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企业知识产权工作探讨

煤炭企业知识产权工作探讨

一、煤炭企业知识产权工作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李峰[1](2022)在《山西转型发展长效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转型发展上率先蹚出一条新路来"是山西省在国家战略中的重大使命和历史责任,是山西经济社会全面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转型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为山西指明的金光大道。探索推进山西转型发展长效机制建设是山西贯彻新发展理念和全方位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是资源型地区走出"资源瓶颈"和实现现代化建设的坚强支撑。文章梳理山西转型发展的政策发展历程,分析山西转型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从而对下一步更好建立健全转型发展长效机制提出了对策建议。

崔志霞[2](2021)在《煤炭企业技术创新、融资效率与经营绩效 ——基于政府环境规制的二次调节作用》文中研究指明受国家宏观政策、市场经济走势的双重影响,传统煤炭行业的发展已经进入瓶颈期,煤炭企业的生产技术落后、产品加工率低、安全事故频发、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日益凸显。在宏观经济环境与企业内部因素的双重影响下,传统煤炭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正在大幅下降,为提高其市场竞争力,国家对煤炭企业进行了深化改革,例如对于未达到安全、环保、质量、技术等强制性国家标准的煤炭企业,政府部门对其实施了兼并、重组、整合,甚至关闭等措施,同时鼓励企业推进技术创新。为使煤炭企业有效解决在新环境下存在的问题,实现产业结构优化、企业转型升级,最终提高煤炭企业市场竞争力,企业管理层应高度重视自主研发创新活动。文章首先在综述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对主要变量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同时对相关基础理论进行了阐述;其次,对所要开展研究的课题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设计;再次,根据设定的计量模型,利用SPSS19.0、Stata12.0等统计软件实证检验了技术创新与经营绩效之间的关系,以及分析了融资效率、环境规制等的调节作用,同时进行了稳健性测试和内生性检验;最后,依据实证研究结论,阐释了有效提高煤炭企业经营绩效的对策和建议。在理论与经验探索基础上,本课题主要得到如下结论:第一,在中国煤炭企业中,技术创新战略是影响企业经营绩效的重要因素,而且重视技术创新活动的煤炭企业能够有效促进经营绩效水平的提升;第二,中国煤炭企业的融资效率普遍偏低,融资效率显着影响技术创新与经营绩效之间的关系,即在融资效率的调节作用下,煤炭企业技术创新更加有效地推动了经营绩效的提升;第三,随着政府对环境保护和修复力度的不断加大,煤炭企业受到环境规制的约束力越大,并且当环境规制强度越大时,融资效率对于煤炭企业技术创新与经营绩效关系的调节作用越弱。本课题研究以已有的国内外相关研究为基础,将规范研究方法与实证研究方法相结合,探究了煤炭企业技术创新与经营绩效的相关性以及进一步分析了融资效率与环境规制的调节作用。研究结论不仅为政府部门关于煤炭企业未来发展的政策制定、企业管理者关于提高经营绩效的措施实施等方面给予了新的见解,而且为未来学者在煤炭企业经营绩效、技术创新等主题的相关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杨祥君[3](2021)在《专利经济价值:评估模型及波动周期 ——以生物制药行业为例》文中指出“高价值专利”是业界高度关注热词,培育高价值专利已经成为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共识,国家知识产权主管部门更是将培育高价值专利、提升专利质量作为重点工作之一。为此,如何评估专利价值、识别高价值专利就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目前,对于专利价值的研究,学界和业界通用的做法是利用专利性状指标综合评估专利经济价值,然而专利性状指标是否能够反映专利的经济价值?有效性如何?并没有得到验证。此外,目前针对专利价值的研究往往止步于构建专利价值评估模型,学者们虽探究了多种方法来进行专利价值评估模型的构建,然而多数评估模型没能得到应用,且基于模型得到的评估结果的进一步应用更是少之又少。为此,本文首先利用K-S方法构建专利价值综合评估模型,然后通过对比综合评估结果中高价值专利与转让专利之间的重合度来对评估模型结果的有效性进行验证,最后基于专利经济价值评估结果,应用谱分析方法对其波动周期进行分析,以探究生物制药行业专利价值的周期波动特征。具体而言,以1985-2018年的生物制药领域专利为研究样本,通过专利是否在市场上发生转让或者许可来区分专利价值高低,首先运用K-S方法和数据集A建立专利指标与专利经济价值(是否转让)之间的联系,并构建出专利价值评估模型,然后运用新的数据集B对专利经济价值评估模型有效性进行验证,最后再应用功率谱分析对专利经济价值时间序列的周期波动特征进行进一步分析,来丰富专利经济价值评估的理论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第一,公开时间小于5年和大于5年专利的经济价值评估指标体系存在一定差异。其中,公开时间大于5年的专利,权利类、时间类指标占据较大权重,对专利价值有较大的影响;公开时间小于5年的专利,其专利经济价值更多地受到时间类和技术类相关指标的影响。第二,专利经济价值综合评估模型具有一定有效性,应用于公开时间大于5年的专利有效性更高。具体而言,公开时间大于5年专利评估值各区间中转让专利最高比例达73%,高于公开时间小于5年的最高比例65.25%。在公开时大于5年的专利样本中,前50%专利转让比例达到44%,而后50%仅为23.1%。在公开时间小于5年的专利样本中,前25%专利转让比例达到20%以上,而后75%仅为2.9%。第三,谱分析结果表明,生物制药专利价值的时间序列有一个明显的15年的长周期,两个4.29年和6年的中周期和两个2.17年和2.73年的短周期,其中2.17年和2.73年短周期以及15年的长周期最为明显。

陈祎然[4](2021)在《基于供需匹配视角京津冀地区高雾霾污染产业与经济协调发展政策研究》文中认为中国经济从追求高速度的增长转向追求高质量的增长,工业向绿色发展模式转型,京津冀地区拥有众多高污染企业,排放大量的有害废气,导致严重的大气污染,形成雾霾污染带,影响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高雾霾污染产业与经济协调发展是指在大气环境的约束下,高雾霾污染产业系统与经济协调系统各要素、各环节之间的相互协作配合,形成系统间良性循环发展,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和大气环境质量改善的协调联动。而高雾霾污染产业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供给是促进产业清洁生产,降低污染排放,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动因,但京津冀地区高雾霾污染产业与经济协调发展政策供需匹配不平衡,部分政策存在供给过多或供给不足的问题,不能满足实际需要,产业升级转型效率低,政策供给质量有待提高。论文对京津冀地区高雾霾污染产业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供需匹配展开研究,以期为相关政策优化提供参考,促进产业转型升级,降低污染排放,实现经济有质量有效益的增长。论文采用文献分析法、内容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以政策的需求研究、政策的供给研究、政策供需匹配研究以及政策优化为研究路径。构建了京津冀地区高雾霾污染产业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需求体系,设计具有良好信校度的调查问卷,进行实证调查,了解京津冀地区对高雾霾污染产业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需求程度以及三地政策需求的差异性。系统梳理了1978年以来高雾霾污染产业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供给演进,进行了政策定量化的分析,掌握政策供给程度和结构。以财政、税收、金融、技术、公共服务政策五个方面为基本维度,建立政策供给需求匹配模型,计算政策供需匹配度,并设计政策供需匹配度评价标准,把握京津冀地区政策供需匹配现状,从五个政策维度提出优化建议。论文主要成果如下:首先是对京津冀地区高雾霾污染产业与经济协调发展政策的需求情况考察。利用调查问卷的方式调查京津冀地区的政策需求程度,结果显示京津冀地区对技术政策需求程度最高,财政、税收、金融政策需求程度为中等,而对公共服务政策需求度最低。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京津冀三省市在财政政策、技术政策、公共服务政策方面需求程度存在明显的差异。其次对1978年以来相关政策供给进行梳理分析,各类政策经历了萌芽、起步、发展和完善阶段,政策数量逐渐增多,政策内容逐渐丰富,但仍存在政策供给结构不合理,公共政策供给程度较高,税收政策,金融政策供给程度较低的问题。第三是京津冀地区高雾霾污染产业与经济协调发策供需匹配度分析。通过政策供需匹配分析,结果显示优秀匹配为财政政策,良好匹配为税收政策,勉强匹配为金融政策和技术政策,失调匹配为公共服务政策。最后根据京津冀地区政策供给、需求以及匹配情况的结果,提出了财政、税收、金融、技术、公共服务政策的优化建议。

张芳[5](2020)在《中国绿色产业发展的路径选择与制度创新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是拥有14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既要面临着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又面临着资源日益匮乏的挑战。大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绿色产业,走环境友好型的绿色发展道路,是中国的必然选择。“十三五”规划中提出了“五大”发展理念,其中绿色发展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成为指导国民经济改革发展的核心理念之一。因此,我们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这一基本国策。中国在改革开放40多年里,以GDP为主要导向大力发展经济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这种高污染高耗能高消费的经济发展模式已经越来越受到环境资源的约束,中国近年来的资源紧缺和环境污染问题已是不争的事实。因此,中国亟需加快推进绿色发展道路,实施发展方式向绿色转型。随着传统粗放式经济发展路径不仅造成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也造成地球资源的加速枯竭,传统产业发展模式越来越受到诟病,世界各国对绿色产业发展逐渐加以重视,理论界与实业界也广泛关注,把绿色产业发展视为突破当前发展瓶颈的新路径。绿色产业发展路径如何优化,如何稳步推进对我国国民经济有着重要影响,因此,研究中国绿色产业发展的路径选择和制度创新问题不仅具有重要理论价值,也有着较强的现实意义。论文在对绿色产业相关理论和文献进行系统梳理的基础上,综合运用了产业经济学、生态经济学、制度经济学、管理学以及政治学等学科理论和研究方法,着重将产业组织理论、产业创新理论、产业结构升级理论和交易成本理论相结合,以绿色产业发展路径选择优化及制度创新为研究对象,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次分析了促进中国绿色产业发展的相关理论问题,在研究我国传统产业发展路径的局限性以及绿色产业发展的动因的基础上,对国外发达国家发展绿色产业发展的路径选择经验进行研究,以及选取国内近年来发展迅速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和发展过程中经历波折的光伏产业进行对比研究;在此基础上,对绿色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并从理论视角分析提出中国绿色产业发展的三大路径选择,即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是有效路径,科技创新是根本路径,国有资本引领是现实路径;进一步分析了三个路径在实践推进中遇到的障碍和困难,并从现有制度安排存在的问题着手,提出优化绿色产业发展路径必须进行制度创新。最后,在前面研究的基础上,论文对促进我国绿色产业发展路径优化提出相关制度创新建议。全文的结构框架,除去主要研究结论之外,共分为九章。第一章导论中,首先,阐述论文选题的时代背景及其意义;其次,着重对绿色经济的历史演变及其概念进行界定,进而对绿色产业的国内外的不同内涵及其特征进行阐述,并对绿色经济、产业绿色化和绿色产业之间的关系进行了阐释;再次,对本文的研究思路、论文写作的结构框架以及运用的研究方法进行了介绍;最后,指出了本文研究可能的主要创新和不足之处。第二章主要对论文涉及的相关理论与文献进行了综述。本章主要对绿色产业发展路径的相关理论进行了系统回顾和梳理,并对近年来关于绿色产业发展路径问题的国内外研究文献进行综述,从而为论文的后续研究奠定理论和文献基础。第三章主要分析了我国传统产业在发展路径上的局限性以及绿色产业发展动因。首先,分析开放条件下我国传统产业发展路径的局限性,发现传统产业发展路径依赖对资源和环境的破坏和不可持续;其次,从理论上分析中国发展绿色产业的动因,主要运用产业组织和资源环境经济学理论从环境、产业发展和国家竞争力提升角度进行分析;最后,本章还对近年来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环保产业、风力发电以及其它绿色产业新兴产业的发展现状进行了总结,并分析了绿色产业发展所带来的的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第四章主要从历史与现实角度分析绿色产业发展路径的历史演变与制度体系现状。首先,从产业组织演化视角对市场经济与绿色产业发展的内在联系进行深入破析,并探讨了中国绿色产业发展路径的历史演变及其时代特征;其次,对近年来中国发展绿色产业的制度体系现状进行总结回顾,并进行了反思和展望。第五章主要对国外发展绿色产业的路径选择经验进行系统分析。首先,本章将对国外发达国家绿色产业的发展经验进行总结,主要分析美国、日本和法国等国的在绿色产业发展路径方面的成功经验,并着重分析这些发达国家绿色产业得以成功发展在路径选择和制度创新方面的有效举措;其次,结合我国的国情,分析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对我国发展绿色产业的路径选择借鉴意义和启示。第六章主要是我国绿色产业发展路径的案例对比研究。本章选取了两个发展径不同的案例来验证发展绿色产业过程中路径选择的重要性。一个是新能源汽车产业,传统汽车产业通过转型升级,产业链协同发展,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大力促进科技创新,国有资本的全产业链支持提升了新能源汽车的市场化商业化的进程,从而使新能源汽车产业整体不断发展壮大;另一个是光伏产业,在发展过程中盲目扩张,发展路径过于依靠政策补贴,发展战略混乱,技术创新不足,最终不但没有使得光伏产业获得市场竞争力反而在短时间造成产能过剩,致使整个行业停滞不前,甚至曾经的行业领军企业也濒临倒闭。通过这两个案例对比研究,本章剖析了绿色产业发展中不同的发展路径选择和制度创新的重要性。第七章主要对中国绿色产业生产率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并从理论上分析中国绿色产业发展的具体路径选择问题。首先,对中国绿色产业的生产率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从总体上看,我国以高技术产业为代表的绿色产业生产效率呈现上升趋势,技术进步对生产率带动作用明显,而规模效应不明显;其次,实证分析了影响绿色产业生产率的主要因素,验证了理论假设;最后,根据实证研究的结果,从理论上提出并论述了我国绿色产业发展的三大路径选择,即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是发展绿色产业的有效路径,促进科技创新是发展绿色产业的根本路径,国有资本引领是发展绿色产业现实路径。第八章主要对中国绿色产业发展路径的实践障碍及其制度原因进行了分析。首先,从理论和现实视角分析中国绿色产业发展的三大路径在实践中遇到了的障碍和困难;其次,对当前绿色产业发展路径遭遇的实践障碍进行了制度层面的分析,并阐释了优化绿色产业发展路径制度创新的必要性。第九章主要是促进中国绿色产业发展路径优化的制度创新研究。为了有效优化绿色产业发展路径,打造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绿色产业。首先,从产权角度,论述了绿色资源产权的界定和保护的相关制度创新问题;其次,系统地阐释了优化绿色产业发展路径的激励机制创新问题,主要从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促进科技创新、绿色产业投融资、绿色税收等方面进行激励制度创新;最后,本章还探讨了绿色产业发展与非正式制度创新的关系,主要从绿色文化、绿色社会责任和非政府绿色组织建设等角度探讨非正式制度创新问题。最后,对论文的全部内容和相关结论作简要总结。

王辅臣[6](2021)在《煤气化技术在中国:回顾与展望》文中指出系统回顾了煤气化技术在中国150多年的发展历史,从新中国建立前、新中国建立到改革开放前、改革开放后3个阶段,分别介绍了我国引进各类煤气化技术的过程及其应用情况;以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2个阶段,重点概括了我国煤气化技术领域的艰难探索、系统深入研究和技术示范与应用过程中取得的重要进展与成果;对我国自主开发的主要煤气化技术的研发历程、技术特点、应用情况及最新进展进行概要阐述,并对地下气化、催化气化、加氢气化、超临界水气化、等离子体气化等新型气化技术的国内研发进展进行简要述评;总结了我国煤气化技术引进、自主研究与工程应用经验,从降低装置投资、提高系统效率、实现环境友好、协同处理液/固有机废物、融合信息化技术、开发新技术、保护知识产权等方面对煤气化技术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王昊[7](2020)在《高质量发展理念下煤炭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研究》文中指出根据高质量发展理念对煤炭企业发展的要求,本文分析了煤炭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对煤炭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的对策,建立以知识产权战略为核心,以及以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为基本抓手的煤炭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体系,提升煤炭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效能。

代蒲丽[8](2019)在《煤炭资源型区域创新环境对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和转型发展需求迫切的背景下,煤炭资源型区域在转型发展过程中面临着巨大压力。实现经济发展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化,提升煤炭资源型区域创新能力,是解决当下这一难题的关键。为此国家出台了《国家创新驱动发展纲要》、《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2013-2020)》、《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广支持创新相关改革举措的通知》等一系列发展规划、政策建议及改革措施,旨在营造更好的创新环境,提升国家综合创新能力,推动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与非煤炭资源型区域相比,煤炭资源型区域创新环境具有经济系统波动性大、制度环境残缺和生态环境脆弱性强三个突出特点。本文从煤炭资源价格波动、对外开放水平、产权制度、知识产权保护水平和生态环境五个维度出发,以山西、内蒙古、陕西、宁夏、贵州、安徽六个煤炭资源型省份为主要研究对象,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煤炭资源型区域创新能力进行评价,采用面板数据分析方法对创新环境和创新能力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在研究结果的基础上提出具有针对性的促进煤炭资源型区域创新能力提升的政策建议,为煤炭资源型区域提高创新能力、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提供一定参考和依据。研究表明,煤炭资源型区域的创新环境对其创新能力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其中煤炭资源价格的上升与区域创新能力之间存在显着负相关关系,煤炭资源价格指数每上升一个百分比,区域创新能力将下降0.213个百分点;对外开放水平与区域创新能力之间存在显着正相关关系,对外开放程度每提高一个百分点,煤炭资源型区域创新能力就会提升0.481个百分点。产权结构与区域创新能力之间存在显着的正向影响,非公有制经济每增加一个百分点,煤炭资源型区域创新能力水平就会提升0.254个百分点;区域知识产权保护水平与区域创新能力之间存在显着的正相关关系,知识产权保护水平每提升一个百分点,煤炭资源型区域的创新能力就会提升0.162个百分点;生态环境对煤炭资源型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不显着,但回归系数为正,表明良好的生态环境对煤炭资源型区域的创新能力可能具有促进作用。根据研究结果,相关政府部门在制定和出台关于促进煤炭资源型区域创新能力提升的政策建议时,应把握“创新环境”这一关键要素,从以下五个方面有针对性的提出政策建议:第一,政府应宏观调控煤炭资源市场价格,设立“煤炭基金”,同时加快煤炭资源型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稳定经济波动;第二,政府应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将政府从市场的管理者转变为市场的服务者,同时改善投资环境,不断提高区域对外开放水平;第三,政府应优化所有制结构,适当收缩国有经济的战线,加大对非国有经济的扶持力度;第四,政府应加强市场法律法规体系建设,维护市场竞争环境,同时严厉打击各类侵权行为,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第五,政府应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高度重视生态环境建设问题,促进煤炭资源型区域可持续发展。

袁宝伦[9](2019)在《多重任务下煤炭行业全要素协同创新及模式选择研究》文中提出协同创新与传统的科技创新最大的区别在于通过组织创新打破了原有科技创新体制机制的束缚,利于充分调动各类别创新要素的力量,已成为煤炭行业近年来积极倡导和采用的较为有效的科技创新方式。受经济转型的影响,煤炭行业出现了产能严重过剩,煤炭企业债务压力、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企业管理和发展理念等深层次的矛盾问题不断涌现。由于上述问题的深度纵向交叉性和广泛横向关联性,突破难度大,各级政府部门、煤炭企业、高校、科研院所、金融机构、科技中介、以及用煤单位等多个不同性质参与主体不同程度地参与到煤炭行业的协同创新中来,形成了多主体共同参与的全要素协同创新。在主体要素类别和资源要素类别多样化和异质性的煤炭行业全要素协同创新运行过程中,针对不同的科研方向,采用什么类型的协同创新模式、如何有效地利用各类资源对于煤炭行业协同创新的有效运行和绩效取得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本研究以煤炭行业的“全要素”协同创新为主要研究对象,以煤炭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任务为科研方向,首先从整体角度对影响因素的类别、参与主体的作用、整体运行过程和模式类型选择进行了研究:然后从不同科研方向角度对协同创新模式的选定、影响因素作用机理和控制机制的构建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分析了现阶段煤炭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要任务的类别、内容和关联主体,阐述了煤炭行业协同创新的“全要素”内涵,然后在先行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煤炭行业全要素协同创新的影响因素类别和模式备选类型。分析表明,现阶段煤炭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任务包含煤炭行业去产能、煤炭企业转型升级和煤炭清洁利用技术创新;“全要素”既是指“主体要素类别”的全面性,也是指“资源要素类别”的全面性;影响因素类别主要包含科研团队子系统因素类别、软环境子系统因素类别、硬环境子系统类别和模式选择子系统类别;认为模式类型的选定应该以主体责任和作用为划分依据。(2)从整体角度对煤炭行业全要素协同创新的参与主体作用、整体运行过程、影响因素作用机理进行了研究。首先对各参与主体所具有的优势资源和主体作用进行分析;然后根据主体要素和资源要素作用发挥的顺序和范围,构建了煤炭行业全要素协同创新的“金字塔螺旋”模型;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影响因素的理论模型,进行了问卷调查,对所得数据采用系统模拟方法,系统地研究了影响因素间的作用机理。模拟表明,模式选择合理性对科研团队子系统因素、软环境子系统因素和硬件环境子系统因素均产生了影响,间接地影响协同创新绩效。(3)建立了煤炭行业全要素协同创新模式备选类型的选择方法,构建了模式选择机制。首先从理论角度分析了科研方向特性和参与主体作用与模式备选类型间的关系,建立了模式备选类型的选择方法;然后对问卷调查所得数据采用SPSS统计方法,对模式备选类型的选择方法进行验证。研究表明,模式的选定主要取决于科研方向特性,同时又受到参与主体作用的影响。(4)对以煤炭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三类任务为科研方向的全要素协同创新的模式类型分别进行了选定研究,对不同模式类型的影响因素作用机理进行了分析,构建了不同任务的煤炭行业全要素协同创新的控制机制。研究表明,煤炭行业去产能任务应该选择政府主导模式,煤炭企业转型升级任务应该选择企业主导模式,煤炭清洁利用技术创新应该选择科研单位主导模式,并分别验证了不同任务的模式的选定;采用系统模拟的方法对不同模式的影响因素作用机理分别进行了分析,构建了基于不同任务的煤炭行业全要素协同创新控制机制。

李刚[10](2018)在《煤炭资源型地区科技创新锁定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国家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背景下,煤炭资源型地区的科技创新未能摆脱长期以来形成的“屡创不新、久驱不动”困境,科技创新锁定效应凸显,严重制约了煤炭资源型地区的转型发展。而关于科技创新锁定效应的研究还是停留在普遍性规律的探索上,未能结合煤炭资源型地区科技创新锁定效应的特征性事实,深入分析其形成机理,也没有提出针对煤炭资源型地区科技创新锁定效应的破解对策。因此,煤炭资源型地区科技创新锁定效应是一个具有现实需要的、亟需解决的科学问题。本文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应用价值。本文主要从煤炭资源型地区科技创新锁定效应的形成机理、锁定程度测算、影响因素分析及破解路径进行了研究。首先,在科技创新锁定效应相关概念和归纳分析基础上,结合煤炭资源型地区科技创新锁定效应的特征性事实,剖析了煤炭资源型地区科技创新锁定效应形成机理;其次,借助于DEA方法构建了煤炭资源型地区科技创新锁定效应的测算指标,对我国典型的煤炭资源型地区和其他非煤炭资源型地区科技创新锁定效应进行了测算;再次,利用面板回归分析方法,本文对煤炭资源型地区和非煤炭资源型地区科技创新锁定效应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区分了两类地区的科技创新锁定效应影响因素的差异;最后,基于以上的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结果,本文提出了煤炭资源型地区科技创新锁定效应的破解路径创造对策。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科技创新锁定效应是客观存在的,是由技术锁定逐渐蔓延到知识创新系统引起的系统锁定效应,具有知识系统更新迟缓、企业新技术引进难、技术市场不活跃、科技合作规模小及创新绩效低下等五大特征,技术标准锁定极大地推动了科技创新锁定效应的形成;煤炭资源型地区科技创新锁定效应具有独特的表征,存在科技创新动能钝化、开放创新系统封闭、产业结构比例失衡、创新环境支撑弱化等四大特征性事实;煤炭资源型地区科技创新锁定效应程度要远高于非煤炭资源型地区;跨区域科技协同创新是降低煤炭资源型地区研发阶段的锁定效应的关键因素;贸易开放度是降低煤炭资源型地区成果转化阶段的锁定效应的重要因素;煤炭资源型地区应以跨区域科技协同创新作为关键因素,进行路径创造,在破解锁定方面取得重点突破。本文创新之处体现在四个方面:(1)界定了科技创新锁定效应的内涵和外延本文以技术创新系统与知识创新系统具有耦合关系这一经典理论为线索,发现技术锁定效应的传导还存在一条“企业技术锁定-产业锁定-技术创新系统锁定-知识创新系统锁定”的路径,该路径仍处在科学-技术框架内,分析出技术标准锁定是这条路径形成的主要成因,将技术、知识、标准等锁定因素全部纳入了科学-技术框架。在此基础上,本文分析了技术锁定沿这条路径蔓延引发的在科学-技术框架内的一系列锁定效应,并据此提出了科技创新锁定概念。(2)剖析了经典破解锁定理论的外部力量来源和影响方式本文基于区域经济行政化驱动这一中国特色,提出Unruh破解理论所言的外部力量,应来源于省级行政区域以外的各种创新要素,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以科技协同创新影响方式来破解锁定效应,一方面为本文提出的通过跨区域科技协同创新路径破解锁定效应之观点提供了理论基础,另一方面也为如何引入真正的外部优质科技资源、更加有效地破解锁定效应提供了明晰的指引。(3)剖析了导致煤炭资源型地区科技创新锁定效应形成的机理本文基于煤炭资源生产的特异性属性,发现煤炭安全生产标准刚性十足施加了标准锁定机理作用,煤炭前端生产技术超长期稳定施加了低端锁定机理作用,煤炭产业链不断拓宽施加了非煤技术锁定机理作用,多重复合性机理作用导致煤炭资源型地区科技创新锁定效应重于非煤炭的一般资源型地区。(4)构建了煤炭资源型地区科技创新锁定效应的测算指标基于煤炭资源型地区科技创新锁定效应的形成机理,将煤炭资源型地区科技创新的冗余量与实际投入量进行对比,构建了研发阶段和科技成果转化阶段的煤炭资源型地区科技创新锁定效应的测度指标,为煤炭资源型地区科技创新锁定效应的测度及原因分析奠定了基础。

二、煤炭企业知识产权工作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煤炭企业知识产权工作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山西转型发展长效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山西转型发展的政策演进及现状
二、山西转型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
三、完善山西转型发展长效机制政策建议

(2)煤炭企业技术创新、融资效率与经营绩效 ——基于政府环境规制的二次调节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1.1 现实背景
        1.1.2 理论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框架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框架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研究创新点
    1.6 本章小结
第2章 文献回顾
    2.1 煤炭企业相关研究
        2.1.1 国外相关研究
        2.1.2 国内相关研究
    2.2 技术创新与经营绩效关系的相关研究
        2.2.1 技术创新与经营绩效正相关研究
        2.2.2 技术创新与经营绩效负相关研究
        2.2.3 技术创新与经营绩效非线性关系或无关研究
    2.3 融资效率相关研究
        2.3.1 国外相关研究
        2.3.2 国内相关研究
    2.4 环境规制相关研究
        2.4.1 国外相关研究
        2.4.2 国内相关研究
    2.5 文献述评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3.1 概念界定
        3.1.1 经营绩效
        3.1.2 技术创新
        3.1.3 融资效率
        3.1.4 环境规制
    3.2 理论基础
        3.2.1 资源基础理论
        3.2.2 熊彼特创新理论
        3.2.3 波特假说理论
        3.2.4 新古典经济学理论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研究设计
    4.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说
        4.1.1 煤炭企业技术创新与经营绩效关系假说
        4.1.2 融资效率的调节作用假说
        4.1.3 环境规制的二次调节作用假说
    4.2 变量选取与说明
    4.3 变量描述与变量定义
    4.4 模型设定
    4.5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研究结果及分析
    5.1 变量描述性统计
    5.2 变量相关性分析
    5.3 技术创新与经营绩效关系检验
    5.4 融资效率调节作用检验
    5.5 环境规制二次调节作用检验
    5.6 稳健性测试与内生性检验
        5.6.1 稳健性测试
        5.6.2 内生性检验
    5.7 拓展性研究
    5.8 本章小结
第6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6.1 主要研究结论
    6.2 政策建议
        6.2.1 完善技术创新投入机制,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6.2.2 改善煤炭企业内部经营环境,提升绩效管理水平
        6.2.3 重视自主研发活动,提高技术创新能力
        6.2.4 拓宽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
        6.2.5 加强环境污染防治,倡导绿色环保生产
    6.3 研究局限及未来研究展望
    6.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作者简介
后记
学位论文数据集

(3)专利经济价值:评估模型及波动周期 ——以生物制药行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4 预期研究创新点
2.研究现状评述、相关概念及样本数据
    2.1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2.1.1 基于传统方法的专利价值评估研究
        2.1.2 专利价值的影响因素及指标体系研究
        2.1.3 产业周期波动研究
        2.1.4 现有研究评述
    2.2 专利价值的特征及其评估
        2.2.1 专利及专利价值的内涵
        2.2.2 专利经济价值的内涵
        2.2.3 专利价值的特点
        2.2.4 专利价值评估的特点
    2.3 生物制药行业样本及数据来源
        2.3.1 生物制药行业特征
        2.3.2 样本数据来源
3 专利经济价值评估模型构建及应用
    3.1 评估指标体系构建的基本原理
        3.1.1 K-S方法原理及应用
        3.1.2 指标数据标准化方法
        3.1.3 K-S检验统计量D值的计算
        3.1.4 指标的第一次筛选
        3.1.5 指标的第二次筛选
    3.2 专利经济价值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
        3.2.1 评估指标的海选
        3.2.2 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
        3.2.3 指标权重确定
    3.3 专利经济价值评估模型应用及有效性验证
        3.3.1 专利经济价值评估模型应用
        3.3.2 专利经济价值评估模型有效性验证
4 专利经济价值波动周期分析及应用
    4.1 专利经济价值波动周期概念及方法
        4.1.1 专利经济价值波动周期概念
        4.1.2 专利经济价值周期波动研究方法
    4.2 生物制药行业专利经济价值波动周期分析
        4.2.1 专利经济价值波动测度分析
        4.2.2 H-P滤波分解及趋势成分分析
        4.2.3 周期成分分析
    4.3 专利经济价值波动周期的谱分析
        4.3.1 数据平稳性检验
        4.3.2 功率谱分析
5 结论、建议与展望
    5.1 基本结论
    5.2 理论贡献与启示
    5.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科研课题情况
致谢

(4)基于供需匹配视角京津冀地区高雾霾污染产业与经济协调发展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1.6 创新点
2 京津冀地区高雾霾污染产业与经济协调发展政策理论基础
    2.1 高雾霾污染产业识别及相关概念
    2.2 高雾霾污染产业与经济协调发展政策理论基础
3 京津冀地区高雾霾污染产业与经济协调发展政策需求实证调查
    3.1 高雾霾污染产业与经济协调发展政策需求体系构建
    3.2 高雾霾污染产业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需求问卷调查
    3.3 高雾霾污染产业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需求问卷统计
4 京津冀地区高雾霾污染产业与经济协调发展政策供给演进
    4.1 高雾霾污染产业与经济协调发展财政政策供给演进
    4.2 高雾霾污染产业与经济协调发展税收政策供给演进
    4.3 高雾霾污染产业与经济协调发展金融政策供给演进
    4.4 高雾霾污染产业与经济协调发展技术政策供给演进
    4.5 高雾霾污染产业与经济协调发展公共服务政策供给演进
5 京津冀地区高雾霾污染产业与经济协调政策供需匹配分析
    5.1 高雾霾污染产业与经济协调发展政策需求分析
    5.2 高雾霾污染产业与经济协调发展政策供给分析
    5.3 高雾霾污染产业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供需匹配分析
6 京津冀地区高雾霾污染产业与经济协调发展政策优化
    6.1 高雾霾污染产业与经济协调发展财政政策优化
    6.2 高雾霾污染产业与经济协调发展税收政策优化
    6.3 高雾霾污染产业与经济协调发展金融政策优化
    6.4 高雾霾污染产业与经济协调发展技术政策优化
    6.5 高雾霾污染产业与经济协调发展公共服务政策优化
7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京津冀地区高雾霾污染产业与经济协调发展政策需求调查问卷
作者简历
致谢

(5)中国绿色产业发展的路径选择与制度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选题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及问题提出
        1.1.2 选题的意义
    1.2 相关基本概念界定
        1.2.1 绿色经济的历史演变及其概念界定
        1.2.2 绿色产业的内涵界定
        1.2.3 绿色产业的特征
        1.2.4 绿色经济、产业绿色化及绿色产业的关系
    1.3 本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3.1 本文的研究思路和基本框架
        1.3.2 本文的研究方法
    1.4 本文的创新之处与不足之处
        1.4.1 可能的创新
        1.4.2 本文的不足之处
第2章 绿色产业发展路径的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
    2.1 绿色产业发展路径的相关理论
        2.1.1 生态经济学理论
        2.1.2 可持续发展理论
        2.1.3 循环经济理论
        2.1.4 产业结构升级理论
        2.1.5 产业创新理论
        2.1.6 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理论
        2.1.7 新制度经济学理论
    2.2 关于绿色产业发展路径的文献综述
        2.2.1 绿色产业发展路径的历史趋势研究
        2.2.2 发展绿色产业与传统产业相互关系的研究
        2.2.3 绿色产业发展路径的相关评价研究
        2.2.4 绿色产业发展路径与区域经济的相关研究
        2.2.5 绿色产业发展与制度创新相关性的研究
第3章 传统产业发展路径的局限性及绿色产业发展动因与现状
    3.1 开放条件下我国传统产业发展路径的局限性
        3.1.1 传统产业发展依赖的主要经济学理论
        3.1.2 我国传统产业发展的主要路径及其依赖性
        3.1.3 开放条件下我国传统产业发展路径的局限性
    3.2 中国发展绿色产业的动因
        3.2.1 环境和资源约束迫使发展绿色产业
        3.2.2 生产要素供给充分为绿色产业发展提供了支持
        3.2.3 人类文明发展和绿色消费需求促进了绿色产业发展
        3.2.4 国家竞争力提升需要发展绿色产业
    3.3 中国绿色产业的发展现状
        3.3.1 中国相关绿色产业发展的现状
        3.3.2 中国相关绿色产业发展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第4章 中国绿色产业发展路径的历史演变与制度体系现状
    4.1 中国绿色产业发展路径的历史演变
        4.1.1 市场经济与绿色产业发展:一个产业组织的视角
        4.1.2 中国绿色产业发展路径的历史演变及其特征
    4.2 中国发展绿色产业的制度体系现状
        4.2.1 中国发展绿色产业制度体系现状
        4.2.2 当前发展绿色产业制度体系的思考与展望
第5章 国外绿色产业发展的经验及其路径选择启示
    5.1 美国绿色产业的发展经验
        5.1.1 美国绿色产业的发展背景与现状
        5.1.2 美国绿色产业发展的目标和经验
    5.2 法国绿色产业的发展经验
        5.2.1 法国绿色产业的发展背景与现状
        5.2.2 法国绿色产业发展的目标和经验
    5.3 日本绿色产业的发展经验
        5.3.1 日本绿色产业的发展背景与现状
        5.3.2 日本绿色产业发展的目标和经验
    5.4 发达国家发展经验对我国绿色产业路径选择的启示
第6章 中国绿色产业发展路径的案例比较研究
    6.1 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稳步发展的案例分析
        6.1.1 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国内外背景
        6.1.2 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现状和成效
        6.1.3 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稳步发展的路径优势分析
    6.2 我国光伏产业曲折发展的案例分析
        6.2.1 发展光伏产业的国内外背景
        6.2.2 我国光伏产业发展的历史回顾和现状分析
        6.2.3 我国光伏产业曲折发展历程的路径劣势分析
    6.3 案例比较与启示
第7章 中国绿色产业生产效率、影响因素与路径选择研究
    7.1 我国绿色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实证研究
        7.1.1 模型选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数据来源
        7.1.2 实证结果分析
    7.2 绿色产业生产效率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7.2.1 理论假设
        7.2.2 模型设定及变量选择
        7.2.3 数据来源及统计分析
        7.2.4 假设检验
        7.2.5 实证结果与分析
    7.3 中国绿色产业发展路径选择的理论分析
        7.3.1 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是绿色产业发展的有效路径
        7.3.2 科技创新是绿色产业发展根本路径
        7.3.3 国有资本是引领绿色产业发展的现实路径
第8章 中国绿色产业发展路径的实践障碍及其制度分析
    8.1 中国绿色产业发展路径的实践障碍
        8.1.1 利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促进绿色产业发展的路径障碍
        8.1.2 推进科技创新加快绿色产业发展的路径障碍
        8.1.3 国有资本引领绿色产业发展的路径障碍
    8.2 当前绿色产业发展路径实践障碍的制度分析
        8.2.1 现有制度安排存在的主要问题
        8.2.2 优化绿色产业发展路径的制度创新必要性
第9章 促进中国绿色产业发展路径优化的制度创新
    9.1 促进中国绿色产业发展路径优化的产权制度创新
        9.1.1 绿色产业产权界定的制度创新
        9.1.2 绿色技术产权保护的制度创新
        9.1.3 绿色产业产权交易的制度创新
    9.2 促进中国绿色产业发展路径优化的激励机制创新
        9.2.1 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路径优化的激励机制创新
        9.2.2 促进绿色产业发展路径优化的投融资激励机制创新
        9.2.3 促进绿色产业发展路径优化的绿色税收制度创新
    9.3 促进中国绿色产业发展路径优化的非正式制度创新
        9.3.1 绿色文化与绿色产业发展路径优化
        9.3.2 企业绿色社会责任与绿色产业发展路径优化
        9.3.3 非政府绿色组织与绿色产业发展路径优化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6)煤气化技术在中国:回顾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国外煤气化技术在我国的应用历程
    1.1 国外煤气化技术的发展
    1.2 煤气化技术在我国的早期应用
    1.3 新中国建立初期煤气化技术的应用与发展
    1.4 改革开放后煤气化技术的引进及应用
        1.4.1 固定床气化技术的引进及应用
        1.4.2 流化床气化技术的引进及应用
        1.4.3 气流床气化技术的引进及应用
2 国内煤气化技术的自主研发和应用进展
    2.1 改革开放前煤气化技术的研究开发
        2.1.1 固定床气化技术
        2.1.2 K-T炉常压粉煤气化技术
        2.1.3 水煤浆气化技术
        2.1.4 常压旋流式粉煤气化炉
        2.1.5 空气-粉煤熔渣池气化
        2.1.6 流化床气化技术
    2.2 改革开放以来自主煤气化技术的研发及应用
        2.2.1 固定床气化技术的研究及应用
        2.2.2 流化床气化技术的研究及应用
        2.2.3 气流床气化技术的研究及应用
        2.2.4 其他气化技术的研究开发及工程示范
        2.2.5 国家科技计划的支持
3 结语与展望
    3.1 结语
    3.2 展望

(7)高质量发展理念下煤炭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煤炭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概述
2 煤炭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现状及问题
3 煤炭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的对策
    3.1 制定和实施适合煤炭企业的知识产权战略
    3.2 提高煤炭企业知识产权创造能力
    3.3 提高煤炭企业的知识产权运用水平
    3.4 提高煤炭企业知识产权保护能力
4 结语

(8)煤炭资源型区域创新环境对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关于区域创新能力的相关研究
        1.3.2 关于创新环境的相关研究
        1.3.3 关于区域创新环境和创新能力相关关系的研究
        1.3.4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价
    1.4 研究思路、内容及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方法
    1.5 论文创新点
    1.6 技术路线图
2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煤炭资源型区域
        2.1.2 区域创新能力
        2.1.3 区域创新环境
    2.2 理论基础
        2.2.1 区域发展理论
        2.2.2 区域创新系统理论
        2.2.3 可持续发展理论
3 煤炭资源型区域创新发展现状
    3.1 煤炭资源型区域创新发展水平基本概况
        3.1.1 科技创新水平
        3.1.2 企业创新水平
    3.2 煤炭资源型区域创新环境现状
        3.2.1 煤炭资源价格波动大
        3.2.2 对外开放程度低
        3.2.3 产权制度存在残缺
        3.2.4 知识产权保护水平不高
        3.2.5 生态环境脆弱
    3.3 本章小结
4 煤炭资源型区域创新能力评价
    4.1 指标选取
        4.1.1 指标选取的原则
        4.1.2 指标选取
    4.2 方法选取及过程分析
        4.2.1 数据来源
        4.2.2 方法选取
        4.2.3 分析过程
    4.3 评价结果
    4.4 本章小结
5 煤炭资源型区域创新环境对创新能力影响实证分析
    5.1 研究假设
    5.2 变量选取与模型构建
        5.2.1 变量选取
        5.2.2 模型构建
    5.3 实证结果与分析
        5.3.1 描述性统计分析
        5.3.2 面板数据单位根检验
        5.3.3 基于面板的实证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煤炭资源型区域创新能力提升的政策建议
    6.1 设立“煤炭基金”,调整产业结构,稳定经济波动
    6.2 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扩大对外开放水平
    6.3 加大非国有经济扶持力度,优化所有制结构
    6.4 加强市场法律法规体系建设,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
    6.5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促进煤炭资源型区域可持续发展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9)多重任务下煤炭行业全要素协同创新及模式选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问题提出
    1.3 研究意义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5 研究目的与内容
    1.6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2 煤炭行业全要素协同创新影响因素类别和模式备选类型分析
    2.1 现阶段煤炭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要任务的类别分析
    2.2 煤炭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要任务内容和关联主体分析
    2.3 煤炭行业全要素协同创新的系统分析
    2.4 协同创新绩效的评价分析
    2.5 影响因素的类别筛选
    2.6 模式备选类型的分析
    2.7 本章小结
3 煤炭行业全要素协同创新影响因素作用机理的研究
    3.1 参与主体的作用分析
    3.2 “金字塔螺旋”运行过程模型的构建
    3.3 影响因素作用机理的研究
    3.4 本章小结
4 煤炭行业全要素协同创新模式选择方法和机制的构建
    4.1 科研方向的特性分析
    4.2 模式选择方法的建立
    4.3 模式选择方法的SPSS验证
    4.4 模式选择机制的构建
    4.5 本章小结
5 煤炭行业去产能任务的模式选定和控制机制构建
    5.1 模式类型的选定
    5.2 影响因素作用机理的分析
    5.3 控制机制的构建
    5.4 本章小结
6 煤炭企业转型升级任务的模式选定和控制机制构建
    6.1 模式类型的选定
    6.2 影响因素作用机理的分析
    6.3 控制机制的构建
    6.4 本章小结
7 煤炭清洁利用技术创新的模式选定和控制机制构建
    7.1 模式类型的选定
    7.2 影响因素作用机理的分析
    7.3 控制机制的构建
    7.4 本章小结
8 主要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创新点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历
致谢
学位论文数据集

(10)煤炭资源型地区科技创新锁定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提出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3.1 技术锁定效应研究
        1.3.2 路径依赖效应研究
        1.3.3 路径创造效应研究
        1.3.4 资源诅咒效应研究
        1.3.5 资源型城市转型中的科技创新研究
        1.3.6 跨区域科技协同创新研究
        1.3.7 文献述评
    1.4 研究对象与范围
    1.5 主要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5.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5.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6 创新之处
2 科技创新锁定效应的理论分析
    2.1 科技创新锁定效应概念及特征
        2.1.1 科技创新锁定效应概念的界定
        2.1.2 科技创新锁定效应概念的价值取向
        2.1.3 科技创新锁定效应的特征
    2.2 科技创新锁定效应形成原理
        2.2.1 科技创新锁定效应形成机制的原型
        2.2.2 高碳技术的科技创新锁定效应蔓延与演变
    2.3 科技创新锁定效应破解的理论分析
        2.3.1 破解因素分析
        2.3.2 破解路径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煤炭资源型地区科技创新锁定效应的特征性事实及形成机理分析
    3.1 煤炭资源型地区科技创新锁定效应的特征性事实描述
        3.1.1 煤炭资源型地区科技创新动能钝化
        3.1.2 煤炭资源型地区开放创新系统封闭
        3.1.3 煤炭资源型地区产业结构比例失衡
        3.1.4 煤炭资源型地区创新环境支撑弱化
    3.2 煤炭资源型地区科技创新锁定效应形成机理分析
        3.2.1 资源产品生产锁定的基础性机理作用
        3.2.2 煤炭资源产品生产锁定的增量性机理作用
    3.3 本章小结
4 煤炭资源型地区科技创新锁定效应的测算
    4.1 变量的选择与数据来源
        4.1.1 变量选择
        4.1.2 数据来源
    4.2 测算方法及模型的建立
        4.2.1 测算方法
        4.2.2 测度模型的建立
    4.3 实证结果
        4.3.1 研发阶段的科技创新锁定效应分析
        4.3.2 成果转化阶段科技创新锁定效应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煤炭资源型地区科技创新锁定效应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
    5.1 模型设定与变量选择依据
        5.1.1 模型的设定
        5.1.2 变量选择依据
    5.2 变量测算和数据来源
        5.2.1 变量测算
        5.2.2 数据来源
    5.3 模型检验
        5.3.1 单位根检验
        5.3.2 协整检验
    5.4 回归结果分析
        5.4.1 研发阶段锁定效应的影响因素分析
        5.4.2 成果转化阶段锁定效应的影响因素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煤炭资源型地区科技创新锁定效应破解路径
    6.1 煤炭资源型地区科技创新锁定效应破解的路径创造依据
    6.2 基于跨区域科技协同创新的科技创新锁定效应破解战略
        6.2.1 抓住国家跨省级行政区协同创新发展战略机遇
        6.2.2 侧重在非煤领域开展跨区域科技协同创新
        6.2.3 优化煤炭资源型地区科技创新锁定效应破解的内部动力机制
        6.2.4 执行“走出去”适度优先的差异化路线
    6.3 跨区域科技协同创新典型经验
        6.3.1 非煤炭资源型地区“走出去”的实践探索
        6.3.2 煤炭资源型地区“走出去”的大胆尝试
    6.4 山西省跨区域科技协同创新路径设计
        6.4.1 山西省跨区域科技协同创新现状概况
        6.4.2 山西省跨区域科技协同创新路径设计方案
    6.5 本章小结
7 研究结论、不足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不足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科研成果目录

四、煤炭企业知识产权工作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山西转型发展长效机制研究[J]. 李峰. 经济师, 2022(01)
  • [2]煤炭企业技术创新、融资效率与经营绩效 ——基于政府环境规制的二次调节作用[D]. 崔志霞. 安徽理工大学, 2021(02)
  • [3]专利经济价值:评估模型及波动周期 ——以生物制药行业为例[D]. 杨祥君.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2)
  • [4]基于供需匹配视角京津冀地区高雾霾污染产业与经济协调发展政策研究[D]. 陈祎然. 河北经贸大学, 2021(02)
  • [5]中国绿色产业发展的路径选择与制度创新研究[D]. 张芳. 吉林大学, 2020(03)
  • [6]煤气化技术在中国:回顾与展望[J]. 王辅臣. 洁净煤技术, 2021(01)
  • [7]高质量发展理念下煤炭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研究[J]. 王昊. 内蒙古煤炭经济, 2020(18)
  • [8]煤炭资源型区域创新环境对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D]. 代蒲丽. 山西师范大学, 2019(06)
  • [9]多重任务下煤炭行业全要素协同创新及模式选择研究[D]. 袁宝伦. 山东科技大学, 2019(03)
  • [10]煤炭资源型地区科技创新锁定效应研究[D]. 李刚. 太原理工大学, 2018(08)

标签:;  ;  ;  ;  ;  

煤炭企业知识产权工作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