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羊免疫双胞胎技术

绵羊免疫双胞胎技术

一、绵羊免疫双胎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张筱艳[1](2020)在《绵羊BMPR1B基因SNP和血液BMPR1B蛋白与繁殖性能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指出繁殖性能是养羊业重要的经济性状之一,应用现代生物技术开展绵羊繁殖性能的遗传机制和机理研究,对发展现代绵羊产业具有重要作用。本论文研究检测分析了不同产羔性状绵羊母羊BMPR1B基因SNP与产羔性状的相关性,探索性研究了绵羊血液中是否存在BMPR1B基因m RNA和蛋白,绵羊血液BMPR1B蛋白与发情季节和性成熟的相关性,以及绵羊发情周期血液BMPR1B蛋白变化规律与生殖激素PROG、LH和FSH的互作模式。为研究BMPR1B基因调控绵羊繁殖性能的机制和机理提供基础资料和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绵羊BMPR1B基因SNP与产羔性状相关性及该基因在血液中的表达研究(1)采用PCR结合DNA测序对已知产羔性状的季节性发情的蒙古羊产单羔母羊、蒙古羊产双羔母羊和常年发情的多胎小尾寒羊、多胎湖羊BMPR1B基因Fec B位点SNP和产羔性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3个绵羊品种的母羊BMPR1B基因Fec B位点均存在A→G突变,产单羔蒙古羊、产双羔蒙古羊、小尾寒羊和湖羊母羊群体中++型、B+型和BB型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8000、0.1939、0.0061,0.7682、0.2185、0.0132,0.0625、0.5438、0.3938,0、0.1311、0.8689。在各品种内不同基因型间产羔数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表明BMPR1B基因Fec B位点G等位基因是多胎小尾寒羊和湖羊的主效基因分子标记,但该位点不是影响蒙古羊产双羔的分子遗传标记位点。(2)通过提取产单羔蒙古羊等绵羊母羊血液中RNA、用RT-PCR结合c DNA测序进行检测分析,结果证明在绵羊血液中有BMPR1B基因m RNA表达;用Western blotting方法检测外周血液血清,结果表明血液中存在BMPR1B蛋白。为进一步研究动物BMPR1B基因及其生物学功能提供了新的途径及依据。2.繁殖周期不同时间和不同年龄母羊血液BMPR1B蛋白及其与繁殖性能相关性(1)用ELISA方法对季节性发情的蒙古羊产单羔母羊和产双羔母羊、常年发情的小尾寒羊和湖羊在绵羊的乏情季节(春季,4月份)和发情季节(秋季,11月份)成年母羊血清BMPR1B蛋白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繁殖力的绵羊母羊的血液BMPR1B蛋白含量呈现出相同的规律,均在绵羊的乏情季节极显着高于发情季节(P<0.01)。表明绵羊血液BMPR1B蛋白水平变化和绵羊发情季节有关。因此,推测绵羊血液的BMPR1B蛋白含量可能随季节的变化而变化。在绵羊发情季节,产多羔湖羊、产多羔小尾寒羊与产单羔蒙古羊血液中BMPR1B蛋白含量差异不显着(P>0.05),而产双羔蒙古羊血液BMPR1B蛋白水平显着高于产多羔湖羊、产多羔小尾寒羊和产单羔蒙古羊(P<0.05)。表明小尾寒羊和湖羊的多胎性是由于BMPR1B基因Fec B突变导致,而母羊血液BMPR1B蛋白含量对蒙古羊母羊产双羔有显着影响。在绵羊的乏情季节,产多羔湖羊显着高于产多羔小尾寒羊、产双羔蒙古羊、产单羔蒙古羊(P<0.05),而产多羔小尾寒羊和季节性发情的蒙古羊产双羔母羊、产单羔母羊三者之间差异均不显着(P>0.05)。说明血液中BMPR1B蛋白对蒙古羊卵泡活动静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高水平血液BMPR1B蛋白可能起到抑制卵泡发育的作用,使卵巢卵泡活动处于静止状态,出现乏情,而小尾寒羊和湖羊在绵羊的乏情季节可能由于BMPR1B基因的Fec B突变,导致卵巢卵泡仍然能生长发育排卵,表现出发情。(2)对春季4月份不同年龄(3月龄、6月龄、12月龄)母羔羊血液中BMPR1B蛋白含量的测定结果表明,蒙古羊、小尾寒羊和湖羊血液BMPR1B蛋白含量从3月龄到12月龄随年龄增加呈升高趋势,3个品种母羔羊具有基本相似的变化规律;并且不同繁殖力母羔羊随着年龄的增长,血液中BMPR1B蛋白含量显着升高的时间与其性成熟基本一致,说明不同年龄母羔羊血液中BMPR1B蛋白含量的变化与性成熟有关。表明羔羊血液中BMPR1B蛋白含量可能对其性成熟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3.蒙古羊发情周期血液中BMPR1B蛋白与生殖激素互作模式用ELISA方法测定分析已知产羔性状的蒙古羊产单羔母羊和产双羔母羊在整个发情周期中血液血清中BMPR1B蛋白和LH、FSH、PROG生殖激素研究结果表明:(1)产单羔蒙古羊母羊在整个发情周期血液中BMPR1B蛋白的变化规律:从发情开始第0 d到第2 d产单羔母羊血液中BMPR1B蛋白快速增加,出现一个高峰,然后快速下降到第4 d,这可能与排卵有关,然后从第4 d~16 d(再次发情前)持续上升,出现第二个峰,达到最高峰值,说明在发情周期中随着卵泡的发育血液BMPR1B蛋白逐渐增加。从16 d到再次发情开始时母羊血液中BMPR1B蛋白急剧下降。表明母羊发情开始0 d血液中BMPR1B蛋白处在最低水平,在发情周期中可能低水平的血液BMPR1B蛋白能促进母羊的发情开始,较高水平的血液BMPR1B蛋白能促进卵泡的生长。从整个发情周期中母羊血液中BMPR1B蛋白的变化规律来看,血液中BMPR1B蛋白可能对母羊的发情、卵泡的发育生长及排卵具有非常重要的调控作用。(2)产双羔蒙古羊母羊在整个发情周期血液中BMPR1B蛋白含量的变化规律与产单羔蒙古羊母羊基本相似。但在发情周期0 d~16 d中产双羔蒙古羊母羊血液BMPR1B蛋白含量均极显着高于产单羔蒙古羊母羊(P<0.01),表明在蒙古羊发情周期中血液BMPR1B蛋白含量与排卵数增加和产双羔有关。(3)产单羔蒙古羊母羊和产双羔蒙古羊母羊发情周期血液中BMPR1B蛋白与PROG、LH和FSH的互作模式:在整个发情周期中血液BMPR1B蛋白和PROG的变化规律与趋势基本相似,LH和FSH变化趋势相似。从总体来看,通过本论文研究首次发现了绵羊血液中存在BMPR1B基因m RNA和BMPR1B蛋白,并且绵羊母羊血液中BMPR1B蛋白含量的变化与产羔性状、发情季节、性成熟、发情周期中卵泡的发育和母羊的发情有关。为进一步研究动物BMPR1B基因及其生物学功能提供了新的途径及科学依据。

杨威[2](2014)在《绵羊脂肪肝超声诊断方法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反刍动物围产期高发疾病将直接影响机体泌乳量,给养殖业带来巨大损失。围产期,又称为过渡期,通常为产前3周至产后3周的一段特殊时期。而这一时期由于动物体况、能量代谢和激素分泌调节改变导致干物质摄入下降,使机体处于能量负平衡状态,极易导致酮病及脂肪肝的发生。目前对围产期奶牛脂肪肝的发病机制研究较为详细,而对泌乳期绵羊的脂肪肝研究较少。奶牛脂肪肝是指干乳期过于肥胖的母牛产犊后能量负平衡,体脂动员所致发的一种以肝脏脂肪蓄积和脂肪变性为病理特征的围产期代谢病。多见于产乳量高的2-6胎经产牛,多发于日产奶30Kg以上高产牛,且常发生于泌乳的头2周。也有产犊前和产犊后1个月发病的。发病率一般为10%-50%,高发牛群可达50-90%,病死率为25%。奶牛脂肪肝不仅造成奶产量下降,又因其常常诱发皱胃变位、胎衣不下及生产瘫痪等其他围产期疾病,给奶牛业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奶牛分娩后的几天或几周内由于体况、能量代谢和激素调节的改变导致奶牛干物质摄入下降。为满足泌乳初期的能量需求,机体动员妊娠期脂肪组织储备的能量。脂肪动员的结果导致血液循环中非酯化脂肪酸(NEFA)含量增高。在能量负平衡状态下大量NEFA在肝脏中经不完全氧化生成酮体或被再酯化生成甘油三酯,导致酮病、脂肪肝的发生。因此对脂肪肝及时诊断可为尽早制定治疗措施,及预防措施提供保障。迄今脂肪肝诊断的金标准依然是肝脏活体穿刺,但作为介入性检测方法,肝脏活检存在多个弊端,不宜用于临床检测。脂肪肝超声诊断是一种操作简便、费用低廉、无损伤的诊断方法,对肝脏脂肪变性检测灵敏度高。其原理是,疾病发展过程中可导致组织结构改变,将会引起超声信号变动,并在超声仪上显示出与正常结构相差异的图像。本研究旨在通过对泌乳初期的绵羊进行限饲管理,模拟自然状态的能量负平衡,复制脂肪肝病例,对脂肪肝超声图像特征分析,以建立绵羊脂肪肝超声诊断方法,为临床奶牛酮病及脂肪肝疾病诊断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对分娩当天泌乳绵羊进行为期16天的限饲管理后成功建立绵羊脂肪肝模型。与对照组相比限饲哺乳绵羊血糖浓度下降明显,血液中NEFA及β-羟丁酸(BHBA)含量升高,表明限饲哺乳绵羊处于严重能量负平衡状态和明显的脂肪动员。同时血液中球蛋白、γ-谷氨酰转肽酶水平降低。限饲哺乳绵羊血液中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红素、白蛋白、谷草转氨酶、乳酸脱氢酶含量增高。与对照组相比,限饲哺乳绵羊血液中高密度脂蛋白、谷丙转氨酶、碱性磷酸酶、胆碱酯酶、总蛋白含量明显差异,表明限饲羊存在一定程度的肝功能障碍。与对照组相比,限饲组绵羊催乳素、脂联素、瘦素的分泌量均高于正常组。通过对活体穿刺获取的肝组织进行甘油三酯含量测定,与对照组(甘油三酯含量小于2%)相比限饲哺乳绵羊肝脏呈现不同程度的脂肪浸润(4%-18.2%)。以肝脏甘油三酯含量小于2%(健康)、2%-5%(轻度脂肪肝)、5%-10%(中度脂肪肝)、10%-20%(重度脂肪肝)为标准对相应超声图像进行分组,分析不同组别超声图像中肝脏超声回声强度、肝肾回声强度比较、肝脏远场回声衰减程度、肝脏内血管壁清晰程度及血管壁边缘平滑度、肝脏与肠相邻边缘清晰可辨程度等特征。最终确定了超声探测部位为右侧第10-13三个肋间的肝脏超声区域,分别建立了健康、轻度、中度、重度脂肪肝3.5MHz及5MHz频率下超声诊断标准。三位观察者依照诊断标准对肝脏超声图像进行脂肪肝严重程度的评价及分类,结果表明:建立的5MHz超声诊断标准对正常,轻度、重度脂肪肝诊断的灵敏度较高,观察者间个案处理一致性较好;建立的3.5MHz超声诊断标准对正常、中度、重度脂肪肝诊断的灵敏度较高,对轻度脂肪肝诊断灵敏度仅37%,且观察者间对个案处理的一致性较低。综上所述,本研究建立的5MHz频率下超声诊断绵羊脂肪肝方法,对不同严重程度脂肪肝检测的灵敏度较高,可实施性较好。建立的3.5MHz频率下超声诊断绵羊脂肪肝方法,对中度及重度脂肪肝诊断灵敏度较高,可用于中度及重度绵羊脂肪肝的超声诊断。本研究为奶牛脂肪肝超声诊断提供了技术支持和理论依据。

韩梅,韩燕,孟君丽,张伟涛[3](2011)在《人工诱导牛双胎的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繁殖力是肉牛生产中重要的经济指标,利用双胎技术,可以提高肉牛的繁殖力,最终促进肉牛生产向优质、高产、高效和持续性的产业化方向发展。我国是牛羊养殖大国。而牛和大部分绵羊品种为单胎动物,自然情况下只能产单胎,繁殖力低下。人工诱导产双胎可以加快牛羊的繁殖速度,提高理论繁殖率100%,增加其出栏总数,从量上满足人们对牛羊肉的需求。现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叙述近年来人工诱导肉牛孪生的研究情况。

郭宪[4](2010)在《抑制素基因工程疫苗的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表明本文综合应用生物信息学技术、基因克隆技术、蛋白质分析技术、基因免疫技术、酶免疫测定技术、放射免疫测定技术等,以猪抑制素α亚基(1~32)基因及绵羊补体C3d基因作为选择基因,制备串联抑制素基因工程疫苗,用于基因免疫绵羊,研究串联抑制素基因免疫对母羊生殖及生殖内分泌的影响,探讨其作用机制。通过串联抑制素基因疫苗应用研究,探索串联抑制素基因疫苗免疫方案,达到提高绵羊繁殖力、降低生产成本、推广繁育新技术的目的,并为抑制素基因疫苗的成功研制奠定基础。主要内容如下:1.猪抑制素α亚基抗原表位的预测综合应用在线软件PredictProtein、DNAStar软件、Antheprot软件和现代生物信息学技术,分析猪抑制素α亚基的二级结构、抗原表位、亲水性、疏水性、Coil区域、易溶性等理化特性,旨在预测其抗原位点和抗原表位。结果表明:猪抑制素α亚基可能的抗原位点分别是N端1~32、105~130氨基酸区段。由于N端有多个Pro,易构成Coil结构,对抗原表位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所以猪抑制素α亚基的抗原表位可能位于1~32。2.串联抑制素基因疫苗的制备与鉴定应用基因克隆技术,以猪抑制素α(1~32)基因及绵羊补体C3d基因为选择基因,并引入狗前胰岛素原信号肽基因,制备串联抑制素重组质粒pcDNA-DPPISS-DINH和pcDNA-DPPISS-DINH-sC3d3。通过酶切鉴定,串联抑制素重组质粒pcDNA-DPPISS-DINH和pcDNA-DPPISS-DINH-sC3d3构建正确,并在BHK-21细胞中获得了分泌型表达,为羊抑制素基因工程疫苗的研制奠定了基础。3.串联抑制素基因疫苗对绵羊生殖激素的影响根据基因免疫技术,以成功制备的串联抑制素重组质粒pcDNA-DPPISS-DINH和pcDNA-DPPISS-DINH-sC3d3为免疫原,对60只绵羊进行基因免疫试验,应用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抗抑制素抗体、放射免疫法(RIA)测定处理后不同时期血清中激素水平。结果表明:重组质粒pcDNA-DPPISS-DINH和pcDNA-DPPISS-DINH-sC3d3免疫绵羊后,各实验组P/N值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且在第3次加强免疫后抗体水平明显上升。首次免疫后,促卵泡素(FSH)平均含量均高于对照组,且在第2次、第3次加强免疫阶段差异显着(P<0.05)。第2次免疫后促黄体素(LH)、雌二醇(E2)、孕酮(P)含量均高于对照组(P>0.05),第3次加强免疫后E2、P含量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这些结果表明,串联抑制素基因免疫绵羊可促进FSH分泌,进而影响绵羊卵泡发育和诱导绵羊产双羔。4.串联抑制素基因免疫诱导绵羊孪生的研究为了研究串联抑制素基因免疫对绵羊孪生的影响,以制备的串联抑制素基因疫苗pcDNA-DPPISS-DINH和pcDNA-DPPISS-DINH-sC3d3为免疫原,对120只绵羊进行免疫试验。结果表明:0.6 mg pcDNA-DPPISS-DINH和0.8 mg pcDNA-DPPISS-DINH-sC3d3免疫绵羊后,双羔率分别为22.2%和30.0%,均与对照组间差异显着(P<0.05),并且分子佐剂sC3d能增加绵羊对串联抑制素基因免疫的反应性。串联抑制素重组质粒成功诱导绵羊孪生的研究,为抑制素基因疫苗的研制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5.串联抑制素基因免疫的安全性研究用高于正常实验组5倍、10倍(重组质粒pcDNA-DPPISS-DINH 1.5 mg、3.0 mg;pcDNA-DPPISS-DINH-sC3d3 2.0 mg、4.0 mg)的免疫剂量对8只绵羊进行基因免疫试验,旨在确定串联抑制素基因免疫绵羊的安全性。结果表明:串联抑制素基因疫苗pcDNA-DPPISS-DINH和pcDNA-DPPISS-DINH-sC3d3免疫绵羊后,实验羊的精神、食欲、运动等均无异常,体温、脉搏、呼吸均无明显变化,没有观察到基因免疫的任何毒副作用与不良反应。由此得出结论,串联抑制素基因疫苗pcDNA-DPPISS-DINH和pcDNA-DPPISS-DINH-sC3d3免疫绵羊诱导其孪生是安全、可靠的。

彭睿,张继远[5](2008)在《人工诱导肉牛孪生的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人工诱导牛孪生可以提高肉牛的繁殖率,近几十年来诱导双胎的研究涉及遗传选择、激素诱导、激素免疫、胚胎移植等许多领域,并取得了较大的成果。

乃比江,张如志,巴哈提,郭小平,刘易勇,艾力[6](2006)在《双胎素对细毛羊产羔率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在伊犁州直三个实验点对细毛羊大面积应用双胎素的效果表明,无论是放牧为主还是舍饲为主的羊群,应用双胎素后,生产母羊的双羔率和繁殖率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差异均为极显着(P<0.01),经济效益明显。对试验组不同体重和年龄生产母羊的双胎率进行了比较,表明双胎素能够显着提高35岁经产母羊的双羔率;在体重4145kg组生产母羊注射双胎素的效果最好。本结果为今后该地大面积推广应用双胎素提供技术依据。

王水莲[7](2006)在《抑制素pCISI基因免疫对黄牛生殖及内分泌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本试验应用分子克隆、基因免疫、酶免疫测定、放射免疫和B超诊断等技术,分析了不同免疫佐剂、免疫原纯度和免疫剂量的作用效果,探讨了抑制素基因免疫对黄牛生殖及内分泌的影响。研究的主要内容如下:1黄牛对抑制素基因疫苗pCISI的免疫反应性用普鲁卡因和脂质体作佐剂的条件下,本试验将不同剂量(0.75mg、1.5mg、2.25mg、3.0mg)、不同纯度(高、低)的抑制素融合质粒pCISI免疫南阳黄牛。结果表明:(1)二种免疫佐剂在抗体P/N值和抗体阳性率二方面没有明显的差异(P>0.05)。(2)高纯度pCISI(OD260/OD280介于1.8-2.0)的免疫效果略高于低纯度组(OD260/OD280介于1.7-1.8和2.0-2.1)(P>0.05)。(3)妊娠胚胎数与抗体P/N值和抗体阳性率均相关。(4)初次免疫第10天产生抗抑制素抗体,给定的各个时期每个免疫组抗体P/N值均高于对照组,除了初次免疫第10天(PM10)有0.75mg组与对照组差异不显着(P>0.05)的个别现象外,其余时期内各个剂量组与对照组差异均显着(P<0.05)。无论抗抑制素抗体水平(P/N)还是抗体阳性率,均以2.25mg组(T3)最高,且与0.75mg组(T1)和1.5mg组(T2)差异均显着(P<0.05)。2抑制素pCISI基因免疫对黄牛卵泡发育的影响用B超检测了处于发情阶段黄牛的卵泡发育情况。结果表明:(1)佐剂方面,无论是卵泡数、卵泡发育率、卵泡生长速度还是排卵卵泡大小,普鲁卡因和脂质体的作用效果没有明显的差异(P>0.05)。(2)质粒纯度方面,用两种纯度质粒免疫后黄牛各级卵泡数、卵泡发育率、卵泡生长速度、排卵卵泡大小差异不显着(P>0.05)。(3)妊娠胚胎数不影响两侧卵泡生长速度和排卵卵泡大小。(4)抗体阳性组大卵泡数和小卵泡数明显高于抗体阴性组(P<0.05);抗体阳性组双卵率明显高于抗体阴性组(P<0.05),但抗体阴性组单卵率明显高于抗体阳性组(P<0.05);抗体阳性牛卵泡生长速度略高于抗体阴性组(P>0.05);抗体阳性组左右两排卵卵泡大小均高于抗体阴性组,但二侧卵泡大小没有明显的差异(P>0.05)。(5)免疫剂量方面,四个剂量组(T1-T4)大、中和小卵泡数均比对照组多,其中2.25mg组(T3)最多而0.75mg组(T1)最少,且2.25mg组(T3)的大卵泡数与其它三个剂量组差异均显着(P<0.05);四个剂量组(T1-T4)的无卵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0.75mg组(T1)单卵率和双卵率均与对照组差异显着(P<0.05),其它三个剂量组单卵率和双卵率均与对照组差异极显着(P<0.01);1.5mg组(T2)两侧卵泡生长速度最大,且与其它三个剂量组差异均显着(P<0.05);四个剂量组(T1-T4)两侧排卵卵泡均比对照组大,但各剂量组(T1-T4)间,以2.25mg组(T3)最大,与0.75mg组(T1)和1.5mg组(T2)差异均显着(P<0.05)。3抑制素pCISI基因免疫对黄牛黄体发育的影响用B超测定怀孕二个月两侧黄体大小的结果表明:(1)佐剂方面,普鲁卡因组两侧黄体均比脂质体组小,但二个佐剂组间差异不显着(P>0.05)。(2)质粒纯度方面,高纯度组两侧黄体略小于低纯度组,但二组差异不显着(P>0.05)。(3)妊娠胚胎数与两侧黄体大小的关系不大。抗体阳性牛两侧黄体均大于抗体阴性牛,二组左侧黄体差异不显着(P>0.05),而右侧黄体差异显着(P<0.05)。(4)免疫剂量方面,各个剂量组(T1-T4)两侧黄体长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各个剂量组(T1-T4)间,以2.25mg组(T3)两侧黄体最大,0.75mg组(T1)最小,且这二组黄体大小差异显着(P<0.05);抑制素基因免疫后左右两侧黄体发育能力没有明显的差异(P>0.05)。4抑制素pCISI基因免疫对黄牛早期胚胎发育的影响用B超检查怀孕1-2个月内黄牛早期胚胎发育的结果表明:(1)佐剂方面,无论胚胎数、双胎率、孕囊发育指标还是胎体发育指标,二种佐剂的作用效果相近(P>0.05)。(2)质粒纯度方面,高纯度和低纯度质粒免疫组早期胚胎数、双胎率、孕囊发育指标和胎体发育指标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但是免疫组孕囊短径、最大截面面积和最大截面周长比对照组略小(P>0.05)。(3)妊娠胚胎数与两侧孕囊发育指标和胎体发育指标关系均不密切。(4)抗体水平方面,抗体阳性组胚胎数、双胎率、孕囊发育指标和胎体发育指标均高于抗体阴性组,两组的胚胎数和双胎率差异显着(P<0.05),两组的孕囊发育指标和胎体发育指标则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5)免疫剂量方面,本研究表明了各免疫组胚胎数高于对照组,其中2.25mg组(T3)与对照组差异显着(P<0.05),但四个剂量组(T1-T4)间差异不显着(P>0.05)。免疫组双胎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但各免疫组间差异不显着(P>0.05)。四个剂量组(T1-T4)两侧孕囊发育指标(长径、短径、最大截面周长和最大截面面积)均低于对照组,且两侧孕囊短径、最大截面面积均与对照组差异显着(P<0.05);各剂量组(T1-T4)间,2.25mg组(T3)两侧孕囊长径明显高于0.75mg组(T1)(P<0.05)。四个剂量组(T1-T4)左侧胎体发育指标与对照组统计差异不显着(P>0.05),右侧胎体短径、面积和周长均与对照组差异显着(P<0.05),0.75mg组(T1)右侧胎体长径与对照组有显着性差异(P<0.05)。5抑制素pCISI基因免疫对母牛生殖内分泌的影响本试验用放射免疫测定技术(RIA)测定了免疫前(PM0)、初次免疫第10天(PM21)、初次免疫第21天(PM21)、加强免疫第10天(BM10)和加强免疫第45天(BM45)五个时期的促卵泡素(FSH)、雌二醇(E2)和孕酮(P4)含量。结果表明,(1)免疫佐剂方面,普鲁卡因辅佐时FSH分泌水平高于脂质体,但二种佐剂在E2和P4分泌方面差异不显着(P>0.05)。(2)质粒纯度方面,两种纯度对FSH和E2分泌没有明显的影响,但低纯度组P4含量在加强免疫第10天(BM10)显着高于高纯度组(P<0.05)。(3)抗体水平方面,对于FSH来说,抗体阳性组和抗体阴性组均高于对照组,抗体阳性组与对照组差异显着(p<0.05),抗体阴性组与对照组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加强免疫期(BM10和BM45)抗体阳性组高于抗体阴性组(P>0.05)。对于E2来说,免疫前(PM0)抗体阳性组低于抗体阴性组,整个免疫期间抗体阳性组高于抗体阴性组,其中初次免疫期二组差异不显着(P>0.05),加强免疫期二组差异显着(P<0.05);对于P4来说,免疫前(PM0)和初次免疫期(PM10和PM21)抗体阳性组和抗体阴性组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但两组在加强免疫第45天(BM45)差异显着(P<0.05)。(4)妊娠胚胎数方面,对于FSH来说,免疫前与初次免疫期间(PM10和PM21)二组差异不显着(P>0.05),但加强免疫阶段双胎组高于单胎组且差异显着(P<0.05);对于E2来说,整个检测期间二组差异不显着(P>0.05);对于P4来说,免疫前(PM0)和初次免疫第10天(PM10)二组相近,但加强免疫期(从PM21到BM45)双胎组P4含量高于单胎组且差异显着(P<0.05)。(5)免疫剂量方面,对于FSH来说,免疫前(PM0)和初次免疫期(PM10和PM21),各剂量组(T1-T4)均与对照组差异不显着(P>0.05),加强免疫第45天1.5mg组与对照组差异显着(P<0.05);对于E2来说,初次免疫期(PM10和PM21),免疫组与对照组差异不显着(P>0.05),加强免疫第10天(BM10)2.25mg组(T3)和3.0mg组(T4)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加强免疫第45天1.5mg组(T2)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显着(C)(P<0.05),初次免疫期(PM10和PM21)四个剂量组(T1-T4)无明显差异,加强免疫第10天2.25mg组(T3)和3.0mg组(T4)最佳,但加强免疫第45天1.5mg剂量组(T2)最佳;对于P4来说,孕酮含量一直高于对照组但差异不显着(P>0.05),加强免疫期间(BM10和BM45)免疫组P4含量比对照组高,其中加强免疫第10天两组差异极显着(P<0.01),加强免疫第45天两组差异显着(P<0.05)。

张传师[8](2006)在《胚胎移植诱导肉牛双胎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目的是应用胚胎移植技术诱导肉牛双胎生产,分析提高肉牛双胎率途径与诱发双胎的影响因素,建立完整的技术体系。研究分为两个实验,实验一、胚胎移植诱导肉牛双胎研究,将20头供体与70头受体分成A、B、C、D、E、F组。A、B各15头受体牛,自然发情,A组AI+ET法诱导双胎;B组移植两枚冻胚;C、D组各有10头供体、20头受体,同期发情,移植胚胎,C组AI+ET法移植一枚鲜胚,D组移植两枚鲜胚;E、F组受体牛各10头,E组AI+ET法移植自身冻胚,F组移植两枚自身冻胚。结果发现,应用AI+ET法,移植自身冻胚的E组双胎率(62.50%)高于A、C组(58.33%、50.00%),E、C组差异显着(P<0.05);移植2枚鲜胚的D组双胎率(44.44%)高于移植两枚冻胚的B、F组(40%、42.86%),但各组间差异不显着(P>0.05)。自然发情后应用AI+ET法向受体移植一枚胚胎诱发双胎,A、E组间差异不显着(P>0.05),但移植自身冻胚的E组双胎率(62.50%)较高于A组(58.33%)。自然发情7天后移植2枚冻胚诱发双胎的B、F组间差异不显着(P>0.05),但移植自身冻胚的F组双胎率(42.86%)高于B组(40%)。应用AI+移植一枚鲜胚法(C组)比移植两枚鲜胚法(D组)的双胎率高,但差异不显着(P>0.05)。实验二,对109头母牛利用AI+ET法诱发双胎,结果发现,荷斯坦杂种牛的移植利用率高于当地黄牛及西门达尔杂种牛;各组间差异不显着(P>0.05)。西门达尔杂种牛的双胎率高于荷斯坦杂种牛与黄牛,且与二者差异显着(P<0.05);3-6周岁受体牛的移植利用率与双胎率高于≥7岁的受体和<3岁的受体,但组间差异不显着(P>0.05);经产2-4胎牛双胎率(57.41%)高于<2胎受体牛的双胎率(56.25%),组间差异不显着;但显着高于≥5胎的双胎率(46.15%),组间差异显着(P<0.05);膘情上等者双胎率也高于中等膘情的双胎率,但差异不显着(P>0.05)。实验也表明,胚胎移入黄体对侧子宫角的双胎率(58.93%)显着高于移入黄体同侧子宫角(48.15%)(P<0.05);黄体级别对双胎率影响也较明显(P<0.05),1级黄体的双胎率最高,达60.53%。同时表明:胚龄对双胎也有一定影响,桑椹胚的双胎率最高,其次是扩张囊胚,最低的是早期囊胚,桑椹胚与扩张囊胚差异不显着(P>0.05),二者与早期囊胚差异均显着(P<0.05)。

崔先利[9](2006)在《抑制素基因疫苗pCISI免疫南阳黄牛试验研究》文中指出本实验应用分子克隆、基因免疫、酶免疫测定、放射免疫等技术,研究抑制素基因免疫对黄牛抗抑制素抗体产生、生殖及生殖内分泌的影响,通过比较不同免疫原纯度、免疫剂量和免疫次数的免疫效果,探索最佳抑制素基因免疫方案,达到有效提高动物生殖力、降低实际成本、推广繁育新技术的目的。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如下: 1.南阳黄牛对抑制素基因疫苗pCISI的免疲反应性研究 为分析黄牛对抑制素基因免疫的免疫反应性及其影响因素,本实验采用不同剂量、不同纯度的双拷贝抑制素融合质粒pCISI免疫两次免疫黄牛。结果表明:首次免疫10天后即产生了一定的抗抑制素抗体,首次免疫期间整个免疫组的抗体P/N值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加强免疫期间抗体P/N值极显着高于对照组(P<0.01),抗体阳性牛的比例由16.83%提高到52.75%,前后差异显着(P<0.05)。无论是抗抑制素抗体水平还是抗体阳性率,四个剂量组(0.75mg、1.5mg、2.25mg、3.0mg)组间均无明显差异(P>0.05),其中,以3.0mg剂量组产生的抗抑制素抗体水平最高(1.97±0.62),2.25mg剂量组的抗体阳性率最高(56.62%,13/23)。高纯度pCISI(OD260/OD280介于1.8~2.0)的免疫效果略高于低纯度组(OD260/OD280介于1.7~1.8和2.0~2.1),但两个纯度组组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结合本次研究涉及的剂量与纯度,低纯度组中0.75mg抑制素融合质粒pCISI引起的免疫应答效果最佳,高纯度组中2.25mg抑制素融合质粒pCISI最佳。2.25mg和3.0mg剂量组中,高纯度组的抗体阳性率在全期显着高于低纯度组(P<0.05),但平均抗体P/N值无显着性差异(P>0.05)。无论是抗体阳性率还是抗体P/N值,其余两剂量的高、低纯度组组间在各个免疫阶段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研究表明,融合到乙肝表面抗原上的抑制素基因的表达产物在大型动物黄牛体内同样具有较强的抑制素免疫学活性,免疫效果随着免疫次数的增加而有所提高,但并没有完全随着免疫原剂量的增加、纯度的提高而提高。 2.抑制素pCISI基因免疫对黄牛生殖及生殖内分泌的影响 为探讨抑制素基因免疫对黄牛生殖及生殖内分泌的作用,本实验采用不同剂量(0.75mg、1.5mg、2.25mg、3.0mg)、不同纯度(高、低)的抑制素融合质粒pCISI两次免疫黄牛。结果发现,免疫组平均每头牛的成熟卵泡为1.99±0.99个,胎儿为1.35±0.50头,至少具有两个成熟大卵泡的牛的比例达61.29%,双胎率达35.14%,显

卢全晟,张居农[10](2005)在《母牛双胎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牛属于单胎动物,通常1胎产1犊,在自然状态下的双胎率极低,仅为0.15%-2.99%。 1 母牛的双胎效应双胎可使母牛的生产效率大为提高。对母牛来说, 其单产的产肉量增加;产奶量提高;终生产犊数多;孪生母牛的繁殖性能正常,而犊牛的生产发育不受影响。李连江等研究表明,双胎与单胎犊牛初生重差异显着, 而24月龄时体重差异不显着。双胎犊牛在初期生长较

二、绵羊免疫双胎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绵羊免疫双胎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绵羊BMPR1B基因SNP和血液BMPR1B蛋白与繁殖性能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主要缩略词对照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家畜繁殖力及其影响因素
        1.1 遗传因素
        1.2 环境因素
        1.2.1 光照
        1.2.2 温度
        1.3 营养因素
        1.4 生理及管理因素
    2 哺乳动物卵泡发育及调控
        2.1 卵泡发育
        2.2 卵泡发育的调控
        2.2.1 卵泡发育的激素调控
        2.2.2 卵泡发育的相关因子调控
    3 绵羊BMPR1B基因研究进展
        3.1 BMPR1B基因及其蛋白的结构
        3.2 BMPR1B基因对绵羊繁殖性能的影响
    4 调控绵羊繁殖性能相关激素的研究进展
        4.1 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onadotrophin releasing hormone,Gn RH)
        4.2 卵泡刺激素(follicle stimulating hormone,FSH)
        4.3 促黄体素(luteinizing hormone,LH)
        4.4 孕激素(progesterone,PROG)
        4.5 雌激素(estrogen,E)
    5 本研究中采用的主要技术和方法简介
        5.1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5.1.1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的原理及方法
        5.1.2 ELISA技术的特点及应用
        5.2 免疫印迹技术
        5.2.1 免疫印迹的原理及方法
    6 本研究绵羊品种简介
        6.1 蒙古羊(Mongolian sheep)
        6.2 小尾寒羊(Small Tail Han sheep)
        6.3 湖羊(Hu sheep)
    7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8 研究内容
第二章 绵羊BMPR1B基因SNP与产羔性状的相关性及该基因在血液中的表达
    1 试验材料
        1.1 试验动物
        1.2 血样采集
        1.3 BMPR1B基因多态位点检测
        1.3.1 血液基因组DNA提取及检测
        1.3.2 引物合成
        1.3.3 PCR扩增反应体系和条件
        1.3.4 PCR产物检测及测序
        1.4 BMPR1B基因m RNA在绵羊血液的表达
        1.4.1 血液RNA提取及c DNA合成
        1.4.2 引物设计
        1.4.3 反转录-PCR(RT-PCR)
        1.5 BMPR1B蛋白在绵羊血清中的表达
        1.6 数据统计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绵羊BMPR1B基因FecB位点的多态性与产羔性状相关性分析
        2.1.1 基因组DNA提取结果
        2.1.2 BMPR1B基因FecB位点扩增结果
        2.1.3 PCR产物测序结果
        2.1.4 BMPR1B基因FecB位点遗传多态性
        2.1.5 BMPR1B基因FecB位点基因型分布差异
        2.1.6 BMPR1B基因FecB位点不同基因型与产羔数的关系
        2.2 生物信息学分析
        2.2.1 BMPR1B基因FecB位点多态性对m RNA二级结构的影响
        2.2.2 BMPR1B基因FecB位点多态性对蛋白质二级结构的影响
        2.2.3 BMPR1B基因FecB位点多态性对蛋白质三级结构的影响
        2.3 绵羊血液BMPR1B基因m RNA的表达
        2.3.1 总RNA提取结果
        2.3.2 目的产物RT-PCR扩增的结果
        2.3.3 RT-PCR产物测序结果
        2.4 绵羊血液中BMPR1B蛋白的表达
    3 讨论
        3.1 BMPR1B基因多态性对绵羊繁殖性能的影响
        3.2 绵羊BMPR1B基因的表达
    4 小结
第三章 繁殖周期不同时间和不同年龄母羊血液BMPR1B蛋白变化规律及其与繁殖性能相关性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动物
        1.2 血样采集
        1.3 血液BMPR1B蛋白含量检测
        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标准曲线
        2.2 不同产羔类型绵羊血液中BMPR1B蛋白含量
        2.3 发情季节和乏情季节绵羊血液中BMPR1B蛋白含量
        2.4 不同年龄绵羊血液中BMPR1B蛋白含量
    3 讨论
        3.1 绵羊不同繁殖力对血液BMPR1B蛋白影响
        3.2 绵羊季节性发情对BMPR1B蛋白的影响
        3.3 绵羊不同年龄BMPR1B蛋白的影响
    4 小结
第四章 蒙古羊发情周期血液BMPR1B蛋白与生殖激素互作模式
    1 试验材料
        1.1 试验动物
        1.2 血样采集
        1.3 血液BMPR1B蛋白和生殖激素含量的检测
        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产单羔蒙古羊和产双羔蒙古羊发情周期天数比较
        2.2 产单羔和产双羔蒙古羊发情周期血液BMPR1B蛋白含量变化规律
        2.3 产单羔和产双羔蒙古羊发情周期血液PROG含量变化规律
        2.4 产单羔和产双羔蒙古羊发情周期血液LH含量变化规律
        2.5 产单羔和产双羔蒙古羊发情周期血液FSH含量变化规律
        2.6 产单羔和产双羔蒙古羊发情周期血液中BMPR1B蛋白、PROG、LH和FSH的互作模式
    3 讨论
        3.1 产单羔和产双羔蒙古羊发情周期BMPR1B蛋白变化规律
        3.2 产单羔和产双羔蒙古羊发情周期PROG变化规律
        3.3 产单羔和产双羔蒙古羊发情周期FSH和LH变化规律
        3.4 BMPR1B蛋白和生殖激素的互作对卵泡发育的调控
    4 小结
第五章 结论
    1 本研究的结论
    2 本研究的创新点
    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试验仪器及设备
    附录2 绵羊血液RNA提取方法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简介

(2)绵羊脂肪肝超声诊断方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项目资助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篇文献综述
    第1章 围产期奶牛脂代谢与脂肪肝
        1.1 围产期奶牛生理状态
        1.2 脂质代谢
        1.3 非酯化脂肪酸的代谢
        1.4 极低密度脂蛋白代谢
    第2章 脂肪肝超声诊断研究进展
        2.1 脂肪肝超声诊断标准
        2.2 脂肪肝超声诊断新技术
        2.3 奶牛脂肪肝超声诊断进展
第二篇研究内容
    第1章 绵羊脂肪肝模型的建立及脂代谢指标分析
        1.1 材料与方法
        1.2 结果
        1.3 讨论
        1.4 小结
    第2章 绵羊脂肪肝超声图像特征分析及超声诊断方法的建立
        2.1 材料与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2.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致谢

(3)人工诱导牛双胎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一、肉牛双胎的意义
二、遗传选择双胎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三、超数排卵技术
四、胚胎移植技术
五、生殖免疫技术诱导双胎

(4)抑制素基因工程疫苗的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SUMMARY
缩略语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母羊多胎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1 母羊多胎的意义
        2 母羊多胎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2.1 遗传选择技术
        2.2 胚胎移植技术
        2.3 超数排卵技术
        2.4 生殖免疫技术
        2.5 基因免疫技术
        2.6 营养调控技术
    第二节 抑制素免疫及其在羊繁殖中的应用
        1 抑制素的特性
        2 抑制素的来源及免疫原性
        2.1 天然抑制素
        2.2 抑制素合成肽
        2.3 重组型抑制素
        2.4 含抑制素α基因的重组质粒
        3 抑制素的免疫方式
        3.1 主动免疫
        3.2 被动免疫
        3.3 基因免疫
        4 抑制素免疫在羊繁殖中的应用
        4.1 在公羊繁殖中的应用
        4.2 在母羊繁殖中的应用
        5 抑制素免疫的应用前景
第二章 实验研究
    第一节 猪抑制素α亚基抗原表位的预测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猪抑制素α亚基序列
        1.2 蛋白结构预测方法
        1.3 抑制素抗原表位的预测
        2 结果
        2.1 抑制素α亚基组成
        2.2 抑制素α亚基的二级结构
        2.3 几种与抗原表位有关指标的曲线
        3 分析与讨论
        3.1 蛋白质的结构预测
        3.2 抗原表位与预测方法
        3.3 抗原表位在实践中应用的效果
    第二节 串联抑制素基因疫苗的制备与鉴定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
        2.1 抑制素基因克隆及重组质粒的筛选与鉴定
        2.2 重组质粒酶切鉴定
        2.3 重组质粒分泌型表达检测
        3 分析与讨论
        3.1 目的基因的选择
        3.2 免疫佐剂
        3.3 重组质粒分泌型表达
    第三节 串联抑制素基因免疫对绵羊生殖激素的影响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主要试剂
        1.2 实验动物
        1.3 重组质粒的大量提取
        1.4 免疫程序
        1.5 采血程序
        1.6 抗抑制素抗体的检测
        1.7 血样中生殖激素检测
        1.8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抗抑制素抗体检测
        2.2 生殖激素检测
        3 分析与讨论
        3.1 串联抑制素基因免疫绵羊的免疫应答
        3.2 串联抑制素基因免疫对绵羊生殖激素的影响
    第四节 串联抑制素基因免疫诱导绵羊孪生的研究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
        1.2 免疫程序
        1.3 数据分析
        2 结果
        2.1 免疫羊的繁殖率
        2.2 串联抑制素基因免疫对绵羊产羔的影响
        3 分析与讨论
        3.1 免疫剂量对串联抑制素基因免疫效果的影响
        3.2 免疫程序对串联抑制素基因免疫效果的影响
        3.3 免疫佐剂对串联抑制素基因免疫效果的影响
        3.4 串联抑制素基因免疫诱导绵羊孪生的效果分析
    第五节 串联抑制素基因免疫的安全性研究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串联抑制素基因疫苗
        1.2 实验动物
        1.3 实验方法
        1.4 绵羊体温测定
        1.5 呼吸频率测定
        1.6 脉搏的检查
        2 结果
        2.1 串联抑制素基因免疫后绵羊的体况
        2.2 串联抑制素免疫后对绵羊产羔的影响
        3 分析与讨论
        3.1 DNA 疫苗安全性的有关规定
        3.2 串联抑制素基因免疫的安全性分析
第三章 结论
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导师简介

(6)双胎素对细毛羊产羔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试验地区的自然概况
2 试验材料
    2.1 试验药品
    2.2 试验羊
    2.3 试验方法
        2.3.1 试验分组
        2.3.2 试验羊的管理
        2.3.3 双胎素免疫的方法及技术要求
        2.3.3.1 双胎素免疫的方法
        2.3.3.2 双羔免疫的技术要求
        2.3.4 测定项目与测定方法
    2.4 试验数据分析方法
3 试验结果
4 讨论与结论
    4.1 双胎素对细毛羊产羔率的影响
    4.2 双胎素对不同年龄生产母羊双羔率的影响
    4.3 双胎素对不同体重生产母羊双羔率的影响
    4.4 双胎素对生产母羊所产双羔和单羔体重的影响
    4.5 双胎素对养羊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影响

(7)抑制素pCISI基因免疫对黄牛生殖及内分泌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抑制素免疫对动物生殖内分泌的调控
        1.1 抑制素免疫对雌性动物的生殖内分泌调控
        1.2 抑制素免疫对雄性动物的生殖内分泌调控
    2 卵泡抑制素基因免疫研究进展
        2.1 几种主要抑制素基因免疫质粒
        2.2 抑制素基因免疫对生殖及生殖内分泌的调节
    3 研究内容与目的意义
        3.1 研究内容
        3.2 目的意义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抑制素基因免疫对黄牛的反应性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3 试验设计
        1.4 抗体检测
        1.5 妊娠胚胎数检测
        1.6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抑制素基因免疫黄牛抗体P/N值
        2.2 抑制素基因免疫后的抗体阳性率
        2.3 免疫后不同时期抗体P/N值比较
        2.4 免疫后不同时期抗体阳性率的比较
    3 讨论
        3.1 抑制素基因免疫黄牛的免疫原性
        3.2 免疫剂量对免疫效果的影响
        3.3 免疫佐剂对免疫效果的影响
        3.4 疫苗纯度对免疫效果的影响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抑制素基因免疫对母牛卵泡发育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仪器
        1.2 试验动物
        1.3 卵泡发育情况检测
        1.4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抑制素基因免疫后黄牛各级卵泡数
        2.2 抑制素基因免疫后黄牛卵泡发育率
        2.3 抑制素基因免疫后黄牛卵泡生长速度
        2.4 抑制素基因免疫后黄牛排卵卵泡大小
    3 讨论
        3.1 关于各级卵泡数
        3.2 关于卵泡发育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抑制素基因免疫对母牛黄体发育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仪器
        1.2 实验动物
        1.3 黄体发育检测
        1.4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抑制素pCISI基因免疫后黄牛的发情与受胎
        2.2 抑制素基因免疫后妊娠黄体发育
    3 讨论
        3.1 关于发情与受胎
        3.2 关于黄体大小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五章 抑制素基因免疫对黄牛早期胚胎发育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仪器
        1.2 实验动物
        1.3 B超对早期胚胎的检测
        1.4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抑制素pcCISI基因免疫后黄牛胚胎数
        2.2 抑制素基因免疫后黄牛双胎率
        2.3 抑制素pCISI基因免疫后黄牛孕囊发育
        2.4 抑制素pCISI基因免疫后黄牛胎体发育
    3 讨论
        3.1 关于胚胎数和双胎率
        3.2 关于早期胚胎发育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六章 抑制素基因免疫对母牛生殖内分泌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主要试剂
        1.2 试验动物
        1.3 免疫与采血程序
        1.4 激素检测
        1.5 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抑制素基因免疫后黄牛FSH分泌水平
        2.2 抑制素基因免疫后黄牛雌二醇(E_2)分泌水平
        2.3 抑制素基因免疫后黄牛孕酮(P_4)分泌水平
    3 讨论
        3.1 抑制素pCISI基因免疫对黄牛血清FSH的影响
        3.2 抑制素pCISI基因免疫对黄牛血清雌二醇的影响
        3.3 抑制素pCISI基因免疫对黄牛血清孕酮的影响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七章 结论与创新
    1 结论
    2 创新
致谢
作者简介

(8)胚胎移植诱导肉牛双胎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文献综述
    1 胚胎移植技术研究进展
    2 牛胚胎移植概况
    3 诱导肉牛双胎的概念及意义
    4 诱导肉牛双胎研究发展概况
        4.1 遗传选择法
        4.2 促性腺激素法
        4.3 生殖激素免疫法
        4.3.1 类固醇激素免疫
        4.3.2 抑制素免疫
        4.4 胚胎移植法
        4.4.1 AI+ET法
        4.4.2 双胚移植法
    5 胚胎移植诱导母牛双胎研究进展
        5.1. AI + ET法
        5.2. 移植2枚胚胎
        5.2.1 移植2枚整胚
        5.2.2 移植两枚半胚
    6 影响胚胎移植诱导牛双胎的因素
    7 诱发母牛双胎的展望
    8 研究的目的
实验研究
    实验一 胚胎移植诱导肉牛双胎研究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供体牛
        2.1.2 受体牛
        2.1.3 冷冻精液和冻胚
        2.1.4 药品
        2.1.5 器材
        2.2 方法
        2.2.1 移植冻胚诱发牛双胎
        2.2.2 移植鲜胚诱发牛双胎
        2.2.3 移植自身胚胎诱发牛双胎
        3 结果
        3.1 AI + ET法.移植一枚鲜胚或移植一枚冻胚的结果
        3.2 移植2枚鲜胚或冻胚的结果比较
        3.3 自然发情移植一枚冻胚于受体或返回供体的实验结果
        3.4 自然发情移植两枚冻胚于受体或返回供体的实验结果
        3.5 同期发情AI + ET法或移植两枚胚胎的结果比较
        4 分析与讨论
        4.1 AI + ET法移植一枚鲜胚或冻胚对双胎结果的影响
        4.2 移植2枚鲜胚或2枚冻胚结果比较分析
        4.3 自然发情移植冻胚于受体或返回供体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4.4 同期发情AI + ET法或移植两枚胚胎法对双胎率的影响
    实验二 胚胎移植诱导肉牛双胎影响因素的分析研究
        1 引言
        2 材料
        2.1 精液及胚胎
        2.2 受体牛的选择及饲养管理
        2.3 器械
        3 方法
        3.1 人工授精
        3.2 检查卵巢黄体
        3.3 胚胎解冻
        3.4 移植胚胎
        3.5 统计分析
        4 结果
        4.1 不同品种受体牛之间移植利用率的比较
        4.2 年龄对受体移植利用率的影响
        4.3 受体胎次对移植利用率的影响
        4.4 受体体况、膘情对移植利用率的影响
        4.5 不同品种受体牛双胎率的比较
        4.6 受体牛年龄对双胎率的影响
        4.7 受体牛胎次对双胎率的影响
        4.8 受体牛体况、膘情对双胎率的影响
        4.9 胚胎移植于黄体同侧子宫角或对侧子宫角对双胎率的影响
        4.10 不同胚龄对双胎率的影响
        4.11 黄体对移植胚胎双胎率的影响
        5 讨论
结论
主要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9)抑制素基因疫苗pCISI免疫南阳黄牛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篇 文献综述:肉牛人工孪生和抑制素基因免疫研究进展
    1 诱导肉牛孪生的意义及研究进展
        1.1 诱导肉牛孪生的意义
        1.2 肉牛孪生技术研究进展
        1.2.1 双胎遗传选择
        1.2.2 激素诱导
        1.2.3 胚胎移植
        1.2.4 激素免疫
    2 抑制素基因免疫研究进展
        2.1 抑制素免疫
        2.1.1 抑制素结构与生理功能
        2.1.2 抑制素免疫原
        2.1.3 抑制素常规免疫各种雌性动物的效果
        2.1.3.1 抑制素免疫母牛的效果
        2.1.3.2 抑制素免疫其它雌性动物的效果
        2.2 抑制素基因免疫
        2.2.1 抑制素基因免疫概述
        2.2.2 抑制素基因免疫对动物的影响
        2.2.3 影响抑制素基因免疫效果的因素
        2.2.3.1 疫苗性质
        2.2.3.2 疫苗剂量
        2.2.3.3 疫苗纯度
        2.2.3.4 免疫方法和程序
        2.2.3.5 免疫途径
        2.2.3.6 免疫佐剂
        2.2.3.7 动物品种和个体差异
        2.2.4 抑制素基因免疫质粒pCISI
        2.2.4.1 pCISI的构建
        2.2.4.2 pCISI的提取与纯化
        2.2.4.3 PCISI的试验研究
    3 B超诊断技术在母牛繁殖上的应用
        3.1 B超监测卵巢、卵泡和黄体
        3.2 B超监测早期妊娠、胚胎发育及子宫疾病
第二篇 实验研究
    实验一 南阳黄牛对抑制素基因疫苗pCISI的免疫反应性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主要试剂
        1.1.2 主要仪器
        1.1.3 试验动物
        1.2 抑制素基因疫苗pCISI质粒DNA的大量制备与提纯
        1.2.1 质粒的大量培养
        1.2.2 质粒的抽提与纯化
        1.2.3 质粒浓缩与质量监控
        1.2.4 质粒的包裹
        1.3 动物的分组
        1.4 免疫及采血程序
        1.5 抗体检测
        1.6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pCISI抑制素基因免疫对黄牛抗体P/N值的影响
        2.1.1 不同剂量的抑制素质粒pCISI免疫对黄牛抗体 P/N值的影响
        2.1.2 不同纯度的抑制素质粒pCISI对黄牛抗体 P/N值的影响
        2.1.3 黄牛在不同免疫阶段的抗抑制素抗体 P/N值
        2.2 双拷则印制素pCISI基因免疫诱导的抗体阳性牛比例
        2.2.1 不同剂量的pCISI免疫后抗抑制素抗体阳性牛比例
        2.2.2 不同纯度的pCISI免疫后抗抑制素抗体阳性牛比例
        2.2.3 不同免疫阶段的抗抑制素抗体阳性牛比例
        3 讨论
        3.1 抑制素基因免疫黄牛的免疫原性
        3.2 疫苗剂量对免疫效果的影响
        3.3 疫苗纯度对免疫效果的影响
        3.4 加强免疫对免疫效果的影响
    实验二 抑制素pCISI基因免疫对黄牛生殖及生殖内分泌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仪器
        1.2 实验动物分组
        1.3 免疫及采血程序
        1.4 卵泡发育情况检测
        1.5 早期妊娠诊断
        1.6 血样检测
        1.7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抑制素pCISI基因免疫对黄牛生殖的影响
        2.1.1 抑制素pCISI基因免疫对发情黄牛卵泡发育的影响
        2.1.2 抑制素pCISI基因免疫对妊娠黄牛胎儿数目的影响
        2.2 抑制素pCISI基因免疫对黄牛生殖激素的影响
        2.2.1 抑制素pCISI基因免疫对促卵泡素(FSH)的影响
        2.2.2 抑制素pCISI基因免疫对雌二醇(E2)的影响
        2.2.3 抑制素pCISI基因免疫对孕酮(P)的影响
        3 讨论
        3.1 双拷备抑制素pCISI基因免疫对黄牛生殖活动的影响
        3.1.1 抑制素pCISI基因免疫对黄牛卵泡发育的影响
        3.1.2 抑制素pCISI基因免疫对黄牛胎儿数量的影响
        3.1.3 抑制素基因免疫剂量与黄牛卵泡、胚胎发育的关系
        3.1.4 抑制素基因疫苗纯度与黄牛卵泡、胚胎发育的关系
        3.1.5 黄牛生殖与抑制素抗体水平的相关性
        3.1.6 抑制素pCISI基因免疫对黄牛生殖活动的安全性
        3.2 双拷备抑制素pCISI基因免疫对黄牛生殖激素的影响
        3.2.1 抑制素pCISI基因免疫对黄牛血清FSH的影响
        3.2.2 抑制素pCISI基因免疫对黄牛血清雌二醇的影响
        3.2.3 抑制素pCISI基因免疫对黄牛血清孕酮的影响
        3.2.4 抑制素基因免疫剂量与黄牛生殖内分泌的关系
        3.2.5 抑制素基因疫苗纯度与黄牛生殖内分泌的关系
        3.2.6 黄牛生殖内分泌与抑制素抗体水平的相关性
        3.3 pCISI加强免疫对免疫效果的影响
参考文献
全文结论
创新点
附录
致谢

(10)母牛双胎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母牛的双胎效应
2 影响双胎率的因素
    2.1 遗传因素
    2.2 品种
    2.3 胎次
    2.4 季节
    2.5 营养的影响
3 提高牛双胎的措施
    3.1 遗传选择
    3.2 激素诱导
    3.3 生殖激素免疫法
        3.3.1 类固醇激素免疫
        3.3.2 抑制素免疫
    3.4 胚胎移植技术
        3.4.1 移植双胚
        3.4.2 胚胎分割后移植产双胎
        3.4.3 冷配加移植法
4 前景与应用
    4.1 标记辅助选择法(MAS)
    4.2 转基因与克隆技术
    4.3 性别控制的应用
    4.4 加强饲养管理

四、绵羊免疫双胎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绵羊BMPR1B基因SNP和血液BMPR1B蛋白与繁殖性能的相关性研究[D]. 张筱艳. 甘肃农业大学, 2020
  • [2]绵羊脂肪肝超声诊断方法的研究[D]. 杨威. 吉林大学, 2014(09)
  • [3]人工诱导牛双胎的研究进展[J]. 韩梅,韩燕,孟君丽,张伟涛. 中国畜牧业, 2011(16)
  • [4]抑制素基因工程疫苗的研究与应用[D]. 郭宪. 甘肃农业大学, 2010(01)
  • [5]人工诱导肉牛孪生的研究进展[J]. 彭睿,张继远. 养殖与饲料, 2008(04)
  • [6]双胎素对细毛羊产羔率的影响[J]. 乃比江,张如志,巴哈提,郭小平,刘易勇,艾力. 草食家畜, 2006(04)
  • [7]抑制素pCISI基因免疫对黄牛生殖及内分泌的影响[D]. 王水莲. 湖南农业大学, 2006(04)
  • [8]胚胎移植诱导肉牛双胎的研究[D]. 张传师. 四川农业大学, 2006(12)
  • [9]抑制素基因疫苗pCISI免疫南阳黄牛试验研究[D]. 崔先利. 南京农业大学, 2006(02)
  • [10]母牛双胎技术的研究与应用[J]. 卢全晟,张居农. 黑龙江动物繁殖, 2005(04)

标签:;  ;  ;  ;  

绵羊免疫双胞胎技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