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最好的简单化——现代艺术设计的两个主题

把最好的简单化——现代艺术设计的两个主题

一、朴之为上——现代艺术设计二题(论文文献综述)

宋雪伟[1](2021)在《李商隐无题诗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李商隐的无题诗,包括以“无题”为题的诗作十四首,界定上有争议之作六首。除此之外,在李商隐诗集中存在大量的与无题诗风格相类似的首句命题式“准无题诗”以及抽象类题目的“准无题诗”共计二十余首。无题诗是一种在题目上不表现内容,不显示功用,在内容上多以描写女子恋情或男女相思为诗面意义,以表现抒情主人公可望而不可即之情思或无悔追求的执着精神为抽象意义,在艺术上善用颇具细微和抽象意义的表现手法,表达含蓄抽象情绪、抽象意义的一种独特的诗歌类型。李商隐无题诗的形成是多方面综合作用的结果,其风格特征的定型也非单一因素所致。传统的考评、笺注在诗面意义的解读上具有一定的价值,但因为本事不可考,任何企图将李商隐无题诗做“实化”解读的做法都是很难令人信服的。李商隐无题诗的解读必须重新寻求一种思路,那便是对其抽象性的探讨。此外,近些年来,学术界对李商隐无题诗提出的很多全新的解读,很多也没有逃出将诗歌意义“实化”的思维误区。虽然古今笺注家对李商隐的无题诗多有阐释,但很多细节解读依旧存在较大分歧。通过文本细读、典故细节的梳理,不难发现无题诗中依旧存在诸多值得去研究乃至进一步确认细节意义的地方,例如“多羞钗上燕,真愧镜中鸾”里,燕和鸾的典故都暗含了鸟雀企图成双等细节都可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之上获得。李商隐的无题诗的最大特征便是其抽象性。抽象性贯穿无题诗的始终。首先,无题诗的题目便是抽象的,其题目不表示内容,不指明功用。其次,无题诗的内容充斥着一种抽象情绪,这种抽象情绪可以概括为“对美好事物的发现或追求——认定自己有资格追求美好事物——追求过程中因受阻而失落——追求失败后的愤愤不平以及绝望而难以排遣的凄楚情绪——受阻后继续执着无悔的追求”这样一条潜在的线索。虽然落实在具体的诗作当中,每一首无题诗所投射的情感线索的侧重有所不同,但李商隐的无题诗所传达的抽象情绪都在这样一条线索中有所印证。再次,李商隐的无题诗惯用颇具细微和抽象意义的艺术手段表达抽象的情感线索,这些抽象的艺术手段造就了李商隐无题诗别具一格的艺术特征。在声音方面,它们巧妙地运用了文字用韵、节奏等方面的抽象表达效果,形成了声情并茂的抽象情绪的传达;在色彩方面,它们注重色彩的基本特性与通感效果,注重色彩的组合与搭配作用,使得色彩与抽象情绪的传达得到巧妙的配合;在结构方面,李商隐无题诗的诸多构成因素貌似支离破碎实则紧密相连,各因素组合作用形成了诸多意义完整而层次多样的“格式塔”,整体意义大于各部分意义组合的手法拓宽了抽象情绪的表达境界;在意义方面,李商隐的无题诗自始至终贯穿着一种“阻隔”情节,这种“阻隔”同时也是李商隐无题诗所展现出的抽象情绪链条中起到转折性作用的关键一步,这种“阻隔”情节有时候也会生成抒情主体的离别之苦,促成抒情主体的偷窥行为,乃至成为生成可望而不可即之感以及执着无悔追求的根源所在。李商隐的无题诗在文学史和文化史上具有深远的意义。究其根源,也是自始至终贯穿李商隐无题诗的抽象情绪所致。李商隐无题诗的解读历程是中国古典文学阐释学发展的必然结果,其发生与发展与中国文学与社会的客观情况有着直接的、必然的联系。无题诗的抽象情绪特征是其能够穿越古今获得跨时空读者共鸣的本质条件。

徐世平[2](2020)在《金石拓片题跋中设计因素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研究的主要对象是金石拓片,在金石学产生、兴盛、发展、复兴的过程中,拓片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拓片不仅为金石学研究提供了史料,也是古人临池的范本类型之一。随金石学而兴起的拓片题跋,从最初的卷册形式为主,到清代乾嘉金石学复兴、碑学兴起,整纸拓的题跋、悬挂、欣赏,逐渐成为新的时尚。历来对于金石拓片题跋的研究,大多偏重于史料的价值,兼及书法品评。而以现代的设计角度来观照这一传统的艺术样式,则有许多新的发现。金石拓片的题跋作品中,拓片是主,题跋为宾,围绕拓片展开的题跋,毫无疑问是学术和艺术的高度融合。通过对宋、元、明、清、民国以来留下的大量金石拓片题跋作品的分析、研究,在看似不经意的题跋中,却蕴含着诸多的设计因素。由此可知,拓片本身既有金石的设计基因,又有拓片的传拓工艺,还有文人为了题跋而预留空间的设计。至于题跋中的设计因素就更加丰富了,从内容到形式,都需要设计。内容包括题跋文体的选定、叙述的角度、文字的长短等。形式则包括题跋书体与风格、位置与大小都要遵循一定的形式构成规律,不是简单的叠加或填空。对称与平衡、变化与统一、调和与对比、渐变与突变、节奏与韵律、动感与静感、比例与尺度等设计原理均为拓片题跋提供了支持。而世俗的伦理次序,一定程度上支配着题跋位置的前后、高低、左右、上下等,对形式的影响不可忽视。印章从印文拟定、印风印式及钤盖都充满了设计,对于题跋形式是极大的补充和完善,有时会起到点睛的作用,使画面醒豁,神采斐然。题跋纸墨色彩及界格的设计,大大增强了作品的形式感。题跋空间一般在原拓纸和另纸两层为多,也有和绫纸形成三层空间的题跋,这对于设计的要求就更高了。金石拓片题跋的经典设计案例,结合了配画、临帖、钩摹等手段,经过精心的装潢设计,使拓片题跋的审美价值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通过对《兰亭序·兰亭诗》《石鼓文》手卷、《熹平石经》《四欧堂》册页、《西岳华山庙碑》整纸拓,以及全形拓中六舟的《博古清供图》《古砖花供图》《剔灯图》《六舟礼佛图》、吴大澂《愙斋集古图》的拓片题跋解析,进一步印证了设计不可或缺的作用。总而言之,金石拓片题跋综合了金石拓片作为文字和图像载体本身具有的审美,还有传拓过程中产生的传拓工艺之美,最后融合文人艺术家诗文、书、画、印于一体的综合之美。而能将这些因素巧妙糅合的关键就在于设计,没有设计的统摄,将是散乱无序的。当然,也有一些作品或过于随意或过度设计,不免潦乱繁琐,我们正可引以为戒。如何运用设计把握好度的分寸,妙为布白,留有余地,处理好虚实关系,使拓片与题跋浑然一体,便成为当下现实的关切。

庄明[3](2020)在《白石:沈周与明代成化、弘治年间苏州的艺术及文化》文中提出十五世纪的后四十年,即明成化、弘治年间,苏州正在经历“时变”。宽松的政治气氛与繁荣的经济,不仅为城市带来日新月异的面貌,也使一批极具个性与创造力的文人在此时此地涌现,沈周(1427-1509)就是其中一员。他们共同表现出对地方历史和景观的关注,对出游、古迹与绘画的热爱,以及对自我表达的重视,诞生出一批新风景、一群收藏家与着书人、一种文人的新形象,也产生出全新的绘画视角、主题、语言和观念,这些共同赋予彼时苏州文化独特的形象,成为明代艺术与文化面貌转变的关键。当然,风雅与艺术只是历史的一面,在另一面,连年水灾造成越来越多的社会问题,成为这群文人关注的焦点,沈周连同其绘画也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参与其中。此外,在这群文人中沈周又是极特殊的一位,他放弃了文人的用世理想而以“馀事”绘画作为毕生追求,并大获成功,但这种全新身份——“文人画家”,不仅将他的朋友置于评价的困境,也将自己置于社会评价与自我认同的矛盾之中。无用的绘画是否值得文人追求?绘画的意义究竟何在?本文是对沈周及其绘画的研究,并希望透过艺术之变窥探孕育艺术的文化、观念之变;同时也希望借由沈周的绘画,去思考艺术与现实之间的关系。本文试图回答的问题是:沈周身处于怎样一个世界,面对怎样一个画坛;他为何能脱颖而出,他的绘画的创造之处究竟何在;他如何看待绘画,如何理解绘画的意义。本文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将通过一系列沈周的绘画,讨论风景观看、个体经验与绘画表现之间相互转化的问题,解释沈周绘画中“真实感”与其绘画语言的关联,并寻找在新风景、新主题和新视角进入绘画的背后发生的文化与观念改变。第二部分则试图打开“文人-画家”这一概念中的矛盾,发掘其中隐藏的文人对绘画作为一种无用“馀事”的焦虑,思考沈周如何调和文人、画家、隐士三重身份。并借助两场发生在成、弘年间的灾难,探索绘画介入现实的可能性。最后我们将看见,正是通过对绘画有用与无用的理解,沈周完成了在自我与艺术间的双重隐喻。

刘杜涵[4](2020)在《传世宋画中的女性形象研究》文中提出传世宋画中的女性形象包括不同阶层多种身份,这些各具特色的女性人物为今人了解宋代女性形象、女性日常生活及宋代社会提供了直观的图像资料。本文以传世宋画中的女性形象为研究对象,对其所反映的宋代社会和女性生活进行探讨。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第一部分分析传世宋画中的女性形象,根据绘画中对女性服饰、妆饰、同周围人物关系、与环境互动等内容的描绘,结合史料文献对女性身份、女性活动等历史信息进行解读。第二部分总结宋代传世女性题材画特点,探究了描绘中上层女性形象的仕女画和侧重描绘下层女性形象的风俗画在宋代的发展,在上述不同女性形象的刻画中母亲形象是画家乐于描绘的对象,这些特点都与宋代社会和文化的特殊性有着密切联系。第三部分探讨女性题材绘画中反映出的宋代社会和女性生活,结合宋代传世的女性耕织题材绘画、女性参与经济活动题材绘画和女性题材绘画中所反映出的儒家传统思想三个方面探讨宋代社会和女性生活。

郭泉[5](2019)在《大型面板生产企业绿色生产行为驱动机理及引导政策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全球化环境危机和生态困境问题的凸显,实现绿色发展已经成为当前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理念。企业生产作为经济发展的核心环节,如何在生态保护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大背景下实现绿色生产,减轻能源消耗和规避环境污染日益成为学界和业界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主要以大型面板生产企业绿色生产行为的驱动影响因素及其机理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大型面板生产企业生产管理行为的现状、特征、驱动因素及其作用机理的研究,深入探讨和分析了大型面板生产企业绿色生产“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在此基础之上,进一步进行绿色生产行为政策仿真模拟研究,以探索在评价体系、内生动力、政策调整等方面的有效的绿色生产策略和措施,回答了企业在未来的绿色生产中“怎么办”的问题。在研究思路上,本文首先结合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最优化以及生态工业学等理论探索研究绿色生产行为及其评价指标,对企业绿色生产行为进行现状分析与评价,并分别从政府引导、产业规制条件下运用博弈模型分析在政府和影响下的企业绿色生产行为选择;其次,基于质性分析研究方法,从企业绿色生产的现实问题出发,通过与企业工作人员开展针对性访谈,分析归纳了企业绿色生产行为的驱动因素,进而进一步归出大型面板企业绿色生产行为的综合影响因素;再次,在质性分析的基础之上,提炼出有效的影响因素,并构建问卷变量进行实地调研。在此基础之上,基于结构方程模型对企业绿色生产行为的效应从中介和调节两个效应因素进行分析;最后,以仿真分析、实证分析为依据,提出不同政策对大型面板企业的绿色生产的激励情况,提出适合我国的大型面板生产企业绿色生产行为的对策措施与政策建议。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与结论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针对大型面板生产企业的现状研究表明,提供行业上游原材料的美、日、德处于垄断地位;中、韩等则主要处于行业中游面板制造环节谋求发展;此外,从我国的液晶显示面板产业的发展情况来看,技术层面相对比较落后、产业链失衡、创新能力不足是主要问题。(2)对大型面板企业的绿色生产状况进行案例分析,然后以面板企业的产业链为前提对企业绿色行为进行分析,评价企业的绿色行为环境绩效。本文中的评价指标主要包含三大部分: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设计内容和最终确定的总体框架。最后阐述了如何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该指标体系建立完善的综合评价模型的问题。(3)分析了面板企业绿色生产的主要驱动因素,并借助行为博弈理论分析政府与企业、企业与企业之间绿色生产行为的互动关系,结果说明应该建立政府—企业—公众共同作用机制才能形成企业实施绿色生产管理的根本动力。此外,本章进一步考虑了政府部门的监督和激励机制如何影响大型面板生产企业的绿色生产行为?大型面板生产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如何影响其自身的绿色生产行为?为解决这一问题,从激励-监督理论的视角,深入剖析大型面板生产企业在政府部门激励、监管等措施后,其进行绿色生产的变化。(4)首先运用扎根理论的质性研究思想和方法对大型面板生产企业绿色生产的相关专家及负责人。结合文献综述及理论分析与影响因素理论分析选择并界定了研究变量,并以此形成理论模型,研究驱动此类企业进行绿色生产的因素。本文还结合结构方程模型,深入研究了其驱动机理,构建了大型面板生产企业绿色生产行为驱动机理的理论分析框架和概念模型,使用结构方程模型实证分析大型面板生产企业绿色生产行为驱动机理。(5)对大型面板企业绿色生产的技术溢出效应及其机理研究进行研究,研究表明企业的绿色生产行为与其绿色生产的技术溢出效应正相关,即企业进行绿色生产的强度越大,越有利于形成技术溢出效应。企业越重视绿色生产行为,越有利于形成绿色生产创新效果,两者具有正相关的关系,即企业进行绿色生产的强度越大,对应的越有利于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促进其绿色生产。同时技术创新能力又与企业的绿色生产的技术溢出效应正相关,即企业绿色生产的创新能力越大,企业绿色生产的技术溢出效益越大。绿色生产技术创新在企业绿色生产与绿色生产技术溢出效应之间起到中间效应。绿色生产技术邻近在企业绿色生产与绿色生产技术溢出效应之间起到中间效应。(6)基于系统动力学的仿真研究表明,绿色氛围对大型面板生产企业绿色生产意愿水平的影响效果最明显。因此,对大型面板生产企业绿色生产内生动力的深入分析是非常有帮助的。为此,本文主要围绕如下四个维度探索绿色氛围:其一是绿色认知;其二是领导价值观;其三是绿色诉求;其四是社会责任。最后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该论文有图41幅,表62个,参考文献210篇。

高云澄[6](2019)在《明季江南造物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明代造物设计是中国设计史上集大成的时期。从纵向轴看,明季是其鼎盛期;横向轴看,江南地区为全国执牛耳者。本文讨论的江南地区,空间范围以五府(苏州、松江(今上海)、常州、嘉兴、湖州)一州(太仓州)为中心,向外辐射至杭州、镇江以及南京。时间为明季四朝万历﹑泰昌﹑天启及崇祯,即1572年至1644年共七十二年。此处讨论的对象和内容即“物”,大约有以下类别组成:一﹑日常用品;二﹑工艺美术;三﹑建筑园林;四﹑机械工程,兼及参与造物的人群,主要有文人士夫、各类工匠和商贾等。本文通过梳理明季江南社会﹑经济﹑思想﹑文化等对造物设计的影响,分析明季江南地区造物设计形成的历史背景,在造物设计演进的历史脉络中,总结出明季时期的造物设计的特点;结合观念﹑方式和类别三个维度,试图还原明季江南地区造物设计立体直观的面貌、接近历史真相,并聚焦社会各阶层参与造物设计活动的情况、造物设计次第和造物设计的价格等方面,试图阐释明季江南地区造物和设计本体的发展历程,从而初步揭示造物设计的演化路径。在方法运用上,一是文献法,分析﹑研究各种现存的文献。文献选取中既考虑到设计学范围中的典籍和文献,同时也关注历史学﹑文学中的政典﹑方志﹑档案﹑日记﹑游记﹑散文﹑小品﹑手札等,既注重运用常见文献如《长物志》《遵生八笺》等,也挖掘﹑甄别﹑引用被忽略的文献。二是比较法。本文通过分析明季时江南地区的造物设计和全国其他地区、域外的造物设计进行比较,总结出造物设计之间的异、同,江南地区的造物设计的性质、特征、功能、形态等。三是互证法。近年来,随着历史学、文献学、考古学、经济史学等学科的发展,学科间的交流、联系和结合更加的紧密。明清时期,出版印刷业发达,官刻、私刻的规模庞大。大量的明人、清人的小说、诗词、笔记、日记、戏曲、手札涌现,这些保存良好的史料是珍贵的研究资料。本文运用以上史料与正史互证,试图还原明季江南造物设计的全面、生动的面貌。本文的创新观点在以下三个方面:明季江南之所以为明代造物设计史上最为兴盛和辉煌的时期,有其天时﹑地利﹑人和三方面的因素。“以银代役”和“一条鞭法”等利好流通的政策,晚明时已经规模化实施。江南气候宜人、地田丰腴、民众勤耕,擅经营。江南地区不仅适宜粮食和经济作物的生长,温度以及湿度也与缫丝织布等所需条件相匹配。人文荟萃的江南,能工巧匠汇聚,名门望族云集,士匠之间的互动尤为频繁。再从中外交流方面考察,晚明时江南地区并非是西方传教士最早到达的地区,但却是最先主动接受﹑研究西方知识﹑技术与文化的地区。明季江南地区是全国造物设计创新最为活跃的时期与地区。从“工”的层面来看,政策改革下,工匠的人身自由得到一定程度的解放,自主创造的积极性高涨,又恰值隆庆开关,海外交流频繁,海内奢靡之风盛行,供需两旺。“时玩”层出不穷,同时在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下精品迭出;从“士”的角度而言,从“弘毅”到“治身”,在延续传统礼制的同时,为造物设计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多样性。西方传教士带来的科学技术和产品等,冲击了文人士夫的思想观念。江南地区对市场需求与机遇及时作出调整与更新,最终引领了全国文化和物质产品消费的风潮。明季江南社会宽松,趋利性明显,使得社会各阶层群体性投入造物设计活动。晚明时期工匠“身份”呈现多样化,包括“儒匠”“哲匠”等,士绅在治身的同时也将目光投射到造物的孵化和设计中,究其原因是社会各阶层广泛的参与,民间文物和器物的收藏﹑藻鉴﹑流通﹑消费等关系网络发达,市场需求促进了造物设计的发展,造物设计呼应需求,市民阶层的鉴赏购藏等行为又反馈到造物设计市场。以上成就了明季江南在近世以来中国造物设计的黄金时代。

刘何雁[7](2019)在《论影视技术对纪录片的双重作用 ——兼谈“影像茧房”的建构》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电影的发明是从纪录电影开始的,一部影视技术发展史就是一部包含纪录影像在内的影视艺术发展史。技术是带有双面性的,影视技术对纪录片的作用必然是双重的。恰如其分、相得益彰的技术使用,可以在逼真反映客观现实的基础上产生准确认知,提高认知能力,并进一步形成审美意象,扩展审美空间,提升审美境界,使人破茧而出,飞向自由王国;如果应用得不好,则容易在逼真的外衣下制造假象,或流于自然主义的纪录,或技术主义的炫耀使用,则会抑制审美意象的形成,使人作茧自缚。影视技术具有逼真纪录、揭示和再现客观现实世界的能力,这种优势在通向更高艺术境界的道路上不应该成为前进的障碍与桎梏。当下,人成为主体并日益以图像的方式来把握世界。影视技术的首要功能在于纪录和揭示,然后才是基于此之上艺术想象力的放飞。本文基于对影视技术发展规律性和必然性的考察,结合纪实美学,提出了“影像茧房”的概念。具体路径是:首先,在实践上,“影像茧房”概念的形成得益于VR纪录片创作中周围沉浸式的视觉感受;在理论上,结合技术哲学、唐·伊德的技术现象学、梅洛-庞蒂的知觉现象学、格式塔心理学等理论层层推进和展开,在“人—技术—世界”关系的梳理中,根据唐·伊德提到的“技术蚕茧”,结合桑斯坦的“信息茧房”理论,推导出“影像茧房”的概念。在“人-影像-世界”的关系中,“影像茧房”是居间的中介技术系统,“影像茧房”作为中介体现了两个向度:一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二是“自然向人的生成”,影视技术正是沿着人的延伸、具身、仿生、人性化、以人为尺度、全感官的参与、物质现实的复原等几个维度发展的。其次,本文从“影视技术对纪实美学的推动及规律性”,“‘影像茧房’的分层、功能与纪录片的关系”,“具体影视技术对纪实‘影像茧房’的推动与构建”三个方面展开论证,认为“影像茧房”是“完整电影”与时俱进的技术性呈现。它既是传播内容,也是传播渠道,还是传播终端;既是实体的,又是虚拟的;既是抽象的,又是具象的;体现了物质和精神、主体和客体的辩证统一。“影像茧房”的内核和基础就是纪录片影像,它以具身的方式进行高效准确的社会认知,纪录片得以成为人类生存之镜,纪实“影像茧房”也成为人们舒适栖息的小生境。最后,本文从视听意象的审美境界入手,解析了纪录片存在的矛盾与伦理困境,批判技术异化带来的负面影响,提出纪实影像能够深化人与环境之间关系的能力,不断提升人生境界。“影像茧房”作为人与世界双向互动的中介,消融了二元对立,呈现出主客一体,天人合一,人在大地上诗意栖居的美丽景象。

刘森垚[8](2018)在《中古西北胡姓与边疆经略研究 ——以墓志文献为主要素材》文中提出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既是目前现状、也是历史过程。在华夏主体族群形成的汉朝与华夏中原政权疆域达到极值的唐朝之间的中古时期,其所表现出来的各个族群的汇聚与融合正是“多元一体”生成历史上极为关键且鲜明生动的阶段。恰在汉唐之间,涌现出一类较为特殊的历史资料:墓志文献,其在勾勒历史细节、追索历史痕迹方面展现了很高的资料价值。以墓志文献为基本面,以西北边疆为着眼点,重新梳理和观察中古时期诸多族群汇聚与融合的历史、“多元一体”生成与扩张过程中的细节与痕迹,无疑是可行的学术通路。欲达到上述大目标,还需从两个具体且“相对”方面入手:第一,依靠胡族墓志所载之远近祖、卒葬地等信息廓清以尉迟、独孤、郁久闾等为代表的中古西北边疆胡姓的源起、迁徙、分布的流变情况,尤其是他们自身所体现出的胡族意识及其融于华夏认同中的历程。偏重的是胡族内迁场景下的文化性、社会性、自觉性。第二,凭借墓志中记载的涉及中古西北边疆的对外交往、职官设置、军事行动等信息,以点带面梳理中古时期中原政权经略西北边疆的尝试努力和成败细节。更关注的是“胡汉共同体”外扩时的军政性、国家性、进取性。鲜卑是连接草原霸主匈奴和突厥的中介,故先从鲜卑姓氏着手。自孝文帝以来的胡姓改汉姓的活动并非一帆风顺,北周拓跋氏墓志所见的元魏宗室的改复旧姓,是宇文泰改制整军的举措之一,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弱小的西魏实现了政权的安全和发展。源氏和吐谷浑氏,都是鲜卑大范围西迁的族群,又都因为较强的族群意识而专改他姓,当然最终都于盛唐时融入华夏。尉迟氏与早期鲜卑已有联系,“西方尉迟氏”与于阗尉迟无多大关系。对北朝隋唐尉迟墓志的再考察,有助于我们厘清中古时期尉迟一族的发展脉络及其身上所体现出的“边疆”元素、华夏认同以及“胡汉一体化”的历史进程。与鲜卑相关但较为疏远的贺兰氏、成氏、彭氏也在其不断发展、迁徙的变化中深深打上了华夏化、中央化的烙印。汉唐间的独孤一族,其族名、氏名历久的延续性说明它本身带有中古中国的“边疆性”。“独孤”经历了由河西休屠到并州屠各,再到塞北独孤的发展之路,直至公元六世纪达到顶峰。以独孤信为代表的中古独孤氏身上具有的“边疆性”似乎正是对隋唐大帝国形成所作历史贡献的必然表现。不断内迁的柔然一族,以郁久闾氏为代表,也是在盛唐时从血缘和文化上一起完成了汉化。粟特安氏与米氏入华后在往复迁徙、汇聚互动中,其与华夏渐融。安氏后裔墓志信息所反映的追认黄帝的姓源拟构、高度的国家认同情怀,无疑是华夏文化包容度、东亚秩序长期有效的体现。北魏对西北边疆的拓展,是继承两汉以来的传统。墓志文献中反映的军镇长期设置和元魏宗室的历久镇守,都说明了中央政府对河西、西域等西北边疆的重视。由于内部不稳定等因素,北魏对西北边疆的经略缺乏内在的持续动力。当然,北魏的经略,尤其是西域校尉的设立,也为隋唐时对西域的拓展奠定了基础。近年来出土的数方墓志文献反映出隋代曾有“安西都护”之设。隋代“安西都护”的出现与隋炀帝、裴矩等人企图“掩吞秦汉”的西域经略有密切的联系,它的设立可能正是为了弥补裴矩离开西域之后此区域的高层权力真空。隋代“安西都护”与此区域内扮演重要角色的粟特人有直接的关联,这可能也为其从幕后推动高昌“义和政变”提供了有利条件。利用墓志文献颇能对唐代西北边疆经略的细节进行考订。墓志所见唐代西北边疆的经略,始自关中西部,历经消灭和吸收边疆地区分散割据势力,最终持续经营西域,盛极一时。后有唐蕃鏊兵而双方未见高下。然而中原生变,陇右空虚,整个唐代的西北边疆经略随即付之东流,最后只能蜷缩回关中地区,其原因之一正是以“安史之乱”为表现的胡汉共同体的破裂。与此相反的是,在疆域不断扩张的过程中,北朝以来融合而成的胡汉共同体恰恰发挥了极大的作用。总之,墓志所见中古西北胡姓流变及边疆经略,正可从内外两方面窥见中古胡族华夏认同的形成、西北边疆经略的细节,以及胡汉共同体为隋唐帝国形成、唐代极盛疆域所做出的历史贡献,这也是在描述中古时期“多元一体”格局的成长性与稳定性、东亚秩序下边疆的旺盛生命力与整体安全度。借由梳理文献、观察历史而以史为鉴、知古审今,以期为当今的边疆文化安全、周边关系、边疆治理、边疆学的理论构筑提供可参考的信息。

张东艳[9](2018)在《清代杜诗评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清代是杜诗研究的集大成时期,学界对清代杜诗学的研究多集中在杜诗注本,而对以诗歌选本、诗话、笔记、书信、诗集序跋、专题着作、诗歌创作中的集杜、和杜、题咏杜祠、杜像等多种形式存在的清代杜诗评论缺乏系统性的研究。本文以清代的杜诗评论为研究对象,在系统整理其原始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王夫之、清代四大诗学代表王士禛、沈德潜、翁方纲、袁枚等人的杜诗学进行研究,探讨清人如何解释杜诗的丰富内涵和发掘杜诗的审美价值,阐明这些解释和它们的历史条件的关联,以求重新认识杜诗的价值,探求杜诗与清代诗学建构的内在联系。同时,对明末清初贾开宗《秋兴八首偶论》和卢震《杜诗说略》两部稀见的论杜专着进行整理和研究,以求窥得明末清初杜诗学新变之一斑。本文除绪论、结语之外,共分七章,七章的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探究王夫之论杜的表现及其贬杜的原因和意义。在简要介绍王夫之诗学主张的基础上梳理其褒贬互陈的论杜表现,从诗学主张、政治背景、诗学背景三方面分析其贬杜的原因。王夫之贬杜的本质是其坚守的汉魏六朝审美传统与杜诗所代表的对传统的新变之间的矛盾冲突。王夫之对杜诗褒贬互陈的态度,更清晰地展现了杜甫在诗歌史上继往开来的地位——既继承了汉魏六朝的审美传统,又开创了新的审美风尚。第二章探究王士禛以审美为中心的杜诗学,并探讨“渔洋不喜少陵”、《唐贤三昧集》不选杜诗等有争议的诗学问题。在探析王士禛“神韵说”的形成原因、美学内涵的基础上,从诗歌体裁、艺术、考证、评选、传播接受和杜甫人格等六方面梳理王士禛的论杜表现。王士禛颠覆了杜诗的集大成地位,从侧面揭示了杜诗的新变和丰富多样性;厘清了杜诗与“盛唐”的关系,揭示了杜诗在批评史上的价值;力图重构以王维为中心的诗学价值系统,从反面证明杜诗在古典诗歌传统中不可撼动的经典地位。第三章探究沈德潜以政教为中心的杜诗学。在探析沈德潜“格调说”的渊源、内涵和诗学主张的基础上,从诗歌宗旨、诗歌体裁、集大成、诗法等四方面梳理沈德潜的论杜表现,并探析其在诗歌创作中对杜诗的借鉴和以政教论杜的不足之处。沈德潜推尊杜甫的主张一方面顺应了清王朝的政治需要,另一方面借助官方意识形态的强大助推力,再次确立杜诗的独尊地位。第四章探究翁方纲以诗法为中心的杜诗学。探析了翁方纲对杜诗的总体看法,着重研究翁方纲《杜诗附记》的主要内容和批杜特色。翁方纲将杜诗作为“肌理说”的典范,深入探讨了杜诗之“法”,借助杜诗建构“肌理说”,又用此说阐释杜诗,证明“肌理说”的正确性。杜诗成为翁方纲阐明诗学主张以及与前贤后学交流的媒介和平台。作为金石学家、书法家,翁方纲采用感悟式批评和分析考证相结合的方法批杜,首次大量借用书法术语批杜,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杜诗批评理论系统,对清代杜诗学批评方法的创新有重要意义,体现了乾嘉年间杜诗学与金石学、书学交融的新特色。第五章探讨袁枚、赵翼、蒋士铨以性情为中心的杜诗学。三人论杜都以性情为中心,揭示了杜诗的抒情本质。但袁枚强调杜诗长于言情、“苦”和“多创”的特点,学杜并不独尊杜。赵翼肯定杜甫的创新,提出杜甫“天才论”,具有鲜明的尊杜倾向;并发挥史学家之长考证杜诗。蒋士铨没有摆脱“忠孝义烈”和“温柔敦厚”的窠臼,论杜的突出特点是注重杜诗对诗歌创作的指导、借鉴意义。第六章探究贾开宗《秋兴八首偶论》的主要内容及论杜特色。从《秋兴八首》的题目渊源、章法结构、语言艺术、对儒家诗教传统的体现等四方面论述《秋兴八首偶论》的主要内容。贾开宗论《秋兴八首》的突出特点是以史证诗和借杜言志,体现了明末清初经世致用思潮对杜诗学的影响。《秋兴八首偶论》作为杜诗学史上第一部《秋兴八首》专论,又体现了清代杜诗学深入化、专题化的新特点。第七章探讨卢震《杜诗说略》的主要内容及论杜特色,将《杜诗说略》的二十四则分为正变论、创作论、诗法论、鉴赏论等四部分进行论述。卢震论杜以儒家思想为主,兼采道家、道教、佛教、书画艺术的术语譬喻诗学;突破了以往局限于杜诗的研究范式,在诗学理论的高度上论杜。《杜诗说略》的性质类似于一本较为系统的《杜诗概论》,这在清代杜诗学史上尚属首例,体现了清初杜诗学的新变。

仲宇[10](2017)在《易学图形的数理研究》文中指出易学图形的数理研究,是易学和设计学的跨学科原创研究,探讨易学图形的数理内涵和用数之理。易学是中国的根本学问,深刻影响了包括传统设计在内的方方面面。本文原创的“易学图形”概念源自易学中的图书之学,其中的图形蕴含数理思想。除此之外,易学思想长时间深刻影响了传统图形设计。基于此,本文扩大了“易学图形”的概念范畴,包括受易学思想影响的传统图形以及易学中相关图形。其中“数理”既是“易学图形”的内涵,又是研究的线索。原创“数理”研究源自易学两大研究方法:象数和义理。象数是一种归纳分析法,通过阴阳五行等不同属性将万事万物分类,形成类似数据库的系统;义理偏重旁征博引,讲道理,用不同时代的现象、事件等来证明和推断道理。二者对立统一,共同构成了易学“数理”。除此之外,中国传统设计的“形象”观,“形”为表面形态,“象”为蕴含之理,与易学数理思想有共通之处。基于此,“数理”研究是将易学“数理”与“形象”相结合,以“数形”为外在形式,“象理”为内在含义。在此基础上,本文以“天地之数”为框架,总结了易学图形的数形象理对应内容,作为原创的研究成果。一方面是从易学学脉和图脉的数理思想内容推导而出,另一方面是从传统图形的实际案例内容中总结而出,具有一定的普适性和代表性。除此之外,易学图形具有数理之美,为数理意象美学。易学图形的数理内容可看作是一种设计的法式,对中国当代的设计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法”之“有”,提供内容方法;“法”之“要”,满足设计标准需求;“法”之“需”,传承保留中国设计意识;“法”之“变”,启发当代设计做基于传统的原创研究,促进传统和设计共同进步。综上所述,易学图形的数理研究是注重概念、注重方法、注重当代意义的原创研究,给当代的设计提供了新的方法“数理”和新的概念“易学图形”,期望能为相关研究和行为提供参考,为设计学和易学的当代发展作出贡献。

二、朴之为上——现代艺术设计二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朴之为上——现代艺术设计二题(论文提纲范文)

(1)李商隐无题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李商隐无题诗的研究现状
        一、中国古代对李商隐无题诗的研究
        二、二十世纪对李商隐无题诗的研究
        三、新世纪以来对李商隐无题诗的研究
        四、海外学者对李商隐无题诗的研究
    第二节 以往对李商隐无题诗阐释的主要问题
        一、充满缺陷的“寄托说”阐释
        二、因阻距性而亟需准确解读
        三、深入研究李商隐无题诗的可能性
    第三节 本研究的主要创新之处
        一、研究方法上的创新之处
        二、研究思路上的创新之处
        三、研究观点上的创新之处
    第四节 本研究的主要结构及结论
        一、以双重抽象性界定无题诗及准无题诗
        二、以抽象类情绪线索解读无题诗的主旨
        三、李商隐无题诗具备四大抽象艺术特征
第一章 李商隐无题诗的界定
    第一节 首句命题诗、准无题诗及无题诗
        一、裸题诗与首句命题诗
        (一)早期诗歌的流传与题目的功用
        (二)从“裸题诗”到“首句命题诗”
        二、抽象类题目诗作
        (一)古代制题方式的发展
        (二)抽象类型题目的形成
        三、“首句命题诗”与无题诗
        (一)“首句命题诗”与便稽检的题目功能
        (二)李商隐的“首句命题诗”及其无题诗
    第二节 无题诗的界定与准无题诗的争论
        一、李商隐无题诗的界定范围
        (一)现存古籍中李商隐无题诗的文本情况
        (二)李商隐十四首无题诗及六种类型划分
        二、李商隐“准无题诗”的争论
        (一)“准无题诗”界定的分歧
        (二)《锦瑟》的无题属性问题
    第三节 “无题”中的“阙题”之作
        一、“万里风波一叶舟”评析
        (一)七律“万里风波一叶舟”的基本性质
        (二)七律“万里风波一叶舟”与无题有别
        二、“幽人不倦赏”评析
        (一)五律“幽人不倦赏”的基本性质
        (二)五律“幽人不倦赏”与无题有别
    第四节 “无题”中的“误合”之作
        一、“无题”与“蝶”
        (一)《蝶》其一与其二、其三性质迥异
        (二)《蝶》其二、其三的“阙题”性质
        二、“无题”与“留赠畏之”
        (一)《留赠畏之》其一与其二、其三性质迥异
        (二)《留赠畏之》其二、其三的“阙题”性质
    第五节 首句命题式题目与准无题诗
        一、首句命题式诗作成为准无题诗的条件
        (一)首句命题诗成为准无题诗的条件
        (二)诗句中间词汇命题的诗作不可归为“无题”一类
        二、首句命题诗与准无题诗间的分流
        (一)首句命题诗中可以归为“无题”一类的诗作
        (二)首句命题诗中不可归为“无题”一类的诗作
    第六节 抽象式题目与准无题诗
        一、抽象题目及其与首句命题诗间的关系
        (一)全抽象类题目与半抽象类题目
        (二)抽象题目与首句命题诗之间的关系
        二、抽象题目诗作如何归为准无题诗
        (一)抽象内容类题目诗作的“无题”性质
        (二)抽象功用类题目诗作的“无题”性质
第二章 李商隐无题诗的形成
    第一节 无题诗的形成条件
        一、家道中落与诗风的形成
        (一)自谓尊贵的家族和凄楚的童年
        (二)反衬文学作品中的理想与现实
        二、诗歌中折射的早逝阴影
        (一)“早逝”引导的文学伤感细腻的风格
        (二)“早逝”对诗歌中女性形象塑造的影响
        三、因仕途坎坷诱发的悲情
        (一)“悲”是文学中的一大母题
        (二)缺失性经验与李商隐诗中之“悲”
    第二节 无题诗的创作追求
        一、虚化朦胧之美的追求
        (一)中国文学中的“隐秀”理论
        (二)无题诗的虚化朦胧特质
        二、非功利性的心灵书写
        (一)诗性与诗人纯粹的心灵
        (二)李商隐与非功利“诗性”
        三、道教思想文化的影响
        (一)李商隐思想中饱含道教元素
        (二)“内丹”法与诗歌对心灵的刻画
        (三)对女冠的单相思及对诗作的影响
        (四)道教思维并非无题诗风格形成的唯一助力
    第三节 无题诗与通俗文学风尚
        一、李商隐与通俗文学风尚
        (一)李商隐的通俗文学观及相关创作
        (二)李商隐文学观念中的尚真与任情
        二、从载道到刻画生活细节
        (一)从咏叹“性灵”到深入内心
        (二)晚唐初期社会风尚的推进
    第四节 李商隐无题诗形成的意义
        一、李商隐的无题诗有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一)诗“无题”为描绘真性情提供便利
        (二)诗“无题”可能并且需要有其发展
        二、李商隐的无题诗有其发展的可能和空间
        (一)诗“无题”与格律限定之间的中和作用
        (二)诗“无题”与以音乐形式传唱关系密切
        (三)诗“无题”是对儒家诗教的反扑与补充
        三、李商隐的无题诗有其复归的条件和必要
        (一)中唐文学思潮的特征及其文学影响
        (二)“无题”一类诗作对中唐文学思潮的反扑
第三章 李商隐无题诗的最大特征——抽象性
    第一节 无题诗与言意关系
        一、诗“无题”与言意之关系
        (一)关于“言”与“意”的争论
        (二)作为“言”的题目之作用
        二、诗本乎情与诗循乎物
        (一)诗歌题目在情感多样表达上的劣势
        (二)真情、矫情与诗歌题目之间的关系
        三、无题之诗与天籁之音
        (一)“无题之诗”区别于无题诗,是对天籁之音的追求
        (二)天籁之音的追求推动了唐代诗人回归首句命题的方式
    第二节 无题诗的意在言外
        一、当词汇进入意境
        (一)词汇“烛”进入意境时的积极功能
        (二)词汇“烛”在李商隐无题诗中的作用
        二、无题诗对境界的超越
        (一)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的片段化超越
        (二)无题“来是空言去绝踪”的片段化超越
    第三节 无题诗的形象与思想
        一、无题诗的创作思想——抽象而不尽可知
        (一)无题诗的抽象性大于诗歌普遍意义上的抽象性
        (二)虚化本事是无题诗区别于其他诗作的典型特征
        二、无题诗呈现的形象——零碎而相对抽象
        (一)无题“八岁偷照镜”中的零碎抽象特征
        (二)七律无题诗中的零碎抽象特征
        三、抽象于形象,具体于创作思想
        (一)抽象中包含具体的成分
        (二)抽象方式是解读无题诗的有效手段
    第四节 李商隐诗歌的抽象性与具象性
        一、诗歌抽象性的两个层面
        (一)抒情类文本较之叙事类文本的抽象性
        (二)无题诗较之其他类抒情文本的抽象性
        二、抽象与具象诗意的区别
        (一)诗意具象明确的李商隐传统诗作
        (二)诗意抽象含混的李商隐无题诗作
        三、无题诗及其抽象性诗意
        (一)题目因不显内容而题旨不明
        (二)文本内容抽象使含义不确定
        (三)抽象性与朦胧、多义、含蓄的关系
第四章 李商隐无题诗抽象情绪解读(上)
    第一节 “白日当天三月半”——李商隐无题诗中的美女愁嫁
        一、“泣春风”的背后:无法满足对美的追求
        (一)无题“八岁偷照镜”的民歌特质
        (二)“偷”“芙蓉”“银甲”“悬知”所隐含的细节
        (三)广泛寄托身世与单纯爱情描绘
        (四)“追求——阻隔——惆怅”的情感线索
        二、“闻长叹”的背后:无法解决的悬殊境遇
        (一)诗面意义分析
        (二)绝非陈情令狐
        (三)难以成立的解说
        (四)失势者的无奈与不平
        三、“春风笑”的背后:没有价值的绝世美艳
        (一)诗面意义分析
        (二)“怀才不遇”辨析
        (三)因无人欣赏而失落、不平
        四、“待好风”的背后:未知结局的美好期待
        (一)诗面意义分析
        (二)评析的争议
        (三)题旨的争议
        (四)细节的争议
        (五)恋情说的争议
        (六)实现自我的期待与失落
        五、“弹棋局”的背后:虽嫁犹怨的不平之鸣
        (一)诗面意义与“不平”的题旨
        (二)针对抽象题旨的具象化推测
        (三)充斥着“恨”与“不平”的情绪
    第二节 “偷看吴王苑内花”——李商隐无题诗中的庐山真容
        一、“苑内花”的背后:得偿所愿的窥见
        (一)由天涯到眼前的诗面意义
        (二)笺注家的争议及解读评析
        (三)远在天边的失落,近在眼前的兴奋
        二、“作重楼”的背后:企盼真容的睹见
        (一)小律体的性质与浅显的诗面意义
        (二)古人对题旨的争议
        (三)现代学者的主要阐释观点
        (四)企盼得见——美好事物的追求
        三、“欲过难”的背后:羞怯心理的反映
        (一)“钗上燕”与“镜中鸾”的隐喻解读
        (二)颇具情节连贯性特征的诗面意义
        (三)三种类型解读评述
        (四)渴望又羞怯的矛盾心理
第五章 李商隐无题诗抽象情绪解读(下)
    第一节 “未妨惆怅是清狂”——李商隐无题诗中的执着追求
        一、“相思成灰”的背后:无尽的失落
        (一)执着的爱情与成灰的相思
        (二)描绘男女爱情的解读——部分剑走偏锋
        (三)托寓政治仕途的解读——落得太死太实
        (四)别具新意的说法——缺乏更可靠的佐证
        (五)执着无悔的抽象情绪
        二、“相思惆怅”的背后:无悔的执着
        (一)占据优势的爱情解读
        (二)政治寄托说的得与失
        (三)以爱情传达的执着无悔
        三、“丝尽泪干”的背后:至死的坚守
        (一)占据优势且内部分歧大的爱情解读
        (二)君臣寄托、怀才不遇说的局限性
        (三)托寓令狐说的不确定性
        (四)从企盼获得到执着追求
    第二节 “更在瑶台十二层”——李商隐无题诗中的渴望难即
        一、“瑶台”的另一端:可望不可即
        (一)诗歌题旨的各置其辞
        (二)难以简单认定的托寓之说
        (三)尚待论证的讥讽求仙之作
        (四)充满想象的爱情诗解读
        (五)越发难以追求的抽象情绪
        二、“蓬山”的另一端:层层之阻隔
        (一)诗面意义的梳理及相思题旨的争议
        (二)别有寄托的主张臆测性质浓重
        (三)咏李夫人说并不成立
        (四)托寓政治仕途的不准确性
        (五)难上加难的抽象情绪
    第三节 “昨夜星辰昨夜风”——客观纪实的宴饮博戏之诗
        一、宴饮博戏的单纯诗意
        (一)描绘宴饮博戏的诗面意义
        (二)诸家“寄托说”的得失
        (三)爱情诗解读的意义与局限
        (四)对欢乐时光的追忆
        二、别无寄托亦绝非艳诗
        (一)描写爱情题材并不等于情感不够严肃
        (二)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题旨的认定
第六章 李商隐无题诗的声情艺术
    第一节 声情艺术的审美价值及在无题诗中的表现
        一、汉字字音中的声情艺术
        (一)声情在诗歌中的表现
        (二)韵字层面的声情艺术
        (三)声调层面的声情艺术
        二、以“声”传“情”的无题诗
        (一)李商隐诗之声情艺术
        (二)无题诗声情艺术的表现特征
    第二节 李商隐无题诗的用韵艺术
        一、李商隐无题诗用韵与情感之关联
        (一)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的用韵与情感
        (二)无题“来是空言去绝踪”的用韵与情感
        二、李商隐古体无题诗的用韵技巧
        (一)古体诗的转韵艺术
        (二)李商隐古体诗的转韵特质
        (三)无题诗中类似转韵的艺术技巧
    第三节 李商隐无题诗的节奏音高
        一、无题诗的声律与规范
        (一)近体诗声律规范的声情艺术
        (二)近体诗声律规范的消极作用
        二、无题诗的双声与叠韵
        (一)李商隐诗歌的叠韵魅力
        (二)无题诗中的叠音词与联绵词
        三、无题诗的句中韵
        (一)叠音词的声情艺术魅力
        (二)句中韵的声情艺术效果
第七章 李商隐无题诗的色彩艺术
    第一节 李商隐诗歌中的色彩艺术
        一、李商隐诗歌色彩使用特点
        (一)李商隐诗歌中的颜色对举
        (二)李商隐诗歌中的色彩明暗
        二、无题诗在色彩使用上的特殊性
        (一)无题诗中色彩的艺术作用
        (二)无题诗中色彩表情之关系
    第二节 色彩的环境铺垫
        一、晚霞的色彩环境
        (一)无题“白道萦回入暮霞”的色彩环境
        (二)无题“含情春晼晚”的色彩环境
        二、灯烛的色彩环境
        (一)无题诗中的三处灯烛色彩环境
        (二)蜡烛点燃在主人公熟睡之前
        三、星月的色彩环境
        (一)无题诗中星与月的色彩特征
        (二)无题诗中星与月不同时出现
    第三节 色彩的组合作用
        一、色彩内外的组合作用
        (一)外部色彩的艺术效果
        (二)内部色彩的艺术效果
        二、色彩的明暗组合作用
        (一)“金烬暗”的细节解读
        (二)“暗”与“红”的组合
        三、色彩的串联组合作用
        (一)金之黄与玉之白的串联组合
        (二)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中的色彩串联
    第四节 色彩的通感作用
        一、暖色调的通感效果
        (一)夜晚室内灯烛的暖色调艺术效果
        (二)室内暖色调在对举中的艺术作用
        二、冷色调的通感效果
        (一)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的冷色调效果
        (二)无题“紫府仙人号宝灯”的冷色调效果
        三、色调与声情之关系
        (一)声音艺术通过感觉传达画面效果
        (二)声音艺术与色彩艺术的勾连关系
    第五节 色彩的补偿作用
        一、色彩在情感之中的浓度
        (一)色彩浓度的抽象性
        (二)色彩浓度与情感浓度的关系
        二、色彩对心灵的补偿作用
        (一)色彩是对平淡情感的一种补偿
        (二)色彩是对消极情感的一种补偿
        三、色彩的使用与文化环境
        (一)无题诗的色彩艺术是晚唐社会审美的反映
        (二)无题诗的色彩艺术是对生命意识的萌动
第八章 李商隐无题诗中的“阻隔”情节
    第一节 贯穿“阻隔”情节的无题诗
        一、男女恋情中的阻隔情节
        (一)以女子为主导的恋情阻隔
        (二)以男子为主导的恋情阻隔
        二、复杂思绪中的阻隔情节
        (一)蕴含阻隔情节的无题诗
        (二)饱含阻隔情感的无题诗
        三、阻隔情节中的悲剧意味
        (一)因阻隔而生成的悲剧意味
        (二)阻隔酝酿强大的精神魅力
    第二节 “阻隔”与“偷窥”在无题诗中的表现
        一、李商隐无题诗中的偷窥情节
        (一)无题诗偷窥情节的三个层次
        (二)无题诗偷窥情节的深刻内涵
        二、无题诗偷窥情节的潜在缘由
        (一)偷窥情节的表面对象——异性恋人
        (二)偷窥情节的引申对象——美好事物
    第三节 离别情节引导的“阻隔”情节
        一、无题诗中别离情节的特征
        (一)因主观原因而离别进而导致的“阻隔”
        (二)因客观原因而离别进而导致的“阻隔”
        二、别离情节隐含的作者心境
        (一)焦虑而急切
        (二)失望与绝望
        (三)执着的追逐
        三、李商隐其他诗作中的别离
        (一)离别-阻隔情节在李商隐诗歌中具有广泛性
        (二)离别-阻隔情节在无题一类诗作中更具张力
第九章 李商隐无题诗的整体性结构
    第一节 无题诗中的“底”与“图”
        一、背景与人物之关系
        (一)白道萦回中之笑靥如花
        (二)雪月瑶台上的紫府仙人
        (三)幽暗灯光下的写信之人
        (四)缝罗帐的执着待嫁女子
        (五)双鬓斑白的夜间耐寒人
        (六)动态的底图关系之组合
        二、环境与图案之关系
        (一)菱枝与桂叶
        (二)金翡翠与绣芙蓉
        (三)金烬暗与石榴红
        (四)金蟾与玉虎
        三、典故与弱势文本
        (一)典故为底,文本为图
        (二)无题诗典故的弱势文本属性
    第二节 李商隐无题诗中的接近性与连续性
        一、李商隐无题诗中尾联的断裂性
        (一)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中尾联的断裂性
        (二)七律无题诗尾联普遍存在断裂性
        二、李商隐无题诗的结构疏密关系
        (一)无题“八岁偷照镜”的结构疏密
        (二)无题“凤尾香罗薄几重”的结构疏密
    第三节 李商隐无题诗中的简化性
        一、李商隐无题诗中的知觉与思维
        (一)偏向知觉与思维的表达
        (二)以意义结构为发挥源头
        二、李商隐无题诗中的同形性载体
        (一)以具体的形式结构表现抽象的意义结构
        (二)无题诗的意义焦点在于抽象的意义结构
        三、李商隐无题诗中的倾向性张力
        (一)从弹棋的棋盘说起
        (二)“更在瑶台十二层”与“更隔蓬山一万重”
第十章 本世纪李商隐无题诗解读观点商榷
    第一节 对无题诗出自传奇文观点的商榷
        一、无题诗与准无题诗的混淆
        (一)不应采用清代底本探讨无题诗来源问题
        (二)不应将《锦瑟》与无题诗混为一谈
        二、李商隐无题诗独创性辨析
        (一)李商隐是晚唐诸家无题诗创作中的代表
        (二)不见于选本不足以证明无题诗的不存在
        三、李商隐是否创作过传奇文
        (一)创作过传奇文并不证明无题诗出自其中
        (二)无题诗与骈文和词的关系较小说更密切
        四、穿凿性质明显的传奇文说
        (一)抽象性决定了无题诗便于被附会到特定故事中
        (二)无题诗与传奇杂剧故事相勾连具有极大臆测性
    第二节 对无题诗是表现李王婚恋观点的商榷
        一、照镜女年龄虚实辨析
        (一)对传统笺注的质疑并不完全可靠
        (二)对几首无题诗之间的意义关联并不准确
        (三)“十五”并非实指王茂元女儿的真实年龄
        (四)对“藏六亲”的颠覆性解读有待进一步商榷
        二、阿侯之真实身份辨析
        (一)“阿侯”的形象不可武断地与王氏等同
        (二)“黄金屋”不是李商隐别娶的直接证据
        三、昨夜偷窥之对象辨析
        (一)旧解的质疑颇具可取之处
        (二)新解的提出难免臆测之嫌
        四、中心缘何最不平辨析
        (一)无题“照梁初有情”很难确考创作时间
        (二)“岳家不公”的解读法臆测性十分明显
    第三节 本世纪无题诗解读观点的文学史意义
        一、无题诗抽象性具体化的必然结果
        (一)诗歌本事的具体性和诗歌抽象性之间的矛盾
        (二)传奇文说和王氏婚恋说有其产生的历史条件
        二、无题诗研究成果繁荣的外在表现
        (一)李商隐无题诗的研究已经趋于繁荣
        (二)无题诗新解读是其研究繁荣的表现
第十一章 李商隐无题诗的文化意义
    第一节 因诗教观念而饱受贬斥
        一、无题诗与儒家诗教的矛盾
        (一)无题诗与儒家诗教间的对立
        (二)无题诗与儒家诗教间的统一
        二、传统诗学对无题诗的诟病
        (一)无题诗用典虽多但并非全无可取
        (二)无题诗用词艳丽但绝非浪荡轻浮
    第二节 因多征典故而广被笺注
        一、清代的社会环境与古诗的笺注
        (一)文化气候严谨,雅文学趋于低谷
        (二)文化行业的发展促使笺注的刊行
        (三)阶层的固化使无题诗更易产生共鸣
        二、李商隐的诗歌特征与阐述可能
        (一)李商隐诗歌在清代之前笺注不足
        (二)李商隐的诗集有被阐述的可能性
    第三节 因旨意朦胧而常被穿凿
        一、托寓令狐与君臣寄托
        (一)中国诗学的阐释传统
        (二)托寓、寄托的文化价值
        二、曲折离奇的恋爱历史
        (一)爱情说产生的文化背景意义
        (二)爱情说所呈现出的文化缺陷
        三、革命反抗与儒法斗争
        (一)夸张式的穿凿和政治性的误读
        (二)抽象性在文化阐述上的变异体现
    第四节 因深入心灵而易于共鸣
        一、接受者审美价值的变化
        (一)用典审美取向的影响
        (二)笺注者与接受者的期待视野
        (三)接受者不断变化的审美取向
        二、无题诗自身的世俗特征
        (一)内向性与细微性
        (二)因平俗更易共鸣
        三、无题诗共鸣的客观条件
        (一)李商隐无题诗文化意义的历史使命
        (二)李商隐无题诗文化意义的时代生气
第十二章 李商隐无题诗的地位及其影响
    第一节 晚唐后无题诗创作史
        一、晚唐时期的无题诗
        (一)唐代现存诸家无题诗概况
        (二)李商隐无题诗的时代地位
        二、两宋时期的无题诗
        (一)西昆派的无题诗创作
        (二)宋代无题诗创作概览
        三、元代以后的无题诗
        (一)元明清的无题诗创作概览
        (二)民国时期无题诗创作概览
        四、民国时集句无题诗
        (一)《西昆贯玉稿》
        (二)《集玉溪生句》
        (三)《玉溪碎锦集》
    第二节 李商隐无题诗评价史
        一、无题诗的毁誉参半及其“党争说”
        (一)不能够完整准确阐述无题诗的牛李党争说
        (二)不能够全面准确阐述无题诗的史诗互证法
        二、南宋前少被选集入选的无题诗
        (一)古代主要选集录选无题诗情况
        (二)南宋前无题诗少录选集之原因
    第三节 李商隐无题诗的历史地位
        一、绮艳风格在诗词转承中的关节
        (一)和乐演唱导致题目功能的淡化
        (二)词与无题诗在形式上的相似性
        二、以男女寓君臣到以男女寓情怀
        (一)诗歌深层意义由实转虚的标志
        (二)以爱情托寓抽象情怀的根本特征
        三、中国诗索隐式解读的集中体现
        (一)索隐式解读方式的形成及特征
        (二)无题诗的抽象性与索隐式解读的穿凿性
结语
附录A:李商隐无题诗用字中古音归部拟测表
附录B:李商隐无题诗用字开口度变化矢量图
附录C:李商隐无题诗现存古籍文献情况概述
参考文献
后记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2)金石拓片题跋中设计因素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提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和术语阐释
        (一) 选题缘起
        (二) 研究术语
    二、研究方法
        (一) 文献考证
        (二) 图像分析
        (三) 物质文化
        (四) 数据整理
    三、研究目的及现实意义
        (一) 研究目的
        (二) 现实意义
第一章 拓片与金石学
    第一节 传拓的产生
        一、传拓技艺产生的背景与条件
        二、传拓技艺的产生
    第二节 拓片的传播
        一、石刻拓片
        二、铜器铭文拓片
        三、刻帖拓本
    第三节 以拓片为中心的金石学
        一、史传和遗刻互考
        二、对书法的品评
        三、研究的成果
    第四节 拓片题跋风气的形成
        一、已有的题跋种类
        二、从卷、册到整纸的题跋
第二章 拓片的设计
    第一节 拓片工艺的设计
        一、拓片中的金石工艺设计
        二、传拓法中的设计
    第二节 文人对拓片的设计
        一、精拓
        二、构图形式的设计
第三章 题跋的设计
    第一节 题跋内容的设计
        一、解读拓片是设计的前提
        二、题跋内容的设计
    第二节 题跋形式的设计
        一、书体与风格的设计
        二、形式设计的基本规律
    第三节 印章的设计
        一、印风与印式的设计
        二、钤印的设计
    第四节 色彩在题跋中的设计
        一、墨色的设计
        二、纸色的设计
第四章 拓片装潢及三层空间的题跋设计
    第一节 拓片装潢形式的设计
        一、诸多设计因素的植入
        二、拓片常见装潢形式的设计
    第二节 三层空间的题跋设计
        一、原纸题跋的设计
        二、拓纸以外第二层空间的题跋设计
        三、第三层绫纸的空间设计
第五章 拓片题跋经典设计案例解析
    第一节 手卷题跋设计举例
        一、刻帖手卷题跋的设计——以《兰亭序·兰亭诗》卷为例
        二、碑学以后的手卷题跋设计——以《石鼓文》为例
    第二节 从黄易《熹平石经残石》到吴湖帆《四欧堂》册页的设计
        一、黄易《熹平石经残石》册页的设计
        二、吴湖帆《四欧堂》册页的设计
        三、册页设计的全面升华
    第三节 四明本《西岳华山庙碑》整纸拓题跋的设计
        一、题跋人物及年表
        二、世俗伦理观对于题跋形式的影响
        三、视觉形式影响下的题跋设计
    第四节 全形拓题跋设计举例
        一、全形拓常见形式的题跋设计
        二、全形拓与绘画三维空间的设计
结论
尾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图版目录
表格目录
附录
后记

(3)白石:沈周与明代成化、弘治年间苏州的艺术及文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第一部分 风景、经验与绘画
    第一章 时变之中: 沈周时代的苏州
        一、水
        二、桥
        三、舟
        四、乡村与田野
        五、城郭与郊区
        六、对出游山水的热情
        七、时变与记忆
        八、忆古者: 拒绝遗忘
        九、收藏家: 从记忆到历史
    第二章 山中人迹: 沈周的绘画语言
        一、引子: 粗糙的第一感觉
        二、多重真实: 纪游图、胜景图与实景画
        三、观者的目光: 关于手卷绘画的空间表现问题
        四、母题与图式
    第三章 新风景的产生: 回到个体经验
        一、作为古迹的石碑与作为风景的石碑
        二、读碑图: 碑与树
        三、夕阳下的大风碑
        四、《千人石夜游图》: 夜晚的发现与感性空间
第二部分 身份、灾难与价值
    第四章 两种多余: 文人、画家、隐士
        一、馀物的焦虑: “不务正业”的文人
        二、明中期的画坛与“专业文人”的出现
        三、另一种多余: 不能忘世的隐士
        五、诗歌与绘画: 文人的两种形象
    第五章 灾难中的绘画
        一、虎患、杀虎与《西山有虎图》
        二、两幅雨景画
        三、《空林积雨图》与成化十一年的水灾
        四、“大浸”中的应酬画
        五、灾情画与流民图:绘画介入灾难
        六、大水退去后
    第六章 无用的隐喻
        一、对无用的审美
        二、价值的翻转
        三、自我的隐喻
结论
附录1 明苏州文人代际关系一览
附录2 沈周生平文献内容对照
参考书目
致谢

(4)传世宋画中的女性形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对象界定
    三、学术史回顾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五、研究重点与难点
第一章 传世宋画中的女性形象
    第一节 中上层女性形象
    第二节 下层女性形象
第二章 宋代传世女性题材画
    第一节 仕女画的作用在宋代被轻视
    第二节 平民女性生活题材的风俗画涌现
    第三节 母亲形象是画家乐于描绘的对象
第三章 从宋代传世女性题材画看宋代女性生活
    第一节 从女性耕织题材绘画看宋代女性生活
    第二节 从女性参与经济活动题材绘画看宋代女性生活
    第三节 儒家传统思想在女性题材绘画中的反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表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5)大型面板生产企业绿色生产行为驱动机理及引导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2
    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1.3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2
    相关理论及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2
    绿色生产理论基础 2.3
    企业绿色生产行为研究综述 2.4
    文献述评 2.5
    本章小结 3
    大型面板生产企业绿色生产的现状分析 3.1
    大型面板产业概况 3.2
    国内液晶显示面板行业发展问题分析 3.3
    大型面板生产企业绿色生产行为评价的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 3.4
    典型企业的评价与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大型面板生产企业绿色生产行为选择的博弈分析 4.1
    行为博弈视角下企业绿色生产行为选择 4.2
    激励-监督视角下企业绿色生产行为选择 4.3
    本章小结 5
    大型面板生产企业绿色生产行为的驱动机理分析 5.1
    大型面板生产企业绿色生产行为驱动机理模型构建 5.2
    量表设计及数据收集 5.3
    量表的检验 5.4
    实证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大型面板企业绿色生产的技术溢出效应分析 6.1
    大型面板企业绿色生产的技术溢出效应 6.2
    样本选取与数据收集 6.3
    数据分析方法 6.4
    实证过程 6.5
    本章小结 7
    大型面板生产企业绿色生产行为的引导政策设计及仿真 7.1
    系统动力学基本原理 7.2
    模型构建 7.3
    模型的检验 7.4
    仿真结果输出与讨论 7.5
    引导大型面板生产企业绿色生产行为的政策及措施 7.6
    本章小结 8
    结论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创新点 8.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6)明季江南造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和意义
    二、概念界定
    三、研究方法、路径和目的
    四、以往学术史回顾和研究现状综述
第一章 明季江南地区造物设计形成的动因
    第一节 明季江南的经济和社会
        一、江南城市、市镇发展和人口
        二、赋税、徭役
        三、工匠制度的变化和手工业的发展
    第二节 观念、风俗、习尚、交流
        一、思想观念
        二﹑风俗习尚
        三﹑交流互动
    第三节 小结
第二章 明季江南地区社会各阶层群体与造物设计
    第一节 参与造物设计的前提
        一、时代趋新
        二、千家万色
        三、位序错动
    第二节 造物设计的表现过程和局限性
        一、表现过程
        二、制约和局限
    第三节 记载﹑传播
        一、国史、地方志
        二、笔记、散文、文集、日记、诗词
        三、专业书籍
    第四节 小结
第三章 明季江南地区造物设计的特点
    第一节 江南造物设计的传统积累
        一、南北交融
        二、对外交往
    第二节 江南造物设计的表徵
        一、精致
        二、新颖
        三、奇巧
        四、整合
    第三节 江南造物设计的本质和属性
        一、仿古
        二、综合
        三、改良
        四、创新
    第四节 江南造物设计的类别
        一、日常用品与消费品
        二﹑陈设品与欣赏品
    第五节 小结
第四章 明季江南地区造物设计的次第
    第一节 影响次第的因素
        一、界别种类
        二、材料材质
        三、工时成本
        四、技术工艺
    第二节 判定次第的价值取向和“标准”
        一、陈设与日用
        二、写实与写意
        三、典雅与庸俗
    第三节 小结
第五章 明季江南地区造物设计的价格
    第一节 江南造物的价值和价格
        一、价格的外化
        二、价值与价格非对等
        三、动态变化
    第三节 价值
        一、价值的勘定
        二、价值波动的主要因素
    第三节 价格和价值的关系
        一、商品盈缩与价格升贬关系
        二、品牌效应与价值高低关系
    第四节 小结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作的项目
致谢

(7)论影视技术对纪录片的双重作用 ——兼谈“影像茧房”的建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提出与研究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
        二、理论意义
        三、实践意义
    第二节 核心概念的界定
        一、技术的概念
        二、影视技术的概念
        三、“影像茧房”的概念
    第三节 文献综述
        一、核心文献综述
        二、直接相关文献综述
        三、间接相关文献综述
    第四节 研究框架、思路方法与创新点难点
        一、研究框架
        二、研究资料与研究方法
        三、创新点、难点与不足
第一章 “影像茧房”的理论来源及纪实美学的支撑
    第一节 技术哲学视阈下的技术与影视技术
        一、马克思的技术哲学思想及启示
        二、卡普的“器官投影说”及启示
        三、唐·伊德的技术具身理论及启示
    第二节 技术、身体与知觉
        一、诗性智慧与具身认知思维
        二、梅洛-庞蒂的知觉现象学及启示
        三、格式塔心理学及启示
    第三节 纪实美学理论对“影像茧房”的支撑
        一、“完整电影”对“影像茧房”的支撑
        二、“物质现实的复原”对“影像茧房”的支撑
        三、技术复制对“影像茧房”的支撑
    第四节 技术美学与技术艺术学视角下的透视
        一、技术美学对技术的透视
        二、技术艺术学对影视技术的透视
        三、技术与艺术的统一性和相异性
第二章 影视技术对纪实美学的推动及其规律性
    第一节 从纪录片史看影视技术对纪实美学的推动
        一、影视技术对早期纪实美学的直接推动
        二、影视技术对真实电影和直接电影的直接推动
        三、影视技术的快速发展对纪实风格多样化的推动
    第二节 从影视媒介史看影视技术的促进作用
        一、摄影技术与精确写真
        二、电影技术与照相的外延
        三、电视技术及数字化趋势
    第三节 从影视技术的规律性看“影像茧房”的必然性
        一、跨时空的具身认知
        二、全感官的具身认知
        三、重量和质量的具身认知
第三章 “影像茧房”的分层、功能与纪录片的关系
    第一节 “影像茧房”的分层结构
        一、外部结构:人—影像—世界
        二、内部分层:意义链的延伸
        三、影像茧房的中心:受众
    第二节 纪录片影像与社会认知
        一、生存之镜:纪录片的社会认知
        二、微相学:形神兼备的直观
        三、VR全景纪录片与虚拟认知
    第三节 数字技术对真的解构与反证
        一、数字技术对真实的挑战与解构
        二、解构的反证:拼贴与蒙太奇
        三、真实的过程、后台及注脚
第四章 前沿影视技术对纪实“影像茧房”的推动与构建
    第一节 前期拍摄技术的应用
        一、镜头:电影眼睛
        二、视角:时空的改变
        三、运动:辅助设备的使用
    第二节 后期制作技术的应用
        一、非线编技术与非线性思维
        二、动画CG对情景再现的推动
        三、媒资系统对文献纪录片的推动
    第三节 影视传播技术的应用
        一、媒介融合下的多渠道传播
        二、媒介融合下的多屏幕收看
        三、媒介融合下的网络化生存与传播
第五章 作茧自缚与化茧为蝶
    第一节 镜子到艺术:诗意的提升
        一、视听意象:官止神行
        二、审美思辨与朴素之美
        三、天人合一的审美境界
    第二节 纪录片的矛盾与伦理困境
        一、真实与伦理的矛盾
        二、真实与审美的矛盾
        三、真实与意识形态的矛盾
    第三节 对技术异化的批判
        一、生物技术与人工智能
        二、技术代码与编码
        三、危险与拯救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致谢

(8)中古西北胡姓与边疆经略研究 ——以墓志文献为主要素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缘起
    二、视角与视阈
        (一) 文献·文本·文献学
        (二) 边疆·经略·西北部
        (三) 胡人·姓氏·墓志铭
        (四) 安全·认同·中古期
    三、综述与反思
        (一) 有关中古胡族碑志研究的综述与反思
        (二) 有关中古胡族姓氏研究的综述与反思
        (三) 有关中古胡族认同研究的综述与反思
        (四) 有关中古西北经略研究的综述与反思
    四、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拓跋近支的姓氏流变与文化认同
    第一节 拓跋氏
        一、北周的“拓跋墓志”
        二、墓志所见北周拓跋的来源与分布
        三、改易胡姓与政权安全
    第二节 源氏
        一、源氏墓志及其郡望流变
        二、源氏支脉与文化认同
    第三节 吐谷浑氏
        一、《吐谷浑玑墓志》相关问题
        二、吐谷浑墓志及其地域认同
    第四节 尉迟氏
        一、大非川与“西方”尉迟
        二、中古尉迟氏墓志考述
        三、余论
    小结
第二章 鲜卑旁系的迁徙、嬗变与融合
    第一节 贺兰氏
        一、贺兰墓志
        二、迁徙与分布
    第二节 成氏与彭氏
        一、成氏墓志
        二、彭氏墓志
    第三节 独孤氏
        一、独孤信一支世系
        二、从屠各到独孤
        三、休屠与屠各
        四、余论
    小结
第三章 内迁柔然、粟特的祖先认同与迁徙分布
    第一节 茹氏
        一、“茹”与“如”之辨析
        二、茹氏墓志及其迁徙
    第二节 郁久闾氏
        一、郁久闾氏与齐鲁地区
        二、《闾子璨墓志》及其相关问题
    第三节 安氏
        一、《安威墓志》及其相关问题考略
        二、中古粟特安氏之动向与认同
        三、余论
    第四节 米氏
        一、《米仁庆墓志》《米钦道墓志》相关问题
        二、粟特米氏迁徙与认同
    小结
第四章 北魏隋代西北边疆的进取与经营
    第一节 胡族墓志所见北魏西北边疆的经略
        一、《沮渠封戴墓表》与北魏平定凉州
        二、《鄯乾墓志》与北魏进军西域
        三、《鄯月光墓志》《于仙姬墓志》相关问题
        四、元魏宗室墓志与北魏西戎校尉
    第二节 胡族墓志所见隋代西北边疆的经略
        一、安西都护的设置背景
        二、安西都护与初期公务
        三、安西都护与义和政变
        四、余论
    小结
第五章 唐代前期西北边疆的经略与拓展
    第一节 胡汉墓志所见唐代降服河右的进展
        一、平定陇右: 以《陈察墓志》《史索岩墓志》为切入点
        二、镇抚河西: 以《杨恭仁墓志》《牛进达墓志》为切入点
    第二节 胡汉墓志所见唐代挺进西域的历程
        一、攻占高昌: 以《侯仁恺墓志》为切入点
        二、《元武寿墓志》《康子相墓志》相关问题
        三、拓展西域: 以《阿史那忠墓志》《曹钦墓志》为切入点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9)清代杜诗评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杜诗学”概说
    二、研究范围及价值
    三、研究现状
    四、基本框架
    五、创新及不足
第一章 王夫之的杜诗学
    第一节 王夫之非杜批评析辨
        一、质疑杜甫的忠君爱国
        二、反对“诗史说”
        三、批判杜甫“诞于言志”
        四、批判杜诗直露和以议论入诗
        五、认为“杜诗不足法”
        六、抑杜扬李
    第二节 王夫之肯定杜诗的批评析辨
        一、相对肯定杜甫律诗
        二、部分肯定杜诗的艺术成就
    小结
第二章 “神韵”派的审美中心论:以王士禛为中心
    第一节 王士禛的“神韵说”
        一、“神韵说”的形成原因
        二、“神韵说”的美学内涵
    第二节 以辨体论杜诗
        一、古风
        二、律诗
        三、绝句
    第三节 以诗歌艺术论杜诗
        一、褒扬杜诗
        二、杜诗指瑕
    第四节 以考证论杜诗和杜甫
        一、考证杜诗注本、版本
        二、考证杜诗声律、真伪
        三、考证杜诗中涉及的制度、人名、物名、地名
        四、考证杜甫的生卒年和后代
    第五节 以选诗论杜诗
        一、《古诗选》
        二、《十种唐诗选》
        三、《唐贤三昧集》
        四、《唐人万首绝句选》
    第六节 以传播接受论杜诗
        一、概论前人学杜
        二、论王安石论杜
        三、论黄庭坚学杜
        四、论杜诗的民间流传
    第七节 以人格论杜甫
        一、批评杜甫人格的表现
        二、批评杜甫人格的原因
    小结
        一、以辨体论杜诗,凸显杜诗的新变和复杂多样
        二、厘清杜诗与盛唐的关系,揭示杜诗在批评史上的价值
        三、重构诗学价值体系,证明杜诗在古典诗歌传统中的经典地位
第三章 “格调”派的政教中心论:以沈德潜为中心
    第一节 沈德潜的“格调说”
        一、“格调”的渊源与内涵
        二、“格调说”的诗学主张
    第二节 沈德潜的诗教观
        一、温柔敦厚与比兴含蓄
        二、诗教与性情
    第三节 以宗旨论杜诗
        一、忠君爱国
        二、温柔敦厚
    第四节 以辨体论杜诗
        一、古风
        二、律诗
        三、绝句
    第五节 以集大成论杜诗
        一、杜诗对《诗》《骚》的继承
        二、杜诗对汉魏六朝诗歌的继承
        三、杜诗的新变
    第六节 以诗法论杜诗
        一、字法
        二、句法
        三、章法
    第七节 诗歌创作对杜诗的借鉴
    小结
        一、政治方面:迎合官方意识形态
        二、诗学方面:再次确立杜诗的独尊地位
        三、不足之处:道德批评的片面性
第四章 “肌理”派的诗法中心论:以翁方纲为中心
    第一节 翁方纲对杜诗的总体看法
        一、杜诗:“肌理说”的典范
        二、“铺陈排比”:诗歌创作的最高境界
        三、学习杜诗的态度:“师其意则其迹不必求肖之”
        四、学习杜诗的途径:“由苏入杜”和“黄诗逆笔”
        五、杜甫对前人的学习和对后人的影响
    第二节 翁方纲《杜诗附记》研究
        一、《杜诗附记》的动机目的
        二、《杜诗附记》的主要内容
    第三节 翁方纲的批杜特点
        一、感悟式批评和分析考证相结合
        二、借用书法术语论杜诗
        三、以“史法”论杜诗
    小结
第五章 “性灵”派的性情中心论:以袁枚、赵翼、蒋士铨为中心
    第一节 袁枚的杜诗学
        一、论杜诗之长于言情
        二、论杜诗之“苦”和“多创”
        三、论学杜
        四、论杜诗之独尊地位
        五、考证杜诗
        六、论杜甫之人品
        七、小结
    第二节 赵翼的杜诗学
        一、论杜诗之创新
        二、论杜甫之天才
        三、论杜诗之独尊地位
        四、考证杜诗
        五、杜诗指瑕
        六、小结
    第三节 蒋士铨的杜诗学
        一、论杜甫“忠孝义烈之心”和杜诗“温柔敦厚之旨”
        二、论杜诗注本
        三、诗歌创作对杜诗的借鉴
        四、小结
第六章 专题着作研究之一:贾开宗《秋兴八首偶论》
    第一节 《秋兴八首》的渊源
    第二节 《秋兴八首》的章法结构
        一、不可分割
        二、承上启下
    第三节 《秋兴八首》的语言艺术
        一、虚实相生的意象系统
        二、虚实交错的对偶方式
        三、用典
    第四节 《秋兴八首》对儒家诗教传统的体现
        一、《秋兴八首》与《诗经》“六义”
        二、《秋兴八首》的温柔敦厚
    第五节 以史证诗与借杜言志
        一、以史证诗
        二、借杜言志
    小结
第七章 专题着作研究之二:卢震《杜诗说略》
    第一节 正变论
    第二节 创作论
    第三节 诗法论
    第四节 鉴赏论
    小结
结语
    一、清代杜诗评论的主要内容
    二、清代杜诗评论的主要特色
参考文献
    一、古籍文献
    二、国内着作
    三、国外着作
    四、学位论文
    五、期刊论文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一、科研论文
    二、科研项目
后记

(10)易学图形的数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概念与背景
        一、研究概念:易学图形与数理研究
        二、研究背景:传统与设计
    第二节 研究现状与论点
        一、易学研究:源远流长,珠玉在前
        二、易图研究:自成学问,较为片面
        三、数理研究:概念冗多,设计取义
    第三节 研究创新点、难点与意义
        一、研究创新点与难点:积累丰富,重点突破
        二、研究意义:构筑中国话语意识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框架
        一、研究方法:多方治学
        二、研究框架:循序渐进
        三、研究总表:数理脉络
    小结
第一章 易学文脉:易之学问内容
    第一节 易之为学:从早期文化到周朝易学
        一、文明起源:易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根文化
        二、学问诞生:《易传》成书与儒家释易
        三、易之交汇:老子论道与史书记载
    第二节 多方通易:两汉至两宋时期易学的发展
        一、注重方法:两汉易学研究内容角度的变革
        二、辩证统一:魏晋隋唐易学研究流派的合流
        三、成为道理:两宋易与理的融合及易图研究
    第三节 易数之说:易学中的数理理论
        一、天地之数:易数基础
        二、属性之数:气数之说和五行之数
        三、位置之数:九宫之数结合“八卦”
    第四节 象数义理:易学中的数理方法
        一、象数之学:易学的数据库系统
        二、义理之学:“玩辞”说道理
        三、用象忘象:象数义理的争论与合流
    小结
第二章 易学图脉:易之图形内容
    第一节 符号理论:相关考古图形和宋前“文图”
        一、考古图形:早期易之图形
        二、文字易图:先秦两汉时期以文描图
        三、文图补充:魏晋至宋初易图论述
    第二节 以理推图:宋时图书之学
        一、黑白点图:刘牧、朱熹河图洛书及其数理推演过程
        二、先天之图:宋代先天图及其数理推演过程
        三、太极之图:周氏太极图及其数理推演过程
    第三节 易图演绎:易图发展研究
        一、一脉相承:宋后易图流传和改造
        二、太极论道:道教对太极图的改造
        三、儒易成理:儒家对易图的解释和应用
        四、外来本土:佛教对易图的交汇和融合
    第四节 绘图方法:当代易图讨论及绘制
        一、易图本质:数理的混沌与科学
        二、卦数分析:数理的数字与进制
        三、数理绘图:数理的层次与结构
    小结
第三章 数理设计:受易学思想影响的传统图形
    第一节 易图范畴:易学图形与传统图形
        一、多方影响:传统图形的文化背景
        二、易图之始:易之图形研究
        三、确定范围:易学图形内容
    第二节 设计法式:易学图形与数理思想
        一、由数而生:易学图形具有数理基因
        二、依数制礼:数理思想是礼制图形的依据
        三、传统烙印:数理思想影响设计与文化
    第三节 易图特点:易学图形的性质
        一、图形性质:易学图形具有图形设计特点
        二、易学性质:易学图形具有易学思维特点
        三、文化性质:易学图形具有传统信码特点
    第四节 易图形式:易学图形的主要载体
        一、平面图形:最基本的易学图形形式
        二、立体造型:广泛存在的易学图形形态
        三、规划图形:建筑易学图形设计
    小结
第四章 说数有理:易学图形数理内容
    第一节 意象美学:数理审美逻辑
        一、图形意象:立象尽意
        二、美学起点:观象求美
        三、审美方法:观感畅游
    第二节 表天之数:阳数集合
        一、始于天一:初始生化之美
        二、说三道五:统一完整与属性变换之美
        三、说七道九:良性周期和至阳反复之美
    第三节 表地之数:阴数集合
        一、始于地二:中和对称之美
        二、说四道六:时空运转和吉祥和数之美
        三、说八道十:动静相错和完美至极之美
    第四节 数之衍生:多数和暗数设计
        一、数之交易:多数设计
        二、数之颜色:暗数设计之一
        三、数之形状:暗数设计之二
    小结
第五章 当代意义:易学图形数理研究的启示
    第一节 有法可依:易学图形数理研究提供设计内容方法
        一、社会环境:式微的传统文化
        二、设计环境:研究有助于增强设计话语权
        三、设计个体:研究有助于设计师素养和积累的提高
    第二节 有法要依:易学图形数理研究满足设计标准诉求
        一、社会环境:中国人的标准思维
        二、设计环境:研究有助于设计法式的制定
        三、设计个体:研究有助于设计师明确对标准的遵守和把握
    第三节 有法需依:易学图形数理研究传承中国设计意识
        一、社会环境:民族意识刍论
        二、设计环境:研究有助于传统设计意识的保留
        三、设计个体:研究有助于启发设计师做织网研究
    第四节 有法可变:易学图形数理研究促进传统设计进步
        一、社会环境:变法刍论
        二、设计环境:研究有助于易学和设计学的共同进步
        三、设计个体:研究有助于启发设计师建立原创研究
    小结
结语
附录1 易学认知情况调查问卷
附录2 研究参考表
附录3 易学图形数理内容图文补充
附录4 表格目录
附录5 图版目录
参考文献
作者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四、朴之为上——现代艺术设计二题(论文参考文献)

  • [1]李商隐无题诗研究[D]. 宋雪伟.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2]金石拓片题跋中设计因素的研究[D]. 徐世平. 苏州大学, 2020(06)
  • [3]白石:沈周与明代成化、弘治年间苏州的艺术及文化[D]. 庄明. 中国美术学院, 2020
  • [4]传世宋画中的女性形象研究[D]. 刘杜涵. 兰州大学, 2020(01)
  • [5]大型面板生产企业绿色生产行为驱动机理及引导政策研究[D]. 郭泉. 中国矿业大学, 2019(04)
  • [6]明季江南造物研究[D]. 高云澄. 上海大学, 2019(02)
  • [7]论影视技术对纪录片的双重作用 ——兼谈“影像茧房”的建构[D]. 刘何雁. 南京艺术学院, 2019(01)
  • [8]中古西北胡姓与边疆经略研究 ——以墓志文献为主要素材[D]. 刘森垚. 陕西师范大学, 2018(12)
  • [9]清代杜诗评论研究[D]. 张东艳. 苏州大学, 2018(12)
  • [10]易学图形的数理研究[D]. 仲宇. 上海大学, 2017(04)

标签:;  ;  ;  ;  

把最好的简单化——现代艺术设计的两个主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