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风湿关节炎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类风湿关节炎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一、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中医药研究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黄清惠[1](2021)在《自拟方熏洗疗法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寒湿痹阻证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自拟方熏洗疗法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A)寒湿痹阻证的临床疗效,为中医外治法治疗RA寒湿痹阻证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9.01-2020.09在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风湿病科治疗的60例RA患者。将该60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治疗方案为:对照组给予甲氨蝶呤片(10mg/次,饭后服,每周1次),美洛昔康片(7.5mg/次,饭后服,每日2次);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加用自拟方熏洗治疗。持续治疗3个月后,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并比较两组治疗前后RA的中医症候积分(关节疼痛、肿胀、压痛、晨僵、关节屈伸不利、关节作冷等)、DAS28评分、CDAI评分和SDAI评分、安全性指标等指标的变化,治疗过程中的副作用及程度等,评价自拟方熏洗疗法联合西药治疗RA寒湿痹阻证的临床疗效。结果:(1)疾病治疗效果:总有效率方面,自拟方熏洗疗法治疗RA寒湿痹阻证(90%)明显高于对照组者(73%),且治疗组的整体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中医症候积分(包括关节疼痛、肿胀、压痛、晨僵,以及关节屈伸不利、关节作冷等的积分)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积分的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患者疾病活动度(DAS28、CDAI、SDAI评分):两组治疗后3项评分均较同组的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治疗组治疗后显着优于对照组的相应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两组患者治疗后的实验室指标水平(CRP、RF、ESR)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上述3项指标水平均较对照组下降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拟方熏洗疗法治疗RA寒湿痹阻证,可有效改善临床症状与体征,减轻实验室指标水平,降低疾病的活动度,明显提高临床疗效。

张译敏[2](2021)在《壮药龙钻通痹方调控BMP2/Smads信号通路对成骨细胞增殖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实验在前期实验研究的基础上,通过用甲氨蝶呤及壮药龙钻通痹方低剂量组、壮药龙钻通痹方中剂量组、壮药龙钻通痹方高剂量组制备大鼠含药血清,探讨甲氨蝶呤及壮药龙钻通痹方低、中、高剂量组含药血清对成骨细胞增殖的作用机制以及其对BMP2-Smads信号通路上关键因子基因和蛋白表达的影响,从而探讨壮药龙钻通痹方对骨侵蚀的分子作用机制,为壮药龙钻通痹方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提供新的理论依据,并指导临床用药。方法:选取健康的雌性SD大鼠40只,适应性喂养1周后,将40只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甲氨蝶呤组、壮药龙钻通痹方低剂量组、壮药龙钻通痹方中剂量组和壮药龙钻通痹方高剂量组。正常对照组每天灌胃等量的生理盐水,壮药龙钻通痹方低剂量组、壮药龙钻通痹方中剂量组、壮药龙钻通痹方高剂量组灌胃剂量分别为1.35、2.7、5.4g·kg-1·d-1,甲氨蝶呤组灌胃剂量为0.9g·Kg-1·d-1。正常对照组、壮药龙钻通痹方低剂量组、壮药龙钻通痹方中剂量组及壮药龙钻通痹方高剂量组于每日上午9点灌胃,每天1次,甲氨蝶呤组每周灌胃2次。连续灌胃15天后,制备正常对照组、甲氨蝶呤及壮药龙钻通痹方低、中、高剂量组含药血清。用制备好的含药血清和MC3T3-E1 subclone 14细胞一起培养。通过MTT实验检测甲氨蝶呤及壮药龙钻通痹方低、中、高剂量组含药血清对MC3T3-E1 subclone 14细胞增殖的影响;通过RT-qPCR检测甲氨蝶呤及壮药龙钻通痹方低、中、高剂量组含药血清对BMP2-SMADs信号通路中关键因子BMP2、Smad1、Smad4、Smad5、Smad9、RUNX2基因表达的影响;通过Western-blot实验考察甲氨蝶呤及壮药龙钻通痹方低、中、高剂量组含药血清对BMP2-SMADs信号通路中关键因子BMP2、Smad1、Smad4、Smad5、Smad9、RUNX2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1.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甲氨蝶呤及壮药龙钻通痹方低、中、高剂量组含药血清能够促进MC3T3-E1 subclone 14细胞的增殖,但是没有浓度及时间依赖性。2.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壮药龙钻通痹方低、中、高剂量组含药血清均能不同程度的促进MC3T3-E1 subclone 14细胞中BMP2、Smad1、Smad4、Smad5、Smad9、RUNX2基因表达水平。其中,甲氨蝶呤组和壮药龙钻通痹方低、中、高剂量组含药血清均能促进MC3T3-E1 subclone 14细胞中BMP2基因的表达。壮药龙钻通痹方中、高剂量组含药血清能显着的促进MC3T3-E1 subclone 14细胞中BMP2基因的表达(P<0.01),甲氨蝶呤组和壮药龙钻通痹方低剂量组含药血清能促进MC3T3-E1 subclone14细胞中BMP2基因的表达,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甲氨蝶呤组和壮药龙钻通痹方低、中、高剂量组含药血清均能促进MC3T3-E1subclone 14细胞中Smad4、Smad9基因的表达,其中壮药龙钻通痹方低剂量组含药血清能显着促进MC3T3-E1 subclone 14细胞中Smad4、Smad9基因的表达(P<0.01),甲氨蝶呤组和壮药龙钻通痹方中、高剂量组含药血清促进MC3T3-E1 subclone 14细胞中Smad4、Smad9基因升高的趋势,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甲氨蝶呤组和壮药龙钻通痹方低、中、高剂量组含药血清有促进MC3T3-E1 subclone 14细胞中Smad1、Smad5相关基因表达升高的趋势,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甲氨蝶呤组和壮药龙钻通痹方低、中、高剂量组含药血清均能促进MC3T3-E1 subclone 14细胞中Runx2基因的表达,其中壮药龙钻通痹方低、中、高剂量组含药血清均显着的促进MC3T3-E1 subclone 14细胞中Runx2基因的表达(P<0.01),甲氨蝶呤组含药血清能促进MC3T3-E1subclone 14细胞中Runx2基因表达升高的趋势,但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甲氨蝶呤组和壮药龙钻通痹方低、中、高剂量组含药血清均能不同程度的促进MC3T3-E1 subclone 14中BMP2、Smad1、Smad4、Smad5、Smad9、RUNX2蛋白表达水平。甲氨蝶呤组和壮药龙钻通痹方低、中、高剂量组含药血清可以促进MC3T3-E1 subclone 14中BMP2蛋白的表达,其中,甲氨蝶呤组和壮药龙钻通痹方低剂量组含药血清能促进MC3T3-E1 subclone 14中BMP2蛋白的表达,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壮药龙钻通痹方中剂量组含药血清显着促进MC3T3-E1subclone 14中BMP2蛋白的表达(P<0.01),壮药龙钻通痹方高剂量组含药血清促进MC3T3-E1 subclone 14中BMP2蛋白表达升高的趋势,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壮药龙钻通痹方中剂量组能促进MC3T3-E1 subclone 14中Smad1蛋白的表达,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甲氨蝶呤组和和壮药龙钻通痹方低,高剂量组促进MC3T3-E1 subclone 14中Smad1蛋白表达升高的趋势,但是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甲氨蝶呤组和壮药龙钻通痹方低、中、高剂量组含药血清可以促进MC3T3-E1 subclone 14细胞中Smad4、Smad5相关蛋白的表达升高的趋势,但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甲氨蝶呤组和壮药龙钻通痹方低、中、高剂量组含药血清可以促进MC3T3-E1 subclone 14中Runx2、Smad9蛋白的表达,其中壮药龙钻通痹方中剂量组能显着的促进MC3T3-E1subclone 14细胞中Runx2、Smad9蛋白的表达(P<0.01),甲氨蝶呤组和壮药龙钻通痹方低,高剂量组促进MC3T3-E1 subclone 14细胞中Runx2、Smad9蛋白的表达的趋势,但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本实验研究结果表明:1.壮药龙钻通痹方含药血清可以有效促进MC3T3-E1 subclone 14细胞的增殖,但是没有浓度和时间依赖性。2.壮药龙钻通痹方低、中、高剂量组含药血清可以有效促进BMP2-Smads信号通路中关键因子BMP2、Smad4、Smad9、RUNX2等mRNA和BMP2、Smad1、Smad9、Runx2蛋白的表达。说明壮药龙钻通痹方低、中、高剂量组含药血清通过BMP2-Smads信号通路促进成骨细胞的增殖。促进成骨细胞的增殖,从而改善骨侵蚀,可能是壮药龙钻通痹方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作用机制之一。

杨建萍[3](2021)在《郭立中教授辨治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经验及扶阳通痹基本方的网络药理学研究》文中认为研究背景:类风湿关节炎作为风湿免疫性疾病,属于临床难治病,是现代医学界的难题之一,也是中医药研究的重点。中医药辨治RA历史悠久、手段多样、经验丰富、疗效确切且无明显毒副作用[1,2]。郭立中教授临床辨治类风湿关节炎,着重从阳气立论,不仅着眼于病证本身,更关注人体正气和预后的长远疗效。郭教授辨治的RA患者远期疗效显着,特色鲜明,有必要对其辨治RA的学术思想进行系统整理和研究。研究目的:(1)系统挖掘和整理郭立中教授临床辨治类风湿关节炎的学术思想。(2)从网络药理学角度阐明郭教授扶阳通痹治法方药(即扶阳通痹基本方)的可能取效机制。研究方法:(1)门诊收集和整理郭立中教授2013年3月—2020年1月门诊诊治的所有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病案,根据RA相关诊断标准、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进行筛选,最终得到70例344诊次病案信息,建立病案数据库,运用频次频率分析、内外关联规则和K-均值聚类分析等方法研究病案中症状、舌象、脉象、病机、病理因素、方药之间的规律,并结合郭立中教授本人意见,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2)运用现代网络药理学的手段,对郭立中教授辨治RA的扶阳通痹基本方(“人机结合”研究所得)进行相关分析研究,探讨其取效的可能内在机制。研究结果:(1)郭立中教授辨治的RA患者病案数据挖掘结果:①本研究共纳入70例344诊次RA患者病案,其中男性患者12例(占17.14%),共计58诊次(占16.86%);女性患者58例(占82.28%),共计286诊次(83.14%),女性RA患者和诊次远远高于男性。②RA发病的高发年龄主要有两个阶段:50-69 岁,频次为 199(占 57.84%);30-49 岁,频次为 114(占 33.13%)。③RA最常见的临床症状是四肢多发关节疼痛、失眠、畏寒、口干不欲饮、疲劳、咳嗽、自汗、便溏,其频次(频率)分别是131(占38.08%)、120(占34.88%)、89(占 25.87%)、75(占 21.80%)、74(占 21.51%)、74(占 21.51%)、56(占16.28%)和52(占15.12%)。④RA患者主要舌象为质淡红、质红、质暗红、苔薄白、苔白腻、齿痕舌、苔黄腻、苔白黄腻和苔少,其频次(频率)分别为 112(占 32.56%)、100(占 29.07%)、92(占 26.74%)、70(占 20.35%)、68(占 19.77%)、47(占 13.66%)、43(占 12.50%)、24(占 6.98%)和 20(占5.81%)。⑤RA患者的主要脉象有紧、滑、弱、细、沉、虚、浮和弦,其频次(频率)分别为 171(占 49.71%)、118(占 34.3%)、113(占 32.85%)、102(占 29.65%)、96(占 27.91%)、77(占 22.38%)、52(占 15.12%)和 31(占9.01%)。⑥RA临床最为常见的病机证候有寒湿凝滞、气血痹阻、筋骨失养、阳虚气弱、肝肾阳虚和阳虚寒凝,其频次(频率)分别为143(占41.57%)、85(占 24.71%)、73(占 21.22%)、68(占 19.77%)、58(占 16.36%)和 42(占12.21%)。⑦虚、寒、湿、瘀、痰是RA最为常见的病理因素,其频次(频率)分别为 259(75.29%)、219(63.66%)、178(51.74%)、125(36.34%)和 41(11.92%)。⑧RA患者所有诊次病案中共计出现中药130种,其中最为常用的中药有炙甘草、附子、淫羊藿、生姜、朱茯神、桂枝、油松节、杜仲、砂仁、白术、黄芪、苍术、威灵仙,巴戟天、刺五加和当归等,其频次(频率)依次是325(94.48%)、282(81.98%)、276(80.23%)、257(74.71%)、228(66.28%)、222(64.53%)、192(55.81%)、188(54.64%)、183(53.20%)、164(47.67%)、149(43.31%)、142(41.28%)、102(29.65%)、94(27.33%)、89(25.87%)和78(22.67%),以温阳、理气健脾、祛风除湿、活血通络和补肾添精功效的中药为主。⑨症状内关联规则研究显示:失眠与纳差,畏寒与失眠,失眠与四肢多发关节疼痛,畏寒与四肢多发关节疼痛等症状组合关联度较高。⑩舌象组合关联度较高的有:苔薄腻与质暗红,舌体胖大与质淡红,苔薄白腻与质淡红等。(11)脉象关联度较高的组合有:脉沉与脉弱,脉细与脉紧,脉沉与脉滑等。(12)病机证候关联度较高的组合有:肝肾阳虚与寒湿凝滞,寒湿凝滞与气血痹阻,气血痹阻、寒湿凝滞与肝肾阳虚等。(13)最常用的病理因素组合有寒、虚、湿、瘀等。(14)最常用的药物组合有附子、桂枝、炙甘草、生姜、淫羊藿,两两之间有较高的关联性。(15)郭教授临床常用的治法有:补阳气、强筋骨,助阳温通、化痰止咳、宣痹止痛,补益肝肾、祛风除湿、疏筋强骨,补益心脾、温潜浮阳、交通心肾,理气畅中祛痹,祛风湿散寒、补肝肾强筋骨、通经络止痹痛,温通解表、散寒祛湿,扶阳添精等8个聚类治法。(16)郭教授临床从扶阳辨治类风关的基本方:扶阳通痹基本方,由附子、淫羊藿、桂枝、生姜和炙甘草组成。(2)以郭教授常用的扶阳通痹基本方(FYTBF,药物组成:附子、淫羊藿、桂枝、生姜和炙甘草)进行网络药理学分析研究后可知:①扶阳通痹基本方共含有140个有效化合物成分。②扶阳通痹基本方有效成分可以作用104个靶点,扶阳通痹基本方和RA的交集基因靶点有68个,Degree值较高的有细胞肿瘤抗原p53(TP53)、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8(MAPK8)、白细胞介素-6(IL-6)、VEGFA、CASP3等靶基因。③GO功能富集分析显示,扶阳通痹基本方治疗RA的机制可能和DNA结合转录因子结合、DNA结合转录激活物活性、泛素样蛋白连接酶结合、核受体活性、配体激活转录因子活性和RNA聚合酶Ⅱ特异性DNA结合转录因子结合等因素有关。④KEGG生物通路富集分析显示,扶阳通痹基本方治疗RA的机制,可能与乙型肝炎、前列腺癌、卡波氏肉瘤相关疱疹病毒感染、细胞凋亡通路、胰腺癌、糖尿病并发症中的AGE-RAGE信号通路、肿瘤坏死因子信号通路等密切相关。研究结论:(1)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以中老年女性为主;郭立中教授辨治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是四肢多发关节疼痛、失眠、畏寒、口干不欲饮、疲劳、咳嗽、自汗、便溏、舌(淡)红、脉紧等;症状涉及肢体关节、肝肾、心(神)、肺系和脾胃系统症状;病性总属本虚标实,阳虚气弱、肝肾阳虚为本虚,寒湿凝滞、气血痹阻为标实;治疗上遵循“建极先建中,建中先拨通”治分次第的医学理念,温通解表、散寒祛湿法等八法循序渐进,各有侧重,主次分明;用药上以温通阳气祛寒湿、温补阳气、活血通络等药物为主;附子、(生、干、炮)姜等用量打破常规,高效且无毒。(2)网络药理学研究显示,扶阳通痹基本方(FYTBF)对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作用是通过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协同调控的结果。扶阳通痹基本方中140个活性成分(如山柰酚、槲皮素等)多数具有抗炎、抗菌、抗氧化等生物功能,可交叉调控RA相关的68个靶点,通过影响各类转录因子活性,可以直接或间接调控炎症通路(如NF-kB信号通路、IL-6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TNF信号通路等)、凋亡通路(如TP53信号通路、AGE-RAGE 通路等)。

唐荣霜[4](2021)在《虎杖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网络药理学及实验验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虎杖始载于《名医别录》,传统记载虎杖可用于治疗风湿痹症,现代研究也表明虎杖可用于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其有效成分和分子机制尚不明确。网络药理学是基于系统生物学和多向药理学理论,通过构建药物-基因-靶点-疾病相互作用网络,对生物系统进行分析,从而预测药物的有效成分和分子机制的方法。本论文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实验验证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研究虎杖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有效成分和分子机制,以期为虎杖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应用提供依据,并为虎杖的开发研究奠定基础。实验方法:一、通过TCMSP、TCMID、BATMAN-TCM、Phram Mapper数据库筛选虎杖的活性成分并预测活性成分的靶点;从Drug Bank、TTD、Dis Ge NET、Gene Cards、OMIM数据库收集RA的疾病靶点;然后应用Venny 2.1.0软件筛选虎杖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疾病靶点;用Cytoscape 3.7.2软件构建药物-活性成分-疾病-靶点网络;利用STRING数据库构建PPI网络;通过DAVID 6.8数据库进行GO功能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并使用Omicshare平台呈现富集结果;最后利用Cytoscape3.7.2软件构建药物-活性成分-靶点-通路网络。二、以MH7A细胞为疾病研究模型,通过CCK-8法研究不同浓度的槲皮素、白藜芦醇、木犀草素、大黄素、虎杖苷、β-谷甾醇作用24 h、48 h后对细胞增殖的影响,并计算不同成分作用不同时间的IC50值。通过ELISA实验和Western Blot实验探究了不同成分对炎症因子TNF-α、IL-1β、IL-6、IL-8和TLR4/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实验结果:一、利用数据库共筛选到14个虎杖活性成分,346个活性成分靶点,690个RA的疾病靶点;通过构建韦恩图,得到122个交集靶点;拓扑分析发现关键活性成分主要包括槲皮素、白藜芦醇、木犀草素、大黄素、虎杖苷、β-谷甾醇等;通过构建PPI网络,筛选得到20个关键靶点;GO功能分析发现其BP、CC、MF主要与炎症反应、细胞外间隙、细胞因子活性等有关;KEGG通路分析发现主要与TNF信号通路、破骨细胞分化、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T细胞受体信号通路、NF-κB信号通路等有关。然后构建了药物-活性成分-靶点-通路网络。所以本研究选择了槲皮素、白藜芦醇、木犀草素、大黄素、虎杖苷、β-谷甾醇这6种活性成分和TLR4/NF-κB信号通路进行后续的实验验证。二、(1)细胞增殖抑制实验表明,这6种活性成分均能抑制MH7A细胞的增殖(P<0.01或P<0.05),并且具有浓度依赖性。除大黄素、虎杖苷外,其余各成分48 h的IC50要小于24 h,这表明大多数成分在48h抑制细胞增殖的作用更强。(2)ELISA实验表明,这6种活性成分均能抑制炎症因子IL-1β、IL-8的分泌(P<0.01);槲皮素能抑制TNF-α的分泌(P<0.01),其余5种成分对TNF-α的分泌具有抑制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这6种活性成分对IL-6的分泌具有抑制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3)Western Blot实验表明,这6种活性成分对TLR4、NF-κB p65、p-p65、IκB-α的蛋白表达具有一定的抑制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结论:虎杖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主要有效成分包括槲皮素、白藜芦醇、木犀草素、大黄素、虎杖苷、β-谷甾醇等,其具有抑制MH7A细胞增殖,减少炎症因子分泌和对相关通路的蛋白表达具有一定的抑制趋势,分子机制可能与抑制TLR4/NF-κB信号通路有关。

陈易[5](2021)在《中医辨证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疗效的Meta分析》文中指出目的: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发病广泛、病程长、致残率高的自身免疫系统疾病,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的影响。此次研究基于循证医学理念,运用Meta分析方法,系统评价中医辨证分型治疗RA的临床疗效。通过分析各证型中医药参与治疗所获疗效得出的分析结果,比较中药治疗RA各证型间的疗效差异,初步得出各证型间中医药介入的获益差别,为临床更规范、有效的应用中医药治疗RA提供数据基础。方法:利用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CNKI)自建库起至2018年10月31日的相关RCT文献;检索内容根据《类风湿关节炎病证结合诊疗指南》中类风湿关节炎的8种主要中医临床证型,分别是风湿痹阻证、寒湿痹阻证、湿热痹阻证、痰瘀痹阻证、瘀血阻络证、气血亏虚证、肝肾不足证、气阴两虚证。对各证型纳入符合标准的文献提取相关的数据进行Meta系统分析,对疗效指标进行异质性、效应值合并和漏斗图分析;比较中药(含中西药联合用药)与西药治疗RA的疗效差异;并在亚组分析中分别对纯中药与西药、中西药联合用药与西药治疗RA的疗效差异进行对比;最后对8种证型中药和中西药联合用药的疗效做对比。结果:此研究纳入符合标准RCT文献188篇,参与对比总样本16615例,治疗组即中药组(含中西药联合用药)8680例、对照组即西药组7935例。亚组分析中纯中药组4416例、对照西药组3778例;中西药联合组4264例、对照西药组4157例。(1)风湿痹阻证纳入符合标准RCT文献12篇,参与分析样本总量1207例,中药(含中西药联合用药)组与西药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2.24%和77.26%,[OR(95%CI)=3.62(2.54,5.17),P<0.00001]。亚组分析纯中药组文献8篇,病例总数1006例,纯中药组与西药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 92.63%和 78.19%,[RR(95%CI)=1.19(1.31,1.25),P<0.00001];中西药联合组治疗文献4篇,病例总数201例,中西药联合组与西药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0.10%和73.00%,[RR(95%CI)=1.23(1.08,1.41),P=0.002]。(2)寒湿痹阻证纳入符合标准RCT文献66篇,参与分析样本总量5617例,中药(含中西药联合用药)组与西药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0.83%和76.43%,OR(95%CI)=3.08(2,64,3.61),P<0.00001]。亚组分析纯中药组文献24篇,病例总数3301例,纯中药组与西药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 92.61%和 78.23%,[RR(95%CI)=1.18(1.11,1.25),P<0.00001];中西药联合组治疗文献42篇,病例总数201例,中西药联合组与西药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 89.50%和 75.26%,[RR(95%CI)=1.16(1.13,1.20),P<0.00001]。(3)湿热痹阻证纳入符合标准RCT文献42篇,参与分析样本总量3570例,中药(含中西药联合用药)组与西药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0.14%和73.50%,OR(95%CI)=3.45(2.85,4.18),P<0.00001]。亚组分析纯中药组文献28篇,病例总数2441例,纯中药组与西药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 90.65%和 75.67%,[RR(95%CI)=1.17(1.12,1.23),P<0.00001];中西药联合组治疗文献14篇,病例总数1129例,中西药联合组与西药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 88.99%和 69.12%,[RR(95%CI)=1.26(1.19,1.33),P<0.00001]。(4)痰瘀痹阻证纳入符合标准RCT文献22篇,参与分析样本总量1817例,中药(含中西药联合用药)组与西药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1.75%和73.77%,OR(95%CI)=4.09(3.08,5.42),P<0.00001]。亚组分析纯中药组文献5篇,病例总数300例,纯中药组与西药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 92.81%和 76.87%,[RR(95%CI)=1.18(1.04,1.34),P=0.01];中西药联合组治疗文献17篇,病例总数1517例,中西药联合组与西药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1.54%和 73.16%,[RR(95%CI)=1.21(1.14,1.29),P<0.00001]。(5)瘀血阻络证纳入符合标准RCT文献17篇,参与分析样本总量1612例,中药(含中西药联合用药)组与西药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1.83%和74.75%,OR(95%CI)=3.77(2.80,5.08),P<0.00001]。亚组分析纯中药组文献5篇,病例总数394例,纯中药组与西药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 94.20%和 81.28%,[RR(95%CI)=1.14(1.03,1.27),P=0.01];中西药联合组治疗文献12篇,病例总数1218例,中西药联合组与西药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1.03%和 72.73%,[RR(95%CI)=1.23(1.16,1.31),P<0.00001]。(6)气血亏虚证纳入符合标准RCT文献9篇,参与分析样本总量904例,中药(含中西药联合用药)组与西药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1.43%和75.06%,OR(95%CI)=3.56(2.41,5.28),P<0.00001]。亚组分析纯中药组文献2篇,病例总数168例,纯中药组与西药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 93.10%和 77.78%,[RR(95%CI)=1.20(1.05,1.37),P=0.006];中西药联合组治疗文献7篇,病例总数736例,中西药联合组与西药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1.03%和74.46%,[RR(95%CI)=1.22(1.14,1.31),P<0.00001]。(7)肝肾不足证纳入符合标准RCT文献20篇,参与分析样本总量1888例,中药(含中西药联合用药)组与西药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87.91%和69.97%,OR(95%CI)=3.32(2.59,4.26),P<0.00001]。亚组分析纯中药组文献16篇,病例总数1575例,纯中药组与西药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 89.33%和 71.33%,[RR(95%CI)=1.26(1.19,1.32),P<0.00001];中西药联合组治疗文献4篇,病例总数313例,中西药联合组与西药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80.13%和 63.69%,[RR(95%CI)=1.25(1.10,1.43),P=0.0010]。P 值小于 0.05 说明疾病疗效的对比有统计学意义。(8)气阴两虚证纳入符合标准RCT文献0篇,因为无法检索到符合标准的相关文献,则最终无法进行Meta分析,也无数据参与证型间的疗效对比。结论:Meta分析结果显示各证型中西药联合用药及纯中药组治疗RA的总有效率均优于西药常规治疗组;湿热痹阻证、瘀血阻络证中西药联合组治疗疗效明显优于纯中药组。

顾正位[6](2020)在《木瓜物质基础辨识与抗类风湿性关节炎作用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辨识木瓜的主要化学成分,通过网络药理学技术预测其抗炎药效学靶标,进而采用分子生物学和代谢组学等技术阐明木瓜抗类风湿性关节炎作用机制。方法:1.采用文献化学成分建库、超高液相色谱-四级杆-静电轨道阱质谱技术分析、对照品比对结合谱库检索和质谱识别的分析流程,对木瓜中的主要化学成分进行鉴定,在此基础上,筛选入血的原型成分。2.木瓜已鉴定的化合物及入血化学成分作为研究对象,运用拓扑结构分析、蛋白-蛋白相互作用(PPI)网络分析,GO和KEGG富集分析等方法,构建木瓜化学成分-靶点相互作用网络及入血化学成分-靶点相互作用网络,发现木瓜的潜在活性及该活性的相关作用靶点,为深入研究木瓜的药效和作用机制提供方向。3.利用网络药理学预测的炎症代谢通路及核心靶点,复制类风湿性关节炎大鼠模型,测定木瓜干预前后大鼠足趾的体积、体质量、炎症指数,HE染色观察关节滑膜组织形态病理变化,检测血清IL-1β、IL-6、TNF-α水平以及关节滑膜Bax、Bcl-2、Fas、ERK、JNK、P-ERK、P-JNK蛋白的表达,通过代谢组学技术对其机制进行探讨。结果:1.采用超高液相色谱-四级杆-静电轨道阱质谱联用技术,从木瓜中鉴定了47种化学成分的结构,主要包括三萜类、黄酮类和有机酸类成分,入血成分中发现原型成分9种,包含7种有机酸和2种黄酮类成分,推断有机酸是木瓜入血的主要原型成分。2.以47种化学成分的成分-疾病-靶点网络研究,筛选出木瓜治疗类风湿性疾病的靶点42个;以入血成分—靶点与疾病—靶点取交集,筛选出木瓜治疗类风湿性疾病的靶点27个。核心靶点为PTGS2、MMP9、SRC、TNF、IL6、IL1B等。对核心靶点GO和KEGG富集分析,结果显示主要参与IL信号通路、花生四烯酸代谢、炎症反应的阳性调节等通路。3.不同剂量木瓜醇提取物干预RA模型大鼠的实验结果显示,木瓜提取物低、中、高剂量治疗组大鼠足跖肿胀度不同程度降低,关节炎症评分逐渐改善,以中剂量及高剂量组作用最为显着,显示出较好的抗炎疗效。HE染色结果显示,在炎性细胞浸润、滑膜细胞增生等方面,木瓜醇提取物各组与模型组相比有不同程度改善。ELISA检测结果显示,木瓜醇提物可显着降低大鼠血清中炎症因子IL-1β、IL-6、TNF-α水平,提高IL-10的水平;RA模型大鼠经木瓜醇提取物干预后关节滑膜Bax、Bcl-2、Fas、ERK、JNK、P-ERK、P-JNK蛋白表达紊乱状态明显改善;代谢组学研究发现木瓜主要针对花生四烯酸代谢、支链氨基酸分解代谢进行干预,从而抑制炎症因子产生,减少炎症介质的释放,达到抗炎效果。结论:木瓜药效物质基础主要包括有机酸类、黄酮类和三萜类成分,抗炎作用显着,其抗炎作用主要通过干预血清炎症因子IL-1β、IL-6、TNF-α水平,提高IL-10的水平以及关节滑膜Bax、Bcl-2、Fas、ERK、JNK、P-ERK、P-JNK蛋白表达及干预花生四烯酸代谢、支链氨基酸分解代谢实现。

陈文阳[7](2020)在《白药膏联合关节镜治疗湿热痹阻型类风湿性膝关节炎的近期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白药膏联合膝关节镜滑膜清理术治疗湿热痹阻型类风湿性膝关节炎的近期疗效,为临床治疗湿热痹阻型类风湿性膝关节炎提供一种新的、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选择2018年3月至2020年1月诊断为湿热痹阻型类风湿性膝关节炎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两组患者都行膝关节镜滑膜清理术,治疗组术后第1天开始外敷白药膏治疗,1次/天,每次贴敷24h,14天为一疗程。对照组术后冰敷患侧膝关节72h。两组都予常规抗风湿及一般支持治疗。观察两组在VAS评分、Lysholm评分、膝关节的周径(选取髌骨上缘测量)、血清C反应蛋白、治疗优良率等指标,并进行比较评价。结果:临床数据如下,治疗组和对照组入组时在性别分布、年龄分布及平均年龄一般资料的均衡性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VAS评分结果显示:术后第1天治疗组和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第3天、第5天、第7天两组的组间比较,治疗组疗效均优于对照组(P<0.05),提示治疗组止痛效果优于对照组;膝关节周径结果显示:术后第1天治疗组和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第3天、第5天、第7天两组的组间比较,治疗组疗效都优于对照组(P<0.05),提示治疗组消肿效果优于对照组;血清C反应蛋白结果显示:术前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第7天、第28天两组的组间比较,治疗组疗效都优于对照组(P<0.05),提示治疗组消除炎症效果优于对照组。Lysholm评分结果显示:术前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第7天、第28天两组的组间比较,治疗组疗效都优于对照组(P<0.05),提示治疗组改善膝关节功能疗效优于对照组。治疗28天后治疗组的优良率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治疗组的疗效更好。结论:关节镜下膝关节滑膜清理术后外敷我院自制白药膏治疗湿热痹阻型类风湿性膝关节的临床疗效确切,恢复快,近期疗效好。

熊勇[8](2020)在《电针抑制IL-33调节的肥大细胞炎症减缓大鼠胶原诱导性关节炎》文中指出背景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以滑膜炎症、骨和软骨破坏及滑膜组织增生为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明确。近年来,肥大细胞及其合成、分泌的相关细胞因子在RA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成为研究热点之一。肥大细胞(mast cells,MCs)约占正常关节滑膜细胞总数的3%,其作用可能是参与修复组织损伤或清除病原体;而在RA患者的滑膜组织中,MCs的数量可能是健康人的625倍。现有实验研究证实,针刺“足三里”穴具有抗炎、镇痛、免疫调节等作用,在抗RA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但其发挥抗炎、免疫调节的分子机制尚未明了,其抗RA的机制是否与调节肥大细胞功能有关有待进一步研究探索。为此,我们针对这一问题进行了一系列实验研究,建立胶原诱导性关节炎(collagen-induced arthritis,CIA)大鼠模型,探讨电针“足三里”穴对CIA大鼠的治疗效果及其作用的潜在机制。目的以牛Ⅱ型胶原诱导的关节炎大鼠为模型,从CIA大鼠的足跖肿胀度、关节指数、病理组织形态学改变、炎症因子等方面考察电针“足三里”穴的抗炎及免疫调节作用。通过体内实验观察电针对CIA大鼠治疗作用及对滑膜肥大细胞数目及功能的影响,体外实验评估电针对IL-33诱导的肥大细胞激活的影响,结合mi R-155 mimic转染后的肥大细胞对IL-33刺激的反应性,阐明电针发挥抗胶原诱导性关节炎作用的部分分子机制。方法1.选取清洁级雌性SD大鼠,按数字随机法分为四组,即空白对照组、CIA模型组、CIA模型+电针治疗组、CIA模型+假针刺组,每组30只。常规饲养7天后,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大鼠采用牛Ⅱ型胶原与弗氏不完全佐剂的混合乳化液于尾根部皮下注射进行造模,即制作胶原诱导性关节炎(collagen-induced arthritis,CIA)大鼠模型。造模结束后采用关节炎指数对大鼠关节损伤程度进行评分,每两天一次,直至取材前。2.造模结束后,空白对照组、CIA模型组不给予任何干扰,CIA模型+电针治疗组选取“足三里”穴给予电针刺激;其具体参数为:2Hz,1m A,5min;2Hz,1.5m A,5min;2Hz,2m A,20min,以此为一次完整的循环。每天一次,从造模第一天开始持续到取材前一天,一共34天。CI A模型+假电针组大鼠予以针灸针浅刺“足三里”穴但不予通电刺激,其余操作同CIA模型+电针治疗组。每次治疗前均测量各组大鼠体重及足趾肿胀程度,直至取材前一天。末次电针治疗结束后24h,用5%水合氯醛腹腔注射麻醉大鼠,后将其置于大鼠板上固定,经腹主动脉取血后离心采集各组大鼠血清。一部分大鼠取其左侧膝关节组织,另一部分大鼠取其左侧滑膜组织,各组织经固定、脱钙、包埋,制成切片;提取大鼠脾脏及分离脾脏单个核细胞;收集无菌腹腔液。实验一1.利用关节炎指数对大鼠关节损伤程度进行评价;称重法测定大鼠体重,足容积法测定大鼠足跖肿胀度;2.HE染色观察膝关节滑膜的组织病理学改变;3.ELISA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中II型胶原抗体(total anti-CII Ig G,anti-CI I Ig G1,anti-CII Ig G2a)及炎性因子(TNF-α,IL-1β,IL-6,IL-17)的含量;4.流式细胞学检测脾脏淋巴细胞RORγt及IL-17的表达。实验二1.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滑膜组织IL-33的释放;2.ELISA法检测血清中IL-33的含量及滑膜组织中IL-33、TNF-α、IL-1β、IL-6、IL-17的含量;3.实时定量PCR技术检测滑膜组织IL-33m RNA的表达;4.甲苯胺蓝染色显示滑膜组织肥大细胞数目及脱颗粒情况。实验三1.大鼠腹腔肥大细胞的分离及甲苯胺蓝染色鉴定;2.ELISA法检测IL-33刺激肥大细胞炎症因子TNF-α、IL-1β、IL-6、MC P-1、IL-6、IL-13的分泌及组胺的释放;3.分光光度法测定肥大细胞体外β-己糖胺酶的释放;4.实时定量PCR技术检测IL-33刺激肥大细胞对其ST2及mi R-155表达的影响;5.蛋白质印迹法评价IL-33诱导的肥大细胞NF-κB p65转录及P38 MA PK信号激活情况。实验四1.RT-PCR检测mi R-155 mimic肥大细胞转染后mi R-155表达;2.ELISA法检测IL-33刺激经mi R-155 mimic转染的肥大细胞炎症因子释放;3.蛋白免疫印迹法评价IL-33刺激经mi R-155 mimic转染的肥大细胞NF-κB p65及P38激活情况。结果1.电针足三里减缓大鼠胶原诱导性关节炎(CIA)。CIA模型组大鼠的足趾在造模后逐渐肿胀,肿胀程度于第21天达到峰值,以后逐渐消退;局部皮肤充血、红肿,关节炎评分在第24天达到峰值;体重逐渐减轻。CIA模型+假针刺组大鼠与CIA模型组大鼠的状况表现基本相同。CIA模型+电针治疗组在未治疗前和CIA模型组大鼠状况表现基本相同,经电针治疗后,CIA大鼠足跖肿胀程度减轻(P<0.05)、关节炎评分减小(P<0.05)、体重下降减缓(P<0.05)。HE染色结果显示,与CIA模型组相比,CIA模型+电针治疗组大鼠膝关节滑膜组织增生减轻、炎细胞浸润明显减少(P<0.05)、组织病理学评分明显降低(P<0.05)。ELISA检测结果显示,电针能够不同程度地下调血清中Ⅱ型胶原抗体(总抗CII Ig G抗体浓度、抗CII Ig G1抗体浓度、抗CII Ig G2a抗体)的含量(P<0.01、P<0.05、P<0.01),抑制CIA大鼠血清炎症因子(TNF-α、IL-1β、IL-6和IL-17)的释放(P<0.01、P<0.01、P<0.01、P<0.05)。流式细胞学检测结果表明,电针能够明显下调CIA大鼠CD3+CD4+T细胞中CD4+RORγt+细胞比例及CD4+IL-17+细胞比例(P<0.01、P<0.05)。2.电针抑制CIA大鼠IL-33产生及滑膜肥大细胞浸润。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组相比,CIA模型组与CI A模型+电针治疗组滑膜组织中IL-33的含量明显升高;而与CIA模型组相比,CIA模型+电针治疗组IL-33的含量显着下降(P<0.01)。ELISA检测大鼠血清及滑膜组织中IL-33的含量,其结果趋势与免疫组织化学结果一致(P<0.01),且血清中IL-33的含量和滑膜组织中IL-33的含量呈现正相关(r=0.9196,p=0.0012)。进一步RT-PCR检测结果显示,与CI A模型组相比,电针能明显降低血清中IL-33m RNA表达水平(P<0.01)。甲苯胺蓝染色结果显示,与CIA模型组相比,电针能明显减轻CIA大鼠滑膜组织肥大细胞浸润,减少肥大细胞脱颗粒(P<0.05、P<0.01)。ELI SA检测结果显示,与CIA模型组相比,电针能明显减少滑膜组织中炎症因子TNF-α、IL-1β、IL-6和IL-17的释放(P<0.01、P<0.01、P<0.05、P<0.05),且经分析发现,滑膜肥大细胞的数量与滑膜组织中炎症因子的释放呈现正相关。3.电针抑制IL-33诱导的肥大细胞炎症。分离各组大鼠腹腔肥大细胞,与IL-33共培养,使用甲苯胺蓝染色鉴定分离的肥大细胞,使用ELISA检测肥大细胞炎症因子的释放。结果显示,与CIA模型组相比,CIA+电针治疗组中肥大细胞TNF-α、IL-5、IL-1β、IL-6、MCP-1和IL-13的分泌及组胺的释放均明显减少(P<0.05、P<0.01、P<0.01、P<0.01、P<0.05、P<0.01、P<0.05)。分光光度法检测结果显示,与CIA模型组相比,电针能明显抑制肥大细胞体外β-氨基己糖苷酶的释放(P<0.05)。ELISA检测体外培养的肥大细胞上清中相关抗体的含量,结果显示,上清中IL-5及IL-13的含量均分别与抗CⅡIg G1和抗CⅡIg G2a含量呈正相关。流式细胞学检测结果显示,IL-1β和IL-6的含量均与CD3+CD4+T细胞中CD4+IL-17+细胞比例成正相关。RT-PCR检测结果显示,电针能明显下调肥大细胞mi R-155的表达但是对IL-33受体ST2没有影响(P<0.01)。免疫蛋白印迹检测结果显示,电针可明显下调肥大细胞胞浆蛋白p-IKKα/β的表达水平(P<0.001)及胞核蛋白NF-κB p65的表达水平(P<0.005)和减小胞浆中p-P38/p38比值(P<0.005),以及提高胞浆蛋白IκBα的表达水平(P<0.01)。4.电针经由mi R-155抑制IL-33调节的肥大细胞炎症减缓大鼠CIA。分离大鼠腹腔肥大细胞,对CIA+电针治疗组肥大细胞进行mi R-155mimic转染使其mi R-155过表达(P<0.005)。ELISA检测结果显示,与CIA+电针治疗组相比,在IL-33刺激下,经mi R-155 mimic转染后的肥大细胞炎症因子TNF-α、IL-1β、IL-6、MCP-1、IL-5和IL-13的释放量明显上升(P<0.01、P<0.01、P<0.01、P<0.05、P<0.05、P<0.05)。蛋白免疫印迹分析结果显示,与CIA+电针治疗组相比,在IL-33刺激下,经mi R-155 mimic转染后的肥大细胞胞浆蛋白中p-P38/P38的值及p-IKKα/β蛋白表达水平显着上调(P<0.005、P<0.005),而IκBα蛋白表达水平显着下降(P<0.01);胞核蛋白NF-κB p65的表达水平显着上升(P<0.005)。结论1.电针“足三里”穴对胶原诱导的关节炎症具有明显的改善作用。电针“足三里”穴减轻CIA大鼠滑膜组织炎性细胞浸润,抑制其体内Ⅱ型胶原抗体的含量及炎性细胞因子TNF-α,IL-1β,IL-6,IL-17的分泌,抑制C IA大鼠脾脏Th17细胞激活,是其发挥调节CIA大鼠亢进的免疫功能效应的关键。2.电针通过减少CIA大鼠滑膜组织肥大细胞的浸润,减少局部滑膜组织及全身血液中IL-33的生成,抑制IL-33诱导的肥大细胞炎症反应,从而发挥其治疗作用。3.mi R-155参与了电针抑制CIA大鼠中IL-33诱导的肥大细胞炎症反应。综上,我们推测电针可能经由mi R-155抑制IL-33调节的肥大细胞炎症,从而减缓胶原诱导性关节炎。

彭珊琴[9](2020)在《益肾通痹汤抑制JAK3/STAT3通路及其抗炎机制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研究益肾通痹汤抑制CIA大鼠关节炎症及其骨质破坏的作用,围绕JAK3/STAT3通路,研究益肾通痹汤抗炎的作用机制。方法:1.胶原诱导性关节炎模型的建立:选用清洁级雌性Wistar大鼠,体重100g±20g。将Ⅱ型牛胶原溶于0.05 mmol/L醋酸中,最终浓度2mg/ml,4℃混匀过夜制成胶原溶液,再将牛Ⅱ型胶原溶液与等体积的弗氏完全佐剂1:1比例充分反复混匀,乳化成油包水乳剂,乳化剂最终达到1mg/ml,按大鼠体重给药,每100g体重0.2ml,距尾根2cm处进针皮下注射。2.大鼠造模成功后随机分为5组,每组10只,分别为益肾通痹汤低剂量组、益肾通痹汤剂量组、益肾通痹汤高剂量组、甲氨蝶呤组及CIA模型组。按大鼠体重给药,甲氨蝶呤组2.5mg/kg,益肾通痹汤高剂量组18g/kg,益肾通痹汤中剂量组9g/kg,益肾通痹汤低剂量组4.5g/kg,于足肿第1天开始给药,MTX组每周一次给予灌胃,益肾通痹汤每天一次进行灌胃,CIA模型组和空白组每天给予生理盐水2ml灌胃,所有Wistar大鼠均采用正常饮食。连续给药5周后,麻醉处死大鼠并取材。3.足肿容积法测量:用5%苦味酸在大鼠下肢踝关节处作上记号,按照记号将下肢放入足肿测量仪内,以测量每只大鼠的容积值(ml),每次测定足容积两次,取其平均值。并观察大鼠毛发、自由活动及精神状态等一般情况。4.关节HE病理片的评价:取左前肢和右后肢近端第3足趾关节,固定、切片,HE染色,对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滑膜细胞增生还有关节软骨破坏进行盲法评价。计分方法:(1)炎性细胞浸润,0分:无浸润;1分:1-5个HP;2分:6-10个HP;3分:11-15个HP;4分:形成小脓肿(2)滑膜纤维组织增生程度,0分无增生;1分增生占1/3HP;2分增生占1/2HP;3分增生占1HP;4分增生>1HP。(3)关节软骨破坏情况,0分无破坏;1分小灶状破坏<1/3;2分1/2破坏;3分2/3破坏;4分全部破坏5.大鼠X片评分:每只大鼠的足趾和踝关节破坏分骨侵蚀(erosion)和关节间隙改变(Joint space narrowing,JSN)两个方面进行评价。骨侵蚀评分标准:0分:正常;1分:可疑或有1个微小局部病灶;2分:2个局部病灶或病灶总表面积≤50%;3分:3个以上的病灶或病灶总表面积>50%:4分:关节面完全破坏,或出现骨缩小。关节间隙:0分:正常;1分:可疑或有一个微小局部病灶;2分:关节出现狭窄;3分:关节强直或关节间隙增宽。骨侵蚀共96块骨,关节间隙共100个。由影像学医生盲法阅片后评分。6.滑膜组织m RNA的提取和q PCR实验,分析益肾通痹汤对CIA大鼠滑膜的IL-1β、TNF-α、IL-6的含量的影响。7.流式细胞术测定益肾通痹汤对大鼠淋巴结Th1/Th2细胞的比率的影响。8.细胞毒性试验:采用CCK-8试验检测益肾通痹汤氯仿部位(YSLF)4000ng/ml、2000ng/ml、1000ng/ml、500ng/ml、250ng/ml不同浓度组对Jurkat细胞增殖的影响。9.ELISA法检测益肾通痹汤氯仿部位(YSLF)对Jurkat细胞分泌的TNF-α、IFN-γ等细胞因子的含量的影响。10.采用Western blot技术来观察益肾通痹汤氯仿部位(YSLF)对Jurkat细胞中STAT3、JAK3及其磷酸化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1.大鼠足肿值(ml):第1天造模成功,CIA造模组(1.67±0.28)、MTX组(1.67±0.27)、中药低剂量组(1.42±0.20)、中药中剂量组(1.52±0.17)、中药高剂量组(1.67±0.27)与正常组大鼠足肿值(0.69±0.05)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IA关节炎症起病后第7天左右达到高峰,然后逐渐消退;给药后34天,与CIA造模组(1.42±0.25)相比,MTX组(0.95±0.11)、中药中剂量组(0.91±0.01)、中药高剂量组(0.96±0.23)与造模组(1.42±0.25)相比可明显抑制CIA大鼠足肿(P<0.05),而中药低剂量组(1.27±0.27)与CIA造模组(1.42±0.25)足肿值相比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给药后35天,HE病理片显示CIA大鼠出现明显的炎性细胞浸润,滑膜组织增生和软骨破坏。和CIA组(3.3±0.67)对比,中药中剂量组(1.6±0.70)、中药高剂量组(1.5±0.53)和MTX(1.4±0.52)组可抑制CIA大鼠炎性细胞浸润(P<0.05);和CIA组(2.8±0.79)对比,中药中剂量组(1.6±0.70)、中药高剂量组(1.0±0.67)和MTX(0.9±0.74)组可以明显减少CIA大鼠滑膜细胞增生(P<0.05);和CIA组(3.1±0.74)对比,中药中剂量组(1.8±0.63)、中药高剂量组(1.4±0.52)和MTX(1.2±0.63)组可以明显减少CIA大鼠软骨破坏(P<0.05)。3.CIA大鼠X片:CIA大鼠X线表现是以远端趾间关节、近端趾间关节、踝关节受累为特点,双侧呈对称性。CIA起病后第7天以关节软组织肿胀为主,第15天关节软组织肿胀逐渐减轻,第35天可见明显的骨质侵蚀,伴有骨质增生性反应,骨端增生、粗大,远端趾间关节,近端趾间关节间隙狭窄或增宽,部分踝关节间隙消失,关节相互融合导致骨性强直。给药后35天,甲氨蝶呤(114.4±10.54)和中药中(1123.6±7.73)、高剂量(120.7±9.91)都可明显抑制CIA大鼠骨质侵蚀(175.8±13.42),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甲氨蝶呤(107.5±5.56)和中药中(111.9±5.61)、高剂量(110.8±6.32)都可明显抑制CIA大鼠(156.1±24.68)关节间隙改变,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滑膜组织m RNA表达:和CIA模型组IL-1β(10.75±0.19)对比,正常组中IL-1β(1.05±0.07)表达显着下降(P<0.05);和CIA模型组TNF-α(17.19±2.02)对比,正常组中TNF-α(1.33±0.03)的m RNA表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和CIA模型组IL-6(19.1±0.6)对比,正常组中IL-6(1.62±0.06)表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甲氨蝶呤组(3.42±0.16)、益肾通痹汤中(6.26±0.32)、益肾通痹汤高剂量组(4.2±0.37)的IL-1β的m RNA表达明显低于CIA组(10.75±0.19)(P<0.05)。甲氨蝶呤组(6.73±0.13)、益肾通痹汤中(8.5±0.0)、益肾通痹汤高剂量组(7.14±0.25)的TNF-α的m RNA表达明显低于CIA组(17.19±2.02)(P<0.05);甲氨蝶呤组(9.83±0.13)、益肾通痹汤中(11.51±0.37)、益肾通痹汤高剂量组(10.75±0.19)的IL-6的m RNA表达明显低于CIA组(19.1±0.6)(P<0.05)。5.和正常组大鼠Th1细胞(11.50±3.27)相比,CIA大鼠中Th1细胞比例升高(38.65±3.52);和正常组大鼠Th2细胞(31.28±5.16)相比,CIA大鼠中Th2细胞比例下降(1.43±0.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和CIA模型组(38.65±3.52)对比,益肾通痹汤中(23.78±5.19)、高剂量组(23.22±4.80)和MTX组(21.87±5.47)的Th1细胞比例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益肾通痹汤低剂量组(32.68±0.83)和CIA模型组(38.65±3.21)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益肾通痹汤低剂量组(7.88±4.12)、中剂量组(18.65±3.76)、高剂量组(19.12±3.79)和MTX组(19.63±3.36)的Th2细胞比例和CIA模型组Th2细胞比例(1.43±0.60)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YSLF 4000ng/ml、2000ng/ml这两个浓度会导致细胞增值率的下降,而YSLF1000ng/ml、500ng/ml、250ng/ml组细胞增殖率正常,故选择这3个浓度梯度进行实验。7.PHA刺激Jurkat细胞24h后,与单纯PHA刺激细胞(202.33±11.06)相比,YSLF低剂量组(156.33±11.37)、YSLF中剂量组(139.33±5.50)、YSLF高剂量剂量组(112.00±8.19)组分泌TNF-α水平均降低(P<0.05);与单纯PHA刺激细胞(57.00±2.65)相比,YSLF低剂量组(31.66±4.51)、YSLF中剂量组(24.67±2.08)、YSLF高剂量剂量组(23.00±2.94)组细胞分泌IFN-γ水平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与空白组细胞p-JAK3/JAK3(0.07±0.02)相比,IL-2刺激后p-JAK3/JAK3(0.81±0.02)升高,与空白组细胞p-Stat3/Stat3(0.10±0.02)相比,IL-2刺激后p-Stat3/Stat3(0.83±0.10)蛋白水平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YSLF中剂量组(0.07±0.01)、YSLF高剂量组(0.08±0.02)与JAK3抑制剂ZM39923(0.06±0.02)组p-JAK3/JAK3蛋白水平均降低,与IL-2组(0.81±0.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YSLF中剂量组(0.14±0.02)、YSLF高剂量组(0.14±0.04)与JAK3抑制剂ZM39923(0.18±0.03)组p-Stat3/Stat3蛋白水平均降低,与IL-2组(0.83±0.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益肾通痹汤抑制CIA模型大鼠的关节炎症,减少滑膜增生和软骨破坏,其机制可能是益肾通痹汤通过调节了Th1/Th2细胞的平衡,减少了炎细胞因子IL-1β、IL-6、TNF-α的释放,从而抑制炎症反应的作用。益肾通痹汤氯仿部位通过可以抑制JAK3/STAT3信号通路蛋白磷酸化,减少炎症因子TNF-α、IFN-γ的释放,发挥抗炎和免疫调节作用。

吾力哈尔·沙山拜[10](2020)在《类风湿性关节炎维医体液质分型特征的回顾性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维吾尔医医院、喀什地区维吾尔医医院住院患者的类风湿性关节炎进行回顾性研究,旨在通过观察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一般资料、维医体液质分型年龄规律、各证候的临床特征、用药特点等,对大课题项目提供类风湿性关节的维医体液质辩证分型、维医诊断标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通过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维吾尔医医院及喀什市维吾尔医医院选派的研究人员进行回顾性调查表填写培训,将纳入研究的病例,填写回顾性调查表(见附录),统一由自治区维吾尔医医院研究人员应用Epidate-3.0进行数据录入与管理,SPSS-21.0软件进行统计,总结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维医体液质分型、证候特征、用药特点等,并进行相关性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计数、等级资料采用卡方检验,利用Pearson进行相关分析,检验水准为α=0.05,取双侧。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本研究中,在性别构成比方面,男性为90例(22.4%),女性为312例(77.6%),以女性多见,男女比例是1:3。最小年龄是25岁,最大年龄88岁;46-60岁为157例(39.1%),性别构成方面,女性多于男性,总体病发高峰是46-60岁。病程最短者8天,最长者23年,1-10年为278例(69.2%),10-20年为60例(16.2%),病程以1-10年为主。402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维医体液质分型中,最多的是异常黏液质262例(66.9%),其次是异常沉液质98例(24.4%),最少的是异常胆液质42例(10.4%)。三大体液质分型的亚型分类中,最多见的是涩味黏液质型118例(29.36%),无味黏液质型72例(17.91%),石膏状黏液质型42例(10.45%),咸味黏液质型30例(7.5%),韭菜色胆液质型38例(9.5%)。本研究中的患者年龄范围以31-60岁范围为主,所占比例为71.39%,小于30岁的患者中无味黏液质型、异常沉液质型最多,46-75岁的患者中最多的是涩味黏液质型。维医体液质分型与证候特征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性。本研究成熟剂使用人数为274例,所占比例为68.7%。本研究中清除剂使用人数为170例,所占比例为42.5%。各维医体液质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口服药有一定的规律。结论:本次研究发现,402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中老年多于其他年龄阶段,女性多于男性。异常黏液质、异常脾液质占比最高,无味黏液质型类风湿性关节炎当中中年人占比最高,异常沉液质型类风湿性关节炎、石膏状黏液质型类风湿性关节炎、涩味黏液质型类风湿性关节炎当中老年人占比最高。以上年龄结构完全符合维吾尔医理论上各体液在不同的年龄阶段的变化及互相转化的规律,对今后的异常体液质的辨证分析提供了年龄参考。本次研究发现,各异常体液质型类风湿性关节炎中出现疼痛,肿胀,活动受限等主要症状外,还有本亚型的属性症状,以上次症对类风湿性关节炎证候体液分型标准提供了参考依据。同时本研究再次证明了成熟剂,清除剂疗法在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诊疗方案中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二、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中医药研究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中医药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自拟方熏洗疗法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寒湿痹阻证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和脱落标准
    1.6 伦理学要求
2 研究方案
    2.1 治疗方法
    2.2 评价指标
    2.3 统计学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两组患者一般情况的比较
    3.2 两组患者临床有效率的比较
    3.3 两组患者中医症候积分的比较
    3.4 两组患者疾病活动度的比较
    3.5 两组患者实验室指标的比较
    3.6 两组患者安全性评价
4 讨论
    4.1 RA现代医学认识
    4.2 RA中医认识
    4.3 导师对RA诊疗经验介绍
    4.4 自拟熏洗方治疗RA寒湿痹阻证
5 临床结果分析
    5.1 纳入病例完成情况
    5.2 临床总有效率方面
    5.3 中医症候积分方面
    5.4 疾病活动度方面
    5.5 实验室指标方面
6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中医外治法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DAS28评分
    附录2
    附录3 中医症候积分
    附录4 《中医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2年版)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2)壮药龙钻通痹方调控BMP2/Smads信号通路对成骨细胞增殖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病原因及发病率
    2.西医对类风湿关节炎的认识及研究进展
        2.1 西医对于类风湿关节炎的认识
        2.2 类风湿关节炎西医治疗的研究进展
    3.中医对于类风湿关节炎的认识及研究进展
        3.1 中医对类风湿关节炎病因病机的认识
        3.2 类风湿关节炎的中医治疗研究概况
        3.2.1 中医内服治疗RA
        3.2.2 中医外治治疗RA
    4.壮医对类风湿关节炎的认识及研究进展
        4.1 壮医对类风湿关节炎病因病机的认识
        4.2 壮医治疗类风湿关节炎
        4.2.1 壮药内服治疗RA
        4.2.2 壮医外治治疗RA
    5.小结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1.实验材料
        1.1 细胞
        1.2 动物来源
        1.3 实验药物及试剂
        1.3.1 实验药物
        1.3.2 实验试剂
        1.4 实验主要仪器设备
    2.实验方法与结果
        2.1 实验方法
        2.1.1 细胞培养、传代与冻存
        2.1.2 含药血清的制备
        2.1.3 MTT实验
        2.1.4 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实验
        2.1.5 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WB)实验
        2.1.6 统计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甲氨蝶呤组及壮药龙钻通痹方低、中、高剂量组含药血清对MC3T3-E1 SUBCLONE14 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
        2.2.2 甲氨蝶呤组及壮药龙钻通痹方低、中、高剂量组含药血清对MC3T3-E1 subclone 14细胞中BMP2、SMADs、RUNX2基因表达的影响
        2.2.3 甲氨蝶呤及壮药龙钻通痹方低、中、高剂量组含药血清对BMP2、SMADS、RUNX2 蛋白表达的影响
        2.2.4 甲氨蝶呤及壮药龙钻通痹方对大鼠体重及心肝脾肺肾指数的影响
第三部分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缩略词表
综述 中医药基于BMP2-Smads信号通路调控成骨细胞增殖与分化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科研经历

(3)郭立中教授辨治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经验及扶阳通痹基本方的网络药理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与文献研究进展
    1 现代医学对类风湿关节炎的研究进展
        1.1 流行病学调查
        1.2 类风湿关节炎的病因与发病机制
        1.3 RA的临床诊断
        1.4 RA的西医治疗
        1.4.1 治疗原则
        1.4.2 一般治疗
        1.4.3 药物治疗
        1.4.4 免疫净化
        1.4.5 外科治疗
        1.4.6 功能锻炼
    2 中医学对类风湿关节炎的研究进展
        2.1 RA的中医病名探讨
        2.2 RA的病因病机研究
        2.2.1 病因研究
        2.2.2 病机研究
        2.3 RA的中医治疗
        2.3.1 辨证分型论治
        2.3.2 辨证分期论治
        2.3.3 成方及验方治疗
        2.3.4 中成药和中药制剂治疗
        2.3.5 针灸治疗
        2.3.5.1 针刺治疗
        2.3.5.2 艾灸治疗
        2.3.5.3 耳针治疗
        2.3.6 推拿治疗
        2.3.7 药浴、热敷
        2.3.8 穴位贴敷
        2.3.9 穴位注射疗法
        2.3.10 中药离子导入疗法
        2.3.11 中医调护
    3 述评
第二部分 郭立中教授辨治RA的病案数据挖掘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对象
        2.1 病案资料来源
        2.2 疾病诊断标准
        2.3 病案纳入标准
        2.4 病案排除标准
    3 研究方法
        3.1 病案信息采集
        3.2 病案信息预处理
        3.3 病案数据处理方法
        3.3.1 郭教授辨治RA病案数据库的建立
        3.3.2 病案数据清理
        3.3.3 病案数据术语规范化
        3.4 病案数据挖掘平台的建立
        3.5 病案数据挖掘方法
    4 结果
        4.1 病案一般情况
        4.1.1 性别比例分布
        4.1.2 年龄频次频率分布
        4.2 临床症状频次频率分布
        4.3 舌象频次频率分布
        4.4 脉象频次频率分布
        4.5 病机证候频次频率分布
        4.6 病理因素频次频率分布
        4.7 药物频次频率分布
        4.8 关联规则数据结果
        4.8.1 内关联规则数据结果
        4.8.1.1 临床症状内关联规则项集
        4.8.1.2 舌象内关联规则项集
        4.8.1.3 脉象内关联规则项集
        4.8.1.4 病机内关联规则项集
        4.8.1.5 病理因素内关联规则项集
        4.8.1.6 药物内关联规则项集
        4.8.2 外关联规则结果
        4.8.2.1 临床症状与舌象外关联规则项集
        4.8.2.2 临床症状与脉象外关联规则项集
        4.8.2.3 临床症状与病机外关联规则项集
        4.8.2.4 临床症状与病理因素外关联规则项集
        4.8.2.5 临床症状与药物外关联规则项集
        4.8.2.6 脉象与病机外关联规则项集
        4.8.2.7 脉象与药物外关联规则项集
        4.9 K-均值聚类分析数据结果
        4.9.1 病机证候K-均值聚类分析结果
        4.9.2 药物K-均值聚类分析结果
        4.9.3 病机证候与药物K-均值聚类分析结果
    5. 讨论
        5.1 阳气多伤的时代背景
        5.2 阳气不足、寒湿凝滞在类风湿关节炎形成中的作用
        5.3 “人机结合,以人为主”的数据挖掘结果分析
        5.3.1 一般情况
        5.3.2 临床症状
        5.3.3 舌象
        5.3.4 脉象
        5.3.5 病机与辨证
        5.3.6 病理因素
        5.3.7 聚类处方与治法
        5.3.8 扶阳通痹基本方释义
        5.3.9 常用中药与配伍
        5.3.9.1 单味中药
        5.3.9.2 药对
        5.3.9.3 附子用量与减毒
第三部分 扶阳通痹基本方治疗RA的网络药理学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扶阳通痹基本方的有效成分筛选
        1.2 扶阳通痹基本方药物有效成分的作用靶点预测
        1.3 RA的疾病相关靶点检索
        1.4 绘制RA和扶阳通痹基本方药物靶点Veen图
        1.5 构建“药物-有效成分-作用靶点-疾病”网络关系图
        1.6 构建蛋白质互作关系网络及筛选核心靶点蛋白
        1.7 GO功能与KEGG通路富集分析
    2 结果
        2.1 扶阳通痹基本方药物活性成分
        2.2 扶阳通痹基本方药物有效成分的作用靶点
        2.3 RA的疾病相关靶点
        2.4 扶阳通痹基本方药物靶点和RA疾病相关靶点Veen图
        2.5 扶阳通痹基本方的药物—成分—靶点—疾病的网络图
        2.6 绘制PPI关系图和barplot图
        2.7 GO与KEGG富集功能分析
    3 讨论
        3.1 中药活性成分分析
        3.2 关键蛋白和靶基因分析
        3.3 KEGG通路分析
第四部分 典型病案选
    1 寒湿凝滞,气血痹阻案
    2 阳虚阴浮,心肾不交案
    3 痰湿凝滞,气血痹阻案
    4 阳虚寒凝,气血不畅案
    5 心脾阳虚,血不养神案
    6 阳虚气弱,筋骨失养案
    7 肝肾阳虚,寒湿凝滞案
    8 阳虚水停,寒湿凝滞案
    9 阳虚感寒,痰湿内伏案
    10 湿热瘀阻,气血不畅案
结论
本论文创新点
不足与展望
    1 不足
    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表1 缩写语表
    附表2 临床症状频次频率分布
    附表3 舌象频次频率分布
    附表4 病机频次频率分布
    附表5 药物频次频率分布
    附表6 药物系统聚类分析结果
    附表7 病机系统聚类分析位点结构
    附表8 病机与药物系统聚类分析结果
    附表9 扶阳通痹基本方药物的主要活性成分列表
    附表10 扶阳通痹基本方药物作用靶点
    附表11 扶阳通痹基本方治疗RA的可能关键靶标列表
    附表12 PPI中关键靶蛋白Degree值
致谢
个人简介

(4)虎杖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网络药理学及实验验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工作的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虎杖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研究概况
        1.2.1.1 虎杖的传统认识
        1.2.1.2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概况
        1.2.1.3 虎杖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应用
        1.2.1.4 虎杖的化学成分研究
        1.2.1.5 虎杖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药效学研究进展
        1.2.1.6 虎杖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1.2.2 网络药理学研究方法概况
        1.2.2.1 网络药理学的理论
        1.2.2.2 网络药理学常用的数据库和软件
        1.2.2.3 网络药理学的应用
        1.2.2.4 网络药理学存在的不足
        1.2.3 TLR4/NF-κB信号通路
    1.3 本文的主要贡献与创新
    1.4 本论文的结构安排
        1.4.1 文章结构
        1.4.2 研究内容流程图
第二章 虎杖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网络药理学研究
    2.1 数据库和软件
        2.1.1 数据库
        2.1.2 软件
    2.2 实验方法
        2.2.1 虎杖活性成分的筛选
        2.2.2 活性成分靶点预测
        2.2.3 RA疾病靶点预测
        2.2.4 虎杖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潜在作用靶点预测
        2.2.5 药物-活性成分-靶点-疾病网络构建
        2.2.6 PPI网络构建和关键靶点筛选
        2.2.7 GO功能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
        2.2.8 药物-活性成分-靶点-通路网络构建
    2.3 实验结果
        2.3.1 虎杖活性成分的筛选
        2.3.2 活性成分靶点预测
        2.3.3 类风湿性关节炎疾病靶点预测
        2.3.4 虎杖活性成分治疗RA的潜在作用靶点预测
        2.3.5 药物-活性成分-靶点-疾病网络构建
        2.3.6 PPI网络构建和关键靶点筛选
        2.3.7 GO功能富集分析
        2.3.8 KEGG通路富集分析
        2.3.9 药物-活性成分-靶点-通路网络构建
    2.4 讨论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MH7A细胞培养及虎杖有效成分对细胞增殖的影响
    3.1 实验材料
        3.1.1 细胞株
        3.1.2 实验试剂
        3.1.3 实验仪器与耗材
    3.2 实验方法
        3.2.1 实验试剂的配制
        3.2.2 细胞培养
        3.2.3 DMSO对 MH7A细胞增殖的影响
        3.2.4 虎杖有效成分对MH7A细胞增殖的影响
    3.3 数据处理及分析
    3.4 实验结果
        3.4.1 DMSO对 MH7A细胞增殖的影响
        3.4.2 虎杖有效成分对MH7A细胞增殖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TLR4/NF-κB信号通路研究虎杖有效成分分子机制
    4.1 实验材料
        4.1.1 实验试剂
        4.1.2 实验仪器
        4.1.3 实验试剂的配制
    4.2 有效成分对MH7A细胞炎症因子分泌的影响
        4.2.1 实验方法
        4.2.2 实验结果
    4.3 有效成分对MH7A细胞TLR4/NF-κB信号通路蛋白表达的影响
        4.3.1 实验方法
        4.3.1.1 细胞总蛋白提取
        4.3.1.2 蛋白浓度测定
        4.3.1.3 SDS-PAGE电泳
        4.3.1.4 转膜
        4.3.1.5 免疫反应
        4.3.1.6 显色
        4.3.1.7 凝胶图像分析
        4.3.2 实验结果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5)中医辨证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疗效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现代医学对类风湿关节炎的研究认识
        1.1 类风湿关节炎的病因认识
        1.2 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标准及临床症状
        1.3 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用药
    2 中医学对类风湿关节炎的认识
        2.1 类风湿关节炎的中医病名
        2.2 类风湿关节炎的病因病机
        2.3 类风湿关节炎辩证分型的认识及发展
        2.4 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治法及用药
第二部分 中医辨证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疗效的相关文献Meta分析
    1 系统评价方法
        1.1 研究目的
        1.2 研究方法及结果
    2 类风湿关节炎风湿痹阻证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
        2.1 文献筛选结果
        2.2 文献基本情况
        2.3 文献质量评价
        2.4 类风湿关节炎风湿痹阻证临床疗效评价
    3 类风湿关节炎寒湿痹阻证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
        3.1 文献筛选结果
        3.2 文献基本情况
        3.3 文献质量评价
        3.4 类风湿关节炎寒湿痹阻证临床疗效评价
    4 类风湿关节炎湿热痹阻证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
        4.1 文献筛选结果
        4.2 文献基本情况
        4.3 文献质量评价
        4.4 类风湿关节炎湿热痹阻证临床疗效评价
    5 类风湿关节炎痰瘀痹阻证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
        5.1 文献筛选结果
        5.2 文献基本情况
        5.3 文献质量评价
        5.4 类风湿关节炎痰瘀痹阻证临床疗效评价
    6 类风湿关节炎瘀血阻络证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
        6.1 文献筛选结果
        6.2 文献基本情况
        6.3 文献质量评价
        6.4 类风湿关节炎瘀血阻络证临床疗效评价
    7 类风湿关节炎气血亏虚证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
        7.1 文献筛选结果
        7.2 文献基本情况
        7.3 文献质量评价
        7.4 类风湿关节炎气血亏虚证临床疗效评价
    8 类风湿关节炎肝肾不足证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
        8.1 文献筛选结果
        8.2 文献基本情况
        8.3 文献质量评价
        8.4 类风湿关节炎肝肾不足证临床疗效评价
    9 分析结果
        9.1 纳入文献总体情况统计
        9.2 疗效对比
第三部分 证型分布及常见的复合证型
    1 临床单一证型的分布情况
    2 临床常见的复合证型及论治方法
        2.1 湿热瘀阻证
        2.2 寒热错杂证
第四部分 讨论
    1 中医对类风湿关节炎的认识
    2 Meta分析过程及结果
    3 类风湿关节炎临床常见证型分布情况
    4 研究的不足及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6)木瓜物质基础辨识与抗类风湿性关节炎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木瓜的本草考证
        1 名称与产地分布考证
        2 鉴别特征考证
        3 炮制方法考证
        4 功效与应用
    第二节 木瓜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1 木瓜的化学成分
        1.1 三萜类成分
        1.2 多糖类成分
        1.3 黄酮类成分
        1.4 有机酸类成分
        1.5 挥发油类成分
        2 木瓜的药理作用
        2.1 木瓜的抗炎作用研究
        2.2 抗肿瘤作用
        2.3 保肝作用
        2.4 抗胃溃疡、肠损伤作用
        2.5 抗氧化作用
        2.6 其他作用
    第三节 类风湿性关节炎研究进展
        1 类风湿性关节炎概述
        2 西医对RA的认识
        2.1 遗传
        2.2 环境
        2.3 炎性细胞因子
        2.4 激素水平
        3 中医对RA的认识
        3.1 RA病因病机的传统认识
        3.2 RA病因病机的现代认识
        4 木瓜干预RA动物模型现代药理研究
第二章 木瓜化学成分与入血原型成分分析
    第一节 基于UPLC-Q-E Orbitrip MS的木瓜化学成分分析
        1 仪器与材料
        1.1 仪器与试剂
        1.2 对照品
        1.3 药材
        2 方法
        2.1 供试品溶液制备
        2.2 对照品溶液制备
        2.3 液相条件
        2.4 质谱条件
        2.5 成分鉴定的方法及流程
        3 结果
        3.1 木瓜及对照品总离子流图
        3.2 代表性化合物结构解析结果
        4 小结
    第二节 木瓜主要化学成分以原型入血成分的鉴定
        1 仪器与材料
        1.1 仪器与试剂
        1.2 动物
        2 方法
        2.1 供试品提取
        2.2 动物处理和样品采集
        2.3 血浆样本处理
        2.4 UPLC-MS检测
        3 实验结果
        3.1 大鼠给药血浆代谢成分轮廓UPLC-Q-E Orbitrip MS分析
        3.2 体内原型成分的鉴定
        4 小结
第三章 木瓜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网络药理学研究
    第一节 木瓜成分-疾病-靶点相互作用网络研究
        1 方法
        1.1 化学成分的收集与处理
        1.2 化合物靶点预测
        1.3 类风湿性关节炎靶标基因的预测
        1.4 成分-靶点网络的构建与分析
        1.5 生物过程的富集分析
        2 结果
        2.1 活性成分的筛选
        2.2 化合物靶点预测
        2.3 木瓜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的靶点筛选
        2.4 成分-疾病靶点网络的构建
        2.5 富集分析
        3 小结
    第二节 木瓜入血化学成分-靶点相互作用网络研究
        1 方法
        1.1 化学成分的收集与处理
        1.2 化合物靶点预测
        1.3 类风湿性关节炎靶标基因的预测
        1.4 成分-靶点网络的构建与分析
        1.5 生物过程的富集分析
        2 结果
        2.1 活性成分的筛选
        2.2 化合物靶点预测
        2.3 木瓜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的靶点筛选
        2.4 成分-疾病靶点网络的构建
        2.5 富集分析
        3 小结
第四章 木瓜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药效与机制研究
    第一节 木瓜干预大鼠佐剂性风湿性关节炎模型作用机制研究
        1 仪器与试剂
        1.1 仪器
        1.2 材料和试剂
        2 实验条件
        3 方法
        3.1 实验动物模型建立
        3.2 动物分组及给药
        3.3 原发性足趾肿胀的测定
        3.4 实验取材
        3.5 大鼠关节炎炎症评分
        3.6 HE染色法观察滑膜炎症变化
        3.7 ELISA法检测血清中炎症因子的变化
        3.8 Western blot检测Bax、Bcl-2、Fas、ERK、JNK、P-ERK、P-JNK的表达
        3.9 统计学分析
        4 实验结果
        4.1 木瓜提取物对关节炎模型大鼠体质量及脏器指数的影响
        4.2 木瓜醇提取物对关节炎模型大鼠足趾肿胀度及炎症指数的影响
        4.3 木瓜醇提取物对RA模型大鼠关节病理改变的影响
        4.4 木瓜醇提取物对RA模型大鼠血清IL-1β、IL-6、IL-10及TNF-α水平的影响
        4.5 木瓜醇提取物对RA模型大鼠关节滑膜Bax、Bcl-2、Fas蛋白表达的影响
        4.6 木瓜醇提取物对RA模型大鼠关节滑膜ERK、JNK、P-ERK、P-JNK蛋白表达的影响
        5 小结
    第二节 木瓜干预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代谢组学研究
        1 试剂与材料
        1.1 试剂与仪器
        1.2 实验动物
        2 实验方法
        2.1 动物分组及干预方法
        2.2 灌胃药物
        2.3 检测指标及方法
        2.4 数据处理
        3 结果
        3.1 血清代谢谱及生物标志物
        3.2 代谢通路分析
        4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附录2:查新报告
    附录3:发表论文一览
致谢

(7)白药膏联合关节镜治疗湿热痹阻型类风湿性膝关节炎的近期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1.2.2 X线分期标准
        1.2.3 中医诊断标准
        1.2.4 纳入标准
        1.2.5 排除标准
        1.2.6 受试者脱落标准
    1.3 试验药物
    1.4 基础用药
2 临床研究方法
    2.1 随机分组
    2.2 治疗方法
        2.2.1 术前准备
        2.2.2 麻醉准备
        2.2.3 术中操作
        2.2.4 术后处理
        2.2.5 术后康复锻炼
    2.3 白药膏临床应用的安全性监测
    2.4 观察指标
        2.4.1 视觉模拟评分法
        2.4.2 膝关节周径测量(cm)
        2.4.3 血清C反应蛋白(CRP)(mg/L)
        2.4.4 采用Lysholm膝关节评分表
    2.5 疗效标准
    2.6 统计学处理
3 研究结果
    3.1 一般均衡性比较
    3.2 两组治疗后膝关节VAS疼痛评分比较
    3.3 膝关节周径的比较
    3.4 血清C反应蛋白(crp)比较
    3.5 两组膝关节功能评分(Lysholm评分)的比较
    3.6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4 讨论
    4.1 祖国医学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认识
        4.1.1 病因病机
        4.1.2 中药内服治疗
        4.1.3 中药外用治疗
    4.2 现代医学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认识
        4.2.1 现代医学对RA的发病因素及病理的认识
        4.2.2 现代的医学方法治疗RA
    4.3 白药膏的药物功效、组成分析
    4.4 白药膏的现代药理研究
    4.5 白药膏在临床中的运用
    4.6 中医运用白药膏对湿热痹阻型类风湿性膝关节炎的治疗
    4.7 白药膏在本次研究中的疗效分析
    4.8 影响中药外用的因素
    4.9 白药膏的安全性分析
    4.10 综合疗效分析
5 结论
6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中医外治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8)电针抑制IL-33调节的肥大细胞炎症减缓大鼠胶原诱导性关节炎(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
前言
实验一 电针抑制胶原诱导的大鼠关节炎(CIA)
    1 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与小结
实验二 电针抑制CIA大鼠IL-33 产生及滑膜肥大细胞浸润
    1 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与小结
实验三 电针抑制IL-33 诱导的肥大细胞炎症
    1 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与小结
实验四 电针经由MIR-155 抑制IL-33 调节的肥大细胞炎症减缓大鼠CIA
    1 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与小结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文献综述(一)
    参考文献
附录二 文献综述(二)
    参考文献
附录三 博士期间科研成果和科研经历
致谢

(9)益肾通痹汤抑制JAK3/STAT3通路及其抗炎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类风湿关节炎治疗的研究综述
    1.1 现代医学对类风湿关节炎的认识
        1.1.1 RA病因学和发病机制的研究
        1.1.2 JAK/STAT信号转导与类风湿关节炎
    1.2 中医学对类风湿关节炎的认识
        1.2.1 中医病名
        1.2.2 中医病因病机
        1.2.3 中医治疗类风湿关节炎
第二章 益肾通痹汤对胶原诱导型关节炎作用的研究
    2.1 材料和方法
        2.1.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2.2.1 动物饲养条件和实验药物
        2.2.2 造模方法和动物分组
        2.2.3 大鼠取材
        2.2.4 大鼠关节组织HE染色
        2.2.5 关节X光片
        2.2.6 滑膜组织m RNA的提取和qPCR实验
        2.2.7 流式细胞术检测大鼠淋巴结Th1、Th2细胞的比例
        2.2.8 统计学方法
    2.3 实验结果
        2.3.1 大鼠的一般情况和关节炎症
        2.3.2 关节病理片
        2.3.3 关节X光片
        2.3.4 滑膜组织目的基因相对表达量
        2.3.5 大鼠淋巴结Th1、Th2细胞比例
    2.4 讨论
第三章 益肾通痹汤调控JAK3/STAT3通路抑制炎症因子
    3.1 实验材料
        3.1.1 细胞来源
        3.1.2 主要试剂耗材
        3.1.3 主要抗体
        3.1.4 主要仪器设备
    3.2 实验方法
        3.2.1 中药提取物的制作流程
        3.2.2 细胞复苏、传代、冻存和计数
        3.2.3 细胞毒性实验
        3.2.4 ELISA实验检测细胞分泌的IFN-γ、TNF-α的水平
        3.2.5 WB实验测JAK3、p-JAK3、STAT3、p-STAT3的表达
        3.2.6 统计分析方法
    3.3 实验结果
        3.3.1 细胞毒性实验
        3.3.2 细胞分泌的TNF-α、IFN-γ水平
        3.3.3 细胞的JAK3、p-JAK3、Stat3、p-Stat3蛋白水平
    3.4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附件
致谢

(10)类风湿性关节炎维医体液质分型特征的回顾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资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1.1 病例来源
        1.2 调查工具
        1.3 诊断标准
        1.4 纳入标准
        1.5 排除标准
        1.6 剔除病例试验标准
    2 研究内容与方法
        2.1 研究内容
        2.2 研究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一般资料分析
        3.2 类风湿关节炎维医体液质分型
        3.3 类风湿性关节炎维医体液质亚型分类
        3.4 类风湿性关节炎维医体液质分型与年龄分布相关性分析
        3.5 类风湿性关节炎维医体液质分型的证候分布
        3.6 类风湿性关节炎维医体液质分型的证候特征
        3.7 类风湿性关节炎维医体液质的成熟剂、清除剂使用分布
        3.8 类风湿性关节炎维医体液质分型的用药特点
    4 类风湿性关节炎疗效评价
讨论
    1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特点分析
        1.1 年龄、性别分布特点分析
        1.2 类风湿性关节炎发病病程分布特点分析
    2 类风湿性关节炎维医体液质分型及证候特点分析
        2.1 类风湿性关节炎维医体液质与年龄构成的相关性分析
    3 类风湿性关节炎维医成熟剂、清除剂疗法使用分析
    4 类风湿性关节炎体液质相对应的维医用药特点分析
    5 类风湿性关节炎疗效评价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导师评阅表

四、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中医药研究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自拟方熏洗疗法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寒湿痹阻证的临床观察[D]. 黄清惠.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
  • [2]壮药龙钻通痹方调控BMP2/Smads信号通路对成骨细胞增殖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D]. 张译敏.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
  • [3]郭立中教授辨治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经验及扶阳通痹基本方的网络药理学研究[D]. 杨建萍.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虎杖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网络药理学及实验验证研究[D]. 唐荣霜.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5]中医辨证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疗效的Meta分析[D]. 陈易.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6]木瓜物质基础辨识与抗类风湿性关节炎作用机制研究[D]. 顾正位.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7]白药膏联合关节镜治疗湿热痹阻型类风湿性膝关节炎的近期疗效观察[D]. 陈文阳.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8]电针抑制IL-33调节的肥大细胞炎症减缓大鼠胶原诱导性关节炎[D]. 熊勇.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0(08)
  • [9]益肾通痹汤抑制JAK3/STAT3通路及其抗炎机制的研究[D]. 彭珊琴.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5)
  • [10]类风湿性关节炎维医体液质分型特征的回顾性研究[D]. 吾力哈尔·沙山拜. 新疆医科大学, 2020(07)

标签:;  ;  ;  ;  ;  

类风湿关节炎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