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疾病分析与讨论

乳腺疾病分析与讨论

一、乳房疾病分析与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龚略,李筱蟠,郭玉梅,魏良艳[1](2021)在《孕妇学校教育对产后母乳喂养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孕妇学校教育对产后母乳喂养的影响。方法选取吉安市中心人民医院2019年5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100例孕检产妇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教育方法,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孕妇学校教育。比较两组产妇关于母乳喂养相关知识的知晓率、产后母乳喂养率、新生儿疾病发生率、产后乳房疾病的发生率。两组产妇出院后,通过上门、电话、微信等方式对其进行随访6个月。结果干预后,试验组产妇的知晓率(96.00%)高于对照组(8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产妇的母乳喂养率高于对照组,而新生儿疾病发生率、产后乳房疾病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孕妇学校教育通过传授产妇母乳知识及技能,可提高产妇的母乳喂养率和对母乳喂养知识的知晓率,降低新生儿疾病发生率、产后乳房疾病发生率,促进婴儿和母亲的身体健康。

何佳,闫梦婕,马新兵,张晓雪,李媛媛,黄锡霞[2](2021)在《新疆昌吉某牛场西门塔尔牛与荷斯坦牛淘汰原因分析》文中指出本文通过对2017-2019年共1 681条成母牛淘汰记录进行淘汰原因分析,结果表明肢蹄疾病是现今牧场最主要的淘汰原因,西门塔尔牛因肢蹄疾病、乳房疾病等5种疾病而淘汰的比例低于荷斯坦牛,而自然淘汰牛比例高于荷斯坦牛,其中因无奶淘汰牛头数最多。本研究为牧场针对不同疾病、不同品种牛群制定合理的饲养管理措施提供了依据。

徐星[3](2021)在《健康类公众号的乳房健康对话传播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蔡维珊,陈日荣,罗吉敏,段澳,易延逵[4](2020)在《养肝护肝中药改善乳房有关症状的作用及其药学机理》文中指出中医认为乳头属肝经所治,乳房是胃经所管,因此乳房问题皆从肝胃调治,尤以肝为主。乳房各种胀痛是经行肝血不足或肝胆湿热,肝失条达,致气血运行不畅;经前期综合征(PMS)是情志抑郁、肝失条达或心肝火旺;乳腺癌是脏腑功能虚衰,致气血不足、肝失所养、疏泄失常、乳络阻滞;乳腺增生是肝气郁滞;其他乳房疾病也多是肝郁气滞、肝肾亏虚所致。因而乳房疾病治疗上除疏肝外,当养肝柔肝,常用药物有熟地、枸杞子、女贞子、当归、白芍等。这些中药通过养肝护肝达到改善乳房症状的目的,本文对这些药物的作用及机理进行了研究分析。

彭朋,杨影,张海亮,杨宇泽,李锡智,赵晓铎,董刚辉,韩博,张胜利,孙东晓[5](2020)在《北京与上海地区中国荷斯坦牛长寿性及淘汰原因分析》文中指出长寿性(Longevity,LON)是度量奶牛使用年限的功能性状,是奶牛终身生产效益的最重要指标之一,长寿性好的奶牛拥有更高的产奶量,并能生产更多后代和降低牛群更新成本。本研究旨在通过分析北京与上海地区中国荷斯坦牛的离群数据,比较不同地区、不同规模牧场的奶牛长寿性、淘汰原因及淘汰胎次,为提高奶牛长寿性提供依据。利用Excel和R软件,对北京首农畜牧、上海奶牛育种中心及北京区县共计96个牛场的166 027条母牛淘汰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三者的平均淘汰胎次分别为2.72、2.69和2.62,均小于3胎,在群时间均小于5年。首农畜牧牛场的主要离群原因依次为:消化系统疾病、繁殖障碍疾病、乳房疾病、低产和肢蹄疾病;上海奶牛中心为:乳房疾病、繁殖障碍疾病、肢蹄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和呼吸系统疾病;北京区县为:繁殖障碍疾病、乳房疾病、消化系统疾病、肢蹄疾病和传染病。本研究结果可为北京与上海地区荷斯坦牛群提高生产寿命以及实施平衡育种提供依据。

唐水蓉[6](2020)在《《中医方剂大辞典》中治疗乳房疾病方剂的配伍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收集《中医方剂大辞典》中治疗乳房疾病包括内科及外科病症的方剂,运用中医传承辅助系统分析其使用方剂的内在配伍规律,挖掘历代中医药治疗乳房疾病的用药规则,为临床上乳房疾病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提高临床疗效,并为治疗乳房方面的疾病新药的研制提供参考。方法:下载《中医方剂大辞典》这本工具用书,在其中找出治疗乳房疾病的方剂,使用Microsoft Excel 2010建立数据库,运用中医传承辅助系统平台,逐一录入方剂的方名、出处、四气、五味、归经、功能主治、药物组成,建立数据库,使用软件中的频次统计、关联规则、层次熵聚类等功能,得出治疗乳房疾病方剂中常用药物的使用频次、四气、五味及归经的出现频次、药物配伍组合规则、核心配伍组合及数据挖掘发现的新组方,通过图表及网络展示图体现药物之间的关系,运用中医基础理论及药学理论进行分析和归纳总结出治疗乳房疾病的用药规律。结果:最终纳入目标方剂共334首,结果分析得出《中医方剂大辞典》中治疗乳房疾病的方剂大多出自唐代以后的医学着作中,其方剂的来源共124个,包括《圣济总录》《圣恵》《普济方》《外台秘要》《千金翼方》《肘后备急方》等,其中大多来自《圣济总录》《圣恵》和《普济方》,其中《圣济总录》最多,共入选37首,其次为《圣恵》的方剂,共有29首,再次为出自于《普济方》的方剂,共16首。所治乳房疾病以乳痈、吹乳、乳结核、乳癖及乳岩最为常见,乳痈出现的频次为216次,吹乳出现的频次为67次,乳结核出现的频次为38次,乳癖出现的频次为17次,乳岩出现的频次为16次。334首方剂共包含药物505味,通过药物“频次统计”,得出治疗乳房疾病的方剂中使用频次大于8次的药物有59味,其使用频次高于20的中药有:甘草、当归、白芍、白芷、黄芪,川芎、金银花、人参、大黄、青皮、栝楼、乳香、贝母、连翘、生地黄、没药、肉桂、天花粉、陈皮、防风、木通。在所选药物的四性方面,选用寒凉药物比温热药物稍多,其中寒性药物占比最多,其次是温性药物,再次是平性药物,其中寒性药物出现频次共有630次,温性药物621次,平性药物261次。所选药物在五味方面以苦味药物出现的频次最多,共出现883次,其次是辛味药物,有784次,然后是甘味药物(出现频次为692次)。在五味之中苦味药占比高达35.7%,辛味和甘味次之,占比依次为31.7%和27.9%,而酸味和咸味占比极低,合计不到5%。选用药物的归经与脾经、肝经和心经关系最为密切,入脾经的药物频次共计745次,入肝经的药物721次,入心经的药物720次。得到常用药对119个,排前十位的依次为甘草配当归、白芍配当归、川芎配当归、黄芪配当归、人参配当归、生地黄配当归、人参配黄芪、川芎配甘草、人参配甘草、陈皮配甘草。归纳药物使用频次,基于互信息法提取出的药对,演化出32组核心组合,基于复杂系统的熵聚类,得出15个新方。常用疏肝理气的柴胡、香附、青皮、川楝子与行气理脾的橘皮、枳壳等药,常用当归补血、活血,白芍养血、和血,用丹参、当归、川芎、乳香、没药等药物活血袪瘀、通络止痛。体现的治法多集中在补益气血、疏肝理气和活血化瘀上。结论:中医重视乳房疾病的治疗是从唐代以后开始的。古代先贤治疗乳房疾病的方剂选药上以寒凉药物为主,温和药物为辅,药物多苦寒,多归脾、肝经,以具有补益气血、疏肝理气、活血化瘀作用的药物最为常见,且多相互配伍使用,辅助以清热解毒、燥湿化痰和通络散结类药物,说明古代先贤治疗乳房疾病以补益气血、行气活血为首要治法,再根据病机需要配以清热解毒、燥湿化痰、通络散结等相关治法。这些新方剂的构成既有古代方剂的改方,也有复方,都遵循中医基础理论及药学理论,这些新处方各有特点,但中医治疗乳房疾病的总体思路没有改变。其所遵循的治疗方法,通过辨证施治,主要以补虚为主,加用一些疏肝理气、活血化瘀、清热解毒、燥湿化痰的药物。

童彩玲,黄梅,李军[7](2019)在《翻转课堂结合CBL在乳房疾病教学中应用的探讨》文中研究说明随着高校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再满足现代教学的需求,特别是临床医学教育。翻转课堂是将"课上教师讲授、课后学生巩固练习"的传统教学模式进行翻转,在课前让学生通过网络教学资源自主学习课本知识,课堂上进行实践练习,完成知识吸收与掌握的内化过程。案例教学(CBL)作为一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互动式教学法,将其应用于乳房疾病翻转课堂教学中,即学生线上、线下的自主学习结合课堂乳腺专科案例教学。这种教学模式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对培养学生临床思维和提升教学效果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对学生和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陆慧敏,黄梅,吴志钰[8](2019)在《中医外科学临床教学工作中常见问题的分析与探讨》文中指出乳房相关疾病作为中医外科学中较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学生学习的重点之一。但在因为临床教学时间较短,学生面对的学习内容较多且繁重,真正专科化学习的时间显得十分紧凑,故日常的临床教学工作中,经常能看到学生对临床常见的乳房疾病了解不透彻,包括疾病分类及病名等记忆不清以及在临床教学实践过程中患者不配合等问题,导致学生未能将书中所学知识实际运用到临床工作中,从而影响临床教学质量。本文通过总结中医外科学中,乳腺疾病的临床教学工作实际经验,探讨通过分类教学法以及标准化病人+仿真人体模型在临床教学工作中的优势,以期为提高临床教学工作的质量提供一种新的教学思路。

莫曦雅[9](2019)在《毫针浅刺证治规律的古代文献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基于古代文献,整理不同时期毫针浅刺的理论基础、取穴及经脉分布规律、毫针浅刺的刺法、毫针浅刺的病症规律,对其进行梳理、归纳、分析、比较,在此基础上研究、探讨毫针浅刺的证治规律,为临床研究提供依据。方法:本课题采用目录学方法对研究范围内“毫针浅刺”相关文献进行查找、筛选、收集;采用传统文献学方法对收集的文献进行整理归类;运用医学史学方法从学术史的研究角度探寻毫针浅刺的发展历程;运用理论分析评述法对文献资料从针灸理论的角度进行深入分析;运用统计学方法及计算机技术对文献数量、分布特点进行横向及纵向对比分析,对建立的文献数据库进行数理统计与分析。结果:1.战国秦汉时期毫针浅刺的特点。理论基础:《内经》《难经》中皮部理论、经脉络脉理论、经筋理论、腧穴理论以及营卫理论阐明毫针浅刺是在针刺皮部、络脉、经筋、浅层经气的基础上,以刺卫为主调和营卫、刺络为主调整经络气血状态。取穴及经脉分布规律:该时期针对腧穴的浅刺以四肢爪甲末端的“部位穴”为主,针对经脉的针刺体现出上肢经脉、下肢阴经应浅刺的特点。毫针浅刺的刺法:包括单针浅刺、多针浅刺以及“引皮而刺”的直针刺、卧针而刺,后两种是确立于金元时期的沿皮透刺的萌芽。毫针浅刺的病症规律:毫针浅刺治疗内科、外科疾病,内科疾病以病位浅、病势轻、病性偏阳热的疾病为主、涵盖以寒客经脉引起拘挛疼痛的肢体经络病证、气血亏虚的虚证;外科疾病多为浅表的痈脓。该时期毫针浅刺侧重于理论基础。2.晋唐时期毫针浅刺的特点。理论基础:以《内经》《难经》为本,对前期基础理论或直接辑录经典按类编排,或对其进行注解,增加了腧穴主治的理论,确立“腧穴-经络-主治”的理论体系。取穴及经脉分布规律:浅刺腧穴占全部记录腧穴的比例接近9%,分布以上肢部、下肢部、头颈部较多,特定穴占比超过85%,包括五输穴、原穴、络穴、交会穴,以五输穴为主;浅刺经脉阳经居多,以太阳经脉、少阳经脉为主,阴经的浅刺以手太阴脉为主。毫针浅刺的刺法:与前期基本保持一致,为常规浅刺,包括单针浅刺、多针浅刺、引皮而刺。毫针浅刺的病症规律:涵盖内、外、妇、儿、耳鼻咽喉科、眼科共计20余类50种病症,其中以肢体经络病证、肝胆病证、肺系病证为主;多治疗痹证、胸痹、咳嗽、喘证、痉证。该时期毫针浅刺侧重于腧穴理论和腧穴主治的发展。3.宋金元时期毫针浅刺的特点。理论基础:在前期理论基础上,继续丰富腧穴主治的相关内容,腧穴与经络、相应脏腑的关联进一步加强,“腧穴-经络-脏腑-主治”的理论体系逐渐完善。取穴及经脉分布规律:常规浅刺的腧穴在全部腧穴中的占比稳定(位于1 0%-15%的区间)、分布部位及特点与前期基本一致,主要集中在四肢部和头颈部,特定穴的比例超过60%,特定穴的种类增加了郄穴,仍以五输穴数量最多;浅刺经脉仍以阳经浅刺(太阳经、少阳经)为主,手太阴经仍是浅刺最多的阴经。毫针浅刺的刺法:在前期的常规浅刺基础上,增加了沿皮透刺,丰富了毫针浅刺的针刺方式,不同刺法特点有所异同。毫针浅刺的病症规律:可用于治疗内、外、妇、儿、耳鼻咽喉、眼科共计20余类80余种病症,以肢体经络病证、肝胆病证、心系病证、脾胃病证、外感病证为主,多治疗痹证、疟疾、外感伤寒、头痛、癫疾。该时期毫针浅刺的侧重点在沿皮透刺的确立和临床运用方面。4.明清时期毫针浅刺的特点。理论基础:在前期理论基础上,发展沿皮透刺的腧穴主治,以“腧穴-经络-脏腑-病症-刺灸法”为主的毫针浅刺体系得以完善。取穴及经脉分布规律:不同的浅刺刺法有不同特点,常规浅刺的腧穴、经脉特点与前期大致相同,在沿皮透刺中,腧穴在数量上多于常规浅刺的腧穴数量,占全部腧穴的比重超过20%、分布于头颈部、背部、胸胁部、四肢部、腹部并以头颈部、背部和胸胁部为主,52.9%的沿皮透刺腧穴属于特定穴,特定穴种类增加了背俞穴、募穴,并以五输穴、交会穴、背俞穴为主;仍以阳经(特别是足太阳经)的浅刺为主。毫针浅刺的刺法:在前期的浅刺刺法基础上,发展沿皮透刺,增加沿皮透刺的作用方式、作用部位、作用腧穴,根据不同病症选择沿皮透刺的方向及距离。毫针浅刺的病症规律:可治疗内、外、妇、儿、耳鼻咽喉、眼科共计超过30类共计160种疾病,以肢体经络病证、肝胆病证、心系病证、脾胃病证、咽喉疾病为主,多治疗痹证、头痛、疟疾、胸痹心痛、喉痹。该时期毫针浅刺的侧重点在常规浅刺腧穴主治的补充完善以及沿皮透刺的发展两个方面。结论:1.毫针浅刺的理论体系:起源于《内经》《难经》时期,与皮部理论、经络络脉理论、经筋理论、腧穴理论以及营卫理论有密切关联,毫针浅刺在针刺皮部、刺络脉、刺经筋、针刺浅层经气的基础上,以刺卫为主调和营卫、刺络为主调整经络气血状态;晋唐时期腧穴主治及刺灸法的发展使毫针浅刺逐渐从理论走向临床;宋金元时期腧穴主治的进一步发展以及沿皮透刺的确立丰富了浅刺理论的内涵,扩展了适用范围;明清时期在对前期文献整理以及临床实践汇总的基础上完善毫针浅刺的理论体系。2.毫针浅刺的取穴及经脉分布规律:浅刺腧穴在全身各部位均有分布,以四肢部和头颈部为主,沿皮透刺使毫针浅刺在躯干部广泛运用;浅刺腧穴包含五输穴、原穴、络穴、郄穴、募穴、背俞穴、八会穴、八脉交会穴多种特定穴;浅刺经脉整体以阳经居多,其中以太阳经为主,阴经的浅刺则以手太阴经为主。3.毫针浅刺的刺法:包括常规浅刺(直刺、沿皮刺)和沿皮透刺两种主要方式,它们的针刺深度和针刺层次清晰,垂直深度均不超过二分,针刺层次均位于皮肤或皮下,不刺入肌层;相较于常规浅刺,沿皮透刺具有进针角度小、一次针刺刺激面积广、范围大的特点。4.毫针浅刺证治规律:毫针浅刺不同的部位有不同的证治规律,主要体现出近治作用、远治作用、分部主治规律、分经主治规律、《内经》中相应经脉的“是动病”“所生病”“经筋病”,此外,还包含了特定穴治疗疾病的特点。总体而言,毫针浅刺治疗病症多有痛、痹、寒、热的特点,以肢体经络病证、外感病证、头面五官类病症为主,体现出以治疗表证、热证、阳病为主,兼具治疗阴病、脏腑病、情志病、全身性疾病的特点。

马碧霞(MAH PIK HSIA)[10](2019)在《乳三针结合奈良灸治疗肝郁痰凝乳腺增生病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采用简单随机对照的方法,以乳三针治疗结合奈良灸为治疗组,乳三针治疗结合推拿、乳三针治疗结合中药分别作为对照组,比较不同方法治疗肝郁痰凝型乳腺增生病的疗效差异,为探求本病更加安全、高效的临床治疗方案提供依据。方法:病例来源于2017年10月~2018年11月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门诊和乳腺科门诊就诊的符合纳入标准的乳腺增生病患者,共120例,按1:1;1的比例简单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一组、对照二组,每组各40例。治疗组先予乳三针治疗,以膻中、乳根、肩井为主穴,少泽、合谷、太冲、丰隆为配穴,以上穴位均取双侧。诸穴得气后行平补平泻捻转手法,每隔lOmin行针一次,留针30min;然后在患者留针期间行奈良灸治疗,取穴天枢、气海、足三里,每穴施灸9壮约45min。各穴在第一疗程和第二疗程分别取42℃(浅黄色,弱型)、45℃(黄色,温型)的奈良灸,以皮肤无灼烫感为度。对照一组先予乳三针治疗,然后行一指禅推、揉、摩、按、拿等手法推拿治疗;对照二组采用乳三针治疗同时配合给予口服疏经方片(药物成份:蜈蚣、香附、醋三棱、醋莪术、醋延胡索等)治疗。两对照组针刺治疗均同治疗组。三组的治疗时间及疗程,中药治疗为每次4片,每日3次,饭后服用,1个月为1个疗程。停药7天后再继续下一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其余各组治疗均避开月经期及排卵期,月经结束后第1~5天及排卵期后第1~5天,每天1次,共10次/月经周期,1个月经周期为1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每个疗程结束后分别进行疗效统计。根据乳腺增生病的主要症状为乳房疼痛与乳房肿块,故以乳房疼痛评分与肿块大小评分为主要疗效评价指标,分别观察乳房疼痛、乳房肿块硬度、肿块范围、肿块大小四个方面的指标变化;以中医全身症状综合疗效作为次要疗效评价指标;并测定3组患者治疗前后黄体期血清雌二醇(E2)、孕酮(P)、泌乳素(PRL)的含量变化作为客观评价指标。最后根据不良反应发生率及随访复发率情况,比较各组治疗的安全性及远期疗效。治疗结果所有数据采用SPSS22.0软件包进行统计数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士标准差(x±s)表示,不满足正态分布则用M(P25,P75)描述,计数资料用构成比(%)表示。按a=0.05,P<0.05为检验水准。结果:1.治疗前三组患者基线水平比较①年龄:经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x2=1.930,P=0.381>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可认为三组患者年龄均数相等,年龄方面具有可比性。②病程:经单因素方差分析,F=0.481,P=0.619>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可认为三组患者病程均数相等,病程方面具有可比性。③主要症状积分:经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四个主要症状积分三组间比较,P>0.05(x2=1.343,P1=0.511;x2=0.233,P2=0.890;x2=1.151,P3=0.562;x2=0.302,P4=0.860),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可认为三组患者的四个主要症状积分均数相等,主要症状方面具有可比性。④黄体期激素水平:经单因素方差分析,泌乳素激素水平三组间比较,F=0.538,P=0.585>0.05,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可认为三组患者的泌乳素激素水平均数相等,三个激素水平方面具有可比性。2.主要疗效评价①治疗组治疗前后比较:治疗组共38例,治疗前后四个主要症状(乳房疼痛、肿块硬度、肿块范围、肿块大小)积分比较,经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T1=-4.307,T2=-4.896,T3=-5.196,T4=-5.466,P1、P2、P3、P4=0.000,P均小于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可认为经过乳三针治疗结合奈良灸后治疗组四个主要症状评分均明显降低。②对照一组治疗前后比较:对照一组共36例,治疗后四个主要症状积分经Wilcoxon 符号秩和检验,T1=-3.491,T2=-4。347,T3=-4.523,T4=-4.838,P1、P2、P3、P4=0.000,P均小于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可认为经过乳三针治疗结合推拿后对照一组四个主要症状评分均明显降低。③对照二组治疗前后比较:对照二组共37例,治疗后四个主要症状积分经Wilcoxon 符号秩和检验,T1=-3.309,T2=-4.873,T3=-5.296,T4=-5.260,P1=0.001,P2、P3、P4=0.000,P均小于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可认为经过乳三针治疗结合中药后对照二组四个主要症状评分均降低。④三组治疗后组间积分比较:三组治疗前后乳房疼痛症状评分差值比较,经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x2=9.063,P=0.011<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可认为三组间乳房疼痛症状评分差值不等;经两两比较,治疗组与对照一组、对照二组比较,P<0.05(H=2.227,P=0.026;H=2.857,P=0.00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可认为治疗组差值均比对照一组、对照二组大;对照一组与对照二组比较,H=0.606,P=0.545>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尚不能认为对照一组与对照二组差值不等。三组治疗前后肿块硬度症状评分差值比较,经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x2=11.435,P=0.003<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可认为三组间肿块硬度症状评分差值不等;经两两比较,治疗组与对照一组、对照二组比较,P<0.05(H=3.234,P=0.004;H=2.446,P=0.04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可认为治疗组差值比对照一组、对照二组大;对照一组与对照二组比较,P>0.05(H=-0.800,P=1.000),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不能认为对照一组与对照二组差值不等。三组治疗前后肿块范围症状评分差值比较,经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x2=6.567,P=0.038<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可认为三组间肿块范围症状评分差值不等;经两两比较,治疗组与对照一组比较,H=2.335,P=0.020<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可认为治疗组差值比对照一组大;治疗组与对照二组、对照一组与对照二组比较,P>0.05(H=0.223,P=0.824;H=-2.100,P=0.107),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不能认为治疗组与对照二组、对照一组与对照二组差值不等。三组治疗前后肿块大小症状评分差值比较,经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x2=5.964,P=0.051>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尚不能认为三组间肿块大小症状评分差值不等。⑤三组主要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63.16%;对照一组总有效率38.89%;对照二组总有效率32.43%。经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x2=9.137,P=0.010<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根据两两比较的秩和检验,可认为治疗组比对照二组主要疗效有效率要高(P<0.05),疗效较佳;治疗组与对照一组、对照一组与对照二组之间疗效无差别。3.次要疗效评价治疗组总有效率97.37%;对照一组总有效率75.00%;对照二组总有效率75.68%。经 Kruskal-Wallis 秩和检验,x2=8.686,P=0.013<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根据两两比较的秩和检验,可认为治疗组比对照一组次要疗效有效率要高(P<0.05),疗效较佳;治疗组与对照二组、对照一组与对照二组之间疗效无差别。4.客观指标评价①治疗前后雌二醇比较:治疗组治疗前后雌二醇水平比较,经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T1=-4.764,P=0.00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可认为治疗组治疗后雌二醇水平比治疗前明显降低;对照一组治疗前后雌二醇水平比较,经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T1=-4.545,P=0.00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可认为对照一组治疗后雌二醇水平比治疗前降低;对照二组治疗前后雌二醇水平比较,经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T1=-5.273,P=0.00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可认为治疗后对照二组雌二醇水平比治疗前明显降低。三组间治疗前后雌二醇差值比较,经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X2=2.980,P=0.225>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不能认为三组间雌二醇差值不等。②治疗前后孕酮比较:治疗组治疗前后孕酮水平比较,经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T1=-5.221,P=0.00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可认为治疗后孕酮水平比治疗前升高;对照一组治疗前后孕酮水平比较,经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T1=-5.069,P=0.00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可认为治疗后孕酮水平比治疗前升高;对照二组治疗前后孕酮水平比较,经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T1=-5.303,P=0.00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可认为治疗后孕酮水平比治疗前升高。三组间治疗前后孕酮差值比较,经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x2=9.209,P=0.010<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可认为三组间孕酮差值不等;经两两比较,治疗组比对照一组差值大(H=-2.942,P=0.010<0.05),治疗组与对照二组、对照一组与对照二组差值无差异(H=-2.082,P=0.112;H=0.848,P=1.000)。③泌乳素比较:治疗组治疗前后泌乳素水平比较,经配对t检验,t=6.032,P=0.00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可认为治疗后泌乳素水平比治疗前明显降低;对照一组治疗前后泌乳素水平比较,经配对t检验,t=3.785,P=0.001<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可认为治疗后泌乳素水平比治疗前降低;对照二组治疗前后泌乳素水平比较,经配对t检验,t=4.367,P=0.00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可认为治疗后泌乳素水平比治疗前明显降低。三组间治疗后泌乳素水平比较,经单因素方差分析,F=1.888,P=0.156>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不能认为三组间泌乳素差值不等。5.安全性评价治疗期间,治疗组出现1例晕针、1例血肿;对照一组出现1例血肿、1例滞针,对照二组出现2例血肿、1例滞针。经卡方检验,x2=0.308,P=0.896>0.05,三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远期疗效评价三组经过治疗后一个月随访,治疗组复发率为20.83%;对照一组复发率为57.14%;对照二组复发率为58.33%。经卡方检验,三组复发率比较,x2=7.068,P=0.033<0.05,且两两比较,均可认为治疗组复发率比对照组低(P<0.05),远期疗效较好。结论:1.对于肝郁痰凝型乳腺增生病,采用乳三针治疗分别结合奈良灸、推拿和中药治疗均能达到改善乳房疼痛和乳房肿块的目的;2.三组治疗方法相比较,乳三针治疗结合奈良灸组在改善乳房疼痛、肿块大小及全身症状、调节黄体期激素水平、降低复发率方面疗效较佳,乳三针治疗结合推拿组与乳三针治疗结合中药组之间疗效无明显差异。

二、乳房疾病分析与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乳房疾病分析与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孕妇学校教育对产后母乳喂养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产妇对母乳喂养知识知晓率的比较
    2.2 两组产妇母乳喂养率、新生儿疾病、产后乳房疾病发生率的比较
3 讨论

(2)新疆昌吉某牛场西门塔尔牛与荷斯坦牛淘汰原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与分类
    1.2 分析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淘汰原因分布
    2.2 主要淘汰原因分析
        2.2.1. 肢蹄疾病
        2.2.2. 乳房疾病
        2.2.3. 呼吸疾病
        2.2.4. 繁殖疾病
        2.2.5. 代谢疾病
3 讨论
4 结论

(4)养肝护肝中药改善乳房有关症状的作用及其药学机理(论文提纲范文)

1 乳房问题病因病机
    1.1 乳房胀痛
    1.2 经前期综合征(PMS)
    1.3 乳腺癌
    1.4 乳腺增生
    1.5 其他乳房疾病
2 主要中药改善乳房有关症状及作用机理的研究
    2.1 熟地黄改善乳房有关症状及作用机理
    2.2 枸杞子改善乳房有关症状及作用机理
    2.3 女贞子改善乳房有关症状及作用机理
    2.4 白芍改善乳房有关症状及作用机理
    2.5 当归改善乳房有关症状及作用机理
3 小结

(5)北京与上海地区中国荷斯坦牛长寿性及淘汰原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
    1.2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长寿性状
    2.2 淘汰胎次
    2.3 淘汰原因
3 讨论
    3.1 奶牛长寿性概况
    3.2 淘汰原因比较分析
4 结论

(6)《中医方剂大辞典》中治疗乳房疾病方剂的配伍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中医学对常见乳房疾病的认识和研究现状
    1.中医学对乳房疾病的认识
    2.乳房疾病的中医命名
    3.中医对乳痈的认识及研究
        3.1 乳痈的诊断
        3.2 乳痈的病因病机
        3.3 乳痈的中医治疗
    4.中医对乳癖的认识及研究
        4.1 乳癖的诊断
        4.2 乳癖的病因病机
        4.3 乳癖的中医治疗
    5.中医对乳岩的认识及研究
        5.1 乳岩的诊断
        5.2 乳岩的病因病机
        5.3 中医对乳岩的治疗
    6.小结
第二章 《中医方剂大辞典》中治疗乳房疾病用药规律研究
    1.研究目的
    2.研究对象
        2.1 数据来源
        2.2 纳入和排除标准
    3.研究方法
        3.1 建立数据库
        3.2 数据预处理
        3.2.1 主治病名的统一
        3.2.2 中药药名的统一
    4.数据分析
        4.1 疾病名称及出处频次统计
        4.1.1 疾病名称频次统计
        4.1.2 疾病出处频次统计
        4.2 药物频次统计
        4.3 四气统计
        4.4 五味统计
        4.5 归经统计
        4.6 药物功效统计
    5.数据分析统计结果
        5.1 基于关联规则分析的组方规律统计
        5.2 药物组合频次统计
        5.3 药物组合关联规则统计
        5.4 基于熵聚类新方剂组方规律统计
        5.4.1 新方层次聚类的组合
        5.4.2 基于熵层次聚类的药物新组合
    6.理论分析与讨论
        6.1 从用药频次分析
        6.2 从四气分析
        6.3 从五味分析
        6.4 从归经分析
        6.5 中药分类分析
        6.6 基于关联规则的组方药对规律分析
        6.7 利用复杂系统熵聚类方法得出的结果分析
        6.8 无监督的熵层次聚类新方结果分析
结论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7)翻转课堂结合CBL在乳房疾病教学中应用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将CBL应用于乳房疾病翻转课堂教学的可行性
2 翻转课堂结合CBL教学模式的应用
    2.1 教师课前准备
    2.2 学生课前自学
    2.3 课堂案例讨论
    2.4 课后巩固
3 以《中医外科学》乳岩(乳腺癌)为例,介绍如何将CBL应用于乳房疾病翻转课堂教学中
    3.1 课前准备
    3.2 课堂讨论
4 翻转课堂结合CBL教学模式的应用优势
5 翻转课堂结合CBL教学模式所面临的挑战
    5.1 学生需要面临的挑战
    5.2 教师需要面临的挑战

(8)中医外科学临床教学工作中常见问题的分析与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学生对乳房疾病的分类不清晰,中医病名容易混淆——解决方法:分类记忆法
    1.1 分类记忆法的定义
    1.2 中医外科学乳房疾病分类记忆法
    1.3 分类记忆法的好处
2 实习见习时间少,女性患者不配合,临床实践不足——解决方法:标准化病人+仿真人体模型
    2.1 临床实习见习常见问题
    2.2 标准化病人的定义
    2.3 仿真人体模型
    2.4 标准化病人+仿真人体模型临床应用的必要性

(9)毫针浅刺证治规律的古代文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研究背景
    1.1 毫针浅刺的现代研究概况
        1.1.1 文献研究
        1.1.2 实验研究
        1.1.3 临床研究
        1.1.4 研究现状分析
    1.2 研究选题
        1.2.1 选题依据
        1.2.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3 研究范围
        1.2.4 研究方法
第二部分 古代毫针浅刺的文献整理与研究
    2.1 资料与方法
        2.1.1 资料来源
        2.1.2 检索方法
        2.1.3 查阅及筛选文献
        2.1.4 提取资料
        2.1.5 统计分析
    2.2 统计结果
        2.2.1 战国秦汉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220年)
        2.2.2 晋唐时期(公元220年-公元960年)
        2.2.3 宋金元时期(公元960年-公元1368年)
        2.2.4 明清时期(公元1368年-公元1911年)
第三部分 分析与讨论
    3.1 毫针浅刺疗法的发源
        3.1.1 皮部理论
        3.1.2 经络络脉理论
        3.1.3 经筋理论
        3.1.4 腧穴理论
        3.1.5 营卫理论
        3.1.6 发源时期毫针浅刺证治规律
        3.1.7 小结
    3.2 毫针浅刺疗法的发展
        3.2.1 晋唐时期浅刺腧穴的发展
        3.2.2 宋金元时期毫针浅刺的发展
        3.2.3 该时期毫针浅刺的特点
        3.2.4 该时期毫针浅刺证治规律
        3.2.5 小结
    3.3 毫针浅刺疗法的丰富
        3.3.1 宋金元时期的沿皮透刺
        3.3.2 明清时期的沿皮透刺
        3.3.3 沿皮透刺的特点
        3.3.4 沿皮透刺的证治规律
        3.3.5 小结
    3.4 毫针浅刺疗法的完善
        3.4.1 毫针浅刺疗法的适用腧穴
        3.4.2 毫针浅刺的部位分布
        3.4.3 毫针浅刺的经脉分布
        3.4.4 毫针浅刺的特定穴分布
        3.4.5 毫针浅刺疗法适宜病症
        3.4.6 毫针浅刺的证治规律
        3.4.7 小结
第四部分 从针刺深度及治疗阴病探讨毫针浅刺特点
    4.1 不同针刺深度下腧穴主治的分析
        4.1.1 胸膺部腧穴
        4.1.2 胁肋部腧穴
        4.1.3 背部腧穴
        4.1.4 腹部腧穴
        4.1.5 四肢部腧穴
        4.1.6 小结
    4.2 毫针浅刺治疗阴病
        4.2.1 毫针浅刺治疗癫疾
        4.2.2 毫针浅刺治疗厥证
    4.3 小结
结语
    1.1 结论
    1.2 创新点
    1.3 不足和展望
        1.3.1 不足
        1.3.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10)乳三针结合奈良灸治疗肝郁痰凝乳腺增生病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乳腺增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中医学认识
        二、现代医学认识
        三、中西医结合治疗
        四、小结
第二章 临床研究
    第一节 研究对象
        一、病例来源
        二、诊断标准
        三、纳入标准
        四、排除标准
        五、剔除标准
        六、脱落标准
        七、中止标准
    第二节 研究方法
        一、随机分组
        二、治疗方法
        三、疗效评价
        四、质量控制
        五、依从性保障
        六、患者随访
        七、受试者权益保护
        八、统计学分析
第三章 研究结果
    第一节 基线资料
        一、一般情况比较
        二、主要症状积分比较
        三、黄体期激素水平比较
    第二节 治疗结果
        一、主要疗效比较
        二、次要疗效比较
        三、客观指标比较
        四、安全性评定
        五、远期疗效观察
第四章 讨论
    第一节 理论探讨
        一、肝郁痰凝型乳腺增生病的选择
        二、乳三针治疗
        三、乳三针治疗结合奈良灸
        四、乳三针治疗结合推拿
        五、乳三针治疗结合中药
    第二节 结果及分析
        一、研究结果
        二、结果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详细摘要

四、乳房疾病分析与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孕妇学校教育对产后母乳喂养的影响[J]. 龚略,李筱蟠,郭玉梅,魏良艳. 中国当代医药, 2021(29)
  • [2]新疆昌吉某牛场西门塔尔牛与荷斯坦牛淘汰原因分析[J]. 何佳,闫梦婕,马新兵,张晓雪,李媛媛,黄锡霞. 中国奶牛, 2021(07)
  • [3]健康类公众号的乳房健康对话传播研究[D]. 徐星. 广西大学, 2021
  • [4]养肝护肝中药改善乳房有关症状的作用及其药学机理[J]. 蔡维珊,陈日荣,罗吉敏,段澳,易延逵.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0(34)
  • [5]北京与上海地区中国荷斯坦牛长寿性及淘汰原因分析[J]. 彭朋,杨影,张海亮,杨宇泽,李锡智,赵晓铎,董刚辉,韩博,张胜利,孙东晓. 中国奶牛, 2020(09)
  • [6]《中医方剂大辞典》中治疗乳房疾病方剂的配伍规律研究[D]. 唐水蓉.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7]翻转课堂结合CBL在乳房疾病教学中应用的探讨[J]. 童彩玲,黄梅,李军.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9(32)
  • [8]中医外科学临床教学工作中常见问题的分析与探讨[J]. 陆慧敏,黄梅,吴志钰.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9(31)
  • [9]毫针浅刺证治规律的古代文献研究[D]. 莫曦雅.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3)
  • [10]乳三针结合奈良灸治疗肝郁痰凝乳腺增生病的临床研究[D]. 马碧霞(MAH PIK HSIA).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3)

标签:;  ;  ;  ;  ;  

乳腺疾病分析与讨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