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登革热血清流行病学调查

福建省登革热血清流行病学调查

一、福建省登革热的血清流行病学调查(论文文献综述)

李杨思琪[1](2021)在《2019年云南耿马县登革热临床特征、血清型及基因型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 的]探讨云南临沧市耿马县登革热流行趋势、临床特征、血清型及基因型特点,为当地制定有效的登革热防控和诊疗方案提供依据。[方法]采集2019年云南省临沧市耿马县登革热患者急性血清,采用BHK细胞培养法分离登革病毒及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鉴定登革病毒血清型;采用RT-PCR法获取登革病毒E基因序列,在GenBank中搜索并下载同源性较高的参考序列,采用Chromas 2、SeqMan、Mega5.0、MAFFT online 和 Megalign 等生物学软件开展登革病毒系统进化树及其氨基酸同源性(核苷酸相似性)分析;收集2019年上述登革热患者临床资料,采用Exce12017和SPSS20.0分析上述DF流行病学基本特征、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生化指标特征。[结 果]共采集登革热患者急性期血清样本141份,分离4种登革病毒血清型,其中33 株 DENV-1(23.40%)、43 株 DENV-2(30.50%)、64 株 DENV-3(45.40%)和1株DENV-4(0.71%);共扩增出DENV-1、DENV-2和DENV-3三种登革病毒血清型30份E基因目标片段,包括DENV-1型14株(2株缅甸输入株、12株耿马本地株),均为G-Ⅰ型,其中1株缅甸输入株E基因序列与4株耿马本地株基因序列处于同一进化分支(氨基酸同源性为99.2%~99.6%,核苷酸相似性为99.1%),1株缅甸输入株与8株耿马本地株的E基因序列处于同一分支上(氨基酸同源性为99.4%~100%、核苷酸相似性为99.7%~100%);DENV-2型6株,其中2株缅甸输入株属G-Ⅰ型(Asian Ⅰ型),且与2019年缅甸流行株(MT705604)亲缘关系最近(氨基酸同源性为97.2%~100%、核苷酸相似性为97.6%~99.8%),4株耿马本地株为G-Ⅳ(Cosmopolitan型),与2016年的广州株(MK564477)亲缘关系最近(氨基酸同源性为99.6%、核苷酸相似性为99.4%);DENV-3型10株,均为G-Ⅲ型(5株缅甸输入株、5株耿马本地株),其中缅甸输入株与本地株E基因氨基酸同源性99.2%~100%较高(核苷酸相似性99.1%~100%),均与2019年缅甸流行株(MW320451)关系最密切(氨基酸同源性为99.0%~100%、核苷酸相似性为99.0%~99.6%)。共对140份3种DENV血清型(DENV-1、DENV-2、DENV-3)病例临床特征进行分析发现,在临床症状方面,DENV-1主要表现为发热(96.97%)、肌肉酸痛(81.81%)、畏寒(84.85%)、乏力(87.88%),DENV-2 主要为发热(84.44%)、畏寒(83.72%)、乏力(86.05%),DENV-3 以发热(87.50%)、肌肉酸痛(81.25%)、畏寒(92.19%)、乏力(87.50%)为主,该三种DENV在发热、肌肉酸痛、畏寒、乏力等方面均无显着差异(P>0.05);在临床体征方面,DENV-1出现皮疹6例(18.18%)、DENV-2 10 例(23.26%)、DENV-3 32 例(50.00%),三种 DENV 在皮疹方面有统计学差异,尤其以DENV-3的皮疹率显着较高(P<0.05);在血常规指标方面,DENV-1主要表现为白细胞(96.97%)、血小板(90.91%)、中性粒细胞(96.97%)、淋巴细胞(90.91%)降低,DENV-2、DENV-3 均以白细胞(86.05%、85.94%)、中性粒细胞(86.05%、82.81%)降低为主,三种DENV在白细胞、血小板、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降低上无显着差异(P>0.05),但与DENV-2、DENV-3的红细胞降低率(46.51%、32.81%)相比,DENV-1的红细胞降低率(69.70%)显着较高(P<0.05);在肝功能指标方面,DENV-1和DENV-3均主要表现为谷草转氨酶升高(42.42%、34.38%),DENV-2以谷丙转氨酶升高(20.93%)为主,三种DENV在上述肝功能指标上无显着差异(P<0.05);在心功能指标方面,DENV-1主要为乳酸脱氢酶(51.52%)、肌酸激酶同工酶(51.52%)升高,DENV-2和DENV-3主要表现为肌酸激酶同工酶升高(32.56%、48.44%),三种DENV在上述心功能指标中的乳酸脱氢酶上变化有统计学差异,其中以DENV-1的乳酸脱氢酶升高较为显着(P<0.05);在血脂指标方面,DENV-1低密度脂蛋白降低率(72.73%)明显高于DENV-2、DENV-3(62.79%、46.51%),DENV-3高密度脂蛋白降低率(97.67%)也显着高于DENV-1、DENV-2(36.36%、65.12%)(P<0.05);在电解质方面,DENV-2患者以钾降低(44.19%)较为显着,DENV-1以钙降低(33.33%)较为显着(P<0.05)。[结 论]2019年云南省耿马县存在4种DENV血清型,并分离出4种基因型(DENV-1 G-Ⅰ 型、DENV-2 Asian Ⅰ 型、DENV-2 Cosmopolitan 型和 DENV-3 G-Ⅲ型),本地DENV-1和DENV-3株均来自对应缅甸边境地区的输入株,本地DENV-2来源有待于进一步研究;耿马县DF患者临床特征较典型,其中DENV-1以红细胞降低、乳酸脱氢酶升高、血钙浓度降低以及低密度脂蛋白降低为主要特征(P<0.05),DENV-2以血钾浓度降低为主(P<0.05),DENV-3以皮疹和高密度脂蛋白降低较为显着(P<0.05)。建议当地相关卫生部门加强临床医师培训,以防止重症DF或死亡病例的发生。

高婧,徐敏,李世林[2](2021)在《新发再发病原体与血液安全》文中研究表明乙肝病毒、丙肝病毒及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等输血相关病原体经输血传播风险逐渐减低,目前维持在较低水平,新发再发病原体越来越多被认识到其对输血安全构成威胁,其中一些已知的,如疟原虫、人细小病毒B19、戊型肝炎病毒、登革热病毒、人类T淋巴细胞白血病病毒及西尼罗病毒等已经被证实可经输血传播。其中,登革病毒曾经在中国爆发或流行过,将来或可再次爆发流行,其对血液安全威胁不容忽视。目前,我国常规血液筛查的病原体筛查项目只有4种,由于新发再发病原体层出不穷,采供血系统尚未建立相应的筛查制度,我国的血液筛查系统面临很大的挑战。我们讨论了几种新发再发病原体在我国的流行情况,探讨其对血液安全的影响以及采供血机构个性化病原体筛查策略制订的可行性。

李宁[3](2021)在《基于血清学数据的催化模型估计中国地区登革热传播强度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 的]中国东南沿海及西南边陲是登革热的高发地区。鉴于登革热存在大量的隐形感染者,使用血清学数据构建传播模型有助于我们明确登革热在中国的流行特征,采取有针对性的防控措施。本研究搜集近年来中国发布的登革热年龄分层血清学研究数据,回顾登革热传播的特征及历史变化;构建并优化催化模型估计中国登革热血清流行病学参数(感染力、基本再生数、传播强度);比较不同传播机制下研究地区人群30年间登革热传播强度的发展变化趋势,提出针对性的防控措施。[方法]1.通过文献检索,寻找中国地区登革热血清学相关研究,提取血清学年龄分层数据。2.根据提取的血清学年龄分层数据构建模型,考虑了不同传播机制(恒定感染力,抗体保护衰减,临界年龄和恒定感染力,临界年龄和抗体保护衰减)的影响。3.使用4种催化模型拟合提取的血清学年龄分层数据,估计感染力和基本再生数。4.在进行参数估计时,运用了贝叶斯统计的思想,通过文献综述和以往的经验判断给出先验信息,结合文献研究提取的数据计算参数的后验分布。使用马尔科夫链蒙特卡洛方法中的正态分布随机游动方法,使用R统计软件对后验分布进行独立采样,获得参数后验分布的期望和95%置信区间。5.偏差信息准则(DIC)结合了模型的拟合度和复杂性,可以用于比较任意结构模型的拟合效果。使用偏差信息准则比较不同模型的拟合效果,为每项研究的数据集选择最佳模型。6.通过比较每项研究人群不同传播机制下的参数信息,探索不同人群登革热的传播特征。7.对中国若干城市和地区登革热传播现状及防控措施进行描述性分析,结合模型估计的传播强度,提出针对性的登革热防控建议。[结 果]1.通过文献检索,我们从筛选的515篇文献中纳入了 23项研究,这些研究报告了从1981年到2017年间中国8个省,14个地区的登革热传播情况。2.通过回顾历史文献发现,中国地区登革热血清学相关研究相对较少,尤其缺乏血清学年龄分层数据和特异性血清学数据。3.我们考虑了登革热不同的传播机制,构建了 4个催化模型。A.恒定感染力模型,该模型假设感染力在全年龄人群中均保持不变;B.抗体保护衰减模型,该模型假设血清阳性人群的体内抗体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以恒定的速率衰减,最终下降到临界水平后转变成血清阴性人群(易感人群);C.临界年龄和恒定感染力模型,该模型假设在研究人群的某个年龄附近出现登革热感染风险的变化,导致该临界年龄前后登革热感染力发生了变化;D.临界年龄和抗体保护衰减模型,该模型仍然假设研究人群的某个年龄附近出现登革热感染风险的变化,这种变化可能是由于抗体保护衰减的作用。4.通过DIC 比较4种模型的拟合效果,为每项研究的数据集选择最佳模型。结果显示,4项研究的最佳模型是模型A;7项研究的最佳模型是模型B;8项研究的最佳模型是模型C,4项研究的最佳模型是模型D。5.基于最佳模型的参数估计结果显示,基本再生数(R0)的估计值介于1.04~2.24之间,最大的是1981年在广州进行的研究,R0=2.24(95%CI:1.71~3.00);最小的是1998年在珠海进行的研究,R0=1.04(9 5%CI:1.01~1.15),以及2010-2012年在钦州市、防城港市和合浦县进行的研究,R0=1.04(95%CI:1.02~1.19)。最佳模型是模型A的4项研究中,R0的估计值为1.04~1.14,感染力(FOI)的估计值为0.0011~0.0083;最佳模型是模型B的7项研究中,R0的估计值为1.05-2.24,FOI的估计值为0.0037~0.0150,平均抗体保护衰减率是每年0.07;最佳模型是模型C的8项研究中,临界年龄的估计值为15.2-67.2岁,估计的FOI为0.0010~0.0228;最佳模型是模型D的4项研究中,临界年龄的估计值在13.0~54.5岁之间,R0的估计值为1.06~1.54,FOI的估计值为0.0113~0.1238。6.模型A的FOI估计值均小于模型B的FOI估计值,这表明如果存在抗体保护衰减作用,人群感染登革热的风险显着提高,这在登革热防控中有重要指导意义。7.对于最佳模型为模型C和模型D的12个数据集,在临界年龄前后有不同的FOI。我们对这12个数据集估计的FOI之间的差异(λdif=|λ1-λ2|)与临界年龄之间相关分析结果显示,λdif与临界年龄之间存在显着的负相关关系(P<0.05),相关系数为-0.69。这表明人群的登革热感染风险变化越大,发生该变化的临界年龄越小。[结论]1.研究发现,中国不同地区人群登革热传播存在传播机制的差异,通过比较不同催化模型的DIC证实了这一点,本研究为区分不同地区登革热的传播特征提供了新思路。2.不同机制下的登革热传播呈现不同的流行特征,需要采取有针对性的防控措施,这有利于我们合理分配卫生资源、节省开支。3.年龄与登革热传播有着密切的联系。在人群中可能存在特殊年龄窗口(临界年龄),在此年龄窗口登革热感染风险发生了显着变化,导致人群以此年龄为界呈现不同的流行特征。临界年龄前后人群呈现不同的登革热感染风险,对于临界年龄前感染力大于临界年龄后感染力的人群,登革热防控措施的重点人群应该是临界年龄前的年轻人群;对于临界年龄前感染力小于临界年龄后感染力的人群,登革热防控措施的重点人群应该是临界年龄后的人群。登革热感染风险变化越大,发生变化时的临界年龄越小。4.抗体保护衰变与登革热的传播也存在密切联系。抗体保护衰减作用会使个体抗体水平降低,导致人群临界年龄前的感染力小于临界年龄后的感染力。5.利用血清学数据进行登革热研究的优势在于它不受传染病监视系统和病例报告系统的影响,血清学检测可以确定过去感染登革热的情况,对我们估计登革热的潜在传播有重要意义。

蔡亮,张恒娇,何方玲,奉雅乐,胡世雄,王娟,刘富强,蒋永林,谭夏林,潘海明,唐宾彬,杨浩,龙浩宇,湛志飞,高立冬[4](2020)在《湖南省2018年登革热本地暴发流行病学和病毒分子特征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对湖南省2018年登革热本地暴发疫情进行流行病学及病原学特征研究。方法对报告的8例疑似登革热病例进行实验室诊断,对病例密切接触者搜索出的186例疑似登革热病例和发热病例开展病原学监测,应用C6/36细胞对病例急性期血清开展病毒分离,对15株登革病毒株E基因测序,分析病毒的血清型别和基因亚型,构建系统发生树,分析可能的传播来源。在疫点开展蚊媒密度应急监测和健康人群回顾性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 8例疑似病例血清标本,6例登革病毒核酸阳性,4例登革病毒NS1抗原阳性。186例疑似登革热病例,96例病原学检测结果阳性,分离到登革病毒株64株,经鉴定全部为登革病毒2型全球型,来源于广东和浙江省的可能性较大。应急蚊媒密度监测,疫点布雷图指数最高达65,具有极高的登革热传播风险。回顾性调查377名健康人群进行登革热抗体水平监测,IgG抗体阳性率为0.53%(2/377)。结论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和分子遗传分析提示,湖南省2018年本地暴发疫情由输入性病例引起,由单一的登革病毒2型全球型引起。

许晓明,彭建飞,柴莉[5](2019)在《武夷山市2016年一起登革热疫情调查及实验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调查武夷山市2016年一起登革热疫情,推测可能的感染来源,为防控提供依据。方法利用流行病学调查数据对疫情进行分析,用新发病例和布雷图指数评价防控效果,用ELISA、荧光定量PCR和测序等方法,对感染者血清标本进行分析。结果武夷山市新丰和崇安街道在2016年8月18至8月27日发现登革热3例,病例间无流行病学关联,实验室诊断均为登革Ⅰ型病毒,分离到1株病毒,与2016年马来西亚和浙江台州病毒株同源性为100.0%;经灭蚊、清除蚊虫孳生地、开展健康宣传等防控措施,疫点区域布雷图指数持续下降。结论武夷山市2016年一起登革热疫情,是一起由登革I型病毒引起的输入性事件,疫情得到有效控制,未引起本地流行。

成依依[6](2019)在《缅甸部分边境地区登革热流行调查》文中研究指明[目 的]调查与中国云南相邻的缅甸部分边境地区登革热媒介分布及组成、登革病毒自然带毒率、登革热血清型及其当地健康人群登革热IgG抗体水平,为边境地区制定有效登革热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在与云南相邻的缅甸东掸邦第四特区小勐拉镇和缅甸掸邦第二特区南邓特县,各选取1个调查点并采用GPS收集调查点经纬度及海拔数据;对调查点居民采集健康人群静脉血(3-5ml),离心分离血清,标记登记编号置-20℃冰箱,采用ELISA法进行登革病毒IgG抗体检测;在两调查点的诊所或卫生院,采集疑似登革热病人静脉血(3-5ml),离心分离出血清、编号登记储存于-70℃低温冰箱,在实验室接种C6/36细胞分离病毒和采用RT-PCR检测鉴定病毒;在缅甸小勐拉调查点居民区采用电动捕蚊器法白天采集成蚊,在缅甸南邓调查点畜圈和人房采用诱蚊灯法通宵捕蚊,对上述捕获的成蚊进行鉴定、计数、记录、分类并按不同蚊虫种类分别冻存于液氮罐中保存;对现场捕获的蚊虫采用接种C6/36细胞分离病毒和RT-PCR法进行病毒检测与鉴定。[结果]共采集健康人血清443份(其中缅甸小勐拉镇180份、缅甸南邓县263份),DENV IgG阳性49份(阳性率为11.06%),其中包括28份来自缅甸南邓(血清DENV IgG阳性率10.65%,28/263),其余21份为缅甸佤邦小勐拉(血清DENV IgG阳性率11.67%,21/180);经比较发现,两调查点健康人群DENV IgG抗体水平无显着差异(P>0.05)。从23份疑似登革热病人血清样本中获得1株有细胞病变分离物,经鉴定为登革病毒1型。共捕获6属22种1516只成蚊,构成比在前10位的蚊虫种类依次是中华按蚊 40.17%(609/1516)、三带喙库蚊 10.82%(164/1516)、骚扰阿蚊 9.83%(149/1516)、埃及伊蚊 7.65%(116/1516)、白纹伊蚊 7.32%(111/1516)、致倦库蚊 7.32%(111/1516)、多斑按蚊 4.68%(71/1516)、微小按蚊 3.89%(59/1516)、伪威氏按蚊2.11%(32/1516)和威氏按蚊1.72%(26/1516),其余12种蚊虫的构成比均小于1.00%。其中,白天电动捕蚊器捕捉法共采集4属6种622只成蚊,登革热传播媒介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为当地优势蚊种,分别占捕获蚊虫总数18.65%(116/622)和 17.85%(11 1/622);其次分别为骚扰阿蚊占 16.56%(103/622)、中华按蚊16.24%(101/622);流行性乙型脑炎传播媒介三带喙库蚊占捕获蚊虫总数的15.27%(95/622),其次是致倦库蚊15.43%(96/622)。夜晚诱蚊灯捕蚊法共采集到4属20种894只,其中疟疾传播媒介中华按蚊为当地优势蚊种占捕获蚊虫总数56.76%(508/894),其次分别是多斑按蚊7.94%(71/894)、三带喙库蚊 7.72%(69/894)、微小按蚊 6.60%(59/894)、骚扰阿蚊 5.15%(46/894)。从上述1516只蚊虫样本中共获得5株有细胞病变分离物,经鉴定为3株版纳病毒,2株未知病毒,未分离出登革病毒。[结 论]缅甸边境地区健康人群登革热血清抗体水平较高,登革热流行程度高;登革热媒介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在缅甸边境地区分布广,登革热流行风险较高;登革病毒1型可能是该地区的主要登革病毒流行血清型,上述调查结果建议缅甸相关部门应加强登革热媒介及其病例监测,防止登革热暴发流行。

梁琳琳[7](2019)在《广州市登革热媒介白纹伊蚊密度监测及防控措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了解在登革热大暴发后广州市登革热媒介白纹伊蚊密度监测以及防控措施的现状,发现蚊媒密度监测与消杀处置的问题,提出优化广州市蚊媒密度监测及消杀灭蚊的建议,为进一步控制蚊媒密度及防控登革热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系统收集2016-2018年广州市登革热媒介白纹伊蚊密度监测资料,包括布雷图指数(Breteau index,BI)、房屋指数(House index,HI)、容器指数(Container index,CI)、标准间指数(Standard Space index,SSI)、诱蚊诱卵器指数(Mosquito Ovitrap Index,MOI)和成蚊密度指数(Adult-mosquito Density Index,ADI)。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分析2016-2018年广州市登革热媒介白纹伊蚊密度监测结果。阳性率及传播风险等级构成比采用?2检验;同时间、同地点市应急队和市各区监测风险密度等级比较采用配对?2检验,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白纹伊蚊密度各指标之间的关联性。对应急队和疾控中心负责蚊媒相关工作的人员开展定性访谈调查,基于主题框架法对文档进行分析。使用的软件包括WPS Excel、SPSS 20.0、NVivo11。结果1、2016-2018年广州市整体居民住户室内BI、HI和CI分别为3.70、3.16和8.16;外环境SSI和CI分别为0.58和18.13;MOI为7.30;ADI为2.33。2、2016-2018年广州市白纹伊蚊密度指数呈现夏秋高(6-11月)、冬春低(1-5月和12月)的季节规律,从2月开始逐渐上升,5-10月为密度高峰期,10月以后逐渐下降。3、登革热流行期内(7-11月)荔湾区、黄埔区、番禺区和增城区的MOI提示存在中度传播风险;企事业机关单位的MOI提示存在中度传播风险。4、BI、SSI、MOI和ADI存在强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93(SSI和ADI)、0.89(MOI和ADI)、0.87(BI和ADI)、0.87(BI和MOI)、0.86(BI和SSI)、0.84(SSI和MOI)。5、2016-2018年广州市开展白纹伊蚊密度监测点中无风险的比例为57.52%,低度、中度和高度风险的构成比分别为20.17%、13.52%和8.80%。6、同时间、同地点市应急队监测有传播风险的比例比市各区高(?2=56.565,P<0.01)。7、共开展访谈15次,访谈对象共33人,其中男性29人,女性3人,平均年龄(33.48±8.34)岁。8、日常蚊媒监测存在入户难、工作量大、人手不足等问题;建议提供统一折算面积的方法,针对不同环境进行蚊媒孳生地清理。9、蚊媒防控意识度不够,各街道配合消杀工作的态度不一致;应急队人员流动性过大,缺乏专业性;建议在疫情处置过程中,各部门应该多沟通,提高消杀队伍的业务能力。结论1、广州市登革热流行期的蚊媒密度指标均高于非流行期。2、居民区密度指数较高的区域集中在广州的郊区和城乡结合部;外环境密度指数较高的区域集中在城乡结合部和广州的老城区。3、在白纹伊蚊监测中,市应急队和各区级的白纹伊蚊监测工作可相互补充。4、在日常监测过程中,应该综合参考布雷图指数、标准间指数、诱蚊诱卵器指数和成蚊密度指数这四个指标,持续开展蚊媒监测,通过蚊媒密度指数来了解广州市登革热蚊媒密度消长情况,有针对性的为蚊媒防控提供指导性建议。5、综合开展蚊媒防控工作,合理使用杀虫剂,加强蚊媒应急消杀队伍人员的专业性,保证技术的规范性。6、蚊媒防控工作需要各部门配合,加强登革热宣传教育工作,提倡居民积极参与到清积水、翻盆倒罐的活动中来,减少蚊媒孳生环境。

范建华,冯云,朱进,李鸿斌,高阳,李卫平,刀应华,张婧,邹建红,李俊明,容艺函宇,张海林[8](2019)在《2017年云南省西双版纳州登革1型病毒暴发疫情的调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调查2017年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西双版纳州)登革热暴发疫情的流行病学特征和登革病毒(DENV)流行株血清型和遗传进化特征。方法收集登革热病例资料,采集2017年该地登革热患者急性期血清标本,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扩增DENV C/PrM和E基因核苷酸序列,用MEGA 5.0软件构建系统发生树。结果 2017年西双版纳州共确诊登革热1 348例,包括本地感染病例1 231例和输入病例117例。景洪市、勐腊县和勐海县均有来自老挝和缅甸的输入性病例,其中景洪市和勐腊县发生本地流行,病例数分别为1 030例和201例。流行期为5—12月,病例年龄以20~54岁为主,男女性别比为1∶1.16。从患者血清中获得48株DENV的C/PrM区基因核苷酸序列进化分析结果表明,其中46株为登革1型病毒(DENV-1;景洪市33株、勐腊县10株和勐海县3株),2株为登革2型病毒(DENV-2;勐腊县和勐海县各1株)。2017年西双版纳州的老挝输入病例和本地感染病例的DENV-1流行株间高度同源,与近几年德宏州瑞丽市和临沧市耿马县及东南亚国家的DENV-1流行株具有较近的遗传进化关系。DENV-1的E基因进化分析结果与C/PrM一致。结论 DENV-1是引起2017年西双版纳州登革热暴发疫情的主要病原。来自老挝的登革热输入性病例是导致2017年西双版纳州本地登革热流行的主要原因,应加强中国-老挝和中国-缅甸边境地区登革热跨境传播的防控。

张拥军,吴生根,王金章,游丽斌,阚乃鹏,翁育伟[9](2019)在《福建省2015年本地登革热病例的病原学特征》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分析2015年福建省本地登革热病例部分登革病毒流行株的基因组序列,调查相关病毒株之间的遗传联系,为福建省登革热防控提供病原学证据。方法采集急性期患者血清,实时荧光RT-PCR检测登革病毒RNA,阳性者分离病毒,扩增病毒基因组并测序,以病毒全长编码区序列进行种系发生分析。结果 2015年福建省先后出现登革1型(DENV1)和登革2型病毒(DENV2)引起的本地暴发疫情,共发生4起聚集性病例,报告41例。分离到DENV1毒株9株,DENV2毒株8株。种系发生分析显示,9株DENV1高度相似,同属于基因1型(G1),提示其共同的输入来源可能为斯里兰卡;而8株DENV2病毒虽然同属于大都市基因型,却分为差异较大的两簇,表明莆田与福州两地疫情相关毒株的遗传关联度较低,可能分别来自马来西亚和印度。结论 2015年共出现4起聚集性本地登革热疫情,部分患者病毒分离株的病原学特征表明,福建省2015年本地登革热暴发疫情存在多个输入来源。

福建省预防医学会[10](2017)在《福建省人兽共患病学科发展报告》文中研究指明回顾了福建省人兽共患病学科发展历程,重点介绍该学科在福建省重要人兽共患病监测与防控、突发重大传染病疫情处置、能力建设、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工作现状与成就,并提出新形势下学科发展的挑战与展望。

二、福建省登革热的血清流行病学调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福建省登革热的血清流行病学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2019年云南耿马县登革热临床特征、血清型及基因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 材料
        1.1 登革热患者临床资料
        1.2 登革热患者急性期血清样本来源
        1.3 主要实验试剂
        1.4 主要实验仪器及设备
    2 研究方法
        2.1 检测方法
        2.2 分析方法
结果
    1 病毒分离
    2 DENV基因型鉴定
        2.1 E基因序列
    3 登革热流行病学特征
        3.1 性别分布
        3.2 年龄分布
        3.3 职业分布
        3.4 时间分布
        3.5 病例性质
        3.6 基础疾病
        3.7 病程
    4 不同DENY血清型病例临床症状及体征
        4.1 发热
        4.2 肌肉酸痛
        4.3 皮疹
        4.4 其它主要症状
    5 实验室生化指标
        5.1 血常规
        5.2 肝功能
        5.3 心功能
        5.4 肾功能
        5.5 血脂
        5.6 电解质
        5.7 凝血功能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云南埃及伊蚊重要生态习性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2)新发再发病原体与血液安全(论文提纲范文)

1 新发再发输血传播病原体
    1.1 人类T淋巴细胞白血病病毒
    1.2 疟原虫
    1.3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
    1.4 巴贝西虫
    1.5 人细小病毒B19
    1.6 登革病毒
    1.7 寨卡病毒
2 讨论

(3)基于血清学数据的催化模型估计中国地区登革热传播强度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1 全球登革热流行现状
    1.2 中国登革热流行现状
    1.3 登革热传播模型
材料与方法
    2.1 文献检索
    2.2 血清阳性率
    2.3 登革热催化模型
        2.3.1 模型A: 恒定感染力
        2.3.2 模型B: 抗体保护衰减
        2.3.3 临界年龄模型
    2.4 推理方法
        2.4.1 负对数似然(-LnL)
        2.4.2 参数估计
    2.5 估计基本再生数(R_0)
    2.6 偏差信息准则(DIC)
结果
    3.1 文献检索结果
    3.2 模型比较与选择
        3.2.1 模型拟合曲线
        3.2.2 模型DIC比较和最佳模型
    3.3 参数估计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图S1: 模型A的拟合曲线
    图S2: 模型B的拟合曲线
    图S3: 模型C的拟合曲线
    图S4: 模型D的拟合曲线
    表S1: 模型A的参数估计值汇总
    表S2: 模型B的参数估计值汇总
    表S3: 模型C的参数估计值汇总
    表S4: 模型D的参数估计值汇总
    表S5: 模型A-D的FOI和R0对比
综述 中国登革热流行现状和分布特征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5)武夷山市2016年一起登革热疫情调查及实验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1.2 试剂
    1.3 方法
        1.3.1 蚊媒密度及防控效果评估
        1.3.2 实验室诊断
        1.3.3 病毒分离
        1.3.4 测序及基因进化分析
2 结 果
    2.1 疫情概况及病例基本信息
    2.2 蚊媒种群与密度监测
    2.3 基因进化分析
3 讨 论

(6)缅甸部分边境地区登革热流行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 调查点与调查时间
    2 样本的采集
    3 主要试剂、材料及其设备
    4 检测方法
结果
    1 登革病毒IgG抗体水平
    2 疑似登革热病例标本病毒分离与鉴定
    3 蚊虫种类组成
    4 蚊虫样本蚊媒病毒分离与鉴定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7)广州市登革热媒介白纹伊蚊密度监测及防控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对象与方法
    2.1 白纹伊蚊密度监测
        2.1.1 材料与仪器设备
        2.1.2 监测点选择、监测时间及频次
        2.1.3 监测方法及指标计算
        2.1.4 蚊媒密度预警登革热传播风险等级
        2.1.5 登革热流行期与非流行期划分依据
    2.2 定性访谈研究
        2.2.1 研究对象
        2.2.2 研究方法
        2.2.3 访谈内容
        2.2.4 质量控制
    2.3 资料统计分析
        2.3.1 白纹伊蚊密度监测资料分析
        2.3.2 定性访谈资料分析
第三章 结果
    3.1 2016 -2018 年广州市白纹伊蚊密度监测结果
        3.1.1 居民住户室内白纹伊蚊密度监测结果
        3.1.2 外环境白纹伊蚊密度监测结果
        3.1.3 诱蚊诱卵器法监测白纹伊蚊密度结果
        3.1.4 电动吸蚊器法监测白纹伊蚊密度结果
        3.1.5 白纹伊蚊密度消长曲线及指标间关系
    3.2 2016 -2018 年广州市白纹伊蚊密度传播登革热风险结果
        3.2.1 不同年份白纹伊蚊密度传播风险等级
        3.2.2 不同时期白纹伊蚊密度传播风险等级
        3.2.3 街镇监测白纹伊蚊密度传播风险等级
        3.2.4 外环境监测白纹伊蚊密度传播风险等级
    3.3 2016 -2018 年广州市应急队与各区监测比较分析结果
        3.3.1 白纹伊蚊密度监测开展情况
        3.3.2 白纹伊蚊密度动态消长情况
        3.3.3 白纹伊蚊密度传播风险等级
        3.3.4 不同月份白纹伊蚊密度风险等级
        3.3.5 白纹伊蚊密度风险等级比较
    3.4 定性访谈结果
        3.4.1 访谈基本情况
        3.4.2 日常蚊媒密度监测情况及问题
        3.4.3 蚊媒疫情处置及防控情况及问题
第四章 讨论
    4.1 广州市白纹伊蚊密度分布及变化特征
        4.1.1 白纹伊蚊密度指数总体情况
        4.1.2 白纹伊蚊密度季节分布
        4.1.3 不同行政区白纹伊蚊密度
        4.1.4 不同生境白纹伊蚊密度
    4.2 广州市白纹伊蚊密度传播登革热风险等级分析
        4.2.1 白纹伊蚊密度传播风险总体情况
        4.2.2 白纹伊蚊密度传播风险季节分布
        4.2.3 不同行政区白纹伊蚊密度传播风险
        4.2.4 不同生境白纹伊蚊密度传播风险
    4.3 广州市应急队与各区监测比较分析
        4.3.1 白纹伊蚊密度季节变化
        4.3.2 白纹伊蚊监测点情况
        4.3.3 白纹伊蚊密度指标情况
    4.4 广州市白纹伊蚊密度监测现状分析
    4.5 广州市白纹伊蚊防控消杀现状分析
    4.6 本研究的创新性与局限性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9)福建省2015年本地登革热病例的病原学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病例资料及血清标本
    1.2 登革病毒核酸检测及血清型鉴定
    1.3 病毒分离
    1.4 基因组片段扩增
    1.5 序列分析
2 结果
    2.1 福建省2015年本地登革热疫情概况
    2.2 本地登革热疫情相关病毒分离株
    2.3 新分离毒株与国内外流行毒株的种系发生分析
3 讨论

(10)福建省人兽共患病学科发展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0引言
1福建省人兽共患病学科发展现状
    1.1病毒性疾病
        1.1.1乙型脑炎
        1.1.2肾综合征出血热 (HFRS)
        1.1.3流感和禽流感
        1.1.4登革热
        1.1.5狂犬病
    1.2细菌性疾病
        1.2.1布鲁氏菌病
        1.2.2沙门菌感染
        1.2.3猪链球菌病
    1.3寄生虫病
        1.3.1血吸虫病
        1.3.2广州管圆线虫病
        1.3.3并殖吸虫病
        1.3.4日本棘隙吸虫病
    1.4其他病原所致人兽共患病
        1.4.1恙虫病
        1.4.2莱姆病
        1.4.3钩端螺旋体病
    1.5媒介生物
    1.6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发挥作用
2人兽共患病学科面临的挑战
    2.1社会和经济发展及全球化导致人兽共患病风险增加
    2.2疾病监测网络尚未完善
    2.3公共卫生应急处置体系急需加强
3福建省人兽共患病学科发展展望
    3.1疾病监测网络与监测技术发展
        3.1.1建设思路
        3.1.2监测内容发展框架
        3.1.3监测技术发展
    3.2多部门多学科联防联控体系建设
    3.3人兽共患病实验室诊断与筛查技术
        3.3.1新发与不明原因疾病病原快速诊断技术
        3.3.2福建本省重要人兽共患病的快速诊断技术
    3.4继续完善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
    3.5人才队伍建设

四、福建省登革热的血清流行病学调查(论文参考文献)

  • [1]2019年云南耿马县登革热临床特征、血清型及基因型分析[D]. 李杨思琪. 昆明医科大学, 2021
  • [2]新发再发病原体与血液安全[J]. 高婧,徐敏,李世林. 中国输血杂志, 2021(03)
  • [3]基于血清学数据的催化模型估计中国地区登革热传播强度的研究[D]. 李宁. 昆明医科大学, 2021
  • [4]湖南省2018年登革热本地暴发流行病学和病毒分子特征分析[J]. 蔡亮,张恒娇,何方玲,奉雅乐,胡世雄,王娟,刘富强,蒋永林,谭夏林,潘海明,唐宾彬,杨浩,龙浩宇,湛志飞,高立冬.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20(12)
  • [5]武夷山市2016年一起登革热疫情调查及实验分析[J]. 许晓明,彭建飞,柴莉. 海峡预防医学杂志, 2019(06)
  • [6]缅甸部分边境地区登革热流行调查[D]. 成依依. 昆明医科大学, 2019(06)
  • [7]广州市登革热媒介白纹伊蚊密度监测及防控措施研究[D]. 梁琳琳. 广东药科大学, 2019(02)
  • [8]2017年云南省西双版纳州登革1型病毒暴发疫情的调查研究[J]. 范建华,冯云,朱进,李鸿斌,高阳,李卫平,刀应华,张婧,邹建红,李俊明,容艺函宇,张海林. 疾病监测, 2019(05)
  • [9]福建省2015年本地登革热病例的病原学特征[J]. 张拥军,吴生根,王金章,游丽斌,阚乃鹏,翁育伟.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2019(01)
  • [10]福建省人兽共患病学科发展报告[J]. 福建省预防医学会. 海峡科学, 2017(08)

标签:;  ;  ;  ;  ;  

福建省登革热血清流行病学调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