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RBA构件模型的研究与实现

CORBA构件模型的研究与实现

一、CORBA构件模型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文献综述)

李国健[1](2020)在《基于构件技术的充电桩软件开发与仿真测试平台研究》文中提出传统汽车行业迅速发展引发的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巨大压力,为此我国政府及各大汽车厂商开始推广以电动汽车为主的新能源汽车。功能完善、安全稳定的电动汽车充电桩是保证电动汽车广泛推广的必要条件。目前随着功能需求的不断增加和变更,充电桩控制软件变得复杂、不稳定且难以维护;同时大量充电桩厂商由于缺乏测试手段在出厂前并未对其所生产充电桩进行系统完善的测试。这些缺陷致使市场上投入运营的充电桩真实可用率很低,难以满足大量充电汽车的充电需求,严重阻碍了电动汽车与充电桩的产业化发展与推广。为改善这种情况,下面先后从充电桩开发和测试两个角度出发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首先从充电桩开发角度出发,选择基于构件技术开发一套充电桩控制软件。所做的工作主要有:基于MVC分层结构确立充电桩软件体系架构,继而利用领域工程对充电桩功能需求进行分析,进而依据分析结果对功能模块进行划分。之后提出一套适用于充电桩领域的构件模型,在此基础上完成充电桩软件的设计开发。最后为能对软件模块代码质量进行评估,基于内聚和耦合提出了构件评估模型并利用模糊理论对其进一步优化。之后从充电桩测试角度出发,选择基于半实物仿真技术开发一个充电桩控制系统仿真测试平台。所做的主要工作有:分析不同类型充电桩的工作原理及硬件外设组成,制定上位机和下位机相结合的总体设计方案。之后为实现测试配置的灵活性,使用微内核架构作为上位机总体架构并在此基础上完成核心系统和插件模块的设计。最后完成下位机(即数据采集板)的软硬件设计,硬件设计主要是对实际交流桩和直流桩的控制导引电路、接触器及通信接口进行模拟;软件设计采用双缓冲队列与ISR(中断服务程序)结合的通信结构。源于与企业合作的开发项目背景,基于构件技术编写的两套充电桩软件迅速投入实际使用。以河南济源充电站为例,利用仿真测试平台对充电桩软件依次进行单元测试和集成测试实验,实验表明测试平台对充电桩软件测试高效快捷。同时使用构件评估模型对新旧充电桩软件进行评估对比,测试评估结果表明基于构件技术开发的充电桩软件可维护性和可复用性改善明显。综上,开发一套低耦合、高内聚且易于功能拓展的充电桩控制软件和一个高效率低成本的充电桩控制软件测试系统具有重大意义。

何佳荣[2](2013)在《构件集成开发环境实现技术》文中指出随着计算机网络的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基于网络的分布式软件开发技术已成为当前应用软件开发的主流技术。然而,分布式软件开发面临着操作系统平台多样性、网络的不稳定性等很多难题。因此OMG组织开发定义了CORBA协议,用来实现透明性的分布式中间件。为了方便分布式软件开发,需要设计并实现以CORBA作为底层支持的构件集成开发环境。构件集成开发环境为CORBA构件应用程序开发提供友好的可视化人机交互界面。在分析CORBA协议工作原理的基础上,采用CORBA开源实现TAO作为底层支持库,设计并实现了构件集成开发环境。构件集成开发环境的后台实现包括IDL文件模块自动生成,构件实现框架自动生成,构件工程自动生成三大部分。IDL是OMG组织为CORBA规范制定的接口描述语言。服务提供的接口通过IDL文件进行定义,之后调用TAO中IDL文件映射工具,转换IDL文件为相应的服务器端和客户端的接口框架。构件实现框架是构件的抽象结构,定义并且实现了构件的生命周期接口和构件提供接口。用户通过构件集成开发环境生成构件的图形化表示之后,调用构件自动生成模块生成构件实现框架。对构件进行调试和开发,需要生成构件工程。构件工程包含构件实现框架,IDL文件生成代码。构件工程需要考虑跨平台使用。在Windows平台下,使用MicrosoftVS2005作为开发工具。在Linux下使用Makefile方式进行编译。

李冬,刘晓燕,潘永丽[3](2010)在《CORBA构件的分类及构件库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简要叙述了CORBA构件模型,采用基于刻面的分类方案对CORBA构件进行有效分类,并将CORBA构件以基于XML的构件表示形式存储于数据库中,使构件复用者在CORBA构件库中更准确地定位待检索构件。同时,为使复用者快速理解和选取检索到的构件,节约决策时间,提高复用准确度,将数据挖掘技术与构件库技术相结合,采用决策树分类算法对库中构件进行决策分析,最后通过实验验证了这种方法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盛秀杰[4](2010)在《基于设计模式和框架的E&P领域基础中间件研究》文中提出在我国,甚至世界范围内,经过数十年的高强度的勘探与开发,含油气盆地已进入勘探与开发的高成熟阶段,对油田的投入与产出有着越来越高的要求。统筹兼顾、多学科、多因素综合分析以及最快采用新技术与新方法是获取地下更准确认知、最大化提高采收率的最终有效途径。同时,油气E&P领域不同学科的专家们需要突破常规研究思维,在深入对本学科研究的同时,在跨学科的新技术引入、不同学科团队合作的有效性方面做大胆突破。多年来,围绕有利勘探目标圈定,精细油藏描述等研究课题,油气E&P领域已经在石油地质、勘探地球物理、油藏地球物理、测井解释、钻井工程等方面形成有效的跨学科研究模式,包括相对成熟的研究团队组织模式。但,目前油气E&P领域的综合研究在团队运作和技术手段上还相对落后。如,项目资料仍过多停留在纸介质层面,常见的有课题报告、离散的图件、和诸如数据表格等简单的计算机文件。项目研究则借助于通用的数据处理和图形处理软件来进行,这样的现状难以满足当下勘探与开发的高水准要求,从而也导致了一系列问题:通用数据处理和图形软件均有各自的原始数据格式和并非面向油气勘探与开发的数据处理功能,原始数据的准备一般只能以人工的方式进行,导致基础资料整理工作繁重且容易出错。研究成果和原始数据之间缺乏迅速高效的互动反馈及追踪机制,在研究成果中补充考虑新获取的信息和资料极为困难;多种来源和形式的资料难以有效的集成化管理,研究人员往往无法保证在应用全部资料的基础上得出合理的解释和判断,进而影响最终的研究成果的有效性等。以本文所在课题为例,本文所在的“鄂北杭锦旗地区油气地质综合评价与目标优选”课题对上述问题已经有“很好”的反映,也是目前典型主流研究团队的运作模式。本课题涉及到多门学科的最新研究,以便于该工区新的有利勘探目标的圈定。不管是地化方面的研究(各种地表异常圈定)、构造方面的研究(等时构造层位的建立)、地球物理方面的研究(波阻抗的反演计算)等,课题涉及的不同学科的研究基本上各自独立进行,项目关注的是最终研究结果及基于不同学科研究结果的主观判断与综合分析。显然,尽管上述学科最后分别提供了以不同的图件形式表达的研究结果,但无法实现多学科间研究成果的统一量化表达,进而更快速准确地进行空间对比和分析,同时多学科间缺乏具有实际意义的协同互动研究过程。针对上述问题,本文研究在油气E&P领域与信息科学、地理信息等其它领域结合方面做了一些探索性研究。本文研究最终落脚在信息科学、空间数据管理等最新技术发展在油气E&P领域中的应用,希望一方面把跨领域的最新研究思维和技术成果引领到当下油气E&P领域,更为重要的是以“适当的形式”能够量化、串接、组织起当下多学科的研究过程及成果,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多学科综合分析效果。目前,“适当的形式”就是本文提出的油气E&P领域基础中间件。本文在领域基础中间件的定义、体系架构设计及基于领域基础中间件的相关应用软件开发等方面探讨了全新的技术路线及有意义的尝试:①在最快新技术与新方法应用方面,需要释放油气E&P领域专家们更多的时间与精力,不在被羁绊于本学科典型应用软件开发,在能够集成既有不同研究成果(也就是典型专业应用软件)基础上,更多推动本学科新算法、新技术的研究;②在推进不同学科间的有效研究流程方面,需要“映射”不同学科的研究活动,定义研究流程中的关键节点及上下文约束,使得不同学科的研究流程具有高度的可组合性及可匹配性;③在不同学科间的基本沟通方面,需要“抽象”油气E&P领域的数据、信息以及研究结果(知识的表现),一方面使得不同学科的研究具有一致的沟通与信息表达基础,同时通过对以往、现今及未来的海量领域数据的建模、存储及基于空间数据进行管理等方面有新的突破;④有了油气E&P领域不同学科的研究活动“代表”(基于通用应用软件框架的专业应用软件实现),符合不同学科的一致性“语言”定义(领域统一数据模型)以及不同学科的一致性研究“过程”定义(系列领域服务的接口表达),接下来需要搭建不同学科的实时沟通平台,形成真正有效的面向油气E&P领域的“智能化”协作平台。因此,围绕上述要点,本文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1)理顺了当下信息科学技术最新的软件开发理念(软件重用)及基础软件实现(通用基础中间件),强调了系列软件重用的成果(面向对象封装、不同层次的设计模式、框架等)在形成弹性软件体系结构,快速、健壮软件实现的同时,更为重要的是以系列设计模式为代表的创新性思维模式可以被直接应用到油气E&P领域数据模型设计中,突破了传统的数据建模手段。等同系列操作系统和系列商业数据库,面向分布式异构环境软件开发的基础中间件作为近几年来信息科学技术的最新技术发展,其必将在油气E&P领域信息化的过程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2)通过深度参与油气E&P领域的典型横向课题,识别、定义领域基础中间件在多学科协作方面覆盖的范畴及需求,顺承通用基础中间件的封装与设计理念,国内第一次比较完整的阐述了面向油气E&P领域的基础中间件定义及特点。定位多学科的有效协作,在数据集成、应用软件集成、面向对象的分布式计算及面向系列领域服务的“智能化”平台四个方面,给出了清晰的技术路线阐述及关键点说明。(3)在数据集成方面,除了强调信息科学技术在软件重用方面的新思维引入到统一领域对象的建模中,给出全新的领域对象间的关系定义外,强调了统一领域数据模型建模中的其它若干关键技术点。如,基于数据、信息、知识驱动的领域实体对象的归类技术,通过“活动”的概念来真实反映现实世界中不同学科的实际研究过程及信息传递。基于海量数据管理的角度,面向油气E&P领域比较系统完整地引入空间数据对象概念,其与领域实体对象、空间索引机制等一起为领域数据的管理提供了最新的技术途径。最后,面向软件开发层面,基于模板技术等给出了部分领域对象的工具箱代码实现,展示了最新软件开发过程中的实践成果。(4)在应用软件集成方面,特别强调了通用应用软件框架的概念。其一方面定位于有助于不同学科专业软件的快速开发外,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融合相关领域服务的代理类,使系列油气E&P领域的专业软件达到企业级甚至更高级别的软件集成效果。(5)在面向对象的分布式计算方面,更多强调了直接受益于当下满足CORBA规范的最新基础中间件的开源软件。一方面展示了基于CORBA规范的典型分布式应用软件的开发流程,另一方面在异步消息传递、请求与处理的并发处理等方面,给出了一些细节的实现思路。(6)面向系列领域服务的“智能化”平台概念奠定了面向油气E&P领域基础中间件的基本分层体系架构。命名服务、负载服务为代表的跨领域共性服务与基于地震属性的含油气检测为代表的领域服务即插即用于同一软总线,通过面向分布式环境的不同事件驱动等机制,与数据访问服务一起构建了支撑当下最新多学科研究深层次合作的技术方案。(7)以地震属性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应用为切入点,基于领域基础中间件的设计理念及部分基础实现,在纵向上(相对单一的领域“智能化”服务平台)验证了基于领域基础中间件进行软件快速开发、软件集成、统一领域数据模型的存储与访问的验证。更为关键的是,结合杭锦旗地区的实际课题需要,给出了基于BIOT理论的含油气检测结果,为该工区的最终有利圈闭评价提供必要的佐证。最后,本文的研究过程及成果也希望被看作是对传统石油工程研究范围的一个积极突破,信息科学技术作为当下推动整体经济发展的不可缺少的原动力所在,在地学的学科分类研究中已经有很明显的体现,如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等。因此,信息科学技术为代表的其它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与油气E&P领域应该有更加明确的交叉研究方向与定义。一方面定位于利用其它领域的最新发展推动油气E&P行业的快速发展,即“资源有限,技术无限”,另一方面也为作为核心产业的油气E&P行业提供更多的民族软件。

何蕾[5](2010)在《支持性能属性的嵌入式构件模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随着嵌入式设备的广泛应用以及普适计算技术的不断发展,面向实时嵌入式环境的软件开发日益重要。嵌入式软件对代码大小、运行效率、可靠性、可维护性、实时性以及与整个系统的衔接、协调、同步方面都有着自身特殊的限制和要求。嵌入式应用软件由简单到庞大,嵌入式软件开发过程也越来越复杂。另一方面,嵌入式应用的多样性使得各类嵌入式系统之间差异很大,而嵌入式软件也呈现多样化、与硬件紧密相关等特点。嵌入式软构件技术不仅有通用构件的封装性、可重用性等特点,同时由于嵌入式系统的特殊性,它有着“嵌入特点”,嵌入式构件的接口必须能够反应嵌入式系统的特点,以增强嵌入式系统资源的可配置性和应用功能的可定制性,即需要反应嵌入式软件在非功能性方面的需求。而目前,通用构件框架COM+/.Net、EJB和CCM(CORBA ComponentModel)等都还没有提供有效的QoS管理功能。论文即以此为研究背景,就嵌入式构件模型支持性能属性方面的问题作了详细讨论。第一,在分析LightWeightCCM规范的基础上,针对嵌入式应用对非功能性需求严格要求的特点,对LightWeightCCM构件模型进行扩展,引进性能需求,改进了模型对非功能性需求的支持,由此提出支持性能属性的嵌入式构件模型ECMSNFPA,并详细阐述了其设计思路以及定义,从构件接口的定义方案讨论起,到构件实现框架的介绍,详略得当地讨论了对LightWeightCCM构件模型的扩展。在构件模型的扩展过程中,对其重要组成部分性能需求建立了性能特征模型,并着重讨论了它的设计过程和原理,给出了形式化的定义和描述模型PDM。性能特征模型的建立从抽象构件模型的角度实现了对性能需求的支持。第二,构件容器是构件模型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接对嵌入式构件模型ECMSNFPA的介绍,在分析LightWeightCCM容器、实时CORBA以及嵌入式构件运行环境特点之后,明确容器在嵌入式环境下应该具有的功能,提出支持性能需求的嵌入式构件容器ECCSPA。在分析LightWeightCCM容器编程模型的基础上,结合实时CORBA和Embedded CORBA的设计思想,阐述了ECCSPA容器的设计思路和需实现的功能目标,给出了嵌入式构件容器ECCSPA的框架,并对框架、框架中的主要逻辑模块接口模块、运行管理模块等的设计和实现进行了详细的阐述。重点讲述了ECCSPA对性能需求的支持,并附以容器的运行时序图,进一步明确了容器运行管理模块的工作过程。第三,从嵌入式软件设计角度出发,在分析影响嵌入式应用性能属性的来源的基础上,提出了性能特征的定义结构:时间特征、空间特征和能耗特征,并就每个特征进行了详细的讨论,给出了具体的度量方法,作为嵌入式构件容器中性能计算构件的实现依据。同时,对给出的每个计算公式,作了详细的说明。在此基础上,描述了性能的计算步骤。最后给出了仿真实验,并对实验结果进行了分析,印证了量化方法的可行性。

郑尚书[6](2010)在《基于CORBA的自适应软件系统关键技术研究》文中指出自适应系统能够在运行时评估自身的运行状态,依照预定义的自适应规则改变软件本身的结构或行为,从而有效地提高软件系统的稳定性与健壮性。基于构件的开发方法为自适应系统的实现提供了支持。其中,基于消息总线的构件组装模式由于其高度的灵活性和可配置性而成为系统自适应能力的实现构建了良好的基础。本文在CORBA规范基础上,采用基于消息总线的构件组装模式,提出了一种自适应系统的实现框架。该框架以具有自适应能力的组装模型为核心,为传统的CORBA系统实现扩展了运行时重配置的能力。基于此框架,我们对其中的三个关键技术点进行了研究和探讨。首先,针对总线上的CORBA构件的自动生成,提出了基于连接器自动生成的方法,来实现自动化组装以及构件的自动化CORBA包装,并对C++语言的各类DLL构件,给出不同的组装实现机制。其次,在自适应系统模型方面,提出在总线架构之上添加自适应模块,嵌入到总线路由之上进行消息分析过滤重定向的方法。最后,针对自适应系统中的状态一致问题,我们将在CORBA系统中使用事务处理机制加以解决。本文的方法已被实现为一个基于CORBA技术的总线架构自适应系统框架,在CORBA构件内部组装方面,开发了JAVA/C++复合构件组装工具进行可视化组装。这些工具均已被验证。

吴元立[7](2009)在《OSGi分布式处理扩展机制的研究与实现》文中认为近年来,动态、模块化、面向服务的OSGi技术在企业计算领域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同时企业计算领域分布、异构的特点对集中式的OSGi规范提出了分布式扩展的需求。然而,现有OSGi分布式扩展机制存在如下三个较突出的问题:对OSGi编程模型存在一定的侵入性;不支持与企业计算领域中大量遗留的CORBA系统互操作;实现技术不适用于资源受限的嵌入式领域。CORBA是非常成熟的分布式中间件技术,具有位置透明、与具体编程语言无关等特性。本文使用CORBA技术作为OSGi分布式扩展的架构基础,以非侵入性、通用性和良好互操作性为设计目标提出了基于CORBA的OSGi分布式扩展模型CDOM,给出了模型的分布式扩展机制,并以上述模型为基础,设计并实现了基于CORBA的OSGi分布式扩展系统CDOS。CDOS通过CORBA DII/DSI和Java反射技术实现远程服务方法调用,并使用CORBA名字服务来实现远程服务发现,保持了OSGi面向服务的编程模型和轻量级特点,并支持OSGi应用与CORBA应用的互操作,这与OSGi分布式扩展规范所推荐的实现思想相一致,较好地达到了企业计算领域对OSGi分布式扩展提出的目标。本文主要研究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研究了OSGi分布式扩展的基础概念、关键技术,对比分析典型项目,选择CORBA技术作为OSGi分布式扩展的架构基础。(二)提出了基于CORBA的OSGi分布式扩展模型CDOM。该模型遵循OSGi标准规范,能够在保持OSGi的编程模型和轻量级特性的基础上实现OSGi分布式处理,并支持OSGi应用与CORBA应用的互操作。给出了CDOM的设计原则、结构组成和分布式扩展机制,最后给出了模型的分析与评估。(三)基于CDOM模型,设计并实现了基于CORBA的OSGi分布式扩展系统CDOS。通过CORBA DIIDSI和Java反射技术实现远程服务方法调用,并使用CORBA名字服务来实现远程服务发现。(四)在CDOS原型系统上,结合实际场景做了功能测试和性能测试分析。结果表明:CDOS能够保持OSGi原有的编程模型,可以将集中式的OSGi应用透明地转变为分布式应用,支持OSGi应用与CORBA应用的互操作,在远程服务方法调用上具有较好的性能优势,并适用于资源受限的嵌入式领域。

邵世卿[8](2009)在《雷达终端图形显示中间件技术研究》文中指出随着雷达终端显示需要的提升和计算机硬件水平的提高,雷达终端的显示软件也相应有了很大的改进,虽然传统雷达的显示模式还在广泛使用,但是雷达终端的软件化显示已经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伴随着显卡性能的增强,图形处理技术的改进,软件化显示必将取代传统的显示方式。在这样的背景下,军方对终端软件的开发提出了新的要求。另外,在终端显示软件开发中也存在着软件复用的问题。复用成熟的模块,可以节约成本,提高开发效率。基于构件的软件开发(CBSD)正是用来实现复用的,它是一种新的软件开发理念,使得应用软件的开发可以通过现有的构件装配而成,同时它也能满足军方对于多功能标准显控台设计的要求。OMG在CORBA3.0规范中提出了CCM技术,使得构件可以利用接口进行组装,很好地实现了这一理念。论文在对CORBA构件技术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传统雷达的显示模式,实现了传统雷达几种显示控制模块的CCM设计。本文的主要工作有:(1)研究了CORBA构件模型的主要内容;(2)分析CCM的实现平台并且着重介绍了在CIAO中实现构件的方法;(3)结合传统雷达的终端显示控制接口,在CIAO平台上具体实现了终端显示的A/R显示、B显、P显和驱动调用接口的构件化设计,并且对实时性进行了分析;(4)设计了构件调用的客户端界面和图形板所需要的驱动程序。

王昱,胡均[9](2009)在《基于CORBA的分布式对象技术的探讨》文中提出文章介绍了基于CORBA的分布式对象技术的概念,阐述了CORBA的体系结构和发展趋势,结合应用实例,说明了CORBA应用开发的一般步骤。

苏芮[10](2009)在《支持实时可信服务的构件开发》文中研究表明当前,随着分布式技术和面向对象技术的结合,产生了大量基于分布式对象中间件的模型。像OMG组织的CORBA、Microsoft的DCOM、Sun公司的RMI等。然而,一些对性能要求苛刻的分布式实时嵌入式系统(DRES,比如:航空电子系统、舰载电子系统等)要求在满足系统功能需求的同时,也能提供可信(实时、仿危、安全、可靠等)保障服务。但目前常用的实时中间件技术(如TAO)并没有提供有效的动态QoS(Quality of service)确保功能。因此,如何将动态QoS自适应机制应用到已有的实时中间件中被认为是构件技术在性能确保策略方面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本文提出一种针对DRES的可信构件服务模型QUOCCM。该模型将系统功能实现与性能确保分离开,把应用程序的性能确保模块抽象成通用的服务构件,为运行于动态环境下的应用程序提供可信性保障服务。文中以一个模拟实现的飞行控制系统验证了QUOCCM模型的可行性、灵活性。本论文的特色之处包括:(1)研究了应用系统性能服务保障策略的可重用技术(2)提出了功能和性能相分离的构件模型(3)研究了性能服务保障策略的形式化生成技术(4)研究了性能构件自动组装技术本论文针对对性能要求苛刻的DRES,提出了一种基于CIAO构件模型的QoS框架模型——QUOCCM模型。通过实验证明QUOCCM模型能够以独立的构件的形式实现动态QoS自适应机制,确保了动态不确定任务的实时性。

二、CORBA构件模型的研究与实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CORBA构件模型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构件技术的充电桩软件开发与仿真测试平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充电桩开发技术的不足
        1.1.2 充电桩测试技术的不足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嵌入式软件构件开发技术研究现状
        1.2.2 嵌入式软件测试系统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1.4 本文的组织
2 基于构件的软件开发技术
    2.1 基于构件技术的软件过程
        2.1.1 领域工程
        2.1.2 应用工程
        2.1.3 构件组装
    2.2 构件模型
        2.2.1 通用构件模型介绍
        2.2.2 嵌入式构件模型介绍
    2.3 本章小结
3 基于内聚和耦合的构件质量评估建模
    3.1 构件评估体系建立
        3.1.1 模内耦合密度评估标准建立
        3.1.2 总体功能约束指标建立
        3.1.3 预算约束指标建立
        3.1.4 交付时间约束指标建立
        3.1.5 可靠性约束指标建立
    3.2 构件评估模型建立
    3.3 基于模糊理论的模型优化方法
    3.4 本章小结
4 基于构件技术的充电桩软件设计
    4.1 充电桩软件架构与功能模块设计
        4.1.1 软件架构设计
        4.1.2 功能模块划分
    4.2 充电桩构件模型设计
        4.2.1 构件模型的属性
        4.2.2 构件模型的接口
        4.2.3 构件模型的实现
    4.3 充电桩软件设计
        4.3.1 充电管理模块设计
        4.3.2 后台通信模块设计
        4.3.3 人机交互模块设计
    4.4 人机交互模块构件设计
        4.4.1 硬件驱动层构件设计
        4.4.2 虚拟设备层构件设计
        4.4.3 应用层设计
    4.5 本章小结
5 充电桩控制系统仿真测试平台设计
    5.1 仿真测试平台总体设计
    5.2 仿真测试平台上位机设计
        5.2.1 上位机软件架构设计
        5.2.2 插件模块设计
        5.2.3 核心系统设计
    5.3 仿真测试平台下位机设计
        5.3.1 数据采集板硬件设计
        5.3.2 数据采集板软件设计
    5.4 本章小结
6 电动汽车充电桩软件测试与评估
    6.1 充电桩软件测试
        6.1.1 单元测试
        6.1.2 集成测试
    6.2 充电桩软件评估
        6.2.1 整体软件评估
        6.2.2 软件构件设计改进
    6.3 基于构件技术的充电桩软件应用实例
    6.4 本章小结
7 总结与展望
    7.1 本文总结
    7.2 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出版着作情况

(2)构件集成开发环境实现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国内外概况
    1.3 课题主要研究工作
2 构件集成开发环境总体设计
    2.1 CORBA 工作原理分析
    2.2 基于 TAO 的 CORBA 实现
    2.3 IDL 语言简介
    2.4 CORBA 构件集成开发环境设计分析
    2.5 本章小结
3 IDL 文件自动生成
    3.1 构件描述
    3.2 IDL 文件生成流程
    3.3 IDL 模板设计
    3.4 IDL 框架自动生成
    3.5 本章小结
4 构件框架自动生成
    4.1 构件生命周期
    4.2 构件框架生成流程
    4.3 构件模板设计
    4.4 构件框架生成
    4.5 本章小结
5 工程文件自动生成
    5.1 工程文件生成流程
    5.2 工程文件模板设计
    5.3 工程文件生成
    5.4 本章小结
6 结束语
    6.1 全文总结
    6.2 课题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3)CORBA构件的分类及构件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CORBA构件模型
    (1) 刻面 (Facet) 。
    (2) 插口 (Receptacle) 。
    (3) 事件源/事件接收器 (Event Source/Event Sink) 。
    (4) 属性 (Attribute) 。
2 CORBA构件的分类描述与表示
    2.1 CORBA构件的分类
    2.2 CORBA构件信息描述树
    2.3 基于XML的CORBA构件表示
3 数据挖掘技术对CORBA构件库的决策支持
    3.1 决策树分类方法
    3.2 ID3算法对构件库的决策支持
4 结束语

(4)基于设计模式和框架的E&P领域基础中间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介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选题与研究意义
        1.1.1 课题来源
        1.1.2 研究意义
        1.1.3 相关术语
    1.2 研究现状与发展
        1.2.1 面向重用和扩展的软件开发方法
        1.2.2 通用基础中间件的分类、应用及趋势
        1.2.3 信息科学技术在油气E&P中的应用及存在问题
        1.2.4 设计和开发油气E&P领域基础中间件的必要性
    1.3 研究范畴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范畴
        1.3.2 研究路线
    1.4 本文贡献
        1.4.1 主要成果
        1.4.2 主要创新
        1.4.3 论文组织
第二章 油气E&P领域基础中间件的定义、设计与相关实现
    2.1 需求定义
        2.1.1 面向分布式环境下的开发
        2.1.2 面向工作流模式的协作开发
        2.1.3 面向不同协作层级的开发
        2.1.4 面向空间数据管理的开发
        2.1.5 面向高性能并发计算的开发
    2.2 定义与特点
        2.2.1 通用基础中间件的定义
        2.2.2 E&P领域基础中间件的定义
        2.2.3 领域基础中间件的特点
    2.3 油气E&P领域基础中间件的设计
        2.3.1 设计原则
        2.3.2 分层体系的设计
    2.4 油气E&P领域基础中间件的关键实现
        2.4.1 CORBA规范及关键点
        2.4.2 基于CORBA规范的软件开发流程
        2.4.3 通用服务的实现
        2.4.4 消息通信的实现
        2.4.5 并发控制的实现
第三章 通用应用软件框架的定义、设计与实现
    3.1 应用软件框架的定义
        3.1.1 领域服务的代理访问
        3.1.2 工具箱(类库)的直接调用
        3.1.3 MVC的事件驱动
        3.1.4 "扩展点"的接口反转
        3.1.5 KID模型
    3.2 应用软件框架的设计
        3.2.1 接口反转
        3.2.2 MVC框架
        3.2.3 KID模型
    3.3 应用软件框架的实现
        3.3.1 框架的实例化机制
        3.3.2 框架的事件驱动
        3.3.3 框架的界面定制
        3.3.4 框架的数据访问(Mapper模式)
第四章 领域实体模型的设计与持久化
    4.1 POSC的数据模型
        4.1.1 逻辑数据模型定义
        4.1.2 建模关键点
        4.1.3 类图定义
        4.1.4 模型投影
    4.2 PetroCOVERY的数据模型
        4.2.1 面向KID模型的建模
        4.2.2 面向设计模式的建模
        4.2.3 面向空间数据组织的建模
        4.2.4 面向类库开发的建模
    4.3 领域实体的持久化
        4.3.1 模型映射
        4.3.2 骨架表的设计
        4.3.3 持久化的典型设计
第五章 空间数据模型的定义与持久化
    5.1 空间数据模型的规范
        5.1.1 空间数据模型衍变
        5.1.2 OpenGIS的简单对象规范
    5.2 PetroCOVERY的空间数据模型
        5.2.1 空间对象建模
        5.2.2 空间对象的拓扑定义
        5.2.3 空间对象组织的元数据定义
        5.2.4 空间对象的空间索引
    5.3 空间数据存储
        5.3.1 空间属性的存储
        5.3.2 空间属性的索引
        5.3.3 空间属性的版本管理
第六章 基于PetroCOVERY的含油气检测软件的开发与应用
    6.1 地震属性提取技术
        6.1.1 发展历程
        6.1.2 地震属性技术的分类
        6.1.3 基于Biot理论的地震属性技术
    6.2 含油气检测软件的设计与实现
        6.2.1 系统流程
        6.2.2 领域计算对象的关键实现(服务器端)
        6.2.3 含油气检测框架的实现(客户端)
    6.3 含油气检测软件的应用
        6.3.1 项目背景
        6.3.2 多学科协作
        6.3.3 含油气检测分析
第七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5)支持性能属性的嵌入式构件模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内容
第2章 嵌入式系统及特征建模技术综述
    2.1 嵌入式系统技术
    2.2 嵌入式构件模型
    2.3 非功能性需求建模
        2.3.1 非功能属性定义
        2.3.2 非功能需求建模技术
第3章 嵌入式构件模型ECMS_NFPA
    3.1 ECMS_NFPA背景分析
        3.1.1 CCM与LightWeightCCM
        3.1.2 ECMS_NFPA设计思路
        3.1.3 设计目标
    3.2 对LightWeightCCM的扩展
    3.3 ECMS_NFPA构件模型
        3.3.1 构件
        3.3.2 构件Home
        3.3.3 构件实现框架(CIF)
    3.4 嵌入式构件性能模型ECPM
        3.4.1 ECPM分析
        3.4.2 ECPM定义
        3.4.3 ECPM描述
    3.5 构件定义实例
    3.6 小结
第4章 嵌入式构件容器ECCS_PA
    4.1 ECCS_PA容器背景分析
        4.1.1 LightWeightCCM容器
        4.1.2 实时CORBA和Embedded CORBA
        4.1.3 ECCS_PA设计思路
    4.2 ECCS PA功能目标
    4.3 ECCS_PA设计
        4.3.1 ECCS_PA框架
        4.3.2 ECCS_PA模块设计
        4.3.3 性能匹配构件
    4.4 ECCS_PA实现
        4.4.1 接口模块的实现
        4.4.2 运行时管理模块的实现
    4.5 ECCS_PA容器系统运行流程
    4.6 小结
第5章 性能属性度量
    5.1 性能量化
    5.2 性能计算
        5.2.1 时间特征
        5.2.2 空间特征
        5.2.3 能耗特征
        5.2.4 性能算法描述
    5.3 性能量化实验
    5.4 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总结
    6.2 进一步工作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6)基于CORBA的自适应软件系统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相关问题的提出
    1.3 本文主要工作
第二章 相关研究基础
    2.1 自适应系统
    2.2 总线型架构软件系统
    2.3 CORBA
    2.4 长事务管理
第三章 基于CORBA的自适应系统模型
    3.1 基于CORBA的总线式组装架构
        3.1.1 总线
        3.1.2 CORBA构件
        3.1.3 总线设计
    3.2 CORBA构件内部组装方法与CORBA包装器
        3.2.1 CORBA构件内部组装思想
        3.2.2 通用组装原理
        3.2.3 JAVA/C++构件组装原理
        3.2.4 CORBA构件包装器
    3.3 总线式自适应系统模型
第四章 基于连接器的CORBA构件内部组装设计与实现
    4.1 CORBA构件内部组装工具设计
    4.2 C++原子构件开发及描述规范
        4.2.1 所支持的C++构件形式
        4.2.2 支持的DLL构件类型
        4.2.3 DLL构件开发步骤与规范
    4.3 C++连接器代码自动生成方法
第五章 基于CORBA的总线架构自适应系统实现
    5.1 总线模型结构扩展
    5.2 自适应侦测
    5.3 分析决策与重配置
第六章 基于CORBA的总线架构自适应系统中的事务处理与状态保持方法
    6.1 事务处理架构
    6.2 未自适应时的状态一致
    6.3 自适应中的状态一致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本文主要贡献
    7.2 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7)OSGi分布式处理扩展机制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构件技术背景
        1.1.2 OSGi 框架和应用实例
        1.1.3 OSGi 分布式扩展
    1.2 研究动机
    1.3 研究内容和目标
    1.4 论文结构
第二章 相关技术研究
    2.1 OSGi 技术
        2.1.1 OSGi 概述
        2.1.2 OSGi 生命周期层
        2.1.3 OSGi 面向服务的编程模型
    2.2 OSGi 分布式扩展技术研究
        2.2.1 OSGi 分布式扩展定义
        2.2.2 OSGi 分布式扩展关键技术
        2.2.3 OSGi 分布式扩展研究现状
        2.2.4 研究现状对比分析
    2.3 CORBA 技术
        2.3.1 CORBA 概述
        2.3.2 CORBA 名字服务
        2.3.3 动态CORBA
    2.4 小结
第三章 基于CORBA 的OSGi 分布式扩展模型
    3.1 应用案例分析
    3.2 设计原则
    3.3 模型结构组成
    3.4 分布式扩展机制
        3.4.1 远程服务发现机制
        3.4.2 远程服务方法调用机制
    3.5 模型能力分析
    3.6 小结
第四章 系统设计与实现
    4.1 总体结构
    4.2 系统设计的关键问题
        4.2.1 对服务中心的监控
        4.2.2 服务代理的动态生成
        4.2.3 远程服务发现
    4.3 核心算法
        4.3.1 远程服务发布算法
        4.3.2 远程服务使用算法
    4.4 CORBA 远程调用支持模块
        4.4.1 服务中心监控器
        4.4.2 服务端代理生成器
        4.4.3 客户端代理生成器
        4.4.4 分布式处理控制器
    4.5 远程服务发现模块
    4.6 CDOS 模块之间的协同
        4.6.1 发布远程服务
        4.6.2 注销远程服务
        4.6.3 更新远程服务
        4.6.4 使用远程服务
    4.7 小结
第五章 应用及实验验证
    5.1 应用实例
        5.1.1 体感鼠标
        5.1.2 访问CORBA 遗留应用
    5.2 性能测试
    5.3 小结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8)雷达终端图形显示中间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软件复用
    1.3 基于构件的软件开发的相关研究
        1.3.1 Microsoft的COM技术
        1.3.2 J2EE技术
        1.3.3 CORBA构件模型
        1.3.4 我国北大青鸟软件生产线
    1.4 构件技术在军事方面的应用
    1.5 本文的主要工作
第二章 软件构件开发与CCM
    2.1 软件构件技术
    2.2 基于构件的开发
    2.3 CORBA及组成
    2.4 CORBA构件模型
        2.4.1 CORBA构件
        2.4.2 IDL3和等价IDL映射
        2.4.3 构件继承
        2.4.4 构件交互模式
        2.4.5 构件实现框架
        2.4.6 容器编程模型
        2.4.7 构件的封装、组合和配置
    2.5 主流构件技术性能比较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雷达终端图形显示控制模块接口分析与CCM实现方案
    3.1 进行构件化设计的必要性
    3.2 构件技术的选择及平台选择
        3.2.1 CIAO介绍
        3.2.2 在CIAO中开发CCM的步骤
    3.3 雷达终端图形显示构件的实现方案
        3.3.1 接口分析
        3.3.2 模块划分和系统总体图
        3.3.3 图形显示模块在CIAO平台下实现流程图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雷达终端图形显示控制模块的CCM实现
    4.1 主要中间件模块
        4.1.1 窗口管理及可视化构件
        4.1.2 专用操控模块消息中间件
        4.1.3 综合图形图像显示中间件
        4.1.4 表页显示中间件
    4.2 构件工程的CoSMIC描述
    4.3 构件实现
    4.4 客户端界面编写
    4.5 图形板驱动
    4.6 构件的部署与运行
    4.7 实时性分析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本文总结
    5.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9)基于CORBA的分布式对象技术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CORBA体系结构及其发展
    1.1 CORBA 的体系结构
        (1) ORB核心:
        (2) ORB接口:
        (3) IDL存根:
        (4) 动态调用接口 (DII) :
        (5) 对象适配器:
        (6) IDL框架:
    1.2 CORBA的发展
        1.2.1CORBA构件模型
        1.2.2与Java和Internet集成的能力
        1.2.3异步消息模型和消息传递QoS控制机制
        1.2.4 CORBA内核规范与CORBA内核
2 COBRA应用程序开发

(10)支持实时可信服务的构件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软件复用
        1.2.2 可复用构件
        1.2.3 基于构件的软件工程
        1.2.4 实时可信服务
    1.3 课题来源及研究内容
    1.4 论文组织
第二章 构件技术
    2.1 构件模型
        2.1.1 构件模型标准
        2.1.2 通用构件模型
        2.1.3 嵌入式构件模型
    2.2 通用构件运行平台
        2.2.1 CORBA 标准
        2.2.2 EJB
        2.2.3 J2EE
    2.3 支持性能保障服务构件模型
    2.4 小结
第三章 实时可信服务构件模型
    3.1 构件模型总体结构
    3.2 外部接口
    3.3 模型内部通信机制
    3.4 QUOCCM 模型网络支撑平台
        3.4.1 ACE 介绍
        3.4.2 TAO 介绍
    3.5 小结
第四章 QUOCCM 构件模型生成技术
    4.1 构件模型QUOCCM 框架开发设计说明
        4.1.1 Business/Functional Object
        4.1.2 Qosket Object
        4.1.3 Adapter Object
    4.2 QUOCCM 模型内核设计
        4.2.1 系统状态对象(System Condtion Object)
        4.2.2 代理(delegate)
        4.2.3 QoS 合同(Contract Object)
        4.2.4 Qoskets:可重用的系统行为
    4.3 QUOCCM 模型描述语言
        4.3.1 IDL
        4.3.2 CDL
        4.3.3 ASL
    4.4 QUOCCM 模型代码生成器
        4.4.1 quogen 命令
        4.4.2 命令行的声明(Command-line Arguments)
        4.4.3 文件名(FILE NAME)
        4.4.4 标识符(Flags)
        4.4.5 IDL 文件编译器
        4.4.6 Makefile 文件
    4.5 QUOCCM 模型构件化
        4.5.1 CIAO 构件技术
        4.5.2 构件开发流程
        4.5.3 性能构件组装机制
        4.5.4 构件的部署
    4.6 小结
第五章 QUOCCM 构件模型详细设计
    5.1 构件开发流程说明
    5.2 性能构件详细设计
        5.2.1 安全(Security)构件
        5.2.2 防危(Safety)构件
        5.2.3 实时调度构件
    5.3 小结
第六章 测试系统设计
    6.1 测试系统概要设计说明
    6.2 启动演示系统及相关环境
    6.3 系统运行结果
    6.4 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进一步研究工作
致谢
参考文献
攻硕期间取得的成果

四、CORBA构件模型的研究与实现(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构件技术的充电桩软件开发与仿真测试平台研究[D]. 李国健. 南京理工大学, 2020(01)
  • [2]构件集成开发环境实现技术[D]. 何佳荣. 华中科技大学, 2013(10)
  • [3]CORBA构件的分类及构件库研究[J]. 李冬,刘晓燕,潘永丽. 江西科学, 2010(06)
  • [4]基于设计模式和框架的E&P领域基础中间件研究[D]. 盛秀杰. 中国地质大学, 2010(12)
  • [5]支持性能属性的嵌入式构件模型[D]. 何蕾. 陕西师范大学, 2010(03)
  • [6]基于CORBA的自适应软件系统关键技术研究[D]. 郑尚书. 复旦大学, 2010(02)
  • [7]OSGi分布式处理扩展机制的研究与实现[D]. 吴元立.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09(S2)
  • [8]雷达终端图形显示中间件技术研究[D]. 邵世卿.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09(09)
  • [9]基于CORBA的分布式对象技术的探讨[J]. 王昱,胡均. 湖南冶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01)
  • [10]支持实时可信服务的构件开发[D]. 苏芮. 电子科技大学, 2009(11)

标签:;  ;  ;  ;  ;  

CORBA构件模型的研究与实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