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教育生活

体验教育生活

一、体验 教育的生命(论文文献综述)

刘丹[1](2021)在《生命关怀视域下小学德育校本课程内容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生命关怀强调将学生成长中的欢喜、挫折、烦恼和困顿等生命经历和感受作为教育资源,以引导学生建立正确向上的生命价值观,生命关怀式的德育校本课程能带给学生更多向上的成长氛围。自新课程改革以来,德育校本课程在“立德树人”任务的指导下,在小学德育工作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小学德育面对的是正处在生长旺盛期的儿童。儿童不仅仅是教育的对象,每一个儿童各具差异,他们的生命还没有定型,充满了不确定性。而我国小学德育校本课程逐步建立的是以社会价值为主导目标,以道德行为规范为其主要内容,缺失关怀的德育内容难以让学生在生命中体验课程带给他们的幸福。因此德育要直面学生的生命,其目的在于育化生命,即通过德育的手段促进学生生命的健康发展。鉴于此,本研究在调查了解当前小学德育校本课程内容缺乏生命关怀的基础上,从生命关怀的视角探讨小学德育校本课程内容的优化,选取贵州省内部分市区小学教师开发德育校本课程内容的现状为调查对象,以生命实践教育理论、关怀教育理论、具身认知课程开发理论为研究的理论支撑,遵循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研究思路展开研究。第一,本研究首先探讨分析了生命关怀视域下小学德育校本课程内容优化的基本价值取向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以生命实践教育理论、关怀教育理论和具身认知课程开发理论作为本研究的理论基础。第二,通过调查研究法,在贵州省内贵阳市、遵义市、六盘水市等地区向小学教师发放教师问卷400份,并通过访谈的形式,选取遵义市部分小学领导、教师及小学生进行访谈,调查统计结果显示小学教师对生命关怀融入德育校本课程内容的实践关照不足。第三,结合理论与实践调查分析,基于生命关怀视角发现当前在小学德育校本课程内容的现实困境,分别表现在课程内容窄化、活动性内容偏多等问题。而这些问题呈现的背后则是由社会因素、学校因素、教师因素、学生因素等四个层面共同导致的。第四,本研究基于现实考察结果并结合《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的指导,从生命关怀视角构建了优化德育校本课程内容的体系,从课程内容选择目标、选择依据、选择内容原则和课程内容要素等四个层面进行构建。第五,结合第四章的体系构建内容,基于生命关怀视角从政府、社会、学校及教师四个层面提出了生命关怀视域下小学德育校本课程内容优化的相应策略,以达到优化小学德育校本课程内容的目的。

徐培艺[2](2021)在《思想政治教育视野的日本中小学生命教育研究》文中指出生命是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生命教育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教育工程。我国的中小学生命教育从无到有历经30余年,至今仍然处于初级阶段,因此,亟待改革、深化和系统化。而我国的邻国日本,由于生命教育起步较早,经过几十年的不断改革和发展,目前已经形成了一个特色鲜明、卓有成效、比较成熟的教育体系,因此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和借鉴价值。由于生命教育从本质上是指导学生正确认识人的生命价值、理解生活的意义、确立生活的正确态度与目的、激发对信仰的追求、滋养其关爱情怀,使中小学生在人格上获得全面发展的教育,因此与我国现行的思想政治教育中人生观和价值观等内容有趋同或相通之处。本文拟在思想政治教育学视野下,研究当前日本中小学生命教育的内容、特点和路径,期待对我国中小学的生命教育改革提供借鉴思路。论文由四部分组成:第一章:绪论部分。阐释了本论文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梳理了生命教育、日本中小学生命教育、生命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研究的相关文献,阐述了本论文研究的重点、方法、思路及创新点。第二章:归纳了日本中小学生命教育的内容和优势。分别从发展历程、教育目标、主要内容三个维度对日本中小学生命教育中的生死观教育、安全教育、食农教育、心灵教育四项内容进行研究,最后总结其教育内容生活化、实践化、全民化的三个主要优势。第三章:梳理了日本中小学生命教育的实施路径和矛盾点。介绍日本中小学生命教育的课程设置和校园体验,并使用案例分析的方法探究生命教育主题在道德课程、体验课程的渗透形式,最后分析基本日本文化传统的施行矛盾。第四章:总结了日本中小学生命教育对我国生命教育改革的启示。基于以上对日本中小学生命教育的研究,结合我国生命教育现状,探索我国中小学生命教育的路径:大力营造中小学生命教育的环境;将生命教育纳入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新体系;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生命教育的体验式实践活动;提高社会与家庭对中小学生命教育参与度。

马苗苗[3](2020)在《论关涉个体生命幸福的教育》文中指出人是向着生命幸福而存在的个体,人一旦活着便有所追求:人追求物质的富足,人向往精神的丰富,人希冀德性的完满……人的种种追求最终指向的是能够让自我生命更幸福的存在于大千世界之中。因此,人这一个体生命存在的意义便是摆脱生命中的不幸与痛苦,感知生命的幸福与美好。教育作为个体生命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依存于人的生命幸福而存在。生命是自然馈赠给个体最珍贵的礼物,教育则是个体馈赠给生命最珍贵的礼物。从个体生命必备的生存技能,到涵养生命内在的诸多品格,再到充盈生命的意义与价值,这皆是个体生命在本真教育中拥获生命幸福的源泉所在,亦是教育应当孜孜追求的。所以,教育应当从个体生命幸福出发,以关涉个体生命幸福为归宿,引领个体通过教育确证前行的方向、存在的价值、生活的方式,从而让个体在教育世界中收获生命幸福。正如内尔·诺丁斯所认为的,教育应当以成就人们的幸福生活为使命。个体生命接受教育的过程不仅仅是单纯记诵应试知识的过程,更应当是在知识学习、道德涵养、价值确证、追求超越中不断感知个体生命幸福、体验个体生命幸福、享受个体生命幸福、创造个体生命幸福、升华个体生命幸福的过程。本论文首先论述了生命幸福与个体生命存在的内在关系,提出了生命存在是个体配享生命幸福的重要载体,生命幸福是个体生命存在的目的所在;并进一步分析了中西方文化中对个体生命幸福的探寻,在此基础上深刻剖析了人之个体生命幸福所具备的主观性与客观性、层次性与过程性、实践性与社会性、相对性与绝对性、享受性与创造性相统一的特性。同时,阐述了个体生命的自为性、独特性、生成性、超越性四方面的基本特性与个体生命幸福的关系。而后,本论文落脚到了个体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之中,分析了教育与个体生命幸福的关系,阐述了关注个体生命幸福是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其次,本论文围绕现实教育场域中个体生命幸福失落的表现和原因两方面展开论述。一方面,在对当代教育场域中个体生命幸福失落的表现进行分析中,论文从个体生命意义的迷失导致个体生命幸福的扭曲、个体生命空间的窄化导致个体生命幸福的虚妄、个体生命童年的消逝导致个体生命幸福的遮蔽、个体生命情感的干涸导致个体生命幸福的匮乏四个方面进行现状解读。另一方面,在对当前教育场域中个体生命幸福失落的归因分析中,论文从分数崇拜——附魅畸变的现代教育真义、科学至上——日渐式微的人文教育理念、泛功利化——工具理性的教育价值取向、主客对立——闭锁僵化的教育组织形式四个方面逐一进行了论证。最后,本论文重点论述了关涉个体生命幸福的教育建构。其一,教育理念要从“科学至上”转向“人文关照”,让学生感知人文课程带给生命的幸福,让学生在人文世界中收获个体生命幸福;其二,教育价值取向要从“目中有物”转向“目中有人”,在关怀生命的教育中让学生体验个体生命幸福,在形上的精神关怀中让学生追寻个体生命幸福;其三,教育内容从“知识本位”转向“智德兼修”,让学生在充满智慧的教学中体验个体生命幸福,让学生在美好德性的完满中感知更高层次的个体生命幸福;其四,教育过程从“追求预成”转向“创生可能”,让学生在生成性教学中创生可能的个体生命幸福,让学生在此在的生活世界中享受当下的个体生命幸福;其五,教育氛围从“孤独自我”转向“与众共在”,让学生在师生心灵的相遇中确证个体生命幸福,让学生在生命情感的滋润中生成个体生命幸福。

康玲玲[4](2020)在《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生态转向研究》文中指出生态文明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要求。传统生命教育主要从人类生命角度出发,确认生命的意义与价值,但缺乏生命共同体的整体视野。重新确立生命教育的内涵与外延,拓展生命教育的主旨与目标,打造关爱生命共同体的思想与行动,实现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生态转向是新时代大学生生命教育的一个崭新课题。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中国传统生态思想以及西方生态文化为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生态转向提供了丰富的思想和智慧。目前大学生生命教育在课程教材、高校师资思想观念和社会实践方式中普遍缺乏生命共同体意识,需要结合新时代国家社会发展的需求以及大学生成长的主要特点,通过将生命关怀的对象和范围拓展到大学生社会交往的其他个体以及自然界的非人类生命,促进大学生树立尊重生命共同体的意识,践行集体主义价值观,正确处理好人类生命与非人类生命、个体生命与他者生命的相互关系,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探索大学生生命教育生态转向的思路、目标和行动。对此,本文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展开论述:第一,梳理大学生生命教育生态转向的理论资源。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生态转向以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观为主要理论基础,吸收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并批判性地借鉴了西方生态文化中的生命思想。第二,运用整体性思维审视当下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现状,以“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为理论基础,分析并确立大学生生命教育生态转向的目标、意义、原则和内容。在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时代,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生态转向旨在引导大学生关注他者生命和非人类生命在生命共同体中的价值,让和谐共生的思想观念浸润到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全过程之中,有助于深化大学生对生命价值的理解,有益于丰富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意义与价值,是大学生生命教育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回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提升生命教育思想性和感染力的应然之举。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生态转向要把握好整体性原则、动态性原则和体验性原则,以建立生命共同体思想、集体主义价值观以及关爱生命共同体的道德情感为主要内容,使生命教育成为引导大学生更加健康发展的积极力量。大学生生命教育要努力在核心概念、基本内容、实现手段等方面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全面对接,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命理念,正确把握自我生命与他者生命、人类生命与其他非人类生命的相互关系,塑造尊重生命共同体的整体生命观和价值观。第三,探索大学生生命教育生态转向的方法和途径,提出以生命体验激发大学生生命责任感,以艺术熏陶提升大学生生命感受力,运用对话、交谈强化大学生对不同生命形态的关怀,并从校园生态文化、家庭生活方式、社会生态文化三个方面建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命共同体文化氛围,在大学生生命教育中发挥好学校、家庭与社会的协同作用。

张剑[5](2020)在《生命教育视野下的高中古诗词教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古典诗词在源远流长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古诗词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版块,而反观古诗词教学的现状,受功利主义等因素的影响,当前古诗词教学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长期以来,教育者往往只关注应试,而忽视了生命的教育。生命的意义、生命的价值、生命的意蕴在教育活动中是缺失的,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古典诗词极富生命意识,高中语文教材选录的古诗词中蕴含着丰富的生命教育资源,无论是对自然生命的热爱与赞美,对普通生命的关怀与尊重,还是对苦难生命的乐观与豁达,都对生命教育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结合高中古诗词教学的现状,笔者认为将生命教育与古典诗词教学结合,是一个很好的设想。笔者尝试用生命教育视野破解高中古诗词教学难题,本论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绪论部分介绍了本文研究生命教育视野下的高中古诗词教学的缘起与意义、理论依据、研究现状、研究方法等。第一章主要对生命教育的内涵进行了研究界定,并阐释了高中生生命教育的迫切性与重要性等。第二章通过对调查问卷进行分析、梳理,论述了当前高中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存在重视“点”而忽视“面”、重应试而轻文化渗透、重分析而轻生命体验等三方面的弊病。第三章是本论文研究的重点,也是研究篇幅最长,着力最多的部分,旨在寻求探究运用生命教育视野破解高中古诗词教学问题的策略。教师需要进行生命与教育观念的转变,以及诗词、文化修养的提升;在教学内容上,古诗词教学需注重生命有限性教育、生命超越性教育、生命完整性教育、生命审美性教育等内容;教学方法上,总结提出知人论世、对话作者,加强吟咏、感受生发,文化渗透、审美体验,尝试创作、生命在场四种方法。第四章以具体的课堂教学实录为例,来说明和分析生命教育视野下的高中古诗词教学实践。结论部分对本文的研究内容和实践意义进行总结,并指出文章中不完善之处以及后续研究方向。

徐凤雏[6](2020)在《重建儿童与自然的联结 ——自然体验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文中认为在现代社会中,城市化进程、电子产品的兴起以及沉重的课业负担造成了儿童与自然的疏离,使儿童患上“自然缺失症”。缺少自然的童年体验会对儿童身心的健康成长造成不良的影响,因此教育有必要让儿童回归大自然,通过自然体验教育重新建立起儿童与自然的联结。中外历史上不乏有思想家或教育家提出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早在春秋时期,我国的思想家老子就提倡人与自然之间要和谐共生,民国时期的陶行知和陈鹤琴提出了儿童的教育要回归自然的思想。在西方教育史中,卢梭、苏霍姆林斯基等人也都提倡儿童在自然中的教育。近代以来,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快速发展,环境与生态问题日益凸显,人们不仅开始关注环境问题,也开始逐渐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自然体验教育所倡导的理念开始被人们关注,越来越多的学校和机构纷纷开展自然体验教育实践。本文通过梳理自然体验教育的相关理论与实践研究,概括出自然体验教育的基本概念,对自然体验教育的内涵和价值进行深度剖析,并分析了自然体验教育的实践现状和问题,最后提供开展自然体验教育的对策及出路。自然体验教育是一种以自然环境为场所,通过有目的、系统的体验性活动方式使学生获得直接经验,从而习得综合性知识、提高实践能力并与自然建立深刻的情感联结的教育形式。自然体验教育本身具有情境性、过程性、综合性以及行动性等四个显着特征。自然体验教育不仅可以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有助于建立儿童与自然之间的联结,同时也可以提升儿童的生态素养。目前,很多学校和校外教育机构都在开展关于自然体验教育的实践活动,本文通过对相关典型案例的梳理和分析,分析自然体验教育的实施途径,提出了自然体验教育在内容选择上涵盖对自然、社会以及自我的认知,自然体验教育的活动形式包括自然观察型、自然游戏型、活动探究型、手工制作型和园艺体验型等。通过对自然体验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分析,本文提出自然体验教育实践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如下建议:丰富教育资源,开发自然体验式的研学旅行、综合实践活动等实践模式;加强相关师资的培训,提升教师参与自然体验教育实践的能力;充分利用本土自然资源培养儿童在地化感;搭建自然体验教育的评估体系;创建政府、学校、社会和媒体等多方协同机制,明确参与主体的定位与职责。

李麟倩[7](2020)在《中学生体验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文中提出如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是作为一名思政课教师必须要思考的重要问题。基于体验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独特价值,将体验思想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是也许是一种积极的探索。本文以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视角转向个体的生命体验为立足点,着力突破传统思想政治教育重视知识的灌输而导致学生的“知行脱节”的惯性思维,探索新时代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需要的新理念新模式,推动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法创新,从而提高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本研究遵循从概念和理论原理出发,通过对现实问题的揭示、找出其产生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或建议。具体讲,主要从五个方面对中学生体验性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研究:第一章阐述了本文的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通过文献资料梳理国内外相关的研究现状,找到本文的研究方向,然后简要叙述了本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第二章对体验、体验教育和体验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概念进行论述,并深入论述了体验性思想政治教育形成的理论基础,分别是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和认识论、中国传统道德教育的思想和西方生命哲学的理论。第三章通过分析了当前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体验的缺失问题,指出了当前中学生体验性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现实依据。进一步揭示了体验性教育嵌入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现实性:体验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规定,体验思想嵌入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又具有一定的现实价值。第四章提出了中学生体验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真实情感的发生、体验共同体的形成、知情意行的统一;中学生体验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过程包括创设情境—诱发情感、分享对话—反省领悟以及整合生成—行动自觉;中学生体验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要坚持主体性、生活性、开放性、互动性原则。第五章对如何进一步完善中学生体验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提出自己的思考:进行渗透式体验性思想政治教育,促进中学生自我教育的开展,学会运用多元化的教育评价以及推动家庭、学校和社会形成合力。

张丽娜[8](2020)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生态审美教育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思想政治教育是促进人的和谐发展的教育,它主要是通过对人的思想的引领帮助人们追求高远的人生目标、高尚的道德品质及促进人与自然、社会及自身的和谐共生,从而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理想愿景。生态审美是以人与自然的审美关系为出发点,进而探索人与社会、与自身的多重审美关系,它是人与世界生命联结的本真存在方式。生态审美教育是通过生态审美之境促进人与世界发生本真联结,以此激发和唤醒个体内在的生态审美本性,改善人与自然、社会及自身的关系,促进人与世界的和谐。基于思想政治教育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教育本质及生态审美教育促进人与世界和谐的教育旨归,生态审美教育符合当前国家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成为生态文明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担当。思想政治教育中生态审美教育研究以实践唯物主义哲学为基点,遵循生态审美教育的产生、生态审美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依据、生态审美教育的具体实施路径的逻辑思路展开论证。全文共分绪论,生态审美教育的审视,思想政治教育中生态审美教育依据,思想政治教育结构四要素中主体、客体、介体、环境的生态审美教育实施四部分。思想政治教育中生态审美教育研究是缘起生态环境危机和精神危机的加剧及思想政治教育自身忽视对人的情感的关注导致有效性不高的现实。基于此,本文提出将生态审美教育纳入思想政治教育中成为思想政治教育濡养人的生态德性、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情感动力和观念基础。生态审美教育是生态文明时代新产生的美育理论形态,它是生态文明时代社会发展的现实诉求,对生态危机有着现实的审美救赎之意。生态审美教育自身有着独特的内涵、本质及功能,对其进行界定是研究的起点。生态审美教育以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态审美智慧为其根基之源,西方生态美学思想是其借鉴。明晰生态审美教育的内涵、本质及功能,力求为思想政治教育中生态审美教育的实施奠定基础。生态审美教育原为文艺学研究的范畴,将生态审美教育置于思想政治教育中有其可能性、现实性和必要性。马克思恩格斯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及生态审美观、习近平“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理念是其理论依据。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立德树人、导引人自觉确证并体现自己的本质及引导人们追求美好的生活,而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单向度的人及人生存的不和谐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当下之惑。生态审美教育以生态审美的情感濡养人的生态德性品质、改变人们的价值观念、促进人与世界的和谐。生态审美教育纳入思想政治教育中是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帮助人们扬弃异化及促进自身与世界和谐的审美救赎之路。生态审美教育要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具体实施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结构四要素。首先,教育者是生态审美教育的主导者,教育者的生态审美素养既是其胜任生态审美教育角色的关键,也是提升自我人格素养并以生态审美的人格影响受教育者人格的保障,更是生态审美教育顺利实施的前提。为此,教育者从理论和实践维度提升自身的生态审美素养至关重要。其次,生态审美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受教育者的生态审美生成。受教育者的生态审美生成是教育者通过家庭、学校、社会三大系统有效开展生态审美教育实现的。教育者关注并满足受教育者的生态审美需要,提升其生态审美素养及塑造生态审美人格,生成新时代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审美生存一代新人。再次,生态审美教育的实施过程是教育者通过设定恰适的目标并将一定的生态审美教育内容通过有效的方法传导给受教育者的过程。在这一教育过程中,教育者需要借助教育目标、内容和方法三方面的介体以完成生态审美教育内容的传导及生态审美价值观念的传承。最后,人的思想和行为是受一定环境的影响和制约的,生态审美教育的有效开展受到教育环境的影响。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按照生态美的规律创设的生态审美教育环境能够彰显生态美的环境对生态审美教育的功用,使受教育者获得生态美的愉悦体验,从而使其思想和灵魂得以滋养。诗意地栖居是人类的生存理想,也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生态审美教育裨益于人们对生态美好生活的追求。从社会文明发展的方向及人性对美的诉求,生态审美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促进人性的完整的重要内容,有着广阔的前景。

陈健[9](2019)在《庄子生命观之于大学生生命教育价值研究》文中提出大学时代是人生的重要阶段,大学生是整个社会最富有朝气、最具创造性的群体之一。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是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期盼。然而,当前大学生生命观现状不容乐观,校园中时有发生的自杀、他杀及各种暴力事件令人触目惊心,部分大学生显现出生命意识淡薄、理想信念缺失、抗挫能力低下、生命价值模糊等状态亦令人堪忧。高校学生的生命观现状,提示我们应重视与加强生命教育研究。道家哲学的本质是生命哲学。庄子作为道家代表人物之一,尤为关注生命问题,其哲学体系蕴藏着丰富的生命教育资源。他揭示生命的苦难、追求心灵的自由、思考生命的本质、关注生命的价值,形成了内涵丰富且见解独特的生命观。因而,系统阐释庄子生命观之于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当代价值,有助于夯实生命教育的传统文化根基、丰富生命教育实践、促进大学生生命健康发展。本文采用调查问卷与个人访谈相结合的方式,对大学生生命观、生命教育现状展开了实证研究。根据调研数据与访谈结果,论文客观剖析了当前大学生生命观存在的思想偏差,揭示了大学生生命教育在目标、内容、实践层面的欠缺之处。在此基础之上,文章通过对庄子生命观的价值旨归、主要内容以及教育实践的系统梳理、归纳总结,探寻并揭橥了庄子生命观之于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目标价值、内容价值和实践价值。庄子将“道”视为生命存在、活动与发展的依据。“敬畏道”“效法道”“达至道”是庄子生命观的价值旨归。“敬畏道”要求人们在“知天之所为,知人之所为”中有所为、有所不为;“效法道”要求人们一方面以道的“普遍性”为依据,维护生命的平等和多样,另一方面以道的“规律性”为依据,自然无为、尊重生命本然;“达至道”要求人们在构建“人与天一”的生命世界与培育“藏天下于天下”的生命境界中,为生命发展创设理想外部环境和宏大内在格局。当前大学生生命教育目标不够明晰,深入发掘庄子生命观的价值旨归,将有助于促进其教育目标由模糊走向清晰,树立“敬畏生命”“尊重生命”“发展生命”的目标导向。庄子生命观包涵自然生命观、社会生命观和精神生命观三个方面的内容。其自然生命观所提倡的“保身、全身、爱身”“养生而不益生”“重生而不惧死”等思想,有助于培育大学生的贵身观、养生观、生死观;其社会生命观所强调的“养亲”“事君”“均调天下”“退仁义、宾礼乐”“由技入道”等思想,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责任观、生命道德观、生命实践观;其精神生命观中“喜怒哀乐不入于胸次”“哀莫大于心死”“立鲲鹏之志”等思想,对大学生生命情感教育、生命意志教育和生命理想教育具有重要启迪。当前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内容十分零散,缺乏基于人之生命存在方式的系统性构建。庄子生命观所蕴含的珍爱自然生命、塑造社会生命和高扬精神生命等思想,无疑对充盈大学生生命教育内容,促进其由零散走向系统具有借鉴意义。庄子善于将纷繁复杂的社会事件(政治、经济、文化等)转换为教育事件以阐发事件背后的深意。《庄子》文本中的人物大多是师生关系,内容则基本上是传道、授业、解惑。庄子生命观的价值旨归和思想内核,正是借由具体的教育实践来传递和表达的。纵观《庄子》全文,庄子生命观的教育方法丰富多样,教育场域非常宽阔,不仅仅局限于学校,还包括家庭和社会。其生命观的教育实践,为丰富与拓展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方法与路径提供了思想资源。需要指出的是,庄子生命观尽管拥有诸多值得传承和弘扬的价值与精神,然而受时代背景、社会历史、认知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其中某些内容难免与现代社会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存在一定程度的扞格。为此,大学生生命教育在借鉴庄子生命观的过程中:一方面要充分发掘、继承、弘扬其思想精华,做好“照着讲”的工作;另一方面应立足现实问题与时代要求,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断推进其“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做好“接着讲”的工作。

毛道生[10](2019)在《教师的生命理解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现实学校教育实践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学生生命意义被遮蔽的问题,其重要原因之一在于教师对学生生命理解的工具化、狭窄化、断裂化等偏失,以至于教育背离了生命价值。立足于教师,将理解的对象提升至生命,以理解的态度和方法来面向生命,探究教师对生命的理解的实然与应然,并探寻通达教师生命理解理想样态的实践途径是本研究的旨趣所在。本研究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指引下,按照“本体——事实——规范——改进”的逻辑框架,从教师生命理解的意涵解析,教育吁求,现实审视,理想之境、通达之途等方面对教师的生命理解展开研究。研究首先在理论上对教师生命理解这一研究对象进行本体性的探究,在学理上解析教师的生命理解的意涵。研究从知性的理解、实践的理解和存在论理解三个层级对理解进行了学术梳理,进而将理解之于生命,对生命理解的结构和过程进行阐析。研究认为,生命性是教育的根本特性,教育的过程既是学生生命成长的过程,也是教师自我生命表达的过程,教育的本质即在于以生命引导生命的成长。教师的生命理解主要地是以学生生命为中心的生命理解。教师的生命理解为着教育的实践,生成于教育实践,深化于教育实践,教育实践是教师生命理解的根基。在对教师生命理解的本体意涵解析的基础上,研究者以问题的眼光对现实教育实践中的教师生命理解状况进行考察。通过对经验事实的归纳,研究认为,现实的教育实践中存在着教师生命理解的工具化、狭窄化和断裂化等生命理解偏失的问题。这种生命理解的偏失与现时代的物欲侵蚀和学校功利化控制取向直接相关,同时也受制于教师的教育实践样态,受到教师自身的生命理解的自觉意识和理解能力的影响。研究在规范性立场上,阐析了教师生命理解的应然之境。研究基于普遍的教育价值,对教师生命理解构设理想蓝图,由此回答教师的生命理解应该是什么。在教师生命理解的理想之境中,教师以教育事业来实现自我生命的价值,高度认同教师的身份,以教育的目的为自我生命的目的,在教育实践中持以坚定的生命立场。在此,教师对生命的理解不是工具化的,而是视生命价值为最高价值,充分理解生命的尊贵性。教师不再片面地以某特定方面的生命表现来狭隘地理解学生的生命,而是立足于学生完整的生命范畴,充分考虑学生生命的关联性。教师也不再孤立地审视当下的生命状态,而是将生命理解在时间中展开,既要关照学生生命的过往,又要充分关照学生生命的未来可能。在理想之境中,教师需要在具体的教育实践开始前,对已有的生命理解进行自觉的澄明,在教育实践过程中生成新的理解,并在实践之后,通过自觉的反思深化对生命的理解。也就是说,教师的教育实践的过程就是教师自觉的生命理解过程。教师的生命理解与教师的教育实践在过程上融合。教师生命理解研究的根本目的在于提升教师生命理解的水平。因此,在理论上对教师生命理解的理想之境的构设并不是研究的目的的最终达成,而是要进一步地将理想之境的规范性教师生命理解付诸于教育的实践,开辟提升教师生命理解水平的通达之途。本研究认为,提升教师的生命理解,从外部条件来讲,应当在理念、制度和文化等方面着力构建致力于生命幸福的校园治理。从教师自身的因素来看,应当着力于提升教师生理解的自觉意识,并注重培育教师的生命理解力。外部教育环境的改善和教师自身的自觉努力,是提升教师生命理解水平的必要和充分条件。研究的开展推动了教师的生命理解与教育实践之间相互促进,教师的教育实践将更具生命化的特征,教师逐步形成了基于生命立场的反思性教育实践。

二、体验 教育的生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体验 教育的生命(论文提纲范文)

(1)生命关怀视域下小学德育校本课程内容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一)小学德育校本课程内容融入生命关怀的现实之需
        (二)国家相关政策对小学德育校本课程内容开发的支持
        (三)小学德育校本课程内容发展完善的客观要求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核心概念界定
        (一)生命关怀
        (二)德育校本课程
        (三)课程内容优化
    四、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总体述评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六、研究创新
        (一)视角创新
        (二)内容创新
第一章 生命关怀:小学德育校本课程内容优化的理论概述
    一、生命关怀与小学德育校本课程内容优化的相互关系
        (一)生命关怀引领小学德育校本课程内容优化的价值取向
        (二)小学德育校本课程内容是融入生命关怀的重要载体
    二、生命关怀视域下小学德育校本课程内容优化的理论基础
        (一)生命实践教育理论
        (二)关怀教育理论
        (三)具身认知课程开发理论
第二章 实践样态:小学德育校本课程内容的现状考察
    一、考察设计
    二、考察数据分析
    三、考察结论分析
第三章 问题分析:小学德育校本课程内容存在的困境及原因
    一、生命关怀视域下小学德育校本课程内容的现存问题
        (一)课程内容目标泛化
        (二)课程内容窄化
        (三)课程内容缺乏分层设计
        (四)课程内容相关理论依据不足
        (五)课程内容设置忽视对学生个体多元性的关注
    二、生命关怀视域下小学德育校本课程内容的问题成因
        (一)社会因素:生命关怀舆论的正向性缺失
        (二)学校因素:生命关怀指导力薄弱
        (三)教师因素:生命关怀理念缺乏
        (四)学生因素:自身生命关照不足
第四章 体系构建:小学德育校本课程内容的整体优化
    一、生命关怀视域下小学德育校本课程内容体系建构的整体考量
        (一)生命关怀视域下小学德育校本课程内容的优化目标
        (二)生命关怀视域下小学德育校本课程内容的优化依据
        (三)生命关怀视域下小学德育校本课程内容的优化原则
    二、生命关怀视域下小学德育校本课程内容体系的具体分析
        (一)生命关怀视域下小学德育校本课程内容要素的总体架构
        (二)生命关怀视域下小学德育校本课程内容优化要素的具体内涵
第五章 策略探讨:小学德育校本课程内容优化的生命观照
    一、制定生命式德育校本课程专项计划,凸显教育行政部门帮扶职能
        (一)依据行政部门专项政策,设立生命课程开发专项经费
        (二)依据政府宏观调控,有效调动和丰富德育校本课程内容的来源主体
    二、普及科学的生命关怀理念,营造良好生命关怀社会舆论
        (一)搭建“社会—学校”沟通桥梁,开拓社会生命资源
        (二)动员社区参与校本课程内容优化,整体开发德育资源
    三、完善生命式德育校本课程内容体系,规范小学德育活动内容
        (一)把握“生命关怀”的核心理念,整体优化德育校本课程内容
        (二)开发以生命关怀为主的课程,关照学生身心健康
        (三)借鉴先进德育校本课程内容优化成果,保障“生命关怀”课程科学运行
    四、拓展生命德育课程培训渠道,提升教师内容设计实践能力
        (一)开发生命关怀网络平台,激发教师关注学生生命发展的意识
        (二)强化内培外引制度,提高教师生命德育实践素养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1:“生命关怀视域下小学德育校本课程内容实施”情况调查问卷教师调查问卷
    附录 2:“生命关怀视域下小学德育校本课程内容开发”情况调查学生访谈提纲
    附录 3:“生命关怀视域下小学德育校本课程内容开发”情况调查小学教师访谈提纲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2)思想政治教育视野的日本中小学生命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2.1 生命教育的内涵
        1.2.2 日本中小学生命教育
        1.2.3 生命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的创新性
第二章 日本中小学生命教育的内容及特点
    2.1 中小学生命教育的重要性
    2.2 日本中小学生命教育的内容
        2.2.1 生死观教育
        2.2.2 安全教育
        2.2.3 食农教育
        2.2.4 心灵教育
    2.3 日本中小学生命教育的特点
        2.3.1 基于生活化的高灵活度
        2.3.2 基于实践化的高体验度
        2.3.3 基于全民化的高合作度
第三章 日本中小学生命教育的实施路径
    3.1 主题鲜明的独立课程道德课
        3.1.1 独立课程道德课的设置及案例
        3.1.2 独立课程道德课的分析
    3.2 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体验课
        3.2.1 校园体验课的设置
        3.2.2 校园体验课的类别及案例
        3.2.3 校园体验课的分析
    3.3 多种方式结合的综合实施方式
        3.3.1 食农教育的综合实施
        3.3.2 心灵教育的综合实施
    3.4 基于文化传统的日本中小学生命教育的矛盾
        3.4.1 重死观念与尊重生命的矛盾
        3.4.2 集团主义与追求个性的矛盾
第四章 日本中小学生命教育的启示
    4.1 大力营造中小学生命教育的环境
        4.1.1 营造中小学生命教育的社会环境
        4.1.2 塑造中小学生命教育的校园环境
    4.2 将生命教育纳入中小学思政教育新体系
        4.2.1 融入思政教育新体系
        4.2.2 设置专项教学内容
    4.3 思政教育中融入生命教育的体验式实践活动
        4.3.1 运用学科渗透思维
        4.3.2 强化实践活动教育
        4.3.3 加强学生自我教育
    4.4 提高社会与家庭对中小学生命教育参与度
        4.4.1 政府层面加大财政支持
        4.4.2 社会层面丰富教育资源
        4.4.3 家庭层面防止教育缺位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和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3)论关涉个体生命幸福的教育(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1.时代呼声:新时代我国社会幸福问题的凸显
        2.幸福陨落:现实教育场域中被异化的个体生命
        3.应然追求:本真的教育应当成就幸福的个体生命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三)核心概念界定
        1.幸福
        2.个体生命幸福
    (四)文献综述
        1.国外研究综述
        2.国内研究综述
    (五)对已有研究的评析
    (六)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2.逻辑研究法
        3.思辨法
    (七)研究的重难点及创新点
        1.研究重点
        2.研究难点
        3.研究创新点
    (八)研究思路
一、识读个体生命幸福:个体生命存在的意义
    (一)个体生命与生命幸福
        1.个体生命存在是配享生命幸福的重要载体
        2.个体生命幸福是人之生命存在的目的所在
    (二)个体生命幸福的历史向度
        1.中国文化中对个体生命幸福的追寻
        2.西方文化中对个体生命幸福的追寻
    (三)个体生命幸福的特征
        1.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一
        2.层次性与过程性的统一
        3.实践性与社会性的统一
        4.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
        5.创造性与享受性的统一
    (四)个体生命特性与生命幸福
        1.个体生命的自为性:涵养个体走向生命幸福的源泉
        2.个体生命的独特性:描绘个体勾勒生命幸福的底色
        3.个体生命的生成性:激发个体拥抱生命幸福的意识
        4.个体生命的超越性:充盈个体追求生命幸福的旅程
        5.个体生命的自由性:指引个体奔向生命幸福的方向
二、关注个体生命幸福: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
    (一)个体追求生命幸福的过程是教育的发展动力
    (二)个体拥获生命幸福的体验是教育的本真追求
    (三)个体创造生命幸福的能力是教育的价值旨归
三、生命异化:现实教育中个体生命幸福的失落及归因
    (一)个体生命幸福在现实教育场域中的失落
        1.个体生命意义的迷失导致个体生命幸福的扭曲
        2.个体生命空间的窄化导致个体生命幸福的虚妄
        3.个体生命童年的消逝导致个体生命幸福的遮蔽
        4.个体生命情感的干涸导致个体生命幸福的匮乏
    (二)教育场域中个体生命幸福失落之归因分析
        1.分数崇拜——附魅畸变的现代教育真义
        2.科学至上——日渐式微的人文教育理念
        3.泛功利化——工具理性的教育价值取向
        4.主客对立——闭锁僵化的教育组织形式
四、拥获幸福:关涉个体生命幸福的教育建构
    (一)教育理念:从“科学至上”到“人文关照”
        1.强化教学的人文性,引导学生在人文课程中感知生命幸福
        2.关注生命的非理性,引导学生在人文世界中体验生命幸福
    (二)教育价值取向:从“目中有物”到“目中有人”
        1.回归个体生命,引导学生在彼此的照见中体验生命幸福
        2.注重形上关怀,引导学生在精神的关照中追寻生命幸福
    (三)教育内容:从“知识本位”到“智德兼修”
        1.培育智慧主体,引导学生于反思超越中延展生命幸福
        2.涵养完满德性,引导学生在高峰体验中充盈生命幸福
    (四)教育过程:从“追求预成”到“创生可能”
        1.打破预设目标,引导学生在生命生成中创造生命幸福
        2.关注生命此在,引导学生在生活世界中享受现实幸福
    (五)教育氛围:从“孤独自我”到“与众共在”
        1.转变交往方式,引导学生在师生心灵的相遇中确证生命幸福
        2.赋予生命之爱,引导学生在生命情感的滋润中生成生命幸福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4)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生态转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依据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1.4.1 学术创新
        1.4.2 不足之处
2 大学生生命教育生态转向的理论资源
    2.1 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
        2.1.1 自然界是“人的精神的无机界”和“人的无机的身体”
        2.1.2 生态文明是“物的尺度”与“人的尺度”相统一的历史必然
        2.1.3 人的生命是向着“自由自觉”类特性的全面发展
        2.1.4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
    2.2 中国传统生态智慧之生命思想
        2.2.1 “平生”的生命意识
        2.2.2 “生生”的生命精神
        2.2.3 “天人合一”的生命追求
    2.3 西方生态文化中的生命思想
        2.3.1 维护生命主体的尊严
        2.3.2 生命的本质在于超越
        2.3.3 改善人类同其他生命形式之间的相互关系
        2.3.4 对西方生态文化中生命思想的批判与借鉴
3 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现状与困境
    3.1 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现状
        3.1.1 生命教育发展概况
        3.1.2 大学生生命教育发展概况
    3.2 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现实困境
        3.2.1 相关课程内容中生命共同体思想匮乏
        3.2.2 专业教师的整体生命观念欠缺
        3.2.3 社会实践途径之间缺乏相互配合
    3.3 大学生生命教育困境的原因分析
        3.3.1 实用主义观念严重扭曲了大学生的生命价值观
        3.3.2 物质主义价值观压抑了大学生的精神追求
        3.3.3 移动互联网络限制了大学生对生命共同体的现实体验
4 大学生生命教育生态转向的依据
    4.1 大学生生命教育生态转向的内在逻辑
        4.1.1 生命教育的内涵与外延得到拓展
        4.1.2 生命教育的功能得到优化
        4.1.3 生命教育的价值得以实现
        4.1.4 大学生生命教育生态转向的逻辑依据
    4.2 大学生生命教育生态转向的现实依据
        4.2.1 对传统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反思
        4.2.2 大学生生命教育生态转向的意义
        4.2.3 大学生生命教育生态转向的价值
5 大学生生命教育生态转向的原则和内容
    5.1 大学生生命教育生态转向的主导原则
        5.1.1 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整体性原则
        5.1.2 尊重大学生成长差异的动态性原则
        5.1.3 生命认知与生命情感相互渗透的体验性原则
    5.2 大学生生命教育生态转向的基本内容
        5.2.1 培育生命共同体的思想意识
        5.2.2 塑造基于生命共同体的集体主义价值观
        5.2.3 培养关爱生命的道德情感
6 大学生生命教育生态转向的方法和路径
    6.1 大学生生命教育生态转向的基本方法
        6.1.1 以生命体验方法激发大学生生命责任感
        6.1.2 以艺术熏陶方法强化大学生生命感受
        6.1.3 以对话交谈方法增加大学生生命关怀
    6.2 大学生生命教育生态转向的实施路径
        6.2.1 营造良好的校园生态文化氛围
        6.2.2 养成生态、健康、绿色的生活方式
        6.2.3 营造关爱生命的社会生态文化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5)生命教育视野下的高中古诗词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二、理论依据
    三、研究现状综述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生命教育的内涵与意义
    第一节 生命教育的哲学、美学基础
        一、人本主义传统
        二、生命美学
    第二节 生命教育的内涵界定
    第三节 中学生生命教育的意义
        一、中学生生命教育的迫切性
        二、中学生生命教育的重要性
第二章 当前高中古诗词教学存在的问题
    第一节 重视“点”而忽视“面”
    第二节 重应试而轻文化渗透
    第三节 重分析而轻生命体验
第三章 生命教育视野下的高中古诗词教学策略研究
    第一节 生命教育视野下古诗词教学教师需具备的条件
        一、生命观念、教育观念的转变
        二、诗词修养、文化修养的提升
    第二节 生命教育视野下古诗词教学内容的确定
        一、生命有限性教育
        二、生命超越性教育
        三、生命完整性教育
        四、生命审美性教育
    第三节 生命教育视野下古诗词教学方法的选择
        一、知人论世,对话作者
        二、加强吟咏,感受生发
        三、文化渗透,审美体验
        四、尝试创作,生命在场
第四章 生命教育视野下高中古诗词教学实践——课例分析
    第一节 《念奴娇·赤壁怀古》课堂教学实录
    第二节 《马嵬》课堂教学实录
    第三节 课例分析与生命教育视野下的古诗词教学实践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6)重建儿童与自然的联结 ——自然体验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一) 儿童“自然缺失症”日益增多
        (二) 学校教育垄断了学生与自然的真实接触
        (三) 生态与可持续发展危机要求转变传统教育方式
    二、选题意义
        (一) 理论意义
        (二) 现实意义
    三、相关研究综述
        (一) 国外相关研究
        (二) 国内相关研究
        (三) 文献研究述评
    四、研究设计
        (一) 研究目的
        (二) 研究内容
        (三) 研究思路
        (四) 研究方法
第一章 儿童的自然诉求及其重塑
    一、儿童是“自然之子”
    二、儿童与自然关系的“断裂”
        (一) 现代学校教育垄断儿童与自然的真实接触
        (二) 现代社会导致儿童“自然缺失症”日益增多
    三、自然体验教育:儿童与自然的重逢
        (一) 自然的价值“追寻”
        (二) “重拾”儿童的自然归属感
        (三) 在活动中“体悟”自然价值
第二章 自然体验教育的理念阐释与价值追寻
    一、自然体验教育的历史溯源
        (一) 我国自然体验教育思想的历史溯源
        (二) 西方自然体验教育思想的历史溯源
    二、自然体验教育的本质追问
        (一) 对自然的解读
        (二) 关于体验教育
        (三) 何为自然体验教育
    三、自然体验教育的内涵释义
        (一) 自然体验教育是重建儿童与自然关系的媒介
        (二) 自然体验教育是实现儿童生命意义的教育形态
        (三) 自然体验教育是变革传统学校教育方式的教育
        (四) 自然体验教育是汇聚多元主体力量的系统工程
    四、自然体验教育的特征
        (一) 情境性
        (二) 过程性
        (三) 综合性
        (四) 行动性
    五、自然体验教育的价值探寻
        (一) 有助于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
        (二) 有助于建立儿童与自然的关系
        (三) 有助于提高儿童的生态素养
第三章 自然体验教育的实践现状与分析
    一、自然体验教育的实践案例
        (一) 在科普公益活动中开展自然体验教育
        (二) 依托综合实践活动开展自然体验教育
        (三) 以教育机构为主体开展自然体验教育
    二、自然体验教育的内容选择
        (一) 关于自然的认识
        (二) 关于社会的认知
        (三) 关于自我的认识
    三、自然体验教育的活动形式
        (一) 自然观察型
        (二) 自然游戏型
        (三) 活动探究型
        (四) 手工创作型
        (五) 园艺体验型
    四、影响自然体验教育实施的因素
        (一) 自然体验教育本身的特征
        (二) 参与人员
        (三) 环境因素
    五、自然体验教育的问题审视
        (一) 活动设置不合理
        (二) 自然师资力量薄弱
        (三) 教育效果难以评估
        (四) 活动场所和设施建设欠缺
        (五) 社会各方力量整合不够
第四章 自然体验教育的实践路径探寻
    一、创新思维,开发多样自然体验教育模式
        (一) 积极打造生态研学旅行课程
        (二) 在劳动教育中进行自然体验
    二、加强培训,提升教师参与实践的能力
        (一) 教师自身亟需积极转变角色观念
        (二) 在高等院校中普及自然体验教育
        (三) 着力加强对在职教师的相关培训
    三、明确定位,搭建自然体验教育评估体系
        (一) 构建多元化自然体验教育评估主体
        (二) 明确自然体验教育评估的内容体系
        (三) 制定完善的自然体验课程评价体系
    四、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各种自然环境优势
        (一) 充分利用本地优质资源
        (二) 打造自然体验教育基地
    五、整合力量,创建多方协同的合作机制
        (一) 加强政府部门的前瞻引领
        (二) 发挥学校教育的核心作用
        (三) 推动社会力量的积极参与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中学生体验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相关问题研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第二章 体验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一、体验性思想政治教育相关概念界定
        (一)体验
        (二)体验性教育
        (三)体验性思想政治教育
    二、体验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和认识论
        (二)中国传统道德教育的思想智慧
        (三)西方生命哲学的相关论述
第三章 当前中学生体验性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现实依据
    一、体验性教育是当前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呼唤
        (一)当前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
        (二)当前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体验的呼唤
    二、体验性教育嵌入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现实性
        (一)体验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规定
        (二)体验性教育嵌入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价值
第四章 中学生体验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过程与实施原则
    一、中学生体验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一)真实情感的发生
        (二)体验共同体的形成
        (三)知情意行的统一
    二、中学生体验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
    三、中学生体验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原则
        (一)主体性
        (二)生活性
        (三)开放性
        (四)互动性
第五章 完善中学生体验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一、进行渗透式开展
    二、促进自我式教育
    三、运用多元化评价
    四、形成立体式推动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目录
致谢

(8)思想政治教育中生态审美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的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内研究综述
        二、国外研究综述
    第三节 研究思路、方法与创新
        一、研究思路和内容
        二、研究的基本方法
        三、研究的创新点
第一章 生态审美教育的缘起
    第一节 生态危机及审美救赎
        一、文明时代的生态危机
        二、生态美学的审美救赎
    第二节 生态审美教育的内涵、本质及功能
        一、生态审美教育的内涵
        二、生态审美教育的本质
        三、生态审美教育的功能
    第三节 生态审美教育的理论资源
        一、中国传统生态哲学美学智慧
        二、生态审美教育的西方资源
第二章 思想政治教育中生态审美教育的理论与现实依据
    第一节 思想政治教育中生态审美教育的理论依据
        一、马克思恩格斯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二、马克思恩格斯生态审美观
        三、习近平“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理念
    第二节 思想政治教育中生态审美教育的现实依据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应然追求与现实困境
        二、生态审美教育是人的片面发展的扬弃之路
第三章 思想政治教育教育者生态审美素养养成
    第一节 思想政治教育教育者的生态审美素养
        一、思想政治教育教育者生态审美素养的内涵
        二、思想政治教育教育者生态审美素养的构成
    第二节 思想政治教育教育者生态审美素养养成的作用
        一、教育者的生态审美素养是有效实施生态审美教育的前提
        二、教育者的生态审美素养是提升自身人格修养的重要途径
        三、教育者的生态审美素养是胜任生态审美教育角色的重要保障
    第三节 思想政治教育教育者生态审美素养的发展
        一、理论之径
        二、实践之行
第四章 思想政治教育受教育者生态审美生成
    第一节 受教育者生态审美生成的内在依据
        一、生态审美需要是一种本性需要
        二、生态审美需要是一种高级的精神需要
        三、生态审美需要是生态文明时代的现实需要
    第二节 受教育者生态审美生成的条件
        一、正视受教育者的生态审美需要
        二、重视受教育者自然感性的培养
        三、引导受教育者的审美取向
        四、塑造受教育者的生态审美人格
    第三节 受教育者生态审美生成的路径
        一、家庭是受教育者生态审美生成的起点
        二、学校教育是受教育者生态审美生成的重点
        三、社会是受教育者生态审美生成的支点
第五章 思想政治教育介体的生态审美映现
    第一节 思想政治教育中生态审美教育目标设定
        一、思想政治教育中生态审美教育的旨归
        二、生态审美教育目标的设置
    第二节 思想政治教育中生态审美教育内容
        一、辩证唯物主义生态实践观教育
        二、整体和谐为美的生态审美观教育
        三、诗意栖居生态生存观教育
        四、亲和仁爱生命观教育
    第三节 思想政治教育中生态审美教育方法及应用
        一、生态审美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运用
        二、生态审美教育方法的探索
第六章 思想政治教育中生态审美教育环境创设
    第一节 生态审美教育环境创设的意义
        一、有助于丰富受教育者的生态审美体验
        二、有助于受教育者内化并践行生态审美教育内容
        三、有助于提升受教育者的人生境界
    第二节 生态审美教育环境创设的原则及特性
        一、生态审美教育环境创设的原则
        二、生态审美教育环境创设凸显的特性
    第三节 创建生态审美教育环境
        一、选取绿色温馨生态审美教育自然环境
        二、构筑主体间性生态审美教育人际环境
        三、营造富有诗意生态审美教育氛围
结语:生态审美教育——生命家园的回归之旅
参考文献
致谢

(9)庄子生命观之于大学生生命教育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设计
    四、研究意义
第一章 大学生生命教育相关概念释义
    第一节 生命概念释义
        一、生命的内涵与特征
        二、生命的存在方式
    第二节 生命教育概念阐释
        一、生命教育的提出与意涵
        二、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内涵与外延
第二章 大学生生命教育现状调研、问题与出路
    第一节 大学生生命教育现状调研
        一、大学生生命观现状调研
        二、大学生生命教育现状调研
    第二节 大学生生命教育中的主要问题
        一、教育目标模糊
        二、教育内容零散
        三、教育方法与路径单一
    第三节 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出路
        一、强化现代教育中的人文精神
        二、挖掘传统文化中的思想资源
        三、比较视阈下庄子生命观的阐发
第三章 庄子生命观之于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目标价值
    第一节 “知天人之所为”:树立敬畏生命的教育目标
        一、庄子生命观的价值旨归之敬畏道
        二、树立大学生敬畏生命的教育目标
    第二节 “物无贵贱”:树立尊重生命的教育目标
        一、庄子生命观的价值旨归之效法道
        二、树立大学生尊重生命的教育目标
    第三节 “藏天下于天下”:树立发展生命的教育目标
        一、庄子生命观的价值旨归之达至道
        二、树立大学生发展生命的教育目标
第四章 庄子生命观之于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内容价值
    第一节 “常因自然”:充盈自然生命教育内容
        一、庄子的自然生命观
        二、充盈大学生自然生命教育内容
    第二节 “均调天下”:充盈社会生命教育内容
        一、庄子的社会生命观
        二、充盈大学生社会生命教育内容
    第三节 “逍遥而游”:充盈精神生命教育内容
        一、庄子的精神生命观
        二、充盈大学生精神生命教育内容
第五章 庄子生命观之于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实践价值
    第一节 “法无定法”:丰富大学生生命教育方法
        一、庄子生命观的教育方法
        二、丰富大学生生命教育方法
    第二节 “游学天下”:丰富大学生生命教育路径
        一、庄子生命观的教育路径
        二、丰富大学生生命教育路径
第六章 庄子生命观之于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反思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视阈下庄子生命观的再审视
        一、马克思主义生命观与庄子生命观融通之处
        二、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庄子生命观局限性分析
    第二节 庄子生命观在大学生生命教育中的继承与创新
        一、庄子生命观在大学生生命教育中“照着讲”
        二、庄子生命观在大学生生命教育中“接着讲”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当代大学生生命观与生命教育状况调查问卷》(学生卷)
附录二 :《当代大学生生命观和生命教育现状访谈提纲》(学生卷)
附录三 :《高校开展生命教育状况调查问卷》(教师卷)
读博期间研究成果目录
致谢

(10)教师的生命理解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问题的提出
        (一)“非人格化”的教育背离了教育的生命本质
        (二)提升教师的生命理解是教育回归生命本质重要条件
    二、相关研究综述
        (一)教育中的生命相关研究
        (二)教育中的理解相关研究
        (三)教师专业能力素养研究
        (四)已有研究的不足与可能的拓展
    三、研究方法
        (一)研究的方法论
        (二)具体研究方法
        (三)论文的结构
第一章 生命理解的意涵解析
    一、理解的层级
        (一)知性的理解
        (二)实践性理解
        (三)存在论理解
    二、生命的意涵
        (一)生命与人的生命
        (二)生命的特征
        (三)生命的范畴
    三、生命理解的结构
        (一)生命表现向生命本质的逼近
        (二)生命意义与生命目的的澄明
        (三)生命需要与生命价值的关联
        (四)生命现实向生命可能的开拓
    四、生命理解的过程
        (一)生命体验向生命理解的飞跃
        (二)理解自我与理解他者的融合
        (三)理解个体与理解整体的互进
        (四)生命理解于有限与无限之间
    五、本章小结
第二章 教师生命理解的教育吁求
    一、教育的生命属性
        (一)学生在教育活动中成长生命
        (二)教育的本质是生命引导生命
        (三)教师在教育实践中表达生命
    二、教育中理解生命的必要与可能
        (一)教育中理解生命的必要性
        (二)教育中理解生命的可能性
    三、教师生命理解的特质
        (一)以生命理解者为教师基本角色
        (二)以学生生命为生命理解的中心
        (三)以教育实践为生命理解的基础
    四、本章小结
第三章 教师生命理解的问题审视
    一、教师生命理解偏失的现象考察
        (一)生命的工具化理解
        (二)生命的狭窄化理解
        (三)生命的断裂化理解
    二、教师生命理解偏失的原因分析
        (一)理解偏失的外部环境
        (二)理解偏失的教师因素
    三、本章小结
第四章 教师生命理解的理想之境
    一、生命意义的教育赋予
        (一)教师的身份认同
        (二)教师的目的定立
        (三)实践的生命立场
    二、生命理解的整全展开
        (一)生命的尊贵性理解
        (二)生命的关联性理解
        (三)生命的时间性理解
    三、生命理解的实践拓展
        (一)实践前理解的自省
        (二)实践中理解的生成
        (三)实践后理解的深化
        (四)实践与理解的循环
    四、本章小结
第五章 教师生命理解的通达之途
    一、致力于生命幸福的学校治理
        (一)确立以生命为本的办学理念
        (二)构建凸显生命尺度的制度运作
        (三)营造体现生命意义的文化氛围
    二、追寻生命理解的教师自觉
        (一)生命化的教育实践
        (二)实践中的全息对话
        (三)生命理解力的提升
    三、本章小结
研究的总结与反思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科研成果

四、体验 教育的生命(论文参考文献)

  • [1]生命关怀视域下小学德育校本课程内容优化研究[D]. 刘丹. 贵州师范大学, 2021(12)
  • [2]思想政治教育视野的日本中小学生命教育研究[D]. 徐培艺. 天津理工大学, 2021(09)
  • [3]论关涉个体生命幸福的教育[D]. 马苗苗. 河南大学, 2020(02)
  • [4]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生态转向研究[D]. 康玲玲. 南京理工大学, 2020(01)
  • [5]生命教育视野下的高中古诗词教学研究[D]. 张剑. 河北师范大学, 2020(07)
  • [6]重建儿童与自然的联结 ——自然体验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 徐凤雏.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7]中学生体验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 李麟倩. 信阳师范学院, 2020(07)
  • [8]思想政治教育中生态审美教育研究[D]. 张丽娜. 湖北大学, 2020(01)
  • [9]庄子生命观之于大学生生命教育价值研究[D]. 陈健. 安徽师范大学, 2019(06)
  • [10]教师的生命理解研究[D]. 毛道生. 四川师范大学, 2019(02)

标签:;  ;  ;  ;  ;  

体验教育生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