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源性脑栓塞40例临床分析

心源性脑栓塞40例临床分析

一、心源性脑栓塞40例临床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郭帆,杨明,孙渊,曾勇,朱以诚,荆志成[1](2021)在《心源性脑栓塞131例临床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心源性脑栓塞的病因、临床特点及预后情况,为心源性脑栓塞的早期诊断及预后判断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7年6月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确诊的131例心源性脑栓塞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心源性脑栓塞病因多样,除心房颤动、风湿性心脏病、感染性心内膜炎、心房黏液瘤等常见病因外,相对少见的病因有肥厚型心肌病、心肌淀粉样变、系统性红斑狼疮心脏受累、心肌致密化不全、心脏棘球蚴病、先天性心脏病(卵圆孔未闭、房间隔缺损、无顶冠状静脉窦综合征)等。心源性脑栓塞的常见临床表现为偏瘫(82.1%)和失语(58.5%)。影像学检查提示前后循环供血区同时受累(41.2%)最为多见,其中22例合并出血(16.8%)。48%的患者出现并发症,包括其他部位栓塞、肺部感染、休克等。主要治疗方法包括抗凝(80.5%)、手术(28.1%)、溶栓(4.9%)以及针对原发病的治疗。手术治疗主要是对感染性心内膜炎、心房黏液瘤、心脏瓣膜病变的患者。总体死亡率为18.3%,若将死亡率按原发病高低排序依次为感染性心内膜炎(36%)、心房颤动(18.6%)、风湿性心脏病(12%)、心房黏液瘤(11%)。结论心源性脑栓塞病因多样,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有一定特点,并发症多见,出现并发症时死亡率明显增加。

周苗[2](2021)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联合银杏内酯注射液治疗心源性脑栓塞的效果及对脑部血流状态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联合银杏内酯注射液治疗心源性脑栓塞的效果及对患者脑部血流状态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1月至2020年10月收治的心源性脑梗死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常规治疗加阿替普酶静脉溶栓,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银杏内酯注射液,对两组治疗效果及脑部血流状态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00%,明显高于对照组77.50%(P<0.05);两组治疗前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治疗后上述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的大脑双侧中动脉(MCA)、大脑前动脉(ACA)、大脑后动脉(PCA)、椎动脉血流速(VA)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治疗后上述指标水平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阿替普酶静脉溶栓联合银杏内酯注射液治疗心源性脑栓塞的效果满意,可促进神经功能恢复,也能改善脑部血流状态,值得推广。

苗苏[3](2021)在《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心源性脑栓塞与血液相关成份及凝血功能的相关性分析》文中指出研究目的:探究非瓣膜性房颤(Non-valvular Atrial Fibrillation,NVAF)患者相关化验指标与心源性脑栓塞(Cardiogenic Cerebral Embolism,CCE)的发生的关系。包括血常规中红细胞分布宽度(RDW)、血小板数量(PLT)、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大型血小板比率(P-LCR)、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NLR)、凝血功能中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国际标准化比率(INR)以及D-二聚体、C反应蛋白(CRP)。以帮助通过更加简单且易获得的临床资料筛选易发生心源性脑栓塞的高危房颤患者。研究方法:对2018年9月-2020年12月于辽宁省人民医院心内科住院治疗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以及同期于辽宁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入院时发病时间小于3小时的心源性脑栓塞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纳入及排除标准,共收集244例病例,其中无CCE的有148例,有CCE的有96例。1、统计患者性别、年龄、房颤时间、房颤类型等个人信息,以及是否患有高血压、有无糖尿病病史、心力衰竭、既往有无血栓栓塞、TIA及卒中史和外周血管疾病等。2、记录相关化验指标,包括RDW、PLT、PDW、MPV、P-LCR、NLR、凝血功能(APTT、PT、TT、FIB、INR)、D-二聚体、CRP,以上指标在未发生心源性脑栓塞的患者中要求是入院后24小时内、应用抗凝、抗血小板药之前抽取静脉血所得,发生心源性脑栓塞的患者要求入院后立即抽血。3、使用SPSS 22.0统计软件,对被试变量样本特征的分布进行统计描述,计数资料用频数及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相关性检验采用点二列相关分析,危险因素的相关性分析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预测价值的评价采用ROC曲线,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1.NVAF未合并CCE组及NVAF合并CCE组两组患者组间比较:性别、年龄、房颤时间、房颤类型、高血压、糖尿病、心力衰竭、外周血管疾病一般临床资料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PLT、CRP、APTT、PT、TT、INR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CHA2DS2-VASc评分、RDW、WBC、NLR、PDW、MPV、P-LCR、D-二聚体、FIB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2.将有统计学意义的血常规及凝血功能中相关指标进行点二列相关分析,结果提示房颤患者发生心源性脑栓塞与RDW、WBC、NLR、PDW、MPV、P-LCR、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大小成正相关(P<0.05)。3.将有相关性的指标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NVAF患者发生CCE的危险因素有RDW、PDW和D-二聚体(P<0.05)。4.独立危险因素预测价值的比较:ROC曲线显示:RDW、PDW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37、0.655,P<0.05,有一定价值,但对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发生心源性脑栓塞的危险性的评估的准确性较低。D-二聚体曲线下面积为0.728,P<0.05,有一定的评估价值。当约登指数取最大值时,D-二聚体、RDW、PDW的最佳临界点分别为0.685mg/l、40.85fl、12.95fl,预测灵敏性分别为64.6%、82.3%、54.2%,特异性分别为75%、45.3%、82.4%。结论:RDW、WBC、NLR、PDW、MPV、P-LCR、D-二聚体、FIB与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发生心源性脑栓塞有着密切的联系,以上指标越高发生心源性脑栓塞的可能性越大,且NVAF患者发生CCE的危险因素有RDW、PDW和D-二聚体。RDW、PDW对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发生心源性脑栓塞的危险性的评估有一定价值,但评估的准确性较低。D-二聚体有一定的预测价值。其中,D-二聚体的灵敏性及特异性相近,而RDW的灵敏性较高,特异性较低,PDW的灵敏性较低,特异性较高。临床工作中,可将多个危险因素联合考虑,从而更加准确地筛选高栓塞风险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

韩秀秀,张建林[4](2020)在《心脑同治理论在心源性脑栓塞防治中的应用》文中提出心源性脑栓塞是一类高致残率、高死亡率疾病,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现论述心、脑之间生理和病理关系,阐述心脑同治的理论内涵,并探讨心脑同治理论在心源性脑栓塞预防和治疗中的应用。

耿春生[5](2020)在《青年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危险因素及病因分型分析》文中研究表明背景和目的在全球范围内,每年新增200万的青年卒中患者。据目前资料显示,青年卒中占所有卒中的15%~18%左右。相较老年患者而言,青年缺血性卒中患者的危险因素及病因更加复杂,而且,青年缺血性患者卒中后可伴有较高的复发风险,此外,卒中后高致残率及精神心理问题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工作及生活,并可加重社会及家庭的经济负担。近年来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显示,青年卒中的发病率呈现逐年升高的趋势,因此阐明青年卒中的危险因素及病因模式显得尤为重要。故此,我们对青年急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及病因分型加以分析,为临床上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及防治工作提供参考。资料与方法1 研究对象连续性收集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2017年12月~2019年6月入院青年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病例组,诊断均符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诊断标准,经头颅CT、MRI证实为急性脑梗死,并显示与临床症状相符的责任病灶。入组对象不包括TIA、医源性卒中及出血性卒中。同期收集门诊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2 调查内容对所有研究对象的病历资料进行统计,包括:(1)一般情况:性别、年龄、体重、有无睡眠障碍;(2)既往史:高血压、糖尿病、房颤、高脂血症、冠心病、卒中家族史;(3)个人史:吸烟、饮酒史、口服避孕药物史、特殊药物接触史、冶游史;(4)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肝肾功、血糖、血脂、血凝、血浆同型半胱氨酸、结缔组织病抗体、肿瘤标志物、寄生虫抗体;(5)影像学检查:心电图、心脏及颈部动脉彩超、心脏发泡实验、头颅CT及头颈联合CTA、头颅MRI及头颅MRA;(6)神经功能状态评估:入院时NIHSS评分。3 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 2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正态分布数据的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非正态分布及非方差齐性数据的组间比较采用Mann 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以构成比表示,采用χ2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 一般资料共连续性收集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2017年12月~2019年6月入院的青年急性脑梗死患者180例,其中男143例,女37例,男女比例3.86:1,年龄18~45(36.8±6.4)岁;同期门诊健康体检者150例,其中男114例,女36例,男女比例3.17:1,年龄18~45(35.4±7.1)岁。与对照组相比,病例组患者的血浆红细胞计数、血糖、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脂、同型半胱氨酸水平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 病例组和对照组间传统血管危险因素的分布情况对传统血管危险因素在病例组和对照组的分布情况进行单因素χ2检验,结果显示高血压、高脂血症、吸烟、酗酒、肥胖、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在两组间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糖尿病和房颤的组间分布尚无差异(P>0.05)。3 传统血管危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根据单因素χ2检验的结果,将高血压、高脂血症、吸烟、酗酒、肥胖、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等因素纳入回归方程,同时加入性别因素进行校正,自变量筛选采用Enter法,结果显示有统计学意义的传统血管危险因素包括:高脂血症(OR=6.93,P<0.01)、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OR=5.55,P<0.01)、吸烟(OR=4.46,P<0.01)、肥胖(OR=4.26,P<0.05)和高血压(OR=3.39,P<0.05)。4 病例组患者相关危险因素的IPSS分类采用IPSS方法对病例组的180例青年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类,结果显示122例(67.8%)青年卒中患者伴有一个(或以上)早发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75例(41.7%)患者伴有IPSS分类的一种危险因素,其中慢性全身性疾病(13.9%)和脑动脉病(12.2%)是最常见的相关危险因素分类。5 病例组患者的TOAST病因分型采用TOAST分型标准对病例组的180例青年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病因学分析,结果显示大动脉粥样硬化103例(57.2%),心源性卒中2例(1.1%),小血管闭塞23例(12.7%),不明原因24例(13.3%),其他病因28例(15.6%),包括烟雾病16例、动脉炎5例、结缔组织病5例、动脉夹层1例、淀粉样变1例。6 病例组IPSS分类和TOAST病因分型的比较IPSS方法结果显示病例组患者的相关危险因素分类主要为:早发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1个)、慢性全身性疾病、脑动脉病和心源性疾病。TOAST病因分型结果主要为: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其他原因型、不明原因型、小血管闭塞型。7 IPSS分类和脑梗死影像学特征及神经功能缺损严重程度相关性分析7.1 IPSS分类和多发性脑梗死相关性分析IPSS分类和多发性脑梗死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心源性疾病和多发性脑梗死的发生有关(P<0.05)。7.2 IPSS分类和非轻型卒中相关性分析根据本研究的数据分析结果显示,IPSS分类和非轻型卒中之间尚无发现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1、高脂血症、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吸烟、肥胖和高血压是青年缺血性卒中重要的传统血管危险因素。2、国际儿童卒中研究(International Pediatric Stroke Study,IPSS)分类可用于青年缺血性卒中的病因学研究。

嵇虎,翟正平,孙军山,于亚东,姜楠,刘群,胡伟丽,陈军,严从阳,笪正,席峰,茅翼亭[6](2019)在《基层医院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源性脑栓塞的疗效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基层医院开展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源性脑栓塞的疗效。方法 2016年4月至2017年3月连续收入41例发病≤6 h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其中31例(73. 7%)接受尿激酶溶栓治疗(溶栓组),10例(26. 3%)拒绝接受尿激酶溶栓治疗仅接受常规治疗(非溶栓组)。根据TOAST病因分型,将溶栓组分为心源性脑栓塞亚组与非心源性脑栓塞亚组。收集患者临床、影像学和随访资料,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和改良Rankin评分(mRS)评估功能转归。结果溶栓组中,心源性脑栓塞13例(41. 9%),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15例(48. 4%),小动脉病变2例(6. 5%),原因不明1例(3. 2%)。心源性脑栓塞亚组、大动脉粥样硬化型亚组与非溶栓组的基线特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发病后第14天时,心源性脑栓塞亚组的NIHSS评分明显低于非溶栓组[(1. 5±2. 4)分vs (6. 0±3. 7)分,P <0. 05];发病后3个月,心源性脑栓塞亚组mRS≥2分的患者比例显着少于非溶栓组[7. 7%(1/13) vs 60%(6/10),P=0. 019]。脑出血发生率在心源性脑栓塞亚组、大动脉粥样硬化型亚组与非溶栓组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 7%(1/13),6. 7%(1/15) vs 0,P=0. 65]。结论尿激酶能够改善急性心源性脑栓塞患者的神经功能障碍及近、远期预后,结合其安全性与价廉性,在医保资金紧张的大背景下,值得在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肖婷,何贵新,玉黎燕,申永艳[7](2019)在《心源性脑卒中的诊疗新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现代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活方式的改变,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心脑血管疾病患病率不断上升,脑卒中已成为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重大疾病,成为全球范围内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具有高患病率、高病死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的疾病特点,不仅严重影响人类的生命健康和生活质量,也给患者、家庭及社会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随着脑卒中的危害日渐显现,心源性脑卒中目前已成为心血管内科和神经内科医生共同关注的重危疾病。可引起脑卒中的心脏源性病因复杂,且病情变化迅速,增加了诊疗的难度。寻找有针对性的措施,降低心源性脑卒中的病死率和致残率,已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就心源性脑卒中的病因与发病机制、诊疗及防治的最新进展进行综述。

杨雯,李满连[8](2018)在《低分子肝素钠治疗急性期非大面积心源性脑栓塞的临床效果》文中指出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钠治疗急性期非大面积心源性脑栓塞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8月22日2017年8月22日我院收治的100例急性期非大面积心源性脑栓塞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信封随机分组模式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阿司匹林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低分子肝素钠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Barthel指数(MBI)评分,并比较两组患者的mRS程度及并发症总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的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7、14、21 d的NIHSS评分均显着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7、14、21 d的NIHSS评分均显着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的MB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7、14、21 d的MBI评分均显着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7、14、21 d的MBI评分均显着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m RS程度明显轻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总发生率显着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急性期非大面积心源性脑栓塞患者实施低分子肝素钠治疗效果显着,且安全性较高。

刘圣恒[9](2017)在《阿替普酶溶栓治疗心源性脑栓塞的临床疗效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分析阿替普酶溶栓治疗心源性脑栓塞的临床效果。方法 80例心源性脑栓塞患者,根据患者就诊时间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静脉溶栓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动脉溶栓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治疗前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格拉斯哥昏迷指数(GCS)评分、血管再通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中显效25例,有效14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7.5%;对照组患者中显效13例,有效15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70.0%;两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观察组NIHSS评分为(19.0±7.4)分、GCS评分为(10.5±4.6)分,对照组NIHSS评分为(18.8±7.4)分、GCS评分为(10.4±4.7)分;治疗后,观察组NIHSS评分为(9.4±5.4)分、GCS评分为(17.9±4.8)分,对照组NIHSS评分为(14.2±1.4)分、GCS评分为(14.1±5.8)分。两组患者治疗前NIHSS评分及GC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NIHSS评分及GCS评分均明显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NIHSS评分及GCS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应用动脉溶栓后,患者血管再通36例,血管再通率为90.0%;对照组患者应用静脉溶栓后,患者血管再通28例,血管再通率为70.0%,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源性脑栓塞应用阿替普酶进行动脉溶栓治疗与静脉溶栓治疗比较,动脉溶栓可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提高血管再通率,可以在临床中广泛应用。

庞建浩[10](2017)在《不同溶栓方法治疗心源性脑栓塞的比较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比较研究不同溶栓方法治疗心源性脑栓塞的效果。方法 124例心源性脑栓塞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2例。观察组采用动脉溶栓对患者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静脉溶栓对患者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经比较,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100.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2.2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24 h、1周、2周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脉溶栓能够提高心源性脑栓塞的治疗效果,降低患者脑损伤程度,提高患者的自理能力。

二、心源性脑栓塞40例临床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心源性脑栓塞40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心源性脑栓塞131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方法
    1.3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一般信息
    2.2 病因
    2.3 合并症
    2.4 神经系统表现
    2.5 头部影像学表现
    2.6并发症
    2.7 治疗
    2.8 预后
3 讨论

(2)阿替普酶静脉溶栓联合银杏内酯注射液治疗心源性脑栓塞的效果及对脑部血流状态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2.2 两组疗效比较
    2.3 两组NIHSS、m RS评分比较
    2.4 两组脑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
3 讨论

(3)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心源性脑栓塞与血液相关成份及凝血功能的相关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缩略语/符号说明
(一)前言
(二)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
    3、统计学处理
(三)研究结果
(四)讨论
(五)结论
(六)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非瓣膜性房颤患者缺血性脑卒中与血液相关成份及凝血功能的关系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4)心脑同治理论在心源性脑栓塞防治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心脑同治的理论基础
    1.1 心、脑生理上联系密切
    1.2 心、脑病理高度相关
2 心脑同治的理论内涵
3 心源性脑栓塞的中西医机制研究
4 心脑同治防治心源性脑栓塞
    4.1 针对病因,预防性治疗
    4.2 针对分期,对症治疗
5 小 结

(5)青年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危险因素及病因分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2 引言
3 资料与方法
4 结果
5 讨论
6 结论
7 参考文献
综述 青年卒中危险因素及其防治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致谢

(6)基层医院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源性脑栓塞的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入选、排除标准
    1.3 临床资料收集
    1.4 影像学和心电图检查
    1.5 溶栓治疗方法
    1.6 观察项目
        1.6.1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标准
        1.6.2 改良Rankin评分(modified Rankin scale,mRS)
        1.6.3 不良事件发生
    1.7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基线特征比较
    2.2 治疗前与治疗后NIHSS评分比较
    2.3 治疗3个月预后比较
    2.4 各组出血事件发生率比较
3 讨论

(7)心源性脑卒中的诊疗新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心源性脑卒中的发病机制
2 心源性脑卒中的诊断
3 心源性脑卒中的治疗
    3.1 基础性治疗
    3.2 抗凝及抗血小板治疗
        3.2.1 传统抗凝药物:
        3.2.2 新型抗凝药物:
    3.3 溶栓治疗
        3.3.1 静脉溶栓:
        3.3.2 动脉溶栓:
    3.4 血管内机械再通介入治疗
    3.5 中医药治疗
4 心源性脑卒中的预防
5 结语

(8)低分子肝素钠治疗急性期非大面积心源性脑栓塞的临床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7、14、21 d NIHSS评分的比较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7、14、21 d MBI评分的比较
    2.3 两组患者m RS程度的比较
    2.4 两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的比较
3 讨论

(9)阿替普酶溶栓治疗心源性脑栓塞的临床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疗效判定标准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10)不同溶栓方法治疗心源性脑栓塞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治疗方法
    1.3 评价标准
        1.3.1 疗效评判标准
        1.3.2 神经功能缺损评价标准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2.2 两组NIHSS评分比较
3 讨论

四、心源性脑栓塞40例临床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心源性脑栓塞131例临床分析[J]. 郭帆,杨明,孙渊,曾勇,朱以诚,荆志成. 中国临床医生杂志, 2021(11)
  • [2]阿替普酶静脉溶栓联合银杏内酯注射液治疗心源性脑栓塞的效果及对脑部血流状态的影响研究[J]. 周苗.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 2021(20)
  • [3]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心源性脑栓塞与血液相关成份及凝血功能的相关性分析[D]. 苗苏. 大连医科大学, 2021(01)
  • [4]心脑同治理论在心源性脑栓塞防治中的应用[J]. 韩秀秀,张建林.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20(12)
  • [5]青年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危险因素及病因分型分析[D]. 耿春生. 郑州大学, 2020(02)
  • [6]基层医院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源性脑栓塞的疗效研究[J]. 嵇虎,翟正平,孙军山,于亚东,姜楠,刘群,胡伟丽,陈军,严从阳,笪正,席峰,茅翼亭. 中国医师杂志, 2019(09)
  • [7]心源性脑卒中的诊疗新进展[J]. 肖婷,何贵新,玉黎燕,申永艳. 广西医学, 2019(10)
  • [8]低分子肝素钠治疗急性期非大面积心源性脑栓塞的临床效果[J]. 杨雯,李满连. 中国当代医药, 2018(36)
  • [9]阿替普酶溶栓治疗心源性脑栓塞的临床疗效分析[J]. 刘圣恒. 中国实用医药, 2017(33)
  • [10]不同溶栓方法治疗心源性脑栓塞的比较研究[J]. 庞建浩. 中国实用医药, 2017(22)

标签:;  ;  ;  ;  ;  

心源性脑栓塞40例临床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