优越的自然环境。清代新疆民族构成及人口的数量,奠定了清代新疆休闲文化的格局。清代新疆的政治背景、经济背景、思想背景为休闲文化的生成提供了社会基础。清政府对新疆的治理巩固了新疆的安定,为居民休闲生活奠定了政治基础。清代新疆经济发展状况良好,农牧业、手工业的繁荣,城镇化的进程,为休闲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经济条件。赏闲、求闲、惜闲的休闲思潮,折射出清人尤其是汉族文人的休闲心态。清代新疆汉族文人是新疆休闲文化的主要群体。清代新疆的文人大致分派遣官吏、流放遣员、随军幕僚、本土文人。这些文人的诗文记录了清代新疆社会的休闲文化。清代新疆汉族文人从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充实了休闲生活,丰富了休闲文化的内涵。一般认为物质层面的休闲琐碎平庸,是诗意消散的蠹患,精神层面的休闲才是诗意的源泉,然而,清代新疆文人却在衣食住行的细碎中找到生活的情趣和诗意,以生花妙笔描绘出燕居闲适的韵味。清代新疆文人的悠闲,无论是诗书吟咏,琴棋书画,还是鉴花赏月,都体现出高雅的审美追求,即使庆贺佳节或是花鸟虫鱼的赏玩也极富有生活情趣。文人对休闲的追求其实是一种“境界”的追寻。中国传统的休闲哲学强调个体生命与心灵的和谐相处之道、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之道、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之道。文人对“闲”的消解最终都将回归到内心的淡泊宁静与生命的融汇和谐。清代新疆文人在休闲的境域趣舍之间,修养身心,逸出尘俗之境;步入自然,游赏审美之境;文化交融,融入和谐之境;最终以“合和生一”的休闲观体悟到休闲的意义与境界。清代新疆汉族文人休闲文化的核心思想是“和谐”,“合和生一”浓缩了文人对休闲的体认、心态和践行。虽然清代新疆汉族文人的休闲远不及京城、江浙地带休闲文化的精致与艺术,但这在新疆已具开拓引领之功,更带动了清代新疆汉文化的繁荣。探究清代新疆汉族文人的休闲文化对于矫正当代休闲生活的异化,促进新疆各民族多元文化的和谐发展,延续汉文化对新疆文化的引领等方面都具有实践意义。

田富军[7](2014)在《宁夏明清人士着述研究》文中认为明清时期,宁夏出现了汉文着述的高峰。作者呈现家族化态势,以庆藩朱氏家族、胡氏家族等为代表,典型人物如朱橱、胡汝砺、胡侍、赵良栋、俞益谟等,有着述传世者i00多人。他们的着述在数量上速超宁夏明代以前历代文人传世汉文着述的总和,着(编)有文集6工种,其中传世13种,136卷;编纂(修)或参与编纂(修)方志3工种,传世27种;其他散见诗文则更多。这些人物及其着述在当时全国层面上有一定影响,为丰富西部地区历史文化遗产做出了贡献,在宁夏文化、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为宁夏地方人文精神发展增添了宝贵的财富。对其开展研究,将向学界全面展现明清宁夏历史人物着述的总体情况,为宁夏地方文史、文化研究奠定坚寅的文献基础;为将来撰写宁夏古代文学史做好铺垫,也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研究贡献一份力量;为宁夏地方旅游部门提供学术上的支撑,促进地方旅游业的发展。研究意义是显而易见的。本论文以宁夏明清人士着述为对象,展开深入研究。所谓宁夏,指地理范畴为今宁夏回族自治区行政区划范围内,包括银川市、石嘴山市、吴忠市、固原市、中卫市等五市,共有9个市辖区、2个县级市、11个县的地域。所谓明清,指时间跨度为从明朝1368年建立起到1911年清朝灭亡止,共543年的历史.所谓宁夏明清人士着述,指明清两朝在宁夏出生(如胡侍),或者虽未在宁夏出生但是一生绝大部分时间定居於此且後代在宁夏出生之人(如朱橱)(以下简称宁夏人)创作(编)的汉文作品,不含民歌、童谣之类口传心授的民间文学篇什。明清宁夏人的着述主要有三种类型:一为个人独撰的诗文别集和编定的各类诗文集,二为编纂(修)的旧地方志,三为各类文献中的散见着述。本论文的研究任务有三:一是全面搜集、爬梳明清宁夏人及其着述的基本情况,通过查找宁夏旧地方志,查阅各种工具书及相关文献资料,以搜集着述为主线,进而引出着者,理清着者的生平、家世及着述的基本内容、文献着录、存佚情况等;二是运用文献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对传世着述的馆藏、版本、主要内容、写作特色、价值评判及其对後世的影响进行深入的研究;三是力争通过对明清事夏人着述的梳理,找到它们之间的发展脉络,概括出发展特点,发现其中规律性的东西.论文包括引言、上编、下编和结语四部分。引言主要介绍论文选题的意义、研究现状、研究内容、任务和方法。上编为宁夏明代人士着述研究,共五章,分别是朱(?)及其后人着述、胡汝砺及其族人着述、管律及其着述、胡侍及其着述、宁夏明代其他人上着述;下编为宁夏清代人士着述研究,共四章,分别是赵良栋及其後人着述,俞益谟及其族人着述,谢王宠、俞德渊及其着述,宁夏清代其他人士着述。每章均包括研究现状、人物生平、人格评价、家世情况、着述考索、诗文研究、後世影响等几部分,後人(族人)及其他人物也按此模式或详或略进行研究。研究重点是基本情况的考述,特别是在人物生平分期及评价,着述的文献着录、传世情况、版本辨析,诗文思想内容、艺术特色的分析等方面,力求论述全面,分析透彻。创新点在於:个人独撰的诗文别集和编修的各类诗文集,一般前人研究成果较少,主要是靠笔者搜集资料、目验文献、提炼归纳进行论述;旧地方志,前人研究成果较多,本论文主要是考辨纠错,拾遣补缺,以新的角度进行研究,特别倾向於版本研究与传承关系的梳理;散见着述,则完全是靠笔者从各类文献典籍中查索钩稽、归纳整理後展开论述。结论部分,主要是从总体上对宁夏明清人士着述进行探究,剖析其特贴,分析其产生原因,评论其价值,给予其准确的历史定位。

李瑞芬,高伟[8](2009)在《《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创刊30年总目录(1980~2009年)》文中认为在《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创刊30周年之际,将30年论着文章总目录奉献给广大的作者,读者,审稿专家,及多年关心,支持期刊发展的各位同仁。30年来地震科学的发展,尤其是观测技术的发展,为地震监测预报工作及防震减灾工作做出了贡献。30年来,本刊共发表各类文章2972篇,其中地震研究类860篇,地磁地电类367篇,观测技术类1189篇,计算机应用类293篇,专家讲座19篇,历史回顾23篇,其他221篇,本刊30年的文献就像燃烛,当你打开它,可以使你眼前一亮,照亮别人,燃烧自己。

高河金[9](2007)在《“大陆新武侠”研究》文中认为笔者在本文中对“大陆新武侠”的武侠小说作品进行了全面的考察和梳理,联系到武侠小说的创作现状和传播情况,结合有关理论论述,对“大陆新武侠”进行深入而全面的研究。本研究由三部分内容组成。第一部分阐述了“大陆新武侠”的基本内容,包括解释“大陆新武侠”的定义,分析了其武侠小说复兴的社会文化心理与传播技术背景,介绍了其创作群体、传播媒介和接受群体的情况。第二部分重点就“大陆新武侠”的外在艺术形式和思想内容进行解析。前者涉及到语言运用,情节结构,流行元素的吸收,叙述视角的转换尝试;后者注重分析了“大陆新武侠”在侠义观、历史观、女性观、成长主题和宗教观念五个方面的探索。第三部分就其代表性作家作品进行了一定深度的解析,考察了这些作家作品的各种优劣得失,并对“大陆新武侠”的发展方向提出建议和看法。

田晓宸[10](2006)在《地理杂志中的生态环境报道 ——以《中国国家地理》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凸现、公众环境运动的蓬勃开展和环境意识的普遍提高,生态环境报道如今已是世界各国媒体和公众最为关注的热点之一。国内涉及生态环境报道的大众传播媒体分为综合性媒体和专业性媒体两大类。学术界对生态环境报道的研究分析也基本上是以这样的媒体为研究对象展开的。 本文从媒介地理学的角度,以国内知名地理类杂志《中国国家地理》为样本,对其中关乎生态的报道进行分析,从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生态等角度进行研究,并从媒介与地理互动的层面出发探讨媒介与地理、环境和人的关系。 本文采用内容分析法和个案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样本中的生态环境报道进行分析。论文共分五章。第一章是对对生态环境报道研究做一概述并介绍本文研究方案。第二章从生态环境报道总数及走势、报道中的要素、报道倾向、报道涉及的区域分析、报道中的原因这五个指标进行分析,勾勒样本中的我国生态图景。第三章从分析报道文稿的角度对样本的生态环境报道体系进行归纳总结。第四章对前文的分析进行总结。最后,本文从环境报道中出可供国内其它媒体报道的启示,以及本文研究引发的思考。

二、2001年《水利科技》总目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001年《水利科技》总目录(论文提纲范文)

(1)河南新修家谱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意义与价值
        一 河南省民间兴起修谱热潮
        二 家谱具有重要的学术和社会价值
        三 研究对象及范围
    第二节 研究综述
    第三节 研究方法、重点难点及创新
        一 研究方法
        二 重点难点
        三 学术创新
第一章 河南新修家谱概况
    第一节 新修家谱区域分布
    第二节 新修家谱年代分布
    第三节 新修家谱姓氏分布
第二章 河南省新修家谱编修方式
    第一节 个人独力编修
    第二节 群体编修
        一 倡修家谱
        二 成立修谱机构
        三 筹措资金
        四 编修印刷
第三章 河南省新修家谱的内容及特色
    第一节 新修家谱的主要内容
        一 谱序方面的内容
        二 凡例方面的内容
        三 图片方面的内容
        四 世系源流方面的内容
        五 世系图表方面的内容
        六 人物传记方面的内容
    第二节 新修家谱的思想特色
第四章 河南省新修家谱之学术及社会价值
    第一节 极具地方史料价值
        一 社会之沧桑变迁
        (一)时代中个人命运的起伏变化
        (二)乡路漫漫之变化历程
        (三)社会医疗卫生水平之发展
        基层山村的医疗资源紧缺
        社会医疗卫生水平之进步
    第二节 河南灾难之真实记录
        一 豫西匪患
        (一)宜阳县乡村匪患猖獗
        (二)当地村民深受土匪残害
        (三)各乡村建村寨以避匪患
        (四)民国宜阳县政府软弱无力
        (五)当地存在亦农亦匪的现象
        二 河南灾荒
        (一)农民受灾之真实状况
        (二)乡村灾害之真实记录
        (三)战乱之苦
    第三节 为婚姻及习俗研究提供一手资料
        一 乡村婚姻及习俗之反映
        (一)婚姻观的转变
        (二)乡村高价彩礼的兴起
        (三)高价彩礼之根源
        二 少数民族婚姻及习俗之记载
    第四节 实录了回、汉两个民族的交往与融合
        一 对回汉文化融合研究具有重要史料价值。
        二 回族民族的抗日斗争
    第五节 新修家谱之社会价值
        一 尊祖敬宗、敦亲睦族的社会价值。
        二 教化子女,警励后人之主要目的。
        三 为民立传和为国写史的观念。
        四 海外同胞寻根问祖之心愿。
结语
附录: 河南新修家谱目录
    一 郑州地区新修家谱
    二 开封地区新修家谱
    三 洛阳地区新修家谱
    四 新乡地区新修家谱
    五 许昌地区新修家谱
    六 安阳地区新修家谱
    七 商丘地区新修家谱
    八 焦作地区新修家谱
    九 濮阳地区新修家谱
    十 鹤壁地区新修家谱
    十一 周口地区新修家谱
    十二 驻马店地区新修家谱
    十三 平顶山地区新修家谱
    十四三 门峡地区新修家谱
    十五 济源地区新修家谱
    十六 信阳地区新修家谱
    十七 南阳地区新修家谱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致谢

(2)《新笺决科古今源流至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二、研究现状
第一章 《源流至论》作者与版本考
    第一节 作者与成书时间
    第二节 《源流至论》版本考
第二章 《源流至论》的内容体例和文献价值
    第一节 内容与体例
    第二节 徵引文献情况
    第三节 辑佚价值
第三章 《源流至论》的思想观念
    第一节 文统观与文学批评
    第二节 作家论
    第三节 道统与政治
第四章 《源流至论》的影响
    第一节 在中国的影响
    第二节 海外影响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3)丁韪良汉学研究述论 ——兼论美国早期汉学之嬗变(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绪论
    第一节 国内外关于本选题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一、中外学者关于美国早期汉学历史分期问题的讨论
        1.美国“早期汉学”起始于何时?
        2.美国“早期汉学”结束于何时?
        3.美国“传教士汉学”何时向“专业汉学”过渡?
        4.笔者对美国早期汉学史分期之思考
        二、当代中外学者对美国早期汉学家成就的总体评价
        三、当代中外学者对丁韪良汉学研究的总体论述与评价
        四、国内学者关于丁韪良其他方面问题的讨论
        五、国外与丁韪良有关研究成果综述
    第二节 本论文研究意义、研究思路与学术创新
        一、研究意义与研究目标
        二、研究思路与写作框架
        三、研究方法与学术创新
第一章 丁韪良来华前后的美国汉学界
    第一节 裨治文与美国汉学之起源
        一、裨治文来华前的中美关系与来华美国人
        二、裨治文来华与创办《中国丛报》
        1.裨治文来华与初期的汉语研习环境
        2.裨治文创办《中国丛报》最初目的
        3. 《中国丛报》由宗教性向世俗性转变
        4.裨治文与美部会的分歧
        三、裨治文的主要着述
        四、裨治文创办学会与教育机构
        1.裨治文等创立美国东方学会
        2.裨治文创立皇家亚洲文会北华支会
        3.裨治文创办其他学会
    第二节 卫三畏来华经历与汉学研究
        一、卫三畏汉学研究之历程
        1.第一阶段:以传教身份研究汉学
        2.第二阶段:以外交官身份研究汉学
        3.第三阶段:以学者身份研究汉学
        二、卫三畏汉学研究成就与特点分析
        三、卫三畏与马礼逊、裨治文、丁韪良之关系
    第三节 丁韪良来华前后美国汉学之演绎趋势
        一、美国早期汉学发展的三个阶段
        二、早期美国汉学家“中国观”类型之演变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丁韪良宣教经历与汉学研习
    第一节 丁韪良来华与汉学初步研习
        一、丁韪良来华前的教育背景
        二、丁韪良初到广州、福州的社会观察力
        三、丁韪良宁波研习汉语三步骤
        四、丁韪良发明宁波话拼音
    第二节 丁韪良宣教作品与汉学研究
        一、丁韪良与《天道溯原》
        1.写作缘由、内容与材料来源
        2.《天道溯原》与附儒之传教策略
        3.《天道溯原》之影响
        二、丁韪良的其他中文宣教作品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职业教育家与汉学研究之转型
    第一节 丁韪良的教育改革实践
        一、同文馆总教习
        二、赴欧美考察与汉学交流
        三、京师大学堂西总教习
        四、湖广仕学院总教习
        五、中文教科书编译与与汉学研究
    第二节 中文期刊与汉学研究
        一、丁韪良与《中西闻见录》
        1. 《中西闻见录》办刊宗旨与主要撰稿人
        2.丁韪良作品分析
        二、丁韪良与《新学月报》
        1. 《新学月报》创办原因与主要内容
        2.《新学月报》与汉学研究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丁韪良与汉学研究机构
    第一节 丁韪良与北京东方学会之初创
        一、创设北京东方学会之目的与经过
        二、丁韪良与北京东方学会早期会员之关系
        三、早期《北京东方学会会刊》之特点
    第二节 丁韪良与北京东方学会之发展
        一、丁韪良对北京东方学会的持续影响
        二、1886—1898 年会刊中的丁韪良作品
        三、北京东方学会学术争议与丁韪良之态度
        四、北京东方学会之局限性
    第三节 丁韪良与其他研究机构
        一、丁韪良与皇家亚洲学会北华支会
        二、丁韪良与《教务杂志》
        三、丁韪良与美国东方学会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丁韪良中外比较视野下对儒释道之新解
    第一节 比较宗教视野与儒教之认知
        一、关于性善性恶论问题
        二、关于伦理与道德问题
        三、其他方面问题
    第二节 中西哲学比较与儒学之解读
        一、孔子与西方圣哲之比较
        二、“最典型的哲学时代”
    第三节 比较视野与佛道之新解
        一、丁韪良与佛教研究
        1.丁韪良研究佛教之学术背景
        2.丁韪良与北京东方学会成员对佛教的研讨
        二、丁韪良与道教研究
        1.比较视野中的老子
        2.从“科学史”角度论道教之贡献
        三、丁韪良论“三教”之关系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丁韪良论中国历史
    第一节 丁韪良研究中国历史的动因与方法
        一、丁韪良研究中国历史的四个出发点
        二、丁韪良研究中国历史的理论与方法
    第二节 丁韪良论中国古代史
        一、丁韪良论中国历史分期
        二、丁韪良论中国古代民族融合
        三、丁韪良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四、丁韪良论中国古代科技
        五、丁韪良论中国古代科举制度
    第三节 丁韪良论中国近代史
        一、裨治文、卫三畏与丁韪良研究中国近代史之缘起
        二、丁韪良论中国近代五次战争
        三、关于太平天国
        四、关于晚清改革
        五、丁韪良之局限性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丁韪良与中国文学
    第一节 丁韪良与中国诗歌
        一、丁韪良欧美诗歌之修养
        二、丁韪良重视中国诗歌之缘由
        三、丁韪良对中国古代诗歌之推崇
        1.丁韪良翻译中国诗歌的大体过程
        2.丁韪良对中国诗歌的译介与评论
    第二节 丁韪良论中国寓言与民间传说
        一、关于中国寓言
        二、关于民间传说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语:丁韪良汉学研究的主要贡献及其影响
附录1 .丁韪良中文教科书编译述略
附录2 .丁韪良《中西闻见录》署名文章一览表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索引
个人简历

(4)民国学术史上被湮没的一页 ——齐鲁大学国学研究所述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综述
    二、史料与方法
    三、本文思路与创新点
上编 学风转移中的齐鲁大学国学研究所
    第一章 机构与学风:国学所的创办及早期发展(1930-1938)
        一、"整理国故"之风靡与国学机构的开办
        二、齐鲁大学、哈燕社与国学所的创建
        三、人员结构和学术风格
        四、小结
    第二章 战时学术:顾颉刚对国学所的"史学化"改造(1939-1945)
        一、学风转移与学术版图的重绘
        二、"重起炉灶":顾颉刚的筹划
        三、"中心任务":编撰通史与点校二十四史
        四、人事纠葛与学术分歧
        五、小结
    第三章 变中前行:国学所的末路与新生(1945-1952)
        一、抗战胜利前后学术范式的更迭
        二、钱穆的教育理念及对国学所的维持
        三、返回济南:吴金鼎对国学所的调整
        四、响应新典范:张维华时期的国学所
        五、小结
下编 齐鲁大学国学研究所中的学人与学术
    第四章 "贯通学思两途":栾调甫与国学研究
        一、生平与着述
        二、"预流"墨学
        三、治学取向
        四、小结
    第五章 "理学救国":齐鲁大学时期钱穆的学术转向
        一、汉、宋之间
        二、"私言政学"
        三、文化转向
        四、小结
    第六章 "观其会通":吕思勉与国学所的"孤岛"学术
        一、"传统派":吕思勉的学术风格
        二、"孤岛"学术召集人
        三、"通贯的断代史"
        四、小结
    第七章 新汉学的扛鼎之作——以胡厚宣《甲骨学商史论丛》为例
        一、由"疑古"而"考古":早期学术经历
        二、"现时最需要之着作"——殷商新史
        三、"旧问题"与"新答案"
        四、小结
    第八章 从"层累造成说"到"神话分化说"——古史辨派以"神话"重建古史的努力
        一、"剥皮主义": "疑古"之后的古史重建
        二、"民神杂糅":神话中求史实
        三、小结
结语: 齐鲁大学国学研究所的地位及影响
附录: 《责善》半月刊总目录(1940-1941)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5)《<清史稿·艺文志>补编》着录笔记小说集解(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凡例
前言
01 方濬颐《梦园丛说内篇》《外篇》
02 王初桐《奁史》《拾遗》
03 王韬《瓮牖馀谈》
04 王韬《遁窟谰言》
05 王韬《淞滨琐话》
06 毛祥麟《对山书屋墨馀录》
07 孔毓埏《拾箨馀闲》
08 史震林《重订西青散记》
09 竹勿山石道人《(?)蛣杂记》
10 沈起凤《谐铎》
11 沈瓒《近事丛残》
12 李元复《常谈丛录》
13 李庆辰《醉茶志怪》
14 宋咸熙《耐冷谈》
15 金捧阊《客窗偶笔》
16 俞蛟《梦厂杂着》
17 俞梦蕉《蕉轩摭录》
18 俞樾《隐书》
19 杜纲《娱目醒心编》
20 陆寿名《续太平广记》
21 孙橒《馀墨偶谈》
22 徐一麟《牧庵杂记》
23 徐兆丰《风月谈馀录》
24 徐昆《柳崖外编》
25 徐崑《遁斋偶笔》
26 徐震《女才子集》
27 许叔平《兰苕馆外史》
28 许桂林《春梦十三痕》
29 黄承增《广虞初新志》
30 黄凯钧《遣睡杂言》
31 黄鸿藻《逸农笔记》
32 张培仁《静娱亭笔记》
33 张贞《渠邱耳梦录》
34 张纯照《遗珠贯索》
35 张贵胜《遣愁集》
36 屠绅《六合内外琐言》
37 彭孙贻《客舍偶闻》
38 彭昌祚《恐自逸轩琐录》
39 雷琳《渔矶漫钞》
40 杨望秦《巽绎编》
41 杨懋建《京尘杂录》
42 叶承宗《耳谈》
43 叶腾骧《证谛山人杂志》
44 蒲松龄《聊斋志异》
45 蒲松龄撰,刘瀛珍编《聊斋志异遗稿》《附录》
46 刘世馨《粤屑》
47 刘寿眉《春泉闻见录》
48 乐钧《耳食录》《二编》
49 谢香开《瓜架夕谈》
50 缪艮《涂说》
51 缪荃孙《秦淮广记》
52 双保《铁若笔谈》
馀论
参考文献
后记

(6)合和生一:清代新疆汉族文人休闲文化考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与范畴厘定
        (一) 研究意趣
        (二) 时空界定
        (三) “休闲”的词源学考释
    二、基本史料与研究现状
        (一) 资料来源
        (二) 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四、本文论旨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 清代新疆的自然环境与民族构成
    第一节 清代新疆的自然环境概况
        一、地理特征
        二、气候物产
    第二节 清代新疆民族的构成
        一、伊斯兰诸族
        二、非伊斯兰诸族
    第三节 清代新疆汉民族的来源
        一、屯戍移民
        二、故土记忆考
第二章 清代新疆休闲文化的社会背景
    第一节 政治背景
        一、军府制与州县制并存
        二、军政管辖下的民政系统
        三、建省后普遍实施郡县制
    第二节 经济背景
        一、天山北路的城镇
        二、天山南路的城镇
    第三节 思想背景
        一、尚闲:“我本澹荡人,此心实爱闲”
        二、求闲:“闲处风光尽醉吟,一麾出守岂予心”
        三、惜闲:“但使心境闲,殊觉天趣永”
第三章 清代新疆的汉族文人群体
    第一节 派遣官员:“偷得浮生半日闲”
    第二节 流放遣员:“不堪闲坐细思量”
    第三节 随军幕僚:“戏马闲看过蓏村”
    第四节 本土文人:“题诗本是闲中趣”
第四章 清代新疆文人休闲生活考(上)
    第一节 燕居服饰
        一、袍褂衫裤:“袍褂街穿梭,衫裙曾几何”
        二、帛贵裘廉:“可爱黄绵冬日暖,寒侵黍谷觉春归”
        三、芨芨草帽:“编作帽丝裁作箸,龙须也共上帘栊”
    第二节 宴饮美馔
        一、宴请欢聚:“秋风莫漫思张翰,且喜烹鲜佐客觞”
        二、佳肴珍馐:“山珍人馔只寻常,处处深林是猎场”
        三、美酒香茗:“羊肝下酒沙壶暖,牛乳烹茶木钵温”
    第三节 闲适居所
        一、筑室雕窗:“云母窗棂片片明,往来人在镜中行”
        二、构园造景:“万斛黄沙都不染,雪山孤洁是吾邻”
    第四节 得闲游赏
        一、登山临水:“红山之下何所有?烟树村庄围绣亩”
        二、凭栏远眺:“趁得南山风日好,望河楼下踏春归”
        三、连辔游园:“秀野亭西绿树窝,杖藜携酒晚春多”
第五章 清代新疆文人休闲生活考(下)
    第一节 文学性休闲
        一、迪化文人:“一闲成就万篇诗”
        二、伊犁文人:“闲里生忙为着书”
    第二节 文艺性休闲
        一、琴棋书画,玩物适情
        二、品曲艺:“地近山南估客多,偷来番曲演鸯哥”
        三、听说书:“地炉松火消长夜,且唤诙谐柳敬亭”
        四、观杂技:“寻撞度索巧无双,传自花门远部降”
    第三节 节庆性休闲
        一、年节:“酒果新年对客陈,鹅黄寒具荐烧春”
        二、元宵节:“朔风一夜结作冰,裁雪妙手抟为灯”
        三、其他节日:“万里独携东海月,昆仑山下做中秋”
    第四节 观赏性休闲
        一、豢养动物
        (一) 飞禽:“野人知我闲,遗我一鹤子”
        (二) 走兽:“只怪深更齐吠影,不容好梦到南柯”
        (三) 虫鱼:“秦人不解金笼戏,一任篱根彻晓吟”
        二、莳花赏卉
        (一) 莳花:“携得百花洲畔法,种来罂粟大如盘”
        (二) 赏卉:“缠头百岁眼未见,但惊水面浮红霞”
第六章 清代新疆文人休闲之境域趣舍
    第一节 修养身心:逸出尘俗之境
        一、官场之缚与方外之想
        二、隐逸之性与栖隐之举
    第二节 步入自然:游赏审美之境
        一、漫游山水之胜
        二、营造园林之秀
    第三节 文化交融:融入和谐之境
        一、交游之乐,仁礼相成,雅集之趣
        二、兼容之美,民族相生,融合之境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个人的科研成果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7)宁夏明清人士着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的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内容、任务和方法
上编 宁夏明代人士着述研究
    第一章 朱(?)及其後人着述
        第一节 朱(?)的生平
        一、庆靖王之名用字问题
        二、朱(?)的排行问题
        三、朱(?)的生平分期
        四、朱(?)的家世
        第二节 朱(?)的着述
        一、《文章类选》
        二、(正统)《宁夏志》
        三、朱(?)的其他着述
        第三节 朱氏後人及其着述
        一、朱秩煃及其着述
        二、朱秩炅及其着述
        三、朱(?)其他後人及其着述
    第二章 胡汝砺及其族人着述
        第一节 胡汝砺的生平
        一、胡汝砺的籍贯
        二、胡汝砺的生平分期
        三、胡汝砺的评价
        四、胡汝砺的家世
        第二节 胡汝砺的(弘治)《宁夏新志》
        一、(弘治)《宁夏新志》的文献着录
        二、(弘治)《宁夏新志》的版本和内容
        三、(弘治)《宁夏新志》的评价
        第三节 胡汝砺的其他着述及胡氏其他族人着述
        一、胡汝砺的其他着述
        二、胡氏其他族人着述
    第三章 管律及其着述
        第一节 管律的生平
        一、管律的字号
        二、管律一生主要事迹
        三、管律的评价
        第二节 管律的(嘉靖)《宁夏新志》
        一、(嘉靖)《宁夏新志》的文献着录
        二、(嘉靖)《宁夏新志》的版本和内容
        三、(嘉靖)《宁夏新志》的评价
        第三节 管律的《芸庄杂录备遗》及其他散见着述
        一、《芸庄杂录备遣》
        二、管律的散见着述
    第四章 胡侍及其着述
        第一节 胡侍的生平
        一、胡侍的籍贯辨析
        二、胡侍字“承之”辨析
        三、胡侍别号辨析
        四、胡侍的生平分期
        五、胡侍的评价
        第二节 胡侍的着述
        一、《胡蒙谿诗集》《胡蒙谿文集》《胡蒙谿续集》
        二、《墅谈》
        三、《真珠船》
        四、胡侍的散佚着述
        第三节 胡侍的杂文
        一、《墅谈》和《真珠船》是杂文集
        二、胡侍杂文的主要内容
        三、胡侍杂文的艺术特色
        第四节 胡侍的诗文
        一、胡侍的诗歌
        二、胡侍的文
        第五节 胡侍着述的历史地位和影响
    第五章 宁夏明代其他人士着述
        第一节 张嘉谟及其着述
        一、张嘉谟的生平
        二、张嘉谟的家世
        三、张嘉谟的着述
        第二节 杨经及其着述
        一、杨经的生平
        二、杨经的(嘉靖)《固原州志》
        三、杨经的散见着述
        第三节 杨寿等人的(万历)《朔方新志》
        一、杨寿等人生平及其编纂(万历)《朔方新志》的过程
        二、(万历)《朔方新志》的文献着录情况
        三、(万历)《朔方新志》的版本
        四、(万历)《朔方新志》的主要内容
        五、(万历)《朔方新志》的评价
        第四节 宁夏明代其他人物着述
        一、宁夏明代其他人物的诗
        二、宁夏明代其他人物的文
下编 宁夏清代人士着述研究
    第一章 趟良楝及其後人着述
        第一节 赵良楝的生平
        一、赵良楝的生平分期
        二、赵良栋的评价
        第二节 赵良楝的《奏疏存藁》
        一、《奏疏存藁》的文献着录
        二、《奏疏存藁》的版本
        三、《奏疏存藁》的主要内容
        四、《奏疏存藁》的价值
        第三节 赵良栋的家世情况及其後人着述
        一、赵良栋的家世
        二、赵弘灿、赵弘燮的着述
    第二章 俞益谟及其族人着述
        第一节 俞益谟的生平
        第二节 俞益谟的《青铜自考》
        一、《青铜自考》题解
        二、《青铜自考》的主要内容
        三、《青铜自考》的文献着录
        四、《青铜自考》的版本
        五、《青铜自考》的禁毁原因
        六、《青铜自考》的价值
        第三节 俞益谟的其他着述
        一、《办苗纪略》
        二、《孙思克行述》
        三、(康熙)《新修朔方广武志》
        四、俞益谟其他着述
        第四节 俞益谟的诗文
        一、俞益谟的诗词
        二、俞益谟的文
        第五节 俞氏族人及其着述
    第三章 谢王宠、俞德渊及其着述
        第一节 谢王宠及其《愚斋反经录》
        一、谢王宠的生平
        二、谢王宠的家世情况
        三、谢王宠的《愚斋反经录》
        四、谢王宠的评价
        第二节 俞德渊及其族人着述
        一、俞德渊的生平
        二、俞德渊的《默斋公牍》及其他着述
        三、俞德渊的家世及其族人着述
    第四章 宁夏清代其他人士着述
        第一节 张煦及其家族人物着述
        一、张煦的生平
        二、张煦的着述
        三、张氏家族其他人物及其着述
        第二节 作品集亡佚的清代宁夏人及其散见诗文
        一、刘芳猷的着述
        二、孟养龙的着述
        三、朱廷翰的着述
        四、岳咨的着述
        五、赵飞熊的着述
        六、王绥的着述
        七、许体元的着述
        八、路谈的着述
        九、润光老人的着述
        十、景琪的着述
        十一、宁夏清代其他人士及其亡佚诗文集
        第三节 宁夏清代其他人士散见诗文
        一、宁夏清代其他人士的散见诗
        二、宁夏清代其他人士的散见文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9)“大陆新武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绪论:关于武侠 第一章
    盛世江湖里的"大陆新武侠" 第一节
    "大陆新武侠"定义的产生 第二节
    "大陆新武侠"的社会、文化及技术背景 第三节
    "大陆新武侠"的缔造者 第二章
    "大陆新武侠"面面观——艺术形式与思想内容研究 第一节
    "大陆新武侠"艺术形式层面的多方面探索 第二节
    "大陆新武侠"思想观念层面的现代性拓展 第三章
    "大陆新武侠"之新门派——作家作品专题研究 第一节
    小椴:新传统武侠之平衡化江湖 第二节
    凤歌:新传统武侠之智慧人生路 第三节
    "大陆新武侠"作家群综论——男作家篇 第四节
    "大陆新武侠"作家群综论——女作家篇 结语
    希望和危机共存 参考文献 后记
    这段江湖岁月 附录 一
    《今古传奇武侠版》总目录 二
    《武侠故事》总目录 三
    "大陆新武侠"作者名单

(10)地理杂志中的生态环境报道 ——以《中国国家地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写在前面
引言
第一章.生态环境报道研究概述及本文研究方案
    Ⅰ.国内对环境报道的研究扫描
    Ⅱ.本文拟研究突破点及依据
    Ⅲ.本文研究方案
第二章.地理杂志中生态环境报道的相关指标分析
    Ⅰ.生态环境的报道总数及走势
    Ⅱ.报道中的要素分析
    Ⅲ.报道倾向分析
    Ⅳ.报道涉及的区域分析
    Ⅴ.报道中的原因分析
第三章.地理杂志中的生态环境报道体系分析
    Ⅰ.自然环境中的生态话题
    Ⅱ.人文视野中的生态反思
    Ⅲ.图片中的生态话语
    Ⅳ.“地理视点”中的生态观点
第四章.地理杂志中的生态环境报道总结
    Ⅰ.对各项指标分析的总结
    Ⅱ.样本的生态环境报道主要特点评述
第五章.地理杂志的生态环境报道引发的思考
    Ⅰ.《中国国家地理》的生态环境报道启示
    Ⅱ 生态环境报道中的人与环境关系的几点思考
致谢
参考文献
附件1
附件2

四、2001年《水利科技》总目录(论文参考文献)

  • [1]河南新修家谱初探[D]. 高文豪. 郑州大学, 2020(08)
  • [2]《新笺决科古今源流至论》研究[D]. 王楠.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7)
  • [3]丁韪良汉学研究述论 ——兼论美国早期汉学之嬗变[D]. 黄秋硕. 福建师范大学, 2020(12)
  • [4]民国学术史上被湮没的一页 ——齐鲁大学国学研究所述论[D]. 朱斌. 山东大学, 2017(08)
  • [5]《<清史稿·艺文志>补编》着录笔记小说集解[D]. 张帆. 华中师范大学, 2016(02)
  • [6]合和生一:清代新疆汉族文人休闲文化考论[D]. 徐溪. 山东大学, 2015(06)
  • [7]宁夏明清人士着述研究[D]. 田富军. 陕西师范大学, 2014(02)
  • [8]《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创刊30年总目录(1980~2009年)[J]. 李瑞芬,高伟.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09(05)
  • [9]“大陆新武侠”研究[D]. 高河金. 暨南大学, 2007(03)
  • [10]地理杂志中的生态环境报道 ——以《中国国家地理》为例[D]. 田晓宸.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06(03)

标签:;  ;  ;  ;  ;  

2001年《水利科技总目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