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拓进取 成就卓越——任忠民先生元散曲研究

开拓进取 成就卓越——任忠民先生元散曲研究

一、开山创派 功绩卓着——任中敏先生的元散曲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王笑[1](2015)在《民国时期任中敏教育思想及实践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主要围绕民国时期任中敏的办学治教经历来对他的教育思想及实践进行论述。任中敏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位杰出的学者和值得尊敬与怀念的教育者。他一生从事教育和学术研究,在江苏省立第八中学、上海大学、镇江中学、栖霞山乡村师范学校、广东仲元中学、桂林汉民中学、四川大学、扬州师范学院等多所中学、大学或任教或任教导主任、校长等职,积累了丰富的教育教学实践经验,可惜任中敏先生一生颠沛流离、工作繁忙勤于学术而几乎没有留下什么教育论着。论文除绪论与结语外,正文分七个章节:第一章,任中敏生平概述;第二章,任中敏教育思想及实践的形成背景,从他的家世环境、求学问道的教育背景、时代背景及一些重要人物的影响等方面来论述;第三章,任中敏“严正治校”的思想及主要实践,主要从他严于律己、以身示范及对教师、学生的严格要求等方面来论述;第四章,任中敏育才为国的教育目的及主要实践,主要论述任中敏在镇江中学时期坚持“一切为民族”的校训及在汉民中学时期“培育三千救国青年”的办学目的;第五章,任中敏德智体美劳五育并重的育人方针及主要实践,主要从德育、体育、劳育、美育等方面来论述;第六章论述任中敏“做志愿师”的教师观及主要实践;第七章概括总结了任中敏的三大教育贡献。本文史论结合,通过梳理任中敏的人生轨迹,在已有研究成果之上,力图从大量史实中提炼出民国时期任中敏教育思想的背景渊源、主要内容,并整理概括其教育实践,坚持对人物进行实事求是地分析、评价,揭示任中敏坎坷而又辉煌的人生历程,以期对学术界、教育界有所启发。

刘英波[2](2013)在《明代中后期南、北方散曲比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相对于唐诗、宋词而言,人们对元代散曲的研究较少;与元代散曲比,人们对明代散曲的关注也少。不过,从散曲家的参与范围、万首(套)以上的存曲数量、相对多元的题材与风格、曲作承载的时代及地域文化信息等方面看,重视和研究明代散曲对文学史和文化史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综观明代散曲,明代中后期散曲取得的成就最大,时代性、地域性色彩鲜明,而研究成果较为稀见,故此本文选取“明代中后期南、北方散曲比较研究”为题予以研究。本文采取“以史为经、以地为纬”的结构模式,以数理统计、文献史料为支撑,以散曲文本为根基,以地域群体与个案研究为切入点,运用以点带面、突出重点、比较分析的研究方法和多学科的文化知识,历时考察明代中后期不同时段散曲坛和南、北方代表性曲家群的承变特点,共时分析同一时段南、北方代表性曲家群和个案曲家的生命形态和散曲创作特点,进而概括出南、北方散曲表现出的相似性和差异性,总结出南、北方散曲的文学精神与一些规律性特点。本文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绪论。分析明代中后期散曲的研究现状,交代本选题的研究目的、研究意义,阐述本文的研究难点、研究方法和基本思路。第二部分为本文的主体部分,共分五章。第一章明代中后期散曲家的地域分布。本章概述地域文化对文学创作影响的直接性、间接性、复杂性,文学创作对地域文化的记载、传播与干预功能;界定“明代中后期”和“南、北方”时地的指称范围,指出南、北方散曲家失衡的籍地分布特点,阐释散曲家集中于黄河流域(关中平原、华北平原)与长江流域(成都平原、长江三角洲)的分布规律及原因,解读曲家动态分布(移居、游历、宦游)与散曲创作的关系,比较分析吴中、蜀中、关中、山左四地散曲家数量的流变特点等。第二章南方局部复兴——成化、弘治间散曲。本章简述了明初散曲的过渡性特点与明前期散曲的低迷状况,指出了明代初、前期南、北方散曲家的籍地分布特点;概括出成化、弘治间散曲具有“南方文学”的地域性特点,分析了影响南方局面复兴的内、外原因;重点探讨了地域文化与南方代表性曲家——南京陈铎、高邮王盘、吴中祝允明、唐寅等散曲创作之间的关系。最后,对成化、弘治间北方散曲冷落的表现和原因进行了描述和分析。要之,成化、弘治间的散曲家主要集中于江南一带,延续了明代初期、前期散曲家集中南方的特点;此期南方散曲家个体特点突出,没形成社团组织;都会(市)及周边地区的地域文化对散曲的题材、风格影响明显;少量散曲家率先引领散曲在南方局部复兴的文学史意义值得肯定。第三章南、北竞胜——正德、嘉靖间散曲。本章阐述了正德、嘉靖间散曲的繁盛特点和南、北方散曲的竞胜局面;重点论述了南、北两地的吴中散曲、“杨门”散曲、关中散曲、山左散曲四个地域性曲家群。吴中散曲,通过分析吴中散曲家的地域分布、身份地位、曲家交流、创作特点等,概括出吴中曲家多而曲作少、题材突破小、影响有限等特点,并从成、弘间创作风气的延续、家人与朋友影响、尚俗之风与俗文学的兴起以及曲家境遇、文体特点、缺少大家带动、重视不够等方面解读了吴中曲家队伍壮大与成就不着的原因;杨门散曲,这是一个典型的家庭式曲家群,重点论析了杨门三曲家(杨廷和、杨慎、黄娥)散曲中不同的悲苦心态和雅中存异的曲风,描述了杨门散曲中对自然物貌的述录,并对杨门曲家的影响与地位做出了评介;关中散曲,主要分析关中曲家群的地域性、突现性、关联性、辐射性表征,阐释政治境遇、心理诉求、文体特点、复古情结等对关中散曲复兴的影响,对具有突破性特点的祝寿曲、咏史怀古曲的表现及其成因,关中文化与“雄豪”曲风形成的关系进行了重点论述,还探讨了关中散曲对关中风土人情、历史文化的承载等;山左散曲,分析山左散曲家的地域性、关联性特点与“章丘词会”成员的组成及活动特点,论述传统文化、自娱需求、演唱特点、时代氛围等对山左散曲兴盛的影响,解读地域文化与山左散曲中的用世色彩及“豪雅”曲风形成的关系,阐释冯惟敏散曲中的地理景观、历史人物、历史史实、方言俗语等地域性特点。由以上分析得出,正、嘉间散曲家仕途折戟与北方散曲的兴盛关系密切,核心曲家的带动对南、北方散曲的兴盛影响较大(北方尤其明显);南、北方曲家身份以官宦居多,北方曲家群内部关系的密切程度强于南方,但整体组织松散、影响范围不大;受地域文化影响,北方散曲的题材、风格明显与南方曲坛存有差异;经济繁荣程度、地区文化氛围、曲家个体态度等也是影响南、北方散曲兴盛的重要原因。第四章南方继盛、北地转衰——隆庆、万历间散曲。本章分析了隆庆、万历间散曲对正德、嘉靖间散曲的承变性特点以及此期散曲的地域性特征;选取了此时仍处于繁盛状态的吴中散曲、山左散曲作为群体关注对象;结合南方散曲整体兴盛的实际,我们把曲家集中、成就突出的浙北散曲、南京散曲也纳入了群体考察的范围;并选取河朔曲家薛论道作为对北地散曲考察的代表性个案。吴中散曲,论述吴中曲家群在曲家、题材、体式、曲论等方面对正、嘉间的突破性表现,解析梁辰鱼、孙楼、杜子华等代表性曲家散曲创作的突出特点,探讨了绮艳、雅丽曲风笼罩下豪爽之风的表现及成因,并描述出代表性曲家梁辰鱼、茅溱散曲中的地域色彩等;浙北散曲,深刻剖析经济富足、文化积淀、民众审美、吴中带动等因素对散曲家积聚浙北的影响,探究曲家身份地位走低的缘由,分别对罢官、致仕曲家胡文焕、高濂、屠隆、陈与郊、冯敏効散曲创作的突出特点,隐逸曲家周履靖、王屋不同的曲风,以及王骥德言情曲的文化意义等进行了深入地探讨;南京散曲,分析正、嘉间南京散曲“表面冷落、实际兴盛”的特点,概括出隆、万间南京散曲家数量多、身份低、居地集中、受外来人士影响明显等特点,重点论述了南京散曲家的生活情趣——结社、宴集、狎妓、好游等与散曲创作之间的关系;山左散曲,与嘉靖间的山左散曲比,该期山左散曲家的地域分布与身份地位呈现出新的特点,分析了嘉靖以后山左散曲继盛的主要原因,总结出山左散曲在题材、曲风方面的承变性特点,对山左散曲中的景观、节俗、方言等地域色彩进行了解析;薛论道散曲,主要解析地域文化——自然环境、燕赵文化、军旅生涯、儒家思想等与其“愤豪”、“壮豪”、“庄豪”等豪放曲风生成的关系。概之,南、北方不同的文化场域是造成隆、万间散曲南盛北衰的重要原因;社会文化思潮、昆腔改革成功等对隆、万间南方散曲的繁盛影响巨大;文人群体的壮大与有限入仕之间的矛盾是导致此期曲家身份走低的主要原因;散曲家之间的交流,南方多于北方;创作氛围、曲家经历、创作目的影响散曲题材选取与曲风形成;绮艳之风充斥整个散曲坛(南方为盛),豪放、清雅、嘲谑之风局部存在;南京的特殊位置与环境影响到当地散曲的兴盛状况等。第五章南方余盛、北方萧条——天启、崇祯间散曲。此期散曲呈现出整体趋衰和南、北方曲家数量差距较大的特点,这里分别选取具有“余盛”特点的吴中散曲和成就相对较大的山左曲家丁惟恕、孙峡峰作为南、北方考察对象。吴中散曲,重点分析世运、观念、目的、家风等与吴中具体曲家创作之间的关系,如相同命运、不同散曲——陈子龙、夏完淳散曲,冯梦龙散曲中的“情教论”,歌姬的知音宛瑜子,家风与吴江沈氏、叶氏散曲等;并对明代散曲殿军施绍莘的生命轨迹与其曲风形成之间的关系进行了专节论述。山左散曲,主要从世风与地域文化影响的角度,分析丁惟恕、孙峡峰两位布衣曲家叹世曲、言情曲、拟时曲曲、劝戒曲的特点及其成因,并指出二者散曲中的方言特色等。总体而言,天启、崇祯间南、北方散曲整体趋衰,群体性特征弱化,个体性特点突出;明末混乱的时局对散曲创作影响不大;曲家个人的生活经历、创作观念、喜好与家风等对散曲创作影响明显。第三部分结语。通过对明代中后期南、北方散曲的比较研究,可以得出如下结论:1.整体性、阶段性失衡。明代中后期散曲家和存曲数量整体呈现出南、北失衡的特点,而且不同时段南、北方曲家、曲作的数量也明显失衡。2.鲜明的时代特征。明代散曲前期低谷、成弘间局部复兴、正嘉间南北竞胜、隆万间南盛北衰、天祯间整体趋衰,显示出明代散曲的兴衰起伏与时代脉搏密切相关;明代中后期南、北方散曲对世情、时事的直书,以及与社会文化思潮的互动也彰显出鲜明的时代色彩。3.散曲家的多元特点。南、北方散曲家之间松散而又紧密的关系与诗文领域流派林立的局面不同;北方多仕途失意曲家,南方多致仕、未仕曲家;嘉靖以后曲家的身份地位整体走低;南方女性曲家远多于北方。4.地域文化对散曲创作影响较大。南、北方不同的地域文化是造成南、北两地散曲的题材、曲风出现差异的重要因素,南京、苏州特殊的地理环境使其成为南方散曲家聚集的渊薮。5.不同的文学精神。北方散曲的实用性、功利性、教化性色彩强于南方,南方散曲的尚情、尚趣、趋隐思想胜过北方。6.趋雅向俗之风。在南、北方散曲整体趋雅过程中各自表现出了程度不同的向俗之风,而“浅”、“俗、”“趣”是散曲得以传播的基石。7.文坛中的非主流地位。散曲在多数明代文人心目中的非主流地位与诗文的正统地位不同,这影响到了它的内容与风格。

刘凤玲[3](2008)在《元代散曲观念研究》文中认为元代散曲研究,是20世纪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的显学。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之前,学者们的研究视角大都是利用各种相关文献去“剖析”元代散曲,所得结果是“客观”的、“今人”的,而不是“元代人的”。基于此,本论文立足元代散曲文献,着力探讨元代人对散曲的种种看法,即元代人的散曲观念。论文分上编“理论编”和下编“文献编”。上编由六章组成,主要解决了如下问题:第一章,首先钩稽了宋、金时期现存的市井俗曲的曲词,分析了元代散曲的源头特质,并指出这些源头特质对元代散曲观念的形成所具有的深刻影响。然后,从社会大环境和文学小环境两方面入手,勾勒了元代散曲观念的生成环境。第二、三章,主要分析元代散曲题材观念,这是本论文的主体部分之一。首先,经过精细的审核,将全部219位元代散曲作家,按照年辈和身份地位,划分出前、后两期和七个不同的作家群。接着,通过对现存的全部元代散曲作品的定量、分类统计,得到不同时期的各个作家群的题材倾向。最后,结合元代散曲作品情况和相关的题材理论,从分类、性质、风格等不同层面,阐述了元代散曲题材观念及其特点。这两章的创新点在于,运用统计法进行研究,打破了以往元代散曲研究中常用的“例证+说理分析”的模式,纠正了笼统把握中的一些错误认识,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见解。第四章,回顾以往对元代散曲创作方法的研究,补释了“抖包袱”、赋式铺排、“诡喻”等实际存在、却少有人言的作法,指出元代散曲在作法上颇有创新。结合相关曲论,阐释元代人的不同散曲创作观念及其显着特点:文律并重、青睐巧体、兼容并包。第五章,分析了元代散曲的功用类型,梳理了元代人的不同功用观念。着重指出元代散曲在功能用途上经历了一个从娱乐消遣到承载文人心灵的发展过程;元代人的功用观念主要表现为娱嬉、寄托、与通政、抒情四个方面。其中,“娱嬉”说的提出,可以看作是中国诗歌功能观念的一个新发展。第六章,是钟嗣成《录鬼簿》散曲观念的个案研究。通过对钟嗣成其人的关注,对《录鬼簿》文本的细读,总结了钟嗣成的散曲观念,并指出了其散曲认识的贡献和不足。论文的下编由三章组成,全是文献方面的基础性工作。第七章,是针对20世纪元代散曲观念相关研究而做的详细综述。第八章,是针对元代所有的219个散曲作家而做的生平小传。第九章,考述了元代的重要散曲文献。特别要提出的是,元代散曲作家的个案研究,还有深入研究的必要;元代散曲审美观念、文体观念,与题材、创作、功用观念一样,也是非常值得研究的重要问题。惜乎本论文尚未能就此开展研究,若假以时日潜心深钻,必有所获。

王菊艳[4](2002)在《开山创派 功绩卓着——任中敏先生的元散曲研究》文中指出曲学大师任中敏先生在元散曲研究方面,是开山创派的着名学者。他在元散曲研究方面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首先是散曲研究独立学科的创建,其次是科学实证方法的成功运用,最后是对散曲独特的精神格调的确定。

杨栋[5](1997)在《论开山创派的任氏散曲学》文中指出任中敏先生学问渊博,着述宏富,在唐代文艺学、敦煌学、宋词学、戏剧学、散曲学等众多领域,都取得了令学界瞩目的辉煌成就;而其最突出的贡献和最富学术个性的工作,乃在于开创和建立了一门科学的近代散曲学。他第一个把散曲学从戏曲学的附庸地位中独立出来,并用逻辑定义的方法对散曲之名进行透辟明确的部和界说。他对散曲框架体系的规划与建构,对散曲美学精神的把握与批评,以及对散曲文献的编纂与刊行,无可争辩地证明了:他是近代散曲学的奠基人。

二、开山创派 功绩卓着——任中敏先生的元散曲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开山创派 功绩卓着——任中敏先生的元散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民国时期任中敏教育思想及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论文选题的理由与意义
    二、该课题研究现状
    三、研究内容及创新之处
第一章 任中敏生平概述
第二章 任中敏教育思想及实践的形成背景
    第一节 家庭环境
    第二节 受教育状况
    第三节 时代背景
    第四节 胡汉民、吴白屋等人的客观影响
第三章 “严正治校”的思想及主要实践
    第一节 严于律己 以身示范
    第二节 严格要求教师
    第三节 严格要求学生
第四章 育才为国的教育目的及主要实践
    第一节 “一切为民族”
    第二节 “培育三千救国青年”
第五章 德智体美劳五育并重的育人方针及主要实践
    第一节 “严正做人至大至刚”
    第二节 “积劳成健积健成雄”
    第三节 美育教学重在渗透
第六章 “做志愿师”的教师观及主要实践
    第一节 扩大“志愿师”队伍,邀请名家来校演讲
    第二节 “有冬有春”,方成气候
第七章 任中敏的教育贡献
    一、担任多所学校的主持者,对学校建设有开荒拓宇的贡献
    二、育才为国,培养众多人才
    三、形成鲜明的“汉中精神”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目录

(2)明代中后期南、北方散曲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明代中后期散曲的研究现状概述
    二、 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三、 本文研究的难点、方法与基本思路
第一章 明代中后期散曲家的地域分布
    第一节 地域文化与文学创作关系概说
        一、 地域文化对文学创作影响的直接性、间接性与复杂性
        二、 文学创作对地域文化的记载、传播与干预
    第二节 明代中后期散曲家的地域分布特点
        一、 明代中后期与南、北方的指称范围
        二、 明代中后期南、北方散曲家的地域分布特点
        三、 明代中后期散曲家的地域分布规律及其成因
        四、 明代中后期散曲家的动态分布特点
        五、 南、北四地散曲家数量的流变特点
第二章 南方局部复兴——成化、弘治间散曲
    第一节 明代初期、前期散曲的基本表征
        一、 过渡中的新变——明初散曲
        二、 低谷中的发展——明代前期散曲
        三、 明代初期、前期南、北方散曲家的籍地分布特点
    第二节 “南方文学”——成化、弘治间散曲的特点
        一、 成、弘间散曲的新变表现
        二、 “南方文学”——成、弘间散曲的地域性特点
        三、 散曲在南方局部兴起的原因
    第三节 南京都市文化与陈铎散曲
        一、 都市商业文化对散曲题材的直接影响——绘世曲
        二、 都市娱乐文化与陈铎的咏妓、谈艺、节序曲
        三、 南京文化中心的地位与文士交往曲
        四、 都市文化与陈铎散曲中的娱乐精神
    第四节 “江山之助”与王盘散曲的“清丽”之风
        一、 “工雅出奇”、“萧疏放逸”的清丽曲风
        二、 “江山之助”与“清丽”曲风的形成
    第五节 场域与曲风——吴中祝允明、唐寅“艳雅”曲风的表现及成因
        一、 “艳雅”曲风的基本表现
        二、 都会(苏州)繁荣对“艳”风形成的影响
        三、 自然、人文环境的熏染与“雅”风形成
    第六节 冷落——成化、弘治间的北方散曲
        一、 冷落中的不同色彩——北方散曲的基本表现
        二、 北方散曲冷落的主要原因概说
    小结
第三章 南、北竞胜——正德、嘉靖间散曲
    第一节 正、嘉间散曲的繁盛表现与散曲家的地域分布
        一、 正、嘉间散曲繁盛的基本表现
        二、 正、嘉间散曲家的地域分布特点
    第二节 阵容强大,成就不着——正、嘉间的吴中散曲
        一、 正、嘉间吴中曲家群的主要特点
        二、 热闹与冷落的反差——正、嘉间吴中散曲的创作特点
        三、 创作氛围——吴中散曲家队伍壮大的主要原因
        四、 创作态度——曲家队伍庞大与成就不着的主要因由
    第三节 清音雅调与悲苦心曲——嘉靖间新都“杨门”散曲
        一、 典型的家庭式曲家群——“杨门”曲家的构成特点
        二、 不同境遇下的悲苦心态——“杨门”三家曲作的思想解读
        三、 “雅”风中的异调——“杨门”三家曲风的同与异
        四、 情感寄寓的地域物象——“杨门”散曲对地域文化的记述
        五、 有限的辐射与独有的地位——“杨门”曲家的影响与地位
    第四节 北曲复兴的“重臣”——正、嘉间的关中散曲
        一、 “关中”及关中散曲家的群体特点
        二、 正、嘉间关中散曲兴盛的主要因由
        三、 最具突破性的题材——祝寿曲的量增及其成因
        四、 特殊境遇、特殊地域与咏史怀古曲的凸显
        五、 关中文化与关中散曲“雄豪”曲风的生成
        六、 乡土情怀——关中散曲对地域文化的承载
    第五节 北方曲坛的主力军——嘉靖年间的山左散曲
        一、 山左散曲家的基本表现与“章丘词会”
        二、 嘉靖间山左散曲兴盛的主要原因
        三、 儒家情怀与山左散曲题材中的用世色彩
        四、 少有的真情,娱人的谑趣——祭悼曲与嘲谑曲
        五、 山左文化与山左散曲的“豪雅”之风
        六、 山左散曲对地域文化的承载——以冯惟敏的曲作为例
    小结
第四章 南方继盛、北方转衰——隆庆、万历间散曲
    第一节 隆、万间散曲的承变性、地域性表征
        一、 隆、万间散曲的承变性表征
        二、 南、北差距拉大——散曲家的地域分布特点
    第二节 多方突破,成就可观——隆、万间的吴中散曲
        一、 隆、万间吴中散曲对正、嘉间的突破性表现
        二、 “闲者”的乐章——吴中散曲中的隐曲之情与娱悦之趣
        三、 绮艳、雅丽之风笼罩下的豪爽之气
        四、 吴中曲家的游历生活与曲作中的地域色彩
    第三节 政治边缘人的乐章——隆、万间的“浙北”散曲
        一、 散曲家集中“浙北”的地域观照
        二、 “浙北”曲家身份地位走低的原因解析
        三、 失意者的自我救赎——“浙北”罢官、致仕曲家散曲
        四、 不同姿态与不同曲风——隐者周履靖、王屋及其曲风
        五、 娱乐与真情——王骥德言情曲的文化解读
    第四节 隆、万间南京散曲家的生活情趣与散曲创作
        一、 表面“冷落”与实际兴盛——正、嘉间南京散曲概说
        二、 “仙都”乐曲的“印象”——隆、万间南京散曲的表征
        三、 南京散曲家的结社、宴集之趣与散曲创作
        四、 南京散曲家的狎妓之趣与散曲创作
        五、 南京散曲家的好游之趣与散曲中的地域色彩——以陈所闻的曲作为例
        六、 南京散曲家的谐谑之趣与嘲谑之曲
    第五节 继承中的新变——隆、万间的山左散曲
        一、 隆、万间山左散曲家地域分布与身份地位的新变
        二、 隆、万间山左散曲继盛的主要因由
        三、 隆、万间山左散曲题材与曲风的承变性特点
        四、 山左散曲对地域文化的述录
    第六节 河朔曲家薛论道“豪放”曲风生成的地域观照
        一、 人与自然的“对话”——薛论道豪放曲风生成的“原动力”
        二、 燕赵文化与薛论道叹世曲的“愤豪”之风
        三、 军旅生涯与薛论道边塞曲的“壮豪”之风
        四、 儒家思想与薛论道说理曲的“庄豪”之风
        五、 有意为之的结果——薛论道南曲中的北曲“豪风”
    小结
第五章 南方余盛、北方萧条——天启、崇祯间散曲
    第一节 世运·观念·目的·家风与吴中散曲
        一、 相同的命运与不同的散曲——陈子龙、夏完淳散曲
        二、 “情教论”的宣扬——冯梦龙散曲中的主色调
        三、 歌姬的知音——宛瑜子的咏姬曲
        四、 家风与散曲——吴江沈氏、叶氏家族中的散曲家
    第二节 科举·蜕变·隐闲·向俗——施绍莘的生命轨迹与其散曲曲风
        一、 走向隐闲之路——施绍莘由科举转向隐居的脱变原因
        二、 隐闲之心与施绍莘散曲的俊雅、洒脱之风
        三、 向俗、用世之心与施绍莘散曲的艳婉、繁闹、豪爽之风
    第三节 世风与地域影响下的北地曲坛——山左散曲
        一、 底层文人的用世之心——丁惟恕、孙峡峰的叹世曲
        二、 北地曲家笔下的婉艳之色——丁惟恕南曲中的言情曲
        三、 是传承,也是独创——丁惟恕的拟时曲曲
        四、 底层文人的儒家情怀——孙峡峰的劝勉曲
        五、 北地曲家的身份象征——丁惟恕、孙峡峰曲作中的方言词
    小结
结语
    一、 南、北方散曲的失衡性、时代性特点
    二、 南、北方散曲家构成特点的异同
    三、 地域文化与南、北方散曲的互动关系
    四、 趋雅向俗——南、北方散曲曲风的共同走向
    五、 南、北方散曲的文学精神与散曲的非主流地位
附录一:明代散曲家基本情况统计系列一览表
附录二:明代各时段散曲家籍贯统计系列一览表
附录三:明代各时段散曲题材类型统计系列一览表
附录四:明代前期、成弘、正嘉、隆万、天祯间散曲家身份统计表
附录五:明代散曲家考补与曲作辑佚
主要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3)元代散曲观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对象界定
    二 研究回顾
    三 论文写作思路与难点、创新点
上编 理论编
    第一章 元代散曲观念的生成环境
        第一节 元散曲的源头及其特质
        一 宋、金市井俗曲曲词汇考
        二 元散曲的特质
        第二节 元代散曲观念的生成环境
        一 元代散曲作家所处的社会大环境
        二 元散曲观念萌生时的文学环境
    第二章 元代散曲题材观念(上)
        第一节 元代散曲创作分期和作家群划分
        第二节 元代散曲题材统计和倾向分析
        一 元代散曲题材分类
        二 元代散曲题材统计和倾向分析
        ㈠ 元代前、后期各作家群的七类题材情况表
        ㈡ 元代七个作家群的题材倾向
        ㈢ 元代前、后期作家的题材倾向
        ㈣ 元代散曲题材倾向的重要结论
    第三章 元代散曲题材观念(下)
        第一节 元代散曲题材个案分析
        第二节 元代散曲题材观念
        一 元代散曲题材分类观:芝庵《唱论》中的26 个题目
        二 元代散曲题材性质观:“劝淫为侠”、“曰忠曰孝”和“不淫不伤”
        三 元代散曲题材风格观:“千生万熟”与“辞意争新”
        四 后代对元散曲题材的再认识
        五 元散曲的内容,是狭窄还是广博?
    第四章 元代散曲创作观念
        第一节 元代散曲作法分析
        第二节 元代散曲创作观念
        一 普遍追求“文律兼美”
        二 周德清的“作词十法”
        三 乔吉的“作乐府六字法”
    第五章 元代散曲功用观念
        第一节 元代散曲功用类型分析
        第二节 元代散曲功用观念
        一 消世虑,宣抑郁的“娱嬉”说
        二 “戏玩”说——变相的寄托
        三“乐者与政通”与“文墨致游”
        四 “有所愤切,有所好悦,有所感叹,有所讽刺,一系之于此”
    第六章 钟嗣成《录鬼簿》散曲观念之个案研究
        第一节 钟嗣成《录鬼簿》散曲观念的突出特点
        第二节 钟嗣成《录鬼簿》散曲观念的贡献和不足
下编 文献编
    第七章 20世纪元代散曲观念相关研究综述
        第一节 元散曲几个基本问题的研究概况
        第二节 20 世纪元散曲研究成果和研究视角综述
    第八章 元代散曲作家小传
    第九章 元代散曲文献考述
        第一节 元代散曲选集版本提要
        第二节 《录鬼簿》卷上出自谁手?
附录
    一 元散曲作家辈代列表(1190-1368)
    二 元散曲作家分期(以元延佑年间为界)
    三 元散曲作家分群(依据身份地位划分)
参考文献
博士期间发表论文
后记

(4)开山创派 功绩卓着——任中敏先生的元散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散曲研究独立学科的创建
二、科学实证方法的成功运用
三、对散曲精神格调的确定

四、开山创派 功绩卓着——任中敏先生的元散曲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民国时期任中敏教育思想及实践研究[D]. 王笑. 扬州大学, 2015(08)
  • [2]明代中后期南、北方散曲比较研究[D]. 刘英波. 山东师范大学, 2013(01)
  • [3]元代散曲观念研究[D]. 刘凤玲. 首都师范大学, 2008(02)
  • [4]开山创派 功绩卓着——任中敏先生的元散曲研究[J]. 王菊艳. 黑龙江农垦师专学报, 2002(04)
  • [5]论开山创派的任氏散曲学[J]. 杨栋.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97(03)

标签:;  ;  ;  ;  ;  

开拓进取 成就卓越——任忠民先生元散曲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