荧光化合物苯并噻唑基-吡唑啉的合成

荧光化合物苯并噻唑基-吡唑啉的合成

一、荧光化合物苯并噻唑基-吡唑啉的合成(论文文献综述)

贺孝滔[1](2021)在《用于检测生物硫醇的荧光探针的合成及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生物体内含巯基的氨基酸,如同型半胱氨酸(Hcy)、半胱氨酸(Cys)和谷胱甘肽(GSH),在人体的许多生理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目前,检测生物硫醇的方法有高效液相色谱法、质谱法和毛细管电泳法等,而荧光探针具有响应速度快、灵敏度高、成本低、操作简单、时空分辨率高等优点,在化学、生物、医药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近年来,人们利用巯基的强亲核性开发了多种荧光探针用于生物硫醇的检测和研究,展现了良好的应用前景。在相关文献报道和本课题组已有工作基础上,本文设计合成了4种吡唑啉类和2种喹啉酮类荧光探针。通过HRMS、1H NMR、13C NMR对探针分子的结构进行了表征,应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研究了它们的光学性能,用HRMS进一步研究了探针的识别机理。1.以吡唑啉为荧光团,丙烯酰胺为生物硫醇的反应位点,设计合成了4种(A、B、C和D)用于检测Cys的荧光探针。该类探针在PBS:DMSO=7:3(v/v)溶液中可以高效检测Cys而不受其他氨基酸和阴离子的影响,但Hcy和GSH会对探针检测Cys有一定的干扰。探针的检测限低至0.2μM,响应时间较长达150 min。探针在人类生理p H范围内有良好的光学性能,表明该类探针具有生物应用开发潜力。2.基于ESIPT机理以喹啉酮为母体结构,丙烯酸酯为靶向基团,设计合成了2种(E和G)用于检测Cys的荧光探针。探针在PBS p H7.4溶液中可以快速检测Cys,响应时间缩短为15 min,检测限低至0.6μM。在其他分析物与Cys共存时,探针具有良好的荧光响应效果。探究了探针E检测Cys的机理,并通过高分辨质谱得到了进一步的验证。

黎祥妨[2](2021)在《基于吡唑—吡唑啉荧光探针的合成及应用研究》文中认为荧光分子探针在临床医学、分析化学、生物化学分析和环境学等领域均有广泛的应用,因此设计和合成专业化、特殊化的荧光分子探针的研究已经成为了被广泛关注的前沿课题。吡唑化学性能活泼,可以生成一系列带吡唑环的化合物,它表现出高效,低毒和结构多样性。而吡唑啉类荧光探针化合物因其具有高荧光量子产率、高的黄色荧光、高效率传输、刚性平面结构、良好的发光性能等优点,因此,基于以上,本文设计合成四种基于吡唑-吡唑啉类新型的荧光分子探针,具体的内容如下:第一章,查找大量有关于吡唑啉类化合物的文献,介绍了吡唑、吡唑啉和荧光探针的一些特性及其合成方法,并且对荧光探针的组成、识别机理以及计算能量的方法做了一个简单的介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论文的设计方案。第二章:基于共轭体系的吡唑类荧光探针对铁离子的识别及其计算首先以苯乙酮和苯肼为原料,通过加成合成了苯乙酮苯腙,将苯乙酮苯腙通过与三氯氧磷和DMF合成1,3--联苯-1H-吡唑-4-醛,将1,3--联苯-1H-吡唑-4-醛与苯乙酮通过羟醛缩合反应合成3-(1,3--联苯-1H-吡唑-4-胺)-1-苯基-丙酮,再与水合肼在冰醋酸回流的条件下经过关环反应制得对应的吡唑啉化合物,其结构经过1H NMR,13C NMR和HRMS可以确定。通过紫外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可以得出探针L在HEPES缓冲溶液中[VTHF:VH2o=1:1,0.02m M,p H=7.4]溶液中具有高的选择性和灵敏性以及抗干扰性。由Benesi-Hildebrand计算和Job’splot曲线可知探针L与铁离子是1:1配位,通过红外光谱测试,发现探针M的-OH、C=N、C=O基团可以与Fe3+配位,从而使电子云密度降低,探针L与Fe3+之间以1:1的形式结合在一起,Fe3+抑制探针L的C=N-N异构化,从而产生探针L本身的荧光的猝灭效应,吡唑啉类荧光探针L与铁离子的检测限是4.9x10-8M。络合常数Ka=5.75x103M-1。第三章:基于查尔酮结构的吡唑啉类荧光探针的合成及其应用以邻羟基苯乙酮和苯肼为原料,合成邻羟基苯乙酮苯腙,然后将邻羟基苯乙酮苯腙与三氯氧磷和DMF反应,合成1-(2-羟基-苯基)-3-苯基-1H-吡唑-4-醛,将1-(2-羟基-苯基)-3-苯基-1H-吡唑-4-醛与苯乙酮通过羟醛缩合制得不饱和酮,再与水合肼在冰醋酸回流条件下关环制得对应的吡唑啉化合物,它的结构经过1H NMR,13C NMR和HRMS可以确定,通过高斯优化计算出他在未加离子和加入离子的能量差,发现加入离子能使它的结构越来越稳定,加入PPi的实验证明了荧光探针M识别Fe3+的过程使可逆的,在紫外灯下可以看见加入铁离子荧光颜色由无色变成亮黄色可以实现裸眼识别的效果,荧光探针M与Fe3+的络合比为1:1,络合常数Ka=2.6x105M-1,检测限为3.9x10-10M。第四章:吡唑啉类荧光探针的合成及其在水溶液中的应用先以邻羟基苯乙酮和苯肼为原材料合成邻羟基苯乙酮苯腙,与三氯氧磷和DMF作用合成1-(2-羟基-苯基)-3-苯基-1H-吡唑-4-醛,接着与邻羟基苯乙酮羟醛缩合反应生成酮类化合物,再与水合肼在醋酸回流的条件加热到120℃经过关环制得吡唑啉类化合物,结构由1H NMR,13C NMR和HRMS可以确定,通过紫外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发现加入其他金属离子没有变化,只有加入铁离子才有变化,通过高斯优化结构,计算其轨道能级差,发现加入铁离子使其结构变得越来越稳定,通过加入不同铁离子浓度,作出线性回归方程,以1/F-F0为纵坐标,(Fe3+)-1M-1为横坐标作图,方程y=0.00415x+1.53x10-4,R2=0.989,Ka=3.69x106M-1,得出检测限1.58x10-10M,说明该探针具有高的选择性、灵敏性、低检测限抗干扰性。探针N与Fe3+的络合比为1:1.通过加入PPi证明了荧光探针N识别Fe3+的过程使可逆的。第五章:基于吡唑啉酮荧光探针的合成及其应用邻羟基苯乙酮与苯肼在无水乙醇的作用下生成邻羟基苯乙酮苯腙,三氯氧磷与DMF混合搅拌后加入邻羟基苯乙酮苯腙混合DMF的混合液,生成不饱和醛,接着与苯乙酮通过羟醛缩合生成不饱和酮,用冰乙酸将不饱和酮溶解完全,移入油浴锅中逐滴加入80%水合肼,最终生成吡唑啉化合物,该结构由HRMS、1H NMR和13C NMR共同确定,通过高斯优化结构、运行,得到轨道能级差,该结果与荧光光谱图吻合,通过红外测试发现该吡唑啉化合物的某些基团与Fe3+配位使电子云密度降低,探针O与Fe3+的结合比使1:1,加入识别离子的阴离子发现对结果并无影响。通过1/F-F0为纵坐标,(Fe3+)-1M-1为横坐标做出线性回归图,得出线性回归方程y=8.6x10-5x+0.00181,R2=0.9917,Ka=2.1x106M-1,检测限是3.9x10-11M.

韩凯[3](2020)在《山西老陈醋熏醅生香机理及山楂在生香和抑制有害物质形成作用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熏醅是山西老陈醋改善风味的独特技艺,通过对熏醅工艺进行深入研究,发现熏醅过程中温度梯度变化是山西老陈醋熏醅生香的关键因素,熏醅对山西老陈醋挥发性组分有显着的影响,是多种特有风味物质的重要来源。通过分析熏醅温度梯度变化条件下不同含水量和不同山楂添加量在熏醅过程中对美拉德反应产物的形成和积累的影响,为提升醋产品的安全性提供依据。最后,结合我国消费者偏爱谷物醋的消费习惯,以山西老陈醋工艺为基础,通过熏醅阶段将山楂与醋醅结合熏醅,最大限度保留山楂风味和功能,提升老陈醋风味。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对山西老陈醋传统和现代化2种熏醅方式中挥发性组分进行分析,得知山西老陈醋熏醅后的挥发性组分中70%以上是由乙酸和糠醛组成。在对挥发性组分进行OAV活性鉴定后共发现活性气味化合物35种,其中醇类2种(异戊醇、苯乙醇),酸类2种(异戊酸、辛酸),酯类9种(乙酸异戊酯、己酸乙酯、庚酸乙酯、辛酸乙酯、癸酸乙酯、苯甲酸乙酯、苯乙酸乙酯、乙酸苯乙酯、棕榈酸乙酯),醛类10种(2-甲基丁醛、异戊醛、正己醛、5-甲基呋喃醛、苯乙醛、壬醛、糠醛、苯甲醛、椰子醛、N-甲基-2-吡咯甲醛),酮类1种(苯乙酮),酚类4种(愈创木酚、4-乙基苯酚、4-乙基-2-甲氧基苯酚、4-乙烯基-2-甲氧基苯酚),杂环6类种(2-正戊基呋喃、2-乙基-5-甲基吡嗪、2,3,5-三甲基吡嗪、2,3-二甲基-5-乙基吡嗪、川芎嗪、2,4,5-三甲基恶唑),硫醚1种(二甲基二硫醚)。(2)在对38种主要气味化合物(35种活性气味物质、乙酸、乙酸乙酯和3-羟基-2-丁酮)在熏醅中的变化规律分析可知,20种化合物在白醅中形成,但其中的糠醛含量主要在熏醅阶段增加,白醅中的另外19种化合物在熏醅阶段含量均出现降低。熏醅阶段新生成的活性气味化合物主要为醛类、酚类、杂环类和硫醚。(3)通过对山西老陈醋传统熏醅方法中挥发性组分在熏醅时间和陶缸内不同位置2个角度进行了差异分析后发现,熏醅前白醅主要有53种挥发性化合物,在熏醅过程中包括白醅的挥发性组分共出现了104种挥发性化合物,其中有50种是熏醅阶段形成的新化合物,主要包括杂环类、酚类、醛类及烃类。熏醅结束后有76种挥发性化合物还存在于第五天的9组样品中,其中37种是在熏醅前白醅中已经有的化合物,其余40种挥发性化合物在熏醅过程中形成;另外16种白醅中的挥发性化合物在熏醅中因参与其他反应或降解而消失。在时间方面,第二、三、四3天化合物种类和浓度发生了巨大变化,大部分新的化合物由第二天开始形成,在第三、四天大量积累。同时白醅中原有的化合物许多化合物在第二、三、四3天中消失。醋醅在这3天时间里经历了由发酵过程中产生的挥发性组分主导的气味向熏醅产生的挥发性组分主导的气味转变的过程。通过对每一天不同缸体位点的样品分析可知,新的化合物大多在靠近缸体的位置首先开始生成,但这些化合物主要在远离缸体的位点积累。同时,消失的化合物主要是在靠近缸体的位置浓度大量降低,经历几次翻醅后消失。(4)通过对104种挥发性化合物与样品温度及样品含水量相关性分析及差异分析发现,温度变化主要影响酯类、杂环类、酚类和醛类,并且对其影响一直贯穿整个熏醅过程;含水量变化主要影响酯类、酚类、醛类和酮类,其影响直到熏醅后期才逐渐增大。通过对熏醅过程中新生成的挥发性化合物以及苯甲醛、苯乙醛、糠醛和3-羟基-2-丁酮4种受熏醅影响较大的挥发性化合物共54种与熏醅过程中所有陶缸内不同位置的样品点进行PCA分析发现,这些化合物的含量变化与熏醅过程中的温度变化相关。结合2种分析后可知熏醅过程中温度的变化对山西老陈醋特有香味的贡献最为突出;不同熏醅时间的醋醅温度波动以及相同时间陶缸内不同区域醋醅之间始终存在的温度梯度或许是山西老陈醋熏醅机理的核心所在。而且熏醅后期陶缸内不同区域醋醅含水量的差异也与其不同区域醋醅之间始终存在的温度梯度有密切关系。(5)通过高粱、麸皮、谷糠、稻壳和大曲5种原料单独及按发酵比例混合模拟熏醅过程发现,原料在熏醅后的酚类、醛类和酸类有多种物质和山西老陈醋的挥发性组分有密切联系。熏醅过程中醋醅原料是甲基麦芽酚、愈创木酚、4-乙烯基-2-甲氧基苯酚和糠醛产生的重要来源。醋醅原料中的月桂酸、亚油酸、油酸、棕榈酸是山西老陈醋挥发性组分中相应酯类的潜在来源之一。此外,多种吡嗪类、醛类和酯类等需要醋醅原料经过发酵阶段后在熏醅才会产生。(6)通过对不同山楂添加量和不同水份情况下熏醅过程中美拉德反应安全性分析后发现,山楂可以抑制美拉德反应中的糠氨酸合成,对于美拉德反应晚期反应有一定的抑制效果;降低醋醅含水量可以促进美拉德反应的快速进行,同时美拉德反应中的糠氨酸、CML以及荧光化合物含量也随之升高,对产品安全性有不利影响,因此只有适当的含水量和山楂配比才能生产出安全的风味醋产品。(7)在风味醋的研制过程中,通过前期对山西老陈醋的分析,充分利用山西老陈醋的工艺特点,在白醅发酵完成后与山楂按照不同比例混合熏醅制作出3种风味醋,结果表明,山楂中的芳樟醇分别占到醋体挥发性组分的33.30%(白醅与山楂质量比1:0.5)、33.43%(白醅与山楂质量比1:1)以及58.17%(白醅与山楂质量比1:1.5);总黄酮相对于未添加山楂的对照样品(5.56 mg/100g)分别提高至11.49 mg/100g(1:0.5)、18.57mg/100g(1:1)、21.18 mg/100g(1:1.5),总酸与未添加山楂的对照样品(4.22 g/100m L)相比分别提高至4.96 g/100m L(1:1)、5.62 g/100m L(1:1.5)。经多种指标综合评定,白醅与山楂质量比1:1的风味醋在风味和保健功能方面最为均衡,将醋固态发酵工艺所带来的风味和山楂风味及保健功能在一个产品中有机融合,同时赋予了醋多重的风味体验,有利于消费者的认可。

冯书晓,汪小伟,王俊岭,谷广娜,马军营[4](2019)在《1-(2-苯并噻唑基)-5-(2-苯基-1,2,3-三唑基)-3-芳基-2-吡唑啉衍生物的合成及其荧光性能》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2-苯基-1,2,3-三唑基-4-甲醛为原料,与苯乙酮或取代苯乙酮发生羟醛缩合生成相应的查尔酮;再与2-肼基苯并噻唑反应,合成了5个含1,2,3-三唑基、苯并噻唑基的新型吡唑啉衍生物,其结构经1H NMR、 IR和元素分析表征。荧光性能研究结果表明:该类化合物具有良好的荧光性,其最大发射波长在427~444 nm,荧光强度大小与衍生物中不同的取代基有关。

王忠龙[5](2019)在《异长叶烷酮基和樟脑基有机荧光探针的合成及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异长叶烷酮和樟脑是两种重要的松节油初级衍生物,具有生物相容性好、反应活性高、细胞毒性低、价格低廉、绿色环保等诸多优点。到目前为止,虽然异长叶烷酮和樟脑已经用于合成一些具有附加值的衍生物,但大多集中于抗肿瘤以及驱蚊杀虫领域,而将其开发成具有荧光性能的有机小分子却鲜有报道。本文以异长叶烷酮和樟脑为起始物,设计合成出了系列具有化学传感检测与生物荧光成像等功能的新型有机小分子荧光探针,并采用NMR、GC-MS、FT-IR、HRMS和X-射线单晶衍射等多种手段对目标化合物的化学结构进行了全面表征。本研究还实现了异长叶烷酮基和樟脑基有机小分子荧光探针在金属离子检测、活性氧识别、有害气体检测、荧光酸碱指示、动植物组织及肿瘤细胞成像等方面的应用,极大的拓展了松节油的应用范围和使用价值。主要的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以异长叶烷酮为起始物,采用叔丁醇钾为催化剂,与吡啶-4-甲醛缩合得到7-(吡啶-4?-基-亚甲基)异长叶烷酮(2I),再与盐酸胍进行环化反应,生成了嘧啶类衍生物6,6,10,10-四甲基-4-(吡啶-4?-基)-5,7,8,9,10,10a-六氢-6H-6a,9-桥亚甲基苯并喹唑啉-2-胺(2II)。化合物2II对Cu2+具有高度的灵敏性和选择性,并能在较短时间(30 s)和较宽pH范围(5-11)内完成检测。而且,随着体系内Cu2+浓度的不断增加,化合物2II的荧光强度逐渐猝灭,且荧光强度与Cu2+浓度在一定范围内(0-1×10-44 M)呈现出良好的线性关系,检测限低至4×10-88 M。同时,该化合物还具有很好的生物相容性,可用于活体小鼠的荧光成像。(2)以异长叶烷酮为起始物,与对二甲氨基苯甲醛反应,生成7-(4?-二甲氨基)苯亚甲基异长叶烷酮(3I),再分别与水合肼和盐酸胍反应,合成了吡唑类衍生物3-(4?-二甲氨基)苯基-5,5,9,9-四甲基-2,4,5,6,7,8,9,9a-八氢-5a,8-桥亚甲基苯并吲唑(3IIa)和嘧啶类衍生物4-(4?-二甲氨基)苯基-6,6,10,10-四甲基-6,7,8,9,10,10a-六氢-5H-6a,9-桥亚甲基苯并喹唑啉-2-胺(3IIb)。在不同溶剂中,由于具有典型的D-π-A分子构象,化合物3IIa和3IIb均表现出溶致变色现象。而且,由于含有氮杂环结构,化合物3IIa和3IIb都能对酸性pH值产生明显的紫外及荧光响应。化合物3IIa的荧光强度比(F445 nm/F373 nm)与pH值(1.5-4.0)之间存在良好的线性关系,pKa为2.59。化合物3IIb在434 nm处的荧光强度与pH值(3.5-7.0)之间也存在良好的线性关系,pKa为3.69。同时,这两个化合物在固体状态时还可用于检测TsOH固体和TFA蒸气。(3)在叔丁醇钾催化下,以异长叶烷酮为起始原料,分别与水杨醛和2-吡啶苯甲醛反应得到7-(2?-羟基苯亚甲基)异长叶烷酮(4Ia)和7-(吡啶-2?-基-亚甲基)异长叶烷酮(4Ib),再分别与盐酸胍反应,得到了4-(2?-羟基苯基)-6,6,10,10-四甲基-5,7,8,9,10,10a-六氢-6H-6a,9-桥亚甲基苯并-2-喹唑啉胺(4IIa)和6,6,10,10-四甲基-4-(吡啶-2?-基)-5,7,8,9,10,10a-六氢-6H-6a,9-桥亚甲基苯并-2-喹唑啉胺(4IIb)等2个嘧啶类衍生物。化合物4IIa和4IIb可以作为检测BF3的荧光探针。当在乙腈溶液中加入BF3之后,化合物4IIa可以发出明显增强的蓝色荧光,而化合物4IIb则会产生从蓝色到绿色的显着荧光红移。同时,化合物4IIa的荧光强度(F428 nm)与BF3浓度(0-10μM)显示出良好的线性关系,检测限为1.37×10-88 M。化合物4IIb的荧光强度比(F490 nm/F415 nm)与BF3浓度(0-10μM)也呈现出良好的线性关系,检测限为6.21×10-88 M。而且,以无荧光滤纸作为媒介实现了对BF3气体的简单且快速的检测。(4)以异长叶烷酮为起始物,与多种芳香醛进行缩合反应,得到系列7-芳亚甲基异长叶烷酮类化合物5Ia-5Ie,再与盐酸胍进行环化反应,合成系列嘧啶类衍生物5IIa-5IIe,最后与2-羟基-1-萘醛进行缩合反应,得到5个席夫碱衍生物5IIIa-5IIIe。通过对这些含不同取代基的席夫碱化合物的固体荧光测定,确定了化合物5IIIa-5IIIe在固体状态时的荧光性能受苯环上对位取代基的影响较大,随着取代基供电能力的增强,固体荧光颜色从暗绿色逐渐转变为亮黄色,且荧光强度也随之增强。除了具有不错的热稳定性,化合物5IIIa-5IIIe固体还能表现出良好的荧光稳定性,通过调节溶液体系中的含水量,发现化合物5IIIe还具有明显的聚集诱导发光特性(AIE)。同时,该类席夫碱化合物还能用于检测溶液以及植物组织内的锌离子。(5)以异长叶烷酮为起始物,与吡啶-3-甲醛进行缩合反应,合成7-(吡啶-3?-基-亚甲基)异长叶烷酮(6I),再与盐酸胍反应,得到6,6,10,10-四甲基-4-(吡啶-4?-基)-5,7,8,9,10,10a-六氢-6H-6a,9-桥亚甲基苯并-2-喹唑啉胺(6II),进而与2-羟基-1-萘醛进行缩合反应,合成了1-(((6,6,10,10-四甲基-4-(吡啶-4?-基)-5,7,8,9,10,10-六氢-6H-6,9-桥亚甲基苯并[h]-2-喹啉基)亚胺基)甲基)萘-2-酚(6III)。化合物6III只有遇到Zn2+后才能发出强烈的绿色荧光,可以作为专一检测Zn2+的荧光探针,且增强的荧光强度(F497 nm)与Zn2+浓度(0-9.5μM)之间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检测限可达5.12×10-99 M。而且,通过密度泛函理论计算(DFT)合理的解释了化合物6III对Zn2+的光谱响应行为。同时,化合物6III还可以用于小鼠体内Zn2+离子的荧光成像。(6)以异长叶烷酮为原料,在叔丁醇钾催化下,与对二乙氨基苯甲醛反应生成7-(4?-二甲氨基)苯亚甲基异长叶烷酮(7I),再与盐酸胍环化生成4-(4?-二甲氨基)苯基-6,6,10,10-四甲基-6,7,8,9,10,10a-六氢-5H-6a,9-桥亚甲基苯并喹唑啉-2-胺(7II),最后与2-羟基-1-萘醛反应得到了新的席夫碱衍生物1-(((6,6,10,10-四甲基-4-(4?-二甲氨基)-5,7,8,9,10,10-六氢-6H-6,9-桥亚甲基苯并[h]-2-喹啉基)亚胺基)甲基)萘-2-酚(7III)。化合物7III是一种优良的检测ClO-的荧光探针,并能发出强烈的蓝色荧光。在荧光滴定实验中,化合物7III的荧光强度(F435nm)与ClO-浓度(0-40μM)之间存在良好的线性关系,检测限为5.86×10-99 M。同时,采用红外光谱、高分辨质谱和密度泛函理论计算等多种手段详尽的阐明了化合物7III对ClO-的荧光识别行为。基于较低的细胞毒性和良好的细胞膜渗透性,化合物7III还实现了对HeLa细胞和RAW264.7细胞内ClO-的荧光成像。(7)在碱性催化下,以樟脑为原料,分别与水杨醛、间羟基苯甲醛和对羟基苯甲醛进行反应,得到3-(2?-羟基苯亚甲基)-1,7,7-三甲基双环[2.1.1]庚-2-酮(8Ia)、3-(3?-羟基苯亚甲基)-1,7,7-三甲基双环[2.1.1]庚-2-酮(8Ib)和3-(4?-羟基苯亚甲基)-1,7,7-三甲基双环[2.1.1]庚-2-酮(8Ic),再与盐酸胍进行环化反应,得到了4-(2?-羟基苯基)-8,9,9-三甲基-5,6,7,8-四氢-5,8-桥亚甲基喹唑啉-2-胺(8IIa)、4-(3?-羟基苯基)-8,9,9-三甲基-5,6,7,8-四氢-5,8-桥亚甲基喹唑啉-2-胺(8IIb)和4-(4?-羟基苯基)-8,9,9-三甲基-5,6,7,8-四氢-5,8-桥亚甲基喹唑啉-2-胺(8IIc)。化合物8IIa-8IIc都可以作为比色型和比率型荧光探针,不仅对ClO-表现出极佳的选择性,还可用于定量检测溶液中ClO-的浓度。化合物8IIa的荧光强度(F489 nm)与ClO-浓度(10-50μM)之间具有线性增强关系,检测限为5.16×10-99 M。化合物8IIb的荧光强度(F547 nm)与ClO-浓度(20-50μM)也存在极好的线性,检测限为6.85×10-9M。化合物8IIc的荧光强度(F435 nm)与ClO-浓度(0-50μM)之间也呈现出良好的线性关系,检测限低至3.55×10-99 M。经实验证明,化合物8IIa-8IIc还可以实现对HeLa细胞中的外源性ClO-和RAW264.7细胞中ClO-的荧光成像。

王俊岭,汪小伟,冯书晓,吴峰敏,马军营[6](2018)在《5-(1-苯基-3-取代苯基-吡唑基)-1-苯并噻唑基吡唑啉衍生物的合成及其荧光性能》文中认为含吡唑基查尔酮与2-肼基苯并噻唑反应,直接成环得到一系列新的含吡唑基、苯并噻唑基的吡唑啉衍生物。目标化合物结构通过IR、1H NMR谱和元素分析进行了确证,并用UV-Vis和荧光光谱研究了其光学性能。结果表明其最大激发波长在350 nm左右,其最大发射波长在434452 nm之间。此类化合物具有良好的荧光性,其荧光强度的大小与衍生物中不同的取代基有关。

邱德敏,杜俊,雷光东[7](2018)在《1-苯基-3-(β-吡啶基)-5-(α-呋喃基)吡唑啉的合成》文中指出设计并合成了一种吡唑啉的衍生物,即1-苯基-3-(β-吡啶基)-5-(α-呋喃基)吡唑啉.通过红外光谱、气相色谱和质谱推测目标化合物分子结构与预期相符.测定了目标化合物在乙醇溶液中的荧光激发光谱和发射光谱,发现其最大激发波长为378.4 nm,最大发射波长为488.4 nm.

沈超[8](2016)在《新型N,O-螯合氟硼荧光络合物的合成及荧光性能研究》文中提出在众多的荧光染料中,氟硼荧光染料是近几十年来才发展起来的一种较为新型的荧光染料,它由于自身优异的光物理性能在激光染料、生物细胞成像、光动力治疗、荧光探针、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等众多领域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因此设计出结构新颖,性能优良的有机荧光化合物具有重大意义。本文设计和合成了四大系列共20个新型N,O-螯合氟硼络合物,并在不同条件下对其荧光性能进行测试,分析结构与性能的关系。以2-氨基苯并噻唑和对位取代苯甲酰氯为起始原料,简单高效地合成了6个氟硼络合物2a-2f,终产率达到70%-81%;并对其荧光性能进行测试,发现使用非极性溶剂或在苯环R2处引入给电子基能使荧光增强,量子产率最高达到0.88(2d),且这类化合物在固态也有很好的荧光,在固态和溶液中的斯托克斯位移均达到了80-100 nm。此外这类氟硼络合物在聚集态的荧光强度大于其在溶液中的强度,具有聚集诱导荧光增强效应(AIEE)。以取代苯甲酸,硫代氨基脲为起始原料,在三氯氧磷条件下合成2-氨基-5-苯基-1,3,4-噻二唑,再与对取代苯甲酰氯合成芳酰胺衍生物,最终合成4个氟硼络合物7a-7d,产率达到41%-74%;并对其荧光性能进行测试,同样发现使用非极性溶剂或在两侧苯环上引入给电子甲氧基均能使荧光增强,量子产率最高达到0.29(7b)。且这类分子在溶液中和固态中的斯托克斯位移均达到了58-87 nm,发出蓝色荧光,同时具有AIEE效应。此外,氟硼络合物7a-7d和2a-2f相似,在酸性和弱碱性环境中荧光性能是稳定的;在pH(29)10时荧光淬灭。以4-羟基香豆素为起始原料,通过4步反应合成了香豆素-吡唑啉衍生物,并改进络合物条件成功合成了6个氟硼络合物12a-c,13a-c,终产率达到60%-89%。对氟硼络合物及其络合前体荧光性能进行研究,发现两类物质在溶剂中和固态都具有荧光。在DMF中,氟硼络合物13a和13b的斯托克斯位移达到了177 nm,且各氟硼络合物的量子产率相比其络合前体都有很大的提高。吡唑啉环1位氮上的氢被苯基取代可使荧光从绿色变成黄色。此外,对不同pH下荧光性能测试,发现络合前体10a,11a在碱性条件下吸收和发射波长发生了显着的蓝移,而氟硼络合物12a在碱性pH下荧光得到了增强。对第四章中间体香豆素-吡唑啉衍生物11a-b氧化、络合得到氟硼络合物15a-b,产率达到86%-87%;并以4-羟基香豆素为起始原料,通过4步反应合成了2个香豆素-吡唑类氟化硼络合物18a-b,产率达到89%-91%。对氟硼络合物及其络合前体荧光性能进行研究,发现两类物质在溶剂中和固态都发出蓝色荧光。氟硼络合物15a-b,18b及其对应的络合前体14a-b,17b在甲苯,氯仿等非极性溶剂中有较好的荧光量子产率,分别达到了(37)15a=0.91,(37)15b=0.74,(37)18b=0.69,(37)14a=0.39,(37)14b=0.40,(37)17b=0.17,而氟硼络合物18a及其对应的络合前体17a在极性溶剂DMF中量子产率最高,分别达到了(37)18a=0.94,(37)17a=0.83,且氟硼络合物的量子产率大于其络合前体。此外,对不同pH和金属阳离子下荧光性能测试,发现络合前体14a,17a和氟硼络合物18a在酸性条件下吸收和发射波长发生了显着的蓝移,15a在酸性pH下荧光得到了增强,但是这类氟硼络合物和第四章化合物类似,并没有对某种特定的阳离子表现出高度的选择性和专一性,将继续探究其在离子中的特性。

廖立敏,邓兵,阮尚全,雷光东[9](2015)在《几个蓝色发光化合物分子设计及合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设计并合成了4个新的具有1,3-二芳基5-(α-呋喃基)吡唑啉母体结构的化合物,采用红外光谱(IR)、核磁共振氢谱(1 H-NMR)和质谱(MS)对其结构进行了确证。进而测定了化合物的液体及固体荧光激发、发射光谱,在10-6mol/L的溶液中都具荧光性质,化合物Ⅱ、Ⅲ和Ⅳ具有良好的固体荧光发光能力。化合物Ⅲ和Ⅳ在空气中稳定性好,其固、液体发光的最大发射波长都在450nm附近,半峰宽较窄,具有色纯度好,可望在电致发光和光致发光方面加以应用。

唐永和[10](2014)在《吡唑啉修饰1,8-萘酰亚胺衍生物的合成、表征及体外细胞毒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吡唑啉是一类重要的五元杂环化合物,因其良好的生物活性而在医药和农业化学方面受到广泛关注,如抗癌,抗真菌,抗氧化等。萘酰亚胺化合物是典型的DNA嵌插试剂,在过去的几年里,有多种萘酰亚胺类化合物被报道,其中一些显示出强有力的细胞毒性。基于萘酰亚胺类化合物的活性结构特征,本文设计合成了一系列带有吡唑啉基团的萘酰亚胺化合物。通过1H NMR、13C NMR、HRMS和IR对所合成的化合物进行了结构表征,并测试了化合物的抗癌活性。通过紫外吸收光谱、荧光光谱和热变性实验确定了目标化合物与DNA的结合模式。本文包括以下三部分内容:1.通过羟醛缩合反应制备了一系列(E)-1-(取代苯基)-3-(3,4.5-三甲氧基苯基)-2-丙烯-1-酮化合物,并采用1H NMR和IR等手段对其进行了结构表征,利用MTT法测试了该系列化合物对HeLa、MCF-7、A549三种癌细胞株的体外细胞毒性。实验数据表明,该系列化合物对HeLa、MCF-7细胞株的体外细胞毒性优于阳性对照药物氨萘非特。2.通过查尔酮衍生物和水合肼缩合反应合成一系列3-取代苯基-5-(3,4,5-三甲氧基苯基)-吡唑啉化合物,并采用1H NMR、13C NMR、HRMS和IR等手段对其进行了结构表征,利用MTT法测试了该系列化合物对HeLa、MCF-7、A549三种癌细胞株的体外细胞毒性。实验数据表明,部分化合物对HeLa和MCF-7细胞株的体外细胞毒性与氨萘非特相当。3.通过查尔酮衍生物和4-肼基萘酰亚胺缩合反应制备了一系列4-(3-取代苯基-5-(3,4,5-三甲氧基苯基))吡唑啉基-1,8-萘酰亚胺化合物,并采用1H NMR、13C NMR、HRMS和IR等手段对其进行了结构表征,利用MTT法测试了该系列化合物对HeLa、MCF-7、A549三种癌细胞株的体外细胞毒性。数据表明,该系列化合物的体外细胞毒性明显优于阳性对照药物氨萘非特。测试了8a、8e、8i和8p对HeLa细胞的周期阻滞实验,显示该系列化合物具有显着的细胞周期阻滞性能,能将HeLa细胞抑制在了G0/G1期。此外,还选取了其中2个化合物(8a、8i)进行了与CT-DNA结合的UV-Vis、Fluorescence和热变性实验,实验表明化合物(8a、8i)与CT-DNA以嵌插模式相互作用。

二、荧光化合物苯并噻唑基-吡唑啉的合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荧光化合物苯并噻唑基-吡唑啉的合成(论文提纲范文)

(1)用于检测生物硫醇的荧光探针的合成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荧光探针简介
        1.2.1 荧光产生原理
        1.2.2 荧光探针的构成
        1.2.3 荧光探针的分类
    1.3 探针识别生物硫醇的反应类型
        1.3.1 基于醛基的加成环化反应
        1.3.2 基于卤原子的亲核取代反应
        1.3.3 基于磺酸胺或磺酸酯的裂解反应
        1.3.4 基于与金属络合物的反应
        1.3.5 基于丙烯酸酯的加成环化反应
        1.3.6 基于马来酰亚胺的加成反应
        1.3.7 基于硝基烯烃的反应
        1.3.8 基于α, β-不饱和羰基的反应
        1.3.9 基于O/S醚和S-S键的反应
        1.3.10 基于O/S酯的反应
    1.4 本课题设计思路与研究内容
第二章 吡唑啉类检测Cys的反应型荧光探针的合成及性能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仪器及试剂
        2.2.2 化合物的合成及表征
        2.2.3 探针的光谱性能测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探针在不同溶剂中的荧光响应
        2.3.2 探针在不同p H下的荧光响应
        2.3.3 探针对Cys的紫外吸收
        2.3.4 探针对不同分析物的荧光响应
        2.3.5 探针对Cys的浓度滴定实验
        2.3.6 探针对三种生物硫醇的时间曲线
        2.3.7 探针对Cys的机理研究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喹啉酮类检测Cys的反应型荧光探针的合成及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仪器及试剂
        3.2.2 化合物的合成及表征
        3.2.3 探针的光谱性能测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探针在不同溶剂中的荧光响应
        3.3.2 探针在不同p H下的荧光响应
        3.3.3 探针对Cys的紫外吸收
        3.3.4 探针对不同分析物的荧光响应
        3.3.5 探针对Cys的浓度滴定实验
        3.3.6 探针对Cys的时间曲线
        3.3.7 探针对Cys的机理研究
    3.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2)基于吡唑—吡唑啉荧光探针的合成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汇总表
第一章 绪论
    1.1 荧光分子的研究进展
        1.1.1 荧光分子探针
        1.1.2 荧光探针的构造
        1.1.3 荧光基团
        1.1.4 识别基团
        1.1.5 识别机理
        1.1.6 光诱导电子转移(PET)
        1.1.7 分子内电荷转移(ICT)
        1.1.8 荧光共振能量转移(FRET)
        1.1.9 激发态分子内质子转移(ESIPT)
        1.1.10 激基缔合物(Excimer)
    1.2 吡唑类荧光探针的研究进展
    1.3 吡唑啉类荧光探针在识别离子方面的应用研究
        1.3.1 对Cu~(2+)的检测
        1.3.2 对Cu~+的检测
        1.3.3 对Zn~(2+)的检测
        1.3.4 对Fe~(3+)的检测
        1.3.5 对Hg~(2+)的检测
        1.3.6 对Al~(3+)的检测
    1.4 本文设计思路
第二章 基于共轭体系的吡唑类荧光探针L对铁离子的识别及其计算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仪器与试剂
        2.2.2 探针L的合成路线以及表征
        2.2.3 测试过程及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探针L的设计及合成
        2.3.2 紫外吸收
        2.3.3 探针L的荧光光谱选择性
        2.3.4 用于检测探针L的抗干扰性
        2.3.5 探针对铁离子的荧光滴定测试
        2.3.6 探针L和 Fe~(3+)的络合研究
        2.3.7 可逆性研究
        2.3.8 探针L的高斯模拟计算
        2.3.9 红外光谱测试
        2.3.10 荧光探针L和铁离子的识别机理
    2.4 小结
第三章 基于查尔酮结构的吡唑啉类荧光探针M的合成及其应用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仪器及试剂
        3.2.2 荧光探针M的合成方法及其表征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探针M的紫外吸收光谱
        3.3.2 探针M的 Fe~(3+)滴定紫外吸收光谱图及线性图
        3.3.3 探针M对金属离子的荧光光谱图
        3.3.4 探针M对金属离子的干扰测试
        3.3.5 探针M对 Fe~(3+)的荧光滴定
        3.3.6 探针M与 Fe~(3+)的红外光谱测试
        3.3.7 探针M与 Fe~(3+)的可逆性研究
        3.3.8 探针M与 Fe~(3+)的络合研究
        3.3.9 高斯模拟及优化结构的计算
        3.3.10 探针M与 Fe~(3+)的络合机理
    3.4 小结
第四章 吡唑啉类荧光探针N的合成及其在水溶液中的应用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主要仪器和试剂
        4.2.2 荧光探针N的制备和表征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探针N的紫外吸收光谱
        4.3.2 紫外滴定吸收光谱
        4.3.3 对探针N的荧光光谱研究
    4.4 小结
第五章 基于吡唑啉酮荧光探针O的合成及其应用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仪器及试剂
        5.2.2 探针O的合成
    5.3 结果与讨论
        5.3.1 紫外吸收光谱研究
        5.3.2 荧光光谱研究
        5.3.3 探针O与铁离子可逆性研究
        5.3.4 探针O识别Fe~(3+)的机理研究
        5.3.5 高斯模拟优化计算
    5.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附录B 部分化合物的谱图

(3)山西老陈醋熏醅生香机理及山楂在生香和抑制有害物质形成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立题的背景和意义
    1.2 山西老陈醋研究现状
        1.2.1 工艺研究现状
        1.2.2 风味物质研究现状
    1.3 山楂及山楂醋的研究现状
        1.3.1 山楂化学成分的研究现状
        1.3.2 山楂功能的研究现状
        1.3.3 山楂醋的研究现状
    1.4 美拉德反应研究现状
        1.4.1 加热方式及温度对MR的影响
        1.4.2 底物及其分子量大小对MR的影响
        1.4.3 其他因素对MR的影响
        1.4.4 美拉德反应的安全性研究
第二章 传统陶缸熏醅和现代不锈钢槽熏醅对山西老陈醋香气的影响规律研究
    2.1 试验材料
        2.1.1 样品制备
        2.1.2 主要试剂
        2.1.3 主要仪器
    2.2 分析方法
        2.2.1 顶空固相微萃取法
        2.2.2 GC-MS参数条件
        2.2.3 挥发性化合物的鉴别与定量分析
        2.2.4 气味活度值计算方法
        2.2.5 数据统计与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传统和现代化熏醅后的挥发性组成分析
        2.3.2 传统和现代化熏醅过程中气味活度差异分析
        2.3.3 传统和现代化熏醅过程中气味活性物质的变化分析
        2.3.4 传统和现代化熏醅过程中的主成分分析(PCA)
    2.4 讨论
    2.5 小结
第三章 山西老陈醋传统熏醅生香机理研究
    3.1 试验材料
        3.1.1 样品制备
        3.1.2 主要试剂
        3.1.3 主要仪器
    3.2 分析方法
        3.2.1 顶空固相微萃取法
        3.2.2 GC-MS参数条件
        3.2.3 挥发性化合物的鉴别与定量分析
        3.2.4 醋醅温度和含水量测定
        3.2.5 数据统计与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不同时间和不同陶缸位点醋醅中挥发性组分变化规律
        3.3.2 不同位点醋醅温度和含水量与挥发性组分的相关性
        3.3.3 不同位点与新生成挥发性组分的相关性
        3.3.4 不同原料对挥发性组分的影响
    3.4 讨论
    3.5 小结
第四章 山楂抑制熏醅中美拉德产物形成分析
    4.1 试验材料
        4.1.1 样品制备
        4.1.2 主要试剂
        4.1.3 主要仪器
    4.2 分析方法
        4.2.1 糠氨酸测定方法
        4.2.2 N-ε-羧甲基赖氨酸测定方法
        4.2.3 荧光化合物与吸光度
        4.2.4 数据统计与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糠氨酸含量分析
        4.3.2 N-ε-羧甲基赖氨酸(CML)含量分析
        4.3.3 荧光化合物含量分析
        4.3.4 280nm和420nm吸光值变化分析
    4.4 讨论
    4.5 小结
第五章 添加山楂对老陈醋风味及熏醅产物的影响
    5.1 试验材料
        5.1.1 样品制备
        5.1.2 主要试剂
        5.1.3 主要仪器
    5.2 分析方法
        5.2.1 醋理化指标分析方法
        5.2.2 顶空固相微萃取法
        5.2.3 GC-MS参数条件
        5.2.4 挥发性化合物的鉴别与定量分析
        5.2.5 数据统计与分析
    5.3 结果与分析
        5.3.1 不同储藏方式山楂中挥发性成分的分析
        5.3.2 醋醅中挥发性成分的分析
        5.3.3 总黄酮含量分析
        5.3.4 样品中理化指标的分析
    5.4 讨论
    5.5 小结
研究结论与创新点
参考文献
Abstract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4)1-(2-苯并噻唑基)-5-(2-苯基-1,2,3-三唑基)-3-芳基-2-吡唑啉衍生物的合成及其荧光性能(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部分
    1.1 仪器与试剂
    1.2 合成
        (1) 3a~3e的合成通法
        (2) 5a~5e的合成通法
2 结果与讨论
    2.1 结构表征
    2.2 荧光性质
3 结论

(5)异长叶烷酮基和樟脑基有机荧光探针的合成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松节油
    1.2 异长叶烷酮
        1.2.1 异长叶烷酮的合成
        1.2.2 异长叶烷酮衍生物的研究进展
    1.3 樟脑
        1.3.1 樟脑的天然来源
        1.3.2 樟脑的合成
        1.3.3 樟脑衍生物的研究进展
    1.4 有机荧光材料
        1.4.1 有机固体荧光材料
        1.4.2 有机小分子荧光探针
        1.4.3 荧光酸碱指示剂
        1.4.4 生物荧光成像
        1.4.5 吡唑类有机荧光化合物的研究进展
        1.4.6 嘧啶类荧光材料的研究进展
        1.4.7 席夫碱类荧光材料的研究进展
        1.4.8 基于天然产物的荧光材料的研究进展
    1.5 本论文的目的意义及研究内容
        1.5.1 研究意义
        1.5.2 研究内容
        1.5.3 论文特色与创新之处
第二章 异长叶烷酮基荧光猝灭型铜离子探针的合成及应用研究
    2.1 设计思路
    2.2 实验部分
        2.2.1 主要试剂与仪器
        2.2.2 化合物2Ⅱ的合成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晶体结构表征
        2.3.2 不同金属离子的影响
        2.3.3 不同Cu~(2+)离子浓度的影响
        2.3.4 作用机制与性能对比
        2.3.5 不同条件对荧光检测性能的影响
        2.3.6 热稳定性
        2.3.7 滤纸检测金属离子
        2.3.8 理论计算
        2.3.9 体内荧光成像
    2.4 小结
第三章 异长叶烷酮基D-π-A型荧光酸碱指示剂的合成及应用研究
    3.1 设计思路
    3.2 实验部分
        3.2.1 主要试剂与仪器
        3.2.2 化合物3Ⅱa和3Ⅱb的合成过程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溶剂对荧光性能的影响
        3.3.2 理论计算
        3.3.3 pH识别性能
        3.3.4 传感机理
        3.3.5 光稳定性和可逆性
        3.3.6 选择性
        3.3.7 应用性研究
    3.4 小结
第四章 异长叶烷酮基三氟化硼荧光探针的合成及应用研究
    4.1 设计思路
    4.2 实验部分
        4.2.1 主要试剂与仪器
        4.2.2 光谱测定
        4.2.3 化合物4Ⅱa和4Ⅱb的合成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对BF_3 的光谱响应
        4.3.2 灵敏性研究
        4.3.3 选择性研究
        4.3.4 反应时间和化学计量比
        4.3.5 可逆性研究
        4.3.6 分子逻辑门
        4.3.7 识别机制和理论计算
        4.3.8 对市售BF_3 络合物中BF_3 浓度的检测
        4.3.9 BF_3 气体的检测
    4.4 小结
第五章 具有AIE效应的异长叶烷酮基荧光分子的合成及应用研究
    5.1 设计思路
    5.2 实验部分
        5.2.1 主要试剂与仪器
        5.2.2 化合物5Ⅲa-5Ⅲe的合成路线
    5.3 结果与讨论
        5.3.1 化合物5Ⅲa-5Ⅲe的固体荧光特性
        5.3.2 化合物5Ⅲa-5Ⅲe的液体荧光特性
        5.3.3 热稳定性
        5.3.4 理论计算
        5.3.5 植物细胞荧光成像
    5.4 小结
第六章 异长叶烷酮基荧光增强型锌离子探针的合成及应用研究
    6.1 设计思路
    6.2 实验部分
        6.2.1 主要试剂与仪器
        6.2.2 化合物6Ⅲ的合成路线
        6.2.3 活体小鼠内的荧光成像
    6.3 结果与讨论
        6.3.1 对金属离子的选择性
        6.3.2 对Zn~(2+)离子检测的灵敏性
        6.3.3 化合物6Ⅲ和 Zn~(2+)的作用机制
        6.3.4 响应时间、pH和 EDTA对 Zn~(2+)检测的影响
        6.3.5 与其他Zn~(2+)荧光探针的性能比较
        6.3.6 试纸检测Zn~(2+)浓度
        6.3.7 理论计算
        6.3.8 小鼠体内Zn~(2+)的生物成像
    6.4 小结
第七章 异长叶烷酮基荧光增强型次氯酸探针的合成及应用研究
    7.1 设计思路
    7.2 实验部分
        7.2.1 主要试剂与仪器
        7.2.2 化合物7Ⅲ的合成路线
    7.3 结果与讨论
        7.3.1 化合物7Ⅲ的荧光特性
        7.3.2 化合物7Ⅲ对 ClO~-的灵敏性
        7.3.3 化合物7Ⅲ对不同分析物的选择性
        7.3.4 响应时间
        7.3.5 pH值的影响
        7.3.6 传感机制
        7.3.7 实用性研究
        7.3.8 细胞成像
    7.4 小结
第八章 樟脑基荧光比率型次氯酸探针的合成及应用研究
    8.1 设计思路
    8.2 实验部分
        8.2.1 主要试剂与仪器
        8.2.2 光谱测定
        8.2.3 荧光量子产率测定
        8.2.4 荧光寿命测定
        8.2.5 细胞毒性
        8.2.6 细胞成像
        8.2.7 化合物8Ⅱa-8Ⅱc的合成过程
    8.3 结果与讨论
        8.3.1 晶体结构表征
        8.3.2 光谱响应性质
        8.3.3 灵敏性研究
        8.3.4 选择性及抗干扰性研究
        8.3.5 最佳实验条件研究
        8.3.6 荧光识别机制
        8.3.7 应用性研究
        8.3.8 细胞成像
    8.4 小结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9.1 结论
    9.2 展望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参考文献
附录

(6)5-(1-苯基-3-取代苯基-吡唑基)-1-苯并噻唑基吡唑啉衍生物的合成及其荧光性能(论文提纲范文)

1实验部分
    1.1仪器和试剂
    1.2 1-苯基-3-芳基-吡唑-4-亚甲基- (对位取代) 苯乙酮 (1a~1i, 查尔酮类似物) 的合成
    1.3 1- (2-苯并噻唑基) -3-芳基-5- (1-苯基-3-芳基-吡唑-4-基) -吡唑啉2a~2i的合成通法
2结果与讨论
    2.1目标化合物的结构表征
    2.2目标化合物的的荧光光谱分析

(7)1-苯基-3-(β-吡啶基)-5-(α-呋喃基)吡唑啉的合成(论文提纲范文)

1 分子结构及合成路线
2 实验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2.2.1 1- (β-吡啶基) -3- (α-呋喃基) 丙烯酮 (N) 的合成
        2.2.3 IR和气质联用谱的测定
        2.2.4 荧光激发光谱与荧光发射光谱的测定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8)新型N,O-螯合氟硼荧光络合物的合成及荧光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引言
    1.2 有机荧光分子发光原理
        1.2.1 荧光的产生
        1.2.2 影响荧光强弱的因素
    1.3 氟硼络合物的合成进展
        1.3.1 N,N-螯合氟硼络合物的合成
        1.3.2 N,O-螯合氟硼络合物的合成
    1.4 氟硼络合物的应用进展
        1.4.1 氟硼络合物在OLED方面的应用
        1.4.2 氟硼络合物在离子探针方面的应用
        1.4.3 氟硼络合物在pH探针方面的应用
        1.4.4 氟硼络合物在太阳能电池领域的应用
    1.5 本论文选题及研究工作
第二章 苯并噻唑类N,O-螯合氟硼络合物的合成及荧光性能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结果与讨论
    2.3 氟硼络合物的荧光性能研究
        2.3.1 摩尔消光系数和荧光量子产率的测定
        2.3.2 氟硼络合物在溶剂中和固态的荧光性能
        2.3.3 氟硼络合物的AIEE性能
        2.3.4 pH对氟硼络合物荧光性质的影响
    2.4 氟硼络合物的理论计算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1,3,4-噻二唑类N,O-螯合氟硼络合物的合成及荧光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结果与讨论
    3.3 氟硼络合物的荧光性能研究
        3.3.1 氟硼络合物在溶剂中和固态的荧光性能
        3.3.2 氟硼络合物的AIEE性能
        3.3.3 pH对氟硼络合物荧光性质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香豆素-吡唑啉类N,O-螯合氟硼络合物的合成及荧光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结果与讨论
    4.3 氟硼络合物及络合前体荧光性能研究
        4.3.1 氟硼络合物及络合前体在溶剂中和固态的荧光性能
        4.3.2 pH对氟硼络合物及络合前体荧光性质的影响
        4.3.3 金属阳离子对氟硼络合物及络合前体荧光性质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香豆素-吡唑类N,O-螯合氟硼络合物的合成及荧光性能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结果与讨论
    5.3 氟硼络合物及络合前体荧光性能研究
        5.3.1 氟硼络合物及络合前体在溶剂中和固态的荧光性能
        5.3.2 pH对氟硼络合物及络合前体荧光性质的影响
        5.3.3 金属阳离子对氟硼络合物及络合前体荧光性质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实验部分
参考文献
附录1 核磁谱图
附录2 高分辨谱图
附录3 化合物数据一览表
附录4 光谱谱图及荧光图像
致谢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9)几个蓝色发光化合物分子设计及合成(论文提纲范文)

1 分子设计
2 实验部分
    2.1 药品及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1-对硝基苯基-3-(α-呋喃基)丙烯酮的合成
        2.2.2 1-苯基-3-对硝基苯基-5-(α-呋喃基)吡唑啉(Ⅰ)的合成
        2.2.3 1-苯基-3-对氨基苯基-5-(α-呋喃基)吡唑啉(Ⅱ)的合成
        2.2.4 1-苯基-3-对乙酰氨 基苯基-5-(α-呋喃基)吡唑啉 (Ⅲ)的合成
        2.2.5 1-苯基-3-对二甲氨 基苯基-5-(α-呋喃基)吡唑啉 (Ⅳ)的合成
    2.3 光谱测定
3 结果与讨论
    3.1 合成产物分子结构表征
    3.2 合成产物Ⅰ-Ⅳ的荧光光谱分析
    3.3 合成产物Ⅰ-Ⅳ的相对荧光量子效率
4 结论

(10)吡唑啉修饰1,8-萘酰亚胺衍生物的合成、表征及体外细胞毒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吡唑啉及其衍生物的合成简述
        1.1.1 α, β-不饱和醛酮和肼类化合物环化缩合
        1.1.2 β-氯酮与肼类化合物反应
        1.1.3 Mannich 碱与肼类化合物反应
        1.1.4 重氮化合物与取代烯烃环化反应
        1.1.5 固相合成
    1.2 吡唑啉化合物的生物活性简述
        1.2.1 具有抗肿瘤活性的吡唑啉化合物
        1.2.2 吡唑啉其它生物活性
    1.3 萘酰亚胺类化合物简述
    1.4 论文设计思想
第二章 (E)-1-(取代苯基)-3-(3,4.5-三甲氧基苯基)-2-丙烯-1-酮的设计、合成及体外细胞毒性研究
    2.1 试剂和仪器
        2.1.1 试剂
        2.1.2 仪器
    2.2 实验部分
        2.2.1 (E)-1-(取代苯基)-3-(3,4.5-三甲氧基苯基)-2-丙烯-1 酮的制备
        2.2.4 结构表征
        2.2.5 化合物 3a-3t 体外抗肿瘤活性测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E)-1-(取代苯基)-3-(3,4.5-三甲氧基苯基)-2-丙烯-1 酮的合成
        2.3.2 (E)-1-(取代苯基)-3-(3,4.5-三甲氧基苯基)-2-丙烯-1 酮的表征数据
        2.3.3 (E)-1-(取代苯基)-3-(3,4.5-三甲氧基苯基)-2-丙烯-1 酮的体外细胞毒性分析
    2.4 结论
第三章 3-取代苯基-5-(3,4,5-三甲氧基苯基)吡唑啉的合成及体外细胞毒性研究
    3.1 试剂和仪器
        3.1.1 试剂
        3.1.2 仪器
    3.2 实验部分
        3.2.1 3 -取代苯基-5-(3,4,5-三甲氧基苯基)吡唑啉的制备
        3.2.2 结构表征
        3.2.3 化合物 4a-4p 体外抗肿瘤活性测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3-取代苯基-5-(3,4,5-三甲氧基苯基)吡唑啉的合成
        3.3.2 3-取代苯基-5-(3,4,5-三甲氧基苯基)吡唑啉的表征数据
        3.3.3 3-取代苯基-5-(3,4,5-三甲氧基苯基)吡唑啉的体外细胞毒性分析
    3.4 结论
第四章 4-(3-取代苯基-5-(3,4,5-三甲氧基苯基))吡唑啉基-1,8-萘酰亚胺的合成及体外细胞毒性研究
    4.1 试剂和仪器
        4.1.1 试剂
        4.1.2 仪器
    4.2 实验部分
        4.2.1 4-(3-取代苯基-5-(3,4,5-三甲氧基苯基))吡唑啉基-1,8-萘酰亚胺的制备
        4.2.2 结构表征
        4.2.3 化合物 8a-8p 细胞毒性的测试
        4.2.4 细胞周期阻滞实验
        4.2.5 化合物与 CT-DNA 相互作用
    4.3 结果与讨论
        4.3.1 4-(3-取代苯基-5-(3,4,5-三甲氧基苯基))吡唑啉基-1,8-萘酰亚胺的合成
        4.3.2 4-(3-取代苯基-5-(3,4,5-三甲氧基苯基))吡唑啉基-1,8-萘酰亚胺的表征数据
        4.3.3 4-(3-取代苯基-5-(3,4,5-三甲氧基苯基))吡唑啉基-1,8-萘酰亚胺的体外细胞毒性分析
        4.3.4 化合物周期阻滞实验
        4.3.5 化合物与 CT-DNA 相互作用
    4.4 结论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四、荧光化合物苯并噻唑基-吡唑啉的合成(论文参考文献)

  • [1]用于检测生物硫醇的荧光探针的合成及性能研究[D]. 贺孝滔. 西北大学, 2021(12)
  • [2]基于吡唑—吡唑啉荧光探针的合成及应用研究[D]. 黎祥妨. 兰州理工大学, 2021(01)
  • [3]山西老陈醋熏醅生香机理及山楂在生香和抑制有害物质形成作用的研究[D]. 韩凯. 山西农业大学, 2020(02)
  • [4]1-(2-苯并噻唑基)-5-(2-苯基-1,2,3-三唑基)-3-芳基-2-吡唑啉衍生物的合成及其荧光性能[J]. 冯书晓,汪小伟,王俊岭,谷广娜,马军营. 合成化学, 2019(10)
  • [5]异长叶烷酮基和樟脑基有机荧光探针的合成及性能研究[D]. 王忠龙. 南京林业大学, 2019(07)
  • [6]5-(1-苯基-3-取代苯基-吡唑基)-1-苯并噻唑基吡唑啉衍生物的合成及其荧光性能[J]. 王俊岭,汪小伟,冯书晓,吴峰敏,马军营. 化学研究与应用, 2018(10)
  • [7]1-苯基-3-(β-吡啶基)-5-(α-呋喃基)吡唑啉的合成[J]. 邱德敏,杜俊,雷光东.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8(02)
  • [8]新型N,O-螯合氟硼荧光络合物的合成及荧光性能研究[D]. 沈超. 浙江工业大学, 2016(05)
  • [9]几个蓝色发光化合物分子设计及合成[J]. 廖立敏,邓兵,阮尚全,雷光东. 化工新型材料, 2015(08)
  • [10]吡唑啉修饰1,8-萘酰亚胺衍生物的合成、表征及体外细胞毒性研究[D]. 唐永和. 河北大学, 2014(12)

标签:;  ;  ;  ;  ;  

荧光化合物苯并噻唑基-吡唑啉的合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