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V抗体ELISA试剂检测不同基因型抗体的研究

HIV抗体ELISA试剂检测不同基因型抗体的研究

一、HIV抗体酶联免疫诊断试剂检测不同基因型抗体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徐冰[1](2021)在《HCV核酸定量检测用于临床诊断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丙型肝炎病毒核酸检测作为丙型肝炎诊断的金标准,其中HCV核酸定性检测主要用于临床诊断、献血员筛查,而HCV核酸定量检测可用于现症感染的确认、治疗监测及预后判断。2018年WHO在《诊断为慢性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的护理和治疗指南》中,将HCV核酸定量检测用于临床诊断。同年,欧洲肝病协会在《丙型肝炎病毒感染检测、管理和治疗建议》中建议,将HCVRNA定量检测(检出限≤1000 IU/ml)用于中低收入国家和高收入国家特殊人群的HCV诊断及管理,但此推荐作为中等质量的弱推荐。此外,将不同检测方法组合形成检测策略,可以弥补单一检测方法的局限性。同时,制定检测策略需要考虑检测目的,检测方法的性能以及被测人群的感染率。因此,如果将HCV核酸定量检测用于临床诊断,需考虑HCV RNA定量检测试剂的性能及待测人群的HCV感染率。此外,还需考虑HCV核酸定量检测中阈值应用问题。目的1.了解国内部分上市试剂的分析性能,提出适合于我国临床诊断丙肝的检测策略。2.探索出HCV核酸定量检测的诊断阈值,为我国《丙型肝炎病毒实验室检测技术规范》的修订提供数据支持,推动我国HCV核酸定量检测用于临床诊断。方法用4家HCV核酸定量检测试剂对构建的商业血清盘、实验室血清盘进行盲法检测,得出待评价试剂的阳性符合率、阴性符合率、分析特异性、分析灵敏度、检出限、精密度、不同型别的检出率以及线性相关系数。将不同检测方法组合出不同检测策略,利用2093份不同人群的样本对不同检测策略进行验证,计算不同检测策略的阳性检出率、阳性漏检率,并进行成本效益分析。此外,根据HCV病毒载量分布,判断诊断阈值的应用。结果4种HCV RNA定量检测试剂阳性符合率、阴性符合率均为20/20,对临床常见干扰样本的分析特异性均为40/40,对HCV 1-6基因型具有检出能力。此外,它们具有相同的分析灵敏度,对商业阳转盘中样本的阳性检出率和平均延长天数均分别为92.9%和15.5。商业线性盘和实验室线性盘检测结果显示,试剂A、B、C、D 的线性相关系数 r 分别为 0.998,0.9989;1.000,0.9403;0.996,0.991;0.996,0.9932(P均<0.01)。在不同浓度水平上4家试剂总CV%、批内CV%、批间CV%均≤5%,其中试剂A批内CV%最小。P1(105 IU/ml)、P2(104IU/ml)水平的总CV%及批间CV%最小的分别是试剂D(1.74%,1.78%)及试剂A(2.67%,2.22%)。试剂 A、B、C、D 检出限分别为 25 IU/ml、50 IU/ml、50 IU/ml、50 IU/ml。总人群抗-HCV 阳性率为17.73%,病毒载量主要分布于105 IU/ml-107 IU/ml(占48.09%)。当样本Ct值为38时ROC曲线下面积最大,对应的病毒载量对数值为2.685 log10 IU/ml。两步法策略策略A共花费33299元,在总人群中的HCV阳性检出率为94.94%(225/237),漏检率为5.06%(12/237)。两步法策略B共花费147221元,在总人群的HCV阳性检出率均为100%,但无法区分出既往感染者。三步法检测策略共花费43059元,能区分出137例HCV既往感染,在总人群中的HCV阳性检出率为94.09%(223/237),HCV阳性漏检率为5.91%(14/237)。结论4种HCVRNA定量检测试剂具有较好的阳性符合率、阴性符合率、分析特异性、分析灵敏度、线性、精密度、检出限以及对HCV 1-6基因型的检出能力,均满足国家药监局对注册试剂的质量要求。其中,试剂A具有更好的线性、精密度以及更低的检出限。初步探索出HCV感染者病毒载量的诊断阈值为2.685 log10 IU/ml,即当病毒载量值≥2.685 log10 IU/ml时,判为阳性,反之为阴性。使用两步法策略能缩短周转时间,其中两步法策略A检测成本适中,阳性检出率高。虽然,两步法策略B的阳性检出率高于策略A,但检测成本高且无法区分既往感染。三步法周转时间相对较长,存在一定漏检,但检测成本最低,能排除抗-HCV初筛假阳性,区分出既往感染者。

林倩茹[2](2021)在《HIV-1新发感染综合判定研究及我国出入境人群的HIV-1新发感染特征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预防HIV新发感染是防控艾滋病传播的关键环节,及时发现新发感染人群,采取干预措施,可有效遏制二代传播。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体内产生的抗体种类与数量、免疫状态以及病毒数量会随着感染时间而不断变化,这些变化可以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结果、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WB)带型、CD4+T淋巴细胞(简称CD4细胞)计数、病毒载量(viral load,VL)等免疫学和病毒学指标反映出来。通过常规检测方法的结果来及时发现HIV新发感染对于监测HIV流行趋势和评估预防工作的有效性至关重要[1]。限制性抗原亲和力法(limiting antigen avidity enzyme i mmunoassay,LAg-avidity EIA)作为HIV-1新发感染检测最有效的实验室方法之一,可初步判定HIV-1感染者的新发感染状态。此方法受CD4细胞计数、抗病毒治疗等因素的影响,为了减少对该方法的影响,可将多种常规检测方法结果,如CD4细胞计数、VL和HIV-1新发感染检测方法相结合,形成新发感染综合判定策略(recent infection testing algorithms,RITAs)[2],使得新发感染结果更加符合实际。相比其他人群,出入境人群与国内外接触广泛,流动性极大,大大增加了感染和传播HIV的风险,其中的HIV新发感染人群由于传播力度大,更是高风险传播的关键人群。全球已经有143个国家不限制HIV感染者入境,我国于2010年取消了对外国游客和回国中国人的强制性HIV检测,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们国家对外交往不断深入的同时,也可能增加HIV传播和蔓延的风险。目前没有针对出入境中新发感染人群的研究,我们首次对其进行HIV-1传播动态监测,了解出入境中新发感染人群的主要毒株组成、耐药情况和地区传播来源,帮助掌握HIV流行情况,以期尽早发现新传入我国的毒株,为疫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目的1.研究免疫学和病毒学指标作为预测HIV-1新发感染判定指标的可行性,为及时准确地判定HIV-1新发感染提供科学依据。2.了解来自我国海关出入境中新发感染人群的HIV-1病毒学特征及毒株来源地区,为出入境人群HIV-1防控提供参考。研究方法第一部分采用横断面调查,收集2017-2019年北京市、浙江省、云南省抗病毒治疗前确证阳性样本4444份,对同一采样时间的样本进行CD4细胞计数、病毒载量检测、限制性抗原亲和力新发感染检测,通过统计学分析方法,探究常规检测结果辅助判断新发感染的可行性;仅使用限制性抗原亲和力法,CD4细胞计数、VL分别和限制性抗原亲和力法相结合,CD4细胞计数、VL同时和限制性抗原亲和力法相结合形成四种RITA,比较四种不同的判定策略识别新发感染人群的效果。第二部分采用横断面调查,收集2017-2019年吉林、黑龙江、陕西、山东、四川、珠海、广西七地海关出入境体检人群中确证阳性样本,对同一采样时间的样本进行限制性抗原亲和力HIV-1新发感染检测。对限制性抗原亲和力判定的新发感染样本进行核酸提取和扩增,来获取pol区序列,通过系统进化分析判断亚型,通过斯坦福耐药数据库提供的HIV db程序判断耐药情况,采用贝叶斯离散系统地理学分析方法推测HIV-1新发感染样本的可能来源地区。研究结果第一部分1.在4444份样本中,新发感染样本和既往感染样本的WB确证实验均出现gp 160条带,但新发感染样本gp120、p66、p55、p51、gp41、p31、p17条带的阳性率均低于既往感染样本的阳性率(P<0.05),缺失p55和p31为新发感染的危险因素。2.对1134份同时包括S/CO值、CD4细胞计数和VL结果的样本进行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相对于S/CO>30来说,S/CO≤20(aOR=1.822,95%CI:1.001~3.318)是新发感染样本的可能性更大;相对于CD4细胞<200个/μl 来说,CD4 细胞≥500 个/μl(aOR=3.520,95%CI:2.318~5.346),350 个/μl≤ CD4细胞≤499 个/μl(aOR=2.921,95%CI:1.939~4.402)和 200 个/μl≤CD4 细胞≤349个/μl(aOR=1.607,95%CI:1.078~2.396)是新发感染样本的可能性更大,其中CD4细胞≥500个/μl是新发感染样本的可能性最大;相对于VL<1000 copies/ml来说,VL>100,000 copies/ml(aOR=2.646,95%CI:1.467~4.773)是新发感染样本的可能性更大。3.S/CO 比值联合CD4细胞计数和病毒载量,曲线下面积达0.674,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9.6%和46.7%。4.在同时包括CD4细胞计数和VL结果的1762份样本中,RITA1判定的新发感染样本占22.81%,RITA2判定的新发感染样本占19.64%,RITA3判定的新发感染样本占21.06%,RITA4判定的新发感染样本占18.00%。第二部分1.限制性抗原亲和力法判定我国海关出入境人群新发感染比例为24.76%。2.本次研究发现我国海关出入境新发感染人群HIV亚型以CRF01AE为主(75.00%),其次为 CRF07BC 占 10.00%,CRF08BC 占 2.5%,CRF5501B占5.00%,其他亚型占5.00%。3.成功扩增的40份新发感染样本中,有5份样本出现耐药。三份样本对利匹韦林(RPV)低度耐药,一份样本对奈非那韦(NFV)高度耐药,一份样本同时对齐多夫定(AZT)和司他夫定(D4T)耐药。4.对海关出入境亚型为CRF01AE的HIV新发感染人群进行毒株分子溯源后发现,23.33%毒株来源于国外,76.67%毒株来源于国内。结论第一部分1.当出现缺失p55条带或缺失p31条带或S/CO≤20或CD4细胞≥500个/μl或VL>100,000 copies/ml时,该样本是LAg判定HIV-1新发感染的可能性大。2.S/CO+CD4+VL联合预测新发感染比单个指标分别预测效能好。3.结合了不同指标的新发感染综合判定策略可以对HIV-1新发感染进行分类,从而为采取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提供信息。第二部分1.我国海关出入境人群中的HIV-1新发感染比例较高,有必要对人口流动性大的出入境人群进行严格监测,以减少HIV的传播和蔓延。2.我国海关出入境新发感染人群中HIV-1亚型种类复杂,已出现了对NNRTI、NRTI和PI类药物耐药的毒株,需加强对出入境人群的监测以降低传播风险,在实施抗病毒治疗时需考虑感染者的耐药情况。3.我国海关出入境HIV-1新发感染人群存在跨境传播情况,需针对HIV流行特点采取有效监测和防控措施,有效控制跨境传播。

于洋,李颖,张瑾,谷金莲,段欣欣,周诚[3](2021)在《丙型肝炎病毒抗体诊断试剂(胶体金法)专项抽验情况分析及建议》文中提出目的:了解丙型肝炎病毒抗体诊断试剂(胶体金法)在生产、流通、使用环节的总体质量情况,为丙型肝炎病毒抗体诊断试剂(胶体金法)的质量监测及质量管理提供参考。方法:用抽验试剂根据行业标准YY/T 1215—2013规定的丙型肝炎病毒抗体快速检测试剂国家参考品进行检测,并用WHO HCV Seroconversion Panel PHV917(M)HCVGenotype 2b和HCVHepatitis C Seroconversion Panel PHV919 (0610-0217)HCV Genotype 1a血清转换盘对部分产品进行检测,比较不同产品灵敏度差异。结果与结论:按行业标准生产的34批抽验样品中33批符合行业标准YY/T 1215—2013要求,但对WHO HCV系列血清检测阳转时间有差异,另有1批因无法加样而不符合要求,说明国产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检测试剂(胶体金法)总体质量较好,但试剂灵敏度有差异;本次抽验涉及20个批准文号,占全部该类企业批准文号的50%,建议以后扩大抽样覆盖范围并研制丙型肝炎病毒系列血清转换盘。

王哲侃[4](2021)在《犬源贾第虫集聚体C的胶体金试纸条诊断方法的建立及其初步应用》文中提出贾第鞭毛虫(Giardia canis)是一种较为常见的人畜共患肠道寄生原虫,在全世界范围内传播。目前贾第虫的分型依据主要以宿主区分,包括8个集聚体即集聚体A-H。其中,集聚体A和B可以感染人类与哺乳动物,集聚体C和D主要感染犬科动物,集聚体E感染牛,集聚体F一般感染猫科动物,集聚体G感染鼠类,集聚体H主要感染海洋哺乳动物。在临床情况中,传统免疫学方法常使用广谱抗体检测。广谱检测对于不同集聚体检测效果有所不同。根据临床实际情况,常会出现假阳性、假阴性的误诊,错检、漏检率较高,使得实际情况与试验预期不符。单克隆抗体有着较强的特异性,可以更好的检测抗原,随着单克隆抗体技术受到广泛应用,贾第虫免疫学检测的特异性效果得到了充分的加强。本研究首先以磷酸丙糖异构酶(TPI)基因和β-贾第蛋白(BG)基因为靶基因进行鉴定,从而确定目标地区犬源贾第虫的主要分型种类,选择β-贾第蛋白(BG)和磷酸三脂异构酶(TPI)这两个单拷贝蛋白编码基因靶点,这两种基因多态性程度较高,利于分型的判断。拟以地区贾第虫犬粪阳性样本提取并培养贾第虫集聚体C滋养体,使用培养的滋养体感染的免疫小鼠,并制备相应的单克隆抗体,利用制成的单抗以夹心法胶体金技术为基础,建立定性检测的贾第虫的新型快速免疫学诊断方法。本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贾第虫基因型的鉴定提取的犬粪中DNA,以磷酸丙糖异构酶(TPI)基因和β-贾第蛋白(BG)基因为靶基因进行鉴定,确定其阳性感染率,进行巢式PCR扩增,PCR阳性产物经测序并将结果与Gen Bank中的贾第虫序列比对从而判断其分型。616份样品中,有48份样品检验结果为贾第虫感染阳性,阳性率为7.79%(48/616)。不同地区样品贾第虫感染率分别为:中国广州4.81%、越南胡志明市6.90%、马来西亚吉隆坡9.09%、新加坡2.86%和菲律宾马尼拉11.52%。其中48份样品在TPI和BG位点分别检测到条带,阳性率分别为7.63%和5.19%。阳性样品再经过对于BG及TPI基因位点的测序比对,得知BG位点有集聚体B型(3.33%)、集聚体C型26(86.67%)、集聚体D型(10%),TPI位点有集聚体B型(2.12%)、集聚体C型(85.1%)、集聚体D型(12.76%)。经过统计分析比较得出各地区间贾第虫基因型差距不显着(P>0.05),地区内贾第虫基因型差距显着(P<0.05),中国南海周边地区存在贾第虫感染,公共卫生相对较好,地区感染率较低,犬源贾第虫基因型分布未明显受到海洋地域隔离影响。2.单克隆抗体制备及夹心法胶体金试纸条的验证通过先前实验制备的集聚体C犬粪样品培养的贾第虫滋养体,制备了两种不同的贾第虫抗原:贾第虫排泄分泌抗原;贾第虫可溶性抗原,通过制备的抗原感染免疫小鼠,使用杂交瘤细胞融合技术,筛选后得到7株能够稳定分泌单抗的细胞株,利用蛋白质印迹验证制备的单克隆抗体对贾第虫滋养体排泄分泌抗原及可溶性抗原成功识别。其中FG4株识别180k Da及175k Da的条带,且对于犬艾利西体、犬心丝虫、血吸虫虫卵等抗原没有免疫交叉反应现象。使用制备的单克隆抗体建立双抗体夹心法胶体金试纸,该试纸制成试制样品后,通过与犬艾利西体、犬心丝虫、血吸虫虫卵等抗原反应,没有出现阳性结果,具有较好的特异性;与贾第虫滋养体样品检测极限不低于0.125μg,具有较强的敏感性。通过对于犬粪样品的检测后,该试纸验出率为90%,高于英国J&G公司试纸70%验出率。综上所述,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南海周边地区的犬类存在贾第虫感染情况,感染的贾第虫以集聚体C为主,存在集聚体B、集聚体D。2.以集聚体C贾第虫滋养体制备的抗体,可以识别滋养体可溶性抗原以及排泄分泌抗原,并且与犬艾利西体、犬心丝虫、血吸虫虫卵无交叉反应,有良好的特异性。3.基于集聚体C抗体建立的胶体金试纸,可用于犬粪贾第虫抗原的检测,并有较高的敏感性、特异性、稳定性。

马洁琼[5](2020)在《干血斑联合检测HIV/HCV/TP抗体、核酸方法建立及应用策略研究》文中指出研究背景为科学、有效地预防与控制HIV(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HCV(Hepatitis C virus,HCV)及TP(Treponema Pallidum,TP)传播,获知其流行趋势与动态,我国建立了全国艾滋病哨点监测系统,多年来该系统在艾滋病防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截至目前全国共有1975个哨点,每年需进行数十万人份的检测,包括HIV、HCV、TP。现有哨点样本检测采用的是血浆检测法,每年需在规定的时间内集中采集大量血浆样本,由专人将其运送至实验室,分别对每份样本进行HIV、HCV、TP的检测,同时实验室管理办法规定阳性血浆样本须长期储存。现行的血浆检测方法在实际工作中面临着诸多挑战,包括现场采集血浆样本需要大量人力和耗材、样本运输要求高尤其是HIV属于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必须符合高级别生物安全运输要求、长期积累的阳性血浆样本保存空间难以持续扩大、需要溯源时无法用血浆样本追溯到个体的遗传特征等诸多问题。需要创新研究,建立更加适宜我国艾滋病哨点监测的实验室检测方法。与血浆相比,干血/浆斑样本具有采样方便、稳定性好、储存简单、无需冷链运输,可最大限度降低生物安全风险等诸多优势,既往研究已经证实干血/浆斑对监测遗传性疾病是一个有效方法,也有相关研究干血斑检测HIV、HCV和TP的报道。但已有研究检测HIV、HCV、TP的干血斑处理缺乏标化的统一方法,检测每个病原菌时需要分别处理干血斑。为了提高检测效率,需要创新,研究标化干血斑处理方法,一份干血斑一次性标化处理后可检测三种病原菌,不需要分别处理三次干血斑。研究建立更加适宜我国哨点监测的实验室检测方法,对于提高我国艾滋病哨点监测的实验室总体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应用价值。研究方法1.干血斑联合检测HIV/HCV/TP抗体方法的建立、评价及策略研究方法学建立:基于现有商业化试剂盒,通过优化血液采集体积、干血斑洗脱液加样量、干血斑大小、洗脱液体积、洗脱液组分、洗脱温度及洗脱时间等实验参数,建立适宜的应用一份干血斑检测HIV/HCV/TP抗体的酶联免疫检测方法。实验室评价:构建系列实验室评价盘,包括实验室基础盘、实验室干扰盘、实验室精密度盘等,评价应用一份干血斑检测HIV/HCV/TP抗体的ELISA方法的敏感性与特异性、线性范围、分析灵敏度、分析特异性、精密度性等实验室性能指标,并评价干血斑样本稳定性。临床评价:以男同人群(Men who have sex withmen,MSM),注射吸毒人群(people who injectdrugs,PWIDs)两类重点人群作为研究对象,2018年6月至2019年11月,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男同人群监测哨点、江西省南昌市美沙酮门诊共采集429份血液/血浆配对样本,其中229份为MSM人群样本,200份为PWIDs人群样本。采用已建立的一份干血斑检测HIV/HCV/TP抗体的ELISA方法进行检测。以血浆检测结果作为参考标准,分析一份干血斑检测HIV/HCV/TP抗体的ELISA方法的临床敏感性与临床特异性,并计算PPV、NPV及Kappa值。策略研究:提出干血斑抗体筛查策略,即直接采用一份干血斑检测HIV/HCV/TP抗体的ELISA方法进行HIV、HCV及TP感染的筛查,以常规实验室检测结果为标准,初步探讨其应用效果。2.干浆斑联合检测HIV/HCV/TP抗体方法的建立与评价方法学建立:基于现有商业化试剂盒,通过优化血浆采集体积、干浆斑大小、洗脱液体积、洗脱液组分、洗脱温度及洗脱时间等实验参数,建立适宜的应用一份干浆斑检测HIV/HCV/TP抗体的ELISA检测方法。实验室评价:构建系列实验室评价盘,包括实验室基础盘、实验室干扰盘、实验室精密度盘等,评价应用一份干浆斑检测HIV/HCV/TP抗体的ELISA方法的敏感性与特异性、线性范围、分析灵敏度、分析特异性、精密度性等实验室性能指标,并评价干浆斑样本稳定性。临床评价:以MSM、PWIDs两类重点人群作为研究对象,2018年6月至2019年10月,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男同人群监测哨点、江西省南昌市美沙酮门诊共采集329份血液/血浆配对样本,其中129份为MSM人群样本,200份为PWIDs人群样本。采用己建立的一份干浆斑检测HIV/HCV/TP抗体ELISA方法进行检测。以血浆检测结果作为参考标准,分析一份干浆斑检测HIV/HCV/TP抗体的ELISA方法的临床敏感性与临床特异性,并计算PPV、NPV及Kappa值。进一步比较分析一份干血斑与一份干浆斑分别用于检测HIV/HCV/TP抗体的ELISA方法的检测性能。3.干血斑联合检测HIV/HCV/TP核酸方法的建立与策略研究方法学建立:建立和优化应用一份干血斑检测HIV/HCV/TP的核酸方法。与血浆检测结果为标准,评价所建立方法的准确性。策略研究:首次提出干血斑HIV/HCV/TP抗体与核酸检测相结合的干血斑筛查策略,即第一步采用一份干血斑进行HIV/HCV/TP抗体检测;第二步采用一份干血斑对HIV抗体阳性样本进行HIV-1 RNA或HIV-1 DNA检测,对HCV抗体阳性样本进行HCV RNA检测,对TP抗体阳性样本则再次采用ELISA方法复检,结果以第二步检测结果为准。在此基础上,以常规实验室检测结果为参考标准,初步探讨此干血斑筛查策略的应用效果。研究结果1.干血斑联合检测HIV/HCV/TP抗体方法的建立、评价及策略研究方法学建立:一份干血斑检测HIV/HCV/TP抗体的ELISA方法最适条件为血液收集量为70~100 μL,取全斑,采用500 μL 1‰ Tween20-PBS洗脱液于RT下洗脱4 h,HIV检测时加入样本为(30 μL干血斑洗脱液+70 μL 1‰ Tween20-PBS洗脱液)。实验室评价:结果表明分析特异性良好;不同抗体水平干血斑样本的日间精密度、批内精密度、斑间精密度的变异系数(CV)均小于15%;干血斑样本稳定性良好。临床评价:429份配对样本的结果显示,HIV、HCV、TP抗体阳性率分别为6.1%(26/429)、27.7%(119/429)与 15.0%(64/429);其中,HIV/HCV/TP、HIV/HCV、HIV/TP及HCV/TP合并感染样本分别为2份、2份、4份、9份。一份干血斑检测HIV/HCV/TP抗体的ELISA方法的临床特异性均为100%,临床敏感性分别为88.5%(95%CI:0.69~0.97)、98.3%(95%CI:0.93~1.00)、92.2%(95%CI:0.82~0.97);PPV均为100%,NPV 分别为 99.3%、98.3%、92.2%;Kappa 值分别为 0.96、0.99、0.95。策略研究:采用干血斑抗体筛查策略检测HIV、HCV及TP抗体,与实验室检测结果相比,两种方法检测结果的一致性为:在HIV检测中,阳性符合率88.5%(23/26),阴性符合率100%(403/403),总符合率为99.3%(426/429);在HCV检测中,阳性符合率 98.3%(117/119),阴性符合率 100%(310/310),总符合率为 99.5%(427/429);在TP检测中,阳性符合率92.2%(59/64),阴性符合率100%(365/365),总符合率为 98.8%(424/429)。2.干浆斑联合检测HIV/HCV/TP抗体方法的建立与评价方法学建立:一份干浆斑检测HIV/HCV/TP抗体的ELISA方法的最适条件为血浆收集量为100 μL取全斑,采用500μL 1‰Tween20-PBS于RT下洗脱2 h。实验室评价:结果表明分析特异性良好;不同抗体水平干浆斑样本的日间精密度、批内精密度、斑间精密度的CV均小于15%;干浆斑样本稳定性良好。临床评价:329份配对样本的结果显示,血浆样本中,HIV、HCV、TP抗体阳性率分别为 3.0%(10/329)、35.9%(118/329)与 11.2%(37/329)。其中,HIV/HCV/TP、HIV/HCV、HIV/TP及HCV/TP合并感染样本量分别为1份、2份、4份、9份。千浆斑用于HIV/HCV/TP抗体检测的临床敏感性分别为90.0%(95%CI:0.54~0.99)、99.2%(95%CI:0.97~1.00)、86.5%(95%CI:0.70~0.95);临床特异性均为 100%。Kappa值分别为 0.95、0.99、0.92。干血斑与干浆斑检测结果比较分析显示:整体而言,与血浆检测结果为标准,干血斑与干浆斑用于联合检测HIV/HCV/TP的总符合率分别为:HIV抗体检测,干血斑的总符合率为99.4%(327/329),干浆斑的总符合率为99.7%(328/329);HCV抗体检测,干血斑的总符合率为99.4%(327/329),干浆斑的总符合率为99.7%(328/329);TP抗体检测,干血斑的总符合率为98.5%%(324/329),干浆斑的总符合率为98.8%(325/329)。两种样本的HIV/HCV/TP抗体检测结果S/CO比值整体分布相似,S/CO比值分布的中位数与平均值相近。3.干血斑联合检测HIV/HCV/TP核酸方法的建立与策略研究方法学建立:成功建立了一份干血斑用于HIV RNA/DNA及HCV RNA联合检测的方法。结果表明:HIV-1 VL干血斑的检出率为84.4%(27/32);血浆与干血斑HCV VL检测结果的一致率为98.1%(101/103)。血浆与干血斑样本HIV-1 VL检测相关性r=0.68(n=27,P<0.05)。对于 HCV VL 检测,二者相关性 r=0.61(n=89,P<0.05)。Altman-Bland分析显示:血浆与干血斑中HIV-1 VL检测值平均差异为1.00±1.01 log10 copies/mL;所有干血斑样本HIV-1 VL均在±1.96 SDs范围之内即-0.97~+2.97 log10 copies/mL。针对HCV VL检测,血浆与干血斑样本中VL平均差异为0.15±1.08 log10 copies/mL,94.38%(84/89)样本检测结果在±1.96 SDs 范围内即-1.96~+2.67 log10 copies/mL。采用干血斑进行HIV-1 DNA检测,与血浆HIV-1 RNA检测结果一致且RT-PCR检测性能良好。策略研究:在一份干血斑检测HIV/HCV/TP抗体与检测核酸方法相结合的基础上,提出干血斑抗体与核酸相结合筛查策略,其实验流程为:即第一步采用一份干血斑进行HIV/HCV/TP抗体检测;第二步采用一份干血斑检测HIV/HCV核酸方法对HIV抗体阳性样本进行HIV-1 RNA或HIV-1 DNA检测,对HCV抗体阳性样本进行HCV RNA检测,对TP抗体阳性样本则再次采用ELISA方法复检,结果以第二步检测结果为准。将常规实验室检测结果与干血斑抗体与核酸筛查策略进行比较,采用干血斑抗体与核酸监测HIV、HCV及TP的总符合率分别为:HIV-1 RNA总符合率为99.3%或HIV-1 DNA总符合率为100%;HCVRNA总符合率为98.6%;TP总符合率为98.8%。研究结论1.本研究标化了干血/浆斑处理方法,优化了实验流程,成功建立了一份干血/浆斑样本检测HIV/HCV/TP抗体的ELISA方法,显着缩短了试验流程;并证实所建立方法具有良好敏感性与特异性,可满足实验室检测需要。干血斑与干浆斑样本具有良好的稳定性;二者检测结果一致性高,可适应于不同检测环境。2.应用一份干血斑联合检测HIV-1 RNA、HIV-1 DNA及HCV RNA,其HIV-1 DNA检测结果与血浆检测结果一致;HIV-1 RNA与HCV RNA检测具有较高检出率。证实一份干血斑可用于HIV-1 DNA、HIV-1 RNA及HCV RNA联合检测。3.本研究将一份干血斑联合检测HIV/HCV/TP抗体和核酸监测策略应用于艾滋病哨点监测,与现行策略检测结果一致性高,为提升现有哨点样本检测效率提供了新的技术策略,对建立适宜我国哨点监测的实验室检测策略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蔡其刚[6](2019)在《青南儿童棘球蚴病调查分析及AE免疫学诊断、代谢组学研究》文中认为棘球蚴病又称包虫病,是由棘球属绦虫的幼虫-棘球蚴寄生于人及其它动物的肝脏、肺脏等组织器官而引起的一种重要的人畜共患寄生虫病。青海省是全国罕见的棘球蚴病的高发区,流行区域主要分布于玉树藏族自治州和果洛藏族自治州各县。两型棘球蚴病(CE/AE)混合流行,且流行程度高、疫情严重。为了摸清青海南部地区儿童棘球蚴病的流行状况和流行特征、青海田鼠Em感染情况及其病原学特征、探索敏感性和特异性的早期诊断技术,本研究对青海南部地区儿童棘球蚴病的感染状况进行了调查分析研究;对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久治县的青海田鼠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并进行了Em青海田鼠株的分离、鉴定;利用分离、鉴定的青海田鼠株Em,表达和纯化了EmAgB3和EmAgB3-GGGS-Em18两个蛋白,并利用纯化的这两个蛋白分别进行了ELISA和胶体金免疫试纸条检测方法的探索;利用分离鉴定的Em青海田鼠株构建了Em沙鼠感染模型,并对构建的Em沙鼠感染模型进行了肝脏、脾脏和血浆代谢组学研究。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通过采用影像学和血清学诊断方法,对青海南部地区儿童棘球蚴病感染状况进行了调查分析研究,明确了该区域儿童棘球蚴病的流行分布情况和特征。这对患棘球蚴病儿童采取早期诊断和制定最佳治疗方案,保障患病儿童尽早地正常生长发育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对于健康的儿童,也可以尽早地进行预防、保健及调理。(2)通过对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久治县的青海田鼠进行流行病学调查,从捕获的50只青海田鼠中分离、鉴定得到了11株Em,Em感染率为22%。通过对其进行分子生物学分析,确定了Em青海田鼠分离株为亚洲型,且存在不同核苷酸位点的变异。该研究发现进一步确立了青海田鼠作为Em中间宿主在流行病学上的重要地位,这为在该地区通过控制青海田鼠的数量来降低人感染AE的风险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思路。(3)通过提取Em青海田鼠分离株的基因组DNA,综合利用分子生物学和免疫学技术,克隆、表达和纯化了EmAgB3蛋白和EmAgB3-GGGS-Em18蛋白,获得了高纯度和高浓度的重组蛋白(EmAgB3蛋白的浓度为1.05 mg/mL,EmAgB3-GGGS-Em18蛋白浓度为0.5 mg/mL)。另外,通过利用3C酶酶切的方式,成功将重组EmAgB3蛋白的GST标签进行了切除。进行了纯化和蛋白复性,使其最大程度地恢复了天然EmAgB3蛋白的空间结构和生物学特性,为进一步对其进行更深入的结构、功能和应用研究奠定了物质基础。(4)通过对重组EmAgB3蛋白和重组EmAgB3-GGGS-Em18蛋白进行ELISA和胶体金试纸条技术的包装,分别建立了ELISA和胶体金免疫试纸条的诊断方法。经特异性、敏感性和符合性试验,均具有非常良好的临床诊断应用价值。(5)通过将分离鉴定的Em青海田鼠分离株进行腹腔接种沙鼠的方式,成功构建了Em沙鼠感染模型,感染率高达100%。这为将来进行更深入的针对Em青海田鼠分离株的生物学研究奠定了种子基础。(6)采集了Em沙鼠模型和正常沙鼠对照的肝脏、脾脏和血浆样本,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分析技术,分别对采集的样本进行了非靶标代谢组学研究,筛选获得了数量众多的差异代谢物。肝脏代谢组学分析显示:在肝脏中检测到10493个代谢物,从中筛选出1509个差异代谢物。其中309个代谢物较正常肝脏代谢物上调,1200个代谢物下调;脾脏代谢组学分析显示:在脾脏中检测到8679个代谢物,从中筛选出1111个差异代谢物。其中586个代谢物较正常脾脏代谢物上调,525个代谢物下调;血浆代谢组学分析显示:在血浆中检测到4085个代谢物,从中筛选出316个差异代谢物。其中200个代谢物较正常血浆代谢物上调,116个代谢物下调。这些代谢组学的数据,为将来开展针对特异性代谢物的研究、筛选药物作用靶点和代谢通路提供了参考。

王金花[7](2019)在《犬、猫心丝虫病诊断和治疗及流行病学研究》文中指出犬、猫心丝虫病是由犬心丝虫感染引起的严重的致命的寄生虫病,主要由蚊子传播。在中国的海南省和一些滨海城市如深圳、杭州、上海,关于犬、猫心丝虫病的流行和分布很少有报道。本研究应用了抗原检测方法和两种PCR法检测了位于华南的海南省、深圳市和华东的上海市,杭州市的心丝虫感染情况和流行率。从2014年10月到2017年5月,共采集了未采取心丝虫防治措施的狗的1038份血样和猫的51份血样。其中869份狗血样和所有猫血样均采自海南岛,55份狗血样来自深圳,69份狗血样来自上海,45份狗血样来自杭州。所有狗血样采用商品化的诊断试纸条(Canine SNAP 4Dx Plus test kit,IDEXX,USA)进行抗原检测,心丝虫抗原检测的感染率海南为0.5%(4/869),深圳为 0%(0/55),上海为 1.5%(1/69),杭州的感染率则为 0%(0/45)。所有的狗血样使用PCR方法检测心丝虫的16S rRNA基因和心丝虫专性共生体-沃尔巴克氏菌的表面蛋白(WSP)基因。通过扩增心丝虫虫体16S rRNA基因检测心丝虫的感染率其中海南为7.4%(64/869),深圳为0%(0/55),上海为1.5%(1/69),杭州为0%(0/45)。通过扩增犬心丝虫沃尔巴克氏菌的WSP基因检测心丝虫的感染率海南犬感染率为5.3%(46/869),深圳犬心丝虫感染率为0%(0/55),上海的犬心丝虫感染率为1.5%(1/69),杭州的心丝虫感染率为0%(0/45)。通过扩增心丝虫16S rRNA基因检测海南的猫心丝虫的感染率为9.8%(5/51),而通过扩增心丝虫沃尔巴克氏菌的WSP基因检测海南猫心丝虫的感染率为5.9%(3/51)。当前研究表明,海南岛的犬猫存在心丝虫感染的现象,用PCR方法检测的流行率高于用抗原方法检测流行率,通过扩增心丝虫16S rRNA基因检测海南的心丝虫的感染率高于扩增沃尔巴克氏菌的状SP基因的结果。上海、杭州和深圳三个滨海城市犬心丝虫感染率较低。再通过扩增心丝虫16S rRNA基因调查海南省各市县的犬心丝虫的感染率和分布,心丝虫感染率从0%—25%不等。其中琼海市心丝虫感染率最高为25.00%,三亚次之,感染率为17.57%,再次是屯昌县,犬心丝感染率为12.5%,儋州感染率最低为3.5%,海口和文昌也都有不同程度的心丝虫感染,分别是6.9%和3.9%。在澄迈、临高、昌江、乐东和陵水也做了相应的调查,检测到阳性率均为0%。为了筛选更好的疫苗和诊断的候选基因,提供犬恶丝虫免疫相关蛋白,对犬心丝虫沃尔巴克氏菌WSP基因进行克隆、原核表达。以含有沃尔巴克WSP基因片段的犬全血总DNA为模板进行PCR扩增。目的基因连接至pMD18t载体进行克隆,筛选阳性菌进行测序比对。再将目的基因克隆至原核表达质粒PTYB12中,构建重组表达载体PTYB12-WSP,双酶切鉴定。将其转入大肠埃希菌(E.coli)BL21感受态细胞中,异丙基-β-D-硫代吡喃半乳糖苷(IPTG)诱导表达,通过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R4GE)分析表达的重组蛋白,再进行透析纯化,获得重组蛋白。结果表明WSP基因片段PCR扩增产物约为750 bp,测序结果与cDNA文库中筛选得到的序列一致。重组表达载体PTYB12-WSP双酶切鉴定正确。SDS-PAGE结果显示,IPTG诱导后重组蛋白PTYB12-WSP表达,相对分子质量(Mr)约为750,与预期大小一致。本实验成功克隆并表达了犬恶丝虫WSP重组蛋白。阿福拉纳米尔贝肟咀嚼片(赛可信)咀嚼片是一种犬用口服抗体内外寄生虫药,临床用于预防和治疗犬跳蚤、蜱虫及胃肠道线虫和预防犬心丝虫感染。为探究赛可信咀嚼片对犬心丝虫的预防效果,并评估该产品的临床使用安全性。将135只犬设置为两种试验模型。一种是在控制环境条件下开展试验,其中受试药物组(赛可信)30只,对照药物组(大宠爱)30只,阴性不给药犬10只,阳性不给药犬6只。另一种在田间自然环境下开展试验,其中受试药物组(赛可信)30只,对照药物组30只(大宠爱)。在180天的实验周期内,分别在-6天、120天、150天、180天对实验犬只的心丝虫抗原检查、微丝蚴镜检以及实验室PCR检测,观察心丝虫病原体对实验犬的感染情况变化,以验证该药物对犬只心丝虫病的临床预防疗效。每个月进行安全评价,分别在第0天、120天和150天给药时,观察犬给药后的临床表现,并从赛可信和大宠爱组各随机挑选10只犬分别在试验前-6天、试验120天和150天采血,进行血常规和血液生化指标检测。结果表明试验进行到150天时,在环境控制实验组中,阴性不给药的犬只出现一只PCR检测犬心丝虫阳性犬,并在180天时,PCR结果再次确证。而其它实验组均未出现心丝虫阳性犬。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所有犬只未出现临床异常状况,体温、呼吸和心率均在正常生理范围内波动,血常规和生化指标均在正常范围波动,与给药前无统计学差异。说明阿福拉纳米尔贝肟咀嚼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预防犬心丝虫感染的口服产品。

周霞[8](2018)在《HLA遗传多态性与MDR/RR-TB和HIV易感性的关联研究及其在新型结核诊断肽筛选中的应用》文中提出研究背景:人免疫缺陷病毒感染(HIV)及其引起的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的流行、耐多药/利福平耐药结核(MDR/RR-TB)的传播已成为导致世界范围内结核疫情复燃及蔓延的重要原因。而个体是否容易罹患AIDS或MDR/RR-TB,除与病原体传播有关,还与宿主是否携带易感基因有关。来自世界各地的研究表明,HIV或TB感染及其疾病进展的宿主遗传易感性部分取决于人类白细胞抗原(HLA)系统。TB/HIV双重感染对结核诊断构成了巨大的挑战,由于艾滋病继发的严重免疫缺陷,易使现有结核诊断方法,甚至以ESAT-6和CFP-10作为反应刺激物的结核感染IFN-γ释放实验呈假阴性。研究目的:研究一调查湖北汉族人群中耐多药/利福平耐药结核病(MDR/RR-TB)患者的人类白细胞抗原(HLA)A、B、DRB1位点的高分辨率等位基因和单体型频率的分布特征,并与同一地区药物敏感结核病(DS-TB)患者相比较,拟发现HLA-A、B、DRB1等位基因及其单体型与耐多药/利福平耐药结核(MDR/RR-TB)易感性的关系。研究二调查华中地区HIV/AIDS人群HLA-A、B、C位点的高分辨率等位基因的分布特征,以筛选HIV/AIDS人群经典MHC-Ⅰ高频分子(MHC-Ⅰa),利用高频率MHC-Ⅰa限制性表位筛选针对该群体的结核分枝杆菌特异性刺激抗原肽,刺激结核特异性CD8+细胞分泌IFN-γ,以提高HIV/AIDS人群结核感染的早期诊断率。研究方法:在第一项研究中,我们抽取来自湖北汉族人群的174例耐多药/利福平耐药结核病患者(观察组)和838例药物敏感结核病患者(对照组)的血样,使用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性寡核苷酸探针(PCR-SSOP)技术进行4位数HLA-A、B、DRB1等位基因分型,比较两组间HLA-A、B、DRB1等位基因和单体型频率。使用Arlequin ver 3.5软件分析两组HLA-A、B、DRB 1等位基因和单体型的频率,使用Epi Info 7软件和SPSS22.0软件分析两组间HLA等位基因的差异。第二项研究分以下2步进行:1.HIV/AIDS人群MHC-Ⅰa高频分子的筛选:将424名HIV-1感染者作为研究对象,以836名同一地区HIV阴性健康人群为对照,采用PCR-SSOP及PCR-SBT技术进行HLA-A、B、C等位基因的基因分型。使用Arlequin ver3.0软件分析两组HLA-A、B、C等位基因和单体型的频率,使用Epi Info 7软件和SPSS18.0软件分析华中地区HIV/AIDS人群的经典Ⅰ类人类白细胞抗原(HLA-A、B、C)等位基因分布特点,确定该人群经典MHC-Ⅰ高频分子。2.以结核分枝杆菌差异区(region of differences,RD)编码蛋白为候选抗原,通过计算机软件预测候选抗原上与HIV/AIDS人群MHC-Ⅰa高频分子高度亲和的表位。人工合成含HIV/AIDS人群经典MHC-Ⅰ高频分子高亲和力表位的多肽作为刺激原,以培养证实的结核病患者去除CD4+、CD56+细胞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为阳性样本,以有BCG接种史的健康对照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为阴性样本,进行IFN-γELISpot,选择对TB样本有刺激效应且对健康对照无刺激效应的多肽。用筛选所得混合多肽池为IGRA试剂,与重组结核分枝杆菌早期分泌抗原靶6-培养滤液蛋白10融合抗原(recombinant fusion protein of early secretory antigenic target 6 k Da and culture filtrate protein10 k Da,r ESAT6/CFP10)比较在HIV感染人群中的灵敏度和特异度,以验证CD8抗原肽是否能提高r EAST6/CFP10刺激TB/HIV患者外周血IFN-γ释放反应率及强度。研究结果:研究一,对所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显示,对照组的所有位点均不偏离哈迪-温伯格平衡(HWE)。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除年龄较大(p<0.0001;OR=10.9,95%CI 7.6–15.8)、既往治疗史(p<0.0001;OR=11.0,95%CI 7.2–16.7)和治疗依从性差(p<0.0001;OR=12.9,95%CI 8.4-20.0)外,等位基因DRB1*08:01(p<0.0001;OR=174.5,95%CI 15.3–1987.2)是MDR/RR-TB的独立预测因子。而在初治结核病例亚组中,DRB1*08:01(p<0.0001;OR=80.3,95%CI 7.0-917.1)和年龄较大(p<0.0001;OR=3.9,95%CI 2.4-6.4)是原发MDR/RR-TB的独立易感因素。研究二,首先测得华中地区HIV/AIDS人群MHC-Ⅰa高频分子为HLA-A*11:01(27.7%)、HLA-B*46:01(16.7%)、HLA-A*24:02(15.6%)、HLA-A*02:07(14.2%)、HLA-B*40:01(12.7%)、HLA-C*12:02(10.7%)、HLA-C*03:04(9.4%)、HLA-A*02:01(9.0%)、HLA-C*07:02(8.0%)、HLA-B*13:01(7.5%)、HLA-A*33:03(6.6%)、HLA-C*07:01(5.8%)、HLA-C*03:01(5.5%)、HLA-C*04:05(5.3%)、HLA-B*58:01(5.3%),通过调整年龄和性别混杂因素后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HIV-1阳性组的HLA-A*02:06、HLA-B*15:01等位基因亚型频率高于HIV-1阴性组。然后,利用网络表位预测工具Net MHCpan3.0服务器预测并筛选与HIV感染人群MHC-Ⅰa高频分子高度亲和的免疫优势表位,并通过体外筛选试验,最终获得8个重叠多肽池,Rv0222176-191、Rv1980c122-138、Rv1985c105-120、Rv3425141-165、Rv3873133-151、Rv3873158-166、Rv387878-86、Rv3879c673-690,可刺激结核患者外周血CD8+T淋巴细胞产生γ干扰素,但对健康对照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无刺激效应。在检测25例TB/HIV双重感染血样时,由这8个重叠多肽池混合而成的IGRA刺激剂(CP)的灵敏度与r ESAT6/CFP10(EC)的灵敏度均较低(68%vs 48%,p>0.05),但二者共同作为IGRA刺激剂(CP+EC)时灵敏度达92%,显着高于r ESAT6/CFP10(χ2=11.5238,p=0.00068),且不影响特异性。结论:研究一,推证了人类自身遗传因素中HLA基因多态性影响个体对MDR/RR-TB的易感性。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综合结核病患者的临床和宿主遗传信息可能有助于MDR/RR-TB的预测和早期发现。研究二,根据HIV/AIDS人群HLA-A、B、C等位基因分布特点筛选出来的经典MHC-Ⅰ限制性结核抗原肽,有提高IGRAs在HIV/AIDS人群中的结核感染检测灵敏度的潜力。

李金峰[9](2018)在《丙型肝炎病毒核心蛋白抗原表位系统分析及其高灵敏可控信号放大系统免疫检测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和目的全球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感染者约2亿人,我国属于高流行地区。HCV感染者中,约30%可以自发清除病毒,70%转为慢性感染,其中10%-20%进而发展为肝硬化、肝功能衰竭或原发性肝细胞癌(HCC)。HCV感染诊断通常采用ELISA检测病毒抗体,PCR检测病毒RNA或两种方法同时进行。目前,单试剂盒ELISA检测HCV抗体“阳性”结果中,约1/3为假阳性、1/3抗体阳性而病毒RNA阴性(HCV Ab+/RNA-)、1/3为抗体与RNA双阳性(HCV Ab+/RNA+)。临床上除检测HCV抗体与RNA外,鉴于HCV核心蛋白抗原(HCVcAg)全程伴随着病毒复制,已成为确诊HCV窗口期及慢性感染的重要检测指标。当前,国际和国内市场上,HCVcAg检测方法与试剂盒稀缺,其生产厂家国外只有Ortho和Abbott两家,国内只有湖南康润和山东莱博两家,但检测灵敏性以及亚型覆盖面普遍不够理想。因此,HCVcAg检测仍是一项国际性技术难题。限制HCVcAg检测技术突破的根本原因在于缺乏对HCVcAg表位的详尽研究与了解,缺少高亲和力及特异性识别HCVcAg不同表位的单克隆抗体(mAb)以及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高灵敏检测技术或方法。本博士学位论文针对现行HCV临床检测方法中存在的关键材料与技术缺陷,对HCVcAg表位进行深入系统地分析,研制出可用于多个HCVcAg表位检测的单克隆抗体,填补国内外检测HCVcAg的关键单克隆抗体试剂的缺失,建立适用于血液安全筛查及临床诊断的HCVcAg多表位的高灵敏、高特异性免疫学检测方法。方法本研究对HCVcAg蛋白的抗原表位进行系统分析,选取保守肽段免疫小鼠测定其免疫原性。采用杂交瘤融合技术制备鼠源单克隆抗体,发现和验证天然HCVcAg的多个表位。采用筛选的配对高亲和力单克隆抗体与可控信号放大系统,结合稀土铕荧光纳米颗粒(Eu+3 nanoparticles,EuNPs)或纳米金颗粒(gold nanoparticles,AuNPs或GNPs),建立快速检测HCVcAg的高灵敏免疫层析检测方法或固相免疫测定方法。结果1、HCVcAg抗原表位经对HCV核心蛋白氨基酸序列分析,选取了 HCVcAg的21-40aa、41-60aa、51-70aa、101-120aa、121-140aa五个保守氨基酸序列。利用这5个合成多肽免疫小鼠,成功制备与鉴定出可识别相应肽段(51-70aa没有诱导小鼠产生抗体,未能制备出相应的抗体)的57株单克隆抗体(mAbs),并证实这些肽段的抗体结合位点为天然HCVcAg抗原表位。在57株mAbs中,46株mAbs可识别41-60aa、101-120aa及121-140aa多肽,揭示了 3个新的HCVcAg抗原表位,在国际上尚属首次发现。研究还发现21-40aa、41-60aa、101-120aa三段多肽表位可以诱导动物产生高亲和力的抗体,更正了 HCVcAg只有21-40aa一个抗原表位的认知,为采用双抗体夹心法检测HCVcAg提供了理论依据与关键试剂。2、高灵敏可控信号放大系统以往报道的的信号放大系统多是不可控的体系,一旦反应其信号就增强到最大,不能区分特异结合与非特异结合,从而出现严重的假阳性反应信号。本研究发明了两种用于免疫检测的可控信号放大系统(Controlled signal amplification system,Controlled-SAS),其特征如下:(1)免疫层析检测可控信号放大系统。该系统由纳米颗粒如EuNPs或AuNPs标记的靶抗原检测抗体、生物素标记的靶抗原捕获抗体和位于固相上的抗生物素抗体组成。样本中的靶抗原分子会与生物素标记的捕获抗体和纳米颗粒标记的检测抗体形成树枝状的免疫复合物,并被固相上的抗生物素抗体捕获,从而实现对靶抗原分子的高灵敏高特异性检测。纳米颗粒介导的检测信号被显着放大并与检测靶抗原浓度呈正相关。只有在靶抗原存在的情况下,信号放大系统方起作用。本研究基于免疫层析法(LFIA)的可控信号放大系统(Controlled-SAS),证实检测血浆样品乙肝e抗原(HBeAg)的敏感性增加了9倍,为高灵敏检测类似抗原分子HCVcAg提供了参考。(2)免疫固相检测可控信号放大系统。该系统由抗生物素抗体和辣根过氧化物酶(HRP)双分子修饰的纳米颗粒(如AuNPs)、生物素标记的靶抗原检测抗体和位于固相上的靶抗原捕获抗体组成。样本中的靶抗原分子与固相上的捕获抗体及生物素化的检测抗体结合,进而与纳米颗粒上的抗生物素抗体结合,间接实现纳米颗粒上的HRP对靶抗原的标记,催化底物显色指示靶抗原的存在。该可控信号放大系统解决了亲和素非特异反应的问题,与常规ELISA方法比较具有更高的灵敏性。3、高灵敏可控信号放大系统免疫检测HCVcAg方法(1)可控信号放大系统免疫层析荧光试纸条(Controlled-SAS LFIA)检测HCVcAg:以LFIA为基础,建立了一种高灵敏、高特异的HCVcAg免疫试纸条检测法。所制备的试纸条由样品垫、结合垫、硝酸纤维素(NC)膜、吸水纸及PVC底板组成。临床样品在检测前,首先对血浆或血清样本进行变性处理,然后再将生物素化捕获抗体和EuNPs标记的检测抗体添加到变性处理后的样品液中,对其中的HCVcAg进行充分捕获。将纳米颗粒标记的抗原-抗体复合物离心分离,然后再采用免疫层析法对该免疫复合物悬液进行检测。该方法检测HCVcAg的敏感性相当于qPCR检出HCV RNA 105 IU/mL的血浆样本。通过对41份献血者HCV RNA阳性血浆样本检测比较,该Controlled-SAS LFIA与商品化ELISA试剂盒对HCVcAg的检出率分别为53.7%与56.1%,差异不显着(P>0.5)。结果表明,本研究建立的高灵敏免疫层析试纸条与常规ELISA方法的敏感性和检出率相同,且具有简便快速的优点,在丙型肝炎特异性快速诊断中具有较高实际应用价值。(2)可控信号放大系统 ELISA(Controlled-SAS ELISA)检测 HCVcAg:采用HCVcAg捕获单抗包被微孔板,与生物素化的检测抗体夹心检测血浆中HCVcAg靶抗原,最后通过抗生物素抗体和HRP双分子标记的AuNPs的可控信号放大系统,以HRP催化底物显色指示反应结果。实验针对血浆中HCVcAg多以免疫复合物形式存在的问题,研究确立了含5.5M尿素、5%Tween 80、1%Triton X-100的样品处理液。经各环节及相关要素条件优化,研究建立了基于可控信号放大系统的新型AuNPs-SAS ELISA方法,用于79份HCV RNA阳性献血者血浆样品HCVcAg检测。与常规ELISA 比较,Controlled-SAS ELISA反应敏感性提高了 10倍,其检测HCVcAg阳性结果与HCV RNA 阳性样品符合率为91.1%,而常规ELISA的检测符合率为55.7%,两种方法检出率差异非常显着(P<0.01)。建立的可控AuNPs-ELISA方法克服了现行ELISA诊断方法的灵敏性低的技术缺陷,可用于献血者HCV感染筛查及临床诊断。结论1、研究制备了 HCV 核心蛋白 21-40aa、41-60aa、101-120aa、121-140aa多肽单克隆抗体,发现并证实这些肽段含HCVcAg抗原表位,可作为免疫诊断试剂检测的靶标,为HCVcAg检测产品的研发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关键抗体试剂。2、研究发明了一种新型的可控信号放大方法系统和一种双分子标记纳米颗粒的可控信号放大系统。这两个系统可以显着提高免疫学检测方法的灵敏性而不降低特异性,可应用于免疫层析检测试纸条或固相免疫检测方法。3、研究选用制备的可识别HCVcAg多表位的单克隆抗体或多表位免疫血清抗体的夹心技术,建立了检测血浆或血清中HCVcAg靶抗原的高灵敏可控信号放大系统荧光试纸条及ELISA方法,可用于HCV感染献血者筛查及临床诊断。创新性和意义:(1)本研究在国际上首次系统分析与揭示了 HCVcAg抗原表位。除已报道的 21-40aa 表位外,新发现了 HCVcAg41-60aa、101-120aa、121-140aa 肽段可以诱导产生特异性抗体,证实这三个多肽位点是HCVcAg的抗原表位,可作为免疫诊断的检测靶标。(2)采用HCV核心蛋白21-40aa、41-60aa、101-120aa三个表位多肽表位免疫动物制备了一批高亲和力单克隆抗体,为研制双抗体夹心法检测HCVcAg诊断试剂盒的提供了关键材料。(3)发明的高灵敏可控信号放大系统在保证特异性的同时,大幅度提高了免疫检测HCVcAg靶抗原的灵敏性,具有代替现有双抗体夹心免疫层析方法或ELISA的潜在应用前景。(4)建立的高灵敏可控信号放大HCVcAg免疫检测方法,为其他类似靶抗原分子(诸如HBeAg等)免疫检测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

Chinese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10](2016)在《全国艾滋病检测技术规范(2015年修订版)》文中研究指明前言艾滋病在我国的流行已数十年,随着感染者和临床病人的不断增加、感染人群的变化,艾滋病检测工作量逐渐加大,对监测和检测的需求也不断增加,承担艾滋病检测的实验室已遍及全国各级医疗、疾病预防控制、采供血、妇幼保健机构,出入境检验检疫、军队等各个系统。为了尽早发现

二、HIV抗体酶联免疫诊断试剂检测不同基因型抗体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HIV抗体酶联免疫诊断试剂检测不同基因型抗体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HCV核酸定量检测用于临床诊断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写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HCV核酸定量检测方法学评价
    前言
    1 材料
    2 方法
        2.1 HCV核酸定量检测试剂的选择
        2.2 HCV核酸定量检测
        2.3 HCV核酸商业血清盘的构建
        2.4 HCV核酸实验室血清盘的构建
        2.5 HCV核酸定量检测试剂方法学评价
        2.6 质量控制
        2.7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不同检测试剂盒的性能参数
        3.2 不同检测试剂盒的分析性能
        3.3 检测人员能力验证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第二部分: HCV核酸定量检测策略研究
    前言
    1 材料
    2 方法
        2.1 抗-HCV检测
        2.2 HCV RNA定量检测
        2.3 不同检测方法组合及评价指标
        2.4 检测策略验证及成本效益分析
        2.5 质量控制
        2.6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现场样本背景信息
        3.2 HCV感染情况
        3.3 不同检测策略验证结果
        3.4 不同检测策略成本效益分析
        3.5 HCV RNA定量检测结果
        3.5.1 丙型肝炎病毒载量分布
        3.5.2 ROC曲线判断诊断阈值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综述
    附录2: 已发文章
致谢

(2)HIV-1新发感染综合判定研究及我国出入境人群的HIV-1新发感染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HIV -1新发感染综合判定研究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二部分 我国部分地区出入境人群的HIV-1新发感染特征分析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HIV-1限制性抗原亲和力新发感染检测方法的影响因素及应用
    参考文献
个人介绍
发表文章
致谢

(3)丙型肝炎病毒抗体诊断试剂(胶体金法)专项抽验情况分析及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1 抽样情况和检验标准
    1.1 抽样情况
    1.2 检验标准
2 依据现行行业标准检验结果及分析
    2.1 检验结果
    2.2 不同抽样环节及保存条件对试剂质量影响分析
    2.3 试剂间差异分析
    2.4 试剂盒有效期分析
3 探索性研究
    3.1 国产丙肝病毒抗体胶体金试剂对国外主要流行基因型血清检测情况
        3.1.1 11种国产试剂检测WHO Seroconversion Panel PHV919(0610-0217)HCV Genotype 1a结果
        3.1.2 11种国产试剂检测WHO Seroconversion Panel PHV917(M)HCV Genotype 2b结果
    3.2 探索性研究试验结果讨论
        3.2.1 国产丙肝病毒抗体检测试剂(胶体金法)检测WHO Seroconversion Panel PHV919(0610-0 2 1 7)HCV Genotype 1a结果讨论
        3.2.2 国产丙肝病毒抗体检测试剂(胶体金法)检测WHO Seroconversion Panel PHV917(M)HCVGenotype 2b结果讨论
4 建议

(4)犬源贾第虫集聚体C的胶体金试纸条诊断方法的建立及其初步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1 贾第虫的生活史
    2 集聚体的区分
    3 贾第虫的流行环节
        3.1 传染源
        3.2 主要传播途径
    4 贾第虫病的诊断方法
        4.1 酶联免疫吸附法
        4.2 免疫荧光技术
        4.3 免疫印迹法
    5 贾第虫临床检测现状
        5.1 传统病原学检测
        5.2 免疫学检测
        5.3 宠物贾第虫病的检测及区域性
        5.4 贾第虫病的临床快速检测
    6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及内容
        6.1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6.2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部分 试验研究
    第一章 贾第虫基因型的鉴定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主要试剂与仪器设备
        1.3 研究方法
        2 试验结果
        2.1 样品阳性感染率
        2.2 阳性样品2 个不同基因位点的检测结果
        2.3 阳性样品的2 个不同基因位点的分型结果
        2.4 分型结果的统计学检验
        3 讨论
    第二章 滋养体抗原及单克隆抗体的制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
        2.1 贾第虫滋养体抗原的制备
        2.2 滋养体抗原的制备
        2.3 单克隆抗体细胞株的选择
        2.4 单克隆抗体免疫反应性的鉴定
        2.5 单克隆抗体的亚型检测
        2.6 单抗竞争抑制实验结果
        2.7 单抗与其他常见疾病抗原的交叉反应检测
        3 讨论
    第三章 夹心法胶体金试纸条的试制和验证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
        2.1 硝酸纤维素膜的选择
        2.2 操作方法及结果判断
        2.3 敏感性检测结果
        2.4 特异性检验
        2.5 稳定性试验
        2.6 重复性试验
        3 讨论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中英文对照表
个人简历
致谢

(5)干血斑联合检测HIV/HCV/TP抗体、核酸方法建立及应用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1. HIV/HCV/TP流行现状、挑战与应对
    2. 干血/浆斑样本应用于传染性疾病的研究进展
第一章 干血斑联合检测HIV/HCV/TP抗体方法的建立、评价及应用策略研究
    前言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第二章 干浆斑联合检测HIV/HCV/TP抗体方法的建立与评价
    前言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第三章 干血斑联合检测HIV/HCV/TP核酸方法的建立与应用策略研究
    前言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4. 讨论
    5. 结论
总结
创新性分析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附录1 已发表文章-综述
附录2 已发表文章-论着
附录3 已发表文章-论着
附录4 已发表文章-SCI

(6)青南儿童棘球蚴病调查分析及AE免疫学诊断、代谢组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棘球蚴病简史
    2 病原体及其特征
        2.1 生物学分类地位
        2.2 棘球属绦虫种类及其形态
        2.2.1 细粒棘球绦虫
        2.2.2 多房棘球绦虫
        2.3 棘球绦虫的生活史
    3 棘球蚴病临床症状
    4 棘球蚴病的流行分布情况
    5 泡型棘球蚴病动物模型构建研究进展
        5.1 理想的Em动物模型应具备的特点
        5.2 动物模型建立的方法
        5.2.1 口服虫卵感染
        5.2.2 经皮肝穿刺法
        5.2.3 开腹肝穿刺法
        5.2.4 切开皮肤经腹壁肌层肝穿刺法
        5.2.5 门静脉分支注射法
        5.2.6 腹腔注射法
        5.3 动物模型评价方法
        5.3.1 剖检法
        5.3.2 影像学方法
        5.3.3 免疫学方法
    6 诊断方法研究进展
        6.1 病原学检测
        6.2 影像学诊断
        6.3 血清免疫学诊断
        6.4 DNA检测
    7 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7.1 基因组特征
        7.2 棘球蚴代谢组学研究进展
        7.3 棘球蚴蛋白质组学研究进展
    8 棘球蚴病疫苗免疫学研究进展
        8.1 基因工程疫苗
        8.2 核酸(DNA)疫苗
        8.3 多肽疫苗
    9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青南地区儿童棘球蚴病感染状况的调查分析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1.1 调查区域
        1.2 学校调查
        1.3 超声检查
        1.4 血清学检测
        1.4.1 前期准备
        1.4.2 样品检测
        1.4.3 参考范围
        1.4.4 结果判定
        1.5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儿童棘球蚴病病例的地理分布情况
        2.2 儿童棘球蚴病病例的性别和年龄分布情况
        2.3 儿童棘球蚴病的地域分布情况
        2.4 AE和 CE病变的超声分类
    3 讨论
第三章 青海田鼠株多房棘球蚴的分离鉴定及系统进化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青海田鼠的捕获
        1.2 捕获青海田鼠解剖及囊液收集
        1.3 包囊HE染色
        1.4 原头蚴分离及镜检
        1.5 PCR分析
        1.6 进化分析
        1.7 Em感染的青海田鼠物种的鉴定
    2 结果
        2.1 样本收集
        2.2 捕获青海田鼠的解剖特征
        2.3 包囊原头蚴HE染色
        2.4 原头蚴分离及镜检
        2.5 PCR分析
        2.6 进化分析
        2.7 Em感染的青海田鼠物种的鉴定
    3 讨论
第四章 EmAgB3 蛋白及串联EmAgB3-GGGS-Em18 蛋白的克隆表达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1.1 寄生虫
        1.1.2 质粒及菌种
        1.1.3 试剂与仪器
        1.1.4 扩增用引物
        1.2 方法
        1.2.1 EmAgB3及Em18 基因的克隆及序列测定
        1.2.2 EmAgB3和EmAgB3-GGGS-Em18 的基因合成
        1.2.3 载体酶切
        1.2.4 目的片段与载体连接
        1.2.5 转化E.coli DH5α感受态细胞后筛选克隆
        1.2.6 诱导表达融合蛋白
        1.2.7 蛋白的纯化
        1.2.8 纯化蛋白的检测
    2 结果
        2.1 EmAgB3及Em18 基因的克隆及序列测定
        2.1.1 PCR产物琼脂糖凝胶电泳鉴定
        2.1.2 PCR产物克隆测序鉴定
        2.2 Bam HI-EmAgB3-Xho I及 Nde I-EmAgB3-GGGS-Em18-Xho I基因生物合成
        2.3 重组载体酶切鉴定
        2.4 融合蛋白诱导结果
        2.5 融合蛋白GST/镍琼脂糖亲和层析纯化
        2.6 EmAgB3 融合蛋白酶切后SDS-PAGE检测
        2.7 EmAgB3 融合蛋白酶切后透析
        2.8 蛋白最终Tricine-SDS-PAGE分析
        2.9 目的蛋白Western blot分析
        2.10 蛋白浓度测定
    3 讨论
第五章 基于EmAgB3和EmAgB3-GGGS-Em18 重组蛋白的AE ELISA诊断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抗原
        1.1.2 血清
        1.1.3 试剂
        1.1.4 仪器耗材
        1.2 方法
        1.2.1 基本方法
        1.2.2 抗原包被用浓度及阳性血清稀释倍数的筛选
        1.2.3 临界值的确定及判定方法
        1.2.4 特异性检测
        1.2.5 符合性检测
    2 结果
        2.1 抗原包被用浓度及阳性血清稀释倍数确定
        2.2 临界值的确定
        2.3 特异性交叉检测
        2.4 符合性检测
    3 讨论
第六章 基于重组蛋白EmAgB3和EmAgB3-GGGS-Em18 的棘球蚴病胶体金试纸条诊断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抗原
        1.1.2 血清
        1.1.3 试剂
        1.1.4 仪器耗材
        1.2 方法
        1.2.1 所需溶液配制
        1.2.2 材料准备
        1.2.3 胶体金的制备
        1.2.4 胶体金标记二抗(山羊抗人Ig G Fc)及纯化
        1.2.5 金标垫、样品垫处理
        1.2.6 喷金与划膜
        1.2.7 组装与测试
        1.2.8 特异性试验
        1.2.9 敏感性试验
        1.2.10 符合性试验
    2 结果
        2.1 特异性试验
        2.2 敏感性试验
        2.3 符合性试验
    3 讨论
第七章 Em沙鼠模型的建立及其代谢组学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实验鼠及寄生虫虫株
        1.1.2 样品
        1.1.3 试剂
        1.1.4 仪器耗材
        1.2 方法
        1.2.1 Em沙鼠模型的建立
        1.2.2 代谢组学研究用样本采集
        1.2.3 代谢物提取
        1.2.4 上机检测
        1.2.5 数据处理
        1.2.6 数据分析
    2 结果
        2.1 Em沙鼠模型的建立
        2.2 沙鼠组织UHPLC-QTOF-MS检测
        2.3 质量控制
        2.3.1 过程质控
        2.3.2 数据质控
        2.4 统计分析
        2.4.1 肝脏代谢组学变化
        2.4.2 脾脏代谢组学变化
        2.4.3 血浆代谢组学变化
    3 讨论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1 研究结论
    2 创新点
    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及发表论文
导师简介

(7)犬、猫心丝虫病诊断和治疗及流行病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篇 文献综述
    第一章 犬心丝虫病在中国的流行分布
    第二章 心丝虫共生体-沃尔巴克氏体的研究进展
    第三章 心丝虫诊断方法的研究进展
        3.1 微丝蚴虫体检测
        3.2 免疫学诊断方法
        3.3 分子生物学方法
    第四章 犬心丝虫预防治疗方法的研究进展
        4.1 药物预防治疗
        4.2 外科治疗
第二篇 研究内容
    第一章 犬猫心丝虫病不同检测方法的比较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1.1 动物的选择和血样的采集
        1.2 血清学的检测
        1.3 血液总DNA的提取
        1.4 不同基因PCR检测
        1.4.1 犬心丝虫16S rRNA基因PCR检测
        1.4.2 犬心丝虫沃尔巴克氏菌基因PCR检测
        1.5 测序
        1.6 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基因PCR扩增结果
        2.2 犬心丝虫沃尔巴克体氏菌FtsZ基因亲缘性分析结果
        2.3 三种不同检测方法检测犬猫心丝虫病的效果比较研究
        3 讨论
        3.1 PCR检测心丝虫16SrRNA基因和沃尔巴克氏菌基因
        3.2 FtsZ基因亲缘性分析结果讨论
        3.3 三种不同检测方法检测犬猫心丝虫病的效果比较研究
    第二章 海南和其它三个滨海城市犬猫心丝虫感染流行情况调查
        1 材料和方法
        1.1 调查对象和样本量
        1.2 血液总DNA的提取
        1.3 犬心丝虫16S rRNA基因PCR检测
        1.4 测序
        2 结果
        2.1 不同饲养方式犬群和海南及其它三个滨海城市犬心丝感染率调查
        2.2 海南不同的市县犬、猫心丝虫感染率调查
        3 讨论
        3.1 不同饲养方式犬群和海南及其它三个滨海城市犬心丝感染率调查
        3.2 海南不同的市县犬、猫心丝虫感染率调查
    第三章 犬心丝虫内共生体沃尔巴克氏菌WSP基因的克隆与原核表达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菌株与质粒
        1.1.2 主要试剂
        1.2 方法
        1.2.1 引物设计与合成
        1.2.2 PCR扩增目的基因及连接克隆载体
        1.2.3 重组表达质粒的构建
        1.2.4 目的基因的诱导表达
        1.2.5 重组蛋白纯化(透析)
        2 结果
        2.1 重组表达质粒PTYB12-WSP的鉴定
        2.2 重组质粒的诱导表达
        2.3 重组蛋白纯化
        3 讨论
    第四章 阿福拉纳米尔贝肟(赛可信)对犬心丝虫病预防效果和安全性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动物及分组
        1.1.1 来源
        1.1.2 品种和数量
        1.1.3 病例入选标准
        1.1.4 试验分组
        1.1.5 病例淘汰
        1.1.6 动物剖检
        1.2 心丝虫检测方法
        1.2.1 爱得士(IDEXX SNAP~(?) 4DXTM plus)试剂盒检测法
        1.2.2 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PCR法)
        1.2.3 微丝蚴镜检法
        1.3 试验药物
        1.3.1 受试药物和对照药物及来源
        1.3.2 给药方案
        1.4 观察指标
        2 实验结果与分析
        2.1 赛可信对犬心丝虫感染预防效果药效学研究
        2.1.1 第-6天使用不同检测方法检测135只实验犬心丝虫感染情况
        2.1.2 第120天不同检测方法检测70只实验犬心丝虫感染情况
        2.1.3 第150天不同检测方法检测130只实验犬心丝虫感染情况
        2.1.4 第180天不同检测方法检测130只实验犬心丝虫感染情况
        2.2 阿福拉纳米尔贝肟安全性评价实验
        2.2.1 一般临床检查结果
        2.2.2 实验犬血常规指标检测结果
        2.2.3 血液生化学检查结果
        2.3 实验结果分析
        3 讨论
        4 结论
    第五章 总结、创新与展望
        1 主要结论
        1.1 结论1
        1.2 结论2
        1.3 结论3
        1.4 结论4
        2 创新之处
        3 建议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8)HLA遗传多态性与MDR/RR-TB和HIV易感性的关联研究及其在新型结核诊断肽筛选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对照缩略语 中文摘要 Abstract 实验研究部分
研究一 湖北汉族群体HLA遗传多态性与MDR/RR-TB易感性的关联研究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研究二 新型结核抗原肽的鉴定及在人免疫缺陷病毒感染人群结核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研究
    第一部分 华中地区HIV/AIDS群体经典MHC-Ⅰa类抗原基因型分布特点分析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二部分 针对HIV感染人群的结核感染γ干扰素释放测定试剂的筛选研究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全文结论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致谢

(9)丙型肝炎病毒核心蛋白抗原表位系统分析及其高灵敏可控信号放大系统免疫检测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HCV核心抗原表位系统分析与鉴定
    1. 前言
        1.1 HCV流行情况
        1.2 传播途径
        1.3 HCV感染与转归
        1.4 HCV基因组
        1.5 HCV基因型及分布
        1.6 HCV的检测
        1.7 研究目的和意义
    2. 材料
        2.1 试剂器材及实验动物
        2.2 试剂配制
    3. 方法
        3.1 重组HCVcAg蛋白制备与纯化
        3.2 HCVcAg表位多肽免疫小鼠及单克隆抗体的制备
        3.3 HCVcAg表位免疫分析方法
        3.4 抗体亚型与亲和力测定方法
    4. 结果
        4.1. HCVcAg的表达与纯化
        4.2 HCVcAg多肽设计与合成
        4.3 HCVcAg表位多肽免疫原性及其特性
        4.4 HCVcAg表位及其抗体特性
    5. 讨论
    6. 结论
第2章 高灵敏可控信号放大系统实验设计与验证
    1. 前言
        1.1.检测金属离子和小分子
        1.2. 检测蛋白
        1.3. 检测核酸
        1.4. 检测微生物
        1.5. 检测病毒
    2. 基于纳米颗粒的免疫检测可控信号放大系统实验设计
        2.2.1 研究背景
        2.2.2 基于ELISA的可控信号放大系统
    3. 基于纳米颗粒的免疫检测可控信号放大系统实验验证
        3.1. 材料
        3.2. 可控信号放大系统免疫层析检测实验验证方法
        3.3. 可控信号放大系统免疫层析检测实验验证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第3章 高灵敏可控信号放大系统HCV核心抗原免疫层析检测方法
    1. 前言
    2. 材料
        2.1. 试剂与耗材
        2.2. 仪器与设备
        2.3. 试剂配制
        2.4. 血浆样本
    3. 方法
        3.1. 荧光纳米颗粒(EuNPs)标记检测抗体的制备
        3.2. 生物素标记抗体的制备
        3.3. 免疫层析试纸条的组装
        3.4. 临床样品检测
        3.5. 统计学方法与数据分析
    4. 结果
        4.1. 可控EuNPs-SAS LFIA荧光试纸条检测体系的建立
        4.2. 敏感性测定
        4.3. 临床样品检测评价
    5. 讨论
    6. 结论
第4章 高灵敏可控信号放大系统HCV核心抗原ELISA检测方法
    1. 前言
    2. 材料
        2.1. 实验动物与材料
        2.2. 仪器与设备
        2.3. 试剂配制
        2.4. 血浆样品
    3. 方法
        3.1. HCVcAg表位多肽免疫家兔血清抗体的制备
        3.2. 纳米金颗粒(AuNPs)的制备
        3.3. 抗生物素抗体及HRP双标记AuNPs的制备
        3.4. 生物素标记HCVcAg表位特异性兔血清抗体
        3.5. 样品处理液的研制
        3.6. Controlled-SAS ELISA检测体系优化
        3.7. 临床样品检测
        3.8. 统计学方法与数据分析
    4. 结果
        4.1. HCVcAg表位多肽免疫兔血清抗体特性
        4.2. 自制AuNPs的表征
        4.3. 样品处理液的优化确定
        4.4. 捕获抗体与检测抗体的确定
        4.5. 捕获抗体包被条件的优化确定
        4.6. 可控信号放大系统及检测条件的优化确定
        4.7. 优化确定的Controlled-SAS ELISA检测程序
        4.8. 确定的常规ELISA检测程序
        4.9. 临床样品检测评价
    5. 讨论
    6. 结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缩略词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致谢

(10)全国艾滋病检测技术规范(2015年修订版)(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第一章样品的采集和处理
    1范围
    2规范性文件引用
    3样品种类及相应的用途
    4操作步骤
        4.1采样前准备
        4.2样品的采集和处理
        4.2.1血液
        4.2.2滤纸干血斑
        4.2.3尿液和口腔黏膜渗出液
        4.3样品的保存
        4.4样品的运送
        4.5样品的接收
第二章HIV抗体检测
    1范围
    2规范性文件引用
    3 HIV抗体检测实验室要求
    4 HIV抗体检测的目的和要点
        4.1 HIV抗体检测的目的
        4.2 HIV抗体检测的要点
    5常规HIV抗体检测方法
        5.1试剂和样品
        5.2方法
        5.2.1筛查方法
        5.2.2抗体确证试验
    6结果报告
        6.1筛查报告
        6.2确证报告
    7质量控制
        7.1酶免或发光法抗体检测的室内质量控制
        7.1.1试剂盒内部对照
        7.1.2室内质控品
        7.1.3 Levey-Jennings质控图
        7.1.3.1质控图参数
        7.1.3.2质控规则
        7.1.3.3质控图的分析及失控处理
        7.1.4室内质控其他方式———“即刻法”质控
        7.2快速法抗体检测质控
第三章HIV-1新发感染检测
    1范围
    2规范性文件引用
    3新发感染检测实验室要求
    4目的
    5新发感染检测方法
        5.1方法学原理
        5.2方法
        5.2.1样品和信息
        5.2.2实验室检测
        5.2.3数据分析
        5.3样品的入选标准和排除标准
        5.3.1入选标准
        5.3.2排除标准
        5.3.2.1 LAg-Avidity EIA方法
        5.3.2.2 BED-CEIA方法
        5.3.3相关要求
        5.4结果处理和解释
        5.4.1 LAg-Avidity EIA方法
        5.4.1.1确定对照和校准品的中值
        5.4.1.2计算标准OD值(ODn)
        5.4.1.3结果的解释
        5.4.2 BED-CEIA方法
        5.4.2.1确定对照和校准品的中值
        5.4.2.2计算标准OD值(ODn)
        5.4.2.3结果解释
        5.5数据分析
        5.5.1 LAg-Avidity EIA HIV-1新发感染率的计算
        (1)美国CDC和UNAIDS/WHO推荐用于横断面研究计算公式:
        (2)Hargrove校正法:
        5.5.2 BED HIV-1新发感染率的计算监测哨点各类人群HIV-1新发感染率。
        (1)McDougal法(调整灵敏度/特异度)
        (2)Hargrove法(调整特异度)
    6质量控制
第四章HIV-1抗原检测
    1范围
    2规范性文件引用
    3 HIV-1p24抗原检测的意义
    4实验室要求
    5检测方法及程序
        5.1试剂
        5.2样品
        5.3定性检测
        5.3.1筛查试验
        5.3.2中和试验
        5.4定量检测
        5.5结果报告和解释
    6质量控制
        6.1定性检测
        6.2定量检测
第五章HIV核酸检测
    1范围
    2规范性文件引用
    3核酸检测的意义
        3.1 HIV-1感染诊断
        3.1.1婴儿感染早期诊断
        3.1.2 HIV-1感染补充试验及急性期和晚期感染者的诊断
        3.2治疗效果监测
        3.3病程监控及预测
        3.4耐药性监测
    4 HIV核酸检测实验室要求
        4.1实验室的设计及工作基本原则
        4.2实验室人员和要求
        4.3实验室生物安全
    5 HIV-1核酸检测方法及程序
        5.1 HIV-1核酸定性检测
        5.1.1适应范围
        5.1.2方法
        5.1.3试剂
        5.1.4结果判定与报告
        5.2 HIV核酸定量检测
        5.2.1适用范围
        5.2.2方法
        5.2.3试剂
        5.2.4结果判定与报告
        5.2.4.1用于治疗效果和病程监测:
        5.2.4.2用于HIV-1感染的诊断:
        5.3集合核酸定性检测(Pooling PCR)
        5.3.1样品集合程序
        5.3.2集合样品的检测和分解路线
        5.3.3适用范围
        5.4 HIV核酸即时检测(molecular point-of-careTesting,POCT)
    6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
        6.1实验室分区和环境
        6.2仪器设备质量控制
        6.3检测过程质量控制
        6.4外部质量控制
第六章艾滋病病毒感染实验室检测策略
    1范围
    2规范性文件引用
    3疫情监测相关的检测策略及结果报告
        3.1 HIV匿名无关联检测流程
        3.2 HIV实名关联检测流程
    4临床诊断相关的检测策略及结果报告
        4.1使用抗体检测试剂的筛查检测流程
        4.2使用抗原抗体检测试剂的筛查检测流程
        4.3补充试验检测策略
        4.3.1抗体确证试验检测流程
        4.3.1.1免疫印迹试剂和条带/线性免疫试验(WB/RIBA)
        4.3.1.2三种酶联免疫试验、三种快速试验或酶联免疫加快速试验流程
        (1)三种酶联免疫试验(S/CO比值)
        (2)三种快速试剂检测策略
        (3)快速+酶联试剂的检测策略
        4.3.2 HIV-1核酸试验
    5血液筛查相关的检测策略及结果报告
    6婴儿HIV-1感染早期诊断相关的检测策略及结果报告
        6.1核酸检测策略(RNA/DNA)及结果报告
        6.2抗体检测策略及结果报告
第七章HIV-1基因型耐药检测
    1范围
    2规范性文件引用
    3 HIV-1基因型耐药检测的意义
        3.1群体耐药监测
        3.1.1治疗前人群的耐药监测
        3.1.2获得性耐药监测
        3.1.3婴幼儿耐药监测
        3.1.4传播性耐药监测
        3.2个体耐药检测
    4 HIV-1基因型耐药检测实验室要求
        4.1实验室功能分区
        4.2实验室人员和要求
        4.3设施和设备
    5 HIV-1基因型耐药检测方法及程序
        5.1样品
        5.2检测原理
        5.3检测方法
        5.4耐药分析
        5.5结果报告和解释
    6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
        6.1室内质控
        6.1.1检测过程质量控制
        6.1.2试剂质量控制:
        6.1.3定期进行实验室内部质量评价:
        6.2外部质控
第八章CD4+和CD8+T淋巴细胞检测
    1范围
    2规范性文件引用
    3 CD4+和CD8+T淋巴细胞检测的意义
        3.1 HIV感染临床分期
        3.2 HIV感染儿童免疫抑制分级和治疗辅助指标
        3.3疾病进展监测
        3.4机会性感染的风险评估
        3.5抗病毒治疗适应症选择及疗效评价
        3.6 CD8+T淋巴细胞为抑制性/细胞毒性
    4 CD4+和CD8+T淋巴细胞检测实验室要求
        4.1人员
        4.2功能分区实验室原则上应分为样品准备区和样品检测区,各区的功能为
        4.3设施和设备
        4.3.1样品准备区
        4.3.2样品检测分析区
    5常规CD4+和CD8+T淋巴细胞检测的方法和程序
        5.1样品采集、运输和接收
        5.1.1样品采集
        5.1.2样品运输
        5.1.3样品接收及保存
        5.2方法
        5.2.1流式细胞仪检测方法
        5.2.2非流式细胞仪测定法
        5.3试剂
        5.4实验资料的记录
        5.5结果报告
    6质量控制
第九章HIV-1的分离培养
    1范围
    2规范性文件引用
    3 HIV-1分离的意义
    4实验室要求
        4.1实验室
        4.2设备
        4.3材料
    5 HIV-1分离的方法及程序
        5.1样本
        5.2靶细胞制备
        5.3建立共培养
        5.4监测病毒生长
        5.5病毒鉴定
        5.6判定结果和解释
    6质量控制

四、HIV抗体酶联免疫诊断试剂检测不同基因型抗体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HCV核酸定量检测用于临床诊断的研究[D]. 徐冰.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21(02)
  • [2]HIV-1新发感染综合判定研究及我国出入境人群的HIV-1新发感染特征分析[D]. 林倩茹.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21(02)
  • [3]丙型肝炎病毒抗体诊断试剂(胶体金法)专项抽验情况分析及建议[J]. 于洋,李颖,张瑾,谷金莲,段欣欣,周诚. 中国药事, 2021(03)
  • [4]犬源贾第虫集聚体C的胶体金试纸条诊断方法的建立及其初步应用[D]. 王哲侃. 浙江农林大学, 2021(02)
  • [5]干血斑联合检测HIV/HCV/TP抗体、核酸方法建立及应用策略研究[D]. 马洁琼.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20(02)
  • [6]青南儿童棘球蚴病调查分析及AE免疫学诊断、代谢组学研究[D]. 蔡其刚. 甘肃农业大学, 2019
  • [7]犬、猫心丝虫病诊断和治疗及流行病学研究[D]. 王金花. 海南大学, 2019(06)
  • [8]HLA遗传多态性与MDR/RR-TB和HIV易感性的关联研究及其在新型结核诊断肽筛选中的应用[D]. 周霞. 华中科技大学, 2018(05)
  • [9]丙型肝炎病毒核心蛋白抗原表位系统分析及其高灵敏可控信号放大系统免疫检测方法研究[D]. 李金峰. 南方医科大学, 2018
  • [10]全国艾滋病检测技术规范(2015年修订版)[J]. Chinese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中国病毒病杂志, 2016(06)

标签:;  ;  ;  ;  ;  

HIV抗体ELISA试剂检测不同基因型抗体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