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直肠癌术后肝转移54例临床分析

结直肠癌术后肝转移54例临床分析

一、大肠癌术后肝转移54例临床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王一同[1](2021)在《华蟾素注射液治疗结肠癌腹水的优效人群分析及对VM的作用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研究背景恶性腹水是晚期结肠癌患者的常见并发症,是临床治疗的难点。西医目前主要采用腹腔穿刺置管引流、全身化疗或联合腹腔灌注化疗等方法,但恶性腹水患者多为肿瘤晚期,经过多程放、化疗治疗,体质较差,再次化疗的敏感性及耐受性降低,且恶性腹水多为血性,无法大量置管引流,使腹胀、喘憋等症状持续存在,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因此需探索更为温和、有效的治疗方法。中药腹腔灌注,可避免口服汤药引起的胃肠不适,副反应小,近年来广泛应用于恶性腹水的临床治疗。本团队致力于华蟾素注射液腔内灌注治疗研究多年,发现华蟾素注射液对恶性浆膜腔积液有一定的疗效,庄等研究发现,华蟾素注射液腔内灌注治疗恶性浆膜腔积液,有效率为66.42%;杨等研究发现,华蟾素注射液腔内灌注对于恶性胸水有效率为60.00%;袁等研究发现,华蟾素注射液对于消化系统肿瘤来源恶性腹水有效率为75.4%,疗效更好,但前期研究对于不同癌种患者分层后病例数较少,未进行具体分层讨论。恶性腹水的生成与血管新生密切相关。本团队前期基础研究发现华蟾素注射液能够降低恶性腹水中的红细胞数量,使腹水颜色变浅,推测华蟾素注射液可能通过抑制肿瘤血管新生干预恶性腹水的生成。血管生成拟态(Vasculogenic Mimicry,VM)是近年来提出的全新肿瘤血管新生模式,可能与传统内皮细胞参与的肿瘤血管新生共同促进恶性腹水的生成。既往多数研究关注在华蟾素对内皮细胞参与的肿瘤血管新生的影响,鲜有研究探究华蟾素对VM形成的影响。研究目的临床部分:明确华蟾素注射液腹腔灌注治疗对于结肠癌这一单一病种来源的恶性腹水的疗效及该治疗方法对应的优效人群特征,以期为华蟾素注射液腹腔灌注治疗结肠癌恶性腹水提供更为个体化的临床指导。实验部分:由临床现象探索内在机制。以VM为新切入点,通过体内、体外实验观察华蟾素注射液对结肠癌HCT116细胞VM形成的影响及作用机制,从而更为全面地从肿瘤血管新生角度阐述华蟾素注射液腹腔灌注抑制结肠癌恶性腹水的作用机制。研究方法临床部分:采用单臂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2010年1月1日~2020年12月31日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肿瘤科行华蟾素注射液腹腔灌注治疗的结肠癌恶性腹水的患者临床资料,从腹水量控制率、腹水质改善率、KPS评分改善情况及患者生存期方面进行疗效评价,同时评价安全性。进一步对比不同因素(如肿瘤原发病特点、转移情况、整体及局部中医辨证分型、合并全身治疗等)对疗效的影响,从中筛选优效病例,总结优效人群特征。实验部分:(1)采用结肠癌HCT116细胞腹腔+脾脏原位接种法建立BALB/C裸鼠结肠癌血性腹水模型;观察造模前后及华蟾素注射液干预前后裸鼠一般体征、体重、腹围、腹水量、腹水红细胞数量及腹腔转移瘤瘤重等。(2)采用CoCl2化学诱导建立结肠癌HCT116细胞体外缺氧模型;采用CCK-8实验、细胞划痕实验、Transwell实验检测缺氧微环境及华蟾素注射液对结肠癌HCT116细胞增殖、迁移及侵袭能力的影响。(3)采用Matrigel基质胶细胞三维培养建立结肠癌HCT116细胞体外VM模型;通过PAS-CD31组织化学与免疫组化双染法显示结肠癌HCT116细胞体内VM的形成;显微镜下计数VM形成数目,观察缺氧微环境及华蟾素注射液对结肠癌HCT116细胞体内、体外VM形成的影响。(4)采用RT-qPCR、Western-blot实验检测缺氧微环境及华蟾素注射液对结肠癌 HCT116 细胞 VM 形成相关靶点 HIF-1α、VEGF、MMP2、MMP9、VE-cadherin mRNA及蛋白表达的影响。研究结果临床部分:(1)腹水量疗效评价:研究共纳入135例患者。灌注后腹围较灌注前显着减小(P<0.01);完全缓解2例,部分缓解25例,稳定56例,合计有效83例,无效52例,总有效率61.5%。(2)腹水质疗效评价:灌注后腹水红细胞数、腹水肿瘤标记物、腹水乳酸脱氢酶水平较灌注前显着下降(P<0.01);腹水红细胞较治疗前下降≥25%者94例,总有效率74.0%;腹水肿瘤标记物较灌注前下降≥25%者70例,总有效率55.1%,其中CEA、CA199、CA724水平下降显着,铁蛋白水平较灌注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腹水乳酸脱氢酶较治疗前下降≥25%者50例,总有效率39.4%。(3)KPS评分疗效评价:灌注后KPS评分较灌注前显着提高(P<0.01);较治疗前提高者41例,较治疗前稳定者82例,较治疗前减少者12例。(4)生存情况疗效评价:纳入患者截至末次随访,仍存活者2例,腹水生存期为1~31个月,平均腹水生存期5.66±4.59个月,中位腹水生存期4.00个月;腹水1年生存率为9.6%,2年生存率为3.7%,未见大于3年生存者。(5)安全性评价:出现不良反应者27例,占比20.0%,主要不良反应为腹痛(10例)、发热(11例)、恶心呕吐(3例)、腹泻(3例),多可耐受或对症治疗后可较快缓解,为1级轻度不良反应。未见由药物引起的骨髓抑制、肝、肾功能异常及心电图改变,未见腹腔感染、肠梗阻、消化道出血等严重并发症,安全性良好。(6)短期疗效优效人群特征分析:对于男性、有饮酒史、左半结肠、灌注前血液NLR≤2.81、初诊即诊断恶性腹水、血性腹水、全身辨证含瘀毒证,全身辨证非肝肾阴虚证、局部辨证为湿热毒证及合并全身中医治疗患者的腹水量控制方面疗效更好,其中结肠癌位置、腹水性质、合并全身中医治疗是影响腹水量控制率的独立预后因素;对于有饮酒史、无肝转移、有腹腔淋巴结转移、无胆红素升高、血性腹水、局部辨证为湿热毒证及合并全身中医治疗患者的腹水颜色改善方面疗效更好,其中肝转移、胆红素升高、腹水性质、局部辨证为影响腹水颜色改善率的独立预后因素。(7)长期疗效优效人群特征分析:有家族史、左半结肠、无肝转移、无脑转移、转移部位≤2个、灌注前无血中乳酸脱氢酶升高、初诊即诊断恶性腹水、全身辨证非肝肾阴虚证、无不良反应及腹水量得到控制的患者腹水生存期更长,但与外部研究结果对比生存期未见明显延长。实验部分:(1)结肠癌HCT116细胞腹腔+脾脏原位接种可建立较为稳定的BALB/C裸鼠结肠癌血性腹水模型;Matrigel基质胶细胞三维培养可建立结肠癌HCT116细胞体外VM模型。(2)华蟾素注射液腹腔注射可抑制结肠癌血性腹水的生成、降低腹水中红细胞数目,抑制结肠癌腹腔转移瘤的生成。(3)缺氧微环境可促进结肠癌HCT116细胞迁移、侵袭,增强体外VM的形成能力。(4)华蟾素注射液可逆转缺氧对HCT116细胞造成的不良影响,抑制其增殖、迁移、侵袭及体内、体外VM的形成。(5)缺氧微环境可上调HCT116细胞HIF-1α、VEGF、MMP2、MMP9、VE-cadherin mRNA及蛋白的表达,华蟾素注射液干预后可抑制HIF-1α、VEGF、MMP2、VE-cadherinmRNA及蛋白表达,对MMP9 mRNA及蛋白未见显着影响。研究结论临床部分:(1)华蟾素注射液腹腔灌注可有效抑制结肠癌恶性腹水的产生,延缓病情进展,降低腹水中的红细胞数量,提高KPS评分,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安全性良好;(2)左半结肠癌、无肝转移、无胆红素升高、血性腹水、局部辨证为湿热毒证及合并全身中医治疗的患者是华蟾素注射液腹腔灌注治疗的优效人群,通过人群特征初步筛选后用药可提高临床疗效。实验研究:华蟾素注射液腹腔灌注抑制结肠癌血性腹水的机制,可能与其逆转肿瘤缺氧微环境,下调HIF-1α、VEGF、MMP2、VE-cadherin mRNA及蛋白的表达从而抑制结肠癌细胞体内、体外VM的形成,同时抑制结肠癌细胞增殖、迁移及腹腔侵袭有关。

褚雪镭[2](2021)在《晚期结肠癌化疗剂量强度的真实世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化疗剂量强度是平衡疗效与不良反应的重要数据,通过分析多项临床研究数据发现化疗剂量强度在临床环境下受多种因素影响,不同治疗人群对化疗剂量强度的反应不同。本研究在真实世界临床环境下,调查化疗剂量强度的临床应用,研究不同剂量强度化疗对晚期结肠癌患者的疗效和不良反应的影响,探索化疗剂量强度与中医治疗的结合模式,为精准医疗提供指导依据。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和真实世界研究方法,建立晚期结肠腺癌化疗数据库,纳入两周期使用相同化疗方案的病例,共105例,根据平均相对剂量强度进行分组,高剂量强度组ARDI≥80%,中剂量强度组80%<ARDI<60%,低剂量强度组ARDI≤60%。收集人口学资料(年龄、性别、BMI、KPS评分、既往史)和临床特征资料(肿瘤原发灶部位、转移情况、既往肿瘤治疗)、中医四诊资料、化疗方案和剂量强度资料、疗效资料(CT、MRI等影像学资料和CEA、CA199)、不良反应资料(血常规、肝肾功、其他化疗不良反应),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通过比较不同化疗剂量强度组的病例资料发现:高剂量强度化疗人群多为青中年人、KPS评分较高、血清白蛋白较高,低剂量强度化疗人群多为老年人、KPS评分较差、血清白蛋白较低(P<0.05)。通过分析化疗方案和剂量强度的真实世界数据发现:(1)化疗方案方面,高剂量强度组一线化疗占87%,联合方案化疗占96.8%,mFOLFOX6方案应用频次最高(55%);低剂量强度组一线化疗占57.5%,联合方案化疗占80%,CAPEOX方案应用频次最高(27.5%)。(2)化疗剂量强度方面,化疗药物减量发生率高于化疗延迟(98%vs.71%),CPT-11和5-FU的减量发生率为100%。通过分析不同化疗剂量强度与疗效的相关性发现:(1)近期疗效方面,高剂量强度化疗ORR显着优于低剂量强度化疗(P<0.05),不同剂量强度的化疗DCR无统计学差异。亚组分析发现,高剂量强度对比低剂量强度单纯化疗亚组DCR为100%vs.77%,联合靶向治疗亚组DCR为90%vs.93%;不同剂量强度一线联合方案化疗亚组DCR和ORR无统计学差异。(2)肿瘤标志物方面,高剂量强度化疗治疗两周期后CEA、CA199的下降幅度明显高于低剂量强度化疗(P<0.05),与近期疗效存在一致性。通过分析不同化疗剂量强度与不良反应的相关性发现:(1)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低剂量强度化疗人群基线状态较差、后线治疗病例较多,贫血(70%vs.48%)、胃肠道毒性(63%vs.32%)、肝肾毒性(45%vs.25.8%)发生率高于高剂量强度化疗人群。(2)化疗损伤程度方面,高剂量强度化疗引起的骨髓抑制(除血红蛋白)、肝肾损伤、营养消耗程度强于低剂量强度化疗。通过分析不同化疗剂量强度人群的中医证型差异发现:(1)中医证型分布方面,高剂量强度化疗人群多见气滞血瘀证(45%),低剂量强度化疗人群多见湿热蕴结证(38%),不同化疗剂量强度人群虚证均以脾肾阳虚证最多。(2)中医证型与疗效相关性方面,实证病例对比虚证病例疗效获益更好(DCR:93.85%vs.85.83%,ORR:16.4%vs.5.7%)。(3)中医证型与低剂量强度化疗人群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气滞血瘀证和气血亏虚证患者化疗后100%发生贫血,肝肾阴虚证患者化疗后100%发生胃肠道反应,脾肾阳虚证患者化疗后62.5%发生肝功损伤。结论:本研究反映出晚期结肠癌化疗剂量强度的真实世界数据,发现不同化疗剂量强度人群的主要差异在于年龄和功能状态。在肿瘤稳定方面,不同剂量强度化疗无统计学差异,在肿瘤缩小方面,高剂量强度化疗优势更明显,但化疗不良反应更强烈。低剂量强度化疗选用联合方案化疗或增加靶向药物可以提高疗效,接近高剂量强度化疗。本研究提示临床需明确治疗目的(肿瘤稳定或缓解),根据患者年龄、功能状态、治疗线数情况拟定化疗方案和剂量强度,以平衡疗效和不良反应。一般状态较好、初治阶段,适合高剂量强度化疗;一般状态较差、高龄、后线治疗适合低剂量强度化疗。探索分析发现CEA和CA199两周期治疗前后的差值可以帮助预测近期疗效。中医治疗与不同剂量强度化疗结合均需重视补虚,主要为温补阳气。在一线治疗、高剂量强度化疗中,中医治疗以行气活血、化瘀散结、温补阳气为主;在后线治疗、老年人群和功能状态较差人群、低剂量强度化疗中,中医治疗以清热利湿、益气温阳为主。低剂量强度化疗人群气滞血瘀证和气血亏虚证需预防贫血发生,肝肾阴虚证需预防胃肠道反应发生。

刘婕[3](2021)在《晚期结直肠癌肝肺转移中医证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初步探讨结直肠癌肝肺转移相关因素的基本分布规律,了解晚期结直肠癌的中医证型分布情况,并研究晚期肝肺转移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为早期结直肠癌的干预治疗提供切入点,并为晚期结直肠癌的诊疗提供参考。方法:收集从2020年0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于江苏省中医院、江苏省肿瘤医院住院及门诊确诊为晚期的结直肠癌患者60例。通过收集患者病例资料及对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分析结直肠癌肝肺转移的基本分布规律,并依据相关的辨证诊断标准,对患者进行辨证分型,探讨结直肠癌肝肺转移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结果:(1)在性别之间的分布差异:晚期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与肺转移患者在性别之间的分布均无明显差异(P>0.05)。(2)在年龄之间的分布差异:晚期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与肺转移患者在年龄之间的分布均无明显差异(P>0.05)。(3)在烟酒史之间的分布差异:有饮酒史的晚期结直肠癌患者的转移部位更多的在肝脏(P<0.05);有吸烟史的晚期结直肠癌患者的转移部位更多的在肺脏(P<0.05)。(3)在原发肿瘤部位之间的分布差异:晚期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在原发肿瘤部位之间的分布无明显差异(P>0.05);原发灶位于直肠及左半结肠的晚期结直肠癌患者更易发生肺转移(P<0.05)。(4)在组织学分类之间的分布差异:晚期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与肺转移患者在组织学分类之间的分布均无明显差异(P>0.05)。(5)在分化程度之间的分布差异:晚期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与肺转移患者在分化程度之间的分布均无明显差异(P>0.05)。(6)在放化疗史之间的分布差异:无化疗史的晚期结直肠癌患者的转移部位更多的在肝脏(P<0.05)。晚期结直肠癌肺转移患者在放化疗史分布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7)在微卫星状态及Kras基因表达之间的分布差异:晚期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与肺转移患者在微卫星状态及Kras基因表达之间的分布均无明显差异(P>0.05)。(8)晚期结直肠癌肝转移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肝转移患者证候以气虚、血虚及湿热证候为主,分别占37.5%、37.5%及21.9%;肝转移患者舌象以淡舌、红舌、薄白苔及黄腻苔为主,分别占43.8%、43.8%、53.1%及21.9%;肝转移患者脉象以细脉、弦脉为主,分别占54.8%及48.4%;肝转移患者中医证型以气血亏虚证及湿热蕴结证为主,分别占37.5%及31.3%。晚期结直肠癌肝转移与中医证候及证型有显着相关性(P<0.05),与舌苔、脉象无明显相关性(P>0.05)。(9)晚期结直肠癌肺转移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肺转移患者中医证候以气虚证为主,占比75.0%;肺转移患者舌象以淡舌、红舌及薄白苔为主,分别占43.8%、37.5%及37.5%;肺转移患者脉象以细脉及弦脉为主,分别占66.7%及46.7%;肺转移患者的中医证型以脾虚气滞证占比最多,为43.8%。晚期结直肠癌与中医证型有显着相关性(P<0.05),与中医证候、脉象及舌苔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1)既往有吸烟史、无化疗史的结直肠癌患者晚期转移更易转移至肝脏,肝转移的证型以气血两虚证及湿热蕴结证为主。(2)既往有吸烟史、原发肿瘤部位为直肠或左半结肠的患者晚期转移更易转移至肺脏,肺转移的中医证型以脾虚气滞证为主。(3)结直肠癌晚期肝肺转移的分布有一定规律可循,且与中医证型有明显相关性,可在结直肠癌早期有预见性地行中医药干预治疗,提前截断肝肺转移的趋势。

马雨竹[4](2021)在《中医药对Ⅲ、Ⅳ期大肠癌生存影响的回顾性研究及预后分析》文中认为目的:通过临床回顾性研究分析符合纳入标准的Ⅲ、Ⅳ期大肠癌患者的病例资料,探讨中医药对大肠癌患者生存期的影响,通过多因素分析筛选出影响大肠癌患者预后的独立相关因素,以指导中晚期大肠癌的临床诊疗、为判断预后提供一定理论依据。方法:通过对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肿瘤科2015年1月至2020年1月期间符合纳入标准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是否采用中药治疗将病人分为中西医结合组和西医组,以生存期(以月为单位)为主要观察指标,对比两组治疗对患者生存率及生存期的影响。通过单因素分析筛选中晚期大肠癌预后相关因素,并将其中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引入Cox风险比例模型,采用逐步回归法进行多因素分析,筛选出对Ⅲ、Ⅳ期大肠癌生存期有影响的独立相关因素。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20例Ⅲ、Ⅳ期大肠癌患者病例资料,中西医结合组71例,失访5例,失访率7.04%,西医组49例,失访3例,失访率6.12%。中西医结合组治疗Ⅲ、Ⅳ期大肠癌平均生存时间31.89个月、中位生存时间34.13个月,西医组平均生存时间28.78个月、中位生存时间30.00个月;中西医结合组治疗Ⅲ、Ⅳ期大肠癌1、2、3年生存率分别为 85.32%、66.78%、49.24%,而西医组为 83.17%、59.15%、41.35%,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单因素分析示临床TNM分期、病理类型、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治疗前KPS评分、治疗前CEA是否阳性是影响Ⅲ、Ⅳ期大肠癌患者预后的因素,P<0.05,差异呈显着性。多因素回归分析示:临床TNM分期、病理类型、组织学分级、治疗前KPS评分及是否中药治疗,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病理类型腺癌相对于非腺癌是保护因素。组织学分级高相对而言为保护性因素,在其他影响因素不变时,组织学分级每增加一个级别,死亡风险降低32.7%。临床TNM分期Ⅲ期相比Ⅳ期为保护性因素,在其他影响因素不变的时候,Ⅲ期可以降低52.2%的死亡风险。其他因素不变时,KPS评分每增加一个级别,死亡风险降低26.9%。根据是否采用中药治疗分为中西医结合组和西医组(同前),中西医结合治疗是Ⅲ、Ⅳ期大肠癌的预后保护性因素,其他因素不变时,中西医结合治疗相比单独西医治疗,可降低17.4%死亡风险。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Ⅲ、Ⅳ期大肠癌平均生存时间、中位生存期及1、2、3年生存率均优于西医组;治疗前KPS评分、病理类型、临床TNM分期、组织学分级、是否中药治疗是影响Ⅲ、Ⅳ期大肠癌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其中临床TNM分期为Ⅲ期、病理类型为腺癌、组织学分级为高分化、治疗前KPS评分90-100分、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为影响中晚期大肠癌预后的保护性因素,因此中医药在中晚期大肠癌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

曲骞[5](2020)在《中医药干预常规治疗失败晚期结直肠癌队列研究及预后基因差异分析》文中认为研究一 中医药干预406例常规治疗失败晚期结直肠癌前瞻性队列研究[目的]1.通过前瞻性队列研究对常规治疗失败晚期结直肠癌中医药治疗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价,对中医药在晚期结直肠癌治疗的作用和地位进行验证与论述。2.对中医药治疗获益的优势人群临床特征进行归纳,对影响生存的预后因素进行分析。[方法]本试验采用前瞻性、多中心、队列研究方法,在9家大型中医及西医诊疗中心同时展开,纳入常规治疗失败的晚期结直肠癌患者,入组时按患者治疗意愿将其分为中医组、中西医结合组和西医组3组队列。每3个月为1周期,将从患者入组开始随访直至患者死亡或研究终止。主要评价指标为患者总生存期(OS),次要疗效评价指标为无进展生存期(PFS)。[结果]1.一般资料本次数据分析截止时间为2019年11月30日,共纳入分析406例患者,经统计最终形成队列为西医组139人,中西医结合组155人,中医组112人。中位随访时间:西医组19.67个月,中西医结合组20.47个月,中医组20.4个月。中西医结合组中位中药暴露时间为6.43个月,最长暴露时间为29.73个月。中医组中位中药暴露时间为3.73个月,最长暴露时间为33个月。在人口信息、及肿瘤基本情况三组基本均衡。2.生存分析2.1总体中位生存期分析总体中位生存期(mOS,median Overall Survival),西医组的mOS为11.37个月,中西医结合组的mOS为14.03个月,中医组的mOS为6.33个月(P<0.001)中西医结合组vs西医组降低死亡风险约为26%(HR=0.74,95%CI 0.55-0.98,P=0.038)。中西医结合vs中医组,死亡风险降低约为49%(HR=0.51,95%CI 0.38-0.69,P<0.001)。西医组 vs 中医组,降低死亡风险约 47%(HR=1.47,95%CI 1.09-1.99,P=0.012)。2.2总体无进展生存期分析通过对总体无进展生存期(PFS,progression-free survival)进行分析发现,西医组的PFS为5.37个月,中西医结合组的PFS为5.8个月,中医组的PFS为5.03个月(P>0.05),死亡风险的两两比较各组间也均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0.05)。2.3中西医结合组与西医组亚组生存分析中西医结合组较西医组在女性、KPS评分≥80分、转移器官≥2处、KRAS突变、既往抗肿瘤治疗≥3线组显着延长OS(P<0.05)并降低死亡风险(P<0.05)。2.4西医组与中医组亚组生存分析西医组在男性、年龄≥65岁、右半结肠、确诊Ⅳ期时间<18个月、既往抗肿瘤治疗≤2线、转移器官数目≥2处、肝转移、KRAS突变、BRAF状态未知、既往接受靶向治疗、中医证型为脾肾两虚、瘀毒内阻证型的患者较中医组在OS上显着延长(P<0.05),并且显着降低死亡风险(P<0.05)。2.5中西医结合组与中医组亚组生存分析中西医结合组在不论性别、年龄、左、右半结肠、确诊Ⅳ期时间长短、是否发生肝转移、既往是否接受靶向治疗均可较中医组显着延长生存时间(P<0.05),并降低病人死亡风险(P<0.05);对于KPS评分<80分、KRAS突变、BRAF野生及未知状态、既往抗肿瘤治疗≤2线、中药低暴露组、脾肾两虚证型亚组中能够显着延长OS及降低死亡风险(P<0.05)。2.6末次评价状态生存亚组分析进展的亚组生存分析中,中西医结合组较中医组显着延长生存(13.10个月vs6.87个月P=0.006),而中西医结合组与西医组、中医组与西医组在对末次评价为进展的患者生存延长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耐受的生存亚组分析显示,中西医结合组较中医组、西医组较中医组均显着延长生存(P<0.05),但西医组与中西医结合组生存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COX多因素回归分析3.1总体人群多因素分析结果肿瘤原发部位、KPS评分、既往靶向治疗为预后独立危险因素,右半结肠较左半结肠患者死亡风险增加约1.4倍,KPS评分<80分的死亡风险增加约1.96倍,既往未接受靶向治疗的患者死亡风险也会增加1.38倍;中医药暴露(HR=0.718,95%CI 0.535-0.962,P=0.0267)、西医抗肿瘤治疗(HR=0.55,95%CI 0.402-0.751,P<0.001)为独立的保护因素,可以降低患者死亡风险。3.2亚组人群多因素分析a.中西医结合组与西医组KPS<80分、既往抗肿瘤治疗线数≥3线为影响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Ⅳ期确诊时间>18个月、中西医结合治疗为影响生存的独立保护因素。b.中西医结合组与中医组中西医结合组与中医组亚组人群多因素分析:KPS<80分、既往未进行靶向治疗是影响患者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而接受中西医结合治疗、中医药暴露量是影响患者生存的独立保护因素。c.中医组与西医组KPS评分<80分、肿瘤原发部位为右半结肠及既往抗肿瘤治疗的线数≥3线都是独立的危险因素。4、生活质量评价a、FACT-C(V4.0)从患者入组后得分来看,中医组得分最低,中西医结合组最优、西医组次之,三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3。1周期后试验结局指数,依然是中西医结合组占优势。b、中医症状分级量表中医症状改善有效率方面中西医结合组优势显着为24,70%,西医组为13%,中医组为 9.5%。[结论]1.三种治疗方式对于常规治疗失败晚期结直肠癌的PFS改善无显着性差异。2.三组在人口学信息、肿瘤原发部位、病理类型、分化程度等方面三组均基本一致的前提下,中西医结合治疗较西医治疗及中医治疗显着延长患者总体中位OS,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3.亚组分析中对于临床中疾病进程长、经过较多线治疗效果不佳、瘤体负荷重,基因状态预后不佳这些治疗难点的晚期结直肠癌患者,中西医结合治疗较单纯西医治疗仍然取得了较好的临床获益。4.单纯的中医治疗面对肿瘤负荷重、既往抗肿瘤治疗不规范的晚期患者在多个强烈预后不良的因素方面难以比肩西医治疗。化疗无法耐受的患者应该选择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减毒增效,才能使生存预后最大的获益。5.总体预后因素中右半结肠、KPS评分<80分、既往未进行靶向治疗为预后独立危险因素,中医药暴露量、西医抗肿瘤治疗为预后独立保护因素,中西医结合治疗为亚组独立保护因素。研究二83例中医药干预常规治疗失败晚期结直肠癌ctDNA状态与预后相关性探索[目的]通过对中医药干预常规治疗失败晚期结直肠癌患者的ctDNA检测,对其突变基因状态及与预后相关性进行探索。[方法]纳入中医药干预连续3个月以上的常规治疗失败晚期结直肠癌患者,抽取外周血10ml。由临床检测中心提供的方案,进行外周血ctDNA肿瘤相关突变基因检测,定制的NGS检测面板覆盖416个肿瘤相关基因。[结果]1.一般资料共纳入了来自4家中心共83例患者,其中年龄≥65岁者29人(34.94%),<65岁有54人(65.05%,男性48人(57.83%),女性35人(42.17%)。中医组37例,中西医结合组46例。2.外周血细胞肿瘤基因突变情况在83例患者中,有54例(65.06%)血浆中检测出肿瘤相关突变基因,共152个基因419个突变位点,有29例(34.94%)未检测出肿瘤相关突变,根据突变频率筛选出TOP20 的基因为 APC、TP53、KRAS、PIK3CA、FBXW7、SMAD4、LRP1B、PTPN13、EGFR、CTNNB1、ROS1、PKHD1、EPHA3、SMARCA4、FAT1、HDAC9、PREX2、NOTCH1、SMAD3、SF3B1。另外有6例患者存在胚系基因突变,分别为APC(46.49%)、RAD51C(42.93%)、PDE11A、ABCB1、TTF1,其中APC、RAD51C为已知的致病性基因。3.突变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突变基因蛋白质互作的功能集中在蛋白质自磷酸化、FLT3信号、白细胞介素信号、肽基酪氨酸磷酸化、肽基酪氨酸修饰、DNA完整性检查点、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耐药通路、细胞对有毒物质的反应以及蛋白激酶B信号转导通路生物过程及通路上。4.ctDNA突变与预后关系ctDNA高突变组预后优于低突变组(17.47个月vs8.57个月,P=0.033)。受试者的肿瘤组织的突变负荷(tumor mutational burden,TMB)高低两组在中位OS上存在显着差异(16.63个月vs10.00个月P=0.007),KRAS状态显着影响患者预后,突变型更差(8.57个月vs16.63个月P=0.047),同样突变型的PIK3CA患者生存要显着缩短(6.97个月vs15.80个月P=0.045)。本次研究APC、TP53的基因状态未发现与预后的显着相关性(P>0.05)。5.基因突变与临床因素分析在ctDNA等位基因突变频率与临床因素亚组分析中是否存在肝转移(P=0.014),以及中医证型存在显着相关性(P=0.037);肿瘤突变负荷TMB与临床因素的亚组分析中是否存在肝转移(P=0.007)、肺转移(P=0.049)、中医证型(P=0.012)、八纲辨证(P=0.044)与之存在显着相关性。KRAS突变与肝转移、淋巴结转移存在显着相关性(P<0.05);PIK3CA基因突变与年龄、淋巴结转移存在显着相关性(P<0.05)。TP53基因突变与肝转移、中医证型脾肾两虚型显着相关(P<0.05),而APC基因突变情况未找到与之显着相关的临床因素。[结论]1.酪氨酸激酶、丝氨酸/苏氨酸激酶等蛋白酶相关生物途径及通路可能与晚期结直肠癌常规治疗失败的不良预后相关机制关联,需要后期进行相关机制研究加以验证。2.中医药治疗常规治疗失败后晚期结直癌患者ctDNA突变频率、TMB、KRAS、PIK3CA基因与预后相关,肝转移与基因不良突变相关。3.中医药健脾补肾治疗对降低ctDNA突变频率、减少抑癌基因突变存在相关性;八纲辨证为阴证的患者TMB负荷较低,可能难以从免疫治疗中获益。研究三常规治疗失败晚期结直肠癌疗效差异表达基因的生信分析[目的]对常规治疗失败晚期结直肠癌疗效差异机制进行研究,探索可能的对预后有影响的分子靶标及相关的通路,将对其临床治疗提供可能的新思路、新角度。[方法]本研究筛选常规治疗失败的晚期结直肠癌对比常规治疗病灶完全缓解的疗效差异基因,GO(Gene Ontology 基因本体论)分析和 KEGG(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分析是在筛选的差异基因上进行,功能集富集分析(Gene Set Enrichment Analysis,GSEA)是利用样本所有基因更全面的分析基因的功能及生物过程,利用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PPI)网络筛选出关键的Hub基因。并分析Hub基因与结直肠癌预后的关系,以期对晚期结直肠癌常规治疗失败的疗效差异机制进行初步探索。[结果]1.一般资料检索GEO公共基因数据库(Gene Expression Omnibus,GEO),获得GSE72970数据集,其中包含12个常规治疗失败的晚期结直肠癌样本,和7个常规治疗完全缓解的晚期结直肠癌样本的基因数据。2.常规治疗失败晚期结直肠癌的疗效DEGs利用GE02R平台在线工具筛选GSE72970数据集中常规治疗失败晚期结直肠癌对比完全缓解的DEGs。筛选结果:常规治疗失败CRC对比完全缓解基因样本共获得323个DEGs,其中上调的有97个,下调的有226个。3.疗效DEGs的GO分析和KEGG分析对常规治疗失败mCRC对比完全缓解的mCRC的DEGs进行GO分析与KEGG分析。3.1 GO分析结果:DEGs富集到的Top6的细胞学组件(Cellular component CC)有:内质网、突触前活动区、染色质可及性复合体、Epsilon DNA聚合酶复合物、RNA聚合酶I转录因子复合物、染色质周围纤维。DEGs富集到的Top6的分子功能(Molecular function MF)有:蛋白酶抑制剂活性、分子功能未知、硫转移酶活性、半乳糖基转移酶活性、抗原结合、蛋白丝氨酸/苏氨酸磷酸酶活性。DEGs富集到的Top6生物学过程(Biological process BP)有:新陈代谢、能量途径、未知的生物过程、细胞凋亡、细胞周期调控、神经递质转运。3.2 KEGG分析结果:DEGs显着富集到的Top6生物途径有:有丝分裂前中期、鸟苷核苷酸从头生物合成、M相、着丝粒处新的含CENPA核小体的沉积、核小体组装、有丝分裂M-M/G1期。4.GSEA分析富集到的Top6的功能集:伴侣蛋白介导的自噬作用、儿茶酚胺代谢过程、T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性调控、选择胸腺内T细胞、共转录蛋白对膜的靶向作用、抗原受体介导的信号通路的阳性调控。5.PPI网络的构建及Hub基因筛选筛选到的疗效DEGs被借助STRING工具用于构建PPI网络,并使用Cytoscape的cyto Hubba 插件筛选 Top20Hub 基因,它们分别是:SPC25、CENPH、CENPK、SPDL1、CENPQ、PPP2CA、DSN1、KIF14、CDC6、UBE2V2、CDC23、HACE1、SMURF2、KBTBD6、KBTBD7、TRIP13、SHCBP1、CLCA1、NIP7、CLCA4。6.Hub基因预后分析利用GEPIA网站分析Hub基因对化疗失败mCRC的预后的影响。结果发现CLCA1基因表达量与患者OS相关(P=0.012),CLCA1高表达患者生存预后优于低表达。同时CLCA1(P=0.041)、TRIP13(P=0.038)基因的表达量与CRC患者的DFS密切相关。[结论]1.富集到的蛋白酶作用包括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PKB/AKT)、酪氨酸激酶在内的相关通路,细胞凋亡自噬、细胞周期调控、蛋白转录修饰、靶基因PIK3CA、TP53,P53路径激活等生物过程与第二部分外周血ctDNA突变基因富集通路与生物过程相吻合,常规治疗失败难治性结直肠癌的相关通路机制探索得到初步验证。2.CLCA1、TRIP13的表达量与晚期结直肠癌预后相关,今后可能为潜在的预后生物标志物。

孔维炜[6](2020)在《中医药联合化疗对Ⅳ期大肠癌患者生存影响的回顾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中医药联合化疗对Ⅳ期大肠癌患者生存期的影响,并探讨影响大肠癌患者生存期的相关因素。方法:通过回顾性收集2012年1月至2017年12月,中医药联合化疗的161例Ⅳ期大肠癌患者病历资料和单纯化疗的221例Ⅳ期大肠癌患者病历资料,并随访生存期。用Kaplan-Meier方法进行生存期分析。用Log-rank分析进行组间比较及单因素分析,用COX风险比例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1.共收集382例患者资料,其中死亡354例,失访28例,删失率为7.3%。2.中医药联合化疗组平均生存期为28.3个月,95%可信区间(27.0-29.5)个月,中位生存期为29个月,95%可信区间(27.7-30.2)个月。单纯化疗组平均生存期为22.0个月,95%可信区间(21.1-22.9)个月,中位生存期为22个月,95%可信区间(21.0-22.9)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年龄各个阶段、肿瘤各个部位、高、中、不详分化程度、腺癌、肝转移有无、肺转移有无、转移部位数多少、化疗次数多少这些方面,中医药联合化疗组都能延长生存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低分化、非腺癌方面,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单因素分析:得出中医治疗、年龄分组、分化程度、病理性质、肝转移、转移部位数、化疗次数、中医治疗累计时间这些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肿瘤部位、中医治疗开始时间、肺转移、性别这些因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多因素分析:有中医治疗(P<0.01)、年龄大(P=0.025)、化疗次数多(P<0.01)、无肝转移(P=0.008)是Ⅳ期大肠癌患者生存期的保护性因素。分化程度低(P<0.01)、非腺癌(P<0.01)、转移部位数多(P<0.01)是危险性因素。结论:1.中医药联合化疗可以延长Ⅳ期大肠癌患者生存期。2.单因素分析提示中医治疗、年龄分组、分化程度、病理性质、肝转移、转移部位数、化疗次数、中医治疗累计时间这些因素可以影响Ⅳ期大肠癌患者生存期。而肿瘤部位、中医治疗开始时间、肺转移、性别这些因素无影响。3.多因素分析提示有中医治疗、年龄大、无肝转移、化疗次数多是生存期的保护性因素。非腺癌、分化程度低、转移部位数多是危险性因素。

卫桐[7](2020)在《结直肠癌肝转移中医证型分布特征及关联因素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课题通过对结直肠癌肝转移中医证候的研究,旨在为结直肠癌肝转移的中医临床辨证治疗提供借鉴,更好的发挥中医在晚期结直肠癌治疗中的作用,通过中医精准辨证论治联合其它多学科积极的治疗控制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疾病的进展,改善其生活质量,增加临床治愈的机率,进而达到让患者长期生存的目的。方法本研究通过收集335例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的临床基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等,疾病相关信息,包括肿瘤原发部位、分化程度、病理分型、转移灶大小、分布情况等及中医四诊信息,录入EXCEL表格,建立临床数据库,将数据录入SPSS软件,对纳入病例一般情况分布进行分析,采用频数分析、聚类分析等多元统计算法,探讨出结直肠癌肝转移中医证型证候分布特征,对与其相关联的因素进行研究,为结直肠癌肝转移的中医临床辨证治疗提供借鉴,更好的发挥中医药在晚期结直肠癌中的作用。结果(1)一般情况分布:本研究共纳入335例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其中男性193例,占总人数的57.61%,女性144例,占总人数的42.99%,男女比例为1.34:1,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335例研究对象中,小于30岁患者的比例占比最少,为1.49%;61-70岁患者所占比例最多为25.97%。(2)个人情况分布:既往存在吸烟饮酒等不良嗜好的患者为56例,所占比例为16.72%;无吸烟饮酒病史的患者占较大比例,为83.28%。共有81例患者可见其它合并疾病,合并冠心病病史有患者18例,占比为5.35%;合并消化道疾病的患者有8例,占比为2.39%;合并糖尿病的患者有30例,占比为8.96%;另有25例合并有其它疾病,占比为7.46%。(3)疾病相关情况分布:335例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的病理类型中,共有242例患者为管状腺癌,占比为72.24%,由此可知管状腺癌为结直肠癌常见的病理类型,其余各类型病例较少,较为罕见。中分化程度最常见,共120例,占总人数的49.59%;低分化类型人数最为少,有26例,占比为10.73%。从肿瘤部位的分布情况来看,升结肠癌最多,共有83例,占比为24.77%;其次是乙状结肠,共79例,占比为23.58%;盲肠癌最少,共计4例,占比为1.19%。从出现肝转移时间的分布情况来看,同时性肝转移有184例,占比为54.93;异时性肝转移有151例,占比为45.07%;肝转移直径≤3cm的病例数为190例,占比为56.72%;肝转移病灶直径>3cm的病例数为145例,占比为43.82%。病灶个数为单个的病例数为202例,所占比例为60.3%,病灶个数多发的有133例,占比为49.7例有243例曾行手术治疗,所占比例为72.54%;有275例患者行化疗治疗,占比为82.09%,行介入治疗的患者有79例,所占比例为23.58%。(4)证型证候研究结果:此次研究共纳入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335例,其中共收集中医四诊常见症状77项,其中包括舌诊、脉诊信息共21项,在335例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的中医常见症状的分布中,出现频率最高的10个症状分别为:便溏141例,占总例数的42.09%;食欲不振135例,占总例数的40.30%;腹胀114例,占比34.03%;大便秘结88例,占比26.27%;腹痛83例,占比24.78;便次频82例,占比24.48%;胁胀81例,占比24.18;痞满38例,占比为23.28%;神疲乏力68例,占比20.30%;自汗66例,占比19.70%。舌脉信息中,排名前五的舌象是:苔滑腻136例,占比为40.60%;舌红126例,占比为37.61%;苔白123例,占比36.72%;苔薄111例,占比为33.13%;舌齿痕79例,占比为23.58%;脉象为:脉弦107例,占比为31.94%,脉沉91例,占比为27.16%;脉无力82例,占比为24.48%,脉缓65例,占比19。40%、脉弱60例,占比17.91%。系统聚类分析结合专家判定后结直肠癌肝转移最常见的为以下5个证型:肝脾气虚证、脾肾阳虚证、肝肾阴虚证、肝郁气滞证、湿热瘀结证。肝脾气虚证的患者例数最多,共有104例,占总例数的31%;脾肾阳虚证患者有96例,占总例数的28.6%;肝肾阴虚证患者41例,占总例数的12.2%;肝郁气滞证患者有44例,占总例数的13.1%;湿热瘀结证50例,占总例数的14.9%。(5)中医证型的分布与年龄、吸烟饮酒史、肿瘤分化程度、肿瘤部位、肝转移病灶大小存在相关性(p<0.05),与病理类型、肝转移灶出现时间不具有相关性(P>0.05)。(6)左右半结肠癌肝转移病例的性别、年龄分布没有差异性;在常见症状、证型分布、原发灶病理类型及分化程度,以及肝转移病灶的大小分布上具有明显差异性。结论结直肠癌肝转移发病患者中,男性多于女性,老年人较为多发。组织学分型以中分化管状腺癌最多见;好发部位依次为于升结肠、乙状结肠、直肠。腹泻、腹胀、食欲不振、肝区隐痛等是结直肠癌肝转移常见的临床症状,结直肠癌肝转移中医常见证型分为5种,分别为:肝脾气虚证、脾肾阳虚证、肝郁气滞证、肝肾阴虚证、湿热瘀结证。中医证型的分布与年龄、吸烟饮酒史、肿瘤分化程度、肿瘤部位存在相关性,与病理类型、肝转移灶出现时间不具有相关性。右半结肠癌肝转移病例的性别、年龄分布没有差异性;在常见症状、证型分布、原发灶病理类型及分化程度,以及肝转移病灶的大小分布上具有明显差异性。

李伟良[8](2020)在《健脾化痰方干预结直肠癌肝转移的临床疗效评价及抗转移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健脾化痰方联合系统化疗治疗结直肠癌肝转移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健脾化痰方抗结直肠癌肝转移的作用机制。方法:临床研究:收治2017年10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肿瘤科病房符合西医诊断符合结直肠癌肝转移,中医证型为脾虚痰瘀,经多学科评估为肝转移灶不可切除或无法达到NED的CRLM患者47例。其中治疗组25例,对照组22例。对照组:采用FOLFOX6方案系统治疗:奥沙利铂85mg/m2静脉滴注2h,d1;亚叶酸钙400mg/m2静脉滴注2h,d1;5-氟尿嘧啶400mg/m2静脉推注,d1,1200mg/m2/d持续静脉输注46~48h。RAS基因和BRAF基因突变型者,在此基础上联合贝伐单抗5mg/m2,每2周一周期重复;RAS基因和BRAF基因野生型者,在此基础上联合西妥西单抗单抗500mg/m2,每2周一周期重复。共4周期治疗组:在对照组研究方法的基础上,治疗第二天开始应用中药健脾化痰方进行治疗,每2周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随证加减。治疗8周后复查全腹部及胸部CT平扫+增强,评效肝转移灶实体瘤疗效情况;观察患者治疗8周前后中医症候疗效评分情况;患者治疗前后的AFP,CEA,Ca199,Ca724,Ca125水平的变化;观察患者治疗8周前后体力状况评分;以及治疗后毒副作用相关的血液指标;随访1年:统计入组患者的总生存期、1年总生存率、无疾病进展时间。实验研究:通过体外细胞培养,建立人结肠癌裸鼠肝转移模型。造模接种后第3天,将50只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生理盐水)、模型组、中药大、中、小剂量组各10支,A组:空白对照组,给以生理盐水10mL/kg/d,灌胃连续21天;B组:模型组,不做处理;C组:中药小剂量组,给以中药1g/kg/d,灌胃连续21天;D组:中药中剂量组,给以中药2g/kg/d,灌胃连续21天;E组:中药高剂量组,给以中药4g/kg/d,灌胃连续21天;21天时处死各组实验裸鼠鼠。取出小鼠肝脏,观察移植瘤裸鼠肝脏转移瘤情况。切除肝脏转移瘤及部分肿瘤旁组织,(1)研究健脾化痰方对裸鼠结肠癌肝转移瘤CAFs活化水平的影响。(2)研究健脾化痰方对裸鼠结肠癌肝转移瘤TAMs活化,MMP-2表达及VM形成的影响。(3)Western Blotting检测健脾化痰方对裸鼠结肠癌肝移植瘤HIF-1αu VEGF、Akt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临床研究部分:1.肝转移灶实体瘤疗效评价:治疗后两组的有效率基本相同,治疗组疾病控制率高于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表明治疗组患者在服用中药复方8周后,健脾化痰方在改善肝转移瘤的疗效方面未能表现明显的临床优势。2.中医症候疗效评价:治疗结束后,对患者的中医症候疗效评分进行分析,治疗组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245>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明健脾化痰方未能改善患者的中医症候。3.血清肿瘤标志物评价:在治疗前,治疗组与对照组CEA无明显差异(Z=-0.548,P=0.314>0.05)、CA724、CA125、CA199无明显差异;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CEA有明显差异(Z=-0.468,P=0.036<0.05)、CA724、CA125、CA199 无明显差异;治疗组在治疗后CEA、CA199均较治疗前下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9<0.05)、CA19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5<0.05);对照组在治疗后CEA、CA199均较治疗前下降,治疗前后CEA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7<0.05)、CA19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6<0.05)。说明中药复方联合系统治疗组在改善CRLM患者CEA水平方面有优势,而对CA199,CA125,CA724方面未显示出明显的优势。4.毒副反应评价:治疗组患者在白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的影响方面,均低于对照组,但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在肝肾毒副反应两组也不存在显着差异。5.KPS评分比较:经8周治疗后,治疗组KPS改善较对照组明显,由于数据不符合正态分布,结果显示Z=-2.236,P=0.042<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患者改善5例,稳定17例,恶化2例,稳定率为91.66%,对照组患者改善0例,稳定22例,恶化1例,稳定率95.65%,说明对于晚期结肠癌肝转移患者而言,系统治疗联合中药治疗在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方面有优势。6.PFS、OS、1年生存率方面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在治疗后随访1年内,PFS,OS均无统计学差异,但疗组在PFS,OS均高于对照组(7.67vs6.09,10.73vs10.02);治疗组在1年生存率方面明显要高于对照组(54.16%vs30.43%,P=0.0024<0.05)实验研究部分:通过Western Blotting检测健脾化痰方对裸鼠结肠癌肝移植瘤HIF-1α、VEGF、Akt蛋白表达的影响,实验结果可以看出,HIF-1α蛋白在模型组中高表达,并且随着中药浓度的增加,其表达量有明显的降低趋势。VEGF蛋白在模型组中高表达,并且随着中药浓度的增加,其表达量有明显的降低趋势。VEGF蛋白在模型组中高表达,并且随着中药浓度的增加,其表达量有明显的降低趋势。Akt蛋白在模型组和中药组中高表达,并且随着中药浓度的增加,其表达量无明显的表达差异。预实验可证明健脾化痰方能够抑制肝转移瘤组织中VM的形成。可能通过对转移瘤肿瘤微环境中TAMs及CAFs的抑制作用而达到抗转移的目的,当然,还需要进一步的实验去证明,课题组将在今后的实验中对此展开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结论:临床研究证明,健脾化痰方联合系统化疗应用于结直肠癌肝转移,健脾化痰方联合系统化疗能够降显着低结肠癌肝转移患者CEA水平,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能够显着提高患者1年的总生存率。这可能和中医药在调整患者脏腑功能,改善机体脾虚痰瘀的内环境,增效减毒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体外实验研究证明健脾化痰可能通过抑制肝转移瘤肿瘤微环境中CAFs活化水平,抑制TAMs活化从而抑制肝转移瘤的发展;可能通过改善肝转移瘤氧浓度,纠正肝转移瘤中低氧,酸性及乏营养状态而达到抑制HIF-1α表达从而抑制肿瘤血管生成;通过降低MMP-2表达及抑制VM形成来抑制肝转移瘤的发展。

郝力争[9](2019)在《结直肠癌肝转移的中医研究进展》文中提出结直肠癌是临床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位居恶性肿瘤第三位[1],肝脏是结直肠癌血行转移的最主要器官,所以结直肠癌肝转移是结直肠癌治疗的重点[2-3]。结直肠癌患者中15%~25%在确诊时即合并肝转移,而另15%~25%将在结直肠癌原发灶根治术后发生肝转

葛玲玲[10](2019)在《健脾扶正消积方对CapeOX方案治疗晚期大肠癌减毒作用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本课题通过临床实验,研究健脾扶正消积方对CapeOX化疗方案治疗晚期大肠癌的减毒作用,从而为中药方剂应用于肿瘤临床治疗提供新依据。方法:将6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Ⅳ期大肠癌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健脾扶正消积方配合CapeOX化疗方案治疗,对照组单用CapeOX化疗方案治疗,21天为1周期,两周期后对两组患者的KPS评分变化、毒副反应程度进行评价。结果:共入组的60例患者因故剔除3例,最终有57例患者进入统计学分析处理,其中治疗组29例,对照组28例,具体结果如下:1.两组患者治疗前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分析,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化疗后两组KPS比较: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KPS评分经t检验,差异有极显着性统计学意义(P<0.01)。3.化疗后两组毒副反应比较:(1)骨髓抑制:在白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减少上对比,差异具有极显着性统计学意义(P<0.01)。(2)肝肾功能:在出现谷丙转氨酶、肌酐异常的检查上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消化道反应:在出现恶心呕吐的症状上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出现腹泻的症状上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在出现神经毒性症状上对比,差异具有极显着性统计学意义(P<0.01)。(5)化疗后两组患者HFS症状积分进行比较,在出现皮肤红斑和烧灼肿胀感的症状上对比,差异具有极显着性统计学意义(P<0.01),在出现皮肤干燥脱屑、针刺麻木感的症状上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化疗后两组患者HFS分级上对比,差异具有极显着性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健脾扶正消积方可减少CapeOX化疗方案治疗晚期大肠癌带来的毒副反应,尤其对改善骨髓抑制、神经毒性、HFS疗效显着,并能一定程度上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二、大肠癌术后肝转移54例临床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肠癌术后肝转移54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华蟾素注射液治疗结肠癌腹水的优效人群分析及对VM的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恶性腹水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1. 恶性腹水的西医研究进展
        1.1 恶性腹水的形成机制
        1.2 恶性腹水的西医诊断
        1.3 恶性腹水的西医治疗
        2. 恶性腹水的中医研究进展
        2.1 恶性腹水的中医病因病机
        2.2 恶性腹水的中医辨证
        2.3 恶性腹水的中医治疗
        3.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二 血管生成拟态(VM)在结肠癌中的研究进展
        1. 结肠癌VM的发现及生物学特性
        2. VM的形成机制
        2.1 肿瘤缺氧微环境与VM
        2.2 肿瘤干细胞与VM
        2.3 上皮间质转化与VM
        2.4 促血管生成相关因子与VM
        2.5 VM形成相关信号通路
        3. VM与结肠癌不良预后的相关性
        4. VM与结肠癌的治疗
        5.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三 华蟾素注射液干预肿瘤血管生成作用的研究进展
        1. 肿瘤血管生成的病理机制
        2. 华蟾素注射液的主要化学成分及其抗肿瘤作用
        3. 华蟾素注射液干预肿瘤血管生成的机制
        3.1 VEGF/VEGFR通路抑制作用
        3.2 MMPs/TIMPs通路抑制作用
        3.3 肿瘤血管内皮细胞诱导凋亡作用
        3.4 其他潜在靶点
        4. 结语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华蟾素注射液腹腔灌注治疗结肠癌恶性腹水的疗效评价及优效人群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方法
        1.2 研究对象
        1.3 病例筛选方法
        1.4 治疗方法
        1.5 提取指标
        1.6 疗效评价
        1.7 安全性评价
        1.8 统计方法
        1.9 技术路线图
    2. 研究结果
        2.1 总体资料分析
        2.2 疗效评价
        2.3 安全性评价
        2.4 优效人群特征筛选
    3. 讨论
        3.1 结肠癌恶性腹水的治疗现状
        3.2 优效人群研究的必要性
        3.3 华蟾素注射液治疗结肠癌恶性腹水的潜在机制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基于血管生成拟态(VM)研究华蟾素注射液抑制结肠癌血性腹水的机制
    实验一: 华蟾素注射液抑制裸鼠结肠癌血性腹水生成的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实验二: 华蟾素注射液体外抑制结肠癌细胞增殖、迁移、侵袭的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实验三: 华蟾素注射液体内、体外抑制结肠癌细胞VM形成的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实验四: 华蟾素注射液抑制结肠癌VM形成的机制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结语
    1. 研究结论
    2. 研究创新性
    3. 不足与展望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2)晚期结肠癌化疗剂量强度的真实世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化疗剂量强度与转移性结直肠癌预后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中医药结合化疗治疗结直肠癌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来源
        1.2 病例选择
        1.3 诊断标准
        1.4 研究方法
    2. 研究结果
        2.1 一般资料
        2.2 化疗方案与剂量强度的真实世界情况
        2.3 疗效评估
        2.4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2.5 化疗剂量强度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
    3. 讨论
        3.1 晚期结肠癌的临床特征
        3.2 结肠癌化疗药物和化疗剂量强度的临床应用
        3.3 晚期结肠癌化疗剂量强度与疗效
        3.4 晚期结肠癌化疗剂量强度和不良反应
        3.5 晚期结肠癌的中医认识
        3.6 晚期结肠癌临床资料与中医证型规律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附录1. 转移性结肠癌常用化疗方案
附录2. 不良事件通用术语标准(CTCAE)5.0版

(3)晚期结直肠癌肝肺转移中医证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中医对晚期结直肠癌及肝肺转移的认识及研究进展
        1.1 病名溯源
        1.2 对病因病机的探讨
        1.3 “未病先防”与“既病防变”的思想
        1.4 中医对晚期结直肠癌肝肺转移证型的研究进展
        1.5 中医对晚期结直肠癌的治疗进展
    2. 现代医学对晚期结直肠癌肝肺转移的认识及研究进展
        2.1 现代医学对晚期结直肠癌肝肺转移的认识
        2.2 现代医学对影响结直肠癌肝肺转移因素的研究现状
        2.3 现代医学对结直肠癌肝肺转移的治疗进展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对象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步骤
        2.2 统计学方法
        2.3 技术路线
    3. 研究结果
        3.1 基本资料
        3.2 晚期结直肠癌肝肺转移患者分布规律
        3.3 晚期结直肠癌肝肺转移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分析
    4. 结论
        4.1 研究结果分析
        4.2 中医药早期干预治疗的思路
        4.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4)中医药对Ⅲ、Ⅳ期大肠癌生存影响的回顾性研究及预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现代医学治疗大肠癌概况
        1.1 大肠癌的病因
        1.2 大肠癌的发病及转移机制
        1.3 大肠癌的诊断概况
        1.4 大肠癌的治疗现状
    2 中医药治疗大肠癌概述
        2.1 中医起源
        2.2 病因病机
        2.3 辨证施治
        2.4 中医药治疗大肠癌的疗效分析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方法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及证型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治疗方法
        1.6 化疗/靶向治疗药物
        1.7 记录内容
        1.8 随访
        1.9 统计学方法及数据处理
    2 研究结果
        2.1 基本情况汇总
        2.2 基线对比
        2.3 生存概况
        2.4 预后分析
    3 讨论
        3.1 一般资料
        3.2 生存分析
        3.3 预后分析
结语
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AJCC)结直肠癌TNM分期系统(第八版)
附录二 中华中医药学会标准《肿瘤中医诊疗指南》(2008版)大肠癌中医证型标准
附录三 英文缩略词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5)中医药干预常规治疗失败晚期结直肠癌队列研究及预后基因差异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常规治疗失败后晚期结直肠癌的选择与前景
        1. 化疗进展
        2. 靶向治疗
        3. 免疫治疗
        4. 其他免疫治疗方法
    综述二 中医药治疗晚期结直肠癌的临床研究现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小结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中医药干预406例常规治疗失败晚期结直肠癌前瞻性队列研究
    1. 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2.2 生存分析
        2.3 Cox多因素回归分析
        2.4 生活质量评价
    3. 讨论
        3.1 生存分析
        3.2 Cox回归分析预后因素探讨
        3.3 生活质量改善分析
        3.4 中医药治疗晚期结直肠癌的优势与思考
        3.5 脾肾两虚证型、瘀毒内阻证型预后的探讨
第三部分 83例中医药干预常规治疗失败晚期结直肠癌ctDNA状态与预后相关性探索
    1. 资料及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方法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2.2 外周血细胞肿瘤基因突变情况
        2.3 突变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2.4 ctDNA突变基因与预后相关性分析
        2.5 基因突变与临床因素的关系
    3. 讨论
        3.1 中医药干预常规治疗失败后晚期结直肠癌常见突变基因
        3.2 突变基因蛋白作用生物过程及通路分析
        3.3 ctDNA突变频率与预后的关系
        3.4 肿瘤突变负荷(TMB)与预后的关系
        3.5 ctDNA突变基因的分布特征及与预后的关系
        3.6 基于中医理论探讨证型、八纲辨证与ctDNA的关系
    4. 结论
第四部分 常规治疗失败晚期直肠癌疗效差异表达基因的生信分析
    1. 材料和方法
        1.1 微矩阵数据的获取
        1.2 差异基因(DEGs)的筛选
        1.3 GO分析与KEGG分析
        1.4 功能集富集分析(Gene Set Enrichment Analysis GSEA)
        1.5 PPI(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网络的构建和Hub基因的筛选
        1.6 Hub基因生存分析
    2. 结果
        2.1 常规治疗失败晚期结直肠癌的疗效DEGs
        2.2 DEGs的GO分析和KEGG分析
        2.3 GSEA分析
        2.4 PPI网络的构建及Hub基因筛选
        2.5 生存分析结果
    3. 讨论
        3.1 基因富集分析
        3.2 PPI网络的构建、Hub基因的筛选及其临床意义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结语
附表
致谢
个人简历
附件

(6)中医药联合化疗对Ⅳ期大肠癌患者生存影响的回顾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主要符号表
前言
1.材料
2.方法
3.结果
4.讨论
5.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参考文献
致谢
简介

(7)结直肠癌肝转移中医证型分布特征及关联因素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病例来源
2.研究对象
3.诊断标准
    3.1 西医诊断标准
    3.2 中医诊断标准
4.病例纳入标准
5.病例排除标准
6.病例剔除标准
7.病例收集调查表的制定
8.病例信息规范化处理
9.病例收集方法
10.数据的统计与处理
结果
    1.基本资料描述
    2.335例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中医证候的聚类分析
    3.证型与其它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4.左右半结肠癌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比较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附录B
    综述 大肠癌肝转移的中西医相关理论研究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8)健脾化痰方干预结直肠癌肝转移的临床疗效评价及抗转移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1 结直肠癌肝转移的现况
    1.2 基本概念
    1.3 转移性结直肠癌的中、西医治疗现状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2.1 临床资料
    2.2 研究方法
    2.3 研究结果
第三章 实验研究
    3.1 实验材料
    3.2 实验方法及结果
第四部分 讨论
    4.1 立项依据
    4.2 健脾化痰方组方分析
    4.3 健脾化痰方的临床疗效评价
    4.4 健脾化痰方实验研究评价
    4.5 课题疗效评价及分析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附件
致谢

(9)结直肠癌肝转移的中医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结直肠癌肝转移的中医学理论基础
2 结直肠癌肝转移的证型分析
3 中药在结直肠癌肝转移治疗中的作用
    3.1 改善患者生存质量,提高治疗耐受性,延长生存期
    3.2 对结直肠癌肝转移的抑制作用
        3.2.1 补益类中药
        3.2.1. 1 经典方
        3.2.1. 2 中药复方
        3.2.1. 3 中药制剂
        3.2.2 活血化瘀类中药
4 针灸在结直肠癌肝转移治疗中的作用
5 小结与展望

(10)健脾扶正消积方对CapeOX方案治疗晚期大肠癌减毒作用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疗效观察
    1 一般资料
        1.1 病例对象来源
        1.2 纳入标准(必须同时符合以下全部条件)
        1.3 剔除标准(满足以下条件的任意 1 条)
        1.4 入选病例一般资料
    2 实验方法
        2.1 实验方剂:健脾扶正消积方
        2.2 化疗药物
        2.3 具体方法
        2.4 观察指标及方法
        2.5 评价指标
        2.6 安全指标
    3 统计学方法
    4 数据结果
        4.1 治疗前后KPS评分变化
        4.2 化疗后两组毒副反应比较
        4.3 安全性评价
讨论
    1 实验结果分析
        1.1 对KPS评分的影响
        1.2 对骨髓抑制程度、消化道反应、肝肾功、神经毒性的影响
        1.3 对化疗后出现HFS的影响
    2 晚期大肠癌化疗后“正气内虚,痰瘀互结”病机的提出
    3 健脾扶正消积方发挥减毒作用的理论基础
        3.1 以“健脾和胃,化痰散结”为组方原则的依据
        3.2 减毒机制简析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中西医治疗晚期大肠癌概况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发表论文

四、大肠癌术后肝转移54例临床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华蟾素注射液治疗结肠癌腹水的优效人群分析及对VM的作用机制研究[D]. 王一同.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晚期结肠癌化疗剂量强度的真实世界研究[D]. 褚雪镭.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3]晚期结直肠癌肝肺转移中医证型研究[D]. 刘婕.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中医药对Ⅲ、Ⅳ期大肠癌生存影响的回顾性研究及预后分析[D]. 马雨竹.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5]中医药干预常规治疗失败晚期结直肠癌队列研究及预后基因差异分析[D]. 曲骞.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0(01)
  • [6]中医药联合化疗对Ⅳ期大肠癌患者生存影响的回顾性研究[D]. 孔维炜.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0(07)
  • [7]结直肠癌肝转移中医证型分布特征及关联因素的研究[D]. 卫桐.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0(07)
  • [8]健脾化痰方干预结直肠癌肝转移的临床疗效评价及抗转移作用机制研究[D]. 李伟良.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8)
  • [9]结直肠癌肝转移的中医研究进展[J]. 郝力争. 湖南中医杂志, 2019(12)
  • [10]健脾扶正消积方对CapeOX方案治疗晚期大肠癌减毒作用的临床研究[D]. 葛玲玲.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9(06)

标签:;  ;  ;  ;  ;  

结直肠癌术后肝转移54例临床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