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全面开展教师资格认定工作

我省全面开展教师资格认定工作

一、我省全面展开教师资格认定(论文文献综述)

王新苹[1](2022)在《师范类高校及专业报考方略》文中研究说明截至2021年9月30日,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名单中,除去办学层次为专科、办学类型为民办的高校之外,全国有121所以师范命名的高校,这些高校分布在全国除西藏自治区以外的其他各省市。事实上,全国师范类高校的数量要高于这个数字,这其中还有校名未以师范命名,但也属于师范类的高校,如部属师范高校西南大学。在我省二本B类批次以上招生的师范高校共有110所左右。

本刊编辑部[2](2021)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协”力振兴美丽乡村》文中认为9月29日,省政协十二届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围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进行专题议政,省委组织部、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省教育厅、省民政厅、省财政厅、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自然资源厅、省生态环境厅、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省农业农村厅、省卫生健康委员会、省乡村振兴局等部门介绍了相关情况,6位同志作了大会发言,大会提交发言材料70篇。这些发言是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提出的,问题找得准,原因析得透,意见建议具有较强的前瞻性、针对性、可行性。

许菲[3](2021)在《多层外交理论视角下中韩城市外交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韩自1992年正式建交,迄今已近30年,而两国地方政府间的交往历史远比这个时间更长,城市外交成为推动两国关系发展的独特因素。单就中韩城市外交的基本形式和主要成果——缔结国际友好城市来说,从1993年7月1日首对中韩国际友好城市——连云港市和木浦市正式缔结友城关系算起,截至2020年12月31日,中韩间已缔结友好省市(姊妹城市)关系206对,韩国成为除日美两国外与中国签订友好城市协议最多的国家。最初,中国连云港市和韩国木浦市缔结友城关系,主要是基于经济方面的考虑,时至今日,中韩城市外交合作领域不再限于经贸投资领域,其交往发展广泛辐射到地方政务、文化旅游、科技创新、教育培训、医疗卫生、体育运动、妇女儿童权益、环境保护、城市治理等各个领域,交往成果可谓是全面开花。与此同时,中韩地方政府间的交往层次不断深化,由最初的省市一级行政单位发展到区县级行政单位,社会组织、市民团体乃至个人纷纷加入到该行列。可以说,城市外交为中韩地方关系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营造了有利氛围,其在经贸投资、文化旅游、教育培训、城市治理、生态保护等诸多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成果良多,惠泽民众。经历了初期的接触和探索阶段后,经过磨合与调整,中韩城市外交发展逐渐走向稳定增长阶段,其交往目的和目标由最初的注重获得转向合作共赢发展。在此背景下,中韩国际友好城市的缔结形式不再限于“一对一”关系,开始转向“一对多”方式,而交往模式则由双边为主发展到双边与多边并重,中韩地方政府更深刻地认识到城市国际组织的积极的建设性作用,交往对象也由经济发达地区逐步向其他地区辐射。总体来看,中韩城市外交发展势头良好,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果,也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当然,不能就此回避中韩城市外交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友好城市总体发展不平衡、合作形式比较单一、民间主体参与不足、传播力度不够导致民众存在误解、扩大贸易引发双方经贸摩擦。虽然中韩地方政府为此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和探索,但往往是事倍功半。而究其原因则十分复杂,一些属于结构性的因素远非地方政府之力所能解决。如在超国家层面,国际组织越来越多的发挥作用而逐渐改变了既有的交往格局。在国家层面,中央政府的制约、国内政治等因素的影响难以排除。在民间层面,非政府组织、传媒集团等社会组织实体,也谋求在对外交往中表达利益诉求,都成为无法忽视的重要因素。国内政治与国际政治相交织,地方、国家和国际事务相交融,现阶段中韩城市外交发展面临着日益复杂的形势和环境,有待于进一步的深入的理论研究和政策探讨。有鉴于此,本文基于超国家行为体、国家行为体、次国家行为体、社会行为体四个层次,借助白里安·豪京的多层外交理论,并融合加里·马克斯、里斯贝特·胡格提出的多层治理理论,形成理论阐释和具象认识中韩城市外交发展的总体分析框架。从多层外交理论的视角审视,中韩城市外交发展中的一些现实问题系由多元行为主体的影响交互所造成,远非是地方政府层次一力所能突破解决。同样,在多层面政治舞台上发挥作用的,还包括超国家行为体层面的各类国际组织、国家行为体的代表——中央政府,以及社会行为体层面的非政府组织和日益活跃的各类传媒力量。由于公民社会、地方行政、国家政治、国际政治在囯际政治国内化、国内政治国际化的交互作用下日益结合为一个多层化的世界政治舞台,由此中韩城市外交发展所牵涉到各层面因素也越来越多。其中的任何一个行为主体要实现自身的价值目标,必须在社会、地方、国家和国际的多个维度层次上同时采取行动,才能够有望获得最终的成功。显然,中韩城市外交要取得持续健康的长足发展,离不开社会行为体、地方政府、中央政府和国际组织等多元主体层次的共同努力与合作。基于多层外交理论的视角,当前中韩城市外交发展存在合作形式单一、民间主体参与不足、传播力度不够、民众时有误解等突出问题,其中的一些问题虽然地方政府或能自力解决,但平衡区域发展、解决两国经贸摩擦等绝非地方政府能力之所及。以中韩地方经贸摩擦为例,虽然市民团体抗议、反倾销调查、构筑技术性壁垒等单一化的表象不时呈现,但实质却与国家层面的中韩同为外贸型经济增长模式不无关系。伴随中国产业结构升级转型步伐加快,中韩间产品差距减小、市场争夺趋于激烈,加之两国经贸依存度颇高,尽管中韩地方政府有较大意愿去寻求解决这些问题,但调整外贸、产业结构政策等属于中央政府权限,地方政府奈何不得,在政治、安全、外交等敏感议题上更是如此。不过,上述表象并不是说地方政府无可作为。其实,中韩地方政府可以借助参与国际次区域合作和国际城市组织的契机,为自身的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共同努力在国际平台上寻找更多的合作机会,也可以在联合国框架下、借助世界贸易组织规则来解决彼此间的争端。总而言之,积极推动中韩城市外交发展符合两国的核心利益诉求,有利于中韩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行稳致远、健康发展。在此过程中,包括地方政府、中央政府和国际组织在内的多个主体层次上的共同努力、统筹协调缺一不可。这其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是中韩友好城市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这不仅与中韩地方资源禀赋条件以及当地政府的治理能力和意愿有关,更与国家层面的宏观发展政策等密切相关。对此,除地方政府自身的积极努力外,还需要国家层次宏观政策上的资源平衡调配,尤其是向中韩发展落后地区予以政策性倾斜,促进其走上外向型合作发展道路,更多、更全面地展现城市外交在新时期中韩伙伴关系发展中的积极的建设性作用。

文中晴[4](2021)在《贵州省苗汉汉语教师专业发展探析 ——以黔东南州L县Y民族小学为例》文中认为

陈福春[5](2021)在《四川省高校攀岩运动课程实施现状的调查分析》文中指出攀岩是一项深受当代大学生喜爱的新兴运动项目,符合当代青年人身心发展的需求。如今攀岩运动课程已经逐渐的进入大学的课程体系当中,部分高校还成立相关的攀岩俱乐部、社团以及代表队。每年都会组织参加相关的大学生联赛,也会派出代表队参加省级以上比赛,也为攀岩运动在高校当中的发展做了良好的铺垫。同时在奥运会新增项目中,攀岩运动也正式入选为2020年东京奥运会的比赛项目,可以看出攀岩运动自身带来的影响力和它本身具有的发展空间。近年来四川省陆续有12所高校开设了攀岩课程,为了进一步提高四川省高校攀岩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本研究选取了5所具有代表性的学校,对攀岩课程的实施进行全面调查的基础上,对标国家一流课程建设评价指标,通过分析我省高校攀岩运动课程发展的优势与制约因素,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与途径。旨在不断推动我省高校攀岩运动课程建设,为攀岩课程的规范性与科学性发展提供参考。本文选取了四川师范大学、成都理工大学、成都体育学院、四川旅游学院、成都银杏酒店管理学院五所高校展开研究,通过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实地考察法对课程实施现状进行调查与研究。研究得出以下结论:一、当前,四川省高校攀岩课程建设初获成效。其中,四川旅游学院攀岩运动课程于2021年被四川省教育厅评为省级线下一流本科课程,正拟申报国家级线下一流课程。为其他高校攀岩课程建设起到较好的引领示范作用及经验借鉴。二、本文重点研究的五所高校,在课程资源建设方面,情况良好。均有属于专业攀岩场地、器材,专业师资配备等,具备较充分开课的条件。三、从整体来看,四川省高校攀岩课程还处于发展初期。开设攀岩课程的学校在四川省132所高校之中不到20所,存在普及率不足的问题。大部分学校开设的攀岩课程仅限于体育专业课程,尚未在公共体育课中开设。针对当前状况及调查研究结果,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一、通过“攀岩进奥运”讲座及各种宣传方式,提高攀岩运动在大学生群体中的认知度和良好氛围;二、对标国家一流课程建设指标要求,高校攀岩运动课程需要从教学目标、课程内容、教学设计、教学组织与实施、教学资源、教学团队、教学评价方式等领域,不断改进与完善。三、竞赛是体育运动的灵魂,也是促进课程建设的重要因素。通过建立层次丰富、形式多样的攀岩比赛,可有效提升大学生参与攀岩运动的热情,形成课内与课外、教学与训练、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课程发展体系。

达日玛[6](2021)在《近代以来额吉诺尔池盐的传统经营与盐务改革》文中研究说明清朝统治下的蒙古地区由不同的蒙旗组成,蒙旗札萨克贵族对管辖区域内的牧场、矿产等资源拥有支配特权。在锡林郭勒盟乌珠穆沁右翼和浩齐特左翼二旗边界处有一盐池,其名为额吉诺尔,由上述二旗共同管理和经营。所产食盐,被称为青盐,广销长城南北。对蒙旗民众来说,运销青盐是交换和购入日常所需物品的重要途径。对周围市场来说,青盐更是具有特殊价值的商品。清末“新政”时期,清政府对蒙政策发生了根本转变,由因俗而治转向全面开放蒙地,开发利用蒙旗资源。此时,额吉诺尔池盐的管理,成为清政府经营蒙古地区经济生产、资源开发的切入点。试图通过盐务改革,改变青盐的传统经营,实现专卖制,增加财政收入,并达到强化对蒙统治的目的。民国政府继承并进一步推进盐务改革,终将青盐纳入国家层面的盐务管理体系之内,使之与内地盐务管理趋于一致,逐渐实现了管理的统一性。在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论文主要利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宫中档朱批奏折、辽宁省档案馆馆藏东三省盐运使署档案、热河省长公署档案等原始档案文书和官私所修史书、盐法志书、地方志,以及相关报刊、调查报告书等资料,梳理清代以来额吉诺尔池盐的传统经营,讨论清末和民国前期国家统一盐务管理制度在该池盐运销中的实施。包括最初的尝试、具体的步骤、渐趋完备的措施及其成效。同时,也谈及国家政策实施和深化过程中,传统运销区域社会与民众的应对和适应。论文共分四章。第一章,在叙述额吉诺尔盐池概况、青盐的采运与行销环节的基础上,对蒙旗传统经营展开了讨论。由于蒙旗奉行税后自由运销制度,因此青盐的自由流通,促进了蒙旗与周边地区间的交流与互动。第二章,首先阐述清末全国盐务管理状况以及整顿青盐前的背景;其次梳理各地方政府与清廷着手管理、整顿青盐的脉络,以及蒙旗对政府盐务改革之抵制等反应。这一时期,清政府致力于通过盐务改革,收回管理青盐之权。但最终未能达到预期目标,青盐仍由蒙旗管理。第三章,从盐务管理机构的变化、税收以及签订“收买蒙盐合同”等三个方面讨论青盐的管理被纳入国家统一的盐务管理体系,实现体系化管理的转变过程。其中,“收买蒙盐合同”的签订,使额吉诺尔池盐的传统经营发生根本性变化,池盐的管理权转移到中央政府的统一管理之中。第四章,对体系化管理之外的池盐——“蒙私”的产生、贩私以及缉私问题加以讨论,同时以个案研究体现体系化管理的推行,对民生带来的变化以及随之产生的社会问题。在结语中总结论文内容的同时,交代尚待深入探讨的相关问题。

王凤[7](2021)在《“县管校聘”模式下义务教育阶段教师交流轮岗研究》文中提出义务教育质量的均衡离不开师资配置的均衡化。教师作为一种特殊的公共性的教育资源,通过在不同区域间的交流轮岗,有利于推动城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弥补薄弱地区教育“软件”匮乏的局面。因而,必须建立城乡教师资源配置的有效机制,保持城乡区域间教师交流的常态化、规范化和制度化。为此,2014年8月13日,教育部等三部委联合印发《关于推进县(区)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的意见》,就推进“县管校聘”模式下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工作做出全面部署,对教师交流轮岗的工作目标、人员范围、方式方法、激励保障机制和责任主体六个方面提出具体意见。各地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逐步推进“县管校聘”教师管理体制改革实践,制定了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县域内教师交流轮岗制度和办法。但在具体实际操作中,由于县级政府统筹作用不到位、学校的“完成任务式”管理以及教师“评聘优先化”的选择都在一定程度上对政策执行效果的实现造成阻碍,影响教师的正常交流和轮换。为了深入了解义务教育阶段教师交流轮岗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阻力,更好的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特选择此课题开展研究。本文选取了山西省C市义务教育阶段参与交流轮岗的教师作为研究对象,调查实际情况,收集相关数据,并进行研究与分析,从政府、学校、教师三个政策执行主体出发,提出县级政府应发挥统筹协调作用,学校组织应履行教育管理职能,教师群体应发挥辐射带动能量。三方面合力,共同推进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有序化和常态化交流轮岗,促进区域间教师队伍配置更加合理,从而实现C市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目标。

陈元元[8](2021)在《私学主导: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纵观世界各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现基础、发展历程及特点模式各不相同。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具有后者居上、私学主导、发展速度快且影响巨大等独特性,在路径发展上独树一帜。基于对历史文献的搜集分析,采用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比较研究等方法追溯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原因,剖析不同发展阶段日本高等教育规模与质量的变化过程,可以拓展战后日本高等教育发展史的专题内容,探究高等教育变革规律及大众化发展模式,为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提供参考借鉴。日本高等教育于1963年迈入大众化阶段,经过一系列调整及变革,至20世纪90年代末实现大众化向普及化的转变。在整个大众化进程中,日本各类高等教育机构的规模在整体上都呈现扩张趋势,如国立、公立、私立大学及各类短期职业院校等均所有扩充,但私立高校担当了主力军角色,发展迅猛,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的各个阶段皆占主导作用,院校及学生数量都远远超过国立、公立高校,且影响至今,现如今日本私立高等院校的数量及在校生人数均占总数的70%以上。在国际及国内各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存在着“量化指标”和“质的规定性”不完全同步的现象,高等教育正是围绕数量和质量这两个基本点进行变革的。在以私学主导为中心,规模与质量两个基本点的相互协调作用下,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历经了快速扩张期、集约发展期和稳定增长期三个发展阶段。1963年至1970年是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以规模扩展为主的快速扩张阶段。这一时期是日本社会发展的黄金期,经济高速增长,教育投资论盛行,日本社会中等阶层扩大。结合中等教育普及多样化,人才需求旺盛的社会现状,日本政府提出了“理工科人才扩充计划”,修订并放宽了大学设置基准。日本高等院校尤其是私立大学及私立巨型大学的规模急剧扩展,私立高校在校生人数迅速增多,学部及学科种类也大幅扩充,高等教育大众化进入以量化规模扩展为主要特点的飞速扩展期。与此同时,日本高等教育出现了目标偏向功利性,入学考试选拔标准较为片面,教育资源不足且分配不均、质量下降的问题。此阶段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呈现私立高等院校发挥主力、高校规模横向急剧扩展、职业院校发展突出及理工科专业扩展比重较大的特点。整体来说,在“量”上达到了大众化标准,但“质”上还存在一定差距。1971年至1983年是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以质量调控为主的集约发展阶段。在石油危机经济增速下降、高校毕业生过剩就业困难以及第三次教育改革的背景下,《今后学校教育的综合扩充与整顿》、《关于高学历问题意见书》等政策相继被提出,日本政府颁布了系列法案援助与控制私立高校,挽救前一阶段因高等教育规模急剧扩张带来的质量危机。在高等教育目标上更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建立了统一的入学招生考试制度,并改进了师资教学及课程内容,强化了高校的内外部管理。日本高校数量增速放缓,高等教育入学人数出现间歇性回落,学科及专业结构走向融合。呈现高校纵向多层次化发展、应用型人文社科类学科比重增加的特点。1984年至1999年是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量质兼顾、并重发展的稳定增长阶段。受经济全球化及新自由主义思想的影响,日本社会阶层趋向均等,终身教育及学习化社会趋势加强。私立高等院校数量有序增长,国立、公立高校平稳发展,高校入学人数稳定回升,学科种类走向交叉与融合。日本高等教育结构及质量也进一步完善及提升,高等教育理念趋向个性与创新,入学选拔制度多样且灵活,人才培养走向开放与综合,高校师资队伍力量提升,管理及评估机制更专业精细化,呈现数量与质量发展协调兼顾,高等教育社会服务职能加深,高等教育融入终身教育体系的特点。至1999年,日本高等教育无论在数量规模上,还是在“质量要求”上,都达到了大众化标准,毛入学率超过百分之五十,完成了从大众化向普及化阶段的转变。日本以二元高等教育结构为基础,私立各类高校发挥主力作用,构建非传统型多层次高等教育,使大众与精英教育并存的大众化发展路径颇具特色。2020年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也有了进一步的突破,在“量”上达到了大众化的标准,然而由高等教育大众化引发的教育水平下降、毕业生就业困难、学位含金量变低等遗留问题仍需解决。借鉴日本经验,我国高等教育在今后的改革中必须树立量质兼顾并重的发展理念,充分挖掘民办高校在高等教育大众化中的潜力,高校在扩大规模时需坚持市场导向并兼顾大众需求,国家在大众化进程中应及时干预并保障高等教育质量,高等教育需从外延式综合扩张转向内涵式特色发展。使我国高等教育既满足大众化的量化指标,又达到质的规定性,进而顺利衔接至普及化阶段,并稳步发展。

夏颖[9](2021)在《后脱贫时代粤北地区高职教育精准扶贫绩效评价研究》文中提出贫困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全球性的问题,减贫脱贫也一直受到发展中国家的密切关注。2020年作为我新时期扶贫的转折点与我国精准扶贫成效考核之际,高职教育精准扶贫也取得了显着进步,研究高职教育精准扶贫绩效评价则尤为必要。本研究旨在通过构建粤北地区高职教育精准扶贫绩效指标评价模型,了解粤北地区高职院校扶贫绩效的现状与问题,为政府、学校以及教育行政部门等决策机关提供高职教育扶贫资源优化配置的意见与参考。通过教育扶贫绩效评价等相关文献资料的梳理,以资源配置理论、绩效诊断“3E”理论以及教育收益理论为依托,基于粤北地区五所高职院校为研究样本,探索了粤北地区高职教育资源配置水平、2017-2019年三年来绩效评价变化趋势以及粤北地区总体高职教育精准扶贫绩效评价成效。此外,为了构建粤北地区高职教育精准扶贫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本研究结合了我国精准扶贫政策文本、教育扶贫工作者的访谈以及已有的教育精准扶贫绩效评价指标体系,通过10位专家开展的两轮问卷咨询,确定了高职教育精准扶贫绩效评价的5个一级指标、12个二级指标以及31个三级指标,通过可靠性分析,最终构建了高职教育精准扶贫绩效评价模型。本研究选取粤北地区的五所高职院校作为研究样本,同时基于粤北地区五所高职院校在财政资助、社会扶贫、扶贫政策落实的精准扶贫工作上,收集五所高职院校的质量年报、统计公报以及五所院校的《高职教育精准扶贫数据采集表》的面板数据,通过熵值法对数据进行处理与分析,得出结论:各院校精准扶贫力度不均衡、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本地人才培养回流度不高、技术服务经济效益有待加强。综上,根据专家咨询问卷与熵值法的数据分析,本研究从四个方面提出绩效提升的优化策略:第一,加强贫困生扶志理念教育;第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水平;第三,加大地方人才的吸引力度;第四,建立双部门管理监督机制。并从加强高职教育扶贫向振兴的角色转变以及有效促进高职教育脱贫与振兴的衔接两部分展开研究展望。

黄玉卿[10](2021)在《中职“双师型”名师工作室建设与运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职教育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随着时代的发展,中职教育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如何在向社会输送劳动者的同时,还保证劳动者的“质”与“量”,保证他们不仅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而且具有强大的专业素质,这一问题成了中职院校教育过程中势必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中职院校“双师型”名师工作室的建设应运而生,不仅能够提升教师专业发展水平,更能促进教学科研的发展、提高教学效果。“双师型”名师工作室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新途径,不仅能够促进教师知识水平以及专业技能的提升,更是对中职院校的教育教学效果有巨大影响。现如今对于“双师型”名师工作室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都处于初级阶段,所以中职“双师型”名师工作室的建设与发展依旧缺乏相对应的理论支持。在这样的教育大环境之下,笔者采用案例研究法、文献法、问卷调查法以及访谈调查法等,对案例工作室进行了分析研究,具体内容如下:首先本研究综述了研究现状,并介绍了中职“双师型”名师工作室的建设缘起,介绍了建设的目标以及建设程序,介绍了江苏省名师工作室的评选标准。其次,介绍了江苏省中职“双师型”名师工作室建设的发展过程,从发展初期到成熟期最后到考核期的一个发展历程。另外,本研究通过对案例工作室的分析与研究,借助问卷调查以及访谈调查等研究方式,对“双师型”名师工作室的建设与运行进行分析,并通过案例工作室的运行成效总结建设经验以及建设过程中的存在问题,为“双师型”名师工作室的建设与运行提出了一些建设启示。

二、我省全面展开教师资格认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省全面展开教师资格认定(论文提纲范文)

(1)师范类高校及专业报考方略(论文提纲范文)

一、师范类高校类型划分
    1. 从命名来区分
    2. 从归属来区分
    3. 从建设情况区分
    4. 从学校层次区分
二、报考师范生的国家政策
三、师范类专业报考误区
    1. 报考师范类高校屹当老师
    2. 同一专业的师范和非师范有区别
    3. 师范类专业适合女生报考
四、提高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2)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协”力振兴美丽乡村(论文提纲范文)

■巩固成果
    省委组织部:全省纳入乡土人才库103.5万人
    省发展和改革委: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
    省教育厅:教育脱贫攻坚目标全面完成
    省民政厅:困难群众兜底有力有效
    省财政厅:全力支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每年完成60万人以上
    省自然资源厅:9000余村庄形成“多规合一”实用性规划
    省生态环境厅: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
    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提升农房品质,加快建设村庄现代化
    省农业农村厅:粮食生产大疫之年再获丰收
    省卫生健康委员会: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健康保障
    省乡村振兴局:聚焦聚力主责主业有效衔接乡村振兴
■“协”力振兴
    民革河南省委会:深化“三块地”改革念好“准稳清宽”四字经
    省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做好有效衔接推进现代农业强省建设
    省政协常委吕国范:以科普助力乡村振兴造就高素质农民队伍
    政协新乡市委员会:推动各类规划在村域层面“多规合一”
    省政协常委高晓阳:做好金融服务政策衔接助力乡村振兴行稳致远
    省政协经济委员会:共同富裕需要共同奋斗
■结束语

(3)多层外交理论视角下中韩城市外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与意义
        (一)选题缘起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既有研究述评
    三、研究框架与方法
        (一)研究框架
        (二)研究方法
    四、主要创新和不足
        (一)主要创新
        (二)不足之处
第一章 城市外交的界定、沿革和理论基础
    一、城市外交的界定
        (一)城市外交的定义
        (二)城市外交的特征
        (三)城市外交的形式
        (四)城市外交的作用
    二、城市外交的沿革
        (一)城市外交的发展
        (二)城市外交的繁荣
        (三)中国的城市外交
    三、城市外交地位的确立
        (一)城市成为城市外交的主体
        (二)城市外交被纳入国家顶层设计
        (三)城市国际组织提振城市外交地位
    四、多层外交理论对城市外交的阐释
        (一)多层外交理论的内核
        (二)多层外交理论的辨析
        (三)对城市外交的再阐释
    小结
第二章 中韩城市外交的演变发展与地位作用
    一、中韩城市外交的发展历程
        (一)接触探索阶段
        (二)磨合调整阶段
        (三)稳定增长阶段
    二、中韩城市外交的基本情况
        (一)中韩双边交往情况
        (二)中韩多边交往情况
    三、中韩城市外交的进展成效
        (一)友好城市数量持续增加
        (二)友好城市合作领域扩大
        (三)友好城市合作层次加深
        (四)发展成果惠及两国人民
    四、中韩城市外交的发展特点
        (一)交往对象的多层次性
        (二)同层交往的非唯一性
        (三)结好偏好经济发达地区
        (四)从注重获得走向合作共赢
    五、城市外交在中韩关系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
        (一)城市外交在中韩关系发展中的地位
        (二)城市外交对中韩关系发展的积极作用
    小结
第三章 中韩城市外交主要行为体层次分析
    一、超国家行为体层次
        (一)全球性国际组织
        (二)区域性国际组织
    二、国家行为体层次
        (一)居于支配地位的中央政府
        (二)囿于地域主义的国内政党
    三、次国家行为体层次
        (一)具备担当城市外交主体能力和意愿的城市
        (二)外部环境有利于作为城市外交主体的城市
    四、社会行为体层次
        (一)不能被忽视的非政府组织
        (二)引领舆论的新旧传媒集团
    五、不同行为主体间的相互作用
        (一)次国家行为体与国家行为体的相互作用
        (二)次国家行为体与超国家行为体相互影响
        (三)社会行为体对次国家行为体的不同影响
    小结
第四章 中韩城市外交发展中的现实问题及成因
    一、各地区总体发展不均衡
        (一)资源条件导致的友城分布不均
        (二)政府偏好招致各项发展不平衡
    二、合作形式单一、影响受限
        (一)开展城市外交常用的合作方式
        (二)倚重某一形式的现象普遍存在
        (三)以浙江为例评估城市外交效果
    三、民间主体参与程度不高
        (一)中韩城市外交由官方主导
        (二)官方合作欠灵活、效果不佳
        (三)政府参与过多、民间积极性低
    四、传播不足、民众易受误导
        (一)塑造城市形象太重视官方交流
        (二)效果不理想、应重视渠道和方式
        (三)第三方误导易致民众看法片面
    五、经济摩擦、贸易保护增多
        (一)中韩双边经贸总体情况
        (二)中韩经济摩擦现象增多
        (三)韩国过度采用保护手段
    六、多层外交理论下中韩城市外交问题成因分析
        (一)相关利益集团的干预
        (二)地方条件能力的差异
        (三)国家制度体制的制约
        (四)国际组织调解的盲区
    小结
第五章 推动中韩城市外交发展的路径抉择
    一、运用国家力量,统筹地方发展
        (一)明确中央和地方的权力边界
        (二)平衡中央和地方的资源调配
    二、拓宽交往渠道,创新合作形式
        (一)借鉴其他国家城市外交模式
        (二)加深合作层次尝试内容创新
    三、鼓励多方参与,建立互惠机制
        (一)鼓励非政府组织的积极参与
        (二)落实惠民机制争取民众支持
    四、重视媒介作用,强化传播力度
        (一)注重媒体公关树立良好形象
        (二)拓宽传播渠道丰富传播手段
        (三)加强对自媒体的监控和疏导
    五、借力国家外交,融入国际组织
        (一)借助国家外交改善外部环境
        (二)大力发挥国际组织建设作用
    六、促进发展战略对接,深化城市外交作用
        (一)“一带一路”倡议与“新北方”“新南方政策”
        (二)发展战略对接对中韩城市外交发展的积极影响
        (三)深化城市外交对中韩发展战略对接的促进作用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附录四
攻读博士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5)四川省高校攀岩运动课程实施现状的调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依据
        1.1.1 高校开展攀岩运动课程的价值
        1.1.2 国家政策的支持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攀岩运动
        2.1.2 课程
        2.1.3 课程实施
    2.2 国内研究综述
        2.2.1 攀岩运动在国内的相关历程发展
        2.2.2 攀岩运动的相关价值与作用研究
        2.2.3 攀岩运动在国内的发展现状研究
        2.2.4 攀岩课程在高校的开展现状研究
        2.2.5 四川省攀岩运动的相关现状研究
        2.2.6 攀岩运动课程教学及推广实施方面的相关研究
        2.2.7 关于攀岩运动安全的研究
    2.3 国外研究综述
        2.3.1 国外攀岩运动相关发展研究
        2.3.2 国外攀岩运动课程的相关发展研究
    2.4 文献评述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问卷调查法
        3.2.3 专家访谈法
        3.2.4 实地调查法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四川省开展高校攀岩运动课程历史发展概述
    4.2 四川省高校攀岩运动课程实开展情况
        4.2.1 四川省高校攀岩运动课程普及的情况
        4.2.2 四川省高校攀岩运动课程开展基本形式
        4.2.3 四川省高校攀岩运动课程场地器材与教材情况
    4.3 四川省高校攀岩运动课程实施和教学现状的调查分析
        4.3.1 四川省高校攀岩运动课程教学目标
        4.3.2 四川省高校攀岩运动课程课时设置和教学内容
        4.3.3 四川省高校攀岩运动课程教学方法
        4.3.4 四川省高校攀岩运动课程考核方式
        4.3.5 四川省高校攀岩运动竞赛情况
    4.4 四川省高校攀岩运动师资队伍情况
        4.4.1 四川省高校攀岩运动课程教师性别及年龄情况
        4.4.2 四川省高校攀岩运动课程教师学历及岗位情况
    4.5 四川省高校学生参与攀岩运动课程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4.5.1 四川省高校学生对攀岩运动课程的认可程度
        4.5.2 四川省高校学生对攀岩运动课程的欢迎程度
        4.5.3 四川省高校学生参与攀岩运动课程的动机
    4.6 基于线下一流课程评审指标对四川省高校攀岩运动课程发展现状的评价与分析
        4.6 1 四川省高校攀岩运动课程改革的趋势分析
    4.7 OBE教学理念下高校攀岩运动课程建设的思考
        4.7.1 OBE理念下高校攀岩课程建设的背景和意义
        4.7.2 OBE理念下高校攀岩课程建设举措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附件1:专家访谈表
    附件2:教师问卷
    附件3:学生问卷
致谢

(6)近代以来额吉诺尔池盐的传统经营与盐务改革(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序言
    一、选题意义
    二、前人研究概述
    三、史料概况
    四、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五、创新之处
    六、相关说明
第一章 额吉诺尔池盐的传统经营
    第一节 额吉诺尔池盐——青盐
        一、额吉诺尔盐池概况
        二、青盐生产
    第二节 青盐运销
        一、运输方式
        二、运销路线及销区
    第三节 额吉诺尔池盐的传统经营
    小结
第二章 清末盐务改革与青盐管理的变化
    第一节 清末盐务改革
    第二节 察哈尔地区的青盐管理
        一、征收盐厘
        二、创设蒙盐公司
    第三节 热河地区的青盐管理
        一、设立督销局
        二、调整青盐价格
    第四节 清末盐务改革与清政府对青盐的管理
        一、直隶省对青盐的管理
        二、清政府对青盐的管理
    第五节 蒙旗对盐池的封禁
    小结
第三章 民国初期盐务改革的深化
    第一节 民国初期盐务改革
    第二节 盐务管理机构的变化
        一、口北榷运局与热河榷运局
        二、口北蒙盐局
        三、口北盐务收税局
        四、热河盐务管理局
        五、口北蒙盐食户饷捐局
    第三节 青盐盐税
        一、征税手续
        二、盐税收入
    第四节 蒙旗经营权的缩减与“收买蒙盐合同”
    小结
第四章 “蒙私”:对体系化管理的挑战
    第一节 “蒙私”与缉私
        一、“蒙私”
        二、体系化管理的强化
    第二节 传统经营与系统管理夹缝中的民生
        一、多伦诺尔二寺僧侣拉运青盐案
        二、开鲁蒙盐支卡私罚乡民之案
    第三节 奉天省对“蒙私”的控制
        一、应对“蒙私”之措施
        二、盐区边界与缉私
    小结
结语
图表索引
    图目
    表目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代收蒙盐简章
    附录二 监理官办事规条
    附录三 收买蒙盐合同
    附录四 口北盐坊营业章程
    附录五 热河全省盐务大纲
附图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7)“县管校聘”模式下义务教育阶段教师交流轮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国外教师流动相关研究
        1.2.2 国内教师交流轮岗相关研究
        1.2.3 文献述评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之处
第2章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县管校聘
        2.1.2 教师流动
        2.1.3 教师交流轮岗
    2.2 理论基础
        2.2.1 公共政策执行主体理论
        2.2.2 团队组织寿命说
        2.2.3 教师专业发展生态理论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县管校聘”模式下义务教育教师交流轮岗现状
    3.1 我国义务教育教师交流轮岗制度的政策状况
        3.1.1 政策演进
        3.1.2 政策实施概况
    3.2 山西省义务教育教师交流轮岗制度的政策落实状况
        3.2.1 初步构建政策实施体系
        3.2.2 义务均衡县评估稳步推进
        3.2.3 基本实现教师适度流动
    3.3 C市“县管校聘”模式下义务教育教师交流轮岗现状
        3.3.1 研究设计与实施
        3.3.2 调查结果及分析
        3.3.3 问卷调查结论
    3.4 调查结果的归因分析
        3.4.1 县级政府统筹作用不到位
        3.4.2 学校“完成任务式”管理
        3.4.3 教师“评聘优先化”选择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国内外教师交流政策执行的不同模式及启示借鉴
    4.1 国内教师交流政策执行模式的主要特点
        4.1.1 优质教师的支教模式
        4.1.2 全员参与的轮岗模式
        4.1.3 联合发展的捆绑模式
    4.2 国外教师交流政策执行模式的主要特点
        4.2.1 日本的教师“定期交流制度”
        4.2.2 韩国的教师“互换制度”
        4.2.3 澳大利亚的教师“迁调制度”
        4.2.4 美国的“教育补偿制度”
    4.3 启示与借鉴
        4.3.1 明确非交流轮岗人员条件和逐步实现跨区域交流轮岗
        4.3.2 确立客观流动标准,制定流动积分制度
        4.3.3 制定教师流动单项法规和偏远地区激励计划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完善“县管校聘”模式下义务教育阶段教师交流轮岗的对策建议
    5.1 发挥县级政府统筹协调作用
        5.1.1 完善“县管校聘”制度,加强政策宣传引导
        5.1.2 完善保障激励措施,建立长效发展机制
        5.1.3 重视政策执行考核监督,建立合理评价体系
    5.2 履行学校组织教育管理职能
        5.2.1 提高政治站位,深刻把握政策目标
        5.2.2 调动教师积极性,实现教师合理流动
        5.2.3 运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师覆盖面
    5.3 发挥教师群体辐射带动能量
        5.3.1 提高自身政策认知,激发参与积极性
        5.3.2 不断提升专业能力,提高教师队伍质量
        5.3.3 掌握信息化教学手段,发挥辐射带动力量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附录 山西省C市义务教育阶段教师交流轮岗政策实施效果调查问卷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其它科研情况

(8)私学主导: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意义
    二、理论基础与核心概念界定
        (一)理论基础
        (二)核心概念界定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二)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四、研究内容
        (一)历史分期依据
        (二)主要研究内容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六、创新点与难点
        (一)创新点
        (二)难点
第一章 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现基础
    第一节 大正时期日本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一、大正时期的社会形势
        二、《大学令》等相关法令的推进与实施
        三、帝国大学的规模扩展
        四、专门学校的升格
        五、公立、私立大学的初创
    第二节 昭和前期及战时日本高等教育的强化与扩充
        一、昭和前期的社会变革
        二、国家主义高等教育政策的强化与推进
        三、帝国大学的增设与发展
        四、私立及官立、公立大学的扩展
        五、专门学校的扩充
    第三节 战后初期日本高等教育的重建及大众化的前奏
        一、战后初期的社会发展
        二、高等教育民主新法令的颁布与落实
        三、旧制大学改组升级为新制大学
        四、私学扩展及巨型私立大学的出现
        五、短期大学的制度化与发展
第二章 规模扩展: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快速扩张(1963-1970 年)
    第一节 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快速扩张的背景
        一、经济超热化高速增长
        二、社会中等阶层的扩大
        三、人力资本及教育投资理论的盛行
        四、中等教育的普及与多样
    第二节 日本高等教育扩张政策的提出
        一、实施“理工科人才扩充计划”
        二、修订并放宽《大学设置基准》
        三、落实《关于改善大学教育》报告
    第三节 日本高等教育规模的快速扩张
        一、私立高校及私立巨型大学大幅增设
        二、私立高等院校学生数量剧增
        三、学部及学科种类的快速扩充
        四、国立及公立高等院校的显微发展
    第四节 日本高等教育质量危机显现
        一、高等教育目标偏向功利性
        二、大学入学考试受传统学力观束缚
        三、教学大课堂化及课程设置批量化一
        四、高校教育资源短缺且分配不均衡
        五、“大学纷争”学生运动的爆发
    第五节 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迅速扩张的特点
        一、私立高校发挥主力作用
        二、高校规模横向急剧扩展
        三、职业高等院校发展突出
        四、理工科专业扩展比重大
第三章 质量调控: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集约发展(1971-1983 年)
    第一节 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集约发展的背景
        一、石油危机与经济增速下降
        二、少子化历史遗留问题显现
        三、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
        四、第三次教育改革的启动
    第二节 日本高等教育政策的改革调整
        一、《今后学校教育的综合扩充与整顿》的提出
        二、《大学设置基准》与咨询报告的修改与完善
        三、振兴与援助私立高校法案的实施
    第三节 日本高等教育规模的集约发展
        一、各类高校数量增速放缓
        二、高校学生人数阶段性回落
        三、学科专业数量增速下降
    第四节 日本高等教育结构及质量的调控
        一、教育目标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二、大学统一入学招生考试制度的建立
        三、兼职教授的选聘与课程教学的创新
        四、高等院校内外部管理的相互制衡与加强
    第五节 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集约发展的特点
        一、私学转向集约化节制发展
        二、高校类型纵向多层次优化
        三、应用型人文社科类专业增加
第四章 量质兼顾: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稳定增长(1984-1999 年)
    第一节 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稳定增长的背景
        一、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增强
        二、新自由主义思想的传播
        三、日本社会阶层趋向均等化
        四、终身教育及学习化社会趋势增强
    第二节 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政策的成熟
        一、“大学开放方针”的实施
        二、大学自由化政策的制定
        三、大学自我评价机制的导入
    第三节 日本高等教育规模的平稳增长
        一、私立高校数量有序增长
        二、国立及公立高校的平稳发展
        三、高校学生人数稳定回升
        四、学部学科的新增及改组
    第四节 日本高等教育结构及质量的优化
        一、教育理念趋向个性及创新
        二、入学选拔制度多样且灵活
        三、人才培养走向开放与多元
        四、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提升
        五、管理运营及评估机制规范
    第五节 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平稳增长的特点
        一、量质并重趋向均衡发展
        二、大学服务社会职能加强
        三、高等教育融入终身教育体系
第五章 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特点及经验
    第一节 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路径及特点
        一、世界各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四种发展路径
        (一)美国:公立为主,政府、高校、社会协调发展
        (二)英、法等欧洲国家:公立为主,倚重政府
        (三)日本:私立为主,政府引导
        (四)中、俄等转型国家:前期倚重国家,后期民间发力
        二、日本私学主导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特点
        (一)私立高等院校占据主体地位
        (二)以二元高等教育结构为基础
        (三)构建非传统型多类型高等教育机构
        (四)大众与精英高等教育机构互促并存
    第二节 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经验借鉴
        一、树立量质兼顾并重的高等教育改革理念
        二、充分挖掘并发挥民办高校在高等教育大众化中的潜力
        三、高校扩大规模时需坚持市场导向并兼顾大众需求
        四、政府在大众化进程中应及时干预并保障高等教育质量
        五、高等教育应从外延式综合扩张转向内涵式分类发展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9)后脱贫时代粤北地区高职教育精准扶贫绩效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及意义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文献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述评
    第三节 核心概念界定
        一、后脱贫时代
        二、职业教育精准扶贫
        三、扶贫绩效评价
    第四节 研究内容、思路及难点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思路
        三、研究重难点
第二章 研究方法与理论基础
    第一节 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德尔菲法
        三、熵值法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资源配置理论
        二、绩效诊断“3E”理论
        三、教育收益理论
第三章 粤北地区高职教育精准扶贫绩效评价模型构建
    第一节 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选取准备
        一、指标选取的目标
        二、指标选取的思路
        三、指标选取的原则
        四、指标选取的依据
    第二节 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初步构成
        一、高职教育精准扶贫绩效评价一级指标的提取
        二、高职教育精准扶贫绩效评价二级指标的提取
        三、高职教育精准扶贫绩效评价三级指标的提取
    第三节 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专家验证
        一、咨询专家与专家问卷的确定
        二、第一轮专家调查过程分析与修订
        三、第二轮专家调查过程分析与修订
        四、专家咨询结构的可靠性分析
    第四节 高职教育精准扶贫绩效评价体系的确定与阐释
        一、指标体系的确定
        二、指标体系的阐释
第四章 粤北地区高职教育精准扶贫绩效评价的实证分析
    第一节 粤北地区高职教育扶贫概况
        一、财政经费资助情况
        二、社会扶贫基本情况
        三、扶贫政策落实情况
    第二节 变量选取及数据来源
    第三节 熵值法进行绩效评价指标数据处理与分析
        一、熵值法进行绩效评价指标的数据处理
        二、熵值法进行绩效评价结果的测算分析
    第四节 粤北地区高职教育精准扶贫的绩效评价问题与对策
        一、扶贫绩效评价问题
        二、优化扶贫绩效对策
第五章 研究不足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不足
        一、指标选取具有一定主观性
        二、部分理论功能未能完全发挥作用
        三、广东省高职院校教育扶贫采集不全
    第二节 研究展望
        一、加强高职教育扶贫向振兴的角色转变
        二、有效促进高职教育脱贫与振兴的衔接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教育扶贫绩效评价指标参考(1)
附录二 教育扶贫绩效评价指标参考(2)
附录三 教育扶贫绩效评价指标参考(3)
附录四 教育扶贫绩效评价指标参考(4)
附录五 教育扶贫绩效评价指标参考(5)
附录六 高职教育精准扶贫绩效评价指标构建咨询(第一轮专家咨询)
附录七 高职教育精准扶贫绩效评价指标构建咨询(第二轮专家咨询)
附录八 绩效评价指标原始数据
附录九 绩效评价指标无量纲化数据
附录十 关于开展高等职业院校精准扶贫数据采集和案例征集工作的通知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表

(10)中职“双师型”名师工作室建设与运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双师型”名师工作室是国际教育研究热点
        1.1.2 “双师型”名师工作室是中职教育改革难点
        1.1.3 “双师型”名师工作室是中职教师成长的支点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意义
        1.5.1 理论意义
        1.5.2 实践意义
第2章 中职“双师型”名师工作室建设缘起与发展
    2.1 名师工作室与“双师型”名师工作室
        2.1.1 名师工作室
        2.1.2 “双师型”名师工作室
    2.2 中职“双师型”名师工作室建设的缘起
        2.2.1 名师工作室的建设程序
        2.2.2 名师工作室的建设目标
        2.2.3 名师工作室的评选标准
    2.3 江苏省中职“双师型”名师工作室建设的历程
        2.3.1 江苏省中职“双师型”名师工作室的初创期
        2.3.2 江苏省中职“双师型”名师工作室的发展期
        2.3.3 江苏省中职“双师型”名师工作室的考核期
第3章 中职“双师型”名师工作室建设案例研究
    3.1 案例描述
        3.1.1 “R名师工作室”案例
        3.1.2 “L名师工作室”案例
    3.2 案例研究设计
        3.2.1 案例分析问题
        3.2.2 案例分析框架
        3.2.3 案例分析工具
    3.3 资料的收集与分析
        3.3.1 “R名师工作室”的资料收集与分析
        3.3.2 “L名师工作室”的资料收集与分析
    3.4 案例研究结果
        3.4.1 建设成效
        3.4.2 存在问题
第4章 中职“双师型”名师工作室的建设启示
    4.1 发挥名师引领,实现角色重现
        4.1.1 建立“双师型”名师工作室主持人的培训制度
        4.1.2 成员树立终身发展意识
    4.2 改进考核制度,完善评价体系
    4.3 提高保障力度,保证健康发展
        4.3.1 学校增加场地支持
        4.3.2 营造学习氛围
        4.3.3 强化激励作用
    4.4 搭建资源平台,推广教学成果
第5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名师工作室评选标准》
附录二: 2015-2019江苏省遴选名师工作室名单、2020年江苏省名师工作室考核名单
附录三: L名师工作室规定
附录四: 中职“双师型”名师工作室建设研究调查问卷
附录五: 中职“双师型”名师工作室建设情况访谈提纲(主持人版)
附录六: 中职“双师型”名师工作室建设情况访谈提纲(成员版)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我省全面展开教师资格认定(论文参考文献)

  • [1]师范类高校及专业报考方略[J]. 王新苹. 山西教育(招考), 2022(01)
  • [2]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协”力振兴美丽乡村[J]. 本刊编辑部. 协商论坛, 2021(10)
  • [3]多层外交理论视角下中韩城市外交研究[D]. 许菲. 吉林大学, 2021(01)
  • [4]贵州省苗汉汉语教师专业发展探析 ——以黔东南州L县Y民族小学为例[D]. 文中晴. 华中师范大学, 2021
  • [5]四川省高校攀岩运动课程实施现状的调查分析[D]. 陈福春.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6]近代以来额吉诺尔池盐的传统经营与盐务改革[D]. 达日玛. 内蒙古大学, 2021(11)
  • [7]“县管校聘”模式下义务教育阶段教师交流轮岗研究[D]. 王凤. 山西财经大学, 2021(09)
  • [8]私学主导: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研究[D]. 陈元元. 河北大学, 2021(09)
  • [9]后脱贫时代粤北地区高职教育精准扶贫绩效评价研究[D]. 夏颖.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2021(12)
  • [10]中职“双师型”名师工作室建设与运行研究[D]. 黄玉卿. 扬州大学, 2021(09)

标签:;  ;  ;  ;  

我省全面开展教师资格认定工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